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1363B - 光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51363B
CN102751363B CN201210231656.5A CN201210231656A CN102751363B CN 102751363 B CN102751363 B CN 102751363B CN 201210231656 A CN201210231656 A CN 201210231656A CN 102751363 B CN102751363 B CN 1027513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ellar body
photovoltaic panel
photovoltaic
photovoltaic devices
multiple f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3165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51363A (zh
Inventor
李权庭
东冠妏
曾煌棊
杨峻鸣
李韦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20121023165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51363B/zh
Priority to PCT/CN2012/078716 priority patent/WO2014005357A1/zh
Priority to TW101129929A priority patent/TWI47693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513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1363A/zh
Priority to US13/709,174 priority patent/US20140007922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513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13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52Cooling means directly associated or integrated with the PV cell, e.g. integrated Peltier elements for active cooling or heat sinks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the PV cel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40Thermal components
    • H02S40/42Cooling means
    • H02S40/425Cooling means using a gaseous or a liquid coolant, e.g. air flow ventilation, water circ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伏装置包含一光伏面板与一散热模块。散热模块固定于光伏面板的一背面。散热模块包含多个鳍片,这些鳍片彼此间隔地排列,各鳍片的一面为一受风面。本发明可提供散热性能,维持光伏装置转换电能的效率,进而保持原有的电能输出功率。

Description

光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伏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散热模块的光伏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光伏装置(Photovoltaic Device)大多设置于户外,以便有效地接受太阳光的照射,进而将太阳光转换为电能。然而,当光伏装置在高日照条件下接受太阳光的照射时,使得光伏装置的整体温度升高至一特定的温度时,将明显地降低光伏装置转换电能的效率,进而降低电能输出功率,此时,若仅依靠户外空气的自然对流以及热传导时,势必不足以有效地满足光伏装置所需的散热性能。此外,光伏装置四周所包覆的框架虽然可帮助热能的传导,但仍无法使光伏装置恢复至原有的转换效率。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光伏装置显然仍存在不便与缺陷,而有待加以进一步改良。因此,如何能有效地解决上述不便与缺陷,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也成为当前相关领域急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披露一种光伏装置,用以提供散热性能,维持光伏装置转换电能的效率,进而保持原有的电能输出功率。
因此,本发明依据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光伏装置,包含光伏面板与散热模块。光伏面板包含相对的正面与背面,正面为向阳面。散热模块,包含至少一个片体与多个鳍片列。片体设于光伏面板的背面。这些鳍片列间隔地排列于片体上,各鳍片列包含多个间隔设置的鳍片,这些鳍片自片体掀起,以致片体形成多个开口,各开口与鳍片的形状相匹配,且露出光伏面板的背面。各鳍片背对对应的开口的一面为受风面。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任二相邻鳍片列的这些鳍片以彼此交错的方式排列。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这些鳍片列的这些鳍片以阵列方式排列。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这些鳍片与片体为一体成形。各鳍片与片体之间具有摺痕。
