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05640A - 攝影鏡頭單元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攝影鏡頭單元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05640A
TW201305640A TW101110581A TW101110581A TW201305640A TW 201305640 A TW201305640 A TW 201305640A TW 101110581 A TW101110581 A TW 101110581A TW 101110581 A TW101110581 A TW 101110581A TW 201305640 A TW201305640 A TW 20130564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filter
mold
lens unit
manufactu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05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21252B (zh
Inventor
Dai Akutsu
Hajime Mori
Takemi Miyazaki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305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56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12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125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74Production of other optical el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B29D11/00009- B29D11/0073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06Filter hold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小型且高性能之攝影鏡頭單元,能避免製程的複雜化,且具有組裝確實之IR濾鏡。設置密封部(14),其配置於鏡頭(11)與IR濾鏡(12)之間,將鏡頭(11)與IR濾鏡(12)所包夾之內部空間(IS)予以密封,可防止流動樹脂MP灌入鏡頭(11)與IR濾鏡(12)之間,同時在裝入鏡頭(11)與IR濾鏡(12)的狀態下使鏡室承座(40)一體成形。像這樣,在裝入鏡頭(11)與IR濾鏡(12)的狀態下使鏡室承座(40)一體成形,藉此,可進一步使攝影鏡頭單元(100)小型化,減少零件數與組裝工程數。

Description

攝影鏡頭單元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在鏡室承座內組裝鏡頭等攝影鏡頭單元及其製造方法。
組裝於行動電話等當中的攝影鏡頭單元,隨著近年來行動電話輕薄短小,同樣亦要求輕薄短小,但另一方面卻也強烈要求其具有高精度。因此,鏡頭單元本身必須做得較小,但為求光學性能的高精度,光學鏡頭本身又必須儘可能做得較大,兩者為相反之課題。為解決該些課題,鏡室承座的小型化便顯得重要。
習知之攝影鏡頭單元,其構造為將光學鏡頭埋入鏡室承座內以從周圍保持之,具備該鏡頭單元之照相機模組中,於鏡頭與攝影元件之間配置IR濾鏡。IR濾鏡的組裝,普遍來說是在鏡頭單元成形後,以黏著劑固定至鏡頭單元的鏡室承座。但若採此一方法,隨著照相機模組愈來愈小型化,可塗布黏著劑的面積會減少,難以確實固定。
為了解決黏著面積減少而導致黏著不良的問題,有藉由埋入射出成形(insert molding),而不需黏著劑將IR濾鏡確實固定之方法(參照專利文獻1)。該方法是將IR濾鏡安置於載框(housing)模具內的狀態下,灌入樹脂,在載框一體成形的同時進行IR濾鏡的周緣部埋設,藉此確保IR濾鏡的固定面積,與使用黏著劑固定相比,更 能達成鏡室承座的小型化。然而,若將鏡頭單元的鏡室承座部與IR濾鏡的載框分別成形,則會增加製程數,導致成本增加或良率降低等新問題產生。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761631號公報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背景技術之課題而研發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小型且高性能之攝影鏡頭單元,能避免製程的複雜化,且具有組裝確實之IR濾鏡。
此外,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上述IR濾鏡,小型且高性能之攝影鏡頭單元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攝影鏡頭單元具備:(a)鏡頭、(b)濾鏡、(c)將鏡頭與濾鏡保持於內部之鏡室承座、(d)配置於鏡頭與濾鏡之間,將鏡頭與濾鏡所包夾之內部空間予以密封之密封部。
上述攝影鏡頭單元中,係設置密封部,其配置於鏡頭與濾鏡之間,將鏡頭與濾鏡所包夾之內部空間予以密封,可防止樹脂灌入鏡頭與濾鏡之間,同時在裝入鏡頭與濾鏡 的狀態下使鏡室承座一體成形。像這樣,在裝入鏡頭與濾鏡的狀態下使鏡室承座一體成形,藉此,可進一步使攝影鏡頭單元小型化,減少零件數與組裝工程數。
本發明的其中一個具體面向,是在上述攝影鏡頭單元當中,密封部具有抵接面,該抵接面係密合於濾鏡當中與鏡頭彼此相向的濾鏡外框面。在此情形下,係利用濾鏡外框面來達成內部空間的密封。
本發明的另一個面向,是密封部與鏡頭形成為一體。在此情形下,密封部可附隨於鏡頭而形成,使製造或組裝製程更加簡易。
本發明的另一個面向,是密封部對於鏡頭,係以不同之材料形成為另一個體。在此情形下,可容易地將密封部做成迎合目的之形狀或功能。
本發明的另一個面向,是密封部具有抵接面,該抵接面係密合於鏡頭當中與濾鏡彼此相向之鏡頭外框面。在此情形下,係利用鏡頭外框面來達成內部空間的密封。
本發明的另一個面向,是密封部具有定位部,其係對鏡頭與濾鏡做位置校準。在此情形下,可藉由密封部更正確地將濾鏡對於鏡頭進行定位,提高攝影鏡頭單元的光學性能。
本發明的另一個面向,是定位部係為設有高低差的嵌合部。在此情形下,濾鏡與鏡頭可省空間並正確地定位。
本發明的另一個面向,是鏡室承座的內部保持有複數個鏡頭。在此情形下,可藉由複數個鏡頭來提升攝影鏡頭 單元的光學性能。
本發明的另一個面向,是複數個鏡頭具有定位部,用來對該複數個鏡頭相互做位置校準。在此情形下,鏡室承座內的複數個鏡頭可確實做位置校準。
本發明的另一個面向,鏡室承座係由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液晶聚合)樹脂及PPA(Polyphthalamide,聚鄰苯二甲醯胺)樹脂的至少一者所形成。在此情形下,LCP及PPA有良好的耐熱性及耐化學性。本發明之攝影鏡頭單元不需以黏著劑固定,理想為使用一般來說不易以黏著材固定之LCP或PPA。
本發明的另一個面向,是濾鏡係在玻璃材料所形成之基板上形成遮蔽紅外線之濾光膜而成。也就是說濾鏡係指IR濾鏡。
本發明之攝影鏡頭單元之製造方法,係為具備鏡頭、濾鏡、以及將鏡頭與濾鏡保持於內部之鏡室承座的攝影鏡頭單元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具備:藉由第1模具與第2模具來保持鏡頭與濾鏡,同時在鏡頭及濾鏡的周圍形成成形空間之製程;及於成形空間內充填樹脂並令其凝固,藉此使鏡室承座構件成形,而將鏡頭及濾鏡保持在其內部之製程。
