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13397A - 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13397A
TW201513397A TW102134692A TW102134692A TW201513397A TW 201513397 A TW201513397 A TW 201513397A TW 102134692 A TW102134692 A TW 102134692A TW 102134692 A TW102134692 A TW 102134692A TW 201513397 A TW201513397 A TW 20151339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emiconductor laye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emitting diode
conduct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46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Po-Hung Tsou
Tzu-Hung Chou
Original Assignee
Lextar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xtar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Lextar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21346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513397A/zh
Priority to US14/276,938 priority patent/US20150087097A1/en
Publication of TW201513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339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01L33/0095Post-treatment of devices, e.g. annealing, recrystallisation or short-circuit elimin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16Processes relating to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 H01L33/42Transparent material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包括提供一基底;形成第一半導體層;形成主動層;形成第二半導體層;移除部分第二半導體層及部分主動層,露出部分第一半導體層;順應性沉積透明導電層於第二半導體層之頂面與側壁及第一半導體層露出的部分;形成圖案化罩幕層於透明導電層上以遮蔽部分位於第二半導體層上的透明導電層;進行濕蝕刻步驟以移除透明導電層未被圖案化罩幕層遮蔽之部分;於濕蝕刻步驟完成後,進行乾蝕刻步驟以完全移除未被圖案化罩幕層遮蔽之透明導電層;移除圖案化罩幕層;形成第一電極;及形成第二電極。

Description

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發光裝置之製程技術,且特別係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
發光二極體(LEDs)係利用於一基底上形成主動層之且於基底上沉積不同導電和半導電層的方式所形成。利用p-n接面中的電流,電子-電洞對的再結合(recombination)輻射可用於產生電磁輻射(例如光)。在例如GaAs或GaN之直接能隙材料(direct band gap material)形成的順向偏壓的P-N接面中,注入空乏區中的電子-電洞對的再結合導致電磁輻射發光。上述電磁輻射可位於可見光區或非可見光區。可利用具有不同能隙的材料形成不同顏色的發光二極體。另外,在非可見光區的電磁輻射可藉由磷透鏡轉換成可見光。
在現今發光二極體產業皆朝大量生產之趨勢邁進的情況下,任何發光二極體製程良率之提升皆可減少許多生產成本,並帶來巨大之經濟效益。然而,要在已具有高製程良率的製程中再更進一步提升製程良率實為一困難的課題,往往為了提升良率,卻會大幅更動製程程序或是增加許多製程步驟,結果雖然可提升良率,但卻增加更多的生產成本,不符合業界生產之效益。