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04104A - 飛輪結構 - Google Patents
飛輪結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504104A TW201504104A TW102126446A TW102126446A TW201504104A TW 201504104 A TW201504104 A TW 201504104A TW 102126446 A TW102126446 A TW 102126446A TW 102126446 A TW102126446 A TW 102126446A TW 201504104 A TW201504104 A TW 201504104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procket
- rivets
- toothed disc
- joint
- toothed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一種飛輪結構,其定義有一中心軸之一軸心方向以及與該軸心方向垂直之一徑向,且包括有:一第一固定座、一第一齒盤、一第二齒盤、一第二固定座、一第三齒盤、以及一第四齒盤。該第一、第二固定座係分別包括有一第一、第二環形本體以及自該第一、第二環形本體沿該徑向朝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一、第二支持爪。該第一、第二齒盤分別位於該第一固定座之該第一、第二側面上,且該第二齒盤的直徑係小於第一齒盤。該第三、第四齒盤,分別位於該第二固定座之該第三、第四側面上,且該第四齒盤的直徑係小於第三齒盤。該第三齒盤係位於該第一、第二齒盤之間,而該第二齒盤係位於該第三、第四齒盤之間,且該第三齒盤的直徑係小於第一齒盤並大於該第二齒盤,而該第二齒盤的直徑係小於第三齒盤並大於該第四齒盤。該第二固定座之第三側面係貼合並未固定於該第一固定座之第二側面上,於該第二環體靠合於該第一環體時,使軸心方向投影之該第二支持爪與該第一支持爪呈交錯狀態排列。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飛輪結構,尤指一種藉由兩固定座來結合與分別支撐兩大小不同之齒盤,且適用於自行車飛輪組的一種飛輪結構。
隨著人們對於環保、樂活、健身以及天然資源耗竭的意識崛起,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們以兼具無污染、不消耗天然資源以及運動健身優點的自行車來代步,以取代耗能又造成污染的汽機車。相對地,人們對於自行車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也因此,對於可變速自行車的變速齒盤尤其是飛輪組齒盤的數量,也逐漸自過去的5至6片擴增至現在的7至10片。而在飛輪組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設計出一個簡單、省空間、易於組裝、成本低廉、且又兼具結構強度的固定結構來裝配如此多數的齒盤,對於現今自行車飛輪組的設計來說,已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市面上習用的自行車專用飛輪組大多利用單一個爪形固定座將複數個齒盤依照直徑大小依序透過複數個鉚釘固定於其預設之複數個階梯狀平台上,如此容易造成固定齒盤的鉚釘太接近於飛輪的軸心,其強度就略顯的較為差,且以單一爪形固定座用以承載固定複數個齒盤其精度需求也相當的高,因此,必須在其固定之複數個階梯狀平台上的結合面上同時施以精密加工以配合各別齒盤結合之表面精度,並嚴格控制其表面平整度及尺寸精度,其整體公差要求之標準就相當的嚴苛,以致於製造上的成本也相對提高,且由於同一爪形固定座固定複數個齒盤之緣故,因此也會造成全部的應力集中於同一爪形固定座其中之一相位上,導致該爪形固定座容易產生應力過度集中於該相位而導致變形。
美國專利號US 5,194,051案曾揭露一種自行車飛輪組的齒盤固定結構,其主要是在一中空環體上延伸出複數支撐臂,且每一支撐臂上
