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25797A -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 Google Patents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525797A TW201525797A TW102148225A TW102148225A TW201525797A TW 201525797 A TW201525797 A TW 201525797A TW 102148225 A TW102148225 A TW 102148225A TW 102148225 A TW102148225 A TW 102148225A TW 201525797 A TW201525797 A TW 201525797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decorative
- layer
- substrate
- opening
- decorative lay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種裝飾面板,包括具有透光區及透光區外的周邊區的第一基板、配置於周邊區的第一裝飾層、第二裝飾層以及遮光層。第一裝飾層位於第二裝飾層與第一基板之間。第二裝飾層位於遮光層與第一裝飾層之間。第一裝飾層、第二裝飾層及遮光層分別具有暴露透光區且相重疊的第一裝飾開口、第二裝飾開口及第三裝飾開口。第二裝飾開口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蓋第一裝飾開口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第二裝飾層的厚度大於第一裝飾層的厚度。此外,包括上述裝飾面板的觸控裝置亦被提出。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裝飾元件及電子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近年來,隨著科技產業日益發達,手持電子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或平板電腦(tablet computer)已逐漸廣泛地被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這些手持電子裝置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並朝著便利、多功能且美觀的設計方向發展。消費者在選購這些手持電子裝置的時候,外觀設計的美感已經逐漸成為軟硬體功能之外一個重要的選購因素。
以手持電子裝置中的智慧型手機為例,傳統黑、白邊框的外觀已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如何使智慧型手機邊框具有指定的顏色,以提升產品價值,已成為目前研發人員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在習知技術中,研發人員利用印刷的方式在基板上形成多層裝飾層,以使智慧型手機邊框具有指定的顏色。然而,在印刷的過程中,裝飾層在未固化前容易流動,而導致裝飾層邊緣不平整的問題,進而影響智慧型手機的外觀美感。
本發明提供一種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其可兼具邊緣平整性及良好遮光性。
本發明的一種裝飾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一裝飾層、第二裝飾層以及遮光層。第一基板具有透光區以及透光區外的周邊區。第一裝飾層配置於第一基板的周邊區上。第二裝飾層配置於第一基板的周邊區上。第一裝飾層位於第二裝飾層與第一基板之間。遮光層配置於第一基板的周邊區上。第二裝飾層位於遮光層與第一裝飾層之間。第一裝飾層、第二裝飾層以及遮光層分別具有暴露出透光區且相重疊的第一裝飾開口、第二裝飾開口以及第三裝飾開口。第二裝飾開口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蓋第一裝飾開口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第一裝飾層與第二裝飾層在一方向上堆疊。第二裝飾層在此方向上的厚度大於第一裝飾層在此方向上的厚度。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中,裝飾結構靠近觸控孔的邊界可由第一裝飾層靠近觸控孔的邊界來決定,由於第一裝飾層的厚度小於第二裝飾層的厚度,因此在第一裝飾層形成的過程中,第一裝飾層的邊緣形狀易於控制,進而使裝飾結構不易發生邊緣不平整的問題。此外,由於第二裝飾層的厚度大於第一裝飾層的厚度,較厚的第二裝飾層可使裝飾結構具有較高的光學密度,而使裝飾結構在改善邊緣不平整的同時仍保有良好的遮蔽性。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100A~100M、100M’‧‧‧裝飾面板
110、110C、110D、110E‧‧‧第一基板
110a‧‧‧承載面
110b‧‧‧觸控面
110c‧‧‧側面
120‧‧‧第一裝飾層
120a‧‧‧第一裝飾開口
120b‧‧‧第一底面
120c、120c’‧‧‧第一頂面
120d、120d’‧‧‧第一側面
120e‧‧‧第一功能開口
120f‧‧‧裝飾孔
120g‧‧‧裝飾圖案
122‧‧‧第一中央部
124‧‧‧第一邊緣凸起部
130‧‧‧第二裝飾層
130a‧‧‧第二裝飾開口
130b‧‧‧第二底面
130c‧‧‧第二頂面
130d‧‧‧第二側面
130e‧‧‧第二功能開口
132‧‧‧第二中央部
134‧‧‧第二邊緣凸起部
140‧‧‧遮光層
140a‧‧‧第三裝飾開口
140e‧‧‧第三功能開口
150、150F‧‧‧第三裝飾層
150a‧‧‧第四裝飾開口
160‧‧‧第四裝飾層
160a‧‧‧第五裝飾開口
170‧‧‧光阻層
180‧‧‧濾光圖案
190‧‧‧修飾層
192‧‧‧膠材
200、200B、200F、200’、200’’‧‧‧觸控元件結構
202‧‧‧第一觸控單元
202a‧‧‧第一電極墊
202b‧‧‧連接部
204‧‧‧第二觸控單元
204a‧‧‧第二電極墊
204b‧‧‧橋接部
205‧‧‧第一圖案化電極層
205a‧‧‧第一電極
206‧‧‧電極
207‧‧‧第二圖案化電極層
207a‧‧‧第二電極
208‧‧‧電極墊
GI‧‧‧絕緣層
210‧‧‧觸控訊號傳輸線路
300‧‧‧第二基板
300a‧‧‧表面
300b‧‧‧缺口
400‧‧‧第一黏著層
500‧‧‧第三基板
600‧‧‧第二黏著層
700‧‧‧第四基板
800‧‧‧顯示介質
1000、1000A~1000F‧‧‧觸控裝置
1100‧‧‧顯示面板
2000、2000A‧‧‧觸控顯示裝置
AA‧‧‧透光區
BB‧‧‧周邊區
C-C’‧‧‧剖線
d、x‧‧‧方向
F、F1、F2、F’‧‧‧軟性電路板
I1、I2‧‧‧交界
K‧‧‧光電元件
P1~P4‧‧‧參考平面
p1、p2‧‧‧接墊
R、Q、R1‧‧‧區域
Sa‧‧‧內邊緣
Sb‧‧‧外邊緣
S‧‧‧裝飾結構
T1~T10‧‧‧厚度
W‧‧‧寬度
△H1、△H2‧‧‧高度差
α、β‧‧‧角度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圖1的裝飾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為圖1的裝飾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7A為圖16的裝飾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17B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18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8B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9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0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4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5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5B為圖25A的觸控裝置的局部區域放大示意圖。
圖26示出圖25的第二基板與圖25的第三基板。
圖27示出圖25的第二基板與圖25的第三基板。
圖28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9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30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觸控元件結構的上視示意圖。
圖3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觸控元件結構的上視示意圖。