因此,業界亟須一種簡易、製程整合性高、不需 增加過多製程步驟或增加過多製程成本即可有效提升製程良率的發光二極體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提供一種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包括提供基底;形成第一半導體層於基底上,第一半導體層具有第一導電型態;形成主動層於第一半導體層上;形成第二半導體層於主動層上,第二半導體層具有第二導電型態,且第二導電型態與第一導電型態不同;移除部分第二半導體層及部分主動層,露出部分第一半導體層;順應性沉積透明導電層於第二半導體層之頂面與側壁及第一半導體層露出的部分;形成圖案化罩幕層於透明導電層上以遮蔽部分位於第二半導體層上的透明導電層;進行濕蝕刻步驟以移除透明導電層未被圖案化罩幕層遮蔽之部分;於濕蝕刻步驟完成後,進行乾蝕刻步驟以完全移除未被圖案化罩幕層遮蔽之透明導電層;移除圖案化罩幕層;形成第一電極於透明導電層上;及形成第二電極於第一半導體層露上未被主動層覆蓋之部分。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出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50‧‧‧發光二極體
100‧‧‧基底
110‧‧‧第一半導體層
120‧‧‧主動層
130‧‧‧第二半導體層
140‧‧‧圖案化電流阻障層
150‧‧‧透明導電層
150a‧‧‧透明導電層殘留於第二半導體層側壁上之部分
160‧‧‧圖案化罩幕層
170‧‧‧第一電極
180‧‧‧第二電極
200‧‧‧乾蝕刻步驟
第1-7圖係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發光二極體於製程步驟中 各製程階段的剖面圖。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發光二極體的製造方法作詳細說明。應了解的是,以下之敘述提供許多不同的實施例或例子,用以實施本發明之不同樣態。以下所述特定的元件及排列方式儘為簡單描述本發明。當然,這些僅用以舉例而非本發明之限定。此外,在不同實施例中可能使用重複的標號或標示。這些重複僅為了簡單清楚地敘述本發明,不代表所討論之不同實施例及/或結構之間具有任何關連性。再者,當述及一第一材料層位於一第二材料層上或之上時,包括第一材料層與第二材料層直接接觸之情形。或者,亦可能間隔有一或更多其它材料層之情形,在此情形中,第一材料層與第二材料層之間可能不直接接觸。
應瞭解的是,在此可使用相對的用語,例如「較低」或「底部」及「較高」或「頂部」,以描述圖示的一個元件對於另一元件的相對關係。能理解的是相對用語的用意在於包括一個設備除了圖所示的方位之外,額外的不同的方位。舉例來說,如果將圖示的設備翻轉使其上下顛倒,則所敘述在「較低」側的元件將會成為在「較高」側的元件。因此”較低”可以包括「較低」及「較高」的方向,視設備特定的方位而定。類似地,如果將圖示的設備翻轉使其上下顛倒,則被敘述為「在下方」或「在下」的元件將會成為在其它元件的「較高」側。因此「在下方」或「在下」可包括在上方及在下方的兩種方向。
除非另外定義,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語(包括技術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此篇揭露所屬之一般技藝者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義。能理解的是這些用語,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義的用語,應被解讀成具有一與相關技術及本揭露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應以一理想化或過度正式的方式解讀,除非在此特別定義。
必需了解的是,為特別描述或圖示之元件可以此技術人士所熟知之各種形式存在。此外,當某層在其他層或基板「上」時,有可能是指「直接」在其他層或基板上,或指某層在其他層或基板上,或指其他層或基板之間夾設其他層。
在此,「約」、「大約」之用語通常表示在一給定值或範圍的20%之內,較佳是10%之內,且更佳是5%之內。在此給定的數量為大約的數量,表示在沒有特定說明的情況下,其可隱含「約」、「大約」之用語。
本發明提供之發光二極體的製造方法,係在進行用以蝕刻透明導電層之濕蝕刻後,進行一乾蝕刻以完全移除殘留之透明導電層,使此發光二極體製程的漏電良率提升,並因此提升此發光二極體的製程總良率。
參見第1圖,首先提供一基底100。基底100可為矽基底、碳化矽基底、藍寶石基底或其它任何適合的基底。接著,形成第一半導體層110於基底100上,第一半導體層110具有第一導電型態。第一半導體層110可為摻雜或未摻雜之InxAlyGa(1-x-y)N,其中0x1,0y1且0(x+y)1,例如可為摻雜或未摻雜的GaN、InN、AlN、InxGa(1-x)N、 AlxIn(1-x)N、AlxInyGa(1-x-y)N或其它類似的材料,其中0x1,0y1且0(x+y)1。第一半導體層110可為P型半導體層或N型半導體層,且可藉由分子束磊晶(MBE)、金屬有機物化學氣相沉積法(MOCVD)、氫化物氣相磊晶法(HVPE)、液相磊晶法(LPE)或其它類似製程的磊晶成長製程形成。
繼續參見第1圖,在形成第一半導體層110後,形成主動層120於第一半導體層110上。主動層120可包括同質接面(homojunction)、異質接面(heterojunction)、單一量子井(single-quantum well(SQW))、多重量子井(multiple-quantum well(MQW))或其它類似的結構。在一實施例中,主動層120可包括未摻雜的n型InxGa(1-x)N。在其它實施例中,主動層120可包括例如AlxInyGa(1-x-y)N之其它常用的材料。另外,主動層120可為包括多重井層(例如為InGaN)和阻障層(例如為GaN)交錯排列之多重量子井結構。再者,主動層120的形成方式可包括金屬有機物化學氣相沉積法(MOCVD)、分子束磊晶法(MBE)、氫化物氣相磊晶法(HVPE)、液相磊晶法(LPE)或其它適當的CVD方式。在一實施例中。主動層120的總厚度約介於5nm至200nm之間。
