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3885A - 多軸鉸鏈及使用此多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 Google Patents

多軸鉸鏈及使用此多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33885A
TW201633885A TW105107262A TW105107262A TW201633885A TW 201633885 A TW201633885 A TW 201633885A TW 105107262 A TW105107262 A TW 105107262A TW 105107262 A TW105107262 A TW 105107262A TW 201633885 A TW201633885 A TW 20163388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inge rod
gear
hinge
main
main hin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72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24214B (zh
Inventor
加藤秀夫
Original Assignee
加藤電機(香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加藤電機(香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加藤電機(香港)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338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38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42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421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2Pivotal connections incorporat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leaf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 F16C11/103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frictionally clampe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99/00Subject-matt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多軸鉸鏈,其第一主鉸鏈桿與第一副鉸鏈桿係透過多個連結元件可轉動地設置在第一鉸鏈殼內,第一主鉸鏈桿上係組裝有組裝元件。第二主鉸鏈桿與第二副鉸鏈桿係透過多個連結元件可轉動地設置在第二鉸鏈殼內,第二主鉸鏈桿上係組裝有支撐元件。第一副鉸鏈桿與第二副鉸鏈桿透過其兩側分別設置之相互連結元件而可相互轉動地連結。組裝元件與支撐元件透過同步轉動機構而同步往反方向轉動,且第一主鉸鏈桿與第二主鉸鏈桿的一側上係分別設置有摩擦力矩產生機構與吸引機構。

Description

多軸鉸鏈及使用此多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多軸鉸鏈及使用此多軸鉸鏈的平板筆記型電腦,此多軸鉸鏈係連結筆記型電腦等終端機器之具有鍵盤部的第一殼體及具有顯示部的第二殼體,使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可在360度的角度範圍內相對開闔。又,本發明特別是關於一種適合應用在平板筆記型電腦上的多軸鉸鏈及使用此多軸鉸鏈的終端機器。於此,平板筆記型電腦為終端機器的其中一例,其顯示部同時具有觸控操作功能。
習知技術中,應用於平板筆記型電腦,使其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可在360度的角度範圍內相對開闔的多軸鉸鏈,可例如參照美國專利第8720011號公報的記載內容。然而,習知的多軸鉸鏈不僅有同步轉動機構的構造較為複雜的問題,還有組裝所需零件較多的問題。另外,在習知的多軸鉸鏈中,由於各鉸鏈桿的軸間距離較長,因此組裝時需預留較大的設置空間,且鉸鏈本身在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進行開闔操作時亦容易產生變形的問題。進一步地,由於鉸鏈本身的內部構造係裸露於外部,因此還會帶來外觀粗糙的印象,而有缺乏美感的問題。另外,由於各鉸鏈桿的軸間距離較長,故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在開啟時,兩者的後端部之間將會產生較大的間隙。進一步地,由於習知的多軸鉸鏈不包含充分有效的摩擦力矩產生機構和吸引機構,因此無法提供操作者確實的操作手感,且會帶來開闔操作難以判別的問題。
有鑑於上述課題,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多軸鉸鏈,其係透過縮短各鉸鏈桿的軸間距離而節省設置空間,使鉸鏈本身在開闔操作時不會產生變形,並進一步防止鉸鏈的內部構造裸露於外部,提供操作者 確實的操作手感,使開闔操作易於判別,且在進行開啟操作時還能夠大幅縮小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兩者的後端部之間產生之間隙。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之一種多軸鉸鏈係使用四根相互平行配置的鉸鏈桿可開闔地連結一終端機器的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其中,四根鉸鏈桿中的第一主鉸鏈桿與第一副鉸鏈桿係透過多個連結元件可轉動地設置在第一鉸鏈殼內,第一主鉸鏈桿上係組裝有組裝元件,組裝元件係組裝至第一殼體。四根鉸鏈桿中的第二主鉸鏈桿與第二副鉸鏈桿係透過多個連結元件可轉動地設置在第二鉸鏈殼內,第二主鉸鏈桿上係組裝有支撐元件,支撐元件係組裝至第二殼體,第一副鉸鏈桿與第二副鉸鏈桿透過其兩側分別設置之相互連結元件而可相互轉動地連結。組裝元件與支撐元件係透過第一同步轉動機構及第二同步轉動機構而同步往相反方向轉動,且第一主鉸鏈桿與第二主鉸鏈桿係同時轉動,其中第一同步轉動機構係設置在第一主鉸鏈桿與第一副鉸鏈桿或是第二主鉸鏈桿與第二副鉸鏈桿的其中一方,第二同步轉動機構係設置在第一主鉸鏈桿與第一副鉸鏈桿以及第二主鉸鏈桿與第二副鉸鏈桿的其中另一方,第一主鉸鏈桿與第二主鉸鏈桿的一側上係分別設置有摩擦力矩產生機構與吸引機構。
此時,在一實施例中,組裝元件係包含第一組裝元件與第二組裝元件以及第一連結板與第二連結板,第一組裝元件與第二組裝元件係分別組裝於第一主鉸鏈桿的兩端,第一連結板與第二連結板用於連結第一組裝元件與第二組裝元件。支撐元件係包含第一支撐元件與第二支撐元件以及第三連結板與第四連結板,第一支撐元件與第二支撐元件係分別組裝於第二主鉸鏈桿的兩端,第三連結板與第四連結板用於連結第一支撐元件與第二支撐元件。