均設置有呈階梯狀由高而低排列的複數個階梯面。其中,每一個階梯面均可用來鎖固一片齒盤,藉此可將大小不等的多數個齒盤鎖固在同一中空環體上。然而,此種習知技術有幾個重大缺點。首先,由於各個齒盤都是被鎖固在支撐臂較遠離自行車輪輻線之側,換句話說,支撐臂的最旁側表面將會比飛輪組最大片齒盤「更貼近於」自行車輪輻線。如前所述,在一個齒盤數量高達7至10片的飛輪組來說,其對於空間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此種支撐臂比飛輪組最大片齒盤「更貼近於」自行車輪輻線的設計,將會導致支撐臂很容易和輪輻線發生阻礙或摩擦的嚴重後果,或者,自行車設計者將被迫減少飛輪組齒盤的數量而降低變速功能與市場競爭力。其次,此種習知技術需要在同一中空環體的複數支撐臂上均設置多數個階梯面來裝置多數個齒盤;所以,為了避免因公差的累積效應,每個階梯面的表面都需被精密的加工來嚴格控制其表面平整度及尺寸精度,進而造成生產成本的提高與市場競爭力的降低。
美國專利號US 6,102,821案曾揭露一種自行車的齒盤組結構,其主要是在一蜘蛛狀的齒盤支撐座上延伸出複數支撐臂,且每一支撐臂末端的前、後兩面可分別結合一齒盤;藉此,可將兩齒盤結合在單一齒盤支撐座之支撐臂的前、後兩側面上。此種作法雖然克服了支撐臂容易和輪輻線發生阻礙或摩擦的缺點,然而,卻因為支撐臂末端的前、後兩面都需要與齒盤結合固定,所以支撐臂的前、後兩面都需要被精密加工,而導致技術困難度與製造成本的提高,而仍有進一步改良的空間。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在於提供一種適用於自行車的飛輪結構,可藉由兩固定座來結合與分別支撐兩大小不同之齒盤,整體結構簡單、省空間、易於組裝、兼具結構強度,不僅無須高精密加工而相對成本較為低廉,且可將受力分散由兩固定座承受,避免應力過度集中於同一固定座造成減短使用壽命之現象。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發明之飛輪結構係定義有一中心軸之一軸心方向以及與該軸心方向垂直之一徑向,且包括有:
一第一固定座,其具有一第一側面以及相對於該第一側面之一第二側面,而該第一固定座包括有一第一環形本體以及自該第一環形本體沿該徑向朝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一支持爪,且於各別之該第一支持爪末端係分別具有一第一結合區;一第一齒盤,位於該第一固定座之該第一側面上;一第二齒盤,位於該第一固定座之該第二側面上,且該第二齒盤的直徑係小於第一齒盤;一第二固定座,其具有一第三側面以及相對於該第三側面之一第四側面,而該第二固定座包括有一第二環形本體以及自該第二環形本體沿該徑向朝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二支持爪且於各別之該第二支持爪末端係分別具有一第二結合區;一第三齒盤,位於該第二固定座之該第三側面上;以及,一第四齒盤,位於該第二固定座之該第四側面上,且該第四齒盤的直徑係小於第三齒盤;其中,該第三齒盤係位於該第一、第二齒盤之間,而該第二齒盤係位於該第三、第四齒盤之間,且該第三齒盤的直徑係小於第一齒盤並大於該第二齒盤,而該第二齒盤的直徑係小於第三齒盤並大於該第四齒盤;該第二固定座之第三側面係貼合並未固定於該第一固定座之第二側面上,於該第二環體靠合於該第一環體時,使軸心方向投影之該第二支持爪與該第一支持爪呈交錯狀態排列。
1‧‧‧飛輪結構
11‧‧‧第一齒盤
111‧‧‧第一鉚孔
12‧‧‧第一固定座
121‧‧‧第一側面
122‧‧‧第二側面
123‧‧‧第一環體
124‧‧‧第一支持爪
125‧‧‧第一結合區
126‧‧‧第一座孔
127‧‧‧第一凹凸肋結構
13‧‧‧第三齒盤
131‧‧‧第三鉚孔
132‧‧‧第三開口
14‧‧‧第二固定座
141‧‧‧第三側面
142‧‧‧第四側面
143‧‧‧第二環體
144‧‧‧第二支持爪
145‧‧‧第二結合區
146‧‧‧第二座孔
147‧‧‧第二凹凸肋結構
15‧‧‧第二齒盤
151‧‧‧第二鉚孔
152‧‧‧第二開口
16‧‧‧第四齒盤
161‧‧‧第四鉚孔
17‧‧‧第一鉚釘
18‧‧‧第二鉚釘
2‧‧‧輪轂殼
3‧‧‧輪軸
4‧‧‧輪輻線
10‧‧‧中心軸
101‧‧‧軸心方向
102‧‧‧徑向
t1‧‧‧第一厚度
t2‧‧‧第二厚度
D1‧‧‧第一齒盤直徑
D2‧‧‧第二齒盤直徑
D3‧‧‧第三齒盤直徑
