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08229A - 熱交換裝置 - Google Patents

熱交換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08229A
TW201508229A TW103127047A TW103127047A TW201508229A TW 201508229 A TW201508229 A TW 201508229A TW 103127047 A TW103127047 A TW 103127047A TW 103127047 A TW103127047 A TW 103127047A TW 201508229 A TW201508229 A TW 20150822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
chamber
partition
air gui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70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46508B (zh
Inventor
yuan-ming Zhao
Zhen Han
Rui Zhang
zhong-fang Huo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co Sys Guangdong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320538366.5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03642446U/zh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co Sys Guangdong Co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co Sys Guangdong Co
Publication of TW201508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82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65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6508B/zh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熱交換裝置,屬於通風換氣領域。本發明提供的熱交換裝置包括:殼體,該殼體的內部空間分隔為熱交換腔和換氣腔,該換氣腔分隔為第一風腔和第二風腔,在殼體上設有彼此相對的進風口和回風口,以及彼此相對的新風口和排風口;換氣單元,其設置於該換氣腔內;熱交換元件,其設置於熱交換腔中,熱交換元件包括相互獨立的多個第一氣路和多個第二氣路,該第一氣路包括彼此相對的第一進氣口和第一出氣口,第二氣路包括彼此相對的第二進氣口和第二出氣口;第一出氣口與該第一風腔連通,第二出氣口與第二風腔連通,第一進氣口朝向進風口,第二進氣口朝向回風口。本發明的熱交換裝置具有熱交換效率高,風阻小,體積小等有益效果。

Description

熱交換裝置
本發明涉及一種熱交換裝置,特別涉及一種設置於天花板內的熱交換裝置。
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是保證人們身體健康的根本,隨著人們對通風換氣品質的要求的提高,目前,開發出了多種多樣的換氣裝置,例如熱交換裝置。
具體而言,中國專利申請CN102305448A公開了一種全熱交換機,如圖17所示,該全熱交換機包括設置在機殼801前側的室內空氣進氣口、室內新風排氣口810,和彼此對應設置在機殼801後側的室外新風進氣口808、室外空氣排氣口809,機殼801中的隔板802將機殼801內部分成熱交換腔804和排氣腔805。熱交換腔804中設置有熱交換芯813,排氣腔805中設置有排氣裝置。
換氣時,室外空氣從室外新風進氣口808進入熱交換芯813的第一進氣口816,再由熱交換芯813的第一出氣口817排出,進入排氣裝置的下層蝸殼829,最後從室內新風排氣口810排出;室內空氣從室內空氣進氣口進入熱交換芯813的第二進氣口818,再由熱交換芯813的第二出氣口819排出,進入排氣裝置的上層蝸殼826,最後從室外空氣 排氣口809排出。
因為第一進氣口816不是朝向室外新風進氣口808,所以室外新風從室外新風進氣口808進入後,要先向下轉彎,然後才能進入第一進氣口816,並且氣路的彎曲也比較大,因此進風時的風阻比較大,風量比較小。同樣,出風的風路彎曲也比較大,所以出風的風阻也比較大,風量比較小。因此通風效果差。另外,因為熱交換元件813的氣路比較短,所以空氣在熱交換元件813中通過的時間比較短,因此不能進行充分的熱交換,這樣,該全熱交換機的熱交換效率就比較低。
並且,該全熱交換機的檢修面板設置在機器底部,而且該全熱交換機是設置在房屋的吊頂中,所以拆卸時非常不方便。並且,拆卸時全熱交換機內部的灰塵會掉落在維修人員的身上。
