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023008A - Image recognition method, image recogni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input/output apparatus - Google Patents

Image recognition method, image recogni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input/output apparatu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023008A
TW201023008A TW098125083A TW98125083A TW201023008A TW 201023008 A TW201023008 A TW 201023008A TW 098125083 A TW098125083 A TW 098125083A TW 98125083 A TW98125083 A TW 98125083A TW 201023008 A TW201023008 A TW 20102300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ata
image
receiving
image recogni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250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399674B (zh
Inventor
Kazunori Yamaguchi
Michiru Senda
Mitsuru Tateuchi
Tsutomu Harada
Ryoichi Tsuzak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023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230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96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967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20Image preprocessing
    • G06V10/28Quantising the image, e.g. histogram thresholding for discrimination between background and foreground patter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Description

201023008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種圖像辨識方&、圖像辨識裝置及圖像 輸入輸出裝置,尤其關於一種用以辨識動畫之方法及用以 • f施該方法之裝置’進—步關於—種既包含進行該類圖像 辨識方法之圖像輸入功能,又包含顯示功能之圖像輸入輸 '出裝置。 【先前技術】 ® 作為用以辨識顯示面附近之圖像的附圖像輸人功能之顯 不裝置,已提案例如鄰接於顯示像素而設有受光元件之構 成。於該類構成之顯示裝置,其中起因於外部環境變化或 裝置内部構成之雜訊對於輸入的受光圖像之辨識精度造成 甚大影響。 因此,提案一種將在使顯示面發光之狀態下所測定到之 党光量、與在未發光之狀態下所測定到之受光量的差,作 為於受光圖像固定發生之雜訊而算出,將此預先作為初始 ® 值而記憶,從其後之受光圖像減算初始值之方法。於該方 法中,獲得受光圖像時,亦算出在使顯示面發光之狀態下 所測疋到之受光量、與在未發光之狀態下所測定到之受光 量的差,從算出的值減算上述雜訊(初始值)。藉由該類方 法’可不受使用環境或内部構成影響而良好地進行對於顯 示面之接觸亦或靠近之判定(參考下述專利文獻丨)。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5796號公報 【發明内容】 139798.doc 201023008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二而於該類方法中,設定作為雜訊成分之初始值時, 必須特意地於顯示面附近未放置有檢測對象物之狀態下, 取得又光圖像。因此,難以對應使用顯示裝置之環境變 化、經時變化。 於上述專利文獻1,§己載有初始值之設定係於製 。出貨則之步驟進行,或以使用者操作隨時更新初始值亦 可。隨時更新初始值,雖可對應某程度的環境變化或經時 變化,但需要使用者操作方面甚為繁雜。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種不依存於雜訊起因於 外部環境或裝置之内部構成之經時變化,可精度良好地辨 =近或接觸受光面内之對象物之圖像辨識方法以及提 供一種進行該圖像辨識方法之圖像辨識裝置及圖像輸入輸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達成該種目的之本發明之圖像辨識方法係,採其次程 序進仃。首先’於第!步驟,於矩陣狀地配置於受光面之 受光元件,取得第n次受光資料。於其次之第2步驟,於受 光凡件取得第11+1次受光資料。其後,於第3步驟,算出從 在第川次取得之受光資料減去在第η次取得之受光資料之 差分資料。進一步於第4步驟,根據算出的差分資料進行 圖像辨識。然後,重複進行從以上之第!步驟至第4步驟。 =,本發明亦為進行如以上之圖像辨識方法之圖像辨 識裝置。該圖像辨識裝置包含:受光面,其係矩陣狀地配 139798.doc -4- 201023008 置有爻光元件;驅動部 資料之取得。而"人θ 更複進订於受先70件之受光 中從在第+ 處理部,其係算出於受光元件 中從在第n+1次取得之 牛 料之差分資料,根據,差二:在第n次取得之受光資 很艨a差分資料進行圖像辨識。 圖==,本發明係如進行如以上之圖像辨識方法之 圖2亡輸出裝置,其中上述發光元件配置於進 不之顯不面之構成。 1豕顯 料像辨識方法算出從最新(第n+1次)的受光資 :減去於在其之前(第n次)所取得之受光資料後之差分資 料。因此,該差分資料係藉由之前之受光 於又先面之外部環境(明亮度或溫度等)變化或設 件之裝置内部構成而於最新受光資料產生之經時性雜訊。 因此,藉由根據該類差分資料進行圖像辨識,不進行特別 操作即可進行已去除上述經時性雜訊之圖像辨識。 【實施方式】 [發明之效果] 、如以上所說明,若依據本發明,不需要特別操作,即可 進打已去除起因於受光面之外部環境變化或設有受光元件 之褒置内部構成而於受光資料產生之經時性雜訊之圖像辨 識。其結果,對使用者不要求特性操作,且可安定地以良 好精度進行對於受光面靠近或接觸之檢測對象部分之圖像 辨識。 以下,根據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圖像辨識方法、圖像 辨識裝置及圖像輸入輸出裝置之實施型態。於此,首先說 139798.doc 201023008 明包含圖像辨識機構之圖像輸入輸出裝置之概略構成,接 著說明於該圖像輸入輸出裝置作為特徵性構成而於該裝置 進行的圖像辨識方法。 «圖像輸入輸出裝置之構成》 於圖1表示圖像輸入輸出裝置】之概略構成圖。於該圖所 示之圖像輸入輸出裝請例如既具有顯示功能,又具有 圖像輸人功能之攜帶機器。該圖像輸人輸出裝L包含: I/O顯示面板11,其係既具有顯示功能,又具有受光輸入 功此,顯不驅動電路13 ;受光驅動電路15 ;圖像處理部 17 ’機讀制器19 ’其係將應用程式作為執行部;及資料 之通信部2 1。 