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08586A - 按鍵結構 - Google Patents

按鍵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08586A
TW201608586A TW103128867A TW103128867A TW201608586A TW 201608586 A TW201608586 A TW 201608586A TW 103128867 A TW103128867 A TW 103128867A TW 103128867 A TW103128867 A TW 103128867A TW 201608586 A TW201608586 A TW 20160858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base
bracket
side portion
keyca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88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23057B (zh
Inventor
許建士
Original Assignee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288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23057B/zh
Priority to US14/819,404 priority patent/US9412535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30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305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085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858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2Push-buttons
    • H01H3/122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36Return force
    • H01H2221/04Return force magne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58Actuators to avoid tilting or skewing of contact area or actua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7/00Dimensions; Characteristics
    • H01H2227/032Operating force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底座、鍵帽、升降機構及磁性件。鍵帽經由升降機構而能相對於底座上下移動。升降機構包含支架,其一側邊部具有磁性部,該側邊部與底座經由一銳邊保持抵接,磁性部由該側邊部向外延伸,支架以另一相對的側邊部活動地連接鍵帽。磁性件對應磁性部設置於底座上並與磁性部之間產生磁吸力。當外力按壓鍵帽時,支架以銳邊相對於底座旋轉,使磁性部遠離磁性件且鍵帽靠近底座;當外力釋放時,磁吸力驅使支架以銳邊相對於底座旋轉以使鍵帽遠離底座。底座上可設另一磁性件,可對支架之另一磁性部產生磁吸力,以驅使側邊部抵接底座。

Description

按鍵結構
本發明關於一種按鍵結構,尤指一種機械式按鍵結構。
傳統按鍵的上下運動的距離較長,故可輕易地於其鍵帽下方設置碗形橡膠體,使得當鍵帽被向下按壓時,該碗形橡膠體亦被向下壓縮而產生彈力,而當鍵帽被釋放時,碗形橡膠體產生之彈力驅使鍵帽向上移動以回復原位。然而,隨著鍵盤薄型化的趨勢,鍵盤上下運動的高度被要求降低時,碗形橡膠體的高度也要隨著降低,但是碗形橡膠體的高度降低後,壽命與彈力的特性都會變差。此外,對於較長的按鍵(又稱倍數按鍵),通常於其鍵帽底部設置多個連桿讓使用者在鍵帽上的任意位置按壓時,可確實保持水平上下運動並且可讓使用者感受到明確的回彈力(或手感),但隨著鍵盤高度被要求再降低時,由於空間限制,這種設計不容易實施。
鑑於先前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按鍵結構,該按鍵結構利用磁吸力配合支架槓桿結構提供鍵帽穩定的作動,進而可提供較明確且穩定的按壓行程手感。
於一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包含一底座、一鍵帽、一升降機構及一第一磁性件。該升降機構設置於該底座與該鍵帽之間,該鍵帽經由該升降機構而能沿一垂直方向相對於該底座上下移動。該升降機構包含一第一支架,該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一側邊部、一第二側邊部及一第一磁性部,該第一側邊部與該底座經由一銳邊保持抵接,該第二側邊部相對於該第一側邊部並活動地連接該鍵帽,該第一磁性部由該第一側邊部向外延伸。該第一 磁性件對應該第一磁性部設置於該底座上,該第一磁性件與該第一磁性部之間產生一磁吸力。藉此,當一外力按壓該鍵帽時,該鍵帽施力於該第二側邊部,該第一支架以該銳邊相對於該底座旋轉,使該第一磁性部遠離該第一磁性件且該鍵帽靠近該底座;其中,該磁吸力隨著該第一磁性部遠離該第一磁性件而降低,此亦使該鍵帽易於靠近該底座。當該外力釋放時,該磁吸力驅使該第一支架以該銳邊相對於該底座旋轉(即反向旋轉),該第一支架之該第二側邊部使該鍵帽遠離該底座。
於另一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包含一底座、一鍵帽、一升降機構及一第一磁性件。該升降機構設置於該底座與該鍵帽之間,該鍵帽經由該升降機構而能沿一垂直方向相對於該底座上下移動。該升降機構包含一第一支架及一第二支架。該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一側邊部、一第二側邊部及一第一磁性部,該第一側邊部與該底座保持抵接,該第二側邊部相對於該第一側邊部並活動地連接該鍵帽,該第一磁性部由該第一側邊部向外延伸。該第二支架與該第一支架相對設置,該第二支架具有一第三側邊部、一第四側邊部,該第三側邊部保持抵接該底座,該第四側邊部相對於該第三側邊部並活動地連接該鍵帽。該第一磁性件對應該第一磁性部設置於該底座上,該第一磁性件與該第一磁性部之間產生一磁吸力。藉此,當一外力按壓該鍵帽時,該第一支架以該第一側邊部相對於該底座旋轉,使該第一磁性部遠離該第一磁性件且該鍵帽靠近該底座;其中,該磁吸力隨著該第一磁性部遠離該第一磁性件而降低,此亦使該鍵帽易於靠近該底座。當該外力釋放時,該磁吸力驅使該第一支架以該第一側邊部相對於該底座旋轉(即反向旋轉),該第一支架之該第二側邊部使該鍵帽遠離該底座。
