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28522A - 拉鏈用之滑件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拉鏈用之滑件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28522A
TW201628522A TW104140381A TW104140381A TW201628522A TW 201628522 A TW201628522 A TW 201628522A TW 104140381 A TW104140381 A TW 104140381A TW 104140381 A TW104140381 A TW 104140381A TW 201628522 A TW201628522 A TW 20162852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sion
engagement
slider
leaf spring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403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69746B (zh
Inventor
Yoshikazu Hamada
Hisashi Yoneshima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6285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85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97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974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30Sliders with means for locking in position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滑件(400)之上翼板(10)具備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於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設置有供板彈簧(200)所具有之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配置之第1至第4卡合凹部(111、121、131、141)。第1至第4卡合凹部(111、121、131、141)係為了規定拉片(300)之樞動操作時之各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之上下之可動範圍而設置。於代替例中,第3及第4突起部(130、140)被壓緊,而省略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及第3及第4卡合凸部(231、241)。

Description

拉鏈用之滑件及其製造方法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拉鏈用之滑件及其製造方法。
已知有如下控制:藉由根據滑件本體上之拉片之姿勢控制爪向滑件本體之鏈齒通路內之突出程度,而切換滑件之可動及非可動狀態。被賦予此種切換控制之滑件通常為於拉片倒伏於滑件本體上時滑件被設定為非可動狀態者,亦被簡略地稱作具有自動停止功能之滑件。
關於此種滑件,由專利文獻1之圖1與圖2之對比可知,有藉由設置於滑件本體之上翼板之柱之塑性變形而確保拉片之樞動軸部之保持之情形。
另一方面,亦已知有如專利文獻2所揭示般不伴有設置於滑件本體之上翼板之柱之塑性變形之類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3-6083號公報
[專利文獻2]實用新型註冊第3173803號
本案發明者發現一面確保對滑件本體安裝拉片及板彈簧之時機之自由度,一面謀求拉片之樞動軸部之穩定支持及零件構成之簡化之 意義。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滑件係拉鏈滑件用之滑件(400),其具備:滑件本體(100),其係上翼板(10)與下翼板(20)經由連結柱(30)連結而成;板彈簧(200),其安裝於上述滑件本體(100);及拉片(300),其具有夾在上述板彈簧(200)與上述滑件本體(100)之間之樞動軸部(310);且相應於用以使上述拉片(300)倒立於上述上翼板(10)上之上述拉片(300)之樞動操作,上述板彈簧(200)所具備之卡止爪(205)於上述上翼板(10)之爪孔(15)中朝上方位移,上述上翼板(10)具備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上述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係以如下方式設置:於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間及上述第3突起部(13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間配置上述板彈簧(200),又,於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間配置上述樞動軸部(310)之一端部,於上述第2突起部(12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間配置上述樞動軸部(310)之另一端部,於上述第1及第2突起部(110、120),分別設置有供上述板彈簧(200)所具有之第1及第2卡合凸部(211、221)配置之第1及第2卡合凹部(111、121),各第1及第2卡合凹部(111、121)係為了規定上述拉片(300)之樞動操作時之各第1及第2卡合凸部(211、221)之上下之可動範圍而設置,進而,於上述第3突起部(13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分別設置有供上述板彈簧(200)所具有之第3及第4卡合凸部(231、241)配置之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各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係為了規定上述拉片(300)之樞動操作時之各第3及第4卡合凸部(231、241)之上下之可動範圍而設置。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於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間設置有上述爪孔(15)之情形時,上述第1至第4卡合凹部(111、121、131、141)具有限制上述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之上方位移之上側停止面(111c、121c、131c、141c),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與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較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與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長且自各上側停止面(111c、121c、131c、141c)朝上述上翼板(10)延伸。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於上述拉片(300)倒伏於上述上翼板(10)上時,於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之上端與上述第1卡合凸部(211)之間存在第1間隙,於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之上端與上述第2卡合凸部(221)之間存在第2間隙,於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之上端與上述第3卡合凸部(231)之間存在第3間隙,於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之上端與上述第4卡合凸部(241)之間存在第4間隙, 於上述拉片(300)倒伏於上述上翼板(10)上時,上述第1及第2間隙大於上述第3及第4間隙。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凹設於上述第1突起部(110)之左右方向內側,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凹設於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左右方向內側,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凹設於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左右方向內側,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凹設於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左右方向內側。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朝後方開放,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朝後方開放,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朝前方開放,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朝前方開放。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朝後方開放,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朝後方開放,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朝後方開放,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朝後方開放。