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98862A - 拉链用拉头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拉链用拉头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98862A
CN106998862A CN201480083927.4A CN201480083927A CN106998862A CN 106998862 A CN106998862 A CN 106998862A CN 201480083927 A CN201480083927 A CN 201480083927A CN 106998862 A CN106998862 A CN 1069988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ut
recessed part
engaging
engaging recessed
leaf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8392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98862B (zh
Inventor
滨田嘉
滨田嘉一
米岛久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9988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988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988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988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30Sliders with means for locking in position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拉头(400)的上翼板(10)具有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在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设置有第1至第4卡合凹部(111、121、131、141),该第1至第4卡合凹部(111、121、131、141)供板簧(200)所具有的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配置。第1至第4卡合凹部(111、121、131、141)用于决定拉片(300)枢动操作时各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的上下可动范围而被设置。在替代例中,压弯第3及第4突起部(130、140),而省略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和第3及第4卡合凸部(231、241)。

Description

拉链用拉头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拉链用拉头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有如下控制:根据拉头主体上的拉片的姿势来控制爪向拉头主体的链牙通路内突出的突出程度,从而切换拉头的可动和不可动状态。关于被赋予了这样的切换控制的拉头,通常在拉片在拉头主体上倒伏时将拉头设定为不可动状态,也简称为带有自动停止功能的拉头。
关于这种拉头,如从专利文献1的图1和图2的对比能够理解那样,具有如下情况:通过设置在拉头主体的上翼板上的柱的塑性变形来确保拉片的枢动轴部的保持。
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那样还已知有不伴随设置在拉头主体的上翼板上的柱的塑性变形的类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60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用新型登录第3173803号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了如下意义:在确保拉片及板簧对拉头主体的安装定时的自由度的同时,实现拉片的枢动轴部的稳定支承及部件构成的简化。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拉头,是拉链用拉头(400),具有:经由连结柱(30)连结上翼板(10)与下翼板(20)的拉头主体(100)、安装于上述拉头主体(100)的板簧(200)、以及具有夹在上述板簧(200)与上述拉头主体(100)之间的枢动轴部(310)的拉片(300),根据用于使上述拉片(300)在上述上翼板(10)上倒立的上述拉片(300)的枢动操作,上述板簧(200)具有的卡定爪(205)在上述上翼板(10)的爪孔(15)中向上方位移,
上述上翼板(10)具有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上述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被设置成: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与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间以及上述第3突起部(130)与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配置上述板簧(200),另外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与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间配置上述枢动轴部(310)的一端部,在上述第2突起部(120)与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配置上述枢动轴部(310)的另一端部,
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及第2突起部(120)分别设置有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该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分别供上述板簧(200)所具有的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配置,各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用于决定上述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的各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的上下可动范围而设置,
并且,在上述第3突起部(130)及上述第4突起部(140)分别设置有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该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供上述板簧(200)所具有的第3卡合凸部(231)及第4卡合凸部(241)配置,各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用于决定上述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的各第3卡合凸部(231)及第4卡合凸部(241)的上下可动范围而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与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间设置有上述爪孔(15)的情况下,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第2卡合凹部(121)、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具有对上述第1卡合凸部(211)、第2卡合凸部(221)、第3卡合凸部(231)及第4卡合凸部(241)向上方的位移进行限制的上侧停止面(111c、121c、131c、141c),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和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比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和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长并从各上侧停止面(111c、121c、131c、141c)朝上述上翼板(10)延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拉片(300)倒伏在上述上翼板(10)上时,在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的上端与上述第1卡合凸部(211)之间存在第1间隙,在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的上端与上述第2卡合凸部(221)之间存在第2间隙,在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的上端与上述第3卡合凸部(231)之间存在第3间隙,在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的上端与上述第4卡合凸部(241)之间存在第4间隙,
