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47465A - 無線站橋接的系統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無線站橋接的系統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47465A
TW201347465A TW102115598A TW102115598A TW201347465A TW 201347465 A TW201347465 A TW 201347465A TW 102115598 A TW102115598 A TW 102115598A TW 102115598 A TW102115598 A TW 102115598A TW 201347465 A TW201347465 A TW 20134746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frame
address
bridge
po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55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10022B (zh
Inventor
菲力 克林
Original Assignee
美國博通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國博通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國博通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47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74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00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002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1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 and access point, i.e. wireless air interf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8Loop-free ope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246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dis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2Inter-network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無線站橋接的系統及方法。無線網路的基本服務集中的站包括至外部網路中的一個或多個節點的第2層橋接功能。基本服務集中的接入點充當針對橋接功能的控制平面。該接入點包括用於映射目的地址及相關橋接站的網橋地址學習及橋接表。

Description

無線站橋接的系統及方法
本發明總體涉及通訊通訊系統,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無線區域網路的基本服務集的橋接功能。
眾所周知,通訊系統用於支持無線和/或有線線路通訊設備之間的無線和有線線路通訊。這樣的通訊系統從對於網際網路的國內和/或國際蜂窩電話系統到點對點家用無線網路的範圍內。每種類型的通訊系統根據一個或多個通訊標準進行構建,並因此操作。例如,無線通訊系統可以根據包括但不限於IEEE 802.11x的一個或多個標準進行操作。在IEEE 802.11x網路的一個網路拓撲結構中,接入點控制一個或多個站之間的通訊。有線線路通訊系統可以根據包括但不限於MoCA、G.hn、電力線通訊、光學通訊、DSL、DOCSIS等的一個或多個物理層標準進行操作。在數據鏈路層,介質存取控制(MAC)協議是廣泛用於區域網路(LAN)、企業網路、城域網等的第2層傳送技術,以便在無線及有線線路通訊系統中的不同節點、計算機及網路之間通訊。
典型地,在IEEE 802.11x網路的基本服務集中,只有接入點可操作地利用第2層協議與另一網路(諸如MoCA、G.hn、電力線類型網路、其他無線網路等)中的節點橋接。這限制了IEEE 802.11x網路可能的拓撲結構及範圍。
(1)一種無線網路中的橋接操作模式的方法,包括:無線站通過網路介面從外部網路中的節點接收第一幀,其中,所述第一幀包括源地址及目的地址;以及通過網路介面將所述幀傳輸至接入點,其中,所述幀包括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所述源地址及所述目的地址。
(2)根據(1)所述的方法,進一步包括:將所述幀從第一協議轉換到第二協議並在經轉換的所述幀中包括以下各項中的至少一項:與所述接入點的地址相對應的發射地址、與所述無線站的地址相對應的接收地址。
(3)根據(1)所述的方法,包括:通過所述無線介面從所述接入點接收第二幀,其中,所述第二幀包括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並包括第二源地址及第二目的地址;存取包括一組目的地址及相關網路介面端口的網路介面表;根據所述網路介面表確定與所述第二目的地址相關聯的相關網路介面端口;以及通過所述相關網路介面端口轉發所述第二幀。
(4)根據(3)所述的方法,進一步包括:將所述第二幀從第一協議轉換到第二協議並在所述第二幀中包括所述第二源地址及所述第二目的地址。
(5)根據(3)所述的方法,進一步包括:通過所述無線介面的第一虛擬無線端口接收所述第二幀;確定所述第二幀的所述第二源地址;以及在轉發表中將所述第二源地址儲存為與所述第一虛擬無線端口的標識相關聯的目的地址。
(6)根據(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轉發表包括所述無線站的虛擬無線端口的多個目的地址及相關地址。
(7)根據(6)所述的方法,進一步包括:從所述外部網路中的所述節點接收第三幀,其中,所述第三幀包括第三源地址及第三目的地址;存取所述轉發表以確定與所述第三目的地址相關聯的虛擬無線端口;以及通過與所述第三目的地址相關聯的虛擬無線端口傳輸所述第三幀,其中,所述第三幀包括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並包括所述第三源地址及所述第三目的地址。
(8)根據(7)所述的方法,其中,與所述第三目的地址相關聯的虛擬無線端口經由直接無線鏈路可操作地耦接至另一無線站。
(9)一種可操作地用於無線區域網路(WLAN)中的橋接操作模式的無線站,包括:至少一個處理模組,可操作地:從外部網路中的節點接收第一幀,其中,所述第一幀包括源地址及目的地址;以及生成用於通過所述無線區域網路傳輸至接入點的第二幀,其中,所述第二幀包括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所述源地址及所述目的地址。
(10)根據(9)所述的無線站,其中,所述處理模組進一步可操作地通過以下操作來生成所述第二幀:將所述幀從第一協議轉換到第二協議並在經轉換的所述幀中包括以下各項中的至少一項:與所述接入點的地址相對應的發射地址、與所述無線站的地址相對應的接收地址。
(11)根據(9)所述的無線站,其中,所述至少一個處理模組進一步可操作地:通過所述無線區域網路從所述接入點接收第三幀,其中,所述第三幀包括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並包括第二源地址及第二目的 地址;存取包括一組目的地址及相關網路介面端口的網路介面表;根據所述網路介面表確定與所述第二目的地址相關聯的相關網路介面端口;以及通過所述相關網路介面端口轉發所述第三幀。
(12)根據(11)所述的無線站,其中,所述至少一個處理模組進一步可操作地:將所述第三幀從第一協議轉換到第二協議並在所述第三幀中包括所述第二源地址及所述第二目的地址。
(13)根據(11)所述的無線站,其中,所述至少一個處理模組進一步可操作地:通過所述無線站的第一虛擬無線端口接收所述第三幀;確定所述第三幀的第二源地址;以及在轉發表中將所述第二源地址儲存為與所述第一虛擬無線端口的標識相關聯的目的地址。
(14)根據(13)所述的無線站,其中,所述轉發表包括所述無線站的虛擬無線端口的多個目的地址及相關地址。
(15)根據(14)所述的無線站,其中,所述至少一個處理模組進一步可操作地:從所述外部網路中的節點接收第四幀,其中,所述第四幀包括第三源地址及第三目的地址;存取所述轉發表以確定與所述第三目的地址相關聯的虛擬無線端口;以及通過與所述第三目的地址相關聯的虛擬無線端口轉發所述第四幀,其中,所述第三幀包括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並包括所述第三源地址及所述第三目的地址。
(16)根據(15)所述的無線站,其中,與所述第三目的地址相關聯的虛擬無線端口經由直接無線鏈路可操作地耦接至所述 無線區域網路中的另一無線站。
(17)一種可操作地用於無線區域網路(WLAN)中的橋接操作模式的接入點,包括:無線介面,可操作地從所述無線區域網路中的無線站接收第一幀,其中,所述第一幀包括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源地址及目的地址;儲存器,可操作地儲存橋接表,其中,所述橋接表包括一組MAC地址及所述無線區域網路中的關聯無線站;以及至少一個處理模組,可操作地:存取所述橋接表;確定與所述第一幀中的所述目的地址相關聯的無線站;生成用於通過所述無線介面傳輸至所述無線站的第二幀,其中,所述第二幀包括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所述源地址、所述目的地址、所述無線站的發射地址及所述接入點的接收地址。
(18)根據(17)所述的接入點,其中,所述至少一個處理模組可操作地:處理針對所述無線區域網路的生成樹協議;確定在所述無線區域網路中的無線站與所述接入點之間轉發的幀中的循環;以及將命令傳輸至請求阻擋來自所述無線站的傳輸的所述無線站中的至少一個。
(19)根據(18)所述的接入點,其中,動作幀中包括所述命令。
(20)根據(19)所述的接入點,其中,所述動作幀具有阻擋端口的動作類型及識別用於阻擋的至少一個所述無線站的端口的一個或多個字段。
100‧‧‧無線網路
110‧‧‧基本服務集
120‧‧‧AP
122‧‧‧無線站(STA)
150‧‧‧物理層協議數據單元(PPDU)
152‧‧‧前導碼
154‧‧‧PLCP報頭
156‧‧‧介質存取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MPDU)
158‧‧‧幀控制
160‧‧‧持續時間/ID
162‧‧‧地址1
164‧‧‧地址2
166‧‧‧地址3
168‧‧‧地址4
170‧‧‧序列ID
172‧‧‧MAC級服務數據單元(MSDU)
174‧‧‧幀校驗序列(FCS)
176‧‧‧原型版本
178‧‧‧類型
180‧‧‧子類型
182‧‧‧數據源(ToDS)
184‧‧‧自數據源(FromDS)
186‧‧‧重試
188‧‧‧電源管理
190‧‧‧更多數據
192‧‧‧有線等效保密位元密鑰(WEP)
194‧‧‧保留位元
196‧‧‧操作模式
200‧‧‧虛擬分佈式網橋
156a‧‧‧第一MPDU(MPDU1)
156b‧‧‧第二MPDU(MPDU2)
202a‧‧‧節點A
202b‧‧‧節點B
204‧‧‧外部網路
204a‧‧‧外部網路A
204b‧‧‧外部網路B
210‧‧‧輸入幀
210a‧‧‧幀
210b‧‧‧幀
220‧‧‧橋接表
224‧‧‧動作幀
230‧‧‧DLS請求幀
232‧‧‧DLS確認消息
124‧‧‧無線端口(wPort)
250‧‧‧網橋
252‧‧‧端口
260‧‧‧網路介面表
172‧‧‧MAC級服務數據單元(MSDU)
274‧‧‧控制器模組
275‧‧‧配置(Config)模組
276‧‧‧頻寬保留(BW Resv)模組
278‧‧‧生成樹模組
280‧‧‧轉發模組
282‧‧‧地址學習模組
284‧‧‧網橋端口命令
286‧‧‧網橋協議數據單元(BPDU)
256‧‧‧端口
300‧‧‧混合網橋
156a‧‧‧MPDU1
156b‧‧‧MPDU2
302‧‧‧虛擬無線端口
304a‧‧‧轉發表
304b‧‧‧轉發表
304c‧‧‧轉發表
400‧‧‧動作幀
402‧‧‧MAC報頭
404‧‧‧類別
406‧‧‧動作詳情字段
408‧‧‧幀校驗序列(FCS)字段
410‧‧‧動作類型字段
412‧‧‧元素字段
414‧‧‧阻擋端口
416‧‧‧無線站的站ID或MAC地址和/或虛擬端口地址
418‧‧‧流量類型
256a~256c‧‧‧網橋控制模組
450~490‧‧‧步驟
500~520‧‧‧方法
600‧‧‧網路介面模組
602‧‧‧主機介面模組
604‧‧‧儲存器
606‧‧‧一個或多個處理模組
608‧‧‧實現邏輯鏈路控制(LLC)模組
610‧‧‧介質存取控制(MAC)模組
612‧‧‧邏輯數據鏈路層
614‧‧‧物理層會聚協議(PLCP)模組
60‧‧‧無線介面/無線電
18‧‧‧主機設備
50‧‧‧處理模組
52‧‧‧儲存器
54‧‧‧無線電介面
56‧‧‧輸出介面
58‧‧‧輸入介面
60‧‧‧無線電
62‧‧‧主機介面
64‧‧‧基頻處理模組
66‧‧‧儲存器
68-72‧‧‧多個射頻(RF)發射器
74‧‧‧發射/接收(T/R)模組
76-80‧‧‧RF接收器
82-86‧‧‧天線
88‧‧‧出站數據
90‧‧‧出站符號流
92‧‧‧出站RF訊號
94‧‧‧入站RF訊號
96‧‧‧入站符號流
98‧‧‧入站數據
100‧‧‧本地振盪模組
102‧‧‧模式選擇訊號
圖1示出了無線網路中的基本服務集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
圖2示出了物理層協議數據單元(PPDU)的格式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
圖3示出了基本服務集110中的STA橋接操作模式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
圖4A至圖4C示出了STA橋接操作模式下的MPDU的生成方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
圖5示出了MAC地址學習的方法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
圖6示出了MAC地址學習的方法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
圖7示出了利用直接通訊的STA橋接操作模式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
圖8示出了STA橋接操作模式下的基本服務集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
