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101362U - 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101362U CN202101362U CN2011201727509U CN201120172750U CN202101362U CN 202101362 U CN202101362 U CN 202101362U CN 2011201727509 U CN2011201727509 U CN 2011201727509U CN 201120172750 U CN201120172750 U CN 201120172750U CN 202101362 U CN202101362 U CN 2021013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wind
- heat exchange
- turbid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包括外壳、热交换器、浊风风机和新风风机。外壳浊风进口、外壳浊风通道、换热浊风进口、浊风换热流道、换热浊风出口依次连通形成浊风风道;换热新风进口、新风换热流道、换热新风出口、外壳新风通道、外壳新风出口依次连通形成新风风道;浊风风道与新风风道相隔绝。通过在换热浊风进口和外壳浊风进口之间设置机芯隔板,并且将浊风风道与新风风道经外壳的两侧进行加长布置,延长了浊风风机与新风风机通往外壳浊风进口与外壳新风出口的距离,从而极大的降低了浊风风机与新风风机噪声对室内的影响,降低了噪声污染、更加的实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换气结构,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室内外空气热交换及通风换气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室内的场合(例如一些卧室、客厅、办公室等)需要进行通风换气,以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一些常规的做法是直接引入新风,并排出室内的浊风。在室内的浊风被排出时,往往会带走室内的冷气或热量,造成室内温度升高或降低,从而增加室内的空调的负荷,消耗能量。
为此,出现了一些应用于室内的节能通风换气的装置,通常包括外壳以及安装在外壳内的换热芯体。并且在外壳上安装风机,来驱动空气流动,经过换热芯体进行热交换,以实现热量的回收利用。由于现在的节能通风换气的装置大多采用叉流换热芯体,热回收效率较低,且没有很合理利用有限的机器空间进行减噪,这样的话,风机的噪声通过浊风进口与新风出口直接进入到室内,造成室内的噪声加大,不利于室内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高热回收率、且能够有效降低噪声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包括中空的外壳,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热交换器、浊风风机和新风风机;
所述热交换器包括至少一个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相互隔绝且交替相邻的浊风换热流道和新风换热流道、与所述浊风换热流道接通的换热浊风进口和换热浊风出口、与所述新风换热流道接通的换热新风进口和换热新风出口;所述浊风风机安装在与所述浊风换热流道相对的位置处、所述新风风机安装在与所述新风换热流道相对的位置处;
所述外壳两侧设有相隔绝的外壳新风通道和外壳浊风通道,所述外壳新风通道与所述换热新风出口接通、而所述外壳浊风通道与所述换热浊风进口接通;
所述外壳上还设有与所述外壳新风通道接通的外壳新风出口、以及与所述外壳浊风通道接通的外壳浊风进口;并且在所述换热浊风进口与外壳浊风进口之间设置有将两者隔开的机芯隔板;
所述外壳浊风进口、外壳浊风通道、换热浊风进口、浊风换热流道、换热浊风出口依次连通形成浊风风道;
所述换热新风进口、新风换热流道、换热新风出口、外壳新风通道、外壳新风出口依次连通形成新风风道;
所述浊风风道与所述新风风道相隔绝。
在本实用新型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中,所述换热芯体为逆流换热芯体;所述逆流换热芯体倾斜安装在所述外壳内;
所述换热浊风进口设置在所述逆流换热芯体的一侧下部、所述换热浊风出口设置在所述逆流换热芯体的顶部;
所述换热新风进口设置在所述逆流换热芯体的另一侧上部、所述换热新风出口设置在所述逆流换热芯体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中,所述浊风风机为蜗壳风机组,设置在所述换热浊风出口位置处,所述浊风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换热浊风出口连通、所述浊风风机的出风口连接设有浊风排风管;
所述新风风机为蜗壳风机组,设置在所述换热新风出口位置处,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换热新风出口连通、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外壳新风通道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中,所述外壳设有与所述换热新风进口连通的壳体新风进口,所述壳体新风进口连接有新风进风管,并与所述浊风排风管并列设置;