如後面所詳細說明,y◦顯示面板u係進行圖像顯示之 顯示面成為受光面,受光元件對於該顯示/受光面s矩陣狀 地排歹J藉此,成為在靠近或接觸顯示/受光面s之檢測對 象物的反射光或陰影,作為受光資料而被檢測之構成。 於包含該類1/0顯示面板η之圖像輸入輸出裝置i,當從 機器控制器19輸出之顯示資料輸入於顯示驅動電路^時, 根據輸入之顯示資料進行在I/O顯示面板11之顯示。 另一方面,從1/0顯示面板11輪入之受光資料輸出至受 光驅動電路15,並依次記憶於受光驅動電路15,其後”出 至圖像處理部17。於圖像處理部17,才艮據受光資料解: 近或接觸顯示/受光面S之檢測對象物之位置資訊、 訊形狀資訊等,並輸出至攜帶機器之機器控制器n 機器控制器19 ’根據來自z/o顯示面板11之輸出結果進行 139798.doc 201023008 處理進行使其反映於I/O顯示面板π之顯示圖像,或進 行與外部之通信等等之機器控制。 而且’於該圖像輸入輸出裝,將受光驅動電路"作 為驅動部,於設在1/0顯示面㈣之受光元件,執行受光 資料之取得。 於本實施型態’其中特徵為藉由上述受光驅動電路(驅 自部)15所進行之受光元件驅動,以及於圖像處理部聰 據受光資料之圖像辨識處理的程序,後面詳細說明關於該 參 程序。 於圖2表示1/0顯示面板11之方塊圖。該圖所示之UO顯示 板係由例如在中央之顯示區域11a將複數個像素遍及 整面矩陣狀地配置之液晶面板(液晶顯示器:lcd)所組 成具有面進行線序動作,一面顯示根據顯示資料之特 疋圖形或文子等圖像之功能(顯示功能卜於該ι/〇顯示面板 11中包含背光作為光源’於與1/〇顯示面板^之動作時序 ㈤步之特定時序’進行開啟·關閉動作。此外,如後述, 於顯不區域1U,將受光元件矩陣狀地配置,設有感測靠 近或接觸到I/O顯示面fell之顯示/受光面8的物體之受光功 ,能(攝像功能)。 而且,於顯不區域11&之4邊側配置有顯示用Η驅動器 11b、顯不用V驅動器Ue、受光用ν驅動器iid及受光用η 驅動器lie ’其各自控制對顯示區域旧之水平方向⑻及 垂直方向(V)之驅動。其中,對顯示用H驅動器川及顯示 用V驅動器11c’供給顯示信號及控制時鐘作為顯示資料, 139798.doc 201023008 進行矩陣狀地配置於顯示區域Ua之顯示像素之驅動。對 受光用V驅動器lid及受光用Η驅動器lie,供給讀出用之 時鐘,將與該時鐘同步讀出之受光信號作為受光資料而供 給至受光驅動電路(15)。 於圖3表示配置於顯示區域ua内之顯示像素電路31、及 包含受光元件之受光電路32之例。 其中,顯示像素電路3 1係例如於水平方向配置有顯示選 擇線3 la,於垂直方向配置有顯示信號線3 lb,於該等配線 31a,31b之各交又部配置有切換元件swi。切換元件SW1 構成為,對其連接有像素電極31c和電容元件Cs,藉經由 顯示選擇線3 la所獲得之信號,使切換元件SW1進行開 啟•關閉動作,於開啟狀態時,根據經由顯示信號線3 lb 所供給之仏號’對像素電極3 1 c施加像素電壓而驅動液晶 層。 另一方面’受光電路32配置於顯示區域lla内之特定 部’對應於各顯示像素電路3 1而設置,亦或以1個對複數 個顯示像素電路31的比率設置均可。該受光電路32係例如 於水平方向配置有電源線32a,於電源線32a連接有受光元 件32b。於各受光元件32b連接有重設開關SW2及電容元件 Cd ’進一步經由放大器Amp連接有讀出開關sw3。因而受 光電路32構成為’由重設開關sw2予以 重設後,於讀出開 關SW3成為開啟之時序,使與受光元件32b所光電轉換之 電荷成比例之電壓經由放大器Amp輸出至外部。 再者’於圖4表示I/O顯示面板丨〗之面板構成。如該圖所 139798.doc 201023008 示’使用液晶面板所構成之1/0顯示面板丨丨係於2片透明基 板11 -1,11 -2間夾持液晶層(省略圖示),進一步於透明基板 11-1,11-2之外側設有偏光板u_4, u_5。在與顯示/受光面 S相反側之透明基板11 _丨中朝向液晶層之面側,設有用圖3 所說明之顯示像素電路31及受光電路32,於該透明基板 11 -1之外側,經由偏光板丨丨_3而設有背光丨〗_5。 於該種I/O顯示面板U上,在開啟背光11-5而使顯示光h 點亮之狀態下進行圖像顯示❶此時,從背光11-5放出並通 ® 過偏光板11 _3之顯示光h中,穿透藉由設於顯示電路之像 素電極的驅動而成為特定配向態樣之液晶層之顯示光h, 係通過透明基板11 _2及偏光板u-4,從顯示/受光面s放出 而顯示圖像。 另一方面,於靠近或接觸顯示/受光面S之檢測對象物R 而反射之顯示光h,係於設在受光電路之受光元件被檢 測。進一步而言,從顯示/受光面S射入之外光Η在檢測對 ❿象物R被遮蔽之陰影,係於設在受光電路之受光元件内被 檢測。然後,根據檢測到之受光資料,按照以下程序進行 檢測對象物R之圖像辨識。 <<圖像辨識方法-1» 圖5係表示在上述構成之圖像輸入輸出裝置所進行之圖 像辨識方法之第1例之流程圖。以下,根據圖5之流程圖及 先前之圖1、圖4,並因應需要而參考其他圖,同時說明圖 象辨識方法之第1例。再者,於此,例示藉由檢測於靠近 或接觸顯示/受光面S之檢測對象物R所反射之顯示光11,以 139798.doc 201023008 辨識檢測對象物R之圖像之情況而進行說明。 首先,於步驟81,取得第n=1圖框(第㈣二欠)之受光資料 [DataA]。於此’藉由受光驅動電路(驅動部)15,於對於顯 示/受光面S矩陣狀地配置之受光元件所受光之第】圖框之 受光信號,作為第n=1次受光資料而取得。此時,於顯示/ 受光面S整面掃描來自受光元件之輸出,取得i張圖像。、 然後,取得例如圖6之[DataA]所示之丨張圖像。為了簡 化,著眼於該圖像中之Α·Α·之一排信號(受光量)之受光資 料[DataA]。從該受光量,受光元件之雜訊存在於全體, 於檢測對象物R之某位置’其信號位準進而被加算而變 南。此時,可知於第n==1圖框(第n=1次)之圖像,在左中央 附近存在有檢測對象物R。 、 使得如以上所取得之受光資料[〇_]記憶於受光驅動 電路(驅動部)15之記憶部A。 於其次之步驟S2,取得第η+ι圖框(第n+1=2次)之受光資 料[DataB]。於此,藉由受光驅動電路(驅動部如於對於 顯示/受光面S矩陣狀地配置之受光元件所受光之第2圖框 之受光信號,作為第n+1=2次受光資料而取得。此時,於 顯示/受光面S整面掃描來自受光元件之輸出,取得则 像。 然後,取得例如圖6之[DataB]所示之!張圖像。為了簡 化,著眼於該圖像中之Α·Α,之一排信號(受光量)之受光資 料[DataB]。從該受光量,受光元件之雜訊存在於=體, 於檢測對象物R之某位置,其信號位準進而被加算而變 139798.doc 201023008 高。此時,可知於第n+l圖框(第n+l=2次)之圖像,在右中 央附近,檢測對象物R移動。 使得取得之受光資料[DataB]記憶於受光驅動電路(驅動 部)15之記憶部B。 接著,於步驟S3,算出從在第n+l次取得之受光資料 [DataB],已減去在第η次取得之受光資料[DataA]之差分資 料[DataB-A]。於圖6之[DataB-A]表示該差分資料[DataB-A]。該差分資料[DataB-A]成為已取消連續取得的受光資 φ 料[DataB]、[DataA]之雜訊之資料。而且,於最新之第n+l 次取得之受光資料[DataB]係作為峰值P而出現,於其之前 之第η次取得之受光資料[DataB]係作為谷值Bt而出現。 然後,於其次之步驟S4以後,根據差分資料[DataB-A] 進行圖像辨識。 於此,於按照步驟S4以後之程序進行圖像辨識之前,說 明圖像辨識時所必要的資料換算用表之編製。 <關於資料換算用表之編製>