圖9示出了作為虛擬分佈式網橋的基本服務集110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
圖10示出了點對點模型中的STA橋接操作模式下的基本服務集110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
圖11示出了點對點模型中的STA橋接操作模式的操作方法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
圖12示出了具有直接鏈路設置的點對點模型中的STA橋接操作模式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
圖13示出了在STA橋接操作模式的點對點模型中控制一個或多個管理功能的接入點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
圖14示出了動作幀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
圖15示出了接入點在STA橋接操作模式的點對點模型中控制 一個或多個第2層網橋協議或網路功能的方法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
圖16A至圖16D示出了在IEEE 802.11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與IEEE 802.3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之間轉發幀的方法的實施方式的邏輯流程圖。
圖17示出了在MAC端口介面之間轉發MSDU的方法的實施方式的邏輯流程圖。
圖18示出了針對無線設備的架構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
圖19示出了針對接入點的架構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
圖20更詳細地示出了無線設備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
出於所有目的,以下IEEE標準/標準草案由此通過引用全部併入本文並構成本專利申請的一部分:IEEE Std 802.11TM-2012,“IEEE Standard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Specific requirements;Part 11: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and Physical Layer(PHY)Specifications”,IEEE電腦協會,由LAN/MAN標準委員會主辦,IEEE Std 802.11TM-2012,(IEEE Std 802.11-2007的修訂),共2793頁(包括pp.i-xcvi,1-2695)。
IEEE Std 802.11nTM-2009,“IEEE Standard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Specific requirements;Part 11: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and Physical Layer(PHY)Specifications;Amendment 5:Enhancements for Higher Throughput”,IEEE電腦協會,IEEE Std 802.11nTM-2009,(按照IEEE Std 802.11kTM-2008、IEEE Std 802.11rTM-2008、IEEE Std 802.11yTM-2008及IEEE Std 802.11rTM-2009的修訂對IEEE Std 802.11TM-2007進行修訂),共536頁(包括pp.i-xxxii,1-502)。
2011年11月的IEEE草案P802.11-REVmbTM/D12(按照IEEE Std 802.11kTM-2008、IEEE Std 802.11rTM-2008、IEEE Std 802.11yTM-2008、IEEE Std 802.11wTM-2009、IEEE Std 802.11nTM-2009、IEEE Std 802.11pTM-2010、IEEE Std 802.11zTM-2010、IEEE Std 802.11vTM-2011、IEEE Std 802.11uTM-2011及IEEE Std 802.11sTM-2011的修訂對IEEE Std 802.11TM-2007進行修正),“IEEE Standard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Specific requirements;Part 11: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and Physical Layer(PHY)Specifications”,由IEEE電腦協會的LAN/MAN標準委員會的802.11工作組制定,共2910頁(包括pp.i-cxxviii,1-2782)。
2012年3月的IEEE P802.11acTM/D2.1,“Draft STANDARD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Specific requirements,Part 11: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and Physical Layer(PHY)specifications,Amendment 4:Enhancements for Very High Throughput for Operation in Bands below 6 GHz”,由802委員會的802.11工作組制定,共363頁(包括pp.i-xxv,1-338)。
2012年3月的IEEE P802.11adTM/D6.0,((基於IEEE P802.11REVmb D12.0的修訂草案)(按照IEEE 802.11ae D8.0和IEEE 802.11aa D9.0的修訂對IEEEP802.11REVmb D12.0進行修訂),“IEEE P802.11adTM/D6.0 Draft Standard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Specific Requirements-Part 11: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and Physical Layer(PHY)Specifications-Amendment 3:Enhancements for Very High Throughput in the 60 GHz Band”,由IEEE-SA標準化委員會、IEEE電腦協會的IEEE 802.11委員會贊助,共664頁。
IEEE Std 802.11aeTM-2012,“IEEE Standard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Specific requirements;Part 11: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and Physical Layer(PHY)Specification”,“Amendment 1:Prioritization of Management Frames”,IEEE電腦協會,由LAN/MAN標準委員會主辦,IEEE Std 802.11aeTM-2012,(對IEEE Std 802.11TM-2012的修訂),共52頁((包括pp.i-xii,1-38)。
2012年3月的IEEE P802.11afTM/D1.06,(按照IEEE Std 802.11aeTM/D8.0、IEEE Std 802.11aaTM/D9.0、IEEE Std 802.11adTM/D5.0及IEEE Std 802.11acTM/D2.0的修訂對IEEE Std 802.11REVmbTM/D12.0進行修訂),“Draft Standard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Specific requirements-Part 11: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and Physical Layer(PHY)Specifications-Amendment 5:TV White Spaces Operation”,由IEEE 802委員會的802.11工作組制定,共140頁(包括pp.i-xxii,1-118)。
針對區域網路和城域網的IEEE 802.1D標準:介質存取控制(MAC)橋,2004版。
IEEE 802.1Q-2011及IEEE 802.1Q-2012,題目為“IEEE Standard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Media Access Control(MAC)Bridges and Virtual Bridge Local Area Networks”,2011及2012版。
針對乙太網LAN的IEEE 802.3xx標準,於1973年至2012年間由IEEE 802.3工作組發佈,包括2012年發佈的IEEE 802.3-12作為並有802.3at/av/az/ba/bc/bd/bf/bg修訂本的基本標準的修正。
2006年2月的MoCA MAC/PHY v1.0規範及2010年6月的MOCA MAC/PHY v2.0規範。
2009年10月9日的ITU建議G.9960、G.9961 G.hn/HomeGrid及2007年1月的ITU建議G.9954 HomePNA3.1。
圖1示出了諸如符合IEEE 802.11協議(包括IEEE 802.11a、b、g、n)或其他類型無線網路協議的無線網路100中的基本服務集110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在實施方式中,基本服務集(BSS)110包括接入點120及一個或多個無線站122。
無線網路100中可能存在針對基本服務集110的不同配置及拓撲結構,諸如獨立基本服務集(IBSS)、服務質量基本服務集(QBSS)、擴展服務集(ESS)等。例如,在獨立基本服務集(IBSS)中,無線站122以對等方式無線連接。雖然某些無線站122因範圍限制而不能與其他所有站通訊,但是無線站122可彼此直接通訊。IBSS中沒有中繼功能,所以站必須在彼此的範圍內以便直接通訊。
基礎結構基本服務集是具有接入點(AP)的基本服務集拓撲結構。接入點為BSS提供中繼功能。BSS 110中的無線站122與接入點120通訊,並且幀在無線站122之間通過接入點120被中繼。中繼功能增加了BSS 110的範圍。基本服務集標識(BSSID)唯一地識別BSS(然而SSID可以用於多個可能重疊的BSS)。在基礎結構BSS中,BSSID是無線接入點(AP)的MAC地址。在IBSS中,BSSID是由46位元隨機數生成的本地管理MAC地址。
圖1的基本服務集110的實施方式中的AP 120及無線站122可兼容任意數量的通訊協議和/或標準,例如IEEE 802.11(a)、IEEE 802.11(b)、IEEE 802.11(g)、IEEE 802.11(n)以及本文描述的其他協議和功能。在實施方式中,AP 120同樣支持與IEEE 802.11x的先前版本的向後兼容性。在另一實施方式中,AP 120利用通訊頻寬、MIMO尺寸並按照IEEE 802.11n操作標準的當前版本或IEEE 802.11x標準的將來版本或其他類似協議及標準支持的數據吞吐率來支持與無線站122的通訊。在實施方式中,AP 120支持同時與多於一個的無線站122通訊。同時通訊可以經由OFDM音調分配(例如,給定集群中一定數量的OFDM音調)、MIMO尺寸複用或通過其他技術服務。例如,利用某些同時通訊,AP 120可以分配其多根天線中的一根或多根以分別支持與每個無線站122通訊。
在當前802.11操作標準中,無線站(STA)122是不能橋接至外部網路的終端設備。缺乏橋接將當前基本服務集的拓撲限制為“末端網路(stub network)”並阻止AP-STA無線鏈路被用作其他網路之間的連接路徑(主幹)。例如,在當前定義的IEEE 802.11網路中,兩個設備(AP-STA、STA-AP-STA或STA-STA)之間的無線路徑當前不能充當外部網路的節點與基本服務集110之間的連接鏈路。雖然存在部分解決方案以克服橋接功能的不足,但這些解決方案僅是專用的且限於特定類型的流量和/或基於第3層協議(諸如,IP多播向MAC多播轉換、NAT-網路地址轉換)。因此,需要基本服務集110中的無線站122(例如,根據IEEE 802.11x或相似類型的無線區域網路標準/協議操作的站)具有利用第2層協議橋接至外部網路的節點的功能。
在本文中針對基本服務集110描述第2層無線站(STA)橋接操作模式的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在STA橋接操作模式下,基本 服務集(BSS)110中的無線站能夠形成對於外部網路中的一個或多個節點的第2層網橋。
圖2示出了包括STA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的物理層協議數據單元(PPDU)150的格式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PPDU 150在PPDU 150的有效載荷部分中包括前導碼152、PLCP報頭154以及介質存取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MPDU)156。MPDU 156是無線網路100的AP 120及STA 122中的第2層邏輯實體(數據鏈路層)之間交換的PPDU 150有效載荷中包括的第2層數據鏈路層幀。實施方式中的MPDU 156包括封裝在MPDU 156幀體中的MAC級服務數據單元(MSDU)172。在實施方式中,MSDU 172在第2層中例如由協議棧中的邏輯鏈路控制(LLC)子層生成。
一般來說,限定三個類型的MPDU 156:管理幀、控制幀及數據幀。數據幀通常包括MAC級服務數據單元(MSDU)172,而管理幀和控制幀不包括。在該示例中,儘管在實施方式中多個MSDU 172也可以被聚合為單個MPDU 156數據幀,但MPDU 156是數據幀並包括封裝在MPDU 156數據幀中的至少一個MSDU 172。也可以實現其他類型的MPDU 156,諸如管理幀和數據幀,如本文所述。MPDU 156包括以下示例性字段:幀控制158、持續時間/ID 160、地址1 162、地址2 164、地址3 166、序列ID 170、地址4 168及幀校驗序列(FCS)174。MPDU 156的幀控制字段158包括不同字段,例如原型版本176、類型178、子類型180、至數據源(ToDS)182、自數據源(FromDS)184、重試186、電源管理188、更多數據190、有線等效保密位元密鑰(WEP)192及保留位元194。下表對示例MPDU 156中的字段進行進一步闡述。其他字段或額外字段或類似字段在本文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在MPDU 156中實現以提供相同或類似功能。
