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3345B - 按鍵及其鍵盤 - Google Patents

按鍵及其鍵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3345B
TWI533345B TW103142922A TW103142922A TWI533345B TW I533345 B TWI533345 B TW I533345B TW 103142922 A TW103142922 A TW 103142922A TW 103142922 A TW103142922 A TW 103142922A TW I533345 B TWI533345 B TW I53334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members
magnetic
circular arc
key cap
point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429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21948A (zh
Inventor
陳基煌
Original Assignee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429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33345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33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3345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21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1948A/zh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Description

按鍵及其鍵盤
本發明關於一種按鍵及其鍵盤,尤指一種使用磁吸力以作為鍵帽復位所需之驅動力的按鍵及其鍵盤。
就目前個人電腦的使用習慣而言,鍵盤為不可或缺的輸入設備之一,用以輸入文字、符號或數字。不僅如此,舉凡日常生活所接觸的消費性電子產品或是工業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設備,皆需設有按鍵結構作為輸入裝置,以操作上述之電子產品與加工設備。
請參閱第1圖,其為先前技術之按鍵1的剖面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按鍵1包含底板10、鍵帽12、電路板14、支撐裝置16以及彈性件18。電路板14設置於底板10上。支撐裝置16設置於鍵帽12與底板10之間,用以支撐鍵帽12。彈性件18亦設置於鍵帽12與底板10之間,當鍵帽12被使用者按壓後,彈性件18提供鍵帽12一彈性回復力,使鍵帽12可回復至按壓前之位置。
然而,由於支撐裝置16所採用之剪刀腳機構設計係會導致其需要較大的高度空間,從而進一步地增加了按鍵1的整體高度,因此不利於鍵盤薄型化的應用。此外,彈性件18往往是橡膠製成,橡膠於長期使用之下會有疲勞狀況,進而使按鍵1的使用壽命減短。
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使用磁吸力以作為鍵帽復位所需之驅動力的按鍵及其鍵盤,以解決上述之問題。
根據一實施例,本發明之按鍵包含一底板、一鍵帽、一滑道、一突出部,以及二磁性件。該鍵帽可相對該底板於一按壓位置以及一釋放位置之間移動。該滑道設置於該底板與該鍵帽之間。該突出部形成於該鍵帽。該二磁性件撐抵於該突出部與該鍵帽以及該滑道之間且以磁性相吸之方式彼此相對設置,當該鍵帽被一外力按壓而從該釋放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突出部推動該二磁性件沿著該滑道彼此遠離,當該外力釋放時,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沿著該滑道彼此接近,以推擠該突出部而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釋放位置。
根據另一實施例,本發明之鍵盤包含一底板以及複數個按鍵。該複數個按鍵設置於該底板上,該複數個按鍵之至少其中之一按鍵包含一鍵帽、一滑道、一突出部,以及二磁性件。該鍵帽可相對該底板於一按壓位置以及一釋放位置之間移動。該滑道設置於該底板與該鍵帽之間。該突出部形成於該鍵帽。該二磁性件撐抵於該突出部與該滑道之間且以磁性相吸之方式彼此相對設置,當該鍵帽被一外力按壓而從該釋放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突出部推動該二磁性件沿著該滑道彼此遠離,當該外力釋放時,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沿著該滑道彼此接近,以推擠該突出部而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釋放位置。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提供之鍵盤即可省略習知按鍵中的剪刀腳機構以及彈性件之配置,從而有效地縮減按鍵整體所需佔用的空間,以利後續鍵盤薄型化之應用,並且有效地延長按鍵之使用壽命。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實施方式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100‧‧‧鍵盤
10、102‧‧‧底板
14、124‧‧‧電路板
16‧‧‧支撐裝置
18‧‧‧彈性件
116、516‧‧‧平面部
118‧‧‧凹陷部
120‧‧‧第一平衡桿
122‧‧‧第二平衡桿
125‧‧‧開關
126‧‧‧觸發部
207、307、407‧‧‧容置槽
209、309‧‧‧尖角結構
211、311‧‧‧第一斜側面
213、313‧‧‧第二斜側面
415‧‧‧圓弧凸部
1、104、204、304、404、504‧‧‧按鍵
12、106、206、306、406、506‧‧‧鍵帽
108、208、308、408、508‧‧‧滑道
