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07313A - 無線電力傳輸裝置及無線電力傳輸裝置之供給電力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無線電力傳輸裝置及無線電力傳輸裝置之供給電力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07313A
TW201507313A TW103124048A TW103124048A TW201507313A TW 201507313 A TW201507313 A TW 201507313A TW 103124048 A TW103124048 A TW 103124048A TW 103124048 A TW103124048 A TW 103124048A TW 201507313 A TW201507313 A TW 20150731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power
coil
phase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40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04098B (zh
Inventor
Hisashi Tsuda
Takezo Hatanaka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07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73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40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409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02J7/025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02J5/005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於供電模組與受電模組位於可供電區域內之情形與不位於可供電區域內之情形時,使輸入阻抗之相位產生差,藉由檢測該相位之差,判定是否供給電力,而防止不位於可供電區域內時之電力消耗。 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包括供電模組2、受電模組3、相位檢測器4、控制機器5,該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傳輸特性之值經設定為具有雙峰性之特性,控制機器5利用相位檢測器4所檢測到的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差,判定是否對供電模組2供給電力。

Description

無線電力傳輸裝置及無線電力傳輸裝置之供給電力控制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利用共振現象自連接於電源之供電模組對受電模組供給電力的無線電力傳輸裝置及無線電力傳輸裝置之供給電力控制方法。
近年來,筆記型PC(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平板型PC、數位相機、行動電話、行動式遊戲機、耳機型音樂播放器、無線式頭戴型耳機、助聽器、記錄器等人可攜帶使用之行動式之電子機器正快速普及。而且,該等行動式之電子機器之大部分中搭載有充電電池,需要定期充電。為了簡化對該電子機器之充電電池之充電作業,藉由於供電模組與搭載於電子機器之受電模組之間利用無線傳輸電力之供電技術(改變磁場而進行電力傳輸之無線電力傳輸技術)來對充電電池進行充電的機器正不斷增加。
作為無線電力傳輸技術,可列舉利用線圈間之電磁感應而進行電力傳輸之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藉由利用供電裝置(供電模組)及受電裝置(受電模組)具備之共振器(線圈)間之共振現象(磁場共振態)使磁場耦合而進行電力傳輸的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例如,藉由利用上述供電模組及受電模組具備之共振器(線圈)間之共振現象(磁場共振態)使磁場耦合而進行無線電力傳輸時,必須以使受電模組靠近供電模組而成為可自供電模組對受電模組供電之距離(可供電區域)的方式配置使用。於此種使用過程中,供電模組與受電 模組不位於可供電區域內之情形時,有如下問題:於供電模組,為準備使受電模組接近配置於可供電區域而始終持續供給電力,而消耗多餘之電力(待機電力變大)。
針對該問題,提出有如下應對方法:將某些檢測部(感測器等)設置於供電模組或受電模組,上述檢測部檢測因供電模組與受電模組已配置於可供電區域內而產生之各種變化,將其檢測結果作為觸發而對供電模組開始電力供給。
例如,記載有如下構成:於專利文獻3之供電系統之供電裝置(供電模組)設置檢測部(電流‧電壓檢測部113),根據利用該檢測部測定到之電流值、電壓值求出阻抗,將該阻抗之變化(阻抗之增加量等:參照段落[0047]等)與預先設定之閾值進行比較,藉此,判斷供電裝置(供電模組)與2次側機器(受電模組)是否位於可供電區域內。
若確實如上述般設置檢測部而判斷供電模組與受電模組是否位於可供電區域內,則於判斷供電模組與受電模組不位於可供電區域內之情形時,可停止對供電模組供給電力而防止消耗多餘之電力。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62476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0-23976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13-62895號公報
然而,根據供電裝置(供電模組)與2次側機器(受電模組)之條件設定,有時判斷供電裝置(供電模組)與2次側機器(受電模組)是否位於可供電區域內之阻抗之變化未明顯出現。
因此,於本發明中,提供一種無線電力傳輸裝置,其著眼於供 電模組或受電模組之輸入阻抗之相位,於供電模組與受電模組位於可供電區域內之情形與不位於可供電區域內之情形時,使輸入阻抗之相位產生差,藉由檢測該相位之差,而判定是否供給電力,由此可防止當不位於可供電區域內時消耗多餘之電力。
用以解決上述問題之本發明係一種無線電力傳輸裝置,其特徵在於利用共振現象自連接於電源之供電模組對受電模組供給電力,上述供電模組包括:相位檢測器,其檢測輸入阻抗之相位;及控制機器,其控制對上述供電模組供給之電力;且上述供電模組及上述受電模組其相對於供給至上述供電模組之電力之電源頻率之傳輸特性之值,以具有於低於上述供電模組及上述受電模組之共振頻率之電源頻帶及於高於上述共振頻率之電源頻帶中各自具有波峰之雙峰性之特性的方式設定,上述控制機器係利用上述相位檢測器所檢測到的未自上述供電模組對上述受電模組供給電力之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之相位、與自上述供電模組對上述受電模組供給電力之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之相位之差,判定是否對上述供電模組供給電力。
先前,藉由將供電模組及受電模組之傳輸特性之值設定為具有單峰性之特性,而設定為傳輸特性之值之波峰出現於共振頻率附近。於此情形時,藉由將電源頻率設定為共振頻率而進行使用,可使自供電模組向受電模組之電力傳輸效率最大化。
然而,由於將電源頻率設定為共振頻率,故成為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之相位與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之相位之間不產生差的設定。
因此,藉由上述構成,將供電模組及受電模組之傳輸特性之值 設定為具有雙峰性之特性,藉此可設定為使傳輸特性之值之波峰出現於並非共振頻率之帶域。藉此,可將電源頻率設定為於並非共振頻率之帶域出現之波峰附近而進行使用,因此,可於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之相位與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之相位之間設置差。然後,藉由相位檢測器檢測該相位之差,而控制機器判定是否對供電模組供給電力,由此可減少待機狀態下之消耗電力。
又,本發明之一係如上述無線電力傳輸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供電模組及上述受電模組具備供電線圈、供電共振器、受電共振器及受電線圈,上述供電線圈具備以電阻R1及線圈L1為要素之RL電路,上述供電共振器具備以電阻R2、線圈L2及電容器C2為要素之RLC電路,上述受電共振器具備以電阻R3、線圈L3及電容器C3為要素之RLC電路,上述受電線圈具備以電阻R4及線圈L4為要素之RL電路。
根據上述構成,可將供電模組及受電模組設為具備供電線圈、供電共振器、受電共振器及受電線圈之構成,且可利用相對簡單之RL電路構成供電線圈及受電線圈。
又,本發明之一係如上述無線電力傳輸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供電模組及上述受電模組具備供電線圈、供電共振器、受電共振器及受電線圈,上述供電線圈具備以電阻R1、線圈L1及電容器C1為要素之RLC電路,上述供電共振器具備以電阻R2、線圈L2及電容器C2為要素之RLC電路,上述受電共振器具備以電阻R3、線圈L3及電容器C3為要素之RLC 電路,上述受電線圈具備以電阻R4、線圈L4及電容器C4為要素之RLC電路(其中,於上述供電線圈為RLC串聯電路之情形時,以滿足如下關係中之至少一種關係為條件:線圈L1與線圈L2之間之耦合係數k12和線圈L2與線圈L3之間之耦合係數k23的關係為k12≠k23之關係、及供電線圈之共振頻率f1與供電共振器、受電共振器之共振頻率f0的關係為f1≠f0之關係)。
根據上述構成,可將供電模組及受電模組設為具備供電線圈、供電共振器、受電共振器及受電線圈之構成,且可利用RLC電路構成供電線圈及受電線圈。藉由如此般利用RLC電路構成供電線圈及受電線圈,於設計方面可變更之要素增加,因此,可提高設計自由度(用以將供電模組及受電模組之傳輸特性之值設定為具有雙峰性之特性的可變要素增加)。
又,本發明之一係一種無線電力傳輸裝置之供給電力控制方法,其特徵在於,該無線電力傳輸裝置利用共振現象自連接於電源之供電模組對受電模組供給電力,上述供電模組包括:相位檢測器,其檢測輸入阻抗之相位;及控制機器,其控制對上述供電模組供給之電力;且上述供電模組及上述受電模組其相對於供給至上述供電模組之電力之電源頻率之傳輸特性之值,以具有於低於上述供電模組及上述受電模組之共振頻率之驅動頻帶及於高於上述共振頻率之驅動頻帶中各自具有波峰之雙峰性之特性的方式設定,上述控制機器執行如下處理:利用上述相位檢測器所檢測到的未自上述供電模組對上述受電模組供給電力之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之相位、與自上述供電模組對上述受電模組供給電力之供電狀態下之 輸入阻抗之相位之差,而判定是否對上述供電模組供給電力。
先前,藉由將供電模組及受電模組之傳輸特性之值設定為具有單峰性之特性,而設定為傳輸特性之值之波峰出現於共振頻率附近。於此情形時,藉由將電源頻率設定為共振頻率而進行使用,可使自供電模組向受電模組之電力傳輸效率最大化。
