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16993A - 鞋體及其鞋底結構 - Google Patents

鞋體及其鞋底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16993A
TW201616993A TW103138784A TW103138784A TW201616993A TW 201616993 A TW201616993 A TW 201616993A TW 103138784 A TW103138784 A TW 103138784A TW 103138784 A TW103138784 A TW 103138784A TW 201616993 A TW201616993 A TW 20161699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ole structure
forefoot
shoe body
bottom side
he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87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德勝
Original Assignee
陳德勝
耐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陳德勝, 耐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陳德勝
Priority to TW1031387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616993A/zh
Publication of TW201616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6993A/zh

Link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一種鞋底結構包括一前掌部以及一後跟部。後跟部連接前掌部。其中,前掌部的底側延伸面與後跟部的底側延伸面共同定義一大於10度的夾角。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包含該鞋底結構的鞋體。

Description

鞋體及其鞋底結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鞋體及其鞋底結構,特別關於一種可提供腳部拉筋之功效的鞋體及其鞋底結構。
鞋體因應使用的功能性而區分並發展出各種形式的鞋種,例如拖鞋、涼鞋、休閒鞋、運動鞋、布鞋、皮鞋等不同種類。然無論是何種鞋體,其結構大抵皆由鞋面結構與鞋底結構的所組成。
隨著鞋種的不同,鞋面結構與鞋底結構的形狀,以及彼此的連接方式存在有多種形式。而製造者往往係採用不同特性的材料製作鞋底結構,其中,當以健康為訴求時,木屐則為眾多鞋種中的選擇之一。由於木屐的特殊鞋體結構,其具有透氣性佳、吸水性強、防臭、防滑、耐用等諸多優點,且木屐採用硬度較高的材料製成其鞋底結構,較其他鞋種不容易變形,從而具有校正穿著者的站立及行走姿勢的功效。
然而,即便木屐兼具美觀、堅固不易變形、健康並能校正穿著者姿態等優勢,然於實際穿著時,現有的木屐的硬質結構,使得木屐鞋體的穿著施力點並不利於穿著者長時間穿著行走,或變化其腳部的動作,進而使腳踝甚至小腿趕到不適,以致逐漸被市場淘汰。
惟,木屐所具有的前述優點仍難以被現有的其他鞋種所取代,因此,現有的木屐確實仍有其改良的潛力及空間。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較利於長時間穿著,且能依據使用者需求變化其腳部角度的鞋體及其鞋底結構,同時兼具可提升鞋體及其鞋底結構所提供的健康功能,已成為課題之一。
有鑑於上述課題,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較利於長時間穿 著,且能依據使用者需求變化其腳部角度的鞋體及其鞋底結構,同時兼具可提升鞋體及其鞋底結構所提供的健康功能。
為達上述目的,依據本發明之一種鞋底結構包括一前掌部以及一後跟部。後跟部連接前掌部。其中,前掌部的底側延伸面與後跟部的底側延伸面共同定義一大於10度的夾角。
在一實施例中,前掌部的長度與鞋底結構的長度的比值範圍係介於約2/3~4/5。
在一實施例中,夾角的範圍係介於10~20度。
在一實施例中,鞋底結構為木質鞋底結構。
在一實施例中,鞋底結構為硬塑膠質鞋底結構。
在一實施例中,鞋底結構更包括至少一防滑件。防滑件設置於前掌部的底側靠近後跟部的一端,或設置於後跟部的底側遠離前掌部的一端。