響 首先,作為第1現象,上述差分資料[DataB-A]之峰值P 與谷值Bt之絕對值大小,係於顯示/受光面S内之檢測對象 物R之移動距離近的範圍内,依存於該移動距離而變化。 於此,檢測對象物R之移動距離為受光資料[DataA]之峰值 位置與受光資料[DataB]之峰值位置之間隔,相當於峰值P 與谷值Bt之間之距離。 總言之,如圖6所示,受光資料[DataA], [DataB]之受光 量之峰值位置在某程度之範圍内充分遠離之情況下,於該 139798.doc -11 - 201023008 等之差分資料[DataB-A],各峰值不會相干擾。因此,於 差分資料[DataB-A]中之峰值P與谷值Bt之絕對值不會依存 於峰值P與谷值Bt之距離[d],其與受光資料PataA], [DataB]之♦值的值大致相等。 相對於此,於受光資料[DataA], [DataB]之峰值位置之間 隔小的情況下,如圖7所示,於該等之差分資料[DataB-A],各峰值相干擾。因此,於差分資料[DataB-A]中之峰 值P與谷值Bt之絕對值依存於峰值P與谷值Bt之距離[d],其 小於受光資料[DataA],[DataB]之峰值的值。 然後,如圖8所示,於差分資料[DataB-A]之峰值P與谷 值Bt之距離[d]成為某程度大小為止之範圍内,依存於該距 離[d],峰值信號量之變化率[P(d)]增加。再者,於圖8,例 如圖6所示,於峰值P與谷值Bt之距離[d](總言之,受光資 料[DataA], [DataB]之峰值位置之距離),峰值P與谷值Bt之 絕對值未依存之區域之峰值信號量設為100%。 接著,作為第2現象,於顯示/受光面S内,檢測對象物R 以高速移動之情況下,於各受光元件上,檢測對象物R停 留的時間變短。因此,如圖9所示,依存於1圖框内之檢測 對象物R之移動距離[D],各受光元件之受光量減少。再 者,該移動距離[D]對應於峰值P與谷值Bt之距離[d]。而 且,受光量對應於受光量之變化率[β((1)]。 因此,合併上述第1現象與第2現象,提前預先編製圖10 所示之資料換算用表。該資料換算用表係合併有圖8所示 之差分資料[DataB-A]所產生之峰值信號量之變化率 139798.doc -12- 201023008 [P(d)]、與依存於圖9所示之檢測對象物R之移動距離d之 受光元件之受光量變化。 然後,於圖5之流程圖所示之其次的步驟S4,從步驟S3 所算出之差分資料[DataB-A] ’計測峰值p與谷值Bt之距離 [d]。例如圖7之差分資料[DataB-A]之情況下,計測作距離 [d]=0.2。 接著’於步驟S5 ’根據事先取得之圖1〇之資料換算用 表、及步驟S4所計測之距離[d](=〇 2),取得差分資料 © [DataB-A]之峰值信號量之變化率[p(d)](=27.5°/〇)。 其後,於步驟S6,將用以將差分資料[DataB_A]予以二 值化之標準臨限值τ,轉換為配合步驟85所取得之峰值信 號量之變化率[P(d)](=27.5%)之臨限值τ'=τχβ((!)。於此, 標準臨限值τ為例如峰值信號量之變化率[β(ά)](=1 〇〇%)之 半值寬的位置等,標準臨限值τ=4〇。藉此,轉換為臨限值 Τ’=Τχ[β⑷]'^OxO.275 = 11(參考圖 7)。 接著,於步驟S7,以設定的臨限值τ,,將差分資料 [DataB-A]予以二值化,臨限值1,以上之峰值信號量設為 1,小於臨限值T,之峰值信號量設為〇。 然後,於步驟S8,將已二值化之資料作為圖像資訊輸 出,檢測顯示/受光面S内之檢測對象物尺之位置、大小、 形狀。 然後,於步驟S9,將第n+i圖框(第n+^次)之受光資料 [DataB]置換為受光資料[DataA],使其記憶於受光驅動電 路15之記憶部A。而且,將n+1置換為n。 139798.doc -13- 201023008 以後,回到步驟S2,依次重複進行步驟S2〜步驟S9之處 理。於此期間,藉由受光驅動電路(驅動部)15之驅動,重 複進行於受光元件之受光資料的取得。 以上步驟81〜步驟S9之處理係於圖像處理部η進行。
若依據以上第1例的方法’算出從最新(第n+1次)受光資 料[DataB],已減去於其之前(第^次)取得之受光資料 [DataA]之差分資料[DataB-A]。因此,該差分資料[DataB_ A]係藉由之前之受光資料[DataA],已去除起因於包含顯 示/受光面S之攜帶用圖像輸入輸出裝置1之外部環境(明亮 度或溫度等)變化或圖像輸入輸出裝置1之内部構成,而於 最新的受光資料[DataB]產生之經時性雜訊。 因此’藉由根據該類差分資料[DataB-A]進行圖像辨 識’不進行特別操作’即可進行已安定地去除上述經時性 雜訊之高精度圖像辨識。而且,該方法尤其對顯示/受光 面S内’移動於χ_γ方向之檢測對象物r之圖像檢測有效。 <<圖像辨識方法_2>> 圖11係表示在上述構成之圖像輸入輸出裝置所進行之圖❹ 像辨識方法之第2例之流程圖。該流程圖所示之第2例之程 序與利用圖5之流程圖所說明之第丨例之程序的不同處,在 於用以將差分資料[DataB-A]予以二值化之步驟S6'、S7,, 其他的步驟S1〜S5、S8、S9則相同。以下,根據圖^之流 程圖’並因應需要而參考其他圖,同時說明圖像辨識方法 之第2例。再者,與圖5之流程圖同樣的處理係附上同一步 驟號碼,並將說明簡略化。 139798.doc -14· 201023008 首先,與上述第1例同樣地進行步驟S1〜S5。 亦即,於步驟S1,取得第η次受光資料[DataA],於步驟 S2,取得第n+1次受光資料[DataB],進一步於步驟S3,算 出差分資料[DataB-A]。接著,於步驟S4,從差分資料 [DataB-A]計測峰值P與谷值Bt之距離[d](=0.2)。 其後,於步驟S5,根據事先取得之圖10之資料換算用 表、及步驟S4所計測之距離[d](=0.2),取得差分資料 [DataB-A]之峰值信號量之變化率[β((1)](=27_5%)。再者, 〇 圖10之資料換算用表係與第1例同樣地取得。 然後,於其次之步驟S6’,根據於步驟S5取得之變化率 [P(d)],如圖12所示,放大差分資料[DataB-A]之受光量差 [I],獲得放大受光量差[Γ]。此時,設為例如放大受光量 差[Γ] =受光量差[I]x(l + [P(d)])。 接著,於步驟S7’,將作為放大受光量差[Γ]之差分資料 [DataB-A]予以二值化,標準臨限值T以上之峰值信號量設 為1,小於標準臨限值T之峰值信號量設為0。 ® 其後,與第1例同樣地進行步驟S8、S9。首先,於步驟 S8,將已二值化之資料作為圖像資訊輸出。而且,於步驟 S9,將第n+1圖框(第n+l=2次)之受光資料[DataB]置換為受 光資料[DataA],使其記憶於受光驅動電路15之記憶部A。 而且,將n+1置換為η。 以後,回到步驟S2,依次重複進行步驟S2〜步驟S9之處 理。於此期間,藉由受光驅動電路(驅動部)15之驅動,重 複進行於受光元件之受光資料的取得。 139798.doc -15- 201023008 以上步驟S1〜步驟S6’、S7,〜步驟S9之處理係於圖像處理 部17進行。 若依據以上第2例的方法,算出從最新(第n+1次)受光資 料[DataB],已減去於其之前(第n次)取得之受光資料 [DataA]之差分資料PataB-A]。因此,與第1例相同,藉由 根據該類差分資料[DataB-A]進行圖像辨識,不進行特別 操作,即可進行已安定地去除上述經時性雜訊之高精度圖 像辨識。而且’該方法尤其對顯示/受光面s内,移動於 Y方向之檢測對象物R之圖像檢測有效。 «圖像辨識方法-3» 圖13係表示在上述構成之圖像輸入輸出裝置所進行之圖 像辨識方法之第3例之流程圖。該流程圖所示之第3例之程 序與利用圖5之流程圖所說明之第丨例之程序的不同處,在 於步驟S4與步驟S5之間,加入有判斷關於距離[d]之步驟 S4a。以下,根據圖13之流程圖,並因應需要而參考其他 圖,同時說明圖像辨識方法之第3例。再者,與圖5之流程 圖同樣的處理係附上同一步驟號碼,並將說明簡略化。 首先,與上述第1例及第2例同樣地進行步驟s 1。 亦即,於步驟S1,取得第n次受光資料[DataA],於步驟 S2,取得第n+1次受光資料[DataB],進一步於步驟s3,算 出差分-貝料[DataB_A]。接著’於步驟S4,從差分資料 [DataB-A]計測峰值p與谷值m之距離[d】。 其後,於新加入之步驟S4a,判斷步驟S4所計測到之峰 值P與谷值Bt之距離[d]是否大於特定距離[d】^於此顯 139798.doc 201023008 示/受光面S内之檢測對象物R之移動距離,亦即差分資料 [DataB-A]之峰值P與谷值Bt之間之距離[d]極端小之情況 下,差分資料[DataB-A]之峰值P之輸出信號的位準亦變 小,難以檢測。 