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11472A - 自動鉛筆 - Google Patents

自動鉛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11472A
TW201311472A TW101120816A TW101120816A TW201311472A TW 201311472 A TW201311472 A TW 201311472A TW 101120816 A TW101120816 A TW 101120816A TW 101120816 A TW101120816 A TW 101120816A TW 201311472 A TW201311472 A TW 20131147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m
adjustment
writing
core
cam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0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61403B (zh
Inventor
Hirotake Izawa
Yoshitoshi Osano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Pencil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Pencil Co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Pencil Co
Publication of TW2013114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14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14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140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21/00Propelling pencils
    • B43K21/02Writing-core feeding mechanisms
    • B43K21/027Writing-core feeding mechanisms with sliding tubelike writing-core guide
    • B43K21/033Writing-core feeding mechanisms with sliding tubelike writing-core guide with automatic feed by pressure during use of penci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21/00Propelling pencils
    • B43K21/006Pencil-barr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21/00Propelling pencils
    • B43K21/02Writing-core feeding mechanisms
    • B43K21/16Writing-core feeding mechanisms with stepwise feed of writing-co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21/00Propelling pencils
    • B43K21/02Writing-core feeding mechanisms
    • B43K21/22Writing-cores gripping means, e.g. chuck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Pencils And Projecting And Retracting Systems Therefor, And Multi-System Writing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自動鉛筆包含:夾頭9,其夾持書寫芯4;旋轉驅動機構29,其受到該夾頭所夾持之上述書寫芯所承受之書寫壓引起之軸向之後退動作及由書寫壓解除引起之軸向之前進動作,而於一方向旋轉驅動轉子40;及出芯機構,其包含受到上述旋轉驅動機構之上述轉子之旋轉驅動力而朝前方送出上述書寫芯之凸輪構件8及保持夾件6等。上述夾頭、旋轉驅動機構及出芯機構收納於軸筒1、25內。

Description

自動鉛筆
本發明係關於自動鉛筆,其可利用伴隨書寫動作之書寫壓而依次送出書寫芯。
如周知般,自動鉛筆係以按壓操作朝軸筒之例如後端部突出之按壓部,而由設置於軸筒之前端部側之筆尖構件送出一定量之書寫芯之方式作用。即,因筆芯會隨著書寫動作磨耗,故需於每次進行一定之書寫動作時按壓操作上述按壓部。
該情形下,針對一次按壓操作所送出之筆芯之適當之外露尺寸,先前已在設計上進行了各種探討,但若一次按壓操作之筆芯之送出量較大,則會產生在承受書寫壓下筆芯頻繁折斷等問題。
再者,若一次按壓操作之筆芯之送出量較小,則因筆芯因書寫動作而磨耗,故需於書寫動作中頻繁重複按壓操作,而產生操作繁複之問題。
因此,專利文獻1、2等所揭示之導管式自動鉛筆,係以伴隨按壓操作之書寫芯之突出動作,使設置於筆尖構件上之導管狀之導芯管亦同時前進,且伴隨書寫之筆芯之磨耗,使導芯管亦同時後退之方式動作。
根據上述專利文獻1及2所揭示之導管式自動鉛筆,相應於伴隨書寫之筆芯之磨耗,導管狀之導芯管之前端部會接觸紙面,而使上述導芯管漸漸後退地進行動作。
藉此,即使將一次按壓操作之來自筆尖部之筆芯之突出量設定為稍大,然因書寫芯受到導管狀之導芯管保護,故仍可降低伴隨書寫之斷芯之發生頻率。
然而,根據專利文獻1及2所揭示之導管式自動鉛筆,因伴隨書寫之筆芯之磨耗,例如以不鏽鋼等金屬形成之前端導管會摩擦紙面。因此,亦招致受到此時之摩擦阻力而使筆感惡化,嚴重時甚至前端導管之邊緣部刮到紙面而致使紙面破損等問題。
對此,本專利申請者先前提出一種自動鉛筆,其以使上述前端導管伴隨書寫之筆芯之磨耗而漸漸退至筆尖部內之方式動作,藉此可將來自上述前端導管之書寫芯之突出量保持在固定範圍內,該自動鉛筆揭示於專利文獻3。
[先前技術]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8-07247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8-132782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9-233921號公報
根據上述專利文獻3所揭示之自動鉛筆,利用施加於伴隨書寫之書寫芯之書寫壓,使作為導芯管發揮功能之前端導管漸漸退至筆尖部內地進行動作。因此,因相應於伴隨書寫之筆芯之磨耗,前端導管亦後退,故可避免前端導管摩擦紙面之動作,同時,亦可解決上述斷芯問題。
但,根據專利文獻3所揭示之自動鉛筆,雖相應於伴隨書寫之筆芯之磨耗,前端導管亦後退,但有必要於筆芯磨耗到達某種程度之狀態下,按壓操作上述按壓部,故以使上述前端導管相應於該按壓操作而與書寫芯一同送出之方式作用。
而因每次進行按壓操作時,前端導管會與書寫芯自筆尖部一起較大幅度地被送出,故產生書寫感不良之問題。
本發明係基於上述技術背景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給一種自動鉛筆,其特徴在於,以對應於伴隨書寫動作之筆芯之磨耗而漸漸送出書寫芯地進行動作之點,且為利用施加於書寫芯之書寫壓而實現其出芯動作者,藉此,可使來自前端導管之書寫芯之外露尺寸大致保持固定,或可藉由一定之按壓操作而持續長時間書寫。
用於解決上述問題之本發明之自動鉛筆,其特徴在於具備:出芯機構,其於軸筒內收納有允許書寫芯前進但阻止其後退之夾頭,受到由上述夾頭所夾持之上述書寫芯所承受之書寫壓引起之軸向之後退動作及由書寫壓解除引起之軸向之前進動作,而朝前方送出上述書寫芯。
該情形下,較佳之形態中,上述出芯機構包含送出量調整機構,其調整利用上述夾頭所夾持之上述書寫芯所承受之書寫壓引起之軸向之後退動作及由書寫壓解除引起之軸向之前進動作而送出之上述書寫芯之送出量。
再者,本發明之自動鉛筆較佳為進而具備旋轉驅動機 構,其受到由上述夾頭所夾持之上述書寫芯所承受之書寫壓引起之軸向之後退動作及由書寫壓解除引起之軸向之前進動作,於一方向旋轉驅動轉子;且上述出芯機構以受到上述旋轉驅動機構之上述轉子之旋轉驅動力而朝前方送出上述書寫芯之方式構成。
