TW201644096A - 人工磁導結構及其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人工磁導結構及其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44096A
TW201644096A TW104117650A TW104117650A TW201644096A TW 201644096 A TW201644096 A TW 201644096A TW 104117650 A TW104117650 A TW 104117650A TW 104117650 A TW104117650 A TW 104117650A TW 201644096 A TW201644096 A TW 20164409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tificial magnetic
electronic device
conductive
conductive element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76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斌祺
顏宗杰
洪聖超
張晉嘉
李弦勳
Original Assignee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176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644096A/zh
Priority to US15/169,720 priority patent/US10476165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6440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4409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5/00Devices for reflection, refraction, diffraction or polarisation of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e.g. quasi-optical devices
    • H01Q15/0006Devices acting selectively as reflecting surface, as diffracting or as refracting device, e.g. frequency filtering or angular spatial filtering devices
    • H01Q15/0086Devices acting selectively as reflecting surface, as diffracting or as refracting device, e.g. frequency filtering or angular spatial filtering devices said selective devices having materials with a synthesized negative refractive index, e.g. metamaterials or left-handed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Landscapes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一種人工磁導結構,包括一第一導電元件、一底板、一第二導電元件以及至少一第一集總元件。第一導電元件位於底板之一側,且具有至少一開孔。第二導電元件位於底板之另一側。第一集總元件設置於第一導電元件上。此外,一種電子裝置亦被提出。

Description

人工磁導結構及其電子裝置
本案是有關於一種人工磁導結構及其電子裝置。
隨著無線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平板電腦(tablet PC)以及筆記型電腦(notebook computer)等各式各樣的行動通訊裝置不斷地推陳出新。現今的製造廠商除了致力於提升行動通訊裝置的操作功能以外,對於行動通訊裝置的外觀設計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藉以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舉例來說,現今的行動通訊裝置大多採用具有金屬質感的外觀設計,如背蓋或是金屬邊框,以突顯產品的獨特性與外觀設計。然而,天線的輻射特性容易受到周圍的金屬物體的影響,例如,背蓋會對天線造成屏蔽效應而降低收發天線的訊號能力。因此,當行動通訊裝置因應外觀設計的需求而配置金屬背蓋時,行動通訊裝置的通訊品質往往也會受到影響。
一般而言,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使用金屬背蓋時,內建天 線與金屬背蓋須保持一定的間距(例如:大於5毫米以上),以保持天線的輻射效率。當間距不足時,由於金屬面上產生與天線上電流反相的感應電流,相互抵消遠場輻射,造成輻射效率不佳的結果。如此一來,將不易實現行動通訊裝置的薄型化。
習知有一種具有如蘑菇狀週期性結構的人工磁導體(Artificial Magnetic Conductor,AMC),若將其設置在天線與金屬面之間,可產生與天線同相的電流,因此可保持天線的輻射效率。但是此一結構應用在目前手機或平板的通訊頻段(包括2G、3G、4G、WiFi及GPS)時,則亦需在手機或平板內有足夠大的空間才能實現,因此亦不易實現行動通訊裝置的薄型化。
本案提供一種人工磁導結構,能有利於實現電子裝置的薄型化,並且保持天線的輻射效率。
本案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具有薄型化的優點,並能保持天線的輻射效率。
本案的人工磁導結構包括一第一導電元件、一底板、一第二導電元件以及一第一集總元件。第一導電元件位於底板之一側,其中第一導電元件包括一開孔。第二導電元件位於底板之另一側。一第一集總元件設置於對應的第一導電元件上。