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之與左右方向正交之側面(111a)和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之與左右方向正交之側面(121a)之間隔(W21)大於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之與左右方向正交之側面(131a)和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之與左右方向正交之側面(141a)之間隔(W22)。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第3突起部(130)及上述第4突起部(140)包含朝上述上翼板(10)之前端部延伸之隆起部(135、145),該隆起部(135、145)之高度朝上述上翼板(10)之前端部逐漸減小。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板彈簧(200)係杯狀之被動部(201)與彈簧基部(202)相連而形成,該被動部(201)係自旋動之上述樞動軸部(310)受力而使上述卡止爪(205)上下位移,該彈簧基部(202)係被賦予U字狀之形狀,以對抗上述被動部(201)自上述樞動軸部(310)受到之力而使上述被動部(201)固定於原位置,於上述滑件本體(100),設置有自上述上翼板(10)延伸至上述下翼板(20)之彈簧收納部(35),於上述板彈簧(200)之一端設置有上述卡止爪(205),於上述板彈簧(200)之另一端設置有收納於上述彈簧收納部(35)之被卡止片(204),上述被動部(201)包含:第1板部,其係於上述左右方向相反地突出而設置有上述第1卡合凸部(211)及上述第2卡合凸部(221);第3板部,其係於上述左右方向相反地突出而設置有上述第3卡合凸部(231)與上述第4卡合凸部(241);及第2板部,其連接上述第1及第3板部;使上述板彈簧(200)彎曲,以具有上述第1至第3板部,於上述第3板部,於上述第2板部側之相反側連結有上述彈簧基部(202)。
本發明之其他態樣之滑件係拉鏈滑件用之滑件(400),其具備: 滑件本體(100),其係上翼板(10)與下翼板(20)經由連結柱(30)連結而成;板彈簧(200),其安裝於上述滑件本體(100);及拉片(300),其具有夾在上述板彈簧(200)與上述滑件本體(100)之間之樞動軸部(310);且相應於用以使上述拉片(300)倒立於上述上翼板(10)上之上述拉片(300)之樞動操作,上述板彈簧(200)所具備之卡止爪(205)於上述上翼板(10)之爪孔(15)中朝上方位移,上述上翼板(10)具備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上述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係以如下方式設置:於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間及上述第3突起部(13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間配置上述板彈簧(200),又,於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間配置上述樞動軸部(310)之一端部,於上述第2突起部(12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間配置上述樞動軸部(310)之另一端部,於上述第1及第2突起部(110、120),分別設置有供上述板彈簧(200)所具有之第1及第2卡合凸部(211、221)配置之第1及第2卡合凹部(111、121),各第1及第2卡合凹部(111、121)係為了規定上述拉片(300)之樞動操作時之各第1及第2卡合凸部(211、221)之上下之可動範圍而設置,進而,上述第3突起部(130)及第4突起部(140)係分別朝上述第1突起部(110)及上述第2突起部(120)側彎曲而設置,上述第3突起部(130)及上述第4突起部(140)分別具有朝向上述第1突起部(110)及上述第2突起部(120)側之上端部(133、143),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上述上端部(133)與上述第1突起部(110)之間隔大於夾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間之上述樞動軸部(310)之寬度,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上述上端部(143)與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 間隔大於夾在上述第2突起部(12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間之上述樞動軸部(310)之寬度。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於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間設置有上述爪孔(15)之情形時,於上述上翼板(10)之上表面設置有槽部(16),該槽部(16)之底面與限制上述第1及第2卡合凸部(211、221)之下方位移之下側停止面吻合。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板彈簧(200)係杯狀之被動部(201)與彈簧基部(202)相連而形成,該被動部(201)係自旋動之上述樞動軸部(310)受力而使上述卡止爪(205)上下位移,該彈簧基部(202)係被賦予U字狀之形狀,以對抗上述被動部(201)自上述樞動軸部(310)受到之力而使上述被動部(201)固定於原位置。
本發明之又一態樣之滑件之製造方法係滑件(400)之製造方法,該滑件(400)具有自動停止功能,且具備:滑件本體(100),其係上翼板(10)與下翼板(20)經由連結柱(30)連結而成;板彈簧(200),其安裝於上述滑件本體(100);及拉片(300),其具有夾在上述板彈簧(200)與上述滑件本體(100)之間之樞動軸部(310);且上述上翼板(10)具備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上述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係以如下方式設置:於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間及上述第3突起部(13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間配置上述板彈簧(200),又,於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間配置上述樞動軸部(310)之一端部,於上述第2突起部(12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間配置上述樞動軸部(310)之另一端部,於上述第1及第2突起部(110、120),分別設置有供上述板彈簧(200)所具有之第1及第2卡合凸部(211、221)配置之第1及第2卡合凹部(111、121),各第1及第2卡合凹部(111、121)係為了規定上述拉片 (300)之樞動操作時之各第1及第2卡合凸部(211、221)之上下之可動範圍而設置,上述滑件之製造方法包含如下步驟:第1步驟,其係至少一體地射出成形上述上翼板(10)、上述下翼板(20)、上述連結柱(30)、及上述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第2步驟,其係藉由衝壓件使上述第3突起部(130)朝向上述第1突起部(110)彎曲,且藉由上述衝壓件使上述第4突起部(150)朝向上述第2突起部(120)彎曲,藉此,選擇性地使上述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中之僅上述第3突起部(130)及上述第4突起部(140)變形;第3步驟,其係於第2步驟後,於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間及上述第2突起部(12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間,經由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間之上方開口及上述第2突起部(12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間之上方開口,而插入並配置上述拉片(300)之上述樞動軸部(310);及第4步驟,其係於第3步驟後,不使上述滑件本體(100)變形地將上述板彈簧(200)安裝於上述滑件本體(100),藉由上述板彈簧(200)而阻止上述拉片(300)自上述滑件本體(100)脫離。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可一面確保對滑件本體安裝拉片及板彈簧之時機之自由度,一面謀求拉片之樞動軸部之穩定支持及零件構成之簡化。
10‧‧‧上翼板
11‧‧‧凸緣部
15‧‧‧爪孔
16‧‧‧槽部
17‧‧‧框部
20‧‧‧下翼板
21‧‧‧凸緣部
30‧‧‧連結柱
35‧‧‧彈簧收容部
35m‧‧‧下降傾斜面
35n‧‧‧卡止部
100‧‧‧滑件本體
110‧‧‧第1突起部
111‧‧‧第1卡合凹部
111a‧‧‧第1卡合凹部之第1側面
111b‧‧‧第1卡合凹部之第2側面
111c‧‧‧第1卡合凹部之上側面
120‧‧‧第2突起部
121‧‧‧第2卡合凹部
121a‧‧‧第2卡合凹部之第1側面
121b‧‧‧第2卡合凹部之第2側面
121c‧‧‧第2卡合凹部之上側面
130‧‧‧第3突起部
131‧‧‧第3卡合凹部
131a‧‧‧第3卡合凹部之第1側面
131b‧‧‧第3卡合凹部之第2側面
131c‧‧‧第3卡合凹部之上側面
131d‧‧‧第3卡合凹部之下側面
133‧‧‧第3突起部之上端部
134‧‧‧柱部
135‧‧‧隆起部
136‧‧‧下降傾斜面
140‧‧‧第4突起部
141a‧‧‧第4卡合凹部之第1側面
141b‧‧‧第4卡合凹部之第2側面
141c‧‧‧第4卡合凹部之上側面
141d‧‧‧第4卡合凹部之下側面
143‧‧‧第4突起部之上端部
144‧‧‧柱部
145‧‧‧隆起部
146‧‧‧下降傾斜面
200‧‧‧板彈簧
201‧‧‧被動部
202‧‧‧彈簧基部
203‧‧‧被覆部
204‧‧‧被卡止片
205‧‧‧卡止爪
206‧‧‧板本體
211‧‧‧第1卡合凸部
221‧‧‧第2卡合凸部
231‧‧‧第3卡合凸部
241‧‧‧第4卡合凸部
300‧‧‧拉片
301‧‧‧基端
