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38896A - 小直徑鑽頭 - Google Patents

小直徑鑽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38896A
TW201338896A TW101140135A TW101140135A TW201338896A TW 201338896 A TW201338896 A TW 201338896A TW 101140135 A TW101140135 A TW 101140135A TW 101140135 A TW101140135 A TW 101140135A TW 201338896 A TW201338896 A TW 20133889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mall
diameter drill
grooves
groove
outer peripher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01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kashi Katsuki
Megumi Ohmine
Eiji Ikegami
Shinichi Horikawa
Original Assignee
Tungalo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ungaloy Corp filed Critical Tungalo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388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889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51/00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51/02Twist dri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51/00Details of 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2251/40Flutes, i.e. chip conveying grooves
    • B23B2251/406Flutes, i.e. chip conveying grooves of special form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51/00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51/011Micro dril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0008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for aligning or positioning of tools relative to the circuit boar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0011Working of insulating substrates or insulating layers
    • H05K3/0044Mechanical working of the substrate, e.g. drilling or punching
    • H05K3/0047Drilling of ho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rilling Tools (AREA)

Abstract

在使溝形成合流的小直徑鑽頭中,藉由改善在合流點附近之切屑的流出狀態,提高孔位置精度,並提高加工孔的內壁品質,能適應於高效率加工。本發明的小直徑鑽頭具備:至少2個溝、和配置於前端的切刃、和用來劃分小直徑鑽頭之外周面的至少2個刃緣、及連接於刃緣而形成延伸的至少2個外周凹部,且至少2個溝具有合流點。至少2個外周凹部之中,至少1個外周凹部,在較合流點更朝向前端側,具有用來使至少2個溝互相連通的連通部。

