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9664A - 控制方法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控制方法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9664A
TW201439664A TW103113709A TW103113709A TW201439664A TW 201439664 A TW201439664 A TW 201439664A TW 103113709 A TW103113709 A TW 103113709A TW 103113709 A TW103113709 A TW 103113709A TW 201439664 A TW201439664 A TW 20143966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on angle
image
electronic device
predetermined rotation
control metho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3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02271B (zh
Inventor
Liang-Kang Huang
Yu-Ting Lee
Tzu-Hao Kuo
Chun-Hsiang Huang
Original Assignee
Ht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tc Corp filed Critical Ht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396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96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22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227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04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 H04N13/207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a single 2D image sensor
    • H04N13/221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a single 2D image sensor using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ameras and objec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50Depth or shape recovery
    • G06T7/55Depth or shape recovery from multiple images
    • G06T7/593Depth or shape recovery from multiple images from stereo im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揭示文件揭露一種控制方法及其適用的電子裝置。其中,電子裝置包含動態感測器、影像擷取單元、顯示單元以及處理單元。動態感測器用以感測電子裝置之軸向。顯示單元用以顯示使用者介面。處理單元耦接至動態感測器、影像擷取單元以及顯示單元。當影像擷取單元擷取第一影像時動態感測器用以取得電子裝置之初始軸向,處理單元用以產生相對初始軸向的至少一預定旋轉角度,顯示單元用以在使用者介面上顯示旋轉提示其用以標示該至少一預定旋轉角度。

Description

控制方法及電子裝置
本揭示文件係有關用於影像擷取裝置的控制方法,特別是一種控制方法用於影像擷取裝置上提示適當旋轉角度以進行深度資訊的計算。
立體影像的原理主要是基於人體的雙眼視覺。其中一種建立立體影像的傳統方法是利用彼此具有特定間距的兩部相機同步擷取兩張影像,這兩張影像由稍微不同的位置/角度去拍攝同一場景中的各物件。場景中各物件的X軸資訊(例如水平位置)及Y軸資訊(例如垂直位置)可由其中一張影像取得。對Z軸資訊而言(例如深度資訊),上述兩張影像可傳送至一處理器並由處理器計算各物件在場景中的Z軸資訊(例如深度資訊)。對於三維立體成像、物件辨視、影像處理、動態偵測等應用來說,物件的深度資訊是重要且必須的資料。
