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22057B - 节能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节能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422057B CN104422057B CN201310412117.6A CN201310412117A CN104422057B CN 104422057 B CN104422057 B CN 104422057B CN 201310412117 A CN201310412117 A CN 201310412117A CN 104422057 B CN104422057 B CN 10442205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heat exchange
- wind
- fresh air
- turbid wi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节能换气装置,包括外壳、安装在外壳内的热交换器及用于输送新风和排放浊风的风机,风机包括风机壳、安装在风机壳内的驱动机构、新风风轮和浊风风轮,新风风轮和浊风风轮相隔绝而分别安装在所述驱动机构的两侧;换热新风进口、新风换热流道、换热新风出口、外壳新风通道及外壳新风出口依次连通形成新风风道,外壳浊风进口、外壳浊风通道、换热浊风进口、浊风换热流道及换热浊风出口依次连通形成浊风风道;且,浊风风道与新风风道相隔绝。本发明结构紧凑合理,利于减小装置的体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气装置,进一步涉及一种室内外空气热交换及通风换气的节能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室内的场合(例如一些卧室、客厅、办公室等)需要进行通风换气,以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一些常规的做法是直接引入新风,并排出室内的浊风。在室内的浊风被排出时,往往会带走室内的冷气或热量,造成室内温度升高或降低,从而增加室内的空调的负荷,消耗能量。
为此,出现了一些应用于室内的节能通风换气的装置,通常包括外壳以及安装在外壳内的换热芯体。并且在外壳上安装风机,来驱动空气流动,经过换热芯体进行热交换,以实现热量的回收利用。由于现在的节能通风换气的装置大多采用叉流换热芯体,热回收效率较低,且需要采用浊风风机和新风风机分别设置在外壳内不同位置,使得外壳必须具有一定较大体积来容置,难以降低装置的整体体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高热回收率、结构紧凑合理的节能换气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节能换气装置包括中空的外壳,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热交换器、及用于输送新风和排放浊风的风机;
所述热交换器包括至少一个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内包括有相互隔绝且交替相邻的新风换热流道和浊风换热流道,所述换热芯体上设有与所述新风换热流道连通的换热新风进口和换热新风出口、以及与所述浊风换热流道连通的换热浊风进口和换热浊风出口;
所述风机包括风机壳、安装在所述风机壳内的驱动机构、新风风轮和浊风风轮,所述新风风轮和浊风风轮相隔绝而分别安装在所述驱动机构的两侧;
所述外壳内设有相隔绝的外壳新风通道和外壳浊风通道;所述外壳新风通道与所述换热新风出口连通,而所述外壳浊风通道与所述换热浊风进口连通;所述外壳上设有与所述新风换热流道连通的外壳新风进口、与所述外壳新风通道连通的外壳新风出口、与所述外壳浊风通道连通的外壳浊风进口、以及与所述浊风换热流道连通的外壳浊风出口;
所述换热新风进口、新风换热流道、换热新风出口、外壳新风通道及外壳新风出口依次连通形成新风风道,所述外壳浊风进口、外壳浊风通道、换热浊风进口、浊风换热流道及换热浊风出口依次连通形成浊风风道;
所述浊风风道与所述新风风道相隔绝,并且,所述新风风轮和浊风风轮分别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浊风风道中,以提供气流驱动力。
在本发明的节能换气装置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两侧分别设有转轴,所述新风风轮和浊风风轮分别安装在所述转轴上;所述电机为转速小于或等于1300r/min的低速电机。
