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34363A - 微型針施作器 - Google Patents

微型針施作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34363A
TW201534363A TW104103045A TW104103045A TW201534363A TW 201534363 A TW201534363 A TW 201534363A TW 104103045 A TW104103045 A TW 104103045A TW 104103045 A TW104103045 A TW 104103045A TW 201534363 A TW201534363 A TW 20153436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needle
support plate
skin
support surface
applica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30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Ryusuke FUDOJI
Makoto Ogura
Original Assignee
Hisamitsu Pharmaceutical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amitsu Pharmaceutical Co filed Critical Hisamitsu Pharmaceutical Co
Publication of TW2015343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436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61Methods for using microneedl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有關一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係具備有:支撐傾斜的微型針之支撐面、及於微型針扎入皮膚之前後使支撐面朝該微型針的前端之方向旋轉,且移動範圍被限制之旋轉機構。

Description

微型針施作器
本發明,係關於用以輔助活性成分的施打之微型針施作器。
自以往,習知有:透過皮膚施打活性成分之微型針、及具備其微型針之裝置。例如在下述專利文獻1,記載有在很薄的薄片之表面具備藉由打穿一連串之突起所生成之微小侵入體之裝置。在下述專利文獻2,記載有具有具備複數個微小突起的薄片構件之裝置。
在伸展皮膚之後再將微型針穿刺於其皮膚之技術亦為習知。例如在下述專利文獻3,記載有藉由將定位於皮膚之裝置朝下按壓,而伸展裝置使皮膚穿通構件的目標區域之皮膚伸展,則可均等地穿通皮膚之意旨。在下述專利文獻4,記載有藉由使兩個內部擴張部分開地挪動該等之擴張部,在伸展皮膚之後再將微小突起扎於皮膚之事情、及之後更進一步藉由挪動該等之擴張部其微小突起將皮膚予以切割之事情。在下述專利文獻5,記載有藉由將可伸展的錐體朝向皮膚按壓,在伸展皮膚之後再將配置在其錐體 內之微型針穿刺於皮膚之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02-51098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表2001-525231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表2003-534881號公報
專利文獻4:美國專利第7087035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5:美國專利第6743211號說明書
在使皮膚變形之後再進行穿刺之際若傳到微型針之力量被使用者之力量大小程度所左右時,穿刺之程度就會因使用者而改變,其結果,會有穿刺之再現性降低之可能性。因此,被要求不管誰使用都要將微型針的穿刺之程度保持於一定的水準,即提高穿刺之再現性。
本發明的一面之微型針施作器,係具備有:支撐傾斜的微型針之支撐面、及於微型針扎入皮膚之前後使支撐面朝該微型針的前端之方向旋轉,且移動範圍被限制之旋轉機構。
在如此的面中,係藉由支撐面進行旋轉,傾斜的微型 針在使皮膚只一定的範圍變形之後再扎入其皮膚。由於使其支撐面旋轉之旋轉機構係移動範圍被限制,因此不管誰操作微型針施作器均可將支撐面的旋轉之範圍作為相同。因此,不管誰使用均可將微型針的穿刺之程度保持於一定的水準。
根據本發明之一面,不管誰使用均可將微型針的穿刺之程度保持於一定的水準。
1‧‧‧微型針裝置
10‧‧‧微型針陣列
11‧‧‧微型針
20‧‧‧薄片
30‧‧‧微型針施作器
30A‧‧‧微型針施作器
31‧‧‧支撐板
32‧‧‧外框
33‧‧‧連接部(旋轉機構)
33a‧‧‧山狀折曲部
33b‧‧‧谷狀折曲部
34‧‧‧連接部
34a‧‧‧山狀折曲部
34b‧‧‧谷狀折曲部
40‧‧‧微型針施作器
41‧‧‧支撐板
42‧‧‧捏持部(旋轉機構)
50‧‧‧微型針施作器
51‧‧‧支撐板
52‧‧‧爪
52a‧‧‧傾斜面
55‧‧‧開關(旋轉機構)
55b‧‧‧內側肋條
60‧‧‧微型針施作器
61‧‧‧支撐板
62‧‧‧外框
62a‧‧‧溝槽(旋轉機構)
63‧‧‧爪(旋轉機構)
70、70A‧‧‧微型針施作器
71、71A‧‧‧支撐板
72‧‧‧筐體
73‧‧‧開關(旋轉機構)
74‧‧‧溝槽
75‧‧‧突起
第1圖,係與各實施形態的微型針施作器一起使用的微型針裝置之立體圖。
第2圖,係第1實施形態的微型針施作器之立體圖。
第3圖,係第1實施形態的微型針施作器之平面圖、側面圖、及底面圖。
第4圖,係第2圖之Ⅳ-Ⅳ線斷面圖。
第5圖,係顯示第2圖所示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之情況之立體圖。
第6圖,係第2實施形態的微型針施作器之立體圖。
第7圖,係第3實施形態的微型針施作器之立體圖。
第8圖,係第4實施形態的微型針施作器之立體圖。
第9圖,係第5實施形態的微型針施作器之立體圖。
第10圖,係第6實施形態的微型針施作器之立體 圖。
第11圖,係第6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微型針施作器之立體圖。