由單一個影像擷取裝置(例如數位相機)擷取的數位影像是在單一視角上的二維影像。為了取得深度資料,需要取得至少兩張由稍微不同的位置/角度去拍攝的影 像。如前述提到的習知作法,兩張影像可由兩部彼此具有特定間距的相機(多視角系統)。然而,這樣的作法需要用到額外的相機用以取得深度資訊,將帶來額外成本以及額外重量。
另一方面,使用者可利用朝外依序拍攝模式(toe-out shooting model)藉由單一相機拍攝一系列的照片以模擬多視角系統。在使用者水平移動相機的過程中,依序拍攝兩張(或兩張以上)的影像,這些擷取到的影像經過處理以計算深度資訊。然而,當採用朝外依序拍攝模式(toe-out shooting model)時,使用者經常無法決定適當的旋轉角度或是無法將影像擷取裝置旋轉至特定的角度,如此一來,朝外依序拍攝模式在深度計算上的精確度將因此降低。
本揭示文件內容之一態樣係關於一種控制方法,適用於包含動態感測器以及顯示單元的電子裝置。控制方法包含下列步驟:當電子裝置擷取第一影像時利用動態感測器取得電子裝置之初始軸向;決定相對初始軸向的預定旋轉角度,預定旋轉角度適用於計算深度資訊;以及,透過顯示單元顯示旋轉提示其用以標示預定旋轉角度。
本揭示文件內容之另一態樣係關於一種控制方法,適用於包含動態感測器以及顯示單元的電子裝置。控制方法包含下列步驟:當電子裝置擷取第一影像時利用動態感測器取得電子裝置之初始軸向;決定相對初始軸向的 複數個預定旋轉角度,該些預定旋轉角度適用於計算深度資訊;以及,透過顯示單元顯示旋轉提示其具有複數個提示框,該些提示框每一者各自用以標示該些預定旋轉角度其中一者。
本揭示文件內容之另一態樣係關於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動態感測器、影像擷取單元、顯示單元以及處理單元。動態感測器用以感測電子裝置之軸向。顯示單元用以顯示使用者介面。處理單元耦接至動態感測器、影像擷取單元以及顯示單元。當影像擷取單元擷取第一影像時動態感測器用以取得電子裝置之初始軸向,處理單元用以產生相對初始軸向的至少一預定旋轉角度,顯示單元用以在使用者介面上顯示旋轉提示其用以標示該至少一預定旋轉角度。
為讓本揭示內容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符號之說明如下:
100、300‧‧‧控制方法
S101~S116、S106a、S106b、S106c、S301~S316‧‧‧步驟
200‧‧‧電子裝置
220‧‧‧動態感測器
240‧‧‧影像擷取單元
260‧‧‧顯示單元
280‧‧‧處理單元
262‧‧‧使用者介面
為讓本揭示內容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第1A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之一實施例中一種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圖。
第1B圖繪示於本揭示文件另一實施例中控制方法包含進一步步驟的流程圖。
第2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之一實施例中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3A圖、第3B圖、第3C圖以及第3D圖其分別繪示 依照第1A圖中控制方法拍攝第一影像以及第二影像的過程中顯示單元上所顯示的使用者介面的畫面示意圖。
第3E圖以及第3F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另一實施例中第1A圖的控制方法於拍攝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時顯示單元之使用者介面的介面示意圖。
第4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之一實施例中一種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圖。
第5A圖、第5B圖、第5C圖以及第5D圖,其分別繪示依照第4圖中控制方法拍攝第一影像以及第二影像的過程中顯示單元上所顯示的使用者介面的畫面示意圖。
下文係舉實施例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但所提供之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揭示文件所涵蓋的範圍,而結構運作之描述非用以限制其執行之順序,任何由元件重新組合之結構,所產生具有均等功效的裝置,皆為本揭示文件所涵蓋的範圍。此外,圖式僅以說明為目的,並未依照原尺寸作圖。