於另一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包含一底座、一鍵帽、一升降機構及一第二磁性件。該升降機構設置於該底座與該鍵帽之間,該鍵帽經由該升降機構而能沿一垂直方向相對於該底座上下移動。該升降機構包含一第一支架,該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一側邊部、一第二側邊部及一第二磁性 部,該第一側邊部與該底座保持抵接,該第二側邊部相對於該第一側邊部並活動地連接該鍵帽。該第二磁性件設置於該底座上且位於該第一側邊部下方,其中該第二磁性部對應該第二磁性件並能與該第二磁性件之間產生一磁吸力,以驅使該第一側邊部抵接該底座,進而使該第一支架能穩定地以該第一側邊部相對於該底座旋轉。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發明之利用磁吸力按鍵結構提供鍵帽回復原位之動力,無需使用碗形橡膠體與連桿,故可節省設置空間,使得按該鍵結構結構可更為緊湊,有利於按鍵結構高度降低。此外,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利用該支架之銳邊抵接該底座,並以該銳邊為轉動支點,使得該支架能相對於該底座穩定且精確地旋轉,並減少轉動之磨擦阻力,故可提供使用者明確且穩定的按壓行程手感。另外,於本發明之按鍵結構應用於較長的按鍵(又稱倍數按鍵)之情形時,該按鍵結構之鍵帽長度較長,該第一支架亦具有較長的第一側邊部及第二側邊部。雖然該第一磁性件與該第一磁性部間之磁吸力對該第一側邊部之拘束效果(即驅使該第一側邊部保持抵接底座)隨著距離該第一磁性件(或該第一磁性部)越遠而遞減,但透過該第二磁性件與該第二磁性部間之磁吸力,該第一側邊部整體仍能有效保持抵接該底座,使得該第一支架(尤其是兩端部分)不會變形、翹起。藉此,當一外力按壓該鍵帽之任何位置時,該鍵帽均可透過該第二側邊部而使該第一支架以該第一側邊部相對於該底座穩定地旋轉,使該磁性部遠離該磁性件且該鍵帽平穩地靠近該底座。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1、3、5‧‧‧按鍵結構
10、50‧‧‧底座
12‧‧‧鍵帽
12a‧‧‧底表面
14‧‧‧升降機構
16‧‧‧第一磁性件
18‧‧‧第二磁性件
102‧‧‧底板
104‧‧‧薄膜電路板
104a、104b‧‧‧開關
106‧‧‧抵接板
106a、106b‧‧‧突出部
108a、108b‧‧‧定位結構
110a、110b‧‧‧水平限位結構
112‧‧‧垂直限位結構
114‧‧‧垂直導引結構
116‧‧‧連接部
118‧‧‧銳邊
120‧‧‧銳邊
122‧‧‧拘束結構
124‧‧‧連接部
142‧‧‧第一支架
142a‧‧‧突出
142b‧‧‧第一旋轉軸向
144‧‧‧第二支架
144a‧‧‧突出
146‧‧‧第三支架
146a‧‧‧第二旋轉軸向
1422‧‧‧第一側邊部
1422a‧‧‧銳邊
1424‧‧‧第二側邊部
1426‧‧‧第一磁性部
1426a‧‧‧破孔
1428‧‧‧第二磁性部
1430‧‧‧定位結構
1432‧‧‧拘束結構
1442‧‧‧第三側邊部
1442a‧‧‧銳邊
1444‧‧‧第四側邊部
1446‧‧‧抵接部
1446a‧‧‧破孔
1448‧‧‧磁性部
1450‧‧‧定位結構
1452‧‧‧拘束結構
F1、F2、F3‧‧‧磁吸力
D1‧‧‧垂直方向
D2‧‧‧水平方向
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之示意圖。
第2圖為第1圖中按鍵結構之爆炸圖。
第3圖為第1圖中按鍵結構之部分爆炸圖。
第4圖為按鍵結構沿第3圖中線X-X之剖面圖。
第5圖為按鍵結構沿第3圖中線Y-Y之剖面圖。
第6圖為第4圖中按鍵結構於其鍵帽被按壓後之剖面圖。
第7圖為第5圖中按鍵結構於其鍵帽被按壓後之剖面圖。
第8圖為按鍵結構沿第3圖中線Z-Z之部分的剖面圖。
第9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之部分爆炸圖。
第10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之爆炸圖。
第11圖為第10圖中按鍵結構之剖面圖。
請參閱第1至第5圖。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1之示意圖。第2圖為按鍵結構1之爆炸圖。第3圖為按鍵結構1之部分爆炸圖,其視角與第2圖不同。第4圖為按鍵結構1沿第3圖中線X-X之剖面圖。第5圖為按鍵結構1沿第3圖中線Y-Y之剖面圖。按鍵結構1包含一底座10、一鍵帽12、一升降機構14、一第一磁性件16及二第二磁性件18。鍵帽12設置於底座10之上,升降機構14設置於底座10與鍵帽12之間,使得鍵帽12經由升降機構14而能沿一垂直方向D1相對於底座10上下移動。第一磁性件16及第二磁性件18設置於底座10,第一磁性件16及第二磁性件18能對升降機構14產生磁吸力F1(以粗線箭頭表示於第4圖中)以使升降機構14穩定作動,進而使鍵帽12能平穩地相對於底座10上下移動。
進一步來說,於本實施例中,底座10包含一底板102、一薄膜電路板104及一抵接板106,第一磁性件16及第二磁性件18設置於底板102,薄膜電路板104設置於底板102上並具有二開關104a、104b(以影線圓圈表示),抵接板106疊置於薄膜電路板104上以供升降機構14抵接,抵接板106並能提高升降機構14與底座10之抵接面,以避免升降機構14作動時與第一磁性件16及第二磁性件18結構干涉。