中國專利CN2180929Y公開了一種室內外雙向換氣機,如圖18所示,該換氣機採用六邊形熱交換芯913,氣路比較長,因此熱交換效率比較高。另外,因為第二進氣口918朝向回風口909,所以室內空氣從回風口909進入後,能夠直接進入熱交換芯913,而且,第二進氣口918和第二出氣口919彼此相對,氣路彎曲較小,因此風阻較小。但是進風時,室外空氣先經過進風渦殼924,再由進風渦殼924的出風口進入第一進氣口916,因為此時風速較大,第一進氣口916又比較小,所以風阻會很大,因此通風效果比較差。
另外,因為該換氣機的熱交換芯913縱向放置, 所以該換氣機的體積較大。
而且,對於上述兩種換氣裝置,室內空氣必須經過熱交換元件才能排出室外。但是,在春秋季等室內外溫度接近的季節,其實並不需要進行熱交換,這時,室內空氣經由熱交換元件排出室外只會加大風阻,造成換氣效率降低。
目前,也有一些換氣裝置中設置有旁通風路,例如,中國專利申請CN102939504A等,在春秋季使室內空氣通過旁通風路直接排出室外。但是,設置旁通風路會增大換氣裝置的體積。
本發明針對現有熱交換裝置熱交換效率低、風阻大、體積大等問題,提供一種熱交換裝置。
本發明提供的熱交換裝置包括:殼體,該殼體內設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該第一隔板將該殼體的內部空間分隔為熱交換腔和換氣腔,該第二隔板將該換氣腔分隔為第一風腔和第二風腔,在該殼體的構成該熱交換腔的部分設有彼此相對的進風口和回風口,在該殼體的構成該第一風腔的部分設有新風口,在殼體的構成該第二風腔的部分設有排風口;換氣單元,其設置於該換氣腔內,用於將該第一風腔內的空氣從該新風口排出,並將該第二風腔內的空氣從該排風口排出;熱交換元件,其設置於該熱交換 腔中,該熱交換元件包括相互獨立的多個第一氣路和多個第二氣路,該第一氣路包括彼此相對的第一進氣口和第一出氣口,該第二氣路包括彼此相對的第二進氣口和第二出氣口;該第一出氣口與該第一風腔連通,該第二出氣口與該第二風腔連通,該第一進氣口朝向該進風口,該第二進氣口朝向該回風口。
本發明的熱交換裝置通過採用上述的結構,減少了風路的彎曲,從而減小了風阻,改善了通風效果,提高了熱交換效率。並且通過採用上述的設置熱交換元件的方式,減小了體積。
1‧‧‧殼體
2,202‧‧‧第一隔板
3,203‧‧‧第二隔板
4,804‧‧‧熱交換腔
5‧‧‧換氣腔
6,206‧‧‧第一風腔
7,207‧‧‧第二風腔
8,208‧‧‧進風口
9,209,909‧‧‧回風口
10‧‧‧新風口
11‧‧‧排風口
12‧‧‧換氣單元
13‧‧‧熱交換元件
14‧‧‧第一氣路
15‧‧‧第二氣路
16,816,916‧‧‧第一進氣口
17,817‧‧‧第一出氣口
18,818,918‧‧‧第二進氣口
19,819,919‧‧‧第二出氣口
20‧‧‧分隔部
21,221‧‧‧導風部
22‧‧‧第一轉動軸
23‧‧‧第二轉動軸
24‧‧‧進風離心風輪
25‧‧‧出風離心風輪
26‧‧‧進風渦殼
27‧‧‧進風渦殼進風口
28‧‧‧進風渦殼出風口
29‧‧‧出風渦殼
30‧‧‧出風渦殼進風口
31‧‧‧出風渦殼出風口
32‧‧‧電機支撐板
33‧‧‧第一支撐板
34‧‧‧第二支撐板
35‧‧‧第一滑道
36‧‧‧第二滑道
37‧‧‧雙軸電機
40‧‧‧電源盒
41‧‧‧進風腔
42‧‧‧第一導風腔
43,243‧‧‧第一導風孔
46,246‧‧‧第二導風孔
51‧‧‧頂板
52‧‧‧底板
53‧‧‧室內側板
54‧‧‧室外側板
55‧‧‧第一側板
56‧‧‧第二側板
61‧‧‧頂面
62‧‧‧底面
63‧‧‧第一側面
64‧‧‧第二側面
65,265‧‧‧第一熱交換腔
66,266‧‧‧第二熱交換腔
67,267‧‧‧第三熱交換腔
68,268‧‧‧第四熱交換腔
69‧‧‧第三隔板
70‧‧‧第四隔板
71‧‧‧滑軌
72‧‧‧支撐部
73‧‧‧夾持部
74‧‧‧翻邊
80‧‧‧旁通風口
81‧‧‧電機風閥
82‧‧‧電機
83‧‧‧連桿
84‧‧‧風門
244‧‧‧出風腔
245‧‧‧第二導風腔
331‧‧‧第一導風擋板
332‧‧‧第二導風擋板
801‧‧‧機殼
802‧‧‧隔板
805‧‧‧排氣腔
808‧‧‧室外新風進氣口
809‧‧‧室外空氣排氣口
810‧‧‧室內新風排氣口
813,913‧‧‧熱交換芯
826‧‧‧上層蝸殼
829‧‧‧下層蝸殼
924‧‧‧進風渦殼
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熱交換裝置的俯視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熱交換裝置的A-A剖視示意圖;圖3是圖1所示熱交換裝置的B-B剖視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隔板的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風路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熱交換元件的另一結構的示意圖;圖7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分隔部的示意圖;圖8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第二隔板的示意圖;圖9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風路示意圖;圖10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熱交換腔的示意圖; 