關於本文中所使用之『第一』、『第二』、...等,並非特別指稱次序或順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揭示文件,其僅僅是為了區別以相同技術用語描述的元件或操作而已。其次,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詞「包含」、「包括」、「具有、「含有」等等,均為開放性的用語,即意指包含但不限於此。
為了取得物件的深度資訊,需要使用到至少兩張由稍微不同位置/角度拍攝的影像。其中,距離攝影者較近的物件在兩張照片之間的相對位移較大,而距離較遠的物件在兩張照片之間的相對位移較小,如此一來,立體演算法便可根據個別物件在兩張照片之間的位移不同,而建立個別物件的深度資訊。
使用者站在同一位置上移動電子裝置(如相機或包含相機單元的行動裝置)並由電子裝置依序擷取兩張影像以建立深度資訊,此種依序擷取多張影像以取代多視角系統的方式為朝外依序拍攝模式(toe-out shooting model)。在朝外依序拍攝模式下為了還原影像中的深度資訊,在進行立體演算法還原之前必須要先取得(或是事先得知)兩張影像之間的旋轉角度。此外,為了降低深度估算上的難度,電子裝置在擷取各影像的過程中須沿著地平線平行移動(旋轉)。然而,對一般使用者而言很難在手動情況下將電子裝置精準的旋轉至特定的旋轉角度。
於部分實施例中,本揭示文件用以提供控制方法以提示使用者在朝外依序拍攝模式(toe-out shooting model)下將電子裝置沿水平方向精確地旋轉至預定旋轉角度。
請參閱第1A圖以及第2圖,第1A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之一實施例中一種控制方法100的方法流程圖。控制方法100適用於一電子裝置,例如數位相機、數位攝影鏡頭、攝影機、具有內建相機的手機、智慧型手機或其他具相等性的數位影像擷取裝置。第2圖繪示根據本揭示 文件之一實施例中一種電子裝置200的示意圖。於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200適合用以執行上述控制方法100。
如第2圖所示,電子裝置200包含動態感測器220、影像擷取單元240、顯示單元260以及處理單元280。動態感測器220用以感測電子裝置200的軸向。影像擷取單元240用以擷取/拍攝影像。顯示單元260用以顯示使用者介面。當使用者準備利用電子裝置200拍攝一張照片時,顯示單元260上的使用者介面用以顯示預覽畫面(preview screen),預覽畫面中涵蓋即將擷取之影像內容以及其他與攝影功能有關的提示圖標(icon)。處理單元280耦接至動態感測器220、影像擷取單元240以及顯示單元260。
請一併參閱第3A圖、第3B圖、第3C圖以及第3D圖其分別繪示依照第1A圖中控制方法100拍攝第一影像IMG1以及第二影像IMG2的過程中顯示單元260上所顯示的使用者介面262的畫面示意圖。
第3A圖例示性繪示當第一影像IMG1拍攝前之使用者介面262的介面畫面。此時,使用者握持電子裝置200並對著他感興趣的目標取景,同時使用者介面262上顯示取景下的預覽畫面。
為了降低深度估算上的難度,電子裝置200在擷取各影像的過程中須沿著地平線接近平行的方式移動。參照第3A圖(同時參看第1A圖以及第2圖),控制方法100執行步驟S101以利用動態感測器220感測相對地平線之目前水平偏差θb。控制方法100執行步驟S102,透過顯示單元 260於使用者介面262上顯示水平提示PL,其用以標示相對地平線之目前水平偏差θb。於第3A圖所示之實施例中,水平提示PL包含一水平橫桿(以標示地平線)以及一虛線(以代表電子裝置200的目前水平軸向)。如此一來,使用者將水平提示PL中的水平橫桿對齊虛線,即可便利地校正電子裝置200的目前水平軸向以消除水平偏差θb。
第3B圖例示性繪示當使用者完成電子裝置200相對地平線之校正後的使用者介面262畫面。如第3B圖所示,水平提示PL中的水平橫桿與虛線重疊。此時,使用者可對目標場景擷取第一影像IMG1,目標場景由使用者欲拍攝之景色/人/事/物所決定,並不以第3B圖所繪示之目標場景為限。
第3C圖例示性繪示當第一影像IMG1擷取時使用者介面262的示意圖。參照第3C圖(同時參看第1A圖以及第2圖),當使用者透過影像擷取單元240擷取第一影像IMG1時,控制方法100執行步驟S104透過動態感測器220取得電子裝置200的初始軸向ORi。控制方法100執行步驟S106決定相對初始軸向ORi的預定旋轉角度θr。預定旋轉角度θr適用於計算深度資訊(例如第一影像IMG1中的各物件的深度)。控制方法100執行步驟S108以顯示旋轉提示PR其用以於使用者介面262上標示預定旋轉角度θr。