[發明之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添附圖面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又,在圖面之說明中對於同一或同等之要件賦予同一之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微型針施作器,係在將用以施打任意的活性成分(例如藥劑)於活體內之微型針裝置應用於皮膚之際使用之輔助器具。以下顯示微型針施作器之幾個樣態,但下述之說明中,哪個微型針施作器都以與第1圖所示之微型針裝置1一起使用作為前提。
微型針裝置1,係用以藉由穿刺皮膚經皮施打活性成分之器具。該微型針裝置1,係打穿薄片20而作成多數個微型針11之形狀,且將其微型針11藉由從薄片面朝傾斜方向立起而完成。
薄片20之形狀(即,微型針裝置1之整體的形狀),係不被限定,圓、橢圓、矩形、五角形、六角形、星形、或其他的任意之多角形亦可,且該等以外之形狀亦可。第1圖所示之薄片20係為圓形。
如第1圖所示,所有的微型針11係朝薄片20的其中一面之側立起,本說明書中係將該面作為主面20a來顯 示。每個微型針11與主面20a之形成角度(即,傾斜角度),係只要為銳角的話幾度均可。藉由將其角度設定成銳角,每個微型針11,係對於主面20a成為傾斜之狀態。主面20a係在微型針裝置1之使用時為與皮膚相對之面。薄片20之背面(未圖示)係主面20a之背側,而在微型針裝置1之使用時為微型針施作器之一部分會接觸之面。
本說明書中,係將由被形成的複數個微型針11所構成之集合作為微型針陣列10來顯示。微型針陣列10,係亦可謂分別沿著薄片20之徑方向延伸之複數個列12之集合。每個列12係由複數個微型針11所構成。當然,微型針陣列10係為微型針裝置1之一部分。
薄片20及微型針11之材質係並不被限定。例如,亦可利用不銹鋼、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其他的金屬、其他的樹脂、生分解性材料、陶瓷、或活體吸收性材料之任一種來製作薄片20及微型針11。或者,亦可搭配該等之材質來製作薄片20及微型針11。
微型針陣列10係可利用蝕刻法來形成。如果薄片為金屬的話,可藉由以藥液打穿其薄片來形成多數個微型針11,並可藉由將其微型針朝傾斜方向立起來形成微型針陣列10。如果薄片為非金屬的話,藉由以雷射打穿其薄片來形成多數個微型針11,並與金屬薄片之情況同樣地使其微型針11立起即可。如該等般地使用蝕刻法之情況下,在每個微型針11之周圍會產生空隙。當然,亦可利用蝕刻法以外之任意的手法來形成微型針陣列10。
薄片20之尺寸係不被限定,按照使用目的和使用部位等任意地設定即可。例如,薄片20的直徑之下限係考慮活性成分之施打量來決定,而直徑之上限係考慮活體之大小來決定。例如,直徑之下限係亦可為0.1cm或1cm,而直徑之上限係亦可為60cm、50cm、30cm或20cm。本實施形態中,由於係藉由打穿薄片20來形成微型針11,因此薄片20之厚度係考慮微型針11之穿刺性能來決定。例如,厚度之下限係亦可為5μm或20μm,而厚度之上限係亦可為1000μm或300μm。
關於微型針11之參數亦不被限定。例如,微型針11的高度之下限係亦可為10μm或100μm,而其高度之上限係亦可為10000μm或1000μm。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中微型針11之厚度係依存於薄片20之厚度。微型針11的密度之下限係亦可為0.05支/cm2或1支/cm2,而其密度之上限係亦可為10000支/cm2或5000支/cm2。密度之下限,係從可施打1mg之活性成分的針之支數及面積換算之值,而密度之上限,係考慮針的形狀之後的極限值。
觀看微型針陣列10之整體時,所有的微型針11所朝之方向,係統一成順時針或逆時針之方向。第1圖之例子中,從主面20a側觀看微型針裝置1時,每個微型針11係朝逆時針之方向。若從背面側觀看微型針裝置1的話,每個微型針11則整體朝順時針之方向。
其次,關於用以輔助其微型針裝置1的使用之微型針 施作器顯示幾個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
參照第2~5圖,說明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30。第2圖係微型針施作器30之立體圖。第3圖係微型針施作器30之平面圖、側面圖、及底面圖。微型針施作器30之從正面、背面、及兩側面之外觀係為相同。因此,第3圖所示之側面圖,係也是正面圖,也是背面圖,也是右側面圖,也是左側面圖。第4圖係第2圖之Ⅳ-Ⅳ線斷面圖。第5圖係顯示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之情況之立體圖。又,第2、5圖中,係使理解後述的連接部33之斷面地顯示微型針施作器30。
微型針施作器30係具備有:支撐微型針裝置1之支撐板31、及圍住其支撐板31的外周之外框32、連接其支撐板31及外框32之複數個連接部33。微型針施作器30之整體的形狀、及微型針施作器30之至少一部分的構成要件之形狀,係亦可配合微型針裝置1之形狀來決定。例如,微型針施作器30之整體的形狀係圓、橢圓、矩形、五角形、六角形、星形、或其他的任意之多角形亦可,且該等以外之形狀亦可。本實施形態中,微型針施作器30係整體呈現圓形或圓盤狀。
微型針施作器30之材質係不被限定。例如,亦可使用ABS樹脂或聚苯乙烯、聚丙烯、聚縮醛(POM)等之合成或天然之樹脂材料來製作微型針施作器30。或者,亦可 使用矽、矽石、陶瓷、金屬(不鏽鋼、鈦、鎳、鉬、鉻、鈷等)來製作微型針施作器30。
支撐板31,係微型針裝置1位於其背面31a之板材。本實施形態中,支撐板31係配合微型針裝置1之形狀而為圓形,但如上述地,支撐板31之形狀係不被限定。所謂支撐板31之背面31a,係在微型針施作器30之使用時,與微型針裝置1的被應用者之皮膚相對之面,且為第3圖之底面圖中所表示之面。
本實施形態中,將支撐板31的背面31a之側定義為微型針施作器30之下側,並將與其背面31a相反側的面即支撐板31的表面31b之側(參照第3圖之平面圖)定義為微型針施作器30之上側。
外框32,係圍住支撐板31的外周之構成要件。本實施形態中,外框32係配合支撐板31之形狀而為輪形,但外框32之形狀係不被限定於此。例如,外框32之形狀係亦可配合支撐板31之輪廓來決定。或者,亦可與支撐板31之輪廓無關地來決定,例如,對於圓形之支撐板31亦可採用矩形之外框32。
連接部33係連接支撐板31的外周部與外框32的內周部之構成要件,且實現作為旋轉機構之作用。本說明書中之所謂「旋轉機構」,係用以於微型針11扎入皮膚之前後使支撐板31朝該微型針11的前端之方向旋轉之構造。連接部33係沿著支撐板31之外周每隔預定的間隔所設置。第2~5圖之例子中,微型針施作器30係具備有5 個連接部33,但連接部33之個數係不被限定於此,可為兩個以上之任意的數目。