ToDS 182及FromDS 184字段(上文在MPDU 156的幀控制字段158中描述)定義四個操作模式。第一操作模式(當ToDS=0且FromDS=0時)表明獨立基本服務集(IBSS)(也稱為具有對等通訊的自組織網路)中的站到站流量或QoS增強基本服務集(QBSS)中的QSTA到QSTA流量。第二操作模式(當ToDS=0 且FromDS=1時)包括作為基本服務集中的中繼的接入點(AP)並表明AP到站流量。第三操作模式(當ToDS=1且FromDS=0時)包括作為基本服務集(BSS)中的中繼的AP並表明站到AP流量。在前三種操作模式下,使用如下三個地址:BSSID、發送站的指定MAC地址及目的站的指定MAC地址。
目前,當MPDU 156中ToDS=1且FromDS=1時,無線分佈系統(WDS)模式由IEEE 802.11操作標準定義。WDS操作模式支持不同基本服務集中的兩個接入點之間的無線鏈路。當在兩個接入點之間建立WDS鏈路時,可使用MAC報頭中的四個可用地址字段:起始站的源地址(SA)、接收站的目的地址(DA)、起始接入點的MAC地址(TA)及接收接入點的MAC地址(RA)。
在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當ToDS=1且FromDS=1時針對基本服務集定義另一個操作模式,稱之為無線站(STA)橋接操作模式(例如,而不是WDS操作模式)。雖然當ToDS=1且FromDS=1時描述了STA橋接操作模式,如所表明的,但可替代地或除了該方法之外也可使用PPDU 150中的其他字段或額外字段或參數來表明STA橋接操作模式。對當前802.11操作標準的這些修改是示例性的。其他字段、幀、修改或添加可以在802.11操作標準中實現以執行本文描述的類似STA橋接功能。另外,無線網路可以在專有操作模式下執行本文描述的STA橋接功能,而不修改當前802.11操作標準。
在STA橋接操作模式下,基本服務集110的無線站122能夠在第2層與其他外部網路中的一個或多個節點橋接。在本文描述的實施方式中,基本服務集110被邏輯建模為虛擬分佈式網橋200。基本服務集110的AP 120在邏輯上用作虛擬分佈式網橋的控制平面並執行虛擬分佈式網橋的轉發功能,而BSS 110的一個或多個無線站(STA)122在邏輯上用作虛擬分佈式網橋的端口。在另一實施方式中,對於本文描述的STA橋接操作模式而言,基 本服務集110中的無線鏈路被邏輯建模為包括AP/無線站及連接橋的邏輯混合橋的端口之間的點對點鏈路。在該點對點實施方式中,BSS 110的AP 120在邏輯上用作BSS 110的控制平面用於某些管理目的。
圖3示出了基本服務集110中的STA橋接操作模式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在該實施方式中,基本服務集110模擬虛擬分佈式網橋200,其中,無線站122是虛擬分佈式網橋200的邏輯端口且AP 120模擬虛擬分佈式網橋200的控制平面並執行轉發功能。圖3中的節點A 202a和/或節點B 202b是一個或多個外部網路204中的節點並且不被視為基本服務集110的一部分。例如,節點A 202a和/或節點B 202b是外部網路204(諸如有線網路、同軸電纜多媒體聯盟(MoCA)兼容網路、乙太網兼容區域網路、G.hn兼容家庭網路等)中的節點。在實施方式中,節點A和/或節點B利用有線介質(諸如電源線、電話線、同軸電纜、光纖電纜等)分別與無線站A 122和無線站B 122連接。在另一實施方式中,節點A和/或節點B是利用至無線站A 122和無線站B 122的無線連接的一個或多個外部無線網路中的節點。例如,節點A和/或節點B可以是外部網路204(諸如蜂窩電話系統、IEEE 802.11網路、藍芽網路或其他類型的基於射頻的網路)中的節點。節點A和節點B例如可以包括家庭和/或企業中的聯網設備,諸如機上盒、電視機、個入電腦、筆記本電腦、伺服器、遊戲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或其他類型的處理設備。
在運行中,外部網路A 204a中的節點A 202a通過有線或無線連接向基本服務集110中的站A 122發射具有目的MAC地址為節點B 202b(DA=NodeB)及源MAC地址為節點A 202a(SA=NodeA)的第一幀210a(例如,第2層乙太網幀或第3層IP數據包)。站A 122通過網路介面接收幀210a並將幀210a轉換到或封裝到第一MPDU(MPDU1)156a中。MPDU1 156a表明STA橋接操作模式 (例如,ToDS=1且FromDS=1)並包括節點A的源MAC地址及節點B的目的MAC地址。站A 122通過基本服務集110中的無線介面向AP 120發射MDPU1 156a。
AP 120從MPDU1 156中檢索節點B的目的MAC地址並使用橋接表220來確定出口無線站122。橋接表220與MAC地址查找表類似,除了該橋接表列出基本服務集110中的一組MAC地址及相關無線站122之外。AP 120利用所學到的目的MAC地址及相關橋接無線站122來填充橋接表220。AP 120根據橋接表220確定針對目的MAC地址的相關橋接無線站122並生成第二MPDU(MPDU2)156b。MPDU2 156b表明STA橋接操作模式(例如,ToDS=1且FromDS=1)並包括節點A的源MAC地址及節點B的目的MAC地址。AP 120將MPDU2 156b發射至橋接站B 122。
站B 122接收MPDU2 156b並存取節點B的目的MAC地址。站B 122確定與節點B的目的MAC地址相關聯的網路介面。站B 122然後生成包括節點A的源MAC地址及節點B的目的MAC地址的幀210b(例如,第2層乙太網幀或第3層IP數據包),並通過網路介面向節點B發射幀210b。基本服務集110的無線站122由此能夠在第2層與外部網路204中的節點A及B橋接。
圖4A至圖4C更詳細地示出了STA橋接操作模式下的MPDU 156的生成方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再者,在該實施方式中,基本服務集110模擬虛擬分佈式網橋200,其中,無線站122是虛擬分佈式網橋200的邏輯端口且AP 120模擬虛擬分佈式網橋200的控制平面並執行轉發功能。在運行中,如圖4A所示,外部網路204中的節點A 202向站A 122發射具有目的MAC地址為節點B及源MAC地址為節點A的幀210a(例如,第2層乙太網幀或第3層IP數據包)。站A 122將幀210a轉換到或封裝到MPDU1 156a的幀體中的MSDU 172中。MPDU1 156a表明STA橋接操作模式(例如,設置ToDS=1且FromDS=1)。MPDU1 156a 還包括節點B的目的MAC地址(例如,ADDR3字段166中的DA)、節點A的源MAC地址(ADDR4字段168中的SA)以及作為發射地址(ADDR2字段164中的TA)的站A的MAC地址、作為接收地址(ADDR1字段162中的RA)的AP 120的BSSID(或MAC地址)。當由AP 120接收具有橋接操作模式(例如,ToDS=Set且FromDS=Set)指示的MPDU1 156a時,AP在橋接表160中查找目的MAC地址(DA),以便確定橋接目的地(在該示例為站B 122)的無線站122的MAC地址。
如圖4C所示,AP 120然後生成MPDU2 156b。MPDU2表明STA橋接操作模式並包括節點B的目的MAC地址(ADDR3字段166中的DA)、節點A的源MAC地址(ADDR4字段168中的SA)以及作為接收地址(ADDR1字段162中的RA)的站B的MAC地址,並且AP 120的BSSID(或MAC地址)是發射地址(ADDR2字段164中的TA)。
當由站B 122接收具有STA橋接操作模式(例如,ToDS=Set且FromDS=Set)指示的MPDU2 156b時,站B 122提取節點B的目的MAC地址(ADDR3字段166中的DA)以及節點A的源MAC地址(ADDR4字段168中的SA)並識別與目的地址相對應的網路介面。站B將MPDU2轉換為針對節點B合適的第2層或第3層幀(例如,MSDU、乙太網幀等),該幀包括節點B的目的MAC地址及節點A的源MAC地址。如圖4C所示,站B 122然後通過所識別的網路介面向節點B發射幀210b。
圖5示出了用於由AP 120進行MAC地址學習以填充橋接表220的方法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在該實施方式中,基本服務集110模擬虛擬分佈式網橋200,其中,無線站122是虛擬分佈式網橋200的邏輯端口並且AP 120模擬虛擬分佈式網橋200的控制平面並執行轉發功能。當AP 120從STA橋接操作模式下的站接收MPDU時,可操作地填充橋接表160,列出具有橋接無線站的 相關MAC地址(ADDR2字段164中的TA)的外部節點的源MAC地址(ADDR4字段168中的SA)。在圖5的示例中,站A 122接收具有針對節點A 202a的源MAC地址的幀210。站A 122將MPDU1 156a發射至AP 120,列出針對節點A 202a的源MAC地址並插入其MAC地址作為發射地址。AP 120由此確定站A是用於節點A的源MAC地址的橋接站。然後利用與橋接無線站A的MAC地址的RA相關聯的節點A的目的地址填充橋接表160。因此,當AP 120接收STA橋接操作模式下的MPDU時,利用一組目的MAC地址及相關橋接無線站填充橋接表220。在實施方式中,當AP 120在預先配置的一段時間之後無法接收MPDU或具有MAC地址的其他類型的幀時,橋接表中的MAC地址條目可能會到期。
當AP 120接收具有橋接表220中未列出的目的單播MAC地址(例如未知目的MAC地址)或多播MAC地址的輸入MPDU 156時,AP 120在實施方式中可操作地將廣播MPDU 156發射至基本服務集110中的一個或多個無線站122。AP 120將與輸入MPDU中相同的序列ID 170保持在廣播MPDU。因此,廣播MPDU的序列ID 170與具有未知目的MAC地址或多播MAC地址的序列ID相同。
當接收無線站122接收具有STA橋接操作模式指示的MPDU且DA是多播或廣播地址時,接收無線站122確定MPDU序列ID 170是否與無線站122生成的最近MPDU的任意序列ID匹配。在匹配的情況下,無線站122丟棄MPDU。匹配表明無線站122向AP發射具有未知目的地址的原始MPDU,且無線站122因此丟棄MPDU以避免循環。否則,當序列ID 170未匹配時,無線站122從MPDU提取源MAC地址及目的MAC地址(SA,DA)並通過一個或多個網路介面將具有SA、DA的幀發射至無線站122橋接的節點。
圖6示出了用於由AP 120進行MAC地址學習以填充橋接表220的方法的另一實施方式。當基本服務集110中的無線站122通過網路介面從外部網路204的節點202接收入口幀時,無線站122確定入口幀202中的源地址是否是新的或是否在預定時間段內新接收的,諸如單播或多播MAC地址。當源MAC地址是新的(或在預定時間段內新接收的),無線站122為AP 120生成動作幀224以便向AP 120告知新的MAC地址。動作幀224在本文中被定義並被稱為橋接地址廣告動作幀。動作幀224包括以下字段:動作值、目的MAC地址及與具有目的MAC地址的節點橋接的無線站的MAC地址。將動作值設定為參數以表明橋接地址廣告動作幀。
當AP 120接收橋接地址廣告動作幀224時,可操作地填充橋接表220,列出具有橋接無線站的MAC地址的目的MAC地址。通過從基本服務集110中的各個無線站122接收橋接地址廣告動作幀224,AP 120利用一組目的地址及相關橋接無線站來填充橋接表220。在實施方式中,當AP在預先配置的一段時間之後無法接收MPDU或具有MAC地址的動作幀224時,橋接表中的MAC地址條目可能會到期或老化。
如本文所述,STA橋接操作模式下的MPDU的通訊是間接的。AP 120是用於STA橋接操作模式下的MPDU 156的中繼。當站122接收輸入幀210時,利用源MAC地址及目的MAC地址為AP 120生成MPDU 156。AP 120生成另一個MPDU 120並將其發射至與目的MAC地址相關聯的無線橋接站122。橋接STA之間的通訊由此是間接的,以AP 120為中繼。
圖7示出了利用直接通訊的STA橋接操作模式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在該實施方式中,在利用具有直接鏈路設置(DLS)的網格型配置的基本服務集110中採用STA橋接功能。在直接鏈路設置中,在不使用AP 120作為中繼的情況下,基本服務集110中可能會出現直接站到站幀傳輸。對於直接通訊配置中的STA橋接 操作模式,入口站A 220生成對於AP 120的DLS請求幀230以請求直接通訊鏈路。DLS請求幀230至少包括目的MAC地址(DA)。當AP 120從站A 220接收DLS請求幀230時,AP 120可操作地根據橋接表220確定與目的MAC地址相關聯的橋接無線站220。AP 120將包括橋接無線站220(圖7的示例中的站B)的MAC地址的DLS確認幀232返回站A。AP 120也可以為站B 122生成DLS確認消息232以通知站B直接鏈路設置。
站A然後直接將MPDU 156發射至站B 122以便與節點B橋接。從站A至站B的MPDU 156表明STA橋接操作模式(例如,ToDS=1,FromDS=1)並包括節點A的源MAC地址、節點B的目的MAC地址、接收站MAC地址(站B的RA)及發射站MAC地址(站A的TA)。
在實施方式中,DLS請求是MAC子層管理實體-橋接直接鏈路設置請求(MLME-BDLS)。DLS請求幀包括(例如)目的MAC地址、超時值及響應超時值等。在實施方式中,相關DLS確認幀包括(例如)針對目的MAC地址的橋接站的MAC地址、結果碼、能力訊息、超時值及支持率等。
在實施方式中,信標管理幀及探測響應幀被實現以宣傳基本服務集110中的AP 120與無線站122之間的STA橋接模式能力。在實施方式中,響應於無線站122的探測請求的探測響應管理幀中以及由AP 120定期播放的信標管理幀的BSS橋接元素參數中宣傳AP 120的STA橋接模式能力。
圖8示出了STA橋接操作模式下的基本服務集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在該實施方式中,基本服務集110模擬虛擬分佈式網橋200。AP 120是虛擬分佈式網橋的轉發實體且可操作地基於其在橋接表220中的學習映射在基本服務集中的無線站122之間轉發幀。在圖8的示例中,端口252是乙太網類型端口,諸如IEEE 802.3兼容乙太網端口。雖然只對站122示出一個端口252,但是 站S及站B可以包括額外端口252。端口252通過有線連接來介面至外部網路中的網橋250。網橋250是可操作地基於第2層尋址轉發幀的乙太網類型網橋。
在運行中,當通過端口252接收幀時,無線站122可操作地執行地址學習以填充網路介面表260。例如,在圖8中,站A 122通過端口1252接收包括SA=S1,DA=D2的幀210a。基於幀210a,站A 122可操作地以與S1的源地址相關聯的端口1 252的端口ID來填充或更新網路介面表260。在STA橋接操作模式的分佈式網橋模型的實施方式中,AP 120是虛擬分佈式網橋的轉發實體且可操作地在無線站122之間轉發幀,例如,站A不可操作地學習站B與具有DA=D2的節點橋接。因此,站A將幀210轉換為MPDU1 156以便通過AP 120轉發至橋接站。站A通過無線端口(wPort)124發射MPDU1 156。在本文中將更詳細地討論將幀210映射為MPDU1 156的處理及執行服務質量和排隊以通過wPort 124傳輸。
