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39301A - 抗過敏之乳酸菌及其組合物 - Google Patents

抗過敏之乳酸菌及其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39301A
TW201339301A TW101110669A TW101110669A TW201339301A TW 201339301 A TW201339301 A TW 201339301A TW 101110669 A TW101110669 A TW 101110669A TW 101110669 A TW101110669 A TW 101110669A TW 201339301 A TW201339301 A TW 20133930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lactic acid
cells
strain
bcr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06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53281B (zh
Inventor
Chun-Chih Huang
Hsiu-Chen Wei
Hsiang-Lan Chen
Yu-Shin Chen
Sew-Fen Leu
Jui-Cheng Chen
Original Assignee
New Bellus Entp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Bellus Entp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Bellus Entpr Co Ltd
Priority to TW1011106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5328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339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9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32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3281B/zh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新穎之乳酸菌株: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PA320寄存編號BCRC 910516,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LP109寄存編號BCRC 910513,及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 LP110寄存編號BCRC 910514。本發明亦關於一種食品組合物及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具有抗過敏功能之乳酸菌株。本發明另關於一種乳酸菌株用於抗過敏之用途。

Description

抗過敏之乳酸菌及其組合物
本發明係關於新穎之乳酸菌株與其應用在食品或醫藥組合物,以及其應用於抗過敏能力上之用途。
過敏係指一種對正常無害之物質發展出免疫媒介不良反應之後天潛在能力。過敏反應會誘發產生如搔癢、咳嗽、哮喘、打噴嚏、流眼淚、發炎及疲勞等症狀。一般相信,過敏反應包括早期的專一性免疫反應及晚期的發炎反應。過敏疾病,例如過敏性濕疹、蕁麻疹、反覆發作的過敏性鼻炎及過敏性氣喘,在台灣及其他已開發國家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近幾年來過敏疾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目前認為過敏疾病的發生可能與文明的進步有關,包括空氣的污染和感染的減少都是導致過敏疾病增加的一些可能原因。過敏疾病發生時,人體內的免疫反應會使Th1細胞數量下降,連續產生多種細胞激素促使免疫反應朝向Th2途徑,形成體液免疫反應,例如IgE的產生及嗜伊紅血球過多等。
在人類應用微生物的歷史上,乳酸菌的應用起源相當早,從早期乳製品的加工上發現,食用乳酸菌發酵之食品,有助於改善人類腸胃道疾病的發生率以及延長平均壽命的現象。由此,引發許多學者開始研究探討乳酸菌在促進人體健康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功能性乳酸菌在西元1954年提出之後,在幾年間研究熱潮不斷的發酵,於西元1965年Probiotic-益生菌的概念正式提出,成為功能性乳酸菌的統稱。雖然有數以萬計的乳酸菌菌株存在自然界,但目前僅有少數乳酸菌株具有抗過敏的特質;這些少數細菌株所具有的耐酸與耐膽鹽能力,吸附黏膜表皮細胞之能力及在通過腸胃道後仍可存活的能力等特性,是篩選有促進健康效果的菌株時的重要依據。時至今日,僅有少數幾株經證明其具有抗過敏健康效果之乳酸菌菌株被確認出來。
乳酸桿菌被認為可促進Th1的免疫反應進而改善過敏症狀;以卵白蛋白誘發小鼠過敏的動物實驗模式中發現,讓小鼠以口服方式食用熱處理後的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tota,可抑制小鼠血清中IgE的含量。此外,以酪蛋白誘發小鼠過敏的動物實驗模式中證明,腹腔注射熱處理後的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137,也可抑制IgE的產生;由豕草花粉過敏引起的過敏症狀,口服Enterococcus faecalis FK-23萃取物,可使腹膜內聚集的嗜伊紅血球細胞量減少;人體的臨床試驗中,於待產期間服用Lactobacillus rhamnosus strain GG,發現在出生後兩年及嬰兒期後,可降低嬰幼兒產生過敏性濕疹的風險及發生率;Lactobacillus rhamnosus 19070-2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122460也可以適度地改善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童其嚴重溼疹的過敏症狀。
為篩選出具有抗過敏功能之乳酸菌株,收集不同來源之乳酸菌包括分離自植物醃漬物或嬰兒糞便之乳酸菌菌株。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生物性純培養物,其係選自由下列乳酸菌株所組成之群組: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PA320寄存編號BCRC 910516,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LP109寄存編號BCRC 910513,及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 LP110寄存編號BCRC 910514。
