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22007A - 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22007A
TW201522007A TW103139494A TW103139494A TW201522007A TW 201522007 A TW201522007 A TW 201522007A TW 103139494 A TW103139494 A TW 103139494A TW 103139494 A TW103139494 A TW 103139494A TW 201522007 A TW201522007 A TW 20152200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resin layer
film
stretching
retardation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94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ku Hatano
Yasuhide Fujino
Original Assignee
Ze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eon Corp filed Critical Zeon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220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200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1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 B29C55/1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 B29C55/14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successive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1/00After-treatment of articles without altering their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71/02Thermal after-trea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74Production of other optical el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B29D11/00009- B29D11/0073
    • B29D11/00788Producing optical fil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G02B5/30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includ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ic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4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the refractive index Nz perpendicular to the element surface being different from in-plane refractive indices Nx and Ny, e.g. biaxial or with normal optical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1/00After-treatment of articles without altering their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71/02Thermal after-treatment
    • B29C2071/022Annea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1/00After-treatment of articles without altering their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71/0072After-treatment of articles without altering their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for changing orient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73Optical lamin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069/00Use of PC, i.e. polycarbonate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mould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11/00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pris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4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 G02F2413/08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with a particular optical axis orient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4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 G02F2413/13Positive birefingen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4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 G02F2413/14Negative birefingen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從由具備含有聚碳酸酯的樹脂A所構成的樹脂層a、及由固有雙折射為負的樹脂B所構成的樹脂層b之延伸前薄膜,來製造具有預定光學特性的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延伸前薄膜係具有按照溫度而產生不同相位差之性質;製造方法係包含延伸步驟,其係在不同溫度將延伸前薄膜於不同方向進行複數次單軸延伸處理;藉由延伸步驟而將樹脂層a延伸,來得到具有預定面配向係數之樹脂層,又,藉由將樹脂層b延伸,來得到具有預定雙折射及Nz係數之樹脂層;樹脂A係具有預定玻璃轉移溫度TgA;TgA及樹脂B的玻璃轉移溫度TgB係滿足預定關係。

Description

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
被使用在例如液晶顯示裝置的光學補償等用途之相位差膜,係被要求能夠減少因觀察角度引起之顯示裝置的色調變化,且以往已開發各式各樣的技術。作為此種相位差膜之一,有提案揭示一種在入射角0°之遲滯值Re及在入射角40°之遲滯值R40係滿足0.92≦R40/Re≦1.08的關係之相位差膜(參照專利文獻1)。
又,亦已知如專利文獻2之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3739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1-39338號公報
上述的相位差膜,係例如能夠藉由將由固有雙折射為正的樹脂所構成之薄膜及由固有雙折射為負的樹脂所構成之薄膜貼合來製造。但是,固有雙折射為負的樹脂係通常機 械強度低且脆。因此,由於將由固有雙折射為負的樹脂所構成之薄膜延伸時容易地斷裂之緣故,所以製造效率差。
因此,為了防止由固有雙折射為負的樹脂所構成之薄膜產生破損,正研討將具備由固有雙折射為負的樹脂所構成之層及由固有雙折射為正的樹脂所構成之層之薄膜進行延伸,來製造在入射角0°之遲滯值Re及在入射角40°之遲滯值R40係滿足0.92Re≦R40/Re≦1.08的關係之相位差膜。依照該製造方法,因為能夠藉由由固有雙折射為正的樹脂所構成之層來保護由固有雙折射為負的樹脂所構成之層,所以能夠防止由固有雙折射為負的樹脂所構成之層產生破損。