此实施例的一变化中,摺痕的延伸方向平行或不平行片体的一侧边。
此实施例的另一变化中,任二相邻鳍片列的这些鳍片的摺痕的延伸方向彼此平行或不平行。
此实施例的又一变化中,任二相邻鳍片列的这些鳍片的摺痕的延伸方向相互正交。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这些鳍片列的这些鳍片自片体掀起的高度不同。
此另一实施例的一变化中,这些鳍片列的这些鳍片自片体掀起的高度朝一方向逐渐递增。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各鳍片被设置为与散热流体的行进方向相互正交。
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中,光伏装置倾斜地设置于安装面上,与安装面具有第一夹角,各鳍片与其对应的该开口具有第二夹角,其中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互为余角。
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中,光伏装置还包含固定框架。固定框架包含第一嵌槽与第二嵌槽,第一嵌槽用以使光伏面板嵌设其中,第二嵌槽用以使片体嵌设其中。散热模块还包含二个抵靠部。抵靠部分别位于片体的二个相对端,且与片体处于不同平面。其中这些抵靠部于第二嵌槽内朝背对光伏面板的方向分别顶靠固定框架,以致片体顶靠于光伏面板的背面。
再一实施例的一变化中,散热模块还包含多个片体,间隔地排列于光伏面板的背面。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鳍片的受风面均面向片体的短边或长边。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性及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1.本发明光伏装置的散热模块的这些鳍片除了可增加散热面积外,也可作为紊流产生装置,有效提升对流热交换,并降低光伏装置整体温度,进而维持光伏装置的有效输出功率。
2.本发明光伏装置的散热模块具有轻薄性、安装方便、结构简单且兼具低重量等特性。
3.本发明光伏装置的散热模块的鳍片加工容易,可配合快速大量制造,以降低制作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详细说明如下:
图1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依据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依据此实施例的组合图。
图3A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的散热模块依据此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B示出图3A的区域M1的局部放大图。
图4~图8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的散热模块依据此实施例的多种其他俯视图。
图9A示出传统光伏装置所模拟出的热分布图。
图9B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依据此实施例所模拟出的热分布图。
图10A~图10B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依据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依据各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12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依据又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13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依据又一实施例的组合图。
图14示出图13的14-14剖面图。
图15A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依据又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5B示出图15A的区域M2的一局部放大图。
图16示出图15A的16-16剖面图。
图17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依据此又一实施例所模拟出的热分布图。
图18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依据再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19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依据此再一实施例的剖示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103:光伏装置
200:光伏面板
201:第一侧边
202:第二侧边
210:正面
220:背面
300~308:散热模块
310:片体
311:片体的短边
312:片体的长边
320:鳍片列
321、321a~321b:鳍片
321s:受风面
321h:高度
322:摺痕
322d、322e:延伸方向
323:开口
330:抵靠部
331:连接片
332:抵靠片
400:固定框架
410:第一嵌槽
411:第一层空间
420:第二嵌槽
421:第二层空间
500:热缩型套件
510:本体
520:凹槽
530:槽口
540:凸缘
550:狭长开孔
600:鳍片
610:横向体
620:直向体
C:中央区域
D:方向
F:散热流体
G:安装面
M1:区域
M2:区域
θ1:第一夹角
θ2:第二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示及详细说明清楚说明本发明的精神,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后,当可由本发明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