圖11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電機風閥的打開時的示意圖;圖12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電機風閥的閉合時的示意圖;圖13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熱交換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4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風門示意圖;圖15是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滑軌示意圖;圖16是圖15所示熱交換裝置的虛線部分的放大圖;圖17是現有技術的熱交換裝置的示意圖;以及圖18是另一現有技術的熱交換裝置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核心思想是,在採用六邊形熱交換元件等氣路彎曲較小且氣路較長的熱交換元件的基礎上,將熱交換元件橫向放置,使氣路進氣口朝向進風口或回風口,從而減小風阻,提高熱交換效率。另外,通過改變風路,減小風阻。
下面參照附圖描述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
[實施例1]
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熱交換裝置的俯視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熱交換裝置的A-A剖視示意圖。圖3是圖1所示熱交換裝置的B-B剖視示意圖。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熱交換裝置包括殼體1,該殼體1包括 彼此相對的頂板51和底板52,彼此相對的室內側板53和室外側板54,以及彼此相對的第一側板55和第二側板56。
殼體1內設置有第一隔板2和第二隔板3。第一隔板2平行於第一側板55,並固定在頂板51、底板52、室內側板53和室外側板54上。第一隔板2將殼體1的內部空間分隔成熱交換腔4和換氣腔5。第二隔板3將換氣腔5分隔成第一風腔6和第二風腔7。
在室內側板53的構成熱交換腔4的部分設有回風口9(參見圖1),在室內側板53的構成第一風腔6的部分設有新風口10,在室外側板54的構成熱交換腔4的部分設有進風口8,在室外側板54的構成第二風腔7的部分設有排風口11。進風口8和回風口9相對設置,新風口10和排風口11相對設置。
下面對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隔板進行描述。如圖2和圖4所示,第二隔板3包括分隔部20和導風部21。分隔部20平行於頂板51,分隔部20的四個邊分別與室內側壁53、室外側壁54、第二側壁56和導風部21連接。導風部21的頂部與分隔部20連接,底部與底板52連接,一個側邊與第一隔板2連接,另一個側邊與室內側壁53連接。
下面對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導風腔進行描述。如圖4和圖5所示,第一風腔6包括進風腔41和第一導風腔42。進風腔41由分隔部20、室內側壁53、室外側壁54、第二側壁56和頂板51共同形成。第一導風腔42由導風部21、室內側壁53、第一隔板2和底板52共同形成。第二風腔 7由第二隔板3、底板52、室內側板53、室外側板54、第二側板56和第一隔板2共同形成。
在換氣腔5中設置有換氣單元12(參見圖1和圖2),在本實施例中,換氣單元12包括:雙軸電機37,進風離心風輪24,出風離心風輪25,進風渦殼26和出風渦殼29。
雙軸電機37固定於第二隔板3的分隔部20上且關於分隔部20所在的平面對稱,雙軸電機37包括第一轉動軸22和第二轉動軸23,第一轉動軸22和第二轉動軸23的軸向方向垂直於分隔部20所在的平面。
進風離心風輪24位於進風腔41內,並且與雙軸電機37的第一轉動軸22連接,在雙軸電機37的驅動下轉動。出風離心風輪25位於第二風腔7內,並且與雙軸電機37的第二轉動軸23連接,在雙軸電機37的驅動下轉動。
進風渦殼26設置在進風離心風輪24的外部,並且進風渦殼26在進風離心風輪24軸向方向上設置進風渦殼進風口27,在徑向方向上設置進風渦殼出風口28,該進風渦殼出風口28與新風口10相對接。出風渦殼29設置在出風離心風輪25的外部,並且出風渦殼29在出風離心風輪25軸向方向上設置出風渦殼進風口30,在徑向方向上設置出風渦殼出風口31,出風渦殼出風口31與排風口11相對接。
在熱交換腔4中設置有熱交換元件13(參見圖1至圖3),在本實施例中,熱交換元件13是六邊形熱交換元件。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熱交換元件13也可以是正方形、長方形或者菱形熱交換元件。這樣的熱 交換元件氣路較長,因此氣體的熱交換充分,從而可以獲得提高熱交換效率的有益效果。並且,這樣的熱交換元件氣路的彎曲較小,因此氣體在熱交換元件中流動時的風阻較小,風量較大,從而可以獲得提高通風效率的有益效果。