但是,作為此種相位差膜,係隨著顯示裝置的薄型化而被持續要求厚度進一步薄化。為了得到厚度較薄的相位差膜,通常,係要求使其相位差膜內的分子鏈增大配向。但是,增大配向程度時,有在薄膜產生白化而無法達成作為光學薄膜的任務之情形。特別是使用含有聚碳酸酯的樹脂作為固有雙折射為正的樹脂時,因為容易產生前述白化,所以相位差膜的製造係困難的。
因為本發明係鑒於前述的課題而發明,其目的係提供一種能夠容易地製造在入射角0°之遲滯值Re及在入射角40°之遲滯值R40,係滿足0.92≦R40/Re≦1.08的關係且厚度較薄的相位差膜。
為了解決前述課題,本發明者專心研討之結果,發現使用以下所揭示的製造方法,不會產生白化而能夠容易地 製造滿足0.92≦R40/Re≦1.08的關係且厚度較薄的相位差膜,而完成了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係如以下。
[1]一種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係從由具備含有聚碳酸酯的樹脂A所構成的樹脂層a、及在前述樹脂層a的一面所設置之由固有雙折射為負的樹脂B所構成的樹脂層b之延伸前薄膜,來製造具備樹脂A所構成的樹脂層A、及在前述樹脂層A的一面所設置之由前述樹脂B所構成的樹脂層B之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前述相位差膜之在入射角0°之遲滯值Re及在入射角40°之遲滯值R40,係滿足0.92≦R40/Re≦1.08的關係,前述延伸前薄膜,係在將單軸延伸方向設作X軸,將對前述單軸延伸方向於薄膜面內正交之方向設作Y軸,及將薄膜厚度方向作Z軸時,相對於垂直地入射薄膜面且電向量的振動面係在YZ面之直線偏光,垂直地入射薄膜面且電向量的振動面係在XZ面之直線偏光的相位,在溫度T1且於X軸方向進行單軸延伸時係遲延,而在與溫度T1不同的溫度T2且於X軸方向進行單軸延伸時係提前者,前述製造方法係包含以下的步驟:第一延伸步驟,其係將前述延伸前薄膜在溫度T1及T2的一方之溫度下於一方向進行單軸延伸處理;及第二延伸步驟,其係在與前述第一延伸步驟進行單軸延伸處理的方向正交之方向,在溫度T1及T2的另一方之溫度下進行單軸延伸處理, 藉由前述延伸步驟,前述樹脂層a因被延伸而能夠得到具有超過0.025的面配向係數之前述樹脂層A,又,前述樹脂層b因被延伸而能夠得到具有0.004以上的雙折射且-0.30以上的Nz係數之前述樹脂層B,前述樹脂A的玻璃轉移溫度TgA為147℃以上,前述樹脂B的玻璃轉移溫度TgB係滿足TgA-TgB>20℃的關係。
[2]如[1]所述之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樹脂B係含有苯乙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
[3]如[1]或[2]所述之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包含在前述延伸步驟之後,在TgB-30℃以上且TgB以下的溫度進行熱處理之步驟。
[4]如[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延伸前薄膜係進一步具備樹脂層c,其係由含有聚碳酸酯之樹脂C所構成且被設置在前述樹脂層b之與前述樹脂層a相反側的面,前述相位差膜係進一步具備樹脂層C,其係由前述樹脂C所構成且被設置在前述樹脂層B之與前述樹脂層A相反側的面,藉由前述延伸步驟,前述樹脂層c因被延伸而能夠得到具有超過0.025的面配向係數之前述樹脂層C。
[5]一種相位差膜,係具備由含有聚碳酸酯的樹脂A所構成的樹脂層A、及在前述樹脂層A的一面所設置之由固有雙折射為負的樹脂B所構成的樹脂層B, 在入射角0°之遲滯值Re及在入射角40°之遲滯值R40,係滿足0.92≦R40/Re≦1.08的關係,前述樹脂層A的面配向係數為超過0.025,前述樹脂層B的雙折射為0.004以上且Nz係數為-0.30以上,前述樹脂A的玻璃轉移溫度TgA為147℃以上,前述樹脂B的玻璃轉移溫度TgB係滿足TgA-TgB>20℃的關係。
[6]如[5]所述之相位差膜,其中前述樹脂B係含有苯乙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
[7]如[5]或[6]所述之相位差膜,其中前述相位差膜係進一步具備樹脂層C,其係由含有聚碳酸酯的樹脂C所構成且被設置在前述樹脂層B之與前述樹脂層A相反側的面,前述樹脂層C的面配向係數為超過0.025。
依照本發明的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能夠容易地製造在入射角0°之遲滯值Re及在入射角40°之遲滯值R40係滿足0.92≦R40/Re≦1.08的關係且厚度較薄的相位差膜。
第1圖係顯示將延伸前薄膜延伸時的延伸方向設作基準之遲滯值△的溫度依存性,及該延伸前薄膜所具備之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各自被延伸時的遲滯值△之溫度依存性之一個例子之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舉出例示物及實施形態而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是本發明係不被以下所舉出的例示物及實施形態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請求的範圍及其均等的範圍之範圍,能夠任意地變更而實施。
在以下的說明,所謂固有雙折射為正的,係只要未特別預先告知,就意味著延伸方向的折射率,係比與其正交的方向之折射率更大。又,所謂固有雙折射為負的,係只要未特別預先告知,就意味著延伸方向的折射率係比與其正交的方向之折射率更小。固有雙折射的值係能夠從介電率分布來計算。
又,在以下的說明,所謂遲滯值,係只要未特別預先告知,就是以「(nx-ny)×d」表示之值。而且,面配向係數係只要未特別預先告知,就是以「(nx+ny)/2-nz」表示之值。又,雙折射係只要未特別預先告知,就是以「nx-ny」表示之值。而且,Nz係數係只要未特別預先告知,就是以「(nx-nz)/(nx-ny)」表示之值。在此,nx係表示在與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面內方向)且提供最大折射率之方向的折射率。ny係表示在前述面內方向且與nx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之折射率。nz係表示厚度方向的折射率。d係表示厚度。只要未特別預先告知,該等的折射率nx、ny及nz的測定波長係532nm。
又,所謂薄膜或層的遲相軸,係只要未特別預先告知,就表示面內的遲相軸。
而且,所謂「偏光板」,係不僅是剛直的構件,例如亦包含如樹脂製的薄膜之具有可撓性之構件。
又,所謂構成因素的方向為「平行」、「垂直」或「正交」,係只要未特別預先告知,就是在不損害本發明效果之範圍內,例如亦可含有通常為±5°,以±2°為佳,較佳是在±1°的範圍內之誤差。
而且,MD方向(縱向;machine direction)係與在製造生產線之薄膜的流動方向,通常是與長條薄膜的長度方向及縱向一致。而且,TD方向(橫向;traverse direction)係與薄膜面平行的方向且與MD方向垂直的方向,通常是與長條薄膜的寬度方向及橫向一致。又,所謂「長條」,係指相對於寬度,具有至少5倍以上的長度者,較佳是具有10倍或其以上的長度,具體而言,係指具有能夠被捲取成為捲物狀而能夠保管或運搬的程度之長度。
[1.概要]
本發明的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係滿足0.92≦R40/Re≦1.08的關係之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在此,所謂Re係表示在相位差膜的入射角0°之遲滯值。又,所謂R40係表示在相位差膜的入射角40°之遲滯值。在該製造方法,係從具備樹脂層a及設置在該樹脂層a的一面的樹脂層b之延伸前薄膜,來製造具備樹脂層A及設置在該樹脂層A的一面的樹脂層B之相位差膜。又,延伸前薄膜係除了樹脂層a及樹脂層b以外,亦可具備設置在樹脂層b之與樹脂層a相反側的面之樹脂層c。從具備此種樹脂層c之延伸前薄膜,通常能夠得到具備設置在樹 脂層B之與樹脂層A相反側的面之樹脂層C之相位差膜。
延伸前薄膜係藉由在溫度T1及T2之不同溫度下且於互相正交之不同方向進行延伸,在各樹脂層具有能夠按照各溫度T1及T2、延伸倍率、及延伸方向等的延伸條件而顯現不同光學特性之性質。在從前述延伸前薄膜所得到的相位差膜,因為能夠將在前述各樹脂層所顯現的光學特性合成,所以依照本發明的製造方法,能夠得到具有所需要的光學特性之相位差膜。
[2.樹脂]
[2.1.樹脂A]
延伸前薄膜的樹脂層a係由樹脂A所構成之層。又,因為相位差膜的樹脂層A係延伸前薄膜的樹脂層a所得到的層,所以係由與樹脂層a同樣的樹脂A所構成之層。作為該樹脂A,係使用含有聚碳酸酯之樹脂。聚碳酸酯係具有優異的遲滯值顯現性、在低溫的延伸性、及與他層的接著性之聚合物。
作為聚碳酸酯,係能夠使用具有含有碳酸酯鍵(-O-C(=O)-O-)的構造單元之聚合物。又,聚碳酸酯係可使用含有1種類的構造單元者,亦可使用以任意的比例將2種類以上的構造單元組合而含有者。
舉出聚碳酸酯的例子時,可舉出雙酚A聚碳酸酯、分枝雙酚A聚碳酸酯、O,O,O’,O’-四甲基雙酚A聚碳酸酯等。又,聚碳酸酯係可單獨使用1種類,亦可以任意的比例組合2種類以上而使用。
在樹脂A之聚碳酸酯之比率,係以50重量%~100 重量%為佳,較佳為70重量%~100重量。
樹脂A係只要不顯著地損害本發明效果,亦可含有聚碳酸酯以外的成分。例如,樹脂A亦可含有聚碳酸酯以外的聚合物、調配劑等。
