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9731B - 製作立體影像方法 - Google Patents

製作立體影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9731B
TWI559731B TW103132457A TW103132457A TWI559731B TW I559731 B TWI559731 B TW I559731B TW 103132457 A TW103132457 A TW 103132457A TW 103132457 A TW103132457 A TW 103132457A TW I559731 B TWI559731 B TW I55973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angle
capturing
distance
reference l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24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3349A (en
Inventor
許書碩
劉得杏
林世修
Original Assignee
大昱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昱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昱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324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5973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133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33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97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9731B/zh

Links

Landscapes

  • Image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製作立體影像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製作立體影像方法,特別關於一種指引使用者拍攝影像以製作立體影像的方法。
由於人類的眼睛幾乎是集中於同一平面上,使得人類具有判斷深度和距離的能力。人類左右眼之間的距離平均約為6.5公分,這樣的距離使得人類兩眼觀看到的景象不甚相同。兩眼所見景象不同的現象稱為雙眼視差。人類在觀看近物時,雙眼視差的程度較顯著,而觀看遠物時,雙眼視差的程度較不顯著。
根據人類雙眼視差的特性,現今的科技開始模仿人類雙眼視差的特性,發展出立體影像(Three dimensional image)。從人類以兩眼可以分別觀看景物的特性,可以理解現今的立體影像製作技術即是以雙鏡頭相機來模擬人眼來擷取影像,再將雙鏡頭取得的影像組合成立體影像。雙鏡頭相機可以提供在同一個水平位置上擷取影像的特性,且雙鏡頭相機的兩個鏡頭具有固定的距離,可以更容易擷取到符合人類雙眼視差的立體影像。
然而,因為雙鏡頭相機只能用來拍攝立體影像,不如單鏡頭相機被廣泛地使用於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監視器、 或網路攝影機中,與單鏡頭相機相較之下,雙鏡頭相機顯得不夠普及。因此,有鑑於雙鏡頭相機不夠普及的問題,實有必要發展一種以單鏡頭相機就可以製作出立體影像的方法。
本發明提出一種製作立體影像方法,以至少兩個不同的取像方向對目標物拍攝,取得至少兩個影像。依據兩個取像方向的夾角,判斷是否可以製作立體影像。於實施例中,本發明更提供拍攝指引給使用者,讓使用者可以根據指引拍攝影像,以製作成立體影像。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一種製作立體影像方法。首先,在基準線上的第一取像位置對目標物擷取第一影像,在基準線上的第二取像位置對目標物擷取第二影像。第一取像位置到目標物的直線方向為第一方向,第二取像位置到目標物的直線方向為第二方向。接著,計算偏移角度,偏移角度是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的夾角。判斷偏移角度是否在第一角度範圍內。當偏移角度在第一角度範圍內時,將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製作成立體影像。
在一個實施例中,於擷取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的步驟中,包含在擷取第一影像後,產生第一水平線。接著,提供第一水平線並產生第二水平線。第一水平線是模擬第一影像在擷取時的地理水平線,第二水平線係模擬第二影像在取像時的地理水平線。計算第二水平線與第一水平線的傾斜夾角,判斷傾斜夾角 是否在第二角度範圍內。當傾斜夾角在第二角度範圍內時,擷取第二影像,並校正第二影像。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於擷取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的 步驟中,包含在擷取第一影像後,產生第一參考線。接著,提供第一參考線並產生第二參考線。第一參考線是模擬第一影像的取像位置與目標物的連線,第二參考線係模擬第二影像的取像位置與目標物的連線。計算第一參考線與第二參考線的夾角,判斷第一參考線與第二參考線的夾角是否在第一角度範圍內。當第一參考線與第二參考線的夾角在第一角度範圍內時,擷取第二影像。