Description

小直徑鑽頭
本發明是關於小直徑鑽頭,特別是有關可適用於對印刷電路板開孔(鑽孔)的小直徑鑽頭。
小直徑鑽頭1,通常具有直徑為3.175mm(1/8英寸)的柄部。因此,形成3.175mm以下的刀具徑極為普遍。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用於包含印刷電路板之開孔用途的鑽頭。該鑽頭具備:配置於前端的切刃、及2個溝。2個溝在朝向後端的途中形成合流,而形成1個溝。形成有2個用來劃分鑽頭之外周面的刃緣。專利文獻1之鑽頭的目的為:提高剛性、及提高所加工之孔的位置精度(以下,稱為孔位置精度)。
專利文獻2揭示一種:用於包含印刷電路板之開孔用途的鑽頭。該鑽頭具備:配置於前端的切刃、及2個溝。2個溝在朝向後端的途中形成合流,而成為1個溝。專利文獻2之鑽頭的目的也是提高剛性、及提高孔位置精度。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WO2011/11654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7-307642號公報
專利文獻1、2的鑽頭,相較於2個溝未合流的鑽 頭,由於溝所除去的體積較少,因此刀具的剛性更高。因此,孔位置精度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通過2個溝而流向加工孔外的切屑,集中於2個溝的合流點。切屑朝向合流點集中的結果,使切屑在合流點附近形成阻塞,有時將造成加工孔的內壁損傷,不僅如此,鑽頭容易折損。因此,專利文獻1、2的鑽頭必須降低切削時的進給速度。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在使複數個溝合流的小直徑鑽頭中,改善合流點附近之切屑的流動。
本發明是具備至少2個溝、和配置於前端的切刃、和用來劃分小直徑鑽頭之外周面局部的至少2個刃緣、及連接延伸於前述刃緣的至少2個外周凹部,且前述的至少2個溝具有合流點的小直徑鑽頭,其特徵為:前述至少2個外周凹部之中,至少1個外周凹部在較前述合流點更靠近前端側,具有使前述至少2個溝彼此連通的連通部。
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參考圖面進行說明。
如第1~9圖所示,第1實施形態的小直徑鑽頭1,具備略呈螺旋形的2個溝2。2個溝2包含:從前端3側朝向後端8側螺旋延伸的第1溝2a;及在小直徑鑽頭1之長度方向的途中與第1溝2a合流的第2溝2b。2個溝2皆形成右螺旋。
第1溝2a的長度,可對應於「對應於由小直徑鑽頭1所加工之孔徑的刀具徑(直徑) Dmm」做適當的調整。在該實施形態中,從小直徑鑽頭1的前端3朝向後端8之方向的第1溝2a的長度,約形成為3.5mm。第2溝2b,則是通過第7圖所示的合流點5,在「與第1溝2a大致形成一體的位置」形成終端。亦即,第2溝2b的長度是形成:從前端3通過合流點5到成為終端為止的長度。就其他的構造而言,第2溝2b可調整成:從通過合流點5起,後端8側與第1溝2a並行延伸,而發揮與單一個溝2相同的機能。具體地說,在較合流點5更朝向後端8側,使第1溝2a的螺旋角、與第2溝2b的螺旋角形成相同的角度。在此所謂的「合流點」,是指如第7圖所示,使2個溝2合流,而在較該點更朝向後端8側,發揮宛如1個溝之機能的點。
在從前端3朝向後端8的方向上,從前端3到合流點5為止的長度Ld,為了提高刀具剛性且提高切屑排出性,可適當地調整。在該實施形態中,2個溝2是為了對其螺旋角賦予差異而形成合流的溝,從前端3到合流點5為止的長度Ld,並非是指定長度後再配合該長度來決定螺旋角所形成。但是,為避免刀具剛性下降,也可以指定長度Ld,再配合該長度來調整各個溝2的螺旋角。
前端3具備2個切刃4。切刃4是「作為2個主切刃,而形成於溝2內面的斜面(rake face)」與「形成於前端3之端面的主離隙面」之間的交叉稜線。鄰接於2個溝 2設有2個刃緣11。刃緣11是遍及於鑽頭的全長,而劃分小直徑鑽頭1之外周面的局部。本實施形態中的「切刃」也包含:刃緣11之外周面的副離隙面、與斜面之交叉稜線的副切刃。在前端3的端面形成有鑿刃10。通常鑿刃10不會被稱作切刃。但是,鑿刃10具有:如同切刃產生如細粉般切屑的機能。