舉出樹脂A亦可含有之聚碳酸酯以外的聚合物之例子時,可舉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的丙烯酸聚合物;聚乙烯、聚丙烯等的烯烴聚合物;聚對酞酸乙二酯、聚對酞酸丁二酯等的聚酯;聚苯硫(polyphenylene sulfide)等的聚芳硫醚(polyarylene sulfide);聚乙烯醇;纖維素酯;聚醚碸;聚碸;聚烯丙基碸(polyallyl sulfone);聚氯乙烯;降莰烯聚合物(norbornene);棒狀液晶聚合物等。又,該等的聚合物之構成成分,係可以在聚碳酸酯的一部分含有而作為構造單元。而且,該等係可單獨使用1種類,亦可以任意的比例組合2種類以上而使用。
但是,從使本發明的優點顯著地發揮之觀點而言,在樹脂A之聚碳酸酯以外的聚合物之量係以較少為佳。具體而言,係相對於聚碳酸酯100重量份,聚碳酸酯以外的聚合物之量,係以10重量份以下為佳,以5重量份以下為較佳,3重量份以下為更佳。尤其是以不含有聚碳酸酯以外的聚合物為特佳。
又,樹脂A係以固有雙折射為正為佳。因而,聚碳酸酯以外的聚合物,係以具有正的固有雙折射之聚合物為佳。
舉出樹脂A亦可含有之調配劑的例子,可舉出潤滑劑;層狀結晶化合物;無機微粒子;抗氧化劑、熱安定劑、 光安定劑、耐候安定劑、紫外線吸收劑等的安定劑;紅外線吸收劑;可塑劑;染料、顏料等的著色劑;抗靜電劑等。尤其是滑劑及紫外線吸收劑,因為能夠使可撓性和耐候性提升,乃是較佳。調配劑係可單獨使用1種類,亦可以任意的比例組合2種類以上而使用。
作為潤滑劑,例如,可舉出二氧化矽、二氧化鈦、氧化鎂、碳酸鈣、碳酸鎂、硫酸鋇、硫酸鍶等的無機粒子;聚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聚苯乙烯、乙酸纖維素、乙酸丙酸纖維素等的有機粒子等。尤其是作為潤滑劑,係以有機粒子為佳。
作為紫外線吸收劑,例如,可舉出羥基二苯基酮系化合物、苯并三唑系化合物、柳酸酯系化合物、二苯基酮系紫外線吸收劑、苯并三唑系紫外線吸收劑、丙烯腈系紫外線吸收劑、三嗪系化合物、鎳錯鹽系化合物、無機粉體等。舉出適合的紫外線吸收劑之具體例時,可舉出2,2’-亞甲雙(4-(1,1,3,3-四甲基丁基)-6-(2H-苯并三唑-2-基)苯酚)、2-(2’-羥基-3’-第三丁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4-二-第三丁基-6-(5-氯苯并三唑-2-基)苯酚、2,2’-二羥基-4-4’-二甲氧基二苯基酮、2,2’-4,4’-四羥基二苯基酮等,作為特佳者,可舉出2,2’-亞甲雙(4-(1,1,3,3-四甲基丁基)-6-(2H-苯并三唑-2-基)苯酚)。
在不顯著地損害本發明效果之範圍,調配劑的量係能夠適當地規定。例如調配劑的量,亦可設為相位差膜之以1mm厚換算計的總光線透射率能夠維持80%以上且100%以下之範圍。
樹脂A的玻璃轉移溫度TgA,係通常為147℃以上,較佳為150℃以上,藉由如此地提高玻璃轉移溫度TgA,能夠使在樹脂A所含有的分子鏈因延伸而增大配向且能夠製造厚度較薄的相位差膜。又,能夠減低樹脂A的配向鬆弛。又,樹脂A的玻璃轉移溫度TgA之上限係沒有特別限制,通常為200℃以下。
在樹脂B的玻璃轉移溫度TgB之樹脂A的斷裂伸長率,係以50%以上為佳,以80%以上為較佳。樹脂A的斷裂伸長率之上限係沒有特別限制,通常為200%以下。若斷裂伸長率在上述範圍時,能夠利用延伸而穩定地製造相位差膜。在此,斷裂伸長率係能夠使用JIS K 7127所記載的試片形式1B之試片且以拉伸速度100mm/分鐘求取。
[2.2.樹脂B]
延伸前薄膜的樹脂層b係由樹脂B所構成之層。又,因為相位差膜的樹脂層B係由延伸前薄膜的樹脂層b所得到之層,所以係由與樹脂層b同樣的樹脂B所構成之層。作為該樹脂B,係使用固有雙折射為負的樹脂。
前述的樹脂B係以熱可塑性樹脂為佳。舉出在樹脂B所含有的聚合物之例子時,可舉出包含苯乙烯或苯乙烯衍生物的單獨聚合物、以及苯乙烯或苯乙烯衍生物與任意的單體之共聚物之聚苯乙烯系聚合物;聚丙烯腈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或上述該等聚合物的多元共聚合聚合物等。又,作為能夠與苯乙烯或苯乙烯衍生物共聚合之任意的單體,例如作為較佳之物,可舉出丙烯腈、順丁烯二酸酐、甲基丙烯 酸甲酯、及丁二烯。又,該等聚合物係可單獨使用1種類,亦可以任意的比例組合2種類以上而使用。該等聚合物之中,從遲滯值的顯現性較高的觀點而言,以聚苯乙烯系聚合物為佳。
而且其中就耐熱性較高而言,以苯乙烯或苯乙烯衍生物與順丁烯二酸酐之共聚物為較佳,以苯乙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為特佳。此時,相對於聚苯乙烯系聚合物100重量份,具有將順丁烯二酸酐聚合而形成的構造之構造單元的量,係以5重量份以上為佳,較佳為10重量份以上,特佳為15重量份以上,以30重量份以下為佳,較佳為28重量份以下,特佳為26重量份以下。
在樹脂B之聚合物的比率,係以50重量%~100重量%為佳,較佳為70重量%~100重量%。
樹脂B亦可含有調配劑。作為其例子,可舉出與樹脂A可含有之調配劑且己說明者相同的調配劑。又,調配劑係可單獨使用1種類,亦可以任意的比例組合2種類以上而使用。
調配劑的量,係在不顯著地損害本發明效果之範圍,能夠適當地規定。例如調配劑的量,亦可設為相位差膜以1mm厚計的總光線透射率能夠維持80%以上且100%以下之範圍。
樹脂B的玻璃轉移溫度TgB,係以樹脂A的玻璃轉移溫度TgA與樹脂B的玻璃轉移溫度TgB之差TgA-TgB係滿足TgA-TgB>20℃的關係之方式設定。更詳言之,TgA-TgB係通常使其比20℃更大,較佳是使其比22℃更大。藉此,在 延伸前薄膜延伸時能夠將遲滯值的顯現之溫度依存性增大。又,亦能夠藉由將在樹脂層A及樹脂層B所含有的分子鏈延伸而使配向增大。因此,能夠使相位差膜的厚度薄化。又,TgA-TgB的上限係以50℃以下為佳,較佳為40℃以下,特佳為30℃以下。藉此,容易使相位差膜的平面性成為良好。
樹脂B的玻璃轉移溫度TgB,係通常為80℃以上,以90℃以上為佳,較佳為100℃以上,更佳為110℃以上,特佳為120℃以上,藉由玻璃轉移溫度TgB為如此地較高,能夠減低樹脂B的配向鬆弛。又,樹脂B的玻璃轉移溫度TgB之上限係沒有特別限制,通常係200℃以下。
在樹脂A的玻璃轉移溫度TgA之樹脂B的斷裂伸長率,係以50%以上為佳,以80%以上為較佳。樹脂B的斷裂伸長率之上限係沒有特別限制,通常為200%以下。斷裂伸長率為該範圍時,能夠利用延伸而穩定地製造相位差膜。在此,斷裂伸長率係能夠使用JIS K 7127所記載的試片形式1B之試片且以拉伸速度100mm/分鐘求取。
[2.3.樹脂C]
延伸前薄膜的樹脂層c係由樹脂C所構成之層。又,因為相位差膜的樹脂層C係由延伸前薄膜的樹脂層c所得到之層,所以係由與樹脂層c同樣的樹脂C所構成之層。作為該樹脂C,通常係能夠使用從與前述的樹脂A同樣的範圍所選擇的樹脂。因而,例如樹脂C所能夠含有的聚合物及調配劑的種類及量、以及樹脂C的玻璃轉移溫度係能夠從與樹脂A同樣的範圍選擇。
樹脂A及樹脂C的聚合物之組成係可相同亦可不同,以使其相同為佳。藉由將樹脂A及樹脂C的聚合物之組成設為相同,能夠抑制在延伸前薄膜及相位差膜產生撓曲(deflection)及翹曲。又,控制所得到的相位差膜的樹脂層A及樹脂層C的面配向係數係變為容易。樹脂A及樹脂C亦可設為完全相同的組成,亦可設為使用相同的聚合物而只有在該聚合物所調配之調配劑為不同構成。
[3.延伸前薄膜]
延伸前薄膜係具備樹脂層a、及在樹脂層a的一面所設置之樹脂層b。又,在樹脂層b之與樹脂層a相反側的面亦可設置有樹脂層c。亦即,延伸前薄膜係可以是依照以下的順序具備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之複層薄膜。通常,層a與層b係不透過其他層而直接接觸,且層b與層c係不透過其他層而直接接觸。
延伸前薄膜亦可以將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各自具備2層以上。但是,從使控制遲滯值簡單化之觀點及將相位差膜的厚度薄化之觀點而言,延伸前薄膜係以將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各自只具備1層為佳。
在本發明的製造方法,延伸前薄膜係在將單軸延伸方向設作X軸,將對前述單軸延伸方向於薄膜面內正交之方向設作Y軸,及將薄膜厚度方向作Z軸時,相對於垂直地入射薄膜面且電向量的振動面係在YZ面之直線偏光,垂直地入射薄膜面且電向量的振動面係在XZ面之直線偏光的相位,在溫度T1且於X軸方向進行單軸延伸時係遲延,而在與溫度T1 不同的溫度T2且於X軸方向進行單軸延伸時係提前者。以下,有將垂直地入射薄膜面且電向量的振動面係在XZ面之直線偏光適當地稱為「XZ偏光」,將垂直地入射薄膜面且電向量的振動面係在YZ面之直線偏光適當地稱為「YZ偏光」之情形。又,以下,有將相對於YZ偏光,XZ偏光的相位在溫度T1且於X軸方向進行單軸延伸時係遲延,而在與溫度T1不同的溫度T2且於X軸方向進行單軸延伸時係提前之延伸前薄膜的前述要件,適當地稱為「要件P」之情形。
前述要件P,係滿足在延伸前薄膜的面內之各式各樣的方向之中將至少一個方向設作X軸之情況。通常延伸前薄膜係各向同性的坯膜。亦即,通常延伸前薄膜係不具有異向性之坯膜。因此,延伸前薄膜係只要將面內的一個方向設作X軸時為滿足要件P,將其他任何方向設作X軸時亦能夠滿足要件P。
藉由單軸延伸而在X軸顯現面內遲相軸之薄膜,通常相對於YZ偏光,XZ偏光的相位為遲延。相反地,藉由單軸延伸而在X軸顯現進相軸之薄膜,通常相對於YZ偏光,XZ偏光的相位為提前。滿足前述的要件P之延伸前薄膜,係利用該等性質之複層薄膜且遲相軸或進相軸的顯現方式為依存於延伸溫度之薄膜。此種遲滯值的顯現之溫度依存性,係能夠藉由例如調整在延伸前薄膜所含有的樹脂之光彈性模數以及各層的厚度比等的關係而調整。