進一步地,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副鉸鏈桿與第二副鉸鏈桿的兩端係分別設置有筒狀殼體,該等筒狀殼體的外側端面以及組裝元件與支撐元件的外側端面之間係呈現無段差狀態。
進一步地,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同步轉動機構係設置在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的其中一側並包含第一雙重齒輪、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第一旋轉齒輪以及第二旋轉齒輪。第一副鉸鏈桿與第二副鉸鏈桿係可轉動地插入貫通第一雙重齒輪,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分別咬合於第一雙重 齒輪的各齒部,且第一主鉸鏈桿與第二主鉸鏈桿係插入貫通並卡合於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第一旋轉齒輪的一端部設有一齒部,第一主鉸鏈桿與第一副鉸鏈桿係可轉動地插入貫通第一旋轉齒輪,第二旋轉齒輪咬合於第一旋轉齒輪,第二主鉸鏈桿與第二副鉸鏈桿係可轉動地插入貫通第二旋轉齒輪,第二旋轉齒輪的一端部具有一齒部,且第二旋轉齒輪的齒部係咬合於第一旋轉齒輪的齒部。
進一步地,在一實施例中,第二同步轉動機構係設置在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的其中另一側並包含第二雙重齒輪、第三齒輪與第四齒輪、第三旋轉齒輪以及第四旋轉齒輪。第一副鉸鏈桿與第二副鉸鏈桿係可轉動地插入貫通第二雙重齒輪,第三齒輪與第四齒輪分別咬合於第二雙重齒輪的各齒部,且第一主鉸鏈桿與第二主鉸鏈桿係插入貫通並卡合於第三齒輪與第四齒輪,第三旋轉齒輪的一端部設有齒部,第一主鉸鏈桿與第一副鉸鏈桿係可轉動地插入貫通第三旋轉齒輪,第四旋轉齒輪咬合於第三旋轉齒輪,第二主鉸鏈桿與第二副鉸鏈桿係可轉動地插入貫通第四旋轉齒輪,第四旋轉齒輪的一端部具有齒部,且第四旋轉齒輪的齒部係咬合於第三旋轉齒輪的齒部。
進一步地,在一實施例中,摩擦力矩產生機構係包含第一摩擦力矩產生機構及第二摩擦力矩產生機構,第一摩擦力矩產生機構係設置在第一主鉸鏈桿的一側並作用於第一主鉸鏈桿,第二摩擦力矩產生機構係設置在第二主鉸鏈桿的一側並作用於第二主鉸鏈桿。
進一步地,在一實施例中,吸引機構係包含第一吸引機構及第二吸引機構,第一吸引機構係設置在第一主鉸鏈桿的一側並作用於第一主鉸鏈桿,第二吸引機構係設置在第二主鉸鏈桿的一側並作用於第二主鉸鏈桿。
另外,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之一種終端機器係使用上述任一實施例所記載的多軸鉸鏈。
藉由上述構成,本發明相較於習知技術不僅能夠節省同步轉動機構的組成零件,還能夠將四根鉸鏈桿中的第一主鉸鏈桿與第一副鉸鏈桿容納在第一鉸鏈殼內,並將第二主鉸鏈桿與第二副鉸鏈桿容納在第二鉸鏈殼內。同時,透過連結元件、第一同步轉動機構及第二同步轉動機構 連結第一副鉸鏈桿與第二副鉸鏈桿的兩側,本發明不僅能夠縮短各鉸鏈桿的軸間距離,還能夠防止多軸鉸鏈在開闔操作時產生變形。另外,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其外觀之轉動中心往外側偏移的位置上係設置有摩擦力矩產生機構,因此,即便縮短各鉸鏈桿的外徑,縮小各摩擦力矩產生機構產生的摩擦力矩,本發明的多軸鉸鏈仍能夠產生出所需的摩擦力矩,使第二殼體相對第一殼體可在任意的開闔角度下保持穩定。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多軸鉸鏈將設置於各鉸鏈桿的摩擦力矩產生機構、吸引機構和同步轉動機構均收納於鉸鏈殼之中,因而能夠具備較簡潔俐落的外觀。
另外,本發明還提供一種使用上述多軸鉸鏈的終端機器,其可使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同步開啟,且合計最大可開闔360度。
1‧‧‧筆記型電腦/終端機器
10‧‧‧第二組裝元件
10a、24a、25a、9a‧‧‧平板部
10b、24b、25b、9b‧‧‧組裝筒部
10c、11a、12a、24c、25c、39a、40a、9c‧‧‧連結孔
10d、10e、11b、12b、13d、14d、24d、24e、25d、25e、32d、33d、39b、40b、9d、9e‧‧‧組裝孔
10f、13a、14a、24f、25f、32a、33a、9f‧‧‧隔壁
10g、13b、14b、17a、18a、24g、25g、27a、29a、32b、33b、9g‧‧‧變形組裝孔
10h、13c、14c、24h、23e、25h、32c、33c、6e、9h‧‧‧圓孔
10i、13e、14e、24i、25i、32e、33e、9i‧‧‧組裝螺絲
11‧‧‧第一連結板
11c、39c‧‧‧密合銷
12‧‧‧第二連結板
13‧‧‧第一筒狀殼體
14‧‧‧第二筒狀殼體
15‧‧‧第一同步轉動機構
16‧‧‧第一雙重齒輪/第一相互連結元件
16a‧‧‧第一A圓形貫通孔
16b‧‧‧第一B圓形貫通孔
16c、16d、17b、18b、19c、20c、26c、26d、27b、28c、29b、30c‧‧‧齒部
17‧‧‧第一齒輪
18‧‧‧第二齒輪
19‧‧‧第一旋轉齒輪/第二連結元件
19a‧‧‧第二A軸承孔
19b‧‧‧第二B軸承孔
2‧‧‧第一殼體
2a‧‧‧鍵盤部
20‧‧‧第二旋轉齒輪/第十連結元件
20a‧‧‧第十A軸承孔
20b‧‧‧第十B軸承孔
21‧‧‧第二主鉸鏈桿
21a、22a、7a、8a‧‧‧第一變形軸部
21b、22b、7b、8b‧‧‧第一圓形軸部
21c、7c‧‧‧凸緣部
21d、22e、7d、8e‧‧‧第二變形軸部
21e、22c、7e、8c‧‧‧第二圓形軸部
21f、7f‧‧‧第三變形軸部
21g、21h、22f、22g、7g、7h、8f、8g‧‧‧內螺紋部
21i、7i‧‧‧外螺紋部
22‧‧‧第二副鉸鏈桿
22d、8d‧‧‧第三圓形軸部
23‧‧‧第二鉸鏈殼
23a、6a‧‧‧長邊部
23b、6b‧‧‧短邊部
23c、6c‧‧‧開口部
23d、6d‧‧‧長孔
23f、23g‧‧‧側壁/第六連結元件
23h‧‧‧第六A軸承孔
23i‧‧‧第六B軸承孔
24‧‧‧第一支撐元件
25‧‧‧第二支撐元件
26‧‧‧第二雙重齒輪/第二相互連結元件
26a‧‧‧第二A圓形貫通孔
26b‧‧‧第二B圓形貫通孔
27‧‧‧第三齒輪
28‧‧‧第三旋轉齒輪/第五連結元件
28a‧‧‧第五A軸承孔
28b‧‧‧第五B軸承孔
29‧‧‧第四齒輪
3‧‧‧第二殼體
3a‧‧‧顯示部
30‧‧‧第四旋轉齒輪/第七連結元件
30a‧‧‧第七A軸承孔
30b‧‧‧第七B軸承孔
31‧‧‧第二同步轉動機構
32‧‧‧第三筒狀殼體
33‧‧‧第四筒狀殼體
34‧‧‧第一摩擦力矩產生機構
35‧‧‧第一摩擦板/第三連結元件
35a‧‧‧第三A軸承孔
35b‧‧‧第三B軸承孔
35c、35e、37f、41b、41c、42b、42c、43c、43e、44f、56b、56c、57b、57c‧‧‧網格狀加工部
35d、37e、43d、44e‧‧‧間隔筒部
36‧‧‧第一吸引機構
37‧‧‧第四連結元件
37a、44a‧‧‧摩擦部
37b、44b‧‧‧固定凸輪部
37c‧‧‧第四A軸承孔
37d‧‧‧第四B軸承孔
38‧‧‧第一彈性手段
39‧‧‧第三連結板
4‧‧‧多軸鉸鏈
40‧‧‧第四連結板
41‧‧‧第一摩擦墊圈