上述拉片(300)倒伏在上述上翼板(10)上时上述第1间隙及第2间隙比上述第3间隙及第4间隙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凹陷设置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的左右方向内侧,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凹陷设置在上述第2突起部(120)的左右方向内侧,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凹陷设置在上述第3突起部(130)的左右方向内侧,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凹陷设置在上述第4突起部(140)的左右方向内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向后方开放,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向后方开放,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向前方开放,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向前方开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向后方开放,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向后方开放,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向后方开放,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向后方开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侧面(111a)和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侧面(121a)之间的间隔(W21)比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侧面(131a)和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侧面(141a)之间的间隔(W22)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3突起部(130)及上述第4突起部(140)包括朝上述上翼板(10)的前端部延伸的隆起部(135、145),该隆起部(135、145)的高度朝上述上翼板(10)的前端部逐渐降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板簧(200)由杯状的被动部(201)和形状形成为U字状的弹簧基部(202)连续而成,其中,上述被动部(201)从转动的上述枢动轴部(310)受力而使上述卡定爪(205)进行上下位移,上述弹簧基部(202)用于抵抗上述被动部(201)从上述枢动轴部(310)受到的力而使上述被动部(201)停留在原始位置,
在上述拉头主体(100)设置有从上述上翼板(10)延伸到上述下翼板(20)的弹簧收纳部(35),
在上述板簧(200)的一端设置上述卡定爪(205),在上述板簧(200)的另一端设置被收纳在上述弹簧收纳部(35)中的被卡定片(204),
上述被动部(201)包括:上述第1卡合凸部(211)及上述第2卡合凸部(221)在上述左右方向上相反地突出设置的第1板部;上述第3卡合凸部(231)及上述第4卡合凸部(241)在上述左右方向上相反地突出设置的第3板部;以及连结上述第1板部及第3板部的第2板部,
上述板簧(200)为了具有上述第1板部、第2板部及第3板部而被弯曲,
上述弹簧基部(202)连结在上述第3板部的与上述第2板部侧相反的一侧。
本发明的其他方面的拉头,是拉链用拉头(400),具有:经由连结柱(30)连结上翼板(10)与下翼板(20)的拉头主体(100)、安装于上述拉头主体(100)的板簧(200)、以及具有夹在上述板簧(200)与上述拉头主体(100)之间的枢动轴部(310)的拉片(300),根据用于使上述拉片(300)在上述上翼板(10)上倒立的上述拉片(300)的枢动操作,上述板簧(200)具有的卡定爪(205)在上述上翼板(10)的爪孔(15)中向上方位移,
上述上翼板(10)具有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上述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被设置成: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与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间及上述第3突起部(130)与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配置上述板簧(200),另外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与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间配置上述枢动轴部(310)的一端部,在上述第2突起部(120)与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配置上述枢动轴部(310)的另一端部,
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及第2突起部(120)分别设置有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该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分别供上述板簧(200)所具有的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配置,各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用于决定上述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的各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的上下可动范围而设置,
并且,上述第3突起部(130)及第4突起部(140)分别朝上述第1突起部(110)及上述第2突起部(120)侧弯曲地设置,上述第3突起部(130)及上述第4突起部(140)分别具有朝向上述第1突起部(110)及上述第2突起部(120)侧的上端部(133、143),
上述第3突起部(130)的上述上端部(133)与上述第1突起部(110)之间的间隔比夹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与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间的上述枢动轴部(310)的宽度大,
上述第4突起部(140)的上述上端部(143)与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间的间隔比夹在上述第2突起部(120)与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的上述枢动轴部(310)的宽度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与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间设置有上述爪孔(15)的情况下,在上述上翼板(10)的上表面设置有槽部(16),该槽部(16)的底面与对上述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向下方的位移进行限制的下侧停止面一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板簧(200)由杯状的被动部(201)和形状形成为U字状的弹簧基部(202)连续而成,其中,上述被动部(201)从转动的上述枢动轴部(310)受力而使上述卡定爪(205)进行上下位移,上述弹簧基部(202)用于抵抗上述被动部(201)从上述枢动轴部(310)受到的力而使上述被动部(201)停留在原始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其他方面的拉头的制造方法,拉头(400)为带有自动停止功能的拉头,具有:经由连结柱(30)连结上翼板(10)与下翼板(20)的拉头主体(100)、安装于上述拉头主体(100)的板簧(200)、以及具有夹在上述板簧(200)与上述拉头主体(100)之间的枢动轴部(310)的拉片(300),
上述上翼板(10)具有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上述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被设置成: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与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间以及上述第3突起部(130)与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配置上述板簧(200),另外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与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间配置上述枢动轴部(310)的一端部,在上述第2突起部(120)与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配置上述枢动轴部(310)的另一端部,
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及第2突起部(120)分别设置有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该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分别供上述板簧(200)所具有的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配置,各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用于决定上述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的各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的上下可动范围而设置,
上述拉头的制造方法包括:
第1工序,至少将上述上翼板(10)、上述下翼板(20)、上述连结柱(30)、上述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一体地注塑成型;
第2工序,通过冲压工具使上述第3突起部(130)朝上述第1突起部(110)弯曲,通过上述冲压工具使上述第4突起部(140)朝上述第2突起部(120)弯曲,由此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中选择性地仅使上述第3突起部(130)及上述第4突起部(140)变形;
第3工序,在第2工序之后,经由上述第1突起部(110)与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间的上方开口及上述第2突起部(120)与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的上方开口而将上述拉片(300)的上述枢动轴部(310)插入配置到上述第1突起部(110)与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间及上述第2突起部(120)与第4突起部(140)之间;以及
第4工序,在第3工序之后,在不使上述拉头主体(100)变形的情况下对上述拉头主体(100)安装上述板簧(200),通过上述板簧(200)阻止上述拉片(300)从上述拉头主体(100)脱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侧面,能够在确保拉片及板簧对拉头主体的安装定时的自由度的同时,实现拉片的枢动轴部的稳定支承及部件构成的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分解立体图,示出通过板簧对拉头主体安装拉片前的状态。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拉头的立体图,示出通过板簧对拉头主体安装了拉片的状态。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局部俯视图,处于在上翼板上拉片倒伏的状态。