在此,舉出以延伸方向作為基準之遲滯值△作為例子,來說明延伸前薄膜應該滿足的條件。將以延伸方向作為 基準之遲滯值△定義如以下:延伸方向之X軸方向的折射率nX、與在面內且對延伸方向為正交的方向之Y軸方向的折射率nY之差(=nX-nY),乘以厚度d而求得之值。此時,將延伸前薄膜延伸時,能夠在該延伸前薄膜全體顯現之遲滯值△,係能夠從在該延伸前薄膜所含有的各樹脂層所顯現的遲滯值△合成。因此,例如將延伸前薄膜進行延伸時,為了使所顯現之遲滯值△的符號係在較高的溫度T1之延伸與在較低的溫度T2之延伸成為相反,以滿足下述的條件(I)及(II)之方式,來調整在延伸前薄膜所含有的樹脂層之厚度為佳。
(I)在較低的溫度TL之延伸,玻璃轉移溫度較高的樹脂所顯現之遲滯值△的絕對值,係比玻璃轉移溫度較低的樹脂所顯現之遲滯值△的絕對值更小。
(II)在較高溫度TH之延伸,玻璃轉移溫度較低的樹脂所顯現之遲滯值△的絕對值,係比玻璃轉移溫度較高的樹脂所顯現之遲滯值△的絕對值更小。
溫度T1係溫度TH或TL之任一方的溫度,溫度T2係與溫度T1為不同溫度之TH或TL之任另一方的溫度。又,因為容易調整雙折射的顯現性,滿足前述的要件P之溫度係以在(Tgl-10℃)~(Tgh+10℃)為佳。亦即,溫度T1及T2係以被包含在(Tgl-10℃)~(Tgh+10℃)的溫度範圍為佳。在此,所謂溫度Tgl,係意味著在延伸前薄膜所含有的樹脂A~C之中,玻璃轉移溫度為最低的樹脂之玻璃轉移溫度。又,所謂溫度Tgh,係意味著在延伸前薄膜所含有的樹脂A~C之中,玻璃轉移溫度為最高的樹脂之玻璃轉移溫度。
針對將滿足要件P的延伸前薄膜進行延伸時之遲滯值△的顯現,係參照圖式而具體地說明。第1圖係顯示將延伸前薄膜延伸時之遲滯值△的溫度依存性,及該延伸前薄膜所具備之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各自被延伸時的遲滯值△之溫度依存性之一個例子之圖。在該第1圖所顯示的例子、樹脂A與樹脂C係相同的樹脂,樹脂A及樹脂C的玻璃轉移溫度為較高,而樹脂B的玻璃轉移溫度為較低。
如在第1圖所顯示的延伸前薄膜,在較低的溫度Tb延伸時,因為相較於在樹脂層a及樹脂層c顯現之正的遲滯值△,在樹脂層b顯現之負的遲滯值△係較大,所以就薄膜全體而言,係顯現負的遲滯值△。另一方面,在樹脂層b顯現之負的遲滯值△係較小,所以就薄膜全體而言,係顯現正的遲滯值△。因而,藉由將此種不同溫度Ta及Tb的延伸組合,來將在各溫度延伸所產生的遲滯值△合成,而能夠穩定地實現顯示具有所需要的遲滯值△、進而所需要的光學特性之相位差膜。
如此,選擇藉由往一方向延伸(亦即,單軸延伸)而能夠在各樹脂層產生X軸方向的折射率與Y軸方向的折射率的差異之樹脂的組合,作為構成前述樹脂層之樹脂,進而藉由考慮延伸條件而調整各樹脂層的厚度之總和,能夠得到滿足前述要件P之延伸前薄膜。此時,在本發明的製造方法所使用的樹脂A及樹脂B,係藉由延伸而顯現之配向程度較大。亦即,樹脂A及樹脂B係單位延伸倍率所顯現的配向度較大。因此,即便將在延伸前薄膜所含有的樹脂層之厚度薄化,亦能夠使其顯現與先前的相位差膜相同程度的遲滯值△。
構成延伸前薄膜之樹脂層的具體厚度,係能夠按照所欲製造的相位差膜之光學特性而設定,用以滿足上述的要件P。此時,樹脂層a及樹脂層c的厚度總和TA與樹脂層b的厚度總和TB之比TA/TB,係以1/4以下為佳,較佳為1/5以下,以1/20以上為佳,較佳為1/15以上。藉此,能夠增大遲滯值顯現的溫度依存性。
延伸前薄膜的總厚度,係以10μm以上為佳,較佳為20μm以上,特佳為30μm以上,以500μm以下為佳,較佳為400μm以下,特佳為300μm以下。藉由使延伸前薄膜的總厚度為前述範圍的下限值以上,能夠容易地製造具有充分的遲滯值之相位差膜,又,能夠提高所得到的相位差膜之機械強度。又,藉由成為上限值以下,能夠提高延伸前薄膜的柔軟性而使操作性成為良好。
延伸前薄膜係具備樹脂層c時,樹脂層a及樹脂層c的任一層係亦可以較厚。但是在液晶顯示裝置與偏光片組合時,從保護以避免偏光片漏光之觀點而言,較厚的一方之樹脂層的厚度係以較薄的一方之樹脂層的厚度的1.5倍以上為佳。又,從維持較薄的一方之樹脂層的厚度的精確度之觀點而言,較厚的一方之樹脂層的厚度係以較薄的一方之樹脂層的厚度之10倍以下為佳。
延伸前薄膜的各樹脂層的厚度之偏差,係以在全面為1μm以下為佳。在此,所謂樹脂層的厚度之偏差,係表示樹脂層的厚度之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異。藉此,因為在相位差膜的各樹脂層均能夠在全面使厚度的偏差為1μm以下,所以能 夠減小具備該相位差膜之顯示裝置的色調偏差。而且,能夠使相位差膜長期使用後的色調變化均勻。
為了使如前述各層的厚度之偏差在全面為1μm以下,例如可以進行下述的(i)~(vi)。
(i)在擠製機內,設置孔眼開度為20μm以下的聚合物過濾器。
(ii)以5rpm以上使齒輪幫浦旋轉。
(iii)配置包圍模具周圍之外殼。
(iv)將空氣間隙設為200mm以下。
(v)在將薄膜鑄塑於冷卻輥上時進行邊緣釘扎(edge pinning)。
(vi)使用雙軸擠製機、或螺桿形式為雙螺紋型的單軸擠製機作為擠製機。
延伸前薄膜之製造方法係沒有限制。延伸前薄膜係能夠使用例如共擠製法;乾式層疊等的薄膜層疊成形法;共流延法;將樹脂溶液塗附在樹脂薄膜表面等的塗附成形法等的方法來製造。尤其是從製造效率、不使溶劑等的揮發性成分殘留在薄膜中之觀點而言,以共擠製法為佳。
採用共擠製法時,延伸前薄膜係例如進行共擠製步驟,其係將樹脂A及樹脂B、以及按照必要而使用之樹脂C進行共擠製。共擠製法係例如可舉出共擠製T型模具法、共擠製吹塑法、共擠製層疊法等。尤其是以共擠製T型模具法為佳。共擠製T型模具法係有供料塊方式及多歧管方式,就能夠減少厚度的偏差而言,以多歧管方式為特佳。
採用共擠製T型模具法時,在具有T型模具的擠製機之樹脂的熔融溫度,係以設為TG+80℃以上為佳,以設為TG+100℃以上為較佳,又,以設為TG+180℃以下為佳,以設為TG+150℃以下為較佳。在此,TG係表示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藉由將在擠製機的樹脂之熔融溫度設為前述範圍的下限值以上,能夠充分地提高樹脂的流動性。又,藉由設為上限值以下,能夠防止樹脂的劣化。
在共擠製法,通常,係使從模具的開口部被擠製後之薄膜狀熔融樹脂密著在冷卻輥(亦稱為冷卻轉筒)。作為使熔融樹脂密著在冷卻輥之方法,例如可舉出氣動刮刀方式、真空箱方式、靜電密著方式等。
冷卻輥的數目係沒有特別限制,通常為2支以上,又,作為冷卻輥的配置方法,例如,可舉出直線型、Z型、L型等,但是沒有特別限制。又,使模具的開口部被擠製後的熔融樹脂通達至冷卻輥的方法亦沒有特別限制。
通常被擠製後之薄膜狀樹脂在冷卻輥的密著情況,係依照冷卻輥的溫度而產生變化。將冷卻輥的溫度提升時,密著有變為良好之傾向。又,藉由不將冷卻輥的溫度過度地提高,能夠容易地從薄膜狀樹脂的冷卻輥剝離而防止樹脂在冷卻輥產生纏輥。從此種觀點而言,將從模具被擠製而接觸轉筒之層的樹脂之玻璃轉移溫度設作Tg,冷卻輥的溫度係以(Tg+30℃)以下為佳,較佳係使其在(Tg-5℃)~(Tg-45℃)的範圍。藉此,能夠防止滑動及瑕疵等的不良。
延伸前薄膜中之殘留溶劑的含量係以較少為佳。 作為該目的之手段,可舉出(1)將當作原料的樹脂中所含有的殘留溶劑減少;(2)在將延伸前薄膜成形之前將樹脂進行預乾燥等的手段。預乾燥係例如使樹脂成為丸粒等的形態且使用熱風乾燥機等而進行。乾燥溫度係以100℃以上為佳,乾燥時間係以2小時以上為佳。藉由進行預乾燥,能夠減低延伸前薄膜中的殘留溶劑,而且能夠防止被擠製後的薄膜狀樹脂產生發泡。
[4.延伸步驟]
本發明的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係包含對前述的延伸前薄膜施行延伸處理之延伸步驟。延伸前薄膜在該延伸步驟被延伸時,在該延伸前薄膜所含有的各樹脂層亦被延伸,且在被延伸後的各樹脂層顯現預定光學特性。
延伸步驟係包含以下的步驟:第一延伸步驟,其係於溫度T1及T2的一方之溫度對延伸前薄膜在一方向進行單軸延伸處理;及第二延伸步驟,其係在與第一延伸步驟進行單軸延伸處理之方向正交的方向,於溫度T1及T2的另一方的溫度下進行單軸延伸處理。
[4-1.第一延伸步驟]
在第一延伸步驟,係於溫度T1及T2的任一方的溫度對延伸前薄膜在一方向進行單軸延伸處理。於溫度T1進行延伸時,在滿足要件P之延伸前薄膜,相對於YZ偏光,XZ偏光的相位為遲延。另一方面,於溫度T2進行單軸延伸後的情況,相對於YZ偏光,XZ偏光的相位為提前。尤其是在第一延伸步驟,係以於溫度T1進行單軸延伸處理為佳。
溫度T1係以比TgB更高為佳,以比(TgB+5℃)更 高為較佳,又,以比(TgA+40℃)更低為佳,以比(TgA+20℃)更低為較佳。藉由使溫度T1比前述範圍的下限更高,能夠使樹脂層B的光學特性穩定地落入所需要的範圍。又,藉由使溫度T1比前述範圍的上限更低,能夠使樹脂層A的光學特性穩定地落入所需要的範圍。
又,延伸溫度越低,所得到的相位差膜的面配向係數有變大的傾向。因而,在能夠使相位差膜穩定地顯現所需要的光學特性之範圍,溫度T1係以較低的溫度為佳。
在第一延伸步驟之延伸倍率,係以2倍以上為佳,較佳為3倍以上,以4倍以下為佳,較佳為3.5倍以下。藉由使在第一延伸步驟的延伸倍率成為前述範圍的下限值以上,因為能夠使在樹脂層所含有的分子增大配向,所以能夠以較薄的厚度來顯現所需要的光學特性。又,藉由使其成為上限值以下,能夠穩定地進行相位差膜的製造。
