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15588A - 衣料 - Google Patents

衣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15588A
TW201515588A TW103133965A TW103133965A TW201515588A TW 201515588 A TW201515588 A TW 201515588A TW 103133965 A TW103133965 A TW 103133965A TW 103133965 A TW103133965 A TW 103133965A TW 201515588 A TW201515588 A TW 20151558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uffer
shoulder
wearer
fabric
cloth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3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ai Sudo
Akiko Sakamoto
Takako Fujii
Original Assignee
Waco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coal Corp filed Critical Wacoal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155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5588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CCORSETS; BRASSIERES
    • A41C1/00Corsets or girdles
    • A41C1/08Abdominal suppo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CCORSETS; BRASSIERES
    • A41C1/00Corsets or girdles
    • A41C1/02Elastic corse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CCORSETS; BRASSIERES
    • A41C1/00Corsets or girdles
    • A41C1/06Corsets or girdles with brassie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CCORSETS; BRASSIERES
    • A41C1/00Corsets or girdles
    • A41C1/12Component parts
    • A41C1/14Stays; Ste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400/00Functions or special features of garments
    • A41D2400/38Shaping the contour of the body or adjusting the fig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orsets Or Brassieres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衣料具有如下之機能:使附著在相當於穿著者之骨盆上端位置附近、到相當於肋骨下端位置附近之區域的贅肉體積移動而修整體形的機能,並且具備有:第1緩衝部、第2緩衝部及中間緊束部。第1緩衝部及第2緩衝部,束縛力相對地較小。中間緊束部是形成於第1及第2緩衝部之間,並且由以從左右之兩脅部分跨越蘭格氏線的方式彎曲地到達前中心側的前側部分、以及後中心側之寬度形成得比左右之兩脅部分大且具有跨越蘭格氏線之彎曲形狀的背面側部分所形成,具有相對較大的束縛力。

Description

衣料 發明區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被覆住穿著者的衣料。
發明背景
一般而言,已知:藉由在穿著塑身內衣而修飾身體線條後,再穿著衣服,穿著者可以把衣服穿得更美更得體。塑身內衣是藉由擠壓贅肉,使穿著塑身內衣後的穿著者尺碼,會比沒穿著塑身內衣時的穿著者尺碼還小,可以期待有修整體型的效果。
例如,有一種衣料是在緊身衣的內側局部地縫合補綴布,而藉由補綴布所產生的繞提效果來修整體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5-179873號
發明概要
然而,局部地擠壓贅肉的塑身內衣,有時候在擠壓贅肉的部分、和其以外的部分間之界線,身體線條會跑掉。具體而言,當局部地按壓贅肉時,有時候贅肉會跑到沒有被擠壓的部分,贅肉的隆起(體積(volume))會移動到跟修整前產生贅肉隆起之處不同的地方。
