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07675A - 蓮蓬頭 - Google Patents

蓮蓬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07675A
TW201507675A TW103113293A TW103113293A TW201507675A TW 201507675 A TW201507675 A TW 201507675A TW 103113293 A TW103113293 A TW 103113293A TW 103113293 A TW103113293 A TW 103113293A TW 201507675 A TW201507675 A TW 20150767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water spray
plate
air introduction
shower hea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3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90797B (zh
Inventor
Yasunari Maeda
Yoshihiro Itou
Naoki Shibata
Tomohiro Akit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07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7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07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079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7/00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 B05B7/02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 B05B7/04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 B05B7/0416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one gas and one liquid
    • B05B7/0425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one gas and one liquid without any source of compressed gas, e.g. the air being sucked by the pressurised liqu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14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with multiple outlet openings; with strainers in or outside the outlet opening
    • B05B1/18Roses; Shower heads
    • B05B1/185Roses; Shower head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let element; Moun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Abstract

本發明之蓮蓬頭,其具備:本體部2,形成有用以導入熱水之導入流道;噴水板3,其具有板狀部分20,並設置複數個穿過板狀部分朝板厚方向延伸之噴水部19;熱水之連通流道,形成於本體部與噴水板之板狀部分之間,並連通導入流道與噴水部雙方,於噴水部形成與連通流道連通之噴出流道,當將噴水板之板狀部分之板厚方向之流道□度設為噴出流道之厚度時,將厚度小之減薄部設於噴出流道之上流側,將較減薄部之厚度為厚之加厚部設於噴出流道之下流側,而與蓮蓬頭之外部相連通並導入空氣之空氣導入路徑,與噴水部之減薄部相連通而連接。