然而,由於將電源頻率設定為共振頻率,故成為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之相位與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之相位之間不產生差的設定。
因此,利用上述方法,將供電模組及受電模組之傳輸特性之值設定為具有雙峰性之特性,藉此,可設定為使傳輸特性之值之波峰出現於並非共振頻率之帶域。藉此,可將電源頻率設定為於並非共振頻率之帶域出現之波峰附近而進行使用,因此,可於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之相位與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之相位之間設置差。然後,藉由相位檢測器檢測該相位之差,而控制機器判定是否對供電模組供給電力,由此可減少待機狀態下之消耗電力。
可提供一種無線電力傳輸裝置,其於供電模組與受電模組位於可供電區域內之情形與不位於可供電區域內之情形時,使輸入阻抗之相位產生差,藉由檢測該相位之差,而判定是否供給電力,由此可防止當不位於可供電區域內時消耗多餘之電力。
1‧‧‧無線電力傳輸裝置
2‧‧‧供電模組
3‧‧‧受電模組
4‧‧‧相位檢測器
5‧‧‧控制機器
6‧‧‧交流電源
7‧‧‧穩定電路
8‧‧‧充電電路
9‧‧‧充電電池
10‧‧‧被供電機器
21‧‧‧供電線圈
22‧‧‧供電共振器
31‧‧‧受電線圈
32‧‧‧受電共振器
51‧‧‧虛線
52‧‧‧實線
61‧‧‧電力供給源
62‧‧‧振盪電路
101‧‧‧充電器
102‧‧‧無線式頭戴型耳機
102a‧‧‧耳機揚聲器部
C1‧‧‧電容器
C2‧‧‧電容器
C3‧‧‧電容器
C4‧‧‧電容器
d12‧‧‧距離
d23‧‧‧距離
d34‧‧‧距離
f‧‧‧共振頻率
I1‧‧‧電流
I2‧‧‧電流
I3‧‧‧電流
I4‧‧‧電流
L1‧‧‧線圈
L2‧‧‧線圈
L3‧‧‧線圈
L4‧‧‧線圈
M12‧‧‧互感
M23‧‧‧互感
M34‧‧‧互感
R1‧‧‧電阻器
R2‧‧‧電阻器
R3‧‧‧電阻器
R4‧‧‧電阻器
RL‧‧‧阻抗
S21‧‧‧傳輸特性
Zin‧‧‧輸入阻抗
ZL‧‧‧合計阻抗
圖1係搭載有供電模組之充電器、及搭載有受電模組之無線式頭戴型耳機之說明圖。
圖2係無線電力傳輸裝置之方塊圖。
圖3係待機狀態下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之說明圖。
圖4係利用等效電路表示供電狀態下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之說明 圖。
圖5係利用等效電路表示待機狀態下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之說明圖。
圖6係表示相對於電源頻率之傳輸特性『S21』之關係之說明圖。
圖7(A)係表示比較例1之待機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與供電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解析結果的曲線圖。(B)係表示比較例1之待機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供電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解析結果的曲線圖。
圖8(A)係表示實施例1之待機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與供電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解析結果的曲線圖。(B)係表示實施例1之待機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供電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解析結果的曲線圖。
圖9係利用等效電路表示比較例2及實施例2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的說明圖。
圖10(A)係表示比較例2之待機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與供電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解析結果的曲線圖。(B)係表示比較例2之待機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供電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解析結果的曲線圖。
圖11(A)係表示實施例2之待機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與供電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解析結果的曲線圖。(B)係實施例2之待機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供電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解析結 果的曲線圖。
圖12(A)係表示實施例3之待機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與供電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解析結果的曲線圖。(B)係表示實施例3之待機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供電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解析結果的曲線圖。
圖13(A)係表示實施例4之待機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與供電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解析結果的曲線圖。(B)係表示實施例2之待機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供電狀態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解析結果的曲線圖。
圖14係說明控制機器執行之供電動作流程之流程圖。
以下,對作為本發明之用於無線電力傳輸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及無線電力傳輸裝置之電力供給方法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首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作為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以具備供電模組2之充電器101、及具備受電模組3之無線式頭戴型耳機102為例進行說明。
(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構成)
如圖1所示,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包括充電器101及無線式頭戴型耳機102。而且,如圖2所示,充電器101包括包含供電線圈21及供電共振器22之供電模組2、相位檢測器4、及控制機器5。又,無線式頭戴型耳機102包括耳機揚聲器部102a、包含受電線圈31及受電共振器32之受電模組3、將所接收到之交流電力整流化之穩定電路7、防止過充電之充電電路8、及二次電池9(鋰離子二次電池等)(此外,省略作為聲頻機器之裝置)。而且,於供電模組2經由控制機器5連接有對供電 模組2供給電力之交流電源6(外部之電力供給源61、振盪電路62),於受電模組3經由穩定電路7及充電電路8而連接有二次電池9。再者,於圖式中,為了便於說明,將穩定電路7、充電電路8及二次電池9記載於受電模組3之外,但實際上係配置於螺線管狀之受電線圈31及受電共振器32之線圈內周側。又,本實施形態中之穩定電路7、充電電路8、及二次電池9如圖1及圖2所示係成為最終之電力供電目標之被供電機器10,被供電機器10係連接於受電模組3之電力供電目標之機器全體之總稱。
又,雖未圖示,但充電器101中設置有用以收納無線式頭戴型耳機102之符合無線式頭戴型耳機102之形狀的收納槽,藉由將無線式頭戴型耳機102收納至該充電器101之收納槽,能夠以充電器101所具備之供電模組2與無線式頭戴型耳機102所具備之受電模組3對向配置的方式將無線式頭戴型耳機102定位。
供電線圈21發揮將自交流電源6獲得之電力藉由電磁感應而供給至供電共振器22的作用。如圖4所示,該供電線圈21構成為以電阻器R1及線圈L1為要素之RL電路。再者,線圈L1部分係使用銅線材(具絕緣被膜),並將線圈徑設定為15mm。又,將構成供電線圈21之電路元件所具有之合計阻抗設為Z1,於本實施形態中,係將構成供電線圈21之以電阻器R1及線圈L1為要素之RL電路(電路元件)所具有之合計之阻抗設為Z1。又,將流至供電線圈21之電流設為I1
受電線圈31發揮如下作用:藉由電磁感應而接收作為磁場能量自供電共振器22傳輸至受電共振器32之電力,並經由穩定電路7及充電電路8供給至二次電池9。該受電線圈31係與供電線圈21同樣地,如圖4所示,構成為以電阻器R4及線圈L4為要素之RL電路。再者,線圈L4部分係使用銅線材(具絕緣被膜),並設定為線圈徑15mm。又,將構成受電線圈31之電路元件所具有之合計阻抗設為Z4,於本實施形 態中,係將構成受電線圈31之以電阻器R4及線圈L4為要素之RL電路(電路元件)所具有的合計之阻抗設為Z4。又,將連接於受電線圈31之被供電機器10(穩定電路7、充電路8、二次電池9)之合計阻抗設為ZL。又,將流至受電線圈31之電流設為I4。再者,將被供電機器10之合計阻抗設為ZL,但為方便起見,亦可置換為RL
如圖4所示,供電共振器22構成為以電阻器R2、線圈L2、及電容器C2為要素之RLC電路。又,如圖4所示,受電共振器32構成為以電阻器R3、線圈L3、及電容器C3為要素之RLC電路。而且,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分別成為共振電路,發揮產生磁場共振態之作用。此處,所謂磁場共振態(共振現象),係指2個以上之線圈於共振頻率共振。又,將構成供電共振器22之電路元件所具有之合計阻抗設為Z2,於本實施形態中,係將構成供電共振器22之以電阻器R2、線圈L2、及電容器C2為要素之RLC電路(電路元件)所具有的合計之阻抗設為Z2。又,將構成受電共振器32之電路元件所具有之合計阻抗設為Z3,於本實施形態中,係將構成受電共振器32之以電阻器R3、線圈L3、及電容器C3為要素之RLC電路(電路元件)所具有的合計之阻抗設為Z3。又,將流至供電共振器22之電流設為I2,將流至受電共振器32之電流設為I3
又,於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中之作為共振電路之RLC電路中,若將電感設為L,並將電容器電容設為C,則由(式1)規定之f成為共振頻率。而且,本實施形態中之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之共振頻率(f0)係設為1MHz。