302‧‧‧自由端
310‧‧‧樞動軸部
315‧‧‧凸輪部
320、330‧‧‧開口部
400‧‧‧滑件
900‧‧‧衝壓件
L5‧‧‧間隙
L6‧‧‧間隙
W5‧‧‧間隔
W16a‧‧‧寬度
W16b‧‧‧寬度
W21‧‧‧間隔
W22‧‧‧間隔
W23‧‧‧間隔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滑件之分解立體圖,且表示藉由板彈簧將拉片安裝於滑件本體之前之狀態。
圖2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滑件之立體圖,且表示已藉由板彈簧將拉片安裝於滑件本體之狀態。
圖3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滑件之局部俯視圖,且處於拉片倒伏於上翼板上之狀態。
圖4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滑件之局部剖視模式圖,且模式性地表示沿圖3之IV-IV之剖面。
圖5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滑件之局部剖視模式圖,且模式性地表示沿圖3之V-V之剖面。
圖6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滑件之局部後視圖,板彈簧之第1及第2卡合凸部與槽部之底面接觸,板彈簧之卡止爪突出至鏈齒通路。
圖7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滑件之局部前視圖,板彈簧之第3及第4卡合凸部與設置於上翼板之框部接觸。
圖8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對應於沿圖3之IV-IV之剖面之滑件之局部剖視模式圖,且為拉片倒立於滑件本體上之狀態之剖視模式圖。
圖9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對應於沿圖3之V-V之剖面之滑件之局部剖視模式圖,且為拉片倒立於滑件本體上之狀態之剖視模式圖。
圖10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滑件之分解立體圖,且表示藉由板彈簧將拉片安裝於滑件本體之前之狀態。
圖11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滑件之立體圖,且表示已藉由板彈簧將拉片安裝於滑件本體之狀態。
圖12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滑件之製造步驟圖,以虛線表示藉由衝壓件壓緊之前之突起部,且以實線模式性地表示藉由衝壓件壓緊之後之突起部。
圖13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拉片倒伏於上翼板上之狀態之滑件的局部後視圖,板彈簧之第1及第2卡合凸部與槽部之底面接觸,板彈簧之卡止爪突出至鏈齒通路。
圖14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滑件之局部剖視模式圖,且模式性地表示沿圖13之XIV-XIV之剖面。
圖15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滑件之局部剖視模式圖,且模式性地表示沿圖13之XV-XV之剖面。
圖16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滑件之剖視模式圖,且表示將拉片朝前方斜上方拉拽,而拉片之樞動軸部被第3突起部阻擋之狀態。
圖17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滑件之立體圖,且表示已藉由板彈簧將拉片安裝於滑件本體之狀態。
圖18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滑件之俯視圖,且表示拉片倒伏於滑件本體之上翼板上之狀態。
圖19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滑件之滑件本體的立體圖。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各實施形態並非各自獨立,無需進行過剩說明,只要為業者便可適當組合,亦可掌握該組合之協同效應。實施形態間之重複說明原則上予以省略。參照圖式係以說明發明為主要目的,因而適當簡化。
於本揭示中,上下方向係連結上翼板與下翼板之連結柱延伸之方向。上下方向亦為與上翼板及下翼板之兩者正交之方向。左右方向係拉片之樞動軸部延伸之方向,但並不侷限於此。前後方向係與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之方向。亦可根據以下揭示而於其他表述中重新定義各方向。
<第1實施形態>
參照圖1至圖9對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係滑件之分解立體 圖,且表示藉由板彈簧將拉片安裝於滑件本體之前之狀態。圖2係滑件之立體圖,且表示已藉由板彈簧將拉片安裝於滑件本體之狀態。圖3係滑件之局部俯視圖,且處於拉片倒伏於上翼板上之狀態。圖4係滑件之局部剖視模式圖,且模式性地表示沿圖3之IV-IV之剖面。圖5係滑件之局部剖視模式圖,且模式性地表示沿圖3之V-V之剖面。圖6係滑件之局部後視圖,板彈簧之第1及第2卡合凸部與槽部之底面接觸,板彈簧之卡止爪突出至鏈齒通路。圖7係滑件之局部前視圖,板彈簧之第3及第4卡合凸部與設置於上翼板之框部接觸。圖8係對應於沿圖3之IV-IV之剖面之滑件之局部剖視模式圖,且為拉片倒立於滑件本體上之狀態之剖視模式圖。圖9係對應於沿圖3之V-V之剖面之滑件之局部剖視模式圖,且為拉片倒立於滑件本體上之狀態之剖視模式圖。
如圖1至圖9所示,滑件400具備滑件本體100、板彈簧200及拉片300。滑件400為拉鏈用之滑件。藉由滑件400之前進而使左右一對拉鏈鏈帶閉合,藉由滑件400之後退而將左右一對拉鏈鏈帶拉開。滑件400係開頭便已提及之所謂具有自動停止功能之滑件。因此,於拉片300倒伏於滑件本體100上時,滑件400停止,換言之被控制為非可動。另一方面,於拉片300倒立於滑件本體100上時,滑件400被控制為可動。滑件400之可動及非可動狀態之切換係基於板彈簧200之卡止爪205相對於未圖示之拉鏈鏈條或拉鏈鏈齒之上下方向之相對位置之變動。
滑件400係藉由使用板彈簧200將拉片300安裝於滑件本體100而製造。根據下述說明可知,於本實施形態中,可不伴有滑件本體100之局部塑性變形、例如開頭所提及之柱之壓緊,而確保對滑件本體100安裝拉片300之時機之自由度。例如可預先製造滑件本體100而確保庫存。於按照個別客戶之規格製造拉片300之情形時,由於預先製造滑件本體100,故而得以促進滑件之提前交付。
關於滑件本體100、板彈簧200、及拉片300之各製造方法係任意。例如滑件本體100係藉由壓鑄成形及其後之表面處理而製造。拉片300係經過金屬材之衝壓加工、彎曲加工、切削加工及表面處理而製造。於其他形態中,拉片300係藉由壓鑄成形及其後之表面處理而製造。滑件本體100之材料於一例中為金屬、例如鋅或鋅合金,於其他例中為樹脂。板彈簧200之材料於一例中為金屬。拉片300之材料於一例中為金屬,於其他例中為樹脂。
滑件本體100具有上翼板10、下翼板20及連結柱30。上翼板10與下翼板20上下對向配置,上翼板10與下翼板20之各前端部經由連結柱30而連結,藉此構築Y字狀之鏈齒通路。於上翼板10之左右側緣,朝下方突出地設置有凸緣部11,於下翼板20之左右側緣,朝上方突出地設置有凸緣部21,從而自左右設定Y字狀之鏈齒通路,使拉鏈鏈齒之移動穩定化。
連結柱30係於上翼板10之前端部與下翼板20之前端部之間沿上下方向筆直地延伸。於連結柱30之左右兩側設置有一對導入口,供非嚙合狀態之拉鏈鏈齒通過。於與設置有連結柱30之滑件本體100之前端部為相反側之滑件本體100之後端部設置有一個嚙合口,供嚙合狀態之拉鏈鏈齒通過。
於上翼板10之上表面設置有用以支持拉片300之樞動軸部310之支持部,簡而言之,設置有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圖示例之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均為柱狀突起,亦可稱為柱部。然而,於其他實施形態中,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亦可採用除柱狀突起以外之其他形狀。再者,預先規定廣義地解釋「突起部」之用語。即,「突起部」包含柱、隆起及凸部,又,亦包含該等之任意之組合形態。
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係以將樞動軸部310及板彈 簧200夾入之態樣設置。詳細而言,於第1突起部110與第2突起部120之間和第3突起部130與第4突起部140之間配置有板彈簧200。於第1突起部110與第3突起部130之間夾著樞動軸部310之左端部,於第2突起部120與第4突起部140之間夾著樞動軸部310之右端部。
於第1突起部110之上端部與第3突起部130之上端部,設置有自第1突起部110與第3突起部130之中間位置觀察時於前後方向朝相反方向緩慢地下降之弧狀面。於第2突起部120之上端部與第4突起部140之上端部,設置有自第2突起部120與第4突起部140之中間位置觀察時於前後方向朝相反方向緩慢地下降之弧狀面。較理想為藉由此種弧狀面而使各突起部之上端變得不銳利。
4根突起部110~140之配置係類似於要求壓緊突起部之先前之構成。然而,於本實施形態中,雖然獲得由先前之構成帶來之利用4根突起部穩定支持樞動軸部之益處,但藉由突起部110~140與板彈簧200之間之4個部位之卡合而無需壓緊突起部110~140。雖採用看上去與先前相似之方法,但值得一提的是無需為了對滑件本體100安裝板彈簧200而壓緊突起部。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構成省略4根柱中之2根,故而預測拉片之樞動軸部之穩定支持下降。認為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構成針對拉片之扭轉並不太強。
於第1突起部110之左右方向內側設置有第1卡合凹部111,於該第1卡合凹部111配置有板彈簧200之第1卡合凸部211。第1卡合凹部111係為了規定拉片300之樞動操作時之第1卡合凸部211之可動範圍而設置。第1卡合凹部111係第1突起部110之左右方向內表面朝左右方向外側降階而得之凹部,又,朝後方開放,適於承收板彈簧200之第1卡合凸部211。第1卡合凹部111之上端位於較第1突起部110之上端部低之位置,第1卡合凹部111之上側面作為用以阻止第1卡合凸部211之上方移動之停止面而發揮功能。