上述製造法中,係於成形空間內充填樹脂並令其凝固,藉此使鏡室承座構件成形,而將鏡頭及濾鏡保持在其內部,故可在裝入鏡頭與濾鏡的狀態下使鏡室承座一體成形。像這樣,在裝入鏡頭與濾鏡的狀態下使鏡室承座一體成 形,藉此,可進一步使攝影鏡頭單元小型化,減少零件數與組裝工程數。
本發明的其中一個具體面向,是在上述製造方法中,於鏡頭及濾鏡的周圍形成成形空間時,係在鏡頭與濾鏡之間配置密封部,該密封部將鏡頭與濾鏡所包夾之內部空間予以密封。在此情形下,在裝入鏡頭與濾鏡的狀態下使鏡室承座一體成形時,可防止樹脂灌入鏡頭與濾鏡之間。
本發明的其中一個具體面向,是在上述製造方法中,在將第1模具與第2模具閉模以形成成形空間之前,先將鏡頭保持於第1模具,且將濾鏡保持於第2模具。在此情形下,藉由將第1及第2模具閉模及合模,可適當地組合鏡頭與濾鏡。
本發明的另一個面向,是第1模具與第2模具的至少一者具有變位機構,其係用來調整鏡頭與濾鏡的至少一者之模具開閉方向的位置。在此情形下,在裝入鏡頭與濾鏡的狀態下使鏡室承座一體成形時,可防止鏡頭與濾鏡之間被施加過度的力,導致鏡頭與濾鏡之間產生不必要的空隙。
本發明的另一個面向,是第1模具與第2模具的至少一者具有固定機構,其係以負壓吸附鏡頭與濾鏡的至少一者以將其保持住。在此情形下,第1模具或第2模具在閉模前或閉模中,鏡頭與濾鏡相對於第1模具或第2模具,係以適當的力被支撐住。
本發明的另一個面向,是第1模具與第2模具的至少 一者具有定位保持部,其係於保持鏡頭與濾鏡的至少一者時,進行對模具之定位。在此情形下,可透過第1及第2模具,對鏡頭與濾鏡做精密之位置校準。
本發明的另一個面向,是利用安裝治具,將鏡頭與濾鏡一面定位一面安裝至開模狀態下的第1模具與第2模具的至少一者。在此情形下,可提高鏡頭或濾鏡安裝於第1模具或第2模具時之作業性,適當地組合鏡頭與濾鏡並容易地提升精度。
本發明的另一個面向,是鏡頭與濾鏡係在預組裝好的狀態下,安裝至第1模具與第2模具的至少一者。在此情形下,鏡頭與濾鏡之組裝可事先精密地進行。
本發明的另一個面向,是為了將第1鏡頭與第2鏡頭保持於鏡室承座內部,係令第1模具保持住第1鏡頭,第2模具保持住第2鏡頭與濾鏡的預組裝體,再將第1模具與第2模具合模,而令第1鏡頭與第2鏡頭抵接。在此情形下,在鏡室承座內,可將第1鏡頭、第2鏡頭及濾鏡精密地做位置校準而固定。
本發明的另一個面向,是鏡室承座係由LCP樹脂及PPA樹脂的至少一者所形成。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攝影鏡頭單元之構造及其製造方法。
如圖1A及1B所示,攝影鏡頭單元100具備塊狀之光學構件10、板狀之IR濾鏡12、以及將光學構件10及IR濾鏡12收納成一體之盒狀鏡室承座40。
此處的光學構件10,例如由從排列有多數鏡頭的鏡頭晶圓(晶圓狀母材)經晶圓切割而得,從平面觀之具有方形輪廓與四角柱狀側面。光學構件10具有:鏡頭11,為具有光學功能的本體;及密封部14,介於鏡頭11與IR濾鏡12之間。該些鏡頭11與密封部14一體化而構成單一構件。
光學構件10中,鏡頭11具有:圓形輪廓之鏡頭本體11a,設於光軸OA周邊的中央部;及方形輪廓之框部11b,於該鏡頭本體11a周邊延伸存在。鏡頭本體11a例如為非球面型之鏡頭部,具有第1及第2光學面11d、11e。
密封部14係以光軸OA為軸方向之四角筒狀構件。密封部14在其上端側,如上所述與光學構件10的框部11b連結,和光學構件10形成一體。此外,密封部14在其下端側具有環狀之抵接面14e,與IR濾鏡12外周密合並支撐IR濾鏡12。又,密封部14的內面14i披覆有遮光用塗層。密封部14的作用在於防止IR濾鏡12傾斜,同時作為定位部,以調整鏡頭11至IR濾鏡12之間的間隔。又,密封部14的作用,在於將鏡頭11與IR濾鏡12所包夾的內部空間IS予以密封。也就是說,密封部14會在後述鏡室承座40成形之際,防止樹脂灌入鏡室承座40內所插入之鏡頭11與IR濾鏡12之間,俾使鏡頭11與IR 濾鏡12相對向配置的情形下進行埋入射出成形。
上述之光學構件10,例如以具有迴焊耐熱性之硬化性樹脂所形成。此類硬化性樹脂舉例來說有熱硬化性樹脂、光硬化性樹脂、輻射硬化性樹脂等。另,光學構件10無需全體皆以樹脂形成,例如亦可做成以樹脂成形體或樹脂層包夾玻璃板之構造。在此情形下,樹脂成形體可能覆蓋玻璃板之主面全體,亦可能覆蓋玻璃板之主面中央。
IR濾鏡12例如由片狀濾光板經晶圓切割而得,以平面觀之具有方形輪廓。IR濾鏡12例如由在玻璃材料形成之光穿透性基板上形成遮蔽紅外線之濾光膜而成,具有迴焊耐熱性。IR濾鏡12具有:圓形輪廓之濾鏡本體12a,設於光軸OA周邊的中央部;及方形輪廓之框部12b,於該濾鏡本體12a周邊延伸存在。濾鏡本體12a具有大致平行之一對第1及第2平面12d,12e,供來自鏡頭11的光束通過。IR濾鏡12當中,框部12b具有抵接面(濾鏡外框面)12f,其由密封部14所支撐,且抵接於密封部14之抵接面14e。另,IR濾鏡12之基板不限於玻璃,可由具迴焊耐熱性之硬化性樹脂等來形成。此外,IR濾鏡12不限於在基板上形成濾光膜而成者,亦可為形成反射防止膜者,或基板全體能遮蔽紅外線者亦可。
將光學構件10及IR濾鏡12收納成一體的鏡室承座40,係以具迴焊耐熱性的熱可塑性樹脂(例如LCP、PPA等)所形成,具備方形板狀輪廓之上部41、方形框狀輪廓之底部42、及方形筒狀輪廓之側壁部43;其內部形成 有四角柱狀之收納空間HS,用以嵌入並保持光學構件10及IR濾鏡12。鏡室承座40後續會有詳述,其係以樹脂射出成形而一體成形,形成一體性之單一構件。
另,如上所述,光學構件10、IR濾鏡12、及鏡室承座40係以具迴焊耐熱性之材料所形成,藉此,便可以迴焊製程來處理具有耐熱性之攝影鏡頭單元100。
鏡室承座40當中,上部41與收納空間HS內所保持之光學構件10的上側外框面11f彼此相向,以限制光學構件10沿光軸OA方向而朝上移動。底部42與IR濾鏡12的下側第2外框面12g彼此相向,以限制IR濾鏡12沿光軸OA方向而朝下移動。側壁部43與光學構件10的4個側面10c及IR濾鏡12的側面12c等彼此相向,以限制光學構件10或IR濾鏡12沿著垂直於光軸OA的方向而朝橫向移動。像這樣,單一構件之鏡室承座40,藉由其上部41及側壁部43而與光學構件10等密合,藉由底部42而與IR濾鏡12密合,因此可防止光學構件10與IR濾鏡12彼此之位置偏移,同時從周圍予以穩定地保持。
上部41之中央形成有圓形的開口OP1,包圍該開口OP1的環狀緣部40i,與光學構件10的光學面11d周圍彼此相向,其不僅支撐光學面11d,還配置成遮蔽光學面11d的周圍。藉此,緣部40i達到有如光圈的作用。底部42亦形成矩形的開口OP2,包圍該開口OP2的環狀緣部40j,與IR濾鏡12的第2外框面12e周圍彼此相向,支 撐框部12b的周圍。
另,光學構件10的外側表面當中,除了最終外露的光學面11d、及鏡室承座40成形時與模具鄰接之光學面11d附近區域外,其餘表面在鏡室承座40射出成形之際,會與凝固前的液體狀樹脂相接,故藉由樹脂之凝固,對於光學構件10的外框面11f或側面10c,鏡室承座40當中,上部41的內面40e或側壁部43的內面40g,會呈現無縫隙融接之狀態。此外,IR濾鏡12的外側表面當中,除了最終外露的第2平面12e、及鏡室承座40成形時與模具鄰接之第2平面12e附近區域外,其餘表面在鏡室承座40射出成形之際,會與凝固前的液體狀樹脂相接,故藉由樹脂之凝固,對於IR濾鏡12的第2外框面12g及側面12c,鏡室承座40當中,底部42的內面40f等會呈現無縫隙融接之狀態。此處的光學構件10為樹脂製,例如光學構件10的外框面11f與鏡室承座40當中上部41的內面40e,會在鏡室承座40射出成形之際,因熱使得外框面11f的表面軟化而彼此融接,藉此穩固地接合,呈現不使用黏著劑而直接接合之狀態。另,以無機材料形成IR濾鏡12時,IR濾鏡12的第2外框面12g與鏡室承座40當中底部42的內面40f雖不會融接,但IR濾鏡12的框部12b,會嵌入於鏡室承座40當中側壁部43與底部42的交界處所形成之溝槽40s,而以穩定的狀態固定。