又,由於習知的塑身內衣會緊緊地束縛而擠壓贅肉,所以有時候會讓穿著者覺得難以動彈或是感到痛苦。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提高修整效果,並且可給予更舒適的穿著感的衣料。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特徵是:具備了具修整穿著者體形之機能的本體部的衣料,且本體部具備有:第1緩衝部、第2緩衝部、中間緊束部。第1緩衝部是由從左右兩脅之肋骨下部近旁朝前中心側依圓周方向延伸的前側部分、以及從左右兩脅之肋骨下端近旁朝後中心側依圓周方向延伸的背面側部分所形成,束縛力相對地較小。第2緩衝部是由從左右兩脅之骨盆上端近旁朝前中心側依圓周方向延伸的前側部分、以及從左右兩脅之骨盆上端近旁朝後中心側依圓周方向延伸的背面側部分所形成,束縛力相對地較小。中間緊束部是形成於第1及第2緩衝部之間,並且由以從左右之兩脅部分跨越蘭格氏線的方式彎曲地到達前中心側的前側部分、以及後中心側之寬度形成得比左右之兩脅部分大且具有跨越蘭格氏線之彎曲形狀的背 面側部分所形成,具有相對較大的束縛力。
在此構成中,在經由肋骨之下端近旁而朝前中心側與後中心側延伸的第1緩衝部、以及經由左右兩脅之骨盆上端近旁而朝前中心側與後中心側延伸的第2緩衝部之間,像是被夾住地形成有中間緊束部。第1緩衝部、第2緩衝部、中間緊束部,皆呈彎曲形狀。
在此,根據發明人的了解,若與蘭格氏線(皮膚割線,Langer’s line)平行地以衣物等來按壓皮膚,則衣物容易陷入皮膚,相對於此,若與蘭格氏線交叉地以衣物等來進行按壓,則衣物等即不容易陷入皮膚。
此外,根據發明人的研究,已知:從肋骨下端近旁朝向後中心側而沿著蘭格氏線,存在有皮下組織之聯結較強的線狀區域,在此區域會呈線狀地產生皺褶。又,也已知:在左右兩脅之骨盆上端近旁,也跟上述一樣,朝向後中心側而沿著蘭格氏線,存在有皮下組織之聯結較強的線狀區域,在此區域會呈線狀地產生皺褶。
而本發明之特徵的衣料,是以第1及第2緩衝部來覆蓋該等容易產生皺褶的線狀區域,並且以中間緊束部來束縛該等之間的中間部分。藉此,本發明之特徵的衣料,是將贅肉的體積從前述之中間部分往上下的第1及第2緩衝部側壓出而使之移動,可以修整體形。
此外,由於本發明之特徵的衣料,束縛力較大的中間緊束部,是避開上述之容易產生皺褶的線狀區域而形成於其之間,所以在穿著時,不容易陷入皮膚。又,由於 本發明之特徵的衣料,是採用只在形成有緊束部的部分進行束縛的構成,所以也可降低穿著狀態時的束縛感。
根據本發明,可以提供一種可提高修整效果,並且可給予更舒適的穿著感的衣料。
1、1a‧‧‧衣料
1a‧‧‧後身部
1b‧‧‧前身部
2‧‧‧上固定部(肩側支撐部)
3‧‧‧下固定部(褲襠支撐部)
3a‧‧‧下固定部
F1~F4‧‧‧贅肉的隆起
G11、G12、G13、G14、G15、G16、G21、G22、G23‧‧‧長度
L1‧‧‧肋骨下端
L2‧‧‧腰部
L3‧‧‧骨盆上端
K‧‧‧腹直肌
K1、K2、K3‧‧‧腱劃
N‧‧‧緩衝部
N1‧‧‧腹部上緩衝部(第1緩衝部)
N2‧‧‧腹部下緩衝部(第2緩衝部)
N3‧‧‧後中心緩衝部(第3緩衝部)
N4‧‧‧背面側上邊緩衝部
N5‧‧‧臀部緩衝部
P‧‧‧緊束部
P1‧‧‧中間緊束部
P2‧‧‧肩脅緊束部
P3‧‧‧下腹部緊束部
P10‧‧‧伸縮容許部(環狀部)
P11、P12‧‧‧彎曲部
P13‧‧‧伸縮部(第3緩衝部)
Q‧‧‧弱緊束部
Q1‧‧‧前側弱緊束部
Q2‧‧‧腰部弱緊束部
U1‧‧‧胸罩
U10‧‧‧背面布
W1~W4‧‧‧皺褶
圖1是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的後身的圖。
圖2是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的前身的圖。
圖3是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的背側之各部位的穿著位置的圖。
圖4(a)~(c)是說明贅肉的隆起、以及在隆起的上下所產生的皺褶的圖。
圖5是針對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說明背側之贅肉的隆起、皺褶、及緊束部的圖。
圖6(a)是說明腹側之蘭格氏線的圖,圖6(b)是說明背側之蘭格氏線的圖。
圖7(a)、(b)是說明在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中,將贅肉的隆起加壓,並且,支撐因為加壓而移動的贅肉而使之均勻的機制的圖。
圖8(a)、(b)是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的伸縮容許部的圖。
圖9(a)、(b)是比較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動作中與動作後之衣料的穿著狀態的圖。
圖10是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的背側之各部位在 穿著時的長度的圖。
圖11(a)、(b)是從背側來比較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與一般的塑身內衣的穿著狀態的圖。
圖12(a)、(b)是從右側來比較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與一般的塑身內衣的穿著狀態的圖。
圖13(a)、(b)是在扭轉上半身的狀態下從右側來比較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與一般的塑身內衣的穿著狀態的圖。