升降機構14包含一第一支架142及一第二支架144,第一支架142 及第二支架144相對於設置底座10上。第一支架142具有一第一側邊部1422、一第二側邊部1424及一第一磁性部1426,第一側邊部1422具有一銳邊1422a並以銳邊1422a保持抵接底座10之抵接板106,第二側邊部1424相對於第一側邊部1422並活動地連接鍵帽12之底表面12a,第一磁性部1426由第一側邊部1422向外延伸,即相對於第二側邊部1424向外延伸。第二支架144具有一第三側邊部1442、一第四側邊部1444及一抵接部1446,第三側邊部1442保持抵接底座10之抵接板106,第四側邊部1444相對於第三側邊部1442並活動地連接鍵帽12之底表面12a,抵接部1446由第三側邊部1442向外延伸,即相對於第四側邊部1444向外延伸,抵接部1446位於第一磁性部1426與底座10之間,用於與第一支架142抵接。此外,補充說明的是,前述鍵帽12與第二側邊部1424、第四側邊部1444之活動的連接不限於第二側邊部1424、第四側邊部1444與鍵帽12產生結構上的結合,於實作上,僅需於按鍵結構1作動時(例如當使用者按壓鍵帽12時),鍵帽12會隨著升降機構14的作動而上下移動即可。於本實施例中,鍵帽12未設有特別的結構與升降機構14結合,而是直接放置於升降機構14上,第二側邊部1424及第四側邊部1444分別接觸鍵帽12之底表面12a,於鍵帽12經由升降機構14相對於底座10上下移動時,第二側邊部1424及第四側邊部1444於底表面12a上滑動。
第一磁性件16對應第一磁性部1426設置於底座10之底板102上,即設置於該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之間。第一磁性件16與第一磁性部1426之間產生磁吸力F1(以粗線箭頭表示於第4圖中),於實作上,第一磁性件16可為一磁鐵,而第一磁性部1426可局部為磁鐵或由順磁性材料或其他能產生感應磁場之材料製成;於本施實例中,第一支架142整體為順磁性鐵質金屬的衝壓件,故第一磁性部1426可直接受到第一磁性件16的吸引而實現前述磁吸力F1。在磁吸力F1的作用下,第一磁性部1426有向下移動的趨勢,使得第一磁性部1426可保持抵接抵接部1446,故當第一磁性部1426 受到磁吸力F1的驅動而靠近第一磁性件16時,位於第一磁性部1426與底座10之間之抵接部1446將受到第一磁性部1426的下壓而亦朝向底座10移動,使得第一支架142以銳邊1422a相對於底座10之抵接板106旋轉且第二支架144以第三側邊部1442相對於底座10之抵接板106旋轉,以使鍵帽12遠離底座10。補充說明的是,於此實施例中,雖抵接部1446抵接於第一磁性部1426,但本發明不限於這種方式,也就是抵接部1446抵接第一支架142係結構上的接觸關係,第一支架142與抵接部1446抵接的地方可以不需要磁性,例如將抵接部1446抵接於第一支架142之其他部位(例如第一支架142於第一側邊部1422相對於第二側邊部1424突出形成供抵接部1446抵接之結構)。
另外,以第4圖為例,於使用者按壓鍵帽12時,第一支架142於第一磁性部1426受到磁吸力F1,於第二側邊部1424受到使用者經由鍵帽12之按壓力,而於第一側邊部1422受到抵接板106的支點支撐力,故第一支架142產生槓桿的作動及支撐。於使用者按壓鍵帽12時,使用者所感受到的回彈力即由磁吸力F1及槓桿力臂而決定。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支架142以銳邊1422a為轉動支點,避免轉動磨擦阻力,並使得第一支架142對鍵帽12提供相對固定的結構力臂長度,方便設計回彈力(即使用者可感受到的手感)。同樣的,於本實施例中,第二支架144亦採同樣的設計,第二支架144以第三側邊部1442之一銳邊1442a保持抵接底座10之抵接板106;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補充說明的是,於本實施中,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均沿水平方向D2(垂直於垂直方向D1)延伸,銳邊1422a、1442a分別為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沿水平方向D2延伸之結構稜線,雖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需於部分區域破壞稜線以形成其他結構(例如第一磁性部1426、抵接部1446),但此多段的稜線均可視為本發明之銳邊1422a、1442a,邏輯上可將此多段稜線的集合視為本發明所指的銳邊技術特徵。例如於第一磁性部1426中之破孔1426a處及抵接部1446中之破孔1446a處仍保留結構稜線,分別屬於銳邊1422a、1442a之一部分;抵接板106對應地提供突出部106a、106b,以 供其抵接。
第二磁性件18相對於第一磁性件16,相對地設置於底座10之底板102上。第二磁性件18位於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之間且位於第一側邊部1422及第三側邊部1442下方,亦即第二磁性件於垂直方向D1之投影分別與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於垂直方向D1之投影部分重疊。第一支架142具有二第二磁性部1428(於第2圖中以虛線圓圈表示其位置),正對第二磁性件18並能與該兩個第二磁性件18之間分別產生一磁吸力F2(以粗線箭頭表示於第5圖中);同樣的,第二支架144具有二磁性部1448(於第2圖中以虛線圓圈表示其位置),正對第二磁性件18並能與該兩個第二磁性件18之間分別產生一磁吸力F3(以粗線箭頭表示於第5圖中)。由於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均為順磁性鐵質金屬的衝壓件,故前述磁性部1428、1448即為正對第二磁性件18之部分。前述磁吸力F2能驅使第一支架142以銳邊1422a抵接底座10;同樣的,前述磁吸力F3能驅使第二支架144以銳邊1442a抵接底座10。
補充說明的是,第一磁性件16及第二磁性件18沿水平方向D2上排列,第一磁性件16大致位於該兩個第二磁性件18之中間位置,第一磁性部1426位於第一側邊部1422之中間部位,抵接部1446位於第三側邊部1442之中間部位。此對稱設置有助於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之受力平衡,提昇升降機構14作動的穩定度。此外,第二磁性件18亦有助於銳邊1422a、1442a緊靠抵接板106;又,第二磁性件18同時位於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之間,有助於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相互靠近。因此,整體上,升降機構14可結構穩定地設置於按鍵結構1中,其中,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可穩定且可靠近分別以銳邊1422a、1442a為支點,相對於底座10(或抵接板106)旋轉,進而使得整個按鍵結構1提供使用者穩定且可靠的操作手感。
