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006298A - Hollow heating source - Google Patents

Hollow heating sour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006298A
TW201006298A TW97128268A TW97128268A TW201006298A TW 201006298 A TW201006298 A TW 201006298A TW 97128268 A TW97128268 A TW 97128268A TW 97128268 A TW97128268 A TW 97128268A TW 201006298 A TW201006298 A TW 20100629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hollow
heat source
carbon nanotube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71282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65145B (zh
Inventor
Chang-Hong Liu
Ding Wang
Shou-Shan Fan
Kai-Li Jiang
Original Assignee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to TW0971282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65145B/zh
Publication of TW2010062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062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51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5145B/zh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Description

201006298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空心熱源,尤其涉及一種基於奈米碳 管的空心熱源。 【先前技術】 熱源在人們的生產、生活、科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空心熱源係熱源的一種,其特點為空心熱源具有一空心結 構,將待加熱物體設置於該空心結構的空心中對物體進^ ⑩加熱,故,空心熱源可對待加熱物體的各個部位同時加熱, 加熱面廣、加熱均勻且效率較高。空心熱源已成功用於工 業領域、科研領域或生活領域等,如工廠管道、官 熱爐或廚具電烤箱等。 ❹ 空心熱源的基本結構通常包括基底和設置在基底上的 電熱層’通過在電熱層中通入電流產生焦耳熱使電献層的 溫度升高進而加熱物體。先前的空心熱源的電 用金屬絲,如鉻鎳合金絲、銅絲、_或鶴料通 =的:切:。然而,採用金屬絲作為電熱層具有以 下缺點.其-’金屬絲表面容易被氧化,導致局部電阻辦 2 ’從而被燒斷’故使用壽命短;其二,金屬絲為灰“ 一ί ’故’熱輻射效率低,輻射距離短,且輕射不均句;盆 二,金屬絲密度較大,重量大,使用不便。 _ —,a 為解決金屬絲作騎歸存在㈣題, 具有良好的黑體輕射性能,密度小等優點 研究的熱點。碳纖維作為電減時,通常以碳纖纟^ = 式存在。所核纖維紙包括紙基材和雜亂分佈於該紙基材 6 201006298 •中的遞青基碳纖維。其中,,紙基材包括纖維素纖維和樹脂 等的混合物,瀝青基碳纖維的直徑為3〜6毫米,長度為5〜2〇 , 微米。 …i而採用奴纖維紙作為加熱層具有以下缺點:其一, 碳纖維紙厚度較大,一般為幾十微米,使空心熱源不'易做 成微型結構,無法應用於微型器件的加熱。其二, =纖維紙中包含了紙基材,故該碳纖維紙的密度較大,'重/ 昼大’使知採用該碳纖維紙的空心執源使用便。並二, ❺由於該碳纖維紙中的湿青基碳纖維雜亂分佈’故該碳&維 紙的強度較小,柔性較差,容易破裂’限制了其應有範圍。 其四,碳纖維紙的電熱轉換效率較低,不利於節能環保。 有鑒於此,提供一種加熱效率高、強度韌性大、壽命 長、成本較低、可應用於宏觀和微觀器件,實際應用性能 好的空心熱源實為必要。 【發明内容】 —種空心熱源,其包括:一空心基底;一加熱層,該 ❹加熱層設置於空心基底的表面;以及至少兩個電極,且所 过至V、兩個電極間隔设置於加熱層的表面,並分別與該加 熱層電連接,其中,所述之加熱層包括一奈米碳管層,且 该奈米碳管層包括各向同性、沿一固定方向取向或不同方 向取向擇優排列的複數個奈米碳管。 相較於先前技術,所述之空心熱源具有以下優點:第 —’奈米碳管可方便地製成任意尺寸的奈米碳管層,既可 應用於宏觀領域也可應用於微觀領域。