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38843A - 氣液分離裝置 - Google Patents

氣液分離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38843A
TW201338843A TW101148970A TW101148970A TW201338843A TW 201338843 A TW201338843 A TW 201338843A TW 101148970 A TW101148970 A TW 101148970A TW 101148970 A TW101148970 A TW 101148970A TW 201338843 A TW201338843 A TW 20133884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as
liquid separation
liquid
air
vap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89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kao Motohashi
Original Assignee
Takao Motohash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793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70356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067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16148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o Motohashi filed Critical Takao Motohashi
Publication of TW201338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884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5/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01D45/04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utilising inertia
    • B01D45/06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utilising inertia by reversal of direction of fl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5/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01D45/04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utilising inertia
    • B01D45/08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utilising inertia by impingement against baffle separat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eparating Particles In Gases By Inertia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氣液分離裝置,其適於例如將空氣噴槍、氣動馬達、空氣斷路器等壓縮空氣作動機器之壓縮空氣的水分去除,能減少零件件數使構造簡潔化而實現小型輕量化與製作之容易化,並且使壓縮空氣積極地且旺盛地撞擊於氣液分離手段而促進氣液分離,高精度地將壓縮空氣中之水、塵埃、油、垃圾等比重大於空氣之物質去除,實現高純度之乾燥空氣的生成與供給,並且可防止排放水與氣液分離後之壓縮空氣接觸,而確實地供給乾燥之壓縮空氣。本發明之氣液分離裝置X具有:蓋體1b,其具備將氣液分離後之氣體排出之排風口3;中空之筒狀容器1,其將該蓋體1b裝設於上部且於下部具備將氣液分離後之液體排出的滴落口4,且將含有水分之壓縮空氣a導入內部;中空之隔間體8,其配置於該筒狀容器1之內部,且與筒狀容器1及上述排風口3連通;及氣液分離手段11,其配置於該隔間體8之內部;上述氣液分離手段11具備一個或多個形成有與空氣撞擊部之相反側之中空室31連通之小徑之流量控制小孔13的氣液分離體12,將上述壓縮空氣a導入至筒狀容器1內表面與隔間體8之間,使其撞擊且接觸於此等而進行氣液分離,將該氣液分離後之壓縮空氣a導入至隔間體1內,使其撞擊且接觸於該隔間體1內表面及氣液分離體12而進行氣液分離,進而經由上述流量控制小孔13向中空室13噴出上述氣液分離後之壓縮空氣a,自上述排風口3排出該噴出之壓縮空氣a;其中,將上述中空室13構成為負壓用中空室,將上述氣液分離體12形成為平板狀或筒狀,於該氣液分離體12之空氣撞擊部設置多個空氣撞擊用凹凸部14a~14d。

Description

氣液分離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氣液分離裝置,其適於例如將空氣噴槍、氣動馬達、空氣斷路器等壓縮空氣作動機器之壓縮空氣之水分去除,能減少零件件數使構造簡潔化而實現小型輕量化與製作之容易化,並且使壓縮空氣積極地且旺盛地撞擊於氣液分離手段而促進氣液分離,高精度地將壓縮空氣中之水、塵埃、油、垃圾等比重大於空氣之物質去除,實現高純度之乾燥空氣之生成與供給,並且可防止排放水與氣液分離後之壓縮空氣接觸,而確實地供給乾燥之壓縮空氣。
空氣噴槍、氣動馬達、空氣斷路器等壓縮空氣作動機器,若導入之壓縮空氣中含有水分,則水分會附著於驅動部或作動部而成為故障之原因,因此於壓縮空氣之導入路徑裝備有將水分去除之氣液分離裝置。
作為如上述之氣液分離裝置,將設置有壓縮空氣之入口通路、與氣液分離後之空氣之出口通路的上蓋,嵌合於在下部設置有排水管之圓筒體之上部,將緊固圈螺合於該上蓋之周面之螺紋部,將該緊固圈之下端部內周面卡合於圓筒體之上端部之凸緣而支持圓筒體。
於上述上蓋之中間部,設置有形成與上述入口通路連通之通孔與螺孔之隔離壁,將中空筒狀之空氣導向器之上端部螺 合安裝於該螺孔,於該空氣導向器之圓盤之周面設置螺紋部,於其內側設置多個螺孔,將直管狀之隔離管之上端部螺固安裝於上述螺紋部,將長尺寸螺栓旋入上述螺孔,且將多個隔離元件堆積安裝於該長尺寸螺栓。
上述隔離元件係於上部設置形成有單一之透孔之圓錐狀凸部,於下半部具備與上述透孔連通之凹部,且於該凹部收容正下方之隔離元件之凸部而配置有多個隔離元件。
上述氣液分離裝置係存在如下者:自上述入口通路導入壓縮空氣,使其於圓筒體與隔離管之間朝下方移動,使壓縮空氣中之水分之一部分於其等之內表面凝結後,將壓縮空氣導引至隔離管之下部,自隔離元件之凹部經由透孔而向正上方之隔離元件之凹部移動,重複進行其間之流速之變化與朝向凹部上表面之撞擊,使壓縮空氣中之水分之一部分凝結,自排水管將此等凝結水分排出,另一方面,使經氣液分離而乾燥之壓縮空氣自空氣導向器向出口通路移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然而,上述氣液分離裝置由於堆積有多個隔離元件而安裝,因此零件件數增加而助長構造之複雜化與隔離管之長尺寸化,並且導致此種裝置之大型重量化,而且,存在如下問題:於各隔離元件之透孔內移動之速度朝向上方逐漸降低,而使上述速度差所形成水分之凝結效果降低,並且對於凹部上表面之撞擊效果亦逐漸降低而使水分之凝結作用降低,無 法獲得預期之氣液分離效果等。
又,作為其他氣液分離裝置係存在如下者:於中空圓筒狀容器之上端部,配置形成有通氣口之半球面狀之支承板,利用連接高壓空氣噴出管之蓋夾持該支承板,並且將高壓空氣供給管連接於中空圓筒狀容器之中間部,將與該供給管連通之導向器部配置於圓筒狀容器之內側,而可自該導向器部將高壓空氣噴出至圓筒狀容器內,另一方面,將螺旋狀之氣流導引板朝下方配置於上述導向器部之前端部,使自導向器部噴出之高壓空氣沿著氣流導引板朝下方移動,使其自氣流導引板之最低位置呈螺旋狀上升移動,使在圓筒狀容器內之滯留時間變長而增進高壓空氣之離心分離效果與氣液分離效果,且使該已加速之高壓空氣撞擊於支承板而使其附著高壓空氣中之液滴,使該等液滴向下方流下,而使已去除水分之高壓空氣自通氣口經由支承板向高壓空氣噴出管移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此外,存在如下者:於上述支承板之正上方配置形成有通氣口之半球面狀之圓頂,於該圓頂之正上方配置形成有通氣口之間隔壁,使呈螺旋狀上升之高壓空氣撞擊圓頂與間隔壁而使其等附著高壓空氣中之液滴,使此液滴向下方流下而將水分去除(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
此等氣液分離裝置由於使高壓空氣撞擊支承板而將高壓空氣中之水分去除,並且使高壓空氣於圓筒狀容器內呈螺旋 狀移動,藉由其離心分離作用而將高壓空氣中之水分去除,因此,雖然可使氣液分離效果提高從而精密地去除水分,但為了增快離心運動速度,必須使高壓空氣供給管之噴出位置與支承板分離地配置,其結果,存在導致圓筒狀容器之長尺寸化而助長此種裝置之大型重量化之問題。
然而,作為蒸汽之排水分離裝置係存在如下者:於中空筒狀之外殼內之中間位置配置導管,於該導管之下部開口正下方呈斜狀地配置撞擊板,於該撞擊板之正下方設置排放池,將自外殼之上部所導入之高壓蒸汽導引向導管,使其撞擊正下方之撞擊板而使高壓蒸汽中之水分凝結,且使其流下至排放池,自較導管之下部開口上方之上游側之取出口,取出水分去除後之乾燥空氣(例如,參照專利文獻4)。
