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46102A - 具有溫度、pH響應性的共聚物及脂質體複合物 - Google Patents

具有溫度、pH響應性的共聚物及脂質體複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46102A
TW201546102A TW104113013A TW104113013A TW201546102A TW 201546102 A TW201546102 A TW 201546102A TW 104113013 A TW104113013 A TW 104113013A TW 104113013 A TW104113013 A TW 104113013A TW 201546102 A TW201546102 A TW 20154610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polymer
liposome
temperature
repeating unit
liposome complex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30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88583B (zh
Inventor
Naoko Yamazaki
Takayuki Kumei
Kenji Kono
Hiroyuki Komiya
Original Assignee
Fancl Corp
Univ Osaka Prefect Public Corp
Nof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ncl Corp, Univ Osaka Prefect Public Corp, Nof Corp filed Critical Fancl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461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61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85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8583B/zh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Cosmetics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Micro-Capsu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在特定的溫度、pH下引起親-疏水變化的共聚物,以及藉由與該共聚物複合化,可在特定溫度、pH下釋放內包物的脂質體複合物。其為具有來自下述通式(1)表示的單體的重複單元(a)、來自含羧基的單體的重複單元(b)、來自下述通式(2)表示的單體的重複單元(c)的共聚物,以及與該共聚物複合化的脂質體複合物。 □(式(1)中,R1表示氫原子或甲基,R2表示碳原子數為1至4的烷基,n表示1至4的自然數。) □(式(2)中,R3表示氫原子或甲基,R4表示碳原子數為8至20的烷基或碳原子數為8至20的烯基,m表示1至6的自然數。)

Description

具有溫度、pH響應性的共聚物及脂質體複合物
本發明係關於具有溫度、pH響應性的共聚物以及將該共聚物與脂質體複合化的脂質體複合物。
脂質體是指由脂雙層膜的單層或多層組成的囊泡結構,其中脂雙層膜是由磷脂構成的。由於磷脂分子呈松葉形,且兼具磷酸部分的親水性、脂肪酸酯部分的疏水性這樣2種性質,所以當放入水中時,藉由疏水性部分向內側聚集,親水性部分朝向外側,從而形成球形的脂質體。脂質體可將水溶性的藥效成分封裝在其親水性部分,將油溶性的藥效成分封裝在其疏水性部分。在醫學領域主要關注其在藥物傳遞系統(DDS)上的應用,即在脂質體的脂雙層膜中水相被封裝,使該水相包含藥劑並使藥劑在目標病灶部位釋放。此外,在化妝品領域,期待能夠根據塗抹於皮膚時的環境的變化而釋放有效成分,並有效地滲透於皮膚內。通常而言,雖然在控制環境響應性的技術開發中,作為調控因子已知有光、UV、濕度、壓力等,但由於缺乏定量性,還有這些因子在安全性方面的原因所以 在化妝品上的應用存在困難。
專利文獻1中提出了溫度敏感性脂質體,即 在脂質體膜上負載有具有感熱響應性部分及疏水性部分的高分子化合物和聚乙二醇,並在加熱到40至45度左右時釋放內包物。專利文獻2中提出了pH響應性脂質體,即含有陽離子性雙親媒性分子、陰離子性雙親媒性分子以及雙離子性雙親媒性分子中的至少1種,在酸性pH環境下保持內包物,在鹼性pH環境下釋放內包物。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6-306794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10-209012號公報
本發明的課題係提供一種在特定的溫度、pH下引起親-疏水變化的共聚物,以及藉由與該共聚物複合化,可在特定的溫度、pH下釋放內包物的脂質體複合物。
用於解決上述課題的方法如下。
1. 一種共聚物,其特徵係具有來自下述通式(1)表示的單體的重複單元(a)、來自含羧基的單體的重複單元(b)、來自下述通式(2)表示的單體的重複單元(c)。
(式(1)中,R1表示氫原子或甲基,R2表示碳原子數為1至4的烷基,n表示1至4的自然數。)
(式(2)中,R3表示氫原子或甲基,R4表示碳原子數為8至20的烷基或碳原子數為8至20的烯基,m表示1至6的自然數。)
2. 如1.所述的共聚物,其中,相對於重複單元(a)至(c)的合計100莫耳%,重複單元(a)為40至89莫耳%,重複單元(b)為10至50莫耳%,重複單元(c)為1至10莫耳%。
3. 如1.或2.所述的共聚物,其中,前述含羧基的單體為甲基丙烯酸。
4. 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共聚物,其中,重均分子量為1,000至1,000,000。
5. 一種脂質體複合物,其中,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共聚物係負載於脂質體的脂雙層膜。
6. 如5.所述的脂質體複合物,其中,前述脂雙層膜與前述共聚物的重量比為50:50至99:1。
7. 如5.或6.所述的脂質體複合物,其中,前述脂雙層膜含有氫化磷脂。
8. 如5.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脂質體複合物,其中,前述脂雙層膜含有固醇。
9. 如5.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脂質體複合物,其係在內 部包含藥效成分。
10. 一種皮膚外用劑、化妝料、食品、醫藥品或生化試劑,其係含有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共聚物和脂質體。
由於本發明的共聚物的水溶液在特定的溫 度、pH下由親水性向疏水性發生相轉移從而透明液體變為懸浮液,所以可用作環境響應性因子。尤其是,脂雙層膜負載有共聚物的脂質體複合物在特定的溫度、pH下共聚物變為疏水性,據此可破壞脂質體的脂雙層膜,從而釋放內包物。由於脂質體複合物在特定的溫度、pH下能夠釋放內包物,所以可用於化妝料、皮膚外用劑、藥劑、生化試劑等。