图4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局部剖视示意图,示意性示出沿图3的IV-IV线的截面。
图5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局部剖视示意图,示意性示出沿图3的V-V线的截面。
图6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局部后视图,板簧的第1及第2卡合凸部与槽部的底面接触,板簧的卡定爪突出到链牙通路中。
图7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局部主视图,板簧的第3及第4卡合凸部与设置在上翼板上的框部接触。
图8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与沿图3的IV-IV线的截面对应的拉头的局部剖视示意图,但却是在拉头主体上拉片倒立的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与沿图3的V-V线的截面对应的拉头的局部剖视示意图,但却是在拉头主体上拉片倒立的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分解立体图,示出通过板簧对拉头主体安装拉片前的状态。
图11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拉头的立体图,示出通过板簧对拉头主体安装了拉片的状态。
图1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制造工艺图,用虚线表示通过冲压工具压弯前的突起部,用实线示意性示出通过冲压工具压弯后的突起部。
图1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在上翼板上拉片倒伏的状态下的拉头的局部后视图,板簧的第1及第2卡合凸部与槽部的底面接触,板簧的卡定爪突出到链牙通路中。
图14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局部剖视示意图,示意性示出沿图13的XIV-XIV线的截面。
图1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局部剖视示意图,示意性示出沿图13的XV-XV线的截面。
图16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剖视示意图,示出拉头被向斜前上方拉拽,拉片的枢动轴部通过第3突起部而被制止的状态。
图17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拉头的立体图,示出通过板簧对拉头主体安装了拉片的状态。
图18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俯视图,示出拉片倒伏在拉头主体的上翼板上的状态。
图19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拉头的拉头主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实施方式并不是分别独立的,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说明,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适当地进行组合,也能够理解由该组合产生的协同效果。原则上省略实施方式间的重复说明。参照附图以发明的说明为主要目的,适当地简化。
在本公开中,上下方向是指连结上翼板和下翼板的连结柱延伸的方向。上下方向还是与上翼板及下翼板双方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是指拉片的枢动轴部的延伸方向,但不必限于此。前后方向是指与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基于以下的公开,也能够用不同的表达再定义各方向。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9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拉头的分解立体图,示出通过板簧对拉头主体安装拉片前的状态。图2是拉头的立体图,示出通过板簧对拉头主体安装了拉片的状态。图3是拉头的局部俯视图,处于在上翼板上拉片倒伏的状态。图4是拉头的局部剖视示意图,示意性示出沿图3的IV-IV线的截面。图5是拉头的局部剖视示意图,示意性示出沿图3的V-V线的截面。图6是拉头的局部后视图,板簧的第1及第2卡合凸部与槽部的底面接触,板簧的卡定爪突出到链牙通路中。图7是拉头的局部主视图,板簧的第3及第4卡合凸部与设置在上翼板上的框部接触。图8是与沿图3的IV-IV线的截面对应的拉头的局部剖视示意图,但却是在拉头主体上拉片倒立的状态的剖视示意图。图9是与沿图3的V-V线的截面对应的拉头的局部剖视示意图,但却是在拉头主体上拉片倒立的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如图1至图9所示,拉头400具有拉头主体100、板簧200及拉片300。拉头400是拉链用的拉头。通过拉头400的前进,左右一对的拉链牙链带闭合,通过拉头400的后退,左右一对的拉链牙链带打开。拉头400是在开头也有提到的所谓带有自动停止功能的拉头。因此,拉片300在拉头主体100上倒伏时,拉头400被控制为停止,换言之,被控制为不可动。另一方面,拉片300在拉头主体100上倒立时,拉头400被控制为可动。拉头400的可动及不可动状态的切换,基于板簧200的卡定爪205相对于未图示的拉链链条或拉链链牙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变动。
拉头400是通过使用板簧200对拉头主体100安装拉片300而制造的。从后述的说明可以明确,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伴随拉头主体100的部分塑性变形、例如在开头所述的柱的铆接,确保了拉片300对拉头主体100的安装定时的自由度。例如,能够事先制造拉头主体100从而确保库存。即使在按照个别客户的规格制造拉片300的情况下,也由于拉头主体100被预先制造从而能够促进拉头的提前交货。
拉头主体100、板簧200及拉片300的各制造方法是任意的。例如,拉头主体100通过压铸成型和之后的表面处理而制造。拉片300经过金属材料的冲压加工、弯曲加工、切削加工及表面处理而制造。在其他方式中,拉片300通过压铸成型及之后的表面处理而制造。拉头主体100的材料在一个例子中是金属、例如锌或锌合金,在其他例子中是树脂。板簧200的材料在一个例子中是金属。拉片300的材料在一个例子中是金属,在其他例子中是树脂。
拉头主体100具有上翼板10、下翼板20及连结柱30。上翼板10和下翼板20上下相对配置,上翼板10和下翼板20的各前端部通过连结柱30连结,由此构建出Y字状的链牙通路。在上翼板10的左右侧缘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凸缘部11,在下翼板20的左右侧缘向上方突出地设置有凸缘部21,Y字状的链牙通路从左右被规定,能够使拉链链牙的移动稳定化。
连结柱30在上翼板10的前端部与下翼板20的前端部之间沿上下方向笔直地延伸。在连结柱30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一对前口,供非啮合状态的拉链链牙通过。在与连结柱30所设置的拉头主体100的前端部相反侧的拉头主体100的后端部设置有一个后口,供啮合状态的拉链链牙通过。
在上翼板10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支承拉片300的枢动轴部310的支承部,具体而言,设置有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图示示例的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都是柱状突起,也可称为柱部。但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也能够采用柱状突起以外的其他形状。另外,可以预见到“突起部”这一术语应被广义地解释。即,“突起部”包含柱、隆起及凸部,另外也包含它们的任意组合而成的形态。
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以夹入枢动轴部310及板簧200的形态而设置。详细而言,在第1突起部110与第2突起部120之间及第3突起部130与第4突起部140之间配置板簧200。在第1突起部110与第3突起部130之间夹入枢动轴部310的左端部,在第2突起部120与第4突起部140之间夹入枢动轴部310的右端部。
在第1突起部110的上端部和第3突起部130的上端部设置有从第1突起部110与第3突起部130的中间位置观察在前后方向上朝相反方向缓慢下降的弧状面。在第2突起部120的上端部和第4突起部140的上端部设置有从第2突起部120与第4突起部140的中间位置观察在前后方向上朝相反方向缓慢下降的弧状面。优选通过这样的弧状面使各突起部的上端不锐利。
4根突起部110~140的配置类似于要求突起部的铆接的以往结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既得到了通过以往结构形成的4根突起部对枢动轴部的稳定支承的有益效果,还通过突起部110~140与板簧200之间的4处卡合而消除了对突起部110~140铆接的必要性。乍看之下采用的是类似以往的方法,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不再需要为了对拉头主体100安装板簧200而铆接突起部。专利文献2公开的结构因为省略了4根柱中的2根,所以能够预见到拉片的枢动轴部的支承稳定性下降。可以认为专利文献2公开的结构对于拉片的扭转不那么强。
在第1突起部110的左右方向内侧设置有第1卡合凹部111,在该第1卡合凹部111配置板簧200的第1卡合凸部211。第1卡合凹部111被设置为用于规定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第1卡合凸部211的可动范围。第1卡合凹部111是第1突起部110的左右方向内表面朝左右方向外侧缩进而成的凹部,并且向后方开放,适于接收板簧200的第1卡合凸部211。第1卡合凹部111的上端位于比第1突起部110的上端部低的位置,第1卡合凹部111的上侧面作为用于阻止第1卡合凸部211向上方移动的停止面而发挥作用。
在第2突起部120的左右方向内侧设置有第2卡合凹部121,在该第2卡合凹部121配置板簧200的第2卡合凸部221。第2卡合凹部121被设置为用于规定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第2卡合凸部221的可动范围。第2卡合凹部121是第2突起部120的左右方向内表面朝左右方向外侧缩进而成的凹部,并且向后方开放,适于接收板簧200的第2卡合凸部221。第2卡合凹部121的上端位于比第2突起部120的上端部低的位置,第2卡合凹部121的上侧面作为用于阻止第2卡合凸部221向上方移动的停止面而发挥作用。
在第3突起部130的左右方向内侧设置有第3卡合凹部131,在该第3卡合凹部131配置板簧200的第3卡合凸部231。第3卡合凹部131被设置为用于规定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第3卡合凸部231的可动范围。第3卡合凹部131是第3突起部130的左右方向内表面朝左右方向外侧缩进而成的凹部,并且向前方开放,适于接收板簧200的第3卡合凸部231。第3卡合凹部131的上端位于比第3突起部130的上端部低的位置,第3卡合凹部131的上侧面作为用于阻止第3卡合凸部231向上方移动的停止面而发挥作用。