進而,上述出芯機構較佳為包含:凸輪構件,其於圓環狀之端面上具備沿周向上升之凸輪面,且於上述凸輪面之起點與終點之間於軸向上具備階差;及滑件,其具備受到上述旋轉驅動機構之轉子之旋轉驅動力,且部分抵接於上述凸輪構件之凸輪面上之抵接件,且內裝有滑接於上述書寫芯之周面而將書寫芯保持於軸芯部之保持夾件;且抵接上述凸輪構件之凸輪面之上述滑件之抵接件利用落入形成於軸向之上述階差時之上述滑件之前進動力,由上述夾頭抽出滑接保持於上述保持夾件之書寫芯。
再者,上述出芯量調整機構較佳為調整上述階差之高低差而調整上述書寫芯之出芯量。
該情形下,上述構件係以上述凸輪面之起點側或終點側之任一側為固定端,以另一側為自由端之樑狀構件;上述送出量機構配置包含調整凸輪構件,其以於圓環狀之端面上具備沿軸向上升之調整凸輪面而成;及調整抵接件,其配置於上述凸輪構件與上述調整凸輪構件之間,並抵接於上述調整凸輪面;且構成為,若使上述調整凸輪構件旋轉,則利用上述調整抵接件相應於該旋轉而在上述調整凸輪面上滑動所產生之前後移動,使上述凸輪構件之自由端 側前後移動,而調整上述階差之高低差。
另一較佳之形態中,上述凸輪構件係以上述凸輪面之起點側或終點側之任一側為固定端,以另一側為自由端之樑狀構件;且上述送出量調整機構包含安裝於上述凸輪構件之調整滑件,且構成為以藉由使上述調整滑件前後移動,使上述凸輪構件之自由端側前後移動而調整上述階差之高低差。
進而,另一較佳形態中,上述送出量調整機構以藉由更換上述凸輪構件而調整上述階差之高低差之方式構成。
該情形下,筆尖部以可裝卸之方式安裝於上述軸筒之前端部,上述凸輪構件以配置於上述筆尖部內且可與該筆尖部一起更換之方式構成。
進而較佳為,以與受到上述旋轉驅動機構之轉子之旋轉驅動力而旋轉之上述夾頭一起使上述書寫芯旋轉驅動之方式構成。
此外,較佳構成為,藉由配置於上述軸筒之一部分之按壓部之按壓操作使上述夾頭於軸向上前後移動,且利用上述夾頭前進之書寫芯之夾持作用、及上述夾頭後退之書寫芯之解除作用,而可朝前方送出上述書寫芯。
再者,上述旋轉驅動機構較佳為具備轉子及第1、第2凸輪形成構件,上述轉子形成於圓環狀上,於其軸向之一端面及另一端面分別形成有第1與第2凸輪面,且以分別與上述第1與第2凸輪面對向之方式配置有形成於第1與第2凸輪形成構件上之第1與第2固定凸輪面;利用由上述書寫壓引 起之上述夾頭之後退動作,上述轉子之第1凸輪面抵接並咬合於上述第1固定凸輪面;利用上述書寫壓之解除,上述轉子之第2凸輪面抵接並咬合於上述第2固定凸輪面;於上述轉子側之第1凸輪面咬合於上述第1固定凸輪面之狀態下,上述轉子側之第2凸輪面與上述第2固定凸輪面設定為於軸向上相對於凸輪之一齒相位偏移之關係;於上述轉子側之第2凸輪面咬合於上述第2固定凸輪面之狀態下,上述轉子側之第1凸輪面與上述第1固定凸輪面設定為於軸向上相對於凸輪之一齒相位偏移之關係。
根據上述構成之自動鉛筆,受到由夾頭所夾持之上述書寫芯所承受之書寫壓引起之軸向之後退動作及由書寫壓解除引起之軸向之前進動作,而將上述書寫芯朝前方送出。
因此,可提供一種近乎理想之自動鉛筆,其以與伴隨書寫動作之筆芯之磨耗對應而漸漸送出書寫芯之方式作用,且不論與伴隨書寫之筆芯之磨耗多寡,皆可使來自前端導管之書寫芯之外露尺寸大致為固定,或可利用一次按壓操作而進行長時間連續書寫。
再者,上述出芯機構具備凸輪構件,其以具備沿軸向上升之凸輪面及於軸向上具備階差而成;及滑件,其具備抵接凸輪構件之凸輪面之抵接件;且該出芯機構具備收納於該滑件內之保持片,以滑件之抵接件伴隨落入凸輪構件之階差時之上述滑件之前進動作,由保持片抽出書寫芯之方式作用。
藉此,可將上述旋轉驅動機構之轉子之旋轉驅動力轉換為書寫芯之送出動作,而可實現動作確實且高精度之送出書寫芯之動作。
進而,藉由構成為與受到因上述旋轉驅動機構所致之轉子之旋轉驅動力而旋轉之上述夾頭一起使上述書寫芯旋轉驅動,則上述書寫芯將伴隨上述書寫動作而逐漸受到旋轉驅動。
藉此,可防止隨著不斷書寫致使書寫芯偏磨耗,可解決劃線之粗細或劃線之濃淡大幅變化之問題。
進而,上述出芯機構由於具有調整書寫芯之送出量之送出量調整機構,故可配合因使用者而異之書寫壓、或所使用之書寫芯4之硬度等之不同而產生之書寫芯之磨耗程度,而個別調整書寫芯4之送出量。藉此,可提供一種可更為顯著地發揮利用一次按壓操作即可進行長時間連續書寫之上述作用效果之自動鉛筆。
基於圖式就本發明之自動鉛筆之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另,雖以下所示之各圖中,以相同之符號表示相同之部分,然根據紙面情況而於一部分圖式中,對其代表性之部分附加符號,其詳細之構成引用附加於其他各圖式上之符號,分別予以說明。
顯示自動鉛筆之前半部之圖1及圖3中,符號1係構成自動鉛筆之外廓之軸筒即前軸,並於該前軸1之前端部之內周面上,藉由螺合而可裝卸地安裝有筆尖部(以下亦稱為 尖套)2。
上述筆尖部2以其內徑朝向前方成階梯狀變細之方式構成,於其內部以可朝軸向滑動或可軸旋轉地收納有滑件3。另,上述滑件3亦以其外徑朝向前方成階梯狀變細之方式構成,且滑件3之前端部3a形成圓柱狀,以自形成筒狀之孔突出之狀態收納於上述筆尖部2之前端部。
於上述滑件3之前端部3a安裝有引導書寫芯4之前端導管5。且,上述滑件3之內部空間中之上述前端部3a之鄰旁收納有中央形成有通孔之橡膠製之保持夾件6,該保持夾件6之上述通孔以滑接於上述書寫芯4之周面而暫時保持書寫芯之方式作用。
上述保持夾件6之若干靠後方之上述筆尖部2內設置有形成為圓環狀之凸輪構件8,成為形成於上述滑件3上之抵接件3b抵接於該凸輪構件8之凸輪面之狀態。另,關於上述凸輪構件8與形成於滑件3上之抵接件3b之關係,之後將基於圖7及圖8詳細說明。
上述滑件3之內部空間中配置有夾持上述書寫芯4之夾頭9。該夾頭9之構成為具備:緊固件10,其形成為圓筒狀並具有內周面向前方擴展之錐形面;夾頭主體部11,其收納於該緊固件10內,沿軸芯形成上述書寫芯4之通孔,且其前端部沿軸向分割為複數個;及複數個滾珠12,其配置於上述夾頭主體部11之外周面與上述緊固件10之內周面之間。
另,上述緊固件10之前端部之內周面嵌入有環狀之止擋 構件13,其阻止上述夾頭主體部11前進超出特定程度,並阻止上述滾珠12脫落。
因此,上述夾頭9對上述書寫芯4施加書寫壓時,因夾頭主體部11與滾珠12一起抵接於圓筒狀之緊固件10內之錐形面,故書寫芯4由夾頭主體部11予以保持。藉此阻止書寫芯4之後退。
另一方面,當朝前方抽出上述書寫芯4之力作用時,因夾頭主體部11不受上述緊固件10之作用,故可較無阻力地朝前方抽出書寫芯4。即,夾頭9以允許上述書寫芯4前進而阻止其後退之方式作用。
上述夾頭主體部11其長度方向之中央部之外徑縮小,後端部形成為大徑。又,以後端之大徑部可沿上述滑件3之後端部內周面於軸向滑動地構成。
又,以包圍夾頭主體部11之長度方向之中央部地配置有線圈狀之彈簧14,該彈簧14之前端卡合於形成於上述緊固件10之內周面之階梯部,彈簧14之後端成為抵接夾頭主體部11之後端側之大徑部之狀態。
因此,上述彈簧14藉由軸向之擴開作用,以使上述夾頭主體部11朝後方蓄勢之方式作用,藉此上述夾頭9成為保持書寫芯4之狀態。因而,為方便起見,將上述彈簧14稱為夾頭用彈簧。
另,上述滑件3以相對於構成上述夾頭9之緊固件10之外周面可朝軸向滑動地構成,上述緊固件10於其後端部側嵌合安裝於形成為圓筒狀之第1連接構件16之內周面。且, 上述第1連接構件16於其長度方向之大致中央部嵌合安裝於形成為圓筒狀之第2連接構件17之內周面。
又,第2連接構件17之後端部內周面上連接有以可撓性素材、例如合成樹脂而成形之短軸狀之連接導管18,該短軸狀之連接導管18連結於後述之旋轉驅動機構。
上述第2連接構件17其前端部側之內徑形成為較大,且可滑動地覆蓋上述滑件3之後端部。又,於內徑形成為較大之上述連接構件17之前端部與上述第1連接構件16之間之空間部中收納有彈簧20。
即,該彈簧20以朝前方推出上述滑件3之方式作用,且以使滑件3之抵接件3b抵接於構成後述之出芯機構之凸輪構件8之凸輪面之方式動作。於後將針對該出芯機構詳細說明,但為方便起見,將上述彈簧20稱為凸輪抵接用彈簧。
另一方面,具備書寫芯4之通孔之圓筒體22以可滑動之方式收納於上述第1連接構件16之後端部側之空間內。該圓筒體22之後端部嵌合安裝有芯盒23,以伴隨後述之由按壓操作引起之芯盒23之前進動作,上述圓筒體22之前端部抵接上述夾頭主體部11,而朝前方推出上述夾頭主體部11之方式作用。因此,為方便起見,將上述圓筒體22稱為按壓作動用圓筒體。
圖2所示之自動鉛筆之後半部之構成中,於上述前軸1之後端部嵌合安裝有構成軸筒之後軸25。以覆蓋後軸25之外側地安裝有一體成形有凸輪部26a之外軸26,該外軸26藉 由螺合於上述後軸25之後端部之阻擋環27而安裝。
上述後軸25之內部空間中收納有旋轉驅動機構29。該旋轉驅動機構29經單元化,於該旋轉驅動機構29上連接有由上述合成樹脂成形之短軸狀之連接導管18之後端部。
又,上述旋轉驅動機構29如圖2所示般,由介在於與前軸1之後端部之間之軸彈簧30推向後方,並利用上述軸彈簧30之蓄勢力而被推壓抵接於上述後軸25內之由縮徑形成之階梯部25a。藉此,將旋轉驅動機構29固定於後軸25內。
另,關於上述旋轉驅動機構29之構成及作用,於後將基於圖4~6詳細說明。
