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03838A - 光伏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伏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03838A
TW201403838A TW101129929A TW101129929A TW201403838A TW 201403838 A TW201403838 A TW 201403838A TW 101129929 A TW101129929 A TW 101129929A TW 101129929 A TW101129929 A TW 101129929A TW 201403838 A TW201403838 A TW 20140383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ns
photovoltaic device
photovoltaic panel
photovoltaic
she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99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76939B (zh
Inventor
Chiuan-Ting Lee
Kuan-Wen Tung
Huang-Chi Tseng
chun-ming Yang
Wei-Jieh Lee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038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38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69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693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52Cooling means directly associated or integrated with the PV cell, e.g. integrated Peltier elements for active cooling or heat sinks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the PV cel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40Thermal components
    • H02S40/42Cooling means
    • H02S40/425Cooling means using a gaseous or a liquid coolant, e.g. air flow ventilation, water circ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伏裝置包含一光伏面板與一散熱模組。散熱模組固定於光伏面板之一背面。散熱模組包含多個鰭片,此些鰭片彼此間隔地排列,各鰭片之一面為一受風面。

Description

光伏裝置
本發明有關於一種光伏裝置,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散熱模組之光伏裝置。
一般來說,光伏裝置(Photovoltaic Device)大多設置於戶外,以便有效地接受太陽光的照射,進而將太陽光轉換為電能。然而,當光伏裝置在高日照條件下接受太陽光的照射時,使得光伏裝置之整體溫度升高至一特定之溫度時,將明顯地降低光伏裝置轉換電能的效率,進而降低電能輸出功率,此時,若僅依靠戶外空氣的自然對流以及熱傳導時,勢必不足以有效地滿足光伏裝置所需的散熱性能。此外,光伏裝置四周所包覆之框架雖然可幫助熱能之傳導,但仍無法使光伏裝置恢復至原有的轉換效率。
由此可見,上述現有的光伏裝置顯然仍存在不便與缺陷,而有待加以進一步改良。因此,如何能有效地解決上述不便與缺陷,實屬當前重要研發課題之一,亦成為當前相關領域亟需改進的目標。
本發明揭露一種光伏裝置,用以提供散熱性能,維持光伏裝置轉換電能的效率,進而保持原有之電能輸出功率。
故,本發明依據一實施方式提供之一種光伏裝置,包含光伏面板與散熱模組。光伏面板包含相對之正面與背 面,正面為向陽面。散熱模組,包含至少一個片體與多個鰭片列。片體設於光伏面板之背面。此些鰭片列間隔地排列於片體上,各鰭片列包含多個間隔設置之鰭片,此些鰭片自片體掀起,以致片體形成多個開口,各開口與鰭片之形狀相匹配,且露出光伏面板之背面。各鰭片背對對應之開口之一面為受風面。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任二相鄰鰭片列之此些鰭片以彼此交錯之方式排列。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此些鰭片列之此些鰭片以陣列方式排列。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此些鰭片與片體為一體成形。各鰭片與片體之間具有摺痕。
此實施例之一變化中,摺痕之延伸方向平行或不平行片體之一側邊。
此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中,任二相鄰鰭片列之此些鰭片之摺痕的延伸方向彼此平行或不平行。
此實施例之又一變化中,任二相鄰鰭片列之此些鰭片之摺痕的延伸方向相互正交。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此些鰭片列之此些鰭片自片體掀起之高度不同。