Description

蓮蓬頭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蓮蓬頭,其可從噴水孔噴出混入微細氣泡之熱水。
混入於熱水中之直徑50μm以下之微細氣泡,因比表面積大,故例如可大量吸附人體之皮脂等污垢並去除。因微細氣泡之直徑越小則比表面積會增加,故為了提升如上述之清洗功能,最好能儘可能地縮小微細氣泡之直徑。
於下述專利文獻1中,記載一種可有效且高密度地產生微細氣泡之液體噴出裝置。此液體噴出裝置可應用於蓮蓬頭。
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液體噴出裝置中,熱水等之液體之流道包含:液體導入路徑;液流迴旋路徑,連接於該液體導入路徑之下流側;縮流道,連接於該液流迴旋路徑之下流側;擴流道,連接於該縮流道之下流側。液流迴旋路徑配置有液流迴旋翼;縮流道之直徑設為較液流迴旋路徑之直徑為小。又,擴流道之直徑設為較縮流道之直徑為大。該擴流道與液體噴出口相連通。
又,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液體噴出裝置具備:空氣等之氣體之氣流導入路徑,該氣流導入路徑與液體噴出裝置之外部相連通,且於液流迴旋路徑或縮流道內,在下流側設置開口。又,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液體噴出裝置中,設置錐狀液流飛散面,該液流飛散面靠近擴流道內,且與縮流道之開口範圍相對。
於如此之液體噴出裝置中,對於通過液體導入路徑而被導入之液體,於液流迴旋路徑內中藉由液流迴旋翼而產生漩渦流,並利用此時所產生之減壓作用,使得空氣等氣體通過氣流導入路徑而混入漩渦流,而產生氣液混合流體。所產生之氣液混合流體,於通過縮流道時,其流速及迴旋頻率增加,藉由剪切力,而於氣液混合流體中緩慢產生微細氣泡。其後,於擴流道內,藉由離心力所造成之漩渦流之分散等,而導致漩渦破壞,使得氣液混合流體中所含氣泡微細化,而產生許多微細氣泡。又,氣液混合流體之一部分,撞擊到液流飛散面,使得渦流完全被破壞,而產生微細氣泡。包含許多如此產生之微細氣泡之液體,通過液體噴出口而噴出至外部。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國公開專利公報第2009-178661號
【發明欲解決之問題】
於專利文獻1中,並記載如上所述之液體噴出裝置可減少組件成本或提升可組裝性,並可抑制製造成本驟增。然而,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液體噴出裝置,用以產生微細氣泡之構造,不可否認地讓人有略為複雜之感。被批評之點如:液流迴旋路徑為必要,且於液流迴旋路徑中,為了形成漩渦流,必須設置液流迴旋翼;又,必須設置液流飛散面。為了實現能廣泛應用之蓮蓬頭,殷切企盼能簡化其構造。
有鑑於以上所述狀況,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蓮蓬頭,其可促進微細氣泡之產生,同時可達成構造之簡化。 【解決問題之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蓮蓬頭係為一種蓮蓬頭,其具備:本體部,形成有用以導入熱水之導入流道;噴水板,其具有板狀部分,並設置複數個穿過板狀部分朝板厚方向延伸之噴水部;熱水之連通流道,形成於本體部與噴水板之板狀部分之間,並連通導入流道與噴水部雙方,其特徵為:於噴水部形成與連通流道連通之噴出流道,當將噴水板之板狀部分之板厚方向之流道□度設為噴出流道之厚度時,將厚度小之減薄部設於噴出流道之上流側,將較減薄部之厚度為厚之加厚部設於噴出流道之下流側,與蓮蓬頭之外部相連通並導入空氣之空氣導入路徑,與噴水部之減薄部相連通而連接。
此蓮蓬頭中,加厚部之上流側之部分係為減薄部與加厚部之連接部,其厚度最好從減薄部之厚度急劇加大。
又,此蓮蓬頭中,空氣導入路徑中之空氣導入方向之上流端,最好配置於噴水板並形成空氣引入孔。
又,空氣引入孔最好配置於噴水板之表面或外周部。 【發明效果】
依據本發明之蓮蓬頭,可促進微細氣泡之產生,且可達成構造之簡化。