上述後軸25之後端部內,以作為按壓構件之按壓桿31可對後軸25滑動地安裝;後軸25與按壓桿31之間之空間部中配置有按壓桿之回動彈簧32。
又,比按壓桿31之中央稍更靠後端部處形成有具備書寫芯之補給孔之卡肋部31a。另,於按壓桿31之後端部可裝卸地安裝橡皮擦33,且覆蓋橡皮擦33之按壓蓋34可裝卸地安裝於按壓桿31之後端部之周面。
再者,上述芯盒23之後端部安裝有圓筒構件35,以藉由按壓操作上述按壓蓋34使上述按壓桿31之卡肋部31a朝前方推出圓筒構件35,且使芯盒23亦隨之前進之方式動作。
上述之自動鉛筆之構成中,藉由按壓操作按壓蓋34,而如上述般使芯盒23進行前進動作。藉此,安裝於芯盒23之前端部之按壓作動用圓筒體22前進,朝前方推出上述夾頭 主體部11。
伴隨於此,以由夾頭主體部11夾持之書寫芯4亦前進,而藉由前端導管5送出書寫芯4之方式作用,又,藉由解除上述按壓操作,按壓桿31利用回動彈簧32之作用後退並回歸圖2所示之狀態。
此時,雖上述夾頭主體部11因上述夾頭用彈簧14之作用而後退,但因書寫芯4由收納於滑件3內之上述保持夾件6而保持,故作為上述夾頭之作用,書寫芯4以不受阻力地自夾頭主體部11抽出,而維持自前端導管5送出之狀態。因此,可於每次重複上述按壓操作時,每次送出特定量之書寫芯4。
再者,藉由將上述按壓蓋34維持在按壓狀態,夾頭主體部11自緊固件10突出,使書寫芯4之保持解除。該狀態中,可以指尖等將已自前端導管5送出之狀態之書寫芯4按回。
如圖2所示般,上述自動鉛筆中,於後軸25內收納有旋轉驅動機構29。
該旋轉驅動機構29具備轉子,以受到上述夾頭9所保持之上述書寫芯4所承受之書寫壓引起之軸向之後退動作及解除書寫壓引起之軸向之前進動作,而於一方向旋轉驅動上述轉子之方式作用。
即,當上述書寫芯4受到書寫壓時,圖1及圖3所示之夾頭主體部11若干後退,緊固件10經由滾珠12而亦後退。上述緊固件10連結有第1連接構件16、第2連接構件17、連接 導管18,受到書寫壓之情形之書寫芯4之後退動作及前進動作(以下,亦將此稱為緩衝動作)經由上述各構件而傳達至上述旋轉驅動機構29。
圖4係以剖面圖顯示上述旋轉驅動機構29之整體構成者。圖4所示之上述連接導管18以覆蓋上述芯盒23地配置成同軸狀,該連接導管18以將基於書寫動作之書寫芯之後退及前進動作(緩衝動作)傳達至旋轉驅動機構29,並且經由上述連接導管18,將由上述緩衝動作產生之上述旋轉驅動機構29之轉子之旋轉運動傳達至上述夾頭9及滑件3等之方式作用。
該旋轉驅動機構29具備形成圓筒狀之轉子40,上述連接導管18於旋轉驅動機構29之前端部嵌合於上述轉子40之內周面而結合。
上述轉子40其前端部附近形成加粗若干直徑之粗徑部,其粗徑部之一端面(後端面)上形成有第1凸輪面40a,粗徑部之另一端面(前端面)上形成有第2凸輪面40b。
另一方面,以覆蓋上述轉子40之後端部側之方式配置有圓筒狀之第1凸輪形成構件(亦稱為上凸輪形成構件)41,其可使上述轉子40旋轉;於上述凸輪形成構件41之前端部外周,將圓筒狀之第2凸輪形成構件(亦稱為下凸輪形成構件)42嵌合安裝於上凸輪形成構件41上。
又,與上述轉子40之第1凸輪面40a相向之上凸輪形成構件41之前端面上形成有固定凸輪面(亦稱為第1固定凸輪面)41a。且,與上述轉子40之第2凸輪面40b相向之下凸輪 形成構件42之前端部內面上形成有固定凸輪面(亦稱為第2固定凸輪面)42a。
另,就形成於上述轉子40上之第1與第2凸輪面40a、40b與上述第1固定凸輪面41a、第2固定凸輪面42a之關係及相互作用,於後將基於圖5及圖6予以詳細說明。
如圖4所示,於上述上凸輪形成構件41之後端部側嵌入有柱體構件44,該柱體構件44之後端部形成有可供芯盒23插通之插通孔44a。又,上述柱體構件44內配置有形成圓筒狀且可朝軸向移動之鎖緊箍45,於該鎖緊箍45之內周面前端與上述構件柱體構件44之內周面後端之間安裝有線圈狀之緩衝彈簧46。
上述緩衝彈簧46以使上述鎖緊箍45朝前方蓄勢之方式作用,上述轉子40以由受到該蓄勢力之上述鎖緊箍45向前方推出之方式作用。
上述旋轉驅動機構29其中央部形成通過芯盒23之空間部且與芯盒23隔開,經由以上述符號40~46所表示之各構件一體結合而單元化。
根據上述旋轉驅動機構29之構成,於上述夾頭9夾持書寫芯4之狀態下,上述轉子40可經由連接導管18、第2連接構件17及第1連接構件16而與夾頭9、滑件3一起以軸芯為中心地旋轉。又,自動鉛筆為書寫狀態以外之情形時,利用上述緩衝彈簧46之作用,將轉子40經由上述鎖緊箍45朝前方蓄勢。
另一方面,使用自動鉛筆進行書寫時,即,對自前端導 管5突出之書寫芯4施加書寫壓時,上述夾頭9抵抗上述緩衝彈簧46之蓄勢力而若干後退,伴隨於此,轉子40亦沿軸向後退。因此,形成於圖4所示之轉子40上之第1凸輪面40a接合上述第1固定凸輪面41a並成為咬合狀態。
圖5(A)~(C)及圖6(D)、(E)係依序說明利用上述動作旋轉驅動轉子40之旋轉驅動機構29之基本動作者。
圖5及圖6中,符號40係示意顯示上述轉子者,於其一端面(圖之上側之面),沿軸向連續形成為鋸齒狀之第1凸輪面40a形成圓環狀。且,於轉子40之另一端面(圖之下側之面)亦同樣地,沿軸向連續形成為鋸齒狀之第2凸輪面40b形成圓環狀。
另一方面,如圖5及圖6所示,上凸輪形成構件41之圓環狀之端面上亦形成有沿軸向連續成為鋸齒狀之第1固定凸輪面41a,下凸輪形成構件42之圓環狀之第端面上亦形成有沿軸向連續成為鋸齒狀之第2固定凸輪面42a。
又,沿形成於轉子40上之第1凸輪面40a、第2凸輪面40b,及形成於上凸輪形成構件41上之第1固定凸輪面41a、形成於下凸輪形成構件42上之第2固定凸輪面42a之軸向而形成鋸齒狀之各凸輪面,以其間隔彼此大致相同地形成。另,圖5及圖6之轉子40之中央部所繪之○標記表示轉子40之旋轉移動狀態。
圖5(A)係顯示自動鉛筆為書寫狀態以外之情形時之上凸輪形成構件41、轉子40、及下凸輪形成構件42之關係者。該狀態中,利用圖4所示之緩衝彈簧46之蓄勢力,形成於 轉子40上之第2凸輪面40b抵接於下凸輪形成構件42之第2固定凸輪面42a側。
此時設定為上述轉子40側之第1凸輪面40a與上述第1固定凸輪面41a於軸向上相對於凸輪之一齒偏移半相位(半間距)之關係。
圖5(B)顯示使用自動鉛筆而對書寫芯4施加書寫壓之初始狀態。該情形中,經由夾頭9及連接導管18等,轉子40使緩衝彈簧46收縮而朝軸向後退。藉此,轉子40朝上凸輪形成構件41側移動。
圖5(C)顯示使用自動鉛筆對書寫4施加書寫壓,因而轉子40抵接上凸輪形成構件41側之狀態,該情形中,形成於轉子40上之第1凸輪面40a咬合上凸輪形成構件41側之第1固定凸輪面41a。藉此,轉子40受到相當於第1凸輪面40a之一齒之半相位(半間距)之旋轉驅動。
於該圖5(C)所示之狀態中,設定為上述轉子40側之第2凸輪面40b與上述第2固定凸輪面42a於軸向上相對於凸輪之一齒偏移半相位(半間距)之關係。
接著,圖6(D)顯示自動鉛筆書寫結束,解除對書寫4之書寫壓之初始狀態,該情形中,利用上述緩衝彈簧46之作用,轉子40沿軸向前進。藉此,轉子40朝下凸輪形成構件42側移動。
進而,圖6(E)顯示利用上述緩衝彈簧46之作用,轉子40抵接下凸輪形成構件42側之狀態;該情形中,形成於轉子40上之第2凸輪面40b咬合下凸輪形成構件42側之第2固定 凸輪面42a。藉此,轉子40再次受到相當於第2凸輪面40b之一齒之半相位(半間距)之旋轉驅動。
因此,如轉子40之中央部所繪之○標記所示,伴隨承受書寫壓之轉子40之軸向之往復運動,轉子40承受相當於第1及第2凸輪面40a、40b之一齒(1個間距)之旋轉驅動。
藉此,經由上述連接導管18、第2連接構件17及第1連接構件16,由夾頭9所夾持之書寫芯4亦與上述滑件3一起受到旋轉驅動。
另,圖4所示之旋轉驅動機構29中,受到線圈狀之緩衝彈簧46之蓄勢力而朝前方推出轉子40之圓筒狀之鎖緊箍45,以於該鎖緊箍45之前端面與上述轉子40之後端面之間產生滑動,而防止上述轉子40之旋轉運動傳達給緩衝彈簧46之方式作用。
換言之,藉由於上述轉子40與緩衝彈簧46之間介在鎖緊箍45,利用上述滑動作用防止上述轉子40之旋轉運動傳達給上述緩衝彈簧46地發揮作用。藉此,可解決因緩衝彈簧46產生捲繞(彈簧扭曲)而對轉子40之旋轉動作造成妨礙之問題。
接著,圖7及圖8係說明出芯機構之構成者。該出芯機構以受到上述旋轉驅動機構29之轉子40之旋轉驅動力而朝前方推出上述書寫芯4之方式作用。
另,圖7係以斷開局部之狀態顯示去掉筆尖部之狀態之自動鉛筆之前半部的立體圖;圖8同樣地係主要顯示去掉筆尖部之狀態下之凸輪構件與滑件之關係的立體圖。
以包圍形成於上述滑件3之圓柱狀之前端部3b地形成圓環狀之凸輪構件8,以收納於上述筆尖部2之狀態予以配置。
該凸輪構件8之構成為,如圖8所示般,具備於圓環狀之端面上沿周向而搭載之凸輪面8a,及於上述凸輪面8a之起點(低位置)與終點(高位置)之間於軸向上具備階差8b。
即,上述軸向之階差8b為連接上述凸輪面8a之起點與終點之構成。
另一方面,在上述滑件3之形成圓柱狀之前端部3a之根部部分,朝軸向突出之抵接件3b與滑件3一體形成;在受到上述凸輪抵接用彈簧20之作用之上述滑件3之前進作用下,抵接件3b成為抵接上述凸輪構件8之凸輪面8a之狀態。