因此,於步驟S4a,僅於判斷峰值P與谷值Bt之距離[d] 大於特定距離[dl](是)之情況下,前進至步驟S5。以後, 與第1例同樣地進行步驟S5〜步驟S9。 亦即,首先於步驟S5,根據事先取得之圖10之資料換算 〇 用表、及步驟S4所計測之距離[d],取得差分資料[DataB-A]之峰值信號量之變化率[β(ίί)]。再者,圖10之資料換算 用表係與第1例同樣地取得。 於其次之步驟S6,將用以將差分資料[DataB-A]予以二 值化之標準臨限值T,轉換為配合步驟S5所取得之峰值信 號量之變化率[P(d)](=27.5%)之臨限值Τ’=Τχβ((1)。 接著,於步驟S7,以設定的臨限值Τ',將差分資料 [DataB-A]予以二值化。 ’ 然後,於步驟S8,將已二值化之資料作為圖像資訊輸 出。 . 進一步於步驟S9,將受光資料[DataB]置換為受光資料 [DataA],將n+1置換為η,並回到步驟S2。 另一方面,於步驟S4a,於判斷峰值Ρ與谷值Bt之距離 [d]未大於特定距離[dl](否)之情況下,直接回到步驟S2, 再重新取得第n+1次受光資料[DataB]。總言之,重新取得 第n+1次受光資料[DataB],直到於步驟S4a中,判斷於差 139798.doc -17- 201023008 分資料[DataB-A]產生之峰值與谷值之距離[d]大於特定值 [dl]。然後,僅於判斷距離[d]大於特定值[dl]之情況下, 應當採用當時所取得之受光資料[DataB]作為圖像資訊, 並前進往以後之步驟S5〜步驟S9。 再者,於步驟S4a中,於判斷峰值p與谷值m之距離[d] 未大於特定距離[dl](否)之情況下,判斷檢測對象物R未對 於顯示/受光面S移動,持續輸出於其先前所輪出之二值化 資料亦可。 以上步驟S1〜步驟S4a〜步驟S9之處理係於圖像處理部17 進行。 響 以上第3例的方法亦算出從最新(第n+1次)受光資料 [DataB] ’已減去於其之前(第n次)取得之受光資料[DataA] 之差分資料[DataB-A]。因此’與第i例相同,藉由根據該 類差分資料[DataB_A]進行圖像辨識’不進行特別操作, 即可進行已安定地去除上述經時性雜訊之高精度圖像辨 識。而且,該方法尤其對顯示/受光面8内,移動於χγ方 向之檢測對象物R之圖像檢測有效。 @ 進一步而言,若依據第3例的方法,新加入步驟S4a,僅 於判斷於差分資料[DataB-A]產生之峰值與谷值之距離[d] 大於特定值[dl]之情況下,時所取得之受光資料 [DataB]作為圖像資訊。藉此,於顯示/受光面s内之檢測對 象物R之移動距離,亦即差分資料[DataBA]之峰值p與谷 值Bt之間之距離[d]極端小,差分資料[DataBA]之峰值p之 輸出信號位準不足的情況下,$使用該受光資料 139798.doc -18- 201023008 [DataB],藉由持續輸出於其先前所輸出之二值化資料, 即可進行防止輸出的資料消失之圖像辨識。 «圖像辨識方法-4» 圖14係表示在上述構成之圖像輸入輸出裝置所進行之圖 像辨識方法之第4例之流程圖。該流程圖所示之第4例之程 序係將先前之第3例應詩第2狀料,料制圖W 流程圖所說明之第2例之程序,加人於第3例所追加之步驟 S4a之程序。步驟S4a以外之其他步驟“〜步驟%,、7,〜步驟 β S9係與第2例相同。以下’根據_之流程圖並因應需 要而參考其他圖,同時說明圖像辨識方法之第4例。再 者,與先前之流程圖同樣的處理係附上同一步驟號碼,並 將說明簡略化。 首先,與上述第1例〜第3例同樣地進行步驟S1〜S4^ 亦即,於步驟si,取得第n次受光資料[DataA],於步驟 S2,取得第n+1次受光資料[DataB],進一步於步驟幻,算 出差分資料[DataB_A]。接著,於步驟S4,從差分資料 [DataB-A]計測峰值p與谷值Bt之距離[d]。 其後,於新加入之步驟S4a,判斷步驟S4所計測到之峰 值P與谷值Bt之距離[d]是否大於特定距離[dl]。於此,顯 示/受光面S内之檢測對象物R之移動距離,亦即差分資料 PataB-A]之峰值p與谷值Bt之間之距離[d]極端小之情況 下,差分資料[DataB-A]之峰值p之輸出信號的位準亦變 小,難以檢測。 因此,於步驟S4a,僅於判斷峰值p與谷值Bt之距離[d] 139798.doc •19- 201023008 大於特定距離[di](是)之倩況下,前進至步驟S5。 首先’步驟S5係與第1例同樣地進行即可,根據事先取 得之圖10之資料換算用表、及步驟S4所計測之距離[d], 取得差分資料[DataB-A]之峰值信號量之變化率。再 者’圖10之資料換算用表係與第1例同樣地取得。 於其次之步驟S6',根據於步驟S5所取得之變化率 [P(d)] ’如圖12所示,放大差分資料[DataB-A]之受光量差 [I] ’獲得放大受光量[Γ]。放大程序係與第2例之步驟S6•相 同。 接著,於步驟S7’,將作為放大受光量[I·]之差分資料 [DataB-A]予以二值化,標準臨限值τ以上之峰值信號量設 為1 ’小於標準臨限值T之峰值信號量設為〇。 然後’於步驟S8,將已二值化之資料作為圖像資訊輸 出。 進一步於步驟S9,將受光資料[DataB]置換為受光資料 [DataA] ’將n+l置換為η ’並回到步驟S2。 另一方面,於步驟S4a,於判斷峰值ρ與谷值m之距離 [d]未大於特定距離[dl](否)之情況下,直接回到步驟S2, 再重新取得第n+1次受光資料[DataB]。總言之,重新取得 第n+1次受光資料[DataB],直到於步驟S4a中,判斷於差 分資料[DataB-A]產生之峰值與谷值之距離⑷大於特定值 [dl]。然後,僅於判斷距離[d]大於特定值[dl]之情況下, 應當採用當時所取得之受光資料[DataB]作為圖像資訊, 並前進往以後之步驟S5〜步驟S9。 139798.doc -20- 201023008 再者,於步驟S4a中,於判斷峰值P與谷值Bt之距離[d] 未大於特定距離[dl](否)之情況下,判斷檢測對象物r未對 於顯示/受光面S移動,持續輸出於其先前所輪出之二值化 資料亦可,此亦與第3例相同。 以上步驟S1〜步驟S4a〜步驟S9之處理係於圖像處理部17 進行。 以上第4例的方法亦與第3例相同,不進行特別操作,即 可進行已安定地去除經時性雜訊之高精度圖像辨識,而且 ® 藉由加入新的步驟S4a,即使為顯示/受光面s内之檢測對 象物R之移動距離小的情況下,仍可進行防止輸出的資料 消失之圖像辨識。 «圖像辨識方法_5>> 圖15係表示在上述構成之圖像輸入輸出裝置所進行之圖 像辨識方法之第5例之流程圖。該流程圖所示之第5例之程 序係對於利用圖13之流程圖所說明之第3例之程序,進一 參步加入步驟Wa、STb、Μ’。以下,根據圖丨5之流程圖, 並因應需要而參考其他圖,同時說明圖像辨識方法之第5 例。再者,與先前之流程圖同樣的處理係附上同一步驟號 碼,並將說明簡略化。 首先’與上述第1例〜第4例同樣地進行步驟s丨〜S4。 亦即,於步驟S1,取得第n次受光資料[DataA],於步驟 S2,取得第n+1次受光資料[DataB],進一步於步驟幻,算 出差分資料[DataB-A]。接著,於步驟S4,從差分資料 [DataB-A]計測峰值p與谷值m之距離[d]。 I39798.doc -21 · 201023008 其後,於步驟S4a,與第3例相同,判斷步驟S4所計測到 之峰值P與谷值Bt之距離[d]是否大於特定距離[dl]。然 後,於該步驟S4a,僅於判斷峰值P與谷值Bt之距離[d]大於 特定距離[dl](是)之情況下,前進至步驟S5。 於步驟S5,根據事先取得之圖10之資料換算用表、及步 驟S4所計測之距離[d],取得差分資料[DataB-A]之峰值信 號量之變化率[P(d)]。再者,圖10之資料換算用表係與第1 例同樣地取得。 於其次之步驟S6,將用以將差分資料[DataB-A]予以二參 值化之標準臨限值T,轉換為配合步驟S5所取得之峰值信 號量之變化率[P(d)](=27.5%)之臨限值T’=Txp(d)。 接著,於步驟S7,以設定的臨限值T,將差分資料 [DataB-A]予以二值化。 