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25122A - 自行車用控制裝置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用控制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25122A
TW201425122A TW102120528A TW102120528A TW201425122A TW 201425122 A TW201425122 A TW 201425122A TW 102120528 A TW102120528 A TW 102120528A TW 102120528 A TW102120528 A TW 102120528A TW 201425122 A TW201425122 A TW 20142512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control device
lever
core
bicyc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05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66973B (zh
Inventor
Etsuyoshi Watarai
Osamu Kariyama
Tatsuya Matsushita
Masahiro Nakakura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Kk filed Critical Shimano Kk
Publication of TW2014251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51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69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697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5/00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M25/02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mechanical transmitting systems, e.g. cables, levers
    • B62M25/04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mechanical transmitting systems, e.g. cables, levers hand actu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3/00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 B62K23/02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hand actuated
    • B62K23/06Le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5/00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3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ing on fluid pressure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012Multiple controlled elements
    • Y10T74/20018Transmission control
    • Y10T74/20037Occupant propelled vehicle
    • Y10T74/20043Transmission controlled by flexible c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為了在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容易連接可連結制動裝置之油壓軟管。控制裝置(12)係具備:殼體構件(20)、控制桿構件(22)、變速操縱機構(23)及油壓產生部(21)。殼體構件係具有在第1及第2端(20c、20d)之間往長邊方向延伸之握持部分(20b)。控制桿構件係可相對於殼體構件擺動。變速操縱機構係設於握持部分。油壓產生部(21)係具有:缸體(30)、活塞(31)、輸出埠(34b)、第2油路(34c)、以及連接部(34d)。缸體配置於比變速操縱機構更靠近握持部分的第2端側。活塞係藉由控制桿構件進行操作。輸出埠係將產生之油壓傳遞至外部。第2油路連結於輸出埠。連接部係設於殼體構件,可與外部油壓軟管(16)連接。

Description

自行車用控制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控制裝置、尤其是可裝設於自行車之把手且能控制制動裝置及變速裝置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
可裝設於自行車之下彎把手且能控制制動裝置及變速裝置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是已知的(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習知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係具備:具有可安裝於把手之安裝部分及騎士可用手握持之握持部分之殼體構件、具有第1操縱桿部及第2操縱桿部的控制桿構件、以及設於握持部分之第1端側(把手側)的變速操縱機構。專利文獻1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係在往長邊方向延伸之握持部分的第1端側設有變速操縱機構,所以控制桿構件變得緊緻。
另一方面,於自行車習知有藉由油壓進行制動操作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習知之控制裝置係設於把手,油壓產生部係沿把手之延伸方向配置,並且缸體和貯存部係配置成上下並排。於缸體 之前端,係設有用以對制動裝置供給油壓的輸出埠。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歐洲專利申請公開第2308750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2]中華民國專利公報M386235號說明書
於可控制制動裝置和變速裝置之專利文獻1的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可考慮運用專利文獻2之油壓產生部。但是,於專利文獻1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變速操縱機構設於殼體構件之握持部分之內部。因此,為了防止握持部分大型化,較理想為避開變速操縱機構將缸體設於握持部分。但是,當在缸體之前端設置配置有輸出埠之專利文獻2的油壓產生部時,輸出埠會配置於握持部分之前部。於握持部分配置有輸出埠時,因為輸出埠離把手較遠,所以不容易連接外部油壓軟管。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為了在握持部分具有變速操縱機構並且進行變速操作和制動操作的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容易連接可連結制動裝置之油壓軟管。