在又一個實施例中,於擷取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的 步驟中,包含在擷取第一影像後,產生第一距離。接著,提供第一距離並產生第二距離。第一距離是第一影像的取像位置與該目標物的距離,第二距離係第二影像的取像位置與該目標物的距離。計算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的差值,判斷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的差值是否在距離範圍內。當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的差值在距離範圍內時,擷取第二影像,並校正第二影像。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出一種製作立體影像方法,以 不同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對目標物拍攝的方式,取得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依據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夾角大小是否於第一參考範圍內,判斷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是否可以分別模擬人類的左眼和右眼所見的景象,進而將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製作成符合人類雙眼視差的立體影像。於實施例中,本發明更在擷取第一影像 及第二影像時,提供拍攝的指引給使用者,讓使用者可以根據第二水平線、第二參考線及第二距離的指引更容易地拍攝出符合人類雙眼視差的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
以上之關於本揭露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 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之精神與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101‧‧‧基準線
103‧‧‧目標物
105‧‧‧第一取像位置
107‧‧‧第二取像位置
109‧‧‧第一方向
111‧‧‧第二方向
113‧‧‧偏移角度
301‧‧‧第一參考線
303‧‧‧第一影像
305‧‧‧智慧型手機
307‧‧‧第一方框
309‧‧‧第二水平線
311‧‧‧第二影像
313‧‧‧第二方框
315‧‧‧夾角
317‧‧‧目標物影像
319‧‧‧背景影像
501‧‧‧第一影像
503‧‧‧第一水平線
505‧‧‧智慧型手機
507‧‧‧第二水平線
509‧‧‧第二影像
511‧‧‧傾斜夾角
701‧‧‧第一影像
703‧‧‧第一距離
705‧‧‧智慧型手機
707‧‧‧第二距離
709‧‧‧第二影像
第1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製的製作立體影像方法的流程圖。
第1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製的第一影像取像位置與第二影像取像位置的示意圖。
第2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的流程圖。
第2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一影像的示意圖。
第2C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二影像的示意圖。
第3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的流程圖。
第3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一影像的示意圖。
第3C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二影像的示意圖。
第4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的流程圖。
第4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一影像的示意圖。
第4C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二影像的示意圖。
第5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的流程圖。
第6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製的計算偏移角度的流程圖。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了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請一併參照第1A圖及1B圖所示,第1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製的製作立體影像方法的流程圖,第1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製的第一影像取像位置與第二影 像取像位置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明提出一個實施例中,首先,於步驟S10中,在基準線上的第一取像位置對目標物擷取第一影像,並在基準線上的第二取像位置對目標物擷取第二影像。 如第1B圖所示,基準線101可以是與目標物103平行的水平線,也可以是以目標物103為中心的圓周線,本發明不加以限制基準線101的實施方式。第1B圖顯示的基準線101係以與目標物103平行的水平線為例。在基準線101上的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位置,例如第一取像位置105及第二取像位置107,分別對目標物103進行影像擷取。於第一取像位置所擷取的影像稱為第一影像,於第二取像位置所擷取的影像稱為第二影像。對目標物取像的方式可以係直接朝向目標物取像或朝正前方對目標物擷取影像。舉例來說,如第1B圖所示是朝向正前方對目標物擷取影像,而第一取像位置對目標物的直線方向定義為第一方向,第二取像位置對目標物的直線方向定義為第二方向。直接朝向目標物取像的方式,例如朝第一方向109和第二方向111對目標物取像,本發明雖不限制取像的方向,但為了製作可以符合人類雙眼視差的立體影像,較佳地方式是採用朝向目標物成一夾角113的取像方向,如第1B圖109、111所示。