第1圖是表示共聚物水溶液的透射率的圖。
第2圖是表示共聚物水溶液的透射率的圖。
第3圖是表示共聚物的吸熱峰的圖。
第4圖是表示脂質體複合物的pH響應性的圖。
第5圖是表示脂質體複合物的pH響應性的圖。
第6圖是表示脂質體複合物的溫度響應性的圖。
第7圖是表示脂質體複合物的pH響應性的圖。
第8圖是用本發明的脂質體複合物處理的HeLa細胞的共軛焦雷射顯微鏡圖像。
第9圖是用比較例的脂質體複合物處理的HeLa細胞的共軛焦雷射顯微鏡圖像。
第10圖是表示脂質體複合物的溫度響應性的圖。
第11圖是表示脂質體複合物的pH響應性的圖。
第12圖是表示脂質體複合物的溫度響應性的圖。
第13圖是表示脂質體複合物的pH響應性的圖。
第14圖是表示含有氫化磷脂的脂質體複合物的溫度響應性的圖。
第15圖是表示含有植物固醇的脂質體複合物的溫度響應性的圖。
「共聚物」
本發明係關於具有來自下述通式(1)表示的單體的重複單元(a)、來自含羧基的單體的重複單元(b)、來自下述通式(2)表示的單體的重複單元(c)的共聚物。
(式(1)中,R1表示氫原子或甲基,R2表示碳原子數為1至4的烷基,n表示1至4的自然數。)
(式(2)中,R3表示氫原子或甲基,R4表示碳原子數為8至20的烷基或碳原子數為8至20的烯基,m表示1至6的自然數。)
本發明的共聚物的結構沒有特別限制,既可以是嵌段共聚物也可以是無規共聚物,但較佳係無規共聚物。
另外,本發明的共聚物的分子量沒有特別限制,但通常較佳係以重均分子量計為1,000至1,000,000的範圍。當重均分子量小於1,000時,凝聚時的塊粒較小從而不能有效地破壞脂質體的脂雙層膜。當重均分子量大於1,000,000時,由於黏度變得過高所以操作性差。另外,在水中的溶解性降低。重均分子量更佳係5,000至300,000,再更佳係10,000至100,000,最佳係50,000至80,000。
重複單元(a)賦予共聚物溫度響應性。該溫 度響應性來自重複單元(a)中的乙二醇結構。由於乙二醇結構在低溫中與周圍的水分子水合從而穩定,但在高溫中失去水合的水分子而變得疏水,因此共聚物凝聚。重複單元(a)的R2表示碳原子數為1至4的烷基,但從在水中的溶解度高的角度考慮較佳係碳原子數為1至3的烷基。
重複單元(b)具有羧基,從而賦予共聚物pH 響應性。由於羧基在中性水溶液及鹼性水溶液中去質子化而成為-COO-,所以親水性高。此外,由於靜電排斥而難以凝聚,所以共聚物溶於水。與此相對,由於在弱酸性水溶液中質子化而成為-COOH從而親水性降低,此外,也無靜 電排斥,所以共聚物凝聚。
而且,在本發明的共聚物中,重複單元(b) 也對溫度響應性造成影響。由於去質子化的羧基(-COO-)與存在於重複單元(a)、(c)的乙二醇結構中的氧原子中的非共價電子對相互排斥,所以在水中的溶解性提高。由於在酸性條件下羧基質子化時,羧基的-OH與存在於重複單元(a)、(c)的乙二醇結構中的氧原子的非共價電子對在分子內或分子間形成氫鍵,所以共聚物變得容易凝聚。由於重複單元(b)增多時,羧基質子化所必需的pH降低,所以響應點變得更高溫、更酸性。
作為含羧基的單體,可無特別限制地使 用。例如可列舉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馬來酸、巴豆酸、3-丁烯酸、4-戊烯酸、衣康酸、2-己烯酸、3-己烯酸、5-己烯酸、乙烯基乙酸、肉桂酸、3-烯丙氧基丙酸、衣康酸單酯、馬來酸單酯、馬來酸酐、富馬酸、富馬酸單酯、鄰苯二甲酸乙烯酯、均苯四甲酸乙烯酯等。它們當中較佳係巴豆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馬來酸、馬來酸單酯、富馬酸、富馬酸單酯、3-烯丙氧基丙酸。這些含羧基的單體既可單獨使用,也可將2種以上組合使用。
由於重複單元(c)具有與重複單元(a)類似的骨架,所以與重複單元(a)同樣地賦予共聚物溫度響應性。而且,重複單元(c)具有與重複單元(a)的碳原子數1至4的烷基(R2)相比為親油性的碳原子數為8至20的烷基或碳原子數為8至20的烯基(R4)。R4表示的碳原子數為8至20 的烷基或烯基既可為直鏈也可為支鏈。具體而言可列舉碳原子數為8的辛基、2-乙基己基、碳原子數為12的月桂基、碳原子數為18的硬脂基、異硬脂基、油烯基,從進入脂質體脂雙層膜的親油性部分的容易性考慮,較佳係碳原子數為12至18的烷基。
另外,只要在不妨礙本發明效果的範圍 內,本發明的共聚物也可含有重複單元(a)至(c)以外的來自可共聚的其他乙烯性不飽和單體的重複單元。作為這樣的乙烯性不飽和單體,例如可列舉丙烯、正丁烯、異丁烯、1-己烯等α-烯烴類;具有丙烯酸酯基的不飽和單體;具有甲基丙烯酸酯基的不飽和單體;丙烯醯胺、N-甲基丙烯醯胺、N-乙基丙烯醯胺、N,N-二甲基丙烯醯胺、乙醯丙酮丙烯醯胺、丙烯醯胺丙磺酸及其鹽、丙烯醯胺丙基二甲基胺及其鹽(例如4級銨鹽);甲基丙烯醯胺、N-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乙基甲基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丙磺酸及其鹽、甲基丙烯醯胺丙基二甲基胺及其鹽(例如4級銨鹽);甲基乙烯基醚、乙基乙烯基醚、正丙基乙烯基醚、異丙基乙烯基醚、正丁基乙烯基醚、異丁基乙烯基醚、第三丁基乙烯基醚、十二烷基乙烯基醚、硬脂基乙烯基醚、2,3-二乙醯氧基-1-乙烯氧基丙烷等乙烯基醚類;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丙烯腈類;氯乙烯、氟乙烯等鹵化乙烯類;偏二氯乙烯、偏二氟乙烯等鹵化亞乙烯類;乙酸烯丙酯、2,3-二乙醯氧基-1-烯丙氧基丙烷、烯丙基氯等烯丙基化合物;馬來酸、衣康酸、富馬酸等不飽和二元羧酸的酯;乙烯基三甲氧基 矽烷等乙烯基矽烷化合物;乙酸異丙烯酯等。
本發明的共聚物的聚合方法沒有特別限制, 可使用溶液聚合、懸浮聚合、乳化聚合等。從在均勻系統中進行聚合反應的角度考慮,較佳係溶液聚合。溶液聚合可按常規方法進行,將原料單體、聚合引發劑、溶劑以規定量投料,例如可藉由溶液濃度在30至70質量%左右、聚合溫度為50至120℃的自由基聚合來進行。作為聚合引發劑,可使用在自由基聚合中通常使用的聚合引發劑,以相對於原料單體的投料總量為0.1至20質量%的比例使用聚合引發劑。作為聚合引發劑較佳係具有適合於聚合溫度的半衰期溫度的聚合引發劑,例如可使用過氧化二碳酸二丙酯(T10(10小時半衰期溫度)=40℃)、過氧化苯甲醯(T10=74℃)、過氧化月桂醯(T10=62℃)、過氧化己酸第三丁酯(T10=72℃)等有機過氧化物,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T10=51℃)、2,2’-偶氮雙(異丁腈)(T10=65℃)等偶氮化合物。
作為在溶液聚合中使用的溶劑,較佳係使 用溶解單體及聚合物雙方的溶劑,例如可列舉丙酮、甲乙酮等酮類溶劑,乙醇、異丙醇、乙二醇、丙二醇等醇溶劑,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等二元醇類溶劑,脂肪族類烴、芳香族類烴等烴等。其中,從可易於去除溶劑的角度考慮,較佳係丙酮、乙醇、異丙醇。另外,也可將2種以上溶劑混合使用。
本發明的共聚物在特定的溫度、pH下,由 親水性變為疏水性。引起該變化的響應點,可藉由重複單元(a)至(c)的莫耳%來調控。由於本發明的共聚物的水溶液在特定的溫度、pH下,共聚物由親水性向疏水性發生相轉移,從而由透明液體變為懸浮液,所以可作為環境響應性因子來應用。