所述新风进风管的进口与所述浊风排风管的出口错开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中,在所述新风进风管和所述浊风排风管设有可转动的挡板、以及驱动所述挡板转动开放或关闭所述新风进风管和所述浊风排风管的驱动电机。
在本实用新型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中,所述换热新风进口的位置处还设有过滤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中,所述外壳内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竖向隔板形成两侧通道,并在两侧通道内设置与所述第一竖向隔板垂直的第二竖向隔板形成前后设置的、相隔绝的所述外壳新风通道和外壳浊风通道;
所述外壳浊风通道在所述第一竖向隔板上设有被所述机芯隔板隔开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外壳浊风进口相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换热浊风进口相连通;
所述外壳新风通道在所述第一竖向隔板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隔绝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换热新风出口连通;所述外壳新风通道在所述第二竖向隔板上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外壳新风出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中,所述外壳包括相扣合的面壳和底壳;所述外壳浊风进口设置在所述面壳的下部,并设有过滤网,所述外壳新风出口设置在所述面壳的上部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中,所述面壳包括可拆卸拼装的面板和面框;所述面框的内侧设有转轴,所述换热芯体的下部侧壁设有与所述转轴配合的挂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中,所述蜗壳风机组包括两个相对称的蜗壳风机。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换热浊风进口和外壳浊风进口之间设置机芯隔板,并且将浊风风道与新风风道经外壳的两侧进行加长布置,延长了浊风风机与新风风机通往外壳浊风进口与外壳新风出口的距离,从而极大的降低了浊风风机与新风风机噪声对室内的影响,降低了噪声污染、更加的实用。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面壳的内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中空的外壳10,在该外壳10内安装有热交换器、浊风风机20、新风风机30等。可用于需换气的室内空间,例如卧室、客厅、办公室等等。新风源可以为室外的任意空间或者其他能够提供新风场合,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实现对室内的换气。当然,室内的浊风也可以直接排放到室外空间中,只要避免被重新吸入即可。
该外壳10可以包括面壳11和底壳12,该面壳11和底壳12扣合构成中空的外壳10,以供热交换器、浊风风机20、新风风机30等安装于其内。在本实施例中,该面壳11的下部正面位置处设置有外壳浊风进口13,室内浊风经该外壳浊风进口13进入;而在面壳11的上部两侧设置外壳新风出口14,外界新风从该外壳新风出口14进入室内。可以理解的,该外壳10还设有壳体浊风出口、壳体新风进口等,分别与热交换器的换热浊风出口和换热新风进口配合。
如图所示,该面壳11由面板111和面框112两部分拼装而成,其连接结构可以采用现有的各种方便拆卸的连接结构,从而方便热交换器等的安装、检修等。可以理解的,该面壳也可以为一整体、或更多个部分拼装形成。该外壳浊风进口13设置在面板111的下部,而外壳新风出口14设置在面框112的两侧。
当然,该外壳浊风进口13和外壳新风出口14的位置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调整;面壳11和底壳12的结构形式、形状等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例如,外壳浊风进口可以设置在面框的两侧或底部,而面板正面的外壳浊风进口可以保留或者删除,当删除面板正面的外壳浊风进口时,机芯隔板可以直接为第一竖直隔板,取消第一通孔即可。
进一步的,在该外壳浊风进口13位置处,还可以设置防尘网15,起到过滤进入换热芯体40的浊风。
请同时参阅图3,该面壳11和底壳12的两侧同时设有第一竖直隔板16,将外壳10内的两侧隔离形成两侧通道,并且在两侧通道内设置第二竖直隔板17,形成前后设置的、相隔绝的外壳新风通道18和外壳浊风通道19。第一竖直隔板16可以与面壳11、底壳12一体成型,也可以是独立的组装件;而第二竖直隔板17可以采用现有的各种材料做成,例如海绵、塑料板、金属板等。
该第一竖直隔板16上设有相隔绝的第一通孔161、第二通孔162和第三通孔163。该第一通孔161和第二通孔162可以设置在面壳11的第一竖直隔板16上,由机芯隔板50隔开,第一通孔161与外壳浊风进口13相连通,而第二通孔162与换热芯体40的换热浊风进口41相连通,使得室内浊风可以通过外壳浊风进口13进入,通过第一通孔161进入外壳浊风通道19,然后通过第二通孔162进入换热浊风进口41。
