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540857A -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540857A
TW200540857A TW094114257A TW94114257A TW200540857A TW 200540857 A TW200540857 A TW 200540857A TW 094114257 A TW094114257 A TW 094114257A TW 94114257 A TW94114257 A TW 94114257A TW 200540857 A TW200540857 A TW 20054085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optical element
objective
lens
light bea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41142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unji Hashimura
Shinichiro Saito
Tohru Kimura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TW2005408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4085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3Diffractive elements, e.g. holograms or gr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DBOOKS; BOOK COVERS; LOOSE LEAVES; PRINTED MATTER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PRINTED MATTER OF SPECIAL FORMAT OR STY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VICES FOR USE THEREWITH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VABLE-STRIP WRITING OR READING APPARATUS
    • B42D5/00Sheets united without binding to form pads or blocks
    • B42D5/003Note-pads
    • B42D5/005Supports for note-pads
    • B42D5/006Supports for note-pad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DBOOKS; BOOK COVERS; LOOSE LEAVES; PRINTED MATTER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PRINTED MATTER OF SPECIAL FORMAT OR STY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VICES FOR USE THEREWITH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VABLE-STRIP WRITING OR READING APPARATUS
    • B42D3/00Book covers
    • B42D3/12Book cover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23/00Holders or connectors for writing implements; Means for protecting the writing-points
    • B43K23/001Supporting means
    • B43K23/002Supporting means with a fixed bas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BOOKS, FILING APPLIANCES OR THE LIKE
    • B42P2241/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for books or filing appliances
    • B42P2241/16Books or filing applianc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 B42P2241/18Books or filing applianc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with writing instrumen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Description

200540857 (υ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記錄/複製資訊至/自各種光學記錄 媒體之光學拾訊裝置。 【先前技術】
近來,較短波長的雷射光束已使用來作爲記錄/複製 資訊至/自光碟的光源的趨勢已成爲主流。例如,具有 400-420nm波長的藍紫半導體雷射二極體實施利用第二調 變波的紅外線半導體雷射二極體的波長轉換之藍-SHG雷 射二極體等已被實際使用。 由使用藍紫雷射源及具有NA (數値孔徑)的物鏡透 鏡而記錄15-20GB的資訊至具有12 cm直徑的光碟變成可 能,此光碟相同如DVD (數位視訊光碟)。當NA係0.85 時,23 -25 GB資訊可被記錄至具有12 cm直徑的光碟。於 此說明書中,使用藍紫雷射源之光碟及光磁碟係稱爲”高 密度光碟”。 此時,兩個用於高密度光碟的工業標準已被提議。一 者係具有〇.lmm的厚度之藍光光碟(以下將稱爲BD), 其中具有NA0.85之物鏡透鏡被使用,且,另一者係具有 0.6 mm的厚度之 HD DVD (以下稱爲 HD),其中具有 ΝΑΟ .65之物鏡透鏡被使用。能夠記錄/複製兩個高密度光 碟播放器/記錄器基於以下假設將係需要,亦即,這些兩 個基於這些兩個工業標準在未來市場上將是流行的。 -5- 200540857 (2)