在本發明的共聚物中,重複單元(a)至(c)的 莫耳%沒有特別限制,但如下所詳述,如果與脂質體複合化,則較佳係相對於重複單元(a)至(c)的合計100莫耳%,重複單元(a)為40至89莫耳%,重複單元(b)為10至50莫耳%,重複單元(c)為1至10莫耳%。由於重複單元(b)少於10莫耳%時疏水性弱,所以在與脂質體複合化時,破壞脂雙層膜的能力不充分。當重複單元(b)多於50莫耳%時親水性增高,而共聚物凝聚所必需的pH變得過低。而且,藉由為該莫耳比,適於在恆溫動物的細胞內環境中引起親-疏水變化。
「脂質體複合物」
由本發明的共聚物和脂質體可形成脂質體複合物。這是因為共聚物的重複單元(c)的碳原子數為8至20的烷基或碳原子數為8至20的烯基(R4)進入脂質體的脂雙層膜中的親油性部分,從而作為使共聚物連接並負載於脂質體的錨來發揮功能。
在此,本發明的脂質體複合物是指共聚物的一部分負載於脂質體的脂雙層膜中的物質,而非簡單的混合物。共 聚物是否負載於脂質體可用藉由凝膠過濾法、超速離心法、滲析法等能否將脂質體和共聚物分離來辨別。
如果將共聚物與脂質體複合化而形成脂質 體複合物,較佳係相對於重複單元(a)至(c)的合計100莫耳%具有重複單元(c)1至10莫耳%,特佳係具有1至7莫耳%。重複單元(c)少於1莫耳%時,脂質體與共聚物不能充分形成複合物,多於10莫耳%時,水溶性降低從而共聚物變得在水中難以溶解。就水溶性這點而言,7莫耳%以下溶解性特別優異。重複單元(a)、(b)的莫耳%只要根據顯示響應性的條件適當調節即可,但如上所述較佳係相對於重複單元(a)至(c)的合計100莫耳%,具有重複單元(b)10至50莫耳%。
在本發明的脂質體複合物中,當共聚物由 親水性向疏水性發生相轉移時,脂雙層膜被破壞從而釋放出脂質體的內包物。因此,本發明的脂質體複合物可應用於皮膚外用劑、化妝料、食品、醫藥品、生化試劑等。
脂質體的脂雙層膜被破壞的原理如下。
在脂質體複合物的水分散液中,共聚物在可維持親水性的條件下,以共聚物負載於脂質體的狀態穩定地存在於水中。當使該水分散液的溫度及/或pH發生變化而使共聚物變為疏水性時,共聚物在水中凝聚。由於在脂質體複合物中,共聚物負載於脂質體,所以共聚物的結構變化在脂質體脂雙層膜的表面附近發生。作為疏水性共聚物的凝聚物進入脂雙層膜的親油性部分從而破壞脂雙層膜。
在本發明的脂質體複合物中,共聚物可高 效地破壞脂質體的脂雙層膜。與此相對,由於未負載於脂質體的共聚物存在下述情況,即成為疏水性的共聚物彼此凝聚,以不攻擊脂雙層膜的狀態持續分散於水中,所以破壞脂質體的脂雙層膜的能力差。
在本發明中,構成脂質體的脂雙層膜的磷 脂與共聚物的重量比沒有特別限制,但通常為50:50至99:1的範圍。即使共聚物的重量比大於50,由於破壞脂質體的能力已達到極限,所以其能力也不能繼續提高。當共聚物的重量比小於1時,不能充分破壞脂質體。磷脂與共聚物的配比更佳係60:40至95:5,再更佳係70:30至90:10。
構成本發明的脂質體的磷脂,可使用通常 採用的雙親媒性磷脂作為脂質體的膜脂。作為此種磷脂,可列舉例如磷脂酸、磷脂醯乙醇胺、磷脂醯膽鹼、磷脂醯絲胺酸、磷脂醯甘油、磷脂醯肌醇、心磷脂、鞘磷脂、大豆磷脂醯膽鹼、蛋黃磷脂醯膽鹼等磷脂。作為這些磷脂的構成脂肪酸,可列舉肉豆蔻酸、棕櫚酸、硬脂酸、花生四烯酸、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等。它們可單獨或2種以上組合使用。特佳係磷脂醯膽鹼、磷脂醯乙醇胺。
在此,磷脂的性狀因構成醯基的脂肪酸的 不同而不同。為磷脂醯膽鹼的情況下,含有大量的蛋黃磷脂醯膽鹼、大豆磷脂醯膽鹼等不飽和脂肪酸的磷脂醯膽鹼為糊狀。具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殘基的非氫化磷脂在接觸空氣、照射光時,有時會帶有褐色、氣味發生變化。這是 由於不飽和脂肪酸因空氣中的氧而被過氧化。以防止因磷脂的氧化而導致的改性為目的,在磷脂的純化階段中加氫而使不飽和脂肪酸殘基轉變成飽和脂肪酸殘基的物質為氫化磷脂,氫化磷脂為固體形狀。
形成本發明的脂質體的磷脂既可以是非氫 化磷脂也可以是氫化磷脂,也可將它們併用。由於氫化磷脂的脂肪酸沒有雙鍵而較為柔軟,所以與非氫化磷脂相比可更緊密地填充,進而可形成緻密的脂雙層膜。併用非氫化磷脂與氫化磷脂可以不特別限制其比例,但是通常非氫化磷脂與氫化磷脂的莫耳比為99:1至1:99。在此,由於源自天然產物的磷脂為各種化合物的混合物,所以莫耳比用主要化合物的分子量計算。
本發明的脂質體也可具有固醇。已知固醇 具有進入脂雙層膜中而使脂雙層膜呈非凝膠也非液晶體的中間狀態的作用(參考文獻:“脂質體”(日語原名: )南江堂)。對於由非氫化磷脂構成的脂雙層膜,固醇具有使膜透射性、膜流動性下降的作用;對於由氫化磷脂構成的脂雙層膜,固醇具有使其相轉移消失且提高膜流動性的作用。
製備本發明的脂質體時的非氫化磷脂與固醇的莫耳比較佳係99:1至50:50,特佳係99:1至70:30。當固醇的莫耳比小於1或超過50時,脂質體的穩定性下降。在此,同前所述,由於源自天然產物的固醇為各種化合物的混合物,所以莫耳比用主要化合物的分子量計算。
作為本發明中使用的固醇,可列舉動物固 醇、植物固醇(phytosterol)、菌類固醇等。作為動物固醇例如可列舉膽固醇、膽甾烷醇(cholestanol)、7-脫氫膽固醇。 此外,作為植物固醇(phytosterol)可列舉穀固醇、豆固醇、墨角藻固醇、菠菜固醇、菜子固醇等。此外,可列舉作為植物固醇的氫化物的植物甾烷醇。作為菌類固醇,例如可列舉麥角固醇。
作為本發明中使用的固醇,可使用市售品。例如可列舉日本TAMA生物化學股份有限公司(Tama Biochemical Co.,Ltd.)製 植物固醇S(phytosterol)、日本精化股份有限公司製 膽固醇JSCI(膽固醇)、COGNIS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GENEROL 122N(phytosterol)、日本水產股份有限公司製MARINE膽固醇(膽固醇)等。
藉由調配氫化磷脂及/或植物固醇可使脂雙 層膜更穩定。即,調配了它們的脂雙層膜可抑制內包物的非意願漏出,從而使環境響應性更加敏銳。
本發明的脂質體可藉由公知的脂質體製造 方法製造。作為公知的脂質體的製造方法,可列舉擠壓機法、超音波法、法式衝壓法、高壓乳化法等。作為高壓乳化機可使用日本PRIMIX股份有限公司製T.K.FILMICS(薄膜旋轉型高速攪拌機)、日本Microfluidics公司製 微射流均質機(超高壓均質器)、日本吉田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NanoVater(納米機)等。
作為一個例子,對藉由擠壓機法來製造本 發明的脂質體的方法進行說明。使構成脂質體脂雙層膜的磷脂和共聚物溶解於氯仿等適當的有機溶劑中,並將其溶液加入容器內。接下來,用蒸發器除去有機溶劑,從而在容器內壁表面上形成由磷脂和共聚物構成的混合薄膜。較佳係將該混合薄膜進一步進行3至12小時左右的真空乾燥從而完全除去有機溶劑。接下來,將緩衝液等適當的溶液加入該容器內,使用超音波處理或漩渦混勻器等進行劇烈攪拌,藉由從容器內壁表面剝離混合薄膜,從而可形成脂質體。藉由使藥效成分包含在該緩衝液等溶液中,可在脂質體內包含藥效成分。
脂質體的粒徑可如下進行調節:使製得的分散液通過擠壓機,並適當設定其過濾器孔徑。本發明的脂質體的粒徑沒有特別限制,但通常為0.05至100μm。脂質體的粒徑只要根據使用目的進行適當調整即可。
本發明的脂質體只要在上述的粒徑範圍內,則可以是由一層脂雙層膜構成的單層脂質體或由多個脂雙層膜構成的多層脂質體中的任一種。由於親油性的藥效成分包含於脂雙層膜的膜中,所以為了包含大量親油性的藥效成分時,較佳係製成多層脂質體。
藉由凝膠過濾法、超速離心法、滲析法等 可從如上製得的脂質體分散液中除去未負載於脂質體脂雙層膜的共聚物、未包含於脂質體內的藥效成分等。當欲除去的物質帶電荷時,也可以採用離子交換色譜法。