為達上述目的,依據本發明之一種鞋體包括一鞋底結構以及一鞋面結構。鞋底結構包括一前掌部以及一後跟部。後跟部連接前掌部。其中,前掌部的底側延伸面與後跟部的底側延伸面共同定義一大於10度的夾角。
在一實施例中,前掌部的長度與該鞋底結構的長度的比值的範圍為2/3~4/5。
在一實施例中,夾角的範圍係介於約10~20度。
在一實施例中,鞋面結構僅包覆於穿著者的部分前足。
在一實施例中,鞋底結構係為木質鞋底結構。
在一實施例中,鞋底結構係為硬塑膠質鞋底結構。
在一實施例中,鞋體更包括至少一防滑件。防滑件設置於前掌部的底側靠近後跟部的一端,或設置於後跟部的底側遠離前掌部的一端。
在一實施例中,鞋面結構包括一鞋耳本體。鞋耳本體的一端固定於前掌部,且鞋耳本體由前掌部往後跟部的方向延伸以形成二延伸部。二延伸部的長度相異。
承上所述,本發明之鞋體及其鞋底結構,其係透過於鞋底結 構的前掌部的底側延伸面及後跟部的底側延伸面定義一大於10度的夾角,從而使穿著者在穿著木屐的過程中,能夠變化足部的角度,當穿著者將重心放在前足時,能夠藉由前足施力於鞋底結構的前掌部以保持平衡,並輔助其行走;而當穿著者將重心轉移至後足時,鞋體則以鞋底結構的後跟部接觸地面以支撐穿著者,此時,穿著者的前足往腳背側的方向移動,使其腳踝至小腿的筋能夠進行伸展,達到拉筋的功效,提供穿著者健康且舒適的穿著體驗。
S、S1、S2、S3、S4‧‧‧鞋體
1、1a、1b、1c、1d‧‧‧鞋底結構
10、10a、16a‧‧‧區域
11、11b‧‧‧前掌部
111‧‧‧(前掌部11的)底側延伸面
12、12a、12b‧‧‧後跟部
121‧‧‧(後跟部12的)底側延伸面
13‧‧‧第一固定部
14‧‧‧第二固定部
15‧‧‧第三固定部
17b‧‧‧容置空間
18b‧‧‧防滑件
2、2a、2c、2d‧‧‧鞋面結構
21、21a、21c‧‧‧鞋耳本體
211‧‧‧第一固定端
22、22c、22d‧‧‧第一延伸部
221‧‧‧第二固定端
23、23a、23c、23d‧‧‧第二延伸部
231、231a‧‧‧第三固定端
24a‧‧‧固定結構
25c、25d‧‧‧延伸本體
F1‧‧‧前足
F2‧‧‧中足
F3‧‧‧後足
L1‧‧‧(前掌部11的)長度
L2‧‧‧(後跟部12的)長度
θ‧‧‧夾角
圖1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一種鞋體的外觀示意圖。
圖1B為圖1A所示的鞋體的側視示意圖。
圖1C為圖1A所示的鞋體的鞋底結構的側視示意圖。
圖1D及圖1E分別為圖1A所示的鞋體在不同狀態下的穿著示意圖。
圖1F為圖1A所示的鞋體的俯視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鞋體的外觀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鞋體的外觀示意圖。
圖4A及圖5A分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鞋體的外觀示意圖。
圖4B及圖5B分別為圖4A及圖5A所示的鞋體的側視示意圖。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一種鞋體及其鞋底結構,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參照符號加以說明。
圖1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一種鞋體的外觀示意圖,圖1B為圖1A所示的鞋體的側視示意圖,圖1C為圖1A所示的鞋體的鞋底結構的側視示意圖,請參考圖1A至圖1C所示,鞋體S包括一鞋底結構1以及一鞋面結構2,鞋面結構2設置於鞋底結構1。其中,圖1A為鞋體S於實際應用時的樣貌,此處係以一雙鞋體S顯示出其外觀。而後方多數之圖式則為清楚說明其結構,僅以一鞋體S顯示。
須先說明的是,鞋體S係以硬質材料製成鞋底結構1的一 種鞋類,硬質材料可例如但不限為由樹材(如:江某樹)所取得的木質材料;或為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熱塑性橡膠(Thermoplastic,TPR)、合成樹脂或壓克力等硬塑膠質材料。而本實施例的鞋體S係以包含木質鞋底結構1為例說明,更詳細而言,本實施例的鞋體S係為一種木屐。
首先說明本實施例的鞋底結構1的細節特徵。請參考圖1A至圖1C所示,鞋底結構1係由一前掌部11以及一後跟部12所組成。其中,前掌部11的底側延伸面111與後跟部12的底側延伸面121共同定義一夾角θ。於本實施例中,夾角θ係大於10度,較佳係介於10~20度,更佳為17度。且上述關於夾角θ之較佳實施範圍係包含上述範圍內任二整數數值的組合。