在小直徑鑽頭1的後端8側,形成有圓柱狀或者圓筒狀的柄部9。在該實施形態中,刀具徑 Dmm約形成為 0.250mm。刀具徑可配合欲進行加工之孔的尺寸而任意設定。柄部9的柄部徑(直徑)約形成為 3.175mm。
溝2的螺旋角並無特殊限定。在印刷電路板用之小直徑鑽頭的場合中,本發明的小直徑鑽頭1之第1溝2a的螺旋角,最好是20°以上,且70°以下。特別是從前端3至合流點5為止之第1溝2a的螺旋角,又以30°以上,且55°以下更佳。雖然圖面中未顯示,但在該實施形態中,第1溝2a的螺旋角約為45°。
第2溝2b的螺旋角,最好是形成:在小直徑鑽頭1的前端3附近,與第1溝2a的螺旋角形成相同的角度。一旦在前端3附近使第1溝2a與第2溝2b的螺旋角形成相同,便可使切刃形狀和斜面形狀形成相同,因此切削時的均衡性良好。不僅如此,當對小直徑鑽頭1的前端面執行再研削時,切刃4的形狀可保持一定。
為了使2個溝2形成合流,可在任意的位置,使第2溝2b的螺旋角,有別於前端3附近的螺旋角。在該實施 形態中,是在第1圖所示之長度Lc的位置,使第2溝2b的螺旋角產生變化。用來促使溝2合流之第2溝2b的螺旋角,最好為30°以上,且80°以下,其中又以40°以上,且70°以下更佳。雖然圖面中未顯示,但在該實施形態中,從螺旋角產生變化的變化點(長度Lc的位置)直到形成合流為止之第2溝2b的螺旋角,約形成為60°。換言之,為了使2個溝2合流,只要使第2溝2b的螺旋角,相較於第1溝2a的螺旋角在10°以上30°以下的範圍內增大即可。一旦該角度差過小,為了使2個溝2合流則需要更長的軸方向長度,以避免刀具剛性下降。相反地,一旦該角度差過大,將在合流點5處引發切屑間急劇的衝突,而妨礙切屑流出。
到第2溝2b之螺旋角的變化點為止的長度Lc,相對於刀具徑 D最好為以下的範圍。長度Lc最好是0.1D≦Lc≦4D的範圍。但是,長度Lc的最佳範圍,是視刀具徑 D而有若干的差異。當 D未滿0.1mm時,最好是1.5D≦Lc≦4D的範圍。當 D為0.1mm以上且未滿0.6mm時,最好是0.5D≦Lc≦3D的範圍。當 D為0.6以上且未滿1.0mm時,最好是0.3D≦Lc≦2D的範圍。當 D為1.0mm以上時,最好是0.1D≦Lc≦D的範圍。而在該實施形態中,雖然藉由使第2溝2b的螺旋角大於第1溝2a可使2個溝2合流,但促使合流形成的方法並不侷限於此。舉例來說,亦可使第2溝2b的螺旋角小於第1溝2a,而使2個溝2合流。
在該實施形態中,雖然合流後朝向後端8之溝2的螺旋角,是形成與第1溝2a的螺旋角相同的角度,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合流後朝向後端8之溝2的螺旋角,也可以與「角度大於第1溝2a」之第2溝2b的螺旋角一致。此外,亦可使第1溝2a和第2溝2b的螺旋角不一致地設定成中間值的角度或或者其他角度。為了使溝2合流後切屑能順利地排出,該角度可適當地進行調整。在該實施形態中,可藉由使合流後朝向後端8之溝2的螺旋角與第1溝2a的螺旋角一致,而獲得絕佳的切屑排出性。
通常,在刀具徑 Dmm為 1.500mm以上之小直徑鑽頭1的場合中,幾乎不會有孔位置精度的問題產生。亦即,刀具徑 Dmm為 1.500mm以上的小直徑鑽頭1,由於剛性非常高,因此孔位置精度的問題甚小。本發明在刀具徑 Dmm為未滿 1.500mm之小直徑鑽頭1的場合中,提高孔位置精度的效果特別高。其中又以刀具徑 Dmm為 0.500mm以下時提高孔位置精度的效果最為顯著。而以上所謂「提高孔位置精度」包含:提高孔之入口處的位置精度(機械加工指令的位置、與所加工的孔之間的位置偏移);及改善孔的彎曲程度而提高孔之出口處的位置精度。
小直徑鑽頭1具有2個外周凹部6。各外周凹部6與刃緣11分別並行,且分別鄰接於2個溝2。各外周凹部6,是將主切刃4的附近作為起始端,並延伸於朝向終端8的方向。2個外周凹部6包含:第1外周凹部6a及第2外 周凹部6b。第1外周凹部6a是鄰接於第1溝2a所設置,第2外周凹部6b是鄰接於第2溝2b所設置。各個外周凹部6,在其寬度方向的其中一端連接於溝2,且在另一端連接於刃緣11。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第1圖及第8圖所示,在較2個溝2的合流點5(如第7圖所圖示)更朝向前端3側,由至少1個外周凹部6(亦即,第1外周凹部6a)連通2個溝2。亦即,在第1外周凹部6a,於其後端8側的端部設有將2個溝2之間予以連通的連通部7。為了顯示未設有連通部7的第2外周凹部6b以作為參考,小直徑鑽頭1的相反側如同第5圖及第9圖所示。雖然傳統的一般外周凹部與該第2外周凹部6b相同,都是將第1溝2a與刃緣11予以連接,並將第1溝2a與刃緣11設成大致並行,但是其後端8側的端部並未到達第2溝2b,因此並未使2個溝2互相連通。對照於此,在該實施形態中,外周凹部6,僅在其中一處,也就是指第1外周凹部6a設置連通部7而促使2個溝2彼此連通,在另一處,也就是指在第2外周凹部6b處,2個溝2並未互相連通。