圖1係本發明之蓮蓬頭之第1實施形態之立體圖。圖2係圖1之蓮蓬頭之前視圖。圖3係圖2之蓮蓬頭之A-A剖面圖。圖4係將圖3之蓮蓬頭之實線圓內加以擴大之要部擴大剖面圖。
如圖1~圖4所示,蓮蓬頭1具備:本體部2;噴水板3;熱水之連通流道4。於本體部2,形成用以導入熱水之導入流道18。噴水板3具有板狀部分20,並設置穿過板狀部分20朝板厚方向延伸之複數個噴水部19。熱水之連通流道4係形成於本體部2與噴水板3之板狀部分20之間,連通導入流道18與噴水部19雙方。
蓮蓬頭1中,於噴水部19形成與連通流道4連通之噴出流道26。又,噴水部19中,當將噴水板3之板狀部分20之板厚方向之流道□度設為噴出流道26之厚度時,將厚度小之減薄部34設於噴出流道26之上流側;將較減薄部34之厚度為厚之加厚部35設於噴出流道26之下流側。
又,蓮蓬頭1中,加厚部35之上流側之部分係為減薄部34與加厚部35之連接部, 其厚度最好從減薄部34之厚度急劇加大。
又,與蓮蓬頭1外部連通並導入空氣之空氣導入路徑39,最好與噴水部19之減薄部34相連通而連接。
於如此之蓮蓬頭中,蓮蓬頭1中,空氣導入路徑39中之空氣導入方向之上流端42,最好配置於噴水板3並形成空氣引入孔38。
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本體部2具備皆為圓板狀之基部5及重疊部6。基部5為略具厚度之構件,於其內部導入熱水並往重疊部6送出,而形成剖面為圓形之第1導入流道7。第1導入流道7於基部5之側端部具有入口8,於中心部具有出口9,並折曲成L字形。亦即,第1導入流道7從入口8朝基部5之中心軸筆直地延伸,而於中心軸附近折曲成L字形,並具有折曲部10。第1導入流道7之入口8形成於凸出部11之前端,凸出部11係從基部5之外周部之一部分往基部5之徑向之外側凸出。入口8可與進水用之軟管之另一端部相連,該軟管之一端部係與水龍頭配件相連接。
又,基部5中,於外周部,在基部5之厚度方向貫穿形成複數個固定孔12。固定孔12係用於噴水板3與基部5之結合,以既定間隔配置於基部5之外周部。
重疊部6較基部5之尺寸小一圈,為具有厚度之圓板狀構件。於重疊部6中,於內部形成導入並送出熱水之剖面為圓形之第2導入流道13。第2導入流道13位於重疊部6之中心軸,並於表裡方向貫穿重疊部6。重疊部6使第2導入流道13之入口14與基部5之第1導入流道7之出口9相一致,而與基部5重疊,與基部5形成本體部2。於重疊部6與基部5重疊部分中,在第1導入流道7之出口9與第2導入流道13之入口14接近部分,插設O型環15,以確保基部5與重疊部6之間之水密性。
形成於重疊部6之第2導入流道13,於出口16側具有擴徑部17,其隨著愈朝向出口16內徑逐漸擴大且剖面積漸增。擴徑部17中,隨著愈朝向出口16內面往外側擴展而彎曲。
本體部2中,藉由第1導入流道7及第2導入流道13,而形成導入熱水之導入流道18。導入導入流道18內並從導入流道18流出之熱水,從形成於噴水板3之噴水部19噴出。
噴水板3具有略具厚度之平坦圓板狀部分20作為板狀部分。於圓板狀部分20之中心部與外周部之間,形成噴水部19。噴水部19與圓板狀部分20配置於同心圓上,且於圓板狀部分20之板厚方向延伸。噴水板3之板狀部分20不一定非為平板狀不可,亦可於為於噴水板3之表裡方向有點彎曲之形狀。
又,噴水板3中,於外周部設置具有厚度之圓筒狀之筒體部21。筒體部21係從噴水部19之外側起配置至噴水板3之外周端。筒體部21之內徑與本體部2之重疊部6之外徑一致。又,筒體部21中,複數個安裝孔22形成為貫穿於筒體部21之長度方向,且貫穿於噴水板3之厚度方向。安裝孔22係用以將噴水板3安裝於本體部2之基部5。藉由使安裝孔22與形成於基部5之固定孔12相一致,使噴水板3與基部5重疊,並使螺絲等之扣接件從安裝孔22往固定孔12轉入等,而使噴水板3與基部5結合,而組合成蓮蓬頭1。蓮蓬頭1中,噴水板3配置於形成於本體部2之導入流道18之出口,亦即,形成於重疊部6之第2導入流道13之出口16之外側。
重疊部6與基部5之重疊,例如,藉由於噴水板3與基部5結合時,將重疊部6嵌合於噴水板3之筒體部21之內側等,而可與噴水板3與基部5之結合同時達成。當然,重疊部6亦可於噴水板3之安裝前,與基部5重疊,利用扣接件先加以固定。於筒體部21與重疊部6之間插設O型環23,以確保重疊部6與筒體部21之間之水密性。又,筒體部21於與本體部2之基部5相接觸之部分,亦插設O型環24,亦可確保基部5與筒體部21之間之水密性。
