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01236A - 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01236A
TW201301236A TW101117450A TW101117450A TW201301236A TW 201301236 A TW201301236 A TW 201301236A TW 101117450 A TW101117450 A TW 101117450A TW 101117450 A TW101117450 A TW 101117450A TW 201301236 A TW201301236 A TW 20130123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light
red
color
blu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74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ajime Akimoto
Kenta Kajiyama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Eas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East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East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3012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123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0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 G09G3/3413Details of control of colour illumination sourc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007Display of intermediate tones
    • G09G3/2018Display of intermediate tones by time modulation using two or more time intervals
    • G09G3/2022Display of intermediate tones by time modulation using two or more time intervals using sub-fram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3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actuated by an electric field and being other than liquid crystal devices and electrochromic devic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3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actuated by an electric field and being other than liquid crystal devices and electrochromic devices
    • G09G3/34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actuated by an electric field and being other than liquid crystal devices and electrochromic devices based on modulation of the reflection angle, e.g. micromirro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35Field-sequential colour display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47Flicker reduction other than flicker reduction circuits used for single beam cathode-ray tub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10Special adaptations of display systems for operation with variable im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顯示裝置包括:光源102,其獨立地發出不同之複數個主波長之光;發光控制部104,其於1訊框期間內之複數個時間寬度即各子訊框中,使上述光源發出上述不同之複數個主波長中之一個主波長之光;顯示面板101,其於各像素中控制自上述光源照射之光之穿透;及顯示控制部103,其對上述各像素,進行與灰階值相應之光之穿透的控制;且上述發光控制部係藉由基於算出用時間進行加權而得之發光量來進行上述第1子訊框中之上述第1主波長之發光,該算出用時間包含第1區間,即,使不同之複數個主波長之光中之一個即第1主波長發光之第1子訊框、與於上述第1子訊框之後接著使上述第1主波長發光之第2子訊框之間的區間。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顯示裝置。
液晶顯示器係於各像素中設置液晶快門,並於各像素中設置彩色濾光片,藉由使自設置於後方之白色背光光源射出之光選擇性地穿透液晶快門與彩色濾光片而顯示彩色圖像,但存在為了高精細化而必需進行微細加工製程之課題。其原因在於:為了彩色化,而不得不於每個像素中設置與彩色濾光片之R(紅)G(綠)B(藍)3色對應之3個像素。於單板彩色投影儀等中,係使用所謂場序顯示方式:並不設置此種3個像素,而是使用彩色濾光片旋轉圓盤來依序生成RGB(Red Green Blue,紅綠藍)三色之照射光,由使用液晶或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微機電系統)快門等之像素而調變射出光從而依序生成3色之圖像。
然而,已知該場序顯示方式存在如下之問題:於顯示動態圖像時RGB三色之顏色分解而被視認之色分解(此外亦可稱為色分裂、色分解、色分割等,此處統一表達為色分解)。
關於用以解決該色分解之手段,利用圖32對第1先前技術進行說明。圖32係第1先前技術中之動態影像顯示之示意圖,橫軸上標示出畫面上之X座標之位置,縱軸上標示出時間,圖中表示藉由場序方式顯示之白色影像沿X方向移動之情況。於本先前技術中,為了避免於白色之動態影 像之前後產生特定之著色的色分解,於每1訊框中使RGB以不同順序發光。此種先前技術詳細地記載於日本專利特開平8-248381號公報及日本專利特開2002-223453號公報中。
又,圖34中表示出第2先前技術之場序方式中之、橫軸上標示出時間縱軸上標示出亮度的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於本先前技術中,為了使各色之亮燈頻率更高速化且避免色分解,而於每1訊框中使進而追加之色發光。再者,於圖34中,每3訊框為一個發光週期,故而此處為了方便起見,將R(紅)色發光2次之訊框設為第1訊框,將G(綠)與B(藍)發光2次之訊框分別設為第2訊框及第3訊框,對此,於圖35之說明中會再次進行敍述。此種先前技術詳細地記載於日本專利特開2007-206698號公報之第2實施形態中。
圖33係關於圖32所示之第1先前技術,於橫軸上標示出時間,作為一例表示出R(紅)色之光源之亮燈時序的亮燈時序圖,為了易於理解,亦將G(綠)與B(藍)色之光源之進行亮燈之時序以虛線一併記載。又,因每3訊框為一個發光週期,故而此處為了方便起見,將以R(紅)開始之訊框設為第1訊框,以G(綠)與B(藍)開始之訊框分別設為第2訊框及第3訊框。
此處,若俯視R(紅)色之光源之亮燈時序,則可知R(紅)色之光源之亮燈偏向第3訊框。即,R(紅)色之光源係以訊 框頻率之1/3為頻率,且於每第3訊框中時間平均之亮度變高。為了使閃爍雜訊不引起人們之注意,訊框頻率例如設定為60 Hz,以其1/3之頻率即20 Hz反覆之亮度信號易於被人們之眼睛識別。因此,於使用了第1先前技術之顯示器中,會產生如下之課題:觀察者在顯示於畫面中之R(紅)色中視認出訊框頻率之1/3之頻率的低頻閃爍雜訊,從而識別出顯著之畫質之劣化。此現象於G(綠)與B(藍)色中亦相同。
上述課題於圖34所示之第2先前技術中亦同樣地會產生。圖35係關於圖34所示之第2先前技術,作為一例僅抽出R(紅)色之光源之亮燈之亮燈時序圖。再者G(綠)與B(藍)色之光源之亮燈時序與亮度亦同樣地容易根據圖34求出,故而此處為了簡化而省略說明。於圖34、圖35中每3訊框為一個發光週期,故而此處為了方便起見,將R(紅)色發光2次之訊框設為第1訊框,將G(綠)發光2次之訊框及B(藍)發光2次之訊框分別設為第2訊框及第3訊框。
於該第2先前技術中,若與第1先前技術同樣地俯視R(紅)色之光源之亮燈時序,亦可知R(紅)色之光源之亮燈偏向第1訊框之後半,另一方面於第3訊框之前半較為稀疏。於第2先前技術中,只要使發光次數較訊框頻率更大便可減少閃爍。然而,藉由我們的試驗可發現:人們所視認的實際上並非以訊框為單位之圖像而是連續之一連串之發光,因此,若存在訊框頻率以下之頻率之發光成分則人們會識別出閃爍雜訊。訊框頻率以下之頻率之發光成分之有 無係與消除每個各訊框之亮度差為完全不同之概念。因而,即便適用第2先前技術,R(紅)色之光源亦以訊框頻率之1/3之頻率,且亮度於每第1訊框之後半變高。如上所述以訊框頻率之1/3之頻率(例如20 Hz)反覆之亮度信號易於被人們之眼睛識別。因此,於使用了第2先前技術之顯示器中,亦會產生如下之課題:觀察者在顯示於畫面中之R(紅)色中視認出訊框頻率之1/3之頻率之低頻閃爍雜訊,從而識別出顯著之畫質之劣化。此現象於G(綠)與B(藍)色中亦依然相同。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情況而進行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於場序方式中抑制低於訊框頻率之頻率之閃爍雜訊的顯示裝置。
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之特徵在於包括:光源,其獨立地發出不同之複數個主波長之光;發光控制部,其於一畫面之顯示期間即1訊框之期間中之複數個時間寬度即子訊框之各者中,使上述光源連續地發出上述不同之複數個主波長中之一個主波長之光;顯示面板,其於各像素中控制自上述光源照射之光之穿透;及顯示控制部,其對上述顯示面板之上述各像素,控制與灰階值相應之光之穿透;且,上述發光控制部係藉由基於算出用時間而加權而得之發光量來進行上述第1子訊框中之上述第1主波長之發光、或進行上述第2子訊框中之上述第1主波長之發光,該算出用時間包含第1區間,即,使不同之複數個主波長之光中之一個即第1主波長發光之第1子訊框、與於上述第1子訊框之後 接著使上述第1主波長發光之第2子訊框之間的區間。
又,於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中,上述算出用時間中亦可進而包含第2區間,即上述第1子訊框與上述第1子訊框之前一個之使上述第1主波長發光的第3子訊框之間的區間。
又,於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中,上述區間可設定為處於自發出相同主波長之光的相鄰之子訊框之間的非發光期間之時間間隔至上述相鄰之子訊框的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之範圍內的時間間隔。
又,於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中,上述區間可設定為發出相同主波長之光的相鄰之子訊框的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
又,於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中,上述區間可設定為發出相同主波長之光的相鄰之子訊框之間的非發光期間之時間間隔。