41a、42a、47a、49a、51a、53a、56a、57a‧‧‧變形貫通孔
42‧‧‧第二摩擦墊圈
43‧‧‧第二摩擦板/第八連結元件
43a‧‧‧第八A軸承孔
43b‧‧‧第八B軸承孔
44‧‧‧第九連結元件
44c‧‧‧第九A軸承孔
44d‧‧‧第九B軸承孔
45‧‧‧第二吸引機構
47‧‧‧第一凸輪從動件
47b、51b‧‧‧轉動凸輪部
48、52‧‧‧碟型彈簧
48a、52a‧‧‧貫通孔
49、53‧‧‧按壓用墊圈
50、54‧‧‧螺帽
51‧‧‧第二凸輪從動件
55‧‧‧第二摩擦力矩產生機構
56‧‧‧第三摩擦墊圈
57‧‧‧第四摩擦墊圈
58‧‧‧第二彈性手段
6‧‧‧第一鉸鏈殼
6f、6g‧‧‧側壁/第一連結元件
6h‧‧‧第一A軸承孔
6i‧‧‧第一B軸承孔
7‧‧‧第一主鉸鏈桿
8‧‧‧第一副鉸鏈桿
9‧‧‧第一組裝元件
A‧‧‧組裝元件
B‧‧‧支撐元件
C‧‧‧同步轉動機構
D‧‧‧摩擦力矩產生機構
E‧‧‧吸引機構
F‧‧‧彈性手段
圖1為本發明之多軸鉸鏈組裝於平板筆記型電腦時的組裝狀態示意圖,其中(a)為開啟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並從前方觀看時的斜視圖,(b)為闔上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並從後方觀看時的斜視圖。
圖2為本發明之多軸鉸鏈的組裝狀態斜視圖。
圖3為本發明之多軸鉸鏈的斜視圖。
圖4為本發明之多軸鉸鏈在拆下第一鉸鏈殼與第二鉸鏈殼而觀看時的斜視圖。
圖5為本發明之多軸鉸鏈的整體分解斜視圖。
圖6為本發明之多軸鉸鏈於第一鉸鏈殼端的分解斜視圖。
圖7為本發明之多軸鉸鏈於第二鉸鏈殼端的分解斜視圖。
圖8為本發明之多軸鉸鏈其第一同步轉動機構的分解斜視圖。
圖9為本發明之多軸鉸鏈其第二同步轉動機構的分解斜視圖。
圖10為本發明之多軸鉸鏈其第一鉸鏈殼與第二鉸鏈殼的示意圖,其中 (a)為從下側觀看時的斜視圖,(b)為左側視圖,(c)為右側視圖,(d)為縱剖面圖。
圖11為本發明之多軸鉸鏈的第一組裝元件、第二組裝元件、第一支撐元件及第二支撐元件的俯視剖面圖。
圖12為本發明之第一~第四筒狀殼體的俯視剖面圖。
圖13為本發明之多軸鉸鏈其第一主鉸鏈桿與第二主鉸鏈桿的示意圖,其中(a)為俯視圖,(b)為正視圖,(c)為左側視圖,(d)為右側視圖。
圖14為本發明之多軸鉸鏈其第一副鉸鏈桿與第二副鉸鏈桿的示意圖,其中(a)為正視圖,(b)為左側視圖,(c)為右側視圖。
圖15為本發明之多軸鉸鏈其第一摩擦板與第二摩擦板的示意圖,其中(a)為斜視圖,(b)為正視圖,(c)為側視圖。
圖16為本發明之多軸鉸鏈其第四連結元件與第九連結元件的示意圖,其中(a)為斜視圖,(b)為側視圖。
圖17為本發明之多軸鉸鏈其第一摩擦墊圈與第四摩擦墊圈的示意圖,其中(a)為正視圖,(b)為側視圖,(c)為後視圖。
圖18為本發明之多軸鉸鏈其凸輪從動件的示意圖,其中(a)為側視圖,(b)為正視圖,(c)為俯視圖。
圖19為本發明之多軸鉸鏈的運作說明圖,其中(a)係表示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處於閉闔狀態,(b)係表示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開啟至90度的狀態,(c)係表示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開啟至180度的狀態,(d)係表示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開啟至270度的狀態,(e)係表示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開啟至360度的狀態。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對本發明的多軸鉸鏈使用於終端機 器其中一例之平板筆記型電腦的實施例加以說明。需特別說明的是,本發明並沒有限制只能將多軸鉸鏈使用在筆記型電腦上,其亦可使用在行動電腦、個人數位助理(PDA)或其他終端機器上,只要此終端機器具有相互連結的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且此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可朝上下方向在180度以上的角度範圍內相互進行開闔即可。
實施例1:圖1的(a)和(b)為使用本發明之多軸鉸鏈的筆記型電腦1的示意圖,筆記型電腦1為終端機器的其中一例。筆記型電腦1包括設有鍵盤部2a的第一殼體2以及設有顯示部3a的第二殼體3,本發明的多個多軸鉸鏈4係可開闔地連結第一殼體2與第二殼體3的後端。圖中所示雖是以合計使用六個多軸鉸鏈4的筆記型電腦為例,但本發明並不限制多軸鉸鏈4的數量。以下僅對其中一個多軸鉸鏈4的構成加以說明。另外,只要不會對運作造成影響,其他多軸鉸鏈亦可採用不同的構成。
圖2至圖18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多軸鉸鏈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明的多軸鉸鏈4係使用四根相互平行配置的鉸鏈桿(在本實施例中是指第一主鉸鏈桿7、第一副鉸鏈桿8、第二主鉸鏈桿21及第二副鉸鏈桿22)可開闔地連結終端機器1的第一殼體2與第二殼體3。其中,多根鉸鏈桿中的第一主鉸鏈桿7與第一副鉸鏈桿8係透過多個連結元件(在本實施例中是指第一鉸鏈殼6的側壁6f與6g(第一連結元件)、第一旋轉齒輪19(第二連結元件)、第一摩擦板35(第三連結元件)、第四連結元件37以及第三旋轉齒輪28(第五連結元件))可轉動地設置在第一鉸鏈殼6內,第一主鉸鏈桿7上係組裝有組裝元件A,組裝元件A係組裝至第一殼體2。多根鉸鏈桿中的第二主鉸鏈桿21與第二副鉸鏈桿22係透過多個連結元件(在本實施例中是指第二鉸鏈殼23的側壁23f與23g(第六連結元件)、第四旋轉齒輪30(第七連結元件)、第二摩擦板43(第八連結元件)、第九連結元件44以及第二旋轉齒輪20(第十連結元件))可轉動地設置在第二鉸鏈殼23內,第二主鉸鏈桿21上係組裝有支撐元件B,支撐元件B係組裝至該第二殼體3,第一副鉸鏈桿8與第二副鉸鏈桿22透過其兩側分別設置之相互連結元件(本實施例中是指作為第一相互連結元件的第一雙重齒輪16以及作為第二相互連結元件的第二雙重齒輪26)而可相互轉動地連結。組裝元件A與支撐元件B係透過第一同步轉動機構15及第二同步轉動 機構31而同步往相反方向轉動,且第一主鉸鏈桿7與第二主鉸鏈桿21係同時轉動。其中,第一同步轉動機構15係設置在第一主鉸鏈桿7與第一副鉸鏈桿8、或是第二主鉸鏈桿21與第二副鉸鏈桿22的其中一方,第二同步轉動機構31係設置在第一主鉸鏈桿7與第一副鉸鏈桿8、以及第二主鉸鏈桿21與第二副鉸鏈桿22的其中另一方,第一主鉸鏈桿7與第二主鉸鏈桿21的一側上係分別設置有摩擦力矩產生機構D與吸引機構E。
其次,組裝元件A係包含第一組裝元件9、第二組裝元件10以及第一連結板11、第二連結板12,第一組裝元件9與第二組裝元件10係分別組裝於第一主鉸鏈桿7的兩端,第一連結板11與第二連結板12用於連結第一組裝元件9與第二組裝元件10。支撐元件B係包含第一支撐元件24、第二支撐元件25以及第三連結板39、第四連結板40,第一支撐元件24與第二支撐元件25係分別組裝於第二主鉸鏈桿21的兩端,第三連結板39與第四連結板40用於連結第一支撐元件24與第二支撐元件25。