请参阅图1、图2所示,图1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100依据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图2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100依据此实施例的组合图。
此光伏装置100至少包含光伏面板200与散热模块300。散热模块300连接光伏面板200,以对光伏面板200产生热交换。
光伏面板200又称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种类不限,例如为薄膜太阳能电池模块、单或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模块等等。
具体来说,光伏面板200具有多个侧边(例如第一侧边201与第二侧边202,图1)、正面210及背面220,其中第一侧边201及第二侧边202彼此相对应地位于光伏面板200的两侧边,正面210与背面220彼此相对应地位于光伏面板200的两主面(main surface)。正面210用以面向天际以便接收阳光,故称“向阳面”,且邻接于第一侧边201与第二侧边202之间。背面220例如为光伏面板200的一背板(Back Sheet),且邻接于第一侧边201与第二侧边202之间。需知道的是,光伏面板200的第一侧边201与第二侧边202并不限制是光伏模块的长边或短边。
请参阅图2、图3A与图3B所示。图3A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100的散热模块300依据此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B示出图3A的区域M1的局部放大图。
此实施例中,散热模块300包含片体310。片体310贴附于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片体310具有轻薄性,即使贴附于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不致加大光伏装置100的整体重量,避免因散热模块300过重而于长时间后逐渐地脱离光伏面板200,缩小散热模块300实体接触光伏面板200的面积。
片体310上相对光伏面板200的一面包含有多个鳍片列320。这些鳍片列320间隔地排列于片体310上,各鳍片列320包含多个间隔设置的鳍片321,这些鳍片321与片体310一体成形,分别自片体310掀起而突出于片体310表面后,各鳍片321与片体310之间具有一摺痕322,且各鳍片321与片体310的对应处分别形成多个开口323,各开口323与对应的鳍片321的形状与尺寸相匹配(相同),且各鳍片321与其对应的开口323之间具有特定角度。
这些开口323分别露出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这些鳍片321可使一散热流体F(气流,例如自然风、动力风,或液流例如水、油或其他散热用液体)产生紊流现象,进而引导散热流体F进入对应的开口323内。
如此,当此光伏面板200的向阳面接受太阳光的照射,且散热流体F行进至各鳍片321的受风面321s(受风面321s为鳍片321背对其对应开口323的一面)时,散热流体F不仅带走这些鳍片321上的热能,同时,散热流体F行进至各鳍片321的受风面321s而产生紊流现象后,便绕过各鳍片321以接触其对应的开口323内的背面220,如此散热流体F又可带走光伏面板200于背面220的些许热能。
关于这些鳍片列的排列方式,参阅图4所示,图4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100的散热模块301依据此实施例的其中一种的俯视图。依据此实施例的一变化中,这些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是以阵列方式排列,意即,所有鳍片列320中的所有鳍片321无论是于横向或纵向均呈线性排列,且这些鳍片列320的延伸方向322d平行片体310的短边311或长边312。若以摺痕322的延伸方向322d来表示各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的排列方式,各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的摺痕322彼此相互平行或均平行片体310的短边311或长边312。
参阅图3A所示,依据此实施例的另一变化中,任二相邻的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以彼此交错的方式排列,意即,任一个鳍片列320中的任二相邻的鳍片321可露出后方相邻的鳍片列320中的一鳍片321。若以摺痕322的延伸方向322d来表示这些鳍片321的排列方式,这些鳍片321的摺痕322彼此相互平行或均平行片体310的短边311或长边312。
如此,借由此排列方式,在不增加流阻条件下,任一个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便不会遮住相邻的鳍片列320中的鳍片321,使得散热流体可接触更多的鳍片321数量,增加气流通过路径(也即散热面积),进而带走更多这些鳍片321上的热能。
关于这些鳍片的排列方式,现实中,若熟悉此光伏装置100所设置之处所常吹的风向,设计人员便可刻意地设计各鳍片321的排列方向,使得各鳍片321的受风面321s恰好正向风的流向,更甚地,使得各鳍片321被设置为与散热流体的行进方向相互正交。当各鳍片321被设置为与散热流体的行进方向相互正交时,各鳍片321便可提供最大面积的受风面321s,有助提升此散热模块300的散热性能。
参阅图5、图6。图5、图6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100的散热模块302、303依据此实施例的其中的二种俯视图。