然而,由於上述蒸汽之排水分離裝置係於撞擊板之正下方配置有排放池,故若排放池之液面上升,則有排水被因乾燥空氣之上升流所產生之負壓吸上來,或受流入至外殼內之空氣的影響而飛濺,從而使其混入上述取出口之虞。
又,作為相同目的之具備防止溢流功能之排水分離器係存在如下者:於裝設有分離器箱體之主體設置流入口與流出口,於該主體之下部安裝液體貯存箱體,設置將該液體貯存箱體內與流出口連通之連通構件,且設置有當液體貯存箱體內之液體超過既定之液位時,使浮球向上移動而封閉連通構件之閥座,從而防止上述氣體向流出口側移動之現象的遮斷 構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5)。
然而,上述遮斷構件具備有設置於連通構件之閥座、浮球及浮球支持部,而存在零件件數增加使構造複雜化,價格較高且製作較為困難的問題。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78996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1-26952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0-5535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第2789426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2007-327506號公報
本發明係解決如上述之問題,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氣液分離裝置,該氣液分離裝置適於例如將空氣噴槍、氣動馬達、空氣斷路器等壓縮空氣作動機器之壓縮空氣之水分去除,能減少零件件數而使構造簡潔化,實現小型輕量化與製作之容易化,並且使壓縮空氣積極地且旺盛地撞擊氣液分離手段而促進氣液分離,高精度地將壓縮空氣中之水、塵埃、油、垃圾等比重大於空氣之物質去除,實現高純度之乾燥空氣之生成與供給,並且可防止排放水與氣液分離後之壓縮空氣接觸,而確實地供給乾燥之壓縮空氣。
本案發明之氣液分離裝置具有:蓋體;其具備將氣液分離後之氣體排出之排風口;中空之筒狀容器,其將該蓋體裝設於上部且於下部具備將氣液分離後之液體排出之滴落口,且將含有水分之壓縮空氣導入內部;中空之隔間體,其配置於該筒狀容器之內部,且與筒狀容器與上述排風口連通;及氣液分離手段,其配置於該隔間體之內部;上述氣液分離手段具備一個或多個形成有與空氣撞擊部之相反側之中空室連通之小徑之流量控制小孔的氣液分離體,將上述壓縮空氣導入至筒狀容器內表面與隔間體之間,使其撞擊且接觸於此等而進行氣液分離,將該氣液分離後之壓縮空氣導入至隔間體內,使其撞擊且接觸於該隔間體內表面與氣液分離體而進行氣液分離,進而經由上述流量控制小孔向中空室噴出上述氣液分離後之壓縮空氣,自上述排風口排出該噴出之壓縮空氣;該氣液分離裝置之特徵在於:將上述中空室構成為負壓用中空室,將上述氣液分離體形成為平板狀或筒狀,於該氣液分離體之空氣撞擊部設置有多個空氣撞擊用凹凸部。
(a)技術方案1所記載之發明,可將上述中空室構成為負壓用中空室,實現負壓用中空室中之氣液分離體,而獲得高純度之乾燥空氣,並且可將上述氣液分離體形成為平板狀或筒狀,實現氣液分離體之小型輕量化、零件件數之減少及構 造之簡潔化、以及製作之容易化,並且可於氣液分離體之空氣撞擊部設置多個空氣撞擊用凹凸部,使壓縮空氣積極地且旺盛地撞擊該凹凸部而促進氣液分離,在無需電源或過濾器之狀態下,高精度地將壓縮空氣中之水、塵埃、油、垃圾等比重大於空氣之物質去除,而實現高純度之乾燥空氣之生成與供給。
(b)技術方案2所記載之發明,可將氣液分離體形成為平板狀,實現其扁平化或小型輕量化,並且可於其空氣撞擊部形成多個空氣撞擊用凹凸部,使壓縮空氣積極地且旺盛地撞擊該凹凸部而促進氣液分離,從而生成高純度之乾燥空氣。
(c)技術方案3所記載之發明,可於空氣撞擊用凹部設置多個突起與流量控制小孔,使壓縮空氣積極地且旺盛地撞擊突起,使壓縮空氣中之水分凝結或附著於突起而除去水分,促進氣液分離,並且可使氣液分離後之壓縮空氣快速移動至流量控制小孔,促進在與該流量控制小孔連通之負壓用中空室內之氣液分離。
(d)技術方案4所記載之發明,可將氣液分離體形成為有底筒狀,於其空氣撞擊部之筒狀周面設置環狀之多個筒體與凹槽作為空氣撞擊用凹凸部,使壓縮空氣積極地且旺盛地撞擊上述筒體與凹槽而促進氣液分離。
(e)技術方案5所記載之發明,可於上述氣液分離體之內側設置與排風口連通之負壓用中空室,並且可於上述空氣撞 擊用凸部或空氣撞擊用凹部設置與上述負壓用中空室連通之流量控制小孔,使壓縮空氣自該氣體流量控制小孔向負壓用中空室移動,而促進在負壓用中空室內之氣液分離。
(f)技術方案6所記載之發明,可於隔間體之內部沿水平方向配置多個氣液分離手段或氣液分離體,抑制筒狀容器或隔間體之長度,而提高氣液分離效率。
(g)技術方案7所記載之發明,可沿氣液分離體之半徑方向或直徑方向形成流量控制小孔,且將該控制小孔形成為長孔狀,使一個或多個流量控制小孔與負壓用中空室連通,提高在負壓用中空室內之氣液分離之效率,並且可將控制小孔形成為長孔狀而實現壓縮空氣之壓力降低,促進在負壓用中空室內之氣液分離。
(h)技術方案8所記載之發明,可於氣液分離體之中央配置有底之筒狀管,於該筒狀管之周面安裝與該管內連通之單個或多個管線,並且可於上述筒狀管之周面可裝卸地安裝或固接多個環狀之筒體,不需一體成形氣液分離體,而是分別地製作筒狀管、管線及筒體,並將其等組裝而製作氣液分離體。
(i)技術方案9所記載之發明,可藉由氣液分離,將壓縮空氣中之水、塵埃、油、垃圾等比重大於空氣之物質去除,而供給無雜質之清潔且乾燥之壓縮空氣。
(j)技術方案10所記載之發明,可將隔間體之上側開口緣 部夾持於蓋體之下部周緣與筒狀容器之上端部之間,或將隔間體之上側開口部安裝於固定在蓋體的筒狀支持體之下端部,而容易地且合理地安裝隔間體。
(k)技術方案11所記載之發明,可於筒狀支持體之內部設置與排風口連通之貫通孔與負壓用中空室,於該負壓用中空室之下側開口緣部可裝卸地安裝氣液分離體,而容易地且合理地安裝筒狀支持體與氣液分離體,並且可容易地形成負壓用中空室。
(l)技術方案12所記載之發明,可將氣液分離體形成為大致平板狀,將該氣液分離體之外周部夾持於蓋體之下部周緣與上述隔間體之上側開口緣部之間,實現氣液分離體之扁平化或小型化,並且可容易地且合理地進行蓋體、氣液分離體及隔間體之組裝。
(m)技術方案13所記載之發明中,可於平板狀之氣液分離體之空氣撞擊部突設有起脊(bead)狀或階部狀之多個空氣撞擊用凸部,且於該空氣撞擊用凸部之間配置一個或多個流量控制小孔,從而實現氣液分離體之扁平化或小型化,並且可合理地配置流量控制小孔。
(n)技術方案14所記載之發明,可於氣液分離體之空氣撞擊部呈同心圓狀地配置多個空氣撞擊用凸部,而以良好的效率利用氣液分離體進行壓縮空氣之撞擊與氣液分離。
(o)技術方案15所記載之發明,可將上述隔間體形成為有 底筒狀,將氣液分離體裝設於該隔間體之開口端部,經由螺栓將該隔間體與氣液分離體安裝於蓋體,而可容易地經由螺栓將隔間體與氣液分離體安裝於蓋體。
(p)技術方案16所記載之發明,可於筒狀容器內之底部設置集水室或液體貯存部,於該集水室或液體貯存部與上述隔間體之間設置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而防止貯存於液體貯存部之液體因容器本體內之壓力變化而產生逆流,可避免上述貯存液體混入於壓縮空氣之現象,而確實地獲得乾燥之壓縮空氣。
(q)技術方案17所記載之發明,可將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形成為具有液體滴落口之漏斗狀,或由呈斜狀配置之一個或多個隔板構成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防止貯存液體之逆流,並且藉由隔板可簡單地獲得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而可容易地將其進行安裝。
(r)技術方案18所記載之發明,可將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可裝卸地安裝、或可調節上下位置地安裝於筒狀容器之內表面,而可簡單地將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安裝於筒狀容器、或自筒狀容器拆卸,並且可容易地調節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之安裝高度。
(s)技術方案19所記載之發明,可使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之液體滴落口於下方或側方開口,而可容易地製作使液體滴落口於下方開口之上述間隔壁構件,又,於側方開口 之上述間隔壁構件,可抑制貯存液體之逆流。
(t)技術方案20所記載之發明,可將螺旋狀之導液管連接於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之液體滴落口,或圍繞液體滴落口而配置導液管,從而防止貯存液體之逆流。
圖1至圖13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各說明圖。
(1)周邊環境構件與本發明之主要部分
圖1係本發明之主要部分及其周邊環境構件之說明圖。於圖1中,元件符號A係對空氣進行壓縮之空氣壓縮機、鼓風機、空氣泵等壓縮空氣供給手段,該供給手段A之具體構成並非本發明之特定要件。上述壓縮空氣供給手段A具有一般之壓縮空氣產生功能、壓縮空氣壓送功能等。
元件符號B係由空氣噴槍、氣動馬達、空氣斷路器等壓縮空氣作動機器所構成之空氣噴出手段,此空氣噴出手段B之具體構成亦非本發明之特定要件。
於上述空氣供給手段A與空氣噴出手段B之間,配置有供給壓縮空氣a之供給管(供給管線)L1、及將已去除壓縮空氣a中之水分之除去水分後的氣體b向空氣噴出手段B供給之排風管(排風管線)L2,本發明之氣液分離裝置X係介存於該供給管L1與排風管L2之間。