D4‧‧‧第四齒盤直徑
圖一是本發明之飛輪結構於組裝在自行車後輪之輪軸上時的示意圖。
圖二是本發明之飛輪結構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三是本發明之飛輪結構之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四是本發明之飛輪結構之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五是本發明之飛輪結構之另一視角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六是本發明之飛輪結構之側視分解示意圖。
圖七是本發明之飛輪結構之A-A剖面示意圖。
為能對本發明之特徵、目的及功能有更進一步的介紹,茲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後:
請參閱圖一至圖七所示,圖一是本發明之飛輪結構於組裝在自行車後輪之輪軸上時的示意圖。圖二是本發明之飛輪結構之立體分解示意圖。圖三是本發明之飛輪結構之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四是本發明之飛輪結構之立體組合示意圖。圖五是本發明之飛輪結構之另一視角的立體組合示意圖。圖六是本發明之飛輪結構之側視分解示意圖。圖七是本發明之飛輪結構之A-A剖面示意圖。
請參閱圖一所示,圖一是本發明之飛輪結構1係套合於一輪轂殼2上,進而被裝設於自行車後輪之一輪軸3上,用於自行車換檔變速之功能。
如圖二至圖七並配合圖一所示,於本發明之飛輪結構1實施例中,該飛輪結構1係定義有一中心軸10之一軸心方向101以及與該軸心方向101垂直之一徑向102,並且,該飛輪結構1由最接近輪輻線4之側起沿該軸心方向101自左向右係包括有:一第一齒盤11、一第一固定座12、一第三齒盤13、一第二固定座14、一第二齒盤15、一第四齒盤16、複數個第一鉚釘17、以及複數個第二鉚釘18。
該第一固定座12其具有一第一側面121以及相對於該第一側面121之一第二側面122,而該第一固定座12包括有一第一環形本體123以及自該第一環形本體123沿該徑向102朝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一支持爪124,且於各別之該第一支持爪124末端係分別具有一第一結合區125,於各別之該第一結合區上設有貫穿之一第一座孔126。
該第一齒盤11係設置於該第一固定座12並位於第一結合區125之該第一側面121上,其上設有複數第一鉚孔111。該第二齒盤15係設置於該第一固定座12並位於第一結合區125之該第二側面122上,其上設有複數第二鉚孔151,且該第二齒盤15的直徑D2係小於第一齒盤11的直徑D1(D2
<D1)。複數個第一座孔126係與該複數第一鉚孔111以及該第二鉚孔151相對應。
該第二固定座14其具有一第三側面141以及相對於該第三側面141之一第四側面142,而該第二固定座14包括有一第二環形本體143以及自該第二環形本體143沿該徑向朝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二支持爪144且於各別之該第二支持爪144末端係分別具有一第二結合區145,於各別之該第二結合區145上設有貫穿之一第二座孔146。
該第三齒盤13設置於該第二固定座14並位於第二結合區145之該第三側面上141,其上設有複數第三鉚孔131。該第四齒盤16設置於該第二固定座14並位於第二結合區145之該第四側面142上,其上設有複數第四鉚孔161,且該第四齒盤16的直徑D4係小於第三齒盤13的直徑D3(D4<D3)。複數個第二座孔146係與該複數第三鉚孔131以及該第四鉚孔161相對應。
複數個第一鉚釘17係分別鉚合於該第一齒盤11上之複數第一鉚孔、第一固定座12上之複數第一座孔126、以及第二齒盤15上之複數第二鉚孔151之間。複數個第二鉚釘18係分別鉚合於該第三齒盤13上之複數第三鉚孔131、該第二固定座14上之複數第二座孔146、以及該第四齒盤16上之複數第四鉚孔161之間。換句話說,於本發明實施例中,該第一鉚釘17係為6組,並且將該第一齒盤11以及該第二齒盤15分別固定於該第一結合區125之該第一側面121及該第二側面122上;此外,該第二鉚釘18係為6組,並且將該第三齒盤13以及該第四齒盤16分別固定於該第二結合區145之該第三側面141及該第四側面142上。