其後,於新加入之步驟S7a,將在步驟S7獲得之二值化 資料作為二值化資料[DataC]而記憶。於先記憶有二值化 資料[DataC]之情況下,將在步驟S7獲得之二值化資料作 為新二值化資料[DataC]而重寫。 ❹ 其後,於步驟S8,將在步驟S7a所記憶或重寫之新二值 化資料[DataC],作為圖像資訊輸出。 進一步於步驟S9,將受光資料[DataB]置換為受光資料 [DataA],將n+1置換為η,並回到步驟S2。 另一方面,於步驟S4a,於判斷峰值Ρ與谷值Bt之距離 [d]未大於特定距離[dl](否)之情況下,前進至新加入的步 驟 S7b。 139798.doc -22- 201023008 於步驟S7b ’讀出既已記憶之二值化資料。 然後,於其次之步驟88,,將在步驟S7b所讀出之二值化 資料[DataC]作為圖像資訊輸出。其後回到步驟s2,再重 新取得第Π+1次受光資料[DataB]。藉此,反覆重新取得第 n+1次受光資料[DataB] ’直到於步驟s“中判斷於差分資 料PataB-A]產生之峰值與谷值之距離[d]大於特定值為 止。然後,僅於判斷距離[d]大於特定值之情況下,採用當 時所取得之受光資料[DataB]作為圖像資訊,並前進至以 〇 後之步驟S5。 以上第5例的方法亦與第3例相同,不進行特別操作,即 可進行已安定地去除經時性雜訊之高精度圖像辨識,而藉 由加入步驟S4a,即使為顯示/受光面s内之檢測對象物尺之 移動距離小的情況下,仍可進行防止被輸出的資料消失之 圖像辨識。而尤其於第5例中,藉由加入步驟§715、S8,而 讀出最新記憶之二值化資料[DataC],可進行較自然之圖 像辨識。 再者’該第5例之程序亦可適用於先前之第4例。該情況 下’於表示第4例之程序之圖14之流程圖之步驟S7,後,追 加上述步驟S7a。而且,於圖14之流程圖之步驟S4a與步驟 S2之間’若從步驟S4a側起依序追加上述步驟S7b及步驟 S8' ’即可獲得與本第$例同樣的效果。 «圖像辨識方法-6» 圖16係表示在上述構成之圖像輸入輸出裝置所進行之圖 像辨識方法之第6例之流程圖。該流程圖所示之第6例之程 139798.doc -23- 201023008 序,係對於利用圖1 5之流程圖所說明之第5例之程序進一 步加入步驟S4b之判斷。以下,根據圖16之流程圖並因應 需要而參考其他圖,說明圖像辨識方法之第6例。再者, 與先前之流程圖同樣的處理係附上同一步驟號碼,並將說 明簡略化。 首先,於步驟S1〜S4乃至於其次之步驟S4a,於判斷距離 峰值P與谷值Bt之距離[d]大於特定距離[dl](是)之情況下而 前進至步驟S5〜步驟S9之程序,均與第5例同樣地進行。 另一方面,於步驟S4a,判斷於步驟S4所計測到之峰值P 與谷值Bt之距離[d]未大於特定距離[dl](否)之情況下,前 進至新加入的步驟S4b。 於步驟S4b,判斷二值化資料[DataC]之讀出次數是否為 k次以上。於此,二值化資料[DataC]之讀出次數係為於其 次之步驟S7b之二值化資料[DataC]之讀出次數,即連續讀 出同一二值化資料[DataC]之次數。 於該步驟S4b,於判斷二值化資料[DataC]之讀出次數非 為k次以上(否)之情況下,前進至其次之步驟S7b,讀出已 記憶的二值化資料[DataC]。 然後,於其次之步驟S8',將步驟S7b所讀出之二值化資 料[DataC]作為圖像資訊輸出。其後回到步驟S2,再重新 取得第n+1次之受光資料[DataB]。 另一方面,於步驟S4b,於判斷二值化資料[DataC]之讀 出次數為k次以上(是)之情況下,前進至步驟S5。然後, 根據在先前之步驟S4計測到之距離[d],取得峰值信號量 139798.doc -24- 201023008 之變化率_)]’進-步與上述同樣進行步驟%以後。總 言之,連續利用前次獲得之圖像資訊之二值化資料 PaUC]之次數達到特定次情況下,根據於其之前所取 得之受光資料[DataB]來獲得其次之圖像資訊。 以上第6例的方法亦與第3例相同,不進行特別操作即 可進行已安定地去除經時性雜訊之高精度圖像辨識,而且 藉由加入步驟S4a ’ gp使為顯示/受光面s内之檢測對象物r 之移動距離小的情況下,仍可進行防止輸出的資料消失之 ©圖像辨識。而且’尤其於第6例,與第5例相同,藉由加入 步驟S7b、S8,’讀出最新記憶之二值化資料[Datac],可進 订較自然之圖像辨識。而且,於第6例,藉由追加步驟 S4b,於連續利用記憶之二值化資料[DataC]之次數達到特 疋次k之情況下,根據於其之前所取得之受光資料 來獲得其次之圖像資訊。藉此,可進行更自然之圖像辨 識。 ❿ 再者,該第6例之程序亦可適用於先前之第4例。該情況 下,於表示第4例之程序之圖14之流程圖之步驟87,後追 加上述步驟S7a。而且,於圖14之流程圖之步驟S4a與步驟 S2之間’若從步驟S4a側依序追加上述步驟S4b '步驟S7b 及步驟S8’即可,可獲得與本第6例同樣的效果。 再者’於以上所說明之第1例〜第6例之程序中,例示藉 由檢測靠近或接觸顯示/受光面s之檢測對象物尺而反射之 顯示光h ’以辨識檢測對象物r之圖像的情況。總言之,如 圖17所示’於使顯示光h點燈之狀態下,於1受光圖框内, 139798.doc -25- 201023008 在顯示/受光面s之整面掃描來自受光元件之輸出,以進行 於檢測對象物R反射之顯示光h之檢測。 因此’於步驟S6,將用以將差分資料[DataB_A]予以二 值化之標準臨限值T,轉換為配合步驟S5所取得之峰值作 號量之變化率[β((1)]之臨限值T·。 然而,第1例〜第6例之程序亦可適用於藉由檢測由檢測 對象物R遮蔽之外光Η,以辨識檢測對象物R之圖像的方 法。 «變形例1» 說明將第1例〜第6例之程序,適用於藉由檢測由檢測對 象物R遮蔽之外光H,以辨識檢測對象物尺之圖像的方法之 情況下之變形例。於此,作為一例,根據圖5之流程圖及 先前之圖1、圖4,並因應需要而參考其他圖,同時說明圖 像辨識方法之第1例之變形例1。 首先,於步驟S1,取得第n=1圖框(第i次)之受光資料 [DataA]。於此,藉由受光驅動電路(驅動部)15,於對於顯 示/受光面S矩陣狀地配置之受光元件所受光之第丨次之受 光L號,作為第n= 1次受光資料而取得。此時,於顯示/受 光面S整面掃描來自受光元件之輸出,取得】張圖像。 然後,取得例如圖18之[DataA]所示之1張圖像。為了簡 化,著眼於該圖像中之A-A,之一排信號(受光量)之受光資 料[DataA]»從該受光量,受光元件之雜訊存在於全體, 於檢測對象物R之某位置,其信號位準變低。此時,可知 於第n=l次圖像,在左中央附近存在有檢測對象物R。 139798.doc -26. 201023008 使得如以上所取得之受光資料[DataA]記憶於受光驅動 電路(驅動部)15之記憶部A。 於其次之步驟S2,取得第n+l=2圖框(第2次)之受光資料 [DataB]。於此,藉由受光驅動電路(驅動部)15,於對於顯 示/受光面S矩陣狀地配置之受光元件所受光之第2圖框之 受光信號,作為第n+l=2次受光資料而取得。此時,於顯 示/受光面S整面掃描來自受光元件之輸出,取得1張圖 像。 φ 然後,取得例如圖18之[DataB]所示之1張圖像。為了簡 化,著眼於該圖像中之A-A'之一排信號(受光量)之受光資 料[DataB]。從該受光量,受光元件之雜訊存在於全體, 於檢測對象物R之某位置,其信號位準變低。此時,可知 於第n+1=2次圖像,在右中央附近,檢測對象物R移動。 使得取得之受光資料[DataB]記憶於受光驅動電路(驅動 部)15之記憶部B。 接著,於步驟S3,算出從在第n+1次取得之受光資料 ® [DataB],已減去在第η次取得之受光資料[DataA]之差分資 料[DataB-A]。於圖18之[DataB-A]表示該差分資料[DataB-A]。該差分資料[DataB-A]成為已取消連續取得的受光資 料[DataB]、[DataA]之雜訊之資料。而且,於最新之第n+1 次取得之受光資料[DataB]係作為谷值Bt而出現,於其之前 之最新之第η次取得之受光資料[DataA]係作為峰值P而出 現。 然後,於其次之步驟S4以後,根據差分資料[DataB-A] 139798.doc -27- 201023008 進行圖像辨識。 