基於上述,本案提出的電子裝置能藉由人工磁導結構的配置,產生與天線同相的電流,而保持天線的輻射效率。並且, 由於人工磁導結構為一單層結構,不需經由其他結構貫通或連接人工磁導結構,因此將有利於實現電子裝置的薄型化。此外,藉由第一集總元件的配置,可使得電子裝置的體積更加減縮,並更加有利於達到薄型化的設計需求。
為讓本案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300、400、500、600‧‧‧人工磁導結構
110‧‧‧底板
111‧‧‧第一側
112‧‧‧第二側
120、420、520、620‧‧‧第一導電元件
130‧‧‧第一集總元件
140‧‧‧第二導電元件
200a、200b、200c、200d‧‧‧電子裝置
210‧‧‧背蓋
220‧‧‧天線結構
340‧‧‧第二集總元件
SF‧‧‧前側
SB‧‧‧後側
OW‧‧‧開孔
ST‧‧‧槽孔
D1、D2、D3、D4、D5‧‧‧間距
圖1是本案一實施例的一種人工磁導結構的架構示意圖。
圖2A至圖2D是應用了圖1的人工磁導結構的不同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圖3是本案另一實施例的一種人工磁導結構的架構示意圖。
圖4是本案又一實施例的一種人工磁導結構的架構示意圖。
圖5是本案再一實施例的一種人工磁導結構的架構示意圖。
圖6是本案更一實施例的一種人工磁導結構的架構示意圖。
圖1是本案一實施例的一種人工磁導結構的架構示意圖。請參照圖1,本實施例的人工磁導結構100適於組裝於一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繪示於圖2A至圖2D中)上,且包括一底板110、一第一導電元件120、一第二導電元件140以 及至少一第一集總元件130。具體而言,如圖1所示,第一導電元件120位於底板110上,底板110位於第二導電元件140上。舉例而言,底板110可為一印刷電路板,而第一導電元件120可形成於底板110的一側,第二導電元件140可形成於底板110的另一側,但本案不以此為限。
更詳細而言,如圖1所示,第一導電元件120包括一為一金屬並具有一開孔OW。第一集總元件130之兩側分別跨接於開孔OW上。如此一來,當人工磁導結構100組裝於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上時,將可產生與天線同相的電流,而保持天線的輻射效率。並且,由於人工磁導結構100不需經由其他結構貫通或連接人工磁導結構100,因此將有利於實現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的薄型化。
另一方面,更詳細而言,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集總元件130分別設置於對應的第一導電元件120上,且第一集總元件130跨設於開孔OW上。舉例而言,第一集總元件130可為電感、電容或電阻等集總元件。進一步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電流會藉由第一集總元件130通過第一導電元件120的開孔OW,產生一條新的電流路徑,而能更加利於實現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的薄型化。
以下將搭配圖2A至圖2D,針對人工磁導結構100組裝於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上時的情形進行進一步的解說。
圖2A至圖2D是應用了圖1的人工磁導結構的不同電子裝置的示意圖。更詳細而言,在圖2A至圖2D的實施例中,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具有相對的一前側SF及一後側SB,且包括一背蓋210、一天線結構220以及一前述的人工磁導結構100。背蓋210配置於後側SB。天線結構220配置於前側SF。人工磁導結構100位於背蓋210及天線結構220之間,其中人工磁導結構100的底板110具有相對的一第一側111及一第二側112,第一側111朝向天線結構220,而第二側112朝向背蓋210。更詳細而言,第一導電元件120可配置於底板110的第一側111上或是第二側112上。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元件120可朝向背蓋210或天線結構220。
舉例而言,在圖2A的實施例中,底板110位於第一導電元件120與背蓋210之間,即第一導電元件120位於底板110的第一側111上,且第一導電元件120朝向天線結構220。在此實施例中,底板110與背蓋210之間可選擇性地具有間距(如圖2A所示)。如圖2A所示,當底板110與背蓋210之間具有間距時,人工磁導結構的第二導電元件140位於底板110的第二側112上,且朝向背蓋210。
另一方面,在圖2B與圖2C的實施例中,底板110位於第一導電元件120與天線結構220之間,即第一導電元件120位於底板110的第二側112上並朝向背蓋210。具體而言,在圖2B與圖2C的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元件120與背蓋210之間具有一間距 D1,以防止短路。
更詳細而言,在圖2B的實施例中,底板110與天線結構220之間不具有間距。舉例而言,電子裝置200b亦可採用一具有兩面金屬層的印刷電路板,而以印刷電路板作為底板110,其中一層金屬層作為人工磁導結構100的第一導電元件120,並於另一金屬層上直接形成天線結構220。換言之,在圖2B的實施例中,第二導電元件140可被天線結構220所取代,也可以說是第二導電元件140與天線220為一體成型。
或者,如圖2C所示,底板110與電子裝置200c的天線結構220之間亦可選擇性地具有間距D2。當底板110與天線結構220之間具有間距D2時,人工磁導結構的第二導電元件140位於底板110的第一側111上,且朝向天線結構220。
在圖2D的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0d中,底板110與背蓋210之間不具有間距,人工磁導結構100可直接置於背蓋210上。或者,底板110可採用一具有兩面金屬層的印刷電路板,其中一層金屬層作為人工磁導結構100的第一導電元件120,而另一金屬層作為背蓋210。換言之,當背蓋210為金屬材質時,第二導電元件140可與背蓋210一體成型。