圖14(a)~(e)是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的伸縮容許部之變化的圖(之1)。
圖15(a)~(e)是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的伸縮容許部之變化的圖(之2)。
圖16(a)、(b)是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的變形例的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接著,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在以下圖式的記載中,對於同一或類似的部分附加同一或類似的符號。
(衣料)
參照圖1~圖3,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1。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衣料1是具備伸縮性的織物,貼合穿著者之軀幹部的身體線條,且被覆穿著者的一部分。衣料1是可在穿著衣服之前調整穿著者之身體線條的塑身內衣。說明衣料1與胸罩U1併用而進行穿著的情況,但並不 限定於此。例如衣料1也可藉由具有罩杯部,來實現胸罩的機能。又,是說明衣料1被覆軀幹的情況,但也可被覆至下肢部,或者也可為覆蓋腰之上側的上半身用衣料。又,衣料1不限於塑身內衣,也可為泳衣或緊身衣等,會露出穿著者之身體線條的衣料。
衣料1是由後身部1a與前身部1b所形成。後身部1a如圖1所示,覆蓋穿著者之背側的肩胛骨近旁至臀部。前身部1b則如圖2所示,從穿著者之腹側的胸下圍覆蓋至下肢部上端。衣料1具備有本體部,該本體部具有如下的機能:使附著在相當於穿著者之骨盆上端位置附近、到相當於肋骨下端位置附近等區域的贅肉等之體積移動而修整體形的機能。
衣料1具備有:上固定部(肩側支撐部)2、下固定部(褲襠(crotch)支撐部)3、緊束部P、緩衝部N及弱緊束部Q。
上固定部2例如是肩帶,為了在軀幹上部,從上方將衣料1固定於穿著者,而配設於衣料1之上部側。上固定部2是在穿著狀態下,可使衣料1不會滑下地將本體部懸吊於肩膀而進行支撐。
下固定部3例如是褲襠,為了在軀幹下部,從下方將衣料1固定於穿著者,而配設於衣料1之下部側。下固定部3是在穿著狀態下,可使衣料1不會往上縮地從下側支撐於本體部。
緊束部P藉由將贅肉的隆起(體積)加壓,來使贅肉分散。在圖1及圖2所示之例中,藉由斜畫之斜線的影線 來表示緊束部P。緩衝部N可以用比緊束部P小的加壓,來接收被緊束部P所分散的贅肉之體積。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1,是藉由使緊束部P與緩衝部N適當地鄰接配置,而可用較小的力來將可得到高效果的位置加壓,使身體線條均勻。藉此,可以提高穿著者的修整效果,並且可給予更舒適的穿著感。
弱緊束部Q是把小於緊束部P等的壓力、且大於緩衝部N的壓力作用於肌膚。在圖1及圖2所示之例中,藉由點點的影線來表示弱緊束部Q。
緊束部P具備有:中間緊束部P1、肩脅緊束部P2及下腹部緊束部P3。弱緊束部Q具備有:前側弱緊束部Q1及腰部弱緊束部Q2。而緩衝部N則具備有:腹部上緩衝部N1、腹部下緩衝部N2、後中心緩衝部N3、背面側上邊緩衝部N4、及臀部緩衝部N5。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有時會把腹部上緩衝部N1及腹部下緩衝部N2稱為腹部緩衝部。
緊束部P的加壓方法,可考慮各種方法。例如有:藉由改變織物的針目數或編法,來進行加壓的方法。其他還有:藉由在織物配設補綴布、或是施行樹脂印刷,而進行加壓的方法。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不問緊束部P的加壓方法。
(概要)
首先,參照圖4及圖5,關於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1,說明穿著者的贅肉的隆起、以及在隆起之上下所產生的皺褶。圖4(a)顯示人類的腹直肌,圖4(b)顯示腹側的贅 肉的隆起,圖4(c)則顯示左側的贅肉的隆起。圖5顯示背側的贅肉的隆起。在圖4及圖5中,為了易於說明贅肉的隆起與皺褶的關係,是以贅肉較多的女性做為模特兒來進行說明,但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1的穿著者,並不限定於贅肉較多的女性。
如圖4(b)及(c)所示,贅肉的隆起F1~F4是設成朝軀幹的圓周方向而略呈水平。又,贅肉的隆起F1~F4是在贅肉的上下伴隨著皺褶W1~W4而產生的。換言之,贅肉的隆起F1是由皺褶W1區劃皮膚而產生的。贅肉的隆起F2是由皺褶W1及W2所區劃而產生的。贅肉的隆起F3是由皺褶W2及W3所區劃而產生的。而贅肉的隆起F4則是由皺褶W3及W4所區劃而產生的。
這是因為:如圖4(a)所示,人類的腹直肌K是由腱劃K1~K3朝上下方向分割成3個;以及,如圖6(a)所示,蘭格氏線是朝水平方向地行進於腹部。在此,蘭格氏線是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分裂線,是皮膚容易裂開的線的名稱。蘭格氏線也稱為皮膚割線或Langer割線等。