本發明亦關於一種食品組合物,其包含具有抗過敏功能之乳酸菌株,該菌株係選自由下列乳酸菌株所組成之群組: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PA320寄存編號BCRC 910516,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LP109寄存編號BCRC 910513,及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 LP110寄存編號BCRC 910514;以及食品上可接受的賦形劑或稀釋劑。
在一實施例中,抗過敏功能係控制過敏相關細胞激素或特異性抗體之表現。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菌株為具有活性或去活性的菌株。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食品包含乳製品、飲品、膳食補充劑或以上之組合。
本發明亦關於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具有抗過敏功能之乳酸菌株,該菌株係選自由下列乳酸菌株所組成之群組: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PA320寄存編號BCRC 910516,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LP109寄存編號BCRC 910513,及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 LP110寄存編號BCRC 910514;以及醫藥上可接受的賦形劑或載劑。
在一實施例中,抗過敏功能係控制過敏相關細胞激素或特異性抗體之表現。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菌株為具有活性或去活性的菌株。
本發明亦關於一種乳酸菌株用於抗過敏之用途,其中該菌株係選自由下列乳酸菌株所組成之群組: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PA320寄存編號BCRC 910516,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LP109寄存編號BCRC 910513,及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 LP110寄存編號BCRC 910514。
在一實施例中,抗過敏功能係控制過敏相關細胞激素或特異性抗體之表現。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菌株為具有活性或去活性的菌株。
本文所述“活性菌株”及“去活性菌株”,活性菌株經過特定溫度加熱或其他常用以殺死乳酸菌的方式處理後,可得到去活性菌株。
本文所述食品組合物之食品包含但不限於:乳製品、飲品、膳食補充劑或以上之組合;其中乳製品可為流體乳品、固態乳品、發酵乳品等。飲品可為蔬果汁、茶、咖啡、運動飲料等。
本文所述醫藥組合物之形式包含但不限於:溶液、乳劑、粉末、錠劑、膠囊等。
本文所述食品組合物或醫藥組合物,熟悉此領域之技藝人士可得知進一步依需要而適當地添加習知的各種添加劑成分,例如賦形劑、結合劑、崩解劑、潤滑劑、增粘劑、表面活性劑、滲透壓調節劑、電解質、甘味劑、香料、色素、pH調節劑等,亦可依需要而添加香料、著色劑、保存劑、風味劑、甘味劑等或其他醫藥品。
本發明可能以不同的形式來實施,並不僅限於下列文中所提及的實例。下列實施例僅作為本發明不同面向及特點中的代表。
乳酸菌特性與細胞試驗材料: (一) 試驗菌株
表一、本實驗所使用的菌株
(二) 實驗細胞
抽取有過敏症狀之人類靜脈血液後加以分離出周邊單核球細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
(三) 細胞株
人類直腸癌細胞Caco-2(BCRC 60182)和老鼠巨噬細胞株RAW 264.7(BCRC 60001,購自食品工業研究所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
動物試驗材料: A.試驗動物
1.動物品系:BALB/c
2.來源:樂斯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動物週齡(性別)
試驗開始週齡:6週齡(雌鼠)
B.飼育管理
1.飼育室:第607-4室
2.飼育環境
溫度:20~23℃
濕度:50~70%
照明時間:12小時(6:00開燈、18:00熄燈)
3.飼育籠與頭數
馴化、檢疫及試驗期間:試驗小鼠以6隻1籠,飼養於經高溫高壓滅菌之PC飼育籠(25×15×12.7 cm)。
4.飼料
名稱:Lab Diet5010 Rodent Diet
餵食法:自由攝取
來源:PMI Nutrition International,U.S.A.
5.飲水
種類:自來水須先經由R.O.純水機處理後,將其裝填於動物飲用水瓶,再經由高溫高壓滅菌鍋消毒滅菌以供動物飲用。
給水方法:自由供飲
C. 投予劑量設定與試驗組別
配製益生敏產品供後續試驗使用;益生敏產品為本發明之食品組合物,其主要包含: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PA320寄存編號BCRC 910516,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LP109寄存編號BCRC 910513,及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 LP110寄存編號BCRC 910514。其投予劑量設定與試驗組別如表二所示。
表二、投予劑量設定與試驗組別
益生敏產品菌量3.5x1011cfu/g,成人建議使用量1~2包/天,3g/包,則每日應使用3~6g;若以每日使用6g為此次實驗1X劑量,另設3g/天為低劑量(0.5x),設12g/天為高劑量(2x)。其中低劑量組(0.5X劑量)的設定由產品最終形式菌粉3.5x1011 cfu/g,根據試驗動物與人體表面積比等效劑量換算比率表(表三),換算成小鼠的劑量分別為0.39g/kg body weight(BW)、0.78g/kg BW及1.56g/kg BW。例:成人每日使用量為6g/包,故0.0026×6g=0.0156g/20gBW,1kg÷20g=50倍,50倍×0.0156g=0.78g/kgBW。
表三、試驗動物與人體表面積比等效劑量換算比率表
D. 動物馴化
雌性BALB/c75隻入室後,先暫做臨時編號並量測體重。經過1週的馴化,在此期間每日進行臨床症狀之觀察,篩選出66隻為試驗用鼠。
E.試驗物質和對照物質的投予 1.調製方法
益生敏產品以無菌PBS配製成0.039mg/ml(低劑量組)、0.078mg/ml(中劑量組)、0.156mg/ml(高劑量組)濃度進行投予;prenislone對照物質則以0.5%羧甲基纖維素(CMC,carboxymethylcellulose)配製成1 mg/ml之濃度進行投予。
2.投予期間、投予量
試驗開始當天投予一次,投予量以之計算乃根據當週量測之體重為基準。
實例1 乳酸菌樣品製備 (一) 乳酸菌菌種保存
將乳酸菌勾取一loop單位至新鮮配製之MRS培養液後,在37℃培養18小時,經活化兩次後,將菌液與滅菌(121℃,15分鐘)的MRS培養液與甘油的保存液中混合均勻,接著將凍菌管儲藏於-80℃冷凍櫃,此為菌株冷凍保存管。
(二) 乳酸菌菌株之活化
乳酸菌以新鮮配製之MRS培養液接種1%後,在37℃培養18小時,經活化兩次後即可進行後續試驗。
實例2 腸道吸附試驗