如此一來,組裝於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上的人工磁導結構100將可產生與天線同相的電流,而保持天線的輻射效率。並且,由於人工磁導結構100不需經由其他結構進行貫通或連接,因此將有利於實現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 200d的薄型化。此外,藉由第一集總元件130的配置,可使得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的體積更加減縮,並更加有利於達到薄型化的設計需求。
此外,在前述的實施例中,人工磁導結構100的底板110雖為一印刷電路板為例,但本案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底板110亦可為軟性印刷電路板、或是採用雷射直接成型技術(Laser Direct Structuring,LDS)直接形成於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的背蓋210上,以改善立體天線的效能,並達到前述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所提及的優點,在此不再贅述。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人工磁導結構100的數量雖以一個為例示,但本案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人工磁導結構100的數量亦可為多個。其中,第一導電元件120的形狀與排列方式亦可有多種變化,本案不以上述實施例為限。以下將搭配圖3至圖6進行進一步解說。
圖3是本案另一實施例的一種人工磁導結構的架構示意圖。請參照圖3,本實施例的人工磁導結構300與圖1的人工磁導結構1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中,人工磁導結構300具有多個第一導電元件120,且人工磁導結構300更包括一第二集總元件340,連接二第一導電元件120。如此,在本實施例中,由於人工磁導結構300與人工磁導結構100具有類似的結構,因此,人工磁導結構300同樣具有人工磁導結構100所提 及的優點,在此亦不再贅述。
圖4是本案又一實施例的一種人工磁導結構的架構示意圖。請參照圖4,本實施例的人工磁導結構400與圖1的人工磁導結構1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中,人工磁導結構400的第一導電元件420更可選擇性地包括多個槽孔ST,且第一集總元件130跨設於其中一槽孔ST上。更詳細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這些槽孔ST的形狀及位置並不設限。舉例而言,如圖4所示,這些槽孔ST可為橢圓型槽孔或是細長方形槽孔。並且,槽孔ST可選擇性地和第一導電元件420的邊界連在一起,或是亦可不和第一導電元件420的邊界連在一起。此外,如圖4所示,人工磁導結構400的開孔OW和槽孔ST也可以互相連通。
如此,在本實施例中,當人工磁導結構400組裝於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時,亦可經由第一集總元件130的配置,而能更加利於實現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的薄型化。此外,由於人工磁導結構400與人工磁導結構100具有類似的結構,因此,人工磁導結構400同樣具有人工磁導結構100所提及的優點,在此亦不再贅述。
圖5是本案再一實施例的一種人工磁導結構的架構示意圖。請參照圖5,本實施例的人工磁導結構500與圖1的人工磁導結構1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元件520的開孔OW可為蝴蝶形狀,或是其他的任意形狀,本案皆不以此為限。換言之,本案並不限定第一導電元件520的開 孔OW的形狀,在其他的實施方式中,凡是第一導電元件520具有開孔OW,且當人工磁導結構500組裝於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時,能使第一集總元件130跨設於開孔OW上,而能更加利於實現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的薄型化都可以作為本實施例的第一導電元件520。
此外,由於人工磁導結構500與人工磁導結構100具有類似的結構,因此,人工磁導結構500同樣具有人工磁導結構100所提及的優點,在此亦不再贅述。
圖6是本案更一實施例的一種人工磁導結構的架構示意圖。請參照圖6,本實施例的人工磁導結構600與圖1的人工磁導結構1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中,人工磁導結構600可具有多個第一導電元件620,且這些第一導電元件620呈二維陣列排列。舉例而言,如圖6所示,這些第一導電元件620的形狀可被設計為相同,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元件620亦可選擇性地設計為不同,而例如是圖1、圖3、圖4以及圖5所示的第一導電元件120、420、520的至少其中一者。或是,僅有部分的第一導電元件620的形狀相同,而其他部分的第一導電元件620的形狀不同,例如為圖1、圖3、圖4以及圖5所示的第一導電元件120、420、520的至少其中一者的組合。
此外,如圖6所示,這些第一導電元件620之間的間距D3、D4、D5雖以相同為例示,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 例中,第一導電元件620之間的間距D3、D4、D5亦可選擇性地設計不同。或是,有部分的第一導電元件620之間的間距不同(例如:間距D3與間距D4),而部分的第一導電元件620的之間的間距相同(例如:間距D4與間距D5)。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部份這些第一導電元件620可選擇性地形成非週期性排列,亦可達到當組裝於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上時,能產生與天線同相的電流,而保持天線的輻射效率的效果。並且,由於人工磁導結構600為一單層結構,而不需經由其他結構貫通或連接人工磁導結構600,因此將有利於實現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的薄型化。