此另一實施例之一變化中,此些鰭片列之此些鰭片自片體掀起之高度朝一方向逐漸遞增。
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中,各鰭片被設置為與散熱流體之行進方向相互正交。
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中,光伏裝置傾斜地設置於安裝 面上,與安裝面具有第一夾角,各鰭片與其對應之該開口具有第二夾角,其中第一夾角與第二夾角互為餘角。
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中,光伏裝置更包含固定框架。固定框架包含第一嵌槽與第二嵌槽,第一嵌槽用以使光伏面板嵌設其中,第二嵌槽用以使片體嵌設其中。散熱模組更包含二個抵靠部。抵靠部分別位於片體之二個相對端,且與片體處於不同平面。其中此些抵靠部於第二嵌槽內朝背對光伏面板之方向分別頂靠固定框架,以致片體頂靠於光伏面板之背面。
再一實施例之一變化中,散熱模組更包含多個片體,間隔地排列於光伏面板之背面。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各鰭片之受風面皆面向片體之短邊或長邊。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藉由上述技術方案,可達到相當的技術進步性及實用性,並具有產業上的廣泛利用價值,其至少具有下列優點:
1.本發明光伏裝置之散熱模組之此些鰭片除了可增加散熱面積外,亦可作為紊流產生裝置,有效提升對流熱交換,並降低光伏裝置整體溫度,進而維持光伏裝置之有效輸出功率。
2.本發明光伏裝置之散熱模組具輕薄性、安裝方便、結構簡單且兼具低重量等特性。
3.本發明光伏裝置之散熱模組之鰭片加工容易,可配合快速大量製造,以降低製作之成本。
以下將以圖示及詳細說明清楚說明本發明之精神,如熟悉此技術之人員在瞭解本發明之實施例後,當可由本發明所教示之技術,加以改變及修飾,其並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
請參閱第1圖、第2圖所示,第1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100依據一實施例之分解圖,第2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100依據此實施例之組合圖。
此光伏裝置100至少包含光伏面板200與散熱模組300。散熱模組300連接光伏面板200,以對光伏面板200產生熱交換。
光伏面板200又稱太陽能電池模組模組,其種類不限,例如為薄膜太陽能電池模組、單或多晶矽太陽能電池模組等等。
具體來說,光伏面板200具有多個側邊(例如第一側邊201與第二側邊202,第1圖)、正面210及背面220,其中第一側邊201及第二側邊202彼此相對應地位於光伏面板200之兩側邊,正面210與背面220彼此相對應地位於光伏面板200之兩主面(main surface)。正面210用以面向天際以便接收陽光,故稱「向陽面」,且鄰接於第一側邊201與第二側邊202之間。背面220例如為光伏面板200之一背板(Back Sheet),且鄰接於第一側邊201與第二側邊202之間。需知道的是,光伏面板200之第一側邊201與第二側邊202並不限制是光伏模組之長邊或短邊。
請參閱第2圖、第3A圖與第3B圖所示。第3A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100之散熱模組300依據此實施例之俯視圖。第3B圖繪示第3A圖之區域M1的局部放大圖。
此實施例中,散熱模組300包含片體310。片體310貼附於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片體310具輕薄性,即使貼附於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不致加大光伏裝置100之整體重量,避免因散熱模組300過重而於長時間後逐漸地脫離光伏面板200,縮小散熱模組300實體接觸光伏面板200的面積。
片體310上相對光伏面板200之一面包含有多個鰭片列320。此些鰭片列320間隔地排列於片體310上,各鰭片列320包含多個間隔設置之鰭片321,此些鰭片321與片體310係一體成形,分別自片體310掀起而突出於片體310表面後,各鰭片321與片體310之間具有一摺痕322,且各鰭片321與片體310之對應處分別形成多個開口323,各開口323與對應之鰭片321的形狀與尺寸相匹配(相同),且各鰭片321與其對應之開口323之間具有特定角度。
此些開口323分別露出光伏面板200之背面220。此些鰭片321可使一散熱流體F(氣流,例如自然風、動力風,或液流例如水、油或其他散熱用液體)產生紊流現象,進而引導散熱流體F進入對應之開口323內。
如此,當此光伏面板200之向陽面接受太陽光的照射,且散熱流體F行進至各鰭片321之受風面321s(受風面321s為鰭片321背對其對應開口323之一面)時,散熱流體F不僅帶走此些鰭片321上之熱能,同時,散熱流體 F行進至各鰭片321之受風面321s而產生紊流現象後,便繞過各鰭片321以接觸其對應之開口323內之背面220,如此散熱流體F又可帶走光伏面板200於背面220之些許熱能。
關於此些鰭片列之排列方式,參閱第4圖所示,第4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100之散熱模組301依據此實施例之其中一種之俯視圖。依據此實施例之一變化中,此些鰭片列320中之此些鰭片321是以陣列方式排列,意即,所有鰭片列320中之所有鰭片321無論是於橫向或縱向皆呈線性排列,且此些鰭片列320之延伸方向322d平行片體310之短邊311或長邊312。若以摺痕322之延伸方向322d來表示各鰭片列320中之此些鰭片321之排列方式,各鰭片列320中之此些鰭片321之摺痕322彼此相互平行或皆平行片體310之短邊311或長邊312。