進一步地,第一副鉸鏈桿8與第二副鉸鏈桿22的兩端係分別設置有第一筒狀殼體13、第二筒狀殼體14、第三筒狀殼體32及第四筒狀殼體33(此後在部分情況下僅簡稱為筒狀殼體)。上述第一筒狀殼體13、第二筒狀殼體14、第三筒狀殼體32及第四筒狀殼體33(在本說明書中,部分情況下僅簡稱為筒狀殼體)的外側端面與組裝元件A和支撐元件B的外側端面之間係呈現沒有段差的狀態。
特別如圖2至圖6及圖10所示,符號標示為6的元件是第一鉸鏈殼,此第一鉸鏈殼6的其中一端部是自由端,且第一鉸鏈殼6係由長邊部6a與短邊部6b所構成。特別如圖10所示,長邊部6a與短邊部6b的其中一端部具有開口部6c,由開口部6c觀看的一側係設置有連通長邊部6a與短邊部6b的長孔6d,但只設有長邊部6a的部分從途中開始將轉變為圓孔6e。另外,長邊部6a與短邊部6b的另一端部係分別具有側壁6f與6g(亦稱為第一連結元件),側壁6f與6g上係分別設置有第一A軸承孔6h與第一B軸承孔6i。
第一鉸鏈殼6的內部係容納有第一主鉸鏈桿7與第一副鉸鏈桿8,其中第一主鉸鏈桿7是容納在長邊部6a的一側,第一副鉸鏈桿8則容納在短邊部6b的一側。同時,第一主鉸鏈桿7與第一副鉸鏈桿8係分 別可轉動地軸樞支撐於第二A軸承孔19a與第二B軸承孔19b、第三A軸承孔35a與第三B軸承孔35b、第四A軸承孔37c與第四B軸承孔37d、第五A軸承孔28a與第五B軸承孔28b、以及第一鉸鏈殼6所設的第一A軸承孔6h與第一B軸承孔6i。其中,第二A軸承孔19a與第二B軸承孔19b係設置於後述之第一同步轉動機構15的第一旋轉齒輪19,此第一旋轉齒輪19呈橢圓形狀且嵌入至長孔6d。第三A軸承孔35a與第三B軸承孔35b係設置於後述之第一摩擦力矩產生機構34的第一摩擦板35,此第一摩擦板35係同時作為第三連結元件。第四A軸承孔37c與第四B軸承孔37d係設置於第一摩擦力矩產生機構34的第四連結元件37,第四連結元件37的兩面係分別具有摩擦部37a及後述之第一吸引機構36的固定凸輪部37b。第五A軸承孔28a與第五B軸承孔28b係設置於後述之第二同步轉動機構31的第三旋轉齒輪28,此第三旋轉齒輪28係同時作為第五連結元件。第一主鉸鏈桿7與第一副鉸鏈桿8的兩端部係從第一鉸鏈殼6往外側突出。
另外,第一主鉸鏈桿7從第一鉸鏈殼6突出的兩端部係組裝有組裝元件A,組裝元件A係包含第一組裝元件9與第二組裝元件10、第一連結板11與第二連結板12,第一組裝元件9與第二組裝元件10係組裝至第一殼體2的一側,第一連結板11與第二連結板12係組裝於第一組裝元件9及第二組裝元件10的上表面與下表面。第一副鉸鏈桿8其貫通第一鉸鏈殼6的兩端部係分別組裝有第一筒狀殼體13與第二筒狀殼體14,此第一筒狀殼體13與第二筒狀殼體14呈筒狀,並且是透過組裝螺絲13e、14e來進行組裝。
組裝元件A中的第一組裝元件9、第二組裝元件10與後述之支撐元件B的第一支撐元件24、第二支撐元件25的形狀和構造相同。特別如圖11的俯視剖面圖所示,第一組裝元件9、第二組裝元件10、第一支撐元件24與第二支撐元件25係包含平板部9a、10a、24a、25a以及接續其而設的組裝筒部9b、10b、24b、25b,各平板部9a、10a、24a、25a係分別設置有連結孔9c、10c、24c、25c以及組裝孔9d、10d、24d、25d。特別如圖11所示,各組裝筒部9b、10b、24b、25b的內部構造是在其中一方設置變形組裝孔9g、10g、24g、25g,在其中另一方設置圓孔9h、10h、24h、25h,且兩方之間係以設有組裝孔9e、10e、24e、25e的隔壁9f、10f、24f、 25f隔開。其中,第一主鉸鏈桿7的第一變形軸部7a與第二主鉸鏈桿21的第一變形軸部21a係插入並卡合於變形組裝孔9g、10g、24g、25g。另外,特別由圖4及圖5可看出,第一主鉸鏈桿7、第一副鉸鏈桿8、第二主鉸鏈桿21及第二副鉸鏈桿22的各第一變形軸部7a、8a、21a、22a以及第三變形軸部7f、第二變形軸部8e、第三變形軸部21f、第二變形軸部22e係插入並卡合於變形組裝孔9g、10g、24g、25g,此外,插入至各圓孔9h、10h、24h、25h的組裝螺絲9i、10i、24i、25i係螺合而固定於內螺紋部7g、7h與21g、21h。
又,由第一連結板11、第二連結板12、第三連結板39及第四連結板40構成的各連結板係分別具有連結孔11a與11a、12a與12a、39a與39a、40a與40a以及組裝孔11b與11b、12b與12b、39b與39b、40b與40b,此外,各連結板分別是從第一組裝元件9、第二組裝元件10與第一支撐元件24、第二支撐元件25的上下方向重疊而設,並且是以密合銷11c、11c與39c、39c穿過連結孔11a與11a、12a與12a、39a與39a、40a與40a以及第一組裝元件9、第二組裝元件10與第一支撐元件24、第二支撐元件25的各連結孔9c、10c與24c、25c而進行固定。
進一步地,由第一筒狀殼體13、第二筒狀殼體14、第三筒狀殼體32及第四筒狀殼體33構成之各筒狀殼體的構造亦相同。如圖12所示,各筒狀殼體的內部係由隔壁13a、14a、32a、33a所隔開,在其中一方設置變形組裝孔13b、14b、32b、33b,並在其中另一方設置圓孔13c、14c、32c、33c而構成。第一副鉸鏈桿8的第一變形軸部8a、第二變形軸部8e與第二副鉸鏈桿22的第一變形軸部22a、第二變形軸部22e係插入並卡合至各變形組裝孔13b、14b、32b、33b,組裝螺絲13e、14e、32e、33e係插入至各圓孔13c、14c、32c、33c,並從各圓孔13c、14c、32c、33c透過組裝孔13d、14d、32d、33d螺合至內螺紋部8f、8g與22f、22g。另外,第一筒狀殼體13、第二筒狀殼體14、第三筒狀殼體32及第四筒狀殼體33的外側端面與組裝元件A和支撐元件B的外側端面之間係呈現沒有段差的狀態。
特別如圖6及圖13所示,第一主鉸鏈桿7係具有接續第一變形軸部7a而設的第一圓形軸部7b、直徑大於第一圓形軸部7b的凸緣部 7c、剖面約略呈橢圓形狀的第二變形軸部7d、第二圓形軸部7e以及剖面約略呈矩形狀的第三變形軸部7f,第一變形軸部7a其中一端部的剖面呈矩形狀,且第一變形軸部7a的端部與第三變形軸部7f的端部係分別具有沿軸方向設置的內螺紋部7g與7h。進一步地,第三變形軸部7f上還設有外螺紋部7i。另外,第一主鉸鏈桿7其兩端所設的第一變形軸部7a與第三變形軸部7f係插入卡合於第一組裝元件9與第二組裝元件10其組裝筒部9b、10b的變形組裝孔9g、10g,且分別被組裝於隔壁9f、10f的組裝螺絲9i、10i所固定。此外,組裝螺絲9i、10i是從圓孔9h、10h插入,圓孔9h、10h是由隔壁9f、10f隔開而構成。
特別如圖6及圖14所示,第一副鉸鏈桿8係由第一變形軸部8a、第一圓形軸部8b、第二圓形軸部8c、第三圓形軸部8d及第二變形軸部8e所構成,第一變形軸部8a其中一端部的剖面約略呈矩形狀,第二圓形軸部8c的直徑略大於第一圓形軸部8b,第三圓形軸部8d的直徑略小於第二圓形軸部8c,第二變形軸部8e的剖面約略呈矩形狀。第一變形軸部8a的軸方向與第二變形軸部8e的軸方向上係分別設置有內螺紋部8f與8g,同時,第一變形軸部8a與第二變形軸部8e是透過組裝螺絲13e、14e而插入並卡合於呈圓筒狀的第一筒狀殼體13與第二筒狀殼體14。
其次,特別如圖2、圖3、圖7及圖10所示,符號標示為23的元件是第二鉸鏈殼,此第二鉸鏈殼23的其中一端部是自由端,且第二鉸鏈殼23係由長邊部23a與短邊部23b所構成。長邊部23a與短邊部23b的其中一端部具有開口部23c,由開口部23c觀看的一側係設置有連通長邊部23a與短邊部23b的長孔23d,但只設有長邊部23a的部分從途中開始將轉變為圓孔23e。另外,長邊部23a與短邊部23b的另一端部係分別具有側壁23f與23g(亦稱為第六連結元件),側壁23f與23g上係分別設置有第六A軸承孔23h與第六B軸承孔23i。