在第4突起部140的左右方向内侧设置有第4卡合凹部141,在该第4卡合凹部141配置板簧200的第4卡合凸部241。第4卡合凹部141被设置为用于规定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第4卡合凸部241的可动范围。第4卡合凹部141是第4突起部140的左右方向内表面朝左右方向外侧缩进而成的凹部,并且向前方开放,适于接收板簧200的第4卡合凸部241。第4卡合凹部141的上端位于比第4突起部140的上端部低的位置,第4卡合凹部141的上侧面作为用于阻止第4卡合凸部241向上方移动的停止面而发挥作用。
以上翼板10的上表面为基准时第1至第4突起部110~140各自的高度相等。第1突起部110和第2突起部120关于使拉头主体100的左右中心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成的面镜像对称地设置。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也同样关于该面镜像对称地设置。
第1卡合凹部111和第3卡合凹部131凹陷设置在第1突起部110及第3突起部130的左右方向内侧。第1卡合凹部111凹陷设置在第1突起部110的后侧。第3卡合凹部131凹陷设置在第3突起部130的前侧。如此,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3卡合凹部131在左右方向上朝相同方向开放,并且在前后方向上朝相反方向开放。
第2卡合凹部121和第4卡合凹部141凹陷设置在第2突起部120及第4突起部140的左右方向内侧。第2卡合凹部121凹陷设置在第2突起部120的后侧。第4卡合凹部141凹陷设置在第4突起部140的前侧。如此,第2卡合凹部121及第4卡合凹部141在左右方向上朝相同方向开放,并且在前后方向上朝相反方向开放。
如图6所图示那样,第1卡合凹部111具有从槽部16的底面朝上方垂直地延伸的具有正交关系的第1侧面111a和第2侧面111b,并且具有在第1侧面111a和第2侧面111b的上端与它们正交的上侧面111c,其中槽部16凹陷设置在上翼板10的上表面。第1侧面111a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第2侧面111b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上侧面111c是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坦面。在第1卡合凹部111设置有由槽部16的底面、第1侧面111a、第2侧面111b及上侧面111c划分出的空间。该空间向第2突起部120侧开放,并且还向后方开放。
第2卡合凹部121具有从槽部16的底面朝上方垂直延伸的具有正交关系的第1侧面121a和第2侧面121b,并且具有在第1侧面121a和第2侧面121b的上端与它们正交的上侧面121c,其中槽部16凹陷设置在上翼板10的上表面。第1侧面121a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第2侧面121b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上侧面121c是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坦面。在第2卡合凹部121上设置有由槽部16的底面、第1侧面121a、第2侧面121b及上侧面121c划分出的空间。该空间向第1突起部110侧开放,并且还向后方开放。
如图7示出那样,第3卡合凹部131具有从位于比槽部16的底面高的位置处的下侧面131d朝上方垂直延伸的具有正交关系的第1侧面131a和第2侧面131b,并且具有在第1侧面131a和第2侧面131b的上端与它们正交的上侧面131c,其中槽部16凹陷设置在上翼板10的上表面。第1侧面131a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第2侧面131b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上侧面131c及下侧面131d是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坦面。在第3卡合凹部131设置有由下侧面131d、第1侧面131a、第2侧面131b及上侧面131c划分出的空间。该空间向第4突起部140侧开放,并且还向后方开放。
第4卡合凹部141具有从位于比槽部16的底面高的位置处的下侧面141d朝上方垂直延伸的具有正交关系的第1侧面141a和第2侧面141b,并且具有在第1侧面141a和第2侧面141b的上端与它们正交的上侧面141c,其中槽部16凹陷设置在上翼板10的上表面。第1侧面141a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第2侧面141b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上侧面141c及下侧面141d是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坦面。在第4卡合凹部141设置有由下侧面141d、第1侧面141a、第2侧面141b及上侧面141c划分出的空间。该空间向第3突起部130侧开放,并且还向后方开放。
上述上侧面111c、121c、131c、141c分别是上侧停止面。
在上翼板10的上表面凹陷设置有槽部16,使第1卡合凹部111和第2卡合凹部121的下端降低。槽部16从上翼板10的后端部朝上翼板10的前端部侧在前后方向上笔直地延伸。槽部16以一定的宽度W16a一直延伸到第1卡合凹部111的第2侧面111b和第2卡合凹部121的第2侧面121b,之后以减小的宽度W16b延伸。槽部16以与后述的弹簧收容部35空间连通的形态设置,由此避免板簧200从上翼板10的突出。
第1卡合凹部111的下端与槽部16的底面一致,槽部16的底面作为用于阻止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第1卡合凸部211向下方移动的下侧停止面而发挥作用。第2卡合凹部121的下端与槽部16的底面一致,槽部16的底面作为用于阻止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第2卡合凸部221向下方移动的下侧停止面而发挥作用。
在上翼板10的第1突起部110与第2突起部120的左右中央设置有爪孔15,板簧200的卡定爪205经由该爪孔15而上下位移。通过槽部16而使第1卡合凹部111和第2卡合凹部121的下端降低,因此即使降低第1突起部110和第2突起部120的高度,也能够确保第1卡合凹部111和第2卡合凹部121的上下长度足够长。上下长度是表示各卡合凹部的从上端到下端的尺寸。爪孔15从槽部16的底面延伸到上翼板10的下表面,构成为其左右宽度朝下方变窄的锥状。
第3卡合凹部131的下端及下侧面131d与框部17的上表面一致,该框部17以包围弹簧收容部35的方式呈U字状地凸出设置在上翼板10上,框部17的上表面作为用于阻止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第3卡合凹部131向下方移动的下侧停止面而发挥作用。第4卡合凹部141的下端及下侧面141d与设置在上翼板10上的框部17的上表面一致,框部17的上表面作为用于阻止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第4卡合凹部141向下方移动的下侧停止面而发挥作用。另外,框部17也能够除去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部分而仅由在前后方向上平行地延伸的部分构成。
能够通过在上翼板10的上表面设置框部17来合适地设定停止面。也可以设想不设置框部17,而将上翼板10的上表面活用为用于第3卡合凸部231和第4卡合凸部241的停止面的方式。无论哪种情况,第3卡合凹部131的下端及第4卡合凹部141的下端均位于槽部16的底面以上的高度,例如位于与上翼板10的上表面相等的位置或比其高的位置。框部17在上翼板10上以一定高度隆起,并且其俯视形状为U字状。也可以考虑使框部17的隆起高度变化的方式。
如从上述说明能够理解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卡合凹部111和第2卡合凹部121各自的上下长度比第3卡合凹部131和第4卡合凹部141各自的上下长度长。换言之,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比第3卡合凹部131和第4卡合凹部141长,从各上侧停止面朝上翼板10侧延伸。使第1卡合凹部111和第2卡合凹部121各自的上下长度以及第3卡合凹部131和第4卡合凹部141各自的上下长度分别适合于第1卡合凸部211和第2卡合凸部221的长可动范围以及第3卡合凸部231和第4卡合凸部241的短可动范围,由此能够使从板簧200受到的力分散到第1及第2卡合凹部111、121的组和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的组。
如从图6及图7的对比也能够理解那样,第2卡合凸部221与第2卡合凹部121的上端之间的间隙L5比第4卡合凸部241与第4卡合凹部141的上端之间的间隙L6大。例如,满足间隙L5/间隙L6>2。另外,对于第1卡合凸部211与第1卡合凹部111的上端之间的间隙和第3卡合凸部231与第3卡合凹部131的上端之间的间隙也成立同样的关系。
拉片300在上翼板10上倒伏时,在第1卡合凹部111的上端与第1卡合凸部211之间存在第1间隙,在第2卡合凹部121的上端与第2卡合凸部221之间存在第2间隙,在第3卡合凹部131的上端与第3卡合凸部231之间存在第3间隙,在第4卡合凹部141的上端与第4卡合凸部241之间存在第4间隙。拉片300在上翼板10上倒伏时,第1及第2间隙比第3及第4间隙大。
在图5所示时,第1卡合凸部211和第2卡合凸部221分别与第1卡合凹部111和第2卡合凹部121的下端接触。另外第3卡合凸部231和第4卡合凸部241分别与第3卡合凹部131和第4卡合凹部141的下端接触,从板簧200受到的力在第1及第2卡合凹部111、121的组和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的组之间分散。
在图9所示时,第1卡合凸部211和第2卡合凸部221分别与第1卡合凹部111和第2卡合凹部121的上端接触。另外第3卡合凸部231和第4卡合凸部241分别与第3卡合凹部131和第4卡合凹部141的上端接触,从板簧200受到的力在第1及第2卡合凹部111、121的组和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的组之间分散。
还设想仅在拉片300被向上方过度拉拽时第1卡合凸部211与第1卡合凹部111的上端接触、在拉片300未被向上方过度拉拽时第1卡合凸部211不与第1卡合凹部111的上端接触的情形。其他第2至第4卡合凸部与其他第2至第4卡合凹部的关系也是同样的。
如上述那样在拉头主体100上设置有使连结柱30为中空地从上翼板10延伸到下翼板20而形成的弹簧收容部35。弹簧收容部35的上部设置成前后方向的开口宽度朝下方逐渐减小的锥状,其下部设置成前后方向的开口宽度朝下方逐渐增大的倒锥状。弹簧收容部35具有与槽部16的底面连接并朝前方下降的下行倾斜面35m,对板簧200的插入进行引导。弹簧收容部35设置有卡定后述板簧200的被卡定片204的卡定部35n。卡定部35n具有供越过卡定部35n后的被卡定片204卡定的层差,由此能够阻止被卡定片204向上方移动。另外弹簧收容部35也可以前方开放。该情况下,连结柱构成为前方开放的半筒状。