於如此組合而成之蓮蓬頭1中,熱水之連通流道4形成於本體部2與噴水板3之圓板狀部分20之間。具體而言,於本體部2之重疊部6與噴水板3之圓板狀部分20之間之間隙,成為連通流道4。連通流道4係對噴水板3之圓板狀部分20成平行配置而形成,以連通本體部2之導入流道18與噴水板3之噴水部19雙方。
如圖1及圖2所示,噴水板3之噴水部19中,於圓板狀部分20形成圓形之噴水孔25。又,噴水部19中,如圖4之擴大所示,噴出流道26與連通流道4連通,且亦與噴水孔25連通。又,噴出流道26係由第1噴出流道27、第2噴出流道28及第3噴出流道29所形成。第1噴出流道27、第2噴出流道28及第3噴出流道29係關於從連通流道4至噴水孔25之熱水之流動方向,從上流側至下流側依序配置。
第1噴出流道27於噴水板3之圓板狀部分20之板厚方向延伸,與連通流道4相垂直。又,第1噴出流道27於入口30側具有縮徑部32,其隨著愈朝向出口31內徑逐漸縮小,且剖面積漸減。縮徑部32中,隨著愈朝向出口31內面往內側窄縮而彎曲。又,第1噴出流道27於出口31側具有擴徑部33,其隨著愈朝向出口31內徑逐漸擴大,且剖面積漸增。擴徑部33中,隨著愈朝向出口31內面往外側擴展而彎曲。
第2噴出流道28與第1噴出流道27相垂直,而與連通流道4平行延伸。當將噴水板3之圓板狀部分20之板厚方向之流道□度設為第2噴出流道28之厚度時,第2噴出流道28中,於其上流側設置厚度為薄之減薄部34。又,第2噴出流道28中,於其下流側設置較減薄部34之厚度為厚之加厚部35。例如,加厚部35之厚度可設為減薄部34之厚度之1.5~3倍左右。
第3噴出流道29於噴水板3之圓板狀部分20之板厚方向延伸,與第2噴出流道28相垂直。第3噴出流道29於入口36中與第2噴出流道28之加厚部35相連通。第3噴出流道29之出口37配置於噴水板3之表面,而形成噴水孔25。
又,如圖1及圖2所示,噴水板3之噴水部19中,於圓板狀部分20中之較噴水孔25為內側之部位,形成圓形之空氣引入孔38。又,如圖4所示,蓮蓬頭1中,形成經由空氣引入孔38連通至蓮蓬頭1之外部,並導入空氣之空氣導入路徑39。空氣導入路徑39配置於噴水部19。又,空氣導入路徑39係由第1空氣導入路徑40及第2空氣導入路徑41所形成。第1空氣導入路徑40及第2空氣導入路徑41係關於從空氣導入孔38至噴出流道26之第2噴出流道28之空氣導入方向,從上流側至下流側依序配置。
第1空氣導入路徑40於噴水板3之圓板狀部分20之板厚方向延伸。第1空氣導入路徑40之空氣導入方向之上流端42,配置於噴水板3之表面,而形成空氣引入孔38。第2空氣導入路徑41於上流端43中與第1空氣導入路徑40之下流端44相連接,而與第1空氣導入路徑40相連通。第2空氣導入路徑41之上流端43側之部分,於噴水板3之板厚方向延伸,第2空氣導入路徑41之下流端45側之部分,延伸成使噴出流道26之第2噴出流道28之加厚部35迴繞。如此,第2空氣導入路徑41之下流端45與噴出流道26中之第2噴出流道28之減薄部34相連接,而與減薄部34相連通。蓮蓬頭1中,可使從空氣引入孔38引入之外部空氣,透過空氣導入路徑39,而導入通過噴出流道26之減薄部34之熱水。
又,蓮蓬頭1中,噴水板3之噴水部19中之第1噴出流道27、第2噴出流道28及第2空氣導入路徑41係藉由2個環型構件46、47所形成。環型構件46、47皆具有俯視觀察為圓環狀之形狀。於環型構件46之內側之部分,貫穿表裡形成第2空氣導入路徑41中之上流端43側之部分。又,於環型構件46之外側之部分,設置從表面往其前方凸出之凸起48。再者,於環型構件46,在第2空氣導入路徑41中之上流端43側之部分與凸起48之間,形成貫穿表裡的開口49。圓筒部50可插入環型構件46之開口49,並從環型構件47之表面凸設於其前方。圓筒部50之內側形成第1噴出流道27。
噴水板3之噴水部19中,形成從背面朝向表面側之有缺口之缺口部51,俾使能容置環型構件46、47;而於缺口部51之外側之部分,形成更朝向噴水板3之表面側之有缺口之凹處52。
蓮蓬頭1中,噴水板3之噴水部19係如下形成。亦即,將凸起48嵌入於凹處52,並將環型構件46安裝於缺口部51之內部。此時,形成與第3噴出流道29相連通之第2噴出流道28, 第3噴出流道29係形成於噴水板3,且第2空氣導入路徑41中之上流端43側之部分,與形成於噴水板3之第1空氣導入路徑40相連接並連通。其後,將圓筒部50插入開口49之內部,並將環型構件47安裝於缺口部51之內部。於環型構件46、47之間,形成第2空氣導入路徑41中之下流端45側之部分,又,第2空氣導入路徑41於下流端45與第2噴出流道28之減薄部34相連接並連通。