單軸延伸處理係能夠使用習知的方法來進行。例如可舉出以下的方法:利用輥之間的周速之差異而在MD方向進行單軸延伸之方法;及使用拉幅機而在TD方向進行單軸延伸之法等。作為在MD方向進行單軸延伸之方法,例如可舉出在輥之間的IR加熱方式、漂浮方式等。尤其是就得到光學的均勻性較高的相位差膜而言,係以漂浮方式為佳。另一方面,作為在TD方向進行單軸延伸之方法,可舉出拉幅機法。
在單軸延伸處理,為了減小延伸不均及厚度不均,在延伸區之延伸前薄膜的TD方向亦可以具有溫度差。為了使在延伸區之TD方向具有溫度差,例如能夠使用在TD方 向調整溫風噴嘴的開度,或是在TD方向排列IR加熱器而進行加熱控制等之手法。
[4.2.第二延伸步驟]
進行第一延伸步驟之後,係進行第二延伸步驟。進行第二延伸步驟,係對在第一延伸步驟於一方向施行單軸延伸處理後的薄膜,在與第一延伸步驟進行單軸延伸處理之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單軸延伸處理。
又,在第二延伸步驟之單軸延伸處理,係在溫度T1及T2之中與第一延伸步驟的延伸溫度不同的溫度下進行。在該第二延伸步驟,係以在溫度T2進行單軸延伸處理為佳。
溫度T2係通常是比溫度T1更低的溫度。具體的溫度T2係以比(TgB-20℃)更高為佳,以比(TgB-10℃)更高為較佳,又,以比(TgB+5℃)更低為佳,以比TgB更低為較佳。藉由使溫度T2比前述範圍的下限更高,能夠防止在延伸時薄膜產生斷裂或白濁。又,藉由使溫度T2比前述範圍的上限更低,能夠使在樹脂層B所需要的光學特性穩定地顯現。如此,本發明的優點之一係即便在比樹脂A的玻璃轉移溫度TgA更大幅度較低的溫度下進行延伸時,亦不會在樹脂層A產生白化。
又,延伸溫度越低,所得到的相位差膜的面配向係數有變大的傾向。因而,在能夠使相位差膜穩定地顯現所需要的光學特性之範圍,溫度T2係以較低的溫度為佳。
溫度T1與溫度T2之差異,係通常10℃以上,較佳為20℃以上,藉由使溫度T1與溫度T2之差異如前述增大,能夠使相位差膜穩定地顯現所需要的光學特性。又,溫度T1 與溫度T2的差異之上限係沒有限制,從工業生產性的觀點而言,係以100℃以下為佳。
在第二延伸步驟的延伸倍率,係以比在第一延伸步驟的延伸倍率更小為佳。在逐次延伸步驟,相較於第一延伸步驟,在所得到的相位差膜之分子配向的狀態係第二延伸步驟為較強烈地影響。因此,第二延伸步驟的延伸倍率越小,越容易調整相位差膜的光學特性。在第二延伸步驟具體的延伸倍率,係以1.1倍以上為佳,以2倍以下為佳,較佳為1.5倍以下,特佳為1.3倍以下。
又,從得到較高的面配向係數之觀點而言,第一延伸步驟及第二延伸步驟的任一者均是以延伸倍率高為佳。具體而言,在第一延伸步驟的延伸倍率與在第二延伸步驟的延伸倍率之乘積,係以3.6以上為佳,較佳為3.8以上,更佳為4.0以上,從容易調整在延伸步驟的光學特性之觀點而言,在第一延伸步驟的延伸倍率與在第二延伸步驟的延伸倍率的乘積之上限,係以6.0以下為佳。
在第二延伸步驟的單軸延伸處理,係能夠應用與在第一延伸步驟的單軸延伸處理能夠採用的方法同樣之方法。
在第一延伸步驟及第二延伸步驟之延伸方向的組合係任意。例如,可以在第一延伸步驟於MD方向延伸且在第二延伸步驟於TD方向延伸。又,例如,可以在第一延伸步驟於TD方向延伸且在第二延伸步驟於MD方向延伸。而且,例如亦可以在第一延伸步驟於傾斜方向延伸且在第二延伸步驟於與其正交的傾斜方向延伸。在此所謂傾斜方向,係表示與薄 膜的寬度方向不平行且不垂直的方向。尤其是以在第一延伸步驟於TD方向進行延伸且在第二延伸步驟於MD方向進行延伸為佳。藉由在MD方向進行延伸倍率較小的第二延伸步驟,能夠在所得到的相位差膜的全寬度範圍減少光軸方向的偏差。
[4.3.藉由延伸步驟而顯現之光學特性]
藉由上述的延伸步驟,樹脂層a係由於被延伸而能夠得到樹脂層A,樹脂層b係由於被延伸而能夠得到樹脂層B。又,延伸前薄膜係具備樹脂層c時,藉由上述的延伸步驟,樹脂層c係由於被延伸而能夠得到樹脂層C。因為藉由在延伸步驟之延伸處理,在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所含有的分子係進行配向,所以藉由延伸步驟而得到的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係具有所需要的光學特性。此種光學特性係包含面配向係數、雙折射及Nz係數。
藉由延伸步驟而得到的樹脂層A之面配向係數,係通常超過0.025,較佳為0.026以上,通常為0.035以下,較佳為0.030以下。藉由使樹脂層A的面配向係數在前述範圍的下限值以上,能夠在相位差膜滿足0.92≦R40/Re≦1.08的關係之範圍,將其相位差膜的厚度薄化。又,藉由使其成為上限值以下,能夠穩定地製造相位差膜。
藉由延伸步驟而得到的樹脂層B之面配向係數,係越低越佳,通常為-0.002以下,較佳為-0.003以下。藉由使樹脂層B的面配向係數在前述範圍,能夠將其相位差膜的厚度薄化。又,從工業生產上的觀點而言,下限值係通常為-0.008以上,
藉由延伸步驟而得到的樹脂層C之面配向係數,從與樹脂層A同樣的觀點而言,係以落入與已說明作為樹脂層A的面配向係數的範圍同樣的範圍為佳。
面配向係數係顯示層內的分子鏈的配向狀態之指標。具體而言,固有雙折射為正的樹脂之層,通常面配向係數越大,係表示相對於該層的厚度方向,分子垂直地配向為越提前。又,固有雙折射為負的樹脂之層時,通常面配向係數越小,係表示表示相對於該層的厚度方向,分子垂直地配向為越提前。
延伸前薄膜係各向同性的坯膜之情況,因為在其延伸前薄膜所含有的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的折射率係無異向性,所以面配向係數係大約為零。此時,藉由延伸步驟而得到的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所具有的前述面配向係數,係藉由在延伸步驟之延伸處理而顯現者。
如此,欲使較大的面配向係數顯現時,因為被要求增大配向程度,所以先前係認為其樹脂層係有產生白化之可能性。特別是因為含有聚碳酸酯的樹脂A係容易產生白化,所以認為欲使較大的面配向係數顯現而將配向程度增大時,產生白化之可能性為特別高。但是在本發明的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藉由如上述將樹脂及延伸條件組合,在延伸步驟不產生白化而能夠顯現較高的面配向係數。
藉由延伸步驟而得到的樹脂層A之雙折射係越高越佳,通常為0.002以上,較佳為0.004以上。藉由使樹脂層A的雙折射在前述範圍,能夠將樹脂層A的遲相軸之偏差抑制 為較小。又,從工業生產上的觀點而言,上限值係通常為0.020以下。
藉由延伸步驟而得到的樹脂層B之雙折射係通常為0.004以上,較佳為0.005以上,通常為0.010以下,較佳為0.008以下。藉由使樹脂層B的雙折射在前述範圍的下限值以上,能夠在相位差膜滿足0.92≦R40/Re≦1.08的關係之範圍,將其相位差膜的厚度薄化。又,藉由使其成為上限值以下,能夠穩定地製造相位差膜。
藉由延伸步驟而得到的樹脂層C之雙折射,從與樹脂層A同樣的觀點而言,係以落入與已說明作為樹脂層A的雙折射的範圍同樣的範圍為佳。
延伸前薄膜係各向同性的坯膜之情況,其雙折射係大約為零。此時,藉由延伸步驟而得到的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所具有的前述雙折射,係藉由在延伸步驟之延伸處理而顯現者。
藉由延伸步驟而得到的樹脂層A之Nz係數係越低越佳,通常為10以下,較佳為5以下。藉由使樹脂層A的Nz係數在前述範圍,能夠將樹脂層A的遲相軸之抑制為較小。又,下限值係理論上為1。但從工業生產上的觀點而言,通常為1.5以上。
藉由延伸步驟而得到的樹脂層B之Nz係數係越高越佳,通常-0.30以上,較佳為-0.25以上。藉由使樹脂層B的Nz係數在前述範圍,能夠在相位差膜滿足0.92≦R40/Re≦1.08的關係之範圍,將其相位差膜的厚度薄化。又,上限值係理論 上為0。但從工業生產上的觀點而言,通常為-0.10以下。
藉由延伸步驟而得到的樹脂層C之Nz係數,從與樹脂層A同樣的觀點而言,係以落入與已說明作為樹脂層A的雙折射的範圍同樣的範圍為佳。
延伸前薄膜係各向同性的坯膜之情況,其Nz係數係大約為零。此時,藉由延伸步驟而得到的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所具有的前述Nz係數,係藉由在延伸步驟之延伸處理而顯現者。
[5.熱處理步驟]
本發明的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亦可包含以下的步驟:在前述延伸步驟之後,在預定溫度對在延伸步驟所得到的薄膜進行熱處理之步驟。熱處理溫度係以TgB-30℃以上為佳,較佳為TgB-20℃以上,以TgB以下為佳,較佳為TgB-5℃以下。藉由在延伸步驟之後進行如前述的熱處理,能夠將在延伸步驟已配向的分子鏈之狀態固定。因此,因為能夠抑制相位差薄膜的配向鬆弛,所以能夠抑制在相位差膜所含有的樹脂層的光學特性之經時變化。
又,前述的熱處理,係可以在延伸步驟之第一延伸步驟後進行,亦可以在第二延伸步驟之前進行。
[6.任意的步驟]
本發明的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係除了前述步驟以外,亦可包含任意的步驟。
例如,本發明的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亦可包含以下的步驟:在延伸步驟之前,將延伸前薄膜進行預加熱之步驟(預熱 步驟)。作為加熱手段,例如可舉出烘箱型加熱裝置、輻射加熱裝置、或浸泡液體中等。尤其是以烘箱型加熱裝置為佳。在該步驟之加熱溫度,係以延伸溫度-40℃以上為佳,較佳為延伸溫度-30℃以上,以延伸溫度+20℃以下為佳,較佳為延伸溫度+15℃以下。在此所謂延伸溫度,係意味著加熱裝置的設定溫度。