將培養完全的細胞株Caco-2之三角型培養皿(T75 Flask),倒掉舊的培養液,用1X磷酸緩衝溶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清洗兩次倒掉,加入1 mL 1%胰蛋白酶(Trypsin/EDTA)使細胞懸浮。將1 mL(4×105cell/well)細胞分別加入24孔盤中,於37℃、5% CO2下隔夜培養後,使細胞能夠分裂生長附著24孔盤中,用1x PBS清洗兩次,換上新鮮不含抗生素的培養液900μL。將試驗之乳酸菌株取1mL,以8000×g離心10min後,用1x PBS清洗兩次倒掉,用1 mL新鮮不含抗生素的培養液回溶,取100μL乳酸菌菌液(約N×107CFU/mL)加入24孔盤中,於37℃、5% CO2培養箱中作用培養2小時。倒掉舊培養液,以1x PBS清洗兩次,將未吸附於細胞上之乳酸菌洗掉,加入5%福馬林200 μL靜置30分鐘,將吸附於細胞上之乳酸菌固定。倒掉福馬林,再用1 x PBS清洗兩次,以結晶紫進行染色5分鐘,將染劑吸出後,以倒立式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並且計數細胞上乳酸菌菌數,以三個不同視野,計數每十顆細胞上乳酸菌菌數後平均,求得每細胞上所吸附之乳酸菌菌數。
實例3 耐酸性試驗
用3 mL的MRS培養液接2%的乳酸菌菌液培養在37℃,24小時,之後用無菌的磷酸緩衝溶液清洗兩次,以及離心兩次(8000×g、15分鐘),將離心後的菌體用1mL無菌的1x PBS回溶,將1mL(約N×107 CFU/ml)此菌分別加入9mL pH2.0、2.5、3.2和7.2作為控制組的酸液中(酸液含有0.1%蛋白腖水(peptone water)分別以1.0M氫氯酸(HCl)調整為pH2.0、2.5、3.2及7.2),將含有菌體之酸液放入震盪培養箱中37℃振盪培養(200×g),0及3小時。培養後經序列稀釋,傾倒法培養於MRS洋菜膠,於37℃下培養48小時,計數存活的乳酸菌數;每一樣進行三重複試驗。
實例4 耐膽鹽試驗
將培養三小時pH2.0酸液取1mL,用無菌的磷酸緩衝溶液清洗兩次,以及離心兩次(8000×g、15min),將離心後的菌體用1mL無菌的磷酸緩衝溶液回溶後,加入9 mL之MRS培養液,含0.3%(W/V)牛膽汁膽鹽(oxgall bile salts)包含0.1(w/v)胰酶(pancreatin),pH 8.0,將含有菌體之酸液放入震盪培養箱中37℃振盪(200×g)培養0、3、12、24小時。培養後經序列稀釋,傾倒法培養於MRS洋菜膠,於37℃下培養48小時,計數存活的乳酸菌數;每一樣品進行三重複試驗。
實例5 減過敏之細胞試驗 5-1 乳酸菌刺激巨噬細胞之免疫測定 (一) 分裝培養
將培養完整的RAW 264.7細胞株之角形培養皿(T75 flask),倒掉舊的培養液,加入2mL新鮮的細胞培養液後用刮勺將細胞輕輕刮下,計數細胞並調整濃度後,取24孔盤,每個孔加入1 mL細胞懸浮液(細胞濃度調為5×105 cell/mL),以37℃、5% CO2於培養箱中培養至隔夜,使細胞能夠分裂生長並貼附。
(二) 乳酸菌刺激巨噬細胞
將分裝於24孔盤,37℃、5% CO2氣體下培養至隔夜之巨噬細胞,使細胞貼附於盤底後,將舊的培養液吸出,每個well加入500 μL 1x PBS清洗,洗淨舊的培養液並去除未附著之細胞,重複清洗兩次後。加入1 mL新鮮的細胞培養液(含FBS但不含青黴素-鏈黴素),再加入5 μL之乳酸菌體(107 CFU/mL)於培養盤之孔洞內,並輕輕以抽吸方式混合均勻,置於37℃、5% CO2中培養24小時後取其上清液放入-80℃冰箱,待酵素連結免疫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
5-2 乳酸菌刺激人體周邊單核球細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之免疫測定 (一) 乳酸菌刺激PBMC
將製備完成之PBMC計數並調整濃度後,取96孔盤,每孔加入200μL之PBMC(1×106cell/mL)後,再加入40μL之乳酸菌體(105、106、107CFU/mL)於培養盤之孔洞內,並輕輕以抽吸方式混合均勻,置於37℃、5%CO2中培養24小時後取其上清液放入-80℃冰箱,待酵素連結免疫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
5-3酵素免疫連結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測定細胞激素
採用套組BD OptEIATM:人類IFN-γ、人類IL-4、人類IL-10、人類IL-12、小鼠IFN-γ、小鼠IL-12、小鼠IL-4。分析方法依照套組BD OptEIATM的標準步驟測定。
1. 加入包被抗体(capture Antibody)
以包被緩沖液(coating buffer)稀釋包被抗体(capture Antibody)至所需的濃度,之後加入100 μL/well於96孔盤中,再用鋁箔紙封起培養盤避免蒸發,於4℃下靜置隔夜。
2. 遮蔽(blocking)
倒除液體後,以清洗緩衝液(wash buffer)清洗5次(>250 μL/次)以去除未附著的包被抗体,將培養盤輕拍乾後加入200 μL/well之遮蔽緩衝液(blocking buffer),室溫下反應1小時,以減少標準品及樣品之非專一性結合。
3. 加入標準品及樣品
倒除遮蔽緩衝液後,以清洗緩衝液清洗5次(>250 μL/次)並拍乾。加入100 μL/well標準品或樣品,室溫下靜置2小時,使抗體與待測樣品或標準品作用。
4. 加入偵測抗体(detection Antibody)
倒除液體後,以清洗緩衝液清洗5次(>250 μL/次)並拍乾,加入100 μL/well的偵測抗体(以1×稀釋緩衝液(diluent buffer)稀釋),室溫下靜置1小時。
5. 加入呈色劑與受質
倒除液體後,以清洗緩衝液清洗5次(>250 μL/次)並輕拍乾,再加入100 μL/well的辣根過氧酵素(HRP,horseradish peroxidase)(以1×稀釋緩衝液(diluent buffer)稀釋),避光靜置於室溫30分鐘。倒除液體後以清洗緩衝液清洗7次(>250 μL/次),第七次要使清洗緩衝液於凹槽(well)內靜置1分鐘後再倒除並輕拍乾,加入100 μL/well TMB受質呈色劑,避光靜置於室溫30分鐘。
6. 終止反應
最後加入2 N硫酸溶液50 μL/well,以停止呈色反應。
7. 測定吸光值
以ELISA讀取機器讀取波長450 nm之吸光值,每個試驗樣品皆做3重覆,比對標準品濃度曲線計算樣品中細胞激素分泌量。
實例6 乳酸菌特性與細胞實驗統計分析
本試驗數據使用以SAS套裝軟體(The SAS system for windows V8,SAS institute Inc.,Cary,NC,USA,2000)進行統計分析,試驗數值以平均值±標準誤差(mean±SD)表示,利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one-way ANOVA)進行各試驗組內之差異性分析,使用鄧式新多變域試驗法(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Test)分析各試驗組平均值間的差異性,當統計結果P<0.05時,表示具有顯著差異。
6-1 吸附試驗
菌體吸附上皮細胞的能力為細菌成為人類腸胃道的優勢菌之重要因素之一,且乳酸菌對宿主細胞的吸附性是具有特異性的。對腸道細胞株具有吸附能力之乳酸菌可有效抑制其它病原菌吸附或侵入腸道細胞,在體內進行乳酸菌吸附試驗較困難,最常使用的方法為利用體外之細胞培養進行試驗,研究上常用之細胞株有人類腸道上皮細胞Int-407和結腸上皮細胞Caco-2。Caco-2細胞株的優點在於體外試驗可表現型態和功能上的分化,具備成熟腸道細胞的特性,有功能性的微絨毛和分泌水解酶的能力。
