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38232A - 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38232A
TW201338232A TW101106951A TW101106951A TW201338232A TW 201338232 A TW201338232 A TW 201338232A TW 101106951 A TW101106951 A TW 101106951A TW 101106951 A TW101106951 A TW 101106951A TW 201338232 A TW201338232 A TW 20133823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luminescent
anode
charge generating
layer
cath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69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un-Kai Li
Hsin-Yuan Su
Hsiang-Lun Hsu
Original Assignee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Chimei Innolu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Chimei Innolux Corp filed Critical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TW1011069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338232A/zh
Priority to US13/775,288 priority patent/US20130228757A1/en
Publication of TW201338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823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9Tandem OLE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6Series electrical configurations of multiple OLE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65/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at least one organic radiation-sensitive element, e.g. organic opto-coupl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種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包含多個電致發光體、至少一電荷產生體,及電極單元。每個電致發光體包括有機發光層,電荷產生體在照光時會產生電子電洞,電荷產生體連接相鄰的電致發光體而使電致發光體與電荷產生體成串聯形式,電極單元包括陽極及陰極,陽極與該陰極分別與成串聯形成的該等電致發光體和該電荷產生體中於相反端的電致發光體電連接。本發明的電荷產生體利用光產生電子電洞,而可有效降低驅動電壓,並增加發光亮度及明室對比。

Description

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有機電致發光模組,特別是指一種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
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器(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簡稱OELD),又稱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簡稱OLED),為固態元件,與目前使用的液晶顯示器相較而言抗震性較佳;另,由於有機發光二極體是自主發光,不若液晶顯示器是利用背光單元配合液晶的扭轉控制所發出的光亮度,所以視角甚大,而不會有視角限制的問題;此外,有機發光二極體是靠載子結合調整發光亮度,於反應速度上也較透過等效液晶電容控制亮度的液晶顯示器快速;更重要的是,有機發光二極體可以形成於軟性基板且可撓曲。因此,基於有機發光二極體具有抗震佳、廣視角、反應速度快、可撓曲及輕薄等的優勢,也漸實際應用在發光燈具及顯示器等商業用途。
參閱圖1,為傳統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包括一透明的玻璃基板11、一形成於該玻璃基板11上的陽極12、一形成於該陽極12上的電致發光體14,及一形成於該電致發光體14上的陰極13。該電致發光體14自該陽極12表面依序形成一電洞注入層141、一電洞傳輸層142、一有機發光層143、一電子傳輸層144,及一電子注入層145。該陽極12或陰極13的其中之任一為透明可透光的導電材料,例如極薄的金屬、可導電的氧化金屬或是導電高分子。
當該陽極12與該陰極13傳送來自外界的直流驅動電流源15時,電洞自該陽極12進入該電致發光體14的電洞注入層141,再經該電洞傳輸層142後到達該有機發光層143;而電子自該陰極13進入該電致發光體14的該電子注入層145,再經該電子傳輸層144後到達該有機發光層143;接著,於該有機發光層143的電子和電洞再結合並成激發態,最後,成激發態的電子電洞對釋放成為光能的能量而回到基態,光穿經該電致發光體14和該陰極13或該陽極12的表面而向外發光。
但是此傳統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缺點主要是僅有該陽極12與該陰極13供給的電子電洞對可到達該有機發光層143,於該有機發光層143再結合而產生光能,這容易造成該傳統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在產生預定發光亮度的條件下驅動電壓過高,或是在預定驅動電壓的條件下發光亮度較低的問題。