發明1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係可裝設於自行車之把手且能控制制動裝置及變速裝置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係具備:殼體構件、控制桿構件、變速操縱機構、以及油壓產生部。殼體構件係具有:在第1端和第2端之間往長邊方向延伸之握持部分、以及設於握持部分之第1端側而可安裝於把手之安裝部分。控制桿構件係可相對於殼體構件擺動。變速操縱機構,係設於握持部分,可與變速裝置連結之用以控制控制線的機構。油壓產生部係具有:缸體、活塞、輸出埠、油路、以及連接部,用以控制制動裝置。缸體,係設於殼體構件,配置於比變速操縱機構更靠近握持部分之第2端側。活塞係可在缸體內移動並且藉由控制桿構件進行操作。輸出埠係設置成用以將缸體產生之油壓傳遞至外部。油路連結於輸出埠。連接部,係設於殼體構件,藉由油路與輸出埠連通而且可與外部油壓軟管進行連接,該外部油壓軟管可與制動裝置連結。
在此自行車用控制裝置,藉由握持殼體構件之握持部分對控制桿構件進行操作使變速操縱機構動作,藉此透過控制線操作變速裝置。另外,藉由控制桿構件之操作使油壓產生部之活塞移動,利用所產生之油壓來控制制動裝置。產生之油壓係透過輸出埠、油路、連接部及外部油壓軟管來傳遞至制動裝置。在此,不在缸體,而在殼體構件設置可與制動裝置連結之外部油壓軟管的連接部,藉此能夠將連接部的位置配置在接近把手的位置。因此, 可與制動裝置連結之外部油壓軟管的連接變得容易。
發明2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係如發明1所述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油路係使輸出埠和連接部進行連通的油壓管。於此場合中,藉由設置油壓管,能夠在殼體構件之內部進行導通,另外,可以在避開與變速操縱機構干涉之位置設置油路。
發明3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係如發明1所述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油路,係設於握持部分之內部,使輸出埠和連接部進行連通之具有可撓性的內部油壓軟管。於此場合中,藉著設置具有可撓性的內部油壓軟管,可以彈性地變更連接部的位置。
發明4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係如發明1至3之任一項所述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輸出埠係設於缸體之第2端側。於此場合中,在缸體之閉口端部亦即第2端部設置輸出埠,藉此可以順暢地形成油路。
發明5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係如發明1至4之任一項所述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油壓產生部係具有:與缸體連結,可貯存產生油壓之油的貯存部。於此場合中,即使在制動裝置的摩擦材發生磨耗,須要較多油量的場合,亦能從貯存部注入必須量的油,另外,即使油的溫度產生變化油壓也不會變化。因此,可以防止摩擦材之磨耗或油溫變化所導致的制動特性變化。
發明6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係如發明5所述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貯存部係配置成與缸體在與長邊 方向交叉之方向並排。於此場合中,由於在與缸體和變速操縱機構所排列之方向交叉的方向,貯存部係配置成與缸體並排,因此可以將貯存部配置在與缸體相同程度的高度。因此,即使將貯存部設於握持部分亦不容易使握持部分大型化。
發明7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係如發明5或6所述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缸體及貯存部係圓筒形。於此場合中,將缸體做成圓筒形,藉此使產生之油壓的分散效率及傳遞效率提昇,並且容易確保缸體和活塞密封性。另外將貯存部做成圓筒形,使貯存部變得容易形成。
發明8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係如發明7所述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缸體係具有缸體軸芯、貯存部係具有貯存部軸芯,缸體軸芯和貯存部軸芯係大致平行。於此場合中,可將貯存部和缸體並排來緻密地配置,可以將握持部分之第2端側構成更緊緻。
發明9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係如發明5至8之任一項所述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油路係沿著缸體及貯存部之任一方設置。於此場合中,可以透過油路將油壓傳遞至制動裝置。尤其是,將第2油路延伸至設有安裝部分之握持部分的第1端側,藉此容易藉由外部油壓軟管與制動裝置連結。另外,由於油路係配置成與缸體及貯存部之至少一方在與長邊方向交叉之方向並排,因此即使設置油路,握持部分也不容易大型化。
發明10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係如發明1至 8之任一項所述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油路係沿著缸體設置。於此場合中,即使在握持部分設置油路,握持部分也不容易大型化。
藉由本發明,不在缸體,而在殼體構件設置可與制動裝置連結之外部油壓軟管的連接部,藉此能夠將連接部的位置配置在接近把手的位置。因此,可與制動裝置連結之外部油壓軟管的連接變得容易。
12,112,212,312,412,512,612‧‧‧自行車用控制裝置
13‧‧‧下彎把手
14‧‧‧變速線(控制線之一例)
15‧‧‧後變速器(變速裝置之一例)
16‧‧‧外部油壓軟管
18‧‧‧制動裝置
20‧‧‧殼體構件
20a‧‧‧安裝部分
20b‧‧‧握持部分
20c‧‧‧第1端
20d‧‧‧第2端
21‧‧‧油壓產生部
22,122,522、622‧‧‧控制桿構件
23,123‧‧‧變速操縱機構
30‧‧‧缸體
30c‧‧‧開口端部
30d‧‧‧閉口端部
31,731‧‧‧活塞
33‧‧‧貯存部
34a‧‧‧第1油路
34b‧‧‧輸出埠
34c‧‧‧第2油路(油路之一例)
34d‧‧‧連接部
34f‧‧‧油壓管
A1‧‧‧缸體軸芯
A3‧‧‧貯存部軸芯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和自行車用制動裝置的圖。
第2圖係將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之貯存部部分切開後的部分剖面側視圖。
第3圖係將卸下蓋構件狀態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的缸體部分切開後的剖面圖。
第4圖係相當於對自行車用控制裝置進行制動操作時之第3圖的剖面圖。
第5圖係殼體構件之握持部分之前端部分的立體圖。
第6圖係控制桿構件及變速操縱機構的部分剖面側視圖。
第7圖係對第1操縱桿部進行變速操作時的前視圖。
第8圖係第1操縱桿部的前視圖。
第9圖係第2操縱桿部的前視圖。
第10圖係變速操縱機構的前視圖。
第11圖係變形例1之相當於第3圖的圖。
第12圖係變形例2之相當於第3圖的圖。
第13圖係變形例3之相當於第3圖的圖。
第14圖係變形例4之相當於第3圖的圖。
第15圖係變形例5之相當於第3圖的圖。
第16圖係變形例6之相當於第3圖的圖。
第17圖係其他實施方式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之相當於第3圖的圖。
