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12977B - 热交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12977B
CN103912977B CN201310388718.8A CN201310388718A CN103912977B CN 103912977 B CN103912977 B CN 103912977B CN 201310388718 A CN201310388718 A CN 201310388718A CN 103912977 B CN103912977 B CN 1039129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air
chamber
air inlet
part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887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12977A (zh
Inventor
赵媛明
韩震
张瑞
霍仲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Beijing Bran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Beijing Branch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Beijing Branch
Priority to CN20131038871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1297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129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2977A/zh
Priority to TW103127047A priority patent/TWI546508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129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29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属于通风换气领域。本发明提供的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热交换腔和换气腔,该换气腔分隔为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在壳体上设有彼此相对的进风口和回风口,以及彼此相对的新风口和排风口;换气单元,其设置于该换气腔内;热交换元件,其设置于热交换腔中,热交换元件包括相互独立的多个第一气路和多个第二气路,该第一气路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第二气路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第一出气口与该第一风腔连通,第二出气口与第二风腔连通,第一进气口朝向进风口,第二进气口朝向回风口。本发明的热交换装置具有热交换效率高,风阻小,体积小等有益效果。

Description

热交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设置于天花板内的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的根本,随着人们对通风换气质量的要求的提高,目前,开发出了多种多样的换气装置,例如热交换装置。
具体而言,中国专利申请CN102305448A公开了一种全热交换机,如图12所示,该全热交换机包括设置在机壳801前侧的室内空气进气口、室内新风排气口810,和彼此对应设置在机壳801后侧的室外新风进气口808、室外空气排气口809,机壳801中的隔板802将机壳801内部分成热交换腔804和排气腔805。热交换腔804中设置有热交换芯813,排气腔805中设置有排气装置。
换气时,室外空气从室外新风进气口808进入热交换芯813的第一进气口816,再由热交换芯813的第一出气口817排出,进入排气装置的下层蜗壳829,最后从室内新风排气口810排出;室内空气从室内空气进气口进入热交换芯813的第二进气口818,再由热交换芯813的第二出气口819排出,进入排气装置的上层蜗壳826,最后从室外空气排气口809排出。
因为第一进气口816不是朝向室外新风进气口808,所以室外新风从室外新风进气口808进入后,要先向下转弯,然后才能进入第一进气口816,并且气路的弯曲也比较大,因此进风时的风阻比较大,风量比较小。同样,出风的风路弯曲也比较大,所以出风的风阻也比较大,风量比较小。因此通风效果差。另外,因为热交换元件813的气路比较短,所以空气在热交换元件813中通过的时间比较短,因此不能进行充分的热交换,这样,该全热交换机的热交换效率就比较低。
并且,该全热交换机的检修面板设置在机器底部,而且该全热交换机是设置在房屋的吊顶中,所以拆卸时非常不方便。并且,拆卸时全热交换机内部的灰尘会掉落在维修人员的身上。
中国专利CN2180929Y公开了一种室内外双向换气机,如图13所示,该换气机采用六边形热交换芯913,气路比较长,因此热交换效率比较高。另外,因为第二进气口918朝向回风口909,所以室内空气从回风口909进入后,能够直接进入热交换芯913,而且,第二进气口918和第二出气口919彼此相对,气路弯曲较小,因此风阻较小。但是进风时,室外空气先经过进风涡壳924,再由进风涡壳924的出风口进入第一进气口916,因为此时风速较大,第一进气口916又比较小,所以风阻会很大,因此通风效果比较差。
另外,因为该换气机的热交换芯913纵向放置,所以该换气机的体积较大。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针对现有热交换装置热交换效率低、风阻大、体积大、检修不方便等问题,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