圖3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觸控元件結構的上視示意圖。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裝飾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一裝飾層120、第二裝飾層130以及遮光層140。第一基板110具有透光區AA以及透光區AA外的周邊區BB。此處周邊區BB並未限制是否透光,於本實施例中,周邊區BB係在後續第一、第二裝飾層120、130等裝飾結構配置後才為不透光,詳言之,第一裝飾層120配置於第一基板110的周邊區BB上。第二裝飾層130配置於第一基板110的周邊區BB上。第一裝飾層120位於第二裝飾層130與第一基板110之間。遮光層140配置於第一基板110的周邊區BB上。第二裝飾層130位於遮光層140與第一裝飾層120之間。遮光層140的光學密度(Optical density,OD)大於第一裝飾層120的光學密度以及第二裝飾層130的光學密度。第一裝飾層120、第二裝飾層130以及遮光層140分別具有暴露出透光區AA且相重疊的第一裝飾開口120a、第二裝飾開口130a以及第三裝飾開口140a。第一裝飾開口120a、第二裝飾開口130a以及第三裝飾開口140a係用以暴露出觸控元件結構。
第三裝飾開口140a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蓋第一裝飾開口120a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以及第二裝飾開口130a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第二裝飾開口130a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蓋第一裝飾開口120a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第一裝飾層120與第二裝飾層130在方向d上堆
疊。第二裝飾層130在方向d上的厚度T2大於第一裝飾層120在方向d的厚度T1。另一提的是,周邊區BB並不限定環繞透光區AA,而只要設置在透光區AA的至少一側即可。換言之,第一、第二裝飾層120、130及遮光層140可以只設置在透光區AA的一側,不會呈現如圖1所示的對稱配置,也因此,裝飾開口120a、130a、140a就不一定是封閉狀,而可以是呈現開放狀。
值得一提的是,在裝飾面板100的製程中,是先將厚度薄的第一裝飾層120施作於第一基板110上,由於第一裝飾層120的厚度薄(即體積小),因此在第一裝飾層120未固化前,第一裝飾層120不易過度地流動而造成第一裝飾開口120a邊緣不平整的問題。在第一裝飾層120施作完畢後,至少由第一裝飾層120、第二裝飾層130以及遮光層140組成的裝飾結構S的內邊界(即第一裝飾開口120a)即被定義出來。另一提的是,較薄的第一裝飾層120還可以使裝飾結構S的內邊界的位置較不會偏移,而可定義出原本設定的透光區AA,同時也有利於後續與顯示器的組裝作業。接著,可將第二裝飾層130施作在第一裝飾層120上,並內縮一預定距離,以藉由較厚的第二裝飾層130來提高裝飾結構S整體的光學密度。如此一來,便可減少後續裝飾層的印刷道數,甚至省去後續裝飾層而不設。藉此,可達到使裝飾結構S能夠兼具邊緣平整度及遮蔽性的功效。另一提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遮光層140與第二裝飾層130之間可設置阻隔層(圖未示),用以避免遮光層140與第二裝飾層130混色,特別是當第二裝飾層130與遮光
層140為不同材質與顏色時。阻隔層例如是無機或有機膜層,無機膜層例如是氧化矽,氧化氮或是氧化矽與氧化氮的複合膜層,且此無機膜層可以選擇性地延伸至透光區AA,以同時作為光學匹配層之用。有機膜層例如是感光性樹脂。
圖2為圖1的裝飾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圖。特別是,圖2是對應於圖1的區域R。請參照圖2,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裝飾層130邊緣凸起的程度可大於第一裝飾層120邊緣凸起的程度。詳言之,第一裝飾層120包括第一中央部122以及包圍第一中央部122且相對於第一中央部122凸起的第一邊緣凸起部124。第一中央部122與第一邊緣凸起部124在方向d上存在第一高度差△H1。第二裝飾層130包括第二中央部132以及包圍第二中央部132且相對於第二中央部132凸起的第二邊緣凸起部134。第二中央部132與第二邊緣凸起部134在方向d上存在第二高度差△H2。第二高度差△H2大於第一高度差△H1。
圖3為圖1的裝飾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圖。特別是,圖3是對應於圖1的區域R。請參照圖3,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裝飾層130的傾斜角(taper angle)大於第一裝飾層120的傾斜角。詳言之,第一裝飾層120具有面向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底面120b、相對於第一底面120b的第一頂面120c以及連接第一底面120b以及第一頂面120c的第一側面120d。第一底面120b與第一側面120d相交於第一交界I1。第一交界I1為第一裝飾開口120a的邊緣。第一參考平面P1相切於第一側面120d且通過第一交界I1。第二參考
平面P2相切於第一底面120b且通過第一交界I1。第一參考平面P1與第二參考平面P2在第一裝飾層120的材質內夾有第一角度α。第二裝飾層130具有面向第一基板110的第二底面130b、相對於第二底面130b的第二頂面130c以及連接第二底面130b以及第二頂面130c的第二側面130d。第二底面130b與第二側面130d相交於第二交界I2。第二交界I2為第二裝飾開口130a的邊緣。第三參考平面P3相切於第二側面130d且通過第二交界I2。第四參考平面P4相切於第二底面130b且通過第二交界I2。第三參考平面P3與第四參考平面P4在第二裝飾層130的材質內夾有第二角度β。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角度β可大於第一角度α,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角度α、第二角度β亦可有其他適當相對關係,以下將於後續實施例中舉例說明。
請再參照圖1,在本實施例中,若第一、二裝飾層120、130整體的光學密度不足,裝飾面板100可選擇性地包括第三裝飾層150,以增加裝飾結構S的光學密度。第二裝飾層130位於第三裝飾層150與第一裝飾層120之間。第三裝飾層150具有暴露出透光區AA且與第一裝飾開口120a重疊的第四裝飾開口150a。第四裝飾開口150a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蓋第一裝飾開口120a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換言之,如第二裝飾層130般,第三裝飾層150靠近透光區AA的部份邊緣亦不超出第一裝飾層120靠近透光區AA的部份邊緣。
若第一、二、三裝飾層120、130、150整體的光學密度
還是不足,裝飾面板100還可選擇性地包括第四裝飾層160,以增加裝飾結構S的光學密度。第三裝飾層150位於第四裝飾層160與第二裝飾層130之間。第四裝飾層160具有暴露出透光區AA的第五裝飾開口160a。第五裝飾開口160a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蓋第一裝飾開口120a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換言之,第四裝飾層160靠近透光區AA的部份邊緣亦不超出第一裝飾層120靠近透光區AA的部份邊緣。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第二裝飾層130外,第三、四裝飾層150、160的厚度T3、T4也可大於第一裝飾層120的厚度T1,以確保裝飾結構S的遮蔽性。但第三、四裝飾層150、160的厚度T3、T4亦無須大於第二裝飾層130的厚度T2,以避免裝飾結構S的漸層色差過大。舉例而言,第一、二、三、四裝飾層120、130、150、160的厚度T1、T2、T3、T4以及遮光層140的厚度T5可分別為5~8微米(μm)、26微米、15微米、15微米及1~5微米。但本發明不限於此,第一、二、三、四裝飾層120的厚度T1、T2、T3、T4及遮光層140的厚度T5均可視實際需求做其他適當設計。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二、三、四裝飾層120、130、150、160可為淺色油墨(例如白色油墨),而遮光層140可為深色油墨(例如灰色或黑色油墨)。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二、三、四裝飾層120、130、150、160及遮光層140的材質及顏色亦可做其他適當設計。舉例而言,在他實施例中,第一裝飾層120的材質可選用光阻,此時,裝飾結構S的內邊界(即第
一裝飾開口120a)是由用微影製程形成的第一裝飾層120定義出來,而微影製程可精確地製作出所欲形成的圖案,從而裝飾結構S的內邊界可具有高邊緣平整度,且內邊界的位置精確。另一提的是,遮光層亦可為與第一、第二裝飾層為材質及顏色相同者。