又,供電共振器22係使用由銅線材(具絕緣被膜)構成之線圈徑15mm之螺線管型之線圈。又,受電共振器32係使用由銅線材(具絕緣被膜)構成之線圈徑15mm之螺線管型之線圈。又,如上所述,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之共振頻率一致。再者,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只要為使用線圈之共振器則可為螺旋型或螺線管型等之線圈。
又,將供電線圈21與供電共振器22之間之距離設為d12,將供電共振器22與受電共振器32之間之距離設為d23,將受電共振器32與受電線圈31之間之距離設為d34(參照圖1)。
又,如圖4所示,將供電線圈21之線圈L1與供電共振器22之線圈L2之間之互感設為M12,將供電共振器22之線圈L2與受電共振器32之線圈L3之間之互感設為M23,將受電共振器32之線圈L3與受電線圈31之線圈L4之間之互感設為M34。又,於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中,將線圈L1與線圈L2之間之耦合係數表述為k12,將線圈L2與線圈L3之間之耦合係數表述為k23,將線圈L3與線圈L4之間之耦合係數設為k34
又,若表示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包含穩定電路7、充電電路8及二次電池9)之電路圖則如圖4之下圖所示。其係將構成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供電模組2及受電模組3(包含穩定電路7、充電電路8及二次電池9)全體置換為一個輸入阻抗Zin而表示者,將施加至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電壓設為電壓Vin,將輸入至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電流設為Iin
再者,若為更詳細地表示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輸入阻抗Zin,而利用等效電路表示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構成,則如圖4所示。而且,根據圖4之等效電路,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輸入阻抗Zin可如(式2)般表述。
而且,本實施形態中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供電線圈21、供電共振器22、受電共振器32、及受電線圈31之阻抗Z1、Z2、Z3、Z4、ZL分別可如(式3)般表述。
又,供電線圈21之RL電路之R1、L1、供電共振器22之RLC電路之R2、L2、C2、受電共振器32之RLC電路之R3、L3、C3、受電線圈31之RL電路之R4、L4之電阻值、電感、電容器電容、及耦合係數k12、k23、k34係於設計、製造階段等設定為可變更之參數。
又,充電器101具備之相位檢測器4可檢測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輸入阻抗Zin,並根據所檢測到之輸入阻抗Zin而檢測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例如,作為相位檢測器4,使用電流檢測器及電壓檢測器,分別檢測施加至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電壓Vin、輸入至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電流Iin。繼而,根據所檢測到之電壓Vin及電流Iin求出輸入阻抗 Zin(參照式4),並根據所求得之輸入阻抗Zin檢測輸入阻抗Zin之相位。
再者,就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消耗電力之削減之必要性而言,相位檢測器4進行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檢測較理想為並非始終進行,而隔開特定之時間間隔定期地進行。
詳細情況雖於下文進行敍述,但控制機器5具有依據相位檢測器4所檢測到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變化而判斷是否自交流電源6對供電模組2供給電力的功能,且具有於進行不供給電力之內容之判斷之情形時將自交流電源6向供電模組2之電力之供給遮斷的功能。具體而言,於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設定特定之閾值,於超過該閾值之情形時,進行自供電狀態切換為待機狀態(將自交流電源6向供電模組2之電力之供給遮斷)或自待機狀態切換為供電狀態(自交流電源6向供電模組2供給電力)的控制。再者,控制機器5包括例如微電腦.記憶裝置等。
此處,如圖1及圖4所示,將自供電模組2對受電模組3供給電力之狀態設為供電狀態。該供電狀態亦可稱為供電模組2及受電模組3具備之供電共振器22與受電共振器32產生磁場共振態時。又,供電狀態亦為供電共振器22與受電共振器32之間之距離d23以某種程度接近配置之情形(可供電區域)時成立的狀態。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對無線式頭戴型耳機102中之充電電池9進行充電之狀態可稱為供電狀態。
另一方面,如圖3及圖5所示,將未自供電模組2對受電模組3供給電力之狀態設為待機狀態。該待機狀態亦可稱為供電模組2及受電 模組3具備之供電共振器22與受電共振器32不產生磁場共振態時。又,待機狀態亦為供電共振器22與受電共振器32之間之距離d23處於不產生上述磁場共振態之程度之配置關係之情形時成立的狀態。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不對無線式頭戴型耳機102中之充電電池9進行充電之狀態可稱為待機狀態。
例如,於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29°且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88°的情形(參照下述實施例1)時,將閾值設定為其等之間之58°,於相位檢測器4所檢測到之相位值自較低之值(29°)超過作為閾值之58°而變化為較高之值(88°)的情形時,控制機器5判斷已自供電狀態轉為待機狀態,而將自交流電源6向供電模組2之電力之供給遮斷。另一方面,於相位檢測器4所檢測到之相位值自較高之值(88°)超過作為閾值之58°後變化為較低之值(29°)的情形時,控制機器5判斷已自待機狀態轉為供電狀態,而進行自交流電源6向供電模組2之電力供給。
根據上述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於使供電共振器22之共振頻率與受電共振器32之共振頻率一致之情形時,可於供電共振器22與受電共振器32之間產生磁場共振態。若於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共振之狀態下產生磁場共振態,則可將電力作為磁場能量自供電共振器22傳輸至受電共振器32,若由控制機器5判斷可自交流電源6對供電模組2供給電力,則將電力自具備供電模組2之充電器101無線傳輸至具備受電模組3之無線式頭戴型耳機102,對設置於無線式頭戴型耳機102內之充電電池9進行充電。
(必須防止待機狀態下之多餘之消耗電力之原因)
其次,基於上述待機狀態及供電狀態之概念,對在利用無線電力傳輸之電力傳輸中必須防止待機狀態下之多餘之消耗電力的原因進行說明。如上所述,藉由利用供電模組2及受電模組3具備之供電共振 器22與受電共振器32之間之共振現象(磁場共振態)使磁場耦合而進行無線電力傳輸時,必須以使受電模組3靠近供電模組2而成為可自供電模組2對受電模組3供電之距離(可供電區域)的方式配置使用(參照圖1及圖4)。於此種使用過程中,供電模組與受電模組不位於可供電區域內之情形(待機狀態)時,於供電模組,成為為準備使受電模組接近配置於可供電區域(供電狀態)而始終持續供給電力的狀態。
如此一來,待機狀態下之供電模組2之消耗電力浪費。
因此,於待機狀態下,要求將自交流電源6向供電模組2之電力之供給遮斷。
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為如下構成:設定為供電狀態下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產生差,於利用所產生之相位之差判斷為待機狀態之情形時,將自交流電源6向供電模組2之電力供給遮斷。
(輸入阻抗Zin之相位差之設定)
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供電狀態下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產生差的設定,藉由將相對於供給至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電力之電源頻率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傳輸特性『S21』設定為具有雙峰性之性質而實現。再者,為了使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具有雙峰性之性質,藉由分別調整供電線圈21之RL電路之R1、L1、供電共振器22之RLC電路之R2、L2、C2、受電共振器32之RLC電路之R3、L3、C3、受電線圈31之RL電路之R4、L4之電阻值、電感、電容器電容、及耦合係數k12、k23、k34而實現。
(雙峰性之性質)
此處,所謂傳輸特性『S21』,係表示於供電模組2及受電模組3連接網路分析儀(安捷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E5061B等)而測量之 信號,以分貝表示,數值越大則表示電力傳輸效率越高。而且,相對於供給至供電模組2及受電模組3之電力之電源頻率之傳輸特性『S21』,根據供電模組2及受電模組3之間之磁場所致之連接程度(磁場耦合)之強度,而分為具有單峰性之性質者與具有雙峰性之性質者。而所謂單峰性,係指相對於電源頻率之傳輸特性『S21』之波峰為一個,且此波峰於共振頻帶(f0)出現(參照圖6之虛線51)。另一方面,所謂雙峰性,係指相對於電源頻率之傳輸特性『S21』之波峰有兩個,且此兩個波峰於低於共振頻率之電源頻帶(fL)與高於共振頻率之電源頻帶(fH)出現(參照圖6之實線52)。若更詳細地定義雙峰性,則係指於上述網路分析儀連接供電模組2及受電模組3而測量之反射特性『S11』具有兩個波峰之狀態。因此,即便相對於電源頻率之傳輸特性『S21』之波峰看似為一個,但測量之反射特性『S11』具有兩個波峰之情形時,亦為具有雙峰性之性質者。
於具有上述單峰性之性質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供電模組2及受電模組3)中,如圖6之虛線51所示,電源頻率在共振頻率f0時其傳輸特性『S21』最大化(電力傳輸效率最大化)。
另一方面,於具有雙峰性之性質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供電模組2及受電模組3)中,如圖6之實線52所示,傳輸特性『S21』係於低於共振頻率f0之電源頻帶(fL)與高於共振頻率f0之電源頻帶(fH)最大化。