[解决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内设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该第一隔板将该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热交换腔和换气腔,该第二隔板将该换气腔分隔为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在该壳体的构成该热交换腔的部分设有彼此相对的进风口和回风口,在该壳体的构成该第一风腔的部分设有新风口,在壳体的构成该第二风腔的部分设有排风口;换气单元,其设置于该换气腔内,用于将该第一风腔内的空气从该新风口排出,并将该第二风腔内的空气从该排风口排出;热交换元件,其设置于该热交换腔中,该热交换元件包括相互独立的多个第一气路和多个第二气路,该第一气路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该第二气路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该第一出气口与该第一风腔连通,该第二出气口与该第二风腔连通,该第一进气口朝向该进风口,该第二进气口朝向该回风口;第二隔板包括分隔部和导风部,第一隔板上开设有第一导风孔,第一风腔通过该第一导风孔与第一出气口连通;第二风腔包括出风腔和第二导风腔,第一隔板上开设有第二导风孔,该第二导风腔通过该第二导风孔与第二出气口连通。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内设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该第一隔板将该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热交换腔和换气腔,该第二隔板将该换气腔分隔为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在该壳体的构成该热交换腔的部分设有彼此相对的进风口和回风口,在该壳体的构成该第一风腔的部分设有新风口,在壳体的构成该第二风腔的部分设有排风口;换气单元,其设置于该换气腔内,用于将该第一风腔内的空气从该新风口排出,并将该第二风腔内的空气从该排风口排出;热交换元件,其设置于该热交换腔中,该热交换元件包括相互独立的多个第一气路和多个第二气路,该第一气路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该第二气路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该第一出气口与该第一风腔连通,该第二出气口与该第二风腔连通,该第一进气口朝向该进风口,该第二进气口朝向该回风口;第二隔板包括分隔部和导风部,第一风腔包括进风腔和第一导风腔,第一隔板上开设有第一导风孔,该第一导风腔通过该第一导风孔与第一出气口连通;第一隔板上开设有第二导风孔,第二风腔通过该第二导风孔与第二出气口连通。
[发明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热交换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减少了风路的弯曲,从而减小了风阻,改善了通风效果,提高了热交换效率。并且通过采用上述的设置热交换元件的方式,减小了体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的A-A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的B-B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隔板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风路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元件的另一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分隔部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隔板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风路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腔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现有技术的热交换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13是另一现有技术的热交换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思想是,在采用六边形热交换元件等气路弯曲较小且气路较长的热交换元件的基础上,将热交换元件横向放置,使气路进气口朝向进风口或回风口,从而减小风阻,提高热交换效率。另外,通过改变风路,减小风阻。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的A-A剖视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的B-B剖视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1,该壳体1包括彼此相对的顶板51和底板52,彼此相对的室内侧板53和室外侧板54,以及彼此相对的第一侧板55和第二侧板56。
壳体1内设置有第一隔板2和第二隔板3。第一隔板2平行于第一侧板55,并固定在顶板51、底板52、室内侧板53和室外侧板54上。第一隔板2将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热交换腔4和换气腔5。第二隔板3将换气腔5分隔成第一风腔6和第二风腔7。
在室内侧板53的构成热交换腔4的部分设有回风口9(参见图1),在室内侧板53的构成第一风腔6的部分设有新风口10,在室外侧板54的构成热交换腔4的部分设有进风口8,在室外侧板54的构成第二风腔7的部分设有排风口11。进风口8和回风口9相对设置,新风口10和排风口11相对设置。