AP 120接收MPDU1並可操作地根據橋接表220確定與目的MAC地址相關聯的橋接無線站122。AP 120將SA=S1、DA=D2的MPDU2 156發射至站B 122。站B 122可操作地從MPDU2檢索目的地址並根據網路介面表260確定相關出口端口252。站B將MPDU2 156轉換為幀210b並執行服務質量和排隊以通過端口1 252傳輸,如本文更詳細討論的。
圖9示出了作為虛擬分佈式網橋的基本服務集110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AP 120包括虛擬分佈式網橋的控制平面270並提供轉發功能。AP 120中的控制器模組274可操作地為虛擬分佈式網橋提供一個或多個第2層網橋協議或網路功能。例如,控制器模組274包括配置模組275、頻寬保留模組276及生成樹模組278。生成樹模組278可操作地執行生成樹協議以確定基本服務集110中的循環並確定要阻擋的一個或多個無線端口124用於防止循環。頻寬保留(BW Resv)模組276提供服務質量功能以保留流過 基本服務集110的一定流量的頻寬。配置(Config)模組275跟蹤無線網路拓撲中的變化。
控制器模組274向充當分佈式網橋模型中的“虛擬端口”的無線站122發佈網橋協議數據單元(BPDU)286。BDPU 286包括用於生成樹協議(STP)的配置BPDU、用於通知網路拓撲結構的變化的拓撲結構變化通知(TCN)BPDU、用於跟蹤網路變化的拓撲結構變化通知確認(TCA)BPDU。網橋端口命令284也由控制器模組274發佈以開始及停止在端口252處轉發或執行其他端口配置。如本文更詳細討論的,網橋端口命令284可以被實現為動作幀。MAC級服務數據單元(MSDU)172(其包括於MPDU 156中)在無線站122之間轉發並在從端口252發射之前被轉換為幀210。轉發模組280在無線站122和端口252之間執行轉發功能。地址學習模組252可操作地控制橋接站122學習及其用於填充橋接表220的相關目的地址。
圖10示出了點對點模型中的STA橋接操作模式下的基本服務集110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在該實施方式中,基本服務集110的無線站122仍然能夠在第2層與其他外部網路中的一個或多個節點橋接。然而,基本服務集110中的無線鏈路在邏輯上被建模為邏輯混合網橋300的端口之間的點對點鏈路。混合網橋300邏輯上包括AP 120或無線站122及其連接的網橋250。針對無線站122的各無線鏈路動態創建虛擬無線端口124並分配有基本服務集110中自身唯一的MAC地址。
在針對STA操作模式的點對點模型中,AP 120不可操作地執行轉發功能並填充橋接表220。相反,連接的網橋250包括轉發表。轉發表映射針對無線站122的虛擬無線端口302的MAC地址及相關目的地址。
圖11示出了點對點模型中的STA橋接操作模式的操作方法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圖11示出了無線站122或AP 120及作為 邏輯混合網橋300的連接的網橋250。在STA橋接模式的點對點模型中,作為邏輯混合網橋300的一部分的網橋250可操作地執行地址學習以填充轉發表304。當MPDU 156通過無線站122的虛擬無線端口124接收時,網橋250學習可從虛擬無線端口124存取的源地址。將這些地址及相關虛擬無線端口124映射到轉發表304中。
在STA操作模式下,在圖11中所示的實例中,混合網橋B 300接收SA=S1且DA=D2的幀210a。混合網橋B 300存取轉發表304a並確定相關無線端口wPort3。混合網橋B 300(經由連接網橋250與混合網橋中的無線站122的乙太網端口252)向無線端口wPort3發射幀210。將具有SA=S1且DA=D2及STA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例如,ToDS=1,FromDS=1)的幀210映射到MPDU1 156a。在直接無線通訊中,MPDU1經由AP 120的wPort1發射至混合網橋A 300。混合網橋A 300存取D2的目的地址並根據轉發表304b確定出口虛擬無線端口wPort2。混合網橋A通過無線端口wPort2經由無線站C 122的無線端口wPort4向混合網橋C 300發射具有SA=S1且DA=D2及STA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例如,ToDS=1,FromDS=1)的MPDU2。混合網橋C 300存取D2的目的地址並根據轉發表304c確定出端口Port2。將MPDU2映射到SA=S1且DA=D2的幀210b並通過Port2發射。
圖12示出了具有直接鏈路設置的點對點模型中的STA橋接操作模式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在點對點模型中,為了支持直接鏈路設置,必須為新直接鏈路創建新虛擬無線端口。例如,在圖12中假設在無線站122與AP 120之間建立直接鏈路,如針對圖7所述,為了保持轉發表304的完整性,以唯一MAC地址動態創建站B中的新虛擬端口wPort5及站C中的wPort6,以支持直接鏈路。新虛擬端口影響轉發表304的映射(例如,與圖11中所示的間接通訊相比)。例如,混合網橋B 300的轉發表304a現在表明 目的地址D2可通過虛擬無線端口wPort5存取。並且轉發表304c現在表明目的S1可通過虛擬無線端口wPort6存取。因此,在點對點模型中,兩個無線站122之間建立的直接鏈路要求為新的虛擬無線端口動態創建唯一MAC地址用於直接鏈路。
STA橋接操作模式的點對點模型中存在的問題是無線站122仍然需要由基本服務集110中的AP 120控制以便建立並配置無線鏈路,包括認證、加密、位元率選擇、頻寬管理、度量等。在實施方式中,AP 120在點對點模型中保持對一個或多個管理功能的控制並在邏輯上充當BSS 110中了針對這些管理功能的控制平面。
圖13示出了在STA橋接操作模式的點對點模型中控制一個或多個管理功能的AP 120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在實施方式中,AP 120可操作地管理基本服務集110中的無線鏈路。例如,AP 120包括可操作地控制無線鏈路的建立、無線站之間的直接鏈路(例如,DLS)的建立、無線鏈路的加密設置、無線鏈路的位元率選擇、無線鏈路之間的頻寬管理、性能指標等的控制器模組274。AP 120可操作地執行與基本服務集110中無線資源及無線站122的管理、控制或配置相關的其他IEEE 802.11功能。
AP 120也可以單獨或利用連接網橋250的指示管理一個或多個第2層網橋協議或網路功能。例如,AP 120可以包括配置模組275、頻寬保留模組276及生成樹模組278中的一個或多個。頻寬保留(BW Resv)模組276提供服務質量功能以保留流過基本服務集110的一定流量的頻寬。配置(Config)模組275跟蹤無線網路拓撲結構的變化。
生成樹模組278可操作地執行一個或多個生成樹協議處理以檢測基本服務集110中的循環並確定要阻擋的一個或多個無線端口124用於防止循環。例如,在點對點模型中,多播或廣播幀可以從接收無線站122發射至AP 120。響應於此,AP 120將幀多點傳送至基本服務集110中的無線站122。接收無線站122不應將幀 多點傳送至它的其他端口,否則可能會出現循環。為了避免循環,AP 120管理生成樹協議以確定基本服務集110中的循環。AP 120可操作地向無線站122發佈命令以“阻擋”來自一個或多個虛擬無線端口124的出口流量(與響應於STP將乙太網網橋端口置於“阻擋”狀態的情況類似),從而防止循環。在實施方式中,AP 120向點對點模型下的無線站122發佈網橋協議數據單元(BPDU)286。在另一實施方式中,AP 120發佈動作幀以控制無線站122。例如,AP 120可以發佈動作幀以命令指定無線站122“阻擋”來自一個或多個無線端口124的出口流量。
圖14示出了動作幀400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雖然對於本文描述的相同或類似功能來說可以使用其他類型的管理或控制幀,但是實施方式中的動作幀400是IEEE 802.11類型的管理幀。動作幀400的MAC報頭402例如包括目的和源地址字段、持續時間字段、BSS ID字段、序列控制字段及幀控制字段。幀校驗序列(FCS)字段408是動作幀400端部的冗餘校驗以檢查其完整性。動作詳情字段406包括動作類型字段410及動作元素字段412。動作類型字段410指定所採取的動作的類型。動作元素字段412包括針對所採取的動作的類型的一個或多個參數。
在實施方式中,為AP 120定義動作幀400以命令無線站122阻擋無線端口124的流量。動作類型410指定阻擋端口414的類型的動作。元素字段412(例如)指定無線站的站ID或MAC地址和/或虛擬端口地址416(諸如在點對點模型中,當在無線站處創建具有唯一MAC地址的多個虛擬端口時)。元素字段412還可以指定要阻擋的流量類型418,諸如入口流量、出口流量或全部流量。其他動作幀400可以指定額外動作類型410及元素412以便執行STA橋接操作模式所需的其他管理功能。
圖15示出了AP 120在STA橋接操作模式的點對點模型中控制一個或多個第2層網橋協議或網路功能的方法的實施方式的示 意框圖。BPDU 286在網橋250的網橋控制模組256之間通訊以便執行第2層網橋協議或網路功能,諸如STP、拓撲結構變化及更新等。然而,AP 120對BSS 110執行一個或多個控制功能。AP 120中的控制模組274可操作地向BSS 110中的無線站122發射動作幀400(或用於實現網橋端口命令284的其他類型的幀)。例如,如本文所述,AP 120可以管理生成樹協議以確定基本服務集110中的循環。AP 120然後可操作地向無線站122發佈動作幀400以“阻擋”來自一個或多個虛擬無線端口124的出口流量以防止循環。AP 120還可以向無線站發佈動作幀400以保留頻寬或配置虛擬無線端口124。
圖16A至圖16D示出了無線設備的IEEE 802.11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與IEEE 802.3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諸如AP 120或STA 122)之間轉發幀的方法的實施方式的邏輯流程圖。IEEE 802.11協議包括無線區域網路(WLAN)協議,諸如IEEE 802.11a、b、g、n協議或通過引用併入本文的其他IEEE 802.11協議。IEEE 802.3協議包括在1973至2012年間由IEEE 802.3工作組發佈的基於乙太網LAN的IEEE 802.3xx標準或有線介面的其他乙太網協議。IEEE 802.1Q-2011及IEEE 802.1Q-2012描述了如本文圖8至圖10中所示的IEEE 802.3協議兼容端口之間的轉發過程功能。本文中圖16示出了對轉發過程進行的多種修改,以增強IEEE 802.11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與IEEE 802.3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之間的轉發。
圖16A示出了在IEEE 802.3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與另一IEEE 802.3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之間轉發幀的方法的實施方式的邏輯流程圖。在步驟450中,MSDU在IEEE 802.3 MAC端口介面的入口隊列處接收。在步驟452中MSDU大致根據本文針對圖8至圖10由IEEE 802.1Q-2011描述的轉發處理功能進行轉發。在步驟454中,根據IEEE 802.3協議隊列選擇處理來選擇傳輸隊列。 例如,響應於基於IEEE 802.1Q-2012中定義的流量類型分配給MSDU的優先順序來選擇傳輸隊列。在步驟456中,將MSDU置於所選的傳輸隊列以供傳輸。
圖16B示出了在IEEE 802.3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與IEEE 802.11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之間轉發幀的方法的實施方式的邏輯流程圖。在步驟460中,在IEEE 802.3 MAC端口介面的入口隊列處接收MSDU。在步驟462中MSDU大致根據本文針對圖8至圖10由IEEE 802.1Q-2011描述的轉發處理功能進行轉發。在步驟464中,將MSDU從IEEE 802.3協議兼容MSDU格式轉換為IEEE 802.11協議兼容MSDU格式。在步驟466中,根據IEEE 802.11協議隊列選擇處理來選擇傳輸隊列。例如,響應於基於IEEE 802.11協議中定義的流量類型分配給MSDU的優先順序來選擇傳輸隊列。在步驟468中,將MSDU置於所選的傳輸隊列以供傳輸。
圖16C示出了在IEEE 802.11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與IEEE 802.3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之間轉發幀的方法的實施方式的邏輯流程圖。在步驟470中,在IEEE 802.11 MAC端口介面的入口隊列處接收MSDU。在步驟474中,對MSDU執行控制端口過濾。例如,執行包括多播端口管理及多播反射防止的多播處理。在多播反射中,如本文所述,具有STA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並具有DA的MSDU是多播或廣播地址,接收無線站122確定MSDU序列ID 170是否與無線站122生成的最新MSDU的任意序列ID匹配。在匹配的情況下,無線站122丟棄MPDU。匹配表明無線站122發射原始MPDU,且無線站122因此丟棄MPDU以避免循環。另外,無線站122還可以確定是否已阻擋針對MSDU的入口端口和/或流量類型。還可以執行其他類型的控制端口過濾。在步驟474中,MSDU大致根據針對本文圖8至圖10由IEEE 802.1Q-2011描述的轉發處理功能進行轉發。在步驟476中,將MSDU從IEEE 802.11協議兼容MSDU格式轉換為IEEE 802.3協議兼容MSDU格式。在 步驟478中,根據IEEE 802.3隊列選擇處理來選擇傳輸隊列。例如,響應於基於IEEE 802.1Q-2012中定義的流量類型分配給MSDU的優先順序來選擇傳輸隊列。在步驟480中,將MSDU置於所選的傳輸隊列以供傳輸。