在本发明的节能换气装置中,所述换热芯体竖直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换热新风出口和所述换热浊风进口倾斜相背而分别设置在所述换热芯体一端的两侧,所述换热浊风出口和所述换热新风进口倾斜相背而分别设置在所述换热芯体相对另一端的两侧;且,所述换热新风出口和所述换热浊风出口位于所述换热芯体一侧,所述换热浊风进口和所述换热新风进口位于所述换热芯体相对另一侧。
在本发明的节能换气装置中,所述换热芯体安装在所述外壳内一端,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外壳内另一端;
所述新风风轮与所述换热新风进口或换热新风出口相对应,所述浊风风轮与所述换热浊风出口或换热浊风进口相对应;所述风机壳对应所述新风风轮和浊风风轮的进风方向设有分别贯通至所述新风风轮和浊风风轮的新风第一通口和浊风第一通口、以及对应所述新风风轮和浊风风轮的出风方向设有分别贯通至所述新风风轮和浊风风轮的新风第二通口和浊风第二通口;
所述新风风轮位于所述换热新风进口或所述换热新风出口位置处,所述新风第二通口对应与所述换热新风进口或所述换热新风出口连通;
所述浊风风轮位于所述换热浊风出口或所述换热浊风进口位置处,所述浊风第一通口对应与所述换热浊风出口或所述换热浊风进口连通。
在本发明的节能换气装置中,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支架机构;所述换热芯体固定在所述支架机构一端,所述风机对应固定在所述支架机构另一端;
所述支架机构的相对两侧壁边缘分别抵接所述外壳内的相对两面,使得所述支架机构的两侧壁与所述外壳内两侧之间形成有两侧通道;所述两侧通道连通所述换热浊风进口,形成所述外壳浊风通道;所述外壳浊风进口对应所述外壳浊风通道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两侧;
固定有所述换热芯体的所述支架机构一端顶部抵接所述外壳对应一端的内侧,且所述支架机构一端顶部设有连通所述换热新风出口的支架通口,所述支架通口与所述外壳对应一端的内侧之间形成与所述外壳浊风通道相隔绝的所述外壳新风通道;所述外壳新风出口对应所述外壳新风通道设置在所述外壳对应一端。
在本发明的节能换气装置中,所述支架机构包括支架体;所述支架体包括底板、连接在所述底板相对两侧的侧壁及于两所述侧壁之间连接在所述底板上的顶壁,两所述侧壁形成所述支架机构的两侧壁,所述支架通口开设在所述顶壁上;或,
所述支架机构包括支架体及相对扣合在所述支架体上的支架盖;所述支架体包括底板、连接在所述底板相对两侧的侧壁及于两所述侧壁之间连接在所述底板上的顶壁;所述支架盖的相对两侧与两所述侧壁扣合形成所述支架机构的两侧壁,所述支架通口开设在所述顶壁上;所述换热芯体位于所述支架体和所述支架盖之间。
在本发明的节能换气装置中,所述底板上对应所述浊风第一通口和浊风第二通口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与所述浊风第一通口和浊风第二通口连通,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外壳浊风出口连通。
在本发明的节能换气装置中,所述换热新风进口和/或所述换热新风出口的位置处设有过滤网。
在本发明的节能换气装置中,所述外壳包括相扣合的面壳和底壳;所述外壳新风出口和外壳浊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底壳或面壳上,所述外壳新风进口和外壳浊风出口与所述面壳相对设置在所述底壳上。
在本发明的节能换气装置中,所述外壳新风进口和所述外壳浊风出口分别连接有新风进风管和浊风排风管;所述新风进风管以其出口连接所述外壳新风进口,所述浊风排风管以其进口连接所述外壳浊风出口;且,所述新风进风管的进口与所述浊风排风管的出口错开设置;
所述节能换气装置还包括可转动的挡板及驱动所述挡板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新风进风管和所述浊风排风管中,在所述驱动电机驱动下转动而开放或关闭所述新风进风管和所述浊风排风管;或,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外壳新风进口和外壳浊风出口中,在所述驱动电机驱动下转动而开放或关闭所述外壳新风进口和外壳浊风出口。
实施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一风机同时实现输送新风和排放浊风功能,使节能换气装置结构紧凑合理,利于减小装置的体积;还可通过采用低速的风机降低风机噪声对室内的影响,降低了噪音污染,实用。
