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015634A - Method for forming via - Google Patents

Method for forming via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015634A
TW201015634A TW97137689A TW97137689A TW201015634A TW 201015634 A TW201015634 A TW 201015634A TW 97137689 A TW97137689 A TW 97137689A TW 97137689 A TW97137689 A TW 97137689A TW 201015634 A TW201015634 A TW 20101563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forming
etching
seem
hol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71376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90939B (zh
Inventor
Wen-Shun Lo
Hsing-Chao Liu
Original Assignee
Vanguard Int Semiconduc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nguard Int Semiconduct Corp filed Critical Vanguard Int Semiconduct Corp
Priority to TW0971376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9093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015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156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09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0939B/zh

Links

Landscapes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201015634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彳系有關於一種半導體製程技術,且特別關於孔 洞的形成方法。 【先前技術】 自1970年代以來元件製造首先開始採用電漿蝕刻技 術,對於電漿技術的暸解與認知也就蘊育而生。在現今的 積體電路製造過程中,必須精確的控制各種材料尺寸至次 ❹微米大小且具有極高的再現性,而由於電漿韻刻是現今技 術中唯一能極有效率地將此工作在高良率下完成,因此電 漿蝕刻便成為積體電路製造過程中的主要技術之一。 電漿蝕刻技術具非等向性及高選擇比等雙重優點,蝕 刻的進行主要靠化學反應來達成,以獲得高選擇比。非等 向性蝕刻的達成,則是靠再沉積的產物或聚合物,沉積於 待餘刻圖形上,在表面的沉積物可被離子打掉,钱刻可繼 續進行,而在側壁上的沉積物,因未受離子的撞擊而保留 ® 下來,阻隔了表面與反應蝕刻氣體的接觸,使得侧壁不受 侵#,而獲得非等向性餘刻。電黎ϋ刻製程有利於姓刻現 今積體電路元件所需要的高深寬比(aspect ratio)孔洞 (via)。若能有效控制電漿條件和氣體化學組成,利用物理 轟擊和化學蝕刻的雙重作用,可進行期望的非等向蝕刻和 選擇性蝕刻,以獲得垂直側壁的孔洞。 然而,在電子元件微小化和高密度化的趨勢下,當進 行傳統單步驟的電漿蝕刻時,請參考第1A圖,若光罩圖 97007/0516-A41787-TW/fmal 201015634 二既曰造成孔洞無法精確的完全著落(landinS)在導 電結構 1 〇 Q沾 via)190。未丄表面而形成未著落的孔洞⑽anding 考洛的孔洞190會在介電層120中形成微溝槽 191。第 IB hi _ 圖顯不微溝槽191的放大圓,微溝槽191的底 ° (指鄰接導電結構的部分,其切線為Α)與導電結 構的侧土/01之間的夾角角度Θ (介於約5度至約40度) 微屢槽191易成為後續沉積材料時的沉積死角, ❿錄刻殘餘物或雜質易卡在微溝槽191中且不易清除。 為使钱刻的孔洞深度能到達所期望的深度,一 般關製,的餘刻參數會以大於期望深度的條件作設定以 避免同深度不足的問題。而傳統製程所形成的孔洞19〇 的深度深,如第1A圖所示,因此使大面積的導電結構刚 的側壁被暴露在钱刻環境下,會增加導電結構1〇〇被钱刻 損壞的比例,使得元件的電性,例如電遷移可靠性 (electromigrati〇n reliability)或電阻電容性能受到影響。 藝 Ik著元件的微縮化及對電性有更嚴苛的要求,傳統製 程能夠提供的改善空間有限,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就是提供 一種形成孔洞的改良方法,以克服先前技藝之不足。 