圖16D示出了在IEEE 802.11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與IEEE 802.11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之間轉發幀的方法的實施方式的邏輯流程圖。在步驟482中,在IEEE 802.11 MAC端口介面的入口隊列處接收MSDU。在步驟484中,對MSDU執行控制端口過濾。例如,執行包括多播端口管理及多播反射防止的多播處理。在多播反射中,如本文所述,具有STA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並具有DA的MSDU是多播或廣播地址,接收無線站122確定MSDU序列ID 170是否與無線站122生成的最新MSDU的任意序列ID匹配。在匹配的情況下,無線站122丟棄MPDU。匹配表明無線站122發射原始MPDU,且無線站122因此丟棄MPDU以避免循環。另外,無線站122還可以確定是否阻擋針對MSDU的入口端口和/或流量類型。還可以執行其他類型的控制端口過濾。在步驟486中,MSDU大致根據針對本文圖8至圖10由IEEE 802.1Q-2011描述的轉發處理功能進行轉發。在步驟488中,根據IEEE 802.11協議隊列選擇處理來選擇傳輸隊列。例如,響應於基於IEEE 802.11協議中定義的流量類型分配給MSDU的優先順序來選擇傳輸隊列。在步驟490中,將MSDU置於所選的傳輸隊列以供傳輸。
圖17示出了在包括IEEE 802.11協議及IEEE 802.3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的MAC端口介面之間轉發MSDU的方法500的實施方式的邏輯流程圖。IEEE 802.1Q-2011及IEEE 802.1Q-2012描述了如本文圖8至圖10所示的IEEE 802.3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之間的MSDU的轉發處理功能。為了容納IEEE 802.11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以及IEEE 802.3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需要修改IEEE 802.1Q-2011及IEEE 802.1Q-2012中的MSDU的轉發處 理功能。在實施方式中,雖然也包括刪除和添加等其他修改,但本文針對轉發處理功能描述修改以容納IEEE 802.11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
在步驟502中,在MAC端口介面(例如IEEE 802.11或IEEE 802.3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或其他類型的MAC介面)的入口隊列處接收MSDU。在步驟504中,對MSDU執行活動拓撲實現(active topology enforcement)和/或802.1控制端口過濾。例如,控制端口過濾包括多播處理,諸如多播端口管理及多播反射防止。在多播反射中,如本文所述,具有STA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並具有DA的MSDU是多播或廣播地址,接收設備(例如,接收無線站122、AP 120、具有MAC端口介面的乙太網網橋或其他類型的設備)確定MSDU序列ID 170是否與該設備生成的最新MSDU的任意序列ID匹配。在匹配的情況下,該設備丟棄MPDU。匹配表明設備發射原始MPDU,且設備因此丟棄MPDU以避免循環。另外,設備還可以確定是否已阻擋針對MSDU的入口端口和/或流量類型。還可以執行其他類型的控制端口過濾。在步驟506中,執行入口處理。
在步驟508中執行基於MSDU的過濾數據庫的幀過濾。在步驟510中,執行出口處理,如果需要,在IEEE 802.11協議兼容MSDU格式與IEEE 802.3協議兼容MSDU格式之間執行MSDU轉換。可以利用MAC目的地址(DA)、MAC源地址(SA)、VLAN標識(VID)和/或MSDU優先順序來執行流量計量。在步驟514中,選擇傳輸隊列。選擇隊列要考慮基於IEEE 802.11協議中定義的流量類型和/或基於IEEE 802.1Q-2012協議中定義的流量類型分配給MSDU的優先順序。在實施方式中,優先順序在IEEE 802.1Q定義的“優先順序”與IEEE 802.11協議定義的“存取類別”之間映射以確保一致。例如,IEEE 802.11協議,特別是IEEE 802.11aa,定義表明語音流量的AC_VO的存取類別。AC_VO的 存取類別可以被映射到IEEE 802.1Q-2012中定義的6或7的最高優先順序。在步驟514中還可以執行IEEE 802.11協議和IEEE 802.1Q/IEEE 802.1D協議或其他類型的MAC型協議之間映射所定義的流量優先順序或類別以便傳輸隊列選擇。
在步驟516中執行傳輸隊列(也稱為出口隊列)的隊列管理。隊列管理包括確定緩衝配額、溢值、競爭等。另外,隊列管理符合重傳請求並跟蹤針對IEEE 802.11協議傳輸的確認。在步驟518中,來自傳輸隊列的傳輸選擇基於流量控制或整形或其他隊列選擇算法執行。在IEEE 802.11協議兼容網路中實現的增強型分佈式通道存取(EDCA)也可以被實現為隊列選擇的一部分。EDCA定義用於不同類型數據的隊列,然後定義用於隊列的不同參數,諸如競爭窗口,針對數據幀的等待時間等。也可包括其他類型的隊列選擇算法及處理。在步驟520中,MSDU由傳輸端口傳輸。也可包括對IEEE 802.1Q定義的轉發處理功能進行的其他修改以符合IEEE 802.11協議兼容MAC端口介面。
圖18示出了針對無線設備(諸如無線站122)的架構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在實施方式中,無線站122包括網路介面模組600,該網路介面模組具有至少一個MAC端口介面(諸如IEEE 802.1Q兼容網路介面端口252)可操作地連接至外部網路中的節點(諸如網橋250)。主機介面模組602可操作地連接至參照圖20更詳細描述的主機設備。也可包括外圍介面模組。在另一實施方式中,網路介面模組600可併入主機設備並且無線站122可操作地通過主機設備中的網路介面模組600連接至外部網路中的節點。無線站122包括實現邏輯鏈路控制(LLC)模組608、介質存取控制(MAC)模組610及物理層會聚協議(PLCP)模組614的一個或多個處理模組606。LLC模組608及MAC模組610是無線站122中的邏輯數據鏈路層612的一部分。處理模組606可操作地將通過外部網路的網路介面接收的第2層幀或第3層IP數據包 轉換為供無線介面傳輸的幀,反之亦然。例如,MAC模組610可操作地根據WLAN協議將MAC服務數據單元(MSDU)156封裝在MAC協議數據單元(MPDU)156中。物理層會聚協議(PLCP)模組614可操作地根據WLAN協議將MPDU(也稱為第1層的PSDU)轉換為PLCP協議數據單元(PPDU)150。無線介面/無線電60可操作地根據WLAN協議的多個操作模式之一將PPDU 150轉換為多個射頻(RF)訊號以便由無線介面60進行傳輸,如針對圖20更詳細地所述。無線站122進一步包括儲存器604,該儲存器包括網路介面表260。網路介面表260儲存無線站的網路介面端口的標識及可由網路介面600和/或主機介面602存取的一個或多個外部網路節點的相關地址。
圖19示出了針對接入點120的架構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在實施方式中,AP 120包括網路介面模組600,該網路介面模組具有至少一個MAC端口介面(諸如IEEE 802.1Q兼容網路介面端口252)可操作地連接至外部網路中的節點(諸如網橋250)。主機介面模組602可操作地連接至參照圖20更詳細描述的主機設備。也可包括外圍介面模組。在另一實施方式中,網路介面模組600可併入主機設備並且AP 120可操作地通過主機設備中的網路介面模組600連接至外部網路中的節點。AP 120包括實現邏輯鏈路控制(LLC)模組608、介質存取控制(MAC)模組610及物理層會聚協議(PLCP)模組614的一個或多個處理模組606。LLC模組608及MAC模組610是AP 120中的邏輯數據鏈路層612的一部分。MAC模組610可操作地根據WLAN協議將MAC服務數據單元(MSDU)156封裝在MAC協議數據單元(MPDU)156中。物理層會聚協議(PLCP)模組614可操作地根據WLAN協議將MPDU 156(也稱為第1層的PSDU)轉換為PLCP協議數據單元(PPDU)150。無線介面/無線電60可操作地根據WLAN協議的多個操作模式之一將PPDU 150轉換為多個射頻(RF)訊號, 如針對圖20更詳細地所述。AP 120進一步包括具有橋接表220的儲存器604。AP 120還包括如本文描述的控制器模組274及轉發模組280。也可以包括這些模組作為MAC模組610的一部分或獨立模組。
圖20更詳細地示出了無線設備(諸如無線站122及AP 120)的實施方式的示意框圖。無線設備包括主機設備18及相關無線電60。對於蜂窩電話主機而言,無線電60是內置組件。對個人數位助理主機、筆記本電腦主機和/或個人電腦主機而言,無線電60可能為內置組件或外部耦接組件。對接入點或基地台而言,各組件通常設置在單一結構內。
如所闡述的,主機設備18包括處理模組50、儲存器52、無線電介面54、輸入介面58和輸出介面56。處理模組50和儲存器52執行通常由主機設備完成的相應指令。例如,對蜂窩電話主機設備而言,處理模組50依照特定的蜂窩電話標準執行相應的通訊功能。
無線電介面54允許從無線電60接收數據和向無線電60發送數據。就從無線電60接收的數據而言(例如,入站數據),無線電介面50將數據提供給處理模組50,以供進一步處理和/或路由至輸出介面56。輸出介面56提供至輸出顯示設備(例如顯示器、監控器、揚聲器等)的連接性,以便顯示接收到的數據。無線電介面54還將數據從處理模組50提供至無線電60。處理模組50可通過輸入介面58從輸入設備(例如鍵盤、按鍵、麥克風等)接收出站數據,或由其自身生成數據。對通過輸入介面58接收的數據而言,處理模組50可對數據執行相應的主機功能和/或通過無線電介面54將數據路由至無線電60。
無線電60包括主機介面62、基頻處理模組64、儲存器66、多個射頻(RF)發射器68至72、發射/接收(T/R)模組74、多根天線82-86、多個RF接收器76至80和本地振盪模組100。基 頻處理模組64結合儲存在儲存器66中的操作指令分別執行數位接收器功能和數位發射器功能。數位接收器功能包括但不限於:數位中頻至基頻轉換、解調、星座解映射、解碼、解交錯、快速傅立葉變換、去除循環前綴、空時解碼、和/或解擾。如將結合後圖更詳細描述的,數位發射器功能包括但不限於:加擾、編碼、交錯、星座映射、調製、逆快速傅立葉變換、增加循環前綴、空時編碼、和/或數位基頻至IF轉換。可使用一個或多個處理設備實現基頻處理模組64。這種處理設備可能是微處理器、微控制器、數位訊號處理器、微電腦、中央處理單元、場可編程門陣列、可編程邏輯器件、狀態機、邏輯電路、模擬電路、數位電路、和/或基於操作指令操控訊號(模擬和/或數位)的任何設備。儲存器66可能是單個儲存器件或多個儲存器件。這種儲存器件可能為只讀儲存器、隨機存取儲存器、易失儲存器、非易失儲存器、靜態儲存器、動態儲存器、閃存和/或儲存數位訊息的任何器件。應該注意的是,當處理模組64通過狀態機、模擬電路、數位電路和/或邏輯電路執行其功能的一個或多個時,儲存有相應操作指令的儲存器嵌入在包括狀態機、模擬電路、數位電路和/或邏輯電路的電路中。
在運行中,無線電60通過主機介面62從主機設備或從網路介面600或從處理模組606接收出站數據88。基頻處理模組64接收出站數據88,並基於模式選擇訊號102產生一個或多個出站符號流90。模式選擇訊號102將表明用於傳輸出站符號流90的特定模式。例如,模式選擇訊號102可能表明2.4 GHz或5 GHz的頻帶、20 MHz或22 MHz的通道頻寬(例如,20或22 MHz寬度的通道)和54兆位元/秒的最大位元率。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通道頻寬可擴展為1.28 GHz或更寬,伴隨著所支持的最大位元率擴展為1千兆位元/秒或更大。在這一通用分類中,模式選擇訊號將進一步表明從1兆位元/秒至54兆位元/秒範圍的特定速率。另外, 模式選擇訊號將表明特定的調製類型,其包括但不限於:巴克碼調製、BPSK、QPSK、CCK、16QAM和/或64QAM。提供碼率,以及提供每子載波的編碼位元量(NBPSC)、每OFDM符號的編碼位元量(NCBPS)、每OFDM符號的數據位元(NDBPS)。
模式選擇訊號還可針對相應模式表明特定通道化。模式選擇訊號還可表明功率譜密度掩碼值。可替代地,模式選擇訊號還可表明特定通道化的速率。作為另一替代,模式選擇訊號102可表明2.4 GHz頻帶、20 MHz通道和192兆位元/秒的最大位元率。許多天線可用於實現較高位元率。這種情況下,模式選擇將進一步表明待使用的天線的數量。另一模式選項包括頻帶為2.4 GHz、通道寬度為20 MHz且最大位元率為192兆位元/秒。可以表明使用2至4根天線和空間時間編碼率、包括從12兆位元/秒至216兆位元/秒範圍的各個位元率。模式選擇訊號102還可表明特定操作模式,該特定操作模式對應於5 GHz的頻帶,其具有40 MHz的頻帶、具有40 MHz通道和486兆位元/秒的最大位元率。位元率可使用1至4根天線和相應的空間時間碼率、在13.5兆位元/秒至486兆位元/秒的範圍內變化。同樣為模式及功率譜密度掩碼規定了特定的調製方案碼率和NBPSC值。當然應注意的是,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範圍和精神的情況下,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可採用其他類型的具有不同頻寬的通道。例如,依照IEEE工作組ac(TGac VHTL6)可替代性地採用各種其他通道,例如,具有80 MHz、120 MHz和/或160 MHz頻寬的那些通道。
基頻處理模組64基於模式選擇訊號102由出站數據88產生一個或多個出站符號流90。例如,如果模式選擇訊號102表明單個發射天線用於已選定的特定模式,基頻處理模組64將產生單個出站符號流90。替代性地,如果模式選擇訊號表明2根、3根或4根天線,基頻處理模組64將從輸出數據88產生與天線數量相對應的2、3或4個出站符號流90。
根據基頻模組64產生的出站流90的數量,將使相應數量的RF發射器68至72能夠將出站符號流90轉換為出站RF訊號92。發射/接收模組74接收出站RF訊號92,並向相應天線82至86提供各出站RF訊號。
當無線電60為接收模式時,發射/接收模組74通過天線82至86接收一個或多個入站RF訊號。T/R模組74為一個或多個RF接收器76至80提供入站RF訊號94。RF接收器76至80將入站RF訊號94轉換為相應數量的入站符號流96。入站符號流96的數量對應於接收數據的特定模式。基頻處理模組64接收入站符號流90並將其轉換為入站數據98,通過主機介面62將所述入站數據提供給主機設備18至32。
在無線電60的一個實施方式中,無線電包括發射器和接收器。發射器可包括MAC模組、PLCP模組和PMD模組。可結合處理模組64實現的介質存取控制(MAC)模組可操作性耦接,從而依照WLAN協議將MAC服務數據單元(MSDU)轉換為MAC協議數據單元(MPDU)。可在處理模組64中實現的物理層會聚協議(PLCP)模組可操作性耦接,從而依照WLAN協議將MPDU轉換為PLCP協議數據單元(PPDU)。物理介質相關(PMD)模組可操作性耦接,從而依照WLAN協議的多個操作模式的其中一個將PPDU轉換為多個射頻(RF)訊號,其中多個操作模式包括多輸入和多輸出組合。
物理介質相關(PMD)模組的實施方式包括防錯模組、解複用模組和多個直接轉換模組。可在處理模組64中實現的防錯模組可操作性耦接,從而重組PPDU(PLCP(物理層會聚協議)協議數據單元)以減少產生防錯數據的傳輸錯誤。解複用模組可操作性耦接,從而將防錯數據分成多個防錯數據流。多個直接轉換模組可操作性耦接,從而將多個防錯數據流轉換為多個射頻(RF)訊號。