參閱圖2,因此,在2003年,日本山形大學Junji Kido教授提出一種串接型的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包括一透明的玻璃基板21、一形成於該玻璃基板21上的陽極22,二個設置於該陽極22上的電致發光體24、一夾置於該電致發光體24間的中間連接體25,及一於遠離該玻璃基板21的電致發光體24頂面的陰極23。
該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體24類似該傳統型有機發光二極體的電致發光體的結構:具有一電洞注入層241、一電洞傳輸層242、一有機發光層243、一電子傳輸層244,及一電子注入層245。
當該陽極22與該陰極23傳送來自外界的直流驅動電流源25時,該中間連接體25受直流電流所形成的電場的影響,於該中間連接體25中形成電子電洞對;其中,該中間連接體25形成的電子往靠近該陽極22側的方向移動,並注入靠近該陽極22側的電致發光體24的有機發光層243,該中間連接體25中的電洞往靠近該陰極23側的方向移動,並注入靠近該陰極23側的電致發光體24的有機發光層243;同時,來自外界的直流驅動電流源25的電洞自該陽極22進入靠近該陽極22側的電致發光體24的電洞注入層241,再經該電洞傳輸層242後到達該有機發光層243;來自外界的直流驅動電流源25的電子自該陰極23進入靠近該陰極23側的電致發光體24的電子注入層245,再經該電子傳輸層244後到達該有機發光層243;則該中間連接體25形成的電子與來自外界的電洞於靠近該陽極22側的電致發光體24的有機發光層243再結合而釋放出光能並向外發光,而該中間連接體25形成的電洞與來自外界的電子於靠近該陰極22側的電致發光體24的有機發光層243再結合而釋放出光能並向外發光。
由上述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可以發現,除了來自該陽極22與該陰極23的電子電洞外,還可於該二電致發光體24間的中間連接體25中利用p-n接面(p-n junction)的原理再形成電子電洞對,而於該等有機發光層243中再結合而發光,因而在與傳統型有機發光二極體相同的直流驅動電流的條件下,可以得到倍數的發光亮度,或在產生預定發光亮度的條件下,壽命更長,但是所需的驅動電壓較高。
因此,例如US7728517、US7821201及US7968214等專利都是關於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的研究,且主要是將n型摻雜的有機半導體層搭配p型的有機半導體層或是金屬氧化層成為中間連接體,而可於受外界電能形成的電場影響時產生電子電洞對。再者,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也儼然已為有機發光二極體發展的主要趨勢,業界與學界也持續致力於發展驅動電壓更低及發光亮度更高的有機電致發光模組。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低驅動電壓的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
於是,本發明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包含多數個電致發光體、至少一電荷產生體,及一電極單元。
每個電致發光體包括一有機發光層。
該電荷產生體在照光時產生電子電洞,該電荷產生體連接兩相鄰的電致發光體而使該等電致發光體與電荷產生體成串聯形成。
該電極單元包括一陽極及一陰極,該陽極與該陰極分別與成串聯形成的該等電致發光體和該電荷產生體中位於二相反端的二電致發光體電連接。
此外,本發明另一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包含多數個電致發光體、至少一電荷產生體,及一電極單元。
每個電致發光體包括一有機發光層。
該電荷產生體包括一n型材料層及一p型材料層,該電荷產生體連接二相鄰的電致發光體而使該等電致發光體與該電荷產生體成串聯形式,該p型材料層及n型材料層為可以吸收可見光的材料。
該電極單元包括一陽極及一陰極,該陽極與該陰極分別與成串聯形式的該等電致發光體和該電荷產生體中位於二相反端的二電致發光體電連接。
本發明之功效:該電荷產生體不僅在接受電能時產生電子電洞,還可在接受外界的光或是來自該有機發光層的光時激發產生電子電洞對,並分別供兩相鄰的電致發光體電子與電洞,而可有效降低該電極單元所需傳送的驅動電壓。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三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
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3,本發明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的一第一較佳實施例包含一基材結構3、二個電致發光體4、一電荷產生體5,及一電極單元6。
在該第一較佳實施例中,該基材結構3包含玻璃基板或軟性基板,但不以此為限。
該等電致發光體4疊置於該基材結構3上,每一電致發光體4包括一有機發光層41,該有機發光層41在接受電子和電洞時成激發態的電子電洞對,並釋放出能量而形成光後,電子電洞對再回到基態。而為使電子和電洞更有效地傳送至該有機發光層41,每一電致發光體4還包括一形成於該有機發光層41其中一表面的電洞傳送單元42,及一形成於該有機發光層41其中另一相反表面的電子傳送單元43。該電洞傳送單元42具有一與該有機發光層41連接的電洞傳輸層422,及一形成於該電洞傳輸層422表面的電洞注入層421,該電子傳送單元43具有一與該有機發光層41連接的電子傳輸層432,及一形成於該電子傳輸層432表面的電子注入層431。