倘若從第10圖的XI-XI剖面位置朝向小直徑鑽頭1的後端8側觀看連通部7,連通部7便如第11圖所示,其寬度方向的全體是較外周面更朝向內側後退,而提供「切屑在2個溝2之間移動」的空間。連通部7的深度(亦即,從外周面起的距離),與外周凹部6的深度大致相同,且小於溝2。一旦在較合流點5更朝向前端3側使2 個溝2連通,細粉狀的切屑將通過連通部7而2個溝2之間移動。因此,流動於2個溝2的切屑,是在較合流點5更朝向前端3側的領域形成相互混合。此外,由於連通部7的深度小於溝2,因此認為可使通過連通部7的細粉狀切屑,潛入較大的切屑的下方,而達到如同潤滑劑般的功效,進而使較大的切屑容易浮起。亦即,較大的切屑即使稍微浮起,便可移動至細粉狀切屑之上,認為可更進一步促進浮起。因此,可緩和切屑之間在合流點5附近的衝突,使切屑的合流變的更順暢。
據此,利用外周凹部6使2個溝2連通的位置非常重要,必須適當地調整「從前端3到連通部7為止的距離」、及「從前端3到合流點5為止的距離」。即使在「將外周凹部6設置成2處以上」的場合中,每個外周凹部6之從前端3起的長度,也需要個別地予以適當調整。結果形成:2個以上的外周凹部6,其從前端3起的長度彼此不同。在本實施形態中,於從前端3朝向後端8的方向上,第2外周凹部6b是較第1外周凹部6a更長。
而細粉狀切屑與較大的切屑,其形成的場所彼此不同。細粉狀切屑主要是由鑿刃10所形成。細粉狀切屑,是從鑿刃10通過由主離隙面所形成的間隙而朝向溝2誘導。較大的切屑中的絕大部分,是由作為主切刃的切刃4所形成。亦即,當由小直徑鑽頭1之前端3的切刃4形成較大的切屑時,在較大的切屑的下方並無空間可供較小的切屑進入。為了藉由細粉狀的切屑促使較大的切屑浮起, 如本實施形態所揭示「將2個溝2連通,使細粉狀切屑自由進入較大的切屑之下方」的作法非常有效。而在該實施形態中所稱的「連通」,是指2個溝2之間,利用外周凹部6形成聯繫之意。此外,所謂的連通部7是指:在外周凹部6之中,將2個溝2之間予以連通的部分。
鄰接於外周凹部6的刃緣11,是由加工孔的內壁面所導引,可作為確保孔加工之直進性的導引件而發揮作用。外周凹部6,不僅可連通溝2,還具備「可適度地調整刃緣11之寬度」的功能。藉由適度地調整刃緣11的寬度,可抑制接觸面積,並降低小直徑鑽頭1的切削抵抗(旋轉抵抗及旋轉軸方向的推力(thrust)抵抗),提高切削的順暢程度。
所謂外周凹部6的「長度」,如同第1圖及第5圖所示,是從前端3朝向後端8之方向的長度。第1外周凹部6a的長度Laa如第1圖所示。在該實施形態中,第1外周凹部6a的長度Laa形成為0.83mm。第2外周凹部6b的長度Lba如第5圖所示。在該實施形態中,第2外周凹部6b的長度Lba形成為0.85mm。藉由形成上述的長度,能以彼此相同的研削加工對2個外周凹部6進行加工。亦即,由於研削加工用NC程式可以共用,因此製造容易,並且容易形成長度不同的外周凹部6。藉由使第2外周凹部6b的長度Lba(第5圖)大於第1外周凹部6a的長度Laa(第1圖),可在較連通部7更朝向下流側的領域,擴張「由第2溝2b與第2外周凹部6b所構成」之切屑流 路的剖面積。因此,可承接「從第1溝2a通過連通部7而移動至第2溝2b」的切屑,並提高切屑排出性。
外周凹部6的螺旋角,只需形成與第1溝2a的螺旋角相同的角度即可。如先前所述,當「第2溝2b的螺旋角,在小直徑鑽頭1的前端3附近,形成與第1溝2a的螺旋角相同的角度」時,鄰接於2個溝2之刃緣11的寬度,便會在前端3附近形成一定。外周凹部6的螺旋角,只需遍及外周凹部6的全長形成相同角度即可。這種形狀的加工容易。因此,容易適當地調整各個外周凹部6的長度。但是,外周凹部6的螺旋角並不侷限於此。當然外周凹部6的形狀也不侷限於:刃緣11的寬度形成一定,且與刃緣11並行的形狀。可適當地調整刃緣11的寬度,只要是可將2個溝2予以連通的形狀,哪一種形狀皆無妨。