第二,奈米碳管比 妷纖維具有更小的密度,故,採用奈米碳管層的空心熱源 具有更輕的重量,使用方便。第三,奈米碳管層的電熱轉 201006298 .換效率高,熱阻率低,故該空心熱源具有升溫迅速、敎滞 後小、熱交換速度快的特點。第四,所述之奈米碳管層可 ♦通過礙壓奈米碳管陣列直接獲得,易於製備,成本較低。 【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技術方案空心熱源。 請參閱圖1及圖2,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 空心熱源1〇〇 ’該空心熱源100包括一空心基底1〇2 ; 一 加熱層104,該加熱層104設置於該空心基底1〇2的内表 ❹面;一反射層108’該反射層108位於加熱層1〇4的週邊, 设置於该空心基底102的外表面;一第一電極11〇及一第 二電極112’第一電極110和第二電極112間隔設置於加 熱層104的表面,並分別與加熱層1〇4電連接;—絕緣 保護層106,該絕緣保護層106設置於加熱層1〇4的内表 面。 所述空心基底102的材料不限,用於支撐加熱層 104,可為硬性材料,如:陶瓷、玻璃、樹脂、石英、塑 膠等。空心基底102亦可選擇柔性材料,如:樹脂、橡 膠、塑膠或柔性纖維等。當空心基底1〇2為柔性材料時, 該空心熱源100在使用時可根據需要彎折成任意形狀。 所述空心基底102的形狀大小不限,其具有一空心奸構 即可’可為管狀、球狀、長方體狀等,可為全封閉結^, 也可為半封閉結構,其具體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改變。 空心基底102的橫截面的形狀亦不限,可為圓形、弧形、 長方形等。本實施例中,空心基底102為一空 其橫截面為一圓形。 所述加熱層104設置於空心基底1〇2的内表面, 8 201006298 向空心基底102的内部空間加熱。所述加熱層104包括 一奈米碳管層,該奈米碳管層本身具有一定的粘性,可 * 利用本身的粘性設置於空心基底102的表面,也可通過 粘結劑設置於空心基底102的表面。所述之粘結劑為矽 膠。該奈米碳管層的長度、寬度和厚度不限,可根據實 際需要選擇。 所述奈米碳管層包括均勻分佈的奈米碳管。該奈米碳 管層中的奈米碳管與奈米碳管層的表面成一夾角α,其 ⑩中,α大於等於零度且小於等於15度(〇5〇^15°)。優選地, 所述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平行於奈米碳管層的表 面。該奈米碳管層可通過碾壓一奈米碳管陣列製備,依 據碾壓的方式不同,該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具有不 同的排列形式。具體地,奈米碳管可各向同性排列;當 沿不同方向碾壓時,奈米碳管沿不同方向擇優取向排 列,請參閱圖3 ;當沿同一方向碾壓時,奈米碳管沿一固 定方向擇優取向排列,請參閱圖4。所述奈米碳管層中的 _奈米碳管部分交疊。所述奈米碳管層中奈米碳管之間通 過凡德瓦爾力相互吸引,緊密結合,使得該奈米碳管層 具有很好的柔韌性,可彎曲折疊成任意形狀而不破裂。 該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包括單壁奈米碳管、雙壁 奈米碳管及多壁奈米礙管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單壁奈 米碳管的直徑為0.5奈米〜10奈米,雙壁奈米碳管的直徑 為1奈米〜15奈米,多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1.5奈米〜50 奈米。該奈米碳管的長度大於50微米。奈米碳管的長度 大於50微米,優選地,奈米碳管的長度為200〜900微米。 該奈米碳管層的面積和厚度不限,可根據實際需要選 9 201006298 擇。該奈米碳管層的面積與奈米碳管陣列所生長的基底 的尺寸有關。該奈米碳管層厚度與奈米碳管陣列的高度 以及碾壓的壓力有關’可為1微米至1毫米。可以理解, 奈米碳管陣列的高度越大而施加的壓力越小,則製備的 奈米碳管層的厚度越大;反之,奈米碳管陣列的高度越 小而施加的壓力越大,則製備的奈米碳管層的厚度越 小。可以理解,奈米碳管層的熱回應速度與其厚度有關。 在相同面積的情況下,奈米碳管層的厚度越大,熱回應 ©速度越慢;反之,奈米碳管層的厚度越小,熱回度 越快。 一本實施例中,加熱層104採用厚度為100微米的夺 米碳管層。該奈米碳管層的長度為5厘米,奈米碳管層 的寬度為3厘米。利用奈米碳管層本身的粘性,將該‘ 米碳管層設置於空心基底1〇2的内表面。 所述第-電極11()和第二電極112可設置在加 二的同-表面上也可設置在加熱層綱的不同表面:。 β性^基蕾^ 110和第二電極112可通過奈米碳管層的枯 =電粘結劑(圖未示)設置於該加熱層1〇4的表面上。 與居ί、口劑在實現第一電極110和第2電極112與奈米碳 接觸的同時,還可將第一電極ιι〇 ==於奈米碳管層的表面上。通過該第一電極η。 極熱層綱施加㈣。其中,第-電 層的加隔設置,錢 象產生。