具體而言,隨著腹直肌K被腱劃K2所區劃,在腱劃K2的皮膚側,容易產生會區劃腹側之皮膚的皺褶W2。此外,沿著水平地行進的蘭格氏線,皺褶W2在背側也會朝水平方向行進。藉此,在皺褶W2的上部及下部,會朝圓周方向而產生贅肉的隆起F2及F3。同樣地,隨著腹直肌K被腱劃K3所區劃,在腱劃K3的皮膚側,容易產生皺褶W3,在皺褶W3的上部及下部,會朝圓周方向產生贅肉的隆起F3及 F4。
又,隨著腹直肌K被腱劃K1所區劃,在腱劃K1的皮膚側,容易產生區劃腹側之皮膚的皺褶W1。在此,如圖6(b)所示,蘭格氏線在背側的肩胛骨周圍,是從脅下朝向脊柱,向斜上方地行進。因此,如圖5所示,在背側,沿著朝向斜上方地行進的蘭格氏線,從脅下朝向脊柱而向斜上方,容易產生皺褶W1,在皺褶W1的上部及下部,會朝斜上方地產生贅肉的隆起F1及F2。
贅肉的隆起F2、F3及F4、與皺褶W2及W3的截面,設成如圖7(a)所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1的緊束部P,將贅肉的隆起F2、F3及F4加壓,藉此,如圖7(b)所示,形成各隆起的贅肉之體積,會移動至皺褶W2及W3的位置,而減少隆起的高度。又,由於皺褶W2及W3會被經加壓的贅肉的隆起F2、F3及F4的贅肉所填起,所以會減少皺褶的深度。藉此,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1會使贅肉的隆起均勻,形成減少了段差的身體線條。
以下,分別對於腹部、胸部及下腹部,說明身體線條的修整方法。另外,圖1~圖3所示的緊束部P、弱緊束部Q及緩衝部N的形狀或位置等為一例,並不限於此。又,也可適當地混合使用本發明實施形態之修整方法與其他的修整方法。例如,可構成為在腹部、胸部及腹部,以不同的修整方法來進行修整。又,也可構成為在腹部的背側與腹側以不同的修整方法進行修整。
(腹部)
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為了簡單地進行說明,腹部指的是:與相當於穿著者之骨盆上端位置附近、到相當於肋骨下端位置附近相對應的高度位置之腹側及背側的部分。
中間緊束部P1、腹部上緩衝部(第1緩衝部)N1及腹部下緩衝部(第2緩衝部)N2,負責修整腹部的身體線條。
中間緊束部P1形成於腹部上緩衝部N1及腹部下緩衝部N2之間。中間緊束部P1是由以下部分所形成:以從左右之兩脅部分跨越蘭格氏線的方式彎曲地到達前中心側的前側部分、以及後中心側之寬度形成得比左右之兩脅部分大且具有跨越蘭格氏線之彎曲形狀的背面側部分。中間緊束部P1具有相對較大的束縛力。
中間緊束部P1在與相當於穿著者之骨盆上端位置附近、到相當於肋骨下端位置附近相對應的高度位置之腹側及背側,將贅肉的隆起進行加壓。又,中間緊束部P1是配設在不會跟產生於贅肉的隆起之上下側的皺褶重疊的位置。
中間緊束部P1是與產生於穿著者腹部之贅肉的隆起位置相對應地配設。如圖2及圖3所示,中間緊束部P1是在穿著者背側之骨盆上端L3至肋骨下端L1的位置近旁,依穿著者之圓周方向而略平行地設置的。中間緊束部P1在背側,於左右端近旁是形成為略呈水平形狀,並將左右端近旁之贅肉的隆起進行加壓。如圖5所示,由於中間緊束部P1會對由皺褶W2及皺褶W3所區劃而形成的贅肉的隆起F3 進行加壓,所以可以抑制隆起F3的高度。
在中間緊束部P1的上方,設有腹部上緩衝部N1,而在下方則設有腹部下緩衝部N2。腹部上緩衝部N1及腹部下緩衝部N2是在上下方向與中間緊束部P1鄰接配設,並以小於中間緊束部P1之加壓的力,對因為中間緊束部P1之加壓而移動的贅肉進行按壓。腹部上緩衝部N1及腹部下緩衝部N2,是與產生於贅肉的隆起F3上下之皺褶W2及W3的位置相對應地設置,在腹側是配設成可覆蓋腱劃,而在背側則配設在相當於劃分腹直肌K之腱劃K2及K3的高度。
腹部上緩衝部N1是由以下部分所形成:從左右兩脅之肋骨下端近旁朝前中心側依圓周方向延伸的前側部分、以及從左右兩脅之肋骨下端近旁朝後中心側依圓周方向延伸的背面側部分,且束縛力相對地較小。腹部上緩衝部N1宜形成為:後中心側的寬度比左右之兩脅側大。
腹部下緩衝部N2是由以下部分所形成:從左右兩脅之骨盆上端近旁朝前中心側依圓周方向延伸的前側部分、以及從左右兩脅之骨盆上端近旁朝後中心側依圓周方向延伸的背面側部分,且束縛力相對地較小。腹部下緩衝部N2宜形成為:左右之兩脅側與後中心側的寬度為相同程度的寬度。
腹部上緩衝部N1及腹部下緩衝部N2,是以小於中間緊束部P1的力,且是可貼合於被中間緊束部P1所壓出的贅肉而調整身體線條的程度的力,來將穿著者的皮膚加 壓。腹部上緩衝部N1及腹部下緩衝部N2,由於可藉由使贅肉靠到皺褶部分,而使皺褶的深度變淺,所以可使腹部上緩衝部N1、中間緊束部P1及腹部下緩衝部N2的表面均勻,而實現沒有段差的身體線條。
又,中間緊束部P1在前中心近旁及後中心近旁,是配設成會跟穿著者的蘭格氏線交叉,而在背面視角中,在左端近旁及右端近旁,則是配設成與蘭格氏線略呈平行。
根據發明人的了解,沿著蘭格氏線,容易產生皮膚的段差,因為穿著者的動作,會產生織物的偏移,而織物會沿著蘭格氏線而陷入其中。
因此,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由於中間緊束部P1在前中心近旁及後中心近旁,是設成跟穿著者的蘭格氏線交叉,所以可避免因為穿著者的動作而使織物陷入皮膚。又,由於中間緊束部P1在左右端近旁是設成水平,所以可以把腹部之左右端朝水平方向產生之贅肉的隆起加壓而使之均勻。藉此,可以在別人容易看見的左右端,實現沒有段差的身體線條。又,前中心近旁及後中心近旁,即使產生贅肉的段差,也比較看不出來,特別是後中心近旁,相較之下贅肉較少,是比較不容易產生皺褶及贅肉的隆起的部位。因此,藉由配設成與蘭格氏線交叉,即使中間緊束部P1的加壓減少,對於形成優美身體線條的影響也會較小,並且,還可得到避免因動作而導致織物陷入皮膚的效果。