根据图5、图6所示出的实施例,各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的受风面321s均面向相同的方向,例如面向片体310的其中一短边311或其中一长边312。若以摺痕322的延伸方向322d、322e来表示各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的排列方式,即各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的摺痕322彼此相互平行或均平行片体310的短边311或长边312。
然而,任一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与另一相邻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彼此面向不相同的方向,例如任一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的摺痕322的延伸方向322d与另一相邻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的摺痕322的延伸方向322e相互正交。如此,若此光伏装置100所设置之处所常吹的风向大致为正向地朝片体310的短边311或长边312时,这些鳍片321于此变化中的排列方式便可分别与此二种风向产生热交换。
此外,图5的变化中还包含任二相邻的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以彼此交错的方式排列(如上所述)。图6的变化中还包含任二相邻的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以阵列方式排列(如上所述)。
参阅图7、图8所示,图7、图8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100的散热模块304、305依据此实施例的其中二种俯视图。
根据图7、图8所示出的实施例,各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的受风面321s均面向相同的方向,例如恰正向片体310的其中一短边311或其中一长边312。若以摺痕322的延伸方向322e、322f来表示各别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的排列方式,即每一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的摺痕322彼此相互平行。
然而,任一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与另一相邻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彼此面向不相同的方向,而且任一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的摺痕322的延伸方向322e与另一相邻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的摺痕322的延伸方向322f不相互正交。
此外,根据图7、图8所示出的实施例,任一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面向片体310的其中一长边312,但其摺痕322的延伸方向322f不与片体310的此长边312平行。另一相邻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面向片体310的其中一短边311,且其摺痕322的延伸方向322e与片体310的此短边311平行。
如此,若此光伏装置100所设置之处所常吹的风向大致为正向地朝片体310的短边311或倾斜地朝片体310的长边312时,这些鳍片321于此变化中的排列方式便可分别与此二种风向产生热交换。
此外,图7的变化中还包含任二相邻的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以彼此交错的方式排列(如上所述)。图8的变化中还包含任二相邻的鳍片列320中的这些鳍片321以阵列方式排列(如上所述)。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设计人员可依据实际的需求或限制做出适合的选择。
参阅图9A、图9B所示。图9A示出传统光伏装置所模拟出的热分布图。图9B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100依据此实施例所模拟出的热分布图。
由图9A可知,传统光伏装置不具有散热装置的情况下,在高日照条件下接受太阳光的照射时,其热能都集中于传统光伏装置平面的中央区域C,且其中央区域C具有不均匀的热分布,无助光伏装置转换电能的效率。传统光伏装置平面的中央区域C最高温例如可超过摄氏47度(甚至到摄氏48.65度);反观,由图9B可知,本发明光伏装置100依据此实施例在高日照条件下接受太阳光的照射时,因为散热模块300的缘故,使得本发明光伏装置100的中央区域C具有均匀的热分布,有助提升光伏装置转换电能的效率。由图9B可知,本发明光伏装置100的中央区域C的最高温仅为摄氏42度上下(例如摄氏43.19度),使其提升光伏装置转换电能的效率为整体效率的2.5%。
参阅图10A所示。图10A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100依据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此散热模块306的这些鳍片321自片体310掀起的高度321h并不相同,例如采长短交替的方式,即随着方向D,不限是否为散热流体的行进方向,而以一较长鳍片321a与一较短鳍片321b交替排列的方式设置于片体310上,然而,所有较长鳍片321a或所有较短鳍片321b并非必须等长或不等长。
此外,参阅图10B所示。图10B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100依据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此散热模块308的这些鳍片321自片体310掀起的高度321h并不相同,尤其是,随着方向D,不限是否为散热流体的行进方向,这些鳍片列的鳍片321自片体310掀起的高度321h将朝此方向D逐渐递增。如此,由于这些鳍片列的鳍片321自片体310掀起的高度321h朝此方向D逐渐递增,因此,相较于这些具较小高度321h的鳍片321,具较大高度321h的鳍片321具有更多与散热流体接触的表面积,以便提升产生热交换的速率。