如此,因為噴水板3之噴水部19中之第1噴出流道27、第2噴出流道28及第2空氣導入路徑41,藉由2個環型構件46、47而形成,故噴水部19之形成變容易。又,可達成單元化,噴水部19之組合性良好,且組合精確度亦良好。
如此之蓮蓬頭1中,可從噴水孔25噴出含有多數直徑50μm以下之微細氣泡之熱水。蓮蓬頭1於第1導入流道7之入口8(形成於圖1~圖3之本體部2之基部5),連接著進水用之軟管之另一端部,該軟管之一端部係與水龍頭配件相連接。通過軟管而導入第1導入流道7內之熱水,於折曲部10中其流動之方向改為略直角方向,而從出口9流出,並通過入口14,而導入形成於基部6之第2導入流道13內。導入第2導入流道13內之熱水,於通過擴徑部17時,沿著擴徑部17之內面而往外側擴展流動,從出口16而流出至連通流道4內。擴徑部17因其內面係往外側擴展地彎曲,故可抑制從出口16流出至連通流道4內之熱水產生漩渦等亂流。
流出至噴出流道4內之熱水,從其中心部朝外周部約成放射狀地流過噴出流道4,而流往噴水部19。圖4之噴水部19中,熱水通過縮徑部32而流出至第1噴出流道27內,再者,通過擴徑部33,以抑制漩渦等亂流產生之狀態,流出至第2噴出流道28內。於第2噴出流道28內,熱水先流入設於上流側之減薄部34,接著流出至設於下流側之加厚部35。如此,熱水於流入減薄部34時,水壓急遽減小。隨著此時之減壓,於減薄部34內產生負壓。利用此負壓,噴水板3外部之空氣通過空氣引入孔38而被吸引至第1空氣導入路徑40內。所吸引之空氣流入第2空氣導入路徑41,從下流端45導入第2噴出流道28內,而成為被引入熱水中之氣泡。
當如是將空氣作為氣泡而混入之熱水,流入加厚部35時,水壓急遽增大。隨著此時之加壓,混入於熱水中之氣泡,於加厚部35內中粉碎成微細,而產生微細氣泡。含有微細氣泡之熱水,接著流入第3噴出流道29內,從噴水孔25往噴水部19外部噴出。微細氣泡因為其直徑與噴水孔25之內徑相比非常小,故可容易通過噴水孔25。從蓮蓬頭1噴出之含有多數微細氣泡之熱水,因微細氣泡之比表面積為大,故具有高清洗功能等。又,如圖4所示,可將加厚部35之上流側之部分(即減薄部34與加厚部35之連接部分)之厚度,設為從減薄部34之厚度急劇加大。具體而言,例如,可使加厚部35之上流端與減薄部34之下流端成垂直。此時,藉由因厚度急劇加大所導致之急遽壓力變動,使得於加厚部35內氣泡被更加地粉碎成微細,產生多數直徑更小之微細氣泡,而提升含微細氣泡之熱水之功能。
如此,蓮蓬頭1中,於噴水部19行程與連通流道4相連通之噴出流道26。於噴水部19上,當將噴水板3之板狀部分20之板厚方向之流道□度設為噴出流道26之厚度之情形時,將厚度小之減薄部34設於噴出流道26之上流側,而將較減薄部34之厚度為厚之加厚部35,設於噴出流道26之下流側。
又,蓮蓬頭1中,空氣導入路徑39與蓮蓬頭1之外部相連通而導入空氣,並與噴水部19之減薄部34相連通並連接。
因此,蓮蓬頭1中,可促進微細氣泡之產生,並使構造簡化。而且,蓮蓬頭1中,因為空氣導入路徑39中之空氣導入方向之上流端42所形成之空氣引入孔38配置於噴水板3,故可防止因蓮蓬頭1之使用者之手而導致空氣引入孔38阻塞。因此,蓮蓬頭1可穩定進行外部之空氣之導入。而且,空氣引入孔38因於噴水板3之表面與噴水孔25配置於相同面上,故蓮蓬頭1之外觀良好。
圖5係本發明之蓮蓬頭之第2實施形態對應於圖4之記載所成之要部擴大剖面圖。關於蓮蓬頭1a,對於與蓮蓬頭1為相同之部位於圖5中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如圖5所示,蓮蓬頭1a與圖4之蓮蓬頭1之不同處係在於空氣引入孔38a之位置。因此,空氣導入路徑39中之第1空氣導入路徑40a之位置及第1空氣導入路徑40a與第2空氣導入路徑41之連接位置亦不同。
蓮蓬頭1a中,空氣引入孔38a配置於噴水板3之外周部。因此,具有用以形成空氣引入孔38a之上流端42a之第1空氣導入路徑40a,並非於噴水板3之板厚方向延伸,而是於徑向延伸。又,第1空氣導入路徑40a之下流端44a與第2空氣導入路徑41之上流端43a之連接方向,亦非沿著噴水板3之板厚方向,而是沿著徑向。