第二鉸鏈殼23的內部係容納有第二主鉸鏈桿21與第二副鉸鏈桿22,第二主鉸鏈桿21與第二副鉸鏈桿22係分別可轉動地軸樞支撐於第七A軸承孔30a與第七B軸承孔30b、第八A軸承孔43a與第八B軸承孔43b、第九A軸承孔44c與第九B軸承孔44d、第二鉸鏈殼23所設的第六A軸承孔23h與第六B軸承孔23i、以及第十A軸承孔20a與第十B 軸承孔20b。其中,第七A軸承孔30a與第七B軸承孔30b係設置於後述之第二同步轉動機構31的第四旋轉齒輪30,此第四旋轉齒輪30呈橢圓形狀且嵌入至長孔23d。第八A軸承孔43a與第八B軸承孔43b係設置於後述之第二摩擦力矩產生機構55的第二摩擦板43,此第二摩擦板43係同時作為第八連結元件。第九A軸承孔44c與第九B軸承孔44d係設置於後述之第二摩擦力矩產生機構55的第九連結元件44,第九連結元件44的兩面係分別具有摩擦部44a及後述之第二吸引機構45的固定凸輪部44b。第十A軸承孔20a與第十B軸承孔20b係設置於第一同步轉動機構15的第二旋轉齒輪20,此第二旋轉齒輪20係同時作為第十連結元件。第二主鉸鏈桿21與第二副鉸鏈桿22的兩端部係從第二鉸鏈殼23往外側突出。
第二主鉸鏈桿21其貫通第二鉸鏈殼23的兩端部係組裝有支撐元件B,支撐元件B係包含第一支撐元件24與第二支撐元件25、第三連結板39與第四連結板40,第一支撐元件24與第二支撐元件25係分別組裝至第二殼體3的一側,第三連結板39與第四連結板40係組裝於第一支撐元件24及第二支撐元件25的上表面與下表面。第二副鉸鏈桿22其貫通第二鉸鏈殼23的兩端部係分別組裝有第三筒狀殼體32與第四筒狀殼體33,此第三筒狀殼體32與第四筒狀殼體33呈筒狀,並且是透過組裝螺絲32e、33e來進行組裝。
特別如圖5及圖7所示,第二主鉸鏈桿21係具有接續第一變形軸部21a而設的第一圓形軸部21b、直徑大於第一圓形軸部21b的凸緣部21c、第二變形軸部21d、第二圓形軸部21e以及剖面約略呈矩形狀的第三變形軸部21f,第一變形軸部21a其中一端部的剖面呈矩形狀,且第一變形軸部21a的端部與第三變形軸部21f的端部係分別具有沿軸方向設置的內螺紋部21g與21h。進一步地,第三變形軸部21f上還設有外螺紋部21i。
特別如圖5及圖7所示,第二副鉸鏈桿22係由第一變形軸部22a、第一圓形軸部22b、第二圓形軸部22c、第三圓形軸部22d及第二變形軸部22e所構成,第一變形軸部22a其中一端部的剖面約略呈矩形狀,第二圓形軸部22c的直徑略大於第一圓形軸部22b,第三圓形軸部22d的直徑略小於第二圓形軸部22c,第二變形軸部22e的剖面約略呈矩形狀。第一變形軸部22a的軸方向與第二變形軸部22e的軸方向上係分別設置有內螺紋 部22f與22g,同時,呈圓筒狀的第三筒狀殼體32與第四筒狀殼體33是透過組裝螺絲32e、33e而組裝並套設於第一變形軸部22a與第二變形軸部22e。
又,同步轉動機構C係包含第一同步轉動機構15及第二同步轉動機構31。第一同步轉動機構15是設置在第一主鉸鏈桿7與第一副鉸鏈桿8、或是第二主鉸鏈桿21與第二副鉸鏈桿22的其中一側,第二同步轉動機構31則是設置在第一主鉸鏈桿7與第一副鉸鏈桿8、以及第二主鉸鏈桿21與第二副鉸鏈桿22的其中另一側。
其中,特別如圖4、圖5及圖8所示,第一同步轉動機構15係包含第一雙重齒輪16、第一齒輪17、第二齒輪18、第一旋轉齒輪19及第二旋轉齒輪20。第一雙重齒輪16係作為第一相互連結元件且連結第一副鉸鏈桿8與第二副鉸鏈桿22,使第一副鉸鏈桿8與第二副鉸鏈桿22可相互轉動,同時,第一雙重齒輪16具有並列設置的第一A圓形貫通孔16a與第一B圓形貫通孔16b,第一副鉸鏈桿8與第二副鉸鏈桿22係可轉動地插入貫通第一A圓形貫通孔16a與第一B圓形貫通孔16b。第一齒輪17具有變形組裝孔17a與齒部17b,齒部17b係咬合於第一雙重齒輪16其中一端所設的齒部16c,第一主鉸鏈桿7的第一變形軸部7a係插入貫通並卡合於變形組裝孔17a。第二齒輪18具有變形組裝孔18a與齒部18b,齒部18b係咬合於第一雙重齒輪16其中另一端所設的齒部16d,第二主鉸鏈桿21的第一變形軸部21a係插入貫通並卡合於變形組裝孔18a。第一旋轉齒輪19呈橢圓形狀且其中一端部具有齒部19c,第一主鉸鏈桿7的第一圓形軸部7b與第一副鉸鏈桿8的第一圓形軸部8b係可轉動地插入貫通第二A軸承孔19a與第二B軸承孔19b。第二旋轉齒輪20係同時作為第十連結元件,其係呈橢圓形狀且其中一端部具有齒部20c,齒部20c係咬合於第一旋轉齒輪19的齒部19c,第二主鉸鏈桿21的第一圓形軸部21b與第二副鉸鏈桿22的第一圓形軸部22b係可轉動地插入貫通第十A軸承孔20a與第十B軸承孔20b。
又,特別如圖4、圖5及圖9所示,第二同步轉動機構31係包含第二雙重齒輪26、第三齒輪27、第四齒輪29、第三旋轉齒輪28及第四旋轉齒輪30。第二雙重齒輪26係作為第二相互連結元件,同時,第二 雙重齒輪26的中心部軸方向設有第二A圓形貫通孔26a與第二B圓形貫通孔26b,第一副鉸鏈桿8與第二副鉸鏈桿22係可轉動地插入貫通第二A圓形貫通孔26a與第二B圓形貫通孔26b。第三齒輪27具有變形組裝孔27a與齒部27b,齒部27b係咬合於第二雙重齒輪26其中一端所設的齒部26c,第二主鉸鏈桿21的第一變形軸部21a係插入貫通並卡合於變形組裝孔27a。第四齒輪29具有變形組裝孔29a與齒部29b,齒部29b係咬合於第二雙重齒輪26其中另一端所設的齒部26d,第一主鉸鏈桿7的第三變形軸部7f係插入貫通並卡合於變形組裝孔29a。第三旋轉齒輪28係同時作為第五連結元件,其係呈平面橢圓形狀且其中一端部具有齒部28c,第一主鉸鏈桿7的第一圓形軸部7b與第一副鉸鏈桿8的第一圓形軸部8b係可轉動地插入貫通第五A軸承孔28a與第五B軸承孔28b。第四旋轉齒輪30係同時作為第七連結元件,其同樣是呈平面橢圓形狀且具有齒部30c,齒部30c係咬合於第三旋轉齒輪28的齒部28c,第二主鉸鏈桿21的第一圓形軸部21b與第二副鉸鏈桿22的第一圓形軸部22b係可轉動地插入貫通第七A軸承孔30a與第七B軸承孔30b。
接著,摩擦力矩產生機構D係包含第一摩擦力矩產生機構34及第二摩擦力矩產生機構55。其中,第一摩擦力矩產生機構34係設置在第一主鉸鏈桿7的一側,第二摩擦力矩產生機構55係設置在第二主鉸鏈桿21的一側。
其中,第一摩擦力矩產生機構34僅設置在第一主鉸鏈桿7的一側,第一摩擦力矩產生機構34係包含第一摩擦板35、第四連結元件37、第一摩擦墊圈41、第二摩擦墊圈42及後述之第一彈性手段38。第一摩擦板35係同時作為第三連結元件且具有第三A軸承孔35a與第三B軸承孔35b,第一主鉸鏈桿7的第二變形軸部7d與第一副鉸鏈桿8的第三圓形軸部8d分別可轉動地插入貫通至第三A軸承孔35a與第三B軸承孔35b。第四連結元件37係具有摩擦部37a、第四A軸承孔37c與第四B軸承孔37d,第一主鉸鏈桿7的第二變形軸部7d與第一副鉸鏈桿8的第三圓形軸部8d分別可轉動地插入貫通至第四A軸承孔37c與第四B軸承孔37d,第一摩擦板35與第四連結元件37在第一鉸鏈殼6的長孔6d內對立設置且相距一特定間隔。第一主鉸鏈桿7的第二變形軸部7d係插入貫通並卡合於第 一摩擦墊圈41的變形貫通孔41a,且第一摩擦墊圈41係位在第一主鉸鏈桿7的凸緣部7c與第一摩擦板35之間。進一步地,第一主鉸鏈桿7的第二變形軸部7d係插入貫通並卡合於第二摩擦墊圈42的變形貫通孔42a,且第二摩擦墊圈42係位在第一摩擦板35與第四連結元件37的摩擦部37a之間。此外,第一摩擦板35與第四連結元件37其插設有第一副鉸鏈桿8的第三B軸承孔35b與第四B軸承孔37b上係一體成型地設置有軸心共通的間隔筒部35d與37e。進一步地,第一摩擦板35其圍繞第三A軸承孔35a的兩面係設置有網格狀加工部35c與35e,同樣地,特別如圖5所示,第四連結元件37的摩擦部37a也設置有網格狀加工部37f。另外,第一摩擦墊圈41與第二摩擦墊圈42的兩面上也設置有網格狀加工部41b、41c與42b、42c,藉由上述設計將能夠產生穩定的摩擦力矩。