上述構造之攝影鏡頭單元100中,設有密封部14,其配置於鏡頭11與IR濾鏡12之間,且將兩者所包夾之 內部空間IS予以密封,可以防止鏡室承座40成形時,流動的樹脂灌入鏡頭11與IR濾鏡12之間,同時在裝入鏡頭11與IR濾鏡12的狀態下形成鏡室承座40。像這樣,在裝入鏡頭11與IR濾鏡12的狀態下使鏡室承座40一體成形,藉此,可在維持鏡頭11尺寸的情形下,進一步使攝影鏡頭單元100小型化,減少零件數與組裝工程數。此外,包含鏡頭11的光學構件10或IR濾鏡12的側面不存在多餘的縫隙,使攝影鏡頭單元100小型化,在預想將來安裝於攝影裝置等最終製品的情況下,容易滿足所需之外觀規格。如此一來,與鏡室承座40單獨成形相比,採用與鏡頭11和IR濾鏡12共同一體成形的方式,還能抑制因脫離模具時變形所肇因之尺寸精度惡化。又,因鏡室承座40與光學構件10的周圍無縫隙密合,故可抑制鬼影及光斑產生。此外,鏡室承座40成形時,係與鏡頭11與IR濾鏡12在高溫的模具裝置50中彼此結合,故可防止成形後空氣收縮,迴焊時內部空間IS的空氣膨脹而導致鏡室承座40等變形。
以下參照圖2等所示之製造手續,說明圖1A等所示之攝影鏡頭單元100之製造方法。
首先如圖3所示,令具備有第1模具51與第2模具52之模具裝置50進行適當動作,使兩模具51,52呈開狀態,同時對於設置在圖面左側第1模具51的第1成形部61,於位置校準的狀態下,暫時固定住預先保持有光學構件10的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第1安裝治具)70 。也就是說進行:將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70安裝至第1模具51的第1成形部61之設置(圖2步驟S11前半)。設置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70之對象,即第1成形部61,係設置成從第1模具51的合模面51a開始凹陷,而形成凹部RE1。在設置狀態下,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70所保持之光學構件10,係在凹部RE1內以位置校準的狀態被支撐著。
此處的第1模具51,具備具有合模面51a的本體53a、及從背後支撐本體53a的安裝板53b。本體53a中,與第2模具52彼此相向之內側,形成有前述第1成形部61,附隨該第1成形部61,形成有用來支撐光學構件10的保持部55。保持部55上設置有吸引管51d,其與該保持部55的底面中央連通,用來吸附從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70處所接收之光學構件10。該吸引管51d藉由附隨於模具裝置50的驅動機構,可在適當的時間點向外部吸引,透過吸引管51d的排氣,鄰接於鏡頭11之鏡頭本體11a的空間S1,能夠減壓或成為負壓。像這樣對空間S1減壓,可以吸引與保持部55彼此相接之光學構件10,以所需之吸附力固定於保持部55。也就是說,吸引管51d係作為光學構件10的固定機構之用。另,若想對保持部55解除光學構件10之固定時,只要對空間S1停止減壓或對空間S1加壓,令其成為正壓即可。
另,第1模具51上還設置有用來加熱第1模具51的加熱機構及從第1模具51背後予以推壓的壓板(platen) 等,但為求便於理解,故省略其圖示。
另一方面,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第1安裝治具)70,係藉由未圖示之控制驅動裝置來遠距驅動,以暫時性地保持並搬運光學構件10。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70具有:本體71;支撐部72,其支撐光學構件10的密封部14;及複數嵌合銷76,其相對於第1模具51將光學構件10定位。設於支撐部72的凹部72c之高低差底面72a,係透過密封部14而將光學構件10於軸AX方向做位置校準;設於支撐部72的凹部72c之高低差側面72b,係透過密封部14而將光學構件10於垂直軸AX的方向做位置校準。支撐部72上形成有吸引管72d,與凹部72c的底面中央連通。吸引管72d藉由附隨於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70的驅動機構,可在適當的時間點向外部吸引,針對保持在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70之光學構件10的鏡頭11等所鄰接之空間V1予以排氣而減壓,藉此,可吸引住光學構件10,並以所需的吸附力將其固定在支撐部72的凹部72c。另,若想對支撐部72解除光學構件10之固定時,只要對空間V1停止減壓或對空間V1加壓即可。嵌合銷76係在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70對第1模具51設置之際做為定位之用,其嵌合於第1模具51的本體53a上所設的複數嵌合穴65。藉此,保持於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70的光學構件10,其光軸OA便可簡單地與第1模具51的第1成形部61之軸AX略呈一致。又,令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70的基準面71a密合於第1模具51的 合模面51a,藉此,可讓光學構件10移動至目標位置,該目標位置係臨近第1成形部61上所設的保持部55。在此狀態下,第1模具51上所設的保持部55之吸引管51d開始減壓,同時使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70的吸引管72d停止減壓,而切換成解除固定的釋放狀態,藉此,光學構件10便從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70的支撐部72遞交給第1模具51的保持部55,利用保持部55的精度而固定住。也就是說進行:將光學構件10安裝(設置)至第1成形部61(圖2步驟S11後半)。另,嵌合銷76及嵌合穴65所構成之位置校準部,為了能穩定支撐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70,設置了2處以上。圖示例中,位置校準部並未設置於同一縱剖面,上側的嵌合銷76及嵌合穴65以虛線表示。
用來固定光學構件10的保持部55,係由圓筒狀的突起61d所構成,突起61d作為定位構件,係將光學構件10於光軸OA方向支撐住,同時於垂直光軸OA的橫方向做位置校準。在此,鏡頭本體11a的外周面與框部11b之間,設有屈曲部之斜面11j以包圍光學面11d;保持部55的突起61d上端側,設有與框部11b彼此相向之抵接平面61j、以及與斜面11j彼此相向之抵接斜面61k(參照圖3中之擴大圖)。突起61d的抵接斜面61k,在接收光學構件10時,會與鏡頭本體11a的斜面11j相接,作用在於令第1成形部61的軸AX與鏡頭11的光軸OA精密地對準。保持部55的突起61d,在後述成形之際,作用還在 於阻止流動樹脂MP灌入鄰接於鏡頭11的光學面11d之空間S1(參照圖6)。如上述般將保持於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70的光學構件10遞交至突起61d時,理想是令突起61d的端面61j、61k與鏡頭11的光學面11d稍稍離間。藉此,可以確實防止鏡頭11的光學面11d的損傷。
將光學構件10對第1模具51定位時,亦可以如下方式達成:於保持部55的突起61d上形成抵接面,該抵接面與鏡頭本體11a的光學面11d之面內(即有效區域外的區域之傾斜部(彎曲部)11k)彼此相向,而以該抵接面抵接於上述傾斜部(彎曲部)11k。在此情形下,可以利用鏡頭本體11a的光學面11d所形成之表面,不必為了定位而在光學面11d的外側設置如上所述之斜面11j等。
另,將光學構件10設置至第1成形部61完成後,將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70從第1模具51取走(參照圖4)。