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將理解的是,可使用一個或多個集成電路實現圖20的無線通訊設備。例如,可在一個集成電路上實現主機設備,在第二集成電路上實現基頻處理模組64和儲存器66,在第三集成電路上實現無線電60中除去天線82至86的剩餘組件。作為一替換示例,可在單個集成電路上實現無線電60。作為另一示例,主機設備的處理模組50和基頻處理模組64可能是在單個集成電路上實現的共同處理設備。進一步地,儲存器52和儲存器66可在單個集成電路上實現,和/或儲存器52和儲存器66可在與處理模組50和基頻處理模組64的共同處理模組相同的集成電路上實現。
這裏將描述基本服務集中的STA橋接操作模式。在實施方式中,無線網路的基本服務集中的站包括至其他網路中的一個或多個節點的第2層橋接功能。基本服務集中的接入點充當針對橋接功能的控制平面。接入點包括用於映射目的地址及相關橋接站的網橋地址學習及橋接表。STA橋接模式在多廠商設備之間提供互操作性並在有線連接只是一部分的家庭中擴展無線設備的用途。其他現有替代僅是克服橋接功能不足的部分解決方案並且只是專用的。同樣限於某個類型的流量和/或基於第3層協議(諸如IP多播向MAC多播轉換,NAT-網路地址轉換)。
如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基本上”和“近似地”為其對應術語提供行業接受的容差和/或物品間的相關性。行業接受的容差的範圍小於1%-50%並對應於(但不限於)分量值、集成電路工藝變量、溫度變量、上升和下降時間和/或熱噪音。物品之間的相關性的差別為幾個百分點至數量級。如本文同樣所使用的術語“可操作地耦接至”、“耦接至”和/或“耦接”包括物品之間耦接和/或物品之間通過干擾物品間接耦接(例如,物品包括(但不限於)部件、元件、電路和/或模組),其中,對間接耦接而言,干擾物品不修改訊號訊息但可以調節其電流電平、電壓電平和/或功率電平。如本 文進一步所使用的推測耦接(即,當一個元件通過推斷與另一個元件耦接)包括以與“耦接至”相同的方式在兩個物品之間直接和間接耦接。如本文更進一步所使用的術語“可操作地”或“可操作地耦接至”表明物品包括一種或多種電源連接、輸入、輸出等以便在啟動時執行一個或多個對應功能且可以進一步包括與一個或多個其他物品的推測耦接。如本文更進一步所使用的術語“與…相關聯”包括另一物品中嵌入的獨立物品和/或一個物品的直接和/或間接耦接。如本文所使用的術語“與…媲美”表明兩個或兩個以上物品、訊號等之間的比較提供所需關係。例如,當所述關係為訊號1比訊號2的數量級大時,當訊號1的數量級比訊號2的數量級大時或當訊號2的數量級比訊號1的數量級小時,可以實現有利比較。
如本文同樣所使用的術語“處理模組”、“處理電路”和/或“處理單元”可以是單個處理設備或多個處理設備。這種處理設備可以是微處理器、微控制器、數位訊號處理器、微電腦、中央處理器、現場可編程門陣列、可編程邏輯設備、狀態機、邏輯電路、模擬電路、數位電路和/或基於電路的硬編碼和/或操作指令操作訊號(模擬和/或數位)的任何設備。處理模組、模組、處理電路和/或處理單元可以是或可進一步包括儲存器和/或集成儲存元件,該儲存器和/或集成儲存元件可以是單個儲存設備、多個儲存設備和/或另一個處理模組的嵌入電路、模組、處理電路和/或處理單元。這種儲存設備可以是只讀儲存器、隨機存取儲存器、易失性儲存器、非易失性儲存器、靜態儲存器、動態儲存器、閃存、高速緩衝儲存器和/或儲存數位訊息的任意設備。要注意的是,如果處理模組、模組、處理電路和/或處理單元包括一個以上的處理設備,那麼處理設備就可以中心定位(例如,通過有線和/或無線總線結構直接耦接在一起)或可以分佈式定位(例如,通過區域網路和/或廣域網路進行的間接耦接雲端計算)。進一步要注意的 是,如果處理模組、模組、處理電路和/或處理單元通過狀態機、模擬電路、數位電路和/或邏輯電路實現一種或多種功能,可以將儲存有相應操作指令的儲存器和/或儲存器元件嵌在包括狀態機、模擬電路、數位電路和/或邏輯電路的電路內或外部。進一步要注意的是,儲存器元件可以儲存,處理模組、模組、處理電路和/或處理單元執行對應於一個或多個圖中示出的至少一部分步驟和/或功能的硬編碼和/或操作指令。製品中可以包括有這種儲存器設備或儲存器元件。
上文在示出了指定函數的性能及其關係的方法步驟的幫助下已對本發明進行了描述。為了便於描述,本文任意限定了這些功能構建塊和方法步驟的界限和順序。只要適當執行指定功能和關係,就可以限定替代界限和順序。任何替代界限和順序都在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範圍和精神範圍內。此外,為了便於描述,任意限定了這些功能構建塊的界限。只要適當執行某些重要功能,就可以限定替代界限。類似地,本文也任意限定了流程框圖以便示出某些重要功能。從所用的程度來看,另外規定了流程框圖界限和順序,並仍然執行某些重要功能。功能構建塊和流程圖塊和順序的替代定義在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範圍和精神範圍內。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還將明白,本文中的功能構建塊及其他說明性塊、模組和部件可以被實現為利用離散部件、專用集成電路、執行適當軟體等的處理器或其任意組合來示出。
可能已經至少部分地針對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了描述。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在本文中用來說明本發明,其一方面、其特點、其概念和/或其示例。體現本發明的裝置、製品、機器和/或工藝的物理實施方式可以包括參照文中所討論的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描述的一個或多個方面、特點、概念、示例等。此外,從圖到圖,實施方式可以併入可以使用相同或不同參考編號的相同或類似命名的功能、步驟、模組等,正因如此,所述功能、步驟、 模組等可以是相同或類似的功能、步驟、模組等或可以是不同的功能、步驟、模組等。
儘管上述圖中的晶體管被示為場效應晶體管(FET),但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將理解,可以利用任何類型的晶體管結構來實現這些晶體管,包括(但不限於)雙極晶體管、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MOSFET)、N阱晶體管、P阱晶體管、增強型晶體管、耗盡型晶體管及零電壓閾值(VT)晶體管。
除非從反面特別說明,傳遞給本文中所顯示的任何一個圖中的元件的訊號、來自該元件的訊號和/或元件之間的訊號可以是模擬訊號或數位訊號、連續時間訊號或離散時間訊號以及單端訊號或差分訊號。例如,如果訊號路徑被顯示為單端路徑,則還表示差分訊號路徑。類似地,如果訊號路徑被顯示為差分路徑,則還表示單端訊號路徑。儘管本文對一個或多個特定架構進行了描述,但同樣可以實現其他架構,其他架構使用如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認可的一個或多個數據總線(未明確示出)、元件之間的直接連接和/或其他元件之間的間接耦接。
術語“模組”用於對本發明的各個實施方式進行描述。模組包括處理模組、功能塊、硬體和/或儲存在儲存器中用於執行一個或多個功能的軟體,如與本文中描述的一樣。要注意的是,如果通過硬體實現模組,硬體可以獨立地和/或結合軟體和/或固件進行操作。如本文所使用的模組可以包含一個或多個子模組,每個子模組可以是一個或多個模組。
儘管本文明確描述了本發明的各個功能和特點的特定組合,但這些特點和功能的其他組合同樣是可能的。本發明不受本文所公開的特定示例的限制並明確結合其他組合。
110‧‧‧基本服務集
120‧‧‧AP
122‧‧‧無線站(STA)
156a‧‧‧MPDU1
156b‧‧‧MPDU2
200‧‧‧虛擬分佈式網橋
202a‧‧‧節點A
202b‧‧‧節點B
204a‧‧‧外部網路A
204b‧‧‧外部網路B
210a‧‧‧幀
210b‧‧‧幀
220‧‧‧橋接表

Claims (10)

  1. 一種無線網路中的橋接操作模式的方法,包括:無線站通過網路介面從外部網路中的節點接收第一幀,其中,所述第一幀包括源地址及目的地址;以及通過網路介面將所述幀傳輸至接入點,其中,所述幀包括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所述源地址及所述目的地址。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進一步包括:將所述幀從第一協議轉換到第二協議並在經轉換的所述幀中包括以下各項中的至少一項:與所述接入點的地址相對應的發射地址、與所述無線站的地址相對應的接收地址。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包括:通過所述無線介面從所述接入點接收第二幀,其中,所述第二幀包括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並包括第二源地址及第二目的地址;存取包括一組目的地址及相關網路介面端口的網路介面表;根據所述網路介面表確定與所述第二目的地址相關聯的相關網路介面端口;以及通過所述相關網路介面端口轉發所述第二幀。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方法,進一步包括:將所述第二幀從第一協議轉換到第二協議並在所述第二幀中包括所述第二源地址及所述第二目的地址。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方法,進一步包括:通過所述無線介面的第一虛擬無線端口接收所述第二幀;確定所述第二幀的所述第二源地址;以及在轉發表中將所述第二源地址儲存為與所述第一虛擬無線端口的標識相關聯的目的地址。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轉發表包括所述無線站的虛擬無線端口的多個目的地址及相關地址。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方法,進一步包括:從所述外部網路中的所述節點接收第三幀,其中,所述第三幀包括第三源地址及第三目的地址;存取所述轉發表以確定與所述第三目的地址相關聯的虛擬無線端口;以及通過與所述第三目的地址相關聯的虛擬無線端口傳輸所述第三幀,其中,所述第三幀包括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並包括所述第三源地址及所述第三目的地址。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與所述第三目的地址相關聯的虛擬無線端口經由直接無線鏈路可操作地耦接至另一無線站。
  9. 一種可操作地用於無線區域網路(WLAN)中的橋接操作模式的無線站,包括:至少一個處理模組,可操作地:從外部網路中的節點接收第一幀,其中,所述第一幀包括源地址及目的地址;以及生成用於通過所述無線區域網路傳輸至接入點的第二幀,其中,所述第二幀包括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所述源地址及所述目的地址。
  10. 一種可操作地用於無線區域網路(WLAN)中的橋接操作模式的接入點,包括:無線介面,可操作地從所述無線區域網路中的無線站接收第一幀,其中,所述第一幀包括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源地址及目的地址;儲存器,可操作地儲存橋接表,其中,所述橋接表包括一組MAC地址及所述無線區域網路中的關聯無線站;以及 至少一個處理模組,可操作地:存取所述橋接表;確定與所述第一幀中的所述目的地址相關聯的無線站;生成用於通過所述無線介面傳輸至所述無線站的第二幀,其中,所述第二幀包括橋接操作模式的指示、所述源地址、所述目的地址、所述無線站的發射地址及所述接入點的接收地址。
TW102115598A 2012-05-14 2013-05-01 無線站橋接的系統及方法 TWI5100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646417P 2012-05-14 2012-05-14
US201361809505P 2013-04-08 2013-04-08
US13/859,166 US9504089B2 (en) 2012-05-14 2013-04-09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station bridgi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7465A true TW201347465A (zh) 2013-11-16
TWI510022B TWI510022B (zh) 2015-11-21

Family

ID=48430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5598A TWI510022B (zh) 2012-05-14 2013-05-01 無線站橋接的系統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04089B2 (zh)
EP (1) EP2667682B1 (zh)
KR (1) KR101511651B1 (zh)
CN (1) CN103428063B (zh)
TW (1) TWI5100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25179B2 (en) * 2009-06-10 2015-09-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frame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system
WO2014089829A1 (zh) 2012-12-14 2014-06-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局域网访问方法、设备、系统,无线站点和无线接入点
CN105009480B (zh) * 2012-12-27 2018-02-02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lan系统的中继网络中多播/广播的方法和设备
US9736055B2 (en) * 2013-05-31 2017-08-15 Metanoia Communications Inc. Inter-medium bridging with inter-domain routing and multi-medium domain coordination
CN104254139B (zh) * 2013-06-25 2019-02-19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系统及站点