優選地,熱時接入一定的阻值避免短路現 於* 、第電極U0和第二電極112間隔設置 二土 _ 102的兩端,並環繞設置於加熱層104的表 201006298 面。 • κ —電極m和第二電極112為導電薄膜、金屬 片或,盘屬引線。該導電薄膜的材料可為金屬、合金、 銦錫氧化物(ITO)、銻錫氧化物(AT0)、導電銀膠、 電聚合物等。該導電薄膜可通過物理氣相沈積法:化學 軋相沈積法或其他方法形成於加熱層104表面。該 片或者金屬引線的材料可為銅片或鋁片等。該金屬片可 通過導電粘結劑固定於加熱層104表面。 ❹ 戶斤述第-電請和第二電極112還可為一奈米碳管 結構。該奈米碳管結構設置於加熱層104的外表面。1 奈米碳管結構可通過其自身的枯性或導電枯結劑固定= 加熱層104的外表面。該奈米碳管結構包括定向排列且 =分佈的金屬性奈米碳f。具體地,該奈米碳管結構 包括至少一有序奈米碳管薄膜或至少一奈米碳管長線。 ^本實施例中,優選地,將兩個有序奈米碳管薄膜分別 設置於沿空心基底102長度方向的兩端作為第一電極HO ❹和第二電極112。該兩個有序奈米碳管薄膜環繞於加熱層 04的外表面,並通過導電粘結劑與加熱層之間形成 電接觸。所述導電減劑優選為銀膠。由於本實施例中 的加熱層104也採用奈米碳管層,故第一電極和第二 電極112與加熱層1〇4之間具有較小的歐姆接觸電阻,可 提高空心熱源1〇〇對電能的利用率。 所述反射層108用於反射加熱層1〇4所發出的熱量, 使其有效地對空心基底1〇2内部空間加熱。故,反射層 108位於加熱層104週邊,本實施例申,反射層設置 於玉心基底102的外表面。反射層1〇8的材料為一白色 11 201006298 .絕緣材料,如:金屬氧化物、金屬鹽或陶瓷等。反射層 • 108通過濺射或塗敷的方法設置於空心基底1〇2的外表 面。本實施例中,反射層108的材料優選為三氧化二鋁, 其厚度為100微米〜〇·5毫米。該反射層1〇8通過濺射的 方法沈積於3亥空心基底1〇2外表面。可以理解,該反射 層108為一可選擇結構,當空心熱源1〇〇未包括反射層 時’該空心熱源1〇〇也可用於對外加熱。 所述絕緣保護層1〇6用來防止該空心熱源1〇〇在使用 ❺時與外界开>成電接觸,同時還可防止加熱層中的奈 米碳管層吸附外界雜質。本實施例中,絕緣保護層1〇6 設置於加熱層104的内表面。所述絕緣保護層106的材 料為一絕緣材料,如:橡膠、樹脂等。所述絕緣保護層 106厚度不限,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優選地,該絕緣保 護層106的厚度為〇.5〜2毫米。該絕緣保護層1〇6可通過 塗敷或濺射的方法形成於加熱層1〇4的表面。可以理解, 所述絕緣保護層1〇6為一可選擇結構。 _ 本實施例所提供的空心熱源100在應用時具體包括 以下步驟:提供一待加熱的物體;將待加熱的物體設置 於該空心熱源100的中心;將空心熱源1〇〇通過第一電 極110與第二電極112連接導線接入丄伏—加伏的電源電 壓後,加熱功率為i瓦〜40瓦,該空心熱源可輻射出波長 較長的電磁波。通過溫度測量儀紅外測溫儀AZ8859測量 發現该空心熱源1〇〇的加熱層1〇4表面的溫度為5〇勺 〜500 c,加熱待加熱物體。可見,該奈米碳管層具有較 高的電熱轉換效率。由於加熱層104表面的熱量二熱^ 射的形式傳遞給待加熱物體,加熱效果不會因為待加熱 12 201006298 物體中各個部分因為距離空心埶 •丄ΛΑ π η …、你iUU的不同而產生較 •大的不同,可實現對待加熱物體的均句加埶。對於具1 黑體結構的物體來說,其所對應的溫度為20(rc〜450t 就能發出人眼看不見的熱輻射(紅 最穩定'效率最高’所產生的熱轄射^最此大時的熱㈣ 而吉==熱源100在使用時,可將其與待加熱的物體表 直接接觸或將其與被加熱的物體間隔設置,利用其熱輻 射即可進行加熱。該空心熱源100可廣泛應用於如工^ _道、實驗室加熱爐或廚具電烤箱等。 本實施例中所提供的空心熱源100具有以下優點:其 一,加熱層104為一奈米碳管層,奈米碳管具有強的抗腐 蝕性,使其可在酸性環境中工作;其二,奈米碳管比同體 積的鋼強度高100倍,重量卻只有其1/6,故’採用奈米 碳管的空心熱源20具有更高的強度和更輕的重量;其三, 奈米碳管層為由碾壓奈米碳管陣列直接獲得,製備方法簡 單,適合1產,且通過礙壓不同大小的奈米碳管陣列可獲 ❺得不同大小的奈米碳管層,奈米碳管層的尺寸可控。 請參見圖5及圖6,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 空心熱源200,該空心熱源200包括一空心基底202 ; — 加熱層204,該加熱層204設置於該空心基底202的内表 面·’一反射層208,該反射層208位於加熱層204的週邊; —第一電極210及一第二電極212,第一電極210和第二 電極212間隔設置於加熱層204的表面,並分別與加熱 層204電連接;一絕緣保護層206,該絕緣保護層206設 置於加熱層104的内表面。第二實施例中所提供的空心 熱源200與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空心熱源1〇〇的結構基 13 201006298 本相同,其區別在於反射層208設置於空心基底202與 加熱層204之間,位於加熱層1〇4的外表面。