參閱第3A圖所示,依據此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中,任二相鄰之鰭片列320中之此些鰭片321以彼此交錯之方式排列,意即,任一個鰭片列320中之任二相鄰之鰭片321可露出後方相鄰之鰭片列320中之一鰭片321。若以摺痕322之延伸方向322d來表示此些鰭片321之排列方式,此些鰭片321之摺痕322彼此相互平行或皆平行片體310之短邊311或長邊312。
如此,藉由此排列方式,在不增加流阻條件下,任一個鰭片列320中之此些鰭片321便不會遮住相鄰之鰭片列320中之鰭片321,使得散熱流體可接觸更多的鰭片321數量,增加氣流通過路徑(亦即散熱面積),進而帶走更多此 些鰭片321上之熱能。
關於此些鰭片之排列方式,現實中,若熟悉此光伏裝置100所設置之處所常吹的風向,設計人員便可刻意地設計各鰭片321之排列方向,使得各鰭片321之受風面321s恰好正向風的流向,更甚地,使得各鰭片321被設置為與散熱流體之行進方向相互正交。當各鰭片321被設置為與散熱流體之行進方向相互正交時,各鰭片321便可提供最大面積的受風面321s,有助提昇此散熱模組300之散熱性能。
參閱第5圖、第6圖。第5圖、第6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100之散熱模組302、303依據此實施例之其中之二種俯視圖。
根據第5圖、第6圖所繪示之實施例,各鰭片列320中之此些鰭片321之受風面321s皆面向相同的方向,例如面向片體310之其中一短邊311或其中一長邊312。若以摺痕322之延伸方向322d、322e來表示各鰭片列320中之此些鰭片321之排列方式,即各鰭片列320中之此些鰭片321之摺痕322彼此相互平行或皆平行片體310之短邊311或長邊312。
然而,任一鰭片列320中的此些鰭片321與另一相鄰鰭片列320中的此些鰭片321彼此面向不相同的方向,例如任一鰭片列320中的此些鰭片321之摺痕322之延伸方向322d與另一相鄰鰭片列320中的此些鰭片321之摺痕322之延伸方向322e相互正交。如此,若此光伏裝置100所設置之處所常吹的風向大致為正向地朝片體310之短邊 311或長邊312時,此些鰭片321於此變化中之排列方式便可分別與此二種風向產生熱交換。
此外,第5圖之變化中更包含任二相鄰之鰭片列320中之此些鰭片321以彼此交錯之方式排列(如上所述)。第6圖之變化中更包含任二相鄰之鰭片列320中之此些鰭片321以陣列方式排列(如上所述)。
參閱第7圖、第8圖所示,第7圖、第8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100之散熱模組304、305依據此實施例之其中二種俯視圖。
根據第7圖、第8圖所繪示之實施例,各鰭片列320中之此些鰭片321之受風面321s皆面向相同的方向,例如恰正向片體310之其中一短邊311或其中一長邊312。若以摺痕322之延伸方向322e、322f來表示各別鰭片列320中之此些鰭片321之排列方式,即每一鰭片列320中之此些鰭片321之摺痕322彼此相互平行。
然而,任一鰭片列320中的此些鰭片321與另一相鄰鰭片列320中的此些鰭片321彼此面向不相同的方向,而且任一鰭片列320中的此些鰭片321之摺痕322之延伸方向322e與另一相鄰鰭片列320中的此些鰭片321之摺痕322之延伸方向322f不相互正交。
此外,根據第7圖、第8圖所繪示之實施例,任一鰭片列320中的此些鰭片321面向片體310之其中一長邊312,但其摺痕322之延伸方向322f不與片體310之此長邊312平行。另一相鄰鰭片列320中的此些鰭片321面向片體310之其中一短邊311,且其摺痕322之延伸方向322e 與片體310之此短邊311平行。
如此,若此光伏裝置100所設置之處所常吹的風向大致為正向地朝片體310之短邊311或傾斜地朝片體310之長邊312時,此些鰭片321於此變化中之排列方式便可分別與此二種風向產生熱交換。
此外,第7圖之變化中更包含任二相鄰之鰭片列320中之此些鰭片321以彼此交錯之方式排列(如上所述)。第8圖之變化中更包含任二相鄰之鰭片列320中之此些鰭片321以陣列方式排列(如上所述)。
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設計人員可依據實際的需求或限制做出適合的選擇。
參閱第9A圖、第9B圖所示。第9A圖繪示傳統光伏裝置所模擬出之熱分佈圖。第9B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100依據此實施例所模擬出之熱分佈圖。
由第9A圖可知,傳統光伏裝置不具有散熱裝置的情況下,在高日照條件下接受太陽光的照射時,其熱能都集中於傳統光伏裝置平面之中央區域C,且其中央區域C具有不均勻的熱分佈,無助光伏裝置轉換電能的效率。傳統光伏裝置平面之中央區域C最高溫例如可超過攝氏47度(甚至到攝氏48.65度);反觀,由第9B圖可知,本發明光伏裝置100依據此實施例在高日照條件下接受太陽光的照射時,因為散熱模組300的緣故,使得本發明光伏裝置100之中央區域C具有均勻的熱分佈,有助提昇光伏裝置轉換電能的效率。由第9B圖可知,本發明光伏裝置100之中央區域C之最高溫僅為攝氏42度上下(例如攝氏43.19 度),使其提昇光伏裝置轉換電能的效率為整體效率的2.5%。
參閱第10A圖所示。第10A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100依據另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此散熱模組306之此些鰭片321自片體310掀起之高度321h並不相同,例如採長短交替之方式,即隨著方向D,不限是否為散熱流體之行進方向,而以一較長鰭片321a與一較短鰭片321b交替排列的方式設置於片體310上,然而,所有較長鰭片321a或所有較短鰭片321b並非必須等長或不等長。