拉片300是具有枢动轴部310的平板部件,具有基端301和自由端302。枢动轴部310设置在拉片300的基端301。拉片300的自由端302设置有由人手抓持的抓持部。在拉片300的基端301侧和自由端302侧分别设置有开口部320、330。枢动轴部310是包围开口部320的U字状的棒部的一部分。在图2所示的组装后的状态下板簧200通过拉片300的开口部320。
拉片300的枢动轴部310在其左右中央部具有扁平形状可以说卵形截面的凸轮部315。换言之,枢动轴部310的凸轮部315具有较长宽度和与其正交的较短宽度。拉片300在上翼板10上倒立时,凸轮部315的较长宽度相对于上翼板10正交或交叉,卡定爪205配置在非卡定位置,拉头400能够自由地前后移动。拉片300在上翼板10上倒伏时,凸轮部315的较短宽度相对于上翼板10正交或交叉,卡定爪205配置在卡定位置从而阻止拉头400自由地前后移动。枢动轴部310的两端部为非扁平形状,具体而言截面为圆形,不作为凸轮部发挥作用,仅在第1突起部110与第3突起部130之间的空间和第2突起部120与第突起部140之间的空间转动。
板簧200是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及弯曲加工而被制造的板簧。板簧200由杯状的被动部201和U字状的弹簧基部202连续而成。被动部201是包含从转动的枢动轴部310受力而上下位移的卡定爪205的部分。弹簧基部202是用于确保板簧200的弹簧性的部分,其进行动作以使得抵抗被动部201从枢动轴部310受到的力来使被动部201停留在原始位置。
在板簧200的一端设置有上述卡定爪205,在板簧200的另一端设置有向左右方向突出了的被卡定片204。在卡定爪205与被卡定片204之间延伸有在4处弯曲的板主体206。板主体206包括在左右方向上相反地突出设置有第1卡合凸部211和第2卡合凸部221的第1板部。板主体206包括在左右方向上相反地突出设置有第3卡合凸部231和第4卡合凸部241的第3板部。板主体206包括连接第1板部和第3板部的第2板部,并在该第2板部设置有以在左右方向上突出的方式设置的覆盖部203。覆盖部203是从上方覆盖枢动轴部310的部分,为了避免纸类或袋类卡入到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与枢动轴部310之间而被设置。板主体206包括与第3板部的下端连结并向前方延伸的第4板部、和从第4板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第5板部。在第4板部与第5板部的连接处设置有弧状部。另外,通过第1至第3板部构成被动部201,通过第4及第5板部构成弹簧基部202。在第4板部的上表面和第5板部的前表面设置有连续的凹槽,确保了合适的挠性。
在枢动轴部310配置于第1突起部110与第3突起部130之间的空间及第2突起部120与第4突起部140之间的空间的状态下,通过板簧200的被动部201覆盖枢动轴部310的凸轮部315,将板簧200的弹簧基部202朝上翼板10压入。如此,弹簧基部202的第4板部与第5板部的间隔扩大,被卡定片204沿倾斜面35m下降,越过弹簧收容部35内的卡定部35n,而由卡定部35n卡定。
在弹簧基部202相对于拉头主体100卡入安装的状态下,弹簧基部202处于第4板部与第5板部之间的间隔扩大了的状态。因此,在因拉片300的倒立而通过枢动轴部310的较长宽度将板簧200的被动部201向上方提拉时,弹簧基部202欲恢复到原始形状的力传递到被动部201,被动部201也进行动作以恢复到原始位置。换言之,拉片300的枢动轴部310处于被板簧200的被动部201始终向下方推压的状态。
如上述那样拉片300在上翼板10上倒伏时,第1卡合凸部211和第2卡合凸部221分别通过第1卡合凹部111和第2卡合凹部121的下端而被阻止向下方位移,另外第3卡合凸部231和第4卡合凸部241分别通过第3卡合凹部131和第4卡合凹部141的下端而被阻止向下方位移。能够使板簧200恢复原始形状的弹性恢复力分散,也能够对板簧200赋予更大的弹性恢复力。另外也允许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的上下宽度变短。另外,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的上下宽度是沿相对于其突出方向及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
拉片300在上翼板10上倒伏时,覆盖部203在第1突起部110与第3突起部130之间与第1突起部110和第3突起部130各自的上端相比配置在下方,并在第2突起部120与第4突起部140之间与第2突起部120和第4突起部140各自的上端相比配置在下方。
拉片300在上翼板10上倒立时,或拉片300被向上方过度拉拽时,第1卡合凸部211和第2卡合凸部221分别通过第1卡合凹部111和第2卡合凹部121的上端而被阻止向上方位移,另外第3卡合凸部231和第4卡合凸部241分别通过第3卡合凹部131和第4卡合凹部141的上端而被阻止向上方位移。在第1至第4卡合凹部111、121、131、141各自的上端阻止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向上方位移,并适当地抑制板簧200的过度变形。也允许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的上下宽度变短。
拉片300在上翼板10上倒立时,覆盖部203在第1突起部110与第3突起部130之间与第1突起部110和第3突起部130各自的上端相比配置在上方,并在第2突起部120与第4突起部140之间与第2突起部120和第4突起部140各自的上端相比配置在上方。拉片300在上翼板10上倒立时,基本上只是开闭拉链的时候。因此,在该有限的期间允许覆盖部203与各突起部的上端相比配置在上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的上下宽度及突出长度完全或实质上相等。能够实现设计的简单化或板簧200制造的便利。
<第2实施方式>
参考图10至图16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0是拉头的分解立体图,示出通过板簧对拉头主体安装拉片前的状态。图11是拉头的立体图,示出通过板簧对拉片主体安装了拉片的状态。图12是拉头的制造工艺图,用虚线表示通过冲压工具压弯前的突起部,用实线示意性示出通过冲压工具压弯后的突起部。图13是拉片在上翼板上倒伏的状态下的拉头的局部后视图,板簧的第1及第2卡合凸部与槽部的底面接触,板簧的卡定爪突出到链牙通路中。图14是拉头的局部剖视示意图,示意性示出沿图13的XIV-XIV线的截面。图15是拉头的局部剖视示意图,示意性示出沿图13的XV-XV线的截面。图16是拉头的剖视示意图,示出拉头被向斜前上方拉拽,拉头的枢动轴部通过第3突起部而被制止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第3突起部130及第4突起部140分别均未设置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与此对应地,在板簧200未设置第3卡合凸部231及第4卡合凸部241。为了补偿这样的卡合构造的省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突起部130及第4突起部140分别朝第1突起部110及第2突起部120侧稍微弯曲。
也就是说,第3突起部130及第4突起部140分别朝第1突起部110及第2突起部120侧弯曲地设置,第3突起部130及第4突起部140分别具有朝第1突起部110及第2突起部120侧延伸的上端部133、143。第3突起部130的上端部133与第1突起部110的间隔比夹在第1突起部110与第3突起部130之间的枢动轴部310的宽度大,第4突起部140的上端部143与第2突起部120的间隔比夹在第2突起部120与第4突起部140之间的枢动轴部310的宽度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3突起部130的上端部133与第1突起部110的间隔比夹在第1突起部110与第3突起部130之间的枢动轴部310的最小宽度大,第4突起部140的上端部143与第2突起部120的间隔比夹在第2突起部120与第4突起部140之间的枢动轴部310的最小宽度大。
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的弯曲程度平缓。因此,即使在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的塑性变形后,也能够在第1突起部110与第3突起部130之间插入枢动轴部310的左端部,同样地能够在第2突起部120与第4突起部140之间插入枢动轴部310的右端部。也就是说,在板簧200未安装到拉头主体100的状态下枢动轴部310在第1突起部110与第3突起部130之间和第2突起部120与第4突起部140之间是能够插脱的。能够预见到在这样的情况下除去对拉头主体100要求额外的压弯工序方面以外也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从图10能够清楚地理解,在通过板簧200对拉头主体100安装拉片300前的阶段,拉头主体100的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已经塑性变形。第3突起部130通过图12的冲压工具900的作用而朝第1突起部110侧弧状地倾倒,与第3突起部130的基部相比第3突起部130的上端部位于第1突起部110侧。第4突起部140通过图12的冲压工具900的作用而朝第2突起部120侧弧状地倾倒,与第4突起部140的基部相比第4突起部140的上端部位于第2突起部120侧。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的塑性变形通过同一冲压工具900进行。另外,通过压铸成型直接确保压弯后的形状的突起部因模具的限制是困难的。
在第1突起部110与第3突起部130之间设置有比枢动轴部310的左端部的截面圆形的直径大的间隔W5。第2突起部120与第4突起部140之间也同样地设置有比枢动轴部310的右端部的截面圆形的直径大的间隔。