這係不足以使光碟層/記錄器的價値僅能夠記錄/複製 資訊至/自高密度光碟。考慮到市場上各種類型的資訊被 記錄在CD (壓縮光碟)之DVD,這係不足以使光碟層/記 錄器的價値僅能夠記錄/複製資訊至/自高密度光碟。爲了 提升產品價値,這係需要使光碟層/記錄器記錄/複製資訊 至/自不僅高密度光碟還有使用者擁有的DVD及CD。從 這些背景,用於高密度光碟的光碟層/記錄器之光學拾訊 被要求能夠適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高密度光碟、DVD及 CD。 日本專利申請案先行公開公告第H09- 1 79020號及日 本專利申請案先行公開公告第H09- 1 20027號揭示具有焦 點的物鏡透鏡,其能夠相容記錄/複製資訊至/自兩種設有 不同厚度具有來自光源的單一波長的保護層之光碟。具有 兩焦點的物鏡透鏡係設計藉由設在透鏡的表面上的繞射結 構分離入射光束以形成兩個焦點而記錄/複製資訊至/自具 φ 有不同厚度保護層之光碟。歐洲專利申請公告第 EP-1 3 04689號揭示包括具有相位結構作爲繞射結構的物鏡透 鏡之光學拾訊裝置,其能夠使用於高密度光碟、習知DVD 及CD。 然而,因爲具有上述的兩個焦點的物鏡透鏡係設計來 記錄/複製資訊至/自諸如具有0.6的NA的DVD及具有 0.45的NA的CD (壓縮光碟)之光碟。因此,具有兩個 焦點的物鏡透鏡不能夠記錄/複製資訊至/自四種包括具有 大NA値的BD及HD之光碟。 200540857 (3) 因爲揭示於EP- 1 3 046 8 9的物鏡光學系統的放大差在 記錄/複製資訊至/自各光碟時係如此大,這是難以使用共 同光學部件,諸如具有數種整合成單一封裝於光學拾訊裝 置而不是物鏡光學系統的光束源之光束源模組。且,已有 以下問題,亦即,光學拾訊的簡化及低成本光學拾訊的達 成不能被實現。尤其,因爲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CD之 放大差係大時,當物鏡透鏡控制在尋軌伺服系統下時閃爍
容 內 明 發 供 提 係錄 的記 目夠 的能 明其 發, 本置 裝 訊 具 種 至 訊 資 複 拾密 學錄 光記 之同 件不 元有 學具 \ 一彐 | 一 艽種 鏡四 物自 有 度的光碟,諸如兩種類型具有不同保護層的不同工業標準 的高密度光碟,基於上述問題之DVD及CD。 於此說明書中,需要藍紫半導體雷射二極體或藍紫 φ SHG雷射記錄/複製資訊至/自其它光碟係稱爲高密度光碟 。高密度光碟包括例如,BD的光碟,其需要具有0.85的 NA的物鏡光學系統以記錄/複製資訊至/自光碟,且此光碟 的保護層的厚度係實質地等於0 · 1 mm,及例如,HD的光 碟,其需要具有0.65 -0.67的NA的物鏡光學系統以記錄/ 複製資訊至/自光碟,且此光碟的保護層的厚度係實質地 等於0.6mm。除了具有保護層在記錄表面上之光碟外,設 有具有數個nm至數十nm的厚度的保護膜之光碟,或不 具保護層或保護膜在記錄表面上之光碟亦包括於高密度光 200540857 (4) 碟。於此說明書,高密度光碟包括光磁碟,其需要用於記 錄/複製資訊至/自高密度光碟之藍紫半導體雷射二極體或 藍紫SHG雷射作爲光束源。
再者,於此說明書,”保護層的厚度係相同”的句子意 指,HD DVD的保護層的厚度係DVD的後繼者,且,DVD 的厚度係在分別地由HD DVD標準所界定之厚度的範圍內 ,HD DVD標準具有與DVD標準及HD DVD標準的高相 容性,及DVD的保護層厚度,其包括DVD的厚度及HD DVD的厚度間之差。 依據本發明的一個形態提供一種光學拾訊裝置,藉由 使用具有波長λ 1的第一光束,記錄及/或複製資訊至或自 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第一光 學資訊記錄媒體設有具有tl的厚度之第一保護層而第二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設有具有t2的厚度之第二保護層,其 中tl#t2,該光學拾訊裝置包含:第一光源,用於發射具 ^ 有λΐ的波長之第一光束;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 鏡光學元件; 其中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 ,獨立地設於分離體之第一物鏡光學透鏡及第二物鏡光學 透鏡的一者係使用來經由第一保護層而將第一光束聚集至 弟一*資訊目Β錄表面,及當記錄/複製資$至/自弟一光學貝 訊記錄媒體時,第一物鏡光學透鏡及第二物鏡光學透鏡的 另一者係使用來經由第二保護層而將第一光束聚集至第二 資訊記錄表面,其中具有ti厚度之第一保護層及具有t2 -8-
200540857 (5) 厚度之第二保護層滿足以下公式 2.5 < t2/tl。 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形態提供一種光學拾訊裝獲 由使用具有波長λΐ的至少第一光束,及具有波長; 第二光束,其中λ 1尹λ2,記錄及/或複製資訊至每 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三 資訊記錄媒體,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設有具有11 度之第一保護層而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設有具有 厚度之第二保護層,其中tl#t2,以及第三光學資i 媒體設有具有t3的厚度之第三保護層,第三光學Ϊ 錄媒體的第三記錄密度係不同於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彭 第一記錄密度及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的第二記錄落 該光學拾訊裝置包含:第一光源,用於發射具有λΐ 長之第一光束;第二光源,用於發射具有λ2的波| 二光束;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 其中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須 ,獨立地設於分離體之第一物鏡光學透鏡及第二物卷 透鏡的一者係使用來經由第一保護層而將第一光束ϋ 第一資訊記錄表面,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闲 一物鏡光學透鏡及第二物鏡光學透鏡的另一者係使月 由第二保護層而將第一光束聚集至第二資訊記錄表面 ,,藉 2的 :自第 :光學 的厚 t2的 I記錄 :訊記 :體的 ί度, 的波 :之第 :體時 〖光學 :集至 丨,第 丨來經 ,及 -9- 200540857 (6)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第 一物鏡光學透鏡及第二物鏡光學透鏡的一者係使用來經由 第三保護層而將第二光束聚集至第三資訊記錄表面, 其中具有tl厚度之第一保護層及具有t2厚度之第二 保護層滿足以下公式, 2·5 < t2/tl 。