圖4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4,圖4的裝飾面板100A與圖1的裝飾面板100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相較於裝飾面板100,裝飾面板100A可採用具有高光學密度的材質製作第二裝飾層130,從而裝飾面板100A可省去圖1的第三、四裝飾層150、160的設置,且仍保有足夠的遮蔽性。在裝飾面板100A中,第一、二裝飾層120、130的厚度T1、T2以及遮光層140的厚度T5可分別為5~8微米、15~16微米、8~9微米,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圖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5,圖5的裝飾面板100B與圖1的裝飾面板100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在裝飾面板100A中,第二角度β可小於第一角度α。詳言之,假使圖1的第一裝飾層120定義出之第一裝飾開口120a的邊緣仍有不平整的情形,或欲進一步降低邊緣不平整的現象,則可以進一步利用雷射去除裝飾面板100的第一裝飾層120不平整的部分,雷射去除作業較佳可重複利用用以圖案化觸控元件的雷射製程,而構成圖5的裝飾面板
100B。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裝飾層120經雷射修整後,第一裝飾層120的第一側面120d’會較為陡峭,而使得第一角度α大於第二角度β。舉例而言,第一側面120d’可呈現幾近垂直。換言之,第一角度α可為70~90度。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第一角度α的大小係與雷射修整的製程參數以及第一裝飾層120選用的材質有關,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角度α亦可為其他大於第二角度β的角度。
在圖1、圖4及圖5的裝飾面板100、100A、100B中,第一裝飾層120的第一裝飾開口120a的面積可小於第二裝飾層130的第二裝飾開口130a的面積。換言之,第一裝飾層120可凸伸至第二裝飾層130外。然而,由於第一裝飾層120的厚度T1低,因此凸伸出來的部份第一裝飾層120相對容易透光,從而可能造成裝飾結構S漸層或年輪現象。對此,可利用雷射方式去除第一裝飾層120凸伸的部份,如此即可使得裝飾結構S的顏色更均勻並改善漸層問題。以下以圖6、圖7具體說明之。
圖6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6,圖6的裝飾面板100C與圖1的裝飾面板100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圖6的裝飾面板100C是由圖1的裝飾面板100完全地去除第一裝飾層120凸伸於第二裝飾層130外的部份而獲得。在裝飾面板100C中,第一裝飾開口120a可與第二裝飾開口130a切齊。第一角度α可大於第二角度β。
圖7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7,圖7的裝飾面板100D與圖5的裝飾面板100B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圖7的裝飾面板100D可由圖1的裝飾面板100去除第二裝飾層130凸伸於第一裝飾層120外的「一小部份」而構成。圖7的裝飾面板100D與圖5的裝飾面板100B的差異在於:裝飾面板100D的第一裝飾層120被雷射去除的部份,實際上相當小,故第一裝飾層120被第二裝飾層130暴露的第一頂面120c’可為曲面,而非圖5的第一頂面120c呈現的平面。
圖8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8,圖8的裝飾面板100E與圖1的裝飾面板100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圖8的裝飾面板100E可由圖1的裝飾面板100完全地去除第一、二、三、四裝飾層120、130、150、160凸伸於遮光層140外的部份而構成。在裝飾面板100E中,第一、二、三、四裝飾層120、130、150、160的第一、二、四、五裝飾開口120a、130a、150a、160a可與遮光層140的第三裝飾開口140a切齊。上述去除第一、二、三、四裝飾層120、130、150、160凸伸於遮光層140外的部份可利用雷射作業完成,亦可以其他的方式替代,例如可使用搭載有高硬度材料的機械式去除裝置完成。
圖9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9,圖9的裝飾面板100F與圖1的裝飾面板100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裝飾面板100F與裝飾面板100的差異在於:圖9的第三裝飾層150F並未如圖1的第三裝飾層150般暴露第二裝飾層130的第二頂面130c。詳言之,第二裝飾層130的第二裝飾開口130a暴露第一裝飾層120的第一頂面120c的一區域R。第三裝飾層150F覆蓋第二裝飾層130的第二頂面130c、第二側面130d並延伸至區域R。此時,較易透光的第一裝飾層120凸伸於第二、三裝飾層130、150F外的部分的寬度W可縮減,例如由300微米降至175微米,以使肉眼更不易發覺裝飾結構S各區域的色差。此外,還可平緩化第二裝飾層130的第二邊緣凸起部134以及第一、第二裝飾層120、130的階梯落差。當然,寬度W亦可進一步降至100um以下。另一提的是,同樣地,裝飾面板100F亦可進一步進行雷射修整製程,以部分或完全地去除第一裝飾層120凸伸於第二、三裝飾層130、150F外的部分。
圖10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0,圖10的裝飾面板100G與圖1的裝飾面板100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裝飾面板100G與裝飾面板100的差異在於:裝飾面板100G可選擇性包括配置於第一裝飾層120與第一基板110之間的光阻層170。光阻層170完全地遮蔽
第一裝飾層120的第一裝飾開口120a的邊緣且暴露出透光區AA。此時,裝飾結構S的邊界是由用微影製程形成的光阻層170定義出來,而微影製程可精確地製作出所欲形狀的光阻層,從而裝飾結構S可具有高邊緣平整度。更進一步地說,光阻層170可同時完全遮蔽第一裝飾層120的第一裝飾開口120a的邊緣以及第二裝飾層130的第二裝飾開口130a的邊緣。此時,光阻層170可遮蔽第一裝飾層120凸伸於第二裝飾層130外的部分,以使肉眼更不易發覺裝飾結構S各區域間的色差。
另一提的是,上述實施例雖以裝飾開口為例說明,但本發明的精神亦可應用在功能開口,例如紅外線感測孔、光源孔、圖案孔等。以下以圖11、圖12、圖13、圖14及圖15為例說明之。
圖1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1,圖11的裝飾面板100H與圖1的裝飾面板100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在裝飾面板100H中,第一裝飾層120更具有不同於第一裝飾開口120a的第一功能開口120e。第二裝飾層130更具有不同於第二裝飾開口130a的第二功能開口130e。遮光層140更具有不同於第三裝飾開口140a的第三功能開口140e。第一功能開口120e、第二功能開口130e以及第三功能開口140e相重疊且暴露第一基板110的周邊區BB。第一功能開口120e、第二功能開口130e以及第三功能開口140e用以暴露光電元件K。光電元件K例如為紅外線感測器、指示光源或
影像感測器。第二功能開口130e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完全涵蓋第一功能開口120e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換言之,第二功能開口130e的面積大於第一功能開口120e的面積。裝飾面板100H更可選擇性地包括濾光圖案180。遮光層140位於濾光圖案180與第二裝飾層130之間。濾光圖案180可填滿第三功能開口140e。濾光圖案180更可進一步填滿第二功能開口130e以及第一功能開口120e而與第一基板110接觸。
圖1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2,圖12的裝飾面板100I與圖11的裝飾面板100H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請參照圖11及圖12,裝飾面板100I與裝飾面板100H的差異在於:裝飾面板100I較裝飾面板100G少了濾光圖案170、第一裝飾層120被第三功能孔140e暴露的部分以及第二裝飾層130被第三功能孔140e暴露的部分。圖11的裝飾面板100H可利用雷射去除凸伸於遮光層140外的部份第一、二裝飾層120、130,以使得第一、二裝飾層120、130及遮光層140的三層疊構的側面120d、130d、140d均對齊而呈現垂直狀,進而獲得如圖12的裝飾面板100I。在裝飾面板100I中,第一功能開口120e、第二功能開口130e以及第三功能開口130d切齊。裝飾面板100I邊緣平整,且無漸層現象。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並不限制側面120d、130d、140d均需對齊。
