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45917A - 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 - Google Patents

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45917A
TW201545917A TW103120477A TW103120477A TW201545917A TW 201545917 A TW201545917 A TW 201545917A TW 103120477 A TW103120477 A TW 103120477A TW 103120477 A TW103120477 A TW 103120477A TW 201545917 A TW201545917 A TW 20154591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shaft
sun gea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fixed
power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0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ei-Hua Lin
Original Assignee
Mei-Hua Li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i-Hua Lin filed Critical Mei-Hua Lin
Priority to TW1031204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545917A/zh
Publication of TW2015459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5917A/zh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種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包括:包括一殼體、一馬達定子、一第一輸出軸、一馬達轉子、一第一行星減速模組、一第二輸出軸及一第二行星減速模組。其中該馬達定子、該馬達轉子、該第一行星減速模組及該第二行星減速模組係容置設於該殼體內,且該第一行星減速模組係與該第一輸出軸相連接,該第二行星減速模組與該第二輸出軸相連接,且該第一輸出軸及該第二輸出軸之間並藉由一可活動的定位機構作連接,使該第一輸出軸及該第二輸出軸分別藉由該第一行星減速模組及該第二行星減速模組作差速輸出,達到使用單一動力源即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效果。

Description

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
本創作係屬於電動載具所使用之傳動機構的領域,尤指一種利用單一旋轉動力源,分別帶動二行星減速模組及二輸出軸作差速輸出的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
按,一般如:電動代步車、工廠搬運車、高爾夫球車、電動沙灘車等電動載具,因為負載較低且不需要時速快,而不需採用使用石化燃料的引擎結構,大多都是採用以電動馬達作為旋轉動力源,其利用電池之電力作為驅動,因而不會造成空氣污染。
然而,大多數的電動載具所使用的電動馬達多採用高轉速設計,配合適當的動力傳遞機構,可將電動馬達的高轉速動力經過轉換而成為高扭力動力,以帶動該電動載具作移動。但,這類動力傳遞機構的設計都是將單一旋轉動力源經減速而輸出至一輸出軸上,且分別於該輸出軸之二端部分設一輪體,故該二輪體僅能作同步的旋轉運動,因此,該電動載具無法在原地進行轉彎移動或轉向。是以,為了解決該一問題而針對該二輪體分別安裝馬達及動力傳遞機構,使該二輪體可進行不同步的旋轉運動,以達到前述原地進行轉彎移動或轉向等功效,相對地,也提升了製造時的製造難度及製造成本。
有鑑於此,如中華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M472137號「傳動 裝置」係包括:一殼體、一第一行星齒輪模組及一第二行星齒輪模組,該殼體包括一第一外殼及一第二外殼;該第一行星齒輪模組包括一第一行星架、一第一太陽齒輪、數第一行星齒輪及一第一環形齒輪,一第一傳動件穿套該第一外殼並固設於該第一行星架;該第二行星齒輪模組包括一第二行星架、一第二太陽齒輪、數個第二行星齒輪及一第二環形齒輪,一第二傳動件穿套該第二外殼並連動該第二環形齒輪,藉由該第一行星齒輪模組之該第一環形齒輪及第一行星架的差速輸出,使用單一旋轉動力源而具有雙輸出動力源之差速效果,使該二輸出軸可分別帶動該二輪體作差速轉動,亦即使該二輪體作不同步的轉動。