於第2突起部120之左右方向內側設置有第2卡合凹部121,於該第2卡合凹部121配置有板彈簧200之第2卡合凸部221。第2卡合凹部121係為了規定拉片300之樞動操作時之第2卡合凸部221之可動範圍而設置。第2卡合凹部121係第2突起部120之左右方向內表面朝左右方向外側降階而得之凹部,又,朝後方開放,適於承收板彈簧200之第2卡合凸部221。第2卡合凹部121之上端位於較第2突起部120之上端部低之位置,第2卡合凹部121之上側面作為用以阻止第2卡合凸部221之上方移動之停止面而發揮功能。
於第3突起部130之左右方向內側設置有第3卡合凹部131,於該第3卡合凹部131配置有板彈簧200之第3卡合凸部231。第3卡合凹部131係為了規定拉片300之樞動操作時之第3卡合凸部231之可動範圍而設置。第3卡合凹部131係第3突起部130之左右方向內表面朝左右方向外側降階而得之凹部,又,朝前方開放,適於承收板彈簧200之第3卡合凸部231。第3卡合凹部131之上端位於較第3突起部130之上端部低之位置,第3卡合凹部131之上側面作為用以阻止第3卡合凸部231之上方移動之停止面而發揮功能。
於第4突起部140之左右方向內側設置有第4卡合凹部141,於該第4卡合凹部141配置有板彈簧200之第4卡合凸部241。第4卡合凹部141係為了規定拉片300之樞動操作時之第4卡合凸部241之可動範圍而設置。第4卡合凹部141係第4突起部140之左右方向內表面朝左右方向外側降階而得之凹部,又,朝前方開放,適於承收板彈簧200之第4卡合凸部241。第4卡合凹部141之上端位於較第4突起部140之上端部低之位置,第4卡合凹部141之上側面作為用以阻止第4卡合凸部241之上方移動之停止面而發揮功能。
以上翼板10之上表面為基準時之第1至第4突起部110~140之各高度相等。第1突起部110與第2突起部120係關於在滑件本體100之左右 中心沿前後方向延伸之面呈鏡像對稱。第3突起部130與第4突起部140亦同樣地關於該面呈鏡像對稱。
第1卡合凹部111與第3卡合凹部131凹設於第1突起部110及第3突起部130之左右方向內側。第1卡合凹部111凹設於第1突起部110之後側。第3卡合凹部131凹設於第3突起部130之前側。如此,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3卡合凹部131係於左右方向朝相同方向開放,又,於前後方向朝相反方向開放。
第2卡合凹部121與第4卡合凹部141凹設於第2突起部120及第4突起部140之左右方向內側。第2卡合凹部121凹設於第2突起部120之後側。第4卡合凹部141凹設於第4突起部140之前側。如此,第2卡合凹部121及第4卡合凹部141於左右方向朝相同方向開放,又,於前後方向朝相反方向開放。
如圖6中圖示般,第1卡合凹部111具有自凹設於上翼板10之上表面之槽部16之底面朝上方垂直地延伸之處於正交關係的第1側面111a與第2側面111b,進而,具有於第1側面111a與第2側面111b之上端和其等正交之上側面111c。第1側面111a為沿前後方向延伸之平坦面。第2側面111b為沿左右方向延伸之平坦面。上側面111c為與上下方向正交之平坦面。於第1卡合凹部111,設置有由槽部16之底面、第1側面111a、第2側面111b、及上側面111c劃定之空間。該空間係於第2突起部120側開放,進而於後方開放。
第2卡合凹部121具有自凹設於上翼板10之上表面之槽部16之底面朝上方垂直地延伸之處於正交關係之第1側面121a與第2側面121b,進而,具有於第1側面121a與第2側面121b之上端和其等正交之上側面121c。第1側面121a為沿前後方向延伸之平坦面。第2側面121b為沿左右方向延伸之平坦面。上側面121c為與上下方向正交之平坦面。於第2卡合凹部121,設置有由槽部16之底面、第1側面121a、第2側面 121b、及上側面121c劃定之空間。該空間係於第1突起部110側開放,進而於後方開放。
如圖7所示,第3卡合凹部131具有自位於較凹設於上翼板10之上表面之槽部16之底面高之位置的下側面131d朝上方垂直地延伸之處於正交關係之第1側面131a與第2側面131b,進而,具有於第1側面131a與第2側面131b之上端和其等正交之上側面131c。第1側面131a為沿前後方向延伸之平坦面。第2側面131b為沿左右方向延伸之平坦面。上側面131c及下側面131d為與上下方向正交之平坦面。於第3卡合凹部131,設置有由下側面131d、第1側面131a、第2側面131b、及上側面131c劃定之空間。該空間係於第4突起部140側開放,進而於後方開放。
第4卡合凹部141具有自位於較凹設於上翼板10之上表面之槽部16之底面高之位置的下側面141d朝上方垂直地延伸之處於正交關係之第1側面141a與第2側面141b,進而,具有於第1側面141a與第2側面141b之上端和其等正交之上側面141c。第1側面141a為沿前後方向延伸之平坦面。第2側面141b為沿左右方向延伸之平坦面。上側面141c及下側面141d為與上下方向正交之平坦面。於第4卡合凹部141,設置有由下側面141d、第1側面141a、第2側面141b、及上側面141c劃定之空間。該空間係於第3突起部130側開放,進而於後方開放。
上述之上側面111c、121c、131c、141c分別為上側停止面。
於上翼板10之上表面凹設有槽部16,而使第1卡合凹部111與第2卡合凹部121之下端下降。槽部16係自上翼板10之後端部朝向上翼板10之前端部側沿前後方向筆直地延伸。槽部16係以固定之寬度W16a延伸至第1卡合凹部111之第2側面111b與第2卡合凹部121之第2側面121b,其後以減小之寬度W16b延伸。以與下述彈簧收容部35空間連通之態樣設置槽部16,藉此,避開自上翼板10之板彈簧200之突出。
第1卡合凹部111之下端與槽部16之底面一致,槽部16之底面作為用以阻止拉片300之樞動操作時之第1卡合凸部211之下方移動的下側停止面而發揮功能。第2卡合凹部121之下端與槽部16之底面一致,槽部16之底面作為用以阻止拉片300之樞動操作時之第2卡合凸部221之下方移動之下側停止面而發揮功能。
於上翼板10之第1突起部110與第2突起部120之左右中央設置有爪孔15,板彈簧200之卡止爪205經由該爪孔15而上下位移。由於藉由槽部16而使第1卡合凹部111與第2卡合凹部121之下端下降,故而即便使第1突起部110與第2突起部120之高度變低,亦可確保第1卡合凹部111與第2卡合凹部121之充分之上下長度。上下長度係表示自各卡合凹部之上端至下端為止之尺寸。爪孔15係自槽部16之底面延伸至上翼板10之下表面,構成為其左右寬度朝向下方變窄之錐狀。
第3卡合凹部131之下端及下側面131d與以圍繞彈簧收容部35之方式呈U字狀凸設於上翼板10上之框部17之上表面一致,框部17之上表面作為用以阻止拉片300之樞動操作時之第3卡合凹部131之下方移動的下側停止面而發揮功能。第4卡合凹部141之下端及下側面141d與設置於上翼板10上之框部17之上表面一致,框部17之上表面作為用以阻止拉片300之樞動操作時之第4卡合凹部141之下方移動的下側停止面而發揮功能。再者,框部17除包含沿左右方向延伸之部分以外,亦可僅由沿前後方向平行地延伸之部分構成。
可藉由於上翼板10之上表面設置框部17而較佳地設定停止面。亦假定如下形態:不設置框部17,而將上翼板10之上表面有效利用為用於第3卡合凸部231或第4卡合凸部241之停止面。總之,第3卡合凹部131之下端及第4卡合凹部141之下端位於槽部16之底面以上之高度、例如與上翼板10之上表面相同之位置或高於其之位置。框部17係於上翼板10上以固定之高度隆起,又,其俯視形狀為U字狀。亦考慮 使框部17之隆起高度變動之形態。
由上述說明可理解,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卡合凹部111與第2卡合凹部121之各上下長度較第3卡合凹部131與第4卡合凹部141之各上下長度長。換言之,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較第3卡合凹部131或第4卡合凹部141長,且自各上側停止面朝上翼板10側延伸。第1卡合凹部111與第2卡合凹部121之各上下長度和第3卡合凹部131與第4卡合凹部141之各上下長度分別適合第1卡合凸部211與第2卡合凸部221之較長之可動範圍和第3卡合凸部231與第4卡合凸部241之較短之可動範圍,藉此,可使自板彈簧200受到之力分散至第1及第2卡合凹部111、121之組與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之組。
由圖6及圖7之對比亦可理解,第2卡合凸部221與第2卡合凹部121之上端之間之間隙L5大於第4卡合凸部241與第4卡合凹部141之上端之間之間隙L6。例如滿足間隙L5/間隙L6>2。再者,對於第1卡合凸部211與第1卡合凹部111之上端之間之間隙和第3卡合凸部231與第3卡合凹部131之上端之間之間隙,同樣之關係亦成立。
於拉片300倒伏於上翼板10上時,於第1卡合凹部111之上端與第1卡合凸部211之間存在第1間隙,於第2卡合凹部121之上端與第2卡合凸部221之間存在第2間隙,於第3卡合凹部131之上端與第3卡合凸部231之間存在第3間隙,於第4卡合凹部141之上端與第4卡合凸部241之間存在第4間隙。於拉片300倒伏於上翼板10上時,第1及第2間隙大於第3及第4間隙。
於圖5所示時,第1卡合凸部211與第2卡合凸部221分別接觸於第1卡合凹部111與第2卡合凹部121之下端。又,第3卡合凸部231與第4卡合凸部241分別接觸於第3卡合凹部131與第4卡合凹部141之下端,自板彈簧200受到之力於第1及第2卡合凹部111、121之組與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之組之間分散。
於圖9所示時,第1卡合凸部211與第2卡合凸部221分別接觸於第1卡合凹部111與第2卡合凹部121之上端。又,第3卡合凸部231與第4卡合凸部241分別接觸於第3卡合凹部131與第4卡合凹部141之上端,自板彈簧200受到之力於第1及第2卡合凹部111、121之組與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之組之間分散。
亦假定如下形態:僅於將拉片300過度地朝上方拉拽時,第1卡合凸部211與第1卡合凹部111之上端接觸,且於未將拉片300過度地朝上方拉拽時,第1卡合凸部211不與第1卡合凹部111之上端接觸。關於其他第2至第4卡合凸部與其他第2至第4卡合凹部之關係亦相同。
如上所述,於滑件本體100,設置有自上翼板10至下翼板20沿連結柱30中空地延伸之彈簧收容部35。彈簧收容部35之上部設置為前後方向之開口寬度朝下方逐漸減小之錐狀,其下部設置為前後方向之開口寬度朝下方逐漸增大之倒錐狀。彈簧收容部35具有連接於槽部16之底面並朝前方下降之下降傾斜面35m,從而引導板彈簧200之插入。彈簧收容部35設置有卡止下述板彈簧200之被卡止片204之卡止部35n。卡止部35n具有將超過卡止部35n後之被卡止片204卡止之階差,藉此,被卡止片204之上方移動得以阻止。再者,彈簧收容部35亦可為前方開放。此情形時,連結柱構成為前方開放之半筒狀。