於該第一固定座12之該第一環形本體123以及該第二固定座14之該第二環形本體143的內緣皆分別設有環狀之一第一凹凸肋結構127以及一第二凹凸肋結構147以供嵌合於一輪轂殼2上,且於該第一凹凸肋結構127以及該第二凹凸肋結構147上均設置有一防呆裝置(未編號),也就是分別在第一凹凸肋結構127與該第二凹凸肋結構147上之預設角度位置處設置有不同寬度之凹凸肋,藉以將該第一固定座12以及該第二固定座14嵌合於該輪轂殼2上時避免裝設角度錯誤。
於本發明該飛輪結構1之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三齒盤13係位
於該第一齒盤11以及該第二齒盤15之間,而該第二齒盤15係位於該第三齒盤13以及第四齒盤16之間,且該第三齒盤13的直徑D3係小於第一齒盤11的直徑D1並大於該第二齒盤15的直徑D2(D3<D1、D3>D2),而該第二齒盤15的直徑D2係小於第三齒盤13的直徑D3並大於該第四齒盤16的直徑D4(D2<D3、D2>D4)。該第二固定座14之該第三側面141係貼合並未固定於該第一固定座12之該第二側面122上,也就是該第一固定座12之該第一環體123靠合且並未固定於該第二固定座14之該第二環體143時,會使軸心方向101投影之複數個第一支持爪124與複數個第二支持爪144呈交錯狀態排列。
也就是說,由於該第三齒盤13相對應各第一結合區的位置處係分別設有一第三開口132,使各別該第一支持爪124之第一結合區125可穿過所對應之該第三開口132而與該第二齒盤15相貼靠,進而使該第三齒盤13位於該第一齒盤11與該第二齒盤15之間;另外,於該第二齒盤15相對應各第二結合區145的位置處係分別設有一第二開口152,使各別該第二支持爪144之該第二結合區145可穿過所對應之該第二開口152而與該第四齒盤16相貼靠,進而使該第二齒盤15位於該第三齒盤13與該第四齒盤16之間。
該第一結合區125於該軸心方向101上的一第一厚度t1決定了該第一齒盤11與該第二齒盤15之間的間隔距離;而該第二結合區145於該軸心方向101上的一第二厚度t2則決定了該第三齒盤13與該第四齒盤16之間的間隔距離;此外,各別之該第一結合區125至該中心軸10之垂直距離係大於該第二結合區145至該中心軸10之垂直距離。
該第一齒盤11、該第二齒盤15、該第三齒盤13以及該第四齒盤16均包含有定義一中空空間的一齒盤內緣(未編號)以及具有複數齒之一齒盤外緣(未編號),並且,各別之齒盤的直徑尺寸是和其各別之齒盤的齒數多寡成正比。於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齒盤11、該第二齒盤15、該第三齒盤13以及該第四齒盤16之齒數與尺寸,是由圖一中最接近輪輻線4之側起沿該軸心方向101自左向右逐漸遞減的。換句話說,於本發明該飛輪結構1之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齒盤11係為28齒、第二齒盤15係為23齒、第三齒盤13係為25齒、以及第四齒盤16係為21齒,也就形成該第一齒盤直徑D1大於該第三齒盤直徑D3(D1>D3),該第三齒盤直徑D3大於第二齒盤直徑D2(D3>D2),該第二齒盤直徑D2大於第四齒盤直徑D4(D2>D4)成為圓錐
形沿軸心方向101排列之該飛輪結構1;其中,該第一齒盤11最為靠近該輪輻線4,而該第四齒盤16係於該軸心方向101距離該第一齒盤11最遠。
如此一來,本發明該飛輪結構1之該第一齒盤11與該第二齒盤15係分別經由複數個第一鉚釘17結合於該第一固定座12之該第一側面121以及該第二側面122的該第一結合區125上;而該第三齒盤13與該第四齒盤16係分別經由複數個第二鉚釘18結合於該第二固定座14之該第三側面141以及該第四側面142的該第二結合區145上。該第一固定座12以該第二側面122靠合於該第二固定座14之該第三側面141時,使複數個第一支持爪124與複數個第二支持爪144呈現交錯狀態排列,同時令該第一、第二齒盤11、15與該第三、第四齒盤13、16以軸心方向101相互交錯並間隔排列。