此外,通过换热浊风进口和换热新风出口倾斜相背而分别设置在换热芯体一端的两侧、换热浊风出口和换热新风进口倾斜相背而分别设置在换热芯体相对另一端的两侧,利于换热芯体在装置内部竖直安装,进一步使装置结构紧凑合理,利于体积进一步减小。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节能换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节能换气装置中外壳的面壳拆卸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节能换气装置沿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节能换气装置沿B-B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a和图5b分别是图2所示节能换气装置中风机在不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节能换气装置未连接新风进风管和浊风排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所示节能换气装置中支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节能换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节能换气装置中支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4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节能换气装置,包括中空的外壳10,在该外壳10内安装有热交换器及风机20等;风机20用于输送新风和排放浊风。该节能换气装置可用于需换气的室内空间,例如卧室、客厅、办公室等等。新风源可以为室外的任意空间或者其他能够提供新风场合,通过风机20输送到室内,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而室内的浊风可以通过风机20直接排放到室外空间,且避免浊风被重新吸入,实现对室内的换气。
如图2、3所示,热交换器包括至少一个换热芯体30,新风和浊风在换热芯体30中流过时,进行热交换,实现能量的回收利用。该换热芯体30内包括有相互隔绝且交替相邻的浊风换热流道(未图示)和新风换热流道(未图示),换热芯体30上设有与浊风换热流道连通的换热浊风进口32和换热浊风出口34、以及与新风换热流道连通的换热新风进口33和换热新风出口31。新风通过换热新风进口33进入新风换热流道,浊风通过换热浊风进口32进入浊风换热流通,并进行热交换后,新风从换热新风出口31输出,浊风从换热浊风出口输出34,从而实现了新风和浊风热量的交换,避免了热量的损失。该换热芯体30可为逆流换热芯体、叉流换热芯体等。
换热新风出口31和换热浊风进口32倾斜相背而分别设置在换热芯体30一端的两侧,换热新风进口33和换热浊风出口34倾斜相背而分别设置在换热芯体30相对另一端的两侧;且,换热新风出口31和换热浊风出口32位于换热芯体30一侧,而换热新风进口33和换热浊风进口34位于换热芯体30相对另一侧。在换热浊风进口32和换热新风出口31之间于换热芯体30上形成有第一脊部35,而换热浊风出口34和换热新风进口33之间于换热芯体30上形成有第二脊部36。在本实施例中,该换热芯体30竖直安装在外壳10内,竖直安装的方式可利于外壳10体积的减小;当然,换热芯体30也可以根据需要水平或倾斜安装。本实施例中,换热芯体30安装在外壳10内一端;换热芯体30以换热浊风进口32和换热新风出口31该端朝向外壳10作为顶部的一端,如图3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芯体30也可以换热浊风出口34和换热新风进口33该端朝向外壳10作为顶部的一端。第一脊部35抵接该外壳10顶部内侧,从而可通过该第一脊部35与外壳10抵接将换热浊风进口32与换热新风出口31在外壳10内隔绝开来。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新风进口33的位置处设有过滤网40。可以理解,过滤网40也可设置在换热新风出口34的位置处;或,同时在换热新风出口34的位置处也设有过滤网40。过滤网40的设置,可对新风进行过滤,可提供更为洁净的新风。此外,在换热浊风进口32的位置处也可设置防尘网,以过滤进入换热芯体30的浊风。
在换热新风进口33的位置处还可以设过滤器、负离子发生器、和/或空气质量监控器等,从而可以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过滤、增加负离子、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等。
如图2-3所示,在外壳10内,风机20安装在外壳10内与换热芯体30相对的另一端,换热芯体30的第二脊部36可抵接在风机20上。特别地,如图4、5a及5b,该风机20包括风机壳21、安装在风机壳21内的驱动机构22、新风风轮23和浊风风轮24,新风风轮23和浊风风轮24相隔绝而分别安装在驱动机构22的两侧。在外壳10内形成有新风风道和浊风风道,新风风轮23和浊风风轮24分别设置在新风风道和浊风风道中,以提供气流驱动力。该新风风轮23可与换热新风进口33或换热新风出口31相对应,浊风风轮24可与换热浊风出口34或换热浊风进口32相对应,从而产生气流的驱动力,驱动新风、浊风流动。