其中,該電洞傳送單元42的電洞傳輸層422 N,N'-bis(naphthalen-1-yl)-N,N'-bis(phenyl)-benzidine(簡稱NPB)、N,N'-bis(3-methylphenyl)-N,N'-bis(phenyl)-benzidine(簡稱TPD)或Di-[4-(N,N-ditolyl-amino)-phenyl]cyclohexane(簡稱TAPC)為主要構成材料,該電子傳送單元43的電子注入層431以氟化鋰為主要構成材料,該電子傳輸層432以Tris(8-hydroxy-quinolinato)aluminium(簡稱Alq3)、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簡稱BPhen)或Bis(2-methyl-8-quinolinolate)-4-(phenylphenolato)aluminium(簡稱BAlq)為主要構成材料;該有機發光層41以有機發光材料為主體,並視所需發出的波長範圍而定,例如若需發出紅光,則可以4-(dicyanomethylene)-2-ter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in-4-yl-vinyl)-4H-pyran(簡稱DCJTB)為主,若需發出綠光,則可以Tris(8-hydroxy-quinolinato)aluminium(簡稱Alq3)為主,若需發出藍光,則可以4,4'-bis[4-(di-p-tolylamino)styryl]biphenyl(簡稱DPVBi)為主。但該有機發光層41、電洞傳送單元42,及電子傳送單元43的構成材料不以上述為限,只要電洞傳送單元42的最高填滿分子軌域(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簡稱HOMO)及電子傳送單元43的最低未填滿分子軌域(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簡稱LUMO)可供電子和電洞躍遷至該有機發光層41並產生預定波長範圍的光,便可以作為該電致發光體4的電洞傳送單元42、電子傳送單元43,及有機發光層41。
該電荷產生體5夾置於該二電致發光體4間,也就是連接該二相鄰的電致發光體4,而使該等電致發光體4與該電荷產生體5成串聯形式。該電荷產生體5在照光而接受光能時會產生電子與電洞。且較佳地,該電荷產生體5還可在接受電能時產生電子與電洞。
該電極單元6包括一陽極61及一陰極62,並分別與成串聯形式的該二電致發光體4和該電荷產生體5中位於兩相反端的電致發光體4電連接。更詳細地說,該陽極61形成於串接後位於最外層為電洞注入層421的電致發光體4表面,該陰極62形成於串接後位於最外層為電子注入層431的電致發光體4表面。
在本發明中,該電致發光體4為可透光,使夾置於二電致發光體4中的該電荷產生體5可接受外界的光能。該基材結構3包含玻璃基板或軟性基板,但不以此為限,其中,該基板可以為透明或不透明材料。
外界的光照射至該電荷產生體5時,該電荷產生體5受激發形成電子電洞對,其中,電子往靠近該陽極61側的電致發光體4移動,並經該電致發光體4的電子注入層431及電子傳輸層432而進入靠近該陽極61側的電致發光體4的有機發光層41,電洞往靠近該陰極62側的電致發光體4移動,並經該電致發光體4的電洞注入層421及電洞傳輸層422而進入靠近該陰極62側的電致發光體4的有機發光層41;同時,來自外界的驅動電流源8的電洞自該陽極61進入靠近該陽極61側的電致發光體4的電洞注入層421,再經該電洞傳輸層422後到達該有機發光層41;來自外界的驅動電流源8的電子自該陰極62進入靠近該陰極62側的電致發光體4的電子注入層431,再經該電子傳輸層432後到達該有機發光層41;則該電荷產生體5形成的電子與來自外界的電洞於靠近該陽極61側的電致發光體4的有機發光層41再結合而釋放出光能並向外發光,該電荷產生體5形成的電洞與來自外界的電子於靠近該陰極62側的電致發光體4的有機發光層41再結合而釋放出光能並向外發光。
再者,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電荷產生體5在受到該電極單元6所傳送電流的影響時,也透過電位差而產生電子和電洞,且類似上述地,可將電子與電洞分別注入二相鄰的電致發光體4,同樣也可供該等電致發光體4的有機發光層41發光。
此外,在該等電致發光體4發光時,朝向該電荷產生體5的光也可供該電荷產生體5激發而形成電子和電洞,進而供相鄰的該等電致發光體4中存在更多的電子電洞對。
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電荷產生體5在接受光能及電能時皆可產生電子和電洞,而不需完全利用該電極單元6所傳送之電能才能產生電子和電洞,所以可降低電能使用量,進而有效降低本發明有機電致發光模組的驅動電壓。
在該第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有機電致發光模組的出光面為該陰極62的表面,也就是該陽極61連接該基材結構3,且該陰極62為透明電極,以形成一上發光型的有機電致發光模組。
參閱圖4,需說明的是,關於本發明的實施態樣,當該陽極61連接該基材結構3,且該陽極61為透明電極,而該基材結構3中的該基板亦為透明材料時,形成一出光面為該陽極61表面的下發光型的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參閱圖5,該陰極62連接該基材結構3,且該陰極62為透明電極,而該基材結構3中的該基板亦為透明材料時,形成一出光面為該陰極62表面的反置型的下發光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參閱圖6,若該陰極62連接該基材結構3,且該陽極61為透明電極時,形成一出光面為該陽極61表面的反置型的上發光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再者,上述之電極可以為可導電的金屬、氧化金屬或導電高分子。且陽極61、陰極62及基材結構3的連接方式及透光特性而形成不同發光型態的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已為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熟習,在此不再多加贅述。
參閱圖7,還需說明的是,該電荷產生體5可包括一靠近該電極單元6的陽極61側的n型材料層51,及一靠近該電極單元6的陰極62側的p型材料層52,而可供該電荷產生體5更有效地產生電子和電洞。
較佳地,該電荷產生體5的該p型材料層52及n型材料層51為可以吸收可見光(可見光的光波長範圍為380奈米至780奈米)的材料。該p型材料層52的材料可以選自由酞菁氧钛(Titanium oxide phthalocyanine,簡稱TiOPC)、酞菁鋅(Zinc phthalocyanine,簡稱ZnPc)、氮,氮-二甲基-3,4,9,10-二甲醯亞胺(N,N'-dimethyl-3,4,9,10-perylenedicarboximide,簡稱MePTC)、十六氟銅苯二甲藍(Copper(II) 1,2,3,4,8,9,10,11,15,16,17,18,22,23,24,25-hexadecafluoro-29H,31H-phthalocyanine,簡稱F16CuPc),及其組合所組成之族群中。
