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16213A - 全景影像的拍攝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全景影像的拍攝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16213A
TW201616213A TW104103184A TW104103184A TW201616213A TW 201616213 A TW201616213 A TW 201616213A TW 104103184 A TW104103184 A TW 104103184A TW 104103184 A TW104103184 A TW 104103184A TW 201616213 A TW201616213 A TW 20161621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eselected
range
photographing
boundary
focus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3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57494B (zh
Inventor
廖健宏
陳宏麟
Original Assignee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162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62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74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749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achieving an enlarged field of view, e.g. panoramic image cap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係為一種全景影像之拍攝方法。首先,定義一全幅全景影像所需之複數個全景對焦位置。決定一預選拍攝範圍。位於預選拍攝範圍內的全景對焦位置作為預選對焦位置。接著,拍攝與預選對焦位置相對應之目標影像。根據目標影像產生與預選拍攝範圍相對應之一局部全景影像。

Description

全景影像的拍攝方法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拍攝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全景影像之拍攝方法。
為了滿足消費者對於拍照的需求,手機、數位相機、平版電腦等電子裝置,經常內建鏡頭與顯示面板以提供拍攝功能。與人類的視野相較,鏡頭的取景範圍相當有限。也因此,當使用者拍攝影像時,必須受限於鏡頭的取景範圍而無法拍攝較大範圍的景象。
請參照第1圖,其繪示習用拍攝裝置之取景範圍的示意圖。此圖式假設使用者置身於一戶外環境,並且,假設使用者可視範圍(Rtotal)的寬度為Wtotal、高度為Htotal
為便於說明,此處將鏡頭能夠拍攝的範圍定義為取景範圍(capturing range)Runit。由第1圖可以看出,取景範圍Runit的寬度Wunit與高度Hunit均遠小於使用者可視範圍之寬度Wtotal與高度Htotal
通常,使用者可稍微透過自身位置的移動,或是調整拍攝裝置之實際對焦位置與拍攝裝置間的相對距離(即,對焦距離)等方式,調整取景範圍的位置與大小。然而,這些調整方式仍受限於實際環境。也因此,習用技術僅能有限度的調整取景範圍。
根據本揭露之一方面,提出一種全景影像之拍攝方法,應用於一電子裝置,該拍攝方法係包含以下步驟:定義一全幅全景影像所需之複數個全景對焦位置;決定一預選拍攝範圍,其中位於該預選拍攝範圍內的該等全景對焦位置係為複數個預選對焦位置;拍攝與該等預選對焦位置相對應之複數個目標影像;以及根據該等目標影像產生與該預選拍攝範圍相對應之一局部全景影像。
為了對本揭露之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瞭解,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20‧‧‧拍攝裝置
40‧‧‧局部全景影像
31‧‧‧對焦選取圖案
33、34、35‧‧‧目標圖案
23‧‧‧顯示面板
21‧‧‧控制單元
27‧‧‧姿態感測器
25‧‧‧鏡頭
第1圖,其繪示習用拍攝裝置之取景範圍的示意圖。
第2圖,其係透過拍攝裝置的轉動,選擇預選拍攝範圍之示意圖。
第3圖,其係預選對焦位置之示意圖。
第4圖,其係預選拍攝範圍與局部全景影像的對應關係之示意圖。
第5圖,其係拼接原始影像產生局部全景影像之示意圖。
第6A、6B、6C圖,其係實際對焦位置的移動軌跡之示意圖。
第7圖,其係因應拍攝裝置轉動而改變取景範圍之示意圖。
第8圖,其係當拍攝裝置的取景範圍,全部位於預選拍攝範圍外時的預覽畫面之示意圖。
第9圖,其係當拍攝裝置的取景範圍,部分位於預選拍攝範圍內、部分位於預選拍攝範圍外時的預覽畫面之示意圖。
第10圖,其係當拍攝裝置的取景範圍,全部位於預選拍攝範圍內,且拍攝裝置的實際對焦位置並未對齊於預選對焦位置時的預覽畫面之示意圖。
第11圖,其係當拍攝裝置的取景範圍,全部位於預選拍攝範 圍內,且拍攝裝置的實際對焦位置對齊於預選對焦位置時的預覽畫面之示意圖。
第12圖,其係本揭露之拍攝裝置的方塊圖。
第13圖,其係本揭露之拍攝方法的流程圖。
第14圖,其係本揭露感測拍攝裝置的轉動軌跡,並據以決定預選拍攝範圍的流程圖。
第15圖,其係一種動態調整預選拍攝範圍之示意圖。
第16圖,其係另一種動態調整預選拍攝範圍之示意圖。
如前所述,拍攝裝置本身的取景範圍Runit有限,無法拍攝大範圍的影像。下述實施例說明一種全景影像的拍攝方法,讓使用者自由選擇拍攝範圍。採用此種拍攝方法的電子裝置(以下稱為拍攝裝置),能讓使用者根據個人需求,拍攝局部全景影像。
本揭露透過操作拍攝裝置,讓使用者決定預選拍攝範圍,並針對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拍攝多張原始影像(raw image)。之後,再根據全景影像演算法,將原始影像拼接產生一局部全景影像。利用原始影像進行拼接時,各個相鄰的原始影像可能會有部分的重疊,作為拼接時的參考。惟,此處為便於說明,並未繪出原始影像彼此重疊的部分。同樣的,相鄰的取景範圍間,亦會有部分的重疊。關於如何利用原始影像的重疊部分,拼接產生全景影像的做法,此處不特別說明。
在本文中,初始影像(initial image)代表在進行全景影像的拍攝過程中,拍攝裝置根據初始對焦位置(initial focal position)拍攝得出的第一張原始影像。拍攝裝置在拍攝過程所產生的其餘原始影像,則稱為目標影像。