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形態提供一種光學拾訊裝置,藉 由使用具有波長λΐ的至少第一光束,具有波長λ2的第 二光束,其中λ1#λ2,以及具有波長λ3的第三光束, 其中λ1^λ3且λ2#λ3,記錄及/或複製資訊至或自第 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第三光學 資訊記錄媒體及第四光學記錄媒體,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 體設有具有tl的厚度之第一保護層而第二光學資訊記錄 媒體設有具有t2的厚度之第二保護層,其中tl#t2,第 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設有具有t3的厚度之第三保護層, 記錄密度係不同於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的第一記錄密度 及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的第二記錄密度,以及設置具有 t4厚度之第四保護層之第四光學記錄媒體,其中t4#tl、 t4 关 t2, 該光學拾訊裝置包含:第一光源,用於發射具有; 的波長之第一光束;第二光源,用於發射具有λ2的波長 之第二光束;第三光源,用於發射具有λ3的波長之第三 -10· 200540857 (7) 光束;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 其中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 ,獨立地設於分離體之第一物鏡光學透鏡及第二物鏡光學 透鏡的一者係使用來經由第一保護層而將第一光束聚集至 第一資訊記錄表面,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第 一物鏡光學透鏡及第二物鏡光學透鏡的另一者係使用來經 由第二保護層而將第一光束聚集至第二資訊記錄表面,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第 一物鏡光學透鏡及第二物鏡光學透鏡的一者係使用來經由 第三保護層而將第二光束聚集至第三資訊記錄表面,及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四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第 一物鏡光學透鏡及第二物鏡光學透鏡的一者係使用來經由 第四保護層而將第三光束聚集至第四資訊記錄表面, 其中具有tl厚度之第一保護層及具有t2厚度之第二 保護層滿足以下公式, 2.5 < t2/tl 。 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形態提供一種光學拾訊裝置,藉 由使用具有波長;11的至少第一光束,其中400 nmS Ais 420nm,具有波長又2的第二光束,其中 640nmS ;12S 670 nm,以及具有波長;13的第三光束,其中7 8 Onm S λ 3 ‘ 8 0 Onm,記錄及/或複製資訊至或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 -11 - 200540857 (8)
體、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及第 四光學記錄媒體,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設有具有11的 厚度之第一保護層而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設有具有t2 的厚度之第二保護層,其中11古t2,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 體設有具有t3的厚度之第三保護層,記錄密度係不同於 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的第一記錄密度及第二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的第二記錄密度,以及設置具有t4厚度之第四保 護層之第四光學記錄媒體,其中t4# tl、t4# t2,該光學 拾訊裝置包含:第一光源,用於發射具有λΐ的波長之第 一光束;第二光源,用於發射具有λ2的波長之第二光束 :第三光源,用於發射具有λ3的波長之第三光束;第一 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 其中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 ,第一物鏡光學透鏡係使用來經由第一保護層而將第一光 束聚集至第一資訊記錄表面,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二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第二物鏡光學透鏡係使用來經由第 二保護層而將第一光束聚集至第二資訊記錄表面,當記錄 /複製資訊至/自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第二物鏡光學 透鏡係使用來經由第三保護層而將第二光束聚集至第三資 訊記錄表面,及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四光學資訊記錄 媒體時,第二物鏡光學透鏡係使用來經由第四保護層而將 第三光束聚集至第四資訊記錄表面,其中具有tl厚度之 第一保護層及具有t2厚度之第二保護層滿足以下公式’ -12- 200540857
2·5 < t2/t1 。 其中第二物鏡光學透鏡包含:第一區,包括第二物鏡 光學透鏡的光軸之第一、第二及第三光束的中心光束部通 過該第一區,及第二區,中心光束部的外側的光學光束通 過該第二區,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將 φ 通過第一區及第二區聚集第一光束至或自第二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將 通過第一區及第二區聚集第二光束至或自第三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四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 ’將通過第一區及第二區聚集第三光束至或自第四光學資 訊記錄媒體。 當以單一物鏡光學元件而記錄/複製資訊至/自具有不 % 同保護層之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 體時,基於這些保護層的差,校正對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的球形像差致使正對另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球形像差° 例如,當校正正對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球形像差時’另 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的第三級球形像差W40係計算如下 W40={ (5 t ( πλ 2-1 ) / ( 8ηλ 2 ) }· ΝΑ4 -13- 200540857 (10) 其中(5 t代表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的保護層差,η λ代表 在波長λ 1的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的折射率。ΝΑ代表數値 孔徑。 當兩類型的光學資訊記錄媒體間之保護層差係大時, 球形像差依據以上所示的公式而變大,將成爲問題。習知 上,爲了解決此問題,使用具有物鏡光學元件的繞射及/ 或調整共軛距離來校正由保護層的差所造成之球形像差的