接著,於步驟S30中計算偏移角度113。偏移角度113是第一方向109與第二方向111的夾角。於實務上,偏移角度是第一取像位置105對目標物103的連線與第二取像位置107對目標物103的連線所夾的角度。換言之,偏移角度113係第一 取像位置105到第二取像位置107的移動與旋轉所造成。
於步驟S50中,判斷偏移角度是否在第一角度範圍內。舉例來說,第一角度範圍關聯於人類兩眼的平均距離以及人類觀看物體的平均距離。人類兩眼的平均距離介於5.5公分至7.5公分之間。人類觀看物體的平均距離介於0.5公尺至7公尺之間。因此,第一角度範圍可以係0.45度到8.53度之間的一個角度區間,例如1度到6度或3度到5度。
於步驟S70中,當偏移角度在第一角度範圍內時,將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製作成立體影像。當偏移角度在第一角度範圍內時,表示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貼近於人類的左右眼分別看見的景象,因此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可以製作成為立體影像,讓人類觀看目標物的影像時,能具有立體的觀感。
此外,當偏移角度不在第一角度範圍內時,表示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無法製作成立體影像,本實施例可忽略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重新進行取像。或者於另一個實施例中,保留第一影像或第二影像其中之一,例如第一影像,再重新於基準線上以第三方向擷取第三影像,使第三方向與第一方向的偏移角度在第一角度範圍內,最後以第三影像與第一影像製作成立體影像。
於步驟S10中,在擷取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時,很容易因為取像的方向、取像的距離、取向的角度或其他的取像因素,而使得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無法製作成立體影像,因此本實施例更進一步提供四個指引使用者拍攝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的實 施方式,但並不限制四種實施方式皆要同時使用。
請一併參照第2A圖至2C圖所示,第2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的流程圖,第2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一影像的示意圖,第2C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二影像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於步驟S110中,在擷取第一影像後,產生第一參考線301,第一參考線301是模擬第一影像303的取像位置與目標物的連線。以智慧型手機305為例,使用者可以在智慧型手機305的觸控螢幕上點選目標物的影像位置,如第一方框307。此時,智慧型手機305可以根據第一方框的位置,模擬出第一影像303的取像位置與目標物連線的第一參考線301,如第2B圖所示。
接著,於步驟S112中,提供第一參考線301並產生第二參考線309。第二參考線309係模擬第二影像311的取像位置與目標物的連線。如第2C圖所示,當擷取第一影像303後,智慧型手機305顯示第一參考線301,並顯示第二參考線309。第二參考線309可以係使用者在第二個取像位置時,點選智慧型手機305上目標物的影像(如第二方框313),經過模擬第二取像位置到目標物的方向而得到。換言之,第一參考線301可以係第一取像位置沿著第一方向的延伸線,第二參考線309可以係第二取像位置沿著第二方向的延伸線。
於步驟S114中,計算第一參考線301與第二參考線 303的夾角315,即計算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的偏移角度。於步驟S116中,判斷第一參考線301與第二參考線303的夾角315是否在第一角度範圍內。於本實施例中,當第一參考線301與第二參考線309的夾角315在第一角度範圍內時,第二參考線309可以係綠色的線,用以提示使用者偏移角度在第一角度範圍內。當第二參考線309與第一參考線301的偏移角度在第一角度範圍外時,第二參考線309可以係紅色的線,用以提示使用者夾角已經超出第一角度範圍。於其他實施例中,除了用紅色的線或綠色的線提示以外,亦可以第一訊息及第二訊息來提示使用者。
於步驟S118中,當第一參考線301與第二參考線309的夾角315在第一角度範圍內時,擷取第二影像311。此時,第二影像311可與第一影像303製作成立體影像。
請一併參照第3A圖至3C圖所示,第3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的流程圖,第3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一影像的示意圖,第3C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二影像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於步驟S130中,在擷取第一影像501後,產生第一水平線503。第一水平線503可以是模擬第一影像501在擷取時的地理水平線。舉例來說,影像擷取裝置上裝設有陀螺儀,以陀螺儀來判斷影像擷取時的地理水平線,並即時顯示於影像擷取裝置的顯示模組上。更詳細地來說,以智慧型手機505為例,智慧型手機包含影像擷取模組、顯示模組及陀螺儀,當以智 慧型手機的影像擷取模組來擷取影像時,陀螺儀會判斷當時的地理水平線,並顯示於顯示模組中。當擷取第一影像501後,保留第一影像501擷取時的地理水平線,作為第一水平線503。
於步驟S132中,提供第一水平線503並產生第二水平線507。第二水平線507係模擬第二影像509在取像時的地理水平線。繼續以智慧型手機505為例,在開始準備擷取第二影像509時,智慧型手機505的顯示模組上會顯示第一水平線503,並顯示當前拍攝時的地理水平線,稱作為第二水平線507。第二水平線507會隨著當前拍攝時,智慧型手機505的轉動而改變。