所述空心 • 基底202、加熱層204、反射層208、第一電極210及第 一電極212的結構和材料與第一實施例相同。 請參見圖7及圖8,本技術方案第三實施例提供一種 空心熱源300 ’該空心熱源300包括一空心基底302 ; — 加熱層304 ; —反射層208 ; —第一電極210及一第二電 極212,第一電極210和第二電極212間隔設置於加熱層 ❹204的表面’並分別與加熱層2〇4電連接。第三實施例中 的空心熱源300和第一實施例中的空心熱源1〇〇的結構 基本相同,其區別在於,該加熱層3〇4設置於該空心基 底202的外表面,該反射層2〇8設置於加熱層3〇4的外 表面’由於加熱層304設置於空心基底302和反射層208 之間’故’無需絕緣保護層,且加熱層3〇4與反射層3〇8 的位置不同。第三實施例中的所述空心基底3〇2、加熱層 3〇4、反射層308的結構和材料與第一實施例相同。 鲁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 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 施例,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習知 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 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内。 【圖式簡單說明】 圖1為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空心埶源的姓 構示意圖。 、° 圖2為圖1沿ΙΙ-ΙΙ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為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採用的包括沿不同方向 201006298 擇優取向排列的奈米碳管的奈米碳管層的掃描電鏡照片。 圖4為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採用的包括沿同一方向 擇優取向排列的奈米碳管的奈米碳管層的掃描電鏡照片。 圖5為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所提供的空心熱源的結 構示意圖。 圖6為圖5沿VI-VI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7為本技術方案第三實施例所提供的空心熱源的結 構示意圖。 圖8為圖7沿VIII-VIII線的剖面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空心熱源 100, 200, 300 空心基底 102, 202, 302 加熱層 104, 204, 304 絕緣保護層 106, 206 反射層 108, 208, 308 參第一電極 110. 210, 310 第二電極 112, 212, 312 15

Claims (1)

  1. 201006298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空心熱源,其包括: 一空心基底; 一加熱層,該加熱層設置於空心基底的表面;以及 至少兩個電極,且所述電極間隔設置且分別與加敎層電 連接; μ 其改良在於,所述之加熱層包括一奈米碳管層,且該奈 米碳管層包括各向同性、沿一固定方向或沿不同方^二 © 優取向排列的複數個奈米碳管。 2. 如申凊專利範圍第i項所述之空心熱源,其中,所述之 空心熱源進—步包括__反射層,所述反射層設 層的外圍。 ” 3. ί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空心熱源,其中,所述之 空心熱源進一步包括一絕緣保護層,該絕緣保 於加熱層的表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空心熱源,其中,所述之 ❿加熱層設置於空心基底的外表面,所述之反射層設置於 加熱層的外表面,加熱層位於空心基底與反射層之間。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空心熱源,其中,所述之 2熱層設置於空心基底的内表面,所述之反射層設置於 空心基底的外表面,所述之絕緣保護層設置於加熱 内表面。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空心熱源,其中,所述之 加熱層δ又置於空心基底的内表面,所述之反射層設置於 加熱層與空心基底之間,所述之絕緣保護層設置於加熱 16 201006298 ^ 層的内表面。 • 7.如申請專利範圍帛2項所述之空心熱源,其中,所述之 反射層的材料為金屬氧化物、金屬鹽 100微米-0.5毫米。 纟其厚度為 8. 