各個連接部33,係大致以沿著支撐板31的外周之切線方向延伸之方式所設置。連接部33之其中一端係連接於支撐板31之外周部,而連接部33之另一端係連接於外框32之內周部。連接部33係具有山狀折曲部33a及谷狀折曲部33b。使支撐板31接觸皮膚之後亦可彎曲連接部33地,設定各連接部33中之山狀折曲部33a與谷狀折曲部33b之間的長度。較接近外框32之山狀折曲部33a,係沿著與連接部33之長邊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即,連接部33之寬幅方向)於連接部33之上面施予切縫所形成。另一方面,較接近支撐板31之谷狀折曲部33b,係沿著連接部33之寬幅方向於連接部33之下面施予切縫所形成。
關於微型針施作器30之動作前,山狀折曲部33a及谷狀折曲部33b係並無折彎,因此各個連接部33係以與支撐板31之面並行之方式延伸。使微型針施作器30動作時,連接部33就變成第5圖所顯示之狀態。即,在微型針施作器30之動作時,山狀折曲部33a係以折縫相對地朝向微型針施作器30的上側之方式折彎,而谷狀折曲部33b係以折縫相對地朝向微型針施作器30的下側之方式折彎。因此,在微型針施作器30之動作時若從側方觀看其微型針施作器30的話,可看出在山狀折曲部33a的部分係連接部33宛如形成山般地折彎,而在谷狀折曲部 33b的部分係連接部33宛如形成谷般地折彎。如此般地,動作前係直線狀地延伸之連接部33(參照第2圖),係在動作後如呈現段狀般地變形(參照第5圖)。所謂連接部33呈現段狀,係謂相較於連接於支撐板31的外周之連接部33的端部,連接於外框32的內周部之該連接部33的端部處於更高或更低之位置。第5圖之例子中,相較於連接於支撐板31的外周之端部,連接於外框32的內周部之端部處於更高之位置。
其次,說明微型針施作器30及微型針裝置1之使用方法。首先,使用者係將微型針裝置1之背面黏貼於支撐板31之背面31a。為了該黏貼,亦可將黏著層設置於微型針裝置1之背面及支撐板31之背面31a之至少其中一方。藉由將微型針裝置1黏貼於支撐板31之背面31a,傾斜之微型針11係由其背面31a所支撐。因此,其背面31a係發揮作為用以支撐微型針11的支撐面之功能。
接著,使用者係將微型針施作器30置於活性成分之應用地方。又,在此之際為了將微型針施作器30固定於應用地方,亦可在外框32之下面設置黏著層。其次,使用者係將支撐板31之表面31b朝向皮膚按壓。如此一來,各連接部33之山狀折曲部33a及谷狀折曲部33b會折彎,且支撐板31(支撐面)會朝向順時針及逆時針之哪個其中一方向一面旋轉一面朝向皮膚下降。由於微型針裝置1係安裝於支撐板31,因此藉由其操作微型針裝置1也一面旋轉一面朝向皮膚下降。
各連接部33中之山狀折曲部33a與谷狀折曲部33b之間的長度,係設定成使微型針11接觸皮膚之後支撐板31也會旋轉。藉由如此地所設定之連接部33如第5圖所示變形成段狀,安裝在支撐板31之微型針裝置1也會一面旋轉一面朝向皮膚繼續下降。其結果,各微型針11係沿著皮膚之表面一面旋轉移動一面扎入皮膚。此時,各微型針11係在碰觸皮膚之後到扎入皮膚之間將皮膚予以伸展或縮緊。因此,各微型針11係藉由其自身一面使皮膚變形一面扎入其皮膚。使用者係並非在穿刺後立刻將微型針裝置1從皮膚抽出,亦可就這樣維持其穿刺狀態地用手,或者用膠帶等之輔助具將微型針裝置1持續按住預定時間。
由於各連接部33之移動範圍(山狀折曲部33a及谷狀折曲部33b之折彎角度)係被限制,因此支撐板31之旋轉角度也被限制。其旋轉角度,係或者考慮連接部33之材質,或者調整山狀折曲部33a及谷狀折曲部33b中之切縫等,而設定為任意的值即可。
藉由將支撐板31於朝向皮膚之方向變厚,或者在支撐板31與微型針裝置1之間插入隔片,可控制穿刺之深度。藉由將支撐板31或者隔片變厚,從支撐板31剛開始旋轉之後就可立刻使微型針11接觸於皮膚而將其微型針11深深地穿刺。
又,活性成分之準備方法係不被限定。例如,活性成分係亦可預先塗敷於微型針11。或者,使用者係亦可首 先將活性成分塗敷於皮膚,之後再以上述之方法使用微型針施作器30將微型針裝置1應用於皮膚。或者,使用者係亦可首先以上述之方法使用微型針施作器30將微型針裝置1應用於皮膚,之後再將活性成分塗敷於其應用地方。
如以上說明般地,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支撐面(支撐板31之背面31a)進行旋轉,傾斜之微型針11在使皮膚只一定的範圍變形之後再扎入其皮膚。由於使其支撐面旋轉之連接部33係移動範圍被限制,因此不管誰操作微型針施作器30均可將支撐面的旋轉之範圍作為相同。因此,不管誰使用均可將微型針11的穿刺之程度保持於一定的水準。
並且,根據本實施形態,由於在固定微型針裝置1的支撐板31之上部什麼也沒設置,因此可控制微型針施作器30之高度。
並且,根據本實施形態,使用者係只按壓支撐板31,就可一面轉動微型針11一面扎入皮膚。即,微型針施作器30之使用方法係為非常地簡單。
(第2實施形態)
參照第6圖,說明關於第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30A。第6圖係微型針施作器30A之立體圖。又,第6圖中,係使理解後述的連接部34之斷面地顯示微型針施作器30A。
微型針施作器30A係第1實施形態中的微型針施作器30之變形例,而具備有支撐板31、外框32、及連接部34。即,微型針施作器30A與微型針施作器30之不同點係連接部之構造。微型針施作器30A之整體的形狀、支撐板31之形狀、及外框32之形狀不被限定之點係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以下詳細說明關於連接部34,而關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支撐板31及外框32係省略說明。
連接部34係連接支撐板31的外周部與外框32的內周部之構成要件,且實現作為旋轉機構之作用。連接部34係沿著支撐板31之外周每隔預定的間隔所設置。第6圖之例子中,微型針施作器30A係具備有6個連接部34,但連接部34之個數係不被限定於此,可為兩個以上之任意的數目。
各個連接部34,係大致以沿著支撐板31的外周之切線方向延伸之方式所設置。連接部34之其中一端係連接於支撐板31之外周部,而連接部34之另一端係連接於外框32之內周部。連接部34係具有山狀折曲部34a及谷狀折曲部34b。使支撐板31接觸皮膚之後亦可彎曲連接部34地,預先調整於微型針施作器30A之高度方向的支撐板31之位置。
如第6圖所示,在微型針施作器30A之動作前,山狀折曲部34a係以折縫相對地朝向微型針施作器30A的上側之方式折彎,而谷狀折曲部34b係以折縫相對地朝向微型針施作器30A的下側之方式折彎。因此,在微型針施作器 30A之動作前若從側方觀看其微型針施作器30A的話,可看出在山狀折曲部34a的部分係連接部34宛如形成山般地折彎,而在谷狀折曲部34b的部分係連接部34宛如形成谷般地折彎。若使微型針施作器30A動作時,在山狀折曲部34a及谷狀折曲部34b之彎曲角度均變小下去,而最終係各個連接部34,變成以與支撐板31之主面大致並行之方式延伸之狀態。如此般地,動作前係呈現段狀之連接部34,係在動作後以直線狀地延伸之方式變形。