又,於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中,上述加權而得之發光量為亮度,且上述發光控制部亦可以與上述算出用時間之大小成正比之方式進行加權,而不使特定之訊框數之合計之發光量改變。此處,「亮度」例如包含藉由使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高速地亮滅而使視覺上之亮度變化之含義。
又,於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中,上述1訊框可包括由R(紅)G(綠)B(藍)3色組成之3個子訊框。
又,於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中,上述1訊框可包括用於R(紅)G(綠)B(藍)3色之3個子訊框及R(紅)G(綠)B(藍)3色中之任一個子訊框的共計4個子訊框。
又,於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中,上述1訊框可包括6個子訊框。
又,於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中,上述1訊框中,亦可使發出以綠色範圍之波長為主波長之光的子訊框之配置為固定。
又,於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中,亦可使以上述綠色範圍之波長為主波長之光發光的子訊框之發光亮度週期性地變化。
又,於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中,上述1訊框中,可使子訊框以R(紅)G(綠)R(紅)B(藍)G(綠)R(紅)之順排列或反排列構成之訊框、子訊框係以B(藍)G(綠)B(藍)R(紅)G(綠)B(藍)之順排列或反排列構成之訊框交替地反覆。
又,於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中,於上述1訊框中,可使子訊框以R(紅)G(綠)R(紅)B(藍)G(綠)R(紅)之順排列或反排列構成之訊框、與子訊框以B(藍)G(綠)R(紅)B(藍)G(綠)B(藍)之順排列或反排列構成之訊框交替地反覆。
又,於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中,上述顯示面板亦可藉由控制使光穿透之時間而進行與灰階值相應之發光。
又,於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中,上述顯示面板亦可為使用藉由控制使光穿透之時間而進行與灰階值相應之發光之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微機電系統)快門者。
又,於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中,上述顯示面板亦可為使用藉由控制使光穿透之時間而進行與灰階值相應之發光之 DMD(Digital Mirror Device,數位微鏡元件)快門者。
又,於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中,上述顯示面板亦可為使用藉由控制穿透光之亮度而使與灰階值相應之光穿透之液晶快門者。
又,於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中,上述光源亦可為使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者,且發光亮度之控制係藉由使上述LED亮滅而進行。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利用圖1~圖5,針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依序說明其構成及動作。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圖像顯示裝置100之系統構成圖。系統控制電路105連接於顯示器控制電路103及發光控制電路104,系統控制電路105經由面板控制線106而連接於顯示面板101,發光控制電路104連接於背光光源102。系統控制電路105將對應於顯示圖像之圖像資料與顯示面板101之驅動時序發送至顯示器控制電路103,將與顯示面板101之驅動同步地使背光光源102發出RGB 3色中之任一種光的時序發送至發光控制電路104。顯示器控制電路103及發光控制電路104接收該等信號後,並分別將顯示面板101及背光光源102之驅動所必需之信號發送至顯示面板101及背光光源102。
圖2係顯示面板101之構成圖。於顯示面板101之顯示區域內像素111配置於矩陣上,且於像素111上沿列方向連接 有掃描線112、沿行方向連接有信號線113。於掃描線112之一端連接有掃描線掃描電路(SEL)115,於信號線113之一端設置有信號輸入電路(Digital Data Driver)114。再者,掃描線掃描電路115係藉由信號輸入電路114而控制,將面板控制線106輸入至信號輸入電路114。
若自面板控制線106向顯示面板101輸入圖像資料與驅動時序,則信號輸入電路114一面以特定之時序控制掃描線掃描電路115一面將數位圖像資料輸入至信號線113。各像素111係藉由掃描線112而由掃描線掃描電路115控制動作,以特定之時序自信號線113取得或顯示數位圖像資料。
於圖3中,表示出像素111之構成。像素111包括: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電晶體)開關121,其閘極連接於掃描線112且汲極/源極端子之一端連接於信號線113;信號保持電容122,其設置於TFT開關121之汲極/源極端子之另一端與共通電極124之間;及光學調變元件(Elastic Light Modulator)123,其連接於信號保持電容122之兩端。
若掃描線112使所選擇之像素111之TFT開關121處於接通狀態,則寫入至信號線113中之數位圖像資料即高電壓或低電壓寫入至信號保持電容122中,且於掃描線112使TFT開關121處於斷開狀態之後亦保持該信號電壓。寫入至信號保持電容122中之高電壓或低電壓輸入至光學調變元件123,光學調變元件123藉由該信號電壓而控制對於背光光源102之遮光之有無。此處,光學調變元件123對接通與斷 開進行二值化控制,且藉由數位圖像資料之位元加權而對每一位元之發光期間進行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脈寬調變)調變,由此可設定為8位元之灰階顯示。再者,光學調變元件123係使用利用了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技術之光學快門而形成,關於其詳細之構造與灰階顯示動作詳細地記載於專利文獻4及專利文獻5等中。
此處,各像素111不具有彩色濾光片等色分解機構,本實施形態係藉由依序變更背光光源102之發光色之所謂場序顯示方式而控制發色。
圖4A係第1實施形態中之僅R(紅)色光源之亮燈時序圖。該第1實施形態中之各光源之亮燈係於時序上與利用圖32或圖33所示之第1先前技術中之時序相同。省略關於圖33中所記載之G(綠)與B(藍)之亮燈之記載。再者,此處,第1實施形態中之像素如上所述由數位驅動,故而圖4A中所記載之矩形之子訊框實際上包括針對8位元之每個位元對發光期間進行加權而得之8個獨立之發光期間,但此處為了使說明易於理解而將8位元合起來表現為1個子訊框。
於圖4A中,亦以每3訊框為一個發光週期,故而為了方便起見,將以R(紅)開始之訊框設為第1訊框、以G(綠)與B(藍)開始之訊框分別設為第2訊框及第3訊框。此處,下述加權係數中使用之算出用時間係基於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而定義,第1訊框之R(紅)色發光與第2訊框之R(紅)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5/3(F)。再者,此處規定1 (F)表示1訊框期間。同樣地第2訊框之R(紅)色發光與第3訊框之R(紅)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2/3(F),第3訊框之R(紅)色發光與下個第1訊框之R(紅)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2/3(F)。此後之時間間隔亦相同。
圖4B係關於第1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橫軸與圖4A相同,縱軸上標示出發光亮度。此處,於圖4B所示之發光亮度時序圖中,逐個地以矩形表現之子訊框實際上包括藉由顯示面板101針對每一位元對發光期間進行加權而得之8個獨立之發光期間,且意味著於背光光源102之發光中,包含8個獨立之發光期間之發光一致而調整成標示於亮度軸上之亮度。此處,各色之發光亮度係基於由與其前後之發出相同顏色光之子訊框的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之和而定義之算出用時間,且以於連續之3(F)中整體之發光量不變之方式進行加權。具體而言,第2訊框中之R(紅)色發光之前後之發光間隔,係以各者之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計,前為5/3(F),後為2/3(F),故而算出用時間係兩者之和即7/3(F),將其1/2(平均)即7/6設為加權係數。又,同樣,第3訊框中之R(紅)色發光之前後之發光間隔為2/3(F)與2/3(F),求出算出用時間為兩者之和即4/3(F),將其之1/2(平均)即2/3設為加權係數。圖4B中之發光亮度係藉由將以此方式求出之發光間隔設定為相對於各者之發光之加權係數而獲得者。
圖5係關於以此方式求出之R(紅)、G(綠)、B(藍)3色之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各訊框中之各色之發光亮度於每個 訊框中均不同,但人們所視認的並非以訊框為單位之圖像而是連續之一連串之發光,故而不會產生特別的問題。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如上所述對亮度進行加權而將訊框頻率以下之頻率之發光成分消除,從而可使因R(紅)、G(綠)、B(藍)之各發光色而產生之低頻閃爍雜訊處於知覺極限以下。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針對每個訊框變更R(紅)、G(綠)、B(藍)之發光順序,故而亦可獲得抑制對於動態圖像之色分解之效果。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利用由矽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規模積體電路)所構成之信號輸入電路114與掃描線掃描電路115來驅動由設置於玻璃基板上之TFT電路所構成之像素111,但本發明之應用並不限於此種構成,於將該等電路要素籠統地於單一之絕緣透明基板上由TFT所構成之情形時、或包含像素而於SOI(Silicon On Insulator)基板上藉由單晶Si元件實現之情形時等,亦可於無損本發明之宗旨之範圍內適用。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為8位元顯示,但於無損本發明之宗旨之範圍內,亦可容易地應用6位元或其他位元數。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基於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對用於加權係數之算出用時間進行了定義,但只要發光期間相同,便亦可定義為發光開始位置與發光開始位置之期間、或發光結束位置與發光結束位置之期間。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光學調變元件123係使用利用了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技術之光學快門 而形成,但本發明並不特別依存於光學調變元件123之構成方法,故而亦可適用DMD(Digital Mirror Device,數位微鏡元件)或其他光學調變元件構造。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直接控制亮度而進行R(紅)、G(綠)、B(藍)之各發光期間之發光量之調整,但亦可藉由調變發光期間來進行相同之發光量之調整。例如,使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作為背光光源,可不改變LED之發光電流,而僅藉由高速地使其亮滅之時序控制來控制發光量(亮度)。於該情形時,儘管LED發光時序控制程式變得複雜,但LED驅動電路可更加簡化。此處,藉由利用發光控制電路104使LED高速地亮滅而進行之發光量控制亦包含於控制「亮度」之含義中。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對R(紅)、G(綠)、B(藍)3種發光進行了處理,但即便於發光色包含W(白)或Y(黃)等其他顏色之情形時,亦可適用本實施形態之技術思想。