再者,一般而言,若供電共振器22與受電共振器32之間之距離相同,則雙峰性之傳輸特性『S21』之最大值(在fL或fH之傳輸特性『S21』之值)成為比單峰性之傳輸特性『S21』之最大值(在f0之傳輸特性『S21』之值)更低的值(參照圖6之曲線圖)。
例如,於傳輸特性『S21』具有雙峰性之性質之情形時,將供給至供電模組2之交流電力之電源頻率設定為於低於共振頻率f0之頻帶 出現之波峰(fL)附近之頻帶的情形時,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為同相位且成為共振狀態,流向供電共振器22之電流之朝向與流向受電共振器32之電流之朝向成為相同朝向。其結果,如圖6之曲線圖所示,雖然未達到以電力傳輸效率之最大化為目的之一般的無線電力傳輸裝置之傳輸特性『S21』(虛線51),但即便於使電源頻率與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所具有之共振頻率不一致之情形時,亦可將傳輸特性『S21』之值設為相對較高之值(實線52)。此處,將流向供電共振器22之電流之朝向與流向受電共振器32之電流之朝向成為相同朝向之共振狀態稱為同相共振模式。
又,於上述同相共振模式中,產生於供電共振器22之外周側之磁場與產生於受電共振器32之外周側之磁場相互抵消,藉此,於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之外周側,磁場所致之影響減小,從而可形成具有較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之外周側以外之磁場強度(例如,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之內周側之磁場強度)更小之磁場強度的磁場空間。而且,於該磁場空間收納有期望減小磁場影響之穩定電路7、充電電路8或充電電池9等之情形時,可減小或防止對於穩定電路7、充電電路8或充電電池9等發生因磁場引起之渦電流,從而能夠抑制發熱所致之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例如,於傳輸特性『S21』具有雙峰性之性質之情形時,將供給至供電模組2之交流電力之電源頻率設定為在高於共振頻率f0之頻帶出現之波峰(fH)附近之頻帶的情形時,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為逆相位且成為共振狀態,流向供電共振器22之電流之朝向與流向受電共振器32之電流之朝向成為相反朝向。其結果,如圖6之曲線圖所示,雖然未達到以電力傳輸效率之最大化為目的之一般的無線電力傳輸裝置之傳輸特性『S21』(虛線51),但即便於使電源頻率與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所具有之共振頻率不一致之情形 時,亦可將傳輸特性『S21』之值設為相對較高之值(實線52)。此處,將流向供電共振器22之電流之朝向與流向受電共振器32之電流之朝向成為相反朝向之共振狀態稱為逆相共振模式。
又,於上述逆相共振模式中,產生於供電共振器22之內周側之磁場與產生於受電共振器32之內周側之磁場相互抵消,藉此,於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之內周側,磁場所致之影響減小,從而可形成具有較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之內周側以外之磁場強度(例如,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之外周側之磁場強度)更小之磁場強度的磁場空間。而且,於該磁場空間收納有期望減小磁場影響之穩定電路7、充電電路8或充電電池9等之情形時,可減小或防止對於穩定電路7、充電電路8或充電電池9等發生因磁場引起之渦電流,從而能夠抑制發熱所致之負面影響。又,藉由該逆相共振模式而形成之磁場空間係形成於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之內周側,故而藉由於該空間組入穩定電路7、充電電路8或充電電池9等電子零件而可提高供電模組2及受電模組3自身之精簡化、設計自由度。
(比較例及實施例)
以下,表示比較例及實施例,對如下情況進行說明:較佳為設定為供電狀態下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產生差,並將相對於供給至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電力之電源頻率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傳輸特性『S21』設定為具有雙峰性之性質。於以下之比較例、實施例中,使用進行各種設定之供電模組2及受電模組3,表示待機狀態(斷開(OFF))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與供電狀態(接通(ON))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解析結果、及待機狀態(OFF)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供電狀態(ON)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解析結果。再者,於比較例 及實施例中,代替穩定電路7、充電電路8、及充電電池9而連接可變電阻器11(R1)進行解析。
又,於比較例1中,係以供電狀態下之相對於供給至供電模組2及受電模組3之電力之電源頻率之傳輸特性『S21』具有單峰性之性質而進行解析。又,於比較例2及實施例1~4中,係以供電狀態下之相對於供給至供電模組2及受電模組3之電力之電源頻率之傳輸特性『S21』具有雙峰性之性質而進行解析。
(比較例1)
如圖4所示,比較例1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供電模組2構成為具備供電線圈21及供電共振器22。另一方面,受電模組3構成為具備受電共振器32及受電線圈31。而且,於比較例1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中,將R1、R2、R3、R4之值分別設定為0.5Ω。又,將L1、L2、L3、L4之值分別設定為4.5μH。又,被供電機器10之RL為100Ω。又,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之共振頻率為1.0MHz。又,耦合係數k12、k34為0.3,耦合係數k23為0.03(再者,係供電狀態下之耦合係數之值)。又,如上所述,比較例1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具有單峰性之性質。
於待機狀態下,如圖5所示,將構成供電模組2之供電線圈21及供電共振器22之輸入阻抗設為Zin。又,如圖4所示,於供電狀態下,將構成供電模組2之供電線圈21、供電共振器22及構成受電模組3之受電共振器32、受電線圈31之輸入阻抗設為Zin
將與比較例1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相關的待機狀態(OFF)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圖7(A)虛線)與供電狀態(ON)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圖7(A)實線)之解析結果示於圖7(A)。若觀察圖7(A),則可知如下情況:待機狀態及供電狀態下,均係藉由將電源頻率設為共振頻率f0(1MHz:使電力傳輸效率最大化)而輸入阻抗Zin 最大化。
將與比較例1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相關的待機狀態(OFF)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圖7(B)虛線)與供電狀態(ON)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圖7(B)實線)之解析結果示於圖7(B)。若觀察圖7(B),則於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具有單峰性之性質之情形時,於使電力傳輸效率最大化之共振頻率f0,供電狀態(ON)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19°,待機狀態(OFF)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11°。於此情形時,可知如下情況: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略微產生差,但由於該差較小,故不適合於利用控制機器5之判定。再者,嚴格而言,由於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略微產生差,故亦可檢測出該差。然而,於此情形時,由於相位之差較小,故對檢測該差而進行判斷之檢測器或控制機器要求高精度者(防止誤作動),因此,就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成本效率之觀點而言判斷為不合適。
(實施例1)
實施例1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供電模組2係與比較例1同樣地,如圖4所示,構成為具備供電線圈21及供電共振器22。又,受電模組3亦與比較例1同樣地,構成為具備受電共振器32及受電線圈31。而且,於實施例1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中,耦合係數k23設定為0.3(其他設定與比較例1相同)。藉由如此般將耦合係數k23設定為0.3,而將實施例1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設定為具有雙峰性之性質。
於待機狀態下,如圖5所示,將構成供電模組2之供電線圈21及供電共振器22之輸入阻抗設為Zin。又,如圖4所示,於供電狀態下,將構成供電模組2之供電線圈21、供電共振器22及構成受電模組3之受電共振器32、受電線圈31之輸入阻抗設為Zin
將與實施例1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相關的待機狀態(OFF)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圖8(A)虛線)與供電狀態(ON)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圖8(A)實線)之解析結果示於圖8(A)。若觀察圖8(A),則可知如下情況:於供電狀態下,於成為同相共振模式(fL:0.88MHz)或逆相共振模式(fH:1.19MHz)之電源頻率具有波峰。
將與實施例1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相關的待機狀態(OFF)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圖8(B)虛線)與供電狀態(ON)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圖8(B)實線)之解析結果示於圖8(B)。