藉由如上所述方法製造的脂質體中,共聚 物既可負載於脂質體的外側表面也可負載於脂質體膜的外側表面及內側表面兩處。如上述的製造方法那樣,形成由磷脂和共聚物構成的混合薄膜時,共聚物負載於脂質體的外側表面及內側表面兩處。在上述製造方法中,藉由形成僅由磷脂構成的薄膜且預先形成脂質體後再添加共聚物,可將共聚物只負載於脂雙層膜的外側表面。
作為包含於脂質體內的藥效成分,只要是 不妨礙本發明的脂質體製造的藥效成分就沒有特別限定,可使用抗癌劑、質體、蛋白質、酶、保濕劑、消炎劑、維生素類、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血流促進劑、創傷癒合劑、抗菌性物質、皮膚活化劑、常駐菌調節劑、活性氧清除劑、美白劑等。作為這些藥效成分,既可以是親水性、親油性中的任一種,也可以都包含。親水性的藥效成分被封裝於脂質體的親水性部分,親油性的藥效成分被封裝於脂質體的親油性部分。
由於本發明的脂質體複合物可在特定的條 件下釋放內包物,所以可用於所謂的藥物傳遞系統(DDS),也可用於皮膚外用劑、化妝料、食品、醫藥品、生化試劑等。
〈試驗例1〉 「共聚物的合成1」 「實施例」
將400g異丙醇裝入具備攪拌器、溫度感測器、冷凝器 及氮導入管的1L反應槽中,通入氮氣,將反應槽內部進行氮氣置換後,升溫至內溫60℃。在其中經2小時滴加150g按下述表1所示的莫耳%混合的單體混合液和1.5g過氧化二碳酸二丙酯,之後進行在60℃下2小時、在80℃下1小時的聚合反應。其後在80℃、減壓下除去溶劑,製得實施例1至5、比較例1至3的各共聚物。共聚物的結構式如下述化5所示。
此外,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Mw)由凝膠過 濾色譜(GPC)的結果進行計算。GPC採用高效液相色譜(GPC管柱:Shodex LF-804,溶析液:四氫呋喃)進行,由該色譜的結果,藉由以聚苯乙烯作為標準物質進行計算,從而求得作為聚苯乙烯換算的Mw。
「共聚物的溫度、pH響應性評價」 1.透射率測定
將實施例1至5、比較例1至3的各共聚物溶解於10mM磷酸緩衝水溶液(140mM NaCl)中以便成為10mg/mL。在冰冷卻下邊攪拌邊用HCl及NaCl將共聚物溶液製備成各種pH。取2mL共聚物溶液置於螺旋池(screw cell)中,在10℃下攪拌.保持10分鐘後,邊以升溫速度2℃/min下進行加熱邊測定透射率。
使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日本分光股份有限公司製,裝置名:V-560),在測定波長500nm下進行測定。溫度調控使用Peltier式溫度控制器(日本分光股份有限公司 製,裝置名:ETC-505T)進行。此時透射率下降,將成為95%時的溫度作為濁點。
測定結果如第1圖、第2圖所示。
不論重複單元(b)的含量為多少,在10至80℃下pH7.4的中性中,實施例1至5都不顯示濁點。此外,重複單元(b)的含有率越高顯示濁點的pH越呈酸性。
羧基在中性中去質子化而親水,在酸性中質子化而疏水。認為由於羧基含有率升高時,羧基質子化所必需的pH變小,所以隨著羧基含有率的增加,變為在更酸性中顯示濁點。
另外,由實施例1至4的pH6.0、實施例2至5的pH5.5中的表現可知,伴隨著重複單元(b)的增加,因溫度變化而導致的透射率的減少的程度變得緩慢。
推測這是由於因羧基越多,羧基質子化所必需的pH變得越為酸性,所以去質子化狀態的羧基(-COO-)與重複單元(a)、(c)的乙二醇結構中的氧原子相斥,因而阻礙了分子的凝聚。
即,羧基越多則結構變化為疏水性的響應點變得越高溫越酸性。
僅由重複單元(a)構成的比較例1在pH5.0至7.4中濁點在20℃附近,無變化。認為這是在20℃下乙二醇結構被脫水合,藉由疏水性相互作用而形成了凝聚體。此外,由於沒有具有pH響應性的重複單元(b),所以與pH不相關,濁點是固定的。
由於作為重複單元(a)(95莫耳%)和重複單 元(c)(5莫耳%)的共聚物的比較例2沒有具有親水性羧基的重複單元(b),而具有重複單元(c),其具有親油性的長鏈烷基,所以不溶於水。
作為重複單元(a)(80莫耳%)和重複單元 (b)(20莫耳%)的共聚物的比較例3在pH7.4的中性中不顯示濁點,隨著從pH6.0成為pH5.0而變為酸性,濁點向低溫側移動。認為這是由於如上述實施例1至4中的研究,在中性條件下羧基去質子化而水合,在酸性條件下質子化而失電荷、疏水化,從而促進了凝聚。
2.DSC測定
將上述“1.透射率測定”中製備的實施例2及比較例1、3的各種pH的共聚物溶液脫氣3分鐘。
分別使用各共聚物溶液630μL,在1℃下保持10分鐘後,進行DSC測定。測定為從1℃到80℃以升溫速度為1℃/min邊加熱邊進行。測定採用納米DSC(TA Instruments Japan Inc.製)。
此外,將在下述試驗例2的實施例7中製成的與實施例2的共聚物複合化的脂質體複合物的分散液製備成各種pH,同樣進行DSC測定。
溫度變化下的吸熱峰的結果如第3圖所 示。圖表的縱軸表示吸熱的熱量,只有比較例1的圖表比其他大4倍的程度。此外,實施例2的圖表中,EYPC表 示僅由未與共聚物複合化的非氫化蛋黃磷脂醯膽鹼構成的脂質體的測定結果。
此外,透射率測定、DSC測定的結果如表2所示。
比較例1在任一pH中都在約20℃附近顯示 了較大的吸熱峰。該峰溫度與在上述“1.透射率測定”中測定的濁點溫度大體一致,由此可知因溫度響應時的脫水 合而導致吸熱。另外,由吸熱的熱量可計算出被認為參與了脫水合的重複單元(a)每1mol的熱量為7至8kJ。這是指水合於重複單元(a)的水分子完全脫水合時的熱量。
此外,關於實施例2、比較例3也同樣,在 各自的pH中吸熱峰的溫度與濁點溫度大體一致。另外不顯示濁點的pH中不顯示吸熱峰。已知重複單元(a)每1mol的熱量隨著變為酸性而增加,且接近完全脫水合時的熱量7至8kJ。這被認為由於在中性中去質子化的羧基產生影響,即使溫度上升,重複單元(a)中的乙二醇結構也處於水合狀態,越成為酸性則質子化的羧基比例越多,伴隨溫度上升而與乙二醇結構相互作用,從而促進了脫水合。
另外,即使將實施例2的共聚物與脂質體組 成複合物,吸熱峰的溫度也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另外,重複單元(a)每1mol的熱量在pH6.0中增加接近2倍但在pH5.5中稍有減少。這意味著藉由將共聚物固定化於脂質體從而變得更易於脫水合。但是,認為是由於在pH5.5中,因質子化而發生疏水化的羧基沒有作用於乙二醇結構而是被拉進了脂質體的脂質膜的疏水性部分,所以減少了。
共聚物的溫度.pH響應性藉由透射率測定 和DSC測定進行評價時,顯示出共聚物溶液由於溫度上升而在某個溫度以上發生透射率的減少,而在該溫度顯示吸熱峰。由此顯示出共聚物因脫水合而疏水化進而形成了凝聚體。此外,藉由使共聚物溶液的pH發生變化,可在不同溫度下引起親-疏水變化。
即,可確認具有本發明重複單元(a)至(c)的共聚物顯示出對溫度和pH雙方的響應性,進而,根據重複單元(b)的含有率可調控顯示親-疏水性響應的溫度、pH。
〈試驗例2〉 「脂質體複合物的製作1」 「實施例6」
將100mg非氫化蛋黃磷脂醯膽鹼(日本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COATSOME NC-50,以下稱為EYPC。)溶解於10mL氯仿中。取1mL該溶液置於茄型燒瓶中,藉由旋轉蒸發儀除去氯仿,從而在燒瓶內壁面形成由EYPC構成的薄膜。