使枢动轴部310的左端部通过第1突起部110与第3突起部130之间,使枢动轴部310的右端部通过第2突起部120与第4突起部140之间,之后,对拉头主体100安装板簧200,这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关于与拉片300的操作相应的板簧200的动作基本上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但是,从图16能够理解那样,拉片300被向上翼板10的斜前上方拉拽时,始终弯曲着的第3突起部130的上端部和第4突起部140的上端部制止枢动轴部310。通过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来阻止枢动轴部310的斜前上方位移,因此能够确保第1卡合凸部211和第2卡合凸部221各自的上下宽度较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要求额外的工序,但具有拉头主体100和板簧200的结构变得简单的优点。另外,在通过弯曲的突起部来制止拉片300的方式中板簧的机械强度不会成为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部17的隆起高度朝前方,换言之,随着离开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而逐渐降低。在没有框部17的情况下,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在上翼板10上作为明显的突起而存在。上述隆起高度朝前方逐渐降低的框部17作为突起而具有使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不明显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进行了压弯加工,但也可以取而代之而对第1突起部110和第2突起部120进行压弯加工。在这种情况下,省略第1突起部110的第1卡合凹部111和第2突起部120的第2卡合凹部121,在第3突起部130设置第3卡合凹部131,在第4突起部140设置第4卡合凹部141。另外,关于板簧200,省略第1卡合凸部211和第2卡合凸部221,取而代之的是设置第3卡合凸部231和第4卡合凸部241。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实质公开了拉头400的制造工序。具体而言,公开的制造工序包括:将拉头主体100的第1突起部110和第2突起部120的第1组对及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的第2组对中的一方通过冲压工具900而向另一组对侧弯曲的工序;在第1组对与第2组对之间配置拉片300的枢动轴部310的工序;对拉头主体100安装板簧200、通过板簧200阻止拉片300从拉头主体100脱离的工序。表达第1组对和第2组对的理由是考虑了如上述段落那样也可以代替第3及第4突起部而对第1及第2突起部进行压弯加工这一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实质性地公开了以下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
1)至少将上翼板10、下翼板20、连结柱30、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一体地注塑成型的第1工序;
2)通过冲压工具使第3突起部130朝第1突起部110弯曲,通过冲压工具使第4突起部140朝第2突起部120弯曲,选择性地仅使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中的第3突起部130及第4突起部140变形的第2工序;
3)第2工序后,经由第1突起部110与第3突起部130之间的上方开口及第2突起部120与第4突起部140之间的上方开口将拉片300的枢动轴部310插入并配置到第1突起部110与第3突起部130之间及第2突起部120与第4突起部140之间的第3工序;
4)第3工序后,在不使拉头主体100变形的情况下对拉头主体100安装板簧200,通过板簧200阻止拉片300从拉头主体100脱离的第4工序。
<第3实施方式>
参考图17至图19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7是拉头的立体图,示出通过板簧对拉头主体安装了拉片的状态。图18是拉头的俯视图,示出拉片在拉头主体的上翼板上倒伏的状态。图19是拉头的拉头主体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第3及第4突起部130、140的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设置在前后方向的相反侧。具体而言,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设置在第3及第4突起部130、140的前侧。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设置在第3及第4突起部130、140的后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配置在前后的第1及第3突起部110、130,第1及第3卡合凹部111、131在前后方向从后方向前方凹陷。同样地,关于配置在前后的第2及第4突起部120、140,第2及第4卡合凹部121、141从后方向前方凹陷。
根据该方式,能够在拉片300的枢动轴部310插入到拉头主体100的第1突起部110与第3突起部130之间及第2突起部120与第4突起部140之间后,将板簧200的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分别简单地嵌合到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的第1至第4卡合凹部111、121、131、141,在该嵌合过程中不伴随板簧200的被动部201的大幅变形,因此也能够在安装板簧200后确保板簧200的良好的强度。适当地避免了伴随板簧200的不合理弯曲而产生的弹簧性的劣化和对板簧200划伤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突起部130及第4突起部140包括朝上翼板10的前端部延伸的隆起部135、145。该隆起部135、145的高度朝上翼板10的前端部逐渐降低。可以说,突起部包括与柱部连结的隆起部,由此缓和了突起部的突出程度。为了避免与拉片300的干涉而在第1突起部110及第2突起部120不设置朝上翼板10的后端部延伸的隆起部。
第1至第4卡合凹部111、121、131、141设置在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的左右中央侧及后方侧。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不露出到外部,能够确保拉头主体100的外表面的平滑性,避免衣物钩挂在拉头400上。
第1卡合凹部111的第1侧面111a与第2卡合凹部121的第1侧面121a的间隔W21比第3卡合凹部131的第1侧面131a与第4卡合凹部141的第1侧面141a的间隔W22大。能够使用滑动型芯制造拉头主体100。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第3卡合凹部131的第1及第2侧面131a、131b从槽部16的底面垂直地向上方延伸。第4卡合凹部141的第1及第2侧面141a、141b从槽部16的底面垂直地向上方延伸。
第1卡合凹部111的第1侧面111a、第2卡合凹部121的第1侧面121a、第3卡合凹部131的第1侧面131a及第4卡合凹部141的第1侧面141a都是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侧面。第3卡合凹部131的第1侧面131a与第1卡合凹部111的第1侧面111a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内侧。第4卡合凹部141的第1侧面141a与第2卡合凹部121的第1侧面121a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内侧。相对地配置在前方的第3卡合凹部131的第1侧面131a与第4卡合凹部141的第1侧面141a的间隔W22比相对地配置在后方的第1卡合凹部111的第1侧面111a与第2卡合凹部121的第1侧面121a的间隔W21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能够使用滑动型芯来成型出上述各平面。
第1卡合凹部111的第2侧面111b、第2卡合凹部121的第2侧面121b、第3卡合凹部131的第2侧面131b及第4卡合凹部141的第2侧面141b都是与前后方向正交的侧面。在相对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正交的共同的第1平面存在第1卡合凹部111的第2侧面111b和第2卡合凹部121的第2侧面121b。在相对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正交的共同的第2平面存在第3卡合凹部131的第2侧面131b和第4卡合凹部141的第2侧面141b。
第1卡合凹部111的上侧面111c、第2卡合凹部121的上侧面121c、第3卡合凹部131的上侧面131c及第4卡合凹部141的上侧面141c都是与上下方向正交的面,都存在于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共同的第3平面上。第1卡合凹部111的上侧面111c、第2卡合凹部121的上侧面121c、第3卡合凹部131的上侧面131c及第4卡合凹部141的上侧面141c相对于槽部16的底面平行。
在从上翼板10向上方延伸的第3突起部130中包括柱部134和从柱部134向前方延伸的隆起部135。柱部134从上翼板10的槽部16的底面向上方延伸。隆起部135与柱部134的前侧连结,从此处朝前方逐渐降低高度地延伸。通过对柱部134连结隆起部135而在第3突起部130的上表面形成朝前方下降的平滑的下行倾斜面136。
对于第4突起部140也能够进行与第3突起部130相同的说明。在从上翼板10向上方延伸的第4突起部140中包括柱部144和从柱部144向前方延伸的隆起部145。柱部144从上翼板10的槽部16的底面向上方延伸。隆起部145与柱部144的前侧连结,从此处朝前方逐渐降低高度地延伸。通过对柱部144连结隆起部145而在第4突起部140的上表面形成朝前方下降的平滑的下行倾斜面146。
第3突起部130的隆起部135和第4突起部140的隆起部145从后方朝前方平行地延伸。第3突起部130的隆起部135与第4突起部140的隆起部145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作为间隔W23而被图示。左右的隆起部135、145的间隔W23比上述间隔W21窄,且比上述间隔W22窄。确保间隔W23比板簧200的弹簧基部202的最大左右宽度稍大。
第3突起部130的隆起部135的左右方向内侧的侧面与第3卡合凹部131的第2侧面131b正交。在第3突起部130的隆起部135的左右方向内侧的侧面与第3卡合凹部131的第2侧面131b之间设置有第3层差。该第3层差与第1卡合凹部111的第2侧面111b与第3卡合凹部131的第1侧面131a之间的第1层差相比位于前方,且位于左右方向内侧。另外,第3卡合凹部131的第1侧面131a向后方延伸到第1卡合凹部111的第2侧面111b为止。
第4突起部140的隆起部145的左右方向内侧的侧面与第4卡合凹部141的第2侧面141b正交。在第4突起部140的隆起部145的左右方向内侧的侧面与第4卡合凹部141的第2侧面141b之间设置有第4层差。该第4层差与第2卡合凹部121的第2侧面121b与第4卡合凹部141的第1侧面141a之间的第2层差相比位于前方,且位于左右方向内侧。另外,第4卡合凹部141的第1侧面141a向后方延伸到第2卡合凹部121的第2侧面121b为止。
也能够说明成第1突起部110具有第1层差、第2突起部120具有第2层差、第3突起部130具有第3层差、第4突起部140具有第4层差。第3层差是与第1层差连续的层差,与第1层差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内侧。第4层差是与第2层差连续的层差,与第2层差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内侧。
第1卡合凹部111的第1侧面111a平坦地延伸到上翼板10的后端为止。第2卡合凹部121的第1侧面121a也平坦地延伸到上翼板10的后端为止。第1卡合凹部111的第1侧面111a与第2卡合凹部121的第1侧面121a是平行的。第3卡合凹部131的第1侧面131a与第4卡合凹部141的第1侧面141a是平行的。
在权利要求书中为了区分相同要素例如柱彼此,使用了第1至第4的修饰语,这些只是为了方便,完全没有对应于或限定于实施方式的公开的目的。
基于上述教导,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则能够对各实施方式施以各种变更。加入权利要求书中的附图标记是为了参考,不是以限定解释权利要求范围的目的而参照的。