110、112、410、412、510、512‧‧‧磁性件
114、214、314、414、514‧‧‧突出部
第1圖為先前技術之按鍵的剖面示意圖。
第2圖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所提出之鍵盤的立體圖。
第3圖為第2圖之鍵盤之部分爆炸圖。
第4圖為第2圖之鍵帽於另一視角之放大示意圖。
第5圖為第2圖之按鍵沿剖面線A-A之剖面示意圖。
第6圖為第5圖之鍵帽被按壓至按壓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
第7圖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所提出之按鍵之剖面示意圖。
第8圖為第7圖之鍵帽被按壓至按壓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
第9圖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所提出之按鍵之剖面示意圖。
第10圖為第9圖之鍵帽被按壓至按壓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
第11圖為根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所提出之按鍵之剖面示意圖。
第12圖為第11圖之鍵帽被按壓至按壓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
第13圖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所提出之按鍵之剖面示意圖。
第14圖為第13圖之鍵帽被按壓至按壓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
請參閱第2圖,其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所提出之鍵盤100的立體圖。如第2圖所示,鍵盤100包含底板102以及複數個按鍵104,按鍵104係設置於底板102上,按鍵104用以供使用者按壓,進而執行使用者所欲輸入之功能。鍵盤100係較佳地為一般應用於個人電腦之鍵盤,但不受此限。舉例來說,鍵盤100亦可應用於一般具有由上蓋與下殼體組成之開合機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上(例如筆記型電腦或折疊式鍵盤)。
本發明所提出之利用磁吸力以驅動按鍵復位之設計係可應用於複數個按鍵104之至少其中之一上,其數量多寡端視鍵盤100之實際應用而定, 為求簡化說明,以下係針對其中之一具有磁力驅動復位設計之按鍵104進行描述,至於其他採用相同設計之按鍵104的結構設計,其係可以此類推。
請參閱第3圖、第4圖,以及第5圖,第3圖為第2圖之鍵盤100之部分爆炸圖,第4圖為第2圖之鍵帽106於另一視角之放大示意圖,第5圖為第2圖之按鍵104沿剖面線A-A之剖面示意圖,其中為了清楚顯示鍵帽106與滑道108之間的作動關係,第5圖之按鍵104僅顯示鍵帽106、滑道108與二磁性件110、112,且鍵帽106與滑道108僅以部分簡示之。如第3圖、第4圖,以及第5圖所示,按鍵104包含鍵帽106、滑道108,以及二磁性件110、112。鍵帽106朝底板102延伸形成有突出部114,滑道108係設置於底板102與鍵帽106之間,更詳細地說,在此實施例中,滑道108係為尖角結構,突出部114係可為梯形結構,在此實施例中,突出部114可具有平面部116以及自平面部116向內凹陷之凹陷部118,滑道108正對於凹陷部118以確保突出部114不會在鍵帽106被按壓的過程中與滑道108發生撞擊而損壞的情況,二磁性件110、112係撐抵於鍵帽106之突出部114與滑道108之間且以磁性相吸之方式(其磁性相吸之排列方式係如第5圖所示,但不受此限)彼此相對設置,藉此,二磁性件110、112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係可吸引二磁性件110、112承靠於突出部114之平面部116上且抵接於滑道108,其中磁性件110係可較佳地為磁鐵,而磁性件112則是可為磁鐵或磁性材料(例如,鐵或其它金屬),但不受此限,在另一實施例中,磁性件110亦可改為磁性材料(例如,鐵或其它金屬),而磁性件112則是可為磁鐵。
為了使鍵帽106在底板102上穩定地上下移動,按鍵104更包含二第一平衡桿120,二第一平衡桿120彼此相對且可活動地連接於鍵帽106以及底板102,藉以發揮連桿引導效果而引導鍵帽106能夠在底板102上平順地上下移動。另外,按鍵104可更包含一第二平衡桿122,第二平衡桿122 係位於二第一平衡桿120之一側且可活動地連接於鍵帽106以及底板102,以使鍵帽106能夠在底板102上更加平順地上下移動。
至於在按鍵104之觸發設計方面,在此實施例中,如第3圖以及第5圖所示,鍵盤100可另包含電路板124,電路板124係設置於底板102以及滑道108之間,電路板124係較佳地為薄膜電路板(membrane)且具有至少一開關125(於第3圖中顯示二個,但不受此限),例如薄膜開關(membrane switch)或其它觸發性開關。在此實施例中,磁性件110、112對應開關125之位置上形成有相對應之觸發部126,如此一來,當鍵帽106移動至按壓位置時,磁性件110、112之觸發部126可接觸到開關125而觸發按鍵訊號,以執行對應的輸入功能。
透過上述配置,如第3圖、第4圖、第5圖,以及第6圖所示,第6圖為第5圖之鍵帽106被按壓至按壓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其中為了清楚顯示鍵帽106與滑道108之間的作動關係,第6圖之按鍵104僅顯示鍵帽106、滑道108與二磁性件110、112,且鍵帽106與滑道108僅以部分簡示之。當鍵帽106被外力按壓而從如第5圖所示之釋放位置移動至如第6圖所示之按壓位置時,滑道108(即尖角結構)係可隨著鍵帽106之移動而穿插於二磁性件110、112之間,以推動二磁性件110、112在突出部114之平面部116上滑動而彼此遠離,在此過程中,由第5圖以及第6圖可知,磁性件110、112之觸發部126即可接觸到電路板124上之開關125而觸發按鍵訊號,以執行對應的輸入功能,從而完成按鍵104之按壓操作。在實際應用中,電路板124上之開關125可相對磁性件110、112向下彎曲,以在磁性件110、112之觸發部126接觸到開關125時提供緩衝效果。