上述氣液分離裝置X具有縱長之筒狀容器1,於該容器1之下端部突設有液體排出部,於該液體排出部一體地或可拆 卸地安裝有手動式或自動式之容器型排水器C。上述排水器C通常形成為槽狀,並載置於適當形態之支持台上(省略圖示)。
圖2係第1實施形態之氣液分離裝置X之前視圖,切缺其中間部而圖示。圖3係氣液分離裝置X之縱剖面圖,圖4係將圖3之各部分分解之剖面圖。
根據此等圖可知:本發明之氣液分離裝置X之主要部分具備有蓋體1b、筒狀容器1、隔間體8、及氣液分離手段11。
其中,蓋體1b係裝設於筒狀容器1之上側開口部而封閉該開口部,於其一端具有將自上述壓縮空氣供給手段A所壓送之壓縮空氣a導入之吸入口2,於其另一端具有將氣液分離後之乾燥狀態之氣體排出之排風口3。
上述筒狀容器1係形成為縱長之中空筒狀之容器,將蓋體1b嵌合於其上端部,藉由緊固圈1c將其固定,其下端部形成為研缽狀,於其底部中央形成有將氣液分離後之液體排出之滴落口4。
上述隔間體8形成為例如中空之壺形,將其固定而配置於筒狀容器1之內部,以形成於其下端部之通氣口5為基準,將筒狀容器1內與吸入口2連通,且劃分為下述之隔間體外側之氣體上游室6、及隔間體內側之氣體下游室7。
上述氣液分離手段11係配置於上述氣體下游室內7,且直接地或間接地固定於筒狀支持體9。上述氣液分離手段11 例如如圖6及圖8所示,具備形成有單個或多個氣體流量控制小孔13之氣液分離體12。
實施形態之氣液分離體12係構成為平板形或盤狀,於此氣液分離盤12之下表面即空氣撞擊部,形成有多個作為氣體撞擊部14之凹凸部(特徵事項)。
因此,原則上,添加有經過設計變更之實施形態或新事項之改良的氣液分離裝置X,只要包含本發明之上述特徵事項,即為與本發明相牴觸者。
(2)各構件之具體構成
元件符號1為縱長之筒狀容器,此筒狀容器1例如如圖4所示,具備具有上端開口15之縱長之容器本體1a、嵌合於上述上端開口15之蓋體1b、及將此蓋體1b裝卸自如地裝設於上述容器本體1a之上端部的環狀之緊固圈1c。
上述容器本體1a係於其上端部周緣設置有凸緣狀之卡合部16,其主體部周面形成為同徑之直管狀,此主體部之下端部形成為研缽狀,於其底部之中央形成有滴落口4。於上述底部之中央突設有形成有滴落口4之短小之排出管17,於該排出管17裝設有如圖2所示之排水器C。
於上述容器本體1a之中間部或靠近下端部之內壁,形成有階梯狀、傾斜狀、突起狀等之支承部18,可將下述飛濺防止用之間隔壁構件收容於該支承部18。
上述容器本體1a係形成為例如角筒狀或如實施形態般形 成為圓筒狀,其縱向之長度與外徑之比約形成為2:1,與上述專利文獻1之圖1所記載之圓筒體(約3:1)相比,明顯形成為較短且小型。
因此,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本體1a由於無需下述之氣液分離手段或如專利文獻1般將5~6個氣液分離體配置成積層狀,所以可因此使容器本體1a之長度較短而形成為小型。
上述蓋體1b係於一側端具有吸入口2,於另一側端具有排風口3,於其等之內側形成有可連接各連接導管(省略圖示)之螺紋部。
此第1實施形態係於蓋體1b之內部設置有將吸入口2與排風口3隔開之垂直壁20與水平壁21,於垂直壁20之下端連結有水平壁21之端部,於該水平壁21之連結部形成有螺孔22。
於上述蓋體1b之中間部形成有階部,於該階部之下方縮徑而形成有筒狀部23,將該筒狀部23嵌合於上述容器本體1a之上端開口15。
於上述蓋體1b之中間部周面形成有公螺紋24,可將緊固圈1c之母螺紋25螺合於該公螺紋24(參照圖3)。
上述緊固圈1c係於內周面形成母螺紋25,於其下端部形成錐狀之卡合部26,可將該卡合部26卡合於上述卡合部16正下方之錐部。
因此,在將蓋體1b安裝於容器本體1a時,首先將蓋體 1b之下端部之筒狀部23插入於容器本體1a之上端部,接著使緊固圈1c自容器本體1a之排出管17側向上方移動,將其母螺紋25螺合於蓋體1b之公螺紋24。
此時,緊固圈1c之錐狀之卡合部26,卡合於容器本體1a之卡合部16正下方之錐部,對其等進行壓接從而卡止及密封。
再者,容器本體1a與蓋體1b之螺合構造係可任意地進行設計變更之事項,例如亦可於蓋體1b之筒狀部23之內表面形成母螺紋,另一方面,於容器本體1a之上端部外周形成公螺紋,而將上述蓋體1b螺固於容器本體1a之外側。
其次,對隔間體8進行說明。圖10係隔間體之立體圖。隔間體8係形成為具有單個或多個傾斜面之形態(例如單個倒傘板或圓錐碟狀、多個傾斜板)、或如實施形態般形成為橢圓體或球面狀,較佳為形成於其下端部側具有通氣口5之壺形。
上述隔間體8係配置於容器本體1a內之上部,經由該隔間體8將容器本體1a內劃分成隔間體8外側之氣體上游室6與內側之氣體上游室7。
因此,自吸入口2流入至容器本體1a之壓縮空氣a,被導引至容器本體1a內與隔間體8之間之流路並向氣體上游室6移動,自該上游室6經過通氣口5流入隔間體8內,而於氣體下游室7內向上移動。
因此,如圖4所示,若將隔間體8形成為壺形,則自吸入口2流入至容器本體1a內之壓縮空氣a,會穿過容器本體1a與隔間體8之狹窄之間隙部10而向氣體上游室6移動,並自該上游室6通過狹窄之通氣口5流入隔間體8內之氣體下游室7內。
此時,由於流入至氣體下游室7內之壓縮空氣a係於氣體下游室7內成為解放狀態,因此,沿著該隔間體8之內周面流動之氣體相較於在通氣口5之正上方上升之流速慢,就會如渦流狀流動進行攪拌而促進氣液分離。
於上述隔間體8之上端開口29內之上端部8a形成有母螺紋28,於該母螺紋28螺合有筒狀支持體9之下端部之公螺紋9b。上述筒狀支持體9係於下端部具有圓板狀之支持盤9c,於該支持盤9c之周面形成有上述公螺紋9b,又,於支持盤9c之中央立設有中空筒狀之軸筒部9a,於該軸筒部9a之上端部形成有可螺合於上述螺孔22之公螺紋9d。
而且,若將隔間體8安裝於筒狀支持體9之下端部,將該筒狀支持體9之上端部安裝於蓋體1b,則隔間體8係如圖3所示,以下端部側之通氣口5為基準,將筒狀容器1內劃分成與吸入口2側連通之氣體上游室6、及隔間體8內之氣體下游室7。
上述通氣口5例如於隔間體8之底部中央形成為圓形或橢圓形,其開口面積係形成為較上端開口29之面積狹小。
於此情形時,上述上端開口29之開口面積係考慮到下述氣液分離手段11之大小而設計,於此實施形態中係設計成可直接地或間接地收容氣液分離手段11與支持盤9c,且可供其等進出之大小。
於上述隔間體8之周面,使凸出於外側之彎曲狀主體部8b、8b以通氣口5為基準左右對稱地形成,此等之彎曲狀主體部8b、8b係與容器本體1a之內壁略微分離地配置,使流入至上述容器本體1a之上部內壁與彎曲狀主體部8b、8b間之間隙10的壓縮空氣a之流動減速,從而促進壓縮空氣a中水分之凝結作用而促進氣液分離。
其次,對上述氣液分離手段11進行說明。上述氣液分離手段11係配置於筒狀支持體9之下端部,該氣液分離手段11係由形成有與排風口3連通之多個氣體流量控制小孔13的氣液分離體即氣液分離盤12、及設置於該氣液分離盤12之下表面即空氣撞擊部的空氣撞擊元件14所構成,該空氣撞擊元件14係由多個空氣撞擊用凹凸部14a、14b、14c所構成。
圖5係筒狀支持體9與氣液分離盤12之立體圖,圖6係氣液分離盤12之剖面圖。
於圖6中,此實施形態之氣液分離手段11係由至少一個氣體流量控制小孔13、形成有螺釘等固接件30用之多個安裝孔12a的氣液分離體即八邊形板狀之氣液分離盤12、及 設置或形成於該氣液分離盤12之空氣撞擊部之多個空氣撞擊用凹凸部14a、14b、14c所構成。
上述空氣撞擊用凸部14a係形成為例如較短之銷形狀或柱狀之突起、階部、板狀、塊狀、曲面或球面、或者具有平坦部或傾斜面之起脊狀部、波形狀或鋸形狀、及具備有與此等類似之撞擊面之形狀。
圖9係氣液分離盤12之仰視圖,於此實施形態之氣液分離盤12之下表面即空氣撞擊部,作為空氣撞擊用凸部14a而設置有例如至少一個沿水平方向延伸存在之具有平坦之撞擊面之起脊狀部或中央之凸起狀之階部、至少一個沿垂直方向延伸存在之銷狀之突起14b。
實施形態之空氣撞擊用凸部14a係由形成於氣液分離盤12下表面之中央的凸起狀之階部、自該階部以等角度呈放射狀延伸之多個起脊狀部、及將多個起脊狀部之前端部連結之環狀之起脊狀部所形成。
又,上述空氣撞擊用凹部14c係由上述起脊狀部、階部及環狀之起脊狀部所劃分,其底面形狀形成為大致三角形,且其底面形成為平坦面,於該平坦面突設有銷狀之多個空氣撞擊用凸部14b,於此等各空氣撞擊用凹部14c形成有氣體流量控制小孔13。
上述氣體撞擊用凸部14,例如亦可存在多個不同形狀者,上述空氣撞擊用凹部14c之空氣撞擊部,只要為使氣體 之接觸面積增大之形態,則無需為特定之形狀。
較佳之氣液分離盤12之空氣撞擊用凸部14a、14b係由多個相同形狀者所構成,例如沿水平方向延伸存在之起脊狀部14a係如上所述,由下表面中央部之圓形或多邊形狀之階部、自該階部呈放射狀延伸之多個起脊狀部、及將該起脊狀部之外端部連結之環狀之起脊狀部所構成。
另一方面,沿垂直方向延伸存在之銷狀之空氣撞擊用凸部14b,係於上述空氣撞擊用凹部14c突設有多個,且其下端部係形成為半球面狀。
因此,氣液分離盤12之底面係呈現多個空氣撞擊用凸部14b林立之針山的樣子。
上述氣液分離盤12具有單個或多個氣體流量控制用小孔13,且將其經由固接件30安裝於筒狀支持體9之下端面。此狀況係如圖8所示。
於上述筒狀支持體9之支持盤9c之內側,設置有相較於流量控制用小孔13大徑且大容積之負壓用中空室31,使貫通軸筒部9a之通氣孔9e連通於該中空室31,該通氣孔9e係連通於上述排風口3,且相較於氣體流量控制用小孔13形成為大徑。
圖中,元件符號9f係形成於支持盤9c下端部之螺孔,可將作為上述固接件30之螺釘螺合,元件符號12a係設置於氣液分離盤12外周部之通孔,可供上述固接件30插入。
再者,於此實施形態中,雖然並非發明之限定要件,但於筒狀容器1內之支承部18,設置有具有液體滴落口42之碗狀之飛濺防止用之間隔壁構件41。
(3)主要部分之作用
首先,圖8係於筒狀支持體9之下端部安裝有氣液分離盤12之說明圖。
於本實施形態中,筒狀支持體9與氣液分離盤12係一體地組裝,將其作為一個卡合構件或構成構件,可將筒狀支持體9之公螺紋9d旋入水平壁21之螺孔22,而簡單地安裝於蓋體1b。
又,對於一體構造之氣液分離盤12與筒狀支持體9,藉由將支持盤9c之公螺紋9b旋入筒狀支持體9之母螺紋28,可使壺形之隔間體8之上部以大致包入上述氣液分離盤12之方式安裝。