又,例如,本發明的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亦可包含以下的步驟:在延伸步驟所得到的薄膜表面,設置任意的層之步驟。作為此種任意的層,例如,可舉出墊層(mat layer)、硬塗層、抗反射層、防污層等。
[7.相位差膜]
使用上述的製造方法,能夠以具有藉由延伸步驟而顯現的光學特性之具備樹脂層A及樹脂層B、以及按照必要的樹脂層C之薄膜的方式得到相位差膜。因為相位差膜所具備的樹脂層,係能夠維持藉由延伸步驟而顯現的光學特性,所以在相位差膜之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係通常具有在「藉由延伸步驟而顯現之光學特性」的項目已說明的範圍之面配向係數、雙折射及Nz係數。而且,藉由合成該等的樹脂層的光學特性,在含有該等樹脂層之相位差膜全體係能夠滿足0.92≦R40/Re≦1.08的關係。藉由滿足0.92≦R40/Re≦1.08之關係,相位差膜係能夠實現良好的視野角補償性能。
又,使用上述的製造方法所得到的相位差膜,係能夠將厚度薄化。相位差膜的具體厚度,係以32μm以下為佳,較佳為30μm以下,特佳為28μm以下。相位差膜的厚度之下 限係沒有限制,通常為5μm以上。上述的製造方法,係不會產生因延伸處理所致之白化,而能夠容易地製造如此厚度較薄的相位差膜。
相位差膜的總光線透射率,係以85%以上且100%以下為佳。前述光線透射率係能夠依據JIS K0115使用分光光度計(日本分光公司製、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V-570」)而測定。
相位差膜的霧度係以5%以下為佳,較佳為3%以下,特佳為1%以下,理想地為0%。藉由將霧度設為較低的值,能夠提高具備相位差膜之顯示裝置的顯示影像之鮮明性。在此,霧度係能夠依據JIS K7361-1997而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濁度計NDH-300A」測定5處且採用從其所求得的平均值。
相位差膜之△YI,係以5以下為佳,以3以下為較佳。該△YI係在上述範圍時,不著色且能見度變為良好。又,下限係理想地為零。△YI係能夠依據ASTM E313而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分光色差計SE2000」來測定。進行五次同樣的測定且使其成為算術平均值而求取。
相位差膜係以具有JIS鉛筆硬度為H或其以上的硬度為佳。該JIS鉛筆硬度係能夠藉由樹脂的種類及樹脂層的厚度來調整。在此,JIS鉛筆硬度係依據JIS K5600-5-4,將各種硬度的鉛筆傾斜45°從上面施加500g重的荷重而刮擦薄膜表面,開始產生傷痕之鉛筆的硬度。
相位差膜亦可以是藉由溫度60℃、濕度90%RH、100小時的熱處理而在縱向及橫向產生收縮者。但是,其收縮 率係以0.5%以下為佳,較佳為0.3%以下。藉由將收縮率如此地減小,在高溫及高溫環境下使用相位差膜時,能夠防止因收縮應力而產生相位差膜變形且從顯示裝置剝離之現象。又,收縮率的下限係較佳為0%以上。
相位差膜的寬度方向之尺寸,係以500mm以上為佳,較佳為1000mm以上,以2000mm以下為佳。
相位差膜係除了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以外,亦可進一步具備任意的層。作為任意的層,例如,可舉出能夠改良薄膜的滑動性之墊層、耐衝擊性聚甲基丙烯酸酯樹脂層等的硬塗層、抗反射層、防污層等。此種任意的層,係例如可以藉由在延伸步驟後貼合而設置。又,任意的層係例如亦可以藉由在製延伸前薄膜時,將形成任意的層之樹脂,與樹脂A及樹脂B以及按照必要而使用之樹脂C共擠製而設置。
[8.顯示裝置]
依照本發明的製造方法,能夠實現將遲滯值精密地控制而成之相位差膜。使用該相位差膜時,雙折射的高度補償係可能的。因此,前述的相位差膜係能夠其單獨、或與其他構件組合而應用在液晶顯示裝置、有機電激發光顯示裝置、電漿顯示裝置、FED(電場發射)顯示裝置、SED(表面電場)顯示裝置等的顯示裝置。
液晶顯示裝置係通常具備:各自的吸收軸係正交之一對偏光片(光入射側偏光片及光射出側偏光片);及設置在前述一對偏光片之間之液晶胞。將依照本發明的製造方法所得到的相位差膜應用在液晶顯示裝置時,例如可以將相位差膜設 置在前述的一對偏光片之間。此時,相位差膜係可設置在比液晶胞更靠近光入射側,亦可設置在比液晶胞更靠近光射出側。
通常,將前述的一對偏光片、相位差膜及液晶胞組合而設作稱為液晶面板之單一構件。而且,液晶顯示裝置係具有以下的構造:從光源將光線照射在該液晶面板而能夠在顯示面顯示影像,其中該顯示面係存在於液晶顯示裝置的光射出側。此時,因為相位差膜係能夠精密地控制遲滯值而發揮優異的偏光板補償功能,所以能夠減低從傾斜角度觀看液晶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時之漏光。又,因為相位差膜係通常除了偏光板補償功能以外,亦具有優異的光學功能,所以能夠進一步提升液晶顯示裝置的能見度。
作為液晶胞的驅動方式,例如,可舉出橫向電場效應(IPS;In-Plane Switching)方式、垂直配向(VA;Vertically Alignment)方式、多疇垂直配向(MVA;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方式、連續焰火狀排列(CPA;Continuous Pinwheel Alignment)方式、混合配向向列;Hybrid Alignment Nematic)方式、扭曲向列(TN;Twisted Nematic)方式、超扭曲向列(STN;Super Twisted Nematic)方式、光學補償彎曲(OCB;Optical Compensated Bend)方式等。尤其是橫向電場效應方式及垂直配向方式為佳,橫向電場效應方式為特佳。橫向電場效應方式的液晶胞係通常視野角廣闊,但是藉由應用前述的相位差膜,能夠進一步擴大視野角。
相位差膜亦可貼合在液晶胞或偏光片。例如可以將相位差膜貼合在偏光片的雙面,亦可以只貼合在一面。貼合 係能夠使用習知的接著劑。
又,相位差膜係能夠單獨使用1片,亦可組合2片以上而使用。
而且,將相位差膜設置在顯示裝置時,亦可進一步與另外的相位差膜組合而使用。例如,將依照本發明的製造方法而得到的相位差膜設置在具備垂直配向方式的液晶胞之液晶顯示裝置時,在一對偏光片之間,除了依照本發明的製造方法而得到的相位差膜以外,亦可以設置用以改善視野角特性之另外的相位差膜。
[實施例]
以下,揭示實施例而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是,本發明係不被以下揭示的實施例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請求的範圍及其均等的範圍之範圍,能夠任意地變更而實施。
在以下的說明,表示量之「%」及「份」,係只要未特別預先告知,就是重量基準。又,在以下說明之操作,係只要未特別預先告知,就是在常溫及常壓的條件下進行。
[評價方法]
(1.玻璃轉移溫度之測定方法)
玻璃轉移溫度係基於JIS K7121而使用微差掃描熱量分析法(DSC)且以20℃/分鐘升溫而測定。
(2.薄膜的厚度之測定方法)
薄膜的厚度係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薄膜的剖面而測定。又,針對具備複數層之薄膜,係各層各自測定厚度。
(3.三維折射率nx、ny及nz;雙折射△no;面配向 係數△nt;及Nz係數之測定方法)
針對具備樹脂層A/樹脂層B/樹脂層C的3層之薄膜,使用稜鏡耦合儀(prism coupler)(Metiocn公司製、型式2010)而測定各層的三維折射率。在此所謂三維折射率,係指薄膜的寬度方向之折射率nx、長度方向的折射率ny、厚度方向的折射率nz。此時,測定樹脂層A的三維折射率,係藉由測定薄膜的正面來進行。又,測定樹脂層C的三維折射率,係藉由測定薄膜的背面來進行。而且,測定樹脂層B的三維折射率,係藉由使用乾式蝕刻裝置(SAMCO公司製「RIE-10NE」)將薄膜表面的聚碳酸酯層蝕刻除去之後,測定在表面所顯現的樹脂層B之面來進行。又,測定波長係設為532nm。
從所得到的三維折射率,依照以下的式,計算雙折射△no、面配向係數△nt及Nz係數。
雙折射△no=nx-ny
面配向係數△nt=(nx+ny)/2-nz
Nz係數=(nx-nz)/(nx-ny)
(4.對比度之測定方法)
將偏光板及相位差膜從平板裝置(商品名「iPad」、第2世代、APPLE公司製)的LCD面板除去,安裝預定評價的偏光板複層體作為其代替物。安裝係藉由透過光學用透明黏著片(日東電工公司製「LUCIACS CS9621T」)在LCD面板貼合偏光板複合體而進行。
將平板裝置起動,在方位角0°~360°、極角0°~80°的範圍各自以5°刻度掃描測定其明顯示及暗顯示的亮度
針對在各視野角的測定值,將明顯示的亮度除以暗顯示的亮度所得到的值設作在該視野角之對比度。如此進行而得到之在各視野角的對比度之中,求取在視野角掃描範圍內之最低值作為對比度的指標值。
(5.在入射角0°之遲滯值Re、及在入射角40°之遲滯值R40之比R40/Re的測定方法)
使用AxoScan(高速偏光.相位差測定系統、AXomerics公司製)測定在入射角0°之遲滯值Re、及在入射角40°之遲滯值R40。從所測得的Re及R40計算R40/Re。此時,測定波長係設為532nm。
(6.薄膜的白化的評價方法)
薄膜的白化係藉由目視觀察薄膜來評價。
[實施例1]
(1-1.延伸前薄膜的製造)
準備三種三層(樹脂層a/樹脂層b/樹脂層c)的共擠製成形用之薄膜成形裝置。在該薄膜成形裝置,係設置有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各自用的單軸擠製機。又,各單軸擠製機係具備雙螺紋型的螺桿。