接著如圖3所示,對於設置在圖面右側第2模具52的第2成形部62,於位置校準的狀態下,暫時固定住預先保持有IR濾鏡的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第2安裝治具)80。也就是說進行:將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80安裝至第2模具52的第2成形部62之設置(圖2步驟S12前半)。設置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80之對象,即第2成形部62,係設置成從第2模具52的合模面52a開始凹陷,而形成凹部RE2。在設置狀態下,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80所保持之IR濾鏡12,係在凹部RE2內以位置校 準的狀態被支撐著。
此處的第2模具52,具備具有合模面52a的本體54a、及從背後支撐本體54a的安裝板54b。本體54a中,與第1模具51彼此相向之內側,形成有前述第2成形部62,附隨該第2成形部62,形成有用來支撐IR濾鏡12的保持部,即固定構件56;同時設置有樹脂注入部52r,其係從第2成形部62沿著合模面52a朝周邊延伸。固定構件(保持部)56係埋入於第2模具52的本體54a上所形成的穴54d,以與其嵌合;固定構件56的背面,係介由彈性體57而被安裝板54b支撐著。除彈性體57以外,第1模具51及第2模具52的各部係以金屬或陶瓷等硬質材料形成。藉此,當固定構件56從垂直於合模面52a的方向受到推壓力時,相對於本體54a,會在軸AX方向產生彈性地微小變位,而當推壓力消失時,會回到原來位置。舉例來說,在埋入射出成形治具70遞交之際,即使鏡頭11發生傾斜(鏡頭11傾向),藉由合模的進行,能夠小心地修正鏡頭11的姿勢,抑制鏡頭11傾斜。彈性體57可由橡膠或其他樹脂所構成之彈性材料來形成,亦可由彈簧等彈性構件來形成。固定構件56及彈性體57的作用,在於作為容許IR濾鏡12或光學構件10的厚度誤差之變位機構。固定構件56及彈性體57上,設有將其貫通之吸引管52d。該吸引管52d藉由附隨於模具裝置50的驅動機構,可在適當的時間點向外部吸引,將鄰接於IR濾鏡12的空間S2予以排氣而減壓,藉此,可吸引住IR濾鏡 12,並以所需的吸附力將其固定在固定構件56。也就是說,吸引管52d係作為IR濾鏡12的固定機構之用。
另,第2模具52上還設置有將用來加熱第2模具52的加熱機構及從第2模具52從背後予以推壓的壓板等,但為求便於理解,故省略其圖示。
另一方面,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第2安裝治具)80,係藉由未圖示之控制驅動裝置來遠距驅動,以暫時性地保持並搬運IR濾鏡12。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80具有:本體81;支撐部82,其支撐IR濾鏡12;及複數嵌合銷86,其相對於第2模具52對IR濾鏡12定位。支撐部82的凹部82c所設置之支撐面82a,係將IR濾鏡12於軸AX方向做位置校準。支撐部82上形成有吸引管82d,其後與凹部82c的底面中央連通。吸引管82d藉由附隨於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80的驅動機構,可在適當的時間點向外部吸引及排氣,針對保持在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80的IR濾鏡12的第1平面12d側予以減壓,藉此,可吸引住IR濾鏡12,並以所需的吸附力將其固定在支撐部82的凹部82c。另,若想對支撐部82解除IR濾鏡12之固定時,只要對吸引管82d停止減壓或對其加壓即可。嵌合銷86係在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80對第2模具52設置之際做為定位之用,其嵌合於第2模具52的本體54a上所設的複數嵌合穴66。又,令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80的基準面81a密合於第2模具52的合模面52a,藉此,可讓IR濾鏡12移動至目標位置,該目標位置係臨近 第2成形部62上所設的固定構件56。在此狀態下,第2模具52上所設的固定構件56等上所設的吸引管52d開始減壓,同時使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80的吸引管82d停止減壓,而切換成解除固定的釋放狀態,藉此,IR濾鏡12便從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80的支撐部82遞交給第2模具52的固定構件56並固定。也就是說進行:將IR濾鏡12安裝(設置)至第2成形部62(圖2步驟S12後半)。另,嵌合銷86及嵌合穴66所構成之位置校準部,為了能穩定支撐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80,設置了2處以上。圖示例中,位置校準部並未設置於同一縱剖面,上側的嵌合銷86及嵌合穴66以虛線表示。
用來固定IR濾鏡12的固定構件56,係具有圓筒狀的突起62d,突起62d作為定位構件,係將IR濾鏡12於光軸OA方向做位置校準並支撐住。固定構件56的突起62d,在後述成形之際,作用還在於阻止流動樹脂MP灌入鄰接於IR濾鏡12的第2平面12e之空間S2(參照圖6)。
另,將IR濾鏡12設置至第2成形部62完成後,將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80從第2模具52取走(參照圖4)。
接著如圖5所示,令第1模具51與第2模具52接近並進行合模,藉此,第1模具51與第2模具52之間,第1成形部61的凹部RE1與第2成形部62的凹部RE2會彼此連結而形成模腔CA(圖2步驟S15)。此時,第1 模具51所設之第1成形部61與第2模具52所設之第2成形部62彼此接合。在此,第1成形部61上會形成轉印面61a,其用來使圖1所示之鏡室承座40的上面40a等成形。此外,第2模具52側的第2成形部62上會形成轉印面62b、62c,其分別用來使圖1所示之鏡室承座40的背面40b與外周側面40c成形。在此,第1成形部61上形成有保持部55,其具有圓筒狀的突起61d以支撐光學構件10;第2模具52側的第2成形部62上設置有固定構件56,其具有圓筒狀的突起62d以支撐IR濾鏡12,可於垂直於合模面52a的方向彈性地微小變位。因此,被支撐於第1成形部61側的光學構件10,與被支撐於第2成形部62側的IR濾鏡12彼此密合,在模腔CA內,光學構件10與IR濾鏡12被穩定地保持住。具體來說,光學構件10的密封部14的抵接面14e,與IR濾鏡12的抵接面12f彼此以適度壓力密合。其結果,光學構件10與IR濾鏡12之間,形成密閉且阻止樹脂等流入之內部空間IS。
接著如圖6所示,在成形空間之模腔CA中,充填入作為鏡室承座40材料的流動樹脂MP,藉此,光學構件10的外框面11f及側面10c、以及IR濾鏡12的第2平面12g等,會分別被樹脂覆蓋。而其被保持在經溫度調節之模具內而凝固,藉此,鏡室承座40成形(圖2步驟S16)。藉此,在鏡室承座40的開口OP1,OP2之間支撐光學構件10及IR濾鏡12的狀態下,於鏡室承座40內收納 並固定鏡頭11及IR濾鏡12,便完成如圖1所示之攝影鏡頭單元100。此時,第1及第2成形部61、62所設之保持部55及固定構件56,其作用在於防止流動樹脂MP灌入空間S1,S2內,以在鏡室承座40上形成開口OP1,OP2。
另,上述成形製程中,模具合模後立即中止吸引管51d、52d的吸引,結束對空間S1,S2的減壓。然而,亦可在流動樹脂MP充填入模腔CA內的階段時便中止吸引,或是在樹脂凝固前持續吸引亦可。若在樹脂凝固前持續吸引,則可確實防止流動樹脂MP從容易滲漏的開口OP1、OP2周邊之第1光學面11d或第2平面12e鑽入。
接著如圖7所示,令第2模具52與第1模具51彼此離間而開模,藉此使第2模具52成為迴避狀態(圖2步驟S17),然後利用留有成型品的第1模具51或第2模具52上所設的未圖示頂針等,將攝影鏡頭單元100頂出而脫模,藉此,便可從第1模具51或第2模具52將完成品之攝影鏡頭單元100取出(圖2步驟S18)。攝影鏡頭單元100上延伸有注入痕跡部48,對應於樹脂注入部52r的形狀。該注入痕跡部48會在後續的最終處理製程中除去。注入痕跡部48亦可利用潛入澆口(submarine gate,未圖示),在頂出脫模時予以除去。