TWI500350B (zh) * 2013-10-04 2015-09-11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網路服務擴展方法與裝置
US9977685B2 (en) 2013-10-13 2018-05-22 Nicira, Inc. Configuration of logical router
CN103731350A (zh) * 2013-12-06 2014-04-16 南京智达康无线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无线终端接入设备的数据转发方法
WO2015102468A1 (en) * 2014-01-06 2015-07-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ing packet transmission and updating network address informa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485018B2 (en) * 2014-01-16 2019-11-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user plane protocol stack in connection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893988B2 (en) 2014-03-27 2018-02-13 Nicira, Inc. Address resolution using multiple designated instances of a logical router
GB2524749B (en) * 2014-03-31 2018-12-19 Metaswitch Networks Ltd Spanning tree protocol
EP3128709B1 (en) 2014-04-01 2021-09-08 Ubiquos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line in access network having g.hn technology applied thereto, and access network line concentration instrument, access network terminal and access network system using same
WO2015152570A1 (ko) * 2014-04-01 2015-10-08 (주)유비쿼스 G.hn 기술이 적용된 액세스 네트워크의 라인 제어 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하는 액세스 네트워크 집선장비, 액세스 네트워크 단말, 및 액세스 네트워크 시스템
US10098164B2 (en) * 2014-07-17 2018-10-09 Benu Networks, Inc. System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virtualized cloud peering emulation services
US9768980B2 (en) 2014-09-30 2017-09-19 Nicira, Inc. Virtual distributed bridging
US10250443B2 (en) 2014-09-30 2019-04-02 Nicira, Inc. Using physical location to modify behavior of a distributed virtual network element
US10511458B2 (en) * 2014-09-30 2019-12-17 Nicira, Inc. Virtual distributed bridging
US10020960B2 (en) 2014-09-30 2018-07-10 Nicira, Inc. Virtual distributed bridging
WO2016053372A1 (en) * 2014-09-30 2016-04-07 Nicira, Inc. Virtual distributed bridging module
US10348625B2 (en) 2015-06-30 2019-07-09 Nicira, Inc. Sharing common L2 segment in a virtual distributed router environment
CN112566181B (zh) * 2015-10-20 2024-05-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局域网中站点间直接通信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KR102163572B1 (ko) * 2015-12-09 2020-10-07 주식회사 윌러스표준기술연구소 다중 베이직 서비스 식별자 세트를 이용하는 무선 통신방법 및 무선 통신 단말
CN106982477B (zh) * 2016-01-19 2023-09-19 深圳市航电技术研究院 一种机载无线接入设备及机载无线接入系统
WO2017150954A1 (ko) 2016-03-04 2017-09-08 주식회사 윌러스표준기술연구소 다른 베이직 서비스 세트와 중첩된 베이직 서비스 세트에서의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무선 통신 단말
KR102566115B1 (ko) * 2016-03-10 2023-08-14 주식회사 윌러스표준기술연구소 다중 사용자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무선 통신 단말
JP6759354B2 (ja) 2016-04-04 2020-09-23 ウィルス インスティテュート オブ スタンダーズ アンド テクノロジ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フラグメンテーションを利用する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それを使用する無線通信端末
CN106781377A (zh) * 2016-12-12 2017-05-31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抄表系统、抄表方法和抄表装置
US11310350B2 (en) 2017-01-04 2022-04-1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Network bridge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WO2018195895A1 (en) * 2017-04-28 2018-11-01 Aruba Networks, Inc. Three-address scheme for forwarding frames in a wireless mesh network
US11006311B2 (en) * 2017-05-16 2021-05-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Ethernet over cellular
WO2019023151A1 (en) * 2017-07-23 2019-01-31 Atefi Ali APPARATUSES, METHOD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FOR COMMUNICATION
US10374827B2 (en) 2017-11-14 2019-08-06 Nicira, Inc. Identifier that maps to different networks at different datacenters
US10511459B2 (en) 2017-11-14 2019-12-17 Nicira, Inc. Selection of managed forwarding element for bridge spanning multiple datacenters
US10791090B2 (en) * 2017-12-14 2020-09-29 Google Llc Wireless mesh access point with user-space tunneling
JP7234503B2 (ja) * 2018-04-09 2023-03-0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EP3764556A4 (en) * 2018-05-25 2021-04-1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OF DATA FRAME BASED ON AN ELECTRIC LINE CHANNEL
CN116599548A (zh) * 2018-11-29 2023-08-15 相干逻辑公司 具有多相桥接的家庭电力分配
EP3664465B1 (de) * 2018-12-04 2024-01-2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kommunikationssystems zur übermittlung zeitkritischer daten, und kommunikationssteuerungseinrichtung
US20210144589A1 (en) * 2019-11-12 2021-05-13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eht multi-band a-msdu operation
US11882625B2 (en) * 2020-04-07 2024-01-23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proxy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ARP) service for multi-link operation
KR20230008750A (ko) * 2020-04-15 2023-01-16 엑스콤 랩스 인코퍼레이티드 무선 네트워크 멀티포인트 연관 및 다양성
US11689455B2 (en) * 2020-05-28 2023-06-27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Loop prevention in virtual layer 2 networks
JP2023535149A (ja) 2020-07-14 2023-08-16 オラク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Vlanスイッチングおよびルーティングサービスの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11418433B2 (en) * 2020-10-13 2022-08-16 Realtek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Control method for spanning tree protocol of easymesh network and related system
US20220200850A1 (en) * 2020-12-22 2022-06-23 Intel Corporation Multiple-hop peer-to-peer network
US11909636B2 (en) 2020-12-30 2024-02-20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Layer-2 networking using access control lists in a virtualized cloud environment
US11671355B2 (en) 2021-02-05 2023-06-06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Packet flow control in a header of a packet
US11777897B2 (en) 2021-02-13 2023-10-03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loud infrastructure resources for connecting a service provider private network to a customer private network
FR3141586A1 (fr) * 2022-11-02 2024-05-03 Sagemcom Broadband Sas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gestion de messages diffuses dans un reseau local

Family Cites Families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07991B1 (en) * 1993-05-06 2002-06-18 Intermec Ip Corp. Communication network providing wireless and hard-wired dynamic routing
US7039068B1 (en) * 2001-09-26 2006-05-02 Cisco Technology, Inc. Packet assembly
US7188364B2 (en) * 2001-12-20 2007-03-06 Cranite Systems, Inc. Personal 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
US20030167338A1 (en) * 2002-03-01 2003-09-04 Globespanvirata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to provide PPPoE connectivity to non-PPPoE clients
EP1401154A3 (en) 2002-09-12 2010-08-04 Thomson Licensing Device for connecting a wireless network to at least one other network