上述構成中,旋轉驅動機構29之轉子40基於書寫芯之緩衝動作而漸漸旋轉驅動上述滑件3。即,該實施形態中,以上述滑件3之前端部3a在前而觀察時,滑件3進行右旋轉。
藉此,形成於滑件3之上述抵接件3b以沿上述凸輪構件8之凸輪面8a而上升之方式動作,伴隨於此,上述滑件3漸漸沿軸向後退。此時,由夾頭9所夾持之書寫芯4以相對地由前端5送出之方式作用。
又,若上述滑件3之抵接件3b到達形成於凸輪構件8之軸向之階差8b,則上述抵接件3b因凸輪抵接用彈簧20之作用沿上述階差8b落下,於該瞬間上述滑件3亦受到相當於上 述階差8b之高低差之前進運動。
此時,因收納於滑件3內之保持夾件6亦同樣地前進,故以由上述夾頭9抽出滑接保持於保持夾片件之書寫芯4之方式動作。
藉由重複以上動作,受到來自旋轉驅動機構29之旋轉力之上述出芯機構係以對應於伴隨書寫動作之書寫芯4之磨耗而自前端導管5漸漸送出書寫芯之方式作用。藉此,可提供一種即便伴隨書寫之筆芯磨耗,仍可將來自前端導管之書寫芯之外露尺寸保持為大致固定,不降低書寫效率之近乎理想之自動鉛筆。
該情況下,只要將伴隨書寫之芯4之磨耗程度與利用上述出芯機構之書寫芯4之出芯量設定為大致一致,即可望獲得理想之動作,亦即無論書寫動作如何,書寫芯自前端導管5之外露尺寸皆可經常保持固定。然而若出芯量之設定稍有偏差,因而書寫芯4之出芯量相對於芯4之磨耗量變大,則會招致芯4伴隨書寫動作突出而發生斷芯之問題。
因此,可提供一種自動鉛筆,其可望相對於伴隨書寫之書寫芯4之磨耗量,將芯4之送出量設定在較少之程度,藉由如此設定出芯量,可利用上述按壓蓋34之一次按壓操作進行長時間持續書寫。
另,本實施形態中,因構成為受到上述旋轉驅動機構29之轉子40之旋轉驅動力而由夾頭9保持之書寫芯4亦旋轉驅動,故可防止書寫芯4隨著不斷書寫而偏磨耗,可解決劃線之粗細或劃線之濃淡大幅變化之問題。
然而,構成上述出芯機構之凸輪構件8在圖示之實施形態中,其收納於以可對軸筒(前軸)1裝卸地安裝之筆尖部(尖套)2內,且尖套2與凸輪構件8係以相異之零件構成。但,該凸輪構件8亦可與上述尖套2一體、以一個零件成形。
如此,即使採用於尖套2內收納有凸輪構件8之前者之構成,或尖套2與凸輪構件8一體成形之後者之構成,藉由準備複數種形成於凸輪構件8上之軸向之階差8b之大小,讓使用者於更換尖套2時可選擇上述階差8b相異之凸輪構件8,而可調整出芯機構之書寫芯之送出量。
根據該構成,配合因使用者個人而異之書寫壓,或所使用之書寫芯4之硬度等之不同所致之書寫芯之磨耗程度,藉由更換尖套2而可個別調整書寫芯4之送出量。據此,可提供一種自動鉛筆,其可更為顯著地發揮利用一次按壓操作即可進行長時間連續書寫之上述作用效果。
接著,圖9及圖10係顯示本發明之自動鉛筆之第2實施形態者。圖9係以剖面圖顯示其前半部之構成者,以相同符號表示相當於圖1及圖3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各部,故省略其詳細說明。
圖9所示之第2實施形態中,於滑件3與夾頭9之間配置有彈簧50。該彈簧50兼具朝軸向之前方推出滑件3之功能,及以使構成夾頭9之夾頭主體部11朝軸向之後方蓄勢而由夾頭9夾持書寫芯4之功能。即,上述彈簧50係於圖1及圖3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中,執行兼具凸輪抵接用彈簧20與夾 頭用彈簧14之作用之動作者,因此,為方便起見,將上述彈簧50稱作兼用彈簧。
另,該第2實施形態中,前端導管5由導管支持構件51支持,保持夾件6由與收納於軸芯部分之滑件3相異之構件構成。
再者,圖10中如示意圖所示般,於滑件3上形成有相對於滑件3之主體朝軸向突出之桿狀之抵接件3b,該桿狀之抵接件3b之前端部以藉由上述兼用彈簧50之作用而抵接配置於筆尖部2內之凸輪構件8之凸輪面8a之方式構成。
此外,第2實施形態之凸輪構件8構成為具備凸輪面8a,其於圓環狀之端面上沿軸向而上升,且於上述凸輪面8a之起點(低位置)與終點(高位置)之間,如符號8c及8d所示般,具備沿軸向跨2階之階差。
即,該第2實施形態中以如下方式動作:藉由伴隨書寫之書寫芯4之動作,使上述旋轉驅動機構29動作,藉此使形成於上述滑件3上之桿狀之抵接件3b依序落入階差8c及8d,而使抵接件3b自凸輪面8a之終點(高位置)移動至起點(低位置)。
如圖5(C)所示,此係於旋轉驅動機構之轉子之第1凸輪面40a咬合上凸輪形成構件41側之固定凸輪面41a之狀態下,上述滑件3之抵接件3b以受到上述兼用彈簧50之作用而沿階差8c落下之方式動作。
接著,如圖6(E)所示,於轉子之第2凸輪面40b咬合下凸輪形成構件42側之固定凸輪面42a之狀態下,上述滑件3之 抵接件3b以受到上述兼用彈簧50之作用而沿階差8d落下之方式動作。
另,上述滑件3之抵接件3b落入上述階差8c及8d時,配置於滑件3上之保持夾件6以由夾頭9抽出書寫芯4地進行動作之點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
因此,即使在圖9及圖10所示之第2實施形態中,仍可獲得與已說明之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作用效果。
構成以上已說明之出芯機構之凸輪構件8,雖在其形成於環狀之端面上之凸輪面8a為一周之位置形成有階差8b或二段階差8c、8d,但該等階差亦可形成於環狀之端面上之半周之位置,或比其更短之位置。
可兼顧構成上述旋轉驅動機構29之鋸齒狀之凸輪齒數,即鋸齒狀凸輪之旋轉步進量而適當設定其組合。
接著,圖11至圖13係顯示本發明之自動鉛筆之第3實施形態者。圖11係以剖面圖顯示其前半部之構成者;圖12係局部斷開而顯示其前半部的立體圖;圖13係顯示圖11所示之出芯機構及送出量調整機構60之要部的立體圖。以相同符號表示相當於圖1及圖3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各部之部分,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
第3實施形態中,自動鉛筆具備送出量調整機構60,其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中之上述之出芯機構組合使用,調整出芯機構之書寫芯之送出量。送出量調整機構60具備:調整筆尖部61,其類似於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之筆尖部2,但形狀相異;及調整帽62,其覆蓋於調整 筆尖部61上。
就調整筆尖部61,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之筆尖部2相異之點。調整筆尖部61於前端之筒狀部分與朝後方延伸成形為較大徑之筒狀部分之間之段部,形成有朝軸向延伸之滑動孔61a。且,調整筆尖部61具備卡合突起61b,其於上述成形為大徑之筒狀部分之外周面上形成環狀。另,卡合突起61b無需遍及外周面之全周形成,亦可為1個或沿周向等間隔設置之複數個突起。
調整帽62係其前端面上形成有孔,調整筆尖部61由該孔自前端之筒狀部分突出。調整帽62具備成形為小徑之筒狀部分與成形為大徑之筒狀部分。大徑之筒狀部分之內周面上具備以與調整筆尖部61之卡合突起61b互補之形狀設為環狀之卡合槽62a。
在調整筆尖部61上覆蓋著調整帽62之狀態下,調整帽62之前端面之孔與調整筆尖部61前端之筒狀部分之間,及與調整帽62之大徑之筒狀部分之內周面對應之調整筆尖部61之外周面之間輕緩嵌合。且,調整帽62之後端面與調整筆尖部61之另一段部輕微抵接。因此,調整帽62可相對於調整筆尖部61繞軸向旋轉。調整帽62之軸向之動作由調整筆尖部61之卡合突起61b與調整帽62之卡合槽62a之間之卡合予以限制。
於調整帽62之前端內部,以包圍調整筆尖部61前端之筒狀部分地設置有形成圓環狀之調整凸輪構件63。成為後述之調整抵接件66相對於該調整凸輪構件63之凸輪面即調整 凸輪面63a抵接之狀態。調整凸輪構件63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之凸輪構件8類似之形狀。即,調整凸輪面63a構成為,於圓環狀之端面上沿周向上升,且具備起點(低位置)與終點(高位置)。
於調整筆尖部61之前端內部,以包圍形成於滑件3上述之圓柱狀之前端部3a地設置有形成圓環狀之凸輪基底構件64。且,同樣地,於該凸輪基底構件64之後方,以包圍形成於該滑件3上之圓柱狀之前端部3a地設置有形成圓環狀之凸輪構件65。
凸輪構件65雖構成為具備凸輪面65a,且凸輪面65a之起點與終點隔開,但未隔開至妨礙滑件3之抵接件3b之圓周移動之程度。凸輪構件65於凸輪面65a之起點或終點或該等附近,經由連接部65b而對凸輪基底構件64固定。因此,對凸輪基底構件64固定之凸輪構件65之凸輪面65a之起點側或終點側為固定端,另一側為自由端,如此之凸輪構件65為樑狀構件。本實施形態中,凸輪構件65於凸輪面65a之起點經由連接部65b對凸輪基底構件64固定。且,凸輪構件65由可撓性材料形成。