又,中間緊束部P1於後中心近旁,具備有:朝上 下方向寬度較寬,且容許上下方向之伸縮的伸縮容許部P10。伸縮容許部P10是構成為:當穿著者使上半身朝左右前後方向動作時,織物會追隨著皮膚的伸縮。具體而言,伸縮容許部P10是具備有朝上方呈凸狀的彎曲部P11、以及朝下方呈凸狀的彎曲部P12,且在彎曲部P11與彎曲部P12之間具備有伸縮部(第3緩衝部)P13的環狀部。彎曲部P11及彎曲部P12是在後中心近旁,朝上下分岐而形成環形狀,且是藉由將贅肉的隆起加壓而用來使贅肉分散的緊束部。背中心緩衝部N3對於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具有伸縮性,所作用的加壓力比彎曲部P11及彎曲部P12小。伸縮容許部P10宜如圖3所示,從腰部L2近旁,到骨盆上端L3近旁,設在後中心近旁,且設在因為穿著者的動作而使皮膚的移動較大的地方。
彎曲部P11是不會跟形成在中間緊束部P1所加壓之隆起上方的皺褶相重疊地在後中心近旁朝上方彎曲。彎曲部P11是在穿著者的背側左右端,呈水平方向設置的中間緊束部P1分裂成Y字狀的上面部分。而彎曲部P12是不會跟形成在中間緊束部P1所加壓之隆起下方的皺褶相重疊地在後中心近旁朝下方彎曲。彎曲部P12是在穿著者的背側左右端,呈水平方向設置的中間緊束部P1分裂成Y字狀的下面部分。伸縮容許部P10在彎曲部P11及彎曲部P12,在穿著時宜分別朝上下方向具有1.5至4.5公分的寬度,但並不限於此。
彎曲部P11是彎曲成:不會碰到跟腹部上緩衝部N1是相對應位置的皺褶。由於在骨盆的中心近旁,不容易 產生因贅肉的隆起所導致的皺褶,所以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彎曲部P12是配設為比彎曲部P11還要大幅地彎曲。
由於彎曲部P11及彎曲部P12,即使在已把可按壓贅肉隆起的壓力給予至肌膚的情況下,也會藉由朝向上方或下方的彎曲而使橫跨的長度較長,所以不會妨礙伸縮容許部P10因應穿著者的動作而朝向上方或下方伸縮。又,由於彎曲部P11及彎曲部P12,是設置成:與圖6(b)所示般在腹部之背側中從脅下朝著脊柱而向斜上方行進的蘭格氏線交叉,所以如上所述,可減少因為織物的偏移而產生的皺褶形成。
背中心緩衝部N3是配設在由彎曲部P11與彎曲部P12所形成的環狀部之內側部分,於上下方向具有易伸縮性,會追隨穿著者的動作而伸縮。背中心緩衝部N3是在穿著者的背側左右端,被朝水平方向設置的中間緊束部P1分裂成Y字狀的彎曲部P11及彎曲部P12所包圍的橢圓部分。背中心緩衝部N3給予皮膚如下的壓力:小於彎曲部P11及彎曲部P12的壓力,且會貼合於皮膚的程度的壓力。
圖8(a)顯示直立時的伸縮容許部P10的形狀,而圖8(b)則顯示前傾姿勢時的伸縮容許部P10的形狀。在前傾姿勢時,由於伸縮容許部P10會被彎曲部P11往上方拉、同時被彎曲部P12往下方拉,所以背中心緩衝部N3會容易大幅地伸展。藉此,伸縮容許部P10可以追隨穿著者的動作,一面保持貼合於皮膚的狀態而一面伸縮。又,由於藉由像這樣設置伸縮容許部P10,可防止因穿著者之動作所導致的衣 料1之織物的偏移,所以可以避免將贅肉的隆起適當地進行加壓的位置、以及將贅肉進行填埋的位置的偏移。
圖9(a)顯示將上半身向右傾時的衣料1的狀態,而圖9(b)則顯示向右傾之後直立時的衣料1的狀態。在圖9(a)中,因為穿著者的動作,於右側形成皺褶。但是,在那之後若直立,則如圖9(b)所示,皺褶會不見,同時,也不會產生織物的偏移。因此,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1由於即使在穿著者動作之後也可以適當地進行加壓,所以可以形成優美的身體線條。
(胸部)
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為了簡單地進行說明,胸部指的是:在軀幹部分之中,相當於穿著者之肋骨下端位置的上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衣料1,在胸部之中,被覆贅肉較多的部分。衣料1在腹側,是被覆:相當於穿著者之肋骨下端位置附近、到與胸下圍相對應的高度位置,背側則是被覆:相當於穿著者之肋骨下端位置附近、到與肩胛骨近旁相對應的高度位置。
肩脅緊束部P2、腹部上緩衝部N1、前側弱緊束部Q1、背面側上邊緩衝部N4、上固定部2及下固定部3,負責修整胸部之背側的身體線條。
在中間緊束部P1的上側,隔著腹部上緩衝部N1而具備有肩脅緊束部P2,該肩脅緊束部P2可全面性地加壓肩胛骨近旁的贅肉。肩脅緊束部P2覆蓋從第7胸椎至第9胸椎的區域之至少一部分,並且覆蓋左右之肩胛骨地朝左右 之兩脅側延伸,具有相對較大的束縛力。肩脅緊束部P2為了使形成於肩胛骨近旁的贅肉均勻,是構成為:在穿著者穿著時,會以上固定部2及下固定部3作為支點,對肩脅緊束部P2賦予因張力而產生的加壓力。
如圖3及圖5所示,在穿著胸罩時,胸罩的背面布U10是位於從脅下到肩胛骨下部。背面布U10在胸罩的特性上,由於具有很強的力,所以皺褶W1會被背面布U10所加壓。因此,肩脅緊束部P2利用上固定部2及下固定部3、和肩胛骨的隆起,在肩胛骨近旁的織物產生張力,藉由此張力來將肩胛骨近旁的贅肉加壓。藉此,肩脅緊束部P2可將肩胛骨近旁之贅肉的隆起F1及F2全體性地廣範圍加壓,並且,藉由以上固定部2作為支點而朝上方向拉提,來使贅肉的隆起F1及F2均勻。