範圍第1項所述之空心熱源,其中,所述奈 〃,厌& θ中的奈米碳管與奈米碳管層的表面成一夾角 9如申、社中直=於等於零度且小於等於15度(0如15。)。 ϋ ·太^ 圍第1項所述之空心熱源,其中,所述之 ❿不未石厌e層的厚度為1微米至i毫米。 ίο.如= 奮專利範圍第i項所述之空心熱 之不米碳官層中的奈米碳管部分交疊。 圍第1項所述之空心熱源’其中,所述 弓V、:一曰中的奈米碳管之間通過凡德瓦爾力相互吸 w、緊密結合。 〇 利乾圍第1項所述之空心熱源,其中,所述 兩個電1設置於加熱層的同一表面或不同表面。 Γ:二 圍第1項所述之空心熱源,其中,所述 ::的材料為金屬、合金、銦化 導電聚合物或導電性奈米碳管。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奈米碳管的長度大於5^述之’其中,所述 1 s X, * ^ ^ 力50微来’直徑小於50奈米。 广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空心熱源,其中,所述 的材料為柔性材料或硬性材料,且所述柔性材 1為塑ί或柔性纖維,所述硬性材料為陶变、玻璃、樹 月田、| 〇 17
TW097128268A 2008-07-25 2008-07-25 空心熱源 TWI4651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7128268A TWI465145B (zh) 2008-07-25 2008-07-25 空心熱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7128268A TWI465145B (zh) 2008-07-25 2008-07-25 空心熱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06298A true TW201006298A (en) 2010-02-01
TWI465145B TWI465145B (zh) 2014-12-11

Family

ID=44826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28268A TWI465145B (zh) 2008-07-25 2008-07-25 空心熱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6514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63572A (en) * 1984-08-01 1986-01-07 Armstrong World Industries, Inc. High-efficiency task heater
JP2003339540A (ja) * 2002-05-30 2003-12-02 Thermos Kk 電気加熱保温容器
JP4817296B2 (ja) * 2006-01-06 2011-11-16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配向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バルク集合体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65145B (zh) 2014-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6090B (zh) 空心熱源
CN101616513B (zh) 线热源
CN101636001B (zh) 立体热源
TW201006298A (en) Hollow heating source
TWI462627B (zh) 空心熱源
TWI466585B (zh) 空心熱源
CN101626642B (zh) 空心热源
TWI462630B (zh) 面熱源
TWI380728B (en) Linear heater
TWI386363B (zh) 線熱源
TWI427027B (zh) 空心熱源
CN101616512B (zh) 线热源
TWI513357B (zh) 立體熱源
TWI473524B (zh) 空心熱源
TW201000395A (en) Linear heater
TWI448417B (zh) 線熱源
JP5059808B2 (ja) 中空熱源
TWI380729B (en) Linear heater
CN101636011B (zh) 空心热源
TWI501687B (zh) 立體熱源
TWI380734B (en) Linear heater
CN101636002B (zh) 立体热源
TWI380730B (en) Planar heating source
TW201008357A (en) Planar heating source
TWI360521B (en) Planar heat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