然而,從該新型專利的構造作分析之後,本創作人認為其有多處不可實施的缺失。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該二輸出軸係獨立不相連接,造成該第一行星齒輪模組及該第二行星齒輪模組在旋轉時難以順暢動作,並容易壓偏致輸出軸卡死或斷裂,如此一來,反倒容易使其減速效果低落或故障,故有必要加以改良。
有鑑於此,本創作係提供一種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俾利用二組行星減速模組及相對應之一對輸出軸,該輸出軸之間並有適當的定位連接,具而形成具有減速效果之差速機構。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之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固設於該電動載具以供分別帶動二輪體,其包括:一殼體,其內部係形成一容置空間;一馬達定子,固設於該殼體之一端,該馬達定子並電性連接至一電力源;一第一輸出軸,活動設置於該馬達定子的軸中心位置,且該第一輸 出軸之一端係連接至該一輪體,該第一輸出軸另一端設有一第一定位部;一馬達轉子,活動套設於該第一輸出軸上且位於該馬達定子之一側,該馬達轉子的圓心位置係設有一中心軸管,使該馬達轉子相對於該馬達定子進行旋轉;一第一行星減速模組,設於該殼體內且位於該馬達轉子之一側,該第一行星減速模組一端係與該馬達轉子相連接,另一端與該第一輸出軸相連接,以將該馬達轉子所產生的旋轉動力經過減速後,用來帶動該第一輸出軸作旋轉;一第二輸出軸,其一端係設有一第二定位部且連接於該第一輸出軸之一端,藉該第二定位部與該第一定位部相互靠抵後,而使該第二輸出軸之一端與該第一輸出軸作定位的活動連接,且該第二輸出軸之另一端係連接至該另一輪體;及一第二行星減速模組,其一側係固設於該殼體內,另一側並固設於該第二輸出軸上,且該第二行星減速模組與該第一行星減速模組相連接,進而將該馬達轉子所產生的旋轉動力經過減速後而帶動第二輸出軸作旋轉;當該第一輸出軸受該第一行星減速模組驅動而旋轉時,該第二輸出軸受該第二行星減速模組驅動,使該第一輸出軸及該第二輸出軸分別帶動該二輪體作非同步的旋轉動作。據此,本創作之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藉由該第一行星齒輪模組之該第一環形齒輪及該第一行星架的的雙輸出動力源,使得動力輸出效率得以大幅提升;透過該第一行星齒輪模組之差速作用,得以平衡轉彎時內外輪的轉速差;該第二行星齒輪模組係以第二太陽齒輪為驅動件、第二行星架為固定件、第二環形齒輪為從動件,可達到反方向減速輸出及增加扭力之功效。
於一實施例中,本創作之該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更具有一電磁煞車模組,固設於該殼體之一端且位於該馬達定子之一側,且該 電磁煞車模組係對應該馬達轉子的鎖合與釋放,使該電磁煞車模組運轉後鎖定該中心軸管之旋轉,並連帶使該馬達轉子停止旋轉。並且,其中之該電磁煞車模組包含有一電磁煞車本體、一電磁鐵、一煞車片、一連動片、一固定座及一煞車解除器,該電磁煞車本體係透過該固定座而固設於該殼體上,該電磁鐵容置設於該電磁煞車本體內且電性連接該電力源,該煞車片設於該電磁鐵之一側且套接於該中心軸管而可同步旋轉,當該電磁鐵受電力驅動而吸引該連動片朝該電磁煞車本體或電磁鐵的方向移動以形成夾持固定,使該煞車片活動可旋轉並使該中心軸管呈現可旋轉的狀態,當該電磁鐵受電力斷電而停止吸力時,該連動片就被該電磁煞車本體內的彈簧頂出並鎖住該煞車片,直接鎖定該馬達轉子,以確保煞車力道能夠最省力間接的方式施加於該中心軸管上而達到煞車的目的,使其停止旋轉。
並且,當使用者因運動或復健而不需使用電力時,或是電力用完時,如需要強制解開電磁煞車,則可透過該煞車解除器來完成,其原理依據使用的解除機構不同而有所區別。其一係利用連桿方式作解除的設計,該煞車解除器係連接設於該連動片一側,當拉動該煞車解除器時,係強制拉引該連動片朝該電磁鐵的方向移動,使該煞車片能自由活動以解除該中心軸管之鎖定狀態,令該輪體重新回復可自由旋動的狀態。除了上述該種使用連桿方式進行解除的設計之外,還有許多習知技藝,例如以電控方式作解除的設計,其原理係將該煞車解除器係電性連接該電磁鐵,該煞車解除器連動設置於該電磁鐵之電源線上的一開關,當該開關通電時會解除該中心軸管的鎖定狀態,當不通電時則使該中心軸管保持於鎖定狀態;又例如在該中心軸管及/或該第二輸出軸內設置有一通道,並於該通道內設 置有一螺桿,透過旋動該螺桿以連動該連動片作往復位移,亦可達成相同的解除或鎖定煞車之效果。