此外,參閱第10B圖所示。第10B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100依據又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此散熱模組308之此些鰭片321自片體310掀起之高度321h並不相同,尤其是,隨著方向D,不限是否為散熱流體之行進方向,此些鰭片列之鰭片321自片體310掀起之高度321h將朝此方向D逐漸遞增。如此,由於此些鰭片列之鰭片321自片體310掀起之高度321h朝此方向D逐漸遞增,故,相較於此些具較小高度321h之鰭片321,具較大高度321h之鰭片321具有更多與散熱流體接觸之表面積,以便提昇產生熱交換的速率。
參閱第11圖所示。第11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100依據各實施例之安裝狀態示意圖。
上述各實施例中,光伏裝置100傾斜地設置於一安裝面G上,安裝面G與水平面平行。光伏裝置100與此安裝面G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θ1。各鰭片321與其對應之開口 323之間具有一第二夾角θ2,其中第一夾角θ1與第二夾角θ2互為餘角。(第11圖)
舉例來說,若第一夾角θ1為30度,則第二夾角θ2應為60度,故,鰭片321垂直安裝面G,如此,當散熱流體之行進方向平行安裝面G且此散熱流體接觸到鰭片321之受風面321s時,各鰭片321便可提供最大面積的受風面321s,鰭片321擾流/導流效果將會最顯著。
關於散熱模組300與光伏面板200的連接方式,散熱模組300之片體310可藉由卡合方式、黏著方式、壓合方式或熱縮膜包覆的方式固定於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
舉例來說,當散熱模組300之片體310藉由卡合或壓合的方式固定於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時,散熱模組300之片體310直接貼合於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另外,當散熱模組300之片體310藉由膠黏著的方式固定於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時,散熱模組300之片體310藉由一膠層(圖中未示)結合於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又,藉由熱縮膜包覆的方式,使得散熱模組300之片體310可直接貼合於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以下將舉例說明藉由熱縮膜包覆的方式使散熱模組300之片體310固定於光伏面板200的例子,然而,本發明不僅限於此。
參閱第12圖至第14圖所示。第12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101依據又一實施例之分解圖。第13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101依據又一實施例之組合圖。第14圖繪示第13圖之14-14剖面圖。
散熱模組300更包含具有受熱收縮特性之熱縮型套件 500。熱縮型套件500受熱(如熱風)收縮後便可同時包覆散熱模組300之片體310與光伏面板200之大部分表面,意即光伏面板200之背面220、所有側面被熱縮型套件500所包覆,使得光伏面板200僅露出其正面210。此實施例中,如第14圖所示,甚至光伏面板200正面210之邊緣部份也被熱縮型套件500所包覆,使得光伏面板200僅露出其餘部份之正面210。此時,散熱模組300之片體310介於熱縮型套件500與光伏面板200之背面220之間,且直接貼覆光伏面板200之背面220。
參閱第12圖,具體來說,熱縮型套件500包含本體510、凹槽520、多個凸緣540(見第13圖、第14圖)與多個狹長開孔550。本體510呈立體狀,不限外型,較佳地與光伏面板200之外型相匹配,然而,本發明不僅限於此。凹槽520位於本體510之一面,其容納空間不小於光伏面板200之體積,且外型較佳地與光伏面板200之外型相匹配。凹槽520之槽口530露出光伏面板200之正面210。此些狹長開孔550,呈線性狀,其寬度至少大於或等於鰭片321之厚度。此些狹長開孔550位於凹槽520之底部,其排列方式與上述鰭片321之排列方式(即陣列方式)相同,分別對齊此些鰭片321,以供此些鰭片321一一伸出熱縮型套件500外。
如此,設計人員可依據實際的需求或限制,使得此些狹長開孔550配合上述鰭片321於第3A圖~第8圖其中之一所述之排列方式,以便匹配各種散熱模組的組合。
組裝時,(1)首先將散熱模組300之片體310之此些 鰭片321一一對準並插入對應之狹長開孔550,使得散熱模組300之片體310平放於凹槽520內;(2)將光伏面板200以背面220朝下之方向,將光伏面板200放入凹槽520內、散熱模組300之片體310上;接著,(3)對熱縮型套件500之本體510加熱(例如施以熱風或利用光伏面板先前被層壓後所存留之高溫),使得熱縮型套件500之本體510受熱後開始收縮,而緊實地將散熱模組300之片體310與光伏面板200包覆於凹槽520內。加熱後,此時之熱縮型套件500上圍繞槽口530之此些凸緣540朝槽口530伸出,最終便披覆於光伏面板200之正面510邊緣部份,以完成熱縮型套件500固定於光伏面板200的方式。