下面对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隔板进行描述。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隔板3包括分隔部20和导风部21。分隔部20平行于顶板51,分隔部20的四个边分别与室内侧壁53、室外侧壁54、第二侧壁56和导风部21连接。导风部21的顶部与分隔部20连接,底部与底板52连接,一个侧边与第一隔板2连接,另一个侧边与室内侧壁53连接。
下面对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导风腔进行描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风腔6包括进风腔41和第一导风腔42。进风腔41由分隔部20、室内侧壁53、室外侧壁54、第二侧壁56和顶板51共同形成。第一导风腔42由导风部21、室内侧壁53、第一隔板2和底板52共同形成。第二风腔7由第二隔板3、底板52、室内侧板53、室外侧板54、第二侧板56和第一隔板2共同形成。
在换气腔5中设置有换气单元12(参见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换气单元12包括:双轴电机37,进风离心风轮24,出风离心风轮25,进风涡壳26和出风涡壳29。
双轴电机37固定于第二隔板3的分隔部20上且关于分隔部20所在的平面对称,双轴电机37包括第一转动轴22和第二转动轴23,第一转动轴22和第二转动轴23的轴向方向垂直于分隔部20所在的平面。
进风离心风轮24位于进风腔41内,并且与双轴电机37的第一转动轴22连接,在双轴电机37的驱动下转动。出风离心风轮25位于第二风腔7内,并且与双轴电机37的第二转动轴23连接,在双轴电机37的驱动下转动。
进风涡壳26设置在进风离心风轮24的外部,并且进风涡壳26在进风离心风轮24轴向方向上设置进风涡壳进风口27,在径向方向上设置进风涡壳出风口28,该进风涡壳出风口28与新风口10相对接。出风涡壳29设置在出风离心风轮25的外部,并且出风涡壳29在出风离心风轮25轴向方向上设置出风涡壳进风口30,在径向方向上设置出风涡壳出风口31,出风涡壳出风口31与排风口11相对接。
在热交换腔4中设置有热交换元件13(参见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元件13是六边形热交换元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热交换元件13也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或者菱形热交换元件。这样的热交换元件气路较长,因此气体的热交换充分,从而可以获得提高热交换效率的有益效果。并且,这样的热交换元件气路的弯曲较小,因此气体在热交换元件中流动时的风阻较小,风量较大,从而可以获得提高通风效率的有益效果。
热交换元件13包括:将导热板保持规定间隔层叠并交替形成相互独立的通路的多个第一气路14和多个第二气路15(参见图3),彼此相对的顶面61和底面62,以及彼此相对的六边形的第一侧面63和第二侧面64。第一气路14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进气口16和第一出气口17,第二气路15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二进气口18和第二出气口19。
热交换元件13的顶面61与顶板51相接触,底面62与底板52相接触,第一侧面63与第一隔板2相接触,第二侧面64与第一侧板55相接触,第一进气口16朝向进风口8,第二进气口18朝向回风口9。第一气路14的轴线和第二气路15的轴线均与第一隔板2平行。通过这样放置热交换元件13,可以获得减小热交换装置体积的有益效果。并且,室外空气从进风口8进入壳体1后,可以直接进入第一进气口16,室内空气从回风口9进入壳体1后,可以直接进入第二进气口18,这样减少了风路的弯曲,从而可以获得减小风阻的有益效果。
热交换元件13将热交换腔4分隔成第一热交换腔65、第二热交换腔66、第三热交换腔67和第四热交换腔68(参见图3)。进风口8位置与第一热交换腔65对应,回风口9的位置与第三热交换腔67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腔4中还设置有第三隔板69和第四隔板70。第三隔板69设置在由多个第一进气口16形成的平面和由多个第二出气口19形成的平面的交界线与室外侧板54之间。第四隔板70设置在由多个第一出气口17形成的平面和由多个第二进气口18形成的平面的交界线与室内侧板53之间。
在第一隔板2的构成第二热交换腔66的部分开设有第一导风孔43(参见图3至图5),第一导风腔42通过第一导风孔43与第二热交换腔66以及第一出气口17连通。在第一隔板2的构成第四热交换腔68的部分开设有第二导风孔46,第二风腔7通过第二导风孔46与第四热交换腔68以及第二出气口19连通。
通风时,室外空气先从进风口8进入第一热交换腔65(参见图3),再进入第一进气口16,经过第一气路14从第一出气口17排出,然后进入第二热交换腔66,经由第一导风孔43进入第一导风腔42(参见图4和图5),再进入进风腔41,之后通过进风涡壳进风口27进入进风涡壳26,再经由进风涡壳出风口28排出,最后通过新风口10进入室内。
室内空气从回风口9进入第三热交换腔67(参见图3),再进入第二进气口18,经过第二气路15从第二出气口19排出,然后进入第四热交换腔68,再经由第二导风孔46进入第二风腔7(参见图4和图5),通过出风涡壳进风口30进入出风涡壳29,再经由出风涡壳出风口31排出,最后通过排风口11排出室外。
通过这样的风路设计,减少了风路的弯曲,从而可以获得减小风阻的有益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元件13的第一气路14和第二气路15也可以是如图6所示的结构。
为了便于拆卸,第二隔板3的分隔部20可以包括电机支撑板32、第一支撑板33和第二支撑板34。如图7所示,电机支撑板32位于第一支撑板33和第二支撑板34之间。第一支撑板33固定在室内侧板53和第二侧板56上,第二支撑板34固定在室外侧板54和第二侧板56上。第一支撑板33上设置有第一滑道35,第二支撑板34上设置有第二滑道36,电机支撑板32可以沿第一滑道35和第二滑道36在垂直于第一隔板2的方向上滑动。双轴电机37固定在电机支撑板32的中央,检修时,换气单元12可以连同电机支撑板32一起沿水平方向拉出,从而便于拆卸。
为了便于安装,可以将新风口10和排风口11相对设置,使新风口10和排风口11的轴线在同一竖直面上(如图1所示)。从而便于将热交换装置与外部的风管连接。