因此,一體地組裝之圓盤狀之氣液分離盤12與壺形狀之隔間體8,可經由筒狀支持體9之公螺紋9b,裝卸自如地安裝於蓋體1b之母螺紋28。
又,可將蓋體1b之筒狀部23嵌合於容器本體1a之上端開口15,將緊固圈1c之母螺紋25螺合於其公螺紋24,將錐狀之卡合部26卡合於容器本體1a之卡合部16正下方之錐部,從而將蓋體1b裝設於容器本體1a。
其次,圖12係表示壓縮氣體a之流動之概略說明圖,圖 13係表示壓縮氣體a中水分凝結所生成之液體或液滴之流動的概略說明圖。
含有水分之數個氣壓至數十個氣壓之壓縮空氣(高壓空氣)a,例如如圖12之箭頭所示般流動。
亦即,壓縮空氣a首先導入至蓋體1b之進氣孔2,至少自形成於蓋體1b之流路,通過接續於該流路一側的間隙部10而送入至氣體上游室6。此時,送入至氣體上游室6之壓縮空氣a係撞擊於容器本體1a之內周壁,其中一部分係以沿著上述內周壁之方式上升而移動至另一間隙部10,而其他一部分係通過通氣口5流入至氣體下游室7。
於此情形時,移動至上述另一間隙部10之壓縮空氣a,由於亦向另一側之間隙部10移動,因此,於此部分之滯留時間會變長而產生有效率之水滴化現象。
如此,流入至容器本體1a之壓縮空氣a,使該空氣a激烈撞擊於容器本體1a之內周壁、隔間體8內外之壁面、氣液分離手段11之氣體撞擊用元件14等,使霧狀之水粒子彼此陸續結合而進行水滴化。
於此情形時,關於將含有水分之空氣分離之機制,如上述專利文獻1~3所記載般,會因氣體之撞擊、迂迴、停留時間之增大等而進行比重分離。
如此,經水滴化之水分被隔間體8遮擋,沿著該隔間體8之彎曲面8b之外周面流下,自通氣口5之開口緣部藉由重 力而滴落。
另一方面,於此實施形態中,流入至氣體下游室7之壓縮空氣a係於壺狀之隔間體8內成為渦流狀態,激烈地撞擊或接觸於隔間體8之內壁或多個氣體撞擊用凹凸部14a~14c,使壓縮空氣a中之水或油、垃圾等比重大於空氣之物質附著於其等上而被去除,而進一步進行氣液分離。
如上述之氣液分離後,水滴化狀態之水或油、垃圾等比重大於空氣之物質係與上述同樣地沿著隔間體8之彎曲面8b之內壁面流下,移動至通氣口5之開口緣部並藉由重力而滴落。
如此,水分被去除之乾燥狀態之壓縮空氣a係流勢很強地通過氣液分離盤12之氣體流量控制小孔13而朝筒狀支持體9之負壓用中空室31噴出,並自該負壓用中空室31導引至筒狀支持體9之貫通孔9e向蓋體1b內移動,自其排風口3經由導管(省略圖示)供給至氣動工具等。
因此,可防止因壓縮空氣中之水或油、垃圾等之混入所造成氣動工具等之故障或作動降低。
如此,本發明之氣液分離裝置X係將導入至容器本體1a之壓縮空氣a移動至容器本體1a與隔間體8內,使壓縮空氣a接觸並撞擊其等而重複進行氣液分離,進而將已提高乾燥狀態之壓縮空氣a自氣體流量控制小孔13向負壓用中空室31噴出,從而高精細地將濕度已降低之壓縮空氣a氣液 分離,在無需電源或過濾器之狀態下,生成高純度之乾燥狀態之空氣。
尤其,使含有水分之壓縮空氣a漫反射式地且旺盛地撞擊或接觸具有水分捕捉功能之氣液分離體12的多個空氣撞擊用凹凸部14a~14c,並重複該等作用,能藉此以良好的效率、高頻率地且精細地進行水分之凝結或水滴化現象而促進氣液分離。
經上述水滴化之水分,可向容器本體1a之滴落口4流下,集中於排水器C而進行回收。
實施例
以下,於此欄中,對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此欄中,對與上述構成相同之構成部分標註相同之元件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其中,圖14及圖15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各說明圖。
此第2實施形態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主要的不同處,首先為隔間體8之安裝構造。
上述隔間體8,於第1實施形態中,雖然安裝於筒狀支持體9之下端部,且間接地安裝於筒狀容器1,但於第2實施形態中,於筒狀容器1之上端緣突設有凸緣部8a,使該凸緣部8a呈夾層狀夾持於容器本體1a之上端與蓋體1b之下端之間,而直接地安裝於筒狀容器1(參照圖14)。
因此,隔間體8係形成為上端開口29與容器本體1a之內徑大致同徑的大徑之鍋形,可於其上端部省略母螺紋,且可於其內部至少收容氣液分離盤12與筒狀支持體9之下端部,而存在足夠裕度之空間部分,因此,可容易地進行組裝或維護。
又,由於未將蓋體1b之下端部插入筒狀容器1之上端部,故可因此實現蓋體1b之小型化,並且如專利文獻2、3般於上述容器本體1a之中間部設置吸入口2,從而縮短壓縮空氣a之流入路徑而使壓縮空氣流勢很強地撞擊空氣撞擊用元件14等,以良好的效率進行氣液分離。
再者,雖未特別圖示,但亦可使氣液分離手段11小型化,並且於蓋體1b形成多個連結孔,於此等連結孔分別同時設置氣液分離手段11,藉由如上述之構成,可利用多個氣液分離手段11實現精細且快速之氣液分離。
圖16及圖17係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各說明圖。
此第3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的不同處雖為第1實施形態之氣液分離手段11係經由筒狀支持體9而間接地安裝於蓋體1b,但第3實施形態之氣液分離手段11係與平板狀之筒狀支持體9一體地安裝,且並非裝設於蓋體1b而是直接地裝設於筒狀容器1。
藉此,可實現筒狀支持體9與氣液分離手段11或氣液分離體12之小型化與組裝之容易化。
又,於此實施形態中,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將隔間體8形成為大口徑之「鍋狀」,利用隔間體8之凸緣部分8a之上端面與蓋體1b之下端,呈夾層狀地夾持具備有氣液分離手段11之平板狀之筒狀支持體9之周端部。
亦即,將此實施形態之筒狀支持體9形成為大徑之平板狀,實現其薄型化或小型化與大徑化,將具備有多個且大型之空氣撞擊用元件14的大徑之氣液分離盤12安裝於大徑之空氣撞擊部,提高氣液分離效率,並且如上述般夾持筒狀支持體9而安裝,省略對於隔間體8或蓋體1b之安裝用螺紋部,使構成變簡潔。
圖18係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說明圖。
此第4實施形態係於上下配置有二個或多個氣液分離手段11,多次執行壓縮空氣a之氣液分離,從而提高氣液分離之精度。
再者,雖未圖示,但亦可於水平方向上同時設置2個以上之隔間體8,於此等之氣體上游室6配設單個或多個氣液分離手段11。
再者,於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中,雖然在容器本體1a內之下端部側一體地或可拆卸地設置有飛濺防止用之漏斗狀之間隔壁構件41,但上述間隔壁構件41並非為不可或缺之構成。
亦即,藉由本發明之氣液分離作用,氣液分離後之液滴 43係如圖13般於容器本體1a或隔間體8之內外流下,使其貯存於容器本體1a之底部內表面與間隔壁構件41之底部外表面之間的集水室或液體貯存部44。
雖然上述貯存水45係因其流量或接收壓縮空氣a之筒狀容器1內之壓力變化而成為濺起水,且其通過間隔壁構件41之液體滴落口42而上升,但藉由在貯存水45之上方配置上述間隔壁構件41,可抑制液面上升而防止成為溢流狀態之現象(其他新事項)。
再者,氣液分離手段11、氣液分離體12、隔間體8、筒狀容器1、蓋體1b、筒狀支持體9等之材質可任意採用不受外部氣溫等溫度影響或受影響程度較少之塑膠、非鐵金屬等之構件。
圖19至圖22係表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各說明圖,其中,圖20係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41之立體圖。
此實施形態,於具有將氣液分離後之液滴43向滴落方向導引之液體滴落口42的上述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41中,將該間隔壁構件41形成為碗狀,將其內外表面41b、41a形成為碗狀,並且使液體滴落口42朝側方開口,將碗狀之外表面41a與筒狀容器1之底部內表面之空間部,設為上述集水室44或液體貯存部。
上述間隔壁構件41例如如圖19及圖20所示,為縱剖面形成為漏斗狀之一個構件,將其凸緣狀之上端緣部46可裝 卸地掛止於筒狀容器1內之支承部18(亦包含卡止構造)。
上述間隔壁構件41例如如圖19所示,可與隔間體8分離地安裝於配置在筒狀容器1內部之隔間體8之下方。
上述間隔壁構件41之碗狀之外表面41a係將集水室或液體貯存部44與氣體上游室6進行劃分,並且具有極力防止如下現象的功能:根據接收壓縮空氣a之筒狀容器1內之壓力差,使得因聚集於筒狀容器1下部之貯存水45相對於流入該筒狀容器1之壓縮空氣a所產生之「飛濺現象」,從而使上述壓縮空氣a與上述貯存水45混合(參照圖22)。
亦即,圖22(a)及(b)係不存在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41之情形時之說明圖,圖22(c)及(d)係存在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41之情形時之說明圖。
若對此等圖22(a)至(d)簡單地進行說明,其等係概念性地表示於貯存水45積存在液體貯存部44之情形時,上述貯存水45因筒狀容器1內之壓力而沿筒狀容器1(也就是管)上升時,會成為怎樣之態樣。
圖22(a)係表示例如在筒狀容器1之下端部連接有排水器C之情形時,該排水器C所收容之液體(排放水)裝滿,排水器C內之液體超過規定液位之情形。於如上述之情形時,較排出管17更上方之筒狀容器1內之貯存水45,因與上述壓力之關係而積存至極限。
又,圖22(b)係表示於上述(a)之情形時,當壓縮空氣a流 入筒狀容器1時,貯存水45於筒狀容器1(管)內上升的情況。
如此,在急遽之壓力作用於筒狀容器1之情形時,根據自然法則可知筒狀容器1(管)中所存在之貯存水45會逆流而上。