该第三通孔163可以在底壳12的第一竖直隔板16上设置,与换热芯体40的换热新风出口44连通;而第二竖直隔板17上设有第四通孔174,该第四通孔174与外壳新风出口14连通,从而将经过换热芯体40换热的新风通过第三通孔163进入到外壳新风通道18后通过第四通孔174,再通过外壳新风出口14进入到室内。
可以理解的,由于该外壳新风出口14设置在面壳11上,为了避免外壳新风通道18与外壳浊风通道19窜风,在外壳新风通道18与外壳浊风通道19相接邻接的位置处均可以增加海绵等,从而可以提高风道分隔的可靠性。
该热交换器安装在外壳10内,包括至少一个换热芯体40,新风和浊风在换热芯体40流过时,进行热交换,实现能量的回收利用。该换热芯体40包括相互隔绝且交替相邻的浊风换热流道和新风换热流道、与浊风换热流道接通的换热浊风进口41和换热浊风出口42、与新风换热流道接通的换热新风进口43和换热新风出口44。
在本实施例中,该换热芯体40为逆流换热芯体40,逆流换热芯体40倾斜安装在外壳10内。该换热芯体40的下端通过转轴安装在外壳10内,从而可以方便的转动换热芯体40,进行检修、过滤器45等的更换等。
具体的,如图2、3所示,该面框112的内侧设有转轴113 ,换热芯体40的下部侧壁设有挂孔46;组装时,将挂孔46挂设在转轴113上,即可将换热芯体40可转动安装在面框112上。在检修或更换过滤器等操作时,只需要拆下面板111,拉动换热芯体40的上部,绕转轴113转动,即可转出换热芯体40,进行相应的操作,操作方便简单。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类似结构来实现同样的功能,例如将转轴设置在换热芯体上,而挂孔设置在面框上等。
换热浊风进口41设置在逆流换热芯体40的一侧下部,而换热浊风出口42设置在逆流换热芯体40的顶部。对应的,外壳浊风进口13设置在外壳10前侧的下部,与该换热浊风进口41相对,并且在该外壳浊风进口13和换热浊风进口41之间设置将两者分隔开的机芯隔板50。外壳10浊风出口设置在外壳10的后侧上部,连接有浊风排风管60。该浊风排风管60的出口伸出到室外,通过该浊风排风管60将经过换热芯体40的浊风排出到室外。
换热芯体40的换热新风进口43设置在逆流换热芯体40的另一侧上部,而换热新风出口44设置在逆流换热芯体40的底部。对应的,外壳新风出口14设置在面壳11的上部两侧。该换热新风进口43连接有新风进风管70,该新风进风管70伸出到室外,接入外界新风。
在本实施例中,该新风进风管70与浊风排风管60并列设置,并且新风进风管70的进口与浊风排风管60的出口错开设置,从而可以避免排出的浊风再被吸入。可以理解的,新风进风管70与浊风排风管60也可以分开设置。
进一步的,在该新风进风管70与浊风排风管60内还设有挡板81、以及驱动挡板81转动的驱动电机(图未示)。该挡板81可转动的安装在新风进风管70与浊风排风管60内,在需要进行换气时,通过驱动电机带动挡板81转动,开放新风进风管70和浊风排风管60;而在无需换气时,可以通过驱动电机带动挡板81转动,关闭新风进风管70和浊风排风管60,从而避免室内的空气逸出,避免能量的散发。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挡板81为圆形,对应的在新风进风管70和浊风排风管60相接的侧壁设有圆形开孔,该挡板81的中间位置通过转轴安装在该圆形开孔上。在挡板81转动到水平位置时,开放新风进风管70和浊风排风管60,并且使得两个风管完全隔开;而当挡板81转动到垂直位置时,则封闭新风进风管70和浊风排风管60。
进一步的,该换热芯体40的换热新风进口43的位置处还可以设有过滤器45、负离子发生器、和/或空气质量监控器等,从而可以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过滤、增加负离子、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等。在该外壳10的上部还安装有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整个装置的电器部件。负离子发生器和空气质量监控器等还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
如图所示,该浊风风机20安装在换热浊风出口42位置处,通过浊风风机20来抽取室内空气并排至室外;而新风风机30安装在换热新风出口44处,通过新风风机30抽取外界新风并送入室内。
在本实施例中,该浊风风机20和新风风机30均可以采用蜗壳风机组。该蜗壳风机组可以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蜗壳风机,从而可以气流向两侧送出。该浊风风机20的进风口与换热浊风出口42连通,而出风口与浊风排风管60连通,从而将经过换热芯体40换热的浊风排出。该新风风机30的进风口与换热新风出口44连通,而出风口与两侧的外壳新风通道18连通,从而将经换热芯体40换热的新风经外壳新风通道18送入到室内。
该外壳浊风进口13、外壳浊风通道19、换热浊风进口41、浊风换热流道、换热浊风出口42依次连通形成浊风风道;而换热新风进口43、新风换热流道、换热新风出口44、外壳新风通道18、外壳新风出口14依次连通形成新风风道。该浊风风道与新风风道相隔绝;可以理解的,该浊风风道和新风风道与其它部件之间可以增加海绵等进行分隔密封,从而保证浊风风道和新风风道之间的隔绝。
在需要进行室内换气时,控制驱动电机带动挡板81转动,打开浊风排风管60和新风进风管70;然后,同时开启浊风风机20和新风风机30。
浊风风机20启动后,风机进风口产生负压,对室内空气进行抽吸,室内的空气从外壳浊风进口13进入;浊风进入外壳10后,被机芯隔板50阻挡,进而通过两侧的第一通孔161进入到两侧的外壳浊风通道19;浊风在该外壳浊风通道19内流动,再通过第二通孔162进入到换热浊风进口41的位置处,经过换热浊风进口41进入到换热芯体40内,与新风进行热交换后,通过换热浊风出口42进入浊风风机20,由浊风风机20排出至浊风排风管60,再通过浊风排风管60排出到室外。