此時,由於如第6圖所示之彼此遠離之二磁性件110、112之間會 產生磁吸力,因此,當上述外力釋放時,二磁性件110、112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可吸引二磁性件110、112沿著滑道108之尖角結構的斜面而在突出部114之平面部116上滑動而彼此接近,如此一來,二磁性件110、112即可推擠突出部114而驅動鍵帽106從如第6圖所示之按壓位置自動回到如第5圖所示之釋放位置,藉以達到按鍵104可自動回位之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鍵帽與滑道之結構設計係可不限於第一實施例所述之梯形結構與尖角結構之配合,也就是說,只要是使用形成在鍵帽之突出部推動二磁性件沿著滑道滑動且利用磁吸力作為鍵帽復位所需之驅動力的設計,其均屬本發明之保護涵蓋範圍,舉例來說,請參閱第7圖以及第8圖,第7圖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所提出之按鍵204之剖面示意圖,第8圖為第7圖之鍵帽206被按壓至按壓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其中為了清楚顯示鍵帽206與滑道208之間的作動關係,第7圖以及第8圖之按鍵204僅顯示鍵帽206、滑道208與二磁性件110、112,且鍵帽206與滑道208僅以部分簡示之,第二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與第一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編號相同者,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結構,於此不再贅述。由第7圖以及第8圖可知,按鍵204包含鍵帽206、滑道208,以及二磁性件110、112,鍵帽206延伸形成有突出部214,在此實施例中,突出部214係為圓弧凸部以抵接二磁性件110、112,滑道208上具有與圓弧凸部錯開設置的至少一尖角結構209(於第7圖以及第8圖中顯示一個,但不受此限),二磁性件110、112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二磁性件110、112分別貼附於尖角結構209之第一斜側面211以及第二斜側面213上。在實際應用中,滑道208於對應尖角結構209之兩側之位置上可分別形成有容置槽207,藉此,當鍵帽206被按壓時,二磁性件110、112係可分別容置在容置槽207中,以確保二磁性件110、112不會在移動的過程中與按鍵204之內部元件(如鍵帽206、滑道208)發生結構干涉而卡死的情況。
透過上述配置,當鍵帽204被外力按壓而從如第7圖所示之釋放位置移動至如第8圖所示之按壓位置時,突出部214(即圓弧凸部)係可隨著鍵帽204之移動而沿著突出部214之圓弧面在尖角結構209之第一斜側面211以及第二斜側面213上滑動而彼此遠離。另一方面,當外力釋放時,二磁性件110、112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即可吸引二磁性件110、112沿著突出部214之圓弧面在尖角結構209之第一斜側面211以及第二斜側面213上滑動而彼此接近,以推擠突出部214而驅動鍵帽206從如第8圖所示之按壓位置自動回位至如第7圖所示之釋放位置。至於按鍵206之其他相關說明,其係可參照第一實施例類推,於此不再贅述。需注意的是,上述突出部之圓弧凸部與滑道上之尖角結構係為可互換之配置,亦即突出部可為尖角結構且滑道上可具有與尖角結構錯開設置的圓弧凸部以相互配合而產生推動磁性件之功效,其相關結構設計可參照上述實施例類推。
請參閱第9圖以及第10圖,第9圖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所提出之按鍵304之剖面示意圖,第10圖為第9圖之鍵帽306被按壓至按壓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其中為了清楚顯示鍵帽306與滑道308之間的作動關係,第9圖以及第10圖之按鍵304僅顯示鍵帽306、滑道308與二磁性件110、112,且鍵帽306與滑道308僅以部分簡示之,第三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與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編號相同者,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結構,於此不再贅述。由第9圖以及第10圖可知,按鍵304包含鍵帽306、滑道308,以及二磁性件110、112,突出部314自鍵帽304延伸形成且為尖角結構,滑道308上具有與突出部314錯開設置的至少一尖角結構309(於第9圖以及第10圖中顯示一個,但不受此限),二磁性件110、112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二磁性件110、112分別貼附於突出部314之第一斜側面311以及第二斜側面313上且分別抵接於尖角結構309。在實際應用中,鍵帽306於對應尖角 結構之兩側之位置上以及滑道308於對應尖角結構309之兩側之位置上可形成有容置槽307,藉此,當鍵帽506被按壓時,二磁性件110、112係可分別容置在相對應之容置槽307中,以確保二磁性件110、112不會在移動的過程中與按鍵304之內部元件(如鍵帽306、滑道308)發生結構干涉而卡死的情況。