進一步而言,本實施例的前掌部11及後跟部12的尺寸及結構係搭配穿著者的足部結構進行其結構設計。請參考圖1D所示的實際穿著示意圖,需先說明的是,為清楚示意穿著者足部與鞋底結構1之間的關係,故於圖1D內移除鞋面結構2。一般而言,足部大致上可區分為三個部分,也就是前足F1、中足F2及後足F3。前足F1包含腳趾與前腳板,中足F2係指前腳板與足踝關節交界處,而後足F3則包含腳跟。當本實施例的鞋體S為穿著者穿著時,前掌部11係實質上對應穿著者的前足F1,而後跟部12則實質上對應穿著者的後足F3。本實施例的前掌部11與後跟部12為一體成型之結構,前掌部11與後跟部12的連接處係實質上對應穿著者的中足F2(包含足弓的位置)而設置。
承上所述,由於本實施例的前掌部11及後跟部12各自的底側延伸面111、121夾有一大於10度的夾角θ,當穿著者將重心放在前足F1時,鞋體S係以鞋底結構1的前掌部11接觸地面,便於站立或行走(如圖1D所示的狀態),於此狀態下,穿著者能夠藉由前足F1施力於鞋底結構1的前掌部11以保持平衡,並輔助其行走;而當穿著者將重心轉移至後足F3時,鞋體S則以鞋底結構1的後跟部12接觸地面以支撐穿著者(如圖1E所示的狀態),此時,穿著者的前足F1往腳背側的方向移動,使其腳踝至小腿的筋能夠進行伸展,達到拉筋的功效。
此外,本實施例的鞋體S的前掌部11的長度L1與該鞋底 結構1的長度的比值範圍係介於約2/3~4/5,其中,鞋底結構1的長度為前掌部11的長度L1與後跟部12的長度L2的總和。更詳細而言,上述各部件的長度較佳係指前掌部11、後跟部12及鞋底結構1於鞋體延伸方向上靠近底側的長度。換言之,當穿著者穿著本實施例的鞋體S時,其足弓的位置係大致上位於前掌部11與後跟部12的連接處。相較於傳統木屐的結構使得穿著者難以變化其腳部的動作,進而造成腳踝甚至小腿趕到不適而無法久穿,本實施例的鞋體S藉由前掌部11的長度L1與鞋底結構1的長度之間的比例設計,使得木屐鞋體的穿著施力點能夠往後足F3移動,以提升穿著者於穿著時的平衡度及穩定度。
圖1F為圖1A所示的鞋體的俯視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1A、圖1B及圖1F所示,本實施例的鞋面結構2僅包覆於穿著者的部分前足,鞋面結構2包括一鞋耳本體21,鞋耳本體21藉由複數固定端而設置於鞋底結構1的複數固定部。以本實施例而言,鞋耳本體21為一人字型結構,鞋耳本體21的第一固定端211係以第一固定部13連接於鞋底結構1,而鞋耳本體21以該第一固定端211由前掌部11往後跟部12的方向延伸以形成二延伸部,其分別為第一延伸部22及第二延伸部23。
詳細而言,第一延伸部22及第二延伸部23於遠離第一固定端211的一側分別具有一第二固定端221及一第三固定端231,第二固定端221及第三固定端231分別以第二固定部14及第三固定部15連接於鞋底結構1。惟須說明的是,第一固定部13、第二固定部14及第三固定部15的形式非本發明限制性者,其可為任何透過容置、連接、卡合以固定第一固定端211、第二固定端221及第三固定端231的結構。以本實施例而言,第一固定部13為一設置於鞋底結構1頂面的盲孔,第一固定端211係卡合於第一固定部13以固定於鞋底結構1。而第二固定部14及第三固定部15則為一鉚釘形式的元件,其可透過穿設於第二固定端221及第三固定端231後固定於鞋底結構1。然上述各固定部的型態可依據外觀及使用者的需求而選用如車縫、鉚釘等固定形式,或為鈕釦、卡扣等可拆卸的結合方式,本發明於此不限。
此外,本實施例的鞋耳本體21的第一延伸部22與第二延伸 部23的長度相異,且第一延伸部22的長度較第二延伸部23的長度短。詳細而言,第一延伸部22的長度係依據第一固定部13與第二固定部14之間的直線距離設計,而第二延伸部23的長度則依據第一固定部13與第三固定部15之間的直線距離設計。相較於第二延伸部23,由於本實施例的第一延伸部22位於較靠近穿著者穿著時大拇指的位置,透過第一延伸部22較短的設計,能夠使本實施例的鞋面結構2包覆穿著者的前足,使得穿著者在行走及調整足部角度進行拉筋時,更能舒適的穿著,並減少鞋體S脫落的狀況產生。
而為求鞋體S之美觀,鞋體S的各部件並不限制以塗料、亮光漆或拼貼的方式添加視覺效果,例如本實施例的鞋體S的鞋底結構1的區域10即以塗料的方式於木質材料上形成有別於木質材料的外觀。
當然,於其他實施例中,區域10a的形成亦可為一額外的部件,例如為一彈性體(如圖2所示),區域10a的彈性體可為橡膠或搭配木質紋路或色彩的橡膠或塑膠材質,以提升穿著者足部於穿著鞋體S1時的舒適感。惟須說明的是,當鞋底結構1a包含額外成形的區域10a時,鞋耳本體21a與鞋底結構1a的連接方式即與前述實施例具有差異。以鞋耳本體21a的第二延伸部23a為例說明,第二延伸部23a第三固定端231a係夾設於鞋底結構1a的區域10a及區域16a之間,以達到固定之效果。當然,此固定方式同樣非限制性者,其他為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熟知的連接手段亦可應用於本案。