【發明内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孔洞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一基底, 包括.一第一介電層,覆蓋該基底;一導電結構,位於該 第一介電層中,以及一弟一介電層,覆蓋該第一介電層及 該導電結構;利用第一姓刻配方進行第—蝕刻步驟,以在 該第二介電層中形成一第一孔洞;以及利用第二蝕刻配方 97007/0516-A41787-TW/final 6 201015634 進仃第一蝕刻步驟,以在該第一孔洞下方形成一第二孔 洞,該第二力、、pq方 一 孔柯至少露出該導電結構的上表面,其中該第 一餘刻步驟的軸彳速率小於該第-#刻步驟。 【實施方式】 本^明之貫施例提供一種孔洞的形成方法。有關各實 施例之製造方式和使用方式係如下所詳述,並伴隨圖示加 以說明。政Φ,闽』 Ο 一 ^τ 圖式和說明書中使用之相同的元件編號係 表不相同或類似之元件。而在圖式中,為清楚和方便說明 以 ,見’有Μ實施例之形狀和厚度或有不符實際之情形。而 Τ所描塊者係特別針對本發明之裝置的各項元件或其整 = ’㉟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元件並不特別限 定於所顯示或描述者,而是可以熟習此技藝之人士所得之 的各種形式’此外,當一層材料層是位於另一材料層或基 底之上時’其可以是直接位於其表面上或另外插入有其他 中介層。 參 第2Α圖至第2D圖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 的製程剖面圖’其顯示一孔洞的形成方式。請參考第2Α 圖’首先’提供一基底230。基底230包括第一介電層220。 一導電結構240位於第一介電層220中。導電結構240包 括金屬層200及位於金屬層200上方的阻障層(或抗反射 層)201。在一實施例中,金屬層200是鋁化銅,阻障層(或 抗反射層)201是氮化鈦。第二介電層221覆蓋第一介電 層220及導電結構240。第二介電層221的厚度為L。第一 介電層220或第二介電廣221可為氧化矽(Six〇j、摻雜氧 97007/0516-A41787-TW/fmal 201015634 化物旋塗式玻璃、低介電常數之有機或無機材料或其他適 合的介電材料。在一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220及第二介 電層.221皆為氧化矽(SixOy)。 請參考第2B圖,利用一電漿蝕刻裝置,通入第一蝕刻 混合氣體至反應腔室内,並對基底230進行第一蝕刻步驟 以在導電結構240上方的第二介電層221中蝕刻第一孔洞 290。第一孔洞的深度dl是第二介電層221的厚度L的80% 至 100%。 參 第一蝕刻混合氣體包括氟碳化物、碳氧化物、氬氣及 氧氣。氟碳化物包括八氟異丁烯(C4F8)、三氟曱烷(CHF3)、 六氟乙烷(C2F6)、四氟乙烯(C2F4)或六氟丙烯(C3F6)。氟 碳化物的流量可介於8 seem至18 seem。碳氧化物包括一 氧化複。碳氧化物的流量可介於20 seem至200 seem。氬 氧的流量可介於100 seem至300 seem。氧氣的流量可介於 1 seem至15 seem。第一|虫刻步驟的偏屢功率是介於1000W 至2000W,溫度是介於5°C至35°C,操作壓力是介於10mT ® 至50mT。在一實施例中,第一蝕刻步驟是在操作壓力為 30mT、功率為1500W及溫度為20°C的條件下進行,且第 一#刻混合氣體是流量為12 seem的八氟異丁烯、流量為 50 seem的一氧化碳、流量為200 seem的氬氧及流量為5 seem的氧氣。 請參考第2C圖至第2D圖,在停止通入第一蝕刻混合 氣體後,接著通入第二蝕刻混合氣體至電漿蝕刻裝置的反 應腔室中,並對基底230進行第二蝕刻步驟以在第一孔洞 97007/0516-A41787-TW/fmal 8 201015634 290下方形成深度為d2的第二孔洞291。其中,第二蝕刻 步驟的蝕刻速率小於第一蝕刻步驟。第二蝕刻混合氣體包 括氟碳化物、碳氧化物及氬氣。要注意的是,第二蝕刻混 合氣體的氟碳化物與碳氧化物的流量大於第一蝕刻混合氣 體。第一蝕刻混合氣體通有氧氣,第二蝕刻混合氣體未通 氧氣。再者,第二蝕刻步驟的操作壓力最好大於第一蝕刻 步驟。 第二蝕刻混合氣體的氟碳化物的流量可介於11 seem ❹ 至19 seem。碳氧化物的流量可介於100 seem至200 seem。 氬氧的流量可介於150 seem至380 seem。第二钱刻步驟的 操作壓力可介於20 mT至60mT。第二蝕刻步驟的偏壓功 率是介於1000W至2000W,溫度是介於5t:至35〇C。在一 實施例中,第二蝕刻步驟是在操作壓力為40mT、偏壓功率 為1500W及溫度為20°C的條件下進行,且第二蝕刻配方是 流量為15 seem的八氟異丁烯、流量為150 SCCIn的一氧化 石炭及流置為200 seem的氬氧。 在電黎姓刻過程中’由蝕刻混合氣體所形成的部分電 漿是對介電材料進行蝕刻。再者,由蝕刻混合氣體所形成 的4为電裝與被暴露在I虫刻環境中的介電層反應以形成氣 相反應產物。氣相反應物中的部分聚合物會再沉積於孔洞 的内側。氣相反應物中的部分物質會在蝕刻環境中再被分 解成電漿而對介電材料進行蝕刻。 