在此,本發明所選擇的實施方式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進行說明。由本揭示可使精通本技術人士明瞭,但本發明之複數實施方式的說明,其目的僅為例示,並非用來限制藉由附加之申請事項或同等之申請所定義之本發明。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一對自行車用控制裝置12(第1圖僅圖示下彎把手13之右側的控制裝置)被安裝於自行車之下彎把手13的狀態。此外,在以下說明中,將自行車用控制裝置簡稱為控制裝置。右側之控制裝置12,係透過作為控制線之變速線14來連結後變速器15。變速線14係具有芯線之包登 (Bowden)型的控制線。右側之控制裝置12,係透過油壓軟管16來連結於對前輪17進行制動之制動裝置18。制動裝置18係藉由油壓進行動作之油壓式的碟式剎車器裝置。制動裝置18係具有:可一體旋轉地安裝於前輪17之輪轂17a的剎車碟18a、以及將被固定於自行車之前叉19之剎車碟18a加以挾持來進行制動的卡鉗18b。另外,未圖示之左側控制裝置,係分別透過未圖示之變速線與前變速器連結,透過油壓軟管來與例如未圖示之後輪之制動裝置進行連結。前變速器及後變速器15係變速裝置之一例。右側之控制裝置12和左側之制動裝置係互相之鏡像,除了變速位置的數目不同之外,其構造及動作大致相同。因而,在此僅針對右側之控制裝置12,加以詳細說明及圖示。
在此,如控制裝置12之說明所使用般,以下表示「前方、後方、上方、下方、垂直、水平、下、側面」等方向之用語,係代表裝設有本發明之控制裝置12之自行車的方向。因而,用以說明本發明之此些用語,必須以裝設本發明之控制裝置12的自行車為基準來進行解釋。另外,「右、左」係從後方觀看裝設有控制裝置12之自行車,配置於右側之場合稱為「右」、配置於左側之場合稱為「左」來記載。
針對自行車之大半的零件,由於該技術皆已周知,因此有關於自行車之零件詳細,係除了與本發明之控制裝置12相關之零件以外,在此不進行說明或圖示。 而且,亦可以將在此未圖示、說明之包含制動裝置、變速裝置、鏈輪等,以往自行車之各式各樣之零件與本發明相關之控制裝置12一起使用。
如同由第2圖及第3圖所瞭解般,控制裝置12係具備:殼體構件20、油壓產生部21、控制桿構件22、變速操縱機構23(參照第3圖)、以及調整機構35。殼體構件20係具有:可安裝於彎曲部13a的安裝部分20a,以及設有安裝部分20a且可供騎士握持的握持部分20b,該彎曲部13a形成在自行車之下彎把手13之端部。安裝部分20a,係周知之帶形狀之構件,可藉由將安裝部分20a以螺絲鎖緊來將控制裝置12固定於下彎把手13。握持部分20b係在第1端20c和第2端20d之間往長邊方向延伸。握持部分20b係具有:聚醯胺樹脂等合成樹脂製或鋁等金屬製的握持部本體24、以及覆蓋握持部本體24側面之具有伸縮性之彈性體製的蓋構件25。握持部本體24的上面,為了容易用手握住握持部分20b而形成為向下凹之彎曲狀。握持部本體24如第2圖及第3圖般,係具有:設於第1端20c側的第1收納部24a(參照第2圖)、設於第2端20d側的第2收納部24b、以及設於第1收納部24a和第2收納部24b之間的第1托架部24c。於第1收納部24a收納有變速操縱機構23。於第2收納部24b,係收納有控制桿構件22之後述第2托架部39。於第2收納部24b之上方,油壓產生部21係配置成與變速操縱機構23在長邊方向上隔著間隔並排。第1托 架部24c係設有左右一對,用來將桿軸26的兩端加以支持,該桿軸26將控制桿構件22連結成可繞第1軸芯X1擺動。桿軸26係沿與自行車之行進方向大致垂直的左右方向配置,其軸芯係第1軸芯X1。握持部本體24之第1端20c側,係形成有以沿下彎把手13之彎曲部13a的方式彎曲的彎曲凹部24d。
油壓產生部21係設置成用以如第2圖、第3圖及第5圖般,對制動裝置18賦予油壓來使制動裝置18進行制動動作。油壓產生部21係具有:缸體30、在缸體30內直線移動的活塞31、連結於活塞31的棒部32、連結於缸體30的貯存部33(參照第2圖)、第1油路34a(參照第5圖)、輸出埠34b(參照第5圖)、第2油路34c(參照第5圖)、連接部34d、以及活塞位置調整機構35A(參照第2圖)。油壓產生部21係將活塞31相對於缸體30朝插入方向進行操作,藉此使油壓產生。
缸體30係一體形成於握持部本體24。缸體30係藉由例如從握持部本體24之第2端20d側的切削加工、或模具成形來加以形成。缸體30係形成具有缸體軸芯A1之圓筒形。缸體30係具有供活塞31進行移動之移動空間30a。移動空間30a係具有:缸體30側的開口端部30b、以及與開口端部30b相反側之第2端20d側的閉口端部30c。閉口端部30c係藉由第1密封構件30d進行密封。第1密封構件30d係具有將與缸體30之間隙進行密封的密封構件30e,被旋入固定於閉口端部30c。閉口端 部30c係配置於比開口端部30b更高的位置(上方)。因而,缸體軸芯A1配置成前高後低。缸體軸芯A1和後述線捲取軸芯A2所夾之從第3圖所示之側面觀看的交叉角度α,係例如20度以上50度以下。當在此範圍設定交叉角度α時,即使將缸體30相對於線捲取軸芯A2傾斜配置也可以盡量地抑制握持部分20b的大型化。於此實施方式中,交叉角度α係大致30度。此外,缸體軸芯A1係在比線捲取軸芯A2更靠近在第3圖與紙面正交之左右方向,位於比線捲取軸芯A2更靠近前側(左側),於平面視未交叉。
活塞31係大致圓柱形狀之構件,於活塞31之外周面的兩端部,例如裝設有O型環形態之第1密封構件31a及第2密封構件31b。第1密封構件31a及第2密封構件31b,係設置成用以將缸體30之移動空間30a之內周面和活塞31之外周面之間隙進行密封。此外,密封構件亦可為一個。活塞31係依照制動桿構件22的制動操作,來在移動空間30a於配置於第3圖所示之缸體30之前端的第1位置、以及比第1位置更縮回之第4圖所示之第2位置之間進行移動。活塞31係藉由第1回動彈簧42a朝向第1位置進行彈壓。
棒部32係依照制動桿構件22之制動方向的操作往缸體30內縮回。棒部32係至少繞與第1軸芯X1平行之軸芯擺動自如地連結於活塞31。棒部32係具有:棒本體32a、被固定於棒本體32a之前端的兩個突起的U 形掛鉤32b、裝設U形掛鉤32b的轉動軸32c、以及被旋轉自如地裝設轉動軸32c的左右一對滾子32d。左右一對滾子32d係隔著滾子32d之直徑之1.5倍至2.5倍程度的距離間隔來配置。棒本體32a係棒狀之構件,棒本體32a之缸體裝設側之一端32e,係形成比其他部分更大直徑的球狀,來卡合於活塞31。因而,於此實施方式中,棒部32係包含對於缸體31與第1軸芯X1平行的軸來自由地進行擺動。轉動軸32c的兩端部,係卡合於設在握持部本體24之導引溝24e。導引溝24e係具有:被沿缸體軸芯A來配置的第1部分24f、以及從第1部分24f向上方彎曲的第2部分24g。滾子32d係藉由設於制動桿構件22之後述凸輪構件41進行推壓。因而,當滾子32d藉由凸輪構件41進行推壓時,棒部32之前端亦即轉動軸32c逐漸地接近缸體軸芯A1。藉此,棒部32和缸體軸芯A2所夾之角度逐漸地變小,活塞31之缸體31內的移動順利進行。
如第2圖般,貯存部33係可貯存產生油壓之油。貯存部33即使制動裝置18之摩擦材(例如剎車墊片)發生磨耗,須要較多油量的場合,亦能從貯存部33注入必須量的油,另外,設置成用以防止因油之溫度變化而產生之膨張及收縮所給予制動裝置18之壓力變動。貯存部33係被形成具有貯存部軸芯A3之圓筒形。貯存部33係配置成在握持部分20b與長邊方向交叉之左右方向,與缸體30隔著間隔並排。貯存部軸芯A3係與缸體軸 芯A1實質上平行,並且實質上係相同高度。因而,貯存部33係於第2圖之紙面正交之左右方向,在缸體30之深側與缸體30以相同傾斜來形成,貯存部33亦前高後低地形成在握持部本體24的第2端側。貯存部33係具有:第1端側之第1閉口端部33b、以及第2端側之第2閉口端部33c。第1閉口端部33b及第2閉口端部33c之至少任一個、於本件實施例中,第2端側之第2閉口端部33c,係藉由被可拆卸地裝設於貯存部33的第2密封構件33a進行密封。第2密封構件33a係藉由接著、壓入、及螺絲固定等適當之固定手段來固定於貯存部。貯存部33係如第6圖般,於握持部本體24之第2端20d側,具有在可與第1油路34a對向之側面開口的注油孔33d。藉由被可拆卸地裝設於注油孔33d之前端的注油蓋33e,對注油孔33d進行密封。
如第5圖般,第1油路34a係設置成用以連通缸體30和貯存部33。第1油路34a在活塞31配置於第1位置時,比第1密封構件31a更靠近第2端20d側,並且活塞31配置於第2位置時配置於比第1密封構件31a更靠近棒部32側。於此實施方式中,第1油路34a被配置成可與注油孔33d對向。第1油路34a係可透過注油孔33d來形成的方式以比注油孔33d小徑的複數孔(例如三個孔)來構成。