US20050152305A1 (en) * 2002-11-25 2005-07-14 Fujitsu Limited Apparatus, method, and medium for self-organizing multi-hop wireless access networks
US7350077B2 (en) * 2002-11-26 2008-03-25 Cisco Technology, Inc. 802.11 using a compressed reassociation exchange to facilitate fast handoff
JP2005020626A (ja) * 2003-06-27 2005-01-20 Nec Corp 無線基地局、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基地局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US8108469B2 (en) * 2003-10-14 2012-01-31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User interface for a communication suite
CA2545272A1 (en) * 2003-11-04 2005-05-19 Nexthop Technologies, Inc. Secure, standards-based communications across a wide-area network
JP4425863B2 (ja) 2004-02-18 2010-03-0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パケット転送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基地局
US8108496B2 (en) * 2004-04-07 2012-01-31 American Power Conversi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forwarding modes
US7469139B2 (en) * 2004-05-24 2008-12-23 Computer Associates Think, Inc. Wireless manager and method for configuring and securing wireless access to a network
JP4731876B2 (ja) * 2004-07-08 2011-07-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無線lan基地局制御装置および無線lan基地局装置
CN100496045C (zh) * 2004-08-04 2009-06-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业务传输节点设备支持数据成帧协议的方法及装置
JP4558454B2 (ja) * 2004-11-12 2010-10-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
WO2006124938A2 (en) * 2005-05-17 2006-11-23 Rajant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mobile ad-hoc network
US7653011B2 (en) * 2005-05-31 2010-01-26 Cisco Technology, Inc. Spanning tree protocol for wireless networks
US20070091871A1 (en) * 2005-10-26 2007-04-26 Intel Corporation Mesh network portal node and method for bridging in mesh networks
JP4710549B2 (ja) * 2005-10-28 2011-06-29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アクセスポイント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アクセスポイント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US8018900B2 (en) * 2005-12-30 2011-09-1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Seamless roaming across wireless subnets using source address forwarding
US20070189308A1 (en) 2006-02-16 2007-08-16 Izoslav Tchigevsky Virtual machine networking using wireless bridge emulation
US7948922B2 (en) * 2006-04-18 2011-05-24 Cisco Technology, Inc. Blocked redundant link-aware spanning tree protocol enhancement
US8738013B2 (en) * 2006-04-24 2014-05-27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802.11 mesh architecture
US8289948B2 (en) * 2006-06-16 2012-10-16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bridging and routing offload in a multiport wireless system
KR100810213B1 (ko) * 2006-12-20 2008-03-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브리지 기반 무선 기지국 기간망 시스템 및 그 신호 처리방법
KR100800822B1 (ko) * 2007-01-03 2008-02-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브리지 기반 셀룰러 이더넷 망의 시스템 및 그 핸드오버처리 방법
US7796594B2 (en) * 2007-02-14 2010-09-14 Marvell Semiconductor, Inc. Logical bridging system and method
US20080205385A1 (en) * 2007-02-26 2008-08-28 Motorola, Inc. Data frame formats to improve groupcast efficiency in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s
US7773542B2 (en) * 2007-05-21 2010-08-10 Arrowspan, Inc. Dual radio wireless mesh network access point
JP2009033274A (ja) * 2007-07-25 2009-02-12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無線lan子機、無線lanネットワーク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macアドレス再学習方法
US7936732B2 (en) * 2007-09-27 2011-05-03 Cisco Technology, Inc. Selecting aggregation nodes in a network
US8300555B2 (en) * 2008-01-30 2012-10-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nagement of wireless relay nodes using identifiers
US7869374B2 (en) * 2008-05-05 2011-01-1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 network loop
US8238238B2 (en) * 2008-05-16 2012-08-07 Microsoft Corporation Performing networking tasks based on destination networks
JP4578539B2 (ja) * 2008-06-17 2010-11-10 株式会社バッファロー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lan接続装置、無線lan中継装置
US8036161B2 (en) * 2008-07-30 2011-10-11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Wireless switch with virtual wireless switch modules
US20100177712A1 (en) * 2009-01-15 2010-07-15 Nokia Corporation Multichannel/multiband operation for wireless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US8826413B2 (en) * 2009-12-30 2014-09-02 Motorla Solutions, Inc.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infrastructure devices having improved firewall features
JP4977229B2 (ja) * 2010-03-30 2012-07-18 株式会社バッファロー 通信を中継するための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488627B2 (en) * 2010-05-26 2013-07-16 Wirefi Networks, Inc. Multi-communications-media network device
JP5574869B2 (ja) * 2010-07-29 2014-08-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中継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中継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204811B2 (ja) * 2010-07-30 2013-06-05 株式会社バッファロー 無線通信を行う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を行う方法
US20120051346A1 (en) * 2010-08-24 2012-03-01 Quantenna Communications, Inc. 3-address mode bridging
US8934420B2 (en) * 2010-10-12 2015-01-13 Cisco Technology, Inc. Multiple wired client support on a wireless workgroup bridge
US9319276B2 (en) * 2010-12-21 2016-04-19 Cisco Technology, Inc. Client modeling in a forwarding plane
US9137198B2 (en) * 2011-10-21 2015-09-1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entralized configuration with dynamic distributed address manag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511651B1 (ko) 2015-04-13
EP2667682B1 (en) 2021-01-13
EP2667682A1 (en) 2013-11-27
CN103428063B (zh) 2018-02-02
TWI510022B (zh) 2015-11-21
CN103428063A (zh) 2013-12-04
KR20130127399A (ko) 2013-11-22
US20130301553A1 (en) 2013-11-14
US9504089B2 (en) 2016-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0022B (zh) 無線站橋接的系統及方法
US9445418B2 (en) Bridging wireless and wired media in a computer network
TWI454113B (zh) 網狀無線區域網路中高通量頻道操作
US7876704B1 (en) Tunneling protocol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9402271B2 (en) Converged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US20120051346A1 (en) 3-address mode bridging
US8300578B2 (en)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amless roaming through the use of routing update messages
US11502962B2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data transmission
US20140269648A1 (en) Distributed Network Layer Mobility for Unified Access Networks
TWI641282B (zh) 合作式服務集之網路主控裝置與網路通訊方法
US20160037384A1 (en) Non-blocking uplink architecture for access points
US20140362785A1 (en) Mapping Via Back To Back Ethernet Switches
TWI397279B (zh) 微型基地台及其通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