凊參考第2C圖,在蝕刻第二孔洞291的過程中,當位 於第一孔洞290下方的第二介電層221被移除,且導電結 97007/0516-Α41787-TW/fmal 201015634 構240及第一介電層22〇的上表面被暴露出後,孔洞底表 面暴露出的第一介電層220的面積變小,因此,可與電毅 反應並被形成電梁的介電層的.量變少.。再者,相較於第.一 I虫刻混合氣體,第二蝕刻混合氣體能夠與介電層產生較多 的聚合物’因此沉積在介電層上的聚合物的沉積迷率變 高。上述原因造成在阻障層(或抗反射層)201被暴露出 後’孔洞的钕刻速率逐漸變慢,最後聚合物沉積速率與介 電層的蝕刻速率達到平衡,即使電漿蝕刻裝置仍在進行钱 ® 刻製程’孔洞的深度不會大幅增加或不再改變。此外,相 較於第一蝕刻混合氣體,第二蝕刻混合氣體對阻障層(或 抗反射層)201或金屬層200的選擇性較佳,因此在蝕刻 第一介電層220以形成第二孔洞291的過程中,阻障層(或 抗反射層)201或金屬層200的結構不會被钱刻破壞,並 保有本身的厚度及均勻度。 請參考第2D-1圖,所形成的第二孔洞291於阻障層(或 ^ 抗反射層)201的上表面以下的深度d3淺,因此導電結構 240的側壁被暴露在蝕刻環境的面積小’可避免導電結構 240被钱刻破壞而影響元件電性的情況。 第2D-2圖顯示第二孔洞291底部的放大圖,第二孔洞 291的底部203(指鄰接導電結構240的部分,其切線為B) 與導電結構的侧壁2〇2之間的夾角角度认。夾角角度“是 ^於約45度至90度,較佳是介於約60度至90度。由於 第一孔洞291中被暴露的底部表面幾乎是完全水平的,因 此姓刻殘餘物或雜f可㈣的被移除 。此外,後續預期沉 97007/0516-A41787-TW/fmaj 201015634 積的例如鈦或氣 側,而不會造,、、〃鈦的阻障層能夠完全的覆蓋在孔洞内 他可能的金屬層^積死角的問題。當再以例如銅、鎮或其 金屬雜質.擴散、充孔/同以形成插塞時,能夠有效的避免 本發造麵餘 電漿钱刻裝置二知例所揭露之孔洞的形成方法中,是利用 步驟及第二叙對基底進行兩步驟的蝕刻製程。第一蝕刻 侧混合i體㈣是分別通入第一银刻混合氣體及第二 ❹刻混合氣體,證腔室内以對基底進行餘刻。相較於第一钱 的選擇性較佳虫刻混合氣體對阻障層(或抗反射層) 過程中,阻产展因此^刻第二介電層以形成第二孔洞的 ^^ #早曰(或抗反射層)或金屬層的結構不會被蝕 刻破壞,並保有本身的厚度及均句度。 相較於第,. m蝕刻混&氣體,第二蝕刻混合氣體對介電 =广j '、率車父慢。其中,在蝕刻孔洞的過程中,當孔洞 沾的介電層面積變小’可與電漿反應並被形成電漿 G二二一 θ的里變少。再者,相較於第一蝕刻混合氣體,第 #;&1混"1氣體能夠與介電層產生較多的聚合物,因此沉 且電層上的聚合物的沉積速率變高。上述原因造成在 層^或抗反射層)被暴露出後,孔洞的蝕刻速率逐漸 L k最後聚合物沉積速率與介電層的蝕刻速率達到平 衡即使電装钕刻裝置仍在進行触刻製程,孔洞的深度不 會大幅增加或不再改變。 相車乂於習知技術,本發明實施例所形成的孔洞於阻障 層(或抗反射層)的上表面以下的深度淺,因此導電結構 97007/0516-A41787-TW/fmai 11 201015634 的側壁被暴露在蝕刻環境的面積小,即使蝕刻的孔洞未完 全對準導電結構,仍可避免導電結構被蝕刻破壞而影響元 件電性的情況。本發明實施例所形成的孔洞其底部側壁之 間的夾角角度大,亦即,孔洞暴露的底部表面幾乎是完全 水平的,因此蝕刻殘餘物或雜質可輕易的被移除。此外, 後續預期沉積的材料能夠完全的覆蓋在孔洞内侧,而不會 造成沉積死角的問題。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 ❿ 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此項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 神和範圍内,當可做些許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 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顯示習知半導體裝置的剖面圖。 第2A圖至第2D圖顯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形成孔 洞的製程剖面圖。 W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0〜導電結構;101〜導電結構的側壁;102〜微溝 槽的底部;120〜介電層;190〜孔洞;191〜微溝槽;200 〜金屬層;201〜阻障層(或抗反射層);202〜導電結 構的侧壁;203〜第二孔洞的底部;220〜第一介電層; 221〜第二介電層;230〜基底;240〜導電結構;290〜第 一孔洞;291〜第二孔洞。 97007/0516-A41787-TW/fmal 12

Claims (1)

  1. 201015634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孔洞的形成方法, 提供一基底,包括: 一第—介電層,覆蓋縣底; -導電結構’位於該第一介電層中 一第二介電層,覆蓋 利用第-㈣配方進層及該導電結構; 電層中形成一第一孔洞;::一钱刻步驟’以在該第二介
    利用第二㈣配方進行第二_ > 洞下方形成一第二孔洞,乂在該弟—孔 的上表面, L至少露出該導電結構