由此可知,可藉由第一固定座12與該第二固定座14來結合與分別支撐該第一、第二齒盤11、15以及該第三、第四齒盤13、16,相較於習用技術而言,本發明之飛輪結構1整體構造更為簡單、省空間、易於組裝、兼具結構強度,不僅無須針對單一固定座進行高精密加工而相對成本較為低廉,且可將受力平均分散由該第一、第二固定座12、14交替承受齒盤之應力,於該飛輪結構1換檔變速時可避免受力過度集中於同一固定座造成減短使用壽命之現象。
唯以上所述之實施例不應用於限制本發明之可應用範圍,本發明之保護範圍應以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內容所界定技術精神及其均等變化所含括之範圍為主者。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及修飾,仍將不失本發明之要義所在,亦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故都應視為本發明的進一步實施狀況。
1‧‧‧飛輪結構
11‧‧‧第一齒盤
111‧‧‧第一鉚孔
12‧‧‧第一固定座
121‧‧‧第一側面
122‧‧‧第二側面
123‧‧‧第一環體
124‧‧‧第一支持爪
125‧‧‧第一結合區
126‧‧‧第一座孔
127‧‧‧第一凹凸肋結構
13‧‧‧第三齒盤
131‧‧‧第三鉚孔
132‧‧‧第三開口
14‧‧‧第二固定座
141‧‧‧第三側面
142‧‧‧第四側面
143‧‧‧第二環體
144‧‧‧第二支持爪
145‧‧‧第二結合區
146‧‧‧第二座孔
147‧‧‧第二凹凸肋結構
15‧‧‧第二齒盤
151‧‧‧第二鉚孔
152‧‧‧第二開口
16‧‧‧第四齒盤
161‧‧‧第四鉚孔
17‧‧‧第一鉚釘
18‧‧‧第二鉚釘
10‧‧‧中心軸
101‧‧‧軸心方向
102‧‧‧徑向
Claims (10)
- 一種飛輪結構,其定義有一中心軸之一軸心方向以及與該軸心方向垂直之一徑向,且包括有:一第一固定座,其具有一第一側面以及相對於該第一側面之一第二側面,而該第一固定座包括有一第一環形本體以及自該第一環形本體沿該徑向朝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一支持爪,且於各別之該第一支持爪末端係分別具有一第一結合區;一第一齒盤,位於該第一固定座之該第一側面上;一第二齒盤,位於該第一固定座之該第二側面上,且該第二齒盤的直徑係小於第一齒盤;一第二固定座,其具有一第三側面以及相對於該第三側面之一第四側面,而該第二固定座包括有一第二環形本體以及自該第二環形本體沿該徑向朝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二支持爪且於各別之該第二支持爪末端係分別具有一第二結合區;一第三齒盤,位於該第二固定座之該第三側面上;以及,一第四齒盤,位於該第二固定座之該第四側面上,且該第四齒盤的直徑係小於第三齒盤;其中,該第三齒盤係位於該第一、第二齒盤之間,而該第二齒盤係位於該第三、第四齒盤之間,且該第三齒盤的直徑係小於第一齒盤並大於該第二齒盤,而該第二齒盤的直徑係小於第三齒盤並大於該第四齒盤;該第二固定座之第三側面係貼合並未固定於該第一固定座之第二側面上,於該第二環體靠合於該第一環體時,使軸心方向投影之複數個第二支持爪與複數個第一支持爪呈交錯狀態排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飛輪結構,其中,該第一固之該第二表面係為一平面;並且,該第一結合區於該軸心方向上的一第一厚度決定了第一齒盤與第二齒盤之間的間隔距離,而該第二結合區於該軸心方向上的一第二厚度則決定了第三齒盤與第四齒盤之間的間隔距離;此外,各別之該第一結合區至該中心軸之垂直距離係大於該第二結合區至該中心軸之垂直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飛輪結構,其中,於該第一固定座之該第一 