如此,空氣引入孔38a即使非配置於噴水板3之表面,只要是較少可能被蓮蓬頭1a使用者的手塞住之部位,亦可設於噴水板3之外周部。蓮蓬頭1a可穩定進行外部空氣之導入。又,蓮蓬頭1a之構造與圖1~圖4之蓮蓬頭1相比,並未因空氣引入孔38a之位置而大幅改變,因此,蓮蓬頭1a亦與蓮蓬頭1相同,可促進微細氣泡之產生,並可達成構造之簡化。
又,本發明並不限於以上實施形態。關於本體部及噴水板之形狀及構造或噴水部之形狀及構造等之細部,可有各種態樣。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之蓮蓬頭可促進微細氣泡之產生,並達成構造之簡化。
1、1a‧‧‧蓮蓬頭
2‧‧‧本體部
3‧‧‧噴水板
4‧‧‧連通流道
5‧‧‧基部
6‧‧‧重疊部
7‧‧‧第1導入流道
8‧‧‧入口
9‧‧‧出口
10‧‧‧折曲部
11‧‧‧凸出部
12‧‧‧固定孔
13‧‧‧第2導入流道
14‧‧‧入口
15‧‧‧O型環
16‧‧‧出口
17‧‧‧擴徑部
18‧‧‧導入流道
19‧‧‧噴水部
20‧‧‧板狀部分或圓板狀部分
21‧‧‧筒體部
22‧‧‧安裝孔
23、24‧‧‧O型環
25‧‧‧噴水孔
26‧‧‧噴出流道
27‧‧‧第1噴出流道
28‧‧‧第2噴出流道
29‧‧‧第3噴出流道
30‧‧‧入口
31‧‧‧出口
32‧‧‧縮徑部
33‧‧‧擴徑部
34‧‧‧減薄部
35‧‧‧加厚部
36‧‧‧入口
37‧‧‧出口
38、38a‧‧‧空氣引入孔
39‧‧‧空氣導入路徑
40、40a‧‧‧第1空氣導入路徑
41‧‧‧第2空氣導入路徑
42、42a‧‧‧作為空氣導入路徑之上流端之第1空氣導入路徑之上流端
43、43a‧‧‧上流端
44、44a、45‧‧‧下流端
46、47‧‧‧環型構件
48‧‧‧凸起
49‧‧‧開口
50‧‧‧圓筒部
51‧‧‧缺口部
52‧‧‧凹處
【圖1】本發明之蓮蓬頭之第1實施形態之立體圖。 【圖2】圖1之蓮蓬頭之前視圖。 【圖3】圖2之蓮蓬頭之A-A剖面圖。 【圖4】將圖3之蓮蓬頭之實線圓內加以擴大之要部擴大剖面圖。 【圖5】本發明之蓮蓬頭之第2實施形態對應於圖4之記載所成之要部擴大剖面圖。
1‧‧‧蓮蓬頭
3‧‧‧噴水板
4‧‧‧連通流道
6‧‧‧重疊部
19‧‧‧噴水部
20‧‧‧板狀部分或圓板狀部分
21‧‧‧筒體部
25‧‧‧噴水孔
26‧‧‧噴出流道
27‧‧‧第1噴出流道
28‧‧‧第2噴出流道
29‧‧‧第3噴出流道
30、36‧‧‧入口
31、37‧‧‧出口
32‧‧‧縮徑部
33‧‧‧擴徑部
34‧‧‧減薄部
35‧‧‧加厚部
38‧‧‧空氣引入孔
39‧‧‧空氣導入路徑
40‧‧‧第1空氣導入路徑
41‧‧‧第2空氣導入路徑
42‧‧‧作為空氣導入路徑之上流端之第1空氣導入路徑之上流端
43‧‧‧上流端
44、45‧‧‧下流端
46、47‧‧‧環型構件
48‧‧‧凸起
49‧‧‧開口
50‧‧‧圓筒部
51‧‧‧缺口部
52‧‧‧凹處

Claims (4)

  1. 一種蓮蓬頭,其具備: 本體部,形成有用以導入熱水之導入流道; 噴水板,具有板狀部分,並設置複數個穿過板狀部分朝板厚方向延伸之噴水部; 熱水之連通流道,形成於該本體部與該噴水板之該板狀部分之間,並連通該導入流道與該噴水部雙方, 其特徵為: 於該噴水部形成與該連通流道連通之噴出流道,當將該噴水板之該板狀部分之板厚方向之流道□度設為噴出流道之厚度時,將厚度小之減薄部設於該噴出流道之上流側,將較該減薄部之厚度為厚之加厚部設於該噴出流道之下流側; 與該蓮蓬頭之外部相連通並導入空氣之空氣導入路徑,與該噴水部之該減薄部相連通而連接。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蓮蓬頭,其中,該減薄部與該加厚部之連接部亦即該加厚部之上流側之部分,其厚度從減薄部之厚度急劇加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蓮蓬頭,其中,該空氣導入路徑中之空氣導入方向之上流端,配置於該噴水板並形成空氣引入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蓮蓬頭,其中,空氣引入孔配置於該噴水板之表面或外周部。