加入上述實施例1的共聚物的甲醇溶液(2mg/mL)以便EYPC與共聚物的重量比成為80:20,藉由旋轉蒸發儀除去甲醇,從而形成由EYPC和共聚物構成的混合薄膜。藉由將形成於燒瓶內壁面的混合薄膜以附著於燒瓶內壁面的狀態進行4小時真空乾燥,從而完全除去溶劑。
製備水溶液(以下,稱為發色溶液)以便作為 螢光物質的8-羥基-1,3,6-三磺酸芘(Pyranine,日本東京化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成為35mM、作為消光劑的對二甲苯雙(N-溴化吡啶鎓)(美國invitrogen公司製,以下稱為DPX。)成為50mM、磷酸氫二鈉(日本KISHIDA化學製)成為25mM。該發色溶液的pH為7.4。
如下進行添加:以便混合薄膜中的脂質量 每1.25×10-5mol上述發色溶液成為1mL,用浴型超音波照射裝置照射超音波,從而將混合薄膜從燒瓶內壁面剝離、分散,之後用NaOH及HCl調整為pH7.4。使該分散液在-20℃的乙醇浴中冰凍,繼而在25℃的水浴中融解,將該冰凍和融解的操作進行5次。
此外,上述混合薄膜中的脂質量的定量採 用磷脂C Test Wako(日本和光純藥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根據膽鹼氧化酶.DAOS(Sodium N-Ethyl-N-(2-Hydroxy-3-Sulfopropyl)-3,5-Dimethoxyaniline)法進行。具體而言,將脂質體分散液、空白溶液及附屬於磷脂C Test Wako的標準溶液分別與發色溶液混合,在37℃下孵育5分鐘,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日本分光股份有限公司製,裝置名:V-560)測定各溶液在波長600nm處的吸光度,由所得的吸光度來確定脂質體分散液的濃度。
將孔徑為100nm的膜夾在擠壓機上,藉由 使冰凍、融解操作後的混合薄膜的分散液通過25次,從而使液體中所含的脂質體複合物的粒徑統一為100nm。其後,採用以瓊脂糖(sepharose)4B作為凝膠、磷酸緩衝水溶液作為流動相的凝膠過濾法進行純化,從而製得脂質體複合物。藉由該純化可從外水相中除去作為螢光物質的Pyranine以及游離的共聚物。
「實施例7至10」
除了使用實施例2至5的共聚物以外,與實施例6同 樣地製得脂質體複合物。
「實施例11、12」
除了將EYPC與共聚物的重量比變為70:30以外,與上述實施例9、10同樣地製得脂質體複合物。
「比較例4至6」
除了使用比較例1至3的共聚物以外,與實施例6同樣地製得脂質體複合物。
「比較例7」
除了不含共聚物以外,與上述實施例6同樣地製得脂質體。
「脂質體複合物的溫度、pH響應性評價」
評價了實施例6至10、比較例4至7的脂質體複合物對於溫度、pH的響應性。
脂質體的脂雙層膜被破壞時,包含於脂質體內的Pyranine被釋放到外水相。將被釋放的Pyranine藉由下述方法用416nm的光進行激發,藉由在512nm下測定所發出的螢光,從而進行脂質體複合物的溫度.pH響應性的評價。
此外,由於在脂質體的脂雙層膜中作為螢光物質的Pyranine、作為消光劑的DPX的濃度都很高,激發的Pyranine與DPX的碰撞頻率高,所以因激發的Pyranine立刻被DPX脫激發,故而螢光消失。由於當脂質體的脂雙層 膜被破壞,而Pyranine和DPX釋放到外水相時,被稀釋而濃度下降,所以激發的Pyranine與消光劑的碰撞頻率低從而維持螢光。因此,用本發明的測定方法觀測的螢光,可看做全部是源自從脂質體釋放的外水相中的Pyranine。
將製備成各種pH的磷酸緩衝水溶液加入到 石英槽內,並置於分光螢光光度計內。在各自的測定條件溫度下保持溫度約3分鐘後,加入內包了Pyranine的脂質體複合物的分散液以便分光螢光光度計中石英槽內的脂質濃度成為0.02mM(最終體積2.5mL)。測定在規定的溫度下孵育10分鐘時的Pyranine的釋放量。最後加入25μL Triton X-100(日本KISHIDA化學製)10%溶液來破壞脂質體的脂雙層膜。將在各溫度下pH為7.4時剛剛添加脂質體複合物後的螢光強度(F0,7.4)看做是0%的釋放量,將加入10%Triton X-100後的螢光強度(F100,7.4)看做是100%的釋放量,然後藉由以下計算式計算脂質體複合物的內包物的釋放率。
此外,pH=x時的釋放率Ft按照Ft=(測定值)×F100,7.4/F100,x,由補正為pH7.4的值計算。採用分光螢光光度計(日本分光股份有限公司製,裝置名:FP-6200、FP-8500)及溫度調節器(日本分光股份有限公司製,裝置名:ETC-272T)進行螢光強度的測定。
實施例6至10、比較例5、7的在各溫度下 pH變化時的釋放率圖表如第4圖、第5圖所示。此外,比較例4、6的pH7.4和5.0時溫度變化時的釋放率圖表如第6圖所示。
首先,僅是未與共聚物複合化的脂質體的 比較例7,即使pH發生變化也為保持內包物的狀態。此外即使溫度升高釋放量也無變化。因此,可確定脂質體自身沒有溫度.pH響應性,而且即使溫度、pH發生變化脂雙層膜本身也不會被破壞。
在使用本發明脂質體複合物的實施例6至 10中,隨著重複單元(b)的含有率的增加,在pH6.0以下顯著地促進了內包物的釋放。這是由於隨著重複單元(b)的增加共聚物的疏水性增強,從而變得易於破壞脂雙層膜。實施例7至10在作為恆溫動物體溫的33至43℃、作為細胞內消化器官的溶酶體內的pH值的pH5附近顯示響應性,所以對於恆溫動物的處置特別優良。此外,實施例6也在較高溫、較低pH下顯示響應性,只要根據所需的響應點來調節共聚物的莫耳比即可。
重複單元(b)的含有率為0莫耳%、重複單元 (c)的含有率為5莫耳%的比較例5比比較例4、6、7的釋放性優異,但與實施例相比時則差很多。推測由於比較例5具有重複單元(c),所以與脂質體形成複合物,但由於不具有重複單元(b),所以共聚物的親-疏水性的相轉移僅僅源自乙二醇結構的水合水。推測由於其疏水性僅在失去水合水的乙二醇結構中弱,所以比較例5不能充分破壞脂雙 層膜從而釋放率差。
根據第6圖,比較例4、6即使在pH7.4、 pH5.0的任一個中,在25至70℃的範圍內也無法看到內包物的釋放,顯示出與比較例7同等的結果。
推測由於在比較例4、6中使用的共聚物不具有重複單元(c),所以共聚物沒有與脂質體形成複合物,從而由於在藉由凝膠過濾法進行純化時,共聚物被除去,所以脂雙層膜未被破壞。
將實施例9至12的在各溫度下pH變化時 的釋放率圖表如第7圖所示。
由實施例9至12可確認在磷脂與共聚物的重量比為70:30、80:20時均具有良好的Pyranine釋放性。
〈試驗例3〉 「在細胞內的釋放性實驗」 「實施例13」
將100mg之EYPC溶解於10mL氯仿。取1mL該溶液置於茄型燒瓶中,進而加入作為螢光物質的DiIC18以便相對於總磷脂質量成為0.1莫耳%。藉由旋轉蒸發儀除去氯仿,從而在燒瓶內壁面形成由EYPC和DiIC18構成的薄膜。
加入實施例5的共聚物的甲醇溶液(2.0mg/mL)以便EYPC與共聚物的重量比成為80:20,藉由旋轉蒸發儀除去甲醇,從而形成混合薄膜。藉由將形成於燒瓶內壁面的混合薄膜以附著在燒瓶內壁面的狀態進行4小時真空乾燥, 從而完全除去溶劑。
加入1mL作為螢光物質的鈣黃綠素(德國 Sigma Aldrich公司製)溶液(63mM,pH7.4),藉由浴型超音波照射裝置照射超音波,從而將混合薄膜從燒瓶內壁面剝離,然後將混合薄膜分散於螢光液。用NaOH及HCl調整至pH7.4。使該分散液在-20℃的乙醇浴中冰凍,繼而在25℃的水浴中融解,將該冰凍和溶解的操作進行5次,從而製得由混合薄膜構成的脂質體分散液。
將孔徑為100nm的膜夾在擠壓機上,藉由使脂質體分散液通過25次,使脂質體的粒徑統一為100nm。其後,藉由以55,000rpm進行120分鐘離心處理除去上清液來進行純化。