環形本體以及該第二固定座之該第二環形本體的內緣皆分別設有環狀之一第一凹凸肋結構以及一第二凹凸肋結構以供嵌合於一輪轂殼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飛輪結構,其中,於該第一齒盤與該第二齒盤上分別設有複數第一鉚孔與複數第二鉚孔,並且,於該第一固定座之複數第一支持爪上的第一結合區上分別設有與該複數第一鉚孔以及該第二鉚孔相對應之複數第一座孔;藉由複數個第一鉚釘分別鉚合於複數第一鉚孔、複數第一座孔以及複數第二鉚孔之間,達到將該第一與第二齒盤分別固定於該第一固定座之該第一、第二側面的複數第一結合區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飛輪結構,其中,於該第三齒盤與該第四齒盤上分別設有複數第三鉚孔與複數第四鉚孔,並且,於該第二固定座之複數第二支持爪上的第二結合區上分別設有與該複數第三鉚孔以及該第四鉚孔相對應之複數第二座孔;藉由複數個第二鉚釘分別鉚合於複數第三鉚孔、複數第二座孔以及複數第四鉚孔之間,達到將該第三與第四齒盤分別固定於該第二固定座之該第三、第四側面的複數第二結合區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飛輪結構,其中,於該第三齒盤相對應各第一結合區的位置處係分別設有一第三開口,使各第一支持爪之第一結合區可穿過所對應之該第三開口而與該第二齒盤相貼靠,進而使該第三齒盤位於該第一齒盤與該第二齒盤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飛輪結構,其中,於該第二齒盤相對應各第二結合區的位置處係分別設有一第二開口,使各第二支持爪之第二結合區可穿過所對應之該第二開口而與該第四齒盤相貼靠,進而使該第二齒盤位於該第三齒盤與該第四齒盤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飛輪結構,其中,該第一齒盤係為28齒、第二齒盤係為23齒、第三齒盤係為25齒、以及第四齒盤係為21齒;其中,該第四齒盤係於該軸心方向距離該第一齒盤最遠。
- 一種飛輪結構,其定義有一中心軸之一軸心方向以及與該軸心方向垂直之一徑向,且包括有:一第一固定座,其具有一第一側面以及相對於該第一側面之一第二側面,而該第一固定座包括有一第一環形本體以及自該第一環形本體沿該徑向朝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一支持爪,且於各別之該第一支持爪末端係分別 具有一第一結合區,於各別之該第一結合區上設有一第一座孔;一第一齒盤,位於該第一固定座之該第一側面上,其上設有複數第一鉚孔;一第二齒盤,位於該第一固定座之該第二側面上,其上設有複數第二鉚孔,且該第二齒盤的直徑係小於第一齒盤;一第二固定座,其具有一第三側面以及相對於該第三側面之一第四側面,而該第二固定座包括有一第二環形本體以及自該第二環形本體沿該徑向朝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二支持爪且於各別之該第二支持爪末端係分別具有一第二結合區,於各別之該第二結合區上設有一第二座孔;一第三齒盤,位於該第二固定座之該第三側面上,其上設有複數第三鉚孔;一第四齒盤,位於該第二固定座之該第四側面上,其上設有複數第四鉚孔,且該第四齒盤的直徑係小於第三齒盤;複數個第一鉚釘,分別鉚合於複數第一鉚孔、複數第一座孔以及複數第二鉚孔之間;以及,複數個第二鉚釘,分別鉚合於複數第三鉚孔、複數第二座孔以及複數第四鉚孔之間;其中,該第三齒盤係位於該第一、第二齒盤之間,而該第二齒盤係位於該第三、第四齒盤之間,且該第三齒盤的直徑係小於第一齒盤並大於該第二齒盤,而該第二齒盤的直徑係小於第三齒盤並大於該第四齒盤;該第二固定座之第三側面係貼合並未固定於該第一固定座之第二側面上,於該第二環體靠合於該第一環體時,使軸心方向投影之複數個第二支持爪與複數個第一支持爪呈交錯狀態排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飛輪結構,其中,該第一固之該第二表面係為一平面;並且,該第一結合區於該軸心方向上的一第一厚度決定了第一齒盤與第二齒盤之間的間隔距離,而該第二結合區於該軸心方向上的一第二厚度則決定了第三齒盤與第四齒盤之間的間隔距離;此外,各別之該第一結合區至該中心軸之垂直距離係大於該第二結合區至該中心軸之垂直距離;其中,於該第三齒盤相對應各第一結合區的位置處係分別設有一第三開口,使各第一支持爪之第一結合區可穿過所對應之該第三開口而與該第二齒盤相貼靠,進而使該第三齒盤位於該第一齒盤與該第二齒盤之間;其中,於該第二齒盤相對應各第二結合區的位置處係分 別設有一第二開口,使各第二支持爪之第二結合區可穿過所對應之該第二開口而與該第四齒盤相貼靠,進而使該第二齒盤位於該第三齒盤與該第四齒盤之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26446A TW201504104A (zh) | 2013-07-24 | 2013-07-24 | 飛輪結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26446A TW201504104A (zh) | 2013-07-24 | 2013-07-24 | 飛輪結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04104A true TW201504104A (zh) | 2015-02-01 |