因此,第5實施形態係於筒狀容器1之靠近下部處設置有剖面為漏斗狀之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41。亦即,於圖22(c)中,藉由上述間隔壁構件41係與貯存水45分離地存在於該貯存水45之上方,使該間隔壁構件41對上升之貯存水45發揮如防波堤之作用,因此,即便於急遽之壓力作用於筒狀容器1之氣體上游室6之情形時,亦可減少並抑制貯存水45c之飛濺(逆流)。
此時,由於液體滴落口42係於側方開口,故與朝下開口之情形相比,可降低液滴43之滴落速度而使其平靜地滴落至貯存水45之液面,另一方面,可抑制或防止貯存水45對於間隔壁構件41之浸入。
其結果,如圖22(d)所示,可避免因上述筒狀容器1內之壓力所造成貯存水45之飛濺、及因飛濺所造成貯存水45之溢流,可確實地將氣體上游室6側之液滴43聚集於液體貯存部50,並且可避免因貯存水45之飛濺所造成對於壓縮空氣a之混入,從而執行確實之氣液分離。
圖23係表示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之說明圖。
此第6實施形態係與上述第5實施形態之應用形態有關, 可發揮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作用效果,並且與第5實施形態同樣地使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41之液體滴落口42於側方開口。
藉由上述使液體滴落口42於側方開口,與朝下開口之情形相比,可降低液滴43之滴落速度而使其平靜地滴落至貯存水45之液面,另一方面,可抑制或防止貯存水45對於間隔壁構件41之浸入,避免因貯存水45之飛濺所造成對於壓縮空氣a之混入,從而執行確實之氣液分離。
圖24係表示本發明之第7實施形態之說明圖。
此第7實施形態係與上述第6實施形態之應用形態有關,可發揮與上述第3實施形態相同之作用效果,並且與上述第5實施形態同樣地使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41之液體滴落口42於側方開口。
藉由上述使液體滴落口42於側方開口,與朝下開口之情形相比,可降低液滴43之滴落速度而使其平靜地滴落至貯存水45之液面,另一方面,可抑制或防止貯存水45對於間隔壁構件41之浸入,避免因貯存水45之飛濺所造成對於壓縮空氣a之混入,從而執行確實之氣液分離。
圖25係表示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之說明圖。
此第8實施形態係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之應用形態有關,可發揮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相同之作用效果,並且與上述第5實施形態同樣地使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41之液體 滴落口42於側方開口。
藉由上述使液體滴落口42於側方開口,與朝下開口之情形相比,可降低液滴43之滴落速度而使其平靜地滴落至貯存水45之液面,另一方面,可抑制或防止貯存水45對於間隔壁構件41之浸入,避免因貯存水45之飛濺所造成對於壓縮空氣a之混入,從而執行確實之氣液分離。
圖26至圖29係表示本發明之第9實施形態之說明圖。
此第9實施形態係與上述第5實施形態同樣地使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41之液體滴落口42於側方開口,可發揮與上述第5實施形態相同之作用效果,並且藉由使液體滴落口42於側方開口,與朝下開口之情形相比,可降低液滴43之滴落速度而使其平靜地滴落至貯存水45之液面,另一方面,可抑制或防止貯存水45對於間隔壁構件41之浸入,避免因貯存水45之飛濺所造成對於壓縮空氣a之混入,從而執行確實之氣液分離。
其次,此第9實施形態與上述第5及第5實施形態的不同處,為隔間體8之安裝構造。隔間體8係形成為例如倒傘狀或圓錐形之碟狀,於其上端緣形成凸緣部8a,將該凸緣部8a呈夾層狀地夾持於容器本體1a之上端與蓋體1b之下端之間,而直接地安裝於筒狀容器1,可容易地進行其組裝(參照圖26)。
此外,第9實施形態與上述實施形態的不同處,為氣液分 離盤12之構造。
上述氣液分離盤12為具有複數或多數氣體流量控制小孔13之一塊圓板體,雖然此處係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但將形成於其空氣撞擊部之空氣撞擊用凸部即多個突起14d形成為起脊狀,將其剖面設為屋頂形或倒三角形,將其長度形成為不同,使此等之突起14d、14d相互平行地配置,於其外側正交地配置短小之突起14d、14d,於該突起14d、14d之間配置1個或多個氣體流量控制用小孔13。
藉此,使突起14d與作為凹部之背面形成為平坦,可使上述氣液分離體12之空氣撞擊部之構成簡潔化而實現製作之容易化。
於此情形時,亦可將上述突起14配置成例如仰視三角形狀、菱形形狀、雙重圓形狀、旋渦狀中之任一者。
又,此第9實施形態中,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41之安裝構造不同。
亦即,此實施形態之間隔壁構件41之縱剖面形狀雖然與第5實施形態之間隔壁構件41之縱剖面形狀大致相同,但於其上端部沿上下方向形成螺釘等固接件47之高度位置調整用之長孔48,另一方面,於筒狀容器1之內表面形成將上述固接件47螺合之螺釘孔49。
因此,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41,可經由多個固接件47與長孔48調整安裝高度位置,而成為可對應於夏季或 冬季之濕度狀態或氣液分離條件。
圖30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0實施形態之說明圖。
此第10實施形態係將本發明之主要部分(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41)應用於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許第4789963號公報)所記載之公知發明者。
此第10實施形態之氣液分離手段11係將多個隔離組件(隔離構造體)50堆積配置於將上下端部開口之直管狀之隔間體8A之內側。上述隔離組件50係於上部形成圓錐形之凸部51,於其圓錐面沿上下方向形成透孔52作為氣體流量控制小孔13。
於上述隔離組件50之下部形成大徑之凹處53,將正下方之隔離組件50之凸部51收容於該凹處53,且將上下之隔離組件50之透孔52相互地配置於相反側(180°),使多個長尺寸之螺桿54插通於此多個隔離組件50中,將該螺桿54旋入筒狀支持體9之支持盤9c而固定。
因此,藉由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41,可避免因貯存水45之飛濺所造成對於壓縮空氣a之混入,從而執行確實之氣液分離,並且藉由使液體滴落口42於側方開口,與朝下開口之情形相比,可抑制或防止貯存水45對於間隔壁構件41之浸入,而執行確實之氣液分離。
圖31至圖33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1實施形態之說明圖。
此第11實施形態與第5實施形態的不同處在於:隔間體 8B之主體部為同徑之直管狀之筒狀體(短筒或長筒);氣液分離盤12係呈夾層狀地夾持於蓋體1b之下部側即垂直壁20之下端及水平壁21之壁面與隔間體8B之上端面之間,將長尺寸之螺桿56插通其中心孔55,將該螺桿56旋入而安裝於蓋體1b內側之凸起57(參照圖31),且使隔間體8B與氣液分離盤12經由螺桿56可拆卸地裝設於蓋體1b,於氣液分離盤12之下表面亦即空氣撞擊部,呈同心圓狀突設地配置例如多個起脊狀之凸部14a作為空氣撞擊用元件14,使構成簡潔化而實現小型輕量化與組裝之容易化。
圖34(a)及(b)係表示上述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41A、41B之設計變更例之各說明圖。
亦即,雖然第5實施形態之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41係由縱剖面形成為漏斗狀或碗狀之一個構件所構成,但圖34之(a)及(b)所示之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41A、41B之至少一個構件具有縱剖面漏斗狀或圓錐碟狀部,且其上端緣部係一體地固定於筒狀容器1之內周壁。
其中,圖34(a)之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41A係於其外表面41a下部之液體滴落口42連結螺旋狀之導液管58之上端部,並將下端部連結於滴落口4。
又,圖34(b)之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41B係於漏斗狀部41a之下部圍繞液體滴落口42而連結大徑之導液管59之上端部,將其下端部形成為前端細狀並連通於滴落口4。 因此,此等導液管58、59係於液體貯存部44之正上方自50劃分,抑制其上升而阻止逆流。
另一方面,作為其他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亦可於內側配置有氣液分離手段或氣液分離盤之壺形或鍋形,或者直管狀之隔間體之下方,且於液體貯存部44之正上方,呈斜狀或鋸齒狀地配置一個或多個隔板,使凝結之液滴43沿著該等隔板流下,並且阻止滯留之貯存液體50之上升。
如此,只要與本發明之本質性事項相同,則可任意地設計變更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41之形狀。
圖35至圖40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2實施形態之說明圖。
圖35係此實施形態之氣液分離裝置之縱剖面圖,圖36係容器本體1a、蓋體1b及緊固圈1c之分解說明圖。