按上述說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攝影鏡頭單元100及其製造方法,係設置密封部14,其配置於鏡頭11與IR濾鏡12之間,將鏡頭11與IR濾鏡12所包夾之內部空間 IS予以密封,可防止流動樹脂MP灌入鏡頭11與IR濾鏡12之間,同時在裝入鏡頭11與IR濾鏡12的狀態下使鏡室承座40一體成形。像這樣,在裝入鏡頭11與IR濾鏡12的狀態下使鏡室承座40一體成形,藉此,可進一步使攝影鏡頭單元100小型化,減少零件數與組裝工程數。
[第2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攝影鏡頭單元及其製造方法。另,第2實施形態之攝影鏡頭單元及其製造方法,係第1實施形態之攝影鏡頭單元100等予以部分變更而成,遇有未特別說明之部分,代表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8A所示,第2實施形態之攝影鏡頭單元100具備鏡頭211、IR濾鏡12、介於鏡頭11與IR濾鏡12之間的密封部14、及將上述各者收納成一體之盒狀鏡室承座40。也就是說,本實施形態中,鏡頭11與密封部14是分開的個體。在此情形下,可提高密封部14的形狀或材料自由度。此外,將鏡頭211的抵接面(鏡頭外框面)11g與密封部14的抵接面14d事先以黏著劑予以連接,藉此,只靠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70,便可將鏡頭11與密封部14彼此連結之構件,對第1模具51的第1成形部61予以一體安裝。
密封部14因與鏡頭11是分開的個體,故很明顯地,它可由與鏡頭11相同之材料來形成,亦可由與鏡頭11不同之材料來形成。若密封部14是由與鏡頭11不同之材料 來形成,則例如令其具有遮光性,便能作為光圈之用。密封部14係由玻璃、樹脂、金屬等來形成,若欲令其有光圈用途,例如亦可在密封部14的內面14i進行遮光性的塗層處理。
如圖8B所示,圖8A變形例之攝影鏡頭單元100中,鏡頭211與密封部14除了是分開的個體之外,IR濾鏡12還以埋入的方式固定於密封部14的開口OP2側外周所設之高低差部14s內。此處的IR濾鏡12,係對於高低差部14s可以壓入方式之嵌合等加以連結,而可預組裝至密封部14等。也就是說,密封部14的高低差部14s,對於IR濾鏡12係構成嵌合部,有定位部的作用。在此情形下,密封部14與IR濾鏡12不需使用黏著劑便可連結,而成為IR濾鏡12與密封部14彼此連結之構件,設置至第2模具52的第2成形部62。
[第3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攝影鏡頭單元及其製造方法。另,第3實施形態之攝影鏡頭單元及其製造方法,係第1實施形態之攝影鏡頭單元100等予以部分變更而成,遇有未特別說明之部分,代表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9所示,第2實施形態之攝影鏡頭單元100所包含之光學構件10與IR濾鏡12,係以事先連結之狀態保持於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70,而設置至第1模具51的第1成形部61。
在此,光學構件10所設之密封部14的開口側外周,形成有高低差部14s,IR濾鏡12以埋入的方式固定於高低差部14s。IR濾鏡12係利用嵌合之連結方式,預組裝至高低差部14s。也就是說,光學構件10的密封部14的高低差部14s,對於IR濾鏡12係構成嵌合部,有定位部的作用。在此情形下,光學構件10與IR濾鏡12不需使用黏著劑便可連結,而成為光學構件10與IR濾鏡12彼此連結之構件,設置至第1模具51的第1成形部61。也就是說,本實施形態中,不需要圖3所示之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80。又,成形後,與圖8B所示之第2實施形態情形相同,可以樹脂覆蓋光學構件10的密封部14與IR濾鏡12的框部12b之間的交界。其結果,光學構件10與IR濾鏡12彼此確實嵌合而連結,提高了流動樹脂MP的密封作用。
[第4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第4實施形態之攝影鏡頭單元及其製造方法。另,第4實施形態之攝影鏡頭單元及其製造方法,係第1實施形態之攝影鏡頭單元100等予以部分變更而成,遇有未特別說明之部分,代表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10所示,攝影鏡頭單元100具備第1光學構件10A、第2光學構件10B、IR濾鏡12、及鏡室承座40。此處的第1及第2光學構件10A、10B,與圖1A的光學構件10大致具有相同構造。也就是說,第1光學構件 10A具有鏡頭11與密封部14,第2光學構件10B亦具有鏡頭11與密封部14。但,第1光學構件10A的鏡頭11與第2光學構件10B的鏡頭11,其光學面的形狀相異。此外,第1光學構件10A的密封部14介於第1光學構件10A的鏡頭11與第2光學構件10B的鏡頭11之間,而第2光學構件10B的密封部14介於第2光學構件10B的鏡頭11與IR濾鏡12之間。此外,第2光學構件10B所設之密封部14的開口側外周,形成有高低差部14s,IR濾鏡12以埋入的方式固定於高低差部14s。藉此,與圖8B所示之第2實施形態情形相同,可以樹脂覆蓋第2光學構件10B的密封部14與IR濾鏡12的框部12b之間的交界。其結果,第2光學構件10B與IR濾鏡12不需使用黏著劑便可連結,而成為光學構件10與IR濾鏡12彼此連結之構件,設置至第2模具52的第2成形部62。另,第1及第2光學構件10A、10B無需全體皆以樹脂形成,例如亦可做成以樹脂成形體包夾玻璃板之構造。
本實施形態之攝影鏡頭單元100中,第1光學構件10A的鏡頭11與第2光學構件10B的鏡頭11之間,藉由其中一方的密封部14而確保了內部空間IS1,而在第2光學構件10B的鏡頭11與IR濾鏡12之間,藉由另一方之密封部14而確保了內部空間IS2。
另,第1光學構件10A的密封部14與第2光學構件10B的鏡頭11之間,形成有用來將彼此定位之構造。具體來說,第2光學構件10B的鏡頭11外周面上,設有斜 面11j以包圍光學面11d;第1光學構件10A的密封部14的抵接面14e上,設有與斜面11j彼此相向之抵接斜面14k。藉此,在第1模具51與第2模具52合模之際,便可簡易且精密地令第1光學構件10A的光軸OA與第2光學構件10B的光軸OA一致。也就是說,第1光學構件10A的密封部14所設之抵接斜面14k,對於第2光學構件10B具有定位部的作用。另,即使第1光學構件10A的密封部14與第2光學構件10B的鏡頭11之間沒有彼此定位的構造,藉由對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80與第2模具52上所設之嵌合穴等進行精密定位,同樣可將它們進行定位。
如圖11所示,第2光學構件10B與IR濾鏡12,係以事先連結之狀態保持於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80,而設置至第2模具52的第2成形部62。
此處的IR濾鏡12,係對於第2光學構件10B的高低差部14s,利用嵌合而連結的方式達成預組裝,而這些光學構件10B與IR濾鏡12成為彼此連結之構件,設置至第2模具52的第2成形部62。
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80對於第2光學構件10B以吸引管82d的負壓加以吸引,同時支撐於保持部85。此處的保持部85具有圓筒狀的突起85d,與第1模具51所設之保持部55的突起61d利用相同的手法,可將第2光學構件10B的鏡頭11沿著垂直於光軸OA的方向及沿光軸OA方向做位置校準並予支撐。
以上結合了實施形態對本發明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