除了上述各種將該電磁煞車直接套接該馬達轉子的該中心軸管,同時連結於該第一輸出軸的方式,以達成最輕負荷的煞車外;另外,該電磁煞車也可以複數型態實施,亦即使用二個的電磁煞車,其分別裝設於該殼體的二側,且分別間接連結該中心軸管及該第二輸出軸,或是裝設於該二輪體處,進而提升其煞車效果以供應付更重負載的煞車功效。並且,該等電磁煞車及其使用的該等煞車解除器因屬於習知技藝,在此也不再多加贅述。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該殼體係由一管體及二封蓋所組成,該二封蓋係封閉蓋設於該管體之二開口上,且該其中之一封蓋中央對應該第一輸出軸而設有一第一軸承,該另一封蓋中央對應該第二輸出軸而設有一第二軸承。另外,該殼體並可與該其中一封蓋一體成型而製成者。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行星減速模組,包含一第一太陽齒輪、一第一行星架、複數個第一行星齒輪及一第一環形齒輪,該第一太陽齒輪係固設於該馬達轉子之一側而可隨之同步旋轉,該第一行星架間隔設於該第一太陽齒輪之一側,該等第一行星齒輪則以等距間隔的方式設置於該第一行星架之一面上而分別與該第一太陽齒輪相嚙合,且該第一行星架透過一第三軸承而活動套設於該第一環形齒輪的內部,該等第一行星齒輪係分別與該第一環形齒輪相嚙合,該第一輸出軸穿設於該第一太陽齒輪及該第一行星架,最後再與該第一環形齒輪作固定而隨之同步旋轉。且該該第三軸承係選自如:一般軸承、自潤軸承、滾軸軸承及捲式含油軸承其 中之一者。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二行星齒輪模組包括一第二太陽齒輪、一第二行星架、數個第二行星齒輪及一第二環形齒輪,該第二太陽齒輪係固設於該第一環形齒輪之一側而可隨之同步旋轉,該第二行星架固設於該殼體的該管體之內面,使該第二太陽齒輪穿設於其軸中心處,該等第二行星齒輪係等距間隔設於該第二行星架上,且分別與該第二太陽齒輪相嚙合,該第二環形齒輪係包覆設於該第二行星架之外部,再分別與該等第二行星齒輪相嚙合而可隨之同步旋轉,該第二輸出軸穿設於該第二太陽齒輪及該第二行星架,最後再與該第二環形齒輪作固定而隨之同步旋轉。
根據以上結構,當該二行星減速模組進行動力傳遞時,該第一行星減速模組的最快轉速係為該第一太陽齒輪的轉速×〔該第一太陽齒輪的齒數/(該第一環形齒輪的齒數+該第一太陽齒輪的齒數)〕,使其轉速小於該第一太陽齒輪的轉數;另外,該第一環形齒輪的最快轉速為該第一太陽齒輪的轉速*〔該第一太陽齒輪的齒數/該第一環形齒輪的齒數〕,其轉速也會小於該第一太陽齒輪的轉數,根據實際計算後,若該第一環齒輪和該第一行星架同時旋轉時,其轉速僅有原先最快轉速之一半,而遠低於該第一太陽齒輪的轉速,故能達到減速之功效。
1‧‧‧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
11‧‧‧殼體
111‧‧‧管體
1111‧‧‧容置空間
112‧‧‧封蓋
1121‧‧‧第一軸承
1122‧‧‧第二軸承
12‧‧‧馬達定子
13‧‧‧第一輸出軸
131‧‧‧第一定位部
14‧‧‧馬達轉子
141‧‧‧永久磁鐵
142‧‧‧中空軸管
15‧‧‧第一行星減速模組
151‧‧‧第一太陽齒輪
152‧‧‧第一行星架
153‧‧‧第一行星齒輪
154‧‧‧第一環形齒輪
16‧‧‧第二輸出軸
161‧‧‧第二定位部
17‧‧‧第二行星減速模組
171‧‧‧第二太陽齒輪
172‧‧‧第二行星架
173‧‧‧第二行星齒輪
174‧‧‧第二環形齒輪
18‧‧‧電磁煞車模組
181‧‧‧電磁煞車本體
182‧‧‧電磁鐵
183‧‧‧煞車片
184‧‧‧連動片
185‧‧‧固定座
186‧‧‧煞車解除器
2‧‧‧電動載具
21‧‧‧輪體
第1圖,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一)。
第2圖,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二)。
第3圖,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組裝後的立體外觀圖。
第4圖,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組裝後的剖視圖。
第5圖,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安裝電磁煞車的立體分解圖。
第6圖,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安裝電磁煞車的剖視圖。
第7圖,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安裝電磁煞車的另一種實施態樣。
第8圖,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安裝電磁煞車的再一種實施態樣。