同樣請參考圖2所示,於本實施例中,除了鞋耳結構21a,鞋體S1的鞋面結構2a更包括一固定結構24a,以定位穿著者的腳踝。固定結構24a設置於鞋底結構1a的後跟部12a,其中,固定結構24a的二端與鞋底結構1a的連接方式與鞋耳本體21a連接鞋底結構1a的方式相同,故於此不再贅述。
為提升穿著者於穿著時的安全性,防滑結構的設置可參考圖3所示。於本實施例中,鞋體S2更包括至少一防滑件18b,本實施例係以二防滑件18b為例說明。二防滑件18b分別設置於前掌部11b的底側靠近後跟部12b的一端,以及後跟部12b的底側遠離前掌部11b的一端。詳細 而言,於前掌部11b的底側靠近後跟部12b的一端及後跟部12b的底側遠離前掌部11b的一端皆形成有一容置空間17b,防滑件18b即可拆卸地或固定地設置於容置空間17b內。透過防滑件18b的設置,使得本實施例的鞋底結構1b具有緩衝作用力及較佳的避震效果,更佳地,防滑件18b更具有減少木質鞋底結構1b與地面接觸時產生的噪音之功效。
關於鞋面結構的態樣並不以上述為限,其他實施方式請參考圖4A至圖5B所示。其中,圖4A及圖5A分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鞋體的外觀示意圖,圖4B及圖5B分別為圖4A及圖5A所示的鞋體的側視示意圖,以下先就圖4A至圖4B所示的鞋體S3說明。
鞋體S3與前述實施例的鞋體S具有大致相同的結構,惟鞋體S3的鞋面結構2c為一Y字形的結構。其中,鞋面結構2c的鞋耳本體21c與其第一延伸部22c及第二延伸部23c為分別形成之構件,鞋耳本體21c與第一延伸部22c與第二延伸部23c所組成的延伸本體25c係例如但不限於透過車縫的方式連接。惟關於鞋體S3的鞋面結構2c與鞋底結構1c的連接方式則與前述實施例相同,於此不再贅述。
而圖5A至圖5B所示的鞋體S4同樣與前述實施例的鞋體S具有大致相同的結構,惟鞋體S4的鞋面結構2d僅包括一延伸本體25d,延伸本體25d係以其第一延伸部22d及第二延伸部23d與鞋底結構1d連接。換言之,鞋體S4的鞋面結構2d與鞋底結構1d僅由第一延伸部22d與第二延伸部23d相對設置的二端進行連接。惟關於鞋體S4的鞋面結構2d與鞋底結構1d的連接方式則與前述實施例相同,於此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鞋體及其鞋底結構,其係透過於鞋底結構的前掌部的底側延伸面及後跟部的底側延伸面定義一大於10度的夾角,從而使穿著者在穿著木屐的過程中,能夠變化足部的角度,當穿著者將重心放在前足時,能夠藉由前足施力於鞋底結構的前掌部以保持平衡,並輔助其行走;而當穿著者將重心轉移至後足時,鞋體則以鞋底結構的後跟部接觸地面以支撐穿著者,此時,穿著者的前足往腳背側的方向移動,使其腳踝至小腿的筋能夠進行伸展,達到拉筋的功效,提供穿著者健康且舒適的穿著體驗。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鞋底結構
11‧‧‧前掌部
111‧‧‧(前掌部11的)底側延伸面
12‧‧‧後跟部
121‧‧‧(後跟部12的)底側延伸面
L1‧‧‧(前掌部11的)長度
L2‧‧‧(後跟部12的)長度
θ‧‧‧夾角

Claims (14)

  1. 一種鞋底結構,包括:一前掌部;以及一後跟部,連接該前掌部,其中,該前掌部的底側延伸面與該後跟部的底側延伸面共同定義一大於10度的夾角。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鞋底結構,其中該前掌部的長度與該鞋底結構的長度的比值範圍係介於約2/3~4/5。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鞋底結構,其中該夾角的範圍係介於10~20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鞋底結構,其係為木質鞋底結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鞋底結構,其係為硬塑膠質鞋底結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鞋底結構,更包括至少一防滑件,該防滑件設置於該前掌部的底側靠近該後跟部的一端,或設置於該後跟部的底側遠離該前掌部的一端。