差。 當由使用單一物鏡光學元件來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 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在過去 ,物鏡光學元件上的繞射及/或調整共軛距離來校正由保 護層的差所造成之球形像差。然而,當記錄/複製資訊至/ 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以及通 過具有相同波長之相同光束於相同繞射結構時,這是不可 能同時上升兩媒體的繞射效率。因此,一媒體的繞射效率 係高於另一媒體的繞射效率。例如,當由使用兩個繞射級 來平衡繞射效率時,因爲這不可能上升效率,這造成缺乏 光量的問題,其不是較佳的。當藉由校正由保護層差所造 成之球形像差來記錄/複製資訊至/自每一光學資訊記錄媒 體以及兩類型的光學資訊記錄裝置的保護層厚度差係大如 公式(1 )所示時,必要確定需要記錄/複製資訊至/自具有 較厚的保護層的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的作用距離(以下將稱 爲WD )之物鏡光學元件的共軛距離變短。因此,由物鏡 光學元件的透鏡移動所造成於尋軌方向之閃爍像差的校正 -14- 200540857 (11) 變困難。因此,本發明中,專用於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的物鏡光學元件及專用於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的物鏡光 學元件係設於不同體,以使甚至經由各別光碟的保護層的 厚度係相互不同,設計能夠記錄/複製資訊至/自每一光學 資訊記錄媒體之最佳物鏡光學元件成爲可能。
由使用本發明的光學拾訊裝置來記錄/複製資訊至/自 三種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成爲可能,其藉由照射具有大於發 射自光源的λ 1的第一波長之λ2的第二波長之第二光束 至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而記錄/複製資訊至/自具有第二 保護層t2的相同厚度之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例如, 假設 tl=0.085-0.1mm、λ l=400-420nm、t2 = 0.6mm 及 λ 2 = 640-670nm,本發明的光學拾訊裝置將應用至不僅BD 及HD還有DVD,且,規格可被改善。 依據本發明的光學拾訊裝置,三種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可藉由使用具有大於第二波長λ2的波長λ3之第三光束 φ 來記錄/複製資訊至/自具有第三保護層厚度t3 ( t3 # tl、 t3 # t2 )之第四光學資訊記錄媒體而予以記錄/複製。例如 ,假設t3 = 1.2mm、λ 3 = 7 8 0-8 0Onm,然後光學拾訊裝置可 記錄/複製資訊至/自不僅BD及HD還有CD。再者,關於 第四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的複製,使用波長λ 2的組態亦是 可能。再者,藉由結合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 元件提供具有相容性四種交叉再能夠記錄/複製資訊的光 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光學拾訊變成可能,以使光學拾訊裝 置可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四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以及第一- -15- 200540857 (12) 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較佳地,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三種光學資訊記錄媒 體或四種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此兩個物鏡光學元件的至 少一者係配置來記錄/複製資訊至/自兩種光學資訊記錄媒 體或三種光學資訊記錄媒體。這亦較佳地,物鏡光學元件 具有相位結構於其上以具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相容性
形成在物鏡光學元件的光學表面上之相位結構係用$ 校正由第一波長λ 1及第波長二λ 2間的差所造成之彩色 像差及/或由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學資訊記錄 媒體的保護層的差所造成的球形像差之結構。上述的彩& 像差係近軸影像點位置的差及/或由波長的差所造成之球 形像差。 上述的相位結構可以是繞射結構或光學路徑給予結構 作爲繞射結構,有數種可使用的結構如以下所述的圖 1-4所示。圖1簡要地顯示設有數個具有包括鋸齒狀的光 軸的橫截面的環形帶1 〇〇之結構。圖2簡要地顯示具有步 進結構1 0 1之結構,步進結構1 0 1包括數個帶1 02於具有 包括階形的光軸的橫截面之有效孔徑。圖3簡要地顯示具 有數個包括步進結構於其中的帶1 03之結構。圖4簡要地 顯示具有數個包括步進結構1 0 4的帶1 0 5於有效孔徑之結 構,其中步進結構1 04的方向被改變。關於光學路徑給予 結構,如圖4所示,有具有數個包括步進結構1 04的帶 -16- 200540857 (13) 105於有效孔徑之結構,其中步進結構104的方向被改變 。因此,圖4所示的結構可以是繞射結構或光學路徑給予 結構。圖1 -4簡要地說明各相位結構形成在平坦表面上之 實例。然而,各相位結構可形成在非球形表面上。