TW103113293A 2013-04-11 2014-04-10 蓮蓬頭 TWI5907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3112A JP6074719B2 (ja) 2013-04-11 2013-04-11 シャワーヘッ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7675A true TW201507675A (zh) 2015-03-01
TWI590797B TWI590797B (zh) 2017-07-11

Family

ID=51689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3293A TWI590797B (zh) 2013-04-11 2014-04-10 蓮蓬頭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74719B2 (zh)
TW (1) TWI590797B (zh)
WO (1) WO20141677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71114B2 (ja) * 2013-07-30 2017-02-01 Toto株式会社 シャワーヘッド装置
JP6362220B2 (ja) * 2015-05-21 2018-07-25 株式会社田中金属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シャワーヘッド
JP6775552B2 (ja) * 2018-07-20 2020-10-28 株式会社サイエンス シャワーヘッド、及び気泡発生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42336A (ja) * 2008-12-17 2010-07-01 Toto Ltd シャワー装置
JP5854186B2 (ja) * 2011-03-14 2016-02-09 Toto株式会社 シャワー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67783A1 (ja) 2014-10-16
JP2014204796A (ja) 2014-10-30
JP6074719B2 (ja) 2017-02-08
TWI590797B (zh) 2017-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4057660A1 (ja) シャワーヘッド
JP6487041B2 (ja) 噴霧器ノズル
CN105008054B (zh) 用于卫生出水装置的雾化喷嘴以及具有出水装置的卫生出水配件
US8807458B2 (en) Vortex-generating nozzle-end ring
JP5731650B2 (ja) 気泡発生機構及び気泡発生機構付シャワーヘッド
TW201242669A (en) Device for spraying a pressurized liquid
TWI590797B (zh) 蓮蓬頭
JP6268135B2 (ja) マイクロバブルシャワー装置
KR20140138321A (ko) 샤워 헤드
CN102189049B (zh) 桑拿器的雾化装置
CN113544348B (zh) 射流调节器
JP6004184B2 (ja) シャワーヘッドとシャワーヘッド用吐水ブロック
JP5870302B2 (ja) シャワーヘッド
JP6418904B2 (ja) シャワーヘッド
JP7133885B1 (ja) ミスト発生装置およびミスト発生装置を用いたシャワーヘッド
CN110090747A (zh) 喷雾装置
JP6048648B2 (ja) シャワーヘッド
JP2009178661A (ja) 液吐出装置
JP2017221919A (ja) 微細気泡発生装置、シャワーヘッドおよび混相流体処理装置
CN213612066U (zh) 一种按摩清洗花洒
JP3162867U (ja) 泡シャワー
CN114247573A (zh) 出水装置
JP5895559B2 (ja) 噴流風呂用ノズル装置
KR20180090959A (ko) 샤워헤드, 샤워헤드 유체 집중 장치, 및 방법
TWM519554U (zh) 利用兩股液體噴流形成扇形噴霧的霧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