透過上述配置,當鍵帽306被外力按壓而從如第9圖所示之釋放位置移動至如第10圖所示之按壓位置時,突出部314(即尖角結構)係可隨著鍵帽306之移動穿插於二磁性件110、112之間,以與尖角結構309共同推動二磁性件110、112彼此遠離。另一方面,當外力釋放時,二磁性件110、112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二磁性件110、112彼此接近,以推擠突出部314以及尖角結構309而驅動鍵帽306從如第10圖所示之按壓位置自動回位至如第9圖所示之釋放位置。至於按鍵304之其他相關說明,其係可參照上述實施例類推,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閱第11圖以及第12圖,第11圖為根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所提出之按鍵404之剖面示意圖,第12圖為第11圖之鍵帽406被按壓至按壓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其中為了清楚顯示鍵帽406與滑道408之間的作動關係,第11圖以及第12圖之按鍵404僅顯示鍵帽406、滑道408與二磁性件410、412,且鍵帽406與滑道408僅以部分簡示之,第四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與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編號相同者,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結構,於此不再贅述。由第11圖以及第12圖可知,按鍵404包含鍵帽406、滑道408,以及二磁性件410、412,突出部414自鍵帽406延伸形成且為圓弧凸部以抵接二磁性件410、412,滑道408上具有與突出部414錯開設置的至少一圓弧凸部415(於第11圖以及第12圖中顯示一個,但不受此限),二磁性件410、412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二磁性件410、412分別抵接於突 出部414以及圓弧凸部415。在實際應用中,滑道408於對應圓弧凸部415之兩側之位置上可分別形成有容置槽407,藉此,當鍵帽406被按壓時,二磁性件410、412係可分別容置在容置槽407中,以確保二磁性件410、412不會在移動的過程中與按鍵404之內部元件(如鍵帽406、滑道408)發生結構干涉而卡死的情況。
透過上述配置,當鍵帽406被外力按壓而從如第11圖所示之釋放位置移動至如第12圖所示之按壓位置時,突出部414(即圓弧凸部)穿插於二磁性件410、412之間,以與圓弧凸部415共同推動二磁性件410、412彼此遠離。另一方面,當外力釋放時,二磁性件410、412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可吸引二磁性件410、412彼此接近,以推擠突出部414以及圓弧凸部415而驅動鍵帽406從如第12圖所示之按壓位置自動回位至如第11圖所示之釋放位置。至於按鍵404之其他相關說明,其係可參照上述實施例類推,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閱第13圖以及第14圖,第13圖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所提出之按鍵504之剖面示意圖,第14圖為第13圖之鍵帽506被按壓至按壓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其中為了清楚顯示鍵帽506與滑道508之間的作動關係,第13圖以及第14圖之按鍵504僅顯示鍵帽506、滑道508與二磁性件510、512,且鍵帽506與滑道508僅以部分簡示之,第五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與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編號相同者,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結構,於此不再贅述。由第13圖以及第14圖可知,按鍵504包含鍵帽506、滑道508,以及二磁性件510、512,突出部514自鍵帽506延伸形成且為尖角結構以抵接二磁性件510、512,滑道508上具有一平面部516以承載二磁性件510、512。
透過上述配置,當鍵帽506被外力按壓而從如第13圖所示之釋放位置移動至如第14圖所示之按壓位置時,突出部514(即尖角結構)穿插於二磁性件510、512之間,以使二磁性件510、512在平面部516上滑動而彼此遠離。另一方面,當外力釋放時,二磁性件510、512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二磁性件510、512在平面部516上滑動而彼此接近,以推擠突出部514而驅動鍵帽506從如第14圖所示之按壓位置自動回位至如第13圖所示之釋放位置。至於按鍵504之其他相關說明,其係可參照上述實施例類推,於此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提供之鍵盤即可省略習知按鍵中的剪刀腳機構以及彈性件之配置,從而有效地縮減按鍵整體所需佔用的空間,以利後續鍵盤薄型化之應用,並且有效地延長按鍵之使用壽命。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4‧‧‧按鍵
106‧‧‧鍵帽
108‧‧‧滑道
110、112‧‧‧磁性件
114‧‧‧突出部
116‧‧‧平面部
118‧‧‧凹陷部
124‧‧‧電路板
125‧‧‧開關
126‧‧‧觸發部

Claims (26)

  1. 一種按鍵,其包含:一底板;一鍵帽,其可相對該底板於一按壓位置以及一釋放位置之間移動;一滑道,其設置於該底板與該鍵帽之間;一突出部,其形成於該鍵帽;以及二磁性件,其撐抵於該突出部與該滑道之間且以磁性相吸之方式彼此相對設置,當該鍵帽被一外力按壓而從該釋放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突出部推動該二磁性件沿著該滑道彼此遠離,當該外力釋放時,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沿著該滑道彼此接近,以推擠該突出部而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釋放位置。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突出部自該鍵帽朝該底板延伸形成且為一尖角結構,該滑道上具有與該尖角結構錯開設置的至少一圓弧凸部以抵接該二磁性件,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分別貼附於該尖角結構之一第一斜側面以及一第二斜側面上,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時,該尖角結構穿插於該二磁性件之間,以使該二磁性件沿著該至少一圓弧凸部之一圓弧面在該尖角結構之該第一斜側面以及該第二斜側面上滑動而彼此遠離,當該外力釋放時,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沿著該至少一圓弧凸部之該圓弧面在該尖角結構之該第一斜側面以及該第二斜側面上滑動而彼此接近,以推擠該尖角結構而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釋放位置。