請併參閱第6圖及第7圖,第6圖為第4圖中按鍵結構1於鍵帽 12被按壓後之剖面圖,第7圖為第5圖中按鍵結構1於鍵帽12被按壓後之剖面圖。當外力按壓鍵帽12時(例如使用者以手指按壓鍵帽12),第一支架142以銳邊1422a相對於底座10轉動,第一磁性部1426遠離第一磁性件16,同時第二支架144以銳邊1442a相對於底座10轉動,抵接部1446遠離底座10,使得鍵帽12靠近底座10,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於此鍵帽12下壓過程中,當第一磁性部1426遠離第一磁性件16時,第二支架144亦受到第二磁性件18的磁吸作用(即受到磁吸力F3作用),第二支架144以銳邊1442a朝向抵接板106旋轉,即第二支架144趨向貼近抵接板106,使得抵接部1446仍能保持抵接第一磁性部1426。因此,於鍵帽12下降的過程中,整個升降機構14能使鍵帽12平穩地朝向底座10垂直移動。
當外力釋放時(例如使用者移開按壓鍵帽12的手指),此時,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實質上僅受到磁吸力F1、F2、F3的作用,由於本實施例的設計,磁吸力F1對第一支架142產生之力矩大於,甚至是遠大於磁吸力F2對第一支架142及磁吸力F3間接對第一支架142產生之力矩和,故磁吸力F2仍可驅使第一支架142以銳邊1422a相對於底座10之抵接板106旋轉。同樣的,於鍵帽12上升的過程中,整個升降機構14能使鍵帽12平穩地遠離底座10垂直移動。
補充說明的是,於本實施例中,按鍵結構1實質為一倍數鍵。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均沿水平方向D2延伸,故鍵帽12整體均能受到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的支撐。由於第二磁性件18對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的作用,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沿水平方向D2均能同步旋轉,故鍵帽12能相對於底座10平穩地上升或下降,於使用者按壓鍵帽12時,不會有明顯的歪斜現象。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分別包含一突出142a、144a,當鍵帽12被下壓時,突出142a、144a可分別觸發開關104a、104b,如第6圖所示。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底座10包含二定位結構108a、108b,第 一支架142對應定位結構108a包含一定位結構1430,鄰近第一磁性部1426,而第二支架144對應定位結構108b包含一定位結構1450,鄰近抵接部1446。底座10之定位結構108a、180b分別與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之定位結構1430、1450卡合,使得第一磁性部1426與第一磁性件16之相對位置及抵接部1446與第一磁性部1426之相對位置均得以維持,致使第一磁性部1426、第一磁性件16及抵接部1446之相互作動關係得以正常運作。於本實施例中,每一個定位結構108a、180b均為一對突出的定位件,每一個定位結構1430、1450亦對應地為一對通孔,以供該定位件穿設,進而達到第一磁性部1426與抵接部1446相對於底座10定位之功效。
另外,於本實施例中,底座10包含二水平限位結構110a、110b,第一支架142對應水平限位結構110a包含一拘束結構1432,相對遠離第一磁性部1426,至少較第二磁性部1428(對應於第二磁性件18)更靠近第一支架142沿水平方向D2之端部。而第二支架144對應水平限位結構110b包含一拘束結構1452,相對遠離抵接部1446,至少較磁性部1448(對應於第二磁性件18)更靠近第一支架142沿水平方向D2之端部。水平限位結構110a、110b分別拘束拘束結構1432、1452使得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於水平方向D2上之移動受到拘束。於本實施例中,每一個拘束結構1432、1452包含二突出部,分別突出於第一側邊部1422a及第三側邊部1442a,第一磁性部1426及抵接部1446分別位於拘束結構1432、1452之該二突出部之間,每一個水平限位結構110a、110b對應地包含.二擋止部,該二突出部對應地位於該二擋止部之間,該二擋止部於水平方向D2擋止該二突出部,使得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於水平方向D2上之移動受到拘束。
另外,請併參閱第8圖,其為按鍵結構1沿第3圖中線Z-Z之剖面圖,其中鍵帽12被按壓時,以虛線表示。於本實施例中,相對於升降機構14而言,鍵帽12係直接放置於升降機構14上,故升降機構14本身對鍵帽12不具有高度結構限制作用。但於本實施例中,底座10還包含一垂直限位 結構112,鍵帽12對應包含一拘束結構122,垂直限位結構112拘束拘束結構122使得鍵帽12於垂直方向D1上之移動受到拘束。此外,底座10還包含一垂直導引結構114,鍵帽12包含一導引結構(與拘束結構122同一結構),導引結構122隨著鍵帽12沿垂直方向D1相對於底座10上下移動而受限地滑動於垂直導引結構114中。於本實施例中,垂直導引結構114於底座10於水平方向D2兩側分別具有一滑槽結構,垂直導引結構114與垂直限位結構112結構整合,滑槽結構之末端(滑槽封閉端)即可直接作為垂直限位結構112,故鍵帽12之拘束結構122與導引結構122可整合為單一結構體(即鍵帽12於水平方向D2之兩側邊形成相當於滑塊之結構體,滑動於滑槽結構中);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補充說明的是,因導引結構122僅能於垂直導引結構114內滑動,故垂直導引結構114對鍵帽12亦具有水平拘束的功效(即拘束鍵帽12於垂直於垂直方向D1及水平方向D2之方向上之運動)。另外,於本實施例中,底座10之定位結構108a、108b、水平限位結構110a、110b、垂直限位結構112及垂直導引結構114均與底板102一體成形,例如金屬板件衝壓成形;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請參閱第9圖,其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3之部分爆炸圖。