参阅图11所示。图11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100依据各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上述各实施例中,光伏装置100倾斜地设置于一安装面G上,安装面G与水平面平行。光伏装置100与此安装面G之间具有一第一夹角θ1。各鳍片321与其对应的开口323之间具有一第二夹角θ2,其中第一夹角θ1与第二夹角θ2互为余角。(图11)
举例来说,若第一夹角θ1为30度,则第二夹角θ2应为60度,因此,鳍片321垂直安装面G,如此,当散热流体的行进方向平行安装面G且此散热流体接触到鳍片321的受风面321s时,各鳍片321便可提供最大面积的受风面321s,鳍片321扰流/导流效果将会最显着。
关于散热模块300与光伏面板200的连接方式,散热模块300的片体310可借由卡合方式、黏着方式、压合方式或热缩膜包覆的方式固定于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
举例来说,当散热模块300的片体310借由卡合或压合的方式固定于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时,散热模块300的片体310直接贴合于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另外,当散热模块300的片体310借由胶黏着的方式固定于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时,散热模块300的片体310借由一胶层(图中未示)结合于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又,借由热缩膜包覆的方式,使得散热模块300的片体310可直接贴合于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以下将举例说明借由热缩膜包覆的方式使散热模块300的片体310固定于光伏面板200的例子,然而,本发明不仅限于此。
参阅图12至图14所示。图12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101依据又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图13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101依据又一实施例的组合图。图14示出图13的14-14剖面图。
散热模块300还包含具有受热收缩特性的热缩型套件500。热缩型套件500受热(如热风)收缩后便可同时包覆散热模块300的片体310与光伏面板200的大部分表面,意即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所有侧面被热缩型套件500所包覆,使得光伏面板200仅露出其正面210。此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甚至光伏面板200正面210的边缘部分也被热缩型套件500所包覆,使得光伏面板200仅露出其余部分的正面210。此时,散热模块300的片体310介于热缩型套件500与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之间,且直接贴覆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
参阅图12,具体来说,热缩型套件500包含本体510、凹槽520、多个凸缘540(见图13、图14)与多个狭长开孔550。本体510呈立体状,不限外型,较佳地与光伏面板200的外型相匹配,然而,本发明不仅限于此。凹槽520位于本体510的一面,其容纳空间不小于光伏面板200的体积,且外型较佳地与光伏面板200的外型相匹配。凹槽520的槽口530露出光伏面板200的正面210。这些狭长开孔550,呈线性状,其宽度至少大于或等于鳍片321的厚度。这些狭长开孔550位于凹槽520的底部,其排列方式与上述鳍片321的排列方式(即阵列方式)相同,分别对齐这些鳍片321,以供这些鳍片321一一伸出热缩型套件500外。
如此,设计人员可依据实际的需求或限制,使得这些狭长开孔550配合上述鳍片321于图3A~图8其中之一所述的排列方式,以便匹配各种散热模块的组合。
组装时,(1)首先将散热模块300的片体310的这些鳍片321一一对准并插入对应的狭长开孔550,使得散热模块300的片体310平放于凹槽520内;(2)将光伏面板200以背面220朝下的方向,将光伏面板200放入凹槽520内、散热模块300的片体310上;接着,(3)对热缩型套件500的本体510加热(例如施以热风或利用光伏面板先前被层压后所存留的高温),使得热缩型套件500的本体510受热后开始收缩,而紧实地将散热模块300的片体310与光伏面板200包覆于凹槽520内。加热后,此时的热缩型套件500上围绕槽口530的这些凸缘540朝槽口530伸出,最终便披覆于光伏面板200的正面510边缘部分,以完成热缩型套件500固定于光伏面板200的方式。
如此,由于热缩型套件500将散热模块300的片体310直接地贴覆于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使得散热模块300的片体310与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之间因无黏贴介质或中间空隙,故可避免产生的热阻。
此外,无论散热模块300的片体310的重量为何,由于热缩型套件500紧密地固定于光伏面板200上,尽管一段时间下,散热模块300的片体310仍不致脱离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以维持良好的散热性能。
需了解到,由于光伏面板200被热缩型套件500包覆后所具有不错的结构强度,光伏面板200甚至可以不需外加固定框架,以减轻光伏装置的整体重量;然而,本发明不仅限于此,其他考虑下,光伏面板被热缩型套件包覆后仍是可外加固定框架。
参阅图15A、图15B与图16所示。图15A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102依据又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15B示出图15A的区域M2的一局部放大图。图16示出图15A的16-16剖面图。