最好是小直徑鑽頭1具有:外周直徑小於「在前端3的外周直徑,也就是指刀具徑 Dmm」的底切部12(請參考第1圖)。底切部12,一般來說具有「可減輕與加工孔之間的摩擦抵抗,並降低切削抵抗」的功能。本發明之小直徑鑽頭1的底切部12,除了降低切削抵抗的效果之外,還可增強「改善切屑在2個溝2的合流點5附近之流出性」的效果。藉由底切部12,可更進一步提升切屑移動的自由度。藉由底切部12,可抑制切屑在溝2的合流點5附近形成塊狀,並促進切屑沿著溝2朝加工孔外排出。關於從小直徑鑽頭1的前端3朝向後端8的方向,2個外周凹部6的長度只要形成「2個一起越過底切部12之前端3側 端部的長度」即可。該配置的結果,可提高外周凹部6與底切部12間的相乘效果,使細微切屑在「較合流點5更朝向前端3側」的往來移動,可更順暢地進行。最好是:至少1個外周凹部6形成不會越過合流點5的長度,且由外周凹部6使2個溝2連通。越過合流點5後,最好是以較短的長度來結束外周凹部6,以提高小直徑鑽頭1的刀具剛性。而刀具徑,是與刃緣11之外周直徑相同。在底切部12之前端3側的端部形成有階段部。但是,前端3的附近與底切部12之間亦可以曲面形成連接,此外,亦可設置「越朝向後端8直徑越縮小的後推拔(back taper)部」來取代底切部12、或者除了底切部12之外,另外設有「越朝向後端8直徑越縮小的後推拔(back taper)部」。
以上所說明的小直徑鑽頭1,可自由裝卸地安裝於「印刷電路板等之鑽孔專用的工作機械」等,對被加工物施以相對運動,而執行切削加工(鑽孔)。工作機械亦可採用鑽床(drill press)或綜合加工機(machining center)等。
在第12~14圖中,顯示第2實施形態的小直徑鑽頭101。在第12~14圖中,與第1實施形態之小直徑鑽頭1相同的部分,標示相同的參考圖號。相較於第1實施形態的小直徑鑽頭1,第2實施形態的小直徑鑽頭101,其外周凹部6的長度增長。亦即,在第12圖中,第1外周凹部6a的長度Lab形成為0.93mm。該長度Lab,是較第1實施形態中小直徑鑽頭1之第1外周凹部6a的長度Laa (請參考第1圖)更增長0.10mm。據此,由連通部7所形成,且連通於2個溝2之間的空間,將變的更大。第2外周凹部6b的長度Lbb形成為1.10mm。
如同以上的詳細說明,第1及第2實施形態的小直徑鑽頭1、101,其第1外周凹部6a在較合流點5更朝向前端3側,具有使2個溝2a、2b相互連通的連通部7。因此,切屑在2個溝2a、2b之間通過連通部7而移動,可緩和切屑間在合流點5附近的衝突。
此外,藉由使第2外周凹部6b的長度Lba(第5圖)大於第1外周凹部6a的長度Laa(第1圖),可在較「設於第1外周凹部6a的連通部7」更朝向下流側的領域,擴張「由第2溝2b與第2外周凹部6b所構成之流路」的剖面積。因此,可承接「通過連通部7從第1溝2a移動至第2溝2b」的切屑,並可提高切屑排出性。
在第21圖及第22圖中,顯示包含本發明的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小直徑鑽頭的實驗結果。第21圖的○記號表示:可確保良好之切屑排出性的進給速度。圖中的×記號表示:小直徑鑽頭產生折損,無法穩定執行孔加工的進給速度。圖中的△記號表示:雖然並無折損且可以使用,但將產生毛邊,以致所加工之孔的品質存在若干問題的進給速度。實驗條件如以下所示。加工基板,是將2張FR-4(厚度1.6mm的4層板)予以重疊而進行加工。抵接板是採用鋁板。主軸旋轉數設為160,000min-1(旋轉數/分)。實驗是採用「進給速度從低速緩緩提高直到小直徑鑽頭折 損為止」的方式進行。圖中的比較對象1,是如同第15~17圖所示的小直徑鑽頭201。亦即,比較對象1的小直徑鑽頭為:雖然2個溝與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一樣形成合流,但外周凹部並未將2個溝連通。第15圖所示之外周凹部的長度Lac、及第17圖所示之外周凹部的長度Lbc,皆形成為0.75mm。比較對象2,是如同第18~20圖所示,外周凹部的長度較第2實施形態更長的小直徑鑽頭301。第20圖所示之外周凹部的長度Lbd形成為1.54mm,較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更增長0.44mm。但是,第18圖所示之外周凹部的長度Lad形成為0.93mm,與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相同。亦即,形成「到2個溝之合流點為止」的長度。