輸出埠34b係用於將缸體30產生之油壓供給至外部。輸出埠34b在活塞31配置於第2位置時,配置 於比第1密封構件31a更靠近第2端20d側。輸出埠34b係將缸體30之內周面和握持部本體24之側面加以貫穿來形成。在輸出埠34的側面被貫穿之部分,係藉由插塞34g進行密封。
第2油路34c係連結於輸出埠34b。第2油路34c係連通於輸出埠34b來往第1端20c側彎曲進行延伸。第2油路34c係由油壓管34f構成,該油壓管34f係配置於從第1端20c及第2端20d鑽開之配管孔34e內。第2油路34c因為握持部本體24之上部係向下方彎曲成凹狀,所以被配置成大致扁平V字狀。
連接部34d係被連接於第2油路34c,透過第2油路34c與輸出埠34b進行連通。連接部34d可與可連結於制動裝置18之外部油壓軟管16(參照第1圖)進行連接。連接部34d係配置於第2油路34c之第1端20c側的端部、換言之配置於殼體構件20之第1端20c側。
於本實施方式中,調整機構35係具有:可將相對於缸體之活塞的初期位置進行調整的活塞位置調整機構35A、以及可將相對於控制桿之殼體的初期位置進行調整的控制桿位置調整機構35B。
首先,活塞位置調整機構35A,係具有:將相對於缸體30之活塞的第1位置(活塞之初期位置之一例)進行調整的功能、以及連結第1操縱桿部36和後述凸輪構件41來使活塞31動作的功能。活塞位置調整機構35A係具有調整構件35a,該調整構件35a係用以連結控 制桿構件22之後述第1操縱桿部36和後述凸輪構件41。調整構件35a係第1調整構件之一例。調整構件35a係具有供第1操縱桿部36之後述支持軸40貫穿的調整螺栓35b。於此場合中,調整螺栓35b係第1調整螺栓之一例。
調整螺栓35b之基端側的頭部,係卡在支持軸40的貫穿孔40a。調整螺栓35b之前端係旋入連結軸38,該連結軸38係設於控制桿構件22之後述凸輪構件41。藉此,可調整相對於凸輪構件41之第1軸芯X1之初期位置,可調整相於對活塞31之第1位置。另外,藉由調整螺栓35b與第2托架部39和凸輪構件41連結,依照與第1操縱桿部36之繞第1軸芯的擺動操作使凸輪構件41進行轉動。因而,調整螺栓35b,係具有:對活塞31之第1位置進行調整的功能、以及將第1控制桿構件22和凸輪構件41加以連結的功能。
控制桿位置調整機構35B,係基本構成係與活塞位置調整機構35A相同,而且係具有:將相對於殼體構件20之第1控制桿構件22的第1位置(控制桿構件之初期位置之一例)進行調整的功能、以及連結第1操縱桿部36和後述凸輪構件41來使活塞31動作的功能。活塞位置調整機構35A係具有調整構件35a,該調整構件35a係用以連結控制桿構件22之後述第1操縱桿部36和後述凸輪構件41。調整構件35a於此場合中係第3調整構件之一例、調整螺栓35b係第3調整螺栓之一例。調整構件 35a係具有供第1操縱桿部36之後述支持軸40貫穿的調整螺栓35b。調整螺栓35b之基端側的頭部,係卡在支持軸40的貫穿孔40a。調整螺栓35b之前端係旋入連結軸38,該連結軸38係設於控制桿構件22之後述凸輪構件41。藉此,可調整控制桿構件22之相對於第1軸芯X1之初期位置,控制桿構件22的第1位置,也就是可調整控制桿構件22。另外,藉由調整螺栓35b與第2托架部39和凸輪構件41連結,依照與第1操縱桿部36之繞第1軸芯的擺動操作使凸輪構件41進行轉動。因而,調整螺栓35b係具有:對第1操縱桿部36之第1位置進行調整的功能、以及將第1控制桿構件22和凸輪構件41加以連結的功能。
而且,調整機構35,係因為活塞位置調整機構35A和控制桿位置調整機構35B之構成相同,所以藉由調整螺栓35b使第2托架部39及凸輪構件41及第1操縱桿部36進行連結,藉此調整螺栓35b係具有:對活塞31之第1位置進行調整的功能、對第1操縱桿部36之第1位置進行調整的功能、以及將第1控制桿構件22和凸輪構件41加以連結的功能。於此場合中,調整構件35a係第4調整構件之一例、調整螺栓35b係第5調整螺栓之一例。
控制桿構件22係如第2圖及第7圖般,係具有:第1操縱桿部36、第2操縱桿部37、以及凸輪構件41。第1操縱桿部36係具有:支撐構件36a、以及繞第2 軸芯X2可擺動地連結於支撐構件36a的桿部36b。支撐構件36a係繞第1軸芯X1可擺動地連結在配置於殼體構件20之桿軸26。支撐構件36a,係從第2圖所示之第1初期位置往第4圖所示之擺動位置繞第1軸芯X1進行擺動。支撐構件36a係如第7圖般,藉由纏繞於桿軸26周圍之扭轉線圈彈簧形態的第2回動彈簧42b來朝向第1初期位置進行彈壓。第2回動彈簧42b係一端卡合於握持部本體24之第1托架部24c、另一端卡合於支撐構件36a之後述一對側板39c的一方。
支撐構件36a係如第2圖般,具有:將板材在前後及左右折彎來加以形成的第2托架部39、以及被支持在第2托架部39之附邊緣中空的支持軸40。第2托架部39係具有:大致矩形的基部39a、將基部39a之前後端向下方平行地折彎來加以形成的前後一對支持板39b、以及將基部39a之左右端往下方平行地折彎來加以形成的左右一對側板39c。支持軸40係被一對支持板39b來支持兩端。一對側板39c係從基部39a往後方延伸來繞第1軸芯X1擺動自如被支持於桿軸26。支持軸40係與第1軸芯X1非平行之方向(例如,交錯方向),換言之沿與自行車之行進方向大致平行之第2軸芯X2來配置。支持軸40係配置於比桿軸26更上方。支持軸40係藉由螺合在支持軸40之端部的螺帽43,來固定於支撐構件36a之一對支持板39b。如前述般,調整螺栓35b係將支持軸40加以貫穿來進行配置。
如第2圖及第7圖所示般,桿部36b係與支撐構件36a一起、繞第1軸芯X1可擺動地連結於桿軸26,並且繞第2軸芯X2可擺動地連結於支持軸40。桿部36b係設置成用於前述之制動操作及後變速器15之一方向之變速操作。桿部36b係與變速操縱機構23控制自如地進行連結,藉由繞第2軸芯X2之擺動操作,對變速操縱機構23之後述線捲取構件50進行操作,將變速線14進行捲取,換言之藉著拉動來將後變速器15升檔(或降檔)。另外,藉由繞第1軸芯X1之擺動操作來產生油壓,藉此使制動裝置18進行制動動作。
桿部36b係如第2圖般,具有:裝設端部分36c、變速操作部分36d、以及自由端部分36e。另外,桿部36b係具有設於裝設端部分36c和變速操作部分36d之間的接觸部36f。接觸部36f係第1操縱桿部36從第2初期位置被操作至第1變速位置時,可與第2操縱桿部37接觸。藉此,可以使第2操縱桿部37與第1操縱桿部36連動來進行擺動。桿部36b係如第8圖般,在以實線表示之第2初期位置和以雙虛鏈線表示之第1變速位置之間繞第2軸芯X2進行移動。裝設端部分36c係轉動自如地連結於支持軸40。變速操作部分36d係從殼體構件20之前端部分朝向下方延伸。桿部36b係捲取桿之一例。桿部36b係藉由被支持軸40捲回之第3回動彈簧45朝向第2初期位置進行彈壓。第3回動彈簧45係一端卡合於裝設端部分36c、另一端卡合於支撐構件36a之一對基部 39a。
於本實施方式中,第2操縱桿部37,係可繞第2軸芯X2擺動地連結於支持軸40之前端部,設置成用以進行後變速器15之其他方向的變速操作。第2操縱桿部37係對線捲取構件50進行操作,將變速線14捲回,換言之進行解除,藉此控制自如地連結於變速操縱機構23來將後變速器15降檔(或升檔)。
如第9圖般,第2操縱桿部37係在以實線表示之第3初期位置、以及以雙虛鏈線表示之第2變速位置之間繞第2軸芯X2進行移動。第2操縱桿部37係繞第2軸芯X2轉動自如地裝設在支持軸40之前端側。如前述般,第2操縱桿部37係被控制自如地連結於變速操縱機構23,用以解除變速線14。第2操縱桿部37係解除操縱桿之一例。第2操縱桿部37係藉由配置於支持軸40和凸輪構件41之間的第4回動彈簧46(參照第2圖)朝向第3初期位置進行彈壓。第4回動彈簧46係一端卡合於第2操縱桿部37之裝設端、另一端卡合於握持部本體24。
於本實施方式中,變速操縱機構23係基本上藉由將第1操縱桿部36繞支持軸40之第2軸芯X2進行轉動、或將第2操縱桿部37繞支持軸40之第2軸芯X2進行轉動來實行。