又,如圖2所示,肩脅緊束部P2是配設成:從穿著者的背側,經由脅下而延伸至腹側。藉此,可將肩胛骨到脅下近旁的贅肉也拉至腹側。又,肩脅緊束部P2是設成左右略呈對稱,在後中心之第7胸椎到第9胸椎近旁,將上下方向形成得較細。藉此,容易產生因被賦予張力而導致的應力集中,可以把左右之肩胛骨到脅下近旁的贅肉,往背中心方向拉。如此一來,把肩胛骨到脅下近旁的贅肉,也朝左右方向分散,藉此,可以使贅肉的隆起均勻。
又,在腹側的腹部上緩衝部N1上方,配設有前側弱緊束部Q1。前側弱緊束部Q1是以小於肩脅緊束部P2、又大於腹部上緩衝部N1的壓力,來加壓肋骨下端部到胸下 圍部分之前中心近旁,不會跟胸罩之罩杯部重疊的部分。前側弱緊束部Q1也可從肩脅緊束部P1之前中心側延伸至接續上固定部2的肩帶部分。
此外,在肩脅緊束部P2之後中心近旁上方,配設有背面側上邊緩衝部N4。肩脅緊束部P2在後中心之第7胸椎到第9胸椎近旁,形成得比其他部分還細。藉此,可一面減輕穿著時的不舒服,並且適度地修整左右兩脅部分。因此,是構成為:藉由接續上固定部2的背面側上邊緩衝部N4,來避免肩脅緊束部P2偏移。
(下腹部)
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為了簡單地進行說明,下腹部指的是:軀幹部分之中,腹部的下方。
下腹部緊束部P3如圖2所示,將腹側之下腹部廣範圍地進行加壓,且其上端是朝上方而形成為凸形狀。藉此,由於是與朝水平方向行進的蘭格氏線交叉而設置下腹部緊束部P3,所以可避免因為穿著者的動作而使下腹部緊束部P3偏移。此外,藉由使下腹部緊束部P3為不容易偏移的構成,而構成為:腹部下緩衝部N2也不容易偏移,且中間緊束部P1可以對適當的位置進行加壓。
又,下腹部緊束部P3如圖1及圖3所示,延伸至腸骨上端近旁,對腸骨近旁之贅肉的隆起進行加壓。此外,在背側,設有與下腹部緊束部P3鄰接、並以小於下腹部緊束部P3的力進行加壓的腰部弱緊束部Q2。腰部弱緊束部Q2對於肌膚所作用的壓力如下:小於中間緊束部P1等的壓 力,且大於臀部緩衝部N5的壓力。腰部弱緊束部Q2會接收因為下腹部緊束部P3的加壓而移動的腸骨上端近旁的贅肉,使骨盆近旁的皮膚均勻,同時藉由按壓腰部的贅肉,來形成優美的身體線條。
又,在臀部設有臀部緩衝部N5。臀部緩衝部N5貼合於臀部的隆起,形成平滑的身體線條。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是舉如下之例來進行說明:於臀部周邊分別設置腰部弱緊束部Q2與臀部緩衝部N5,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不設置臀部緩衝部N5,而是在設置了臀部緩衝部N5的部分,也設置腰部弱緊束部Q2。但是,此時,宜調整腰部弱緊束部Q2的束縛力,以使腰部弱緊束部Q2不會過度束縛臀部。藉此,可以避免因為過度束縛臀部而使下固定部3的一部分朝上方偏移的問題發生。
(衣料的各部位置)
參照圖10,說明在身高152公分的穿著者穿著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1的狀態下,衣料1的各部位置。各部的位置僅為一例,並不限定於此。
為了說明穿著者之後中心上的長度,請參照G11、G12、G13、G14、G15及G16。G11表示從第7頸椎到衣料1之後中心上端的長度,宜形成為22公分左右。G12表示從衣料1之後中心上端,到肩脅緊束部P2之後中心下端或腹部上緩衝部N1之後中心上端為止的長度,宜形成為8公分左右。G13表示腹部上緩衝部N1在後中心上的長度,宜形 成為5公分左右。G14表示中間緊束部P1之彎曲部P11在後中心上的長度,宜形成為2~3公分左右。G15表示中間緊束部P1之背中心緩衝部N3在後中心上的長度,宜形成為4~5公分左右。G16表示中間緊束部P1之彎曲部P12在後中心上的長度,宜形成為2~3公分左右。
為了說明穿著者之右端的長度,請參照G21、G22及G23。G21表示肩脅緊束部P2在右端上的長度,宜形成為9公分左右。G22表示腹部上緩衝部N1在右端上的長度,宜形成為2~3公分左右。G23表示第1緊束部P1在右端上的長度,宜形成為4公分左右。
(效果)
參照圖11至圖13,說明穿著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1所帶來的修正效果。圖11(a)、圖12(a)及圖13(a)是穿著了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的圖,而圖11(b)、圖12(b)及圖13(b)則是穿著了一般的塑身內衣的圖。
在各(b)之圖中,會朝水平方向形成皺褶,而會因為皺褶而產生身體線條陷進去、以及贅肉的隆起。相對於此,在各(a)之圖中,由於減少了皺褶的形成,所以形成了平滑的身體線條。
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1,在腹部,藉由將贅肉的隆起進行加壓,使贅肉移動至皺褶部分,來形成平滑的身體線條。又,藉由限定在產生了隆起的部分給予壓力,而為不太會讓穿著者感到痛苦的構成。此外,由於藉由跨越蘭格氏線而設置緊束部P,使衣料1不易因為穿著者的動 作而產生偏移,所以可避免織物陷入皮膚或是身體線條跑掉等。如此,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1可提高修整效果,並且可給予更舒適的穿著感。
(第1變形例)