較佳地該n型材料層51的材料可以選自由碳60(C60)、苯基-碳61-丁酸甲基酯的異構物((6,6)-phenyl-C61 butyric acid methyl ester,簡稱PC61BM)、3,4,9,10-四羧酸-二苯並咪唑(3,4,9,10-perylenetetracarboxylic-bis-benzimidazole,簡稱PTCBi)、苯基-碳71-丁酸甲基酯的異構物((6,6)-phenyl C71 butyric acid methyl ester,mixture of isomers,簡稱PC71BM)、碳70(C70)、碳60單與多衍生物(indene-C60 monoadduct,簡稱ICMA)、苯基-碳71-己酸甲基酯的異構物((6,6)-Phenyl-C71 hexnoic acid methyl ester,mixture of isomers,簡稱PC71HM)、3,4,9,10-四羧酸二醯亞胺(3,4,9,10-perylenetetracarboxylic acid diimide,簡稱PTCDi)、氮,氮-二(2,5-二第三丁基苯)-3,4,9,10-二甲醯亞胺(N,N'-bis(2,5-di-tert-butylphenyl)-3,4,9,10-perylene-dicarboximide acid diimide,簡稱PDCDT),及其組合所組成之族群中。
參閱圖8,為本發明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的一第二較佳實施例,該第二較佳實施例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相似,其不同處在於該第二較佳實施例包含三個電致發光體4,及二個電荷產生體5。
該二電荷產生體5分別夾置於兩相鄰的電致發光體4間,使該等電致發光體4與該等電荷產生體5成串聯形式,該陽極61連接於成串聯形式的該等電致發光體4與該等電荷產生體5的其中一端的電致發光體4的電洞注入層421的表面,該陰極62連接於成串聯形式的該等電致發光體4與該等電荷產生體5的其中另一端的電致發光體4的電子注入層431的表面。
外界的光照射至該等電荷產生體5時,每一電荷產生體5受激發形成電子電洞對,其中,電子往該陽極61的方向移動,並進入與該電荷產生體5相鄰的電致發光體4的有機發光層41,電洞往該陰極62的方向移動,並進入與該電荷產生體5相鄰的該電致發光體4的有機發光層41;同時,來自外界驅動電流源8的電洞自該陽極61進入與該陽極61相鄰的電致發光體4的有機發光層41;來自外界驅動電流源8的電子自該陰極62進入與該陰極62相鄰的電致發光體4的有機發光層41。
與該陽極61連接的電致發光體4接受來自陽極61的電洞與來自該電荷產生體5的電子,該電洞與該電子再結合而釋放出光能並向外發光;位於兩電荷產生體5間的電致發光體4分別接受來自靠近該陽極61側的電荷產生體5形成的電洞,與來自靠近該陰極62側的電荷產生體5形成的電子,該電洞與該電子再結合而釋放出光能並向外發光;與該陰極62連接的電致發光體4接受來自該陰極62的電子與來自該電荷產生體5的電洞,該電洞與該電子再結合而釋放出光能並向外發光。
當串接三個電致發光體4且預定驅動電壓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的情況下,由於該等電荷產生體數量較多,則所形成的電子和電洞的總量更多,所以於該等有機發光層41於電子電洞對再結合後產生的光量更大,而可在一定值的驅動電壓下得到更高的發光亮度;換句話說,若需向外發出預定發光亮度,驅動電壓可更為降低。
參閱圖9,需說明的是,本發明有機電致發光模組的電致發光體4不限於二個或三個,而可包含多數個電致發光體4,及多數個夾置於二相鄰電致發光體4間的電荷產生體5,當該等電致發光體數目為n個,且n≧2時,該電荷產生體數目為不大於n-1個,較佳地,該電荷產生體數目為n-1個。且成串聯形式的該等電致發光體4與該等電荷產生體5的兩相反端為與該電極單元6電連接的電致發光體4。
參閱圖10,為本發明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的一第三較佳實施例,該第三較佳實施例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相似,其不同處在於該第三較佳實施例的有機電致發光模組還包含一濾光板7,且該基材結構3包括一基板31,及一設置於該基板31上的薄膜電晶體驅動電路32。
該薄膜電晶體驅動電路32與該電極單元6的陽極61與該陰極62的其中之一電連接,並驅動該等電致發光體4作動,而控制該等電致發光體4為導通或關閉。於該第三實施例中,該陽極61連接該基材結構3,且該陰極62為透明電極,而形成一出光面為該陰極62表面的上發光型的有機電致發光模組。
該基材結構3的該基板31可以為玻璃基板或軟性基板,但不以此為限,且其中該基板31可以為透明或不透明材料。當該陽極61連接該基材結構3,且該陽極61為透明電極,而該基材結構3中的該基板31亦為透明材料時,形成一出光面為該陽極61表面的下發光型的有機電致發光模組。當該陰極62連接該基材結構3,且該陰極62為透明電極,而該基材結構3中的該基板31亦為透明材料時,形成一出光面為該陰極62表面的反置型的下發光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當該陰極62連接該基材結構3,且該陽極61為透明電極時,形成一出光面為該陽極61表面的反置型的上發光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再者,上述之電極可以為可導電的金屬、氧化金屬或導電高分子。