凸輪構件41係如第5圖般,設置成用以與第1操縱桿部36之繞第1軸芯X1擺動進行連動,繞第1軸芯X1進行擺動來使油壓產生部21之棒部32動作。凸輪 構件41係具有:左右一對凸輪板41a,以及一對凸輪板41a被一體形成連結一對凸輪板41a之連結部41b。一對凸輪板41a係以與一對滾子32d相同間隔來左右方向分離地配置。於凸輪板41a係形成有:可供桿軸26貫穿之貫穿孔41c、連結孔41d、以及滾子32d接觸之凸輪面41e。貫穿孔41c係被形成於凸輪構件41之下部,連結孔41d係被形成於貫穿孔41c之上方。於連結孔41d係支持有連結軸38,該連結軸38係透過活塞位置調整機構35A來將第1操縱桿部36加以連結。連結孔41d係於凸輪構件41進行擺動時,稍微地形成長圓形用以使連結軸38可在將連結孔41d和貫穿孔41c加以連結之方向移動。凸輪面41e係於此實施方式中,凸輪構件41進行擺動時,以相對於凸輪構件41之旋轉來使活塞31的移動量進行變化的方式,具體而言係彎曲成凹狀來形成,用以在旋轉開始時移動量較大,在旋轉進行之段階移動量變小。藉者如此設置,制動至開始發揮作用較快,從制動開始發揮作用,制動力之調整變容易。
凸輪構件41係繞第1軸芯X1可擺動地連結於將貫穿孔41c加以貫穿之桿軸26。連結軸38係在軸芯方向之中央部形成有供調整螺栓35b旋入的螺絲孔38a。凸輪構件41,係藉由設於桿軸26之第2回動彈簧42b(參照第7圖)第5圖順時鐘旋轉地被彈壓。另外,藉由第1回動彈簧42a亦可在第5圖順時鐘旋轉地進行彈壓。
參照第7圖至第10圖對變速操縱機構23進 行簡單說明。但是,變速操縱機構23未限定於在此說明之構造。前述之具有第1操縱桿部36及第2操縱桿部37之控制桿構件22,係可以使用其他構造的變速操縱機構。變速操縱機構23,係被裝設於殼體構件20之握持部本體24的第1端29c側。變速操縱機構23係具有:線捲取構件50、第1輸入構件52、第2輸入構件54、以及定位機構56。在此,握持部分20b之往長邊方向延伸之線捲取軸51的中心定為線捲取軸芯A2。於此實施方式中,線捲取軸芯A2係與第2軸芯X2同軸芯。
於線捲取構件50,係纏繞有變速線14之芯線。線捲取構件50係繞線捲取軸芯A2被旋轉自如地裝設於線捲取軸51。線捲取構件50係藉由未圖示之回動彈簧,往線捲回方向進行彈壓。換言之,回動彈簧係以使線捲取構件50往線捲回方向進行旋轉的方式施加彈壓力。線捲取構件50係具有線裝設部50a之大致圓筒形狀,該線裝設部50a係可裝設被固定於變速線14之芯線端部的短管(未圖示)。當第1操縱桿部36從第2初期位置朝向第1變速位置操作時,線捲取構件50往繞線捲取軸芯A2之第1旋轉方向R1(參照第10圖)旋轉,將芯線捲取。另外,當第2操縱桿部37從第3初期位置朝向第2變速位置操作時,線捲取構件50往繞線捲取軸芯A2之第2旋轉方向R2(參照第10圖)旋轉,將芯線送出。
第1輸入構件52及第2輸入構件54,係可施行變速操作地分別連結於第1操縱桿部36及第2操縱桿 部37。第1輸入構件52,係與第1操縱桿部36之繞第2軸芯X2的擺動連動來繞線捲取軸芯A2進行擺動。第1輸入構件52之前端部如第7圖般,可與桿部36b之接觸部36f接觸。藉此,第1操縱桿部36從第2初期位置至第1變速位置繞第2軸芯X2進行擺動操作時,第1輸入構件52係繞線捲取軸芯A2進行擺動。
第2輸入構件54,係與第2操縱桿部37之繞第2軸芯X2的擺動連動來繞線捲取軸芯A2進行擺動。第2輸入構件54之前端部,可與第2操縱桿部37的中間部分接觸。藉此,第2操縱桿部37從第3初期位置至第2變速位置繞第2軸芯X2進行擺動操作時,第2輸入構件54係繞線捲取軸芯A2進行擺動。
定位機構56係將線捲取構件50之旋轉位置,依照變速段進行定位的機構。定位機構56,係具有:捲取爪58、解除爪60、捲取板62、解除板62、定位爪66、停止爪68、以及定位板70。捲取爪58係可擺動地設置於第1輸入構件52。捲取爪58係將第1操縱桿部36從第2初期位置朝向第1變速位置進行操作時,第1輸入構件52跟著連動來進行擺動。藉此,捲取爪58係讓線捲取構件反抗回動彈簧的彈壓力使線捲取構件50往第1旋轉方向R1進行旋轉。
解除爪60係可擺動地設置於第2輸入構件54。解除爪60係將第2操縱桿部37從第3初期位置朝向第2變速位置進行操作時,第2輸入構件54跟著連動來 進行擺動。藉此,解除爪60從線捲取構件50鬆開,使線捲取構件50藉由回動彈簧的彈壓力往第2旋轉方向R2進行旋轉。
捲取板62及定位板70係裝設於線捲取構件50,與線捲取構件50一體進行擺動。捲取板62係具有複數捲取齒。複數捲取齒係選擇性卡合於捲取爪58。藉此,線捲取構件50往第1旋轉方向R1進行旋轉。
定位板70係具有複數定位齒。複數定位齒係選擇性卡合於定位爪66。藉此,在第1操縱桿部36之捲取操作或第2操縱桿部37之解除操作後,將線捲取構件50保持於既定之變速位置。
解除板62係為了使線捲取構件50往第2旋轉方向R2進行旋轉,藉由解除爪60往第1旋轉方向R1進行旋轉,用以將定位爪66及停止爪68從定位板70選擇性卡合及卡合解除於解除板62
於圖之實施方式的第1操縱桿部36,在以手握住下彎把手13或握持部分20b之彎曲部的狀態,可將第1操縱桿部36從第1初期位置轉動至制動位置。第1操縱桿部36係以第1軸芯X1為中心進行轉動。藉由第1操縱桿部36之此轉動,油壓產生部21之活塞31被推壓來在缸體30內產生油壓,藉由油壓制動裝置18進行動作,對自行車進行制動。
第1操縱桿部36為了將後變速器15之變速段例如降檔至低速側,可以第2軸芯X2為中心進行轉動 並且從第2初期位置朝向變速位置往橫向擺動。當第1操縱桿部36被解除時,藉由第3回動彈簧45的彈壓力來回到第2初期位置。第2操縱桿部37係例如為了將變速段升檔至高速側,可從靜止位置往橫向擺動,桿被解除時藉由第4回動彈簧46的彈壓力,來回到第3初期位置。
在第1操縱桿部36為了變速進行擺動之際,第2操縱桿部37係取代相對於第1操縱桿部36進行移動,而與第1操縱桿部36一起進行擺動。藉此,第1操縱桿部36可不被第2操縱桿部37妨礙地擺動。
騎士可以一邊抓著下彎把手13之彎曲部分的最下方位置,一邊例如將握著彎曲部分的手之中指及食指伸出,並將手指放在第1操縱桿部36,來把第1操縱桿部36拉向制動位置,換言之即拉向彎曲部13a之方向。藉由此桿操作,變速操縱機構23係與支撐構件36a一起繞第1軸芯X1進行轉動。藉由第1操縱桿部36之此轉動運動,產生油壓對自行車施加制動。
<第1變形例>
此外,針對以後說明,只與上述實施方式不同之構成進行說明,並且對圖式賦予符號,而針對其他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之構成,則省略構成及動作之說明、以及圖式符號之賦予。
於上述實施方式,第2軸芯X2和線捲取軸芯A2為同芯,但本發明未限定於此。如第11圖般,於控制 裝置112,亦可使第2軸芯X2和線捲取軸芯A2為不同軸芯。在第11圖,變速操縱機構123之線捲取軸芯A2,係配置於比控制桿構件122之第2軸芯X2更下方。此外,亦可將線捲取軸芯A2和第2軸芯X2交叉來進行配置。
<第2變形例>
於上述實施方式中,將調整機構35(活塞位置調整機構35A及控制桿位置調整機構35B)之調整螺栓35b,對支持軸40加以貫穿來沿第2軸芯X2進行配置,但本發明未限定於此。如第12圖般,於第2變形例之控制裝置212,將調整機構235(活塞位置調整機構235A及控制桿位置調整機構235B)之調整構件235a(第2調整構件、第4調整構件之一例)亦即調整螺栓235b(第2調整螺栓、第4調整螺栓、第6調整螺栓之一例),設於具有第1軸芯X1之桿軸26的附近。調整螺栓235b係旋入被形成於桿部36b之螺絲孔236g,前端部係接觸於凸輪構件241的連結部241b。藉此,第1操縱桿部236之第2初期位置發生變化並且活塞31之位置往缸體30之插入方向進行移動。凸輪構件241係藉由被配置缸體30之第1回動彈簧42a在第12圖順時鐘旋轉地彈壓。於此場合中不須要調整螺栓,該調整螺栓係將支持軸40之內部加以貫穿來將第2托架部39和凸輪構件141加以連結。另外,亦可將支撐構件和凸輪構件一體形成。在此場合也不須要將支撐構件加以貫穿之調整螺栓。
<第3變形例>
如第13圖般,於第3變形例之控制裝置312中,調整機構335(活塞位置調整機構335A及控制桿位置調整機構335B)之調整構件335a(第1調整構件之一例)係以被裝設於凸輪構件341的蝸桿齒輪螺栓335b構成。於蝸桿齒輪螺栓335b係外周面形成有蝸桿齒輪齒335c。於支撐構件336a之第1托架部339之一對側板339c的一方,係形成有嚙合於蝸桿齒輪齒335c之蝸桿輪齒339d。於此場合中,為了將控制桿構件22之第2托架部339和凸輪構件341加以連結,將上述實施方式之調整螺栓作為連結螺栓使用。