附图标记说明
400 拉头
100 拉头主体
200 板簧
300 拉片
10 上翼板
20 下翼板
30 连结柱
15 爪孔
205 卡定爪
110 第1突起部
120 第2突起部
130 第3突起部
140 第4突起部
111 第1卡合凹部
121 第2卡合凹部
131 第3卡合凹部
141 第4卡合凹部
211 第1卡合凸部
221 第2卡合凸部
231 第3卡合凸部
241 第4卡合凸部

Claims (13)

1.一种拉链用拉头,拉链用拉头(400)具有:经由连结柱(30)连结上翼板(10)与下翼板(20)的拉头主体(100)、安装于所述拉头主体(100)的板簧(200)、以及具有夹在所述板簧(200)与所述拉头主体(100)之间的枢动轴部(310)的拉片(300),根据用于使所述拉片(300)在所述上翼板(10)上倒立的所述拉片(300)的枢动操作,所述板簧(200)具有的卡定爪(205)在所述上翼板(10)的爪孔(15)中向上方位移,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翼板(10)具有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所述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被设置成: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与所述第2突起部(120)之间以及所述第3突起部(130)与所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配置所述板簧(200),另外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与所述第3突起部(130)之间配置所述枢动轴部(310)的一端部,在所述第2突起部(120)与所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配置所述枢动轴部(310)的另一端部,
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及第2突起部(120)分别设置有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该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分别供所述板簧(200)所具有的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配置,各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用于决定所述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的各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的上下可动范围而设置,
并且,在所述第3突起部(130)及所述第4突起部(140)分别设置有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该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供所述板簧(200)所具有的第3卡合凸部(231)及第4卡合凸部(241)配置,各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用于决定所述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的各第3卡合凸部(231)及第4卡合凸部(241)的上下可动范围而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与所述第2突起部(120)之间设置有所述爪孔(15),所述第1卡合凹部(111)、第2卡合凹部(121)、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具有对所述第1卡合凸部(211)、第2卡合凸部(221)、第3卡合凸部(231)及第4卡合凸部(241)向上方的位移进行限制的上侧停止面(111c、121c、131c、141c),所述第1卡合凹部(111)和所述第2卡合凹部(121)比所述第3卡合凹部(131)和所述第4卡合凹部(141)长并从各上侧停止面(111c、121c、131c、141c)朝所述上翼板(10)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片(300)倒伏在所述上翼板(10)上时,在所述第1卡合凹部(111)的上端与所述第1卡合凸部(211)之间存在第1间隙,在所述第2卡合凹部(121)的上端与所述第2卡合凸部(221)之间存在第2间隙,在所述第3卡合凹部(131)的上端与所述第3卡合凸部(231)之间存在第3间隙,在所述第4卡合凹部(141)的上端与所述第4卡合凸部(241)之间存在第4间隙,
所述拉片(300)倒伏在所述上翼板(10)上时所述第1间隙及第2间隙比所述第3间隙及第4间隙大。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凹部(111)凹陷设置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的左右方向内侧,所述第2卡合凹部(121)凹陷设置在所述第2突起部(120)的左右方向内侧,所述第3卡合凹部(131)凹陷设置在所述第3突起部(130)的左右方向内侧,所述第4卡合凹部(141)凹陷设置在所述第4突起部(140)的左右方向内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凹部(111)向后方开放,所述第2卡合凹部(121)向后方开放,所述第3卡合凹部(131)向前方开放,所述第4卡合凹部(141)向前方开放。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凹部(111)向后方开放,所述第2卡合凹部(121)向后方开放,所述第3卡合凹部(131)向后方开放,所述第4卡合凹部(141)向后方开放。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凹部(111)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侧面(111a)和所述第2卡合凹部(121)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侧面(121a)之间的间隔(W21)比所述第3卡合凹部(131)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侧面(131a)和所述第4卡合凹部(141)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侧面(141a)之间的间隔(W22)大。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突起部(130)及所述第4突起部(140)包括朝所述上翼板(10)的前端部延伸的隆起部(135、145),该隆起部(135、145)的高度朝所述上翼板(10)的前端部逐渐降低。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200)由杯状的被动部(201)和形状形成为U字状的弹簧基部(202)连续而成,其中,所述被动部(201)从转动的所述枢动轴部(310)受力而使所述卡定爪(205)进行上下位移,所述弹簧基部(202)用于抵抗所述被动部(201)从所述枢动轴部(310)受到的力而使所述被动部(201)停留在原始位置,
在所述拉头主体(100)设置有从所述上翼板(10)延伸到所述下翼板(20)的弹簧收纳部(35),
在所述板簧(200)的一端设置所述卡定爪(205),在所述板簧(200)的另一端设置被收纳在所述弹簧收纳部(35)中的被卡定片(204),
所述被动部(201)包括:所述第1卡合凸部(211)及所述第2卡合凸部(221)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相反地突出设置的第1板部;所述第3卡合凸部(231)及所述第4卡合凸部(241)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相反地突出设置的第3板部;以及连结所述第1板部及第3板部的第2板部,
所述板簧(200)为了具有所述第1板部、第2板部及第3板部而被弯曲,
所述弹簧基部(202)连结在所述第3板部的与所述第2板部侧相反的一侧。
10.一种拉链用拉头,拉链用拉头(400)具有:经由连结柱(30)连结上翼板(10)与下翼板(20)的拉头主体(100)、安装于所述拉头主体(100)的板簧(200)、以及具有夹在所述板簧(200)与所述拉头主体(100)之间的枢动轴部(310)的拉片(300),根据用于使所述拉片(300)在所述上翼板(10)上倒立的所述拉片(300)的枢动操作,所述板簧(200)具有的卡定爪(205)在所述上翼板(10)的爪孔(15)中向上方位移,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翼板(10)具有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所述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被设置成: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与所述第2突起部(120)之间及所述第3突起部(130)与所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配置所述板簧(200),另外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与所述第3突起部(130)之间配置所述枢动轴部(310)的一端部,在所述第2突起部(120)与所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配置所述枢动轴部(310)的另一端部,
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及第2突起部(120)分别设置有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该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分别供所述板簧(200)所具有的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配置,各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用于决定所述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的各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的上下可动范围而设置,
并且,所述第3突起部(130)及第4突起部(140)分别朝所述第1突起部(110)及所述第2突起部(120)侧弯曲地设置,所述第3突起部(130)及所述第4突起部(140)分别具有朝向所述第1突起部(110)及所述第2突起部(120)侧的上端部(133、143),
所述第3突起部(130)的所述上端部(133)与所述第1突起部(110)之间的间隔比夹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与所述第3突起部(130)之间的所述枢动轴部(310)的宽度大,