若觀察圖8(B),則於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具有雙峰性之性質之情形時,於使電力傳輸效率較高之同相共振模式(fL)中,供電狀態(ON)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29°,待機狀態(OFF)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88°。於此情形時,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之差產生59°。因此,例如,若將閾值設定為58°,則該閾值(58°)與供電狀態(ON)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29°)之間產生較大之差(29°之差),因此,控制機器5可精度良好地進行自供電狀態向待機狀態之轉變(若相位之差較小,則容易產生誤檢測,即,受取決於相位檢測器4之精度之相位之檢測值之偏移等影響)。同樣地,由於該閾值(58°)與待機狀態(OFF)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88°)之間產生較大之差(30°之差),故控制機器5可精度良好地進行自待機狀態向供電狀態之轉變。
又,由於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之差較大,故無須對相位檢測器4、控制機器5所使用之機器要求高精度者,因此,就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成本效率之觀點而言亦較佳。
另一方面,於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具有雙峰性之性質之情形時,於使電力傳輸效率較高之逆相共振模式(fH)中,供電狀態(ON)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26°,待機狀態(OFF)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87°。於此情形時,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之差產生61°。因此,與同相共振模式同樣地,控制機器5可精度良好地進行自供電狀態向待機狀態之轉變。
(比較例2)
於比較例2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中,供電模組2之供電線圈21如圖9所示係以電阻R1、線圈L1及電容器C1為要素之RLC串聯電路,受電模組3之受電線圈31設為以電阻R4、線圈L4及電容器C4為要素之RLC串聯電路,其他設定與實施例1相同。又,供電線圈21之共振頻率(f1)及受電線圈31之共振頻率(f4)係1.0MHz,又,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之共振頻率(f0)係1.0MHz(f1=f0)。又,耦合係數k12、k23、k34設定為0.3(k12=k23)。又,比較例2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設定為具有雙峰性之性質。
於待機狀態下,將構成供電模組2之供電線圈21及供電共振器22之輸入阻抗設為Zin。又,如圖9所示,於供電狀態下,將構成供電模組2之供電線圈21、供電共振器22及構成受電模組3之受電共振器32、受電線圈31之輸入阻抗設為Zin
將與比較例2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相關的待機狀態(OFF)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圖10(A)虛線)與供電狀態(ON)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圖10(A)實線)之解析結果示於圖10(A)。若觀察圖10(A),則可知如下情況:於供電狀態下,於成為同相共振模式(fL:0.88MHz)或逆相共振模式(fH:1.19MHz)之電源頻率具有波峰。
將與比較例2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相關的待機狀態(OFF)下之相 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圖10(B)虛線)與供電狀態(ON)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圖10(B)實線)之解析結果示於圖10(B)。
若觀察圖10(B),則於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具有雙峰性之性質之情形時,於使電力傳輸效率較高之同相共振模式(fL)中,供電狀態(ON)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0°,待機狀態(OFF)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0°。於此情形時,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未產生差。另一方面,於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具有雙峰性之性質之情形時,即便於使電力傳輸效率較高之逆相共振模式(fH)中,供電狀態(ON)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亦為0°,待機狀態(OFF)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亦為0°。於此情形時,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未產生差。可知如下情況:如此,將供電模組2之供電線圈21設為以電阻R1、線圈L1及電容器C1為要素之RLC串聯電路,關於耦合係數滿足k12=k23之關係,供電線圈21之共振頻率(f1)與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之共振頻率(f0)之關係滿足f1=f0之關係的情形時,於同相共振模式及逆相共振模式中,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均不產生差。
因此,必須設定為,即便於將供電模組2之供電線圈21設為以電阻R1、線圈L1及電容器C1為要素之RLC串聯電路的情形時,於同相共振模式及逆相共振模式中,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亦產生差。將上述設定示於以下實施例2~4。
(實施例2)
於實施例2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中,與比較例2同樣地,供電模組2之供電線圈21如圖9所示係以電阻Ri、線圈L1及電容器C1為要素之 RLC串聯電路,受電模組3之受電線圈31設為以電阻R4、線圈L4及電容器C4為要素之RLC串聯電路。而且,於實施例2中,將耦合係數k12設定為0.2,耦合係數k23、k34設定為0.3(k12≠k23)。又,供電線圈21之共振頻率(f1)及受電線圈31之共振頻率(f4)係1.0MHz,又,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之共振頻率(f0)係1.0MHz(f1=f0)。再者,實施例2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係與比較例2同樣地,設定為具有雙峰性之性質。
於待機狀態下,將構成供電模組2之供電線圈21及供電共振器22之輸入阻抗設為Zin。又,如圖9所示,於供電狀態下,將構成供電模組2之供電線圈21、供電共振器22及構成受電模組3之受電共振器32、受電線圈31之輸入阻抗設為Zin
將與實施例2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相關的待機狀態(OFF)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圖11(A)虛線)與供電狀態(ON)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圖11(A)實線)之解析結果示於圖11(A)。若觀察圖11(A),則可知如下情況:於供電狀態下,於成為同相共振模式(fL:0.88MHz)或逆相共振模式(fH:1.19MHz)之電源頻率具有波峰。
將與實施例2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相關的待機狀態(OFF)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圖11(B)虛線)與供電狀態(ON)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圖11(B)實線)之解析結果示於圖11(B)。
若觀察圖11(B),則於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具有雙峰性之性質之情形時,於使電力傳輸效率較高之同相共振模式(fL)中,供電狀態(ON)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33°,待機狀態(OFF)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79°。於此情形時,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之差產生46°。因此,例如,若將閾值設定 為-56°,則該閾值(-56°)與供電狀態(ON)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33°)之間產生較大之差(23°之差),因此,控制機器5可精度良好地進行自供電狀態向待機狀態之轉變。同樣地,該閾值(-56°)與待機狀態(OFF)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79°)之間產生較大之差(23°之差),因此,控制機器5可精度良好地進行自待機狀態向供電狀態之轉變。
又,由於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之差較大,故無須對相位檢測器4、控制機器5所使用之機器要求高精度者,因此,就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成本效率之觀點而言亦較佳。
另一方面,於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具有雙峰性之性質之情形時,於使電力傳輸效率較高之逆相共振模式(fH)中,供電狀態(ON)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30°,待機狀態(OFF)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82°。於此情形時,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之差產生52°。因此,與同相共振模式同樣地,控制機器5可精度良好地進行自供電狀態向待機狀態之轉變。