舉例來說,在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的說明中,光學構件10、10A、11B及IR濾鏡12等係為平面視矩形者,但此僅僅做為例示之用,光學構件10、10A、11B及IR濾鏡12亦可做成平面視圓形。在該情形下,攝影鏡頭單元100整體可做成圓柱狀,亦可做成四角柱狀。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圖1A、圖8A、圖10等所示之光學構件10、10A、11B、鏡頭11等係為樹脂製,但它們亦可做成為混合型之光學元件或鏡頭,或是做成玻璃製之光學元件或鏡頭。此處所謂的混合型光學元件或鏡頭,舉例來說,係指從晶圓鏡頭或鏡頭晶圓切割出來者,其在玻璃製或樹脂製之透明基板的一側或兩側表面,形成具有光學功能的樹脂層。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僅包含一個IR濾鏡12,但亦可將攝影鏡頭單元100做成由複數個功能相異之濾鏡所組合而成的形式。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IR濾鏡12垂直於光軸OA方向的尺寸,以及光學構件10、10A、11B垂直於光軸OA方向的尺寸並未特別加以限定,但兩者的差較大時,在成形時必須多加考量其支撐法或耐壓性。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係於第2模具52上設置固定構件56,而以該固定構件56來支撐彈性體57,但亦可將該類彈性調整機構設置於第1模具51的保持部55。此 外,如果第1及第2模具51、52的合模精度夠精密,或是光學構件10的形狀尺寸等夠精密,那麼第2模具52的固定構件56亦可不需以彈性體57變位,而做成固定式。又,亦可不使用彈性體57,而是配置可交換式之厚度相異的間隔材來取代。
保持部55的突起61d不限於圓筒狀,亦可做成圓柱狀或圓錐台狀之突起,而其頂部具有與光學構件10的光學面11d相似的面形狀。同樣地,固定構件56的突起62d不限於圓筒狀,亦可做成圓柱狀或圓錐台狀之突起,而其頂部具有與IR濾鏡12的第2平面12e相似的平坦頂面。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第1模具51與第2模具52係呈水平橫置,但亦可將兩者做成上下方向離間接近之縱型模具裝置50。
100‧‧‧攝影鏡頭單元
10‧‧‧光學構件
11、211‧‧‧鏡頭
12‧‧‧IR濾鏡
14‧‧‧密封部
40‧‧‧鏡室承座
41‧‧‧鏡室承座的上部
42‧‧‧鏡室承座的底部
43‧‧‧鏡室承座的側壁部
48‧‧‧注入痕跡部
50‧‧‧模具裝置
51‧‧‧第1模具
52‧‧‧第2模具
55、85‧‧‧保持部
56‧‧‧固定構件
57‧‧‧彈性體
61‧‧‧第1成形部
62‧‧‧第2成形部
65、66‧‧‧嵌合穴
70‧‧‧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
71‧‧‧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的本體
72‧‧‧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的支撐部
76‧‧‧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的嵌合銷
80‧‧‧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
81‧‧‧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的本體
82‧‧‧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的支撐部
86‧‧‧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的嵌合銷
10A‧‧‧第1光學構件
10B‧‧‧第2光學構件
10c‧‧‧光學構件的側面
11a‧‧‧鏡頭本體
11b‧‧‧鏡頭外框部
11d‧‧‧第1光學面
11e‧‧‧第2光學面
11f‧‧‧外框面
11j‧‧‧斜面
11k‧‧‧傾斜部(彎曲部)
12a‧‧‧濾鏡本體
12b‧‧‧濾鏡框部
12c‧‧‧濾鏡側面
12d‧‧‧第1平面
12e、12g‧‧‧第2平面
12f、14e‧‧‧抵接面
14i‧‧‧密封部的內面
14k‧‧‧抵接斜面
14s‧‧‧高低差部
40a‧‧‧鏡室承座的上面
40b‧‧‧鏡室承座的背面
40c‧‧‧鏡室承座的外周側面
40e‧‧‧鏡室承座的上部的內面
40f‧‧‧鏡室承座的底部的內面
40g‧‧‧鏡室承座的側壁部的內面
40i、40j‧‧‧緣部
40s‧‧‧溝槽
51a、52a‧‧‧合模面
51d、52d、72d、82d‧‧‧吸引管
52r‧‧‧樹脂注入部
53a‧‧‧第1模具本體
53b‧‧‧第1模具安裝板
54a‧‧‧第2模具本體
54b‧‧‧第2模具安裝板
54d‧‧‧穴
61a、62b、62c‧‧‧轉印面
61d、62d、85d‧‧‧突起
61j‧‧‧抵接平面
61k‧‧‧抵接斜面
71a‧‧‧第1埋入射出成形治具的基準面
72a‧‧‧支撐部的高低差底面
72b‧‧‧支撐部的高低差側面
72c、82c‧‧‧支撐部的凹部
81a‧‧‧第2埋入射出成形治具的基準面
82a‧‧‧支撐面
CA‧‧‧模腔
HS‧‧‧收納空間
IS‧‧‧內部空間
MP‧‧‧流動樹脂
OA‧‧‧光軸
OP1、OP2‧‧‧開口
RE1、RE2‧‧‧凹部
S1、S2、V1‧‧‧空間
[圖1]圖1A為第1實施形態之攝影鏡頭單元構造示意側面剖面圖,圖1B為攝影鏡頭單元之立體圖。
[圖2]說明圖1所示攝影鏡頭單元的製造手續之流程圖。
[圖3]說明如何利用埋入射出成形治具將光學構件及IR濾鏡安置於模具中的剖面圖。
[圖4]說明除去埋入射出成形治具後之剖面圖。
[圖5]說明製造裝置中形成模腔(cavity)之剖面圖 。
[圖6]說明鏡室承座構件成形之剖面圖。
[圖7]說明模具開模與取出攝影鏡頭單元之剖面圖。
[圖8]圖8A為第2實施形態之攝影鏡頭單元及其製造方法說明圖,圖8B為圖8A的攝影鏡頭單元等之變形例說明圖。
[圖9]第3實施形態之攝影鏡頭單元及其製造方法說明圖。
[圖10]第4實施形態之攝影鏡頭單元說明圖。
[圖11]第4實施形態之攝影鏡頭單元製造方法說明圖。
100‧‧‧攝影鏡頭單元
10‧‧‧光學構件
10c‧‧‧光學構件的側面
11‧‧‧鏡頭
11a‧‧‧鏡頭本體
11b‧‧‧鏡頭外框部
11d‧‧‧第1光學面
11e‧‧‧第2光學面
11f‧‧‧外框面
12‧‧‧IR濾鏡
12a‧‧‧濾鏡本體
12b‧‧‧濾鏡框部
12c‧‧‧濾鏡側面
12d‧‧‧第1平面
12f‧‧‧抵接面
12g‧‧‧第2平面
14‧‧‧密封部
14e‧‧‧抵接面
14i‧‧‧密封部的內面
40‧‧‧鏡室承座
40a‧‧‧鏡室承座的上面
40b‧‧‧鏡室承座的背面
40c‧‧‧鏡室承座的外周側面
40e‧‧‧鏡室承座的上部的內面
40f‧‧‧鏡室承座的底部的內面
40g‧‧‧鏡室承座的側壁部的內面
40i、40j‧‧‧緣部
40s‧‧‧溝槽
41‧‧‧鏡室承座的上部
42‧‧‧鏡室承座的底部
43‧‧‧鏡室承座的側壁部
IS‧‧‧內部空間
OA‧‧‧光軸
OP1、OP2‧‧‧開口

Claims (21)