將源自人宮頸癌的細胞即HeLa細胞接種於 松並玻底培養皿中以便成為每孔2×105個,以DMEM培養基作為培養液,在CO2培養箱內以CO2濃度5%、37℃培養過夜。
DMEM培養基的組成如下。
9.5mg/mL達爾伯克改良伊格爾培養基(DMEM,日本日水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0.1mg/mL苄青黴素鉀、0.1mg/mL鏈黴素硫酸鹽、20mM碳酸氫鈉、4mM之L-穀氨醯胺、10%胎牛血清(美國MP biomedical,Inc公司製)。
其後,用磷酸緩衝水溶液洗滌2次,用不含 鈣及鎂的磷酸緩衝水溶液(以下,稱為PBS(-)。)洗滌1次,之後添加1.0mL之DMEM培養基。
藉由加入脂質體複合物的分散液以便脂質濃度成為0.75mM,加入PBS(-)以便總量成為2mL,之後在37℃下孵育4小時,從而使脂質體進入細胞內。用磷酸緩衝水溶液洗滌3次來除去未進入HeLa細胞內的脂質體。加入2mL之DMEM,在培養箱內靜置8小時。
「比較例8」
除了使用由上述比較例7製作的未與共聚物複合化的脂質體以外,與上述實施例13同樣地使不具有共聚物的脂質體進入HeLa細胞內。
「藉由共軛焦雷射顯微鏡進行細胞內動態的觀察」
加入2mL之DMEM(無酚紅)藉由共軛焦雷射顯微鏡(Carl Zeiss公司製,裝置名:LSM 5 EXCITER),觀察從脂質體分散液加入HeLa細胞中開始12小時後的細胞內動態。此外,DiIC18觀察到紅色螢光,在脂雙層膜中產生強的螢光,而在水相中該螢光較弱。由於鈣黃綠素觀察到綠色螢光,超過10mM濃度下自身消光,所以在脂質體內不發出螢光,釋放到外水相後才發出螢光。
實施例13、比較例8的12小時孵育後的共軛焦雷射顯微鏡圖像分別如第8圖、第9圖所示。
用實施例13的脂質體處理的細胞,顯示出鈣黃綠素的非常強的綠色螢光。此外,DiIC18的紅色螢光較弱。
實施例13中,脂質體藉由胞吞作用進入細 胞,並移動到核內體。由於移動到核內體的脂質體複合物在37℃下具有高的pH響應性,所以對核內體內的弱酸性pH發生響應,進而因脂雙層膜被破壞,故而DiIC18的螢光較弱。此外,由於鈣黃綠素被釋放到脂質體外後被外水相稀釋,所以發出很強的鈣黃綠素的螢光。
此外,推測由於本發明的共聚物具有生物體適應性高的乙二醇結構,在表面附近具有該共聚物的脂質體穩定性提高,抑制了由分解酶引起的分解,所以幾乎不會發生因細胞內的溶酶體導致的脂質體的分解。
導入了比較例8的未與共聚物複合化的脂 質體的HeLa細胞雖然比實施例13差但也顯示出綠色螢光。此外,觀察到很多綠色和紅色的顯色在同一位置而引起的黃色的光點。
由於比較例8的脂質體不具有共聚物,所以不顯示由溫度、pH而引起的響應性,但鈣黃綠素被釋放到細胞內,從而顯示綠色螢光。推測是歸因於比較例8的溶酶體未與具有乙二醇結構的共聚物複合化,所以易於被分解酶分解,使得脂質體自身被分解而釋放內包物。這也從以下角度被印證:比較例8的綠色螢光與實施例12相比為局部的,且綠色和紅色從同一位置發出而呈黃色。
〈試驗例4〉 「共聚物的合成2」 「實施例14」
除將重複單元(a)變為78莫耳%、重複單元(c)變為2莫耳%以外,與上述試驗例1的實施例2同樣地製得共聚物。
〈試驗例5〉 「脂質體複合物的製作2」 「實施例15」
將非氫化蛋黃磷脂醯膽鹼的氯仿溶液變為使20mg非氫化大豆磷脂醯膽鹼(德國Lipoid公司製,商品名:Phospholipon 90G,以下稱為Soybean PC。)溶解於3mL氯仿和甲醇的混合溶劑(體積比2:1)的液體;作為發色溶液使用溶解了63mM鈣黃綠素的0.01mol/L濃度的PBS(-)(pH7.4)溶液,並將非氫化大豆磷脂醯膽鹼與共聚物的重量比變為90:10;將由凝膠過濾進行純化所使用的凝膠變為Shepadex G-50(德國Sigma Ardrich公司製);除上述以外,與上述試驗例2的實施例7同樣地製得脂質體複合物。
「實施例16」
除了使用由實施例14製得的共聚物以外,與上述實施例15同樣地製得脂質體複合物。
「比較例9」
除了使用由比較例3製得的共聚物以外,與上述實施 例15同樣地製得脂質體複合物。
「脂質體複合物的溫度、pH響應性評價」
使實施例15、16、比較例9的脂質體複合物的溫度、pH發生變化。
當脂質體的脂雙層膜被破壞時,脂質體內所含的鈣黃綠素被釋放到外水相。藉由將被釋放的鈣黃綠素用下述方法由490nm的光進行激發,並在520nm處測定所發出的螢光,從而進行脂質體複合物的溫度.pH響應性評價。
此外,如上述試驗例3中所述,由於鈣黃綠素在超過10mM的濃度下自身消光,所以在脂質體內不發出螢光。
.溫度響應性評價
將製備成pH7.4的磷酸緩衝水溶液加入到試管中。添加脂質體溶液以便試管內的脂質濃度成為0.02mM(最終體積4mL)。測定是以25至70℃的範圍常規升溫。孵育10分鐘後,加入1%NaOH水溶液以便成為pH7.4,之後測定鈣黃綠素的釋放量(因為鈣黃綠素在弱酸性條件下消光)。最後加入80μL 10% Triton X-100來破壞脂質體。將在各溫度下pH為7.4時的脂質體剛剛添加到緩衝液後的螢光強度看做是0%(F0,7.4)的釋放量、將添加了10%Triton X-100時的螢光強度看做是100%的釋放量(F100,7.4),從而藉由以下計算式計算脂質體的內包物的釋放率。
使用SPECTRA MAX GEMINI EM(日本Morecular Device Japan公司製)進行螢光強度的測定。
.pH響應性評價
將製備成各pH的磷酸緩衝水溶液加入到試管中。添加脂質體溶液以便試管內的脂質濃度成為0.02mM後,在35℃下孵育30分鐘(最終體積4mL)。其後,加入1%NaOH水溶液以便成為pH7.4。其後,測定鈣黃綠素的釋放量。最後加入80μL 10%Triton X-100以破壞脂質體。其後,與上述溫度響應性同樣地計算脂質體的釋放率。
實施例15、16、比較例9在pH7.4時的各溫度下的釋放率如第10圖所示,在溫度35度時的各pH下的釋放率如第11圖所示。
實施例15、16在特定的溫度、pH下良好地釋放了內包物。在pH7.4的中性中顯示了大體相同的表現,但在溫度35度中,具有5莫耳%重複單元(c)的實施例15比具有2莫耳%重複單元(c)的實施例16釋放率高。推測這是由於含有重複單元(c)越多則共聚物與脂質體越易於形成複合物。另外,實施例15與使用了相同的共聚物的複合物即試驗例2的實施例7相比,釋放率升高,認為這是由於形成脂質體的磷脂不同、螢光物質不同等。
使用了不具有重複單元(C)的共聚物的脂質體複合物即比較例9,不顯示對溫度、pH的變化的響應。推測這是由於不具有重複單元(C)的共聚物難以與脂質體形成複合物,且在生成過程中共聚物被消除。
〈試驗例6〉 「脂質體複合物的製作3」 「實施例17至20」
除了分別使用由實施例1至4製得的共聚物,且非氫化大豆磷脂醯膽鹼與共聚物的重量比變為90:10以外,與上述實施例15同樣地製得脂質體複合物。
「比較例10」
除了使用由比較例2製得的共聚物以外,與上述實施例15同樣地製得脂質體複合物。
與上述試驗例5同樣地評價脂質體複合物的溫度、pH響應性。
在pH5.0時的各溫度下的釋放率如第12圖所示,溫度35度時的各pH下的釋放率如第13圖所示。
使用了本發明的脂質體複合物的實施例17至20均對溫度、pH變化顯示出良好的響應。確認了也許是由於重複單元(b)少,由羧基的質子化而產生的疏水化弱,所以與重複單元(b)為10莫耳%的共聚物複合化的實施例17和與重複單元(b)分別為20莫耳%、30莫耳%的共聚 物複合化的實施例18、19相比存在釋放率差的條件,確認了隨著重複單元(b)的含有率的增加,響應點向高溫、低pH移動的趨勢。顯示出藉由共聚物的莫耳比可調節響應點。