該濾光板7設置於該等電致發光體4的出光面上方,而供該等電致發光體4發出具預定波長範圍的光在穿經該濾光板7後成波長範圍與原光相異的混光,而向外發光。更詳細地說,於下發光型的有機電致發光模組中,該濾光板7可以設置於成串聯形式的該等電致發光體4與該等電荷產生體5,以及薄膜電晶體驅動電路32之間,於上發光型的有機電致發光模組中,該濾光板7可以設置於成串聯形式的該等電致發光體4與該等電荷產生體5之上,而成串聯形式的該等電致發光體4與該等電荷產生體5設置於薄膜電晶體驅動電路32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若應用該第三實施例作為顯示器,可排列多數個該第三較佳實施例而成陣列圖案,再配合RGB或RGBW的彩色濾光板作為該濾光板7,即可對外發出多種波長範圍相異的混光,並由該薄膜電晶體驅動電路32控制產生預定影像;或也可改變該等第三較佳實施例中的電致發光體4的發光材料,使其在接受電子和電洞時可形成不同波長範圍的光,則也可省略改變光波長範圍的濾光板,而可節省製作濾光板的成本。
除此之外,由於該電荷產生體5可吸收外界照射至該有機電致發光模組的光,也可吸收自該等電致發光體4發出朝向該電荷產生體5的光,故可減少作為顯示器時本發明有機電致發光模組的眩光比率,並顯著地增進明室對比(ambient contrast ratio),也就是使本發明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在具有環境光的狀況下,仍不影響所顯現的亮度與呈現的畫質。
綜上所述,本發明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的電荷產生體5在照光時即可產生電子和電洞,並增加於該等電致發光體4的有機發光層41的電子和電洞,而可有效增加發光效率,並降低驅動電壓,而若將本發明用作顯示器用途時,除可降低驅動電壓外,由於該電荷產生體5可吸收外界的光與有機發光層41往反向於該出光面的光,而有效降低出光面的眩光比率,並提升明室對比,進而增進顯示器的品質,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3...基材結構
31...基板
32...薄膜電晶體驅動電路
4...電致發光體
41...有機發光層
42...電洞傳送單元
421...電洞注入層
422...電洞傳輸層
43...電子傳送單元
431...電子注入層
432...電子傳輸層
5...電荷產生體
51...n型材料層
52...p型材料層
6...電極單元
61...陽極
62...陰極
7...濾光板
8...驅動電壓流源
圖1是一剖視示意圖,說明一傳統發光二極體;
圖2是一剖視示意圖,說明一目前的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
圖3是一剖視示意圖,說明本發明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的一第一較佳實施例;
圖4是一剖視示意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為下發光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
圖5是一剖視示意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為反置型下發光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
圖6是一剖視示意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為反置型上發光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
圖7是一剖視示意圖,說明本發明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的第一較佳實施例的電荷產生體具有一n型材料層及一p型材料層;
圖8是一剖視示意圖,說明本發明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的一第二較佳實施例;
圖9是一剖視示意圖,說明本發明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的第二較佳實施例包含多數個電致發光體和電荷產生體;及
圖10是一剖視示意圖,說明本發明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的一第三較佳實施例。
3...基材結構
4...電致發光體
41...有機發光層
42...電洞傳送單元
421...電洞注入層
422...電洞傳輸層
43...電子傳送單元
431...電子注入層
432...電子傳輸層
5...電荷產生體
51...n型材料層
52...p型材料層
6...電極單元
61...陽極
62...陰極
8...驅動電流源

Claims (20)

  1. 一種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包含:多數個電致發光體,每個電致發光體包括一有機發光層;及至少一電荷產生體,在照光時產生電子電洞,該電荷產生體連接二相鄰的電致發光體而使該等電致發光體與該電荷產生體成串聯形式;及一電極單元,包括一陽極及一陰極,該陽極與該陰極分別與成串聯形式的該等電致發光體和該電荷產生體中位於二相反端的二電致發光體電連接。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其中,該電荷產生體接受電能而產生電子電洞。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其中,該等電致發光體數目為n個,n≧2,該電荷產生體數目為(n-1)個。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其中,該電荷產生體包括一靠近該陽極側的n型材料層,及一靠近該陰極側的p型材料層。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其中,該p型材料層及n型材料層為可以吸收可見光的材料。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其中,該p型材料層的材料係選自由由酞菁氧钛、酞菁鋅、氮,氮-二甲基-3,4,9,10-二甲醯亞胺、十六氟銅苯二甲藍,及其組合所組成之族群中。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其中,該n型材料層的材料係選自由碳60、苯基-碳61-丁酸甲基酯的異構物、3,4,9,10-四羧酸-二苯並咪唑、苯基-碳71-丁酸甲基酯的異構物、碳70、碳60單與多衍生物、苯基-碳71-己酸甲基酯的異構物、3,4,9,10-四羧酸二醯亞胺、氮,氮-二(2,5-二第三丁基苯)-3,4,9,10-二甲醯亞胺,及其組合所組成之族群中。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還包含一基材結構,該基材結構包括一基板及一設置於該基板上的薄膜電晶體驅動電路,該陽極與該陰極的其中之一與該薄膜電晶體驅動電路電連接。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其中,該陽極連接該基材結構,該陽極為透明電極,且該基板為透明材料。