圖1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
照圖13,圖13的裝飾面板100J與圖11的裝飾面板100H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在裝飾面板100J中,第一裝飾層120可不具有第一功能開口120e,第二裝飾層130可不具有第二功能開口130e。在裝飾面板100J中,第一裝飾層120以及第二裝飾層130可完全覆蓋第三功能開口140e。濾光圖案180可填入第三功能開口140e而與第二裝飾層130接觸。
圖14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4,圖14裝飾面板100K與圖13的裝飾面板100J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裝飾面板100K更包括配置於遮光層140與第二裝飾層130之間的第三裝飾層150。第三裝飾層150可完全覆蓋第三功能開口140e。濾光圖案180可填滿第三功能開口140e並與第三裝飾層150接觸。
圖1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5,圖15的裝飾面板100L與圖14的裝飾面板100K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在裝飾面板100L中,第三裝飾層150可不完全地覆蓋第三功能開口140e。第三裝飾層150可具有與第三功能開口140e重疊的第四功能開口150e。濾光圖案180可填滿第三功能開口140e、第四功能開口150e並與第二裝飾層130接觸。另一提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上述濾光圖案
180亦可省略不設。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圖13、圖14、圖15的裝飾面板100J、100K、100L中,遮光層140的第三功能開口140e可被第一裝飾層120及第二裝飾層130中至少一者完全覆蓋。如此,當配置於第三功能開口140e後方的光電元件K(例如光源)開啟時,使用者方易於察覺第三功能開口140e的輪廓,當光電元件K(例如光源)未開啟時,使用者並不易察覺第三功能開口140e的輪廓。意即,透過第一裝飾層120及第二裝飾層130中至少一者完全覆蓋遮光層140的第三功能開口140e的技術手段,裝飾面板100J、100K、100L可使功能孔(即第三功能開口140e)具有隱蔽性設計。
圖16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圖17A為圖16的裝飾面板的上視示意圖。特別是,圖16是對應於圖17A的剖線C-C’。請參照圖16及圖17A,裝飾面板100M與圖1的裝飾面板100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在裝飾面板100M中,第一裝飾層120可為圖案化裝飾層。第一裝飾層120可具有暴露出第一基板110的至少一個裝飾孔120f。第二裝飾層130覆蓋第一裝飾層120並填入的裝飾孔120f。第一裝飾層120與第二裝飾層130可具有不相同之顏色,舉例而言,本實施例之第一裝飾層120可由珍珠白油墨所構成,而第二裝飾層130可由白色油墨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兩者顏色可相反,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裝飾層120與第二裝飾層130可以包
括不同色系之顏色或是同色系之顏色,但較佳能以肉眼區分出兩者顏色之差異。在較佳實施例中,只有第一裝飾層120與第二裝飾層130之其中一者具有珍珠色系或金屬光澤,以與另一者之顏色有更明顯之區別並呈現立體感。如圖17A所示,第一裝飾層120可具有多個裝飾孔120f,填入裝飾孔120f而被第一裝飾層120暴露的部分第二裝飾層130與第一裝飾層120可構成一特殊圖案,例如圖17A所示的棋盤格圖案,此特殊圖案可增添裝飾面板100M的設計感。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圖17B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上視示意圖。圖17B的剖線C-C’亦對應圖16。請參照圖17B,在裝飾面板100M’中,第一裝飾層120可包括多個裝飾圖案120g,多個裝飾圖案120g定義出一個裝飾孔120f。第二裝飾層130可填滿多個裝飾圖案120g之間的區域(即一個裝飾孔120f)。填入裝飾孔120f而被第一裝飾層120暴露的部分第二裝飾層130與多個裝飾圖案120g可構成增添裝飾面板100M’的設計感的一特殊圖案,例如圖17B所示的多圓點圖案。需說明的是,上述的特殊圖案並不限於圖17A的棋盤格、圖17B的多圓點,特殊圖案的實際樣態可視實際的需求做不同的設計。利用較薄的第一裝飾層120之設計,可使得後續膜層130、140的起伏較不明顯,進而使得後續設置在遮光層140上的元件,例如觸控電極及/或觸控訊號傳輸走線,信賴性較好。
以上的描述著重在裝飾面板各膜層靠近第一基板中心的堆疊結構。以下開始說明裝飾面板各膜層靠近第一基板邊緣的堆
疊結構。於此之前,先說明裝飾面板的製程。裝飾面板的製程有中片(或稱母片)製程與小片製程之分,其中前者主要是先於一大塊母片上形成上述多個裝飾結構,之後再分離成分別承載多個裝飾結構的多個的第一基板。為了避免分離母片時破壞裝飾結構,通常裝飾結構的外邊緣會與母片上的分離線相隔一預定距離,因此分離母片而得的第一基板邊緣與其上裝飾結構會相隔一區域,此區域會透光而不利於裝飾面板整體美感。因此,如採取中片製程製作裝飾面板,則可於上述區域形成修飾層,以避免漏光,其結構繪示如圖18A。
圖18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特別是,圖18A繪示圖1裝飾面板100邊緣的結構。請參照圖18A,裝飾面板100可選擇性地包括修飾層190。修飾層190配置於第一基板110的周邊區BB上且暴露透光區AA。遮光層140配置於修飾層190與第二裝飾層130之間。第一裝飾層120(繪示於圖1)、第二裝飾層130(繪示於圖1)以及遮光層140(繪示於圖1)組成裝飾結構S。裝飾結構S具有定義第一裝飾開口120a、第二裝飾開口130a以及第三裝飾開口140a的內邊緣Sa以及包圍內邊緣Sa的外邊緣Sb。裝飾結構S的外邊緣Sb與第一基板110的邊緣相隔區域Q,而修飾層190覆蓋區域Q。若裝飾面板100是以中片製程備製,則第一基板110的側面110c可能具有微凹陷。微凹陷可能是在將母板分離成多個第一基板的過程中所留下的。若裝飾面板100是採用小片製程備製,則第一基板110的側面110c可能具有
一強化層,例如離子交換層。
此外,裝飾面板100可選擇性包括膠材192。第一基板110具有承載面110a、相對於承載面110a的觸控面110b以及連接承載面110a與觸控面110b的側面110c。承載面110a位於裝飾結構S的第一裝飾層120與觸控面110b之間。膠材192覆蓋第一基板110的側面110c。膠材190可吸收施加於裝飾面板100的衝擊力,而有助於裝飾面板100強度的提升。
圖18B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特別是,圖18B繪示出圖4的裝飾面板100A各膜層靠近第一基板邊緣的堆疊結構。請參照圖18B,第一裝飾層120在靠近第一基板110邊緣的部份可進一步延伸到第一基板110的側面110c。藉由第一裝飾層120較薄的特性,可以較容易施作在第一基板110側面110c而不易發生垂流的問題。此外,藉由第一裝飾層120較薄的特性,裝飾結構S在靠近第一基板110邊緣處亦可具有邊緣平整的功效。上述裝飾面板可進行後續製程以形成觸控裝置。以裝飾面板製成的觸控裝置可有許多種類。以下以圖19至圖25為例說明之,但不限於此。
圖19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在圖19的實施例中,觸控元件結構200可先形成在第二基板300上,然後將第二基板300透過第一黏著層400貼合至裝飾面板100,而形成觸控裝置1000。觸控裝置1000包括裝飾面板100、觸控元件結構200以及與觸控元件結構200電性連接的觸控訊號傳輸線路
210。裝飾面板100的第一裝飾開口120a、第二裝飾開口130a以及第三裝飾開口140a暴露觸控元件結構200。裝飾結構S的遮光層140(繪於圖1)遮蔽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觸控裝置1000更包括第二基板300。第二基板300可位於裝飾結構S與觸控元件結構200之間。觸控裝置1000更包括第一黏著層400。第二基板300位於第一黏著層400與觸控元件結構200之間。