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按鍵,其中該鍵帽於對應該尖角結構之兩側之位置上分別形成有一第一容置槽,該滑道於對應該至少一圓弧凸部之兩側之位置上 分別形成有一第二容置槽,當該鍵帽從該釋放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每一第一容置槽係與相對應之第二容置槽共同容置相對應之磁性件。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二磁性件的其中之一係為一磁鐵,該二磁性件的其中之另一係為一磁鐵或一導磁性材料。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更包含二第一平衡桿,該二第一平衡桿彼此相對且可活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以及該底板,以使該鍵帽可相對該底板於該按壓位置以及該釋放位置之間移動。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按鍵,其更包含一第二平衡桿,該第二平衡桿位於該二第一平衡桿之一側且可活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以及該底板。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另包含:一電路板,其設置於該底板以及該滑道之間且具有至少一開關,該磁性件對應該開關之位置上形成有一觸發部,當該磁性件接觸該開關時,該磁性件經由該觸發部觸發一按鍵訊號。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突出部自該鍵帽朝該底板延伸形成且為一圓弧凸部以抵接該二磁性件,該滑道上具有與該圓弧凸部錯開設置的至少一尖角結構,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分別貼附於該尖角結構之一第一斜側面以及一第二斜側面上,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時,該圓弧凸部穿插於該二磁性件之間,以使該二磁性件沿著該圓弧凸部之一圓弧面在該尖角結構之該第一斜側面以及該第二斜側面上滑動而彼此遠離,當該外力釋放時,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沿著該圓弧凸部之該圓弧面在該尖角結構之該第一斜側面以及該第二 斜側面上滑動而彼此接近,以推擠該圓弧凸部而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釋放位置。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突出部自該鍵帽朝該底板延伸形成且為一第一尖角結構,該滑道上具有與該第一尖角結構錯開設置的至少一第二尖角結構,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分別貼附於該第一尖角結構之一第一斜側面以及一第二斜側面上且分別抵接於該第二尖角結構,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時,該第一尖角結構穿插於該二磁性件之間,以與該第二尖角結構共同推動該二磁性件彼此遠離,當該外力釋放時,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彼此接近,以推擠該第一尖角結構以及該第二尖角結構而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釋放位置。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突出部自該鍵帽朝該底板延伸形成且為一第一圓弧凸部,該滑道上具有與該第一圓弧凸部錯開設置的至少一第二圓弧凸部,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分別抵接於該第一圓弧凸部以及該第二圓弧凸部,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時,該第一圓弧凸部穿插於該二磁性件之間,以與該第二圓弧凸部共同推動該二磁性件彼此遠離,當該外力釋放時,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彼此接近,以推擠該第一圓弧凸部以及該第二圓弧凸部而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釋放位置。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突出部自該鍵帽朝該底板延伸形成且為一尖角結構,該滑道上具有一平面部以承載該二磁性件,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時,該尖角結構穿插於該二磁性件之間,以使該二磁性件在該平面部上滑動而彼此遠離,當該外力釋放時,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 引該二磁性件在該平面部上滑動而彼此接近,以推擠該尖角結構而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釋放位置。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突出部自該鍵帽朝該底板延伸形成且為一梯形結構,該滑道係為與該梯形結構對應的一尖角結構,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承靠於該梯形結構上且抵接於該尖角結構,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時,該尖角結構穿插於該二磁性件之間以推動該二磁性件彼此遠離,當該外力釋放時,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彼此接近,以推擠該尖角結構而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釋放位置。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按鍵,其中該梯形結構具有一平面部以及自該平面部向內凹陷之一凹陷部,該尖角結構正對於該凹陷部。