熱交換元件13包括:將導熱板保持規定間隔層疊並交替形成相互獨立的通路的多個第一氣路14和多個第二氣路15(參見圖3),彼此相對的頂面61和底面62,以及彼此相對的六邊形的第一側面63和第二側面64。第一氣路14包括彼此相對的第一進氣口16和第一出氣口17,第二氣路15包括彼此相對的第二進氣口18和第二出氣口19。
熱交換元件13的頂面61與頂板51相接觸,底面62與底板52相接觸,第一側面63與第一隔板2相接觸,第二側面64與第一側板55相接觸,第一進氣口16朝向進風口8,第二進氣口18朝向回風口9。第一氣路14的軸線和第二氣路15的軸線均與第一隔板2平行。通過這樣放置熱交換元件13,可以獲得減小熱交換裝置體積的有益效果。並且,室外空氣從進風口8進入殼體1後,可以直接進入第一進氣口16,室內空氣從回風口9進入殼體1後,可以直接進入第二進氣口18,這樣減少了風路的彎曲,從而可以獲得減小風阻的有益效果。
熱交換元件13將熱交換腔4分隔成第一熱交換腔65、第二熱交換腔66、第三熱交換腔67和第四熱交換腔68(參見圖3)。進風口8位置與第一熱交換腔65對應,回風口9的位置與第三熱交換腔67對應。
在本實施例中,熱交換腔4中還設置有第三隔板69和第四隔板70。第三隔板69設置在由多個第一進氣口16形成的平面和由多個第二出氣口19形成的平面的交界線與室外側板54之間。第四隔板70設置在由多個第一出氣口17形成的平面和由多個第二進氣口18形成的平面的交界線與室內側板53之間。
在第一隔板2的構成第二熱交換腔66的部分開設有第一導風孔43(參見圖3至圖5),第一導風腔42通過第一導風孔43與第二熱交換腔66以及第一出氣口17連通。在第一隔板2的構成第四熱交換腔68的部分開設有第二導風孔46,第二風腔7通過第二導風孔46與第四熱交換腔68以及第二出氣口19連通。
通風時,室外空氣先從進風口8進入第一熱交換腔65(參見圖3),再進入第一進氣口16,經過第一氣路14從第一出氣口17排出,然後進入第二熱交換腔66,經由第一導風孔43進入第一導風腔42(參見圖4和圖5),再進入進風腔41,之後通過進風渦殼進風口27進入進風渦殼26,再經由進風渦殼出風口28排出,最後通過新風口10進入室內。
室內空氣從回風口9進入第三熱交換腔67(參見圖3),再進入第二進氣口18,經過第二氣路15從第二出氣口19排出,然後進入第四熱交換腔68,再經由第二導風孔46進入第二風腔7(參見圖4和圖5),通過出風渦殼進風口30進入出風渦殼29,再經由出風渦殼出風口31排出,最後通過排風口11排出室外。
通過這樣的風路設計,減少了風路的彎曲,從而可以獲得減小風阻的有益效果。
另外,本發明的熱交換元件13的第一氣路14和第二氣路15也可以是如圖6所示的結構。
為了便於拆卸,第二隔板3的分隔部20可以包括電機支撐板32、第一支撐板33和第二支撐板34。如圖7所示,電機支撐板32位於第一支撐板33和第二支撐板34之間。第一支撐板33固定在室內側板53和第二側板56上,第二支撐板34固定在室外側板54和第二側板56上。第一支撐板33上設置有第一滑道35,第二支撐板34上設置有第二滑道36,電機支撐板32可以沿第一滑道35和第二滑道36在垂直於第一隔板2的方向上滑動。雙軸電機37固定在電機支撐板32的中央,檢修時,換氣單元12可以連同電機支撐板32一起沿水準方向拉出,從而便於拆卸。
為了便於安裝,可以將新風口10和排風口11相對設置,使新風口10和排風口11的軸線在同一豎直面上(如圖1所示)。從而便於將熱交換裝置與外部的風管連接。
為了便於檢修,可以將檢修面板(未示出)設置在第一側壁55上。這樣,檢修時拆下檢修面板後,可以方便地從殼體1中將熱交換元件13和換氣單元12取出。並且,通過將檢修面板開設在熱交換裝置的側面,還可以擴大熱交換裝置的適用範圍。即,本發明的熱交換裝置既可以將頂板51朝上吊裝在房屋的天花板上,也可以將底板52朝上吊裝在天花板上,適用於各種不同的房屋格局。
為了便於檢修,還可以將電源盒40設置在第一側壁55上(參見圖1)。這樣,檢修時拆下檢修面板後,可以方便地對電源盒40進行檢修。
為了防止結露,可以在第一隔板2的靠近熱交換元件13的一面貼有隔熱材料。這樣,第一熱交換腔65內的較冷的室外空氣和第三熱交換腔67內的較熱的室內空氣不會通過第一隔板2進行熱傳導,從而可以防止在第一隔板2上結露。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熱交換裝置的基本結構相同,以下僅就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進行描述。
圖8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第二隔板示意圖。如圖8所示,第二隔板203包括分隔部20和導風部221。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第二實施例中的導風部221位於分隔部20的上方。導風部221的底部與分隔部20連接,頂部與頂板51連接,一個側邊與第一隔板2連接,另一個側邊與室外側壁54連接。
圖9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第二導風腔示意圖。如圖8和圖9所示,第二風腔207包括出風腔244和第二導風腔245。出風腔244由分隔部20、室內側壁53、室外側壁54、第二側壁56和底板52共同形成。第二導風腔245由導風部221、室外側壁54、第一隔板202和頂板51共同形成。第一風腔206由第二隔板203、頂板51、室內側板53、室外側板54、第二側板56和第一隔板202共同形成。