請參見第2圖,其係透過拍攝裝置的轉動,選擇預選拍攝範圍之示意圖。在此圖式中,以粗黑線代表使用者想要拍 攝的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為便於說明,此處假設取景範圍的中心點代表拍攝裝置20的實際對焦位置。以及,將拍攝初始影像時的實際對焦位置定義為初始對焦位置P0。也就是說,假設初始影像所對應的取景範圍,其位置在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左下角。當然,初始影像所對應的取景範圍並不以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左下角為限。
如箭頭(i)所示,拍攝裝置20先由垂直方向朝上方轉動一段距離。在此同時,實際對焦位置亦對應朝垂直方向移動。實際對焦位置在此期間的移動方向如箭頭(I)所示。假設當實際對焦位置移動至第一轉折位置t1後,拍攝裝置20由垂直方向轉動改為水平方向朝右轉動(ii)。拍攝裝置20在轉動的同時,亦同步拍攝目標影像。據此,拍攝裝置20判斷得出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高度相當於五倍取景範圍Runit的高度(即,Hselect=5×Hunit)。此時,拍攝裝置20根據與這五張原始影像對應之取景範圍Runit的左側,共同定義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左側邊界(第一邊界)。
如箭頭(ii)所示,拍攝裝置20改為朝右側轉動一段距離。在此同時,實際對焦位置亦對應沿箭頭(II)移動。拍攝裝置20在沿著箭頭(ii)而橫向轉動的同時,亦同步拍攝原始影像。假設拍攝裝置20亦沿著水平方向向右另外再拍攝六張目標影像。其後,假設當實際對焦位置移動到第二轉折位置t2後,拍攝裝置20改為沿垂直方向向下(iii)轉動。換言之,實際對焦位置由第一轉折位置t1移動到第二轉折位置t2的過程中,拍攝裝置20共拍攝七張原始影像。此時,拍攝裝置20根據與這七張原始影像對應之取景範圍Runit的上側,共同定義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上方邊界(第二邊界)。
此時,若拍攝裝置20改為朝上轉動時,拍攝裝置20確認實際對焦位置已經超過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上方邊界。因此,拍攝裝置20並不會相對應的拍攝目標影像。反之,若拍攝裝置20如箭頭(iii)所示,改為朝下轉動時,拍攝裝置20確認 實際對焦位置位於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內,拍攝裝置20便相對應的拍攝目標影像。
拍攝裝置20在沿著箭頭(iii)而朝下向轉動的同時,拍攝裝置20亦同步得出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寬度相當於七倍取景範圍Runit的寬度(Wselect=7×Wunit)。在此階段,拍攝裝置20判斷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範圍相當於5×7=35個取景範圍Runit。換言之,拍攝裝置20共需拍攝35張原始影像。
拍攝裝置20如箭頭(iii)所示朝下轉動時,相對應的形成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右側邊界。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左側邊界與右側邊界(第三邊界)平行且等長。當實際對焦位置由第二轉折位置t2朝下移動過多,導致實際對焦位置的高度低於初始對焦位置P0的高度時,拍攝裝置20將停止拍攝目標影像。
同理,拍攝裝置20如箭頭(iv)所示朝左轉動時,將相對應的拍攝七張原始影像。並且,由與這七張原始影像相對應之拍攝範圍共同形成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下方邊界(第四邊界)。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下方邊界(第四邊界)與上方邊界平行且等長。當實際對焦位置由第三轉折位置t3朝左移動過多,導致實際對焦位置位於初始對焦位置P0的左側時,拍攝裝置20將停止拍攝目標影像。
由第2圖可以看出,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範圍取決於拍攝裝置20的轉動軌跡。拍攝裝置20在垂直方向的轉動幅度,對應於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高度Hselect。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之第一邊界的長度,會根據拍攝裝置20沿第一方向轉動的幅度與拍攝裝置20本身的對焦距離而決定。同理,拍攝裝置20在水平方向的轉動幅度,對應於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寬度Wselect。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之第二邊界的長度,會根據拍攝裝置沿第二方向轉動的幅度與拍攝裝置20本身的對焦距離而決定。其中,第二方向不同於第一方向。
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拍攝裝置20先根據使用者的 選擇而拍攝初始影像。之後,拍攝裝置20根據初始影像與全景影像演算法,估算得出完成全景影像所需之全景對焦位置。如前所述,本案的拍攝裝置20進一步讓使用者自由選擇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
當拍攝裝置20的實際對焦位置朝向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外時,拍攝裝置20並不會拍攝目標影像。當拍攝裝置20的實際對焦位置朝向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內,且拍攝裝置20的實際對焦位置與全景對焦位置對齊時,拍攝裝置20將拍攝目標影像。為便於說明,此處將位於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內的全景對焦位置,進一步定義為預選對焦位置(candidate focal positions)。
請參見第3圖,其係預選對焦位置之示意圖。此圖式以將預選對焦位置以圓圈(O)表示;以及,將位於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外的全景對焦位置以叉號(X)表示。根據第3圖,若拍攝裝置20的實際對焦位置對齊於預選對焦位置(例如:f(1,5)、f(2,1)、f(3,1)、f(7,5),其餘類推)時,拍攝裝置20將對應拍攝目標影像。