使用者係與第1實施形態中的微型針施作器30之情況同樣地藉由使用微型針施作器30A而可將微型針11扎入皮膚。本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的地方,係只有使用者將支撐板31之表面朝向皮膚按壓時之連接部的變形之樣態。第1實施形態中,係藉由一直線狀地延伸之連接部33變形成段狀,支撐板31(支撐面)會一面旋轉一面朝向皮膚下降,且各微型針11會沿著皮膚之表面一面旋轉移動一面扎入皮膚。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中,係藉由呈現段狀之連接部34使一直線狀地延伸地變形,支撐板31會一面旋轉一面朝向皮膚下降,且各微型針11會沿著皮膚之表面一面旋轉移動一面扎入皮膚。
如以上說明般地,在本實施形態中亦可得到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即,由於使支撐面(支撐板31之背面31a)旋轉之連接部34係移動範圍被限制,因此不管誰操作微型針施作器30A均可將支撐面的旋轉之範圍作為相同。因此,不管誰使用均可將微型針11的穿刺之程度保 持於一定的水準。並且,由於在固定微型針裝置1的支撐板31之上部什麼也沒設置,因此可控制微型針施作器30A之高度。並且,使用者係只按壓支撐板31這樣簡單的操作,就可轉動各微型針11。
(第3實施形態)
參照第7圖,說明關於第3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40。第7圖係微型針施作器40之立體圖。
微型針施作器40,係具備有:支撐微型針裝置1之支撐板41、及安裝在支撐板41之兩個捏持部42、以及收容支撐板41之筐體43。微型針施作器40之整體的形狀、及微型針施作器40之至少一部分的構成要件之形狀,係亦可配合微型針裝置1之形狀來決定。例如,微型針施作器40之整體的形狀係圓、橢圓、矩形、五角形、六角形、星形、或其他的任意之多角形亦可,且該等以外之形狀亦可。本實施形態中,微型針施作器40係整體呈現圓盤狀。
微型針施作器40之材質係不被限定。例如,亦可使用ABS樹脂或聚苯乙烯、聚丙烯、聚縮醛(POM)等之合成或天然之樹脂材料來製作微型針施作器40。或者,亦可使用矽、矽石、陶瓷、金屬(不鏽鋼、鈦、鎳、鉬、鉻、鈷等)來製作微型針施作器40。
支撐板41,係微型針裝置1位於其背面之板材。本實施形態中,支撐板41係配合微型針裝置1之形狀而為 圓形,但如上述地,支撐板41之形狀係不被限定。所謂支撐板41之背面,係在微型針施作器40之使用時,與微型針裝置1的被應用者之皮膚相對之面。支撐板41之背面係不被筐體43所覆蓋地露出。又,第7圖中,關於支撐板41係只將其外緣簡略化而顯示。
本實施形態中,將支撐板41的背面之側定義為微型針施作器40之下側,並將與其背面相反側的面即支撐板41的表面之側定義為微型針施作器40之上側。
在支撐板41之上面(與背面相反側的面)設置有兩個捏持部42。兩個捏持部42係沿著支撐板41之外周隔著180度之間隔設置於支撐板41。本實施形態中該捏持部42係實現作為旋轉機構之作用。捏持部42之數目係不被限定,只要使用者能夠用手簡單地轉動的話,亦可設置任意的數目之捏持部42。本實施形態中,與支撐板41平行的捏持部42之斷面形狀,係為了顯示支撐板41之旋轉方向而如箭頭記號般之形狀,但其斷面形狀係並非被限定。
在筐體43之上面,形成有與兩個捏持部42相對應之兩處的孔43a。各自之捏持部42係從相對應之孔43a突出於上方。各自之孔43a,係考慮為了將微型針11扎入皮膚需要的支撐板41之旋轉角度所形成。
其次,說明微型針施作器40及微型針裝置1之使用方法。首先,使用者係將微型針裝置1之背面黏貼於支撐板41之背面。為了該黏貼,亦可將黏著層設置於微型針裝置1之背面及支撐板41之背面之至少其中一方。藉由 將微型針裝置1黏貼於支撐板41之背面,傾斜之微型針11係由其背面所支撐。因此,支撐板41之背面係發揮作為用以支撐微型針11的支撐面之功能。
接著,使用者係將微型針施作器40置於活性成分之應用地方。又,在此之際為了將微型針施作器40固定於應用地方,亦可在筐體43之下面設置黏著層。其次,使用者係一面按住筐體43一面將兩個捏持部42沿著筐體43之周方向(第7圖之例子中,從微型針施作器40之上方觀看逆時針之方向)轉動。又,使用者係並非用手,亦可使用彈簧或馬達等之動力來轉動捏持部42。捏持部42轉動時,安裝在支撐板41之微型針裝置1也會旋轉,且各微型針11就會沿著皮膚之表面一面旋轉移動一面扎入皮膚。本實施形態中,由於支撐板41係不會沿著微型針施作器40之上下方向(即垂直方向)移動,因此支撐板41(支撐面)係並不會朝向皮膚下降地進行旋轉。此時,各微型針11係在碰觸皮膚之後到扎入皮膚之間將皮膚予以伸展或縮緊。因此,各微型針11係藉由其自身一面使皮膚變形一面扎入其皮膚。由於兩個捏持部42之移動範圍係藉由孔43a所限制(換言之,由於進行移動的捏持部42係在孔43a之邊緣停止),因此支撐板41之旋轉角度也被限制。
使用者係並非在穿刺後立刻將微型針裝置1從皮膚抽出,亦可就這樣維持其穿刺狀態地用手,或者用膠帶等之輔助具將微型針裝置1持續按住預定時間。又,與第1及 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活性成分之準備方法係不被限定。
如以上說明般地,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支撐面(支撐板41之背面)進行旋轉,傾斜之微型針11在使皮膚只一定的範圍變形之後再扎入其皮膚。由於使其支撐面旋轉之捏持部42係移動範圍被限制,因此不管誰操作微型針施作器40均可將支撐面的旋轉之範圍作為相同。因此,不管誰使用均可將微型針11的穿刺之程度保持於一定的水準。
並且,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將安裝在支撐板41之捏持部42予以轉動這樣簡單的構造,就可將微型針11扎入皮膚。
本實施形態中,係將捏持部42設置於支撐板41之上面,但只要可使支撐板旋轉,捏持部之位置係不被限定。例如,捏持部係亦可設置於支撐板之側面。該變形例中,與捏持部相對應之孔係形成在筐體之側面。
(第4實施形態)
參照第8圖,說明關於第4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50。第8圖係微型針施作器50之立體圖。