也就是說,本案並不限定第一導電元件620的形狀或排列形式,在其他的實施方式中,凡是第一導電元件620具有開孔OW,且當人工磁導結構600組裝於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時,能使第一集總元件130跨設於開孔OW上,而能利於實現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的薄型化都可以作為本實施例的第一導電元件620。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由於人工磁導結構600與人工磁導結構100具有類似的結構,因此,人工磁導結構600同樣具有人工磁導結構100所提及的優點,在此亦不再贅述。
此外,前述的人工磁導結構300、400、500、600亦能適於組裝於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上,並達成前述電子裝置200a、200b、200c或200d所提及的優點,在此亦不再贅 述。
綜上所述,本案提出的人工磁導結構與電子裝置,能藉由第一導電元件的配置,產生與天線同相的電流,而保持天線的輻射效率。並且,由於人工磁導結構不需經由其他結構貫通或連接人工磁導結構,因此將有利於實現電子裝置的薄型化。此外,藉由第一集總元件的配置,可使得電子裝置的體積更加減縮,並更加有利於達到薄型化的設計需求。
雖然本案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案,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案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案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人工磁導結構
110‧‧‧底板
120‧‧‧第一導電元件
130‧‧‧第一集總元件
140‧‧‧第二導電元件
OW‧‧‧開孔

Claims (12)

  1. 一種人工磁導結構,包括:一底板;一第一導電元件,位於該底板之一側,其中該第一導電元件具有一開孔;一第二導電元件,位於該底板之另一側;以及一第一集總元件,分別設置於對應的該第一導電元件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人工磁導結構,其中該第一集總元件跨設於該開孔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人工磁導結構,其中該至少一第一導電元件更包括多個槽孔,且該第一集總元件跨設於其中一該槽孔上。
  4. 一種電子裝置,具有相對的一前側及一後側,且包括:一背蓋,配置於該後側;一天線結構,配置於該前側;以及至少一人工磁導結構,位於該背蓋及該天線結構之間,且人工磁導結構包括:一底板;一第一導電元件,位於該底板之一側,且該第一導電元件具有至少一開孔;一第二導電元件,位於該底板之另一側;以及一第一集總元件,分別設置於對應的該第一導電元件 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底板位於該第一導電元件與該背蓋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底板位於該第一導電元件與該天線結構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部份該些人工磁導結構為非週期性排列。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更包括一第二集總元件,連接該些人工磁導結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集總元件跨設於該開孔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一導電元件更包括多個槽孔,且該第一集總元件跨設於其中一該槽孔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導電元件與該背蓋為一體成型。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導電元件與該天線為一體成型。
TW104117650A 2015-06-01 2015-06-01 人工磁導結構及其電子裝置 TW20164409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17650A TW201644096A (zh) 2015-06-01 2015-06-01 人工磁導結構及其電子裝置
US15/169,720 US10476165B2 (en) 2015-06-01 2016-05-31 Artificial magnetic condu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17650A TW201644096A (zh) 2015-06-01 2015-06-01 人工磁導結構及其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44096A true TW201644096A (zh) 2016-12-16

Family

ID=57399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7650A TW201644096A (zh) 2015-06-01 2015-06-01 人工磁導結構及其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476165B2 (zh)
TW (1) TW201644096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103846A1 (en) * 2001-06-15 2002-12-27 E-Tenna Corporation Aperture antenna having a high-impedance backing