之程序進行圖像辨識之 預先編製圖像辨識時所 月’J,與 必要的 於此,於按照步驟S4以後 在先前變形例之說明相同, 資料換算用表。 然後,於圖5之流程圖所示之其次的步驟S4,從步驟S3 所算出之差分資料[D綠A],計測峰值p與谷值出之距離 [dj。例如圖18之差分眘袓 刀貝枓[DataB-A]之情況下,計測作距 離[d] = l_〇。 ㈣ 接著,於步驟S5,根據事先取得之資料換算用表、及步 驟所計測之距離[d](U),取得差分資料[DataB.A]之聲 值信號量之變化率[0(4)]。 其後,於步驟S6,將用以將差分資料[DataB_A]予以二 值化之標準臨限值T,轉換為配合步驟85所取得之峰值光 量之變化率[β((1)]之臨限值τ'=Τχβ((1)。於此,將標準臨限 值τ设定在負側,轉換為配合在步驟S5所取得之谷值光量 之變化率[p(d)]之負側的臨限值丁,。藉此,將在上述差分 資料[DataB-A]產生之谷值作為圖像資訊利用。該點係與 檢測顯示光h之反射之第1例不同之處。 以下’步驟S7以後係進行與第1例同樣之程序,藉此根 據最新(第n+1次)受光資料[DataB],將已二值化之資料作 為圖像資訊重複輸出。 如以上,藉由檢測由檢測對象物R遮蔽之外光Η,亦算 出從最新(第n+1次)受光資料[DataB],已減去於其之前(第 n次)取得之受光資料PataA]之差分資料[DataB-A],因此 139798.doc -28- 201023008 可獲得與第1例同樣的效果。 再者,於以上變形例,㉟明應為了將在上述差分資料 PataB-A]產生之谷值,作為圖像資訊利用,將用以將差 分貝料[DataB-A]予以二值化之標準臨限值τ設定在負側之 情況。然而,進行例如使得差分資料[DataB_A]之符號(士) 相反的處理,以便在最新第n+1次取得之受光資料 作為峰值P而出現,於其之前之第n次取得之受光資料 [DataA]作為谷值Bt而出現亦可。該情況下,標準臨限值τ 係與第1例同樣在正側即可。 如以上藉由檢測由檢測對象物R遮蔽之外光Η,以辨識 檢測對象物R之圖像之變形例,不僅可適用於第丨例,亦可 作為第2例〜第6例之變形例適用。於各例中,將標準臨限 值τ設定在負側,亦或進行使得在最新第n+1次取得之受光 資料[DataB]作為峰值p而出現,於其之前之第11次取得之 受光資料[DataA]作為谷值Bt而出現之處理即可,可獲得 與各例同樣的效果。 ❹ 再者’於以上所說明之變形例之程序中,例示藉由檢測 由Λ近或接觸顯示/受光面s之檢測對象物R遮蔽之外光η, 以辨識檢測對象物R之圖像之情況。因此,如圖19所示, 於藉由使顯示光h點燈以於顯示/受光面S進行圖像顯示之 空槽’使顯示光h之點燈停止。然後,於使顯示光h之點燈 停止之1受光圖框内,於顯示/受光面S之整面掃描來自受 光元件之輸出,藉此進行由檢測對象物R遮蔽之外光Η之 檢測。 139798.doc -29- 201023008 «變形例2» 接著’根據圖20說明作為第1例〜第6例之程序之變形例 2 ’檢測於檢測對象物R反射之顯示光h及由檢測對象物R 遮蔽之外光Η雙方,以辨識檢測對象物尺之圖像的方法。 如該圖所示’於圖像輸入輸出裝置,進行使顯示光h點 燈熄燈之圖像顯示。 然後,首先於顯示光h點燈之狀態下,關於在檢測對象 物R反射之顯示光h之受光資料,取得第n(h)=1圖框[第 n(h)=l次]之受光資料[DataA(h)]。此時,於顯示/受光面s 整面掃描來自受光元件之輸出,取得1張圖像。 然後,取得例如[DataA(h)]所示之丨張圖像。為了簡化, 著眼於該圖像中之A-A,之一排信號(受光量)之受光資料 [DataA(h)]。從該受光量,受光元件之雜訊存在於全體, 於檢測對象物R之某位置,其信號位準變高。此時,可知 於關於顯示光h之第n(h)=1次圖像,在左中央附近存在有 檢測對象物R。 使得如以上所取得之受光資料[DataA(h)]記憶於受光驅 動電路(驅動部)1 5之記憶部。 接者,於顯示光h熄燈之狀態下,關於由檢測對象物玟遮 蔽之外光Η之受光資料,取得第n(H)=l圖框[第n(H)=1次] 之受光資料[DataA(H)]。此時,於顯示/受光面3整面掃插 來自受光元件之輸出,取得1張圖像。 然後,取得例如[DataA(H)]所示之1張圖像。為了簡 化,者眼於該圖像中之Α·Α,之一排信號(受光量)之受光資 139798.doc 201023008 料[DataA(H)]。從該受光量,受光元件之雜訊存在於全 體,於檢測對象物R之某位置,其信號位準變低。此時, 可知於關於外光Η之第n(H)=l次圖像,在畫面中央附近, 檢測對象物R移動。 使得取得之受光資料[DataA(H)]記憶於受光驅動電路(驅 動部)15之記憶部。 然後,算出從後取得之關於外光Η之第n(H)=l次之受光 資料[DataA(H)],已減去於先取得之關於顯示光h之第 〇 n(h)=l次之受光資料[DataA(h)]之第n=l次之η差分資料 [DataA(H)-A(h)]。然後,將第η=1次算出之η差分資料 [DataA(H)-A(h)],置換為 η差分資料[DataA]。 而且,接著於顯示光h點燈之狀態下,關於在檢測對象 物R反射之顯示光h之受光資料,取得第n(h)+l = 2圖框[第 n(h)+l=2次]之受光資料[DataB(h)]。此時,於顯示/受光面 S整面掃描來自受光元件之輸出,取得1張圖像。
使得如以上所取得之受光資料[DataB(h)]記憶於受光驅 A ^ 動電路(驅動部)15之記憶部。 接著,於顯示光h熄燈之狀態下,關於由檢測對象物R遮 . 蔽之外光Η之受光資料,取得第n(H)+l=2圖框[第n(H)+l=2 次]之受光資料[DataB(H)]。此時,於顯示/受光面S整面掃 描來自受光元件之輸出,取得1張圖像。 使得所取得之受光資料[DataB(H)]記憶於受光驅動電路 (驅動部)15之記憶部。 然後,算出從後取得之關於外光Η之第n(H)+l=2次之受 139798.doc -31 - 201023008 光資料[DataB(H)],已減去於先取得之關於顯示光h之第 n(h)+1 =2次之受光資料[DataB(h)]之第n+1 =2次之n+1差分 資料PataB(H)-B(h)]。然後,將第n+l=2次算出之n+l差分 資料PataB(H)-B(h)],置換為n+1差分資料[DataB]。 接著,算出從n+1差分資料[DataB]已減去η差分資料 [DataA]之差分資料[DataB-A]。該差分資料[DataB-A]成為 關於顯示光h及外光Η各自連續取得2次之受光資料之雜訊 已取消之資料。而且,最新n+1差分資料[DataB]作為峰值 P而出現,其之前之η差分資料[DataA]作為谷值Bt而出 現。 以上之後,根據差分資料[DataB-A],與第1例〜第6例之 步驟S4以後之程序同樣地進行圖像辨識。此時,將n+1差 分資料[DataB]置換為η差分資料[DataA]。藉此,根據最新 受光資料[DataB],使已二值化之資料作為圖像資訊重複 輸出。 如以上,藉由檢測於檢測對象物R反射之顯示光h及由檢 測對象物R遮蔽之外光Η雙方,以針對顯示光h及外光Η, 從各自之最新(第n+1次)受光資料pataB(h)]及 [DataB(H)],減去於其之前(第η次)取得之受光資料 [DataA(h)]及[DataA(H)]而算出最新差分資料[DataB-A]來 使用。因此,可獲得與第1例〜第6例之各例同樣的效果。 再者,於以上變形例2,亦可適用變形例1。例如於上述 變形例2,η差分資料[DataA(H)-A(h)]及n+1差分資料 [DataB(H)-B(h)]之算出,係利用顯示光h之受光資料及接 139798.doc •32- 201023008 續於此而檢測之外光Η之受光資料。然而,與此相反,第n 次差分資料的算出亦可利用外光Η之受光資料及接續於此 而檢測之顯示光h之受光資料。 於該情況下,成為η差分資料[DataA(h)-A(H)]及n+1差分 資料[DataB(h)-B(H)]。然後,如於變形例1所說明,將用 以二值化之標準臨限值T設定在負側,亦或進行處理以使 得最新n+1差分資料[DataB]作為峰值P而出現,其之前之n 差分資料[DataA]作為谷值Bt而出現即可。 ❹ 進一步而言,於該變形例2,如首先利用圖20所說明進 行圖像辨識後,如上述進行適用變形例1之圖像辨識,交 替重複該等亦可。 該情況下,首先如利用圖20所說明,根據從η差分資料 [DataA(H)-A(h)]及 n+1 差分資料[DataB(H)-B(h)]算出之差 分資料[DataB-A],進行圖像辨識。接著,將用於n差分資 料及η+1差分資料之受光圖框各偏移1個,適用變形例1, 根據從η差分資料[DataA(h)-A(H)]及n+1差分資料 ® [DataB(h)-B(H)]算出之差分資料[DataB-A],進行圖像辨 識。然後,重複進行該等圖像辨識。藉此,重複進行藉由 上述變形例2之處理之圖像辨識及於變形例2適用變形例1 之圖像辨識。 藉此,與僅適用變形例2之情況相比較,可進行動作流 暢之圖像辨識。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實施型態之圖像輸入輸出裝置之概略構成圖; 139798.doc •33· 201023008 圖2係設置於實施型態之圖像輸入輸出裝置之1/〇顯示面 板之方塊圖; 圖3係表示配置於I/O顯示面板之顯示區域内之像素電路 及受光電路之一例之電路圖; 圖4係表示I/O顯示面板之面板構成之圖; 圖5係表示於圖像輸入輸出裝置進行之圖像辨識方法之 第1例之流程圖; 圖6係表示於受光元件取得之受光資料及差分資料之 圖; 圖7係表示差分資料之臨限值設定之圖; 圖8係表示距離[d]與峰值信號量之變化率[β]之關係之 ISI · 園, 圖9係表示1圖框内之檢測對象物r之移動距離[D]及於受 光元件之受光量之關係之圖; 圖10係合併圖8與圖9之資料換算用表之圖; 圖11係表示於圖像輸入輸出裝置進行之圖像辨識方法之 第2例之流程圖; 圖12係說明放大差分資料[DataB-A]之受光量差[〗]而作 為放大受光量差[Γ]之例之圖; 圖13係表示於圖像輸入輸出裝置進行之圖像辨識方法之 第3例之流程圖; 圖14係表示於圖像輸入輸出裝置進行之圖像辨識方法之 第4例之流程圖; 圖15係表示於圖像輸入輸出裝置進行之圖像辨識方法之 139798.doc •34- 201023008 第5例之流程圖; 圖16係表示於圖像輸入輸出裝置進行之圖像辨識方法之 第6例之流程圖; 圖17係表示來自受光元件之受光資料之輸出時序之例之 圖; 圖18係表示用以說明實施型態之變形例1之受光資料與 差分資料之圖; 圖19係表示於變形例之來自受光元件之受光資料之輸出 φ 時序之例之圖;及 圖20係用以說明實施型態之變形例2之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圖像輸入輸出裝置(圖像辨識裝置) 15 受光驅動電路(驅動部) 17 圖像處理部 32b 受光元件 Bt 谷值 [DataA], [DataB] 受光資料 [DataB-A] 差分資料 [d] 峰值與谷值之距離 H 外光 h 用於顯示的光 P 峰值 s 顯示/受光面 139798.doc •35-

Claims (1)

  1. 201023008 七、申請專利範圍:
    一種圖像辨識方法,包含: 第1步驟,其係於矩陣狀地配置於 件,取得第η次受光資料; 之受光元 第2步驟 料; 其係於前述受光元件取得 第η+1次受光資 第3步驟,其係算出從在前述第η+ι 分土 * 、+、姑 人取得之受光資料 減去在前述第η次取得之受光資料之差分資料;及 參 2. 第4步驟,其係根據前述差分資料進行圖像辨識。 如請求項1之圖像辨識方法,其中 於前述第4步驟, 將在前述差分資料產生之峰值或谷值之任一方作為圖 像資訊。 3·如請求項2之圖像辨識方法,其中 於前述第4步驟,與在前述差分資料產生之峰值與谷 值之距離相應而調整用以將前述圖像資訊二值化之臨限 ⑩ 值。 4. 如請求項2之圖像辨識方法,其中 於前述第4步驟,與在前述差分資料產生之峰值與谷 值之距離相應而放大前述圖像資訊。 5.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之圖像辨識方法,其中 於前述第4步驟,僅於判斷在前述差分資料產生之峰 值與谷值之距離大於特定值之情況下,獲得前述圖像資 訊0 139798.doc 201023008 6·如請:項2至5中任_項之圖像辨識方法其中 述第4步驟’於未判斷在前述差分資料產生之 值與1 值之距離大於特定值之情況下,將前次所獲得之 圖像貝㈣為根據該差分f料訊使用。 7.如請求項6之圖像辨識方法,其中 j連續㈣前述前次所獲得之圖像資訊之次數達到特 疋人之if;兄下’根據前述差分資料獲得圖像資訊。 8.如请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圖像辨識方法,其中 j前述受光面,進行前述受光資料之取得,且進行將 该爻光面作為顯示面之顯示; 9. 為藉由接受前述顯示所使用之光之反射光及入射於前述 又光面之外光中之至少一方,而取得前述受光資料。 一種圖像辨識裝置,其特徵為包含: 党光面,其係矩陣狀地配置有受光元件; 驅動部,其係重複進行於前述受光元件之受光資料之 取得;及 圖像處理部,其係算出於前述受光元件中從在第n+1 j取得之受光資料減去在第n次取得之受光資料之差分 資料,根據該差分資料進行圖像辨識。 10. —種圖像輸入輸出裝置,其特徵為包含: 顯示面,其係進行圖像顯示; 受光元件,其係矩陣狀地配置於前述顯示面; 驅動部,其係進行在前述顯示面之圖像顯示並且重 複進行於前述受光元件之受光資料之取得;及 139798.doc 201023008 圖像處理部,其係算出於前述受光元件中從在第n+l 次取得之受光資料減去在第η次取得之受光資料之差分 資料,根據該差分資料進行圖像辨識。
    139798.doc
TW098125083A 2008-08-28 2009-07-24 An image recognition method, an image recognition device, and an image input / output device TWI3996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19198A JP4849106B2 (ja) 2008-08-28 2008-08-28 画像認識方法、画像認識装置、および画像入出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23008A true TW201023008A (en) 2010-06-16
TWI399674B TWI399674B (zh) 2013-06-21

Family

ID=41724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25083A TWI399674B (zh) 2008-08-28 2009-07-24 An image recognition method, an image recognition device, and an image input / output devic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58854B2 (zh)
JP (1) JP4849106B2 (zh)
KR (1) KR101613725B1 (zh)
CN (1) CN101661353B (zh)
TW (1) TWI3996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48026B2 (ja) * 2017-04-28 2020-08-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入力装置