圖20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在圖20的實施例中,觸控元件結構200可先形成在第二基板300上,然後將觸控元件結構200透過第一黏著層400貼合至裝飾面板100,而形成觸控裝置1000A。觸控裝置1000A包括裝飾面板100、觸控元件結構200以及與觸控元件結構200電性連接的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裝飾面板100的第一裝飾開口120a、第二裝飾開口130a以及第三裝飾開口140a暴露觸控元件結構200。裝飾結構S的遮光層140(繪於圖1)遮蔽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觸控裝置1000更包括第二基板300。裝飾結構S可位於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300之間。觸控裝置1000A更包括第一黏著層400。第一黏著層400可位於裝飾結構S與觸控元件結構200之間且與裝飾結構S及觸控元件結構200接觸。當然,本發明並不限於此,觸控元件結構200亦可直接形成在第一基板110上。
圖2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在圖21的實施例中,觸控元件結構200B可包括彼此平行的多個第一觸控單元202以及彼此平行且與第一觸控單元202交錯的多個第
二觸控單元204。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二觸控單元204可先分別形成在第二基板300的相對二表面300a,然後再以第一觸控單元202面向裝飾結構S的方式貼合至裝飾面板100,進而形成觸控裝置1000B。觸控裝置1000B包括裝飾面板100、觸控元件結構200B以及與觸控元件結構200B電性連接的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裝飾面板100的第一裝飾開口120a、第二裝飾開口130a以及第三裝飾開口140a暴露觸控元件結構200B。裝飾結構S的遮光層140(繪於圖1)遮蔽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觸控裝置1000更包括第二基板300。裝飾結構S可位於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300之間。觸控裝置1000B更包括第一黏著層400。第一黏著層400可位於裝飾結構S與第一觸控單元202之間並與裝飾結構S以及第一觸控單元202接觸。另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觸控單元202亦可設置於第一基板110上,第二觸控單元204則可設於第二基板300的任一表面300a上。
圖2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22的觸控裝置1000C與圖19的觸控裝置1000類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圖22的觸控裝置1000C與圖19的觸控裝置1000的差異在於:第一基板110C與第一基板110的形狀不同。詳言之,第一基板110C的承載面110a及觸控面110b可皆為平面,而第一基板110C的側面110c可為凸面。
圖2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23
的觸控裝置1000D與圖19的觸控裝置1000類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圖23的觸控裝置1000D與圖19的觸控裝置1000的差異在於:第一基板110D與第一基板110的形狀不同。詳言之,第一基板110D的承載面110a可為平面,而第一基板110D的觸控面110b及側面110c可皆為凸面。
圖24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24的觸控裝置1000E與圖19的觸控裝置1000類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圖24的觸控裝置1000E與圖19的觸控裝置1000的差異在於:第一基板110E與第一基板110的形狀不同。詳言之,第一基板110E的承載面110a可為凹面,而第一基板110E的觸控面110b可為凸面。即第一基板110E可為弧型基板。
圖25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在圖25A的實施例中,觸控元件結構200F包括彼此平行的多個第一觸控單元202以及彼此平行且與第一觸控單元202交錯的多個第二觸控單元204。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二觸控單元204可先分別形成在第二基板300、第三基板500上。在圖25A的實施例中,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二觸控單元204可利用同向貼附的方式與裝飾面板100貼合,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二觸控單元204與裝飾面板100貼合後,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二觸控單元204可同時面向
上。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二觸控單元204亦可以相對貼附、背對貼附或同時面向下貼附的方式與裝飾面板100貼合。
請參照圖25A,觸控裝置1000F包括上述的裝飾面板100以及觸控元件結構200F。觸控裝置1000F更包括第二基板300、第三基板500。觸控元件結構200F的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二觸控單元204分別配置在第二基板300、第三基板500上。第二基板300位於第一基板110(繪示於圖1)與第三基板500之間。觸控裝置1000F更包括配置於裝飾結構S與第二基板300之間的第一黏著層400。觸控裝置1000F更包括配置於第二基板300與第三基板500之間的第二黏著層600。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黏著層4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6可大於第二黏著層6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7。第二基板3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8可小於第三基板5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9。舉例而言,第一基板110在方向d上的厚度T10例如為0.8釐米,第二基板3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8例如為30微米,第三基板5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9例如為100微米。第一黏著層4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6例如為90微米,第二黏著層6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7例如為30微米。圖25B為圖25A的觸控裝置的局部區域放大示意圖。請參照圖25B,值得一提的是,當第二基板300、第三基板500為薄膜時,較佳的設計是,靠近裝飾面板100的第一基板110的第二基板300比其他基板(例如第三基板500)的厚度小,以利貼
合。詳言之,裝飾面板100的裝飾結構S整體的厚度較厚且裝飾結構S的表面凹凸不平,因此當靠近裝飾面板100的第二基板300的厚度小時,第二基板300易於彎曲,進而浮貼地貼附在裝飾面板100上。另一提的是,用以與裝飾結構S接觸的第一黏著層400的厚度T8也大於第二基板300與第三基板500之間的第二黏著層600的厚度T7。此設計將有利於裝飾面板100用做彩色裝飾覆蓋板,因為彩色裝飾覆蓋板的裝飾結構S的整體厚度通常較厚且裝飾結構S的表面凹凸不平,因此較厚的第一黏著層400可填補裝飾結構S凹凸不平的表面,進而使裝飾結構S與第一黏著層400之間不易殘存氣泡,以提供觸控裝置1000F良好的信賴性。另外,當第二基板300較薄時,令第三基板500較厚,可保護觸控元件結構200F,以免其於刮傷。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黏著層400的厚度進一步比第二基板300的厚度大。
圖26示出圖25A的第二基板與圖25A的第三基板。請參照圖25A及圖26,第二基板300上配置有與第一觸控單元202電性連接的第一接墊p1。第三基板500上配置有與第二觸控單元204電性連接的第二接墊p2。第二基板300與第三基板500重疊且具有暴露出第二接墊p2的缺口300b。第一接墊p1與第二接墊p2可排成一列。在此設置下,一個軟性電路板F可同時與第一接墊p1及第二接墊p2接合。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圖25A的第二基板300上的第一接墊p1、圖25A的第三基板500上的第二接墊p2亦可以其他適當方式配置。以下以圖27為例說明之。