又,第二摩擦力矩產生機構55僅設置在第二主鉸鏈桿21的一側,第二摩擦力矩產生機構55係包含第二摩擦板43、第九連結元件44、第三摩擦墊圈56、第四摩擦墊圈57及後述之第二彈性手段58。第二摩擦板43係同時作為第八連結元件且具有第八A軸承孔43a與第八B軸承孔43b,第二主鉸鏈桿21的第二變形軸部21d與第二副鉸鏈桿22的第三圓形軸部22d分別可轉動地插入貫通至第八A軸承孔43a與第八B軸承孔43b。第九連結元件44係具有摩擦部44a、第九A軸承孔44c與第九B軸承孔44d,第二主鉸鏈桿21的第二變形軸部21d與第二副鉸鏈桿22的第三圓形軸部22d分別可轉動地插入貫通至第九A軸承孔44c與第九B軸承孔44d,第二摩擦板43與第九連結元件44在第二鉸鏈殼23的長孔23d內對立設置且相距一特定間隔。第二主鉸鏈桿21的第二變形軸部21d係插入貫通並卡合於第三摩擦墊圈56的變形貫通孔56a,且第三摩擦墊圈56係位在第二主鉸鏈桿21的凸緣部21c與第二摩擦板43之間。進一步地,第二主鉸鏈桿21的第二變形軸部21d係插入貫通並卡合於第四摩擦墊圈57的變形貫通孔57a,且第四摩擦墊圈57係位在第二摩擦板43與第九連結元件44的摩擦部44a之間。此外,第二摩擦板43與第九連結元件44其插設有第二副鉸鏈桿22的第八B軸承孔43b與第九B軸承孔44b上係一體成型地設置有軸心共通的間隔筒部43d與44e。進一步地,第二摩擦板43其圍繞第八A軸承孔43a的兩面係設置有網格狀加工部43c與43e,同樣地,特別 如圖16所示,第九連結元件44的摩擦部44a也設置有網格狀加工部44f。另外,第三摩擦墊圈56與第四摩擦墊圈57的兩面上也設置有網格狀加工部56b、56c與57b、57c,藉由上述設計將能夠產生穩定的摩擦力矩。
接著對吸引機構E的構成加以說明。吸引機構E係包含第一吸引機構36及第二吸引機構45,其中,第一吸引機構36係設置在位於第一鉸鏈殼6的第一主鉸鏈桿7的一側,第二吸引機構45係設置在位於第二鉸鏈殼23的第二主鉸鏈桿21的一側。
首先,第一吸引機構36係包含固定凸輪部37b、第一凸輪從動件47及後述之彈性手段F的第一彈性手段38。固定凸輪部37b係設置在第四連結元件37的其中一面,第一凸輪從動件47具有一轉動凸輪部47b,轉動凸輪部47b位在與固定凸輪部37b相對的一側,第一主鉸鏈桿7的第二變形軸部7d係插入貫通並卡合於第一凸輪從動件47其中心部軸方向所設的變形貫通孔47a,使第一凸輪從動件47被第一主鉸鏈桿7限制轉動且能夠往軸方向滑動。
其次,第二吸引機構45係包含固定凸輪部44b、第二凸輪從動件51及後述之彈性手段F的第二彈性手段58。固定凸輪部44b係設置在第九連結元件44的其中一面,第二凸輪從動件51具有一轉動凸輪部51b,轉動凸輪部51b位在與固定凸輪部44b相對的一側,第二主鉸鏈桿21的第二變形軸部21d係插入貫通並卡合於第二凸輪從動件51其中心部軸方向所設的變形貫通孔51a,使第二凸輪從動件51被第二主鉸鏈桿21限制轉動且能夠往軸方向滑動。
接著,彈性手段F係包含第一彈性手段38及第二彈性手段58,其中,第一彈性手段38係設置在第一主鉸鏈桿7的一側,第二彈性手段58係設置在第二主鉸鏈桿21的一側。
其中,第一彈性手段38係包含多個碟型彈簧48、一按壓用墊圈49及一螺帽50。各碟型彈簧48係與第一凸輪從動件47鄰接而設,第一主鉸鏈桿7的第二圓形軸部7e係插入貫通於各碟型彈簧48的貫通孔48a,按壓用墊圈49與碟型彈簧48鄰接而設且具有變形貫通孔49a,螺帽50係組裝於第一主鉸鏈桿7的外螺紋部7i。另外,透過對螺帽50進行鎖合,第一彈性手段38將使第一吸引機構36的第一凸輪從動件47壓接於第四連 結元件37的固定凸輪部37b,並達成在第一摩擦力矩產生機構34之第一摩擦板35的其中一側與凸緣部7c之間,以及在第一摩擦板35的另一側與摩擦部37a之間產生摩擦力矩的功能。
又,第二彈性手段58係包含多個碟型彈簧52、一按壓用墊圈53及一螺帽54。各碟型彈簧52係與第二凸輪從動件51鄰接而設,第二主鉸鏈桿21的第二圓形軸部21e係插入貫通於各碟型彈簧52的貫通孔52a,按壓用墊圈53與碟型彈簧52鄰接而設且具有變形貫通孔53a,螺帽54係組裝於第二主鉸鏈桿21的外螺紋部21i。另外,透過對螺帽54進行鎖合,第二彈性手段58將使第二吸引機構45的第二凸輪從動件51壓接於第九連結元件44的固定凸輪部44b,並達成在第二摩擦力矩產生機構55之第二摩擦板43的其中一側與凸緣部21c之間,以及在第二摩擦板43的另一側與摩擦部44a之間產生摩擦力矩的功能。
接下來,對上述之多軸鉸鏈4的運作方式加以說明。特別如圖19的(a)所示,當第二殼體3相對第一殼體2從開闔角度為0度的閉闔狀態開啟時,第一同步轉動機構15與第二同步轉動機構31係同時運作而使第一殼體2一併開啟。換句話說,伴隨著第二殼體3的開啟操作,連結於第二主鉸鏈桿21與第二副鉸鏈桿22的第三旋轉齒輪28與第四旋轉齒輪30將以第二副鉸鏈桿22為支點往順時針方向轉動,而第一主鉸鏈桿7與第一副鉸鏈桿8係咬合於上述的第三旋轉齒輪28與第四旋轉齒輪30,因此,連結於第一主鉸鏈桿7與第一副鉸鏈桿8且分別作為第二連結元件與第十連結元件的第一旋轉齒輪19與第二旋轉齒輪20,將以第一副鉸鏈桿8為支點往逆時針方向轉動。結果,組裝於第二主鉸鏈桿21與第一主鉸鏈桿7的支撐元件B與組裝元件A係分別往反方向轉動,而使第二殼體3與第一殼體2同步往相反方向開啟。
另外需留意的是,圖19的(a)~(e)是以第一殼體2為基準進行繪製,因此乍看之下像是只有第二殼體3在轉動,但實際上,第一殼體2與第二殼體3是透過第一同步轉動機構15與第二同步轉動機構31而以相同的角度幅度往開啟方向和閉闔方向轉動,以進行開闔操作。
藉此,第一殼體2與第二殼體3將能夠從圖19的(a)所示之閉闔狀態開啟至圖19的(e)所示之合計開啟360度的狀態,或是閉 闔至0度的位置。換句話說,當使開啟至360度的第二殼體3與第一殼體2往與前述段落相反的方向進行轉動時,第一殼體2與第二殼體3係透過第一同步轉動機構15與第二同步轉動機構31而闔上,藉此將能夠回到原先之開闔角度為0度的閉闔狀態。
在第一殼體2與第二殼體3的上述開闔運作中,透過第一摩擦力矩產生機構34與第二摩擦力矩產生機構55產生出的摩擦力矩,第一殼體2與第二殼體3將能夠在任意狀態下停止,且能夠更穩定地維持在停止狀態下。因此,即使對觸控式的第二殼體3進行觸控操作,第二殼體3也能夠穩定地維持在其相對於第一殼體2的停止位置下,藉此第二殼體3將不會往被推壓的方向倒下。
另外,透過第一吸引機構36與第二吸引機構45的設置,本實施例的多軸鉸鏈4在第一殼體2與第二殼體3將要達到0度和360度的開闔角度前,第一凸輪從動件47與第二凸輪從動件51的轉動凸輪部47b、51b的各凸部係落入至第四連結元件37與第九連結元件44的固定凸輪部37b、44b的各凹部,使第一殼體2與第二殼體3自動轉動,進而能夠穩定地維持其停止位置(無栓鎖功能)。又,亦可改變凸輪的形狀和設置位置,使第一殼體2與第二殼體3在其他的開闔角度下達到前述穩定停止的狀態。
另外,本發明的多軸鉸鏈4還能夠縮短各鉸鏈桿(第一主鉸鏈桿7、第一副鉸鏈桿8、第二主鉸鏈桿21及第二副鉸鏈桿22)的軸間距離,因此在第一殼體2與第二殼體3進行開闔操作時,將能夠大幅縮小第一殼體2與第二殼體3的各後端部之間產生之間隙。