为了便于检修,可以将检修面板(未示出)设置在第一侧壁55上。这样,检修时拆下检修面板后,可以方便地从壳体1中将热交换元件13和换气单元12取出。并且,通过将检修面板开设在热交换装置的侧面,还可以扩大热交换装置的适用范围。即,本发明的热交换装置既可以将顶板51朝上吊装在房屋的天花板上,也可以将底板52朝上吊装在天花板上,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房屋格局。
为了便于检修,还可以将电源盒40设置在第一侧壁55上(参见图1)。这样,检修时拆下检修面板后,可以方便地对电源盒40进行检修。
为了防止结露,可以在第一隔板2的靠近热交换元件13的一面贴有隔热材料。这样,第一热交换腔65内的较冷的室外空气和第三热交换腔67内的较热的室内空气不会通过第一隔板2进行热传导,从而可以防止在第一隔板2上结露。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基本结构相同,以下仅就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进行描述。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隔板示意图。如图8所示,第二隔板203包括分隔部20和导风部221。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第二实施例中的导风部221位于分隔部20的上方。导风部221的底部与分隔部20连接,顶部与顶板51连接,一个侧边与第一隔板2连接,另一个侧边与室外侧壁54连接。
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导风腔示意图。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风腔207包括出风腔244和第二导风腔245。出风腔244由分隔部20、室内侧壁53、室外侧壁54、第二侧壁56和底板52共同形成。第二导风腔245由导风部221、室外侧壁54、第一隔板202和顶板51共同形成。第一风腔206由第二隔板203、顶板51、室内侧板53、室外侧板54、第二侧板56和第一隔板202共同形成。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腔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第二实施例中的热交换元件13倒立放置,即,热交换元件13的顶面61与底板52相接触,底面62与顶板51相接触。
如图10所示,热交换元件13将热交换腔4分隔成第一热交换腔265、第二热交换腔266、第三热交换腔267和第四热交换腔268。进风口208的位置与第一热交换腔265对应,回风口209的位置与第三热交换腔267对应。
在第一隔板202的构成第二热交换腔266的部分开设有第一导风孔243(参见图9),第一风腔206通过第一导风孔243与第二热交换腔266以及第一出气口17连通。在第一隔板202的构成第四热交换腔268的部分开设有第二导风孔246,第二导风腔245通过第二导风孔246与第四热交换腔268以及第二出气口19连通。
通风时,室外空气先从进风口208进入第一热交换腔265(参见图10),再进入第一进气口16,经过第一气路14从第一出气口17排出,然后进入第二热交换腔266,经由第一导风孔243进入第一风腔206(参见图8和图9),之后通过进风涡壳进风口27进入进风涡壳26,再经由进风涡壳出风口28排出,最后通过新风口10进入室内。
室内空气从回风口209进入第三热交换腔267(参见图10),再进入第二进气口18,经过第二气路15从第二出气口19排出,然后进入第四热交换腔268,再经由第二导风孔246进入第二导风腔245(参见图8和图9),之后通过出风涡壳进风口30进入出风涡壳29,再经由出风涡壳出风口31排出,最后通过排风口11排出室外。
[实施例3]
以下,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是第二实施例的变形,第三实施例中的热交换腔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腔的结构(图10)相同,因此省略其描述。以下仅描述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导风部221的结构。
具体来说,如图11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导风部221包括第一导风挡板331,第一导风挡板331靠近排风口11一侧,并且与排风口11相对,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202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的另一端与壳体1连接。
下面结合图10和图11描述第三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工作过程。
通风时,室外空气先从进风口208进入第一热交换腔265(参见图10),再进入第一进气口16,经过第一气路14从第一出气口17排出,然后进入第二热交换腔266,经由第一导风孔243进入第一风腔206(参见图10和图11),之后通过进风涡壳进风口27进入进风涡壳26,再经由进风涡壳出风口28排出,最后通过新风口10进入室内。
室内空气从回风口209进入第三热交换腔267(参见图10),再进入第二进气口18,经过第二气路15从第二出气口19排出,然后进入第四热交换腔268,再经由第二导风孔246进入第二风腔207(参见图10和图11),之后通过出风涡壳进风口进入出风涡壳,再经由出风涡壳出风口排出,最后通过排风口11排出室外。
与第二实施例相比,第三实施例的导风部221采用了导风挡板331的结构,加工更为简单,并且安装方便;此外,与第二实施例的导风效果相比,第三实施例的导风腔的结构有效地降低了风阻。
此外,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阻,如图11所示,导风部221还包括第二导风挡板332,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隔板202连接,第二导风挡板332的所述第二端与排风口11侧的壳体1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与排风口11侧的壳体1的距离。