圖27示出圖25A的第二基板與圖25A的第三基板。請參照圖25A及圖27,第二基板300上配置有與第一觸控單元202電性連接的第一接墊p1。第三基板500上配置有與第二觸控單元204電性連接的第二接墊p2。第二基板300與第三基板500重疊。第二基板300與第三基板500錯位而暴露出第三基板600上的第二接墊p2。第一接墊p1與第二接墊p2錯開。在此設置下,可利用一具有分岔結構的軟性電路板F’同時與第一接墊p1、第二接墊p2接合。當然,可以先利用兩個獨立的軟性電路板F1、F2分別與第一接墊p1、第二接墊p2接合後,再將軟性電路板F1、F2連接在一起。
圖25A觸控裝置1000F可進一步與顯示面板結合,而構成觸控顯示裝置。以下以圖28為例說明。圖28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觸控顯示裝置2000包括觸控裝置1000F以及與觸控裝置1000F連接的顯示面板1100。顯示面板1100包括與觸控裝置1000F共用的第三基板500、相對於第三基板500的第四基板700以及位於第三基板500與第四基板700之間的顯示介質800。在圖28的實施例中,第一觸控單元202可位於裝飾面板100與第二基板300之間。第二觸控單元204可位於第二基板300與第三基板500之間。即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二觸控單元204是以同向貼附的方式與裝飾面板100結合。
圖29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29的觸控顯示裝置2000A與圖28的觸控顯示裝置2000類似,
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觸控顯示裝置2000A與觸控顯示裝置2000的差異在於:觸控顯示裝置2000A的觸控裝置1000G與觸控顯示裝置2000的觸控裝置1000F略有不同。在觸控顯示裝置2000A的觸控裝置1000G中,第一觸控單元204與第二觸控單元204皆位於第二基板300與第三基板500之間。即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二觸控單元204是以相對貼附的方式與裝飾面板100貼合。
圖30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觸控元件結構的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30,觸控元件結構200可包括了多個第一電極墊202a、多個第二電極墊204a、多個連接部202b、多橋接部204b以及絕緣層GI。各連接部202b連接相鄰兩個第一電極墊202a。多個第一電極墊202a與多個連接部202b串接為第一觸控單元202。各橋接部204b連接相鄰兩個第二電極墊204a。多個第二電極墊204a與多個橋接部204b串接為第二觸控單元204。第一觸控單元202與第二觸控單元204交錯,而第一觸控單元202與第二觸控單元204之間係利用絕緣層GI達到絕緣配置。絕緣層GI可包括無機絕緣層例如氧化矽、氮化矽或氮氧化矽等,或有機絕緣層例如環氧樹脂。絕緣層GI例如包括多個島狀的絕緣結構設置於橋接部204b與連接部202b之間,但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絕緣層GI也可以是條狀的絕緣結構或是整面地覆蓋於透光區中。本設計可以利用第一電極墊202a與第二電極墊204a之間
的邊緣效應來進行觸控感測。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墊202a、第二電極墊204b以及連接部202b可利用同一層圖案化電極層例如第一圖案化電極層所構成,而橋接部204b可利用另一層圖案化電極層例如第二圖案化電極層。第一電極墊202a與第二電極墊204a可分別與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之一端電性連接,且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之另一端則可與驅動單元(未繪示)電性連接。
圖3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觸控元件結構的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31,觸控元件結構200’包括複數條電極206以及複數個電極墊208,且各電極206與各電極墊208為絕緣配置。本設計可以利用電極206與電極墊208之間的邊緣效應來進行觸控感測。電極206以及電極墊208可由同一層圖案化電極層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電極206以及電極墊208可分別與連接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之一端電性連接,且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之另一端則可與驅動單元(未繪示)電性連接。
圖3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觸控元件結構的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32,觸控元件結構200’’包括雙層圖案化電極層的電容感測結構,其中第一圖案化電極層205與第二圖案化電極層207間配置有絕緣層GI以構成複數個電容感測結構,絕緣層GI例如可以是基板,或是有機光阻層。電容感測結構用以提供觸控感測功能。第一圖案化電極層205包括複數條第一電極205a,第二圖案化電極層207包括複數條第二電極207a,且第一電極205a與第二電極207a係為交叉設置。在本實施例中,第一
電極205a與第二電極207a可分別為直條狀電極,且在垂直投影方向x觀察第一電極205a與第二電極207a大體上為垂直交叉設置,但不以此為限。第一電極205a與第二電極207a的重疊面積或線寬可視感應電容值的考量分別加以調整,且第二電極207a之面積或線寬較佳大於第一電極205a之面積或線寬,但不以此為限。第一電極205a與第二電極207a分別與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之一端電性連接,且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之另一端則可與驅動單元(未繪示)電性連接。上述各電極可以是由透明電極或是金屬網格電極所組成。
上述圖30、圖31、圖32的觸控元件結構200、200’、200可直接或經適當的變化後應用在圖19至圖25A的觸控感測裝置中,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據以實施之,於此便不再逐一詳述。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中,裝飾結構靠近觸控孔的邊界可由第一裝飾層靠近觸控孔的邊界來決定,由於第一裝飾層的厚度小於第二裝飾層的厚度,因此在第一裝飾層形成的過程中,第一裝飾層的邊緣形狀易於控制,進而使裝飾結構不易發生邊緣不平整的問題,且可使邊界的位置較準確。此外,由於第二裝飾層的厚度大於第一裝飾層的厚度,較厚的第二裝飾層可使裝飾結構具有較高的光學密度,而使裝飾結構在改善邊緣不平整的同時仍保有良好的遮蔽性。至於較厚的第二裝飾層所造成較厚的裝飾結構可藉由較厚的第一黏著層及/或
較薄的第二基板來補償,以提供觸控裝置良好的信賴性。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裝飾面板
110‧‧‧第一基板
110a‧‧‧承載面
110b‧‧‧觸控面
120‧‧‧第一裝飾層
120a‧‧‧第一裝飾開口
130‧‧‧第二裝飾層
130a‧‧‧第二裝飾開口
130c‧‧‧第二頂面
140‧‧‧遮光層
140a‧‧‧第三裝飾開口
150‧‧‧第三裝飾層
150a‧‧‧第四裝飾開口
160‧‧‧第四裝飾層
160a‧‧‧第五裝飾開口
AA‧‧‧透光區
BB‧‧‧周邊區
d‧‧‧方向
R‧‧‧區域
S‧‧‧裝飾結構
T1~T5‧‧‧厚度
Claims (31)
- 一種裝飾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具有一透光區以及該透光區外的一周邊區;一第一裝飾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的該周邊區上;一第二裝飾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的該周邊區上,該第一裝飾層位於該第二裝飾層與該第一基板之間;以及一遮光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的該周邊區上,該第二裝飾層位於該遮光層與該第一裝飾層之間,該第一裝飾層、該第二裝飾層以及該遮光層分別具有暴露出該透光區且相重疊的一第一裝飾開口、一第二裝飾開口以及一第三裝飾開口,該第二裝飾開口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蓋該第一裝飾開口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該第一裝飾層與該第二裝飾層在一方向上堆疊,而該第二裝飾層在該方向上的厚度大於該第一裝飾層在該方向上的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開口、該第二裝飾開口以及該第三裝飾開口用以暴露一觸控元件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層具有面向該第一基板的一第一底面、相對於該第一底面的一第一頂面以及連接該第一底面以及該第一頂面的一第一側面,該第一底面與該第一側面相交於一第一交界,該第一交界為該第一裝 飾開口的邊緣,一第一參考平面相切於該第一側面且通過該第一交界,一第二參考平面相切於該第一底面且通過該第一交界,該第一參考平面與該第二參考平面在該第一裝飾層的材質內夾有一第一角度,該第二裝飾層具有面向該第一基板的一第二底面、相對於該第二底面的一第二頂面以及連接該第二底面以及該第二頂面的一第二側面,該第二底面與該第二側面相交於一第二交界,該第二交界為該第二裝飾開口的邊緣,一第三參考平面相切於該第二側面且通過該第二交界,一第四參考平面相切於該第二底面且通過該第二交界,該第三參考平面與該第四參考平面在該第二裝飾層的材質內夾有一第二角度,而該第二角度大於該第一角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開口的面積小於該第二裝飾開口的面積,且該第一裝飾層朝該透光區的方向凸伸至該第二裝飾層外。