進一步地,特別如圖3所示,本發明之多軸鉸鏈4的內部構造係隱藏在第一鉸鏈殼6、第二鉸鏈殼23以及第一筒狀殼體13、第二筒狀殼體14、第三筒狀殼體32與第四筒狀殼體33之中,而不會裸露至外部。因此,本發明的多軸鉸鏈4係具有較簡潔俐落的外觀,且使用時產生的灰塵或塵埃不會附著於多軸鉸鏈4的內部構造而產生髒污,此外亦能夠防止誤觸。
因此,本發明的多軸鉸鏈4不僅能夠使筆記型電腦1以其原來的使用方式供操作者使用,還能夠透過多軸鉸鏈4使第一殼體2相對 第二殼體3同步往反方向彎折而形成近似L字型、山型、或者是重疊在一起而形成平板狀,藉此,在第二殼體3面向操作者的情況下,筆記型電腦1將能夠以平板電腦等各式各樣的形式供操作者使用。
藉由上述構成,本發明的多軸鉸鏈適合應用在筆記型電腦等終端機器之上,使其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互相同步開啟,且能夠在合計360度的角度範圍內進行開闔。其中,本發明的多軸鉸鏈係特別適合應用於兼具平板電腦功能的筆記型電腦。
10‧‧‧第二組裝元件
10b、24b、25b、9b‧‧‧組裝筒部
10i、14e、24i、25i、32e、33e、9i‧‧‧組裝螺絲
11‧‧‧第一連結板
11b、39b‧‧‧組裝孔
11c、39c‧‧‧密合銷
12‧‧‧第二連結板
13‧‧‧第一筒狀殼體
13c、32c、9h‧‧‧圓孔
14‧‧‧第二筒狀殼體
16‧‧‧第一雙重齒輪/第一相互連結元件
17‧‧‧第一齒輪
18‧‧‧第二齒輪
22‧‧‧第二副鉸鏈桿
24‧‧‧第一支撐元件
25‧‧‧第二支撐元件
26‧‧‧第二雙重齒輪/第二相互連結元件
27‧‧‧第三齒輪
29‧‧‧第四齒輪
32‧‧‧第三筒狀殼體
33‧‧‧第四筒狀殼體
39‧‧‧第三連結板
4‧‧‧多軸鉸鏈
8‧‧‧第一副鉸鏈桿
9‧‧‧第一組裝元件
A‧‧‧組裝元件
B‧‧‧支撐元件
C‧‧‧同步轉動機構
D‧‧‧摩擦力矩產生機構
E‧‧‧吸引機構
F‧‧‧彈性手段

Claims (8)

  1. 一種多軸鉸鏈,其係使用四根平行配置的鉸鏈桿可開闔地連結一終端機器的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其中,該等鉸鏈桿中的第一主鉸鏈桿與第一副鉸鏈桿係透過多個連結元件可轉動地設置在一第一鉸鏈殼內,該第一主鉸鏈桿上係組裝有一組裝元件,該組裝元件係組裝至該第一殼體,該等鉸鏈桿中的第二主鉸鏈桿與第二副鉸鏈桿係透過多個連結元件可轉動地設置在一第二鉸鏈殼內,該第二主鉸鏈桿上係組裝有一支撐元件,該支撐元件係組裝至該第二殼體,該第一副鉸鏈桿與該第二副鉸鏈桿透過其兩側分別設置之相互連結元件而可相互轉動地連結,該組裝元件與該支撐元件係透過一第一同步轉動機構及一第二同步轉動機構而同步往相反方向轉動,且該第一主鉸鏈桿與該第二主鉸鏈桿係同時轉動,其中該第一同步轉動機構係設置在該第一主鉸鏈桿與該第一副鉸鏈桿或是該第二主鉸鏈桿與該第二副鉸鏈桿的其中一方,該第二同步轉動機構係設置在該第一主鉸鏈桿與該第一副鉸鏈桿以及該第二主鉸鏈桿與該第二副鉸鏈桿的其中另一方,該第一主鉸鏈桿與該第二主鉸鏈桿的一側上係分別設置有一摩擦力矩產生機構與一吸引機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多軸鉸鏈,其中該組裝元件係包含一第一組裝元件與一第二組裝元件以及一第一連結板與一第二連結板,該第一組裝元件與該第二組裝元件係分別組裝於該第一主鉸鏈桿的兩端,該第一連結板與該第二連結板用於連結該第一組裝元件與該第二組裝元件,該支撐元件係包含一第一支撐元件與一第二支撐元件以及一第三連結板與一第四連結板,該第一支撐元件與該第二支撐元件係分別組裝於 該第二主鉸鏈桿的兩端,該第三連結板與該第四連結板用於連結該第一支撐元件與該第二支撐元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多軸鉸鏈,其中該第一副鉸鏈桿與該第二副鉸鏈桿的兩端係分別設置有筒狀殼體,該等筒狀殼體的外側端面以及該組裝元件與該支撐元件的外側端面之間係呈現無段差狀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多軸鉸鏈,其中該第一同步轉動機構係設置在該第一殼體與該第二殼體的其中一側並包含一第一雙重齒輪、一第一齒輪與一第二齒輪、一第一旋轉齒輪以及一第二旋轉齒輪,該第一副鉸鏈桿與該第二副鉸鏈桿係可轉動地插入貫通該第一雙重齒輪,該第一齒輪與該第二齒輪分別咬合於該第一雙重齒輪的各齒部,且該第一主鉸鏈桿與該第二主鉸鏈桿係插入貫通並卡合於該第一齒輪與該第二齒輪,該第一旋轉齒輪的一端部設有一齒部,該第一主鉸鏈桿與該第一副鉸鏈桿係可轉動地插入貫通該第一旋轉齒輪,該第二旋轉齒輪咬合於該第一旋轉齒輪,該第二主鉸鏈桿與該第二副鉸鏈桿係可轉動地插入貫通該第二旋轉齒輪,該第二旋轉齒輪的一端部具有一齒部,且該第二旋轉齒輪的該齒部係咬合於該第一旋轉齒輪的該齒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多軸鉸鏈,其中該第二同步轉動機構係設置在該第一殼體與該第二殼體的其中另一側並包含一第二雙重齒輪、一第三齒輪與一第四齒輪、一第三旋轉齒輪以及一第四旋轉齒輪,該第一副鉸鏈桿與該第二副鉸鏈桿係可轉動地插入貫通該第二雙重齒輪,該第三齒輪與該第四齒輪分別咬合於該第二雙重齒輪的各齒部,且該第一主鉸鏈桿與該第二主鉸鏈桿係插入貫通並卡合於該第三齒輪與該第四齒輪,該第三旋轉齒輪的一端部設有一齒部,該第一主鉸鏈桿與該第一副鉸鏈桿係可轉動地插入貫通該第三旋轉齒輪,該第四旋轉齒輪咬合於該 第三旋轉齒輪,該第二主鉸鏈桿與該第二副鉸鏈桿係可轉動地插入貫通該第四旋轉齒輪,該第四旋轉齒輪的一端部具有一齒部,且該第四旋轉齒輪的該齒部係咬合於該第三旋轉齒輪的該齒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多軸鉸鏈,其中該摩擦力矩產生機構係包含一第一摩擦力矩產生機構及一第二摩擦力矩產生機構,該第一摩擦力矩產生機構係設置在該第一主鉸鏈桿的一側並作用於該第一主鉸鏈桿,該第二摩擦力矩產生機構係設置在該第二主鉸鏈桿的一側並作用於該第二主鉸鏈桿。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多軸鉸鏈,其中該吸引機構係包含一第一吸引機構及一第二吸引機構,該第一吸引機構係設置在該第一主鉸鏈桿的一側並作用於該第一主鉸鏈桿,該第二吸引機構係設置在該第二主鉸鏈桿的一側並作用於該第二主鉸鏈桿。
  8. 一種終端機器,其係使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任一項所述的多軸鉸鏈。
TW105107262A 2015-03-13 2016-03-09 多軸鉸鏈及使用此多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TWI6242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0454A JP6493914B2 (ja) 2015-03-13 2015-03-13 多軸ヒンジ並びにこの多軸ヒンジを用いた端末機器
JP2015-050454 2015-03-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3885A true TW201633885A (zh) 2016-09-16
TWI624214B TWI624214B (zh) 2018-05-11

Family