本試驗將乳酸菌菌株進行結腸上皮細胞Caco-2吸附性試驗,結果顯示以LP109(206±2.57 CFU/mL)及LP110(135±1.49 CFU/mL)吸附能力較強,其中PA320(37±6.06 CFU/mL)與市售商品(39±4.12 CFU/mL)吸附能力較差,LP109>LP110>PA320>市售商品(圖1)。所以,以LP109與LP110兩株菌株對腸道細胞株具有較佳之吸附能力。
6-2 耐酸耐膽鹽試驗
耐膽鹽的特性是乳酸菌能否為在腸道中生存的必備條件。大部分益生菌耐膽鹽性較耐酸性強。因此,本試驗利用體外磷酸鹽溶液系統,使乳酸菌存在pH 2.0、pH 2.5、pH 3.2及pH 7.2並添加0.1%蛋白腖水的環境下3小時後,進行乳酸菌的耐酸試驗。以MRS-膽鹽培養液(0.3%牛膽汁)加0.1(w/v)胰酶,分析乳酸菌對酸的耐受性,菌株之耐酸性分別為PA320(3.88±0.00)、LP109(1.11±0.33)及LP110(3.78±0.15)(表四),耐酸率分別為48%、13%及45%。
表四、乳酸菌耐酸試驗結果
經pH 2.0磷酸鹽溶液處理3小時之乳酸菌株分別加入MRS培養液及MRS-膽鹽培養液中培養3小時,PA320在添加膽鹽之培養基中菌數較不含膽鹽之培養基少約3.5個對數值,而其餘兩株乳酸菌在MRS-膽鹽培養液中的菌數比在MRS培養液中的菌數少約3.8~4.7個對數值。而培養至12或24小時的乳酸菌菌數顯示,在MRS-膽鹽培養液中的膽鹽對三株乳酸菌的生長有明顯抑制,菌數比在MRS培養液中少0.5~5.8個對數值,而PA320在MRS-膽鹽培養液中菌數量相較於pH2,3小時多了4.6個對數值,而另外兩株只多了1.1~1.6個對數值(表五),而PA320、LP109及LP110的耐膽鹽率分別為94%、32%、61%。
表五、經酸處理(pH 2.0)後膽鹽對益生菌之生長影響
此三株乳酸菌皆具有耐酸及耐膽鹽之功效,其中以PA320與LP110之效果較佳。
6-3 細胞試驗 一、乳酸菌對小鼠巨噬細胞RAW264.7分泌細胞激素之影響
此次實驗以未刺激之培養基作為空白組,然後三株乳酸菌與RAW264.7共培養24小時後,以ELISA檢測其Th1之細胞激素IL-12、IFN-γ及Th2之細胞激素IL-4之產量。
圖2為檢測IFN-γ,圖中可發現LP109之產生IFN-γ能力最佳(101±22 pg/mL),高於控制組其他兩株與控制組及市售產品,約為控制組的81倍。IFN-γ表現量增加能誘發Th1的免疫反應,以減緩過敏反應發生。圖3結果所示,以LP109刺激巨噬細胞產生的IL-12產量(429±60 pg/mL)為控制組的430倍,遠高於PA320、LP110、控制組及市售商品,有顯著差異。
由以上可發現,經由不同乳酸菌刺激後,Th1的細胞激素都有不錯的產量。IFN-γ為主要的活化巨噬細胞之細胞激素,會經由T淋巴細胞和NK細胞所產生的IFN-γ,可增強巨噬細胞的殺菌功能藉刺激據反應性含氧中間產物(oxygen intermediate)和氧化氮的合成,其反應於溶小體(lysosome)內部執行以破壞微生物。IFN-γ於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應扮演重要地角色,不僅可直接作用於輔助型及毒殺型T細胞,也可使其分泌IL-6、IL-12和IFN-γ之細胞激素。在病毒或微生物入侵細胞早期時,會刺激NK細胞分泌IFN-γ與巨噬細胞產生協同作用來抵抗病毒,而IL-6、IL-12和IFN-γ可增加血管滲透性、誘導並促進NK細胞、嗜中性白血球及淋巴細胞黏附移行至發炎部位,而IFN-γ表現量增加會誘發Th1的免疫反應,以減緩過敏反應發生。由圖4所示,以乳酸菌刺激RAW264.7細胞後,此試驗的三株乳酸菌之IL-4的產量與控制組和市售商品,無顯著差異。由此可知,以乳酸菌與巨噬細胞共培養後,並不會刺激細胞產生高濃度的IL-4。
IL-4為IgE抗體產生和初始CD4+輔助型T細胞發育形成TH2細胞的主要刺激因子,其主要來源為CD4+ T淋巴細胞中的Th2次群和活化肥大細胞及嗜伊紅性白血球。它可促使T細胞增生,抑制Th1細胞激素產生,和IgE產生關係密切,與T細胞的增生和分化有關。然而,IL-4在抗體製造、血球細胞形成(hematopoiesis)、發炎反應(inflammation)和形成功能性T細胞方面,扮演著非常特殊及重要的角色(Paul et al.,1991)。在生理方面,IL-4調節失當會引起過敏(allergy)、腫瘤細胞自體分泌(autocrine)生長及某些感染疾病之感受性有關。相對的,IL-4也在生物體中扮演保護的角色,如抵抗細胞外寄生蟲(extracellular parasite)、抑制自體免疫反應(autoimmune)和抵抗腫瘤細胞。
綜合以上結果,單此三株乳酸菌做比較,LP109刺激RAW264.7後產生偏向Th1的細胞激素分泌量較多,其次是LP110,最後是PA320。
二、乳酸菌刺激PBMC之免疫測定
不同菌數的乳酸菌刺激PBMC對分泌細胞激素IL-12和IFN-γ皆有不同的效果。在圖5中以三株菌株分別以菌數105CFU/mL(MOI=0.1)、106CFU/mL(MOI=1)及107CFU/mL(MOI=10)的乳酸菌刺激PBMC後IL-12之產量,LP110(1330±156 pg/mL)與市售商品(1627±70 pg/mL)則是在菌數105CFU/mL產量較佳,而PA320(1533±73 pg/mL)與LP109(1339±60 pg/mL)在菌數106CFU/mL的IL-12有較好的產量,分別為控制組的16倍與14倍。
圖6所示以及106 CFU/mL刺激PBMC後,IFN-γ分泌量效果較其他菌數好,又以市售商品與LP110之分泌量偏高。以乳酸菌菌數105 CFU/mL刺激PBMC後,市售商品(2711±25 pg/mL)的產量最佳,其次為LP110(2467±254 pg/mL),其他無顯著差異。乳酸菌菌數106 CFU/mL時,LP110(2546±182 pg/mL)與市售商品(2355±383 pg/mL),約為控制組的2.8倍與3倍。
在圖7中各菌數刺激PBMC所產生之IL-4的產量,其中以LP110 107 CFU/mL(1.5±0.3 pg/mL)及市售商品之三個菌量(0.61±0.11 pg/mL、0.78±0.14 pg/mL、1.23±1.74 pg/mL)之產量最低。在圖8中,檢測以乳酸菌刺激PBMC後IL-10之產量,圖中IL-10的產量以菌數106 CFU/mL(MOI=1)及107 CFU/mL(MOI=10)之產量較高,在菌數105 CFU/mL(MOI=0.1)時,PA320與LP109較低,與其他組別有顯著差異。
以乳酸菌刺激PBMC後產生偏向Th1的細胞激素之菌株以PA320之分泌量最好,其次是LP110,最後為LP109。
實例7 動物試驗 目的:
減緩過敏功能性評估之動物試驗,是為瞭解試驗物質在以卵白蛋白致敏造成氣喘的動物模式下,減緩動物呼吸道高反應性的可能,藉此動物試驗可以了解益生敏產品在減緩呼吸道高反應性之潛力。
流程:
1.試驗時程如圖9所示。
2.試驗步驟:
先以餵食管投予各組試驗物質四週,於第四週以卵白蛋白(ovalbumin,OVA)致敏小鼠10天後以口鼻滴液滴入OVA 3~5天,以形成氣喘模式,試驗期間監測小鼠體重、攝食量、採血,檢測血清抗體。鼻腔致敏後進行肺功能測定,試驗結束,犧牲動物、採血、進行呼吸道沖洗並收集呼吸道肺沖洗液,採集脾臟等進行後續分析。
3.進行的項目分述如下:
3.1 肺功能測定
在動物致敏之後,使用whole body plethysmography(Buxco)測定3~5分鐘,記錄肺功能指標Penh(Enhanced Pause)值。
3.2 免疫組織器官重量分析
試驗結束,取出試驗動物之脾臟細胞,稱重登記。
3.3 特異性免疫細胞增生能力
試驗結束,取出試驗動物之脾臟細胞,加入細胞裂殖原Concanavalin A(Con A)、Lipopolysaccharide(LPS)或Ovalbumin(OVA)培養適當時間,加入MTS,以分光光度分析儀進行測定,比較各劑量組與OVA對照組有無差異性存在。