微型針施作器50係具備有:支撐微型針裝置1之支撐板51、及設置在其支撐板51上之複數個小的爪52及兩個突出部53、及收容支撐板51及爪52之筐體54、以及覆蓋支撐板51的中央部分之開關55。微型針施作器50之整體的形狀、及微型針施作器50之至少一部分的構成 要件之形狀,係亦可配合微型針裝置1之形狀來決定。例如,微型針施作器50之整體的形狀係圓、橢圓、矩形、五角形、六角形、星形、或其他的任意之多角形亦可,且該等以外之形狀亦可。本實施形態中,微型針施作器50係整體呈現圓盤狀。
微型針施作器50之材質係不被限定。例如,亦可使用ABS樹脂或聚苯乙烯、聚丙烯、聚縮醛(POM)等之合成或天然之樹脂材料來製作微型針施作器50。或者,亦可使用矽、矽石、陶瓷、金屬(不鏽鋼、鈦、鎳、鉬、鉻、鈷等)來製作微型針施作器50。
支撐板51,係微型針裝置1位於其背面之板材。本實施形態中,支撐板51係配合微型針裝置1之形狀而為圓形,但如上述地,支撐板51之形狀係不被限定。所謂支撐板51之背面,係在微型針施作器50之使用時,與微型針裝置1的被應用者之皮膚相對之面。支撐板51之背面係不被筐體54所覆蓋地露出。又,第8圖中,關於支撐板51係只將其外緣簡略化而顯示。
本實施形態中,將支撐板51的背面之側定義為微型針施作器50之下側,並將與其背面相反側的面即支撐板51的表面之側定義為微型針施作器50之上側。
在支撐板51的上面(與背面相反側的面)之中心附近設置有複數個爪52。又,爪52之個數係不被限定。各自之爪52係為大致三角形。將微型針施作器50從上方觀看之情況時朝順時針或逆時針之方向的爪52之面52a,係 對於支撐板51之上面傾斜著。即,各爪52係具有傾斜面52a。第8圖之例子中,傾斜面52a,係將微型針施作器50從上方觀看之情況時朝著順時針之方向。爪之形狀係不被限定為三角形,只要形成有上述之傾斜面,可採用任意的形狀之爪。
兩個突出部53係沿著支撐板51之外周隔著180度之間隔設置於支撐板51。
在筐體54的上面之中央部,形成有用以設置後述的開關55之中央孔、及與兩個突出部53相對應之兩處的孔54a。各自之突出部53係從相對應之孔54a突出於上方。
開關55係呈現大致圓筒狀。在開關55之外壁形成有複數個外側肋條(outer rib)55a,且在開關55之內壁形成有與複數個爪52相對應之複數個內側肋條(inner rib)55b。外側肋條55a及內側肋條55b之個數係不被限定,但內側肋條55b之個數係與爪52之個數相同。外側肋條55a係沿著開關55之高度方向延伸之軌條狀的突起。藉由外側肋條55a嵌入形成在筐體54的中央孔之溝槽,開關55係不會沿著微型針施作器50之周方向旋轉,而只會沿著微型針施作器50之高度方向移動。內側肋條55b也是沿著開關55之高度方向延伸之軌條狀的突起。開關55係藉由具備該內側肋條55b而發揮作為旋轉機構之功能。開關55之移動,係被限制於沿著爪52的高度方向之範圍。
其次,說明微型針施作器50及微型針裝置1之使用 方法。首先,使用者係將微型針裝置1之背面黏貼於支撐板51之背面。為了該黏貼,亦可將黏著層設置於微型針裝置1之背面及支撐板51之背面之至少其中一方。藉由將微型針裝置1黏貼於支撐板51之背面,傾斜之微型針11係由其背面所支撐。因此,支撐板51之背面係發揮作為用以支撐微型針11的支撐面之功能。
接著,使用者係藉由將突出部53朝周方向移動而將開關55拉起,且如第8圖所示使內側肋條55b位於爪52之上方。接著,使用者係將微型針施作器50置於活性成分之應用地方。又,在此之際為了將微型針施作器50固定於應用地方,亦可在筐體54之下面設置黏著層。其次,使用者係將開關55朝向皮膚按壓。如此一來,由於其開關55(更具體之,各內側肋條55b)會沿著微型針施作器50之高度方向將各爪52之傾斜面52a從上方按壓,因此支撐板51會朝周方向(第8圖之例子中,係從微型針施作器50之上方觀看逆時針之方向)旋轉。其結果,安裝在支撐板51之微型針裝置1會旋轉,且各微型針11會沿著皮膚之表面一面旋轉移動一面扎入皮膚。本實施形態中,由於支撐板51係不會沿著微型針施作器50之上下方向(即垂直方向)移動,因此支撐板51(支撐面)係並不會朝向皮膚下降地進行旋轉。此時,各微型針11係在碰觸皮膚之後到扎入皮膚之間將皮膚予以伸展或縮緊。因此,各微型針11係藉由其自身一面使皮膚變形一面扎入其皮膚。由於開關55之移動範圍係被限制於爪52之高度,因此支 撐板51之旋轉角度也被限制。
使用者係並非在穿刺後立刻將微型針裝置1從皮膚抽出,亦可就這樣維持其穿刺狀態地用手,或者用膠帶等之輔助具將微型針裝置1持續按住預定時間。又,與第1~第3實施形態同樣地,活性成分之準備方法係不被限定。
如以上說明般地,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支撐面(支撐板51之背面)進行旋轉,傾斜之微型針11在使皮膚只一定的範圍變形之後再扎入其皮膚。由於使其支撐面旋轉之開關55係移動範圍被限制,因此不管誰操作微型針施作器50均可將支撐面的旋轉之範圍作為相同。因此,不管誰使用均可將微型針11的穿刺之程度保持於一定的水準。
並且,根據本實施形態,使用者係只按壓開關55,就可將各微型針11一面轉動一面扎入皮膚。即,微型針施作器50之使用方法係非常地簡單。
(第5實施形態)
參照第9圖,說明關於第5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60。第9圖係微型針施作器60之立體圖。
微型針施作器60係具備有:支撐微型針裝置1之支撐板61、及圍住其支撐板61的外周之外框62。在支撐板61之側面設置有複數個爪63。另一方面,在外框62之內側,形成有與複數個爪63相對應之複數個溝槽62a。第9圖,係顯示各具備有三個爪63及溝槽62a之微型針施作 器60,但爪及溝槽之個數係只要兩個以上幾個均可,例如其數目係2、4、或6均可。與上述之實施形態同樣地,微型針施作器60之整體的形狀、及微型針施作器60之至少一部分的構成要件之形狀係不被限定。並且,微型針施作器60之材質不被限定之點也與上述之實施形態同樣。
支撐板61,係微型針裝置1位於其背面之板材。所謂支撐板61之背面,係在微型針施作器60之使用時,與微型針裝置1的被應用者之皮膚相對之面。
本實施形態中,將支撐板61的背面之側定義為微型針施作器60之下側,並將與其背面相反側的面即支撐板61的表面之側定義為微型針施作器60之上側。
藉由將各自之爪63嵌入於相對應之溝槽62a,而將支撐板61安裝於外框62。各自之爪63係可沿著溝槽62a移動。各自之溝槽62a,係並非沿著外框62之垂直方向延伸,而從外框62之上部到下部傾斜地延伸。溝槽62a係亦可直線狀地延伸,或亦可朝向外框62之下方(朝向皮膚之方向)呈現凸形之弧狀。因此,支撐板61係一面下降(或一面上升)一面只在預定的角度之範圍進行旋轉。即,爪63及溝槽62a係實現作為旋轉機構之作用。