請參見第4圖,其係預選拍攝範圍與局部全景影像的對應關係之示意圖。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對應於多個拍攝範圍。為便於說明,此處將取景範圍Runit與原始影像的水平方向定義為x座標;以及將取景範圍Runit與原始影像的垂直方向定義為y座標。
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內的各個拍攝範圍均各自對應於一預選對焦位置。例如,以取景範圍R(1,1)代表當拍攝裝置20的實際對焦位置與預選對焦位置f(1,1)對齊時,拍攝裝置20之實際的取景範圍。
以取景範圍R(1,1)為起點,取景範圍由左而右依序表示為R(2,1)、R(3,1)、R(4,1)、R(5,1)、R(6,1)、R(7,1)。以取景範圍R(1,1)為起點,取景範圍由下而上依序為R(1,2)、R(1,3)、R(1,4)、R(1,5)。其餘與取景範圍Runit所對應的座標亦可類推得出。
同理,位於左下角的原始影像定義為IMG(1,1)。由 原始影像IMG(1,1)延水平方向向右移動所對應的原始影像依序為IMG(2,1)、IMG(3,1)、IMG(4,1)、IMG(5,1)、IMG(6,1)、IMG(7,1)。由原始影像IMG(1,1)延垂直方向向上移動所對應的原始影像依序為IMG(1,2)、IMG(1,3)、IMG(1,4)、IMG(1,5)。其餘原始影像所對應的座標亦可類推得出。
請參見第5圖,其係拼接原始影像產生局部全景影像之示意圖。原始影像的排列順序對應於與其相對應取景範圍的排列順序(第4圖)。
根據這些原始影像的座標,對原始影像進行拼接後,可得出局部全景影像40。例如:由於預選對焦位置f(1,1)位於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左下角,因此,拍攝裝置20根據取景範圍R(1,1)所拍攝之原始影像IMG(1,1)亦位於局部全景影像40的左下角。即,在拍攝原始影像的同時,拍攝裝置20亦同步記錄取景範圍彼此間的相對位置。因此,可以根據原始影像與其相對位置正確的拼接出如第5圖所示之局部全景影像40。
根據本揭露的構想,拍攝裝置20實際拍攝目標影像的時點並不需要被限定。一種拍攝目標影像的方式為,完成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定義後,再開始拍攝所有的目標影像。另一種拍攝目標影像的方式為,於定義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過程中,同時拍攝位於邊界的目標影像,並於完成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定義後,再拍攝其餘尚未被拍攝的目標影像。為便於說明,以下的實施例係以第二種類型為主。
請參見第6A、6B、6C圖,其係實際對焦位置的移動軌跡之示意圖。與第2圖不同的是,第6A、6B、6C圖的第一邊界為水平方向、第二邊界為垂直方向。即使定義邊界的順序不同,前述關於如何根據拍攝裝置20的轉動而定義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作法仍可類推應用。
實際對焦位置沿以水平方向朝右側移動至第一轉折位置t1的過程中,拍攝裝置20亦同步拍攝與位於第一邊界側之 取景範圍相對應的目標影像。之後,實際對焦位置於第一轉折位置t1轉向,改為以垂直方向朝上方移動至第二轉折位置t2。同樣的,於實際對焦位置沿垂直方向朝上方移動至第二轉折位置t2的過程中,拍攝裝置20亦同步拍攝與位於第二邊界側之取景範圍相對應的目標影像。
根據本揭露的構想,在定義第一邊界(如第6A、6B、6C圖的下方邊界)與第二邊界(如第6A、6B、6C圖的右側邊界)後,即可對應得出與第一邊界平行的第三邊界(如第6A、6B、6C圖的上方邊界)、與第二邊界平行的第四邊界(如第6A、6B、6C圖的左側邊界)。
比較第6A、6B、6C圖可以看出,這些圖式內的第二轉折位置t2位於不同。當第二轉折位置t2的位置越高時,第二邊界也越長,且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相對較大。在第6A圖中,第二邊界的長度相當於三倍取景範圍的高度。在第6B圖中,第二邊界的長度相當於四倍取景範圍的高度。在第6C圖中,第二邊界的長度相當於五倍取景範圍的高度。因此,在第6A、6B、6C圖內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其大小係依照遞增方式排列。
在第6A圖中,拍攝裝置20先拍攝所有位於邊界之目標影像後,才拍攝其餘的目標影像。在第6B、6C圖中,拍攝裝置20先拍攝位於第一邊界、第二邊界、第三邊界的目標影像,之後再開始拍攝其餘的目標影像。
再者,拍攝裝置20可提供預覽畫面的功能,利用預覽畫面同步顯示取景範圍Runit的影像內容。當使用者轉動拍攝裝置20時,不但取景範圍Runit的內容改變,預覽畫面的內容也同步產生變化。
拍攝裝置20可透過顯示面板顯示圖形化使用者介面(Graphic User Interface,簡稱為GUI),藉以提供不同類型的指示圖案。指示圖案可包含但不限於:對焦選取圖案、目標圖案、警示訊息等。於拍攝過程中,指示圖案的外觀與位置將搭配預覽 畫面的內容而顯示。藉由指示圖案的呈現,使用者能更容易的操作拍攝裝置20拍攝目標影像。
例如,以對焦選取圖案代表實際對焦位置,以及以目標圖案代表預選對焦位置。根據對焦選取圖案與目標圖案的相對位置,可以讓使用者知道實際對焦位置是否與預選對焦位置對齊。需留意的是,指示圖案的種類與外觀,並不需要被侷限。
再者,拍攝裝置20所提供之預覽畫面可提供兩種顯示模式。當設取景範圍Runit位於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內時,以第一種顯示模式顯示。另一方面,若取景範圍Runit位於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外時,則以第二種顯示模式顯示。顯示面板可利用不同的顯示參數(例如,亮度參數、透明度參數、灰階參數、或色調參數)代表不同的顯示模式。
請參見第7圖,其係因應拍攝裝置轉動而改變取景範圍之示意圖。為便於說明,此處假設預覽畫面所顯示的取景範圍Runit位於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外時,則預覽畫面對應於較暗的透明度。
第7圖以F1、F2、F3、F4,代表四種取景範圍Runit與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之相對位置的情形。其中,F1代表取景範圍Runit完全位於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外的情形。F2代表取景範圍Runit部分位於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內、位於範圍拍攝範圍Rselect外的情形。F3、F4代表取景範圍Runit完全位於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內的情形。關於這四種取景範圍Runit所對應之預覽畫面的說明,請進一步參看第8、9、10、11圖。