新风风机30启动后,风机进风口产生负压,对室外的新风进行抽吸,室外的空气经过新风进风管70进入到换热新风进口43的位置处,经过新风进风口位置处的过滤器、负离子发生器等的处理后,进入到换热芯体40,与换热芯体40内的浊风进行热交换,进行升温或降温,回收浊风的能量,然后进入新风风机30,并由新风风机30的出风口排出至两侧的外壳新风通道18,再经过外壳新风通道18后,经外壳新风出口14送出至室内,完成换气。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了机芯隔板50,使得浊风需要绕行至外壳浊风通道19,再进入换热芯体40,增加了浊风的流程,并且避免了浊风风机20产生的噪声直接通过换热浊风进口41、外壳浊风进口13输出至室内,从而降低了室内的噪声。另外,由于外壳新风通道18和外壳浊风通道19是在外壳10的两侧设置,并且是分层设置,在浊风和新风流动过程中也可以进行热交换,提高了换热效率。
Claims (10)
1.一种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的外壳,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热交换器、浊风风机和新风风机;
所述热交换器包括至少一个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相互隔绝且交替相邻的浊风换热流道和新风换热流道、与所述浊风换热流道接通的换热浊风进口和换热浊风出口、与所述新风换热流道接通的换热新风进口和换热新风出口;所述浊风风机安装在与所述浊风换热流道相对的位置处、所述新风风机安装在与所述新风换热流道相对的位置处;
所述外壳两侧设有相隔绝的外壳新风通道和外壳浊风通道,所述外壳新风通道与所述换热新风出口接通、而所述外壳浊风通道与所述换热浊风进口接通;
所述外壳上还设有与所述外壳新风通道接通的外壳新风出口、以及与所述外壳浊风通道接通的外壳浊风进口;并且在所述换热浊风进口与外壳浊风进口之间设置有将两者隔开的机芯隔板;
所述外壳浊风进口、外壳浊风通道、换热浊风进口、浊风换热流道、换热浊风出口依次连通形成浊风风道;
所述换热新风进口、新风换热流道、换热新风出口、外壳新风通道、外壳新风出口依次连通形成新风风道;
所述浊风风道与所述新风风道相隔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体为逆流换热芯体;所述逆流换热芯体倾斜安装在所述外壳内;
所述换热浊风进口设置在所述逆流换热芯体的一侧下部、所述换热浊风出口设置在所述逆流换热芯体的顶部;
所述换热新风进口设置在所述逆流换热芯体的另一侧上部、所述换热新风出口设置在所述逆流换热芯体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浊风风机为蜗壳风机组,设置在所述换热浊风出口位置处,所述浊风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换热浊风出口连通、所述浊风风机的出风口连接设有浊风排风管;
所述新风风机为蜗壳风机组,设置在所述换热新风出口位置处,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换热新风出口连通、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外壳新风通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设有与所述换热新风进口连通的壳体新风进口,所述壳体新风进口连接有新风进风管,并与所述浊风排风管并列设置;
所述新风进风管的进口与所述浊风排风管的出口错开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新风进风管和所述浊风排风管设有可转动的挡板、以及驱动所述挡板转动开放或关闭所述新风进风管和所述浊风排风管的驱动电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新风进口的位置处还设有过滤器。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竖向隔板形成两侧通道,并在两侧通道内设置与所述第一竖向隔板垂直的第二竖向隔板形成前后设置的、相隔绝的所述外壳新风通道和外壳浊风通道;
所述外壳浊风通道在所述第一竖向隔板上设有被所述机芯隔板隔开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外壳浊风进口相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换热浊风进口相连通;
所述外壳新风通道在所述第一竖向隔板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隔绝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换热新风出口连通;所述外壳新风通道在所述第二竖向隔板上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外壳新风出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相扣合的面壳和底壳;所述外壳浊风进口设置在所述面壳的下部,并设有过滤网,所述外壳新风出口设置在所述面壳的上部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壳包括可拆卸拼装的面板和面框;所述面框的内侧设有转轴,所述换热芯体的下部侧壁设有与所述转轴配合的挂孔。