US7002518B2 (en) 2003-09-15 2006-02-21 Intel Corporation Low profile sector antenna configuration
US20090153412A1 (en) * 2007-12-18 2009-06-18 Bing Chiang Antenna slot windows for electronic device
US9570814B2 (en) * 2008-09-11 2017-02-14 Nec Corporation Structure, antenna,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component
TWI425711B (zh) 2009-11-24 2014-02-01 Ind Tech Res Inst 電磁導體反射板、其天線陣列、雷達及通訊裝置
US8633866B2 (en) 2010-02-26 2014-01-21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Frequency-selective surface (FSS) structures
US9083081B2 (en) 2010-04-11 2015-07-14 Broadcom Corporation 3D antenna assembly with projected AMC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FR2966985B1 (fr) 2010-11-03 2012-12-07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Conducteur magnetique artificiel et antenne
JP5482915B2 (ja) * 2011-02-10 2014-05-0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メタマテリアル、電気装置、および、メタマテリアルを備えた電気装置
US8587469B2 (en) * 2011-03-14 2013-11-19 Northrop Grumman Systems Corporation Metamaterial for a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EP2521216A1 (en) * 2011-04-27 2012-11-07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Antenna assembly utilizing metal-dielectric structures
CN103367881A (zh) 2013-07-16 2013-10-23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加载双频amc反射板的高增益g形双频单极子天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76165B2 (en) 2019-11-12
US20160351999A1 (en) 2016-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19716B2 (ja) 巻き付き基板を有する多素子アンテナ構造
KR102128391B1 (ko) 금속을 포함하는 케이스 및 그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CN107403995B (zh) 电子装置
US9065168B2 (en) Antenna apparatus for portable terminal
JP6101339B2 (ja) 移動端末
JPWO2015163295A1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160351991A1 (en) NFC Antenna Structure
JP2015532060A (ja) 電子デバイスのためのマルチレイヤ3次元アンテナキャリア構成
KR20110025547A (ko) 안테나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이동 단말기
AU2016101259A4 (en) Antennas for electronic device with heat spreader
KR20200110061A (ko) 안테나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TWI668915B (zh) 天線結構及應用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WO2016165404A1 (zh) 一种支持nfc功能和指纹识别功能的装置和终端
CN208478559U (zh) 天线模块及电子装置
US9521222B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18177132A1 (zh) 多频天线的布局结构及应用其的无线通信装置
TW201523995A (zh)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TW201506706A (zh) 觸控模組及便攜式電子裝置
KR102126565B1 (ko) 결합 구조물
TW201644096A (zh) 人工磁導結構及其電子裝置
TWI737700B (zh) 用於電子設備的天線裝置及電子設備
KR20180085469A (ko) 자성체 시트의 상면 및 하면에 형성된 안테나 패턴을 포함하는 안테나 및 이의 형성 방법
JP2012227743A (ja) 携帯無線機
TWI622226B (zh) 接地激勵天線
TWI523313B (zh) 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