圖10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熱交換腔示意圖。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第二實施例中的熱交換元件13倒立放置,即,熱交換元件13的頂面61與底板52相接觸,底面62與頂板51相接觸。
如圖10所示,熱交換元件13將熱交換腔4分隔成第一熱交換腔265、第二熱交換腔266、第三熱交換腔267和第四熱交換腔268。進風口208的位置與第一熱交換腔265對應,回風口209的位置與第三熱交換腔267對應。
在第一隔板202的構成第二熱交換腔266的部分開設有第一導風孔243(參見圖9),第一風腔206通過第一導風孔243與第二熱交換腔266以及第一出氣口17連通。在第一隔板202的構成第四熱交換腔268的部分開設有第二導風孔246,第二導風腔245通過第二導風孔246與第四熱交換腔268以及第二出氣口19連通。
通風時,室外空氣先從進風口208進入第一熱交換腔265(參見圖10),再進入第一進氣口16,經過第一氣路14從第一出氣口17排出,然後進入第二熱交換腔266,經由第一導風孔243進入第一風腔206(參見圖8和圖9),之後通過進風渦殼進風口27進入進風渦殼26,再經由進風渦殼出風口28排出,最後通過新風口10進入室內。
室內空氣從回風口209進入第三熱交換腔267(參見圖10),再進入第二進氣口18,經過第二氣路15從第二出氣口19排出,然後進入第四熱交換腔268,再經由第二導風孔246進入第二導風腔245(參見圖8和圖9),之後通過出風 渦殼進風口30進入出風渦殼29,再經由出風渦殼出風口31排出,最後通過排風口11排出室外。
此外,如圖8、圖9所示,第一隔板202上開設有旁通風口80,旁通風口80使第二風腔207和回風口209連通。具體地,旁通風口80開設在第一隔板202的構成第三熱交換腔267的部分。如圖9中的虛線所示,在第一隔板202的與旁通風口80相對應的位置還設置有電機風閥81,電機風閥81用於控制旁通風口80的打開和閉合。
圖11和圖12示出了電機風閥81的結構。電機風閥81包括:電機82,連桿83和風門84。電機82驅動連桿83,帶動風門84運動,從而控制旁通風口80的打開和閉合。
需要進行熱交換通風時,電機風閥81使旁通風口80閉合。室外空氣先從進風口208進入第一熱交換腔265(參見圖10),再進入第一進氣口16,經過第一氣路14從第一出氣口17排出,然後進入第二熱交換腔266,經由第一導風孔243進入第一風腔206(參見圖8和圖9),之後通過進風渦殼進風口27進入進風渦殼26(參見圖2),再經由進風渦殼出風口28排出,最後通過新風口10進入室內。
室內空氣從回風口209進入第三熱交換腔267(參見圖10),再進入第二進氣口18,經過第二氣路15從第二出氣口19排出,然後進入第四熱交換腔268,再經由第二導風孔246進入第二導風腔245(參見圖8和圖9),之後通過出風渦殼進風口30進入出風渦殼29,再經由出風渦殼出風口31排出,最後通過排風口11排出室外。
不需要進行熱交換時,也可以直接通風。電機風閥81使旁通風口80打開。室內空氣先從回風口209進入第三熱交換腔267(參見圖9),再經由旁通風口80直接進入第二風腔207(參見圖8和圖9),之後通過出風渦殼進風口30進入出風渦殼29,再經由出風渦殼出風口31排出,最後通過排風口11排出室外。
進風路徑與需要進行熱交換時的進風路徑相同。
通過設置旁通風口80和電機風閥81,可以在春秋季等室內外溫度接近的季節,使室內空氣不經過熱交換元件13,直接排出室外。從而獲得快速換氣的技術效果。
[實施例3]
以下,描述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
第三實施例是第二實施例的變形,第三實施例中的熱交換腔的結構與第二實施例的熱交換腔的結構(圖10)相同,因此省略其描述。以下僅描述第三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的不同之處。第三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導風部221的結構。
具體來說,如圖11所示,在第三實施例中,導風部221包括第一導風擋板331,第一導風擋板331靠近排風口11一側,並且與排風口11相對,所述第一導風擋板331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隔板202連接,所述第一導風擋板331的另一端與殼體1連接。
下面結合圖10和圖11描述第三實施例的熱交換裝置的工作過程。
通風時,室外空氣先從進風口208進入第一熱交換腔265(參見圖10),再進入第一進氣口16,經過第一氣路14從第一出氣口17排出,然後進入第二熱交換腔266,經由第一導風孔243進入第一風腔206(參見圖10和圖11),之後通過進風渦殼進風口27進入進風渦殼26,再經由進風渦殼出風口28排出,最後通過新風口10進入室內。
室內空氣從回風口209進入第三熱交換腔267(參見圖10),再進入第二進氣口18,經過第二氣路15從第二出氣口19排出,然後進入第四熱交換腔268,再經由第二導風孔246進入第二風腔207(參見圖10和圖13),之後通過出風渦殼進風口進入出風渦殼,再經由出風渦殼出風口排出,最後通過排風口11排出室外。