3.4 自然殺手細胞活性
試驗結束,取出試驗動物之脾臟細胞。原則上是將自然殺手細胞的標的細胞,YAC-1細胞與螢光染劑先培養後,放入內含自然殺手細胞的脾臟細胞作用,經離心後,取出上層液,再以螢冷光分析儀進行自然殺手細胞活性之測定,比較各劑量組與OVA對照組有無差異性存在。
3.5 吞噬細胞活性
試驗結束,取出試驗動物之脾臟細胞,加螢光標定之E. coli令其吞噬,再以螢冷光儀分析其活性,比較各劑量組與OVA對照組有無差異性存在。
3.6 抗體形成能力
3.6.1 IgE總抗體含量分析
3.6.2.IgE、IgG1、IgG2a特異性抗體含量分析
試驗結束,採集動物血液,並以ELISA測定血清內各免疫球蛋白的濃度,比較各劑量組與OVA對照組有無差異性存在。
3.7 特異性免疫反應細胞激素生成能力
3.7.1 免疫調節細胞激素:IL-4,IL-5,IFN-γ,(IL-2,IL-10,IL-12)試驗結束,取出試驗動物之脾臟細胞後在未加入刺激物及加入刺激物(Con A、LPS或OVA)下,分別作用培養48~72小時後,利用ELISA測試免疫細胞分泌細胞激素之情形,比較各劑量組與OVA口鼻滴液處理組有無差異性存在。
3.8 呼吸道肺沖洗液之分析
3.8.1 發炎細胞數量及種類分析:嗜伊紅性白血球、中性白血球、單核球及淋巴球等。在光學顯微鏡下計算嗜伊紅性白血球、中性白血球、單核球及淋巴球數量。
3.8.2 發炎相關介質分析:檢測細胞激素TNF-α,IL-6,以市售的測定試劑組分析。
3.8.3 免疫調節細胞激素:IL-4,IL-5,IFN-γ,(IL-2,IL-10,IL-12)以生理食鹽水沖洗呼吸道,並檢測細胞激素IL-4,IL-5,IFN-γ,(IL-2,IL-10,IL-12),以市售的測定試劑組分析。
3.9 免疫細胞次族群分析(T,B,T4,T8)細胞分析
試驗結束,取出試驗動物之脾臟細胞,加入專一性表面抗體作用後,以流式細胞儀分析T、B細胞次族群之百分比,比較各劑量組與OVA口鼻滴液處理組有無差異性存在。
實例8 動物試驗統計分析
數據以試驗結果之平均值(Mean)±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S.D.)來表示。先依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進行檢定,再以Duncan test檢定各劑量組與負對照組之差異性。若p值小於0.05則顯示組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8-1 體重變化(圖10)
除類固醇對照組於第一週起體重下降,與各組有顯著差異(P<0.05),其餘各組間無差異(P<0.05)。
8-2 攝食量(圖11)
類固醇對照組於第二週起攝食量稍降,低於各組,其餘各組間攝食量趨勢相近。
8-3 肺功能測定(圖12)
Nave組、類固醇對照組呼吸道張力於各時間點表現平緩,在第一、六、十二小時比OVA對照組低,有顯著差異(P<0.05),其餘各組動物呼吸道張力在第五天鼻腔點滴OVA後一小時後達到高點,六至於十二小時逐漸降低,二十四至四十八小時呼吸道張力表現平緩,其中各劑量組在第一、六、十二小時呼吸道張力,比OVA對照組低,有顯著差異(P<0.05)。上述結果顯示益生敏產品可減緩因OVA引起的呼吸道高過敏性。
8-4 細胞吞噬活性(圖13)
各組間無差異(P>0.05)。
8-5 自然殺手細胞活性(圖14)
除E/T=50之高劑量組,E/T=100之低、高劑量組顯著低於OVA對照組(P<0.05)外,其餘各組間無差異。
8-6 免疫細胞增殖反應(圖15)
在分別加入各種裂殖原1~4小時後,各組間免疫細胞增殖反應無差異,圖示第4小時之增殖反應。
8-7 呼吸道肺沖洗液發炎細胞數量及種類分析(圖16)
在單核球部份,各劑量組與OVA對照組無差異(P>0.05);在淋巴球部份,各劑量組顯著低於OVA對照組(P<0.05);嗜中性球部份,各劑量組與OVA對照組無差異(P>0.05);嗜酸性球部份,低劑量組顯著低於OVA對照組(P<0.05)。上述結果顯示益生敏產品可能降低呼吸道過敏反應。
8-8 免疫細胞次族群分析(T,B,T4,T8)細胞分析
(1)T細胞(CD3+,CD45+)與B細胞(CD19+,CD45+)(圖17,24)
各劑量組與OVA對照組無差異(P>0.05)。
(2)T輔助型細胞(CD4+,CD3+)與T毒殺型細胞(CD8+,CD3+)
各劑量組與OVA對照組無差異(P>0.05,圖未示)。
(3)Th2細胞活化型(CD278+,CD4+)與Th1細胞活化型(Tim-3,CD4+)(圖18,20,22,25)
Th2細胞活化型(CD278+,CD4+)方面:
在肺沖液中,除低劑量組顯著低於OVA對照(P<0.05),其餘劑量組與OVA對照組無差異(P>0.05);在頸部淋巴中,除中劑量組(頸部淋巴)顯著低於OVA對照(P<0.05),其餘劑量組與OVA對照組無差異(P>0.05);在腸繫膜淋巴中,除高劑量組顯著低於OVA對照(P<0.05),其餘劑量組與OVA對照組無差異(P>0.05)。
在Th1細胞活化型(Tim-3,CD4+)方面:
各劑量組與OVA對照組無差異(P>0.05)。
(4)調節型T細胞(CD8+,CD25+)與活化調節型T細胞(CD4+,CD25+)(圖19,21,23,26)
在調節型T細胞(CD8+,CD25+)方面:
頸部淋巴部分,低劑量組顯著高於OVA對照組(P<0.05)。在脾臟細胞,中劑量組顯著高於OVA對照組(P<0.05),其餘各劑量組與OVA對照組無差異(P>0.05)。
在活化調節型T細胞(CD4+,CD25+)方面:
在腸繫膜淋巴中,低劑量組顯著高於OVA對照組(P<0.05),其餘各劑量組與OVA對照組無差異(P>0.05)。
上述結果顯示益生敏產品不會造成免疫抑制現象,且使活化型Th2細胞表現較低,調節型T細胞表現上升。
8-9 抗體產生
非特異性抗體部份(表六)
表六、血清非特異性抗體生成
A:Naive組B:OVA對照組C:低劑量組D:中劑量組E:高劑量組F:類固醇對照組。上述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9~12。IgA、IgE在類固醇對照組為N=12,其餘各組N=10;IgG N=10;IgM除低劑量組N=10,中劑量組N=9,其餘各組N=11。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
血清非特異性IgA方面,處理組的中、高劑量組顯著低於OVA對照組(P<0.05);血清非特異性IgG方面,處理組的中、高劑量組顯著高於OVA對照組(P<0.05);血清非特異性IgM與IgE方面,處理組中各劑量組與OVA對照組無差異(P>0.05);血清非特異性IgA、IgG、IgM、IgE在類固醇對照組數值顯著低於OVA對照組(P<0.05)。
特異性抗體部份(表七、表八)
表七、血清特異性抗體生成
A:Naive組B:OVA對照組C:低劑量組D:中劑量組E:高劑量組F:類固醇對照組。上述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10。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
表八、肺沖液特異性抗體生成
A:Naive組B:OVA對照組C:低劑量組D:中劑量組E:高劑量組F:類固醇對照組。上述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7。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