在前述薄膜成形裝置的樹脂層b用的單軸擠製機,投入苯乙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樹脂(Nova Chemicals公司製「Dylark D332」、玻璃轉移溫度128℃)的丸粒且使其於250℃熔融。
又,在前述薄膜成形裝置的樹脂層a及樹脂層c用的單軸擠製機,投入聚碳酸酯樹脂(三菱ENGINEERING PLASTICS公 司製「UPILON E2000」、玻璃轉移溫度151℃)的丸粒且使其於270℃熔融。
使已熔融之250℃的苯乙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樹脂通過孔眼開度3μm的葉盤(leaf disc)形狀聚合物過濾器,而供給至多歧管模具(擠壓模唇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0.1μm)之樹脂層b的多歧管。
又,使已熔融之270℃的聚碳酸酯樹脂通過孔眼開度3μm的葉盤形狀聚合物過濾器,而供給至樹脂層a及樹脂層c的多歧管。
將苯乙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樹脂、及聚碳酸酯樹脂在260℃從多歧管模具同時擠製而成形為薄膜狀。將所成形的薄膜狀熔融樹脂,鑄塑在經調整成為表面溫度110℃之冷卻輥上,接著使其通過經調整成為表面溫度50℃之2支冷卻輥之間而硬化。藉此,得到依照以下的順序具備由聚碳酸酯樹脂所構成之樹脂層a(厚度13μm)、由苯乙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樹脂所構成之樹脂層b(厚度86μm)、及由聚碳酸酯樹脂所構成之樹脂層c(厚度1.4μm)之厚度100.4μm的延伸前薄膜PF(I)。針對該延伸前薄膜PF(I),將後述的往寬度方向及長度方向的延伸溫度設作溫度T1及T2時,確認係滿足前述的要件P。
(1-2.延伸膜的製造)
將所得到的延伸前薄膜PF(I),藉由以下的步驟進行延伸:使用拉幅橫向延伸機於155℃在寬度方向進行單軸延伸至3.2倍之步驟;隨後,使用縱向延伸機於126℃在長度方向進 行單軸延伸至1.3倍之步驟;而且在120℃施行熱處理之步驟,來得到延伸膜F(I)。熱處理時的薄膜寬度,係使其成為剛使用縱向延伸機延伸後的薄膜寬度之0.998倍。該延伸膜F(I)係依照以下的順序具備將樹脂層a延伸而得到的樹脂層A;將樹脂層b延伸而得到的樹脂層B;及將樹脂層c延伸而得到的樹脂層C之複層薄膜,其總厚度係28μm。
切取所得到的延伸膜F(I)的一部分而準備試料,測定該試料之各層的雙折射△no、及面配向係數△nt。其結果,樹脂層A係△no=0.00816、△nt=0.02642。又,樹脂層B係△no=0.00501、△nt=-0.00358。又,樹脂層C係△no=0.00820、△nt=0.02649。而且,測定各層的Nz係數。
又,針對所得到的延伸膜F(I),測定在入射角0°之遲滯值Re、及在入射角40°之遲滯值R40,且計算R40/Re。
(1-3.偏光板複層體的製造)
將薄膜F(I)的樹脂層C側的面、與偏光板(SANRITZ公司製「LLC2-5618」)貼合而得到偏光板複層體。該貼合係透過光學用透明黏著片(日東電工公司製「LUCIACS CS9621T」)且以延伸膜F(I)的遲相軸與偏光板的吸收軸為正交的方式進行。
測定所得到的偏光板複層體的對比度之結果,為348。
[實施例2]
藉由調整多歧管模具的樹脂吐出口之大小,而將延伸前薄膜PF(I)的層厚度如下述表1所顯示地變更。
除了以上的事項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製造延伸膜F(I)及評價。
[實施例3]
將在樹脂層A及樹脂層C所使用的聚碳酸酯樹脂之種類變更為三菱ENGINEERING PLASTICS公司製「UPILON 53000」(玻璃轉移溫度149℃)。
又,藉由調整多歧管模具的樹脂吐出口之大小,而將延伸前薄膜PF(I)的層的厚度如下述表1所顯示變更。
而且,將延伸前薄膜PF(I)的延伸條件如下述表1所顯示地變更。
除了以上的事項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製造延伸膜F(I)及評價。
[比較例1]
將在樹脂層A及樹脂層C所使用的聚碳酸酯樹脂之種類變更為旭化成CHEMICALS公司製「WONDERLITE PC115」(玻璃轉移溫度144℃)。
又,藉由調整多歧管模具的樹脂吐出口之大小,而將延伸前薄膜PF(I)的層的厚度如下述表1所顯示變更。
而且,將延伸前薄膜PF(I)的延伸條件如下述表1所顯示地變更。
除了以上的事項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製造延伸膜F(I)及評價。
[比較例2]
藉由調整多歧管模具的樹脂吐出口之大小,而將延伸前薄膜PF(I)的層的厚度如下述表1所顯示變更。
而且,將延伸前薄膜PF(I)的延伸條件如下述表1所顯示 地變更。
除了以上的事項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製造延伸膜F(I)及評價。
[結果]
將實施例及比較例的結果顯示在下述的表1。在該表1,簡稱的意思係如以下。
層A:樹脂層A
層B:樹脂層B
層C:樹脂層C
Tg:玻璃轉移溫度
St量:將苯乙烯聚合形成之構造單元的重量比率
PC:聚碳酸酯
Pst:聚苯乙烯
△no:雙折射
△ne:面配向係數
Nz:Nz係數
[研討]
在實施例,能夠得到滿足0.92≦R40/Re≦1.08的關係且厚度較薄的相位差膜。又,因為藉由使用該相位差膜而能夠得到高對比,所以確認使用該相位差膜能夠防止液晶面板的漏光。
另一方面,在比較例1所製成的相位差膜,雖然厚度較薄,但是防止漏光之能力低而無法得到高對比度。又,在比較例2, 雖然相較於比較例1,能夠得到較高的對比度,但是其對比度係比實施例低且無法將厚度薄化。
從實施例與比較例1的對照,得知為了將具有所需要的R40/Re之相位差膜的厚度薄化,使樹脂A及樹脂B的玻璃轉移溫度滿足預定條件係有效的。在比較例1,樹脂A的玻璃轉移溫度低,又,樹脂A的玻璃轉移溫度與樹脂B的玻璃轉移溫度的差異較小。因此,認為無法增大藉由延伸而產生的配向程度且無法顯現所需要的光學特性。
又,從實施例與比較例2的對照,得知在延伸步驟,藉由使在各樹脂層所顯現的光學特性在適當的範圍,能夠以較薄的厚度實現能夠得到所需要的R40/Re之相位差膜。在比較例2,樹脂層B的雙折射及Nz係數為不適當。因此,為了實現具有所需要的R40/Re之相位差膜,所要求之樹脂層的厚度變厚,因而認為相位差膜的厚度係變厚。

Claims (7)

  1. 一種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係從由具備含有聚碳酸酯的樹脂A所構成的樹脂層a、及在前述樹脂層a的一面所設置之由固有雙折射為負的樹脂B所構成的樹脂層b之延伸前薄膜,來製造具備前述樹脂A所構成的樹脂層A、及在前述樹脂層A的一面所設置之由前述樹脂B所構成的樹脂層B之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前述相位差膜之在入射角0°之遲滯值Re及在入射角40°之遲滯值R40,係滿足0.92≦R40/Re≦1.08的關係,前述延伸前薄膜,係在將單軸延伸方向設作X軸,將對前述單軸延伸方向於薄膜面內正交之方向設作Y軸,及將薄膜厚度方向作Z軸時,相對於垂直地入射薄膜面且電向量的振動面係在YZ面之直線偏光,垂直地入射薄膜面且電向量的振動面係在XZ面之直線偏光的相位,在溫度T1且於X軸方向進行單軸延伸時係遲延,而在與溫度T1不同的溫度T2且於X軸方向進行單軸延伸時係提前者,前述製造方法係包含以下的步驟:第一延伸步驟,其係將前述延伸前薄膜在溫度T1及T2的一方之溫度下於一方向進行單軸延伸處理;及第二延伸步驟,其係在與前述第一延伸步驟進行單軸延伸處理的方向正交之方向,在溫度T1及T2的另一方之溫度下進行單軸延伸處理,藉由前述延伸步驟,前述樹脂層a因被延伸而得到具有超過0.025的面配向係數之前述樹脂層A,又,前述樹脂層b因被延伸而得到具有0.004以上的雙折射且-0.30以上的Nz 係數之前述樹脂層B,前述樹脂A的玻璃轉移溫度TgA為147℃以上,前述樹脂B的玻璃轉移溫度TgB係滿足TgA-TgB>20℃的關係。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樹脂B係含有苯乙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包含在前述延伸步驟之後,在TgB-30℃以上、TgB以下的溫度進行熱處理之步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延伸前薄膜係進一步具備樹脂層c,該樹脂層c係由含有聚碳酸酯之樹脂C所構成且被設置在前述樹脂層b之與前述樹脂層a相反側的面,前述相位差膜係進一步具備樹脂層C,其係由前述樹脂C所構成且被設置在前述樹脂層B之與前述樹脂層A相反側的面,藉由前述延伸步驟,前述樹脂層c因被延伸而能夠得到具有超過0.025的面配向係數之前述樹脂層C。