按鍵結構3與按鍵結構1結構大致相同,故按鍵結構3仍沿用按鍵結構1之元件命名,且關於按鍵結構3之其他說明可參閱按鍵結構1之相關說明,不再贅述。按鍵結構3與按鍵結構1主要不同之處在於按鍵結構3不採用垂直限位結構112、垂直導引結構114及導引結構122相互作用產生之垂直運動拘束效果,按鍵結構3之升降機構14包含二第三支架146,沿水平方向D2對稱設置於鍵帽12之兩側邊部之下,分別經由連接部116、124以連接底座10及鍵帽12,當鍵帽12經由升降機構14沿垂直方向D1相對於底座10上下移動時,第一支架142以一第一旋轉軸向142b(以中心線表示;相當於銳邊1422a)相對於底座10旋轉,第一支架142以平行於第一旋轉軸向142b之旋轉軸144b(以中心線表示;相當於銳邊1442a)相對於底座10旋轉, 第三支架146以一第二旋轉軸向146a(以中心線表示)相對於底座10旋轉。其中,第一旋轉軸向142b與第二旋轉軸向146a不平行,故鍵帽12因受到由第一旋轉軸向142b與第二旋轉軸向146a構成之平面所拘束而能平穩地上下移動。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旋轉軸向142b與第二旋轉軸向146a垂直,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補充說明的是,由於單一第一支架142即可產生對鍵帽12於第一旋轉軸向142b上之運動拘束,故於實作上,經由適當的配置第一支架142及第三支架146(例如使第一支架142及第三支架146能平衡支撐鍵帽12),即可產生如按鍵結構3之升降機構14對鍵帽12提供平穩上下移動的效果。
於前述實施例中,第一支架142之第一側邊部1422與底座10經由銳邊1422a抵接,第二支架144之第三側邊部1442與底座10經由銳邊1442a抵接,其中銳邊1422a、1442a分別設置於第一側邊部1422及第三側邊部1442,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請參閱第10圖及第11圖,第10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5之爆炸圖,第11圖為按鍵結構5之剖面圖,其割面位置請參照第3圖中線X-X。按鍵結構5與按鍵結構1結構大致相同,故按鍵結構5仍沿用按鍵結構1之元件命名,且關於按鍵結構5之其他說明可參閱按鍵結構1之相關說明,不再贅述。按鍵結構5與按鍵結構1主要不同之處在於,於按鍵結構5中,第一支架142之第一側邊部1422與底座50經由銳邊118抵接,第二支架144之第三側邊部1442與底座50經由銳邊120抵接,其中銳邊118、120係設置於底座50。於本實施例中,銳邊118、120由底座50的底板102部分向上彎折而形成(例如藉由衝壓製程);此時,底座50可無需設置抵接板106。同樣的,按鍵結構5之鍵帽12亦能經由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平穩地相對於底座50上下移動。關於按鍵結構5之其他作動說明,請參閱按鍵結構1之相關說明,不另贅述。補充說明的是,於本實施例中,銳邊118、120分別由三小段稜線組成,於實作上,銳邊118、120可由更多、更長的稜線組成,亦可由單一稜線實作,但無論何者,邏輯上仍 可將多段的稜線的集合視為本發明所指的銳邊技術特徵。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按鍵結構
10‧‧‧底座
12‧‧‧鍵帽
14‧‧‧升降機構
16‧‧‧第一磁性件
18‧‧‧第二磁性件
102‧‧‧底板
104‧‧‧薄膜電路板
106‧‧‧抵接板
106a、106b‧‧‧突出部
108a、108b‧‧‧定位結構
110a、110b‧‧‧水平限位結構
112‧‧‧垂直限位結構
114‧‧‧垂直導引結構
122‧‧‧拘束結構
142‧‧‧第一支架
142a‧‧‧突出
142b‧‧‧第一旋轉軸向
144‧‧‧第二支架
144a‧‧‧突出
146a‧‧‧第二旋轉軸向
1422‧‧‧第一側邊部
1422a‧‧‧銳邊
1424‧‧‧第二側邊部
1426‧‧‧第一磁性部
1426a‧‧‧破孔
1428‧‧‧第二磁性部
1430‧‧‧定位結構
1432‧‧‧拘束結構
1442‧‧‧第三側邊部
1444‧‧‧第四側邊部
1446‧‧‧抵接部
1446a‧‧‧破孔
1448‧‧‧磁性部
1450‧‧‧定位結構
1452‧‧‧拘束結構
D1‧‧‧垂直方向
D2‧‧‧水平方向

Claims (30)

  1.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底座;一鍵帽;一升降機構,設置於該底座與該鍵帽之間,該鍵帽經由該升降機構而能沿一垂直方向相對於該底座上下移動,該升降機構包含一第一支架,該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一側邊部、一第二側邊部及一第一磁性部,該第一側邊部與該底座經由一銳邊保持抵接,該第二側邊部相對於該第一側邊部並活動地連接該鍵帽,該第一磁性部由該第一側邊部向外延伸;以及一第一磁性件,對應該第一磁性部設置於該底座上,該第一磁性件與該第一磁性部之間產生一磁吸力,當一外力按壓該鍵帽時,該第一支架以該銳邊相對於該底座轉動,使該第一磁性部遠離該第一磁性件且該鍵帽靠近該底座,當該外力釋放時,該磁吸力驅使該第一支架以該銳邊相對於該底座旋轉以使該鍵帽遠離該底座。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銳邊設置於該第一側邊部或設置於該底座。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升降機構包含一第二支架,與該第一支架相對設置,該第二支架具有一第三側邊部及一第四側邊部,該第三側邊部保持抵接該底座,該第四側邊部相對於該第三側邊部並活動地連接該鍵帽。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二支架更包括一抵接部,由該第三側邊部向外延伸,該抵接部抵接該第一支架。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抵接部位於該第一磁性部與該底座之間。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座包含二定位結構,該第一支架包含一定位結構,鄰近該第一磁性部,該第二支架包含一定位結構,鄰近該抵接部,該底座之該二定位結構分別與該第一支架及該第二支架之定位結構卡合。