如上之變更並不限於本實施形態,對於下述實施形態亦可適用。
[第2實施形態]
關於第2實施形態之圖像顯示裝置之系統構成、顯示面板之構成、像素之構成,因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者相同,故省略其說明。
圖6A係本第2實施形態中之僅R(紅)色光源之亮燈時序圖,關於該等亮燈時序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於第2實施形態中,用於加權係數之算出用時間係基於非發光期間之 時間間隔而定義,非發光期間之時間間隔於第1訊框之R(紅)色發光與第2訊框之R(紅)色發光中為4/3(F)。同樣地,第2訊框之R(紅)色發光與第3訊框之R(紅)色發光之間的非發光期間的時間間隔為1/3(F),第3訊框之R(紅)色發光與下個第1訊框之R(紅)色發光之間的非發光期間的時間間隔為1/3(F)。此後之時間間隔亦相同。
圖6B係關於第2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橫軸與圖6A相同,但縱軸上標示出發光亮度。此處,各色之發光亮度係基於藉由與其前後之發出相同顏色光之子訊框之間的非發光期間的時間間隔之和而定義之算出用時間,以於連續之3(F)中整體之發光量不變之方式加權。具體而言,第2訊框中之R(紅)色發光之前後的發光間隔係,於各者之非發光期間之時間間隔中之前時間間隔為4/3(F),後時間間隔為1/3(F),故而算出用時間為兩者之和即5/3(F)。又,同樣,第3訊框中之R(紅)色發光之前後的發光間隔為1/3(F)與1/3(F),求出算出用時間為兩者之和即2/3(F)。加權係數係以於連續之3(F)中整體之發光量不變之方式,設定為其等之3/4倍之5/4、1/2。圖4B中之發光亮度係以此方式藉由將發光間隔設定為相對於各者之發光之加權係數而獲得者。
圖7係關於以此方式求出之R(紅)、G(綠)、B(藍)3色之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各訊框中之各色之發光亮度於每個訊框中均不同,但人們所視認的並非以訊框為單位之圖像而是連續之一連串之發光,故而不會產生特別的問題。於 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如上所述對亮度進行加權而將訊框頻率以下之頻率之發光成分消除,從而可使因R(紅)、G(綠)、B(藍)之各發光色而產生之低頻閃爍雜訊處於知覺極限以下。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針對每個訊框變更R(紅)、G(綠)、B(藍)之發光順序,故而亦可獲得抑制相對於動態圖像之色分解之效果。
再者,以下對第1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權重與本第2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權重之不同進行說明。如上所述,於前者連續發光之期間亦放入計算中,於後者連續發光之期間未放入計算中。即,於前者發光係與瞬時進行者近似,但就人們之視覺特性而言,對於高亮度部分殘像變得極少,從而可知此為特別適合於高亮度之顯示灰階區域之近似。另一方面,於後者將發光期間除外而計算,但就人們之視覺特性而言,對於低亮度部分殘像增加,因而可知此為特別適合於低亮度之顯示灰階區域之近似。如此,較佳為,第1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權重與本第2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加權係數於圖像之中之高亮度部與低亮度部適當區分使用。然而,自系統之實用性之簡化之視點而言,一般較理想的是於考慮了顯示畫質之後,選擇兩者中之任一者、或固定為兩者之間的適當之值。
於第1實施形態中,使用相鄰之發出相同顏色之光之子訊框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於第2實施形態中,使用與相鄰之發出相同顏色之光之子訊框之間的非發光期間的時間間隔,但亦可使用處於該等時間間隔之間的範圍內的 時間間隔。於該情形時亦可進行相同之發光控制。
[第3實施形態]
關於本第3實施形態之圖像顯示裝置之系統構成、顯示面板之構成、像素之構成,因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者相同,故省略其說明。
圖8A係第3實施形態中之僅R(紅)色光源之亮燈時序圖,關於該等亮燈時序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如該圖所示,於第3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基於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而對用於加權係數之算出用時間進行定義,第1訊框之R(紅)色發光與第2訊框之R(紅)色發光之各者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5/3(F)。同樣地,第2訊框之R(紅)色發光與第3訊框之R(紅)色發光之各者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2/3(F),第3訊框之R(紅)色發光與下個第1訊框之R(紅)色發光之各者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2/3(F)。此後之時間間隔亦相同。
圖8B係關於本第3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橫軸與圖8A相同,縱軸上標示出發光亮度。此處,各色之發光亮度係基於藉由與其後之發出相同顏色光之子訊框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而定義之算出用時間,以於連續之3(F)中整體之發光量不變之方式進行加權。具體而言,各發光之加權係數係如下所述,即圖8A中所求出之至下個發光為止之發光中心間之間隔為算出用時間,關於第1訊框、第2訊框及第3訊框之各者之R(紅)色發光之加權係數依序為5/3、2/3及2/3。
圖9係關於以此方式求出之R(紅)、G(綠)、B(藍)3色之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各訊框中之各色之發光亮度於每個訊框中均不同,人們所視認的並非以訊框為單位之圖像而是連續之一連串之發光,故而不會產生特別的問題。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如上所述對亮度進行加權而將訊框頻率以下之頻率之發光成分消除,從而可使因R(紅)、G(綠)、B(藍)之各發光色而產生之低頻閃爍雜訊處於知覺極限以下。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針對每個訊框變更R(紅)、G(綠)、B(藍)之發光順序,故而亦可獲得抑制對於動態圖像之色分解之效果。
再者,以下對通過計算而求出第1、第2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權重與本第3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加權係數之方面的不同進行說明。如上所述,於第1、第2實施形態中將發光之前後之期間放入計算中,於後者僅考慮發光之後之期間而進行計算。於前者發光於時間平均上近似,但就人們之視覺特性而言於高照度環境下殘像變得極少,從而可知此為特別適合於在明亮環境下視認圖像之情形之近似。另一方面於後者計算發光於視覺上作為殘像而殘留之期間,但就人們之視覺特性而言於低照度環境下殘像顯著變大,從而可知此為特別適合於在在黑暗環境下視認圖像之情形之近似。如此,較佳為,第1、第2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權重與第3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加權係數之算出方法可變,且根據環境之明亮度而適當地區分使用。或者,於有必要系統性地將加權係數固定之情形時,較理想的是於考慮了顯 示圖像之使用方法或使用環境之後,選擇兩者中之任一者、或固定為兩者之間的適當之值。
[第4實施形態]
關於第4實施形態之圖像顯示裝置之系統構成、顯示面板之構成、像素之構成,因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者相同,故省略其說明。
圖10A係關於第4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第1訊框、第2訊框及第3訊框之定義係與圖34所示之第2先前技術中之定義相同。如該圖所示,於第4實施形態中,基於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而對加權係數中使用之算出用時間進行定義,第1訊框之後半之R(紅)色發光與第2訊框之R(紅)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1/2(F)。同樣地,第2訊框之R(紅)色發光與第3訊框之R(紅)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1(F),第3訊框之R(紅)色發光與下個第1訊框之前半之R(紅)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1(F),第1訊框之前半之R(紅)色發光與下個第1訊框之後半之R(紅)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1/2(F),此後之時間間隔亦相同。
圖10B係關於第4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此處,於第4實施形態中,於同一訊框內,複數次發出相同顏色光。如使用第1實施形態已說明般,各自以矩形表現之發光期間實際上包括藉由顯示面板101針對每一位元對發光期間進行加權而得之8個獨立之發光期間,但包含設置於圖10B中之同一訊框內之2組8個獨立之 發光期間之發光係意味著各者之亮度調整為縱軸上所示之值。此處,各色之發光亮度係基於與其前後之發出相同顏色光之子訊框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之和而定義之算出用時間,以於連續之3(F)中整體之發光量不變之方式進行加權。例如,第3訊框之R(紅)色發光之前後之發光間隔,係以各者之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計,前為1(F),後為1(F),故而算出用時間為兩者之和即2,加權係數為其之1/2(平均)即1。又,同樣,第1訊框之前半之R(紅)色發光之前後的發光間隔為1(F)與1/2(F),算出用時間為兩者之和即3/2(F),加權係數為其之1/2(平均)即3/4。第1訊框之後半之R(紅)色發光之前後的發光間隔為1/2(F)與1/2(F),算出用時間為兩者之和即1(F),加權係數為其之1/2(平均)即1/2。圖10B中之發光亮度係藉由將以此方式求出之發光間隔設定為相對於各者之發光之加權係數而獲得者。如以上所述,R(紅)色發光之各發光期間之發光亮度係以如下方式設定加權:第1訊框之前半為3/4、後半為1/2、第2訊框為3/4、第3訊框為1.0。
圖11A係關於第4實施形態中之G(綠)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第1訊框、第2訊框及第3訊框之定義與圖34所示之第2先前技術中之定義相同。如圖示所示,第1訊框之G(綠)色發光與第2訊框之G(綠)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1(F)。同樣地第2訊框之前半之G(綠)色發光與第2訊框之後半之G(綠)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1/2(F),第2訊框之後半之G(綠)色發光與下個第3訊框之G (綠)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3/4(F),第3訊框之G(綠)色發光與下個第1訊框之G(綠)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3/4(F),此後之時間間隔亦相同。