其次,說明微型針施作器60及微型針裝置1之使用方法。首先,使用者係將微型針裝置1之背面黏貼於支撐板61之背面。為了該黏貼,亦可將黏著層設置於微型針裝置1之背面及支撐板61之背面之至少其中一方。藉由 將微型針裝置1黏貼於支撐板61之背面,傾斜之微型針11係由其背面所支撐。因此,支撐板61之背面係發揮作為用以支撐微型針11的支撐面之功能。
接著,使用者係將支撐板61上升之狀態(第9圖顯示之狀態)的微型針施作器60置於活性成分之應用地方。又,在此之際為了將微型針施作器60固定於應用地方,亦可在外框62之下面設置黏著層。並且,亦可將用以更確實地維持支撐板61上升的狀態之構造設置於爪63或溝槽62a。其次,使用者係一面按住外框62一面將支撐板61之上面朝向皮膚按壓。如此一來,各自之爪63就會沿著溝槽62a下降,且支撐板61(支撐面)就會一面朝周方向(第9圖之例子中,係從微型針施作器60之上方觀看逆時針之方向)旋轉一面朝向皮膚下降。其結果,安裝在支撐板61之微型針裝置1也會旋轉,且各微型針11會沿著皮膚之表面一面旋轉移動一面扎入皮膚。此時,各微型針11係在碰觸皮膚之後到扎入皮膚之間將皮膚予以伸展或縮緊。因此,各微型針11係藉由其自身一面使皮膚變形一面扎入其皮膚。由於爪63之移動範圍係被限制於溝槽62a之長度,因此支撐板61之旋轉角度也被限制。
與上述之實施形態同樣地,使用者係亦可將微型針裝置1持續按住預定時間。並且,活性成分之準備方法不被限定之點也與上述之實施形態同樣。
如以上說明般地,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支撐面(支撐板61之背面)進行旋轉,傾斜之微型針11在使皮膚只 一定的範圍變形之後再扎入其皮膚。由於用以使其支撐面旋轉之爪63的移動範圍被限制,因此不管誰操作微型針施作器60均可將支撐面的旋轉之範圍作為相同。因此,不管誰使用均可將微型針11的穿刺之程度保持於一定的水準。
並且,根據本實施形態,只按壓支撐板61,就可將各微型針11一面轉動一面扎入皮膚。即,微型針施作器60之使用方法係非常地簡單。
本實施形態中,溝槽62a係傾斜地延伸,但形成在外框之內側的溝槽之形狀,係不被限定於此。例如,溝槽係亦可呈現大致L字狀。更具體之,有關該變形例之溝槽,係含有:朝垂直方向延伸之垂直部分、及從該垂直部分之下端(接近皮膚之一端)朝水平方向延伸之水平部分。在該變形例中在使微型針施作器動作之情況時,使用者係預先使支撐板的爪位於垂直部分的上端(遠離皮膚之一端)之後,首先係藉由將支撐板朝向皮膚按壓而將微型針貼靠於皮膚,之後再藉由使其支撐板旋轉而將微型針扎入皮膚。因此,支撐板(支撐面)係在朝向皮膚下降之後才進行旋轉。又,該變形例也是,亦可將用以更確實地維持支撐板上升的狀態之構造設置於爪或溝槽。
(第6實施形態)
參照第10圖,說明關於第6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70。第10圖係微型針施作器70之立體圖。
微型針施作器70係具備有:支撐微型針裝置1之支撐板71、及收容其支撐板71之筐體72、以及為旋轉機構之開關73。與上述之實施形態同樣地,微型針施作器70之整體的形狀、及微型針施作器70之至少一部分的構成要件之形狀係不被限定。並且,微型針施作器70之材質不被限定之點也與上述之實施形態同樣。
支撐板71,係微型針裝置1位於其背面之板材。所謂支撐板71之背面,係在微型針施作器70之使用時,與微型針裝置1的被應用者之皮膚相對之面。支撐板71之背面係不被筐體72所覆蓋地露出。
本實施形態中,將支撐板71的背面之側定義為微型針施作器70之下側,並將與其背面相反側的面即支撐板71的表面之側定義為微型針施作器70之上側。
在支撐板71的周緣部之上側,隔著大約180度之間隔形成有兩個溝槽74。溝槽74,係呈現從支撐板71之外緣朝向中心之方向縮窄之推拔狀。作為一例,本實施形態中溝槽74係呈現大致三角形。開關73之形狀係與溝槽74相對應,因此為朝向支撐板71之中心縮窄之推拔狀。作為一例,本實施形態中開關73係薄的三角柱。開關73之前端部,係被插入於形成在筐體72的側面之孔72a而位於溝槽74之裡面。開關73係沿著微型針施作器70之大致徑方向可在預定的距離之範圍內移動,因此開關73之移動係被限制。
其次,說明微型針施作器70及微型針裝置1之使用 方法。首先,使用者係將微型針裝置1之背面黏貼於支撐板71之背面。為了該黏貼,亦可將黏著層設置於微型針裝置1之背面及支撐板71之背面之至少其中一方。藉由將微型針裝置1黏貼於支撐板71之背面,傾斜之微型針11係由其背面所支撐。因此,支撐板71之背面係發揮作為用以支撐微型針11的支撐面之功能。
接著,使用者係將開關73朝向微型針施作器70之外側移動,並使溝槽74之兩個壁面之中支撐板71之旋轉方向的側之壁面接觸於其開關73。第10圖係顯示剛進行該操作之後的狀態。接著,使用者係將微型針施作器70置於活性成分之應用地方。又,在此之際為了將微型針施作器70固定於應用地方,亦可在筐體72之下面設置黏著層。接著,使用者係將開關73朝向微型針施作器70之中心按壓。如此一來,由於開關73會將溝槽74之壁面朝向支撐板71之周方向按壓,因此支撐板71會朝其方向(第10圖之例子中,係從微型針施作器70之上方觀看順時針之方向)旋轉。其結果,安裝在支撐板71之微型針裝置1會旋轉,且各微型針11會沿著皮膚之表面一面旋轉移動一面扎入皮膚。本實施形態中,由於支撐板71係不會沿著微型針施作器70之上下方向(即垂直方向)移動,因此支撐板71(支撐面)係並不會朝向皮膚下降地進行旋轉。此時,各微型針11係在碰觸皮膚之後到扎入皮膚之間將皮膚予以伸展或縮緊。因此,各微型針11係藉由其自身一面使皮膚變形一面扎入其皮膚。由於開關73之移動範圍 係被限制,因此支撐板71之旋轉角度也被限制。
與上述之實施形態同樣地,使用者係亦可將微型針裝置1持續按住預定時間。並且,活性成分之準備方法不被限定之點也與上述之實施形態同樣。
如以上說明般地,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支撐面(支撐板71之背面)進行旋轉,傾斜之微型針11在使皮膚只一定的範圍變形之後再扎入其皮膚。由於使其支撐面旋轉之開關73係移動範圍被限制,因此不管誰操作微型針施作器70均可將支撐面的旋轉之範圍作為相同。因此,不管誰使用均可將微型針11的穿刺之程度保持於一定的水準。
並且,根據本實施形態,使用者係只按壓開關73,就可將各微型針11一面轉動一面扎入皮膚。即,微型針施作器70之使用方法係非常地簡單。
利用朝向微型針施作器之中心移動之開關用以使支撐板旋轉之構造係不被限定。例如,第11圖顯示之微型針施作器70A也是以與微型針施作器70同樣之原理支撐板71A進行旋轉。微型針施作器70A與微型針施作器70不同處,係代替溝槽74而具備有棒狀之小的突起75之點。兩支之突起75,係隔著大約180度之間隔而設置在支撐板71A之上面。開關73之前端部係擱在在支撐板71A之上面。