拉片300為具有樞動軸部310之平板構件,具有基端301及自由端302。樞動軸部310設置於拉片300之基端301。拉片300之自由端302設置有由人手抓持之抓持部。於拉片300之基端301側與自由端302側分別設置有開口部320、330。樞動軸部310係圍繞開口部320之U字狀之棒部之一部分。於圖2所示之組裝後之狀態下,板彈簧200通過拉片300之開口部320。
拉片300之樞動軸部310於其左右中央部具有扁平形狀、可以說卵形之剖面之凸輪部315。換言之,樞動軸部310之凸輪部315具有長 邊寬度及與其正交之短邊寬度。於拉片300倒立於上翼板10上時,凸輪部315之長邊寬度相對於上翼板10正交或交叉,卡止爪205配置於非卡止位置,滑件400可自由地前後移動。於拉片300倒伏於上翼板10上時,凸輪部315之短邊寬度相對於上翼板10正交或交叉,卡止爪205配置於卡止位置,阻止滑件400之自由之前後移動。樞動軸部310之兩端部為非扁平形狀、簡而言之為剖面圓形狀,不作為凸輪部發揮功能,而僅於第1突起部110與第3突起部130之間之空間和第2突起部120與第4突起部140之間之空間旋動。
板彈簧200係對金屬板進行衝壓加工及彎曲加工而製造者。板彈簧200係杯狀之被動部201與U字狀之彈簧基部202相連而成。被動部201係包含自旋動之樞動軸部310受力而上下位移之卡止爪205之部分。彈簧基部202係用以確保板彈簧200之彈性之部分,以對抗被動部201自樞動軸部310受到之力而使被動部201固定於原位置之方式作動。
於板彈簧200之一端設置有上述卡止爪205,於板彈簧200之另一端設置有朝左右方向突出之被卡止片204。卡止爪205與被卡止片204之間係供於4個部位彎曲之板本體206延伸。板本體206包含第1板部,該第1板部係朝左右方向相反地突出設置有第1卡合凸部211與第2卡合凸部221。板本體206包含第3板部,該第3板部係朝左右方向相反地突出設置有第3卡合凸部231與第4卡合凸部241。板本體206包含將第1板部與第3板部連接之第2板部,於該第2板部設置有以於左右方向突出之方式設置之被覆部203。被覆部203係自上方被覆樞動軸部310之部分,且係為了避免紙類或袋類卡入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140與樞動軸部310之間而設置。板本體206包含:第4板部,其連結於第3板部之下端並朝前方延伸;及第5板部,其自第4板部之前端朝下方延伸。於第4板部與第5板部之連結部位設置有弧狀部。再者,被動 部201包含第1至第3板部,彈簧基部202包含第4及第5板部。於第4板部之上表面與第5板部之前面設置有相連之凹槽,可確保適當之可撓性。
於在第1突起部110與第3突起部130之間之空間、及第2突起部120與第4突起部140之間之空間配置有樞動軸部310之狀態下,利用板彈簧200之被動部201覆蓋樞動軸部310之凸輪部315,將板彈簧200之彈簧基部202向上翼板10壓入。於是,彈簧基部202之第4板部與第5板部之間隔擴寬,被卡止片204沿傾斜面35m下降,超過彈簧收容部35內之卡止部35n,由卡止部35n卡止。
於在滑件本體100扣合安裝有彈簧基部202之狀態下,彈簧基部202處於使第4板部與第5板部之間隔擴寬之狀態。因此,若藉由拉片300之倒立利用樞動軸部310之長邊寬度將板彈簧200之被動部201朝上方推壓,則彈簧基部202恢復至原本形狀之力傳遞至被動部201,被動部201亦以恢復至原位置之方式作動。換言之,拉片300之樞動軸部310處於始終由板彈簧200之被動部201朝下方推壓之狀態。
如上所述,於拉片300倒伏於上翼板10上時,第1卡合凸部211與第2卡合凸部221分別被第1卡合凹部111與第2卡合凹部121之下端阻止下方位移,又,第3卡合凸部231與第4卡合凸部241分別被第3卡合凹部131與第4卡合凹部141之下端阻止下方位移。可使板彈簧200向原本形狀之彈性恢復力分散,且亦可對板彈簧200賦予更大之彈性恢復力。又,亦容許使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之上下寬度變短。再者,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之上下寬度係沿與其突出方向及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寬度。
於拉片300倒伏於上翼板10上時,被覆部203係於第1突起部110與第3突起部130之間配置於較第1突起部110與第3突起部130之各上端更靠下方,於第2突起部120與第4突起部140之間配置於較第2突起部120 與第4突起部140之各上端更靠下方。
於拉片300倒立於上翼板10上時或拉片300被朝上方過度地拉拽時,第1卡合凸部211與第2卡合凸部221分別被第1卡合凹部111與第2卡合凹部121之上端阻止上方位移,又,第3卡合凸部231與第4卡合凸部241分別被第3卡合凹部131與第4卡合凹部141之上端阻止上方位移。於第1至第4卡合凹部111、121、131、141之各上端阻止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之上方位移,從而較佳地抑制板彈簧200之過度之變形。亦容許使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之上下寬度變短。
於拉片300倒立於上翼板10上時,被覆部203係於第1突起部110與第3突起部130之間配置於較第1突起部110與第3突起部130之各上端更靠上方,於第2突起部120與第4突起部140之間配置於較第2突起部120與第4突起部140之各上端更靠上方。拉片300倒立於上翼板10上時,基本而言為僅使拉鏈開合關閉時。因此,容許於該有限之期間將被覆部203配置於較各突起部之上端更靠上方。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之上下寬度及突出長度完全或實質上相等。得以謀求設計之簡化或板彈簧200之製造之便利。
<第2實施形態>
參照圖10至圖16對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0係滑件之分解立體圖,且表示藉由板彈簧將拉片安裝於滑件本體之前之狀態。圖11係滑件之立體圖,且表示已藉由板彈簧將拉片安裝於滑件本體之狀態。圖12係滑件之製造步驟圖,以虛線表示藉由衝壓件壓緊之前之突起部,且以實線模式性地表示藉由衝壓件壓緊之後之突起部。圖13係拉片倒伏於上翼板上之狀態之滑件之局部後視圖,板彈簧之第1及第2卡合凸部與槽部之底面接觸,板彈簧之卡止爪突出至鏈齒通路。圖14係 滑件之局部剖視模式圖,且模式性地表示沿圖13之XIV-XIV之剖面。圖15係滑件之局部剖視模式圖,且模式性地表示沿圖13之XV-XV之剖面。圖16係滑件之剖視模式圖,且表示將拉片朝前方斜上方拉拽,而拉片之樞動軸部被第3突起部阻擋之狀態。
於本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於第3突起部130及第4突起部140未分別設置有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與此對應,於板彈簧200未設置有第3卡合凸部231及第4卡合凸部241。為了彌補此種卡合構造之省略,於本實施形態中,使第3突起部130及第4突起部140分別略微地朝第1突起部110及第2突起部120側彎曲。
即,第3突起部130及第4突起部140分別朝第1突起部110及第2突起部120側彎曲地設置,第3突起部130及第4突起部140分別具有朝第1突起部110及第2突起部120側延伸之上端部133、143。第3突起部130之上端部133與第1突起部110之間隔大於夾在第1突起部110與第3突起部130之間之樞動軸部310之寬度,第4突起部140之上端部143與第2突起部120之間隔大於夾在第2突起部120與第4突起部140之間之樞動軸部310之寬度。於若干實施形態中,第3突起部130之上端部133與第1突起部110之間隔大於夾在第1突起部110與第3突起部130之間之樞動軸部310之最小寬度,第4突起部140之上端部143與第2突起部120之間隔大於夾在第2突起部120與第4突起部140之間之樞動軸部310之最小寬度。
第3突起部130與第4突起部140之彎曲程度較平緩。因此,於第3突起部130與第4突起部140之塑性變形後,亦可於第1突起部110與第3突起部130之間插入樞動軸部310之左端部,同樣地,可於第2突起部120與第4突起部140之間插入樞動軸部310之右端部。即,能夠於板彈簧200未安裝於滑件本體100之狀態下,於第1突起部110與第3突起部130之間及第2突起部120與第4突起部140之間拔插樞動軸部310。預測 於此種情形時除對滑件本體100要求附加之壓緊步驟之方面以外,亦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
由圖10可明確地理解,於藉由板彈簧200將拉片300安裝於滑件本體100之前之階段,滑件本體100之第3突起部130與第4突起部140已塑性變形。第3突起部130係藉由圖12之衝壓件900之作用而朝第1突起部110側呈弧狀傾斜,第3突起部130之上端部位於較第3突起部130之基部更靠第1突起部110側。第4突起部140係藉由圖12之衝壓件900之作用而朝第2突起部120側呈弧狀傾斜,第4突起部140之上端部位於較第4突起部140之基部更靠第2突起部120側。第3突起部130與第4突起部140之塑性變形係藉由同一衝壓件900而進行。再者,就模具之制約而言,難以確保藉由壓鑄成形直接壓緊後之形狀之突起部。
於第1突起部110與第3突起部130之間設置有大於樞動軸部310之左端部之剖面圓形之直徑的間隔W5。第2突起部120與第4突起部140之間亦同樣設置有大於樞動軸部310之右端部之剖面圓形之直徑之間隔。
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處為如下方面:使樞動軸部310之左端部通過第1突起部110與第3突起部130之間,且使樞動軸部310之右端部通過第2突起部120與第4突起部140之間,其後,對滑件本體100安裝板彈簧200。關於相應於拉片300之操作之板彈簧200之行為亦基本上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然而,由圖16可理解,於將拉片300朝上翼板10之前方斜上拉拽時,主要係彎曲之第3突起部130之上端部與第4突起部140之上端部阻擋樞動軸部310。由於樞動軸部310之前方斜上方位移被第3突起部130與第4突起部140阻止,故而可保持第1卡合凸部211與第2卡合凸部221之各上下寬度較小。
於本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相比要求附加之步驟,但有滑件本體100與板彈簧200之構成變得簡單之優點。又,於藉由彎曲之突 起部阻擋拉片300之態樣中,板彈簧之機械強度不存在問題。
於本實施形態中,框部17之隆起高度隨著朝向前方,換言之,隨著遠離第3突起部130及第4突起部140而逐漸減小。於無框部17之情形時,第3突起部130與第4突起部140於上翼板10上作為明顯之突起而存在。上述朝向前方而隆起高度逐漸減小之框部17有使第3突起部130與第4突起部140作為突起而不顯眼之效果。