於此實施例中,旋轉提示PR包含提示框PF1、另一提示框PF2、以及在提示框PF1至提示框PF2之間的軌道路徑。提示框PF1首先對應到初始軸向ORi,或者當使 用者旋轉電子裝置200的過程中提示框PF1代表電子裝置200的目前旋轉角度。提示框PF2代表目標旋轉位置,用以協助使用者據此進行旋轉。
於此實施例中,預定旋轉角度θr為固定旋轉角度(例如15°、20°或30°等固定角度),但本揭示文件並不限於某一特定的角度大小。第一影像IMG1的視角寬度為已知值,可由影像擷取單元240的規格中得知視角寬度。同時,預定旋轉角度θr亦為已知角度。因此,處理單元280依照預定旋轉角度θr將提示框PF2投射至使用者介面262上的相對應位置。
舉例來說,當預定旋轉角度θr為30°且第一影像IMG1的視角寬度為120°。據此,處理單元280將提示框PF2投射至使用者介面262上的右側,且提示框PF1與提示框PF2之間的間隔為使用者介面262寬度的1/4倍。
隨後,使用者根據旋轉提示PR旋轉電子裝置200。當使用者旋轉電子裝置200時,提示框PF1根據電子裝置200的目前旋轉角度而動態移動。
於旋轉的過程中,控制方法100執行步驟S110利用動態感測器220感測電子裝置200相對初始軸向ORi之目前旋轉角度。並執行步驟S112判斷目前旋轉角度是否符合預定旋轉角度θr。
第3D圖例示性繪示當目前旋轉角度符合預定旋轉角度θr時使用者介面262的示意圖。如第3D圖所示,於此實施例中,當電子裝置200已由使用者旋轉達預定旋轉 角度θr時,提示框PF2將相應移動來到使用者介面262的中央,而提示框PF1(第3D圖中未示)將與提示框PF2重疊。 此時,控制方法100執行步驟S114自動擷取第二影像(利用電子裝置200的影像擷取單元240)。接著,控制方法100執行步驟S116,根據預定旋轉角度θr比較第一影像IMG1與第二影像IMG2,進而建立深度資訊(例如建立第一影像IMG1與第二影像IMG2中各物件的深度資訊)。
在朝外依序拍攝模式下為了還原影像中的深度資訊,在進行立體演算法還原之前必須要先取得(或是事先得知)兩張影像之間的旋轉角度。透過上述實施例,第一影像IMG1沿著初始軸向ORi進行擷取,而第二影像IMG2將精確地在與初始軸向ORi間隔達預定旋轉角度θr的情況下擷取。如此一來,第一與第二影像IMG1/IMG2之間的旋轉角度便為已知值(即預定旋轉角度θr),據此立體演算法便可基於第一影像IMG1、第二影像IMG2並根據已知的預定旋轉角度θr進行適當的還原計算。
於前述實施例中,預定旋轉角度θr係設置於一固定值,但本揭示文件並不以此為限。為了使立體演算法的深度資訊建立結果最佳化,預定旋轉角度θr的合適大小隨著目標物件的深度(也就是目標物件與電子裝置200之間的間距)而有所不同。較佳情況下,當目標物件離電子裝置200較遠時,兩張影像IMG1/IMG2之間須採用較大的旋轉角度,如此一來,較遠的目標物件在兩張影像之間的位移較容易察覺。另一方面,當目標物件離電子裝置200較近時, 兩張影像IMG1/IMG2之間即可採用較小的旋轉角度。
請一併參閱第1B圖,其繪示於本揭示文件另一實施例中控制方法100的步驟S106所包含的進一步步驟的流程圖。於第1B圖所示之實施例中,決定預定旋轉角度θr的步驟更包含三個子步驟S106a、S106b以及S106c。參照第1B圖(同時參看第2圖以及第3C圖),控制方法100執行步驟S106a由第一影像IMG1提取目標物件。於此實施例中,此目標物件為第一影像IMG1中央的提示框PF1所對應之人物。控制方法100執行步驟S106b,根據目標物件產生估測深度值。控制方法100執行步驟S106c,根據估測深度值計算預定旋轉角度θr。
於此實施例中,預定旋轉角度θr不再採用單一固定值(例如固定於30°)作為旋轉角度。預定旋轉角度θr正相關於目標物件的估測深度值。當目標物件被估測為遠離電子裝置200時,將決定採用較大的預定旋轉角度θr。當目標物件被估測為接近電子裝置200時,將決定採用較小的預定旋轉角度θr。當預定旋轉角度θr決定之後,控制方法100依決定之預定旋轉角度θr執行步驟S108至S116(如第1A圖以及相關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於第3A圖、第3B圖、第3C圖以及第3D圖所對應之前述實施例中,第一影像IMG1的提示框PF1是被設置在影像的中央。然而,本揭示文件並不以此為限。請一併參照第3E圖以及第3F圖,其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另一實施例中第1A圖的控制方法100於拍攝第一影像IMG1及 第二影像IMG2時顯示單元260之使用者介面262的介面示意圖。