於步驟S134中,計算第二水平線507與第一水平線503的傾斜夾角511。在智慧型手機505的顯示模組上,第二水平線507仍隨著智慧型手機轉動而變動時,計算第二水平線307與第一水平線503的傾斜夾角511。並於步驟S156中,判斷傾斜夾角511是否在第二角度範圍內。於本實施例中,當第二水平線507與第一水平線503的傾斜夾角511在第二角度範圍內時,第二水平線可以係綠色的線,用以提示使用者傾斜夾角511在第二角度範圍內。當第二水平線507與第一水平線503的傾斜夾角511在第二角度範圍外時,第二水平線507可以係紅色的線,用以提示使用者夾角已經超出第二角度範圍。除了用紅色的線或綠色的線提示以外,亦可以第一訊息及第二訊息來提示使用者。第一訊息可以顯示如「OK」的文字訊息,第二訊息可以顯示如「WARNING」的文字訊息。
於步驟S138中,當傾斜夾角511在第二角度範圍內時,擷取第二影像509。此時第二影像509取像時的地理水平線與第一影像501取像時的地理水平線可能一致,或者將第二影像509進行校正後,可使得第二影像509的第二水平線507與第一影像301的第一水平線503大約一致。
於步驟S139中,校正第二影像509。校正第二影像309的步驟可以在擷取到第二影像509後就直接進行校正,或者是在計算第二影像509取像的第二方向與第一影像501取像的第一方向之間的偏移角度,並判斷偏移角度在第一角度範圍內後,才對第二影像509進行校正。
請一併參照第4A圖至4C圖所示,第4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的流程圖,第4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一影像的示意圖,第4C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二影像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於步驟S150中,在擷取第一影像701後,產生第一距離703。第一距離703是第一影像701的取像位置與該目標物的距離。舉例來說,以智慧型手機705為例,第一距離703可以藉由智慧型手機705對第一影像701的影像分析計算出來,如第4B圖所示。
接著,於步驟S152中,提供第一距離並產生第二距離。如第4C圖所示,將第一距離703顯示於智慧型手機705的顯示模組上,接著以影像分析計算目前的第二取像位置與目標物 的第二距離707,顯示於顯示模組上。於步驟S154中,計算第一距離703與第二距離707的差值。當取像位置距離目標物較近時,擷取的目標物影像會較大,當取像位置距離目標物較遠時,擷取的目標物影像會較小。因此,當第一距離703與第二距離707的差值越大時,表示第一影像701中目標物影像的大小與第二影像709中目標物影像的大小差距較大。同理,當第一距離703與第二距離707的差值越小時,表示第一影像701中目標物影像的大小與第二影像709中目標物影像的大小差距較小,可藉由影像處理校正第二影像709。
於步驟S156中,判斷第一距離703與第二距離707的差值是否在距離範圍內。若在距離範圍內時,表示第二影像709中目標物影像的大小不會與第一影像701中目標物影像的大小相差太多,可藉由影像處理校正。因此,於步驟S158中,當第一距離703與第二距離707的差值在距離範圍內時,即擷取第二影像709,並於步驟S159中,校正第二影像709。
與前述實施例類似的是,當第二距離707與第一距離703的差值在距離範圍內時,第二距離707可以係綠色的顯示,用以提示使用者距離的差值仍在距離範圍內。當第二距離707與第一距離703的差值在距離範圍外時,第二距離707可以係紅色的顯示,用以提示使用者距離的差值已經超出距離範圍。除了用紅色或綠色的顯示以外,亦可以第一訊息及第二訊息來提示使用者。
請參照第5圖,第5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所繪製的擷取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的流程圖。如第5圖所示,於步驟S170中,在擷取第一影像後,半透明化第一影像。於步驟172中,提供半透明化的第一影像。於步驟S174中,依據半透明化的第一影像,擷取第二影像。以智慧型手機為例,在擷取第一影像後,將第一影像半透明顯示,並繼續在半透明化的第一影像上,重疊地擷取第二影像,使第二影像可以參考半透明化的第一影像,擷取到目標物影像差不多的位置與大小,且與第一影像幾乎於同一水平線上的第二影像。
於第1A圖所示的步驟S30中,計算偏移角度的方式有很多種,本發明並不對計算偏移角度的方式加以限制,茲舉以下一種實施例說明。請一併參照第2B圖、第2C圖及第6圖,第6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製的計算偏移角度的流程圖。 如第6圖所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計算偏移角度的方式,包含於步驟S301中,取得第一影像303中目標物影像317(目標物影像317所指的是對目標物擷取的影像)與背景影像319(例如圖中的石頭),並取得第二影像311中目標物影像317與背景影像319。背景影像319指的是在擷取目標物時,同時擷取到位於目標物後方背景的影像。背景影像319與目標物影像317的差別在於,背景到取像位置的距離與目標物到取像位置的距離不同。換言之,背景影像319係位於景深的遠點,而目標物影像317是位於景深的近點。在其他實施例中,目標物影像317也可以係位於景 深的遠點,而背景影像319的影像是位於景深的近點,本發明不加以限制。
於步驟S303中,分析目標物影像317在第一影像303中的位置及目標物影像317在第二影像311中的位置,並分析背景影像319在第一影像303中的位置及背景影像319在第二影像311中的位置。在第一影像303中的位置指的是在第一影像303中的相對位置或座標位置。以背景影像319係位於景深的遠點,而目標物影像317是位於景深的近點來說,於第一影像303中,背景影像319的位置可能是在目標物影像317的右方,而於第二影像311中時,背景影像319的位置可能已經移動到目標物影像317的左方。背景影像319在第一影像303中的座標位置與第二影像311中的座標位置可能差不多,但目標物影像317在第一影像303中的座標位置與第二影像311中的座標位置可能會有所差距。藉由第一影像303中背景影像319的座標位置到第二影像311中背景影像319的座標位置,計算出背景影像319的位移距離。 同理,計算出目標物影像317的位移距離。根據背景影像319的位移距離、目標物影像317的位移距離、相機焦距、成像距離、光圈大小或其他與取像裝置(如單鏡頭相機、數位相機或手機鏡頭)的相關數據,於步驟S309中,計算出偏移角度。