調整抵接件66係細長狀之構件,通過調整筆尖部61之滑動孔61a及設置於對應之凸輪基底構件64之部分之孔或缺口,成為兩端對調整凸輪構件63及凸輪構件65抵接之狀態。即,調整抵接件66之一端抵接於調整凸輪構件63之調整凸輪面63a,另一端抵接於凸輪構件65之凸輪面65a之相反側之面且自固定端隔開之部分。調整抵接件66之長度, 於調整抵接件66與調整凸輪構件63之起點抵接之狀態時,如圖11所示般,以凸輪構件65之凸輪面65a之起點與終點為相同高度之方式,即,凸輪面65a整體位於同一水平面上之方式決定。
將送出量調整機構60應用於第1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利用凸輪抵接用彈簧20、應用於第2實施形態時利用兼用彈簧50,使滑件3之抵接件3b抵接於凸輪構件65之凸輪面65a,將凸輪構件65朝前方蓄勢。因此,利用該蓄勢力或可撓性之凸輪構件65自身之復原力,凸輪構件65成為相對於調整抵接件66抵接之狀態。
接著,就以送出量調整機構60所致之書寫芯之送出量之調整方法進行說明。如上述,在調整抵接件66與調整凸輪構件63之起點抵接之狀態下,由於凸輪構件65之凸輪面65a之起點與終點位於相同高度,因此抵接件3b僅沿凸輪面65a於相同平面上迴轉。因此,基於書寫動作所致之書寫芯之緩衝動作,滑件3不朝軸向後退,故書寫芯4之送出量為零。
本實施形態中,例如參照圖13,在一面夾持調整帽62並以滑件3之前端部3a在前觀察時使其向左旋轉時,調整抵接件66以沿調整凸輪構件63之調整凸輪面63a上升之方式動作,伴隨於此,調整抵接件66緩緩於軸向上後退。此時,抵接於調整抵接件66之另一端之凸輪構件65以連接部65b之固定端為支點,以自下向上推之方式其自由端側後退地變形。結果,凸輪構件65形成如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 施形態之凸輪面8a般之上升之凸輪面65a。
另一方面,一面夾持調整帽62並以滑件3之前端部3a在前觀察時使其向右旋轉之情形時,調整抵接件66經由被凸輪抵接用彈簧20或兼用彈簧50蓄勢之凸輪構件65,或利用凸輪構件65自身之彈性之復原力,以沿調整凸輪構件63之調整凸輪面63a下降之方式動作。結果,調整抵接件66緩緩於軸向前進。此時,凸輪構件65利用凸輪抵接用彈簧20或兼用彈簧50之作用,或凸輪構件65自身之彈性復原力,其自由端側以連接部65b之固定端為支點前進。持續右旋轉調整帽62,若調整抵接件66到達調整凸輪構件63之起點,則如圖11所示,凸輪面65a整體處於同一平面上。
總言之,若藉由旋轉調整帽62而旋轉調整凸輪構件63,則相應於該旋轉,使調整凸輪面63a滑動之調整抵接件66進行前後動作。利用調整抵接件66之前後運動使凸輪構件65之自由端側前後運動,而調整凸輪面65a之起點與終點之間之階差之高低差。
凸輪構件65處於形成上升之凸輪面65a之狀態之情形時,滑件3基於書寫動作所致之書寫芯之緩衝動作於軸向後退,由夾頭9夾持之書寫芯4以相對地自前端導管5送出之方式作用。此時之書寫芯4之相對之送出量由凸輪面65a之傾斜度、即與調整帽62之旋轉相應之調整抵接件66之軸向位置所決定。
且,若滑件3之抵接件3b到達凸輪面65a之終點,則抵接件3b藉由凸輪抵接用彈簧20或兼用彈簧50之作用,沿與起 點之間之階差落下,於該瞬間滑件3亦受到相當於上述階差之高低差之前進運動。此時,因收納於滑件3內之保持夾件6亦同樣地前進,故以由上述夾頭9抽出滑動保持於保持夾件6之書寫芯4之方式動作。此時之書寫芯4之送出量由上述階差之高低差、即凸輪面65a之傾斜度決定,換言之由與調整帽62之旋轉相應之調整抵接件66之軸向位置決定。
因此,藉由調整調整帽62之旋轉位置,可調整出芯機構之書寫芯4之送出量。利用該構成,可配合因使用者而異之書寫壓,或所使用之書寫芯4之硬度等之不同所致之書寫芯之磨耗度,而個別調整書寫芯4之送出量。藉此,可提供一種自動鉛筆,其可更為顯著地發揮利用一次按壓操作即可長時間持續書寫之上述作用效果。
進而,根據本第3實施形態之送出量調整機構60,無需第1實施形態之上述般之凸輪構件8之更換作業,可以調整帽62之旋轉之簡單之方法而調整書寫芯4之送出量。送出量調整機構60之書寫芯4之可調整之最大送出量,由調整凸輪構件63之調整凸輪面63a之起點與終點之間之階差之高低差決定。因此,藉由以具有超過通常預想之書寫芯4之磨耗度之長度(高度)之上述階差之方式構成調整凸輪構件63,可設定與所有使用者之喜好相應之書寫芯4之送出量。當然,不喜歡自動送出書寫芯4之使用者,可藉由旋轉調整帽62使調整抵接件66位於與調整凸輪構件63之起點抵接之位置,而使書寫芯4之送出量為零。另,為讓使用 者可辨識目前之送出量程度,可於調整帽62之外周面上設置顯示相對旋轉位置之刻度等。
調整凸輪構件63於圖所示之實施形態中,收納於調整帽62內,以與調整帽62相異之其他零件構成。但,該調整凸輪構件63亦可與調整帽62一體,以一個零件形成。同樣地,調整筆尖部61與凸輪基底構件64亦可一體成形為一個零件,凸輪基底構件64與凸輪構件65亦可一體成形為一個零件,凸輪構件65與調整抵接件66亦可一體形成一個零件。且,調整凸輪構件63之調整凸輪面63a無需形成遍及全周之環狀之面,亦可為一部分者。
接著,圖14及圖15係顯示本發明之自動鉛筆之第4實施形態者。圖14係以剖面圖顯示其前半部之構成者;圖15係以另一剖面圖顯示其前半部之構成者。因以相同符號表示相當於第1及圖3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及自圖11乃至圖13所示之第3實施形態之各部,故省略其詳細說明。
第4實施形態中,自動鉛筆具備送出量調整機構70,其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之上述之出芯機構與組合使用,調整出芯機構之書寫芯之送出量。送出量調整機構70具備與第3實施形態之送出量調整機構60類似但形狀相異之調整筆尖部71、及覆蓋於調整筆尖部71上之調整帽72。
第4實施形態之送出量調整機構70不具有調整凸輪構件63。取而代之,調整機構70構成為藉由沿軸向滑動調整帽72而調整凸輪構件65之凸輪面65a之起點與終點之間之階差之高低差,此點與第3實施形態之送出量調整機構60相 異。因此,為方便起見,將上述調整帽72稱為調整滑件72。
調整筆尖部71與第3實施形態之調整筆尖部61同樣地,形成有供調整抵接件66於內部滑動之滑動孔71a。且,調整筆尖部71與第3實施形態之調整筆尖部61同樣地,具備於成形為大徑之筒狀部分之外周面上形成環狀之卡合突起71b。進而,於調整筆尖部61前端之筒狀部分設置有卡合突起71c。進而,調整筆尖部71為支持調整滑件72之外周面,具備形成環狀之環狀壁部71d。另,卡合突起71b及卡合突起71c無需遍佈外周面之全周形成,亦可為一個或沿軸向等間隔設置之複數個之突起。
調整滑件72於其前端面形成有孔,調整筆尖部71前端之筒狀部分自該孔突出。調整滑件72具備成形為小徑之筒狀部分與成形為大徑之筒狀部分。於大徑之筒狀部分之內周面上,具備複數個以與調整筆尖部61之卡合突起61b互補之形狀環狀設置之卡合槽72a。
在調整筆尖部71上覆蓋著調整滑件72之狀態下,調整滑件72之前端面之孔與調整筆尖部71前端之筒狀部分之間,及,與調整滑件72之大徑之筒狀部分之內周面對應之調整筆尖部71之外周面之間輕緩嵌合。因此,調整滑件72可相對於調整筆尖部71沿軸向滑動。調整滑件72之相對於調整筆尖部71之軸向之相對位置,藉由調整筆尖部71之卡合突起71b與調整滑件72之複數個卡合槽72a之間之卡合,可階段性調整。相對於調整筆尖部71之調整滑件72之最大前進 位置由調整筆尖部71之前端面之孔之緣部與調整滑件72之扣止突起71c之間之扣止決定。且,最大後退位置由調整滑件72之後端面與調整筆尖部71之另一段部之抵接決定。
因此,送出量調整機構70之書寫芯4之可調整之最大送出量,由相對於調整筆尖部71之調整滑件72之最大前進位置與最大後退位置之間之距離決定。另,亦可不使用卡合突起71b及複數個卡合槽72a,而藉由加強調整筆尖部71及調整滑件72間之嵌合情況等,無階段性調整上述相對位置。藉此,可進行更細微之送出量之調整。
調整抵接件66通過調整筆尖部71之滑動孔71a及設置於對應之凸輪基底構件64之部分之孔或缺口,成為兩端相對於調整滑件72及凸輪構件65抵接之狀態。即,調整抵接件66之一端係抵接於調整滑件72之前端部內壁,另一端係抵接於凸輪構件65之凸輪面65a之相反側之面且自固定端隔開之部分。調整抵接件66之長度係於調整滑件72處於最大前進位置時,以成為如圖15所示般,凸輪構件65之凸輪面65a之起點與終點成為相同高度之方式,即凸輪面65a整體處於同一水平面上之方式決定。
接著,就送出量調整機構70之書寫芯之送出量之調整方法進行說明。如上述,調整滑件72處於最大前進位置時,由於凸輪構件65之凸輪面65a之起點與終點處於相同高度,因此抵接件3b僅沿凸輪面65a於同一平面上迴轉。因此,基於書寫動作之書寫芯之緩衝動作,滑件3不沿軸向後退,故書寫芯4之送出量為零。