[实施例4]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是对第三实施例的变形。以下仅描述二者的不同之处。
第四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导风挡板331靠近新风口10一侧,并且与新风口10相对。即在第四实施例中,导风部221包括第一导风挡板331,第一导风挡板331靠近新风口10一侧,并且与新风口10相对,第一导风挡板331的一端与第一隔板202连接,第一导风挡板331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1连接。
同样,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阻,导风部221还包括第二导风挡板332,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隔板202连接,第二导风挡板332的所述第二端与新风口10侧的壳体1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与新风口10侧的壳体1的距离。
以上,已参照详细或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变更及修正。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热交换装置具有热交换效率高、风阻小、体积小、安装方便、检修方便和防止结露等有益效果。
[附图标记列表]
1壳体
2,202第一隔板
3,203第二隔板
4,804热交换腔
5换气腔
6,206第一风腔
7,207第二风腔
8,208进风口
9,209,909回风口
10新风口
11排风口
12换气单元
13热交换元件
14第一气路
15第二气路
16,816,916第一进气口
17,817第一出气口
18,818,918第二进气口
19,819,919第二出气口
20分隔部
21,221导风部
22第一转动轴
23第二转动轴
24进风离心风轮
25出风离心风轮
26进风涡壳
27进风涡壳进风口
28进风涡壳出风口
29出风涡壳
30出风涡壳进风口
31出风涡壳出风口
32电机支撑板
33第一支撑板
34第二支撑板
35第一滑道
36第二滑道
37双轴电机
40电源盒
41进风腔
42第一导风腔
43,243第一导风孔
244出风腔
245第二导风腔
46,246第二导风孔
51顶板
52底板
53室内侧板
54室外侧板
55第一侧板
56第二侧板
61顶面
62底面
63第一侧面
64第二侧面
65,265第一热交换腔
66,266第二热交换腔
67,267第三热交换腔
68,268第四热交换腔
69第三隔板
70第四隔板
331第一导风挡板
332第二导风挡板
801机壳
802隔板
805排气腔
808室外新风进气口
809室外空气排气口
810室内新风排气口
813,913热交换芯
826上层蜗壳
829下层蜗壳
924进风涡壳

Claims (8)

1.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
壳体(1),该壳体(1)内设有第一隔板(2,202)和第二隔板(3,203),该第一隔板(2,202)将该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热交换腔(4)和换气腔(5),该第二隔板(3,203)将该换气腔(5)分隔为第一风腔(6,206)和第二风腔(7,207),在该壳体(1)的构成该热交换腔(4)的部分设有彼此相对的进风口(8,208)和回风口(9,209),在该壳体(1)的构成该第一风腔(6,206)的部分设有新风口(10),在壳体(1)的构成该第二风腔(7,207)的部分设有排风口(11);
换气单元(12),其设置于该换气腔(5)内,用于将该第一风腔(6,206)内的空气从该新风口(10)排出,并将该第二风腔(7,207)内的空气从该排风口(11)排出;
热交换元件(13),其设置于该热交换腔(4)中,该热交换元件(13)包括相互独立的多个第一气路(14)和多个第二气路(15),该第一气路(14)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进气口(16)和第一出气口(17),该第二气路(15)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二进气口(18)和第二出气口(19);
该第一出气口(17)与该第一风腔(6,206)连通,该第二出气口(19)与该第二风腔(7,207)连通,该第一进气口(16)朝向该进风口(8,208),该第二进气口(18)朝向该回风口(9,209);
所述第二隔板(203)包括分隔部(20)和导风部(221),所述第一隔板(202)上开设有第一导风孔(243),所述第一风腔(206)通过该第一导风孔(243)与所述第一出气口(17)连通;
所述第二风腔(207)包括出风腔(244)和第二导风腔(245),所述第一隔板(202)上开设有第二导风孔(246),该第二导风腔(245)通过该第二导风孔(246)与所述第二出气口(19)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221)包括第一导风挡板(331),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靠近新风口(10)一侧,并且与所述新风口(10)相对,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202)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1)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221)还包括第二导风挡板(332),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隔板(202)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的所述第二端与新风口(10)侧的所述壳体(1)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新风口(10)侧的所述壳体(1)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221)包括第一导风挡板