  1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其中,該陽極連接該基材結構,該陰極為透明電極。
  1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其中,該陰極連接該基材結構,該陰極為透明電極,且該基板為透明材料。
  1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其中,該陰極連接該基材結構,該陽極為透明電極。
  1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其中,該基板為軟性材料。
  1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還包含一濾光板,該濾光板設置於該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的出光面。
  1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其中,該等電致發光體還包括一連接該有機發光層其中一表面的電洞傳送單元,及一連接該有機發光層其中之另一表面的電子傳送單元。
  1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其中,該電洞傳送單元具有一連接該有機發光層的電洞傳輸層,及一連接該電洞傳輸層的電洞注入層,該電子傳送單元具有一連接該有機發光層的電子傳輸層,及一連接該電子傳輸層的電子注入層。
  17. 一種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包含:多數個電致發光體,每個電致發光體包括一在接受電子和電洞時產生光的有機發光層;至少一電荷產生體,包括一n型材料層及一p型材料層,該電荷產生體連接二相鄰的電致發光體而使該等電致發光體與該電荷產生體成串聯形式,該p型材料層及n型材料層為可以吸收可見光的材料;及一電極單元,包括一陽極及一陰極,該陽極與該陰極分別與成串聯形式的該等電致發光體和該電荷產生體中位於二相反端的二電致發光體電連接。
  1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該電荷產生體在照光時產生電子電洞。
  1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其中,該p型材料層的材料係選自由酞菁氧钛、酞菁鋅、氮,氮-二甲基-3,4,9,10-二甲醯亞胺、十六氟銅苯二甲藍,及其組合所組成之族群中。
  2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其中,該n型材料層的材料係選自由碳60、苯基-碳61-丁酸甲基酯的異構物、3,4,9,10-四羧酸-二苯並咪唑、苯基-碳71-丁酸甲基酯的異構物、碳70、碳60單與多衍生物、苯基-碳71-己酸甲基酯的異構物、3,4,9,10-四羧酸二醯亞胺、氮,氮-二(2,5-二第三丁基苯)-3,4,9,10-二甲醯亞胺,及其組合所組成之族群中。
TW101106951A 2012-03-02 2012-03-02 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 TW2013382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06951A TW201338232A (zh) 2012-03-02 2012-03-02 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
US13/775,288 US20130228757A1 (en) 2012-03-02 2013-02-25 Series-connecte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06951A TW201338232A (zh) 2012-03-02 2012-03-02 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8232A true TW201338232A (zh) 2013-09-16

Family

ID=49042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6951A TW201338232A (zh) 2012-03-02 2012-03-02 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28757A1 (zh)
TW (1) TW20133823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62620B1 (ko) 2014-12-09 2022-02-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10892296B2 (en) 2017-11-27 2021-01-12 Seoul Viosys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commonly connected LED sub-units
US10892297B2 (en) 2017-11-27 2021-01-12 Seoul Viosys Co., Ltd. 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stack for a display