於此說明書中,物鏡光學元件係包括至少具有會聚光 束至具有不同記錄密度的光碟的各資訊記錄表面的功能的 光束會聚元件之光學系統,物鏡光學元件係設於光學拾訊 裝置,光學拾訊裝置係正對定位至光碟。物鏡光學系統可 僅以光束會聚元件之結構。於此例中,相位結構係形成在 光束會聚元件之光學表面上。 再者,於光學元件與上述的光束會聚元件一起基於致 動器而實施尋軌及聚焦之例子中,由光學元件及光束會聚 元件所構成之光學系統變成物鏡光學元件。於物鏡光學元 件由數個光學元件所構成之例子中,相位結構可以是形成 於光束會聚元件的光學表面。較佳地,相位結構是形成於 光學元件的光學表面上而不是光束會聚元件,爲了減小相 位結構的步近部的光束遮蔽的影響。 再者,上述的光束會聚元件可以是塑膠透鏡或玻璃透 鏡。於光束會聚元件係塑膠透鏡的例子中,較佳地,環烯 烴的塑膠材料被使用。較佳地,在環烯烴中,使用具有 1.54-1.60的範圍內的折射率N4〇5在溫度25°C,且,波長 405nm 的折射率 dN4〇5/dT ( t: “)的變化率係-10xl〇-5-(-8) χ10_5於-5°C至70°C之溫度範圍。 當光束會聚元件係玻璃透鏡時,模的壽命可由使用具 -17- 200540857 (14) 有400 °C的玻璃過渡溫度Tg之玻璃材料 璃材料係在相對低溫而變形。例如,可il K-PG3 7 5作爲具有低轉換溫度之玻璃才
Sumita Optical Glass Corporation 的品名 因爲玻璃的特定比重通常係大於塑膠 果光束會聚元件係玻璃透鏡,物鏡光學透 且,驅動物鏡光學系統的致動器上的負載 φ 佳地,當光束會聚元件係玻璃透鏡時,玻 重不大於3 · 0,較佳地不大於2.8。 作爲光束會聚元件的材料,散佈具有 直徑的顆粒之材料可被使用。折射率的溫 除,其藉由將具有當溫度上升時折射率上 材料混合入具有當溫度上升時折射率下降 料。因此,具有折射率正對溫度改變的低 料(以下將稱爲非熱塑膠)可被獲得,然 φ 的可模製性。 光束會聚元件的溫度特性將被解說。 改變A的變化率將由以下公式表示,其依 以溫度T導出折射率n。 而延長,因爲玻 ΐ 用 K-PG3 2 5 及 ί料,此兩者係 透鏡的比重,如 鏡的重量變重, 變重。因此,較 璃材料的特定比 不大於 30nm的 度依賴性可被消 升的特性之無機 的特性之塑膠材 改變率之光學材 而保持塑膠材料 折射率正對溫度 據Lorentz公式
Α = 6η X
其中η代表光束會聚元件正對雷射光束源 ;α代表線膨脹係數;及【r】代表分子奸 於一般塑膠材料的例子中,第二項的 的波長的折射率 :射功率。 貢獻係小的,因 -18-
200540857 (15) 爲與第一項比較,第二項可被忽略。例如,於丙烯酸 (PMMA )的例子中,線膨脹係數α係7xl0_5。取代 上所示之公式,A = 1 2 X 1 (Γ5,其大致等於量測結果。 熱樹脂的例子中,將其散入具有不大於3 Onm的的直 顆栗的塑膠材料致使以上所示的公式之第二項的貢獻 ,以抵消第一項的線膨脹係數的效應。抑制折射率對 的變化率在約12xl(T5至ΙΟχΙίΓ5的絕對値係較佳的, 地爲8 X 1 (Γ5,且,從基於光束會聚元件的溫度改變而降 球形像差改變的觀點來看,更佳地爲6 X 1 (Γ5。 這係可能藉由散發細的鈮氧化物顆粒(Nb205 )於 烯酸樹脂(PMMA )中來消除折射改變對溫度改變的依 性。基質材料8 0 %及鈮氧化物2 0 %體積比之塑膠材料 均勻混合。有細顆粒傾向凝結的問題。然而,藉由給出 子至顆粒的表面來散佈顆粒之技術係已知的。因此,造 需要的散佈狀態變得可能。 此體積比可被調整以控制折射改變對溫度改變的比 且,這係可能混合及散佈數種奈米尺寸的無機物。 於上述的實例中,基質材料8 〇 %及鈮氧化物2 0 % 積比係均勻地混合。體積比可被調整在9 0 : 1 0及6 0 : 。如果體積比係小於9 0 : 1 〇時,則抑制折射改變的功 變小’且,如果體積比係超過60 : 40時,則非熱樹脂 可形成性變成問題。 較佳地’細顆粒係無機材料,不能進一步氧化的 物材料係更佳的。因爲無機材料抑制對聚合有機化合 脂 以 非 之 大 度 佳 低 丙 賴 被 電 成 體 40 效 的 化 的 -19- 200540857 (16) 塑膠材料之反應,且,氧防止由藍紫雷射的長時間照射所 造成之透射功效退化及波前像差。尤其,於藍紫雷射長時 間照射光束會聚元件的嚴重狀態下,氧化傾向被進行。然 而,如果光束會聚元件係由無機材料而形成,透射功效退 化及波前像差可被防止。
當散入塑膠材料之細顆粒的直徑係大時,入射光束傾 向被發散且光束會聚元件的透射功效下降。於高密度光碟 中,當用於藍紫雷射之光束會聚元件的透射功效係低,考 慮到使用於記錄/複製資訊之藍紫雷射的輸出功率不夠高 時,自高速記錄及記錄/複製資訊至/自多層光碟的能力的 觀點來看,這將是不利的。因此,較佳地,散入塑膠材料 之細顆粒的直徑不大於20nm,自光束會聚元件的透射效 率的防止的觀點來看,更佳地不大於5 nm。 依據本發明,提供能夠適當地記錄/複製資訊至/自高 密度DVD、習用DVD及CD之光學拾訊裝置成爲可能。
【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例) 以下將藉由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第一碟-第四 碟的記錄密度(pbpO係P4< P3< p2< pi。當記 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光碟-第四光碟時,物鏡光學元件 Ο B J 1或Ο B J 2的放大倍數係第一放大倍數Μ 1 -第四放大倍 數Μ4。然而,波長、保護層的厚度、數値孔徑、記錄密 度及放大倍數的組合未限於此實施例。 -20-
200540857 (17) 圖5顯示能夠記錄/複製資訊至/自高密度光描 碟或第二碟)、習知DVD (第三碟)及CD (第C 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拾訊的截面圖。 圖6顯示使用於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拾訊髮 鏡致動器裝置的鳥瞰圖。將說明物鏡致動器裝置。 示的物鏡致動器裝置1 0係設於圖5所示的光學托 。物鏡致動器裝置10包含:OBJ1 (第一物鏡光奪 ;OBJ2 (第二物鏡光學元件),將來自半導體雷象 的雷射光束聚合至不同光碟的不同資訊記錄表面_fc 托架13,用於固持物鏡光學元件OBJ1及OBJ2右 周13A上;底座15,用於支撐透鏡托架13以使g U可繞著設於圓周13A的中心之支撐軸14而自挂 ’且沿著旋轉的中心軸而往復地移動;聚焦致動器 示),沿著支撐軸1 4而往復地移動透鏡托架1 3 ; 致動器20,給予透鏡托架13旋轉動力以旋轉每-學元件OBJ 1及OBJ2用於固定位置。物鏡致動器 包括用於控制每一致動器之操作控制電路(未顯示 物鏡光學元件0ΒΠ及0BJ2係設於形成於| 板構造的透鏡托架1 3之孔,此孔係形成穿過透鏡 。物鏡光學元件0BJ1及0BJ2係設於距透鏡托架 心的相同距離。透鏡托架1 3係連接至支撐軸1 4庄 支撐軸1 4係設在底座1 5上於透鏡托架1 3的中 鏡托架1 3可自由地旋轉。聚焦致動器(未顯示) 支撐軸1 4之下。 :(第一 1碟)之 E置之物 圖6所 Γ訊裝置 [元件) 〖二極體 :;透鏡 ΐ相同圓 ^鏡托架 丨地旋轉 丨(未顯 及尋軌 -物鏡光 裝置10 )° I有圓形 托架13 13的中 J頂端, I、以使透 係設在 -21 - 200540857 (18) 也就是說,此聚焦致動器包含具有設於支撐軸1 4的 下端的永久磁鐵之電磁線圈及繞著永久磁鐵設於其中之線 圈。聚焦致動器係設計藉由調整線圈中的電流以細間距來 調整焦距,以沿著支撐軸1 4往復地移動支撐軸1 4及透鏡 托架13(圖6的上下方向)。