第9圖,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安裝於電動載具時的狀態示意圖。
為使 貴審查委員能清楚了解本創作之內容,僅以下列說明搭配圖式,敬請參閱。
請參閱第1、2、3、4及9圖,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的各視角的立體分解圖,以及組裝後的立體外觀圖及剖視圖,與安裝於電動載具時的狀態示意圖。如圖中所示,本創作之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1,固設於該電動載具2以供分別帶動二輪體21,該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1係包括一殼體11、一馬達定子12、一第一輸出軸13、一馬達轉子14、一第一行星減速模組15、一第二輸出軸16及一第二行星減速模組17。
其中該殼體11係由一管體111及二封蓋112所組成,該管體111內部係形成一容置空間1111,該二封蓋112係分別用來封閉蓋設於該管體111之二開口上,且該其中之一封蓋112中央之開孔對應該第一輸出軸13而設有一第一軸承1121,該另一封蓋112中央之開孔對應該第二輸出軸16而設有一第二軸承1122。應注意的是,該管體111或該封蓋112可為 一體或為任何數量、任何造型所組構而成。
該馬達定子12係固設於該殼體11之一端的該封蓋112上,該馬達定子12並電性連接至一電力源(圖中未顯示),其通常為一電池,太陽能及燃料電池等,且該馬達定子12通電後會形成電磁鐵。
該第一輸出軸13係穿過該第一軸承1121而活動設置於該馬達定子12的軸中心位置,且該第一輸出軸13之一端係連接至該一輪體21,該第一輸出軸13另一端設有一第一定位部131,其中心位置係形成一套接孔。
該馬達轉子14的內表面係設有複數個永久磁鐵141,且其圓心位置設有一中空軸管142,對應套設於該第一輸出軸13上且位於該馬達定子12之一側,藉由該馬達定子12的電磁鐵與該馬達轉子14的該等永久磁鐵141之間因磁性相斥而進行旋轉;並且,該馬達種類繁多,如:有刷馬達、無刷馬達、伺服馬達、感應馬達、內轉子馬達、外轉子馬達,皆為習知技術不予贅述。
該第一行星減速模組15係包含一第一太陽齒輪151、一第一行星架152、三個第一行星齒輪153及一第一環形齒輪154,該第一太陽齒輪151係固設於該馬達轉子14之一側而可隨之同步旋轉,該第一行星架152間隔設於該第一太陽齒輪151之一側,並將該等第一行星齒輪153等距間隔設於該第一行星架152上,且分別與該第一太陽齒輪151相嚙合而可隨之旋轉,且該第一行星架152透過一第三軸承155而活動套設於該第一環形齒輪152的內部,該等第一行星齒輪153係分別與該第一環形齒輪152相嚙合,該第一輸出軸13穿設於該第一太陽齒輪151及該第一行星架152,最 後再與該第一環形齒輪154作固定而隨之同步旋轉,以將該馬達轉子14所產生的旋轉動力經過減速後,用來帶動該第一輸出軸13作旋轉。應注意的是,該第三軸承155係用來支撐該第一環形齒輪154於該第一行星架152上的位置,以增加其運轉時的穩定性。
該第二輸出軸16之一端係設有一第二定位部161且連接於該第一輸出軸13之一端,該第二定位部161係對應連接該第一定位部131於其內,且該第二定位部161之內端面與該第一定位部131之端面係同樣形成有一套接孔,藉該第二定位部161與該第一定位部131相互靠抵並夾持設有一滾動元件後,使該第二輸出軸16與該第一輸出軸13作定位的活動連接,且該第二輸出軸16之另一端係連接至該另一輪體21,使其可同軸獨立旋動。應注意的是,該滾動元件係為了降低該第一定位部131及該第二定位部161間的摩擦係數之用途。
該第二行星齒輪模組17包括一第二太陽齒輪171、一第二行星架172、三個第二行星齒輪173及一第二環形齒輪174,該第二太陽齒輪171係固設於該第一環形齒輪154之一側而可隨之旋轉,該第二行星架172固設於該管體111內面,該第二太陽齒輪171穿設於其軸中心處,該等第二行星齒輪173係等距間隔設於該第二行星架172上,且分別與該第二太陽齒輪171相嚙合而可隨之旋轉,該第二環形齒輪174係包覆設於該第二行星架172之外部,再分別與該等第二行星齒輪173相嚙合而可隨之同步旋轉,該第二輸出軸16穿出於該第二太陽齒輪171及該第二行星架172,最後再與該第二環形齒輪174作固定而隨之旋轉;據此,該第二行星減速模組17與該第一行星減速模組15相連接,進而將該馬達轉子14所產生的旋 轉動力經過減速後而帶動第二輸出軸16作旋轉,故該第一輸出軸13及該第二輸出軸16分別帶動該二輪體21作非同步的旋轉動作。