此又一实施例中,光伏装置102还包含固定框架400。固定框架400包含第一嵌槽410与一第二嵌槽420。此第一嵌槽410围绕出一第一层空间411。此第二嵌槽420围绕出一第二层空间421,第二层空间421与第一层空间411相叠设。光伏面板200嵌设于第一嵌槽410与第一层空间411内。散热模块307嵌设于第二嵌槽420与第二层空间421内。
散热模块307还包含二抵靠部330。此二抵靠部330相对地位于此片体310的二相对端,且与此片体310处于不同平面。较佳地,此二抵靠部330为一体成型地位于片体310上。各抵靠部330包含具弹性的连接片331与抵靠片332。连接片331于片体310的一端朝远离片体310与光伏面板200的方向倾斜,并连接于片体310与抵靠片332之间。抵靠片332平行片体310,与片体310处于不同平面。
当此二抵靠部330的抵靠片332分别伸入第二嵌槽420的二相对侧内,且均朝背对光伏面板200的方向分别顶靠固定框架400的第二嵌槽420的内壁时,片体310受到抵靠片332与连接片331的连动而朝面向光伏面板200的方向顶靠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如此,散热模块307的片体310便可仅借由此二抵靠部330的配置而被固定于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
此外,由于光伏装置102本身的重量或安装于户外时外在环境所带来的压力(如风压或积雪的荷重),会导致光伏装置102产生弯曲变形,故,借由散热模块307的抵靠部330连动片体310顶靠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使得散热模块307对光伏装置102提供支撑功能,进而避免光伏装置102因过大的变形发生、导致光伏装置102产生破裂,而影响工作性能。
如图15A所示,散热模块307包含多个片体310间隔地配置于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不仅可均匀地对光伏面板200产生热交换,同时,也可均匀地对光伏面板200提供支持的力量。图15A内每个片体310也可具有多个并列的鳍片列320。此外,每个片体310的多个并列的鳍片列320的这些鳍片321也可以彼此交错的方式或阵列方式排列(如上所述)。
参阅图15A与图17所示。图17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102依据此又一实施例所模拟出的热分布图。
由图17可知,本发明光伏装置102依据此另一实施例在高日照条件下接受太阳光的照射时,因为多个散热模块307的缘故,使得本发明光伏装置102的一面上具有并列状的热分布,有助提升热分布的均匀度,也有助提升光伏装置转换电能的效率。由图17可知,本发明光伏装置102的最高温仅为摄氏42度上下,使其提升光伏装置转换电能的效率为整体效率的2.5%。
本发明不限上述片体的材质、数量及面积,设计人员可依据实际的需求或限制做出适合的选择。此实施例中,片体的材质例如为金属等、片体的数量可为单一或多个,以及片体的面积大致等于光伏面板的背面的面积。
本发明也不限片体上鳍片与开口的制出方法,设计人员可依据实际的需求或限制做出适合的选择,例如为冲压方式或钣金方式。此实施例中,片体上鳍片与开口的制出方法为冲压方式(punching)。
本发明也不限其开口的形状,设计人员可依据实际的需求或限制做出适合的选择,例如半圆形、鱼鳞形、三角形、矩形或其他几何图形其中之一。此实施例中,开口的形状为半圆形或鱼鳞形。本发明也不限其开口为封闭式(如图12)或非封闭式。
此外,参阅图18与图19所示。图18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103依据再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图19示出本发明光伏装置103依据此再一实施例的剖示图。
再一实施例中,为了有效减轻散热模块的重量,设计人员也可依据实际的需求或限制,省略散热模块的片体,直接以独立个体的多个鳍片600代替。
举例来说,各鳍片600各自为独立个体,其横切面呈“T”字型,包含一横向体610与一直向体620。直向体620的一端连接横向体610,并与横向体610相互垂直。
组装时,(1)首先将这些鳍片600的直向体620的另端一一对准并插入对应的狭长开孔550,使得这些鳍片600的横向体610分别平放于凹槽520内;(2)将光伏面板200以背面220朝下的方向,将光伏面板200放入凹槽520内、这些鳍片600的横向体610的上;接着,(3)对热缩型套件500的本体510加热(例如施以热风或利用光伏面板先前被层压后所存留的高温),使得热缩型套件500的本体510受热后开始收缩,而紧实地将散热模块300的这些鳍片600的横向体610与光伏面板200包覆于凹槽520内。加热后,此时热缩型套件500的本体510同时结合这些鳍片600的横向体610与光伏面板200的背面220。此外,热缩型套件500上围绕槽口530的这些凸缘540朝槽口530伸出,最终便披覆于光伏面板200的正面510边缘部分,以完成热缩型套件500固定于光伏面板200的方式。
本发明所披露如上的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光伏装置,包含:
一光伏面板,包含相对的一正面与一背面,该正面为一向阳面;以及
一散热模块,固定于该光伏面板的该背面,包含多个鳍片,所述多个鳍片彼此间隔地排列,每一所述多个鳍片的一面为一受风面;其中
该散热模块还包含至少一片体,该片体贴设于该光伏面板的该背面,所述多个鳍片于该片体上排成多个鳍片列,