<第4變形例>
如第14圖般,於第4變形例之控制裝置412中,調整機構435(活塞位置調整機構435A或控制桿位置調整機構435B)係具有:將活塞31和控制桿構件422進行連結,可調整控制桿構件22和活塞之相對位置的調整構件435a。調整構件435a係第2調整構件之一例。具體而言,將活塞31,透過棒部432來與控制桿構件422之支撐構件436a的第2托架部439c進行連結。因而未設置凸輪構件。
棒部432係不具有滾子,第2托架部439之一對側板439c係擺動自如地連結於U形掛鉤432b。桿本 體432a係具有:連結於缸體30之第1棒本體432e、以及與第1棒本體432e隔著間隔來配置之第2棒本體432f。於第2棒本體432f設有U形掛鉤432b。調整構件435a係具有調整螺絲435b,該調整螺絲435b係螺合於第1棒本體432e和第2棒本體432f,用來調整棒部432之長度。此外,第1棒本體432e繞軸芯之旋轉被限制。
調整螺絲435b係具有:螺合於第1棒本體432e的第1公螺紋部435c、螺合於第2棒本體432f的第2公螺紋部435d、以及配置於第1公螺紋部435c和第2公螺紋部435d之間之轉動操作用的非圓形(例如六角形)旋鈕部435e。第1公螺紋部435c例如係右螺紋、第2公螺紋部435d例如係左螺紋。
於如此般構成之調整機構435(活塞位置調整機構435A或控制桿位置調整機構435B),將旋鈕部435e用手或工具往第1方向(例如,朝向活塞來順時鐘旋轉之方向)轉時,第1棒本體432e和第2棒本體432f往互相接近之方向進行移動,棒部432的長度變短。藉此,活塞31之第1位置後退(第14圖右側之移動)。另外,當用手或工具將旋鈕部435e往與第1方向相反之第2方向轉時,第1棒本體432e和第2棒本體432f往互相分離反之方向進行移動,棒部432的長度變長。藉此,活塞31之第1位置前進(第14圖左側之移動)。即使在如此般構成,也可以對活塞31之第1位置進行調整。
此外,在第4變形例,係藉由將活塞往第1 位置進行彈壓之第1回動彈簧42a和使控制桿構件422回到第1初期位置之第2回動彈簧42b的彈壓力大小,來實現活塞位置調整機構435A或控制桿位置調整機構435B。通常,因為第2回動彈簧42b的彈壓力較大,所以能實現活塞位置調整機構435A。第2回動彈簧42b的彈壓力比第1回動彈簧42a的彈壓力小的場合,係實現控制桿位置調整機構435B。
<第5變形例>
如第15圖般,在控制裝置512,控制桿構件522的第2操縱桿部537係具有捲取操縱桿537a及解除操縱桿537b。第1操縱桿部536係僅繞第1軸芯X1擺動,不繞第2軸芯X2擺動。捲取操縱桿537a係藉由繞第2軸芯X2之擺動來使第1輸入構件52擺動,將線捲取構件50往捲取方向動作。解除操縱桿537b係藉由繞第2軸芯X2之擺動來使第2輸入構件54擺動,將線捲取構件50往捲取方向相反的解除方向動作。
<第6變形例>
如第16圖般,於控制裝置612中,控制桿構件622之第2操縱桿構件637,並非繞第2軸芯X2,而是繞比第2軸芯X2更靠近前端側配置於第1操縱桿部636之支持軸670的第3軸芯X3進行擺動。支持軸670係固定於第1操縱桿部636。
<其他實施方式>
以上,雖針對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非被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在未偏離發明主旨之範圍可進行種種的變更。尤其是本說明書所述之複數實施方式及變形例可以視需要來加以任意組合。
(a)於上述實施方式,作為可藉由油壓動作之制動裝置雖舉碟式剎車器裝置為例,但藉由本發明所控制之制動裝置,未被限定於碟式剎車器裝置。本發明可適用於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係用於控制可藉由油壓動作之所有自行車用制動裝置。例如,本發明亦可以適用於控制藉由油壓動作之夾式剎車器、鼓式剎車器等之制動裝置的自行車用控制裝置。
(b)於上述實施方式,雖設置用來貯存產生油壓之油的貯存部,可在缸體內的油量減少的場合,對缸體注入油,並且無論油的溫度變化如何都能抑制制動特性之變化,但亦可將本發明適用於不具有貯存部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
(c)於上述實施方式的油壓產生部21,雖以推動活塞31,換言之以將活塞31插入缸體30內的方式進行移動來產生油壓,但本發明未限定於此。例如,拉動活塞,換言之,亦可藉由將活塞從缸體拉出來產生油壓。在此場合中,只對活塞和第1操縱桿部之連結部分亦即棒部作用拉力。因此,棒部不會產生挫曲,可減低連結部分 的剛性來達到棒部的輕量化。然而,在此場合中,因為產生出挫缸體面積減去棒面積後的面積乘上油壓的力量,所以缸體必須比上述實施方式更挫大直徑。
(d)於上述實施方式,在第5圖雖使用油壓管34f作為第2油路34c,但亦可使用通過配管孔34e或通過蓋構件25和握持部本體24之間的內部油壓軟管34h。另外,亦可在握持部分開孔來構成第2油路。此場合,必須將孔之端部藉由插塞進行密封。
(e)於上述實施方式,使第1回動彈簧42a之一端接觸於活塞31之端面,但亦可如第17圖所示般,將第1回動彈簧742a之一端收納於形成在活塞731的收納孔731a。藉此,可容易確保活塞731移動至第2位置時之彈簧收納空間。因此,彈簧之設計的自由度變高。
(f)於上述實施方式,將控制桿構件22以制動操作及變速操作用的第1操縱桿部36、以及變速操作用的第2操縱桿部37來構成,但亦可藉由一隻操縱桿部之繞第1軸芯的擺動來進行制動操作,藉由繞第2軸芯之一方向的擺動來進行第1變速操作(例如降檔操作)、藉由繞第2軸芯之其他方向的擺動進行第2變速操作(例如升檔操作)。
在此,將本發明所選擇的實施方式加以說明及圖示,由本揭示可使精通本技術人士明瞭,但可以在不偏離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之本發明的意圖或範圍,施加各式各樣之修正、變更。並且,本發明之複數實施方式的說 明,其目的僅為例示,並非用來限制藉由附加之申請專利範圍或同等之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之本發明。
20a‧‧‧安裝部分
20b‧‧‧握持部分
20c‧‧‧第1端
20d‧‧‧第2端
21‧‧‧油壓產生部
22‧‧‧控制桿構件
23‧‧‧變速操縱機構
24e‧‧‧導引溝
24f‧‧‧第1部分
24g‧‧‧第2部分
26‧‧‧桿軸
30‧‧‧缸體
30a‧‧‧(缸體之)移動空間
30b‧‧‧開口端部
30c‧‧‧閉口端部
30d‧‧‧第1密封構件
30e‧‧‧密封構件
31‧‧‧活塞
31a‧‧‧第1密封構件
31b‧‧‧第2密封構件
32‧‧‧棒部
32a‧‧‧棒本體
32b‧‧‧U形掛鉤
32c‧‧‧轉動軸
32d‧‧‧滾子
32e‧‧‧棒本體32a之缸體裝設側之一端
33d‧‧‧注油孔
34a‧‧‧第1油路
34b‧‧‧輸出埠
34c‧‧‧第2油路(油路之一例)
34e‧‧‧配管孔
34f‧‧‧油壓管
34g‧‧‧插塞
34h‧‧‧內部油壓軟管
A1‧‧‧缸體軸芯
A2‧‧‧線捲取軸芯
X1‧‧‧第1軸芯
X2‧‧‧第2軸芯
36a‧‧‧支撐構件
36b‧‧‧桿部
37‧‧‧第2操縱桿部
38‧‧‧連結軸
41‧‧‧凸輪構件
41a‧‧‧凸輪板
41b‧‧‧連結部
41c‧‧‧貫穿孔
41d‧‧‧連結孔
41e‧‧‧凸輪面
42a‧‧‧第1回動彈簧

Claims (10)