繼續參見第1圖,在形成主動層120之後,形成第二半導體層130於主動層120之上,此第二半導體層130具有第二導電型態,且此第二導電型態與第一導電型態不同。第二半導體層130可包括摻雜或未摻雜的InxAlyGa(1-x-y)N,其中0x1,0y1且0(x+y)1,例如可包括摻雜或未摻雜之GaN、InN、AlN、InxGa(1-x)N、AlxIn(1-x)N、AlxInyGa(1-x-y)N或其它類 似的材料,其中0x1,0y1且0(x+y)1。第二半導體層130可為P型半導體層或N型半導體層,且可藉由分子束磊晶(MBE)、金屬有機物化學氣相沉積法(MOCVD)、氫化物氣相磊晶法(HVPE)、液相磊晶法(LPE)或其它類似製程的磊晶成長製程形成。
接著,如第2圖所示,移除部分第二半導體層130及部分主動層120以露出部分第一半導體層110。移除部分第二半導體層130及部分主動層120之方法包括形成一光阻圖案層(未繪示)於基底100上,以露出欲去除的部分第二半導體層130及部分主動層120。可藉由光學微影(photolithography)、浸潤式微影(immersion lithography)、離子束微影(ion-beam writing)或其它適當的技術來形成光阻圖案層。舉例來說,光學微影包括旋轉塗佈、軟烤、曝光、後曝烤、顯影、清洗、乾燥及其它適當製程。可藉由乾蝕刻、濕蝕刻或乾蝕刻及濕蝕刻的組合移除部分第二半導體層130及部分主動層120。舉例來說,此濕蝕刻包括暴露於含氫氧化物溶液(例如,氫氧化銨(ammonium hydroxide))、去離子水及/或其它適當的蝕刻溶液。此乾蝕刻包括電容耦合電漿蝕刻、感應耦合型電漿蝕刻、螺旋電漿蝕刻、電子迴旋共振電漿蝕刻或其它任何適合之乾蝕刻。可在進行一段時間之後停止蝕刻,以留下局部的第二半導體層130及主動層120。因此,移除部分第二半導體層130及部分主動層120以露出部分第一半導體層110,並可藉由濕式剝除法、電漿灰化法或其結合移除任何所使用的光阻圖案層(未繪示)。
接著,如第3圖所示,在移除部分第二半導體層130及部分主動層120之後,可選擇性地形成圖案化電流阻障層140於第二半導體層130上。圖案化電流阻障層140可為絕緣材料,例如為二氧化矽、氮化矽或其它適合之材料。圖案化電流阻障層140可設於將於之後形成之發光二極體的電極之下,其可避免光線從對應至此電極的部分主動層120發出而被此電極吸收或反射,進而增加發光二極體的出光效率。
接著,如第4圖所示,順應性沉積透明導電層150於第二半導體層130之頂面與側壁及第一半導體層110露出的部分。若第二半導體層130上有圖案化電流阻障層140,則此透明導電層150亦位於此圖案化電流阻障層140之上。沉積透明導電層150之方法包括化學氣相沉積、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物理氣相沉積、原子層沉積、脈衝雷射沈積或其它任何適合之方法。沉積透明導電層150包括氧化錫(TO)、氧化銦錫(ITO)、氧化銦鋅(IZO)、氧化銦鎵鋅(IGZO)、氧化銦錫鋅(ITZO)、氧化銻錫(ATO)、氧化銻鋅(AZO)、上述之組合或其它適合之材料。
繼續參見第4圖,接著,形成圖案化罩幕層160於透明導電層150上以遮蔽部分位於第二半導體層130(或第二半導體層130及圖案化電流阻障層140)上的透明導電層150。圖案化罩幕層160可為圖案化光阻或例如為二氧化矽、氮化矽或氮氧化矽的圖案化硬罩幕層。在一實施例中,圖案化罩幕層160僅覆蓋第二半導體層130上方的部分透明導電層150,如第4圖所示。在另一實施例中,圖案化罩幕層160可完全覆蓋第二半導體層130上方的透明導電層150。
接著,如第5圖所示,進行濕蝕刻步驟以移除未被圖案化罩幕層遮蔽之部分透明導電層150。此濕蝕刻步驟可包括暴露於含氫氧化物溶液(例如,氫氧化銨(ammonium hydroxide))、去離子水及/或其它適當的蝕刻溶液。
在一般的發光二極體製程中,若此濕蝕刻步驟進行時間過長,則會發生過蝕刻(over etch)並側蝕透明導電層150。透明導電層150之側蝕會減小其表面積並造成良率降低並使發光二極體之驅動電壓升高。因此,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會控制此濕蝕刻步驟進行之時間,使其不發生過蝕刻的現象。然而,發明人對上述以一般製程製得之發光二極體作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分析及能量散佈X光(energy dispersive X-ray,EDX)分析並發現,為了防止過蝕刻的現象的發生而控制上述濕蝕刻步驟進行之時間會導致部分透明導電層150殘留於第二半導體層130之側壁上。如第5圖所示,透明導電層150a為殘留於第二半導體層130側壁上之透明導電層150,透明導電層150a會產生漏電流I,使電流直接由透明導電層150流至第一半導體層110,降低發光二極體之發光效率、漏電良率及製程總良率。因此,發明人發現上述之製程問題,並在此濕蝕刻步驟之後增加乾蝕刻步驟以解決此問題。