其中所述多个鳍片自该片体掀起,以致该片体形成多个开口,所述多个开口与所述多个鳍片的形状相匹配,且露出该光伏面板的该背面,该受风面背对对应的该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装置,其中任二相邻的所述多个鳍片列的所述多个鳍片以彼此交错的方式排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装置,其中所述多个鳍片列的所述多个鳍片以一阵列方式排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装置,其中任一所述多个鳍片与该片体之间具有一摺痕,该摺痕的一延伸方向平行或不平行该片体的一侧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装置,其中任一所述多个鳍片与该片体之间具有一摺痕,任二相邻的所述多个鳍片列的所述多个鳍片的所述多个摺痕的延伸方向彼此平行或不平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装置,其中任二相邻的所述多个鳍片列的所述多个鳍片的所述多个摺痕的延伸方向相互正交。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装置,其中所述多个鳍片列的所述多个鳍片自该片体掀起的高度不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装置,其中所述多个鳍片列的所述多个鳍片自该片体掀起的高度采长短交替的方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装置,其中所述多个鳍片列的所述多个鳍片自该片体掀起的高度朝一方向逐渐递增。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装置,其中每一所述多个鳍片被设置为与一散热流体的行进方向相互正交。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装置,其中该光伏装置倾斜地设置于一安装面上,与该安装面具有一第一夹角,每一所述多个鳍片与其对应的该开口具有一第二夹角,其中该第一夹角与该第二夹角互为余角。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装置,还包含:
一热缩型套件,受热收缩后包覆该片体与该光伏面板,仅露出该光伏面板的该正面,其中该片体位于该热缩型套件与该光伏面板的该背面之间,且直接贴覆该光伏面板的该背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伏装置,其中该热缩型套件包含:
一本体;
一凹槽,位于该本体内,用以容纳该片体与该光伏面板;
一槽口,位于该本体的一面,并接通该凹槽,用以露出该光伏面板的该正面;以及
多个狭长开孔,位于该凹槽的底部,分别对齐所述多个鳍片,并供所述多个鳍片伸出。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装置,还包含:
一固定框架,包含一第一嵌槽与一第二嵌槽,该第一嵌槽用以使该光伏面板嵌设其中,该第二嵌槽用以使该片体嵌设其中。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伏装置,其中该散热模块还包含:
二抵靠部,分别位于该片体的二相对端,且与该片体处于不同平面,
其中所述多个抵靠部于该第二嵌槽内朝背对该光伏面板的方向分别顶靠该固定框架,以致该片体顶靠于该光伏面板的该背面。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伏装置,其中该散热模块还包含:
多个该至少一片体,间隔地排列于该光伏面板的该背面。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装置,其中,每一所述多个鳍片的该受风面均面向该片体的一短边或一长边。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装置,还包含:
一热缩型套件,受热收缩后包覆该光伏面板,仅露出该光伏面板的该正面。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伏装置,其中该热缩型套件包含:
一本体;
一凹槽,位于该本体的一面,用以容纳所述多个鳍片与该光伏面板;
一槽口,接通该凹槽,并露出该光伏面板的该正面;
多个狭长开孔,位于该凹槽的底部,分别对齐所述多个鳍片,并供所述多个鳍片伸出。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伏装置,其中每一所述多个鳍片为独立个体,其横切面呈“T”字型,其包含:
一横向体,位于该热缩型套件与该光伏面板的该背面之间,且该横向体的一面直接贴覆该光伏面板的该背面;以及
一直向体,与该横向体相互垂直,其一端连接该横向体,另端伸出所述多个狭长开孔其中之一。
CN201210231656.5A 2012-07-05 2012-07-05 光伏装置 Active CN1027513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31656.5A CN102751363B (zh) 2012-07-05 2012-07-05 光伏装置
PCT/CN2012/078716 WO2014005357A1 (zh) 2012-07-05 2012-07-16 光伏装置
TW101129929A TWI476939B (zh) 2012-07-05 2012-08-17 光伏裝置
US13/709,174 US20140007922A1 (en) 2012-07-05 2012-12-10 Photovolta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31656.5A CN102751363B (zh) 2012-07-05 2012-07-05 光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1363A CN102751363A (zh) 2012-10-24
CN102751363B true CN102751363B (zh) 2015-01-21

Family

ID=47031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31656.5A Active CN102751363B (zh) 2012-07-05 2012-07-05 光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07922A1 (zh)
CN (1) CN102751363B (zh)
TW (1) TWI476939B (zh)