請參見第8圖,其係當拍攝裝置的取景範圍,全部位於預選拍攝範圍外時的預覽畫面之示意圖。除了顯示取景範圍Runit外,預覽畫面IMGF1進一步顯示一組對焦選取圖案31。對焦選取圖案31包含一左側部分與一右側部分。在預覽畫面中被對焦選取圖案31框選的區域,用於代表鏡頭的實際對焦位置(actual focal position)。對焦選取圖案31通常位於預覽畫面的中心。
為了提示使用者取景範圍Runit完全位於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外,拍攝裝置20以第二顯示模式顯示預覽畫面。此時,拍攝裝置20停止拍攝原始影像。或者,拍攝裝置20可利用預覽畫面顯示警示訊息,提醒使用者目前的取景範圍Runit已經超過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邊界。
請參見第9圖,其係當拍攝裝置的取景範圍,部分位於預選拍攝範圍內、部分位於預選拍攝範圍外時的預覽畫面之示意圖。根據全景影像演算法的估算,此時在取景範圍Runit內並沒有預選對焦位置。因此,預覽畫面IMGF2並不會顯示任何用於代表預選對焦位置的目標圖案。
此外,為了提示使用者目前拍攝裝置20的實際對焦位置已經在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外,則可在預覽畫面中,將超過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範圍對應顯示為較暗的透明度(即,第二透明度)。如第9圖所示,預覽畫面IMGF2的右側部分具有較暗的透明度(即,第二透明度),預覽畫面IMGF2的左側部分具有較亮的透明度(即,第一透明度)。使用者可因此得知,如果要繼續拍攝目標影像時,就不應該將拍攝裝置20繼續向右轉動。
若取景範圍Runit位於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內,使用者可進一步由預覽畫面判斷實際對焦位置是否與預選對焦位置對齊。若實際對焦位置並未對齊任何一個預選對焦位置,拍攝裝置20不會擷取預覽畫面的內容。
例如:當拍攝裝置20的取景範圍為第7圖的取景範圍F3時,代表實際對焦位置並未對齊任何一個預選對焦位置。因此,第10圖的拍攝裝置20並不會擷取預覽畫面IMGF3的內容。
另一方面,當實際對焦位置確實對齊預選對焦位置的其中一個時,拍攝裝置20擷取預覽畫面的內容做為目標影像。例如:當拍攝裝置20的取景範圍為第7圖的取景範圍F4時,拍攝裝置20將擷取第11圖的預覽畫面IMGF4作為目標影像。
請參見第10圖,其係當拍攝裝置的取景範圍,全部 位於預選拍攝範圍內,且拍攝裝置的實際對焦位置並未對齊於預選對焦位置時的預覽畫面之示意圖。此預覽畫面IMGF3代表第7圖的取景範圍F3。
預選對焦位置之目標圖案33、34並未被對焦選取圖案31所框選。在第10圖中,代表預選對焦位置f(5,4)的目標圖案33,以及代表預選對焦位置f(6,4)的目標圖案34分別位於對焦選取圖案31的左右兩側。預覽畫面可提示使用者,如何透過拍攝裝置20的轉動而改變實際對焦位置。
例如,向左轉動拍攝裝置20時,拍攝裝置20的實際對焦位置可與預選對焦位置f(5,4)對齊。相當於,使對焦選取圖案31框選目標圖案33。或者,向右轉動拍攝裝置20,使對焦選取圖案31框選目標圖案34。
請參見第11圖,其係當拍攝裝置的取景範圍,全部位於預選拍攝範圍內,且拍攝裝置的實際對焦位置對齊於預選對焦位置時的預覽畫面之示意圖。此預覽畫面IMGF4代表第7圖的取景範圍F4。如第11圖所示,目標圖案35代表預選對焦位置f(6,2)。因此,拍攝裝置20將相對應地拍攝預覽畫面IMGF4的內容作為目標影像。
請參見第12圖,其係本揭露之拍攝裝置的方塊圖。拍攝裝置20包含顯示面板23、控制單元21、姿態感測器27、鏡頭25。控制單元21電連接於其他三者。鏡頭25用於取景與拍攝原始影像,顯示面板23用於顯示預覽畫面。
當鏡頭25對準於一取景範圍時,控制單元21控制顯示面板23產生預覽畫面。當使用者轉動拍攝裝置20時,預覽畫面的內容也隨著變化。如前所述,若取景範圍均位於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內,且實際對焦位置對齊於一個預選對焦位置時,預覽畫面的內容將用於產生原始影像。於拍攝過程結束後,控制單元21先拼接原始影像產生局部全景影像。之後,再因應使用者的操作,利用顯示面板23顯示局部全景影像。
姿態感測器27用於感測使用者操作拍攝裝置20的擺置狀態(姿態)。當拍攝裝置20因為使用者的操作而轉動時,姿態感測器27連續產生姿態信號至控制單元21。其中,姿態信號用於代表拍攝裝置20的轉動軌跡(例如:轉動幅度與轉動方向等)。姿態感測器27可為陀螺儀(gyroscope)、重力感測器(G-sensor)或其他感測元件。
當姿態信號代表拍攝裝置20的轉動幅度時,拍攝裝置20可據以計算實際對焦位置移動的距離。例如:根據拍攝裝置20沿第一方向轉動的幅度與拍攝裝置20之對焦距離,估算第一邊界的長度;以及根據拍攝裝置20沿第二方向轉動的幅度與拍攝裝置20之對焦距離,估算第二邊界的長度。
當姿態信號代表拍攝裝置20的轉動方向改變時,控制單元21將據以定義預選拍攝範圍之邊界的長度;或者,用於判斷實際對焦位置是否超過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
當鏡頭25朝向的位置改變時,取景範圍Runit與實際對焦位置亦將改變。連帶的,顯示面板23所顯示的預覽畫面中,影像內容與指示圖案的樣式、位置等,均對應產生改變。藉由指示圖案的輔助,使用者可以獲悉拍攝裝置20的取景範圍Runit,是否適合用於拍攝目標影像。
需留意的是,目標影像的拍攝過程,可能是由使用者手動按下拍攝按鍵,或者由拍攝裝置20進行自動拍攝。關於目標影像的拍攝方法為手動或自動,此處不予詳述。
請參見第13圖,其係本揭露之拍攝方法的流程圖。首先,使用者根據個人喜好而選取初始對焦位置P0,並操作拍攝裝置擷取初始影像(步驟S11)。其次,控制單元21將根據初始影像與全景影像演算法,定義全幅全景影像所需之全景對焦位置(步驟S12)。全幅全景影像所需之全景對焦位置,會根據球體透視投影法(spherical perspective projection)、或柱體透視投影法(cylindrical perspective projection)等方式而稍有差異。如何利用 投影法計算全景對焦位置,以及全景影像演算法的選用,可依實際需求而異。