  14. 一種鍵盤,其包含:一底板;以及複數個按鍵,其設置於該底板上,該複數個按鍵之至少其中之一按鍵包含:一鍵帽,其可相對該底板於一按壓位置以及一釋放位置之間移動;一滑道,其設置於該底板與該鍵帽之間;一突出部,其形成於該鍵帽;以及二磁性件,其撐抵於該突出部與該滑道之間且以磁性相吸之方式彼此相對設置,當該鍵帽被一外力按壓而從該釋放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突出部推動該二磁性件沿著該滑道彼此遠離,當該外力釋放時,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沿著該滑道彼此接近,以推擠該突出部而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釋放位置。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鍵盤,其中該突出部係為一尖角結構,該滑道上具有與該尖角結構錯開設置的至少一圓弧凸部以抵接該二磁性件,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分別貼附於該尖角結構之一第一斜側面以及一第二斜側面上,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時,該尖角結構穿插於該二磁性件之間,以使該二磁性件沿著該至少一圓弧凸部之一圓弧面在該尖角結構之該第一斜側面以及該第二斜側面上滑動而彼此遠離,當該外力釋放時,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沿著該至少一圓弧凸部之該圓弧面在該尖角結構之該第一斜側面以及該第二斜側面上滑動而彼此接近,以推擠該尖角結構而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釋放位置。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鍵盤,其中該鍵帽於對應該尖角結構之兩側之位置上分別形成有一第一容置槽,該滑道於對應該至少一圓弧凸部之兩側之位置上分別形成有一第二容置槽,當該鍵帽從該釋放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每一第一容置槽係與相對應之第二容置槽共同容置相對應之磁性件。
  17.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鍵盤,其中該二磁性件的其中之一係為一磁鐵,該二磁性件的其中之另一係為一磁鐵或一導磁性材料。
  18.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鍵盤,其中該按鍵更包含二第一平衡桿,該二第一平衡桿彼此相對且可活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以及該底板,以使該鍵帽可相對該底板於該按壓位置以及該釋放位置之間移動。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鍵盤,其中該按鍵更包括一第二平衡桿,該第二平衡桿位於該二第一平衡桿之一側且可活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以及該底板。
  20.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鍵盤,其另包含:一電路板,其設置於該底板以及該滑道之間且具有至少一開關,該磁性件對應該開關之位置上形成有一觸發部,當該磁性件接觸該開關時,該磁性件經由該觸發部觸發一按鍵訊號。
  21.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鍵盤,其中該突出部係為一圓弧凸部以抵接該二磁性件,該滑道上具有與該圓弧凸部錯開設置的至少一尖角結構,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分別貼附於該尖角結構之一第一斜側面以及一第二斜側面上,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時,該圓弧凸部穿插於該二磁性件之間,以使該二磁性件沿著該圓弧凸部之一圓弧面在該尖角結構之該第一斜側面以及該第二斜側面上滑動而彼此遠離,當該外力釋放時,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沿著該圓弧凸部之該圓弧面在該尖角結構之該第一斜側面以及該第二斜側面上滑動而彼此接近,以推擠該圓弧凸部而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釋放位置。
  22.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鍵盤,其中該突出部係為一第一尖角結構,該滑道上具有與該第一尖角結構錯開設置的至少一第二尖角結構,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分別抵接於該第一尖角結構以及該第二尖角結構,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時,該第一尖角結構穿插於該二磁性件之間,以與該第二尖角結構共同推動該二磁性件彼此遠離,當該外力釋放時,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彼此接近,以推擠該第一尖角結構以及該第二尖角結構而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釋放位置。