如第3E圖及第3F圖所示,當第一影像IMG1擷取時,目標框TF1顯示於使用者介面262的第一部分PO1(於此例中為畫面的右側),用以提示使用者將目標物件對準第一影像IMG1右側的目標框TF1。當第一影像IMG1擷取之後,控制方法執行步驟S104至S108。於步驟S108中,將標示預定旋轉角度θr的旋轉提示PR顯示於使用者介面262(如第3F圖所示)上。旋轉提示PR包含目標框TF2以及由目標框TF1往目標框TF2的軌道路徑。處理單元280根據預定旋轉角度θr將目標框TF2投射至使用者介面262的左側,目標框TF1/TF2之間的間距可參照先前實施例中提示框PF1/PF2的計算方式。
如第3F圖所示,旋轉提示PR包含目標框TF2,其位於使用者介面262的第二部分PO2(於此例中為畫面的左側)。目標框TF2用以提示使用者將目標物件(如第3E圖中對應目標框TF1的人物)對準第二影像IMG2中的目標框TF2。藉此,提示使用者將電子裝置200向右旋轉以便將目標物件(該人物)對準目標框TF2。當目前旋轉角度符合預定旋轉角度θr時,目標物件將位於目標框TF2中,便可自動擷取第二影像IMG2。
第3E圖及第3F圖之實施例中所繪示的目標框TF1/TF2與第3C圖及第3D圖之實施例中所繪示的提示框PF1/PF2在做法上稍有不同。然而,第3E圖及第3F圖之 實施例中旋轉提示PR的目標框TF1/TF2有助於確保第一及第二影像IMG1/IMG2對應目標物件取像時分別拍攝目標物件(第3E圖中目標框TF1以及對應第3F圖中目標框TF2的對應人物)其左側至右側的兩側影像。如此一來,當計算目標物件的深度資訊時,目標物件的兩側資訊較更具完整且具有較佳深度計算效果。
須補充的是,在擷取影像的過程中使用者介面上均可顯示水平提示PL。若動態感測器220感測到相對地平線的水平偏差θb,步驟S101與步驟S102在任何時候均可執行(與旋轉提示的相關步驟同步),並不僅限於在第一影像IMG1擷取之前進行步驟S101與S102。
於前述實施例中,一次僅指定單一個預定旋轉角度θr,並且旋轉提示PR僅對應到單一個預定旋轉角度θr,但本揭示文件並不以此為限。
請參閱第4圖,其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之一實施例中一種控制方法300的方法流程圖。控制方法300亦適用於第2圖所繪示之電子裝置200。
請一併參閱第5A圖、第5B圖、第5C圖以及第5D圖,其分別繪示依照第4圖中控制方法300拍攝第一影像IMG1以及第二影像IMG2的過程中顯示單元260上所顯示的使用者介面262的畫面示意圖。
第5A圖、第5B圖以及步驟S301至步驟S304的操作內容大致與先前實施例之控制方法100中的第3A圖、第3B圖以及步驟S101至步驟S104相似,在此不另贅述。
第5C圖例示性繪示當第一影像IMG1擷取時使用者介面262的示意圖。參照第5C圖(同時參看第4圖以及第2圖),當使用者透過影像擷取單元240擷取第一影像IMG1時,控制方法300執行步驟S304透過動態感測器220取得電子裝置200的初始軸向ORi。控制方法100執行步驟S306同時決定相對初始軸向ORi的複數個預定旋轉角度(例如於此實施例中例示性繪示三個預定旋轉角度θra、θrb以及θrc)。控制方法100執行步驟S108以顯示具有複數個提示框(於此實施例中至少包含三個提示框PF2a、PF2b、PF2c)的旋轉提示PR其用以於使用者介面262上標示預定旋轉角度θra、θrb以及θrc。於此實施例中,旋轉提示PR包含提示框PF1、另外三個提示框PF2a、PF2b、PF2c、以及在提示框PF1至提示框PF2a~PF2c之間的軌道路徑。提示框PF1首先對應到初始軸向ORi,或者當使用者旋轉電子裝置200的過程中提示框PF1代表電子裝置200的目前旋轉角度。每一提示框PF2a~PF2c各自表示一組目標旋轉位置,用以協助使用者據此進行旋轉。每一提示框PF2a~PF2c分別標示其中一個預定旋轉角度θra、θrb以及θrc。於此例中,提示框PF2a用以標示預定旋轉角度θra;提示框PF2b用以標示預定旋轉角度θrb;以及,提示框PF2c用以標示預定旋轉角度θrc。
於此實施例中,預定旋轉角度θra、θrb以及θrc可決定為不同的旋轉角度(例如15°、30°以及45°),但本揭示文件並不以特定角度組合為限。
第一影像IMG1的視角寬度為已知值,可由影像擷取單元240的規格中得知視角寬度。同時,預定旋轉角度θra、θrb以及θrc亦為已知角度。因此,處理單元280依照預定旋轉角度θra、θrb以及θrc將提示框PF2a、PF2b以及PF2c投射至使用者介面262上的相對應位置。根據預定旋轉角度進行提示框投射的詳細作法已揭露於先前實施例中。