ID=56983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7262A TWI624214B (zh) 2015-03-13 2016-03-09 多軸鉸鏈及使用此多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93914B2 (zh)
KR (1) KR101828668B1 (zh)
TW (1) TWI6242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10544B2 (ja) * 2016-07-06 2021-01-06 株式会社ソニー・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操作装置
JP6838721B2 (ja) 2016-09-01 2021-03-03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多軸ヒンジ並びにこの多軸ヒンジ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EP3560305B1 (en) 2017-04-20 2022-03-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oldable hinge for electronic devices
KR101941584B1 (ko) * 2017-05-15 2019-01-25 주식회사 다이아벨 밴딩 힌지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WO2020032729A1 (ko) * 2018-08-10 2020-02-13 (주)오라컴디스플레이 폴더블 디스플레이장치용 힌지
KR20200138948A (ko) * 2019-06-03 2020-1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폴더블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힌지 구조물
TWI736345B (zh) * 2019-08-20 2021-08-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WO2021150361A1 (en) * 2020-01-21 2021-07-29 Google Llc Multiple-axis hinge mechanism and foldable device having same
JP2022146680A (ja) * 2021-03-22 2022-10-05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開閉装置並びにこの開閉装置を用いた端末機器
CN115643324A (zh) * 2021-07-20 2023-01-24 深圳市富世达通讯有限公司 铰链
CN113685429B (zh) * 2021-07-30 2024-05-28 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展开结构及展开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70950B2 (ja) * 2005-01-25 2013-03-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ヒンジ装置
JP5704613B2 (ja) * 2012-05-30 2015-04-22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2軸ヒンジ
TWM453754U (zh) * 2012-12-21 2013-05-21 First Dome Corp 插組式多節轉軸結構
US9021657B2 (en) * 2013-02-07 2015-05-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72067A (zh) 2016-09-28
KR101828668B1 (ko) 2018-02-12
JP6493914B2 (ja) 2019-04-03
JP2016169813A (ja) 2016-09-23
TWI624214B (zh) 2018-05-11
KR20160110220A (ko) 2016-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633885A (zh) 多軸鉸鏈及使用此多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JP2016169813A5 (zh)
TWI606190B (zh) 雙軸鉸鏈及使用此雙軸鉸鏈的電子機器
CN105782228B (zh) 双轴铰链及使用此双轴铰链的电子装置
TWI621785B (zh) 雙軸鉸鏈及應用此雙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TW201734327A (zh) 雙軸鉸鏈及使用此雙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TWI526147B (zh) 雙軸鉸鏈及應用此雙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US11079808B2 (en) Dual-axis hing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518479B (zh) 雙軸鉸鏈
TWI588374B (zh) 雙軸鉸鏈及應用此雙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TWI548820B (zh) 樞軸裝置
JP2017203524A5 (zh)
JP2017203524A (ja) 3軸ヒンジ並びにこの3軸ヒンジ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15148296A5 (zh)
JP2015148296A (ja) 2軸ヒンジ及びこの2軸ヒンジを用いた端末機器
TWI609619B (zh) 雙軸鉸鏈及使用此雙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TWI595165B (zh) 鉸鏈裝置及情報終端機
TW201521556A (zh) 雙軸鉸鏈及應用此雙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WO2021210075A1 (ja) 昇降式2軸ヒンジ並びにこの昇降式2軸ヒンジを用いた端末機器
JP7445554B2 (ja) 2軸ヒンジ機構
JPWO2021210075A5 (zh)
JP2015004372A (ja) 360度開閉2軸ヒンジ構造
KR20200142796A (ko) 장식 구조를 포함하는 폴더블 전자 장치
JP2010223385A (ja) ヒンジ機構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
CN101511157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转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