血清特異性IgE方面,處理組的低劑量組與類固醇對照組顯著低於OVA對照組(P<0.05);血清特異性IgG1與IgG2a方面,處理組中各劑量組與OVA對照組無差異(P>0.05),類固醇對照組顯著低於OVA對照組(P<0.05);肺沖液特異性IgE與IgG1方面,處理組的高劑量組與類固醇對照組顯著低於OVA對照組(P<0.05);肺沖液特異性IgG2a方面,處理組的低、高劑量組顯著高於OVA對照組(P<0.05)。
上述結果顯示益生敏產品可降低因OVA引起的特異性IgE抗體;而特異性IgG1與IgG2a結果顯示益生敏產品可能導引細胞走向Th1路徑而非Th2(過敏)路徑。
8-10 脾臟重量(表九)
表九、脾臟重量
A:Naive組B:OVA對照組C:低劑量組D:中劑量組E:高劑量組F:類固醇對照組。上述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10。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
OVA對照組與處理組中各劑量組脾臟重量無差異(P>0.05),類固醇對照組比Nave組脾臟小(P<0.05),此為類固醇造成免疫抑制的預期副作用。
8-11 免疫調節細胞激素
肺沖液細胞激素表現(表十)
表十、肺沖液細胞激素測定
A:Naive組B:OVA對照組C:低劑量組D:中劑量組E:高劑量組F:類固醇對照組。上述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7。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
IFN-γ在OVA對照組與各劑量組無差異(P>0.05),中劑量組顯著高於Nave組(P<0.05);IL-4在類固醇組、中劑量組、高劑量組顯著低於OVA對照組(P<0.05),與Nave組相近;IL-5在類固醇組、高劑量組顯著低於OVA對照組(P<0.05),與Nave組相近;肺沖洗液發炎相關介質IL-6在中劑量組、高劑量組顯著低於OVA對照組(P<0.05),與Nave組相近;肺沖洗液發炎相關介質TNF-α在類固醇組、低劑量組、高劑量組顯著低於OVA對照組(P<0.05)。脾臟細胞液細胞激素表現(表十一、表十二、表十三)。IFN-γ在LPS刺激下,處理組的中劑量組顯著高於OVA對照組(P<0.05),在OVA刺激下,處理組的低劑量組顯著高於OVA對照組(P<0.05);IL-4在OVA刺激下,處理組的中劑量組顯著低於OVA對照組(P<0.05);IL-5在OVA刺激下,處理組的類固醇組及高劑量組顯著低於OVA對照組(P<0.05)。
表十一、脾臟細胞液細胞激素(IFN-γ)測定
A:Naive組B:OVA對照組C:低劑量組D:中劑量組E:高劑量組F:類固醇對照組。上述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8~10。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Con A:Concanavalin A(伴刀豆球蛋白A);LPS:Lipopolysaccharide(脂多醣);OVA:Ovalbumin(卵白蛋白)。
表十二、脾臟細胞液細胞激素(IL-4)測定
A:Naive組B:OVA對照組C:低劑量組D:中劑量組E:高劑量組F:類固醇對照組。上述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8~10。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Con A:Concanavalin A(伴刀豆球蛋白A);LPS:Lipopolysaccharide(脂多醣);OVA:Ovalbumin(卵白蛋白)。
表十三、脾臟細胞液細胞激素(IL-5)測定
A:Naive組B:OVA對照組C:低劑量組D:中劑量組E:高劑量組F:類固醇對照組。上述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8。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Con A:Concanavalin A(伴刀豆球蛋白A);LPS:Lipopolysaccharide(脂多醣);OVA:Ovalbumin(卵白蛋白)。
上述細胞激素結果顯示益生敏產品可能導引細胞走向Th1路徑而非Th2(過敏)路徑。
小鼠經由餵食益生敏產品,並不改變小鼠的攝食量與體重。CD4+,CD25+;CD25+,CD8+(T調節細胞)經由餵食益生敏產品會促使體內免疫調節之作用。特異性抗體(IgE、IgG1、IgG2a)實驗證實餵食益生敏產品六週,小鼠可降低肺沖液及血清特異性抗體IgE、IgG1,而提高特異性抗體IgG2a,顯示餵食益生敏產品可能增加非過敏Th1反應路徑,而減少Th2反應路徑的表現。Th1反應路徑細胞激素IFN-γ、Th2反應路徑細胞激素(IL-4、IL-5)及CD278+,CD4+(Th2 cell)測試發現小鼠餵食益生敏產品六週後可能增加Th1路徑之誘導,而減少Th2氣喘路徑之生成達到免疫平衡調節之成效。發炎反應之細胞激素(IL-6、IL-13、TNF-α)經由實驗發現小鼠餵食益生敏產品可減少發炎性激素之產量,達到預防或改善發炎程度之效果。小鼠經由管餵益生敏產品六週後,對小鼠肺沖液之淋巴細胞分佈比例及呼吸道所產生之阻力有降低及改善發炎現象之效果。
藉由上述之實施例已均揭示詳細,得使任何熟習此技藝者能夠製造及使用本發明,即使其中有各種不同的改變、修飾、及進步之處,仍應視為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及範圍。
在此所適當地舉例說明之發明,可能得以在缺乏任何要件,或許多要件、限制條件或並非特定為本文中所揭示的限制情況下實施。所使用的名詞及表達是作為說明書之描述而非限制,同時並無意圖使用這類排除任何等同於所示及說明之特點或其部份之名詞及表達,但需認清的是,在本發明的專利申請範圍內有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的改變。
因此,應了解到雖然已根據較佳實施例及任意的特點來具體揭示本發明,但是熟知此技藝者仍會修改和改變其中所揭示的內容,諸如此類的修改和變化仍在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圖1為乳酸菌吸附Caco-2細胞株之情形。
圖2為乳酸菌對小鼠巨噬細胞產生細胞激素IFN-γ之影響。
圖3為乳酸菌對小鼠巨噬細胞產生細胞激素IL-12之影響。
圖4為乳酸菌對小鼠巨噬細胞產生細胞激素IL-4之影響。
圖5為不同菌數乳酸菌與人類周邊血液單核球細胞(2×106 cell/mL)共培養,於24小時後產生細胞激素IL-12之影響。
圖6為不同菌數乳酸菌與人類周邊血液單核球細胞(2×106 cell/mL)共培養,於24小時後產生細胞激素IFN-γ之影響。
圖7為不同菌數乳酸菌與人類周邊血液單核球細胞(2×106 cell/mL)共培養,於24小時後產生細胞激素IL-4之影響。
圖8為不同菌數乳酸菌與人類周邊血液單核球細胞(2×106 cell/mL)共培養,於24小時後產生細胞激素IL-10之影響。
圖9為動物實驗時程。
圖10為飼養六週期間各組小鼠體重之變化趨勢。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12。*表示與其他各組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
圖11為飼養六週期間各組小鼠飼料攝食量變化趨勢。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2。Naive:無處理組。