(331),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靠近排风口(11)一侧,并且与所述排风口(11)相对,并且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202)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1)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221)还包括第二导风挡板(332),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隔板(202)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的所述第二端与排风口(11)侧的所述壳体(1)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排风口(11)侧的所述壳体(1)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2,202)的靠近所述热交换元件(13)的表面上设置有隔热材料。
7.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
壳体(1),该壳体(1)内设有第一隔板(2,202)和第二隔板(3,203),该第一隔板(2,202)将该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热交换腔(4)和换气腔(5),该第二隔板(3,203)将该换气腔(5)分隔为第一风腔(6,206)和第二风腔(7,207),在该壳体(1)的构成该热交换腔(4)的部分设有彼此相对的进风口(8,208)和回风口(9,209),在该壳体(1)的构成该第一风腔(6,206)的部分设有新风口(10),在壳体(1)的构成该第二风腔(7,207)的部分设有排风口(11);
换气单元(12),其设置于该换气腔(5)内,用于将该第一风腔(6,206)内的空气从该新风口(10)排出,并将该第二风腔(7,207)内的空气从该排风口(11)排出;
热交换元件(13),其设置于该热交换腔(4)中,该热交换元件(13)包括相互独立的多个第一气路(14)和多个第二气路(15),该第一气路(14)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进气口(16)和第一出气口(17),该第二气路(15)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二进气口(18)和第二出气口(19);
该第一出气口(17)与该第一风腔(6,206)连通,该第二出气口(19)与该第二风腔(7,207)连通,该第一进气口(16)朝向该进风口(8,208),该第二进气口(18)朝向该回风口(9,209);
所述第二隔板(3)包括分隔部(20)和导风部(21),所述第一风腔(6)包括进风腔(41)和第一导风腔(42),所述第一隔板(2)上开设有第一导风孔(43),该第一导风腔(42)通过该第一导风孔(43)与所述第一出气口(17)连通;
所述第一隔板(2)上开设有第二导风孔(46),所述第二风腔(7)通过该第二导风孔(46)与所述第二出气口(19)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2,202)的靠近所述热交换元件(13)的表面上设置有隔热材料。
CN201310388718.8A 2012-12-28 2013-08-30 热交换装置 Active CN1039129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88718.8A CN103912977B (zh) 2012-12-28 2013-08-30 热交换装置
TW103127047A TWI546508B (zh) 2013-08-30 2014-08-07 Heat exchange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87051 2012-12-28
CN201210587051X 2012-12-28
CN201210587051.X 2012-12-28
CN201310388718.8A CN103912977B (zh) 2012-12-28 2013-08-30 热交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12977A CN103912977A (zh) 2014-07-09
CN103912977B true CN103912977B (zh) 2018-03-23

Family

ID=5087368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38366.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42446U (zh) 2012-12-28 2013-08-30 热交换装置
CN201310388718.8A Active CN103912977B (zh) 2012-12-28 2013-08-30 热交换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38366.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42446U (zh) 2012-12-28 2013-08-30 热交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03642446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72158B (zh) * 2016-11-16 2020-04-21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热交换装置
CN112556060B (zh) * 2020-12-14 2021-12-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120593A (ko) * 2005-11-28 2005-12-22 최정애 냉난방기기용 급배기 장치