WO (1) WO20140053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4894B (zh) * 2014-02-12 2014-12-11 Nexpower Technology Corp Thin film solar panel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rmal damage
CN105226215A (zh) * 2015-10-27 2016-01-0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带类鱼鳞式翅片的导热环带及带该导热环带的复合散热装置
WO2017203315A1 (en) 2016-05-24 2017-11-30 Arcelormittal Cold rolled and annealed steel sheet, method of production thereof and use of such steel to produce vehicle parts
NL2019040B1 (en) * 2017-06-09 2018-12-17 Optixolar Holding B V Heat sink panel for a photovoltaic panel
CN108449047B (zh) * 2018-03-23 2023-11-03 山东大学 一种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35088A1 (en) * 2006-12-11 2008-06-12 Sunmodular, Inc. Interlocking solar roof tiles with heat exchange
CN101783370B (zh) * 2009-01-21 2013-12-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01997049A (zh) * 2009-08-20 2011-03-30 启耀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01840948B (zh) * 2010-03-18 2011-07-20 吉林大学 具有微流控结构的太阳能光伏电池
CN101866972A (zh) * 2010-05-18 2010-10-20 扬州旭博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与散热器一体化组件
TWM413976U (en) * 2011-02-22 2011-10-11 Wander Plastic Co Light concentrating solar cell package with heat-dissipating structure
TWM421597U (en) * 2011-08-31 2012-01-21 Apollo Solar Energy Co Ltd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plate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07922A1 (en) 2014-01-09
WO2014005357A1 (zh) 2014-01-09
TWI476939B (zh) 2015-03-11
TW201403838A (zh) 2014-01-16
CN102751363A (zh) 2012-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51363B (zh) 光伏装置
US9236515B2 (en) Hybrid solar panel
CN105826634B (zh) 一种动力电池系统
WO2015188226A1 (e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electricity
CN105356846A (zh) 一种新型光伏光热一体化组件
JPH0918635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6992222B (zh) 一种散热型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JP3241876U (ja) 熱伝導構造を有する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KR102290847B1 (ko) 태양에너지 수집장치
US9171983B2 (en)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CN106449826A (zh) 一种耐高温的太阳能电池片发电组件
CN106208913A (zh) 一种便携式光伏与温差联合发电装置
CN106784568A (zh) 一种新型的软连接结构及电池模组
KR102534871B1 (ko) 열전달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태양전지장치
KR101235720B1 (ko) 슁글 형태의 태양광발전 모듈
CN108231938A (zh) 一种具有人工石墨高导膜的太阳能电池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1869494U (zh) 一种散热片
CN206370814U (zh) 一种光伏用自然对流热管散热器
JP2011119394A (ja) 太陽光発電集熱ユニット
JP2002295911A (ja) 混成型太陽熱集熱装置
CN213520009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光伏组件
CN212810315U (zh) 一种基于石墨烯强化散热的光伏组件
CN214505599U (zh) 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JP3241939U (ja) ソーラーパネルからの熱放散を強化する方法、およ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CN207252123U (zh) 一种高性能光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