圖12為飼養期間各組小鼠肺功能測定。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10。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
圖13為各組小鼠吞噬細胞活性測定。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11,其Naive為N=6。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MOI: multiplification of infection(感染複數)。
圖14為各組小鼠自然殺手細胞活性測定。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8。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E/T:effector cell(效應細胞)/target cell(目標細胞)。
圖15為各組小鼠脾臟細胞增生4小時。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8。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Con A:Concanavalin A(伴刀豆球蛋白A);LPS:Lipopolysaccharide(脂多醣);OVA:Ovalbumin(卵白蛋白)。
圖16為各組小鼠肺沖液之單核球、淋巴球、嗜酸性球、嗜中性球之百分比值。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8。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
圖17為各組小鼠肺沖液T、B淋巴細胞亞族群。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7。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
圖18為各組小鼠肺沖液T輔助型細胞第一型及第二型亞族群。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7。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
圖19為各組小鼠肺沖液T淋巴細胞亞族群。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7。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
圖20為各組小鼠呼吸道週邊淋巴結T輔助型細胞第一型及第二型亞族群。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10。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
圖21為各組小鼠呼吸道週邊淋巴結T淋巴細胞亞族群。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10。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
圖22為各組小鼠腸繫膜T輔助型細胞第一型及第二型亞族群。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8~10。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
圖23為各組小鼠腸繫膜淋巴結T淋巴細胞亞族群。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8~10。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
圖24為各組小鼠脾臟T、B淋巴細胞亞族群。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10。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
圖25為各組小鼠脾臟T輔助型細胞第一型及第二型亞族群。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10。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
圖26為各組小鼠脾臟中T淋巴細胞亞族群。數據代表Mean±S.D.,各組N=7。組間標示不同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Naive:無處理組。

Claims (11)

  1. 一種生物性純培養物,其係選自由下列乳酸菌株所組成之群組: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PA320寄存編號BCRC 910516,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LP109寄存編號BCRC 910513,及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 LP110寄存編號BCRC 910514。
  2. 一種食品組合物,其包含具有抗過敏功能之乳酸菌株,該菌株係選自由下列乳酸菌株所組成之群組: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PA320寄存編號BCRC 910516,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LP109寄存編號BCRC 910513,及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 LP110寄存編號BCRC 910514;以及食品上可接受的賦形劑或稀釋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食品組合物,其中抗過敏功能係控制過敏相關細胞激素或特異性抗體之表現。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食品組合物,其中該菌株為具有活性或去活性的菌株。
  5. 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食品組合物,其中該食品包含乳製品、飲品、膳食補充劑或以上之組合。
  6.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具有抗過敏功能之乳酸菌株,該菌株係選自由下列乳酸菌株所組成之群組: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PA320寄存編號BCRC 910516,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LP109寄存編號BCRC 910513,及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 LP110寄存編號BCRC 910514;以及醫藥上可接受的賦形劑或載劑。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醫藥組合物,其中抗過敏功能係控制過敏相關細胞激素或特異性抗體之表現。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菌株為具有活性或去活性的菌株。