参考图5a及5b,该风机20中,风机壳21对应新风风轮23和浊风风轮24的进风方向设有分别贯通至新风风轮23和浊风风轮24的新风第一通口211和浊风第一通口213,风机壳21对应新风风轮23和浊风风轮24的出风方向设有分别贯通至新风风轮23和浊风风轮24的新风第二通口212和浊风第二通口214。参考图4,驱动机构22包括电机221,电机221的两侧分别设有转轴222、223,新风风轮23和浊风风轮24分别安装在转轴222、223上,通过电机221工作带动新风风轮23和浊风风轮24转动,即可进行新风输送和浊风排放的工作。该电机221可以采用转速小于或等于1300r/min的低速电机,这样可降低风机20噪声对室内的影响,降低了噪音污染。转轴222和转轴223可为穿过电机221的一体设置,也可为分别设置在电机221两侧的分体设置。同时,通过将换热新风出口31和换热浊风进口32倾斜相背设置、换热新风进口33和换热浊风出口34倾斜相背设置,从而降低了气流进入换热芯体30的阻力,保证了在低速电机驱动新风风轮23和浊风风轮24时,也能获得足够的风量,保证了换风量以及换热效果;同时降低了噪声的污染,提高了整个节能换气装置的实用性。
又如图2、3及图5a、5b所示,本实施例中,新风风轮23位于换热新风进口33位置处,新风第二通口212与换热新风进口33连通;浊风风轮24位于换热浊风出口34位置处,浊风第一通口213与换热浊风出口34连通。风机20工作时,新风风轮23将新风从新风第一通口211抽入,接着新风通过新风第二通口212送至换热新风进口33进入换热新风流道,热交换后经换热新风出口31送出;而浊风从换热浊风进口32进入换热浊风流道,热交换后经换热浊风出口34输出,从浊风第一通口213被浊风风轮24抽入,接着通过浊风第二通口214被排出。浊风第一通口213和浊风第二通口214可连通成一通口。
在其他实施例中,新风风轮23可位于换热新风出口31位置处,新风第二通口212则与换热新风出口31连通;浊风风轮24可位于换热浊风进口32位置处,浊风第一通口213则与换热浊风进口32连通,同样可实现新风输送和浊风排出。
如图1-3所示,外壳10内设有相隔绝的外壳新风通道101和外壳浊风通道102。外壳新风通道101与换热新风出口31连通,而外壳浊风通道102与换热浊风进口32连通;外壳10上设有与外壳新风通道101连通的外壳新风出口13、以及与外壳浊风通道102连通的外壳浊风进口14。该外壳浊风进口14、外壳浊风通道102、换热浊风进口32、浊风换热流道及换热浊风出口34依次连通形成所述浊风风道;该换热新风进口33、新风换热流道、换热新风出口31、外壳新风通道101及外壳新风出口13依次连通形成所述新风风道。室内浊风从外壳浊风进口14进入外壳浊风风道102,新风经外壳新风风道101后通过外壳新风出口13输送到室内。且,外壳浊风风道102与外壳新风风道101相隔绝,避免窜风。为了避免外壳新风通道101与外壳浊风通道102窜风,在外壳新风通道101与外壳浊风通道102相接邻接的位置处均可以增加海绵等,从而可以提高风道分隔的可靠性。
外壳10上还设有与新风第一通口211连通的外壳新风进口15、以及与浊风第二通口214连通的外壳浊风出口16,如图6及图5a、5b中所示;新风经外壳新风进口15进入新风第一通口211后,再经新风风轮23输送至新风风道,而浊风经浊风风道后,通过浊风第一通口213被浊风风轮24输送至外壳浊风出口16,经外壳浊风出口16排出。
该外壳10可包括面壳11和底壳12,面壳11和底壳12相扣合形成中空的外壳10,以供热交换器、风机20等安装于其内。外壳新风出口13和外壳浊风进口14设置在底壳12或面壳11上,外壳新风进口15和外壳浊风出口16与面壳11相对设置在底壳12上。面壳11和底壳12之间扣合的连接结构可采用现有的各种方便拆卸的连接结构,如供螺钉等紧固件连接的螺孔、相互配合的卡扣结构等,以方便外壳10内热交换器、风机20等的安装、检修等。
如图2中所示,该节能换气装置中,还包括安装在外壳10内的支架机构50;换热芯体30、风机20等固定在支架机构50上,通过该支架机构50安装在外壳10内。
换热芯体30固定在支架机构50一端,风机20对应固定在支架机构50另一端。支架机构50的相对两侧壁边缘分别抵接外壳10内的相对两面,使得支架机构50的两侧壁与外壳10内两侧之间形成有两侧通道。该两侧通道连通换热浊风进口32,形成外壳浊风通道102;外壳浊风进口14对应外壳浊风通道102设置在外壳10的两侧。固定有换热芯体30的支架机构50一端端面抵接外壳10对应一端的内侧,且支架机构50一端端面设有连通换热新风出口31的支架通口500,支架通口500与外壳10对应一端的内侧之间形成与外壳浊风通道102相隔绝的外壳新风通道101;外壳新风出口13对应外壳新风通道101设置在外壳10对应一端。