為了使立體演算法建立深度資訊具有較佳的計算結果,預定旋轉角度θr的合適大小隨著目標物件的深度(也就是目標物件與電子裝置200之間的間距)而有所不同。較佳情況下,當目標物件離電子裝置200較遠時,兩張影像之間須採用較大的旋轉角度,如此一來,較遠的目標物件在兩張影像之間的位移較容易察覺。另一方面,當目標物件離電子裝置200較近時,兩張影像之間即可採用較小的旋轉角度。
於控制方法300的實施例中,同時決定多個預定旋轉角度θra、θrb以及θrc,並同時顯示多個提示框於使用者介面262上。多個提示框包含提示框PF2a(適合用於較近的物件)、提示框PF2b(適合用於中距離的物件)以及提示框PF2c(適合用於遠距離的物件)。
隨後,使用者根據如第5C圖所示之旋轉提示PR旋轉電子裝置200。當使用者旋轉電子裝置200時,提示框PF1根據電子裝置200的目前旋轉角度而動態移動。根據目標物件與電子裝置200之間的距離,使用者可自行選擇 三個提示框PF2a~PF2c的其中一個作為目標提示框。
於旋轉的過程中,控制方法100執行步驟S310利用動態感測器220感測電子裝置200相對初始軸向ORi之目前旋轉角度。並執行步驟S312判斷目前旋轉角度是否符合預定旋轉角度θra、θrb以及θrc其中一者。
第5D圖例示性繪示當目前旋轉角度符合預定旋轉角度θrb時使用者介面262的示意圖。如第5D圖所示,於此實施例中,當電子裝置200已由使用者旋轉達預定旋轉角度θrb時,提示框PF2b將相應移動來到使用者介面262的中央,而提示框PF1(第3D圖中未示)將與提示框PF2b重疊。此時,控制方法300執行步驟S314自動擷取第二影像(利用電子裝置200的影像擷取單元240)。接著,控制方法300執行步驟S316,根據預定旋轉角度θrb比較第一影像IMG1與第二影像IMG2,進而建立深度資訊(例如建立第一影像IMG1與第二影像IMG2中各物件的深度資訊)。
相似地,若目前旋轉角度符合該複數個預定旋轉角度中另一預定旋轉角度(例如預定旋轉角度θra或θrb),控制方法300執行步驟S316,根據相對應的預定旋轉角度θra或θrb比較第一影像IMG1與第二影像IMG2,進而建立深度資訊(例如建立第一影像IMG1與第二影像IMG2中各物件的深度資訊)。
透過上述實施例,第一影像IMG1沿著初始軸向ORi進行擷取,而第二影像IMG2將精確地在與初始軸向ORi間隔達預定旋轉角度的情況下擷取。如此一來,第一 與第二影像IMG1/IMG2之間的旋轉角度便為已知值(即預定旋轉角度),據此立體演算法便可基於第一影像IMG1、第二影像IMG2並根據已知的預定旋轉角度進行適當的還原計算。此外,透過水平偏差的提示可確保水平移動的路徑與地平線平行。
雖然本揭示文件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示文件,任何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示文件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揭示文件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控制方法
S101~S116‧‧‧步驟

Claims (10)

  1. 一種控制方法,適用於一電子裝置包含一動態感測器以及一顯示單元,該控制方法包含:當該電子裝置擷取一第一影像時,利用該動態感測器取得該電子裝置之一初始軸向;決定相對該初始軸向的一預定旋轉角度,該預定旋轉角度適用於計算深度資訊;以及透過該顯示單元顯示一旋轉提示,其用以標示該預定旋轉角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決定該預定旋轉角度之步驟包含:由該第一影像提取一目標物件;根據該目標物件產生一估測深度值;以及根據該估測深度值計算該預定旋轉角度,其中該預定旋轉角度正相關於該估測深度值。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控制方法,更包含:利用該動態感測器感測該電子裝置相對該初始軸向之一目前旋轉角度;當該目前旋轉角度符合該預定旋轉角度時,由該電子裝置擷取一第二影像;以及根據該預定旋轉角度比較該第一影像與該第二影像,進而建立該深度資訊。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於該第一影像擷取前,更包含:顯示一第一目標框於該顯示單元上一使用者介面的一第一部分。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該旋轉提示包含一第二目標框,當該目前旋轉角度符合該預定旋轉角度時,該第二目標框位於該使用者介面的一第二部分,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分別位於該使用者介面的相對兩側。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控制方法,更包含:利用該動態感測器感測相對一地平線之一目前水平偏差;以及透過該顯示單元顯示一水平提示,其用以標示相對該地平線之該目前水平偏差。