如此,由於熱縮型套件500將散熱模組300之片體310直接地貼覆於光伏面板200之背面220,使得散熱模組300之片體310與光伏面板200之背面220之間因無黏貼介質或中間空隙,故可避免產生的熱阻。
此外,無論散熱模組300之片體310之重量為何,由於熱縮型套件500緊密地固定於光伏面板200上,儘管一段時間下,散熱模組300之片體310仍不致脫離光伏面板200之背面220,以維持良好的散熱性能。
需瞭解到,由於光伏面板200被熱縮型套件500包覆後所具有不錯的結構強度,光伏面板200甚至可以不需外加固定框架,以減輕光伏裝置的整體重量;然而,本發明不僅限於此,其他考量下,光伏面板被熱縮型套件包覆後仍是可外加固定框架。
參閱第15A圖、第15B圖與第16圖所示。第15A圖 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102依據又一實施例之俯視圖。第15B圖繪示第15A圖之區域M2的一局部放大圖。第16圖繪示第15A圖之16-16剖面圖。
此又一實施例中,光伏裝置102更包含固定框架400。固定框架400包含第一嵌槽410與一第二嵌槽420。此第一嵌槽410圍繞出一第一層空間411。此第二嵌槽420圍繞出一第二層空間421,第二層空間421與第一層空間411相疊設。光伏面板200嵌設於第一嵌槽410與第一層空間411內。散熱模組307嵌設於第二嵌槽420與第二層空間421內。
散熱模組307更包含二抵靠部330。此二抵靠部330相對地位於此片體310之二相對端,且與此片體310處於不同平面。較佳地,此二抵靠部330為一體成型地位於片體310上。各抵靠部330包含具彈性之連接片331與抵靠片332。連接片331於片體310之一端朝遠離片體310與光伏面板200之方向傾斜,並連接於片體310與抵靠片332之間。抵靠片332平行片體310,與片體310處於不同平面。
當此二抵靠部330之抵靠片332分別伸入第二嵌槽420之二相對側內,且皆朝背對光伏面板200之方向分別頂靠固定框架400之第二嵌槽420之內壁時,片體310受到抵靠片332與連接片331之連動而朝面向光伏面板200之方向頂靠光伏面板200之背面220。如此,散熱模組307之片體310便可僅藉由此二抵靠部330之配置而被固定於光伏面板200之背面220。
此外,由於光伏裝置102本身的重量或安裝於戶外時外在環境所帶來的壓力(如風壓或積雪之荷重),會導致光伏裝置102產生彎曲變形,故,藉由散熱模組307之抵靠部330連動片體310頂靠光伏面板200之背面220,使得散熱模組307對光伏裝置102提供支撐功能,進而避免光伏裝置102因過大的變形發生、導致光伏裝置102產生破裂,而影響工作性能。
如第15A圖所示,散熱模組307係包含多個片體310間隔地配置於光伏面板200之背面220,不僅可均勻地對光伏面板200產生熱交換,同時,也可均勻地對光伏面板200提供支持之力量。第15A圖內每個片體310也可具有多個並列之鰭片列320。此外,每個片體310之多個並列之鰭片列320之此些鰭片321也可以彼此交錯之方式或陣列方式排列(如上所述)。
參閱第15A圖與第17圖所示。第17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102依據此又一實施例所模擬出之熱分佈圖。
由第17圖可知,本發明光伏裝置102依據此另一實施例在高日照條件下接受太陽光的照射時,因為多個散熱模組307的緣故,使得本發明光伏裝置102之一面上具有並列狀的熱分佈,有助提昇熱分佈的均勻度,亦有助提昇光伏裝置轉換電能的效率。由第17圖可知,本發明光伏裝置102之最高溫僅為攝氏42度上下,使其提昇光伏裝置轉換電能的效率為整體效率的2.5%。
本發明不限上述片體之材質、數量及面積,設計人員可依據實際的需求或限制做出適合的選擇。此實施例中, 片體之材質例如為金屬等、片體之數量可為單一或多個,以及片體之面積大致等於光伏面板的背面之面積。
本發明也不限片體上鰭片與開口之製出方法,設計人員可依據實際的需求或限制做出適合的選擇,例如為沖壓方式或鈑金方式。此實施例中,片體上鰭片與開口之製出方法為沖壓方式(punching)。
本發明也不限其開口的形狀,設計人員可依據實際的需求或限制做出適合的選擇,例如半圓形、魚鱗形、三角形、矩形或其他幾何圖形其中之一。此實施例中,開口的形狀為半圓形或魚鱗形。本發明也不限其開口為封閉式(如第12圖)或非封閉式。
此外,參閱第18圖與第19圖所示。第18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103依據再一實施例之分解圖。第19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103依據此再一實施例之剖示圖。
再一實施例中,為了有效減輕散熱模組的重量,設計人員也可依據實際的需求或限制,省略散熱模組之片體,直接以獨立個體之多個鰭片600代替。
舉例來說,各鰭片600各自為獨立個體,其橫切面呈「T」字型,包含一橫向體610與一直向體620。直向體620之一端連接橫向體610,並與橫向體610相互垂直。
組裝時,(1)首先將此些鰭片600之直向體620之另端一一對準並插入對應之狹長開孔550,使得此些鰭片600之橫向體610分別平放於凹槽520內;(2)將光伏面板200以背面220朝下之方向,將光伏面板200放入凹槽520內、此些鰭片600之橫向體610之上;接著,(3)對熱縮型套
件500之本體510加熱(例如施以熱風或利用光伏面板先前被層壓後所存留之高溫),使得熱縮型套件500之本體510受熱後開始收縮,而緊實地將散熱模組300之此些鰭片600之橫向體610與光伏面板200包覆於凹槽520內。加熱後,此時熱縮型套件500之本體510同時結合此些鰭片600之橫向體610與光伏面板200之背面220。此外,熱縮型套件500上圍繞槽口530之此些凸緣540朝槽口530伸出,最終便披覆於光伏面板200之正面510邊緣部份,以完成熱縮型套件500固定於光伏面板200的方式。