圖11B係關於本第4實施形態中之G(綠)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例如第1訊框之G(綠)色發光之前後之發光間隔係,以各者之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計,前為3/4(F),後為1(F),故而求出加權係數為兩者之和之1/2(平均)即7/8。又,同樣,第2訊框之前半之G(綠)色發光之前後的發光間隔為1(F)與1/2(F),故而求出加權係數為兩者之和之1/2(平均)即3/4,第2訊框之後半之G(綠)色發光之前後的發光間隔為1/2(F)與3/4(F),故而求出加權係數為兩者之和之1/2(平均)即5/8。圖11B中之發光亮度係藉由將以此方式求出之發光間隔設定為相對於各者之發光之加權係數而獲得者。如以上所述,G(綠)色發光之各發光期間之發光亮度係以如下方式加權:第1訊框為7/8、第2訊框之前半為3/4、後半為5/8、第3訊框為3/4。
圖12A係關於第4實施形態中之B(藍)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第1訊框、第2訊框及第3訊框之定義與圖34所示之第2先前技術中之定義相同。
如圖示所示,第1訊框之B(藍)色發光與第2訊框之B(藍)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3/4(F)。同樣地,第2訊框之B(藍)色發光與第3訊框之前半之B(藍)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3/4(F),第3訊框之前半之B(藍)色發光與第3訊框之後半之B(藍)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 為1/2(F),第3訊框之後半之B(藍)色發光與下個第1訊框之B(藍)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1(F),此後之時間間隔亦相同。
圖12B係關於本第4實施形態中之B(藍)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例如第2訊框之B(藍)色發光之前後之發光間隔於各者之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中前為3/4(F),後為3/4(F),故而求出加權係數為兩者之和之1/2(平均)即3/4。又,同樣,第3訊框之前半之B(藍)色發光之前後的發光間隔為3/4(F)與1/2(F),故而求出加權係數為兩者之和之1/2(平均)即5/8,第3訊框之後半之B(藍)色發光之前後的發光間隔為1/2(F)與1(F),故而求出加權係數為兩者之和之1/2(平均)即3/4。圖12B中之發光亮度係藉由將以此方式求出之發光間隔設定為相對於各者之發光之加權係數而獲得者。如以上所述,B(藍)色發光之各發光期間之發光亮度係以如下方式加權:第1訊框為7/8、第2訊框之前半為3/4、第3訊框之前半為5/8、後半為3/4。
圖13係關於以如上方式求出之R(紅)、G(綠)、B(藍)3色之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各訊框中之各色之發光亮度於每個訊框中均不同,但人們所視認的並非以訊框為單位之圖像而是連續之一連串之發光,故而不會產生特別的問題。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如上所述對亮度進行加權而將訊框頻率以下之頻率之發光成分消除,從而可使因R(紅)、G(綠)、B(藍)之各發光色而產生之低頻閃爍雜訊處於知覺極限以下。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針對每個訊框變更R (紅)、G(綠)、B(藍)之發光順序,故而亦可獲得抑制對於動態圖像之色分解之效果。
又,作為本實施形態之特徵,可列舉R(紅)色發光與G(綠)及B(藍)色發光之發光量之加權值上存在差異。此係由於圖34所示之第2先前技術中之R(紅)與G(綠)及B(藍)之發光順序不同所引起。特別是於各色之發光順序上無同一性之情形時,如本實施形態般各色之發光之發光量之加權值亦可產生不同。
[第5實施形態]
關於本第5實施形態之圖像顯示裝置之系統構成、顯示面板之構成、像素之構成,因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者相同,故省略其說明。
圖14係於場序顯示器中為了應對色分解而於此次所設計之發光順序。由包含R(紅)色發光、G(綠)色發光、B(藍)色發光之共計6個子訊框構成,使該等子訊框之發光順序於第奇數個第1訊框與第偶數個第2訊框中不同。具體而言,由「R(紅)、G(綠)、R(紅)、B(藍)、G(綠)、R(紅)」6個子訊框構成第1訊框,由「B(藍)、G(綠)、B(藍)、R(紅)、G(綠)、B(藍)」6個子訊框構成第2訊框。此處,於第5實施形態中,亦於同一訊框內,複數次發出相同顏色光。如使用第1實施形態所作之說明所述,逐個地以矩形表現之發光期間實際上包括針對每一位元對發光期間進行加權而得之8個獨立之發光期間。
此種子訊框構成係基於如下考察而設計。
1.由包含R(紅)色發光、G(綠)色發光、B(藍)色發光之共計6個子訊框構成1訊框。其原因在於:若過多增加子訊框,則信號資料之寫入頻率變大,信號寫入消耗電力過增。
2.關於G(綠)之子訊框,各訊框中之發光順序設定為相同。其原因在於:G(綠)作為亮度信號給視覺帶來之影響較大,故而若於訊框間變更G(綠)之子訊框之發光順序,則顯示於畫面上之物體之活動無法變得流暢。
3.第1個子訊框係設定為於第1訊框與第2訊框中R(紅)與B(藍)交替地發光,第2個子訊框係設定為G(綠)。其原因在於:藉此於第1個子訊框中產生之R(紅)與B(藍)之發光即便於動態圖像中亦可與其次之G(綠)適度地混合,從而變得大致無彩色。
4.第6個子訊框係設定為於第1訊框與第2訊框中R(紅)與B(藍)交替地發光,第5個子訊框係設定為G(綠)。其原因在於:藉此於第6個子訊框中產生之R(紅)與B(藍)之發光即便於動態圖像中亦可與其次之G(綠)適度地混合,從而變得大致無彩色。又,其原因亦在於:於第1個子訊框與第6個子訊框中動態圖像上所產生之色分解大致成為相同顏色,故而不會給觀察者帶來不適感。
5.若將訊框連續地排列,則於G(綠)之子訊框之間會有2個G(綠)以外之子訊框,此時之2個子訊框設定成一者為R(紅),另一者為B(藍)。其原因在於:若連續設置2個相同顏色之子訊框,則色閃爍變得極大。
作為滿足上述5個條件之子訊框排列,可考慮下表之4組。
此處,排列1與排列4、排列2與排列3分別係時間上之順序相反之組合。第5實施形態中之發光順序係使用上述中之排列1之實例。
圖15A係關於第5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亮燈時序圖。如該圖所示,第1訊框之第1個R(紅)色發光與第1訊框之第2個R(紅)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1/3(F)。同樣地,第1訊框之第2個R(紅)色發光與第1訊框之第3個R(紅)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1/2(F),第1訊框之第3個R(紅)色發光與第2訊框之R(紅)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2/3(F),第2訊框之R(紅)色發光與下個第1訊框之第1個R(紅)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1/2(F),此後之時間間隔亦相同。
圖15B係關於本第5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例如第1訊框之第2個R(紅)色發光之前後之發光間隔係,以各者之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計,前為 1/3(F),後為1/2(F),故而求出加權係數為兩者之和之1/2(平均)即5/12。又,同樣,第1訊框之第3個R(紅)色發光之前後的發光間隔為1/2(F)與2/3(F),故而求出加權係數為兩者之和之1/2(平均)即7/12。圖15B中之發光亮度係藉由將以如下相同方式所求出之發光間隔設定為相對於各者之發光之加權係數而獲得者。如以上所述,R(紅)色發光之各發光期間之發光亮度係以如下方式加權:第1訊框之第1個R(紅)色發光為5/12、第2個為5/12、第3個為7/12、第2訊框為7/12。
圖16A係關於第5實施形態中之B(藍)色光源之亮燈時序圖。如該圖所示,第1訊框之B(藍)色發光與第2訊框之第1個B(藍)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1/2(F)。同樣地,第2訊框之第1個B(藍)色發光與第2訊框之第2個B(藍)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1/3(F),第2訊框之第2個B(藍)色發光與第2訊框之第3個B(藍)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1/2(F),第2訊框之第3個B(藍)色發光與下個第1訊框之B(藍)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2/3(F),此後之時間間隔亦相同。
圖16B係關於本第5實施形態中之B(藍)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例如,第2訊框之第1個B(藍)色發光之前後之發光間隔於各者之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中前為1/2(F),後為1/3(F),故而求出加權係數為兩者之和之1/2(平均)即5/12。又,同樣,第2訊框之第3個B(藍)色發光之前後的發光間隔為1/2(F)與2/3(F),故而求出加權係數為兩者之和之 1/2(平均)即7/12。圖16B中之發光亮度係藉由將以下述相同方式所求出之發光間隔設定為相對於各者之發光之加權係數而獲得者。如以上所述,B(藍)色發光之各發光期間之發光亮度係以如下方式加權:第1訊框之B(藍)色發光為7/12、第2訊框之第1個為5/12、第2個為5/12、第3個為7/12。
圖17係關於以如上方式求出之R(紅)、G(綠)、B(藍)3色之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G(綠)光源之發光之各訊框中之時序相同,故而無需特別地進行加權。各訊框中之各色之發光亮度於每個訊框中均不同,但人們所視認的並非以訊框為單位之圖像而是連續之一連串之發光,故而不會產生特別的問題。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如上所述對亮度進行加權而將訊框頻率以下之頻率之發光成分消除,從而可使因R(紅)、G(綠)、B(藍)之各發光色而產生之低頻閃爍雜訊處於知覺極限以下。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包含抑制對於動態圖像之色分解之效果,可獲得有上文所記載之1.~5.項目之效果。
再者,作為本實施形態之特徵,就各訊框之以相同時序發光之G(綠)色而言,由於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均相同,故而始終未對發光量進行加權。
再者,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中之發光順序為上述表1之4組子訊框排列中之排列1之實例,此處排列4之實例與排列1之實例為時間上對稱之排列。從而,即便於選擇排列4之實例之情形時,亦可適用與本實施形態相同之權 重。
[第6實施形態]
關於第6實施形態之圖像顯示裝置之系統構成、顯示面板之構成、像素之構成,因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者相同,故省略其說明。