  7. 如請求項4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包含一第二磁性件,設置於該底座上且位於該第一支架及該第二支架之間,其中該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二磁性部,對應該第二磁性件並能與該第二磁性件之間產生一磁吸力,以驅使該第一側邊部抵接該底座,以及該第二支架具有一第三磁性部,正對該第二磁性件並能與該第二磁性件之間產生一磁吸力,以驅使該第三側邊部抵接該底座。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包含一第二磁性件,設置於該底座上且位於該第一側邊部下方,其中該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二磁性部,正對該第二磁性件並能與該第二磁性件之間產生一磁吸力,以驅使該第一側邊部抵接該底座。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包含二第二磁性件,設置於該底座上且位於該第一側邊部下方,該第一磁性件位於該二第二磁性件之間,其中該第一支架具有二第二磁性部,分別正對該二第二磁性件並能與該二第二磁性件之間產生磁吸力,以驅使該第一側邊部抵接該底座。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磁性件及該二第二磁性件沿垂直於該垂直方向之一水平方向上排列,該銳邊沿該水平方向延伸,該第一磁性部位於該第一側邊部之中間部位。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座包含一水平限位結構,該銳邊沿於垂直於該垂直方向之一水平方向延伸,該第一支架包含一拘束結構,該水平限位結構拘束該拘束結構使得該第一支架於該水平方向上之移動受到拘束。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拘束結構包含二突出部,突出於該 第一側邊部,該水平限位結構包含二擋止部,該二突出部位於該二擋止部之間,該二擋止部於該水平方向擋止該二突出部。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磁性部位於該二突出部之間。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座包含一垂直限位結構,該鍵帽包含一拘束結構,該垂直限位結構拘束該拘束結構使得該鍵帽於該垂直方向上之移動受到拘束。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座包含一垂直導引結構,該鍵帽包含一導引結構,該鍵帽之該導引結構隨著該鍵帽沿該垂直方向相對於該底座上下移動而受限地滑動於該垂直導引結構中。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升降機構包含一第三支架,分別連接該底座及該鍵帽,當該鍵帽經由該升降機構沿該垂直方向相對於該底座上下移動時,該第一支架以一第一旋轉軸向相對於該底座旋轉,該第三支架以一第二旋轉軸向相對於該底座旋轉,該第一旋轉軸向與該第二旋轉軸向不平行,該第一旋轉軸向及該第二旋轉軸向均與該垂直方向垂直。
  17.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底座;一鍵帽;一第一支架,該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一側邊部、一第二側邊部及一第一磁性部,該第一側邊部與該底座保持抵接,該第二側邊部相對於該第一側邊部並活動地連接該鍵帽,該第一磁性部由該第一側邊部向外延伸;一第二支架,與該第一支架相對設置,該第二支架具有一第三側邊部、一第四側邊部,該第三側邊部保持抵接該底座,該第四側邊部相對於該第三側邊部並活動地連接該鍵帽;以及一第一磁性件,對應該第一磁性部設置於該底座上,該第一磁性件與該第一磁性部之間產生一磁吸力,當一外力按壓該鍵帽時,該第一支架 以該第一側邊部相對於該底座轉動,使該第一磁性部遠離該第一磁性件且該鍵帽靠近該底座,當該外力釋放時,該磁吸力驅使該第一支架以該第一側邊部相對於該底座旋轉以使該鍵帽遠離該底座。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按鍵結構,該第一側邊部與該底座經由一銳邊保持抵接。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按鍵結構,該銳邊設置於該第一側邊部或設置於該底座。
  20.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包含一第二磁性件,設置於該底座上且位於該第一支架及該第二支架之間,其中該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二磁性部,正對該第二磁性件並能與該第二磁性件之間產生一磁吸力,以驅使該第一支架以該第一側邊部抵接該底座,以及該第二支架具有一第三磁性部,正對該第二磁性件並能與該第二磁性件之間產生一磁吸力,以驅使該第三側邊部抵接該底座。
  21.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二支架更包括一抵接部,由該第三側邊部向外延伸,該抵接部抵接該第一支架。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抵接部抵接該第一磁性部。
  23.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底座;一鍵帽;一第一支架,該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一側邊部、一第二側邊部及一第二磁性部,該第一側邊部與該底座保持抵接,該第二側邊部相對於該第一側邊部並活動地連接該鍵帽;以及一第二磁性件,設置於該底座上且位於該第一側邊部下方,其中該第二磁性部對應該第二磁性件並能與該第二磁性件之間產生一磁吸力,以驅使該第一側邊部抵接該底座。
  24.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按鍵結構,該第一側邊部與該底座經由一銳邊保持抵 接。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銳邊設置於該第一側邊部或設置於該底座。