此第12實施形態之主要部分具備有:中空筒狀之隔間體8,其例如以通氣口5為基準而劃分為吸入口2側之氣體上游室6、與排風口3側之氣體下游室7;及氣液分離手段11,其垂直地固定於上述氣體下游室7內。
上述氣液分離手段11係形成為有底筒狀,其於上部具備筒狀支持體9之功能,於中間部與下部具備氣液分離體12之功能,於其縱長之軀體部11a內形成縱長之負壓用中空室3,並將該中空室31之上部連通於貫通孔9e。
於上述軀體部11a之外周面,設置多個凸緣狀部14d作為空氣撞擊用凸部,於鄰接之凸緣狀部14d、14d之間,設置 有環狀之凹槽60作為空氣撞擊用凹部。
於上述上側之凸緣狀部14d之周面,開設有一個氣體流量控制小孔部13,使其一端沿半徑方向延伸而連通於負壓用中空室31。
亦即,上述流量控制小孔部13係如圖38所示,於凸緣狀部14d之外周面與負壓用中空室31之間之厚壁部W形成為長孔狀,其口徑相較於吸入口2及排風口3、負壓用中空室31之直徑為小徑,於此實施形態中,形成為例如「2 mm左右」,其半徑方向之長度形成為例如「20 mm左右」。
再者,吸入口2側之管線L1之入口側之壓力為例如「0.7 Mpa」,於排風口3側之管線L2之出口側,例如流動有「50 L/min」之乾燥空氣b。
當然,藉由增減氣體流量控制小孔部13之數量,上述乾燥空氣b可進行符合例如小流量/低壓、大流量/低壓等基本用法之自由設計。
於第12本實施形態中,通過通氣口5流入氣體下游室7內之壓縮氣體a係一面撞擊筒狀之氣液分離體12之凸緣狀14d與凹槽60一面沿著隔間體8之內周面上升,且呈渦流狀地流動而促進氣液分離。
又,將氣液分離體12形成為筒狀,於其空氣撞擊部即周面設置多個凸緣狀部14d與凹槽60作為空氣撞擊用凹凸部,可使氣液分離體12與空氣撞擊用凹凸部之構成簡潔 化,而實現製作之容易化。
圖40係表示於第12本實施形態中壓縮氣體a之流動之概略說明圖,含有水分之數個氣壓至數十個氣壓之壓縮空氣(高壓空氣)a係如箭頭所示進行流動。
亦即,壓縮空氣a首先流入蓋體1b之進氣孔2,通過至少形成於蓋體1b之流路、與接續於此流路一側之間隙部進行氣液分離,而被送入至氣體上游室6。
上述壓縮空氣a撞擊於容器本體1a之內周壁,其中一部分係以沿著上述內周壁之方式上升而進入至容器本體1a之內周壁側之間隙部,其他一部分係通過隔間體8之通氣口5而流入氣體下游室7。
此時,進入至容器本體1a之內周壁側之間隙部分的壓縮空氣a亦向另一側之間隙部流動,於此部分之滯留時間變長而產生有效率之水滴化現象。
亦即,流入上述容器本體1a之壓縮空氣a係含有水分,該空氣激烈地撞擊容器本體1a之內周壁或隔間體8內外之壁面、氣液分離手段11之凸緣狀部14d,使霧狀之水粒子彼此陸續結合而進行水滴化。
另一方面,流入氣體下游室7之壓縮空氣a之一部分係於隔間體8之內部呈渦流狀地流動,並且激烈地撞擊並接觸凸緣狀部14d與凹槽60而將壓縮空氣a中之水或油、垃圾等比重大於空氣之物質去除,使此被去除之水滴化狀態之液滴 等沿著隔間體8之內表面或氣液分離體12之周面流下,自通氣口5之開口緣部藉由重力而滴落。
又,流入氣體下游室7之其他壓縮空氣a係被導引至氣液分離手段11之流量控制小孔13,一面受到該小孔13之流通阻力一面流勢很強地通過而噴出至負壓用中空室31,於該中空室31向上方移動而自貫通孔9e流向排風口3,供給至其前端側之氣動工具等。
如此,第12實施形態之氣液分離裝置X之特徵在於:容器本體1a之內部,尤其是流量控制小孔部13之空氣阻力之作用;以及將氣液分離體12形成為筒狀,而於其空氣撞擊部即周面設置有環狀之凸緣狀部14d與凹槽60作為空氣撞擊用凹凸部,因此可簡化氣液分離裝置X。
又,可使壓縮空氣a中之水、塵埃、油、垃圾等比重大於空氣之物質接觸或撞擊上述凸緣狀部14d與凹槽58,並藉由重複地進行,可以良好的效率產生水滴化現象,從而自氣體中將雜質(含有水、塵埃、油、垃圾之排放水等比重大於空氣之物質)大致完全去除,進而經由負壓用中空室31,使壓縮空氣a之濕度進一步降低而增進乾燥狀態。
圖41及圖42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3實施形態之說明圖,且屬於上述第12實施形態之應用形態。
此第13實施形態與第12實施形態主要的不同處,在於氣體流量控制小孔部13之數量,氣體流量控制小孔13之數量 可進行符合例如小流量/低壓、大流量/低壓等基本用法之自由設計。
若形成於例如上述凸緣狀部14d或空氣撞擊用凸部(厚壁部分T)、或者非凸緣狀之凹槽60的氣體流量控制小孔13之數量,如實施形態合計為4個,則如上述於排風口3側之流量為50 L/min之情形時,排風口3側之流量成為其4倍之200 L/min,若氣體流量控制小孔為40個,則成為其40倍之2000 L/min,根據氣體流量控制小孔13之數量而使自排風口3之流出流量增量。
圖43至圖45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4實施形態之各說明圖。
此第14實施形態與第12實施形態的不同處,在於相對於第12實施形態之氣液分離手段11之氣體流量控制小孔13為形成於軀體部11a外周面與負壓用中空室31內周面之間的厚壁部分T之長孔,此實施形態之氣體流量控制小孔13A係由單個或多個管線之貫通孔所構成。
此實施形態之氣液分離體12係構成為大致筒狀,其具備在內部形成有負壓中空室31之薄壁且有底之筒狀管11a、固定於該筒狀管11a周面之單個或多個管線13A、及固定於上述筒狀管11a周面之多個凸緣狀部14D。
於上述筒狀管11a之上端部周面形成螺合於蓋體1b之螺紋22之公螺紋9d,又,與筒狀管11a不同個體地將上述凸緣狀部14D成形為環狀,並將該凸緣狀部14D之通孔61插 入筒狀管11a之周面,經由螺釘等固接件62(或熔接、黏著),相互分開地將其固定於筒狀管11a之周面。
而且,使最上方位置之凸緣狀部14D與筒狀支持體9之支持盤9c同樣地發揮功能,於其周面形成公螺紋部(省略圖示),將隔間體8上端部之母螺紋部28螺固於該公螺紋部,安裝隔間體8。
如此,由於取代一體成形氣液分離手段11A或氣液分離體12,而分別地製作各構成構件,並將其組裝而構成,因此,即便適當地對氣液分離手段11A進行設計變更,亦可獲得與第12實施形態相同之作用、效果,又,藉由使筒狀管11a與凸緣狀部14D分離而構成,可容易地進行其等之製作與裝卸,而可容易地進行氣液分離手段11A之維護。
圖46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5實施形態之說明圖。
此第15實施形態與第12實施形態的不同處,為隔間體8對於筒狀容器1之安裝構造。
雖然上述第12實施形態之隔間體8係經由氣液分離手段11而安裝於上蓋1b,此第15實施形態之隔間體8係利用容器本體1a之上端與蓋體1b之下端呈夾層狀地夾持上端部之凸緣部8a而安裝,可使其安裝構造簡潔化而容易地進行安裝。
再者,於此第15實施形態中,將吸入口2配置於容器本體1a之中間部。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可減少零件件數使構造簡潔化而實現小型輕量化與製作之容易化,並且可使壓縮空氣積極地且旺盛地撞擊氣液分離手段而促進氣液分離,高精度地將壓縮空氣中之水、塵埃、油、垃圾等比重大於空氣之物質去除,從而實現高純度之乾燥空氣之生成與供給,並且可防止排放水與氣液分離後之壓縮空氣接觸,而確實地供給乾燥之壓縮空氣,因此,其適於例如空氣噴槍、氣動馬達、空氣斷路器等壓縮空氣作動機器之壓縮空氣之水分去除。
A‧‧‧壓縮空氣供給手段
B‧‧‧空氣噴出手段
C‧‧‧排水器
a‧‧‧壓縮空氣
b‧‧‧除水後之氣體
X‧‧‧氣液分離裝置
L1‧‧‧供給管
L2‧‧‧排風管
1‧‧‧筒狀容器
1a‧‧‧容器本體
1b‧‧‧蓋體
1c‧‧‧緊固圈
2‧‧‧吸入口
3‧‧‧排風口
4‧‧‧滴落口
5‧‧‧通氣口
6‧‧‧氣體上游室
7‧‧‧氣體下游室
8、8A、8B‧‧‧隔間體
8a‧‧‧凸緣部
8b‧‧‧彎曲狀主體部
9‧‧‧筒狀支持體
9a‧‧‧軸筒部
9b、9d、24‧‧‧公螺紋
9c‧‧‧支持盤
9e‧‧‧通氣孔
9f‧‧‧螺孔
10‧‧‧間隙部分
11、11A‧‧‧氣液分離手段
11a‧‧‧軀體部
12‧‧‧氣液分離體
12a‧‧‧安裝孔
13‧‧‧氣體流量控制小孔
13A‧‧‧管線
14‧‧‧空氣撞擊用元件
14a‧‧‧空氣撞擊用凸部(起脊狀部、階部)
14b‧‧‧空氣撞擊用凸部(突起)
14c‧‧‧空氣撞擊用凹部
14d‧‧‧空氣撞擊用凸部(凸緣狀部、起脊狀部)
14D‧‧‧凸緣狀部
15、29‧‧‧上端開口
16、26‧‧‧卡合部
17‧‧‧排出管
18‧‧‧支承部
20‧‧‧垂直壁
21‧‧‧水平壁
22‧‧‧螺孔
23‧‧‧筒狀部
25、28‧‧‧母螺紋
30、47、62‧‧‧固接件
31‧‧‧負壓用中空室
41、41A、41B‧‧‧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
41a‧‧‧外表面
41b‧‧‧內表面
42‧‧‧液體滴落口
43‧‧‧液滴
44‧‧‧集水室或液體貯存部
45‧‧‧貯存水
46‧‧‧上端緣部
48‧‧‧長孔
49‧‧‧螺釘孔
50‧‧‧隔離組件
51‧‧‧凸部
52‧‧‧透孔
53‧‧‧凹處
54、56‧‧‧螺桿
55‧‧‧中心孔
57‧‧‧凸起
58、59‧‧‧導液管
60‧‧‧空氣撞擊用凹部(凹槽)
61‧‧‧通孔
T‧‧‧厚壁部分
W‧‧‧厚壁部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主要部分及其周邊環境之說明圖。
圖2係第1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前視圖(切缺正面壁部之一部分)。
圖3係第1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縱剖面圖。
圖4係分解表示第1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剖面圖。
圖5係第1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主要部分之氣液分離體與筒狀支持體之分解立體圖。