圖18係關於第6實施形態中之R(紅)、G(綠)、B(藍)3色之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基本之發光順序、或R(紅)及B(藍)光源之發光亮度之權重及其效果與上述第5實施形態之圖17中之內容相同,故而此處省略其說明。
與第5實施形態比較之情形時,本第6實施形態之差異係,特別對於G(綠)色發光以新的宗旨進行發光亮度之加權。如第5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G(綠)色於各訊框中以相同時序發光,故而未特別地進行加權。然而,於圖17中,作為因以本發明之宗旨抑制色閃爍而引起之副作用,於各訊框之前半,相對於R(紅)、B(藍)色發光而言G(綠)色發光之相對亮度變高,並且再者,於各訊框之後半,相對於R(紅)、B(藍)色發光而言G(綠)色發光之相對亮度變低。因此,有於動態圖像之前方稍偏MG(Magenta,紫紅),於後方稍偏G(綠),儘管很少但會產生色分解成分之虞。根據使用目的,即便容許極少之G(綠)色閃爍成分之產生,亦有必要優先地避免此種色分解,本第6實施形態針對此種用途而進行了改良。
於第6實施形態中,在各訊框之前半及後半,對G(綠)色發光之相對亮度進行調整以使其變得與R(紅)、B(藍)色之 發光相等。即,將各訊框之前半之3子訊框之亮度加權值統一為5/12,將後半之3子訊框之亮度加權值統一為7/12。藉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反倒會產生極少之G(綠)色閃爍成分,但取而代之可消除第5實施形態中所產生之副作用即於動態圖像之前方稍偏MG(紫紅)且於後方稍偏G(綠)地產生之少許之色分解成分。關於選擇第5實施形態與本第6實施形態中之哪一者抑或選擇兩者之間的值,只要根據用途進行選擇或調整即可。
[第7實施形態]
關於第7實施形態之圖像顯示裝置之系統構成、顯示面板之構成、像素之構成,因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者相同,故省略其說明。又,第7實施形態中之發光順序係與表1所示之第5實施形態中之發光順序相同之排列1之實例,故而此處省略關於發光順序之說明。
圖19A係關於本第7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發光時序圖。如該圖所示,第1訊框之第3個R(紅)色發光與第2訊框之R(紅)色發光之間的非發光期間的時間間隔為1/2(F)。同樣地,第2訊框之R(紅)色發光與第1訊框之第1個R(紅)色發光之間的非發光期間的時間間隔為1/3(F),第1訊框之第1個R(紅)色發光與第2個R(紅)色發光之間的非發光期間的時間間隔為1/6(F),此後之時間間隔亦相同。
圖19B係關於本第7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此處,各色之發光亮度基於藉由與其前後之發出相同顏色光之子訊框之間的非發光期間的時間間隔之和 而定義之算出用時間,以於連續之2(F)中整體之發光量不變之方式進行加權。具體而言,第2訊框之R(紅)色發光之前後之發光間隔係,以非發光期間之時間間隔計,前為1/2(F),後為1/3(F),故而求出加權係數為兩者之和之3/4倍即5/8。又,同樣,第1訊框之第1個R(紅)色發光之前後的發光間隔為4/12(F)與2/12(F),故而求出加權係數為兩者之和之3/4倍即3/8。圖19B中之發光亮度係藉由將以如下相同方式所求出之發光間隔設定為相對於各者之發光之加權係數而獲得者。如以上所述,R(紅)色之各發光期間之發光亮度係以如下方式加權:第1訊框之第1個R(紅)色發光為3/8、第2個為3/8、第3個為5/8、第2訊框為5/8。
圖20A係關於第7實施形態中之B(藍)色光源之發光時序圖。如該圖所示,第2訊框之第3個B(藍)色發光與第1訊框之B(藍)色發光之間的非發光期間的時間間隔為1/2(F)。同樣地,第1訊框之B(藍)色發光與第2訊框之第1個B(藍)色發光之間的非發光期間的時間間隔為1/3(F),第2訊框之第1個B(藍)色發光與第2訊框之第2個B(藍)色發光之間的非發光期間的時間間隔為1/6(F),此後之時間間隔亦相同。
圖20B係關於本第7實施形態中之B(藍)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例如,第1訊框之B(藍)色發光之前後之發光間隔係,以各者之非發光期間之時間間隔計,前為1/2(F),後為1/3(F),故而求出加權係數為兩者之和之3/4倍即5/8。又,同樣,第2訊框之第1個B(藍)色發光之前後的發光間隔為1/3(F)與1/6(F),故而求出加權係數為兩者之和之3/4 倍即3/8。圖20B中之發光亮度係藉由將以如下相同方式所求出之發光間隔設定為相對於各者之發光之加權係數而獲得者。如以上所述,B(藍)色之各發光期間之發光亮度係以如下方式加權:第1訊框之B(藍)色發光為5/8、第2訊框之第1個為3/8、第2個為3/8、第3個為5/8。
圖21係關於以如上方式求出之R(紅)、G(綠)、B(藍)3色之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G(綠)光源於各訊框中以相同時序發光,故而無需特別地進行加權。各訊框中之各色之發光亮度於每個訊框中均不同,但人們所視認的並非以訊框為單位之圖像而是連續之一連串之發光,故而不會產生特別的問題。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如上所述對亮度進行加權而將訊框頻率以下之頻率之發光成分消除,從而可使因R(紅)、G(綠)、B(藍)之各發光色而產生之低頻閃爍雜訊處於知覺極限以下。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包含抑制對於動態圖像之色分解之效果,可獲得有上文所記載之1.~5.項目之效果。
又,作為本實施形態之特徵,就各訊框之以相同時序發光之G(綠)色而言,由於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均相同,故而始終未對發光量進行加權。
再者,關於第5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權重與第7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加權係數之不同,與上文第2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述相同。即,前者為特別適於高亮度之顯示灰階區域之方法,後者為特別適於低亮度之顯示灰階區域之方法,故而第5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權重與本第7實施形態中所使 用之加權係數較佳為於圖像之中之高亮度部與低亮度部適當區分使用。然而,自系統之實用性之簡化之視點而言,一般較理想的是考慮到顯示畫質,而選擇兩者中之任一者、抑或固定為兩者之間的適當之值。
再者,如上所述,本第7實施形態中之發光順序為上述表1之4組子訊框排列中之排列1之實例,此處排列4之實例與排列1之實例為時間上對稱之排列。從而,即便於選擇排列4之實例之情形時,亦可適用與本實施形態相同之權重。
[第8實施形態]
關於第8實施形態之圖像顯示裝置之系統構成、顯示面板之構成、像素之構成,因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者相同,故省略其說明。
圖22係關於第6實施形態中之R(紅)、G(綠)、B(藍)3色之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基本之發光順序、或R(紅)及B(藍)光源之發光亮度之權重及其效果係與第7實施形態之圖21相同,故而省略其說明。
與第7實施形態比較之情形時,本第8實施形態之差異係,特別對於G(綠)色發光以新的宗旨進行發光亮度之加權。如第7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G(綠)色於各訊框中以相同時序發光,故而未特別地進行加權。然而,於圖21中,作為以本發明之宗旨抑制色閃爍而引起之副作用,於各訊框之前半,相對於R(紅)、B(藍)色發光而言G(綠)色發光之相對亮度變高,並且再者,於各訊框之後半相對於R (紅)、B(藍)色發光而言G(綠)色發光之相對亮度變低。因此,有於動態圖像之前方稍偏MG(紫紅),於後方稍偏G(綠),儘管很少但會產生色分解成分之虞。根據使用目的,即便容許極少之G(綠)色閃爍成分之產生,亦有必要優先地避免此種色分解,本第8實施形態即針對此種用途而進行了改良。
於第8實施形態中,在各訊框之前半及後半對G(綠)色發光之相對亮度進行調整以使其變得與R(紅)、B(藍)色之發光相等。即,將各訊框之前半之3子訊框之亮度加權值統一為3/8,將後半之3子訊框之亮度加權值統一為5/8。藉此,於本第8實施形態中反倒會產生極少之G(綠)色閃爍成分,但取而代之可消除第7實施形態中所產生之副作用即於動態圖像之前方稍偏MG(紫紅)且於後方稍偏G(綠)地產生之少許之色分解成分。關於選擇第7實施形態與本第8實施形態中之哪一者抑或選擇兩者之間的值,只要根據用途進行選擇或調整即可。
[第9實施形態]
關於第9實施形態之圖像顯示裝置之系統構成、顯示面板之構成、像素之構成,因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者相同,故省略其說明。
圖23係於場序顯示器中為了應對色分解而於此次所設計之第9實施形態中之亮燈時序圖。具體而言,由「R(紅)、G(綠)、R(紅)、B(藍)、G(綠)、R(紅)」6個子訊框構成第1訊框,由「B(藍)、G(綠)、R(紅)、B(藍)、G(綠)、B (藍)」6個子訊框構成第2訊框。該子訊框構成順序相當於上文第5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述之排列2之實例。
圖24A係關於第9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亮燈時序圖。如該圖所示,第1訊框之第1個R(紅)色發光與第1訊框之第2個R(紅)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1/3(F)。同樣地,第1訊框之第2個R(紅)色發光與第1訊框之第3個R(紅)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1/2(F),第1訊框之第3個R(紅)色發光與第2訊框之R(紅)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1/2(F),第2訊框之R(紅)色發光與下個第1訊框之第1個R(紅)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2/3(F),此後之時間間隔亦相同。
圖24B係關於本第9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例如,第1訊框之第2個R(紅)色發光之前後之發光間隔於各者之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中前為1/3(F),後為1/2(F),故而求出加權係數為兩者之和之1/2倍即5/12。又,同樣,第1訊框之第3個R(紅)色發光之前後的發光間隔為1/2(F)與1/2(F),故而求出加權係數為兩者之和之1/2倍即1/2。圖24B中之發光亮度係藉由將以下相同方式地求出之發光間隔設定為相對於各者之發光之加權係數而獲得者。如以上所述,R(紅)色發光之各發光期間之發光亮度係以如下方式加權:第1訊框之第1個R(紅)色發光為1/2、第2個為5/12、第3個為1/2、第2訊框為7/12。
圖25A係關於第9實施形態中之B(藍)色光源之亮燈時序圖。如該圖所示,第1訊框之B(藍)色發光與第2訊框之第1 個B(藍)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1/2(F)。同樣地,第2訊框之第1個B(藍)色發光與第2訊框之第2個B(藍)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1/2(F),第2訊框之第2個B(藍)色發光與第2訊框之第3個B(藍)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1/3(F),第2訊框之第3個B(藍)色發光與下個第1訊框之B(藍)色發光之發光中心間的時間間隔為2/3(F),此後之時間間隔亦相同。