参考2及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架机构50包括支架体51;该支架体51包括底板511、连接在底板511相对两侧的侧壁512及于两侧壁512之间连接在底板511上的顶壁513,该两侧壁512形成所述的支架机构50的两侧壁,支架通口500开设在顶壁513上。在本实施例中,支架体51主要安装在底壳12内,面壳11内两侧可对应支架体51的两侧壁512凸设有竖向隔板111,两竖向隔板111分别与支架体51的两侧壁512抵接。外壳浊风进口14设置在底壳12的两侧。换热芯体30于支架体51一端内,其第一脊部35抵接支架体51的顶壁513,通过支架体51该顶壁513的端面抵接底壳12顶部内侧,支架通口500设置在该顶壁513上。外壳新风出口13设置在底壳12顶部。面壳11上还可对应换热芯体30的位置处设有至少一横向隔板112与换热芯体30抵接,将外壳浊风通道102与换热新风进口33相隔绝。
结合图2、5a、5b及图7,在支架体51的底板511上对应浊风第一通口213和浊风第二通口214分别设有第一通孔514和第二通孔515,该第一通孔514和第二通孔515分别与浊风第一通口213和浊风第二通口214连通,且第二通孔515与外壳浊风出口16连通;浊风自换热浊风出口34输出后,可依次自底板53上的第一通孔514和浊风第一通口213进入浊风风轮24,再依次通过浊风第二通孔214、第二通孔515及外壳浊风出口16排出。
此外,该底板511上还可设有与新风第一通口211和外壳新风进口15连通的第三通孔,新风自外壳新风进口15进入后通过第三通孔进入新风第一通口211。第三通孔可与第二通孔515相隔绝设置;或,第三通孔可与第二通孔515在底板53上连通成一通孔,而通过相隔绝的外壳新风进口15和外壳浊风出口16凸设穿插到通孔中,将第三通孔和第二通孔515隔绝。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8、9所示,支架机构50还包括相对扣合在支架体51上的支架盖52;支架盖52的相对两侧与支架体51的两侧壁512扣合形成支架机构50的两侧壁,支架通口500开设在支架体51的顶壁513上,该支架体51的结构可参考图7所示。换热芯体30位于支架体51和支架盖52之间。
进一步,在外壳新风进口15和外壳浊风出口16分别连接有新风进风管60和浊风排风管70。新风进风管60以其出口连接外壳新风进口15,浊风排风管70以其进口连接外壳浊风出口16;且,新风进风管60的进口与浊风排风管70的出口错开设置,以避免浊风排风管70排出的浊风进入新风进风管60。该新风进风管60的进口与浊风排风管70的出口错开设置方式可有多种,例如将新风进风管60的进口与浊风排风管70的出口朝向不同方向,如上下、左右等;或,新风进风管60的进口与浊风排风管70的出口朝向方向相同,而位于不同水平位置。本实施例中,该浊风排风管70与新风进风管60并列设置。可以理解地,新风进风管60与浊风排风管70也可以分开设置。
在该新风进风管60与浊风排风管70中还设有可转动的挡板81、以及驱动挡板81转动的驱动电机82。该挡板81可转动安装在新风进风管60与浊风排风管70中,在需要进行换气时,通过驱动电机82带动挡板81转动,开放新风进风管60和浊风排风管70;在无需换气时,可以通过驱动电机82带动挡板81转动,关闭新风进风管60和浊风排风管70,从而避免室内的空气逸出,避免能量的散发。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挡板82为圆形,对应的在新风进风管60和浊风排风管70相接的侧壁设有圆形开孔,该挡板81的中间位置通过转轴安装在该圆形开孔上。在挡板81转动到垂直位置时,开放新风进风管60和浊风排风管70,并且使得两个风管完全隔开;而当挡板81转动到水平位置时,则封闭新风进风管60和浊风排风管70。
在其他实施例中,挡板81也可设置在外壳新风进口15和外壳浊风出口16中,该挡板81可转动安装在该外壳新风进口15和外壳浊风出口16中,在驱动电机82驱动下转动而可开放或关闭该外壳新风进口15和外壳浊风出口16。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浊风排风管70与新风进风管60连接在底壳12上,新风进风管60的进口与浊风排风管30的出口则可伸到室外,以分别接入新风和排出浊风。
在外壳10内还安装有控制系统(未标示),用于控制整个装置的电器部件。
该节能换气装置使用时,控制驱动电机82带动挡板81转动,打开浊风排风管70和新风进风管60,然后风机20工作。
风机20启动后,浊风风轮24转动而在浊风第一通口213处产生负压,对室内空气进行抽吸,室内的空气从外壳浊风进口14进入外壳10内,然后通过外壳浊风通道102流动至换热浊风进口32而进入换热芯体30内,与新风进行热交换后,通过换热浊风出口34进入风机20的浊风风轮24中,由浊风风轮24排出至浊风排风管70,再通过浊风排风管70排出到室外。同时,新风风轮23转动而在新风第一通口211处产生负压,对室外的新风进行抽吸,室外的空气经过新风进风管60、外壳新风进口15进入到换热新风进口33的位置处,经过换热新风进口33位置处的过滤网40过滤后,进入到换热芯体30内,与换热芯体30内的浊风进行热交换,进行升温或降温,回收浊风的能量,通过换热新风出口31流动至外壳新风通道101后,经外壳新风出口13送出至室内,完成换气。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节能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的外壳,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热交换器、及用于输送新风和排放浊风的风机;