接著,姿態感測器27將對應感測拍攝裝置20的轉動軌跡,並據以決定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步驟S13)。關於步驟S13的進一步說明,可進一步參看第14圖的流程圖。在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被決定後,以位於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全景對焦位置作為預選對焦位置(步驟S14)。
接著,拍攝裝置20針對預選對焦位置拍攝多張目標影像(步驟S15)。如前所述,拍攝裝置20可透過圖形化使用者介面顯示指示圖案(例如:對焦選取圖案、目標圖案、警示訊息等),輔助使用者拍攝合適的目標影像。其後,控制單元21判斷所有的目標影像是否均已拍攝完成(步驟S16)。若步驟S16的判斷結果為否定,拍攝流程重新執行步驟S15,直到其餘的目標影像均完成拍攝。若步驟S16的判斷結果為肯定,代表與預選對焦位置對應的目標影像均已被拍攝完成。
進一步的,拍攝裝置20可提供修改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功能。讓使用者在目標影像均被拍攝完成後,再次判斷是否調整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步驟S17)。若步驟S17的判斷結果為肯定,拍攝流程再度回到步驟S13。若步驟S17的判斷結果為否定,拍攝裝置便拼接初始影像與目標影像,進而得出局部全景影像(步驟S18)。
請參見第14圖,其係本揭露感測拍攝裝置的轉動軌跡,並據以決定預選拍攝範圍的流程圖。首先感測拍攝裝置20沿著第一方向轉動的幅度,並據以定義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第一邊界(步驟S131)。其次感測拍攝裝置20沿著異於第一方向之第二方向轉動的幅度,並據以定義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第二邊界(步驟S133)。參考第2圖的說明可以得知,拍攝裝置20的轉動幅度對應於實際對焦位置移動的距離。根據實際對焦位置的移動距離,可進一步估算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各個邊界長度。
於第一邊界與第二邊界均定義完成後,接著定義與第一邊界平行之第三邊界(步驟S135);以及,定義與第二邊界平行之第四邊界(步驟S137)。此處假設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具有矩形外觀,故第一邊界的長度與第三邊界的長度彼此相等,且第二邊界的長度與第四邊界的長度彼此相等。其後,根據第一邊界、第二邊界、第三邊界、第四邊界而共同形成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步驟S139)。
步驟S131可進一步包含步驟S131a與步驟S131b。在步驟S131a中,感測實際對焦位置的第一轉折位置t1。在步驟S131b中,根據初始對焦位置P0與第一轉折位置t1間的距離而定義第一邊界的長度。步驟S133可進一步包含步驟S133a與步驟S133b。在步驟S133a中,感測實際對焦位置的第二轉折位置t2。在步驟S133b中,根據第一轉折位置t1與第二轉折位置t2間的距離而定義第二邊界的長度。
在進一步的應用中,可以透過感測拍攝裝置20的轉動軌跡,調整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大小。
請參見第15圖,其係一種動態調整預選拍攝範圍之示意圖。拍攝裝置20的實際對焦位置,首先由初始對焦位置P0沿水平方向朝右移動至第一轉折位置t1。實際對焦位置在第一轉折位置t1轉而垂直向上移動,實際對焦位置向上移動至第二轉折位置t2。其後,實際對焦位置沿著水平方向朝左移動至第三轉折位置t3。
一般說來,第三轉折位置t3與初始拍攝位置應位於同一垂直線上。若使用者沿水平方向轉動拍攝裝置20的幅度過大,將使實際對焦位置相對位於初始拍攝位置的左上方。此時,在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上將產生警示訊息通知使用者。因此,可以確保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左側邊界會維持在同一個垂直方向的邊界上。
若使用者在實際對焦位置位於第三轉折位置t3時, 停止拍攝目標影像,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相當於由兩列取景範圍Runit所組成。即,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高度相當於取景範圍Runit之高度的兩倍(Hselect=Hunit×2)。
若實際對焦位置在第三轉折位置t3時,使用者再度改為向上轉動拍攝裝置時,實際對焦位置將對應朝上方移動。即,實際對焦位置的高度將高於第二邊界的高度。此時,圖形化使用者介面可顯示警示訊息通知使用者。
若使用者是無意間轉動拍攝裝置而導致實際對焦位置高於第三轉折位置t3,使用者便可根據警示訊息而知道應該停止拍攝流程。另一方面,若使用者確定要改變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高度時,拍攝裝置將進行調整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流程。假設在實際對焦位置位於第四轉折位置t4時,使用者將拍攝裝置20轉為向右側的水平方向轉動。相對應的,實際對焦位置將持續向右側移動。
同樣的,實際對焦位置持續向右移動至第五轉折位置t5後,拍攝裝置將檢查實際對焦位置是否位於右側邊界上。若拍攝裝置20在實際對焦位置位於第五轉折位置t5時,停止拍攝目標影像,則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相當於由三列取景範圍Runit組成。即,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高度相當於取景範圍Runit之高度的三倍(Hselect=Hunit×3)。
同理,若實際對焦位置在第五轉折位置t5再度改為向上移動,並且在第六轉折位置t6轉為向左側水平移動至第七轉折位置t7。則,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相當於由四列取景範圍Runit所組成。即,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高度相當於取景範圍Runit之高度的四倍(Hselect=Hunit×4)。
根據前述說明可以得知,當實際對焦位置位於第三轉折位置t3、第五轉折位置t5、第七轉折位置t7等位置時,若使用者選擇將拍攝裝置20朝上方轉動,便能增加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之高度。換言之,拍攝裝置20在實際對焦位置的垂直高度 產生改變時,均可詢問使用者的意向。透過此種方式,拍攝裝置20能因應使用者的需要,提供動態調整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之高度的功能。