與第二實施例相比,第三實施例的導風部221採用了導風擋板331的結構,加工更為簡單,並且安裝方便;此外,與第二實施例的導風效果相比,第三實施例的導風腔的結構有效地降低了風阻。
此外,為了進一步降低風阻,如圖13所示,導風部221還包括第二導風擋板332,所述第二導風擋板332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導風擋板331連接,所述第二導風擋板332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隔板202連接,第二導風擋板332的所述第二端與排風口11側的殼體1的距離大於所述第一端與排風口11側的殼體1的距離。
此外,如圖14所示,第一隔板202上開設有旁通風口80,旁通風口80使第二風腔207和回風口209連通。具 體地,旁通風口80開設在第一隔板202的構成第三熱交換腔267的部分。在第一隔板202的與旁通風口80相對應的位置還設置有電機風閥81,電機風閥81用於控制旁通風口80的打開和閉合。
這樣,在不需要進行熱交換時,可以直接通風。電機風閥81使旁通風口80打開。室內空氣先從回風口209進入第三熱交換腔267(參見圖10),再經由旁通風口80直接進入第二風腔207(參見圖14),之後通過出風渦殼進風口30進入出風渦殼29(參見圖2),再經由出風渦殼出風口31排出,最後通過排風口11排出室外。
[實施例4]
下面,描述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
第四實施例是對第三實施例的變形。以下僅描述二者的不同之處。
第四實施例與第三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第一導風擋板331靠近新風口10一側,並且與新風口10相對。即在第四實施例中,導風部221包括第一導風擋板331,第一導風擋板331靠近新風口10一側,並且與新風口10相對,第一導風擋板331的一端與第一隔板202連接,第一導風擋板331的另一端與所述殼體1連接。
同樣,為了進一步降低風阻,導風部221還包括第二導風擋板332,所述第二導風擋板332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導風擋板331連接,所述第二導風擋板332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隔板202連接,第二導風擋板332的所述第二端與 新風口10側的殼體1的距離大於所述第一端與新風口10側的殼體1的距離。
[實施例5]
下面,描述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
第五實施例是對第一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
為了獲得便於安裝和拆卸熱交換元件13的技術效果,如圖15和圖16所示,第三隔板69和第四隔板70的靠近熱交換元件13的一邊分別設置有滑軌71。滑軌71包括:支撐部72和夾持部73,支撐部72與由多個第一進氣口16或第二進氣口18形成的平面抵接,夾持部73與由多個第二出氣口19或第一出氣口17形成的平面抵接,夾持部73的兩端設置有翻邊74。
在安裝熱交換元件13時,可以將熱交換元件13兩邊的尖角放入滑軌71的支撐部72和夾持部73所形成的夾角中,從而使熱交換元件13沿著滑軌71滑動。另外,通過設置翻邊74還可以獲得便於將熱交換元件13兩邊的尖角放入滑軌71的支撐部72和夾持部73所形成的夾角的技術效果。
以上,已參照詳細或特定的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可以將上述實施例進行適當的組合,例如將第五實施例中的滑軌的方案應用到第二至第四實施例中。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與範圍的前提下進行各種變型及修正。
[工業實用性]
本發明的熱交換裝置具有熱交換效率高、風阻小、體積小、安裝方便等有益效果。
[引證文件列表]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CN102305448A
專利文獻2:CN2180929Y
專利文獻3:CN102939504A
1‧‧‧殼體
2‧‧‧第一隔板
4‧‧‧熱交換腔
5‧‧‧換氣腔
8‧‧‧進風口
9‧‧‧回風口
10‧‧‧新風口
11‧‧‧排風口
12‧‧‧換氣單元
13‧‧‧熱交換元件
40‧‧‧電源盒
53‧‧‧室內側板
54‧‧‧室外側板
55‧‧‧第一側板
56‧‧‧第二側板
63‧‧‧第一側面
64‧‧‧第二側面

Claims (14)