本實施形態中,一面夾持調整滑件72一面押入而使其沿軸向後退時,伴隨於此,調整抵接件66亦沿軸向後退。此時,抵接抵接件66之另一端之凸輪構件65以連接部65b之固定端為支點,以自下上推之方式其自由端側後退地變形。結果,凸輪構件65形成如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之凸輪面8a般之上升之凸輪面65a。
另一方面,一面夾持調整滑件72一面牽引而沿軸向前進時,調整抵接件66經由被凸輪抵接用彈簧20或兼用彈簧50而蓄勢之凸輪構件65,或利用凸輪構件65自身之彈性之復原力而沿軸向前進。此時,凸輪構件65利用凸輪抵接用彈簧20或兼用彈簧50之作用,或利用凸輪構件65自身之彈性之復原力,其自由端側以連接部65b之固定端為支點前進。若持續拉伸調整滑件72並達到最大前進位置,則如圖15所示,凸輪面65a整體處於同一平面上。
總言之,若使調整滑件72前後移動,則相應於該前後移動,調整抵接件66進行前後動作。利用調整抵接件66之前後移動,使凸輪構件65之自由端側前後移動而調整凸輪面65a之起點與終點之間之階差之高低差。因此,即使於圖14及圖15所示之第4實施形態中,亦可獲得與已說明之第3實施形態相同之作用效果。另,為讓使用者辨識目前之送出量之程度,可於調整滑件72之外周面上設置顯示相對之調整滑件72之位置之刻度等。
調整滑件72於圖示之實施形態中,由與調整抵接件66相異之零件構成。但,調整滑件72與調整抵接件66亦可一體 地成形為一個零件。同樣地,凸輪構件65與調整抵接件66亦可一體地成形為一個零件。
接著,圖16至圖18係顯示本發明之自動鉛筆之第5實施形態者。圖16係以剖面圖顯示其前半部之構成者;圖17係以另一剖面圖顯示其前半部之構成者;圖18係以斷開示之立體圖顯示其前半部之一部者。以相同符號表示相當於圖1及圖3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及圖11乃至圖13所示之第3實施形態之各部,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
第5實施形態中,自動鉛筆具備送出量調整機構80,其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中上述之出芯機構組合使用,調整出芯機構之書寫芯之送出量。送出量調整機構80具備與第4實施形態之送出量調整機構70類似但形狀相異之調整筆尖部81,及安裝於調整筆尖部81上之調整滑件82。
第5實施形態之送出量調整機構80構成為不具有調整帽72及調整抵接件66,取而代之藉由使調整滑件82沿軸向滑動而直接調整凸輪構件65之凸輪面65a之起點與終點之間之階差之高低差,此點與第4實施形態之送出量調整機構70相異。
調整筆尖部81中,於前端之筒狀部分與於其後方延續之成形為較大徑之筒狀部分,形成有以可通入內部之凸輪構件65之方式於長邊方向上延伸成矩形之調整滑動孔81a。
調整滑件82通過調整筆尖部81之調整滑動孔81a而配置,以可相對於調整筆尖部81沿軸向滑動地安裝。在相對 於調整筆尖部81而安裝之狀態下,為不使使用者手指打滑,於調整滑件82之外表面上設置有複數個突起,於其內表面上,形成有朝內方沿著且自凸輪面65a之相反側之面側支持凸輪構件65之支持件82a。
相對於調整滑件82之調整筆尖部81之最大前進位置及最大後退位置,由調整筆尖部81之調整滑動孔81a之形狀予以規制。具體而言,調整滑件82於軸向上處於最大前進位置時,以如圖17所示般,凸輪構件65之凸輪面65a之起點與終點成為相同高度之方式,即凸輪面65a整體處於同一平面上之方式決定。
因此,送出量調整機構80之書寫芯4之可調整之最大出芯量係相對於調整筆尖部81之調整滑件82之最大前進位置與最大後退位置之間之距離。
接著,就送出量調整機構80之書寫芯之送出量之調整方法進行說明。如上述,調整滑件82處於最大前進位置之情形時,由於凸輪構件65之凸輪面65a之起點與終點處於相同高度,因此抵接件3b僅沿凸輪面65a於同一平面上迴轉。因此,基於書寫動作之書寫芯之滑動動作,滑件3不沿軸向後退,因此,書寫芯4之送出量為零。
本實施形態中,一面以手指按住調整滑件82一面沿軸向後退時,伴隨於此,凸輪構件65之凸輪面65a亦一面由支持件82a予以保持一面沿軸向後退。此時,凸輪構件65以連接部65b之固定端為支點,以自下上推之方式其自由端側後退地變形。結果,凸輪構件65形成如第1實施形態及 第2實施形態之凸輪面8a般之上升之凸輪面65a。
另一方面,一面以手指按住調整滑件82一面沿軸向前進時,凸輪構件65藉由凸輪抵接用彈簧20或兼用彈簧50之作用,或利用凸輪構件65自身之彈性之復原力,其自由端側以連接部65b之固定端為支點前進。若使調整滑件82持續前進並到達最大前進位置,則如圖17所示,凸輪面65a整體處於同一平面上。
總言之,若使調整滑件82前後移動,則相應於該前後移動,凸輪構件65之自由端側亦前後移動,而調整凸輪面65a之起點與終點之間之階差之高低差。因此,即使於圖16至第5實施形態中,仍可獲得與已說明之第3實施形態及第4實施形態相同之作用效果。另,為讓使用者辨識目前之送出量之程度,亦可於調整筆尖部81之調整滑動孔81a附近之外周面上設置顯示相對之調整滑件82之位置之刻度等。
上述第3實施形態至第5實施形態係以任一個凸輪構件65之凸輪面65a之起點側為固定端,藉由使終點側後退而調整書寫芯4之送出量。然而,亦可以任一個凸輪構件65之凸輪面65a之終點側為固定端,藉由使起點側前進而調整書寫芯4之送出量。
本發明之自動鉛筆之第1至第5實施形態構成為,與受到旋轉驅動機構29之轉子40之旋轉驅動力而旋轉之夾頭9一起,書寫芯4亦旋轉驅動。但,當然,該等實施形態之出芯機構及送出量調整機構亦可適用於不旋轉驅動書寫芯之 自動鉛筆。以下,就不旋轉驅動書寫芯之自動鉛筆之機構,以適用於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自動鉛筆之情形為例,進行簡單說明。將上述機構稱為非旋轉驅動機構90。
圖19至圖21係顯示不旋轉驅動書寫芯4之自動鉛筆之非旋轉驅動機構90者。圖19係以剖面圖顯示無論轉子40之旋轉驅動作用為何,夾頭9及書寫芯4皆不旋轉之機構者;圖20係相對於圖19之剖面圖,以另一剖面圖顯示繞軸向90度旋轉者;圖21係以局部破斷而顯示之立體圖顯示非旋轉驅動機構90前半部者。以相同符號表示相當於圖1及圖3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及圖11乃至圖13所示之第3實施形態之各部之部分,因此其詳細說明省略。具有非旋轉驅動機構90之自動鉛筆對不喜歡書寫芯旋轉之使用者而言較有利。
非旋轉驅動機構90具備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連接構件16、第2連接構件17、及按壓作動用圓筒體22類似但各自形狀相異之第1連接構件91、第2連接構件92、及按壓作動用圓筒體93。
第1連接構件91,於其外周面上具備形成環狀之滑接突起91a。且,第1連接構件91設置有一對保持孔91b,其於滑接突起91a之後端側之筒狀部分配置於朝軸向延伸且相對於軸芯對向之位置。第2連接構件92於其內周面上,於與第1連接構件91之滑接突起91a對應之位置,具備以與其互補之形狀設為環狀之滑接槽92a。按壓作動用圓筒體93於其外周面上,於與第1連接構件91之一對保持孔91b對應之位置設置有一對保持突起93a。
第1實施形態中,如上述,第1連接構件16於其長度方向之大致中央部,嵌合安裝於形成圓筒狀之第2連接構件17之內周面上。因此,藉由連結於旋轉驅動機構29之連接導管18之旋轉運動,經由第2連接構件17及第1連接構件16,使書寫芯4與夾頭9、滑件3一起旋轉。然而,因非旋轉驅動機構90未與第1連接構件91與第2連接構件92嵌合,故第2連接構件92之旋轉運動未傳達給第1連接構件91。即,第2連接構件92之旋轉運動被該滑接槽92a與第1連接構件91之滑接突起91a之間之滑動吸收,故第1連接構件91之旋轉運動受到抑制。
進而,雖存在因滑接突起91a與滑接槽92a之間之摩擦而傳達旋轉運動之可能性,但藉由將按壓作動用圓筒體93之保持突起93a配置於第1連接構件91之一對保持孔91b內,可防止旋轉運動之傳達。即,按壓作動用圓筒體93之保持突起93a因延伸於第1連接構件91之一對保持孔91b內,故允許按壓作動用圓筒體93之軸向之滑動運動,但不允許繞軸向之旋轉運動。且,按壓作動用圓筒體93之保持突起93a調整為不抵接於第2連接構件17之內周面程度之高度。因此,不會有按壓作動用圓筒體93之保持突起93a妨礙按壓操作般之情況。
1‧‧‧前軸(軸筒)
2‧‧‧筆尖部
3‧‧‧滑件
3a‧‧‧前端部
3b‧‧‧抵接件
4‧‧‧書寫芯
5‧‧‧導管
6‧‧‧保持夾件
8‧‧‧凸輪構件
8a‧‧‧凸輪面
8b‧‧‧階差
9‧‧‧夾頭
10‧‧‧緊固件
11‧‧‧夾頭主體部
12‧‧‧滾珠
13‧‧‧止擋構件
14‧‧‧夾頭用彈簧
16‧‧‧第1連接構件
17‧‧‧第2連接構件
18‧‧‧連接導管
20‧‧‧凸輪抵接用彈簧
22‧‧‧按壓作動用圓筒體
23‧‧‧芯盒
25‧‧‧後軸(軸筒)
25a‧‧‧階梯部
26‧‧‧外軸
26a‧‧‧凸輪部
27‧‧‧阻擋環
29‧‧‧旋轉驅動機構
30‧‧‧軸彈簧
31‧‧‧按壓桿