所述热交换器包括至少一个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内包括有相互隔绝且交替相邻的新风换热流道和浊风换热流道,所述换热芯体上设有与所述新风换热流道连通的换热新风进口和换热新风出口、以及与所述浊风换热流道连通的换热浊风进口和换热浊风出口;
所述风机包括风机壳、安装在所述风机壳内的驱动机构、新风风轮和浊风风轮,所述新风风轮和浊风风轮相隔绝而分别安装在所述驱动机构的两侧;
所述外壳内设有相隔绝的外壳新风通道和外壳浊风通道;所述外壳新风通道与所述换热新风出口连通,而所述外壳浊风通道与所述换热浊风进口连通;所述外壳上设有与所述新风换热流道连通的外壳新风进口、与所述外壳新风通道连通的外壳新风出口、与所述外壳浊风通道连通的外壳浊风进口、以及与所述浊风换热流道连通的外壳浊风出口;
所述换热新风进口、新风换热流道、换热新风出口、外壳新风通道及外壳新风出口依次连通形成新风风道,所述外壳浊风进口、外壳浊风通道、换热浊风进口、浊风换热流道及换热浊风出口依次连通形成浊风风道;
所述浊风风道与所述新风风道相隔绝,并且,所述新风风轮和浊风风轮分别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浊风风道中,以提供气流驱动力;
所述换热芯体安装在所述外壳内一端,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外壳内另一端;
所述新风风轮与所述换热新风进口或换热新风出口相对应,所述浊风风轮与所述换热浊风出口或换热浊风进口相对应;所述风机壳对应所述新风风轮和浊风风轮的进风方向设有分别贯通至所述新风风轮和浊风风轮的新风第一通口和浊风第一通口、以及对应所述新风风轮和浊风风轮的出风方向设有分别贯通至所述新风风轮和浊风风轮的新风第二通口和浊风第二通口;
所述新风风轮位于所述换热新风进口或所述换热新风出口位置处,所述新风第二通口对应与所述换热新风进口或所述换热新风出口连通;
所述浊风风轮位于所述换热浊风出口或所述换热浊风进口位置处,所述浊风第一通口对应与所述换热浊风出口或所述换热浊风进口连通;
节能换气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支架机构;所述换热芯体固定在所述支架机构一端,所述风机对应固定在所述支架机构另一端;
所述支架机构的相对两侧壁边缘分别抵接所述外壳内的相对两面,使得所述支架机构的两侧壁与所述外壳内两侧之间形成有两侧通道;所述两侧通道连通所述换热浊风进口,形成所述外壳浊风通道;所述外壳浊风进口对应所述外壳浊风通道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两侧;
固定有所述换热芯体的所述支架机构一端顶部抵接所述外壳对应一端的内侧,且所述支架机构一端顶部设有连通所述换热新风出口的支架通口,所述支架通口与所述外壳对应一端的内侧之间形成与所述外壳浊风通道相隔绝的所述外壳新风通道;所述外壳新风出口对应所述外壳新风通道设置在所述外壳对应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两侧分别设有转轴,所述新风风轮和浊风风轮分别安装在所述转轴上;所述电机为转速小于或等于1300r/min的低速电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体竖直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换热新风出口和所述换热浊风进口倾斜相背而分别设置在所述换热芯体一端的两侧,所述换热浊风出口和所述换热新风进口倾斜相背而分别设置在所述换热芯体相对另一端的两侧;且,所述换热新风出口和所述换热浊风出口位于所述换热芯体一侧,所述换热浊风进口和所述换热新风进口位于所述换热芯体相对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机构包括支架体;所述支架体包括底板、连接在所述底板相对两侧的侧壁及于两所述侧壁之间连接在所述底板上的顶壁,两所述侧壁形成所述支架机构的两侧壁,所述支架通口开设在所述顶壁上;或,