儘管本文描述了本發明諸實施例,請注意這些實施例僅以範例的方式呈現,而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對通曉相關技術者而言,在不悖離本發明的精神下可對實施例做各種形式和細節 上改變乃是顯而易見。
舉例來說,於前述實施例中,僅以第一影像與第二方向為例,但於實務上,可擷取更多的影像來製作成立體影像。 以六個影像為例,六個影像分別是在基準線上以六個不同的方向朝向目標物所擷取的影像。當第一角度範圍是3度到5度時,與第一方向的夾角係在3度到5度之間的影像,皆可以用以製作成立體影像。第一方向係第一影像的取像位置朝向目標物的方向,但第一影像並不限制於六個影像中第一個順序擷取的影像。
綜合以上所述,本發明利用在不同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對目標物拍攝的方式,取得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依據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夾角大小是否於第一參考範圍內,判斷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是否可以分別模擬人類的左眼和右眼所見的景象,進而將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製作成符合人類雙眼視差的立體影像。於實施例中,本發明更在擷取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時,提供拍攝的指引給使用者,讓使用者可以根據第二水平線、第二參考線及第二距離的指引更容易地拍攝出符合人類雙眼視差的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
雖然本發明以上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發明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Claims (11)

  1. 一種製作立體影像方法,包含:在一基準線上的一第一取像位置以一影像擷取裝置對一目標物擷取一第一影像,在該基準線上的一第二取像位置以該影像擷取裝置對該目標物擷取一第二影像,該第一取像位置到該目標物的直線方向係一第一方向,該第二取像位置到該目標物的直線方向係一第二方向;計算一偏移角度,該偏移角度係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的夾角;判斷該偏移角度是否在一第一角度範圍內;以及當該偏移角度在該第一角度範圍以內時,該第一影像及該第二影像製作成一立體影像。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製作立體影像方法,其中於計算該偏移角度的步驟中,包含:取得該第一影像中該目標物的影像與一背景影像,並取得該第二影像中該目標物的影像與該背景影像;分析該目標物的影像在該第一影像中的位置及該目標物的影像在該第二影像中的位置,並分析該背景影像在該第一影像中的位置及該背景影像在該第二影像中的位置;以及計算該偏移角度。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製作立體影像方法,其中該第一角度範圍的係1度到6度。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製作立體影像方法,其中於擷取該第一影像及擷取該第二影像的步驟中,包含:在擷取該第一影像後,產生一第一水平線,該第一水平線係模擬該第一影像在取像時的地理水平線;提供該第一水平線並產生一第二水平線,該第二水平線係模擬該第二影像在取像時的地理水平線;計算該第二水平線與該第一水平線的一傾斜夾角;判斷該傾斜夾角是否在一第二角度範圍內;當該傾斜夾角在該第二角度範圍內時,擷取該第二影像;以及校正該第二影像。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製作立體影像方法,其中於判斷該傾斜夾角是否在該第二角度範圍內的步驟中,包含:當該傾斜夾角在該第二角度範圍內時,產生一第一訊息;以及當該傾斜角度在該第二角度範圍外時,產生一第二訊息。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製作立體影像方法,其中於擷取該第一影像及擷取該第二影像的步驟中,包含:在擷取該第一影像後,產生一第一參考線,該第一參考線係模擬該第一影像的取像位置與該目標物的連線;提供該第一參考線並產生一第二參考線,該第二參考線係模擬當前的取像位置與該目標物的連線; 計算該第一參考線與該第二參考線的夾角;判斷該第一參考線與該第二參考線的夾角是否在該第一角度範圍內;以及當該第一參考線與該第二參考線的夾角在該第一角度範圍內時,擷取該第二影像。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製作立體影像方法,其中於判斷該第一參考線與該第二參考線的夾角是否在該第一角度範圍內的步驟中,包含:當該第一參考線與該第二參考線的夾角在該第一角度範圍內時,產生一第一訊息;以及當該第一參考線與該第二參考線的夾角在該第一角度範圍外時,產生一第二訊息。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製作立體影像方法,其中於擷取該第一影像及擷取該第二影像的步驟中,包含:在擷取該第一影像後,產生一第一距離,該第一距離係該第一影像的取像位置與該目標物的距離;提供該第一距離並產生一第二距離,該第二距離係當前的取像位置與該目標物的距離;計算該第一距離與該第二距離的差值;判斷該第一距離與該第二距離的差值是否在一距離範圍內;當該第一距離與該第二距離的差值在該距離範圍內時, 擷取該第二影像;以及校正該第二影像。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製作立體影像方法,其中於判斷該第一距離與該第二距離的差值是否在該距離範圍內的步驟中,包含:當該第一距離與該第二距離的差值在該距離範圍內時,產生一第一訊息;以及當該第一距離與該第二距離的差值在該距離範圍外時,產生一第二訊息。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製作立體影像方法,其中於擷取該第一影像及擷取該第二影像的步驟中,包含:在擷取該第一影像後,半透明化該第一影像;提供半透明化的該第一影像;以及依據半透明化的該第一影像,擷取該第二影像。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製作立體影像方法,其中該第一影像與該第二影像為一視訊串流中不同時間的影像。