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已說明了伸縮容許部P10為口字狀的情況,但並不限於此。如圖14(a)~(e)、及圖15(a)~(e)所示,可考慮各種形狀。在圖14及圖15中,以影線來表示相對較強地進行加壓的部分。
圖14(a)表示菱形狀的伸縮容許部P10。(b)表示雲形狀的伸縮容許部P10。(c)表示藉由在上彎曲邊緣及下彎曲邊緣中,壓力較高,而越靠中央則壓力越低的漸層來形成的伸縮容許部P10。(d)表示後中心為甜甜圈狀,而在左右端方向設有朝2方向分岐之緊束部的伸縮容許部P10。(e)則表示在中央設置圓狀的加壓部分或模樣。
圖15(a)是在中央設置十字狀的加壓部分或模樣。(b)是菱形狀的伸縮容許部P10,並且在中央設置菱形狀的加壓部分或模樣。(c)是在中央設置流線狀的加壓部分或模樣。(d)表示在上下方向之中心近旁分割而上下對稱的伸縮容許部P10。(e)是在中央設置水平方向的加壓部分或模樣。
圖14及圖15所示之例僅為一例,可以是該等的組合,也可以是這些以外的形狀。
(第2變形例)
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衣料1,是說明了具備褲襠來作為下固定部3,而被覆穿著者的軀幹的情況,但並不限於 此。
例如圖16所示,第2變形例之衣料1a,具有貼合身體線條的窄裙形狀。衣料1a雖不具備褲襠,但是藉由為可貼合穿著者之骨盆、臀部至下肢部的構成,可以使沿著骨盆、臀部至下肢部的織物成為下固定部3a。
除此之外,若可從上方或下方來固定衣料1,而維持衣料1的上下位置,則如何形成上固定部2或下固定部3皆可。
(其他的實施形態)
如上所述,藉由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以及第1及第2之變形例進行了記載,但不應理解成:成為本揭示內容之一部分的論述及圖示會限定本發明。熟悉此項技藝者可從本揭示內容得到各種代替的實施形態、實施例及運用技術是很明顯之事。
例如,衣料1是記載為塑身內衣,但若為可貼合穿著者的衣料,為何種衣料皆可。又,在實施形態中,衣料1的穿著者,並不限定於贅肉較多的女性。
本發明當然也包含在此未記載的各種實施形態等。因此,本發明之技術性的範圍,根據上述的說明,僅由妥當的申請專利範圍之發明特定事項所限定。
1‧‧‧衣料
1a‧‧‧後身部
2‧‧‧上固定部(肩側支撐部)
3‧‧‧下固定部(褲襠支撐部)
N‧‧‧緩衝部
N1‧‧‧腹部上緩衝部(第1緩衝部)
N2‧‧‧腹部下緩衝部(第2緩衝部)
N3‧‧‧後中心緩衝部(第3緩衝部)
N4‧‧‧背面側上邊緩衝部
N5‧‧‧臀部緩衝部
P‧‧‧緊束部
P1‧‧‧中間緊束部
P2‧‧‧肩脅緊束部
P3‧‧‧下腹部緊束部
P10‧‧‧伸縮容許部(環狀部)
P11、P12‧‧‧彎曲部
Q‧‧‧弱緊束部
Q1‧‧‧前側弱緊束部
Q2‧‧‧腰部弱緊束部

Claims (8)

  1. 一種衣料,是具備了具修整穿著者體形之機能的本體部的衣料,且前述本體部具備有:第1緩衝部,是由從左右兩脅之肋骨下端近旁朝前中心側依圓周方向延伸的前側部分、以及從前述左右兩脅之肋骨下端近旁朝後中心側依圓周方向延伸的背面側部分所形成,束縛力相對地較小;第2緩衝部,是由從左右兩脅之骨盆上端近旁朝前中心側依圓周方向延伸的前側部分、以及從前述左右兩脅之骨盆上端近旁朝後中心側依圓周方向延伸的背面側部分所形成,束縛力相對地較小;及中間緊束部,是形成於前述第1及前述第2緩衝部之間,並且由以從左右之兩脅部分跨越蘭格氏線(Langer’s line)的方式彎曲地到達前中心側的前側部分、以及後中心側之寬度形成得比左右之兩脅部分大且具有跨越蘭格氏線之彎曲形狀的背面側部分所形成,具有相對較大的束縛力。
  2. 如請求項1之衣料,其中前述中間緊束部,在後中心近旁,朝上下分岐而形成環狀部,在前述環狀部之內側部分,形成有相對地朝上下方向具有易伸縮性的第3緩衝部。
  3. 如請求項2之衣料,其中前述之環狀部,在穿著時具有 1.5至4.5公分的寬度。
  4. 如請求項1至3中之任1項之衣料,其中前述第1緩衝部是形成為:後中心側的寬度比左右之兩脅側大。
  5. 如請求項1至3中之任1項之衣料,其中前述第1緩衝部、及前述第2緩衝部,是配設成:會覆蓋住劃分腹直肌的腱劃。
  6. 如請求項1至3中之任1項之衣料,其中更具備有肩側支撐部,用來在穿著狀態下,使該衣料不會滑下地將前述本體部懸吊於肩膀而進行支撐。
  7. 如請求項1至3中之任1項之衣料,其中更具備有褲襠支撐部,用來在穿著狀態下,使該衣料不會往上縮地從下側支撐於前述本體部。
  8. 如請求項1至3中之任1項之衣料,其中形成有肩脅緊束部,該肩脅緊束部是覆蓋從第7胸椎至第9胸椎之區域的至少一部分、並且覆蓋左右之肩胛骨地向左右之兩脅側延伸,具有相對較大的束縛力。
TW103133965A 2013-09-30 2014-09-30 衣料 TW2015155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4812A JP6268880B2 (ja) 2013-09-30 2013-09-30 衣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5588A true TW201515588A (zh) 2015-05-01

Family

ID=52743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3965A TW201515588A (zh) 2013-09-30 2014-09-30 衣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268880B2 (zh)