如第6圖所示,於蝕刻透明導電層150之濕蝕刻步驟完成後,進行乾蝕刻步驟200以完全移除未被圖案化罩幕層遮蔽之透明導電層150。在一實施例中,用來蝕刻透明導電層150之濕蝕刻步驟僅完全移除第一半導體層110及第二半導體 層130頂面上之透明導電層150,並殘留部分透明導電層150a於第二半導體層130之側壁上,而乾蝕刻步驟200係用以移除位於第二半導體層130側壁上之透明導電層的殘留部分150a。乾蝕刻步驟200包括電容耦合電漿蝕刻、感應耦合型電漿蝕刻、螺旋電漿蝕刻、電子迴旋共振電漿蝕刻或其它適合之乾蝕刻。乾蝕刻步驟200使用的氣體可包括惰性氣體、含氟氣體、含氯氣體、含溴氣體、含碘氣體、上述氣體之組合或其它任何適合的氣體。在某些實施例中,乾蝕刻步驟200使用的氣體包括Ar、CF4、SF6、CH2F2、CHF3、C2F6、Cl2、CHCl3、CCl4、HBr、CHBr3、上述氣體之組合或其它任何適合的氣體。在其它實施例中,乾蝕刻步驟200使用的氣體可更包括BF3或BCl3或其組合。應注意的是,當加入BF3或BCl3時,可增加乾蝕刻步驟200之非等向性,使透明導電層的殘留部分150a於乾蝕刻步驟200中被移除的更完全。由於乾蝕刻步驟200可完全移除殘留之透明導電層,因此可提升發光二極體製程的漏電良率,並提升此發光二極體的製程總良率。且本發明所提供之發光二極體的製造方法可與現有之製程簡單結合,因此製程整合性高,不需增加過多製程步驟或增加過多製程成本即可有效提升製程良率。
接著,如第7圖所示,在進行乾蝕刻步驟200之後,移除圖案化罩幕層160。可藉由濕式剝除法、電漿灰化法或其結合移除圖案化罩幕層160。接著,形成第一電極170於圖案化透明導電層150上,並形成第二電極180於第一半導體層110上未被主動層120覆蓋之部分。至此,即完成發光二極體50之製程。應注意的是,當發光二極體50包括設於第二半導體層130 與圖案化透明導電層150之間圖案化電流阻障層140時,第一電極170係設於圖案化電流阻障層140之上,亦即,圖案化電流阻障層140係位於第一電極170之下。
第一電極170及第二電極180可分別為單層或多層之金、鉻、鎳、鉑、鈦、鋁、銥、銠、上述之組合或其它導電性佳的金屬材料。形成第一電極170及第二電極180之方法可先形成金屬層於發光二極體50上,接著對此金屬層進行微影及蝕刻等製程。
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所提供之發光二極體的製造方法可提升約1%至約3%的製程總良率,例如提升約1%至約2%的製程總良率。
表1顯示在四條生產線上分別依比較例與本發明實施例製程所得之產品的漏電良率及製程總良率的平均數值,其中實施例之製程除增加一道乾蝕刻步驟外,其餘製程參數皆與比較例相同。由表1可知,實施例之發光二極體之製程平均可提升0.99%之漏電良率,提升1.21%之製程總良率。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提供之發光二極體的製造方法係利用一額外之乾蝕刻以完全移除殘留之透明導電層,以此提升發光二極體製程的漏電良率,並因此提升此發光二極體的製程總良率。本發明所提供之發光二極體的製造方法簡易,可與現有之製程簡單結合,因此製程整合性高,且不需增加過多製程步驟或增加過多製程成本即可有效提升製程良率。
雖然本發明的實施例及其優點已揭露如上,但應該瞭解的是,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更動、替代與潤飾。此外,本發明之保護範圍並未侷限於說明書內所述特定實施例中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從本發明揭示內容中理解現行或未來所發展出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只要可以在此處所述實施例中實施大抵相同功能或獲得大抵相同結果皆可根據本發明使用。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包括上述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另外,每一申請專利範圍構成個別的實施例,且本發明之保護範圍也包括各個申請專利範圍及實施例的組合。
雖然本發明已以數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任意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此外,每個申請專利範圍建構成一獨立的實施例,且各種申請專利範圍及實施例之組合皆介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50‧‧‧發光二極體
100‧‧‧基底
110‧‧‧第一半導體層
120‧‧‧主動層
130‧‧‧第二半導體層
140‧‧‧圖案化電流阻障層
150‧‧‧透明導電層
170‧‧‧第一電極
180‧‧‧第二電極

Claims (10)