  26.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包含一第二支架,與該第一支架相對設置,該第二支架具有一第三側邊部及一第四側邊部,該第三側邊部保持抵接該底座,該第四側邊部相對於該第三側邊部並活動地連接該鍵帽。
  27. 如請求項26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二支架更包括一抵接部,由該第三側邊部向外延伸,該抵接部抵接該第一支架。
  28. 如請求項27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包含一第一磁性件,設置於該底座上,其中該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一磁性部,對應該第一磁性件,該抵接部抵接該第一磁性部。
  29.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包含一第二支架,與該第一支架相對設置,其中該第二支架具有一第三側邊部、一第四側邊部及一第三磁性部,該第三側邊部保持抵接該底座,該第四側邊部相對於該第三側邊部並活動地連接該鍵帽,該第三磁性部對應該第二磁性件並能與該第二磁性件之間產生一磁吸力,以驅使該第三側邊部抵接該底座。
  30.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更具有一第一磁性部,該第一磁性部由該第一側邊部向外延伸,該按鍵結構更包括一第一磁性件,對應該第一磁性部設置於該底座上,該第一磁性件與該第一磁性部之間產生一磁吸力,當一外力按壓該鍵帽時,該第一支架以該第一側邊部相對於該底座轉動,使該第一磁性部遠離該第一磁性件且該鍵帽靠近該底座,當該外力釋放時,該磁吸力驅使該第一支架以該第一側邊部相對於該底座旋轉以使該鍵帽遠離該底座。
TW103128867A 2014-08-21 2014-08-21 按鍵結構 TWI5230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8867A TWI523057B (zh) 2014-08-21 2014-08-21 按鍵結構
US14/819,404 US9412535B2 (en) 2014-08-21 2015-08-05 Keyswitch structur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8867A TWI523057B (zh) 2014-08-21 2014-08-21 按鍵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23057B TWI523057B (zh) 2016-02-21
TW201608586A true TW201608586A (zh) 2016-03-01

Family

ID=55348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8867A TWI523057B (zh) 2014-08-21 2014-08-21 按鍵結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412535B2 (zh)
TW (1) TWI523057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7474B (zh) * 2016-05-13 2017-12-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TWI613690B (zh) * 2016-06-16 2018-02-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TWI615865B (zh) * 2017-06-05 2018-02-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TWI616920B (zh) * 2016-08-17 2018-03-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及其鍵盤
TWI641013B (zh) * 2016-08-12 2018-11-11 光寶電子(廣州)有限公司 按鍵裝置及其多腳支撐平衡桿結構
US10672570B2 (en) 2018-01-12 2020-06-02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22845B (zh) * 2014-05-15 2016-02-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US9715975B2 (en) * 2015-12-28 2017-07-25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using magnetic force to restore cap position
TWI644336B (zh) * 2017-07-28 2018-12-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磁吸式按鍵及其磁吸式鍵盤
TWI636474B (zh) * 2017-10-20 2018-09-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US10796861B2 (en) * 2017-11-28 2020-10-06 Lite-On Electronics (Guangzhou) Limited Key module
TWM575603U (zh) * 2018-07-11 2019-03-11 精元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Keycap with reinforced structure
TWI665585B (zh) * 2018-10-04 2019-07-1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鍵盤