KR (1) KR20160065105A (zh)
CN (1) CN105592738B (zh)
TW (1) TW201515588A (zh)
WO (1) WO20150465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00982B2 (ja) * 2016-02-16 2017-09-20 株式会社 グラント・イーワンズ 下着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68339A (en) * 1932-06-09 1934-07-31 Eatman Viola Marlow Combination foundation garment
JPS53164331U (zh) * 1977-05-27 1978-12-22
JP2583476B2 (ja) * 1994-02-10 1997-02-19 道子 佐野 ボディスーツ
JPH08260206A (ja) * 1995-03-27 1996-10-08 Datsuchiesu:Kk イージオーダー化を可能にしたファンデーションおよびその縫製方法
JP2000256905A (ja) * 1999-03-10 2000-09-19 Seiran Takeya インナーウェアや水着等の衣類
JP4106609B2 (ja) * 2002-12-17 2008-06-25 典和 鈴木 サポートスーツ
JP2005179873A (ja) 2003-12-19 2005-07-07 Hideko Hoshino バンデージ〈bandage〉」方式パッチ〈patch〉付ボディスーツ
JP4541967B2 (ja) * 2005-05-10 2010-09-08 株式会社ワコール アンダーシャツ
JP3126486U (ja) * 2006-08-18 2006-10-26 株式会社ルシアン 成型インナー
CN200990862Y (zh) * 2006-11-24 2007-12-19 党智勇 蜂巢回力运动热能美体塑身衣
CN201008350Y (zh) * 2007-02-14 2008-01-23 徐碧霞 塑身内衣
EP2206441B1 (en) * 2007-10-15 2016-12-07 ASICS Corporation Athletic wear
CN201178693Y (zh) * 2008-03-28 2009-01-14 翁荣弟 一体式塑身内衣
CN101653293B (zh) * 2008-08-19 2011-12-14 田村股份有限公司 多功能型内衣
JP4918151B2 (ja) * 2010-03-31 2012-04-18 株式会社ワコール 股付き衣類
CN202283034U (zh) * 2011-09-15 2012-06-27 施洪流 浮力可调式多功能保健游泳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92738A (zh) 2016-05-18
JP2015067924A (ja) 2015-04-13
CN105592738B (zh) 2017-12-22
WO2015046527A1 (ja) 2015-04-02
JP6268880B2 (ja) 2018-01-31
KR20160065105A (ko) 2016-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69726B2 (en) Lower torso garment system
US20140310854A1 (en) Body Sculpting Garment
US6422917B1 (en) Therapeutic brassiere
WO2013046457A1 (ja) 衣類の端部構造、ボトム衣類、カップ付き衣類、及び補整機能を有する衣類の構造
KR100563575B1 (ko) 인체의 지지ㆍ보정기구 및 이것을 갖춘 의복기구
JP3183828U (ja) 筋力サポート衣類
TW201515588A (zh) 衣料
CN204292213U (zh) 一种美体塑形裤袜
JP5275438B2 (ja) 下半身衣類及び運動用服
JP3675722B2 (ja) ハイウエストガードル
WO2010050539A1 (ja) 衣類
JP2012158852A (ja) ボトム衣類
JPH09217206A (ja) 体形補整機能を有する被服
JP6916594B2 (ja) ヒップ部を形成する女性用衣料
JP2008303518A (ja) 臀部のふた山を作って、強力に補正しても苦しくないガードル
CN104684424B (zh) 下身衣物
JP3235294U (ja) 下肢用衣料
JP2003239104A (ja) ガードル
JP3236039U (ja) 背中の筋肉サポート衣類
JP3555939B2 (ja) ハイウエストガードル
JP6338254B1 (ja) 機能衣類
JP2717951B2 (ja) ガードル
JP2018071009A (ja) 被服
JP3094168U (ja) 補正下着
JP2006104642A (ja) 女性用下着及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