  1. 一種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包括:提供一基底;形成一第一半導體層於該基底上,該第一半導體層具有一第一導電型態;形成一主動層於該第一半導體層上;形成一第二半導體層於該主動層上,該第二半導體層具有一第二導電型態,且該第二導電型態與該第一導電型態不同;移除部分該第二半導體層及部分該主動層,露出部分該第一半導體層;順應性沉積一透明導電層於該第二半導體層之頂面與側壁及該第一半導體層露出的部分;形成一圖案化罩幕層於該透明導電層上以遮蔽部分位於該第二半導體層上的透明導電層;進行一濕蝕刻步驟以移除該透明導電層未被圖案化罩幕層遮蔽之部分;於該濕蝕刻步驟完成後,進行一乾蝕刻步驟以完全移除未被圖案化罩幕層遮蔽之該透明導電層;移除該圖案化罩幕層;形成一第一電極於該透明導電層上;及形成一第二電極於該第一半導體層露上未被主動層覆蓋之部分。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濕蝕刻步驟移除該第一半導體層及該第二半導體層頂面上之透明導電層,並殘留部分該透明導電層於該第二半導體層之側壁上,且該乾蝕刻步驟移除位於該第二半導體 側層壁上之該透明導電層的殘留部分。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更包括形成一圖案化電流阻障層於該第二半導體基底與該透明導電層之間,且該圖案化電流阻障層位於該第一電極之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該乾蝕刻步驟包括電容耦合電漿蝕刻、感應耦合型電漿蝕刻、螺旋電漿蝕刻或電子迴旋共振電漿蝕刻。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該乾蝕刻步驟使用的氣體包括惰性氣體、含氟氣體、含氯氣體、含溴氣體、含碘氣體或其組合。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該乾蝕刻步驟使用的氣體包括Ar、CF4、SF6、CH2F2、CHF3、C2F6、Cl2、CHCl3、CCl4、HBr、CHBr3或其組合。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氣體更包括BF3或BCl3或其組合。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該透明導電層包括氧化錫(TO)、氧化銦錫(ITO)、氧化銦鋅(IZO)、氧化銦鎵鋅(IGZO)、氧化銦錫鋅(ITZO)、氧化銻錫(ATO)、氧化銻鋅(AZO)或上述之組合。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基底包括矽基底、碳化矽基底或藍寶石基底。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半導體層及該第二半導體層分別包括InxAlyGa(1-x-y)N,其中0x<1,0y<1且0(x+y)<1。
TW102134692A 2013-09-26 2013-09-26 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 TW2015133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4692A TW201513397A (zh) 2013-09-26 2013-09-26 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
US14/276,938 US20150087097A1 (en) 2013-09-26 2014-05-13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light-emitting diod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4692A TW201513397A (zh) 2013-09-26 2013-09-26 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3397A true TW201513397A (zh) 2015-04-01

Family

ID=52691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4692A TW201513397A (zh) 2013-09-26 2013-09-26 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087097A1 (zh)
TW (1) TW20151339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1317B (zh) * 2018-05-01 2022-10-21 大陸商天津三安光電有限公司 發光二極體、其製作方法及發光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7896B2 (ja) * 2015-07-09 2019-01-2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267839B1 (ko) * 1995-11-06 2000-10-16 오가와 에이지 질화물 반도체 장치
DE60043536D1 (de) * 1999-03-04 2010-01-28 Nichia Corp Nitridhalbleiterlaserelement
JP4954549B2 (ja) * 2005-12-29 2012-06-20 ローム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法