圖25B係關於本第9實施形態中之B(藍)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例如第2訊框之第1個B(藍)色發光之前後之發光間隔係,以各者之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計,前為1/2(F),後為1/2(F),故而求出加權係數為兩者之和之1/2倍即1/2。又,同樣,第2訊框之第2個B(藍)色發光之前後的發光間隔為1/2(F)與1/3(F),故而求出加權係數為兩者之和之1/2倍即5/12。圖25B中之發光亮度係藉由將以下相同方式地求出之發光間隔設定為相對於各者之發光之加權係數而獲得者。如以上所述,B(藍)色發光之各發光期間之發光亮度係以如下方式加權:第1訊框之B(藍)色發光為7/12、第2訊框之第1個為1/2、第2個為5/12、第3個為1/2。
圖26係關於以如上方式求出之R(紅)、G(綠)、B(藍)3色之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G(綠)光源於各訊框中以相同時序發光,故而無需特別地進行加權。各訊框中之各色之發光亮度於每個訊框中均不同,但人們所視認的並非以訊框為單位之圖像而是連續之一連串之發光,故而不會產生 特別的問題。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如上所述對亮度進行加權而將訊框頻率以下之頻率之發光成分消除,從而可使因R(紅)、G(綠)、B(藍)之各發光色而產生之低頻閃爍雜訊處於知覺極限以下。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包含抑制對於動態圖像之色分解之效果,可獲得有上文第5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記載之1.~5.項目之效果。
又,作為本第9實施形態之特徵,就各訊框之以相同時序發光之G(綠)色發光而言,由於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均相同,故而未對發光量進行加權。
又,與第5實施形態比較,本第9實施形態中R(紅)、G(綠)、B(藍)3色之發光亮度之分佈較少,故而有對色閃爍雜訊之抑制更有利之優點。
再者,如上所述本第5實施形態中之發光順序為上述表1之4組子訊框排列中之排列2之實例,此處排列2之實例與排列3之實例為時間上對稱之排列。從而,即便於選擇排列3之實例之情形時,亦可適用與本第9實施形態相同之權重。
又,作為本第9實施形態之變形,可將各發光間之期間替換成各者之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而設定為非發光期間之時間間隔。關於此時之兩者之區分使用,與上文第7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加權係數之差別相同。即,一者為特別適宜於高亮度之顯示灰階區域之方法,另一者為特別適合於低亮度之顯示灰階區域之方法,故而較佳為前者與後者 係於圖像之中之高亮度部與低亮度部適當區分使用。然而,自系統之實用性之簡化之視點而言,一般較理想的是考慮到顯示畫質而選擇兩者中之任一者、抑或固定為兩者之間的適當之值。
[第10實施形態]
關於本第10實施形態之圖像顯示裝置之系統構成、顯示面板之構成、像素之構成,因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者相同,故此處省略其說明。又,關於本第10實施形態中之色控制方式,因與上述第6實施形態中之色控制方式相同,故亦省略其說明。與第6實施形態比較之情形時,本第10實施形態之特徵在於其數位信號之顯示動作,故而以下對此進行說明。
圖27A係關於第10實施形態中之R(紅)、G(綠)、B(藍)3色之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該圖因與上述第6實施形態之圖18相同故省略說明。
圖27B係表示圖27A中之第1訊框前半之R(紅)之發光期間即R發光期間701之位元分配期間之圖,圖27C係表示第1訊框後半及第2訊框後半之R(紅)之發光期間即R發光期間702之位元分配期間之圖。
圖27A中所記載之各個色之發光期間實際上包括針對每一位元對發光期間進行加權而得之8個獨立之發光期間,於本實施形態中,R發光期間701如圖27B所示,包括針對每一位元對發光期間進行加權而得之5-位元、6-位元、7-位元3個獨立之發光期間;R發光期間702如圖27C所示, 包括針對每一位元對發光期間進行加權而得之0-位元、1-位元、2-位元、3-位元、4-位元、5-一位元、6-位元、7-位元8個獨立之發光期間。
於第10實施形態中,除了可期待與第6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記載之效果相同之效果以外,還因於訊框前半之矩形之發光波形中未包含0-位元、1-位元、2-位元、3-位元、4-位元,故具有可減少向每訊框之像素之信號寫入之次數的新優勢。然而,必需注意此時訊框後半之矩形之發光波形中所含的0-位元、1-位元、2-位元、3-位元、4-位元之各發光亮度之權重變為1.0。又,此處關於訊框前半及後半兩者之發光期間所含之5-位元、6-位元、7-位元,為了減少與0-位元、1-位元、2-位元、3-位元、4-位元之亮度差之目的,而努力使得一面將亮度之平均值維持為1.0,一面形成取代亮度而將發光期間2分割成訊框前半與訊框後半之構成。確保背光光源即LED之發光電流值之控制範圍較大係因為其成為控制零件之成本上升壓力。於圖27C中,4-位元與5-位元之時間方向之長度一致即為了此目的。因此,儘管於圖27A中將前半之亮度記載為5/12,將後半之亮度記載為7/12,但圖27B及圖27C中所記載之各個5-位元、6-位元、7-位元之實際之亮度分別為上述之2倍之值即5/6及7/6。
如本第10實施形態般應用發光量之加權之概念,藉此可獲得減少向每訊框之像素之信號寫入之次數的新效果。
再者,於本第10實施形態中對發光量進行加權時亦主要 使用亮度,亦可取代亮度將發光期間用於發光量之加權中。
[第11實施形態]
第11實施形態之圖像顯示裝置之系統構成圖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者相同,故而省略其說明。
圖28係本發明之第11實施形態之圖像顯示裝置200之系統構成圖。系統控制電路205連接於顯示器控制電路203及發光控制電路204,系統控制電路205經由面板控制線206而連接於顯示面板201,發光控制電路204連接於背光光源202。系統控制電路205將對應於顯示圖像之圖像資料與顯示面板201之驅動時序發送至顯示器控制電路203,將與顯示面板201之驅動同步地使背光光源202發出RGB 3色中之任一種光的時序發送至發光控制電路204。顯示器控制電路203及發光控制電路204接收該等信號,並分別將顯示面板201及背光光源202之驅動時所必需之信號發送至顯示面板201及背光光源202。
圖29係第11實施形態之顯示面板201之構成圖。於顯示面板201之顯示區域內,像素231配置於矩陣上,且於像素231上沿列方向連接有掃描線212,沿行方向連接有信號線213。於掃描線212之一端連接有掃描線掃描電路215,於信號線213之一端設置有類比信號輸入電路232。再者,類比信號輸入電路232控制掃描線掃描電路215,向類比信號輸入電路232輸入面板控制線206。
若自面板控制線206向顯示面板201輸入圖像資料與驅動 時序,則類比信號輸入電路232一面以特定之時序控制掃描線掃描電路215一面將類比圖像信號電壓向信號線213輸入。各像素231係藉由掃描線212而由掃描線掃描電路215控制動作,以特定之時序自信號線213取得或顯示類比圖像信號電壓。
圖30係像素231之構成圖。像素231包括:閘極連接於掃描線212且汲極/源極端子之一端連接於信號線213之TFT開關241、及設置於TFT開關241之汲極/源極端子之另一端與共通電極244之間的液晶電容元件243。
若使掃描線212所選擇之像素231之TFT開關241處於接通狀態,則寫入至信號線213中之類比圖像資料即信號電壓被寫入至液晶電容元件243中,且於掃描線212使TFT開關241處於斷開狀態之後亦保持該信號電壓。藉由寫入至液晶電容元件243中之類比信號電壓,液晶電容元件243類比性地控制對於背光光源202之遮光量。再者,關於藉由液晶電容元件243對於背光光源202之遮光量之類比控制,係與公知之液晶顯示器之動作原理相同,故而省略其詳細之說明。
此處,各像素231不具有彩色濾光片等色分解機構,第11實施形態係藉由依序變更背光光源202之發光色之所謂場序顯示方式而控制發色。又,關於第11實施形態中之色控制方式,與利用圖4、圖5而說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方式相同,而不同之處在於:第1實施形態中,係設定為各發光期間實際上包括針對每個灰階位元進行加權而得之8個 獨立之發光期間,但藉由液晶快門且根據灰階值而類比性地控制光之穿透程度。
於本實施形態中亦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藉由對亮度進行加權而將訊框頻率以下之頻率之發光成分消除,從而可使因R(紅)、G(綠)、B(藍)之各發光色而產生之低頻閃爍雜訊處於知覺極限以下。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針對每個訊框變更R(紅)、G(綠)、B(藍)之發光順序,故而亦可獲得抑制對於動態圖像之色分解之效果。
[第12實施形態]
圖31係第12實施形態即網際網路圖像顯示裝置350之構成圖。經壓縮之圖像資料等自外部作為無線資料輸入至無線介面(I/F,Inter Face)電路352,無線I/F電路352之輸出經由I/O(Input/Output)電路353而連接於資料匯流排358。資料匯流排358上另外連接有微處理器(MPU,Microprocessor)354、顯示面板控制器356、幀記憶體357等。進而,顯示面板控制器356之輸出輸入至使用光學快門之圖像顯示裝置351。再者,於網際網路圖像顯示裝置350中進而設置有電源359。再者,此處使用有光學快門之圖像顯示裝置351具有與上文所述之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面板相同之構成及動作,故而此處省略其內部之構成及動作之記載。
其次,對第12實施形態之動作進行說明。首先,無線I/F電路352根據命令自外部取得已壓縮之圖像資料,經由I/O電路353將該圖像資料轉送至微處理器354及幀記憶體 357。微處理器354接收來自於用戶之命令操作,根據需要而驅動網際網路圖像顯示裝置350整體,對已壓縮之圖像資料進行解碼或信號處理、資訊顯示。此處,經過信號處理之圖像資料可暫時儲存於幀記憶體357中。
此處,於微處理器354發出顯示命令之情形時,按照該指示而自幀記憶體357經由顯示面板控制器356向圖像顯示裝置351輸入圖像資料,圖像顯示裝置351將所輸入之圖像資料即時地顯示。此時,顯示面板控制器356對為了同時顯示圖像而必需之特定之時序脈衝進行輸出控制。再者,關於圖像顯示裝置351使用該等信號將所輸入之圖像資料即時地顯示這一情況,係如第1實施形態之說明所述。再者,此處電源359中包含二次電池,供給驅動網際網路圖像顯示裝置350整體之電力。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以低成本提供一種能進行高畫質顯示且消耗電力較少之網際網路圖像顯示裝置350。
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圖像顯示器件,使用與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圖像顯示裝置100相同之圖像顯示裝置351,除此以外可使用其他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所記載之各種顯示裝置。
儘管已描述目前所思及之本發明的特定實施例,然應瞭解可對其進行各種修飾,且意欲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涵蓋屬於本發明精神及範疇內之所有該等修飾。
100‧‧‧圖像顯示裝置
101‧‧‧顯示面板
102‧‧‧背光光源
103‧‧‧顯示器控制電路
104‧‧‧發光控制電路
105‧‧‧系統控制電路
106‧‧‧面板控制線
111‧‧‧像素
112‧‧‧掃描線
113‧‧‧信號線
114‧‧‧信號輸入電路
115‧‧‧掃描線掃描電路
121‧‧‧TFT開關
122‧‧‧信號保持電容
123‧‧‧光學調變元件
124‧‧‧共通電極
200‧‧‧圖像顯示裝置
201‧‧‧顯示面板
202‧‧‧背光光源
203‧‧‧顯示器控制電路
204‧‧‧發光控制電路
205‧‧‧系統控制電路
206‧‧‧面板控制線
212‧‧‧掃描線
213‧‧‧信號線
215‧‧‧掃描線掃描電路
231‧‧‧像素
232‧‧‧類比信號輸入電路
241‧‧‧TFT開關
243‧‧‧液晶電容元件
244‧‧‧共通電極
350‧‧‧網際網路圖像顯示裝置
351‧‧‧圖像顯示裝置
352‧‧‧無線I/F電路