JP6861835B2 (ja) * 2017-09-25 2021-04-21 Kddi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07689A (en) * 1985-03-25 1987-11-17 AT&T Information Systems Inc. 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 Company Adaptive thresholding scheme for optically-based touch screens
GB2368492B (en) * 2000-10-23 2004-02-18 Nat Air Traffic Services Ltd au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th co-channel transmitters
US7408598B2 (en) * 2002-02-20 2008-08-05 Planar Systems, Inc. Light sensitive display with selected interval of light sensitive elements
CN1768322A (zh) * 2003-03-31 2006-05-03 东芝松下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信息终端装置
JP4257221B2 (ja) * 2003-03-31 2009-04-22 東芝松下ディスプレイ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情報端末装置
JP2006107243A (ja) * 2004-10-07 2006-04-20 Canon Inc 光学式座標入力装置
JP4618026B2 (ja) 2005-07-12 2011-01-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および受光を行う表示装置を用いた検出方法
JP4197019B2 (ja) * 2006-08-02 2008-12-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表情評価装置
TWI384879B (zh) * 2006-08-31 2013-02-01 Sony Corp 影像處理裝置,影像處理方法及影像處理程式
JP2008097172A (ja) * 2006-10-10 2008-04-24 Sony Corp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055349A (ja) 2010-03-11
US8558854B2 (en) 2013-10-15
KR101613725B1 (ko) 2016-04-19
CN101661353B (zh) 2012-07-11
CN101661353A (zh) 2010-03-03
US20100053227A1 (en) 2010-03-04
TWI399674B (zh) 2013-06-21
JP4849106B2 (ja) 2012-01-11
KR20100027010A (ko) 2010-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97306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optical sensors
JP5014439B2 (ja) 光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
TW200425048A (en) Display device and information terminal device
JP2009217461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位置検出方法
WO2009104667A1 (ja) 光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
JP4626658B2 (ja) 表示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位置検出装置
RU2010125277A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нят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снят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и электр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WO2009093388A1 (ja) 光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
CN109872309A (zh) 检测系统、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TW201250267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 defect in an electronic circuit having periodic feature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thereof
JP5217618B2 (ja) 電子機器の接触位置特定方法
JP2010055213A5 (zh)
TW200917103A (en) Method for photo signal detection for a touchable display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0091361A (ja) 画像検査方法および画像検査装置
TW201023008A (en) Image recognition method, image recogni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input/output apparatus
JP2010014503A (ja) 画像検査処理装置、画像検査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WO2010150572A1 (ja) 光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
JP4270247B2 (ja) 表示撮像装置、物体検出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物体の検出方法
CN116818785B (zh)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缺陷检测方法、系统及介质
JP4469680B2 (ja) 光入力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TWI328673B (en) Optical measuring method and optical measuring device
JP2009122919A (ja) 表示装置
CN110858296A (zh) 指纹感测装置以及指纹感测方法
CN109916867B (zh) 荧光强度相关时间分辨增强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12513871A (zh) 光学指纹识别的校准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