圖6係第1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體之剖面圖。
圖7係第1實施形態所應用之筒狀支持體之局部剖面圖。
圖8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體與筒狀支持 體之組裝狀態之局部剖面圖。
圖9係第1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體之仰視圖。
圖10係第1實施形態所應用之隔間體之立體圖。
圖11係第1實施形態所應用之飛濺防止用之間隔壁構件之立體圖。
圖12係表示於第1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中氣體(壓縮空氣氣)之流動之說明圖。
圖13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氣液分離狀況之剖面圖。
圖14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剖面圖。
圖15係分解表示第2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剖面圖。
圖16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剖面圖。
圖17係分解表示第3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剖面圖。
圖18係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剖面圖。
圖19係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剖面圖。
圖20係第5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 件之立體圖。
圖21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氣液分離狀況之剖面圖。
圖22係表示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之作用之說明圖,(a)及(b)表示不存在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之情形,(c)及(d)表示存在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之情形。
圖23係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剖面圖。
圖24係本發明之第7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剖面圖。
圖25係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剖面圖。
圖26係本發明之第9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剖面圖。
圖27係分解表示第9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剖面圖。
圖28係第9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體之仰視圖。
圖29係表示第9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之安裝狀況之主要部分的剖面圖。
圖30係本發明之第10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剖面圖。
圖31係本發明之第11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 剖面圖。
圖32係第11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體之仰視圖。
圖33係沿著圖32之D-D線之剖面圖。
圖34(a)及(b)係表示第5至第11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與導液管之設計變更例的前視圖(一部分切缺剖面圖示)與剖面圖。
圖35係本發明之第12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剖面圖。
圖36係分解表示第12實施形態所應用之蓋體、筒狀容器之主要部分及緊固圈的立體圖。
圖37係第12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手段之立體圖。
圖38係沿著圖37之E-E線之剖面圖。
圖39係第12實施形態所應用之隔間體之立體圖。
圖40係表示第12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氣體之流動的剖面圖。
圖41係本發明之第13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剖面圖。
圖42係第13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體之立體圖,圖示軀體部之橫截面。
圖43係本發明之第14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剖面圖。
圖44係表示第14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手段之主要 部分之立體圖。
圖45係應用於第14實施形態之氣液分離手段所使用之筒體之立體圖。
圖46係本發明之第15實施形態所應用之氣液分離裝置之剖面圖。
a‧‧‧壓縮空氣
b‧‧‧除水後之氣體
X‧‧‧氣液分離裝置
1‧‧‧筒狀容器
1a‧‧‧容器本體
1b‧‧‧蓋體
1c‧‧‧緊固圈
2‧‧‧吸入口
3‧‧‧排風口
4‧‧‧滴落口
5‧‧‧通氣口
6‧‧‧氣體上游室
7‧‧‧氣體下游室
8‧‧‧隔間體
8a‧‧‧凸緣部
9‧‧‧筒狀支持體
9a‧‧‧軸筒部
9b、24‧‧‧公螺紋
9c‧‧‧支持盤
9e‧‧‧通氣孔
10‧‧‧間隙部分
11‧‧‧氣液分離手段
12‧‧‧氣液分離體
13‧‧‧氣體流量控制小孔
14‧‧‧空氣撞擊用元件
14c‧‧‧空氣撞擊用凹部
16、26‧‧‧卡合部
17‧‧‧排出管
18‧‧‧支承部
20‧‧‧垂直壁
21‧‧‧水平壁
22‧‧‧螺孔
23‧‧‧筒狀部
25、28‧‧‧母螺紋
31‧‧‧負壓用中空室
41‧‧‧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
42‧‧‧液體滴落口
44‧‧‧集水室或液體貯存部

Claims (20)

  1. 一種氣液分離裝置,其具有:蓋體,其具備將氣液分離後之氣體排出之排風口;中空之筒狀容器,其將該蓋體裝設於上部且於下部具備將氣液分離後之液體排出之滴落口,且將含有水分之壓縮空氣導入內部;中空之隔間體,其配置於該筒狀容器之內部,且與筒狀容器及上述排風口連通;及氣液分離手段,其配置於該隔間體之內部;上述氣液分離手段具備一個或多個形成有與空氣撞擊部之相反側之中空室連通之小徑之流量控制小孔的氣液分離體,將上述壓縮空氣導入至筒狀容器內表面與隔間體之間,使其撞擊且接觸於此等而進行氣液分離,將該氣液分離後之壓縮空氣導入至隔間體內,使其撞擊且接觸於該隔間體內表面與氣液分離體而進行氣液分離,進而經由上述流量控制小孔向中空室噴出上述氣液分離後之壓縮空氣,自上述排風口排出該噴出之壓縮空氣;如此之氣液分離裝置,其特徵在於:將上述中空室構成為負壓用中空室,將上述氣液分離體形成為平板狀或筒狀,於該氣液分離體之空氣撞擊部設置有多個空氣撞擊用凹凸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氣液分離裝置,其中,將上述氣液分離體形成為平板狀,於其空氣撞擊部形成有多個空氣撞擊用凹凸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氣液分離裝置,其中,於上述 空氣撞擊用凹部設置有多個空氣撞擊用凸部與流量控制小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氣液分離裝置,其中,將上述氣液分離體形成為有底筒狀,於其空氣撞擊部之筒狀周面形成有環狀之多個空氣撞擊用凹凸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氣液分離裝置,其中,於上述氣液分離體之內側設置與排風口連通之負壓用中空室,並且於上述空氣撞擊用凸部或空氣撞擊用凹部,設置有與上述負壓用中空室連通之流量控制小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氣液分離裝置,其中,於上述隔間體之內部沿水平方向配置有多個氣液分離手段或氣液分離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氣液分離裝置,其中,沿氣液分離體之半徑方向或直徑方向形成上述流量控制小孔,且將該控制小孔形成為長孔狀。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氣液分離裝置,其中,於上述氣液分離體之中央配置有底之筒狀管,於該筒狀管之周面安裝與該管內連通之單個或多個管線,並且於上述筒狀管之周面可裝卸地安裝或固接有多個環狀之空氣撞擊用筒體。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氣液分離裝置,其中,藉由上述氣液分離,可將壓縮空氣中之水、塵埃、油、垃圾等比重大於空氣之物質去除。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氣液分離裝置,其中,將上述隔間體之上側開口緣部夾持於蓋體之下部周緣與筒狀容器之上端部之間,或將隔間體之上側開口部安裝於固定在蓋體的筒狀支持體之下端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氣液分離裝置,其中,於上述筒狀支持體之內部設置與排風口連通之貫通孔和負壓用中空室,於該負壓用中空室之下側開口緣部可裝卸地安裝有氣液分離體。