10.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风机组包括两个相对称的蜗壳风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1727509U CN202101362U (zh) | 2011-05-26 | 2011-05-26 | 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1727509U CN202101362U (zh) | 2011-05-26 | 2011-05-26 | 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101362U true CN202101362U (zh) | 2012-01-04 |
Family
ID=45387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172750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01362U (zh) | 2011-05-26 | 2011-05-26 | 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101362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98189A (zh) * | 2011-05-26 | 2012-11-28 | 曾国辉 | 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
CN106642345A (zh) * | 2016-12-27 | 2017-05-10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新风机和新风机的加热控制方法 |
-
2011
- 2011-05-26 CN CN2011201727509U patent/CN20210136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98189A (zh) * | 2011-05-26 | 2012-11-28 | 曾国辉 | 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
CN102798189B (zh) * | 2011-05-26 | 2015-03-04 | 曾国辉 | 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
CN106642345A (zh) * | 2016-12-27 | 2017-05-10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新风机和新风机的加热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98189A (zh) | 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 |
CN205064321U (zh) | 吸顶循环风扇 | |
CN203432021U (zh) | 小型节能换气机 | |
CN203478494U (zh) | 节能换气装置 | |
CN206222600U (zh) |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2101362U (zh) | 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 |
CN209386485U (zh) | 一种双向流新风机 | |
CN204313447U (zh) | 新风换气机 | |
CN207778704U (zh) | 双向流全热新风装置 | |
CN207019250U (zh) | 风阀装置及新风系统 | |
CN205690639U (zh) | 一种复合式新风净化一体机 | |
CN107327909A (zh) | 一种新风、净化一体机 | |
CN104422057B (zh) | 节能换气装置 | |
CN106989472A (zh) | 一种中央换气系统 | |
CN203642446U (zh) | 热交换装置 | |
CN203571925U (zh) | 一种可改变风道的蒸发冷却空调机 | |
CN107270512A (zh) | 风阀装置及新风系统 | |
CN202494182U (zh) | 热回收空气处理机组 | |
CN208269276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 |
CN206929834U (zh) | 一种新风取暖器 | |
CN205957416U (zh) | 全热交换器风路阀门控制系统 | |
CN206831757U (zh) | 一种中央换气系统 | |
CN207584911U (zh) | 一种挂壁式空气管理器 | |
CN201152600Y (zh) | 节能型室内外通风换气装置 | |
CN201903128U (zh) | 水冷风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0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304 |
|
RGAV |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