  1. 一種攝影鏡頭單元,其特徵為,具備:鏡頭;濾鏡;鏡室承座,將前述鏡頭與前述濾鏡保持在其內部;及密封部,配置於前述鏡頭與前述濾鏡之間,將前述鏡頭與前述濾鏡所包夾之內部空間予以密封。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攝影鏡頭單元,其中,前述密封部具有抵接面,該抵接面係密合於前述濾鏡當中與前述鏡頭彼此相向的濾鏡外框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攝影鏡頭單元,其中,前述密封部與前述鏡頭形成為一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攝影鏡頭單元,其中,前述密封部對於前述鏡頭,係以不同之材料形成為另一個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攝影鏡頭單元,其中,前述密封部具有抵接面,該抵接面係密合於前述鏡頭當中與前述濾鏡彼此相向之鏡頭外框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任一項之攝影鏡頭單元,其中,前述密封部具有定位部,係對前述鏡頭與前述濾鏡做位置校準。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攝影鏡頭單元,其中,前述定位部係為設有高低差的嵌合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任一項之攝影鏡頭單 元,其中,前述鏡室承座的內部保持有複數個鏡頭。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攝影鏡頭單元,其中,前述複數個鏡頭具有定位部,用來對該複數個鏡頭相互做位置校準。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任一項之攝影鏡頭單元,其中,前述鏡室承座係由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液晶聚合)樹脂及PPA(Polyphthalamide,聚鄰苯二甲醯胺)樹脂的至少一者所形成。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任一項之攝影鏡頭單元,其中,前述濾鏡,係在玻璃材料所形成之基板上形成遮蔽紅外線之濾光膜而成。
  12. 一種攝影鏡頭單元之製造方法,係為具備鏡頭、濾鏡、以及將前述鏡頭與前述濾鏡保持於內部之鏡室承座的攝影鏡頭單元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具備:藉由第1模具與第2模具來保持前述鏡頭與前述濾鏡,同時在前述鏡頭及前述濾鏡的周圍形成成形空間之製程;及於前述成形空間內充填樹脂並令其凝固,藉此使前述鏡室承座構件成形,而將前述鏡頭及前述濾鏡保持在其內部之製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攝影鏡頭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於前述鏡頭及前述濾鏡的周圍形成成形空間時,係在前述鏡頭與前述濾鏡之間配置密封部,該密封部將前述鏡頭與前述濾鏡所包夾之內部空間予以密封。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13項之攝影鏡頭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將前述第1模具與前述第2模具閉模以形成前述成形空間之前,先將前述鏡頭保持於第1模具,且將前述濾鏡保持於第2模具。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4項任一項之攝影鏡頭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第1模具與前述第2模具的至少一者具有變位機構,其係用來調整前述鏡頭與前述濾鏡的至少一者之模具開閉方向的位置。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5項任一項之攝影鏡頭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第1模具與前述第2模具的至少一者具有固定機構,其係以負壓吸附前述鏡頭與前述濾鏡的至少一者以將其保持住。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6項任一項之攝影鏡頭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第1模具與前述第2模具的至少一者具有定位保持部,其係於保持前述鏡頭與前述濾鏡的至少一者時,進行對模具之定位。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7項任一項之攝影鏡頭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係利用安裝治具,將前述鏡頭與前述濾鏡一面定位一面安裝至開模狀態下的前述第1模具與前述第2模具的至少一者。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8項任一項之攝影鏡頭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鏡頭與前述濾鏡係在預組裝好的狀態下,安裝至前述第1模具與前述第2模具的至少一者。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9項任一項之攝影鏡頭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為了將第1鏡頭與第2鏡頭保持於前述鏡室承座內部,係令前述第1模具保持住前述第1鏡頭,前述第2模具保持住前述第2鏡頭與前述濾鏡的預組裝體,再將前述第1模具與前述第2模具合模,而令前述第1鏡頭與前述第2鏡頭抵接。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20項任一項之攝影鏡頭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鏡室承座係由LCP樹脂及PPA樹脂的至少一者所形成。
TW101110581A 2011-03-28 2012-03-27 攝影鏡頭單元及其製造方法 TWI5212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0984 2011-03-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5640A true TW201305640A (zh) 2013-02-01
TWI521252B TWI521252B (zh) 2016-02-11

Family

ID=46931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0581A TWI521252B (zh) 2011-03-28 2012-03-27 攝影鏡頭單元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32277B2 (zh)
JP (1) JP5910628B2 (zh)
CN (1) CN103460101B (zh)
TW (1) TWI521252B (zh)
WO (1) WO20121334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1428B (zh) * 2010-09-30 2016-10-01 柯尼卡美能達精密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
CN107005630A (zh) * 2014-11-27 2017-08-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拍摄装置
CN106896463B (zh) * 2015-12-17 2020-07-31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车载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镜头
DE102017206633A1 (de) * 2017-04-20 2018-10-25 Robert Bosch Gmbh Bildaufnahmeeinheit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Bildaufnahmeeinheit