(實施例3)
於實施例3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中,與實施例2同樣地,供電模組2之供電線圈21如圖9所示係以電阻R1、線圈L1及電容器C1為要素之RLC串聯電路,受電模組3之受電線圈31設為以電阻R4、線圈L4及電容器C4為要素之RLC串聯電路。而且,於實施例3中,將耦合係數k12設定為0.2,耦合係數k23、k34設定為0.3(k12≠k23)。又,供電線圈21之共振頻率(f1)及受電線圈31之共振頻率(f4)係0.9MHz,又,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之共振頻率(f0)係1.0MHz(f1≠f0)。再者,實施例3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係與實施例2同樣地,設定為具有雙峰性之性質。
於待機狀態下,將構成供電模組2之供電線圈21及供電共振器22 之輸入阻抗設為Zin。又,如圖9所示,於供電狀態下,將構成供電模組2之供電線圈21、供電共振器22及構成受電模組3之受電共振器32、受電線圈31之輸入阻抗設為Zin
將與實施例3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相關的待機狀態(OFF)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圖12(A)虛線)與供電狀態(ON)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圖12(A)實線)之解析結果示於圖12(A)。若觀察圖12(A),則可知如下情況:於供電狀態下,於成為同相共振模式(fL:0.88MHz)或逆相共振模式(fH:1.19MHz)之電源頻率具有波峰。
將與實施例3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相關的待機狀態(OFF)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圖12(B)虛線)與供電狀態(ON)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圖12(B)實線)之解析結果示於圖12(B)。
若觀察圖12(B),則於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具有雙峰性之性質之情形時,於使電力傳輸效率較高之同相共振模式(fL)中,供電狀態(ON)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15°,待機狀態(OFF)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72°。於此情形時,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之差產生87°。因此,例如,若將閾值設定為29°,則該閾值(29°)與供電狀態(ON)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15°)之間產生較大之差(44°之差),因此,控制機器5可精度良好地進行自供電狀態向待機狀態之轉變。同樣地,該閾值(29°)與待機狀態(OFF)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72°)之間產生較大之差(43°之差),因此,控制機器5可精度良好地進行自待機狀態向供電狀態之轉變。
又,由於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之差較大,故無須對相位檢測器4、控制機器5所使用之機器要求高精度者,因此,就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成本效率 之觀點而言亦較佳。
另一方面,於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具有雙峰性之性質之情形時,於使電力傳輸效率較高之逆相共振模式(fH)中,供電狀態(ON)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38°,待機狀態(OFF)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86°。於此情形時,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之差產生48°。因此,與同相共振模式同樣地,控制機器5可精度良好地進行自供電狀態向待機狀態之轉變。
(實施例4)
於實施例4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中,與實施例2同樣地,供電模組2之供電線圈21如圖9所示係以電阻R1、線圈L1及電容器C1為要素之RLC串聯電路,受電模組3之受電線圈31設為以電阻R4、線圈L4及電容器C4為要素之RLC串聯電路。而且,於實施例4中,耦合係數k12、k23、k34設定為0.3(k12=k23)。又,供電線圈21之共振頻率(f1)及受電線圈31之共振頻率(f4)係0.9MHz,又,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之共振頻率(f0)係1.0MHz(f1≠f0)。再者,實施例4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係與實施例2同樣地,設定為具有雙峰性之性質。
於待機狀態下,將構成供電模組2之供電線圈21及供電共振器22之輸入阻抗設為Zin。又,如圖9所示,於供電狀態下,將構成供電模組2之供電線圈21、供電共振器22及構成受電模組3之受電共振器32、受電線圈31之輸入阻抗設為Zin
將與實施例4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相關的待機狀態(OFF)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圖13(A)虛線)與供電狀態(ON)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圖13(A)實線)之解析結果示於圖13(A)。若觀察圖13(A),則可知如下情況:於供電狀態下,於成為同相共振模式(fL:0.88MHz)或逆相共振模式(fH:1.19MHz)之電源頻率具有波峰。
將與實施例4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相關的待機狀態(OFF)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圖13(B)虛線)與供電狀態(ON)下之相對於電源頻率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圖13(B)實線)之解析結果示於圖13(B)。
若觀察圖13(B),則於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具有雙峰性之性質之情形時,於使電力傳輸效率較高之同相共振模式(fL)中,供電狀態(ON)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13°,待機狀態(OFF)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81°。於此情形時,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之差產生94°。因此,例如,若將閾值設定為34°,則該閾值(34°)與供電狀態(ON)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13°)之間產生較大之差(47°之差),因此,控制機器5可精度良好地進行自供電狀態向待機狀態之轉變。同樣地,該閾值(34°)與待機狀態(OFF)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81°)之間產生較大之差(47°之差),因此,控制機器5可精度良好地進行自待機狀態向供電狀態之轉變。
又,由於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之差較大,故無須對相位檢測器4、控制機器5所使用之機器要求高精度者,因此,就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成本效率之觀點而言亦較佳。
另一方面,於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具有雙峰性之性質之情形時,於使電力傳輸效率較高之逆相共振模式(fH)中,供電狀態(ON)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23°,待機狀態(OFF)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76°。於此情形時,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之差產生53°。因此,與同相共振模式同樣地,控制機器5可精度良好地進行自供電狀態向待機狀態之轉變。
如上述比較例2中所說明般,將供電模組2之供電線圈21設為以電阻R1、線圈L1及電容器C1為要素之RLC串聯電路,關於耦合係數滿 足k12=k23之關係,供電線圈21之共振頻率(f1)與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之共振頻率(f0)之關係滿足f1=f0之關係的情形時,於同相共振模式及逆相共振模式中,於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不產生差。
然而,如實施例2及實施例3中所說明般,可知如下情況:即便於將供電線圈21設為RLC串聯電路之情形時,只要線圈L1與線圈L2之間之耦合係數k12和線圈L2與線圈L3之間之耦合係數k23之關係滿足k12≠k23之關係,則亦可設定為如下:於同相共振模式及逆相共振模式中,於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產生差。
又,如實施例3及實施例4中所說明般,可知如下情況:即便於將供電線圈21設為RLC串聯電路之情形時,只要供電線圈21之共振頻率(f1)與供電共振器22及受電共振器32之共振頻率(f0)之關係滿足f1≠f0之關係,則亦可設定為如下:於同相共振模式及逆相共振模式中,於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產生差。
再者,如實施例3中所說明般,可知如下情況:於將供電線圈21設為RLC串聯電路,並滿足k12≠k23之關係且滿足f1≠f0之關係的情形時,亦可設定為如下:於同相共振模式及逆相共振模式中,於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產生差。
(供電之ON/OFF之切換控制:供電動作流程)