本發明所揭露如上之各實施例中,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103‧‧‧光伏裝置
200‧‧‧光伏面板
201‧‧‧第一側邊
202‧‧‧第二側邊
210‧‧‧正面
220‧‧‧背面
300~308‧‧‧散熱模組
310‧‧‧片體
311‧‧‧片體之短邊
312‧‧‧片體之長邊
320‧‧‧鰭片列
321、321a~321b‧‧‧鰭片
321s‧‧‧受風面
321h‧‧‧高度
322‧‧‧摺痕
322d、322e‧‧‧延伸方向
323‧‧‧開口
330‧‧‧抵靠部
331‧‧‧連接片
332‧‧‧抵靠片
400‧‧‧固定框架
410‧‧‧第一嵌槽
411‧‧‧第一層空間
420‧‧‧第二嵌槽
421‧‧‧第二層空間
500‧‧‧熱縮型套件
510‧‧‧本體
520‧‧‧凹槽
530‧‧‧槽口
540‧‧‧凸緣
550‧‧‧狹長開孔
600‧‧‧鰭片
610‧‧‧橫向體
620‧‧‧直向體
C‧‧‧中央區域
D‧‧‧方向
F‧‧‧散熱流體
G‧‧‧安裝面
M1‧‧‧區域
M2‧‧‧區域
θ1‧‧‧第一夾角
θ2‧‧‧第二夾角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詳細說明如下:第1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依據一實施例之分解圖。
第2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依據此實施例之組合圖。
第3A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之散熱模組依據此實施例之俯視圖。第3B圖繪示第3A圖之區域M1的局部放大圖。
第4圖~第8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之散熱模組依據此實施例之多種其他俯視圖。
第9A圖繪示傳統光伏裝置所模擬出之熱分佈圖。
第9B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依據此實施例所模擬出之熱分佈圖。
第10A~10B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依據另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11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依據各實施例之安裝狀態示意圖。
第12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依據又一實施例之分解圖。
第13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依據又一實施例之組合圖。
第14圖繪示第13圖之14-14剖面圖。
第15A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依據又一實施例之俯視圖。
第15B圖繪示第15A圖之區域M2的一局部放大圖。
第16圖繪示第15A圖之16-16剖面圖。
第17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依據此又一實施例所模擬出之熱分佈圖。
第18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依據再一實施例之分解圖。
第19圖繪示本發明光伏裝置依據此再一實施例之剖示圖。
100‧‧‧光伏裝置
200‧‧‧光伏面板
201‧‧‧第一側邊
202‧‧‧第二側邊
210‧‧‧正面
220‧‧‧背面
300‧‧‧散熱模組
310‧‧‧片體
321‧‧‧鰭片
321s‧‧‧受風面
323‧‧‧開口

Claims (21)

  1. 一種光伏裝置,包含:一光伏面板,包含相對之一正面與一背面,該正面為一向陽面;以及一散熱模組,固定於該光伏面板之該背面,包含多個鰭片,該些鰭片彼此間隔地排列,每一該些鰭片之一面為一受風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伏裝置,其中該散熱模組更包含至少一片體,該片體貼設於該光伏面板之該背面,該些鰭片於該片體上排成多個鰭片列,其中該些鰭片自該片體掀起,以致該片體形成多個開口,該些開口與該些鰭片之形狀相匹配,且露出該光伏面板之該背面,該受風面背對對應之該開口。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伏裝置,其中任二相鄰之該些鰭片列之該些鰭片以彼此交錯之方式排列。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伏裝置,其中該些鰭片列之該些鰭片以一陣列方式排列。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伏裝置,其中任一該些鰭片與該片體之間具有一摺痕,該摺痕之一延伸方向平行或不平行該片體之一側邊。
  6.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伏裝置,其中任一該些鰭片與該片體之間具有一摺痕,任二相鄰之該些鰭片列之該些鰭片之該些摺痕的延伸方向彼此平行或不平行。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光伏裝置,其中任二相鄰之該些鰭片列之該些鰭片之該些摺痕的延伸方向相互正交。
  8.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伏裝置,其中該些鰭片列之該些鰭片自該片體掀起之高度不同。