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層具有面向該第一基板的一第一底面、相對於該第一底面的一第一頂面以及連接該第一底面以及該第一頂面的一第一側面,該第一頂面與該第一側面相交於一第一交界,該第一交界為該第一裝飾開口的邊緣,一第一參考平面相切於該第一側面且通過該第一交界,一第二參考平面相切於該第一底面且通過該第一交界,該第一參考平面與該第二參考平面在該第一裝飾層的材質內夾有一第一角度,該第二裝飾層具有面向該第一基板的一第二底面、相對於該第二底面的一第二頂面以及連接該第二底面以及該第二頂 面的一第二側面,該第二頂面與該第二側面相交於一第二交界,該第二交界為該第二裝飾開口的邊緣,一第三參考平面相切於該第二側面且通過該第二交界,一第四參考平面相切於該第二底面且通過該第二交界,該第三參考平面與該第四參考平面在該第二裝飾層的材質內夾有一第二角度,而該第一角度大於該第二角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開口的面積小於該第二裝飾開口的面積,且該第一裝飾層朝該透光區的方向凸伸至該第二裝飾層外。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開口與該第二裝飾開口切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角度為70~90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開口、該第二裝飾開口以及該第三裝飾開口切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更包括:一第三裝飾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的該周邊區上,該第二裝飾層位於該第三裝飾層與該第一裝飾層之間,該第一裝飾層具有面向該第一基板的一第一底面、相對於該第一底面的一第一頂面以及連接該第一底面以及該第一頂面的一第一側面,該第一頂面與該第一側面相交於一第一交界,該第一交界為該第一裝飾開口的邊緣,該第二裝飾層具有面向該第一基板的一第二底面、相對於該第二底面的一第二頂面以及連接該第二底面以及該第二頂面 的一第二側面,該第二頂面與該第二側面相交於一第二交界,第二交界為該第二裝飾開口的邊緣,該第二裝飾開口暴露該第一頂面的一區域,該第三裝飾層覆蓋該第二頂面、該第二側面並延伸至該區域上,該第三裝飾層具有暴露出該透光區且與該第一裝飾開口重疊的一第四裝飾開口,而該第四裝飾開口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蓋該第一裝飾開口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更包括:一光阻層,配置於該第一裝飾層與該第一基板之間,該光阻層完全地遮蔽該第一裝飾層的該第一裝飾開口的邊緣且暴露出該透光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光阻層完全地遮蔽該第二裝飾層的該第二裝飾開口的邊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層的材質為一光阻。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層包括一第一中央部以及包圍該第一中央部且相對於該第一中央部凸起的一第一邊緣凸起部,該第一中央部與該第一邊緣凸起部在該方向上存在一第一高度差,該第二裝飾層包括一第二中央部以及包圍該第二中央部且相對於該第二中央部凸起的一第二邊緣凸起部,該第二中央部與該第二邊緣凸起部在該方向上存在一第二高度差,而該第二高度差大於該第一高度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 飾層更具有不同於該第一裝飾開口的一第一功能開口,該第二裝飾層更具有不同於該第二裝飾開口的一第二功能開口,該遮光層更具有不同於該第三裝飾開口的一第三功能開口,該第一功能開口、該第二功能開口以及該第三功能開口重疊且暴露該周邊區,而該第二功能開口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涵蓋該第一功能開口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功能開口、該第二功能開口以及該第三功能開口用以暴露一光電元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功能開口、該第二功能開口以及該第三功能開口切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遮光層更具有不同於該第三裝飾開口的一第三功能開口,而該第一裝飾層以及該第二裝飾層完全覆蓋該第三功能開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裝飾面板,更包括:一第三裝飾層,配置於該遮光層與該第二裝飾層之間,而該第三裝飾層完全覆蓋該第三功能開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裝飾面板,更包括:一第三裝飾層,配置於該遮光層與該第二裝飾層之間,而該第三裝飾層具有與該第三功能開口重疊的一第四功能開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更包括:一修飾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的該周邊區上且暴露該透光 區,該第一裝飾層、該第二裝飾層以及該遮光層組成一裝飾結構,該遮光層配置於該修飾層與該裝飾結構之間,該裝飾結構具有定義該第一裝飾開口、該第二裝飾開口以及該第三裝飾開口的的一內邊緣以及包圍該內邊緣的一外邊緣,該裝飾結構的該外邊緣與該第一基板的邊緣相隔一區域,而該修飾層覆蓋該區域。
- 一種觸控裝置,包括:一第一基板,具有一透光區以及該透光區外的一周邊區;一第一裝飾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的該周邊區上;一第二裝飾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的該周邊區上,該第一裝飾層位於該第二裝飾層與該第一基板之間;一遮光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的該周邊區上,該第二裝飾層位於該遮光層與該第一裝飾層之間,該第一裝飾層、該第二裝飾層以及該遮光層分別具有暴露出該透光區且相重疊的一第一裝飾開口、一第二裝飾開口以及一第三裝飾開口,該第二裝飾開口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蓋該第一裝飾開口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該第一裝飾層與該第二裝飾層在一方向上堆疊,而該第二裝飾層在該方向上的厚度大於該第一裝飾層在該方向上的厚度;一觸控元件結構,該第一裝飾開口、該第二裝飾開口以及該第三裝飾開口暴露至少部份該觸控元件結構;以及一觸控訊號傳輸線路,與該觸控元件結構電性連接,該遮光層遮蔽至少部份該觸控訊號傳輸線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該觸控元件結構包括多個第一觸控單元以及與該些第一觸控單元交錯的多個第二觸控單元,該觸控裝置更包括:一第二基板,該些第一觸控單元位於該第二基板上;一第三基板,該些第二觸控單元位於該第三基板上,該第二基板位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三基板之間;一第一黏著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以及一第二黏著層,配置於該第二基板與該第三基板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該第一黏著層在該方向上的厚度大於該第二黏著層在該方向上的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該第二基板在該方向上的厚度小於該第三基板在該方向上的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該第一黏著層在該方向上的厚度大於該第二基板在該方向上的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觸控裝置,更包括一第二基板以及一第一黏著層,該觸控元件結構位於該第二基板上,該第一黏著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該觸控元件結構包括多個第一觸控單元以及多個第二觸控單元,該些第一觸控單元與該些第二觸控單元分別形成在該第二基板的相對二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觸控裝置,更包括一第二 基板以及一第一黏著層,該觸控元件結構包括位於該第一基板上的多個第一觸控單元以及與該些第一觸控單元交錯的多個第二觸控單元位於該第二基板上,該第一黏著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該遮光層的光學密度大於該第一裝飾層的光學密度以及該第二裝飾層的光學密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觸控裝置,更包括一阻隔層位於該第二裝飾層與該遮光層之間。