基於上述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構成等,對利用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對於二次電池9之供電(充電)動作進行說明(供給電力控制方法)。具體而言,參照圖14對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中主要由控制機器5執行之供電動作流程(處理)進行說明。再者,於本供電動作流程中, 係以上述實施例1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設定(同相共振模式)進行說明。
實施例1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具有雙峰性之性質,交流電源6之電源頻率係以成為同相共振模式(0.88MHz)之方式設定。而且,於實施例1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中,供電狀態(ON)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29°,待機狀態(OFF)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為88°。而且,將閾值設定為供電狀態(ON)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29°)與待機狀態(OFF)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88°)之間之(58°)。
首先,控制機器5檢測由相位檢測器4所檢測到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值(S1)。具體而言,將隔開特定之時間間隔所檢測到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值依次儲存至將該值儲存於控制機器5內之記憶裝置。
其次,控制機器5判斷利用S1所檢測到的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值是否超過作為閾值之58°(S2)。具體而言,於利用S1之處理依次儲存之隔開特定之時間間隔之2處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值自低於閾值58°之值側超過閾值而變化為高於閾值之值側的情形或利用S1之處理依次儲存之隔開特定之時間間隔之2處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值自高於閾值58°之值側超過閾值而變化為低於閾值之值側的情形時,判斷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值超過作為閾值之58°。
繼而,於未判斷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值超過作為閾值之58°的情形(S2:否(NO))時,移行至S1之處理。
另一方面,於判斷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值超過作為閾值之58°的情形(S2:是(YES))時,控制機器5判斷利用S1之處理依次儲存之隔開特定之時間間隔之2處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值是否自低於閾值58°之值側(供電狀態)超過閾值而變化為高於閾值之 值側(待機狀態)(S3)。
繼而,於判斷利用S1之處理依次儲存之隔開特定之時間間隔之2處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值自低於閾值58°之值側超過閾值而變化為高於閾值之值側的情形(S3:YES)時,控制機器5判斷已自供電狀態轉為待機狀態,而將自交流電源6向供電模組2之電力之供給遮斷(S4)。即,結束對二次電池9之充電。繼而,本流程結束。
另一方面,於判斷利用S1之處理依次儲存之隔開特定之時間間隔之2處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值並非自低於閾值58°之值側超過閾值而變化為高於閾值之值側的情形(S3:NO)時,即,利用S1之處理依次儲存之隔開特定之時間間隔之2處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值自高於閾值58°之值側超過閾值而變化為低於閾值之值側的情形時,控制機器5判斷已自待機狀態轉為供電狀態,而自交流電源6向供電模組2供給電力(S5)。即,開始對二次電池9進行充電。繼而,本流程結束。
(效果)
根據上述構成、方法,藉由將無線電力傳輸裝置1(供電模組2及受電模組3)之傳輸特性『S21』之值設定為具有雙峰性之特性,而可設定為使傳輸特性之值之波峰出現於並非共振頻率之帶域。藉此,可將電源頻率設定為於並非共振頻率(f0)之帶域出現之波峰附近(同相共振模式或逆相共振模式)而進行使用,因此,可於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與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Zin之相位之間設置差。然後,藉由相位檢測器4檢測該相位之差,而控制機器5判定是否對供電模組2供給電力,由此可減少待機狀態下之消耗電力。
又,根據實施例1之構成,可將供電模組2及受電模組3設為具備供電線圈21、供電共振器22、受電共振器32及受電線圈31之構成,且可利用相對簡單之RL電路構成供電線圈21及受電線圈31。
又,根據實施例2之構成,可將供電模組2及受電模組3設為具備 供電線圈21、供電共振器22、受電共振器32及受電線圈31之構成,且可利用RLC電路構成供電線圈21及受電線圈31。藉由如此般利用RLC電路構成供電線圈21及受電線圈31,而於設計方面可變更之要素增加,因此,可提高設計自由度(用以將供電模組2及受電模組3之傳輸特性『S21』之值設定為具有雙峰性之特性之可變要素增加)。
(其他實施形態)
於上述說明中,係例示充電器101及無線式頭戴型耳機102而進行說明,但只要為具備充電電池之機器,則亦可使用於平板型PC、數位相機、行動電話、耳機型音樂播放器、助聽器、集音器等。
又,於上述說明中,係作為於被供電機器10中包含充電電池9者而進行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對被供電機器10採用直接消耗電力而活動之機器。
又,於上述說明中,係假定將供電模組2及受電模組3搭載於行動式之電子機器之情形而進行說明,但用途並不限於該等小型者,藉由對照必要電量而變更規格,例如,亦可搭載於相對大型之電動汽車(EV)之無線充電系統、或更小型之醫療用之無線式胃內相機等。
以上之詳細說明中,為了能夠更容易理解本發明,而以特徵部分為中心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上之詳細說明所記載之實施形態、實施例,亦可應用於其他實施形態、實施例,應儘可能廣地解釋其應用範圍。又,本說明書中使用之用語及語法係用於準確地對本發明進行說明者,而非用於限制本發明之解釋者。又,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根據本說明書所記載之發明之概念而容易地推想出包含於本發明之概念之其他構成、系統、方法等。因此,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應理解為於不脫離本發明之技術思想之範圍內包含均等構成者。又,為充分理解本發明之目的及本發明之效果,較理想為充分參考業已公開之文獻等。
1‧‧‧無線電力傳輸裝置
2‧‧‧供電模組
3‧‧‧受電模組
4‧‧‧相位檢測器
5‧‧‧控制機器
6‧‧‧交流電源
7‧‧‧穩定電路
8‧‧‧充電電路
9‧‧‧充電電池
10‧‧‧被供電機器
21‧‧‧供電線圈
22‧‧‧供電共振器
31‧‧‧受電線圈
32‧‧‧受電共振器
101‧‧‧充電器
102‧‧‧無線式頭戴型耳機
102a‧‧‧耳機揚聲器部
d12‧‧‧距離
d23‧‧‧距離
d34‧‧‧距離

Claims (4)

  1. 一種無線電力傳輸裝置,其特徵在於利用共振現象自連接於電源之供電模組對受電模組供給電力,上述供電模組包括:相位檢測器,其檢測輸入阻抗之相位;及控制機器,其控制對上述供電模組供給之電力;且上述供電模組及上述受電模組其相對於供給至上述供電模組之電力之電源頻率之傳輸特性之值,以具有於低於上述供電模組及上述受電模組之共振頻率之電源頻帶及於高於上述共振頻率之電源頻帶中各自具有波峰之雙峰性之特性的方式設定,上述控制機器係利用上述相位檢測器所檢測到的未自上述供電模組對上述受電模組供給電力之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之相位、與自上述供電模組對上述受電模組供給電力之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之相位之差,而判定是否對上述供電模組供給電力。
  2. 如請求項1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其中上述供電模組及上述受電模組具備供電線圈、供電共振器、受電共振器及受電線圈,上述供電線圈具備以電阻R1及線圈L1為要素之RL電路,上述供電共振器具備以電阻R2、線圈L2及電容器C2為要素之RLC電路,上述受電共振器具備以電阻R3、線圈L3及電容器C3為要素之RLC電路,上述受電線圈具備以電阻R4及線圈L4為要素之RL電路。
  3. 如請求項1之無線電力傳輸裝置,其中上述供電模組及上述受電模組具備供電線圈、供電共振器、受電共振器及受電線圈,上述供電線圈具備以電阻R1、線圈L1及電容器C1為要素之RLC 電路,上述供電共振器具備以電阻R2、線圈L2及電容器C2為要素之RLC電路,上述受電共振器具備以電阻R3、線圈L3及電容器C3為要素之RLC電路,上述受電線圈具備以電阻R4、線圈L4及電容器C4為要素之RLC電路(其中,於上述供電線圈為RLC串聯電路之情形時,以滿足如下關係中之至少一種關係為條件:線圈L1與線圈L2之間之耦合係數k12和線圈L2與線圈L3之間之耦合係數k23的關係為k12≠k23之關係、及供電線圈之共振頻率f1與供電共振器、受電共振器之共振頻率f0的關係為f1≠f0之關係)。
  4. 一種無線電力傳輸裝置之供給電力控制方法,其特徵在於,該無線電力傳輸裝置利用共振現象自連接於電源之供電模組對受電模組供給電力,上述供電模組包括:相位檢測器,其檢測輸入阻抗之相位;及控制機器,其控制對上述供電模組供給之電力;且上述供電模組及上述受電模組其相對於供給至上述供電模組之電力之電源頻率之傳輸特性之值,以具有於低於上述供電模組及上述受電模組之共振頻率之驅動頻帶及於高於上述共振頻率之驅動頻帶中各自具有波峰之雙峰性之特性的方式設定,上述控制機器執行如下處理:利用上述相位檢測器所檢測到的未自上述供電模組對上述受電模組供給電力之待機狀態下之輸入阻抗之相位、與自上述供電模組對上述受電模組供給電力之供電狀態下之輸入阻抗之相位之差,而判定是否對上述供電模組供給電力。
TW103124048A 2013-07-29 2014-07-11 A power transmission method of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TWI5040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56331A JP5622901B1 (ja) 2013-07-29 2013-07-29 無線電力伝送装置及び無線電力伝送装置の供給電力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7313A true TW201507313A (zh) 2015-02-16