31a‧‧‧卡肋部
32‧‧‧回動彈簧
33‧‧‧橡皮擦
34‧‧‧按壓蓋
35‧‧‧圓筒構件
40‧‧‧轉子
40a‧‧‧第1凸輪面
40b‧‧‧第2凸輪面
41‧‧‧第1凸輪形成構件
42‧‧‧第2凸輪形成構件
42a‧‧‧固定凸輪面
44‧‧‧柱體構件
44a‧‧‧插通孔
45‧‧‧鎖緊箍
46‧‧‧緩衝彈簧
50‧‧‧彈簧
51‧‧‧導管支持構件
60‧‧‧送出量調整機構
61‧‧‧調整筆尖部
61a‧‧‧滑動孔
61b‧‧‧卡合突起
62‧‧‧調整帽
62a‧‧‧卡合槽
63‧‧‧調整凸輪構件
63a‧‧‧調整凸輪面
64‧‧‧基底構件
65‧‧‧凸輪構件
65a‧‧‧凸輪
65b‧‧‧連接部
66‧‧‧調整抵接件
70‧‧‧送出量調整機構
71‧‧‧調整筆尖部
71a‧‧‧滑動孔
71b‧‧‧卡合突起
71c‧‧‧有卡合突起
71d‧‧‧環狀壁部
72‧‧‧調整帽
80‧‧‧送出量調整機構
81‧‧‧調整筆尖部
81a‧‧‧滑動孔
82‧‧‧調整滑件
82a‧‧‧支持件
90‧‧‧非旋轉驅動機構
91‧‧‧第1連接構件
91a‧‧‧滑接突起
91b‧‧‧保持孔
92‧‧‧第2連接構件
92a‧‧‧滑接槽
93‧‧‧按壓作動用圓筒體
93a‧‧‧保持突起
圖1係就本發明之自動鉛筆之第1實施形態,顯示其前半部的剖面圖。
圖2同樣地,係顯示後半部的剖面圖。
圖3係局部斷開第1實施形態之前半部而顯示的立體圖。
圖4係顯示旋轉驅動機構之構成的放大剖面圖。
圖5(A)~(C)係依序說明旋轉驅動機構所具備之轉子之旋轉驅動作用的示意圖。
圖6(D)~(E)係延續圖5說明轉子之旋轉驅動作用的示意圖。
圖7係就第1實施形態之出芯機構顯示的立體圖。
圖8係顯示圖7所示之出芯機構之中之凸輪構件與滑件之要部的立體圖。
圖9係就本發明之自動鉛筆之第2實施形態,顯示其前半部的剖面圖。
圖10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出芯機構之中之凸輪構件與滑件之要部的示意圖。
圖11係就本發明之自動鉛筆之第3實施形態,顯示其前半部的剖面圖。
圖12係局部斷開第3實施形態之前半部顯示的立體圖。
圖13係顯示圖11所示之出芯機構及送出量調整機構之要部的立體圖。
圖14係就本發明之自動鉛筆之第4實施形態,顯示其前半部的剖面圖。
圖15係就本發明之自動鉛筆之第4實施形態,顯示其前半部之另一狀態的剖面圖。
圖16係就本發明之自動鉛筆之第5實施形態,顯示其前半部的剖面圖。
圖17係就本發明之自動鉛筆之第5實施形態,顯示其前半部之另一狀態的剖面圖。
圖18係局部斷開第5實施形態之前半部顯示的立體圖。
圖19係顯示沒有轉子之旋轉驅動作用,夾件及書寫芯不旋轉之機構的剖面圖。
圖20係沒有轉子之旋轉驅動作用,夾件及書寫芯不旋轉之機構的另一剖面圖。
圖21係局部斷開圖19及圖20所示之機構之前半部顯示的立體圖。
1‧‧‧前軸(軸筒)
2‧‧‧筆尖部(尖筒)
3‧‧‧滑件
3a‧‧‧滑件前端部
3b‧‧‧抵接件
4‧‧‧書寫芯
5‧‧‧前端導管
6‧‧‧保持夾件
8‧‧‧凸輪構件
9‧‧‧夾頭
10‧‧‧緊固件
11‧‧‧夾頭主體部
12‧‧‧滾珠
14‧‧‧夾頭用彈簧
16‧‧‧第1連接構件
17‧‧‧第2連接構件
18‧‧‧連接導管
20‧‧‧凸輪抵接用彈簧
22‧‧‧按壓作動用圓筒體
23‧‧‧芯盒

Claims (12)

  1. 一種自動鉛筆,其特徴在於具備出芯機構,該出芯機構於軸筒內收納有允許書寫芯前進而阻止其後退之夾頭,且受到由上述夾頭所夾持之上述書寫芯所承受之書寫壓引起之軸向之後退動作及由書寫壓解除引起之軸向之前進動作,而朝前方送出上述書寫芯。
  2. 如請求項1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出芯機構包含送出量調整機構,其調整利用上述夾頭所夾持之上述書寫芯所承受之書寫壓引起之軸向之後退動作及由書寫壓解除引起之軸向之前進動作而送出之上述書寫芯之送出量。
  3. 如請求項1或2之自動鉛筆,其係進而具備旋轉驅動機構,其受到由上述夾頭所夾持之書寫芯所承受之書寫壓引起之軸向之後退動作及由書寫壓解除引起之軸向之前進動作,於一方向旋轉驅動轉子;上述出芯機構以受到上述旋轉驅動機構之上述轉子之旋轉驅動力而朝前方送出上述書寫芯之方式構成。
  4. 如請求項3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出芯機構包含:凸輪構件,其於圓環狀之端面上具備沿周向上升之凸輪面,且於上述凸輪面之起點與終點之間於軸向上具備階差;及滑件,其具備受到上述旋轉驅動機構之轉子之旋轉驅動力而旋轉,且部分抵接於上述凸輪構件之凸輪面上之抵接件,且內裝有滑接於上述書寫芯之周面而將書寫芯保持於軸芯部之保持夾件;且 抵接於上述凸輪構件之凸輪面之上述滑件之抵接件,係藉由落入形成於軸向上之上述階差時之上述滑件之前進動作,以由上述夾頭抽出滑接保持於上述保持夾件之書寫芯之方式動作。
  5. 如請求項4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送出量調整機構係調整上述階差之高低差而調整上述書寫芯之送出量。
  6. 如請求項5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凸輪構件係以上述凸輪面之起點側或終點側之任一側為固定端,以另一側為自由端之樑狀構件;上述送出量調整機構包含:調整凸輪構件,其於圓環狀之端面上具備沿周向上升之調整凸輪面而成;及調整抵接件,其配置於上述凸輪構件與上述調整凸輪構件之間,且抵接於上述調整凸輪面;且構成為若使上述調整凸輪構件旋轉,則利用上述調整抵接件相應於該旋轉而在上述調整凸輪面上滑動所產生之前後移動,使上述凸輪構件之自由端側前後移動,而調整上述階差之高低差。
  7. 如請求項5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凸輪構件係以上述凸輪面之起點側或終點側之任一側為固定端,以另一側為自由端之樑狀構件;上述送出量調整機構包含安裝於上述凸輪構件之調整滑件,且構成為藉由使上述調整滑件前後移動,使上述凸輪構 件之自由端側前後移動而調整上述階差之高低差。
  8. 如請求項5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送出量調整機構以藉由更換上述凸輪構件而調整上述階差之高低差之方式構成。
  9. 如請求項8之自動鉛筆,其中於上述軸筒之前端部可裝卸地安裝有筆尖部,上述凸輪構件以配置於上述筆尖部內且可與該筆尖部一起更換之方式構成。
  10. 如請求項3至9中任一項之自動鉛筆,其係以上述書寫芯與受到上述旋轉驅動機構之轉子之旋轉驅動力而旋轉之上述夾頭一起旋轉驅動之方式構成。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自動鉛筆,其中構成為,藉由配置於上述軸筒之一部分之按壓部之按壓操作使上述夾頭於軸向上前後移動,且利用上述夾頭前進所致之書寫芯之夾持作用、及上述夾頭後退所致之書寫芯之解除作用,而可朝前方送出上述書寫芯。
  12. 如請求項3至6中任一項之自動鉛筆,其中於上述旋轉驅動機構具備轉子及第1與第2凸輪形成構件;上述轉子形成圓環狀,且於其軸向之一端面及另一端面分別形成有第1與第2凸輪面,且以分別與上述第1與第2凸輪面對向之方式配置有形成於上述第1與第2凸輪形成構件上之第1與第2固定凸輪面;且構成為利用由上述書寫壓引起之上述夾頭之後退動作,上述轉子之第1凸輪面抵接並咬合於上述第1固定凸輪面,利用上述書寫壓之解除,上述轉子之第2凸輪面 抵接並咬合於上述第2固定凸輪面;且於上述轉子側之第1凸輪面咬合於上述第1固定凸輪面之狀態下,上述轉子側之第2凸輪面與上述第2固定凸輪面設定為於軸向上相對於凸輪之一齒相位偏移之關係;於上述轉子側之第2凸輪面咬合於上述第2固定凸輪面之狀態下,上述轉子側之第1凸輪面與上述第1固定凸輪面設定為於軸向上相對於凸輪之一齒相位偏移之關係。
TW101120816A 2011-06-21 2012-06-08 自動鉛筆 TW2013114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7603 2011-06-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1472A true TW201311472A (zh) 2013-03-16
TWI561403B TWI561403B (zh) 2016-12-11

Family

ID=47422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0816A TW201311472A (zh) 2011-06-21 2012-06-08 自動鉛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2) JP6053680B2 (zh)
KR (1) KR101991528B1 (zh)
CN (1) CN103619609B (zh)