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48225A TW201525797A (zh) | 2013-12-25 | 2013-12-25 |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
CN201420103427.XU CN203812206U (zh) | 2013-12-25 | 2014-03-07 | 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 |
CN201410083514.8A CN104750297A (zh) | 2013-12-25 | 2014-03-07 | 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48225A TW201525797A (zh) | 2013-12-25 | 2013-12-25 |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25797A true TW201525797A (zh) | 2015-07-01 |
Family
ID=51450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48225A TW201525797A (zh) | 2013-12-25 | 2013-12-25 |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04750297A (zh) |
TW (1) | TW201525797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525797A (zh) * | 2013-12-25 | 2015-07-01 | Wintek Corp |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
CN106484169B (zh) * | 2015-09-02 | 2023-08-01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及其接合结构 |
CN107153479A (zh) * | 2017-02-22 | 2017-09-12 |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ogs触摸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
KR102407406B1 (ko) * | 2017-06-23 | 2022-06-1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장식 인쇄 부재 및 장식 인쇄 부재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CN108255349B (zh) | 2018-01-31 | 2021-10-0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007830A (ja) * | 2009-06-23 | 2011-01-13 | Hitachi Displays Ltd | 表示装置 |
JP5406161B2 (ja) * | 2010-10-20 | 2014-02-05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入力装置及び入力装置の製造方法 |
CN102508587B (zh) * | 2011-11-16 | 2015-10-21 | 浙江金徕镀膜有限公司 | 遮挡结构、使用该遮挡结构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
CN103353807A (zh) * | 2013-07-17 | 2013-10-16 | 南昌欧菲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模块结构及触控面板 |
TW201525797A (zh) * | 2013-12-25 | 2015-07-01 | Wintek Corp |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
-
2013
- 2013-12-25 TW TW102148225A patent/TW201525797A/zh unknown
-
2014
- 2014-03-07 CN CN201410083514.8A patent/CN104750297A/zh active Pending
- 2014-03-07 CN CN201420103427.XU patent/CN20381220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812206U (zh) | 2014-09-03 |
CN104750297A (zh) | 2015-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M484742U (zh) |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 |
WO2018153065A1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KR102386654B1 (ko) | 커버 윈도우,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
TWI471773B (zh) |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 |
JP6324656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 |
TW201525797A (zh) |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 |
CN203164933U (zh) | 触控面板 | |
US9891764B2 (en) | Touch screen panel | |
US20160252989A1 (en) |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 |
TWI551916B (zh) | 觸控面板 | |
CN209728594U (zh) | 显示模组及终端设备 | |
TW201621590A (zh) | 觸控裝置 | |
CN105528568B (zh) | 指纹辨识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1965881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JP2012098785A (ja) | 入力装置の製造方法 | |
US20140132569A1 (en) | Touch-sensitive panel | |
CN204808358U (zh) | 指纹辨识装置 | |
US20140062912A1 (en) | Touch-sensitive panel | |
TW201517628A (zh) | 蓋板及其製作方法 | |
CN109634469A (zh) |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 |
TW201535173A (zh) |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 |
TWM470319U (zh) | 觸控面板 | |
TWI626576B (zh) |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 |
TW201516793A (zh) | 觸控面板與覆蓋板結構 | |
TWM472384U (zh) | 蓋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