JP2008267805A (ja) * 2008-06-27 2008-11-06 Max Co Ltd 全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CN201407776Y (zh) * 2009-03-02 2010-02-17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双向通风装置
CN201429163Y (zh) * 2009-07-03 2010-03-24 管印贵 新型新风换气机
CN101957029A (zh) * 2009-07-20 2011-01-26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一体式空调器
CN102305448A (zh) * 2011-09-23 2012-01-04 广东朗能电器有限公司 全热交换机
CN102418978A (zh) * 2010-09-28 2012-04-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120593A (ko) * 2005-11-28 2005-12-22 최정애 냉난방기기용 급배기 장치
JP2008267805A (ja) * 2008-06-27 2008-11-06 Max Co Ltd 全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JP4760867B2 (ja) * 2008-06-27 2011-08-31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全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CN201407776Y (zh) * 2009-03-02 2010-02-17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双向通风装置
CN201429163Y (zh) * 2009-07-03 2010-03-24 管印贵 新型新风换气机
CN101957029A (zh) * 2009-07-20 2011-01-26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一体式空调器
CN102418978A (zh) * 2010-09-28 2012-04-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装置
CN102305448A (zh) * 2011-09-23 2012-01-04 广东朗能电器有限公司 全热交换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12977A (zh) 2014-07-09
CN203642446U (zh) 2014-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25169A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103591640A (zh) 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650746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3162353A (zh) 空调器
CN202692269U (zh) 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
WO2018129798A1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CN102478304A (zh) 空调中过滤网取出装置
CN203432021U (zh) 小型节能换气机
CN103912977B (zh) 热交换装置
CN102798189B (zh) 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CN105222253A (zh) 一种带排风和冷量回收的蒸发冷却方法和设备
CN203478494U (zh) 节能换气装置
CN206222478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1129801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204313447U (zh) 新风换气机
CN105091107B (zh) 立式空调净化器一体机
CN208059132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07132483U (zh) 一种除尘除味系统
CN104422057B (zh) 节能换气装置
TWI546508B (zh) Heat exchange device
CN101832613A (zh) 一种单电机热回收换气装置
CN202101362U (zh) 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CN2813945Y (zh) 一种空调器用换新风风机
CN208504696U (zh) 一种空调器外壳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2709310U (zh) 超大空间用立式环射送风空气处理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10

Address after: 528306, No. 2, Gui Gui Nan Road, Shunde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Ronggui), Guangdong, Fosh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312 No. 5, Tianzhu Road, Tianzhu Airport Industrial District, Beijing, Shunyi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BRANCH,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