另外,請參閱第5、6圖,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安裝電磁煞車的立體分解圖及其剖視圖。如圖中所示,為了提升煞車時的煞車力道,使其得以即時停止,本創作之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1更具有一電磁煞車模組18,其包含有一電磁煞車本體181、一電磁鐵182、一煞車片183、一連動片184及一固定座185,該電磁煞車本體181係透過該固定座185而固設於該其中一封蓋112上,該電磁鐵182容置設於該電磁煞車本體181內且電性連接該電力源,該煞車片183設於該電磁鐵182之一側且套接於該中心軸管142而可同步旋轉,當該電磁鐵182受電力驅動而吸引該連動片184朝該電磁煞車本體181或電磁鐵182的方向移動以形成夾持固定,使該煞車片183活動可旋轉並使該中心軸管142呈現可旋轉的狀態,當該電磁鐵182受電力斷電而停止吸力時,該連動片182就被該電磁煞車本體181內的彈簧頂出並鎖住該煞車片183,直接鎖定該馬達轉子14,以確保煞車力道能夠最省力間接的方式施加於該中心軸管142上而達到煞車的目的,以停止該電動載具2之移動。
請一併參閱第7、8圖,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安裝電磁煞車的其他實施態樣。如第7圖中所示,該電磁煞車模組18除上述的該電磁煞車本體181、該電磁鐵182、該煞車片183、該連動片184及該固定座185之外,還設有一煞車解除器186,該煞車解除器186且以拉桿的形式延伸設置於該固定座185的外部,其一端係連接設於該連動片184一側,當拉動該煞車解除器186時,係強制拉引該連動片184朝該電磁鐵182的方向移動, 使該煞車片183能自由活動以解除該第一輸出軸13之鎖定狀態,令該輪體21重新回復可自由旋動的狀態。另外,如第8圖中所示,該電磁煞車18亦可以複數型態實施,將該二個電磁煞車18分別裝設於該殼體11的二側,且分別連結該第一輸出軸13及該第二輸出軸16,進而提升其煞車效果以供應付更重負載的煞車功效。
唯,以上所述之電磁煞車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電磁煞車在市面上還有各種不同的結構態樣,且皆為習知技藝,上述僅列舉其中一種作為說明以利審查委員瞭解其用途,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故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或是熟悉此技術所作出等效或輕易的變化者,以將各種電磁煞車應用於本創作之動力傳遞機構,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與範圍下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涵蓋於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1‧‧‧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
11‧‧‧殼體
111‧‧‧管體
1111‧‧‧容置空間
112‧‧‧封蓋
1121‧‧‧第一軸承
1122‧‧‧第二軸承
12‧‧‧馬達定子
13‧‧‧第一輸出軸
131‧‧‧第一定位部
14‧‧‧馬達轉子
141‧‧‧永久磁鐵
15‧‧‧第一行星減速模組
151‧‧‧第一太陽齒輪
152‧‧‧第一行星架
153‧‧‧第一行星齒輪
154‧‧‧第一環形齒輪
16‧‧‧第二輸出軸
161‧‧‧第二定位部
17‧‧‧第二行星減速模組
171‧‧‧第二太陽齒輪
172‧‧‧第二行星架
173‧‧‧第二行星齒輪
174‧‧‧第二環形齒輪

Claims (10)

  1. 一種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固設於該電動載具以供分別帶動二輪體,其包括:一殼體,其內部係形成一容置空間;一馬達定子,固設於該殼體之一端,該馬達定子並電性連接至一電力源;一第一輸出軸,活動設置於該馬達定子的軸中心位置,且該第一輸出軸之一端係連接至該一輪體,該第一輸出軸另一端設有一第一定位部;一馬達轉子,活動套設於該第一輸出軸上且位於該馬達定子之一側,使該馬達轉子相對於該馬達定子進行旋轉;一第一行星減速模組,設於該殼體內且位於該馬達轉子之一側,該第一行星減速模組一端係與該馬達轉子相連接,另一端與該第一輸出軸相連接,以將該馬達轉子所產生的旋轉動力經過減速後,用來帶動該第一輸出軸作旋轉;一第二輸出軸,其一端係設有一第二定位部且連接於該第一輸出軸之一端,藉該第二定位部與該第一定位部相互靠抵後,而使該第二輸出軸之一端與該第一輸出軸作定位的活動連接,且該第二輸出軸之另一端係連接至該另一輪體;及一第二行星減速模組,其一側係固設於該殼體內,另一側並固設於該第二輸出軸上,且該第二行星減速模組與該第一行星減速模組相連接,進而將該馬達轉子所產生的旋轉動力經過減速後而帶動第二輸出軸作旋轉;當該第一輸出軸受該第一行星減速模組驅動而旋轉時,該第二 