實驗的結果如第21圖所示,第1及第2實施形態的小直徑鑽頭1、101,相較於「溝2形成合流,但僅設置外周凹部」的比較對象1,可確保良好切屑排出性的進給速度為3.6m/min~4.8m/min為止,約可提高33%。此外,未折損且可使用的進給速度可從4.4m/min提高至5.2m/min。不僅如此,如第22圖所示,相較於比較對象1,第1實施形態的小直徑鑽頭1,其孔位置精度在進給速度3.6m/min以下時相等,但在進給速度4.0m/min以上時則更為優良。雖然第2實施形態的小直徑鑽頭101,較第1實施形態的小直徑鑽頭1略差,但相對於比較對象1,其孔位置精度在進給速度4.0m/min以上時更為優良。但是,倘若如比較對象2般增長外周凹部的長度,雖然第21圖所示的切屑排出性呈現良好,但第 22圖所示的孔位置精度反將悪化。這點被認為是因為外周凹部過長,導致刀具剛性下降之故。
將實驗結果彙整如下。倘若外周凹部將2個溝連通時,可提高切屑排出性,並提高進給速度。但是,一旦外周凹部的長度過長,將使刀具剛性下降,並使孔位置精度悪化。因此,外周凹部的長度最好是:將2個溝予以連通,且越短越好的長度。至少其中1個外周凹部的長度,最好是形成未越過合流點5的長度。而該孔位置精度的數值,也就是所謂平均值+3 σ的數值。印刷電路板之孔位置精度的判定,通常是採用孔位置座標測量機(Hole Analyzer),將「是否從原本所指示的位置形成若干的偏移」,作為「根據目標的中心座標所測得之孔的中心座標值的分布」而加以顯示。孔位置精度通常是採用以下的2種評估方法:以從中心起的最大值來表示、及以「對複數個值的平均值加上標準偏差σ的3倍值(平均值+3 σ)」的方式來表示。但是,以最大值進行評估的方法,有時會受到「譬如表面之損傷等突發性問題」的影響。在此,孔位置精度是選用:以平均值+3 σ的數值來表示的方法。
本發明,並不侷限於以上所說明的實施形態,在不悖離發明要旨的範圍內,當然可對構造作適當的變更、追加或削除。舉例來說,亦可對單一外周凹部設置複數個連通部。連通部亦可設置於複數個外周凹部,亦可設置於所有的外周凹部。外周凹部也不必是從前端連續延伸至末端,也可是間歇性地延伸。溝、外周凹部及刃緣亦可分別設成 3個以上。刃緣,亦可如構成所謂的雙刃緣般,隔著單一外周凹部而延伸於兩側,在該場合中,特別適合形成「橫切過該2個刃緣」的連通部。本發明並不僅限於印刷電路板用,也能適用於其他的用途,譬如金屬的鑽孔加工用鑽頭。
1‧‧‧小直徑鑽頭
2‧‧‧溝
2a‧‧‧第1溝
2b‧‧‧第2溝
3‧‧‧前端
4‧‧‧切刃
5‧‧‧合流點
6‧‧‧外周凹部
6a‧‧‧第1外周凹部
6b‧‧‧第2外周凹部
7‧‧‧連通部
8‧‧‧後端
9‧‧‧柄部
10‧‧‧鑿刃(chisel edge)
11‧‧‧刃緣(margin)
12‧‧‧底切部
第1圖:為第1實施形態中小直徑鑽頭之右側視圖的A部放大圖。
第2圖:為第1圖之小直徑鑽頭的右側視圖。
第3圖:為第1圖之小直徑鑽頭的前視圖的放大圖。
第4圖:為第1圖之小直徑鑽頭的前視圖。
第5圖:為第1圖之小直徑鑽頭的左側視圖的放大圖。
第6圖:為第1圖之小直徑鑽頭的俯視圖的放大圖。
第7圖:為第1圖之小直徑鑽頭的仰視圖的放大圖。
第8圖:為第1圖之小直徑鑽頭的立體圖的放大圖。
第9圖:是從其他方向觀視第1圖之小直徑鑽頭的立體圖的放大圖。
第10圖:是第1圖之小直徑鑽頭的XI-XI剖面之剖面位置的說明圖。
第11圖:是第10圖之小直徑鑽頭的XI-XI剖面之放大剖面圖。
第12圖:是第2實施形態中小直徑鑽頭之右側視圖 的放大圖。
第13圖:為第12圖之小直徑鑽頭的前視圖的放大圖。
第14圖:為第12圖之小直徑鑽頭的左側視圖的放大圖。
第15圖:比較對象1的小直徑鑽頭之右側視圖的放大圖。
第16圖:是第15圖的小直徑鑽頭之前視圖的放大圖。
第17圖:是第15圖的小直徑鑽頭之左側視圖的放大圖。
第18圖:是比較對象2的小直徑鑽頭之右側視圖的放大圖。
第19圖:為第18圖的小直徑鑽頭之前視圖的放大圖。
第20圖:為第18圖的小直徑鑽頭之左側視圖的放大圖。
第21圖:是關於小直徑鑽頭的第1實驗結果。
第22圖:是關於小直徑鑽頭的第2實驗結果。
Laa‧‧‧第1外周凹部的長度
Lc‧‧‧到第2溝之螺旋角的變化點為止的長度
1‧‧‧小直徑鑽頭
2‧‧‧溝
2a‧‧‧第1溝
2b‧‧‧第2溝
3‧‧‧前端
6‧‧‧外周凹部
6a‧‧‧第1外周凹部
6b‧‧‧第2外周凹部
12‧‧‧底切部

Claims (7)