請參見第16圖,其係另一種動態調整預選拍攝範圍之示意圖。此圖式假設拍攝裝置20的實際對焦位置先由初始對焦位置P0向右沿水平方向移動到第一轉折位置t1。之後,實際對焦位置在第一轉折位置t1改為向上方移動至第二轉折位置t2。在此同時,由初始對焦位置P0至第一轉折位置t1間的連線,可對應於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下方邊界。
當實際對焦位置由第一轉折位置t1轉向後,首先朝上方移動一小段垂直距離,並在遇到第二轉折位置t2後,改為向左上方移動。由於實際對焦位置是朝向相對上方的位置移動,此時,第二轉折位置t2的高度並不會被當作是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高度Hselect。再者,第一轉折位置t1與第二轉折位置t2之間的連線可對應於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右側邊界。
待實際對焦位置由第二轉折位置t2移動至第三轉折位置t3後,如果拍攝裝置20再繼續往左轉動,實際對焦位置就會超過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左側邊界。因此,當實際對焦位置移動至第三轉折位置t3時,在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上將產生警示訊息通知使用者。此時,實際對焦位置在第三轉折位置t3改為往垂直方向移動,或是往右側移動。
此處假設實際對焦位置在第三轉折位置t3,改為向下方移動。由於第三轉折位置t3的垂直高度高於第二轉折位置的高度,此處可根據第三轉折位置t3的高度決定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高度。接著,實際對焦位置移動至初始對焦位置P0時,可提示使用者實際對焦位置已達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下方邊界。連帶的,使用者即可在實際對焦位置位於第四轉折位置t4時,改變拍攝裝置20轉向右上方。
同樣的,當實際對焦位置在第四轉折位置t4轉而朝 右上方移動至第五轉折位置t5時,拍攝裝置20可判斷實際對焦位置的高度已經與第三轉折位置t3的高度相當。則,在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上將產生警示訊息通知使用者應停止朝上轉動拍攝裝置20。此外,由於第五轉折位置t5與第一轉折位置t1位於同一條垂直線上,拍攝裝置20可利用使用者介面提示使用者拍攝裝置20無法往右側方向轉動。
承上所述,在實際對焦位置移動至第五轉折位置t5後,實際對焦位置可根據第五轉折位置t5與第三轉折位置t3(以及第一轉折位置t1)的關係而往下移動或是往左移動。若拍攝裝置20往下轉動而使實際對焦位置移動至第六轉折位置t6時,由於位在下方的原始影像已經被拍攝過,且第六轉折位置t6位於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右側邊界,因此,拍攝裝置20將改為朝向左下方轉動。
如第16圖所示,使用可參考圖形化使用者介面的提示,任意的轉動拍攝裝置20,進而拍攝局部全景影像所需的原始影像。再者,在任意轉動拍攝裝置20而定義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與拍攝原始影像後,若使用者發現有部分的預設對焦位置被遺漏而未拍攝與其相對應之原始影像時,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亦可提示使用者應拍攝這些應拍攝而未被拍攝的原始影像。
實際應用時,目標影像的拍攝順序與拍攝方法並不需要被限定。在一個實施例中,使用者可先將位於邊界的目標影像全部拍攝完畢後,再開始拍攝位於內部的目標影像。或者,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先以特定的功能鍵搭配拍攝裝置20的轉動,定義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邊界。待完成邊界定義後,才拍攝位於邊界的目標影像。此外,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輪廓與外觀,亦不以矩形為限。
拍攝裝置20可提供手動拍攝或自動拍攝功能。即,由使用者確認拍攝後,拍攝裝置20才拍攝目標影像。或者,拍攝裝置20被轉動的過程中,一旦實際對焦位置與預選對焦位置 彼此對齊時,拍攝裝置20即自動拍攝目標影像。
承上,本揭露提供一種全景影像的拍攝方法。此處所述的全景影像拍攝方法,讓使用者能根據個人需求選擇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再者,拍攝裝置還可提供自動拍攝目標影像的功能。採用本拍攝方法時,使用者可自行定義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邊界。再者,使用者也可進一步再調整預選拍攝範圍Rselect的大小。由此可知,本案的拍攝方法能滿足使用者對於選取拍攝範圍的各種需求。
綜上所述,雖然本揭露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揭露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0‧‧‧拍攝裝置

Claims (19)

  1. 一種全景影像之拍攝方法,該拍攝方法係包含以下步驟:定義一全幅全景影像所需之複數個全景對焦位置;決定一預選拍攝範圍,其中位於該預選拍攝範圍內的該等全景對焦位置係作為複數個預選對焦位置;拍攝與該等預選對焦位置相對應之複數個目標影像;以及根據該等目標影像產生與該預選拍攝範圍相對應之一局部全景影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拍攝方法,其中與該全幅全景影像對應的拍攝範圍大於該預選拍攝範圍。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拍攝方法,其中決定該預選拍攝範圍之步驟係包含以下步驟:沿一第一方向定義該預選拍攝範圍之一第一邊界;以及沿一不同於該第一方向之第二方向定義該預選拍攝範圍之一第二邊界。