353‧‧‧I/O電路
354‧‧‧微處理器
356‧‧‧顯示面板控制器
357‧‧‧幀記憶體
358‧‧‧資料匯流排
359‧‧‧電源
701‧‧‧R發光期間
702‧‧‧R發光期間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圖像顯示裝置之系統構成 圖。
圖2係圖1之顯示面板之構成圖。
圖3係表示圖2之像素之構成之圖。
圖4A係第1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亮燈時序圖。
圖4B係關於第1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於縱軸上標示出發光亮度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5係第1實施形態之R(紅)、G(綠)、B(藍)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6A係第2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亮燈時序圖。
圖6B係第2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7係第2實施形態之R(紅)、G(綠)、B(藍)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8A係第3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亮燈時序圖。
圖8B係第3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9係第3實施形態之R(紅)、G(綠)、B(藍)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10A係關於圖34之R(紅)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10B係第4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11A係關於圖34之G(綠)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11B係第4實施形態中之G(綠)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12A係關於圖34之B(藍)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12B係第4實施形態中之B(藍)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13係第4實施形態之R(紅)、G(綠)、B(藍)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14係第5實施形態之R(紅)、G(綠)、B(藍)光源之亮燈時序圖。
圖15A係第5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亮燈時序圖。
圖15B係第5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16A係第5實施形態中之B(藍)色光源之亮燈時序圖。
圖16B係第5實施形態中之B(藍)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17係第5實施形態之R(紅)、G(綠)、B(藍)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18係第6實施形態之R(紅)、G(綠)、B(藍)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19A係第7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亮燈時序圖。
圖19B係第7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20A係第7實施形態中之B(藍)色光源之亮燈時序圖。
圖20B係第7實施形態中之B(藍)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21係第7實施形態之R(紅)、G(綠)、B(藍)光源之發光 亮度時序圖。
圖22係第8實施形態之R(紅)、G(綠)、B(藍)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23係第9實施形態之R(紅)、G(綠)、B(藍)光源之亮燈時序圖。
圖24A係第9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亮燈時序圖。
圖24B係第9實施形態中之R(紅)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25A係第9實施形態中之B(藍)色光源之亮燈時序圖。
圖25B係第9實施形態中之B(藍)色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26係第9實施形態之R(紅)、G(綠)、B(藍)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27A係第10實施形態之R(紅)、G(綠)、B(藍)光源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27B係表示第10實施形態之第1訊框前半之R(紅)之發光期間之位元分配期間之圖。
圖27C係表示第10實施形態之第1訊框後半及第2訊框後半之R(紅)之發光期間之位元分配期間之圖。
圖28係本發明之第11實施形態之圖像顯示裝置之系統構成圖。
圖29係圖28之顯示面板之構成圖。
圖30係表示圖29之像素之構成之圖。
圖31係本發明之第12實施形態之網際網路圖像顯示裝置 之系統構成圖。
圖32係第1先前技術之圖像顯示裝置中之動態影像顯示之示意圖。
圖33係第1先前技術之圖像顯示裝置中之R(紅)色亮燈時序圖。
圖34係第2先前技術之圖像顯示裝置中之發光亮度時序圖。
圖35係第2先前技術之圖像顯示裝置中之R(紅)色亮燈時序圖。
100‧‧‧圖像顯示裝置
101‧‧‧顯示面板
102‧‧‧背光光源
103‧‧‧顯示器控制電路
104‧‧‧發光控制電路
105‧‧‧系統控制電路
106‧‧‧面板控制線

Claims (18)

  1. 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光源,其獨立地發出不同之複數個主波長之光;發光控制部,其於一畫面之顯示期間即1訊框之期間中之複數個時間寬度即子訊框之各者中,使上述光源連續地發出上述不同之複數個主波長中之一個主波長之光;顯示面板,其於各像素中控制自上述光源照射之光之穿透;及顯示控制部,其對上述顯示面板之上述各像素,控制與灰階值相應之光之穿透;且上述發光控制部係藉由基於算出用時間加權而得之發光量來進行上述第1子訊框中之上述第1主波長之發光、或進行上述第2子訊框中之上述第1主波長之發光,該算出用時間包含第1區間,即,使不同之複數個主波長之光中之一個即第1主波長發光之第1子訊框、與於上述第1子訊框之後接著使上述第1主波長發光之第2子訊框之間的區間。
  2.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算出用時間中進而包含第2區間,即上述第1子訊框與上述第1子訊框之前一個之使上述第1主波長發光的第3子訊框之間的區間。
  3.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區間係處於自發出相同主波長之光的相鄰之子訊框之間的非發光期間之時間間隔至上述相鄰之子訊框的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之範 圍內的時間間隔。
  4.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區間係發出相同主波長之光的相鄰之子訊框之發光中心間之時間間隔。
  5.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區間係發出相同主波長之光的相鄰之子訊框之間的非發光期間之時間間隔。
  6.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加權而得之發光量為亮度,且上述發光控制部係以與上述算出用時間之大小成正比之方式進行加權,而不使特定之訊框數之合計之發光量改變。
  7.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1訊框包括R(紅)G(綠)B(藍)3色之3個子訊框。
  8.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1訊框包括用於R(紅)G(綠)B(藍)3色之3個子訊框及R(紅)G(綠)B(藍)3色中之任一個子訊框的共計4個子訊框。
  9.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1訊框包括6個子訊框。
  10.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於上述1訊框中,發出以綠色範圍之波長為主波長之光的子訊框之配置為固定。
  11. 如請求項10之顯示裝置,其中發出以上述綠色範圍之波長為主波長之光的子訊框之發光亮度週期性地變化。
  12.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於上述1訊框中,子訊框以R(紅)G(綠)R(紅)B(藍)G(綠)R(紅)之順排列或反排列構成之訊框、與子訊框以B(藍)G(綠)B(藍)R(紅)G(綠)B(藍)之 順排列或反排列構成之訊框交替地反覆。
  13.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於上述1訊框中,子訊框以R(紅)G(綠)R(紅)B(藍)G(綠)R(紅)之順排列或反排列構成之訊框、與子訊框以B(藍)G(綠)R(紅)B(藍)G(綠)B(藍)之順排列或反排列構成之訊框交替地反覆。
  14.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顯示面板係藉由控制使光穿透之時間而進行與灰階值相應之發光。
  15.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顯示面板係使用藉由控制使光穿透之時間而進行與灰階值相應之發光之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微機電系統)快門者。
  16.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顯示面板係使用藉由控制使光穿透之時間而進行與灰階值相應之發光之DMD(Digital Mirror Device,數位微鏡元件)快門者。
  17.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顯示面板係使用藉由控制穿透光之亮度而使與灰階值相應之光穿透之液晶快門者。
  18.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光源係使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者,且發光亮度之控制係藉由使上述LED亮滅而進行。
TW101117450A 2011-05-16 2012-05-16 顯示裝置 TW20130123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9737A JP2012242453A (ja) 2011-05-16 2011-05-16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1236A true TW201301236A (zh) 2013-01-01

Family

ID=46149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7450A TW201301236A (zh) 2011-05-16 2012-05-16 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8723900B2 (zh)
EP (1) EP2525346A3 (zh)