於本實施形態中,雖對第3突起部130與第4突起部140進行壓緊加工,但亦可代替此而對第1突起部110與第2突起部120進行壓緊加工。此情形時,省略第1突起部110之第1卡合凹部111與第2突起部120之第2卡合凹部121,於第3突起部130設置第3卡合凹部131且於第4突起部140設置第4卡合凹部141。又,關於板彈簧200,省略第1卡合凸部211與第2卡合凸部221,取而代之,設置第3卡合凸部231與第4卡合凸部241。
於本實施形態中,實質上亦揭示滑件400之製造步驟。簡而言之,揭示之製造步驟包含如下步驟:藉由衝壓件900而使滑件本體100之第1突起部110與第2突起部120之第1組和第3突起部130與第4突起部140之第2組之一者朝另一組側彎曲;於第1組與第2組之間配置拉片300之樞動軸部310;對滑件本體100安裝板彈簧200,藉由板彈簧200而阻止拉片300自滑件本體100脫離。表述第1組與第2組之原因在於考慮到如下方面:可如上述段落般代替第3及第4突起部而壓緊加工第1及第2突起部。
於本實施形態中,實質上亦揭示有以下製造方法。該製造方法包含如下步驟:1)第1步驟,其係至少一體地射出成形上翼板10、下翼板20、連結柱30、及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2)第2步驟,其係藉由衝壓件而使第3突起部130朝向第1突起部 110彎曲,且藉由衝壓件而使第4突起部150朝向第2突起部120彎曲,藉此,選擇性地使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中之僅第3突起部130及第4突起部140變形;3)第3步驟,其係於第2步驟後,於第1突起部110與第3突起部130之間及第2突起部120與第4突起部140之間,經由第1突起部110與第3突起部130之間之上方開口及第2突起部120與第4突起部140之間之上方開口而插入並配置拉片300之樞動軸部310;及4)第4步驟,其係於第3步驟後,不使滑件本體100變形地將板彈簧200安裝於滑件本體100,藉由板彈簧200而阻止拉片300自滑件本體100脫離。
<第3實施形態>
參照圖17至圖19對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7係滑件之立體圖,且表示已藉由板彈簧將拉片安裝於滑件本體之狀態。圖18係滑件之俯視圖,且表示拉片倒伏於滑件本體之上翼板上之狀態。圖19係滑件之滑件本體之立體圖。
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置於第3及第4突起部130、140之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與第1實施形態之情形相比,於前後方向設置於相反側。簡而言之,於第1實施形態中,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設置於第3及第4突起部130、140之前側。另一方面,於本實施形態中,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設置於第3及第4突起部130、140之後側。
於本實施形態中,關於前後配置之第1及第3突起部110、130,第1及第3卡合凹部111、131於前後方向自後方朝前方凹陷。同樣地,關於前後配置之第2及第4突起部120、140,第2及第4卡合凹部121、141自後方朝前方凹陷。
根據該形態,於將拉片300之樞動軸部310插入至滑件本體100之第1突起部110與第3突起部130之間及第2突起部120與第4突起部140之 間後,可簡單地將板彈簧200之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分別嵌合於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之第1至第4卡合凹部111、121、131、141,於該嵌合過程中板彈簧200之被動部201未伴有較大之變形,於板彈簧200之安裝後亦可確保板彈簧200之良好之強度。可較佳地避免伴隨板彈簧200之強行之彎曲之彈性劣化或板彈簧200受到損壞。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3突起部130及第4突起部140包含朝向上翼板10之前端部延伸之隆起部135、145。該隆起部135、145之高度朝向上翼板10之前端部逐漸減小。可以說,突起部包含連結於柱部之隆起部,藉此,突起部之突出程度得以緩和。為了避免與拉片300之干涉,於第1突起部110及第2突起部120並未設置有朝向上翼板10之後端部延伸之隆起部。
第1至第4卡合凹部111、121、131、141設置於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之左右中央側及後方側。此情形時,尤其是,可不暴露於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之外部而確保滑件本體100之外表面之平滑性,而可避免衣服鉤掛於滑件400。
第1卡合凹部111之第1側面111a與第2卡合凹部121之第1側面121a之間隔W21大於第3卡合凹部131之第1側面131a與第4卡合凹部141之第1側面141a之間隔W22。可使用滑件心而製造滑件本體100。再者,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第3卡合凹部131之第1及第2側面131a、131b係自槽部16之底面垂直地朝上方延伸。第4卡合凹部141之第1及第2側面141a、141b係自槽部16之底面垂直地朝上方延伸。
第1卡合凹部111之第1側面111a、第2卡合凹部121之第1側面121a、第3卡合凹部131之第1側面131a、及第4卡合凹部141之第1側面141a均為與左右方向正交之側面。第3卡合凹部131之第1側面131a與第1卡合凹部111之第1側面111a相比配置於左右方向內側。第4卡合凹 部141之第1側面141a與第2卡合凹部121之第1側面121a相比配置於左右方向內側。相對而言配置於前方之第3卡合凹部131之第1側面131a及第4卡合凹部141之第1側面141a之間隔W22小於相對而言配置於後方之第1卡合凹部111之第1側面111a與第2卡合凹部121之第1側面121a之間隔W21。業者瞭解可使用滑件心而成形上述各平面。
第1卡合凹部111之第2側面111b、第2卡合凹部121之第2側面121b、第3卡合凹部131之第2側面131b、及第4卡合凹部141之第2側面141b均為與前後方向正交之側面。於與沿前後方向延伸之軸線正交之共通之第1平面存在第1卡合凹部111之第2側面111b及第2卡合凹部121之第2側面121b。於與沿前後方向延伸之軸線正交之共通之第2平面存在第3卡合凹部131之第2側面131b及第4卡合凹部141之第2側面141b。
第1卡合凹部111之上側面111c、第2卡合凹部121之上側面121c、第3卡合凹部131之上側面131c、及第4卡合凹部141之上側面141c均為與上下方向正交之面,存在於與上下方向正交之共通之第3平面。第1卡合凹部111之上側面111c、第2卡合凹部121之上側面121c、第3卡合凹部131之上側面131c、及第4卡合凹部141之上側面141c相對於槽部16之底面平行。
於自上翼板10朝上方延伸之第3突起部130,包含柱部134、及自柱部134朝前方延伸之隆起部135。柱部134係自上翼板10之槽部16之底面朝上方延伸。隆起部135連結於柱部134之前側,且自前側朝向前方一面使高度逐漸減小一面延伸。藉由將隆起部135連結於柱部134而於第3突起部130之上表面形成朝向前方下降之平滑之下降傾斜面136。
關於第4突起部140,亦可與第3突起部130同樣地進行說明。於自上翼板10朝上方延伸之第4突起部140,包含柱部144、及自柱部144朝前方延伸之隆起部145。柱部144係自上翼板10之槽部16之底面朝上 方延伸。隆起部145連結於柱部144之前側,且自前側朝向前方一面使高度逐漸減小一面延伸。藉由將隆起部145連結於柱部144而於第4突起部140之上表面形成朝向前方下降之平滑之下降傾斜面146。
第3突起部130之隆起部135與第4突起部140之隆起部145係自後方朝前方平行地延伸。第3突起部130之隆起部135與第4突起部140之隆起部145之左右方向之間隔係圖示為間隔W23。左右之隆起部135、145之間隔W23較上述之間隔W21窄,且較上述之間隔W22窄。確保間隔W23較板彈簧200之彈簧基部202之最大左右寬度略寬。
第3突起部130之隆起部135之左右方向內側之側面與第3卡合凹部131之第2側面131b正交。於第3突起部130之隆起部135之左右方向內側之側面與第3卡合凹部131之第2側面131b之間設置有第3階差。該第3階差位於較第1卡合凹部111之第2側面111b與第3卡合凹部131之第1側面131a之間之第1階差更靠前方,且位於左右方向內側。再者,第3卡合凹部131之第1側面131a係朝後方延伸至第1卡合凹部111之第2側面111b為止。
第4突起部140之隆起部145之左右方向內側之側面與第4卡合凹部141之第2側面141b正交。於第4突起部140之隆起部145之左右方向內側之側面與第4卡合凹部141之第2側面141b之間設置有第4階差。該第4階差位於較第2卡合凹部121之第2側面121b與第4卡合凹部141之第1側面141a之間之第2階差更靠前方,且位於左右方向內側。再者,第4卡合凹部141之第1側面141a係朝後方延伸至第2卡合凹部121之第2側面121b為止。
可一併說明第1突起部110具有第1階差,第2突起部120具有第2階差,第3突起部130具有第3階差,第4突起部140具有第4階差。第3階差為與第1階差相連之階差,且配置於較第1階差更靠左右方向內側。第4階差為與第2階差相連之階差,且配置於較第2階差更靠左右方向 內側。
第1卡合凹部111之第1側面111a平坦地延伸至上翼板10之後端。第2卡合凹部121之第1側面121a亦平坦地延伸至上翼板10之後端。第1卡合凹部111之第1側面111a與第2卡合凹部121之第1側面121a平行。第3卡合凹部131之第1側面131a與第4卡合凹部141之第1側面141a平行。
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為了區分同一要素、例如柱彼此,而使用第1至第4之修飾語,但該等修飾語係主要為方便起見,全無對應於或限定實施形態之揭示之目的。
基於上述教導,只要為業者,便可對各實施形態實施各種變更。加入至申請專利範圍中之符號係用於參考,並非應以限定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為目的而參照者。

Claims (13)