如上述,透鏡托架1 3係設計基於尋軌致動器的力以 自由地擺動在具有平行光軸的軸之支撐軸1 4的中心上。 尋軌致動器包含一對設於透鏡托架1 3的邊緣之尋軌線圈 2 1 A及2 1 B,每一尋軌線圈係定位對稱跨過支撐軸1 4,及 兩對設置鄰接透鏡托架13的邊緣之磁鐵22A、22B、23A 及23B,每一磁鐵係定位對稱跨過底座15上的支撐軸14 磁鐵22A及22B的位置係配置以使當尋軌線圈21 A 及21B正對此對磁鐵22 A及22B時,物鏡光學元件OBJ 1 係定位在雷射光束的光學路徑上,及,磁鐵23 A及23 B的 φ 位置係配置以使當尋軌線圈2 1 A及2 1 B正對此對磁鐵2 3 A 及23B時,物鏡光學元件OB J2係定位在雷射光束的光學 路徑上。 用來限制擺動範圍之止動器(未顯示)係設於透鏡托 架13,以使尋軌線圈21A及21B不會分別正對磁鐵22B 或23B與磁鐵 22A或23 A。 尋軌致動器20係配置以使形成圓形狀的透鏡托架1 3 的外周的正切線方向與光碟的軌跡的正切線方向直角交叉 。藉由迫使透鏡托架1 3以細間距擺動,尋軌致動器校正 -22- 200540857 (19) 雷射光束對此軌跡的照射位置的偏離。因此,以下是需要 的,當尋軌線圏21A及21B分別地正對磁鐵22 A及22 B 時,尋軌線圈2 1 A及2 1 B以細間距擺動透鏡托架1 3。 爲了實施尋軌操作,各別尋軌線圈2 1 A及2 1 B具有一 塊鐵於其中。操作控制電路係設計來控制每一尋軌線圈 2 1 A及2 1 B中的電路,以使當各磁鐵拉動此塊鐵時,尋軌 線圈2 1 A及2 1 B產生推斥力來對抗各磁鐵。
以下本發明的光學拾訊裝置將被說明。當記錄/複製 資訊至/自四種光碟OD1-OD4的資訊表面時,物鏡致動器 裝置10的透鏡托架13係旋轉以移動物鏡光學元件OBJ 1 或OB J2於圖5所示的光學路徑。於本發明的實施例中, 第一半導體雷射二極體LD1及第二半導體雷射二極體LD 2 係設在相同印刷電路板上,此電路板形成稱爲一封裝中的 兩個雷射二極體之單一單元。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光碟0D1或第二光碟 0D2 時]
發射自第一半導體雷射二極體LD1 (波長λ 1 =400ηιη-420nm)之雷射光束的光束形狀係由光束成形器BS所校 正。雷射光束係在通過分色稜鏡DP之後藉由準直儀透鏡 C0L成形爲平行雷射光束,且然後通過極化光束分裂器 PBS。且,此雷射光束係導至具有光學元件L1及L2之光 束擴展器EXP。光學元件L1或L2的至少一者(此實施例 中較佳爲L1)配置來移動於光軸方向之光束擴展器EXP -23-
200540857 (20) 校正或擴大平行光束以校正彩色像差及球形像 ,繞射結構係設在另一光學元件L2的表面上 自第一半導體雷射二極體LD 1的雷射光束的彩 於校正彩色像差之繞射結構可不僅設置於光學 且於其它光學元件,例如,準直儀透鏡COL 差校正功能可不僅藉由繞射結構且避藉由相1 堆位準等而達到。 如上述,彩色像差及球形像差可藉由設置 EXP而校正。再者,當高密度DVD具有兩個 面於其中時,資訊記錄表面的選擇可藉由移 L1於光軸方向而實施。彩色像差校正光學元 差校正光學元件可不僅設於光束擴展器EXP且 學元件OBJ1或OBJ2。 於圖5中,通過光束擴展器EXP的雷射光 之一波板QWP及導引至物鏡光學元件OBJ1每 闌AP,物鏡光學元件OBJ1或OBJ2係僅由折 成。通過物鏡光學元件OBJ1或OBJ2之雷射 保護層(厚度 tl=0.08 5mm-0.1mm )收集入第 的資訊記錄表面上之焦點或經由保護層(厚度 0.65mm)收集入第二光碟OD2的資訊記錄表 藉由資訊記錄表面上的資訊槽所反射之雷 通過物鏡光學元件ΟΒΠ或OBJ2、光闌AP、 板QWP及光束擴展器EXP。然後,雷射光束 .差。較佳地 .以校正發射 ;色像差。用 元件L2而 等。彩色像 立結構及/或 光束擴展器 資訊記錄表 動光學元件 件及球形像 亦於物鏡光 :束通過四分 3 OBJ2之光 ‘射表面所形 光束係經由 一光碟 OD1 t2 = 0.55mm-面上之焦點 射光束再次 四分之一波 :係藉由極化 -24-
200540857 (21) 光束分裂器PBS所反射,且,柱面透鏡cyi 給予雷射光束。然後,雷射光束在通過感測透彳 而達到光檢測器PD。記錄在第一光碟〇D 1 OD2上的資訊係由使用光檢測器PD的輸出所獲 焦點檢測及尋軌檢測係基於雷射光束點形 雷射光束點位置的改變由檢測雷射光束量的改 基於此些檢測,物鏡致動器裝置1 0的聚焦致 示)及尋軌致動器20移動物鏡光學元件OBJ 1 以使來自第一半導體雷射二極體LD1的雷射光 一光碟0D1或第二光碟0D2的資訊記錄表面上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三光碟0D3時] 於圖5中,發射自第二半導體雷射二極體 二光源(波長A 2 = 640nm-670nm)之雷射光束 係藉由光束成形器BS所校正。雷射光束通過夭 ,且係藉由準直儀透鏡成形爲平行雷射光束。 光束通過極化光束分裂器PBS,且進入具有光 及L2之光束擴展器EXP。 於圖5中,通過光束擴展器EXP之雷射光 之一波板QWP及導引至物鏡光學元件0ΒΠ或 闌AP,物鏡光學元件0BJ1或0BJ2係主要由 形成。通過物鏡光學元件0BJ1或0BJ2之雷 由保護層(厚度t3 = 0.55mm-0.65mm)收集^ 0D3的資訊記錄表面上之焦點。 將像散現象 镜S L 1之後 或第二光碟 I得。 狀的改變及 變而實施。 動器(未顯 或 0BJ2, 束會聚在第 LD2作爲第 的光束形狀 h色稜鏡DP 然後,雷射 ;學元件L 1 束通過四分 0BJ2之光 折射表面所 射光束係經 I第三光碟 -25- 200540857 (22) 藉由資訊記錄表面上的資訊槽所反射之雷射光束再次 通過物鏡光學元件ΟΒΠ或OBJ2、光闌AP、四分之一波 板QWP及光束擴展器EXP。然後,雷射光束係藉由極化 光束分裂器PBS所反射,且,柱面透鏡CY1將像散現象 給予雷射光束。然後,雷射光束在通過感測透鏡SL 1之後 而達到光檢測器PD。記錄在第三光碟OD3上的資訊係由 使用光檢測器PD的輸出所獲得。
焦點檢測及尋軌檢測係基於雷射光束點形狀的改變及 雷射光束點位置的改變由檢測雷射光束量的改變而實施。 基於此檢測,物鏡致動器裝置1 〇的聚焦致動器(未顯示 )及尋軌致動器20移動物鏡光學元件OBJ1或OBJ2,以 使來自第二半導體雷射二極體LD2的雷射光束會聚在第三 光碟OD3的資訊記錄表面上。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四光碟OD4時] 發射自第三半導體雷射二極體LD3作爲第三光源(波 長λ 3 = 7 5 Onm-8 2 Onm )之雷射光束的光束形狀係藉由光束 成形器BS所校正。雷射光束通過分色稜鏡DP,且係藉由 準直儀透鏡成形爲平行雷射光束。然後,雷射光束通過極 化光束分裂器PBS,且進入具有光學元件L1及L2之光束 擴展器EXP。 於圖5中,通過光束擴展器EXP之雷射光束通過四分 之一波板QWP及導引至物鏡光學元件ΟΒΠ或0BJ2之光 闌AP,物鏡光學元件0BJ1或0BJ2係主要由折射表面所 •26- 200540857 (23) 形成。通過物鏡光學元件OB J1或OBJ2之雷射光束係經 由保護層(厚度t4=1.2mm)收集入第四光碟OD4的資訊 記錄表面上之焦點。