TW (1) TW201311472A (zh)
WO (1) WO201217663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3114B (zh) * 2018-03-02 2022-11-11 日商壽股份有限公司 自動鉛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9340A (zh) * 2015-05-06 2015-08-26 张素平 一种全自动铅笔
JP6560119B2 (ja) * 2015-12-29 2019-08-14 株式会社パイロット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芯繰出具
JP6714856B2 (ja) 2016-08-03 2020-07-0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玉軸受、及び工作機械用主軸装置
CN107594882B (zh) * 2017-10-13 2023-08-08 广东郦江科创实业有限公司 双脚升降桌的升降装置及含该升降装置的升降桌
EP3730309A4 (en) * 2017-12-20 2021-11-10 KABUSHIKI KAISHA PILOT CORPORATION (also trading as Pilot Corporation) RETRACTABLE WRITING INSTRUMENT AND MULTI-CORE WRITING INSTRUMENT
JP7262294B2 (ja) 2018-12-13 2023-04-21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JP7204467B2 (ja) * 2018-12-13 2023-01-16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JP2020183045A (ja) * 2019-04-26 2020-11-12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CN110370839B (zh) * 2019-07-19 2022-04-19 温州天骄笔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有自动转芯功能的自动铅笔
CN110370841B (zh) * 2019-07-19 2022-07-15 温州天骄笔业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护芯功能的自动铅笔
JP7415228B2 (ja) * 2020-06-29 2024-01-17 ぺんてる株式会社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JP2023015864A (ja) 2021-07-20 2023-02-01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45734A (en) * 1977-05-22 1978-12-19 Ancos Co Ltd Propelling pencil
JPS5567498A (en) * 1978-11-14 1980-05-21 Ancos Co Ltd Mechanical pencil
JPS57189898A (en) * 1981-05-19 1982-11-22 Sakura Color Prod Corp Note
US4838721A (en) * 1988-04-29 1989-06-13 Pentel Kabusiki Kaisha Automatic lead advance for mechanical pencils
JPH0872473A (ja) 1994-08-31 1996-03-19 Tombow Pencil Co Ltd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の芯送出機構
JPH08132782A (ja) 1994-11-08 1996-05-28 Tombow Pencil Co Ltd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の鉛芯保護構造
JP3941929B2 (ja) * 2002-04-04 2007-07-11 末峰 高橋 スライド方式及び固定方式兼用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JP4240417B2 (ja) * 2006-06-05 2009-03-18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EP2202089B1 (en) * 2007-10-26 2012-07-11 Mitsubishi Pencil Company, Limited Mechanical pencil
JP4847487B2 (ja) 2008-03-26 2011-12-28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JP5373358B2 (ja) * 2008-10-20 2013-12-18 ゼブラ株式会社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JP5215281B2 (ja) * 2009-12-03 2013-06-19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JP5929755B2 (ja) * 2010-07-28 2016-06-08 ぺんてる株式会社 メカニカルペンシル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3114B (zh) * 2018-03-02 2022-11-11 日商壽股份有限公司 自動鉛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75195B2 (ja) 2018-02-07
CN103619609B (zh) 2015-09-30
TWI561403B (zh) 2016-12-11
JP6053680B2 (ja) 2016-12-27
KR20140045428A (ko) 2014-04-16
WO2012176636A1 (ja) 2012-12-27
JP2016153246A (ja) 2016-08-25
CN103619609A (zh) 2014-03-05
KR101991528B1 (ko) 2019-06-20
JPWO2012176636A1 (ja) 2015-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311472A (zh) 自動鉛筆
TWI439380B (zh) mechanical pencil
TWI492855B (zh) 具有推動機構之多功能書寫器具
TWI432343B (zh) mechanical pencil
KR20140141621A (ko) 샤프 펜슬
TWI818159B (zh) 自動鉛筆
JP2007050610A (ja) 筆記具
CA2795230C (en) Improved expandable writing instrument
TW202103977A (zh) 自動鉛筆
US20110103874A1 (en) Universal pencil mechanism
JP2013237161A (ja)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WO2020218260A1 (ja)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JP5993199B2 (ja)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JP2020183040A (ja)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JP2020093477A (ja)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CN117545637A (zh) 自动铅笔
JP5933960B2 (ja) ノック式筆記具
JP5241464B2 (ja)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CN110997344A (zh) 书写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