TW103132457A 2014-09-19 2014-09-19 製作立體影像方法 TWI5597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2457A TWI559731B (zh) 2014-09-19 2014-09-19 製作立體影像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2457A TWI559731B (zh) 2014-09-19 2014-09-19 製作立體影像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3349A TW201613349A (en) 2016-04-01
TWI559731B true TWI559731B (zh) 2016-11-21

Family

ID=56361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2457A TWI559731B (zh) 2014-09-19 2014-09-19 製作立體影像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597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2420B (zh) 2016-10-06 2017-10-11 晶睿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立體視覺影像校正方法及其影像擷取裝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22733A (zh) * 2011-11-16 2013-06-01 Toshiba Kk 影像處理裝置、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影像處理方法及影像處理程式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22733A (zh) * 2011-11-16 2013-06-01 Toshiba Kk 影像處理裝置、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影像處理方法及影像處理程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3349A (en) 2016-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69177B2 (en) Headset removal in virtual, augmented, and mixed reality using an eye gaze database
US10460521B2 (en) Transition between binocular and monocular views
TWI712918B (zh) 擴增實境的影像展示方法、裝置及設備
US20190019299A1 (en) Adaptive stitching of frame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 panoramic frame
US10382699B2 (en) Imag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images for display apparatus
TWI610571B (zh) 顯示方法及其系統與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
TW201741999A (zh) 產生深度資訊的方法及其系統
WO2018032841A1 (zh) 绘制三维图像的方法及其设备、系统
KR101270025B1 (ko) 스테레오 카메라의 주시각 제어방법 및 그 스테레오 카메라 장치
US20130044180A1 (en) Stereoscopic teleconferencing techniques
US20150326847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apturing a 3d image using single camera
CN106919246A (zh) 一种应用界面的显示方法和装置
CN107864372B (zh) 立体拍照方法、装置及终端
JP2011141381A (ja)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立体画像表示方法
JP2018033107A (ja) 動画の配信装置及び配信方法
CN113870213A (zh) 图像显示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设备
JP2017046065A (ja) 情報処理装置
TWI486052B (zh) 立體影像處理裝置以及立體影像處理方法
TWI559731B (zh) 製作立體影像方法
US20190028690A1 (en) Detection system
US10148929B2 (en) Method of prompting proper rotation angle for image depth establishing
WO2017163649A1 (ja) 画像処理装置
WO2015154491A1 (zh) 一种照片拍摄方法、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5516706A (zh) 制作立体影像方法
JP2016099638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