Family
ID=53018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26446A TW201504104A (zh) | 2013-07-24 | 2013-07-24 | 飛輪結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201504104A (zh) |
-
2013
- 2013-07-24 TW TW102126446A patent/TW201504104A/zh unknow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10480B (zh) | 自行車輪轂總成 | |
US9604698B2 (en) | Bicycle cogset | |
TWI659895B (zh) |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 |
TWI546225B (zh) | Multi-sprocket device for bicycles | |
US8905878B2 (en) |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 |
TWI355353B (en) |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with chain protector | |
TWI393641B (zh) | Bicycle of the ratchet sleeve structure | |
TWI726190B (zh) |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 |
US20090243250A1 (en) |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 |
EP2495161A1 (en) |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 |
TW201627177A (zh) | 自行車輪轂總成 | |
TW201803768A (zh) | 自行車鏈輪總成 | |
JP2001260977A (ja) | 自転車用フロントチェーンホイールアッセンブリ及びフロントチェーンホイール用カバー | |
TW200416151A (en) | Bicycle hub | |
US20180134340A1 (en) | Bicycle front sprocket, bicycle crank assembly, and bicycle drive train | |
CN203740093U (zh) | 自行车后链齿盘组 | |
CN102328724B (zh) |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 |
CN205675174U (zh) | 转子盖体组件 | |
TW201504104A (zh) | 飛輪結構 | |
TWM451318U (zh) | 自行車鏈輪組 | |
TWI498252B (zh) | 飛輪結構 | |
US20130169026A1 (en) | Bicycle rim structure | |
TWM462195U (zh) | 自行車輪飾蓋 | |
JP2004352223A (ja) | 自転車用スポーク付き車輪 | |
TW201404625A (zh) | 車輪轂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