  1. 一種滑件,其係拉鏈滑件用之滑件(400),且具備:滑件本體(100),其係上翼板(10)與下翼板(20)經由連結柱(30)連結而成;板彈簧(200),其安裝於上述滑件本體(100);及拉片(300),其具有夾在上述板彈簧(200)與上述滑件本體(100)之間之樞動軸部(310);且相應於用以使上述拉片(300)倒立於上述上翼板(10)上之上述拉片(300)之樞動操作,上述板彈簧(200)所具備之卡止爪(205)於上述上翼板(10)之爪孔(15)中朝上方位移,上述上翼板(10)具備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上述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係以如下方式設置:於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間及上述第3突起部(13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間配置上述板彈簧(200),又,於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間配置上述樞動軸部(310)之一端部,於上述第2突起部(12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間配置上述樞動軸部(310)之另一端部,於上述第1及第2突起部(110、120),分別設置有供上述板彈簧(200)所具有之第1及第2卡合凸部(211、221)配置之第1及第2卡合凹部(111、121),各第1及第2卡合凹部(111、121)係為了規定上述拉片(300)之樞動操作時之各第1及第2卡合凸部(211、221)之上下之可動範圍而設置,進而,於上述第3突起部(13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分別設置有供上述板彈簧(200)所具有之第3及第4卡合凸部(231、241)配置之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各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係為了規定上述拉片(300)之樞動操作時之各第3及第4卡合凸部(231、241)之上下之可動範圍而設置。
  2. 如請求項1之滑件,其係於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間設置有上述爪孔(15),上述第1至第4卡合凹部(111、121、131、141)具有限制上述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之上方位移之上側停止面(111c、121c、131c、141c),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與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較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與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長且自各上側停止面(111c、121c、131c、141c)朝上述上翼板(10)延伸。
  3. 如請求項1或2之滑件,其中於上述拉片(300)倒伏於上述上翼板(10)上時,於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之上端與上述第1卡合凸部(211)之間存在第1間隙,於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之上端與上述第2卡合凸部(221)之間存在第2間隙,於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之上端與上述第3卡合凸部(231)之間存在第3間隙,於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之上端與上述第4卡合凸部(241)之間存在第4間隙,於上述拉片(300)倒伏於上述上翼板(10)上時,上述第1及第2間隙大於上述第3及第4間隙。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滑件,其中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凹設於上述第1突起部(110)之左右方向內側,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凹設於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左右方向內側,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凹設於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左右方向內側,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凹設於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左右方向內側。
  5. 如請求項4之滑件,其中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朝後方開放,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朝後方開放,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朝前方開放,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朝前方開放。
  6. 如請求項4之滑件,其中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朝後方開放,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朝後方開放,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朝後方開放,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朝後方開放。
  7. 如請求項6之滑件,其中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之與左右方向正交之側面(111a)和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之與左右方向正交之側面(121a)之間隔(W21)大於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之與左右方向正交之側面(131a)和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之與左右方向正交之側面(141a)之間隔(W22)。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滑件,其中上述第3突起部(130)及上述第4突起部(140)包含朝上述上翼板(10)之前端部延伸之隆起部(135、145),該隆起部(135、145)之高度朝上述上翼板(10)之前端部逐漸減小。
  9. 如請求項8之滑件,其中上述板彈簧(200)係杯狀之被動部(201)與彈簧基部(202)相連而形成,該被動部(201)係自旋動之上述樞動軸部(310)受力而使上述卡止爪(205)上下位移,該彈簧基部(202)係被形成為U字狀之形狀,以對抗上述被動部(201)自上述樞動軸部(310)受到之力而使上述被動部(201)固定於原位置,於上述滑件本體(100),設置有自上述上翼板(10)延伸至上述下翼板(20)之彈簧收納部(35),於上述板彈簧(200)之一端設置有上述卡止爪(205),於上述板彈簧(200)之另一端設置有收納於上述彈簧收納部(35)之被卡止片(204),上述被動部(201)包含:第1板部,其係於上述左右方向相反地突出而設置有上述第1卡合凸部(211)及上述第2卡合凸部(221);第3板部,其係於上述左右方向相反地突出而設置有上述第3卡合凸部(231)與上述第4卡合凸部(241);及第2板部,其連接上述第1及第3板部;使上述板彈簧(200)彎曲,以具有上述第1至第3板部,於上述第3板部,於上述第2板部側之相反側連結有上述彈簧 基部(202)。
  10. 一種滑件,其係拉鏈滑件用之滑件(400),且具備:滑件本體(100),其係上翼板(10)與下翼板(20)經由連結柱(30)連結而成;板彈簧(200),其安裝於上述滑件本體(100);及拉片(300),其具有夾在上述板彈簧(200)與上述滑件本體(100)之間之樞動軸部(310);且相應於用以使上述拉片(300)倒立於上述上翼板(10)上之上述拉片(300)之樞動操作,上述板彈簧(200)所具備之卡止爪(205)於上述上翼板(10)之爪孔(15)中朝上方位移,上述上翼板(10)具備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上述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係以如下方式設置:於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間及上述第3突起部(13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間配置上述板彈簧(200),又,於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間配置上述樞動軸部(310)之一端部,於上述第2突起部(12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間配置上述樞動軸部(310)之另一端部,於上述第1及第2突起部(110、120),分別設置有供上述板彈簧(200)所具有之第1及第2卡合凸部(211、221)配置之第1及第2卡合凹部(111、121),各第1及第2卡合凹部(111、121)係為了規定上述拉片(300)之樞動操作時之各第1及第2卡合凸部(211、221)之上下之可動範圍而設置,進而,上述第3突起部(130)及第4突起部(140)係分別朝上述第1突起部(110)及上述第2突起部(120)側彎曲而設置,上述第3突起部(130)及上述第4突起部(140)分別具有朝向上述第1突起部(110)及上述第2突起部(120)側之上端部(133、143),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上述上端部(133)與上述第1突起部(110)之間隔大於夾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間 之上述樞動軸部(310)之寬度,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上述上端部(143)與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間隔大於夾在上述第2突起部(12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間之上述樞動軸部(310)之寬度。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滑件,其係於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間設置有上述爪孔(15),於上述上翼板(10)之上表面設置有槽部(16),該槽部(16)之底面與限制上述第1及第2卡合凸部(211、221)之下方位移之下側停止面吻合。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滑件,其中上述板彈簧(200)係杯狀之被動部(201)與彈簧基部(202)相連而形成,該被動部(201)係自旋動之上述樞動軸部(310)受力而使上述卡止爪(205)上下位移,該彈簧基部(202)係被形成為U字狀之形狀,以對抗上述被動部(201)自上述樞動軸部(310)受到之力而使上述被動部(201)固定於原位置。