  1. 一種熱交換裝置,包括:殼體,該殼體內設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該第一隔板將該殼體的內部空間分隔為熱交換腔和換氣腔,該第二隔板將該換氣腔分隔為第一風腔和第二風腔,在該殼體的構成該熱交換腔的部分設有彼此相對的進風口和回風口,在該殼體的構成該第一風腔的部分設有新風口,在殼體的構成該第二風腔的部分設有排風口;換氣單元,其設置於該換氣腔內,用於將該第一風腔內的空氣從該新風口排出,並將該第二風腔內的空氣從該排風口排出;熱交換元件,其設置於該熱交換腔中,該熱交換元件包括相互獨立的多個第一氣路和多個第二氣路,該第一氣路包括彼此相對的第一進氣口和第一出氣口,該第二氣路包括彼此相對的第二進氣口和第二出氣口;該第一出氣口與該第一風腔連通,該第二出氣口與該第二風腔連通,該第一進氣口朝向該進風口,該第二進氣口朝向該回風口。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隔板包括分隔部和導風部,所述第一風腔包括進風腔和第一導風腔,所述第一隔板上開設有第一導風孔,該第一導風腔通過該第一導風孔與所述第一出氣口連通; 所述第一隔板上開設有第二導風孔,所述第二風腔通過該第二導風孔與所述第二出氣口連通。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隔板包括分隔部和導風部,所述第一隔板上開設有第一導風孔,所述第一風腔通過該第一導風孔與所述第一出氣口連通;所述第二風腔包括出風腔和第二導風腔,所述第一隔板上開設有第二導風孔,該第二導風腔通過該第二導風孔與所述第二出氣口連通。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導風部包括第一導風擋板,所述第一導風擋板靠近新風口一側,並且與所述新風口相對,所述第一導風擋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隔板連接,所述第一導風擋板的另一端與所述殼體連接。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導風部還包括第二導風擋板,所述第二導風擋板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導風擋板連接,所述第二導風擋板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隔板連接,所述第二導風擋板的所述第二端與新風口側的所述殼體的距離大於所述第一端與所述新風口側的所述殼體的距離。
  6. 如請求項3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導風部包括第一導風擋板,導風擋板靠近排風口一側,並且與所述排風口相對,並且所述第一導風擋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隔板連接,所述第一導風擋板的另 一端與所述殼體連接。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導風部還包括第二導風擋板,所述第二導風擋板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導風擋板連接,所述第二導風擋板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隔板連接,所述第二導風擋板的所述第二端與排風口側的所述殼體的距離大於所述第一端與所述排風口側的所述殼體的距離。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新風口與所述排風口相對設置。
  9. 如請求項1至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熱交換元件是六邊形熱交換元件、正方形熱交換元件、長方形熱交換元件或菱形熱交換元件。
  10. 如請求項1至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隔板的靠近所述熱交換元件的表面上設置有隔熱材料。
  11. 如請求項1至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隔板上設置有旁通風口,所述旁通風口使該第二風腔和該回風口連通,並且所述熱交換裝置還包括:電機風閥,其設置於該第一隔板的與該旁通風口相對應的位置。
  12. 如請求項9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熱交換元件將所述熱交換腔分隔成第一熱交換腔、第二熱交換腔、第三熱交換腔和第四熱交換腔,所述回風口的位置與該第三熱交換腔對應,所述旁通風 口開設在所述第一隔板的構成該第三熱交換腔的部分。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熱交換腔與所述第四熱交換腔之間設置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二熱交換腔與所述第三熱交換腔之間設置有第四隔板,該第三隔板和該第四隔板的靠近所述熱交換元件的一邊分別設置有滑軌。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滑軌包括:支撐部和夾持部,該支撐部與由多個所述第一進氣口或所述第二進氣口形成的平面抵接,該夾持部與由多個所述第二出氣口或所述第一出氣口形成的平面抵接,該夾持部的兩端設置有翻邊。
TW103127047A 2013-08-30 2014-08-07 Heat exchange device TWI5465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38366.5U CN203642446U (zh) 2012-12-28 2013-08-30 热交换装置