TWI504098B TWI504098B (zh) 2015-10-11

Family

ID=51942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4048A TWI504098B (zh) 2013-07-29 2014-07-11 A power transmission method of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343909B2 (zh)
EP (1) EP2882076A4 (zh)
JP (1) JP5622901B1 (zh)
KR (1) KR101528723B1 (zh)
CN (1) CN104685761A (zh)
SG (1) SG11201501480YA (zh)
TW (1) TWI504098B (zh)
WO (1) WO20150159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90648B2 (en) * 2012-04-30 2016-11-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lternating current direct current adapter with wireless charging
KR101943082B1 (ko) * 2014-01-23 2019-04-1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및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US11165284B2 (en) 2016-06-29 2021-11-02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charger topology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18146786A1 (ja) * 2017-02-10 2018-08-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送電装置の制御方法
US10750268B2 (en) 2018-08-27 2020-08-18 Apple Inc. Capacitive wireless charging for wireless earbuds
KR20230111356A (ko) * 2022-01-18 2023-07-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덕션 장치 및 인덕션 장치에서 외부 장치 감지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24768B2 (ja) 2004-11-29 2011-02-0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被検体内導入装置および被検体内導入システム
JP2006254540A (ja) * 2005-03-08 2006-09-21 Sony Corp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回路
JP5585098B2 (ja) * 2009-03-06 2014-09-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供給装置及び方法
JP5365306B2 (ja) 2009-03-31 2013-12-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4865001B2 (ja) * 2009-04-13 2012-02-01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非接触給電設備、非接触受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US8729735B2 (en) 2009-11-30 2014-05-20 Tdk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feeder,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US8829725B2 (en) 2010-03-19 2014-09-09 Tdk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feeder,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US8829726B2 (en) * 2010-07-02 2014-09-09 Tdk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feeder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US20120146424A1 (en) * 2010-12-14 2012-06-14 Takashi Urano Wireless power feeder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JP5730587B2 (ja) * 2011-01-05 2015-06-10 昭和飛行機工業株式会社 磁界共鳴方式の非接触給電装置
KR101397624B1 (ko) 2011-03-23 2014-05-22 주식회사 한림포스텍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에서의 전력 전송 제어 방법 및 전력 전송 장치
JP5794056B2 (ja) * 2011-09-12 2015-10-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および給電システム
WO2013038617A1 (ja) * 2011-09-15 2013-03-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
AU2012233016B2 (en) 2011-10-26 2017-04-13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Screw fastener
KR101338654B1 (ko) * 2011-12-19 2013-12-0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전력 송신장치, 무선전력 수신장치, 무선전력 전송 시스템 및 무선전력 전송 방법
KR20140097372A (ko) 2011-12-27 2014-08-06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무선 전력 공급 장치, 무선 전력 공급 시스템 및 무선 전력 공급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82076A4 (en) 2016-04-20
JP2015027213A (ja) 2015-02-05
CN104685761A (zh) 2015-06-03
US9343909B2 (en) 2016-05-17
SG11201501480YA (en) 2015-04-29
KR101528723B1 (ko) 2015-06-12
EP2882076A1 (en) 2015-06-10
US20150263530A1 (en) 2015-09-17
WO2015015901A1 (ja) 2015-02-05
KR20150032597A (ko) 2015-03-26
JP5622901B1 (ja) 2014-11-12
TWI504098B (zh) 2015-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68126B (zh) A power transmission method of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TWI504098B (zh) A power transmission method of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6205308B2 (ja) 無線電力伝送装置
TWI572111B (zh) Radio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heating control method of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TWI542110B (zh) Radio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heating control method of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TWI572110B (zh) Radio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power supply control method of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TWI542111B (zh) A power supply method of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TW201521320A (zh) 可形成磁場空間之無線電力傳送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TW201509054A (zh) 藉由無線電力傳送而被供給電力之被供電機器之受電電壓控制方法、藉由該受電電壓控制方法而被調整之無線電力傳送裝置、及該無線電力傳送裝置之製造方法
TW201513522A (zh) 用於無線電力傳輸之供電模組及供電模組之電力供給方法
WO2014132479A1 (ja) 無線電力伝送装置、無線電力伝送装置の供給電力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電力伝送装置の製造方法
TW201532362A (zh) 無線電力傳送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WO2014132480A1 (ja) 無線電力伝送装置、無線電力伝送装置における入力インピーダンスの負荷変動応答性の調整方法、及び、無線電力伝送装置の製造方法
TW201433040A (zh) 無線電力傳送裝置、無線電力傳送裝置之供給電力控制方法、及無線電力傳送裝置之製造方法
JP2015146722A (ja) 無線電力伝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