  7.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一動態感測器,用以感測該電子裝置之一軸向;一影像擷取單元;一顯示單元,用以顯示一使用者介面;以及一處理單元,耦接至該動態感測器、該影像擷取單元以及該顯示單元, 其中,當該影像擷取單元擷取一第一影像時,該動態感測器用以取得該電子裝置之一初始軸向,該處理單元用以產生相對該初始軸向的至少一預定旋轉角度,該顯示單元用以在該使用者介面上顯示一旋轉提示其用以標示該至少一預定旋轉角度。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用以根據由該第一影像中提取之一目標物件計算相對於該初始軸向之一預定旋轉角度。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根據該目標物件產生一估測深度值,並根據該估測深度值計算該預定旋轉角度,其中該預定旋轉角度正相關於該估測深度值。
  10. 如請求項7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動態感測器進一步用以感測該電子裝置相對該初始軸向之一目前旋轉角度,當該目前旋轉角度符合該預定旋轉角度時由該影像擷取單元擷取一第二影像,該處理單元根據該預定旋轉角度比較該第一影像與該第二影像進而建立該深度資訊。
TW103113709A 2013-04-15 2014-04-15 控制方法及電子裝置 TWI5022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811817P 2013-04-15 2013-04-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9664A true TW201439664A (zh) 2014-10-16
TWI502271B TWI502271B (zh) 2015-10-01

Family

ID=51686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3709A TWI502271B (zh) 2013-04-15 2014-04-15 控制方法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48929B2 (zh)
CN (1) CN104113684B (zh)
TW (1) TWI50227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3912B (zh) * 2016-06-21 2018-05-11 英華達股份有限公司 深度影像建構方法及其應用的系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7433B (zh) * 2015-08-03 2022-09-06 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 监视系统和方法
TWI782409B (zh) * 2020-03-09 2022-11-01 陳階曉 內視鏡影像校正系統及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94215A (en) * 1998-01-06 2000-07-25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of determining relative camera orientation position to create 3-D visual images
GB2372659A (en) * 2001-02-23 2002-08-28 Sharp Kk A method of rectifying a stereoscopic image
JP2003244727A (ja) * 2002-02-13 2003-08-29 Pentax Corp ステレオ画像撮像装置
JP2003244500A (ja) * 2002-02-13 2003-08-29 Pentax Corp ステレオ画像撮像装置
GB2405764A (en) * 2003-09-04 2005-03-09 Sharp Kk Guided capture or selection of stereoscopic image pairs.