CN201310388718.8A CN103912977B (zh) 2012-12-28 2013-08-30 热交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8229A true TW201508229A (zh) 2015-03-01
TWI546508B TWI546508B (zh) 2016-08-21

Family

ID=53189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7047A TWI546508B (zh) 2013-08-30 2014-08-07 Heat exchange devic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4650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4719B (zh) * 2016-01-19 2017-05-21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氣流交換裝置之通風組件
CN112178852A (zh) * 2020-09-30 2021-01-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内循环模式风阻小的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4719B (zh) * 2016-01-19 2017-05-21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氣流交換裝置之通風組件
CN106979578A (zh) * 2016-01-19 2017-07-25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气流交换装置的通风组件
CN106979578B (zh) * 2016-01-19 2022-05-17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气流交换装置的通风组件
CN112178852A (zh) * 2020-09-30 2021-01-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内循环模式风阻小的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12178852B (zh) * 2020-09-30 2021-11-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内循环模式风阻小的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46508B (zh) 2016-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33039U (zh) 一种空调器
US9395097B2 (en) Layout for an energy recovery ventilator system
US7997328B2 (en) Air conditioner
CN206222463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3438539A (zh) 小型节能换气机
CN104202945A (zh) 一种服务器机柜和数据中心机房
CN203432021U (zh) 小型节能换气机
CN102748828B (zh) 垂直式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TWI546508B (zh) Heat exchange device
CN106128779B (zh) 超级电容散热系统
CN205383733U (zh) 新风机及涡轮风机
JP2015087058A (ja) 全熱交換器式換気扇
CN102798189B (zh) 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CN201129801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209563107U (zh) 一种集装箱数据中心
CN209426527U (zh) 暗藏式房车空调外机和房车内的布局及房车空调器
CN101832613B (zh) 一种单电机热回收换气装置
CN204313447U (zh) 新风换气机
TW201209551A (en) Container data center
KR101784135B1 (ko) 화재 피해를 줄이기 위한 환풍 시스템
WO2019047805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9297092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3912977B (zh) 热交换装置
CN20890766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6222517U (zh) 窗式空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