與重複單元(b)的含有率為0莫耳%的共聚 物複合化的比較例10幾乎沒有釋放內包物。雖然在35℃的強酸下,看到了稍許漏出,但是由於比較例10中使用的共聚物沒有具有pH響應性的羧基,所以該原因不明。
〈試驗例7〉 「含有氫化磷脂的脂質體複合物的製作」 「實施例21」
將Soybean PC的分子量假定為二油醯磷脂醯膽鹼的分子量即786.1,除了將Soybean PC變為90莫耳%SoyBean PC與10莫耳%分子量734.04的氫化磷脂(日本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COATSOME MC-6060,以下稱為DPPC。)的混合物以外,與實施例20同樣地製得含有氫化磷脂的脂質體複合物。
與上述試驗例5同樣地評價含有氫化磷脂 的脂質體複合物的溫度響應性。
評價結果與由上述實施例20製得的脂質體複合物均如第14圖所示。
與實施例20、21同樣地在pH7.4中不顯示 溫度響應性,而在pH5.0中則顯示良好的溫度響應性。含有氫化磷脂的實施例21與僅由非氫化磷脂構成的實施例 20相比,在低溫下的釋放率被抑制得較低。推測這是由於藉由含有氫化磷脂使脂雙層膜變得更緻密,內包物的漏出變得更少。
〈試驗例8〉 「含有植物固醇的脂質體複合物」 「實施例22」
除了將Soybean PC變為Soybean PC與將分子量假定為β-穀固醇的分子量即414.7的植物固醇S(日本TAMA生物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的莫耳比為80:20的混合物以外,與實施例20同樣地製得含有植物固醇的脂質體複合物。
與上述試驗例5同樣地評價含有植物固醇 的脂質體複合物的溫度響應性。
評價結果與由上述實施例20製得的脂質體複合物均如第15圖所示。
實施例22也與實施例20、21同樣在pH7.4中不顯示溫度響應性,而在pH5.0中顯示良好的溫度響應性。此外,含有植物固醇的實施例22與僅由非氫化磷脂構成的實施例20相比,在低溫下的釋放率被抑制得較低。推測這是由於藉由含有植物固醇,由非氫化磷脂構成的脂雙層膜的膜流動性、膜透射性降低。

Claims (10)

  1. 一種共聚物,其係具有來自下述通式(1)表示的單體的重複單元(a)、來自含羧基的單體的重複單元(b)、來自下述通式(2)表示的單體的重複單元(c), 式(1)中,R1表示氫原子或甲基,R2表示碳原子數為1至4的烷基,n表示1至4的自然數, 式(2)中,R3表示氫原子或甲基,R4表示碳原子數為8至20的烷基或碳原子數為8至20的烯基,m表示1至6的自然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共聚物,其中,相對於重複單元(a)至(c)的合計100莫耳%,重複單元(a)為40至89莫耳%,重複單元(b)為10至50莫耳%,重複單元(c)為1至10莫耳%。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共聚物,其中,前述含羧基的單體為甲基丙烯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共聚物,其中,重均分子量為1,000至1,000,000。
  5. 一種脂質體複合物,其中,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 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共聚物係負載於脂質體的脂雙層膜。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脂質體複合物,其中,前述脂雙層膜與前述共聚物的重量比為50:50至99:1。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所述的脂質體複合物,其中,前述脂雙層膜含有氫化磷脂。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脂質體複合物,其中,前述脂雙層膜含有固醇。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脂質體複合物,其係在內部包含藥效成分。
  10. 一種皮膚外用劑、化妝料、食品、醫藥品或生化試劑,其係含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共聚物和脂質體。
TW104113013A 2014-04-25 2015-04-23 具有溫度、pH響應性的脂質體複合物 TWI6885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91883 2014-04-25
JP2014091883A JP6275538B2 (ja) 2014-04-25 2014-04-25 温度、pH応答性を有する共重合体、およびリポソーム複合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6102A true TW201546102A (zh) 2015-12-16
TWI688583B TWI688583B (zh) 2020-03-21

Family

ID=54374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3013A TWI688583B (zh) 2014-04-25 2015-04-23 具有溫度、pH響應性的脂質體複合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75538B2 (zh)
CN (1) CN105001370B (zh)
HK (1) HK1213276A1 (zh)
TW (1) TWI6885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52502B2 (ja) * 2016-02-22 2020-09-09 互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化粧料
JP7406057B2 (ja) 2021-03-03 2023-12-27 東洋ビューティ株式会社 外用微粒子カプセル製剤及び皮膚外用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08411A (en) * 1978-12-29 1980-08-20 Rohm & Haas Waterrinsoluble emulsion copolymer
MY114306A (en) * 1995-07-13 2002-09-30 Mbt Holding Ag Cement dispersant method for production thereof and cement composition using dispersant
JP2992511B2 (ja) * 1997-08-06 1999-12-20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セメント混和剤とセメント組成物
JP3600100B2 (ja) * 1999-12-20 2004-12-08 花王株式会社 コンクリート混和剤
JP2002047046A (ja) * 2000-08-03 2002-02-12 Nippon Shokubai Co Ltd コンクリート組成物
JP2003003136A (ja) * 2001-06-25 2003-01-08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粘着シート