  9.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伏裝置,其中該些鰭片列之該些鰭片自該片體掀起之高度採長短交替之方式。
  10.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伏裝置,其中該些鰭片列之該些鰭片自該片體掀起之高度朝一方向逐漸遞增。
  11.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伏裝置,其中每一該些鰭片被設置為與一散熱流體之行進方向相互正交。
  12.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伏裝置,其中該光伏裝置傾斜地設置於一安裝面上,與該安裝面具有一第一夾角,每一該些鰭片與其對應之該開口具有一第二夾角,其中該第一夾角與該第二夾角互為餘角。
  1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伏裝置,更包含: 一熱縮型套件,受熱收縮後包覆該片體與該光伏面板,僅露出該光伏面板之該正面,其中該片體位於該熱縮型套件與該光伏面板之該背面之間,且直接貼覆該光伏面板之該背面。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光伏裝置,其中該熱縮型套件包含:一本體;一凹槽,位於該本體內,用以容納該片體與該光伏面板;一槽口,位於該本體之一面,並接通該凹槽,用以露出該光伏面板之該正面;以及多個狹長開孔,位於該凹槽之底部,分別對齊該些鰭片,並供該些鰭片伸出。
  15.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伏裝置,更包含:一固定框架,包含一第一嵌槽與一第二嵌槽,該第一嵌槽用以使該光伏面板嵌設其中,該第二嵌槽用以使該片體嵌設其中。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光伏裝置,其中該散熱模組更包含:二抵靠部,分別位於該片體之二相對端,且與該片體處於不同平面,其中該些抵靠部於該第二嵌槽內朝背對該光伏面板之 方向分別頂靠該固定框架,以致該片體頂靠於該光伏面板之該背面。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光伏裝置,其中該散熱模組更包含:多個該至少一片體,間隔地排列於該光伏面板之該背面。
  18.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伏裝置,其中,每一該些鰭片之該受風面皆面向該片體之一短邊或一長邊。
  1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伏裝置,更包含:一熱縮型套件,受熱收縮後包覆該光伏面板,僅露出該光伏面板之該正面。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光伏裝置,其中該熱縮型套件包含:一本體;一凹槽,位於該本體之一面,用以容納該些鰭片與該光伏面板;一槽口,接通該凹槽,並露出該光伏面板之該正面;多個狹長開孔,位於該凹槽之底部,分別對齊該些鰭片,並供該些鰭片伸出。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光伏裝置,其中每一該些鰭片 為獨立個體,其橫切面呈「T」字型,其包含:一橫向體,位於該熱縮型套件與該光伏面板之該背面之間,且該橫向體之一面直接貼覆該光伏面板之該背面;以及一直向體,與該橫向體相互垂直,其一端連接該橫向體,另端伸出該些狹長開孔其中之一。
TW101129929A 2012-07-05 2012-08-17 光伏裝置 TWI4769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31656.5A CN102751363B (zh) 2012-07-05 2012-07-05 光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3838A true TW201403838A (zh) 2014-01-16
TWI476939B TWI476939B (zh) 2015-03-11

Family

ID=47031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9929A TWI476939B (zh) 2012-07-05 2012-08-17 光伏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07922A1 (zh)
CN (1) CN102751363B (zh)
TW (1) TWI476939B (zh)
WO (1) WO201400535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4894B (zh) * 2014-02-12 2014-12-11 Nexpower Technology Corp Thin film solar panel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rmal damag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26215A (zh) * 2015-10-27 2016-01-0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带类鱼鳞式翅片的导热环带及带该导热环带的复合散热装置
WO2017203315A1 (en) 2016-05-24 2017-11-30 Arcelormittal Cold rolled and annealed steel sheet, method of production thereof and use of such steel to produce vehicle parts