在使用微型針施作器70A之情況時,使用者係將開關73朝向微型針施作器70A之外側移動,並使突起75接觸 於旋轉方向的側之開關73的側面。第11圖係顯示剛進行該操作之後的狀態。之後,使用者將開關73朝向微型針施作器70A之中心按壓時,由於開關73就會將突起75朝向支撐板71A之周方向按壓,因此支撐板71A就會朝其方向(第11圖之例子中,係從微型針施作器70A之上方觀看順時針之方向)旋轉。其結果,安裝在支撐板71A之微型針裝置1會旋轉,且各微型針11會沿著皮膚之表面一面旋轉移動一面扎入皮膚。
本實施形態中係設置兩個開關73,但微型針施作器70、70A,係亦可只具備一個開關73。按此,溝槽74及突起75之個數係一個亦可。
如以上說明般地,本發明的一面之微型針施作器,係具備有:支撐傾斜的微型針之支撐面、及於微型針扎入皮膚之前後使支撐面朝該微型針的前端之方向旋轉,且移動範圍被限制之旋轉機構。
在如此的面中,係藉由支撐面進行旋轉,傾斜的微型針在使皮膚只一定的範圍變形之後再扎入其皮膚。由於使其支撐面旋轉之旋轉機構係移動範圍被限制,因此不管誰操作微型針施作器均可將支撐面的旋轉之範圍作為相同。因此,不管誰使用均可將微型針的穿刺之程度保持於一定的水準。
另一面之微型針施作器中,亦可:支撐面,係一面旋轉一面朝向皮膚下降。藉由如此地移動支撐面,可將傾斜的微型針更確實地扎入皮膚。
另一面之微型針施作器中,亦可:更具備有圍住支撐面的外周之外框,且旋轉機構,係連接外框與支撐面的外周部之複數個連接部,且各連接部係具有山狀折曲部及谷狀折曲部。
另一面之微型針施作器中,亦可:更具備有圍住支撐面的外周之外框,且旋轉機構,係具備有設置在支撐面的周緣部之複數個爪、及形成在外框之內側,並傾斜地延伸之複數個溝槽,且複數個爪,係分別嵌入相對應之溝槽,且可沿著該溝槽移動。
另一面之微型針施作器中,亦可:支撐面,係並不朝向皮膚下降地進行旋轉。在該情況下,由於不需要將支撐面朝微型針施作器之垂直方向(與皮膚大致正交之方向)移動,因此可控制微型針施作器之高度,且這個係有助於微型針施作器之更小型化。
另一面之微型針施作器中,亦可:旋轉機構,係設置在支撐面的上面之捏持部。
另一面之微型針施作器中,亦可:將具有傾斜面之爪設置在支撐面之上方,且旋轉機構,係將爪沿著與支撐面正交之方向予以按壓之開關。
另一面之微型針施作器中,亦可:於支撐面之周緣部,形成朝向該支撐面之中心縮窄之推拔狀的溝槽,且旋轉機構,係朝向支撐面之中心移動而將溝槽之壁面予以按壓之開關。
另一面之微型針施作器中,亦可:於支撐面之上方設 置突起,且旋轉機構,係朝向支撐面之中心移動而將突起朝向該支撐面之周方向予以按壓之開關。
另一面之微型針施作器中,亦可:支撐面,係在朝向皮膚下降之後進行旋轉。在該情況下,由於將微型針貼靠於皮膚之工序也是使用旋轉機構來進行,因此與使用者自己將微型針直接貼靠於皮膚之情況相較,可將關於往皮膚之微型針的接觸之個人差變小。因此,不管誰使用均可將微型針的穿刺之程度保持於一定的水準。
另一面之微型針施作器中,亦可:更具備有圍住支撐面的外周之外框,且旋轉機構,係具備有設置在支撐面的周緣部之複數個爪、及形成在外框之內側,並呈大致L字狀之複數個溝槽,且複數個爪,係分別嵌入相對應之溝槽,且可沿著該溝槽移動。
以上,根據其實施形態詳細地說明了本發明。但是,本發明係並非被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係在不脫離其要旨之範圍可作各種各樣的變形。
30‧‧‧微型針施作器
31‧‧‧支撐板
32‧‧‧外框
33‧‧‧連接部(旋轉機構)
33a‧‧‧山狀折曲部
33b‧‧‧谷狀折曲部

Claims (11)

  1. 一種微型針施作器,係具備有:支撐傾斜的微型針之支撐面、及於上述微型針扎入皮膚之前後使上述支撐面朝該微型針的前端之方向旋轉,且移動範圍被限制之旋轉機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上述支撐面,係一面旋轉一面朝向上述皮膚下降。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更具備有圍住上述支撐面的外周之外框,上述旋轉機構,係連接上述外框與上述支撐面的外周部之複數個連接部,各連接部係具有山狀折曲部及谷狀折曲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更具備有圍住上述支撐面的外周之外框,上述旋轉機構,係具備有設置在上述支撐面的周緣部之複數個爪、及形成在上述外框之內側,並傾斜地延伸之複數個溝槽,上述複數個爪,係分別嵌入相對應之上述溝槽,且可沿著該溝槽移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上述支撐面,係並不朝向上述皮膚下降地進行旋轉。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上述旋轉機構,係設置在上述支撐面的上面之捏持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將具有傾斜面之爪設置在上述支撐面之上方,上述旋轉機構,係將上述爪沿著與上述支撐面正交之方向予以按壓之開關。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於上述支撐面之周緣部,形成朝向該支撐面之中心縮窄之推拔狀的溝槽,上述旋轉機構,係朝向上述支撐面之中心移動而將上述溝槽之壁面予以按壓之開關。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於上述支撐面之上方設置突起,上述旋轉機構,係朝向上述支撐面之中心移動而將上述突起朝向該支撐面之周方向予以按壓之開關。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上述支撐面,係在朝向上述皮膚下降之後進行旋轉。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更具備有圍住上述支撐面的外周之外框,上述旋轉機構,係具備有設置在上述支撐面的周緣部之複數個爪、及形成在上述外框之內側,並呈大致L字狀之複數個溝槽,上述複數個爪,係分別嵌入相對應之上述溝槽,且可沿著該溝槽移動。
TW104103045A 2014-01-29 2015-01-29 微型針施作器 TW2015343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4021 2014-01-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4363A true TW201534363A (zh) 2015-09-16

Family