JP (1) JP2012242453A (zh)
KR (1) KR101315706B1 (zh)
CN (1) CN102855846A (zh)
TW (1) TW20130123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21860A1 (ja) * 2010-03-30 2011-10-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液晶表示方法
US9196189B2 (en) 2011-05-13 2015-11-24 Pixtronix, Inc. Display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generating images thereon
US20150228219A1 (en) * 2014-02-12 2015-08-13 Dolby Laboratories Licensing Corporation Dual Modulator Synchronization in a High Dynamic Range Display System
KR102289437B1 (ko) * 2014-11-14 2021-08-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US10018849B2 (en) * 2015-01-20 2018-07-10 Benq Materials Corporation One-way vision window system
JP6631273B2 (ja) * 2016-01-25 2020-0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投射装置
US20190204699A1 (en) * 2017-12-29 2019-07-04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WI817801B (zh) * 2020-07-31 2023-10-01 聯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顯示裝置的驅動方法以及顯示裝置
CN115273725B (zh) * 2022-08-24 2024-04-02 福建华佳彩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48381A (ja) * 1995-03-10 1996-09-27 Sony Corp 面順次カラー表示装置
JPH11338423A (ja) * 1998-05-15 1999-12-10 Internatl Business Mach Corp <Ibm> カラー表示方法、この表示方法に適するマトリックス駆動用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の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を含むpcシステム、並びに、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タイプ表示装置
JP2002223453A (ja) 2001-01-26 2002-08-09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カラー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カラー画像表示方法
JP3912999B2 (ja) * 2001-04-20 2007-05-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003287733A (ja) * 2002-03-28 2003-10-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JP2003295833A (ja) * 2002-03-29 2003-10-15 Nippon Hoso Kyokai <Nhk>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US7417782B2 (en) 2005-02-23 2008-08-26 Pixtronix,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patial light modulation
JP2005309134A (ja) 2004-04-22 2005-11-04 Hitachi Ltd 映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光源ユニット
JP2006047414A (ja) * 2004-07-30 2006-02-16 Olympus Corp カラー表示装置
TW200606492A (en) 2004-08-03 2006-02-16 Himax Tech Inc Displaying method for color-sequential display
US9158106B2 (en) 2005-02-23 2015-10-13 Pixtronix, Inc. Display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7304785B2 (en) 2005-02-23 2007-12-04 Pixtronix, Inc. Display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20070064008A1 (en) 2005-09-14 2007-03-22 Childers Winthrop D Image display system and method
KR101227602B1 (ko) * 2006-02-02 2013-01-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필드 순차형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TWI371013B (en) 2006-03-29 2012-08-21 Au Optronics Corp Liquid crystal device, method for displaying color image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light sources of a liquid crystal panel
JP2008165048A (ja) 2006-12-28 2008-07-17 Toshiba Corp カラー表示装置およびカラー表示方法
JP2008165126A (ja) 2007-01-05 2008-07-17 Seiko Epson Corp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ジェクタ
US8305387B2 (en) 2007-09-07 2012-11-0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Adaptive pulse-width modulated sequences for sequential color display systems
US20090135205A1 (en) * 2007-11-27 2009-05-28 Himax Display, Inc. Display method for color sequential display
TWI397047B (zh) 2008-08-13 2013-05-2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驅動裝置、驅動方法及使用其之液晶顯示器
TW201009787A (en) * 2008-08-19 2010-03-0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Method of sequential color display
US20100295865A1 (en) * 2009-05-22 2010-11-25 Himax Display, Inc. Display method and color sequential displa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25346A2 (en) 2012-11-21
JP2012242453A (ja) 2012-12-10
CN102855846A (zh) 2013-01-02
KR20120128108A (ko) 2012-11-26
US8723900B2 (en) 2014-05-13
EP2525346A3 (en) 2012-12-05
US20140204132A1 (en) 2014-07-24
KR101315706B1 (ko) 2013-10-10
US20120293572A1 (en) 2012-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301236A (zh) 顯示裝置
JP623955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8345172B2 (en) Video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 source driving method thereof
US8558781B2 (en) Color sequential display where each sub-frame is illuminated by a secondary color backlight followed by illumination with the complementary primary color backlight
KR101329967B1 (ko) 백 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장치 및 그의 구동방법
US9071800B2 (en) Display unit and displaying method for enhancing display image quality
US749901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000203B2 (ja) カラー表示装置
US2010011794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12212100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表示装置
WO2015186593A1 (ja) 表示装置
KR102126541B1 (ko) 액정 표시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CN109727581B (zh) 场序型图像显示装置及图像显示方法
KR101718382B1 (ko) 액정 표시장치와 이의 구동방법
TW201301247A (zh) 顯示裝置
KR20090007033A (ko) 액정표시장치와 그 구동방법
US20110063335A1 (en) Color-filterles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ing method thereof
KR100463868B1 (ko) 필드 시퀀셜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구동방법
KR101405253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 구동방법
KR100667061B1 (ko) 필드시퀀셜 액정표시장치의 구동방법
KR100658674B1 (ko) 백라이트 구동회로
KR20100019186A (ko) 액정 표시장치의 구동장치와 그 구동방법
KR102532108B1 (ko) 표시장치 및 표시장치의 구동 방법
CN115019736A (zh) 一种液晶显示器及其控制方法
JP2013044831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