    其中該第二蝕刻步驟的蝕刻速率 小於該第一钱刻步 士 t如中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孔_形成方法,盆 中该第二钱刻步驟對導電結構的選擇性大於該第一银刻步 驟。 ® 3•⑹中4專利fen帛1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其 中該第一蝕刻配方包括氟碳化物、碳氧化物及氧氣,該第 二蝕刻配方包括氟碳化物及碳氧化物,但不包含氧氣,且 該第二蝕刻配方的氟碳化物的流量大於該第一蝕刻配方。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其 中該含氟碳化物包括八氟異丁烯(C4F8)、三氟曱院 (CHF3)、六氟乙烷(C2F6)、四氟乙烯(C2F4)或六氟丙埽 (C3F6)。 97007/0516-A41787-TW/final 13 201015634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其 中該第一蝕刻配方的氟碳化物的流量是介於8 seem至18 seem,該第二I虫刻配方的氟碳化物的流量是介於11 seem 至 19 seem。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其 中該第二蝕刻配方的碳氧化物的流量大於該第一蝕刻配 方。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其 參 中該第一蝕刻配方的碳氧化物的流量是介於20 seem至200 seem,該第二蚀刻配方的碳氧化物的流量是介於100 seem 至 200 seem °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其 中該第一#刻配方的氧氣流量是介於1 seem至15seem。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其 中該第一蝕刻配方或該第二蝕刻配方更包括氬氣。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 ® 其中該氬氣的流量是介於150 seem至380 seem。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 其中該第二蝕刻步驟的操作壓力大於該第一蝕刻步驟。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 其中該第一蝕刻步驟的操作壓力是介於10 mT至50mT, 該第二蝕刻步驟的操作壓力是介於20 mT至60mT。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 97007/0516-A41787-TW/fmal 14 .201015634 二蝕刻步驟的偏壓功率是介於 其中該第—蝕刻步驟或第 1000W 至 2〇〇〇w。 其中^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 的底料収⑬出該導電結構的側壁,且該第二孔洞 至1_⑻度電結構的侧壁之間的夾角角度是介於45度 並中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
    :一孔洞的底部與該導電結構的侧壁之間的夾角角 度是介於60度至90度。 i I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 其中該第—介電層或該第二介電層包括氧化啊SixOy)。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 其中該導電結構包括一金屬層。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 八中該^電結構更包括一阻障層或抗反射層,位於該金屬 層上方。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 其中該金屬層包括鋁化銅。 2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 其中該阻障層或抗反射層包括氮化鈦。 2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 其中該第一孔洞的深度是該第二介電層的厚度的百分之80 至百分之100。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孔洞的形成方法 97007/0516-A41787-TW/fmal 15 201015634 其中該第二孔洞的深度是該第二介電層的厚度的百分之30 至百分之80。
    97007/0516-A41787-TW/final 16