CN115340681B (zh) * 2022-09-05 2023-11-03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苝酰亚胺衍生物杂化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72874B (en) * 2002-08-09 2007-02-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7273663B2 (en) * 2004-08-20 2007-09-25 Eastman Kodak Company White OLED having multiple white electroluminescence units
KR100752321B1 (ko) * 2005-12-23 2007-08-29 주식회사 두산 백색 유기 전계 발광소자
TW200816860A (en) * 2006-09-22 2008-04-01 Au Optronics Corp Tandem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s and display using the same
KR20080083881A (ko) * 2007-03-13 2008-09-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색 조절층을 구비한 백색 유기발광소자
US7816859B2 (en) * 2007-04-30 2010-10-19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White light tandem OLED
US7821201B2 (en) * 2008-01-31 2010-10-26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Tandem OLED device with intermediate connector
US8603642B2 (en) * 2009-05-13 2013-12-10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Internal connector for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s
KR101826581B1 (ko) * 2009-11-02 2018-02-07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유기금속 착체, 발광 소자, 표시 장치, 전자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US8796677B2 (en) * 2011-12-06 2014-08-05 Nutech Ventures Photovolta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28757A1 (en) 2013-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3076B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元件
JP6108664B2 (ja) 有機el装置
EP1974590B1 (en) Oled having stack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units
US9293736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element having emission layers and an electron injection layer including fullerene and lithium quinolate
US8482017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
KR101512265B1 (ko) 유기발광장치
EP2182563B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20150039631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2007011063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KR102640898B1 (ko) 발광다이오드 및 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KR20140059713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0431195C (zh) 有机发光元件
JP2012037703A (ja)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TW201338232A (zh) 串接型有機電致發光模組
KR20160061363A (ko) 광전자 컴포넌트 디바이스 및 광전자 컴포넌트를 동작시키기 위한 방법
US9748508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display panel using the same
CN100473247C (zh) 电激发光元件
US9935285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multiple phosphorescent emitters
KR100760901B1 (ko) 백색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KR102081122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3296220A (zh) 串接型有机电致发光模块
US8735879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comprising at least two electroluminescent layers
KR100857391B1 (ko)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