NL2019040B1 (en) * 2017-06-09 2018-12-17 Optixolar Holding B V Heat sink panel for a photovoltaic panel
CN108449047B (zh) * 2018-03-23 2023-11-03 山东大学 一种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35092A1 (en) * 2006-12-11 2008-06-12 Sunmodular, Inc. Solar roof tiles with heat exchange
CN101783370B (zh) * 2009-01-21 2013-12-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01997049A (zh) * 2009-08-20 2011-03-30 启耀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01840948B (zh) * 2010-03-18 2011-07-20 吉林大学 具有微流控结构的太阳能光伏电池
CN101866972A (zh) * 2010-05-18 2010-10-20 扬州旭博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与散热器一体化组件
TWM413976U (en) * 2011-02-22 2011-10-11 Wander Plastic Co Light concentrating solar cell package with heat-dissipating structure
TWM421597U (en) * 2011-08-31 2012-01-21 Apollo Solar Energy Co Ltd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plate structur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4894B (zh) * 2014-02-12 2014-12-11 Nexpower Technology Corp Thin film solar panel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rmal damag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1363B (zh) 2015-01-21
CN102751363A (zh) 2012-10-24
WO2014005357A1 (zh) 2014-01-09
TWI476939B (zh) 2015-03-11
US20140007922A1 (en) 2014-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6939B (zh) 光伏裝置
US8809671B2 (en) Optoelectronic device with bypass diode
JP5873801B2 (ja) ソーラーモジュール構造
US20060042681A1 (en) Pv laminate backplane with optical concentrator
US20100126554A1 (en) Staggered light collectors for concentrator solar panels
WO2018107999A1 (zh) 光伏组件
JP3602721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9171983B2 (en)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RU2395136C1 (ru) Фото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модуль
JP5355709B2 (ja) 太陽電池セル
JP2020508581A (ja) 光起電力セルのための光学シールド
RU44002U1 (ru) Фото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модуль (варианты)
TW201838318A (zh) 混合式太陽能模組
CN206353568U (zh) 一种新型的软连接结构及电池模组
CN207250539U (zh) 光伏组件背板及光伏电池组件
TWI572133B (zh) 凹緣集線式太陽能電池模組陣列及其凹緣集線式太陽能電池模組
CN108231938A (zh) 一种具有人工石墨高导膜的太阳能电池板及其制造方法
KR102390195B1 (ko) 태양광·태양열 복합발전시스템 및 발전방법
CN213120217U (zh) 一种热管层叠导热散热装置
CN207252123U (zh) 一种高性能光模块
CN212810315U (zh) 一种基于石墨烯强化散热的光伏组件
JP2006156581A (ja) 光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CN202634983U (zh) 热管理装置与电子设备
JP5233034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TWM470231U (zh) 太陽能發電集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