  13. 一種滑件之製造方法,其係滑件(400)之製造方法,該滑件(400)具有自動停止功能,且具備:滑件本體(100),其係上翼板(10)與下翼板(20)經由連結柱(30)連結而成;板彈簧(200),其安裝於上述滑件本體(100);及拉片(300),其具有夾在上述板彈簧(200)與上述滑件本體(100)之間之樞動軸部(310);上述上翼板(10)具備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上述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係以如下方式設置:於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間及上述第3突起部(13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間配置上述板彈簧(200),又,於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間配置上述樞動軸部(310)之一端部,於上述第2突起部(12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間配置上述樞動軸部(310)之另一端部, 於上述第1及第2突起部(110、120),分別設置有供上述板彈簧(200)所具有之第1及第2卡合凸部(211、221)配置之第1及第2卡合凹部(111、121),各第1及第2卡合凹部(111、121)係為了規定上述拉片(300)之樞動操作時之各第1及第2卡合凸部(211、221)之上下之可動範圍而設置,上述滑件之製造方法包含如下步驟:第1步驟,其係至少一體地射出成形上述上翼板(10)、上述下翼板(20)、上述連結柱(30)、及上述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第2步驟,其係藉由衝壓件使上述第3突起部(130)朝向上述第1突起部(110)彎曲,且藉由上述衝壓件使上述第4突起部(150)朝向上述第2突起部(120)彎曲,藉此,選擇性地使上述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中之僅上述第3突起部(130)及上述第4突起部(140)變形;第3步驟,其係於第2步驟後,於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間及上述第2突起部(12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間,經由上述第1突起部(110)與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間之上方開口及上述第2突起部(120)與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間之上方開口,而插入並配置上述拉片(300)之上述樞動軸部(310);及第4步驟,其係於第3步驟後,不使上述滑件本體(100)變形地將上述板彈簧(200)安裝於上述滑件本體(100),藉由上述板彈簧(200)而阻止上述拉片(300)自上述滑件本體(100)脫離。
TW104140381A 2014-12-09 2015-12-02 Slip used for zipper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5697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82594 WO2016092637A1 (ja) 2014-12-09 2014-12-09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スライダ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8522A true TW201628522A (zh) 2016-08-16
TWI569746B TWI569746B (zh) 2017-02-11

Family

ID=56106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40381A TWI569746B (zh) 2014-12-09 2015-12-02 Slip used for zipper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98862B (zh)
TW (1) TWI569746B (zh)
WO (1) WO20160926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45491B2 (ja) 2019-02-07 2022-03-31 Ykk株式会社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45449Y2 (zh) * 1977-12-29 1981-10-23
JPH0721123Y2 (ja) * 1988-10-22 1995-05-17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自動停止装置付スライドフア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CN102256506B (zh) * 2008-12-17 2014-05-14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TWM403917U (en) * 2010-12-17 2011-05-21 Ching-Jen Tsai Zipper head to assemble easily and to have the positioning function
US8567019B2 (en) * 2011-04-18 2013-10-29 Ykk Corporation Of America Semi-automatic slider
JP2013006083A (ja) * 2012-10-05 2013-01-10 Ykk Corp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92637A1 (ja) 2016-06-16
CN106998862B (zh) 2020-04-17
CN106998862A (zh) 2017-08-01
TWI569746B (zh) 2017-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35819B2 (ja) 自動停止装置付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TWI516220B (zh) Zipper pull with the back of the slider
KR0137796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자동 잠금 슬라이더(automatic lock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US7650674B2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with automatic stopper
KR101393210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KR100572280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KR100592485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CN101630794A (zh) 用于插塞连接器座的联锁装置
TWI421040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US6883204B2 (en) Hinge
JP7023242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TWI569746B (zh) Slip used for zipper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US6061872A (en) Cabinet hinge
TWI440437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KR19980080919A (ko) 자동 정지장치를 갖는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KR101087428B1 (ko) 벨트용 버클
CN109219365B (zh) 绳扣
TWI641335B (zh) 拉鏈之滑件
WO2006006754A1 (en) Cord lock
TWI577304B (zh) Zipper slide
KR200447224Y1 (ko) 지퍼 슬라이더의 커버 구조체
KR20090012096U (ko) 슬라이더의 개량 구조
JP6922825B2 (ja) クリップ
CN107136667B (zh) 一种用于拉链的滑动器及其拉链
JP4674015B2 (ja) 紐状体の留め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