所述第4突起部(140)的所述上端部(143)与所述第2突起部(120)之间的间隔比夹在所述第2突起部(120)与所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的所述枢动轴部(310)的宽度大。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与所述第2突起部(120)之间设置有所述爪孔(15),在所述上翼板(10)的上表面设置有槽部(16),该槽部(16)的底面与对所述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向下方的位移进行限制的下侧停止面一致。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200)由杯状的被动部(201)和形状形成为U字状的弹簧基部(202)连续而成,其中,所述被动部(201)从转动的所述枢动轴部(310)受力而使所述卡定爪(205)进行上下位移,所述弹簧基部(202)用于抵抗所述被动部(201)从所述枢动轴部(310)受到的力而使所述被动部(201)停留在原始位置。
13.一种拉头的制造方法,拉头(400)为带有自动停止功能的拉头,具有:经由连结柱(30)连结上翼板(10)与下翼板(20)的拉头主体(100)、安装于所述拉头主体(100)的板簧(200)、以及具有夹在所述板簧(200)与所述拉头主体(100)之间的枢动轴部(310)的拉片(300),
所述上翼板(10)具有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所述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被设置成: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与所述第2突起部(120)之间以及所述第3突起部(130)与所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配置所述板簧(200),另外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与所述第3突起部(130)之间配置所述枢动轴部(310)的一端部,在所述第2突起部(120)与所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配置所述枢动轴部(310)的另一端部,
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及第2突起部(120)分别设置有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该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分别供所述板簧(200)所具有的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配置,各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用于决定所述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的各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的上下可动范围而设置,
所述拉头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1工序,至少将所述上翼板(10)、所述下翼板(20)、所述连结柱(30)、所述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一体地注塑成型;
第2工序,通过冲压工具使所述第3突起部(130)朝所述第1突起部(110)弯曲,通过所述冲压工具使所述第4突起部(140)朝所述第2突起部(120)弯曲,由此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中选择性地仅使所述第3突起部(130)及所述第4突起部(140)变形;
第3工序,在第2工序之后,经由所述第1突起部(110)与所述第3突起部(130)之间的上方开口及所述第2突起部(120)与所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的上方开口而将所述拉片(300)的所述枢动轴部(310)插入配置到所述第1突起部(110)与所述第3突起部(130)之间及所述第2突起部(120)与第4突起部(140)之间;以及
第4工序,在第3工序之后,在不使所述拉头主体(100)变形的情况下对所述拉头主体(100)安装所述板簧(200),通过所述板簧(200)阻止所述拉片(300)从所述拉头主体(100)脱离。
CN201480083927.4A 2014-12-09 2014-12-09 拉链用拉头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69988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82594 WO2016092637A1 (ja) 2014-12-09 2014-12-09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スライダ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98862A true CN106998862A (zh) 2017-08-01
CN106998862B CN106998862B (zh) 2020-04-17

Family

ID=56106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83927.4A Active CN106998862B (zh) 2014-12-09 2014-12-09 拉链用拉头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98862B (zh)
TW (1) TWI569746B (zh)
WO (1) WO20160926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61848A1 (ja) 2019-02-07 2020-08-13 Ykk株式会社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80954A (en) * 1988-10-22 1991-01-01 Yoshida Kogyo K.K.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s
CN102256506A (zh) * 2008-12-17 2011-11-23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US20120260469A1 (en) * 2011-04-18 2012-10-18 Ykk Corporation Of America Semi-Automatic Slid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45449Y2 (zh) * 1977-12-29 1981-10-23
TWM403917U (en) * 2010-12-17 2011-05-21 Ching-Jen Tsai Zipper head to assemble easily and to have the positioning function
JP2013006083A (ja) * 2012-10-05 2013-01-10 Ykk Corp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80954A (en) * 1988-10-22 1991-01-01 Yoshida Kogyo K.K.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s
CN102256506A (zh) * 2008-12-17 2011-11-23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US20120260469A1 (en) * 2011-04-18 2012-10-18 Ykk Corporation Of America Semi-Automatic Slid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8522A (zh) 2016-08-16
CN106998862B (zh) 2020-04-17
WO2016092637A1 (ja) 2016-06-16
TWI569746B (zh) 2017-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37281B (zh) 表皮材料安装固定用夹具
US9750317B2 (en) Hand held link making device and kit
US10194719B2 (en) Enhanced slider
US2840983A (en) Resiliently coiled chain constructions and links therefor
US20140082896A1 (en) Enhanced slider
DE112013007384T5 (de) Clip und Gurt
DE202011110541U1 (de) Vorrichtung und Bausatz zum Herstellen einer Brunnschen Verbindung
CN105840604A (zh) 可扣接及防震的柱体结构
KR20180017328A (ko) 손잡이 삽입식 더블 클립
JP7023242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CN106998862A (zh) 拉链用拉头及其制造方法
WO2011121522A1 (en) Flexible compact hinge for spectacles
CN102551280B (zh) 拉头滑块及使用该拉头滑块的拉链头
DE3885143T2 (de) Zierknopf.
US2119436A (en) Wrist watch bracelet
US2166666A (en) Sheet metal snap hook
DE3874968T2 (de) Zweiteiliger knopf und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 seiner herstellung.
DE102016004158A1 (de) Schieber und handhabungswerkzeug für schieber
CN204908235U (zh) 一种直弹片帽盖拉头
CN201839908U (zh) 一种拉链头
US448224A (en) Charles glover
DE112016006675T5 (de) Druckknopf und Umformverfahren für einen Patrizendruckknopf
US1648030A (en) Bottle-capping device and the like
CN107205528B (zh) 拉链用滑动件的组装装置
EP4201249A1 (de) Clip-ohrr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