  7. 一種鞋體,包括:一鞋底結構,包括:一前掌部;及一後跟部,連接該前掌部;以及一鞋面結構,設置於該鞋底結構,其中,該前掌部的底側的延伸面與該後跟部的底側的延伸面共同定義一大於10度的夾角。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鞋體,其中該前掌部的長度與該鞋底結構的長度的比值的範圍為2/3~4/5。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鞋體,其中該夾角的範圍係介於約10~20度。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鞋體,其中該鞋面結構僅包覆於穿著者的部分前足。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鞋體,其中該鞋底結構係為木質鞋底結構。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鞋體,其中該鞋底結構係為硬塑膠質鞋底結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鞋體,更包括至少一防滑件,該防滑件設置於該前掌部的底側靠近該後跟部的一端,或設置於該後跟部的底側遠離該前掌部的一端。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鞋體,其中該鞋面結構包括一鞋耳本體,該鞋耳本體的一端固定於該前掌部,且該鞋耳本體由前掌部往後跟部的方向延伸以形成二延伸部,該二延伸部的長度相異。
TW103138784A 2014-11-07 2014-11-07 鞋體及其鞋底結構 TW20161699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8784A TW201616993A (zh) 2014-11-07 2014-11-07 鞋體及其鞋底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8784A TW201616993A (zh) 2014-11-07 2014-11-07 鞋體及其鞋底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6993A true TW201616993A (zh) 2016-05-16

Family

ID=56508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8784A TW201616993A (zh) 2014-11-07 2014-11-07 鞋體及其鞋底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61699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624137T3 (es) Calzado
US20110113649A1 (en) Articles of Footwear
JP2007307378A (ja) 履物の構造
US10609981B1 (en) Insole sandal and shoe system
TW201739366A (zh) 具有中央感覺節點元件的鞋類物件及鞋底結構
KR102090974B1 (ko) 개인 맞춤형 신발
KR20150122168A (ko) 샌들
KR101724036B1 (ko) 신축성을 갖는 발 뒤꿈치부가 적용된 암벽화
KR20140102426A (ko) 교체형 굽이 구비된 구두
JP2016193160A (ja) 運動能力向上インソールとそれを使用した運動シューズ
TWI607714B (zh) Shoes with elastic uppers
TW201616993A (zh) 鞋體及其鞋底結構
JP3152462U (ja) 靴底
KR200341150Y1 (ko) 헬스 신발
KR101178866B1 (ko) 기능성 신발
KR20070094530A (ko) 미끄럼 방지용 신발류
KR101773870B1 (ko) 측면 미끄럼 방지 기능을 가지는 신발의 아웃솔
KR101174748B1 (ko) 연장포켓부가 구비된 접이식 신발
TWM557529U (zh) 健身木屐
JP3181417U (ja) 動揺歩行ができる靴および中敷
US20150201697A1 (en) Combination Sock and Shoe
JP3199896U (ja) スリッパ
KR200388747Y1 (ko) 건강 신발
KR200375314Y1 (ko) 신발
KR20140001215U (ko) 착용감이 양호한 안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