CN109093989B (zh) * 2017-06-21 2020-12-15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气密性检测和热压包边装置及其方法
TWI623777B (zh) * 2017-07-06 2018-05-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鏡、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KR102361050B1 (ko) * 2017-08-22 2022-02-1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및 제조장치
JP7146376B2 (ja) * 2017-08-31 2022-10-04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TWI689750B (zh) 2019-03-20 2020-04-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US11850811B1 (en) 2019-06-18 2023-12-26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Monolithic compound le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09267A (ja) * 2004-01-21 2005-08-04 Canon Inc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
JP2004266844A (ja) 2004-03-26 2004-09-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47020B2 (ja) * 2005-01-19 2011-12-28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
JP2006276463A (ja) * 2005-03-29 2006-10-12 Sharp Corp 光学装置用モジュール及び光学装置用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6284991A (ja) 2005-04-01 2006-10-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4673721B2 (ja) * 2005-10-21 2011-04-20 富士通セミコンダクタ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99508B2 (ja) * 2007-03-20 2012-08-15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2009003073A (ja) * 2007-06-20 2009-01-08 Hitachi Maxell Ltd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台座マウント及び撮像装置
JP2009075270A (ja) * 2007-09-19 2009-04-09 Hitachi Maxell Ltd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WO2009008259A1 (ja) * 2007-07-09 2009-01-1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TWI364624B (en) * 2007-08-27 2012-05-21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Lens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9071631A (ja) 2007-09-13 2009-04-02 Agc Matex Co Ltd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10213060A (ja) * 2009-03-11 2010-09-24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16215A1 (en) 2014-01-16
CN103460101A (zh) 2013-12-18
TWI521252B (zh) 2016-02-11
WO2012133464A1 (ja) 2012-10-04
US9632277B2 (en) 2017-04-25
JP5910628B2 (ja) 2016-04-27
CN103460101B (zh) 2016-08-17
JPWO2012133464A1 (ja) 2014-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1252B (zh) 攝影鏡頭單元及其製造方法
JP6627933B2 (ja)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
TWI544248B (zh) 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以及攝像透鏡單元
US8670055B2 (en) Image pickup lens, camera module using the same, image pickup len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camera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551428B (zh) 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
JP5812521B2 (ja) 複眼ユニット
TW201806087A (zh) 攝像模組及其模塑電路板元件與製造方法
WO2012133451A1 (ja)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
WO2019015692A1 (zh) 摄像模组及其支座、感光装置和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EP2400332A1 (en) Lens unit, aligning method, image pickup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mage pickup device
JP2002148501A (ja) ホルダ付きモールドレンズ
WO2013047653A1 (ja)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5637215B2 (ja)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
JP5835338B2 (ja)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08159823A (ja) 固体撮像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23077776A (ja) 撮像装置
JP2012103624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