TWI418060B (zh) * 2008-12-26 2013-12-01 Lextar Electronics Corp 發光二極體晶片的製造方法
JP5195798B2 (ja) * 2010-03-23 2013-05-1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1317B (zh) * 2018-05-01 2022-10-21 大陸商天津三安光電有限公司 發光二極體、其製作方法及發光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87097A1 (en) 2015-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1734B (zh) A III-V nitride semiconductor epitaxial wafer, a device comprising the epitaxial wafer, and a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US10043945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102116831B1 (ko) Ⅲ질화물계 발광 다이오드 상에 에피택셜 zno를 증착시키는 공정 및 에피택셜 zno를 포함하는 발광 다이오드
TWI420698B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
TW201427072A (zh) 氮化物半導體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KR101490174B1 (ko) 다중 접합 구조를 가지는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이의 형성방법
KR101274651B1 (ko)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20120292634A1 (en) Galium-nitride light emitting device of microarray type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thereof
CN102468384B (zh) 蚀刻发光器件的生长层以减小漏电
CN103811614B (zh) 具有异质材料结构的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US10333025B1 (en) Ultraviolet light emitting devices having a dielectric layer and a transparent electrode layer disposed in between patterned nitride semiconductor layers
KR20110138980A (ko) 발광다이오드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1239852B1 (ko) GaN계 화합물 반도체 발광 소자
TW201513397A (zh) 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方法
TWI437731B (zh) 一種具有提升光取出率之半導體光電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KR100969160B1 (ko)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140367634A1 (en) Nitride-based light emitting diode including nonorods and method of m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679877B2 (en) Nitride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0838538A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KR20130071087A (ko) 질화물계 반도체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080002200A (ko) 3족 질화물 반도체 발광소자의 제조 방법
KR20140036396A (ko) 다공성 투명 전극을 포함하는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50006162A (ko) 발광 다이오드
TWI786276B (zh) 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
KR20130046402A (ko) 반도체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