JP5347093B2 (ja) * 2007-09-20 2013-11-20 サンノプコ株式会社 粘性改良剤
JP2009132781A (ja) * 2007-11-29 2009-06-18 Kao Corp サーマル方式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水系インク
JP5382567B2 (ja) * 2008-05-02 2014-01-08 公立大学法人大阪府立大学 温度感受性リポソーム
US9302126B2 (en) * 2010-07-30 2016-04-05 Wei Gao Fixative polymer compatible with hair styling composi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213276A1 (zh) 2016-06-30
JP2015209494A (ja) 2015-11-24
CN105001370A (zh) 2015-10-28
CN105001370B (zh) 2019-09-03
JP6275538B2 (ja) 2018-02-07
TWI688583B (zh) 2020-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lnaggar et al. Lecithin-based nanostructured gels for skin delivery: an update on state of art and recent applications
Tan et al. Biopolymer-coated liposomes by electrostatic adsorption of chitosan (chitosomes) as novel delivery systems for carotenoids
RU2491917C2 (ru) Наноэмульсия
Prajapati et al. pH-responsive nano-self-assemblies of the anticancer drug 2-hydroxyoleic acid
Rakotoarisoa et al. Composition-switchable liquid crystalline nanostructures as green formulations of curcumin and fish oil
Das et al. Ethosomes as novel vesicular carrier: An overview of the principle, prepa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Simoes et al. A practical framework for implementing Quality by Desig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pical drug products: Nanosystem-based dosage forms
Yadava et al. Enhanced solu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lovastatin using stabilized form of 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Driever et al. Layer-by-layer polymer coating on discrete particles of cubic lyotropic liquid crystalline dispersions (cubosomes)
CN103494773B (zh) 一种zl006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
Kato et al. Temperature-sensitive nonionic vesicles prepared from Span 80 (sorbitan monooleate)
Dhaval et al. Lipid-based emulsion drug delivery systems—A comprehensive review
Mable et al. Time-resolved saxs studies of the kinetics of thermally triggered release of encapsulated silica nanoparticles from block copolymer vesicles
CN106726640A (zh) 一种包覆维生素c的多囊泡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42999A (zh) 一种固体多重自乳化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JPWO2011062132A1 (ja) W/o/wエマルション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リポソーム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らの方法に用いられる孔膜
Chuzeville et al. Eco-friendly processes for the synthesis of amorphous calcium carbonate nanoparticles in ethanol and their stabilisation in aqueous media
de Lourdes Pérez-González et al. Nanostructured oleic acid/polysorbate 80 emulsions with diminished toxicity in NL-20 cell line: Insights of potential drug carriers
JP5588619B2 (ja) pH応答性リポソーム
TWI688583B (zh) 具有溫度、pH響應性的脂質體複合物
CN102764456B (zh) 血管栓塞剂及其用途、制备方法
Izza et al. Dependence of the Core–Shell Structure on the Lipid Composition of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 Implications for Drug Carrier Design
Akter et al. Self-assembled potential bio nanocarriers for drug delivery
TW200526200A (en) Therapeutic compositions
Xu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table pH-sensitive vesicles composed of α-tocopherol hemisuccin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