  23.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鍵盤,其中該突出部係為一第一圓弧凸部,該滑道上具有與該第一圓弧凸部錯開設置的至少一第二圓弧凸部,該二磁性件之間 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分別抵接於該第一圓弧凸部以及該第二圓弧凸部,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時,該第一圓弧凸部穿插於該二磁性件之間,以與該第二圓弧凸部共同推動該二磁性件彼此遠離,當該外力釋放時,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彼此接近,以推擠該第一圓弧凸部以及該第二圓弧凸部而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釋放位置。
  24.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鍵盤,其中該突出部係為一尖角結構,該滑道上具有一平面部以承載該二磁性件,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時,該尖角結構穿插於該二磁性件之間,以使該二磁性件在該平面部上滑動而彼此遠離,當該外力釋放時,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在該平面部上滑動而彼此接近,以推擠該尖角結構而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釋放位置。
  2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鍵盤,其中該突出部自該鍵帽朝該底板延伸形成且為一梯形結構,該滑道係為與該梯形結構對應的一尖角結構,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承靠於該梯形結構上且抵接於該尖角結構,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時,該尖角結構穿插於該二磁性件之間以推動該二磁性件彼此遠離,當該外力釋放時,該二磁性件之間所產生之磁吸力吸引該二磁性件彼此接近,以推擠該尖角結構而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釋放位置。
  26. 如請求項25所述之鍵盤,其中該梯形結構具有一平面部以及自該平面部向內凹陷之一凹陷部,該尖角結構正對於該凹陷部。
TW103142922A 2014-12-09 2014-12-09 按鍵及其鍵盤 TWI5333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42922A TWI533345B (zh) 2014-12-09 2014-12-09 按鍵及其鍵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42922A TWI533345B (zh) 2014-12-09 2014-12-09 按鍵及其鍵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33345B true TWI533345B (zh) 2016-05-11
TW201621948A TW201621948A (zh) 2016-06-16

Family

ID=56509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2922A TWI533345B (zh) 2014-12-09 2014-12-09 按鍵及其鍵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3334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8656B (zh) * 2016-06-02 2019-01-21 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Switch, keyboard and switch manufacturing method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8656B (zh) * 2016-06-02 2019-01-21 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Switch, keyboard and switch manufactur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1948A (zh) 2016-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64651B2 (en) Keyswitch
US9953776B2 (en) Keyswitch
TWI523057B (zh) 按鍵結構
US9214295B2 (en) Key structure
USRE47957E1 (en) Keyswitch, keyboard and keyswitch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523055B (zh) 按鍵
TW201250748A (en) Key structure
TWI613690B (zh) 按鍵
TWM484179U (zh) 按鍵結構
CN104538228B (zh) 按键及其键盘
TWI476799B (zh) 按鍵
TW201703085A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I533345B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M461862U (zh) 按鍵及鍵盤
CN110265253B (zh) 按键
TW201640544A (zh) 按鍵
CN201853595U (zh) 按键及键盘
TWI578353B (zh) 磁吸按鍵及其磁吸按鍵製造方法
TWI446216B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I550668B (zh) 按鍵及其鍵盤
US11049673B2 (en) Key switch
TWI518725B (zh) 按鍵
TW201807728A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M471622U (zh) 具有按鍵收納功能之鍵盤
TW201703082A (zh) 按鍵及其鍵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