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氣液分離裝置,其中,將上述氣液分離體形成為大致平板狀,將該氣液分離體之外周部夾持於蓋體之下部周緣與上述隔間體之上側開口緣部之間。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氣液分離裝置,其中,於上述平板狀之氣液分離體之空氣撞擊部突設有起脊(bead)狀或階部狀之多個空氣撞擊用凸部,且於該空氣撞擊用凸部之間配置有一個或多個流量控制小孔。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氣液分離裝置,其中,於上述氣液分離體之空氣撞擊部呈同心圓狀地配置有多個空氣撞擊用凸部。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氣液分離裝置,其中,將上述隔間體形成為有底筒狀,於該隔間體之開口端部裝設有氣液分離體,經由螺栓將該隔間體與氣液分離體安裝於蓋體。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氣液分離裝置,其中,於上 述筒狀容器內之底部設置有集水室或液體貯存部,於該集水室或液體貯存部與上述隔間體之間,設置有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氣液分離裝置,其中,將上述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形成為具有液體滴落口之漏斗狀,或由呈斜狀配置之一個或多個隔板構成上述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氣液分離裝置,其中,將上述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可裝卸地安裝、或可調節上下位置地安裝於筒狀容器之內表面。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氣液分離裝置,其中,使上述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之液體滴落口於下方或側方開口。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氣液分離裝置,其中,將螺旋狀之導液管連接於上述液體飛濺防止用間隔壁構件之液體滴落口,或圍繞液體滴落口配置導液管。
TW101148970A 2011-12-21 2012-12-21 氣液分離裝置 TW2013388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9302A JP5070356B1 (ja) 2011-12-21 2011-12-21 空気吹出し手段用の気液分離装置
JP2012006741A JP5216148B1 (ja) 2012-01-17 2012-01-17 空気吹出し手段用の気液分離装置
JP2012168162 2012-07-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8843A true TW201338843A (zh) 2013-10-01

Family

ID=48668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8970A TW201338843A (zh) 2011-12-21 2012-12-21 氣液分離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1338843A (zh)
WO (1) WO201309416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9763B (zh) * 2021-08-06 2022-10-01 玖鑢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空氣過濾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51474B2 (ja) * 2013-11-28 2016-02-03 有限会社泰栄産業 空気中の夾雑物分離装置
FR3032418B1 (fr) * 2015-02-09 2017-03-10 Dcns Systeme de traitement des gaz d'echappement de moyens de motorisation d'un navire tel qu'un batiment de surface
CN105920923B (zh) * 2016-06-16 2019-12-06 深圳市德士康科技有限公司 立式气液分离器
CN109987797B (zh) * 2019-04-30 2024-05-10 兰州大学 气膜旋风气液分离装置及废水处理设备
CN110523166A (zh) * 2019-08-27 2019-12-03 新昌县泉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净化器滤芯
CN114432795B (zh) * 2021-12-14 2022-11-15 中氢新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甲醇燃料电池尾气的气液分离器
CN114653311B (zh) * 2022-03-22 2023-06-09 武汉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液体有机储氢材料脱氢反应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34182U (zh) * 1976-04-07 1977-10-12
JPS55126918U (zh) * 1979-03-02 1980-09-08
JPS5961823U (ja) * 1982-10-18 1984-04-23 日成工業株式会社 ドレン・セパレ−タ−
JPS6021553U (ja) * 1983-07-22 1985-02-1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改質ガスの凝縮液分離器
JP2805138B2 (ja) * 1995-04-20 1998-09-30 勉 鎌田 圧縮空気の除湿装置
JP4125822B2 (ja) * 1998-06-18 2008-07-30 株式会社カマタテクナス 気液分離装置
JP4906175B2 (ja) * 2000-03-24 2012-03-28 株式会社カマタテクナス 気液分離装置
JP4789963B2 (ja) * 2008-03-12 2011-10-12 陳柏輝 気圧式除水装置用仕切り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9763B (zh) * 2021-08-06 2022-10-01 玖鑢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空氣過濾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94161A1 (ja) 2013-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338843A (zh) 氣液分離裝置
JP5467180B1 (ja) 空気吹出し手段用の気液分離装置
AU2005202162B2 (en) Dust-separating apparatus for a vacuum cleaner and dust-separating method for the same
RU2316993C2 (ru) Мультициклонное пылеотделя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JP5216148B1 (ja) 空気吹出し手段用の気液分離装置
JP4967685B2 (ja) 気泡分離器
CN105854425B (zh) 一种深度除尘除雾装置
CA2932359C (en) External separator
CN109236658B (zh) 一种油气分离器
CN212092807U (zh) 旋风分离器和压缩机
US8349059B2 (en) Pocketed cyclonic separator
CN201823406U (zh) 新型汽水分离器
AU778176B2 (en) A compact cascade scrubber for scrubbing exhaust gas
CN109260872B (zh) 液体分离器
JP5070356B1 (ja) 空気吹出し手段用の気液分離装置
KR100780839B1 (ko) 컴프레서용 필터
CN113975917B (zh) 一种气液分离过滤器
US8919574B2 (en) Water purifier
CN210302985U (zh) 一种压缩空气处理用水气分离器
CN113289414A (zh) 汽水分离装置
CN209129863U (zh) 一种油气分离器
JP7003758B2 (ja) 気液分離器
CN111997713A (zh) 一种高效的油气分离器
CN206372606U (zh) 螺旋旋风式气液分离器装置
RU97651U1 (ru) Массообменный сепарационный элемен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