  1. 一種自行車用控制裝置,是可裝設於自行車之把手且能控制制動裝置及變速裝置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係具備:殼體構件、控制桿構件、變速操縱機構以及油壓產生部,該殼體構件,係具有:在第1端和第2端之間往長邊方向延伸之握持部分、以及設於前述握持部分之第1端側而可安裝於前述把手之安裝部分;該控制桿構件,係可相對於前述殼體構件擺動;該變速操縱機構,係設於前述殼體構件,用以控制可與前述變速裝置連結之控制線;該油壓產生部,係用以控制前述制動裝置,具有:設於前述殼體構件且配置於比前述變速操縱機構更靠近前述握持部分之前述第2端側的缸體;可在前述缸體內移動且藉由前述控制桿構件進行操作的活塞;用於將前述缸體產生之油壓傳遞至外部的輸出埠;連結於前述輸出埠的油路;以及設於前述殼體構件之連接部,該連接部藉由前述油路與前述輸出埠連通且可與外部油壓軟管進行連接,該外部油壓軟管可與前述制動裝置連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前述油路係使輸出埠和前述連接部進行連通的油壓管。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前述油路,係設於握持部分之內部,使前述輸出埠 和前述連接部進行連通之具有可撓性的內部油壓軟管。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前述輸出埠係設於前述缸體之第2端側。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前述油壓產生部,係具有:與前述缸體連結,可貯存產生前述油壓之油的貯存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前述貯存部,係配置成在與前述長邊方向交叉之方向與前述缸體並排。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所述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前述缸體及前述貯存部係圓筒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前述缸體係具有缸體軸芯、前述貯存部係具有貯存部軸芯,前述缸體軸芯和前述貯存部軸芯係大致平行。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前述油路係沿著前述缸體及前述貯存部之任一方設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前述油路係沿著前述缸體設置。
TW102120528A 2012-12-26 2013-06-10 Bicycle control device TWI5669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07807U JP3182208U (ja) 2012-12-26 2012-12-26 自転車用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5122A true TW201425122A (zh) 2014-07-01
TWI566973B TWI566973B (zh) 2017-01-21

Family

ID=49911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0528A TWI566973B (zh) 2012-12-26 2013-06-10 Bicycle control device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873483B2 (zh)
EP (1) EP2749485B1 (zh)
JP (1) JP3182208U (zh)
CN (1) CN103895801B (zh)
AU (1) AU2013270510A1 (zh)
CA (1) CA2835837A1 (zh)
DE (1) DE102013021406A1 (zh)
IT (1) ITMI20132150A1 (zh)
TW (1) TWI56697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8271B (zh) * 2017-10-10 2021-05-21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操作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82205U (ja) * 2012-12-26 2013-03-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制御装置
JP3182209U (ja) * 2012-12-26 2013-03-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制御装置
JP3182206U (ja) * 2012-12-26 2013-03-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制御装置
JP3182208U (ja) * 2012-12-26 2013-03-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制御装置
US9821881B2 (en) 2013-10-01 2017-11-21 Shimano Inc. Bicycle hydraulic operating device
US9321506B2 (en) 2013-10-01 2016-04-26 Shimano Inc. Bicycle hydraulic operating device
US10189532B2 (en) * 2016-07-12 2019-01-29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507883B2 (en) * 2017-01-27 2019-12-17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173746B2 (en) * 2017-01-27 2019-01-08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42777A (en) 1972-07-18 1973-07-03 W Mathauser Hydraulically operated shift mechanism for bicycles and the like
US4175648A (en) 1977-10-20 1979-11-27 Sandor Sule Device for the braking of bicycles
US4391353A (en) 1981-01-23 1983-07-05 Mathauser William R Hand operated hydraulic bicycle brake
US4665803A (en) 1985-04-24 1987-05-19 Mathauser William R Hydraulic brake actuating device for bicycles
US4921081A (en) 1988-12-22 1990-05-01 Autra-Bike Co., Inc. Hydraulic brake apparatus for bicycles
JP3321045B2 (ja) * 1996-12-20 2002-09-03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の電気的操作装置
DE19718612A1 (de) 1997-05-02 1998-11-05 Magenwirth Gmbh Co Gustav Betätigungseinrichtung für die hydraulische Bremse von Zweiradfahrzeugen oder dergleichen
US5950772A (en) * 1997-08-29 1999-09-14 Hayes Brake, Inc. Bicycle brake system having a flexible disk
US20030121736A1 (en) 2001-12-28 2003-07-03 Avid, L.L.C. Master cylinder lever for a hydraulic disc brake having a backpack reservoir