ID=53756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3045A TW201534363A (zh) 2014-01-29 2015-01-29 微型針施作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93409B2 (zh)
TW (1) TW201534363A (zh)
WO (1) WO20151154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32905B1 (ko) * 2020-09-11 2023-05-17 쥬빌리바이오텍 주식회사 마이크로 니들 패치
WO2021167410A1 (ko) * 2020-02-20 2021-08-26 쥬빌리바이오텍 주식회사 약물 주입을 위한 어플리케이터 및 이에 사용되는 마이크로 니들 패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18295A (en) * 1993-10-16 1997-04-08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Apparatus for preparing skin in advance
US6589202B1 (en) * 2000-06-29 2003-07-08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dermally sampling or administering a substance to a patient
CA2497154C (en) * 2002-08-29 2012-01-03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Substance delivery via a rotating microabrading surface
CA2546443A1 (en) * 2003-11-18 2005-06-02 Nanopass Technologies Ltd. Enhanced penet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liding microneedles
AU2005243727B2 (en) * 2004-04-12 2011-04-28 Allergan, Inc. Multi-site injection system
WO2008091602A2 (en) * 2007-01-22 2008-07-31 Corium International, Inc. Applicators for microneedle arrays
KR101112095B1 (ko) * 2009-01-21 2012-02-22 윤형 마이크로 니들 롤러
EP3073263B1 (en) * 2009-02-13 2020-04-29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evice,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tissue-based diagnosis
JP2012024240A (ja) * 2010-07-22 2012-02-09 Medorekkusu:Kk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用貼付剤の貼付補助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93409B2 (ja) 2017-09-06
JPWO2015115420A1 (ja) 2017-03-23
WO2015115420A1 (ja) 2015-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14084B2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ユニット、および、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センブリー
KR102101522B1 (ko) 마이크로 니들·시트
JP7366193B2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ユニット
JP2018161520A5 (zh)
JP6489025B2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ユニット
JP2006296924A (ja) 鍼灸針
JP2011083484A (ja) 経皮薬物投与装置及び経皮薬物投与ユニット
EP3799920B1 (en) Microneedle array, support member, method of producing microneedle array, and microneedle array unit
WO2015194260A1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ユニット
TW201534363A (zh) 微型針施作器
WO2014126101A1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
JP2017164191A (ja) 経皮投与デバイス
Lee Fabrication of microneedle array using inclined LIGA process
JP2012024240A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用貼付剤の貼付補助具
BR112021012406A2 (pt) Aplicador
JP6717207B2 (ja) 経皮投与デバイス
JP7394576B2 (ja) 微細突起具
JP6914359B2 (ja) アプリケータ、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キット
JP2019068897A (ja) 麻酔シリンジ本体用のキャップ、インジェクタ及び表面麻酔薬剤の塗布方法
JP6975865B2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ユニット
JP2017209427A (ja) 経皮投与デバイス、および、薬剤投与器具
MXPA00005761A (en) Device for enhancing transdermal agent fl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