  9. 一種乳酸菌株用於抗過敏之用途,其中該菌株係選自由下列乳酸菌株所組成之群組: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PA320寄存編號BCRC 910516,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LP109寄存編號BCRC 910513,及植物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 LP110寄存編號BCRC 910514。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乳酸菌株用於抗過敏之用途,其中抗過敏功能係控制過敏相關細胞激素或特異性抗體之表現。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乳酸菌株用於抗過敏之用途,其中該菌株為具有活性或去活性的菌株。
TW101110669A 2012-03-28 2012-03-28 抗過敏之乳酸菌及其組合物 TWI4532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0669A TWI453281B (zh) 2012-03-28 2012-03-28 抗過敏之乳酸菌及其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0669A TWI453281B (zh) 2012-03-28 2012-03-28 抗過敏之乳酸菌及其組合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9301A true TW201339301A (zh) 2013-10-01
TWI453281B TWI453281B (zh) 2014-09-21

Family

ID=49770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0669A TWI453281B (zh) 2012-03-28 2012-03-28 抗過敏之乳酸菌及其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532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4207B (zh) * 2017-10-20 2018-09-01 葡萄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種胚芽乳酸桿菌、組合物、培養方法及降尿酸、改善過敏及/或降血糖的用途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77651B (en) * 2002-09-02 2007-04-01 Genmont Biotech Inc New use of some lactobacillus strains in treating allergy
US20130058898A1 (en) * 2010-03-10 2013-03-07 Kaneka Corporation Lactic acid bacterium-containing prepar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53281B (zh) 2014-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67032B1 (en) A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comprising bifidobacterium longum strains and reducing food allergy symptoms, especially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EP2804494B1 (en) A composition comprising specific 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strains and reducing food and/or respiratory allergy symptoms
JP5117171B2 (ja) 抗アレルギーの乳酸菌
CN101328468B (zh) 抗过敏的乳酸菌
JP6985342B2 (ja) ビフィドバクテリウム ラクティス gkk2、それを含む組成物、およびアレルギー性喘息改善のためのその使用
WO2011114645A1 (ja) 抗アレルギー用組成物
DK3030247T3 (en) PROBIOTIC FOR EXCESSIVE BABY GRADE
Lei et al. Screening of probiotic Lactobacilli with potential anti-allergic activity based on hyaluronidase inhibition and degranulation of RBL-2H3 cells in vitro
CN106262931A (zh) 植物乳杆菌在制备抗过敏产品中的应用
US9644210B2 (en) Probiotic gram-positive bacteria for the prophylaxis, suppression, or elimination of allergic reactions in human
CN103550258A (zh) 乳酸菌株调节免疫反应的用途
TWI453281B (zh) 抗過敏之乳酸菌及其組合物
CN102028224B (zh) 抗过敏的乳酸菌
CN110892914A (zh) 副干酪乳杆菌k56改善气喘及相关过敏性症状的新应用
Dehghani et al. Effect of 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 and 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isolated from food and human origin on reduction of IgE-dependent hypersensitivity in Balb/c mice
CN102657260B (zh) 抗过敏的乳酸菌
JP2006257040A (ja) アレルゲン特異的IgE抗体産生抑制剤、及びアレルゲン特異的IgE抗体産生抑制のために用いられる飲食品
CN117625435A (zh) 乳酸菌及其用于预防或治疗过敏的药物的应用
RU2575072C2 (ru) Пищевая композиция, содержащая штаммы lactococcus и уменьшающая сиптомы аллергии, в частности у младенцев и детей
JP2019080497A (ja) 制御性t細胞の分化誘導剤及び分化誘導方法
PL212183B1 (pl) Zastosowanie Lactobacillus casei ŁOCK 0900, Lactobacillus casei ŁOCK 0908 i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ŁOCK 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