US7100471B2 (en) * 2003-02-20 2006-09-05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ITFI20030241A1 (it) * 2003-09-15 2005-03-16 Formula Srl Dispositivo per il comando di freni idraulici in cicli,
US8181553B2 (en) * 2004-10-25 2012-05-22 Shimano Inc. Position control mechanism for bicycle control device
US7779718B2 (en) * 2005-03-03 2010-08-24 Sram, Llc Bicycle shifter
US7650813B2 (en) 2005-05-19 2010-01-26 Shimano Inc. Position control mechanism for bicycle control device
WO2007025984A1 (de) * 2005-08-30 2007-03-08 Canyon Bicycles Gmbh Rennradbremse sowie bremseinrichtung für rennradbremsen
US7540147B2 (en) 2007-04-10 2009-06-02 Shimano Inc. Master cylinder lever for a hydraulic brake with dead-band adjustment mechanism
JP4135161B2 (ja) 2007-07-14 2008-08-20 公二 宇野 自転車用ブレーキ操作装置
US8146716B2 (en) * 2008-09-18 2012-04-03 Shimano Inc. Reservoir tank for hydraulic brake lever assembly
US20110048873A1 (en) * 2009-08-28 2011-03-03 Wang Chi F Structure of hydraulic brake lever assembly
US9132886B2 (en) * 2009-10-07 2015-09-15 Shimano Inc. Shift operating device
US8201670B2 (en) * 2009-12-17 2012-06-19 Shimano Inc. Bicycle hydraulic brake actuation device
TWM386235U (en) 2010-03-30 2010-08-11 Shimano Kk Brake rod device of bike
JP5563903B2 (ja) 2010-06-24 2014-07-30 株式会社ハーマン 調理器
US8464844B2 (en) * 2010-12-28 2013-06-18 Sram, Llc Hydraulic brake lever
US20120240715A1 (en) 2011-03-24 2012-09-27 Tektro Technology Corporation Braking device with hidden hydraulic cylinder
DE102011007643A1 (de) * 2011-04-19 2012-10-25 Gustav Magenwirth Gmbh & Co. Kg Geber für ein hydraulisches Betätigungselement
US8714322B2 (en) * 2012-01-16 2014-05-06 Sram, Llc Hydraulic brake mechanism
US9321505B2 (en) 2012-03-30 2016-04-26 Shimano Inc. Bicycle hydraulic component operating device
US9365260B2 (en) * 2012-04-18 2016-06-14 Shimano Inc. Bicycle hydraulic operating device
JP3182208U (ja) * 2012-12-26 2013-03-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制御装置
JP3182206U (ja) * 2012-12-26 2013-03-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制御装置
JP3182210U (ja) * 2012-12-26 2013-03-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制御装置
JP3182207U (ja) * 2012-12-26 2013-03-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制御装置
JP3182205U (ja) * 2012-12-26 2013-03-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制御装置
JP3182209U (ja) * 2012-12-26 2013-03-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制御装置
US9821881B2 (en) * 2013-10-01 2017-11-21 Shimano Inc. Bicycle hydraulic operating device
US10183723B2 (en) * 2015-03-12 2019-01-22 Sram, Ll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US10167044B2 (en) * 2016-02-01 2019-01-01 Shimano Inc. Non-metallic bracket
US10407122B2 (en) * 2016-04-25 2019-09-10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8271B (zh) * 2017-10-10 2021-05-21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操作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3270510A1 (en) 2014-07-10
EP2749485A1 (en) 2014-07-02
CN103895801B (zh) 2020-09-15
ITMI20132150A1 (it) 2014-06-27
JP3182208U (ja) 2013-03-14
TWI566973B (zh) 2017-01-21
US20140174235A1 (en) 2014-06-26
CN103895801A (zh) 2014-07-02
CA2835837A1 (en) 2014-06-26
DE102013021406A1 (de) 2014-06-26
US9873483B2 (en) 2018-01-23
EP2749485B1 (en) 2016-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9188B (zh) Bicycle control device
TWI566973B (zh) Bicycle control device
TWI574873B (zh) Bicycle control device
TWI568625B (zh) Bicycle control device
TWI584995B (zh) Bicycle control device
TWI568624B (zh) Bicycle control device
JP3181557U (ja) 自転車用制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