所述支架机构包括支架体及相对扣合在所述支架体上的支架盖;所述支架体包括底板、连接在所述底板相对两侧的侧壁及于两所述侧壁之间连接在所述底板上的顶壁;所述支架盖的相对两侧与两所述侧壁扣合形成所述支架机构的两侧壁,所述支架通口开设在所述顶壁上;所述换热芯体位于所述支架体和所述支架盖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能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对应所述浊风第一通口和浊风第二通口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与所述浊风第一通口和浊风第二通口连通,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外壳浊风出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新风进口和/或所述换热新风出口的位置处设有过滤网。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节能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相扣合的面壳和底壳;所述外壳新风出口和外壳浊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底壳或面壳上,所述外壳新风进口和外壳浊风出口与所述面壳相对设置在所述底壳上。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节能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新风进口和所述外壳浊风出口分别连接有新风进风管和浊风排风管;所述新风进风管以其出口连接所述外壳新风进口,所述浊风排风管以其进口连接所述外壳浊风出口;且,所述新风进风管的进口与所述浊风排风管的出口错开设置;
所述节能换气装置还包括可转动的挡板及驱动所述挡板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新风进风管和所述浊风排风管中,在所述驱动电机驱动下转动而开放或关闭所述新风进风管和所述浊风排风管;或,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外壳新风进口和外壳浊风出口中,在所述驱动电机驱动下转动而开放或关闭所述外壳新风进口和外壳浊风出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412117.6A CN104422057B (zh) | 2013-09-11 | 2013-09-11 | 节能换气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412117.6A CN104422057B (zh) | 2013-09-11 | 2013-09-11 | 节能换气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22057A CN104422057A (zh) | 2015-03-18 |
CN104422057B true CN104422057B (zh) | 2017-05-10 |
Family
ID=52971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41211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422057B (zh) | 2013-09-11 | 2013-09-11 | 节能换气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42205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91218A (zh) * | 2016-08-10 | 2016-11-09 | 深圳市霍尔新风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新风净化机 |
CN113390148B (zh) * | 2021-07-26 | 2024-08-02 | 岳道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 热回收新风装置、新风系统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80929Y (zh) * | 1993-09-28 | 1994-10-26 | 齐文峰 | 室内外双向换气机 |
JP4163540B2 (ja) * | 2003-03-24 | 2008-10-08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換気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建物 |
CN102032204A (zh) * | 2009-09-25 | 2011-04-27 | 美克司株式会社 | 鼓风装置 |
JP4784181B2 (ja) * | 2005-07-06 | 2011-10-05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換気装置及び建物 |