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拍攝方法,其中,該第一方向係為一水平方向,且該預選拍攝範圍的寬度係為該第一邊界的長度;以及,該第二方向係為一垂直方向,且該預選拍攝範圍的高度係為該第二邊界的長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拍攝方法,其中,該第一方向係為一垂直方向,且該預選拍攝範圍的高度係為該第一邊界的長度;以及,該第二方向係為一水平方向,且該預選拍攝範圍的寬度係為該第二邊界的長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拍攝方法,其中決定該預選拍攝範圍之步驟更包含以下步驟:定義與該第一邊界平行之一第三邊界;以及定義與該第二邊界平行之一第四邊界,其中該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邊界定義出該預選拍攝範圍。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拍攝方法,其中該第一邊界與該第二邊界彼此垂直,且該預選拍攝範圍係為一矩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拍攝方法,其中決定該預選拍攝範圍之步驟係指:感測一電子裝置的轉動軌跡並據以決定該預選拍攝範圍。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拍攝方法,其中,該預選拍攝範圍之一第一邊界的長度係根據該電子裝置沿該第一方向轉動的幅度與該電子裝置之一對焦距離而決定;以及該預選拍攝範圍之一第二邊界的長度係根據該電子裝置沿該第二方向轉動的幅度與該電子裝置之該對焦距離而決定。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拍攝方法,其中該對焦距離係指該電子裝置之一實際對焦位置與該電子裝置間的相對距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拍攝方法,其中拍攝與該等預選對焦位置相對應之該等目標影像之步驟係包含以下步驟:顯示一預覽畫面,其中該預覽畫面係因應該電子裝置的轉動而改變其顯示內容。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拍攝方法,其中該預覽畫面係顯示與該電子裝置之一取景範圍相對應的影像,且該取景範圍小於該預選拍攝範圍。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拍攝方法,其中拍攝與該等預選對焦位置相對應之該等目標影像之步驟更包含以下步驟:當該取景範圍位於該預選拍攝範圍以內時,該預覽畫面係以一第一顯示模式顯示該取景範圍的影像;以及當該取景範圍位於該預選拍攝範圍以外時,該預覽畫面係以一第二顯示模式顯示該取景範圍的影像。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拍攝方法,其中拍攝與該等預選對焦位置相對應之該等目標影像之步驟更包含以下步驟:當該取景範圍的一第一部分位於該預選拍攝範圍內,且該取景範圍的一第二部分位於該預選拍攝範圍外時,該預覽畫面係以 該第一顯示模式顯示該取景範圍的該第一部分,以及以該第二顯示模式顯示該取景範圍的該第二部分。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拍攝方法,其中拍攝與該等預選對焦位置相對應之該等目標影像之步驟更包含以下步驟:於該電子裝置之一實際對焦位置對齊於該等預選對焦位置之一時,拍攝與該實際對焦位置對應之預覽畫面作為該等目標影像之一。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拍攝方法,其中在該預覽畫面中,顯示與該等預選對焦位置對應之複數個目標圖案。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拍攝方法,其中該預覽畫面進一步顯示代表該實際對焦位置之一對焦選取圖案。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拍攝方法,其中當該等目標圖案之一者被該對焦選取圖案框選時,該電子裝置之該實際對焦位置係對齊於與被框選之目標圖案對應之該預選對焦位置。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拍攝方法,其中拍攝與該等預選對焦位置相對應之該等目標影像之步驟更包含以下步驟:於該電子裝置之該實際對焦位置朝向該預選拍攝範圍外時,停止拍攝該預覽畫面。
TW104103184A 2014-10-30 2015-01-30 全景影像的拍攝方法 TWI5574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528,413 US9241104B1 (en) 2014-10-30 2014-10-30 Panorama photographing method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6213A true TW201616213A (zh) 2016-05-01
TWI557494B TWI557494B (zh) 2016-11-11

Family

ID=54476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3184A TWI557494B (zh) 2014-10-30 2015-01-30 全景影像的拍攝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41104B1 (zh)
EP (1) EP3016372A1 (zh)
CN (1) CN105991918B (zh)
TW (1) TWI5574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90049A (zh) * 2017-02-20 2018-02-13 深圳红瓜子文化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全景图片的制作方法及系统
US11080822B2 (en) * 2018-12-21 2021-08-03 Htc Corporation Method, system and recording mediu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 map
WO2024004534A1 (ja) * 2022-06-27 2024-01-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77995B1 (ja) * 2001-11-29 2003-02-17 株式会社立山アールアンドディ パノラマ撮像レンズ
JP2008527806A (ja) * 2005-01-03 2008-07-24 ブミ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夜間監視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KR101354899B1 (ko) * 2007-08-29 2014-01-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파노라마 사진 촬영 방법