  1. 一種小直徑鑽頭(1),是具備:至少2個溝(2);和配置於前端(3)的切刃(4);和劃分小直徑鑽頭(1)之外周面的局部的至少2個刃緣(11);及連接於前述刃緣(11)而延伸的至少2個外周凹部(6),且前述至少2個溝(2)具有合流點(5)的小直徑鑽頭(1),其特徵為:前述至少2個外周凹部(6)之中,至少1個外周凹部(6),在較前述合流點(5)更朝向前端(3)側,具有使前述至少2個溝(2)互相連通的連通部(7)。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小直徑鑽頭(1),其中前述至少2個外周凹部(6),包含第1外周凹部(6a)與第2外周凹部(6b),在從前述前端(3)朝向後端(8)的方向中,第2外周凹部(6b)較第1外周凹部(6a)更長,前述第1外周凹部(6a)具有前述連通部(7)。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的小直徑鑽頭(1),其中前述第1外周凹部(6a),具有不會越過前述合流點(5)的長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小直徑鑽頭(1),其中具有直徑較前述前端(3)處的直徑更小的底切部(12)。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的小直徑鑽頭(1),其中前述至少2個前述外周凹部(6)的全部,在從前述前端(3)朝向前述後端(8)的方向中,具有越過前述底切部(12)的前端(3)側之端部的長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小直徑鑽頭(1),其中至少2個前述溝(2)之中,第1溝(2a)的螺旋角,其前端(3)附近為20°以上60°以下,第2溝(2b)的螺旋角,其前端(3)附近為20°以上60°以下,且從途中起朝向30°以上80°以下變化。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的小直徑鑽頭(1),其中至少2個前述溝(2),在較前述合流點(5)更朝向後端(8)側的領域,其螺旋角為20°以上80°以下。
TW101140135A 2011-10-31 2012-10-30 小直徑鑽頭 TW2013388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8861 2011-10-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8896A true TW201338896A (zh) 2013-10-01

Family

ID=48192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0135A TW201338896A (zh) 2011-10-31 2012-10-30 小直徑鑽頭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3065695A1 (zh)
CN (1) CN103889623A (zh)
TW (1) TW201338896A (zh)
WO (1) WO201306569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30261B2 (en) 2014-04-16 2017-04-25 Tct Global Limited Drill bit structur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69012B2 (en) * 2013-08-26 2018-05-15 Kyocera Corporation Dri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ut product using same
CN103752911B (zh) * 2013-12-31 2017-08-25 深圳市金洲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钻头及其加工方法
GB2574652A (en) 2018-06-14 2019-12-18 Black & Decker Inc Drilling tool
DE102020214134A1 (de) * 2020-11-10 2022-05-12 MAPAL Fabrik für Präzisionswerkzeuge Dr. Kress KG Werkzeug