  5. 一種相位差膜,係具備由含有聚碳酸酯的樹脂A所構成的樹脂層A、及在前述樹脂層A的一面所設置之由固有雙折射為負的樹脂B所構成的樹脂層B,在入射角0°之遲滯值Re及在入射角40°之遲滯值R40,係滿足0.92≦R40/Re≦1.08的關係,前述樹脂層A的面配向係數為超過0.025, 前述樹脂層B的雙折射為0.004以上且Nz係數為-0.30以上,前述樹脂A的玻璃轉移溫度TgA為147℃以上,前述樹脂B的玻璃轉移溫度TgB係滿足TgA-TgB>20℃的關係。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相位差膜,其中前述樹脂B係含有苯乙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相位差膜,其中前述相位差膜係進一步具備樹脂層C,該樹脂層C係由含有聚碳酸酯的樹脂C所構成且被設置在前述樹脂層B之與前述樹脂層A相反側的面,前述樹脂層C的面配向係數為超過0.025。
TW103139494A 2013-11-15 2014-11-14 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 TW2015220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7267 2013-11-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2007A true TW201522007A (zh) 2015-06-16

Family

ID=53057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9494A TW201522007A (zh) 2013-11-15 2014-11-14 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291229A1 (zh)
JP (1) JPWO2015072486A1 (zh)
KR (1) KR20160087384A (zh)
CN (1) CN105765424A (zh)
TW (1) TW201522007A (zh)
WO (1) WO201507248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6727B (zh) * 2016-12-28 2021-08-21 日商日本瑞翁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薄膜之製造方法、偏光板及顯示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56091B1 (ko) * 2013-12-28 2018-05-09 가부시키가이샤 섬코 석영 유리 도가니 및 그의 왜곡 측정 장치
JP6781111B2 (ja) * 2017-06-28 2020-11-0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位相差フィルム、円偏光板、および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20220093109A (ko) * 2019-10-29 2022-07-05 니폰 제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위상차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원 편광판
WO2021107108A1 (ja) * 2019-11-29 2021-06-03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位相差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33854B2 (ja) * 2004-03-31 2010-03-17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視野角特性を向上させた光学積層体並びに該光学積層体を用いた光学素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104374B2 (ja) * 2008-02-14 2012-12-19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位相差板の製造方法
JP5104439B2 (ja) * 2008-03-18 2012-12-19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位相差板
JP5263069B2 (ja) * 2009-08-13 2013-08-14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位相差板の製造方法、位相差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901978B2 (ja) * 2010-05-31 2012-03-2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偏光性延伸フィルムおよび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CN103299221B (zh) * 2010-12-28 2016-04-20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相位差膜叠层体及相位差膜叠层体的制造方法
KR101786618B1 (ko) * 2011-02-28 2017-10-18 니폰 제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복층 필름 및 복층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JP2013137394A (ja) * 2011-12-28 2013-07-11 Nippon Zeon Co Ltd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US9399317B2 (en) * 2012-03-05 2016-07-26 Zeon Corporation Retarder manufacturing method using cross-linked particles of a polymer having negative intrinsic birefringence
JP5906879B2 (ja) * 2012-03-27 2016-04-20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位相差板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6727B (zh) * 2016-12-28 2021-08-21 日商日本瑞翁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薄膜之製造方法、偏光板及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087384A (ko) 2016-07-21
JPWO2015072486A1 (ja) 2017-03-16
WO2015072486A1 (ja) 2015-05-21
CN105765424A (zh) 2016-07-13
US20160291229A1 (en) 2016-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5098B (zh) Laminated retardation film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JP5104373B2 (ja) 位相差板の製造方法
JP5104374B2 (ja) 位相差板の製造方法
JP5062385B1 (ja) 複層フィルム及び複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104439B2 (ja) 位相差板
JP4998648B2 (ja) 位相差板の製造方法、位相差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1522007A (zh) 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
JP6131620B2 (ja) 積層位相差フィルム及び積層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WO2013133102A1 (ja) 位相差板の製造方法
JP5541273B2 (ja) 位相差板の製造方法
JP5282821B2 (ja) 位相差板の製造方法
TWI629158B (zh) 相位差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JP2013137394A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3200408A (ja) 位相差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40103B2 (ja) 積層位相差板、位相差板製造用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積層位相差板の製造方法
JP2013011725A (ja) 複層フィルム及び複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