CN102271222B (zh) * 2005-09-09 2014-04-30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TW200921467A (en) * 2007-11-13 2009-05-16 E Ten Information Sys Co Ltd Method of using dynamic sensing to change display posit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of the same
CN101751910B (zh) * 2008-11-28 2012-06-06 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显示画面调整系统以及方法
US8436893B2 (en) * 2009-07-31 2013-05-07 3Dmedia Corporation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a for selecting image capture positions to generate three-dimensional (3D) images
EP2549762B1 (en) 2010-03-19 2017-05-0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Stereovision-image position matching apparatus, stereovision-image position matching method, and program therefor
CN102550015B (zh) 2010-06-30 2016-06-0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多视点拍摄控制装置以及多视点拍摄控制方法
TWI476364B (zh) * 2011-05-09 2015-03-11 Lin Cho Yi 感測方法與裝置
CN102289144B (zh) * 2011-06-30 2013-12-18 浙江工业大学 基于全方位视觉传感器的智能3d摄像设备
TW201303745A (zh) * 2011-07-14 2013-01-16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動態偵測方法及顯示裝置
US9191649B2 (en) * 2011-08-12 2015-1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to capture a stereoscopic image pair
KR101804199B1 (ko) * 2011-10-12 2017-12-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입체 파노라마 영상을 생성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US8259161B1 (en) * 2012-02-06 2012-09-04 Google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 3-D image creation
US9967549B2 (en) * 2013-03-20 2018-05-08 Mediatek Inc. 3D image capture method with 3D preview of preview images generated by monocular camera and relate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3912B (zh) * 2016-06-21 2018-05-11 英華達股份有限公司 深度影像建構方法及其應用的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02271B (zh) 2015-10-01
US20140307053A1 (en) 2014-10-16
CN104113684A (zh) 2014-10-22
CN104113684B (zh) 2017-09-22
US10148929B2 (en) 2018-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2918B (zh) 擴增實境的影像展示方法、裝置及設備
TWI543608B (zh) 相機模組的阻擋偵測方法以及具備多相機模組之電子裝置
JP5659305B2 (ja) 画像生成装置および画像生成方法
EP2807629B1 (en) Mobile device configured to compute 3d models based on motion sensor data
JP5865388B2 (ja) 画像生成装置および画像生成方法
JP5769813B2 (ja) 画像生成装置および画像生成方法
WO2018068719A1 (zh) 一种图像拼接方法及装置
WO2017028498A1 (zh) 3d场景展示方法及装置
US9986155B2 (en) Image capturing method, panorama image generat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5744138B (zh) 快速对焦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3475886B (zh) 立体深度影像建立系统及其方法
US20220067974A1 (en) Cloud-Based Camera Calibration
KR20130039522A (ko) 입체 파노라마 영상을 생성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JP2016504828A (ja) 単一のカメラを用いて3d画像を取り込む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WO2018121401A1 (zh) 一种全景视频图像的拼接方法及全景相机
TWI502271B (zh) 控制方法及電子裝置
TWI524213B (zh) 控制方法及電子裝置
TWI626603B (zh) 圖像獲取方法及圖像獲取裝置
TWI569641B (zh) 影像擷取方法及電子裝置
WO2015154491A1 (zh) 一种照片拍摄方法、显示方法及装置
TWI559731B (zh) 製作立體影像方法
CN105516706A (zh) 制作立体影像方法
KR101323195B1 (ko) 2차원 영상에서 3차원 영상 생성 방법
JP2012134926A (ja)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立体画像の表示を制御するための方法
KR20150016871A (ko) 촬상 장치, 표시 장치, 촬상 방법 및 촬상 프로그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