TW097137689A 2008-10-01 2008-10-01 孔洞的形成方法 TWI4909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7137689A TWI490939B (zh) 2008-10-01 2008-10-01 孔洞的形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7137689A TWI490939B (zh) 2008-10-01 2008-10-01 孔洞的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15634A true TW201015634A (en) 2010-04-16
TWI490939B TWI490939B (zh) 2015-07-01

Family

ID=44830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37689A TWI490939B (zh) 2008-10-01 2008-10-01 孔洞的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90939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2427C (zh) * 1999-08-25 2005-03-09 因芬尼昂技术股份公司 制造具有至少一个金属化平面的集成电路的方法
TWI319610B (en) * 2006-12-29 2010-01-11 Winbond Electronics Corp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penings and via opening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90939B (zh) 2015-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76205B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TWI345288B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KR100371289B1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261864B (en) Recess gat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the same
US20080207000A1 (en) Method of making high-aspect ratio contact hole
KR100796512B1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인덕터 형성 방법
JP2012023384A (ja) SiCの除去法
KR20020020912A (ko) 반도체 집적회로장치의 제조방법 및 반도체 집적회로장치
US6362093B1 (en) Dual damascene method employing sacrificial via fill layer
TWI288430B (en) Structure with via hole and trench and the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KR101394438B1 (ko) 연속적인 경계면의 도전 패턴을 가진 반도체 소자 제조방법
TW200421498A (en) Method for forming thick copper self-aligned dual damascene
KR101064978B1 (ko)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JP4087235B2 (ja) 半導体素子の銅配線形成方法
TW200824002A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0385643C (zh) 插栓的形成方法与双镶嵌结构的制造方法
JP2012114287A (ja) パターン化金属膜及びその形成方法
TW201015634A (en) Method for forming via
US20110097899A1 (en) Method of forming funnel-shaped opening
CN112242347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TWI305945B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dual damascene structure
US8211805B2 (en) Method for forming via
TW200828500A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penings and via openings
CN106971973B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
TWI282602B (en) Dual damascene 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