CN102798189A (zh) * | 2011-05-26 | 2012-11-28 | 曾国辉 | 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
CN203478494U (zh) * | 2013-09-11 | 2014-03-12 | 曾国辉 | 节能换气装置 |
-
2013
- 2013-09-11 CN CN201310412117.6A patent/CN10442205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80929Y (zh) * | 1993-09-28 | 1994-10-26 | 齐文峰 | 室内外双向换气机 |
JP4163540B2 (ja) * | 2003-03-24 | 2008-10-08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換気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建物 |
JP4784181B2 (ja) * | 2005-07-06 | 2011-10-05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換気装置及び建物 |
CN102032204A (zh) * | 2009-09-25 | 2011-04-27 | 美克司株式会社 | 鼓风装置 |
CN102798189A (zh) * | 2011-05-26 | 2012-11-28 | 曾国辉 | 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
CN203478494U (zh) * | 2013-09-11 | 2014-03-12 | 曾国辉 | 节能换气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22057A (zh) | 2015-03-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38539B (zh) | 小型节能换气机 | |
CN207751135U (zh) | 环窗框热回收式新风机 | |
CN206222600U (zh) |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6222458U (zh) |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 |
CN106287984A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3432021U (zh) | 小型节能换气机 | |
CN203478494U (zh) | 节能换气装置 | |
CN205064321U (zh) | 吸顶循环风扇 | |
CN102798189B (zh) | 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 |
CN100414186C (zh) | 窗式空调机 | |
CN206724261U (zh) | 厨房排风补风和补热系统 | |
CN206514388U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
CN104422057B (zh) | 节能换气装置 | |
CN203718998U (zh) | 湿帘降温空调系统 | |
CN206094310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
CN107270512A (zh) | 风阀装置及新风系统 | |
CN103712302A (zh) | 一种湿帘降温空调系统 | |
CN202101362U (zh) | 热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 |
CN204313447U (zh) | 新风换气机 | |
CN106705230A (zh) |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 |
CN207146537U (zh) | 可调节出风口方向的防尘壁挂式空调内机 | |
CN207019250U (zh) | 风阀装置及新风系统 | |
CN102705947A (zh) | 一种节能通风器 | |
CN113357728B (zh) | 一种绿色建筑的节能通风系统 | |
CN103912977B (zh) | 热交换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10 Termination date: 2019091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