藉由資訊記錄表面上的資訊槽所反射之雷射光束再次 通過物鏡光學元件OBJ1或OBJ2、光闌AP、四分之一波 板QWP及光束擴展器EXP。然後,雷射光束係藉由極化 光束分裂器PBS所反射,且,柱面透鏡CY1將像散現象 給予雷射光束。然後,雷射光束在通過感測透鏡SL 1之後 而達到光檢測器PD。記錄在第四光碟OD4上的資訊係由 使用光檢測器PD的輸出所獲得。 焦點檢測及尋軌檢測係基於雷射光束點形狀的改變及 雷射光束點位置的改變由檢測雷射光束量的改變而實施。 基於此檢測,物鏡致動器裝置1 〇的聚焦致動器(未顯示 )及尋軌致動器20移動物鏡光學元件ΟΒΠ或OBJ2,以 使來自第三半導體雷射二極體LD3的雷射光束會聚在第四 光碟OD4的資訊記錄表面上。 (第二實施例) 圖7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拾訊裝置的簡要 示意圖。於此實施例中,第一、第二及第三半導體雷射二 極體係附接在相同板上,此板係稱爲一封裝3LIP中的三 個雷射二極體之單一單元。 自第一半導體雷射二極體LD1、第二半導體雷射二極 體LD2及第三半導體雷射二極體LD3射出之雷射光束的 -27- 200540857 (24) 光束形狀係藉由光束成形器BS而校正。雷射光束係藉由 準直儀透鏡COL成形爲平行雷射光束,然後通過極化光 束分裂器PBS。且,雷射光束被導至具有光學元件L1及 L2之光束擴展器EXP。
通過光束擴展器EXP的雷射光束通過導至僅由折射表 面所形成的物鏡光學元件OBJ1或OBJ2之四分之一波板 QWP及光闌AP。通過物鏡光學元件OBJ1或OBJ2之雷射 光束係經由保護層收集入第一至第四光碟OD1-OD4的任 何一者的資訊記錄表面上之聚焦點。 由資訊記錄表面上的資訊槽所反射的雷射光束再次通 過物鏡光學元件OBJ1或OBJ2、光闌AP、四分之一波板 QWP及光束擴展器EXP。然後,雷射光束係由極化光束分 裂器PBS所反射,且,柱面透鏡CY1將像散現象給予雷 射光束。然後,雷射光束在通過感測透鏡SL 1之後到達光 檢測器PD。記錄在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光碟OD 1、 OD2、OD3或OD4的任何一者上之資訊係藉由使用光檢測 器PD的輸出所獲得。 焦點檢測及軌跡檢測係基於雷射光束點形狀的改變及 雷射光束點位置的改變藉由檢測雷射光束量的變化而實施 。基於此檢測,物鏡致動器機構1 〇的聚焦致動器(未顯 示)及尋軌致動器20移動物鏡光學元件ΟΒΠ或物鏡光學 元件OBJ2,以使來自第三半導體雷射二極體LD 3的雷射 光束記會聚在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光碟〇Dl、〇D2、 OD3或OD4的任何一者之資訊記錄表面上。 -28- 200540857 (25) 於上述實施例中,物鏡光學元件的任一者係藉由移動 兩個物鏡光學元件OBJ1及OBJ2固定在其上的透鏡托架 1 3而機械性地置於光學路徑。然而,本發明未受限於此實 施例。例如,以下變化係有效的。當物鏡光學元件OBJ 1 及0BJ2被固定時,第一變化具有移動反射鏡或可移動 稜鏡以改變至對應將被使用的光碟之物鏡光學元件的任一 者之光學路徑。
以上句子”固定”意指,物鏡光學元件0BJ1及0BJ2 移動於用於聚焦的光軸方向,然而,它們不會移動於垂直 於光軸之方向。另一變化爲,具有極化效應之極化光束分 裂器等被使用來改變光學路徑而無需使用移動部。另一變 化爲,兩個具有自三個光源至此兩個物鏡光學元件的光學 路徑之獨立光學系統被設置。再者,物鏡光學元件0BJ1 及0BJ2不需要是分別不同的本體。例如,當光學元件係 由塑膠樹脂而形成時,光學元件0ΒΠ及0BJ2係以平行 配置而形成於一本體。 圖9及10顯示上述的物鏡光學元件的位置被固定地 展開之拾取裝置架構。圖9顯示用於記錄及/或複製資訊 至/或自每一光碟之架構,其藉由使用半透明反射鏡HMR 作爲光束分裂器來分開光學路徑且將光學光束導入固定地 展開的物鏡光學元件0BJ3及0BJ4,以使各光軸係相互平 行配置。圖1 〇顯示用於記錄及/或複製資訊至/或自每一光 碟之架構,其藉由移動在第一與第二位置間之可移動反射 鏡,在第一位置,光束被導至取代半透明反射鏡HMR作 -29- 200540857 (26) 爲圖9所示的光束分裂器之物鏡光學元件OBJ3,而,在 第二位置,光束被導至物鏡光學元件OBJ4。另一架構係 相同如圖9所示的架構。 於圖9中,設有作爲用於BD或HD的第一光源之半 導體雷射L1、作爲用於DVD的第二光源之半導體雷射L2 、及作爲用於CD的第三光源之半導體雷射L3,半導體雷 射LI、L2及L3被封裝一封裝2LIP於此實施例。
[當記錄及/或複製資訊至或自第一光碟OD1及第二光 碟Ο D 2時] 自第一半導體雷射二極體 LD1 (波長λ l=400nm-420nm)射出之雷射光束係在通過作爲波長選擇元件的分 色稜鏡DP之後藉由準直儀透鏡COL成形爲平行雷射光束 ,然後進入由數個光學元件所架構之光束擴展器EXP。通 過光束擴展器EXP之光束傳輸穿過四分之一波板QWP( φ 及光闌AP )。光束的一部份被半透明反射鏡HMR所反射 ,而,另一部份通過半透明反射鏡HMR。 半透明反射鏡HMR係配置將幾乎所有具有λ 1的波長 之入射光束分成透射光束及反射光束,以及傳輸或反射幾 乎所有具有λ2及λ3的波長之入射光束。圖9所示的架 構係反射的實例。 當記錄及/或複製資訊至或自第一光碟OD1時,半透 明反射鏡反射傳輸穿過半透明反射鏡的光束的一部份以改 變用於導引光束進入物鏡光學元件OBJ4之光束的方向。 -30- 200540857 (27) 光束係經由保護層(厚度tl=0.0 8 5 -0.1 mm)而聚焦成第一 光碟OD1的記錄表面上。 當記錄及/或複製資訊至或自第二光碟OD2時,藉由 半透明反射鏡反射的光束的一部份被導引進入物鏡光學元 件OBJ3。光束係經由保護層(厚度t2 = 0.5 5 -0.65 mm)而 聚焦成第二光碟OD2的記錄表面上。