輸出軸受該第二行星減速模組驅動,使該第一輸出軸及該第二輸出軸分別帶動該二輪體作旋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更具有一電磁煞車模組,固設於該殼體之一端且位於該馬達定子之一側,且該電磁煞車模組係對應連接該馬達轉子作鎖定及釋放作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其中,該電磁煞車模組包含有一電磁煞車本體、一電磁鐵、一煞車片、一連動片、一固定座及一煞車解除器,該電磁煞車本體係透過該固定座而固設於該殼體上,該電磁鐵容置設於該電磁煞車本體內且電性連接該電力源,該煞車片設於該電磁鐵之一側且套接於該馬達轉子上而可同步旋轉,當該電磁鐵受電力驅動而吸引該連動片朝該電磁煞車本體或電磁鐵的方向移動以形成夾持固定,使該煞車片活動可旋轉並使該馬達轉子呈現可旋轉的狀態,當該電磁鐵受電力斷電而停止吸力時,該連動片就被該電磁煞車本體內的一彈簧頂出並鎖住該煞車片,直接鎖定該馬達轉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其中,該煞車解除器係連接設於該連動片一側,用以強制拉引該連動片朝該電磁鐵的方向移動,使該煞車片能自由活動以解除該馬達轉子之鎖定狀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其中,該煞車解除器係電性連接該電磁鐵,當通電時會解除該馬達轉子的鎖定狀態,當不通電時則使該馬達轉子保持於鎖定狀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所述之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其中,該殼體係由一管體及二封蓋所組成,該二封蓋係封閉蓋設於該管體之二開 口上,且該其中之一封蓋中央對應該第一輸出軸而設有一第一軸承,該另一封蓋中央對應該第二輸出軸而設有一第二軸承。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其中,該第一軸承及該第二軸承係選自如:滾動元件軸承、自潤軸承及其他等效潤滑軸承其中之一者。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其中,該第一行星減速模組,包含一第一太陽齒輪、一第一行星架、複數個第一行星齒輪及一第一環形齒輪,該第一太陽齒輪係固設於該馬達轉子之一側而可隨之同步旋轉,該第一行星架間隔設於該第一太陽齒輪之一側,該等第一行星齒輪則以等距間隔的方式設置於該第一行星架之一面上而分別與該第一太陽齒輪相嚙合,該等第一行星齒輪係分別與該第一環形齒輪相嚙合,該第一輸出軸穿設於該第一太陽齒輪及該第一行星架,最後再與該第一環形齒輪作固定而隨之同步旋轉。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其中,該第一行星架透過一第三軸承而活動套設於該第一環形齒輪的內部,且該第三軸承係選自如:一般軸承、自潤軸承、滾軸軸承及捲式含油軸承其中之一者。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其中,該第二行星齒輪模組包括一第二太陽齒輪、一第二行星架、數個第二行星齒輪及一第二環形齒輪,該第二太陽齒輪係固設於該第一環形齒輪之一側而可隨之同步旋轉,該第二行星架固設於該殼體內面,使該第二太陽齒輪穿設於其軸中心處,該等第二行星齒輪係等距間隔設於該第二行星架 上,且分別與該第二太陽齒輪相嚙合而可隨之同步旋轉,該第二環形齒輪係包覆設於該第二行星架之外部,再分別與該等第二行星齒輪相嚙合而可隨之同步旋轉,該第二輸出軸穿設於該第二太陽齒輪及該第二行星架,最後再與該第二環形齒輪作固定而隨之同步旋轉。
TW103120477A 2014-06-13 2014-06-13 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 TW2015459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0477A TW201545917A (zh) 2014-06-13 2014-06-13 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0477A TW201545917A (zh) 2014-06-13 2014-06-13 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5917A true TW201545917A (zh) 2015-12-16

Family