CN114178591A (zh) * 2021-12-16 2022-03-15 铣立(上海)切削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精加工用高效率通用钻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60329B2 (ja) * 1987-06-17 1996-12-04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ツイストドリル
US5636948A (en) * 1995-05-04 1997-06-10 Fullerton Tool Company, Inc. Drill for synthetic fiber filled plastic and like materials
JP2007307642A (ja) * 2006-05-17 2007-11-29 Sumitomo Electric Hardmetal Corp ドリル
JP4505007B2 (ja) * 2007-11-08 2010-07-14 ユニオンツール株式会社 穴明け工具
JP2010099790A (ja) * 2008-10-24 2010-05-06 Union Tool Co 穴明け工具
CN101791717B (zh) * 2010-03-22 2011-07-27 深圳市金洲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钻头及加工此微型钻头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30261B2 (en) 2014-04-16 2017-04-25 Tct Global Limited Drill bit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65695A1 (ja) 2013-05-10
CN103889623A (zh) 2014-06-25
JPWO2013065695A1 (ja) 2015-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338896A (zh) 小直徑鑽頭
JP5751401B1 (ja) 刃先交換式回転切削工具
US10279398B2 (en) Drill
JP5438771B2 (ja) 切削インサートおよび切削工具、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EP1666180A1 (en) Drill
JP2007307642A (ja) ドリル
JP2012161912A (ja) ドリル
KR20090022089A (ko) 절삭 삽입체
US11400524B2 (en) Drill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drilled product
JP2006239829A (ja) ドリル
TWI446980B (zh) Small diameter drill
JP4891491B2 (ja) リーマ
CN109894653B (zh) 一种用于加工高端通讯板的精密微型钻头
JP2021007991A (ja) 切削インサート及び切削工具
CN204053023U (zh) 钻头结构
CN110449638B (zh) 一种多刃带麻花钻
KR20200004798A (ko) 리딩 및 트레일링 부품 절삭 변부들을 가진 분할 절삭 변부를 가지는 절삭 인서트
JP2002205212A (ja) ドリル
JP5243396B2 (ja) 隅削り用刃先交換式チップとミーリングカッタ
KR20140138503A (ko) 마이크로 스텝 드릴 비트
JP4527103B2 (ja) ドリル
CN218656969U (zh) 钻孔工具
CN217070891U (zh) 加工刀具
CN212793208U (zh) 一种快速成型中心钻头
CN220882641U (zh) 一种粗精一体钻槽孔用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