KR101496467B1 (ko) * 2008-09-12 2015-02-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파노라마 촬영 기능이 구비된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의 동작방법
US20100134641A1 (en) * 2008-12-01 2010-06-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for high-resolution images and extended field-of-view images
EP2693736A4 (en) * 2011-03-30 2014-08-27 Nec Casio Mobile Comm Ltd IMAGING APPARATUS, METHOD FOR DISPLAYING A PHOTOGRAPHIC INSTRUCTION FOR THE IMAGING APPARATUS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JP5965596B2 (ja) * 2011-07-27 2016-08-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3034081A (ja) * 2011-08-02 2013-02-14 Sony Corp 画像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282242B2 (en) * 2011-08-24 2016-03-08 Ht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electric device for taking panoramic photograph
JP5769813B2 (ja) * 2011-11-07 2015-08-26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画像生成装置および画像生成方法
CN103813089A (zh) * 2012-11-13 2014-05-2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获得图像的方法、电子设备以及辅助旋转装置
KR20140090318A (ko) * 2013-01-07 2014-07-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햅틱 기반 카메라 운용 지원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단말기
DE102014104070B4 (de) * 2013-03-26 2019-03-07 Htc Corporation Panoramaanzeigeverfahren und Bilderfassungsverfahr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91918A (zh) 2016-10-05
TWI557494B (zh) 2016-11-11
CN105991918B (zh) 2019-07-05
EP3016372A1 (en) 2016-05-04
US9241104B1 (en) 2016-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4902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an image composition template
US9282242B2 (en) Method and electric device for taking panoramic photograph
JP3761563B2 (ja) 投影システムの投影画像自動調整方法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US10070048B2 (en) Panorama photographing method, panorama displaying method, and image capturing method
WO2016119301A1 (zh) 一种终端、图像拍摄方法及装置
EP2840445A1 (en) Photograph shoot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870492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er guidance of photographic composition in image acquisition systems
JP4648092B2 (ja) 写真シール払出装置及びその画像処理方法
JP6518409B2 (ja) 撮影装置及び撮影方法
TWI484285B (zh) 全景影像的拍攝方法
JP2012008522A (ja) 制御装置およ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KR20120119794A (ko) 특수 효과들을 사용한 촬영 방법 및 장치
TWI557494B (zh) 全景影像的拍攝方法
KR101050555B1 (ko) 표시부에 인물 사진을 표시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4735353A (zh) 一种拍摄全景照片的方法及装置
JP2006309774A (ja) ディジタル画像のテクスチャと境界線を作成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JP6324278B2 (ja) 撮像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233726B2 (ja) 電子カメラ
WO2021258249A1 (zh) 图像获取方法、电子设备和可移动设备
KR20200070611A (ko) 가상카메라 영상 형성 및 적용 방법
JP6506440B2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TWI516120B (zh) 產生全景影像的方法及其影像擷取裝置
JP6320251B2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TWI569641B (zh) 影像擷取方法及電子裝置
JP7520507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