ID=55407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0477A TW201545917A (zh) 2014-06-13 2014-06-13 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54591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0154A (zh) * 2016-06-12 2016-11-09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与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集成布置结构
CN112855860A (zh) * 2020-12-31 2021-05-28 深圳市兆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传动机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0154A (zh) * 2016-06-12 2016-11-09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与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集成布置结构
CN106080154B (zh) * 2016-06-12 2018-07-13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与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集成布置结构
CN112855860A (zh) * 2020-12-31 2021-05-28 深圳市兆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传动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74233B (zh) 使用磁流变流体离合器装置的用于车辆或移动设备的人体混合动力系统
TWI584998B (zh) 輪轂式馬達減速機
WO2016011921A1 (zh) 电动自行车用可变减速比的轮毂电机
WO2011155405A1 (ja) 車両用開閉体の駆動装置
US9016155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unit for an electromotively operated drive and magneto-rheological clutch
US20170059002A1 (en) Door opening/closing device
CN102060080B (zh) 一种减速电机驱动机构
TW200428748A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06641130B (zh) 一种行星式两档驱动装置及其两档驱动方法
WO2019147587A1 (en) Counter-rotating electric motor system for high efficiency operation of a hybrid or electric vehicle
CN102097892B (zh) 一种电动摩托车两档电控变速电机
TW201545917A (zh) 電動載具之動力傳遞機構
TWM500835U (zh) 電動載具的動力傳遞機構
WO2016179761A1 (zh) 一种减速电动轮毂系统和电动车
WO2020057321A1 (zh) 行星齿轮式增强型电动机
JP3769512B2 (ja) 動力伝達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模型自動車の駆動装置等
CN105221671B (zh) 电动载具的动力传递机构
TWI238226B (en) A geared motor used for driving device of electric wheelchair
CN101947937B (zh) 汽车节能装置
CN203926626U (zh) 一种电动载具的动力传递机构
CN201928136U (zh) 一种电动摩托车两档电控变速电机
CN208369397U (zh) 一种大速比减速轮毂电机
CN210867413U (zh) 一种高集成化电机
KR101833124B1 (ko) 감속기 일체형 전동 구동장치
CN208424094U (zh) 一种内置驻车制动器的大速比减速轮毂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