TWI699801B (zh) 2019-05-10 2020-07-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US11328879B2 (en) 2019-06-03 2022-05-10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US10804049B1 (en) 2019-06-03 2020-10-13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US11107644B2 (en) 2019-12-12 2021-08-3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49336A (ja) 2000-11-09 2002-05-24 Nagano Fujitsu Component Kk 座標入力装置
US6677843B1 (en) * 2003-06-06 2004-01-13 Datahand Systems, Inc. Magnetically coupled pushbutton plunger switch
JP5280936B2 (ja) 2009-05-20 2013-09-04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JP2012173881A (ja) 2011-02-18 2012-09-10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操作入力装置
US8970331B2 (en) * 2011-06-09 2015-03-03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assembly and keyboard
TWI473134B (zh) * 2011-11-17 2015-02-1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按鍵
TWI523055B (zh) 2012-12-05 2016-02-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CN103165326B (zh) 2013-03-07 2015-07-0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其键盘
CN203312112U (zh) 2013-05-22 2013-11-27 袁建平 一种具有新型导向结构的超薄键盘
TWM482153U (zh) 2014-04-09 2014-07-1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按鍵結構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7474B (zh) * 2016-05-13 2017-12-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US9953776B2 (en) 2016-05-13 2018-04-24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TWI613690B (zh) * 2016-06-16 2018-02-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US10008345B2 (en) 2016-06-16 2018-06-26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Keyswitch
TWI641013B (zh) * 2016-08-12 2018-11-11 光寶電子(廣州)有限公司 按鍵裝置及其多腳支撐平衡桿結構
TWI616920B (zh) * 2016-08-17 2018-03-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及其鍵盤
TWI615865B (zh) * 2017-06-05 2018-02-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US10672570B2 (en) 2018-01-12 2020-06-02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412535B2 (en) 2016-08-09
TWI523057B (zh) 2016-02-21
US20160055989A1 (en) 2016-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3057B (zh) 按鍵結構
US9508505B2 (en) Keyswitch structure
US9236204B2 (en) Keyswitch with magnetic restoration mechanism
US9959991B2 (en) Keyswitch
US9953776B2 (en) Keyswitch
US9984840B2 (en) Keyswitch structure, switch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a keyswitch structure
TWI476801B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201322293A (zh) 按鍵
TW201515040A (zh) 磁吸式按鍵及其鍵盤
TWI598915B (zh) 按鍵結構、開關結構及按鍵結構組合方法
US10008345B2 (en) Keyswitch
TW201804493A (zh) 按鍵、鍵盤及其按鍵製造方法
TWI681430B (zh) 按鍵結構
TWM552663U (zh) 按鍵結構
TW202046359A (zh) 按鍵
TWI476799B (zh) 按鍵
TW202105425A (zh) 按鈕開關
TWI699801B (zh) 按鍵結構
US9715975B2 (en) Keyswitch using magnetic force to restore cap position
CN210015808U (zh) 按键结构
US11328879B2 (en) Keyswitch structure
TWI601176B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I597750B (zh) 按鍵
TWI533345B (zh) 按鍵及其鍵盤
US11049673B2 (en) Key swi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