藉由資訊記錄表面上的資訊槽所調變及反射之反射光 束係在回頭通過物鏡光學元件OB J3或OBJ4、半透明反射 鏡HMR、四分之一波板QWP及光束擴展器EXP之後導至 光檢測器PD1,且藉由極化光束分裂器PBS1所反射。因 爲此光束進入光檢測器PD1,記錄成第一光碟OD1及第二 光碟OD2之資訊信號係由使用光檢測器PD1的輸出信號 所獲得。焦點檢測及尋軌檢測係藉由檢測形成在光檢測器 PD上之光點的形狀改變及位置改變造成之光束量變化而 實施。基於上述的此檢測,物鏡致動器機構的聚焦致動器 及尋軌致動器(未顯示)一體地移動物鏡光學元件OBJ3 或OBJ4,以使發射自第一半導體雷射二極體LD1之光束 聚焦成第一光碟OD1及第二光碟OD2的資訊記錄表面。 [當記錄及/或複製資訊至或自第三光碟OD3上時] 發射自第二半導體雷射二極體LD2的雷射光束(波長 λ 2 = 640nm-670nm)係在通過極化光束分裂器P B S 2之後 藉由準直儀透鏡COL成形爲平行雷射光束,且藉由作爲 波長選擇元件的分色棱鏡DP所反射,然後進入光束擴展 -31 - 200540857 (28) 器 EXP ° 傳輸穿過光束擴展器EXP的光束通過四分之一波板 QWP。半透明反射鏡HMR反射幾乎所有導引至物鏡光學 元件OBJ3之光束。然後,光束係在通過經由保護層(厚 度t3 = 0.5 5 -0.65mm)之後而聚焦成第三光碟OD3的資訊 記錄表面上。
藉由資訊記錄表面上的資訊槽所調變及反射之光束係 在回頭通過物鏡光學元件OBJ3、半透明反射鏡HMR、四 分之一波板QWP、光束擴展器EXP及準直儀透鏡COL之 後導至光檢測器PD2,然後藉由分色稜鏡DP及極化光束 分裂器PBS2所反射。記錄成第三光碟OD3之資訊信號係 由使用光檢測器PD2的輸出信號所獲得。焦點檢測及尋軌 檢測係藉由檢測形成在光檢測器上之光點的形狀改變及位 置改變造成之光束量變化而實施。基於上述的此檢測,物 鏡致動器機構的聚焦致動器及尋軌致動器(未顯示)一體 地移動物鏡光學元件OBJ3,以使發射自第二半導體雷射 二極體LD2之光束聚焦成第三光碟OD3的資訊記錄表面 [當記錄及/或複製資訊至或自第四光碟OD4上時] 發射自第三半導體雷射二極體LD 3的雷射光束(波長 A 3 = 7 5 0nm_820nm)係在通過極化光束分裂器PBS2之後 藉由準直儀透鏡COL成形爲平行雷射光束,且藉由作爲 波長選擇元件的分色稜鏡DP所反射,然後進入光束擴展 -32- 200540857 (29) 器 EXP ° 傳輸穿過光束擴展器EXP的光束通過四分之一波板 QWP。半透明反射鏡HMR反射幾乎所有導引至物鏡光學 元件 OBJ3之光束。然後,光束係經由保護層(厚度 t3 = 1.2mm)而聚焦成第四光碟OD4的資訊記錄表面上。 藉由資訊記錄表面上的資訊槽所調變及反射之光束係 在回頭通過物鏡光學元件OBJ3、半透明反射鏡HMR、四 φ 分之一波板QWP、光束擴展器EXP及準直儀透鏡COL之 後導至光檢測器PD2,然後藉由分色稜鏡DP及極化光束 分裂器PBS2所反射。記錄成第四光碟OD4之資訊信號係 由使用光檢測器PD2的輸出信號所獲得。焦點檢測及尋軌 檢測係藉由檢測形成在光檢測器上之光點的形狀改變及位 置改變造成之光束量變化而實施。基於上述的此檢測,物 鏡致動器機構的聚焦致動器及尋軌致動器(未顯示)一體 地移動物鏡光學元件OBJ3,以使發射自第三半導體雷射 % 二極體LD3之光束聚焦成第四光碟OD4的資訊記錄表面 〇 分色稜鏡DP具有透射具有波長λΐ之光束及反射具 有波長λ 2及λ 3的光束之特性。 再者,光束擴展器ΕΧΡ包含數個光學元件,且,至少 一者光學元件移動於光軸方向以改變(在此爲放大)來自 準直儀透鏡COL的平行光束的光學光束直徑。然而,光 束擴展器ΕΧΡ可具有校正彩色像差及球形像差之功能作爲 其它功能。彩色像差在此係由波長偏移所造成的像差,而 -33- 200540857 (30) ,球形像差係由各別光碟的保護層的厚度間的差別所造成 之球形像差、由波長偏移所造成之球形像差與由溫度偏移 所造成之球形像差的一者。
這些像差校正未受限於藉由具有數個光學元件的光束 擴展器所實施。設置數個階差結構在至少一光學表面上可 實施這些像差校正。階差結構包括藉由造成入射光束的繞 射作用以減少像差之繞射結構、由造成相位不同以減少像 差之相位結構、不同光學表面上之兩個結構、重疊繞射結 構與相位結構在相同光學表面上之階差結構、及包括具有 波長選擇性於其中的小階步驟之階差結構。在此,光束擴 展器EXP包含數個光學元件。然而,其可以是單一光學元 件。 階差結構可不僅設置在光束擴展器EXP上而且在其它 光學元件上,諸如準直儀透鏡COL等,或物鏡光學元件 OBJ3 ( OB J4 )。 彩色像差及球形像差可由設置上述的光束擴展器EXP 而校正。再者,當高密度DVD具有雙層的資訊記錄表面 時,藉由移動光學元件於光束側來選擇資訊記錄表面變成 可能。於圖9及10中,PD1及PD2係分開射置。然而, 這些光檢測器可整合成一感測器,其可被共同使用於第一 至第三光束。如果是以下的情況,容易瞭解到,圖9及1 0 所示的PD2及PDS2變成不需要。 圖9及10中,準直儀透鏡COL係共同使用於這些波 長。然而,此準直儀透鏡COL可以是用於BD及用於 -34-
200540857 (31) DVD/CD的兩種波長之準直儀。再者,此圖式中 反射鏡被使用來改變光束的方向以導引它們至物 件OBJ3及OBJ4。此結構係較佳地用來減少光學 量,然而,結構未受限於此結構。也就是說,在 的光束成形器可以是具有將光束極化至數個方向 光學元件,其能夠將入射光束導引至各光學元件 形器未受限於選擇性透射或反射入射光束之半透 。例如,其可以是將光束分開成入射光束的第一 元件及不同於第一極化方向元件的第二極化方向 構,其係相同如極化光束分裂器。於此例中,於0 的光學系統的架構,PB S 1係不必要是半透明反射 圖1 0解說具有兩個透鏡系統之架構,其包: 導引藍紫雷射光束至用於HD/DVD/CD的物鏡i OB J3及至用於BD的物鏡光學元件OB J4之反射 其係相同如圖9。 以下將說明上述的實施例的具體例。於以下 數値孔徑 ΝΑ = 0·85-0·9,ΝΑ2 = 0·65-0·67,ΝΑ3 = < 及ΝΑ4 = 0.45-0·53。再者,HWL係光柵的炫耀波 1(Γ3其後將以2.5E-3表示。 物鏡光學系統的光學表面係形成在非球形表 代之以表1所示的係數時,此非球形表面係由以 界定。 (h2/R) 1 一 (1 + KXh/R)2 ·ΣΑ〆 ,半透明 鏡光學元 系統的數 此所使用 的結構之 。光束成 明反射鏡 極化方向 元件之結 断9所述 鏡。 括移動以 电學元件 鏡MR, 實例中, 0.60-0.67 長。2 · 5 X 面上,當 下公式所 -35- 200540857 (32) 其中X(h)代表光軸(雷射光束行進方向係界定爲正方 向)的軸線;/C代表圓錐的常數;a2代表非球形常數;及 h代表距光軸的高度。 藉由繞射結構指定給各波長的雷射光束之光學路徑長 度係界定爲以表1所示的係數取代之以下公式。 /=0
其中Bn係光學路徑差函數的係數。 (實施例A) 於實施例A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係使用來記錄/複 製自HD (第二光碟)及DVD (第三光碟),且,第二物 鏡光學元件係使用來記錄/複製自BD (第一光碟)及CD (第四光碟)。 將說明實施例A中的第一物鏡光學透鏡的實施例1 -6 。(實施例1-4 ) 第一物鏡光學元件係由單一塑膠透鏡L 1所構成。數 個具有圖1所示的繞射結構DOE之環帶係配置在集中在 光軸上之光源側表面S 1上,每一帶係以鋸齒狀(以下稱 爲繞射結構DOE)而形成於單一塑膠透鏡L1上的光源側 。此相位結構係設計以使繞射效率將係最高的,其具有以 下表1所示的第一波長λ 1=405 nm的雷射光束及第二波長 λ 2 = 6 5 5 nm的雷射光束的組合。光源側表面S1的碟側表 面S2係非球形表面。 -36- 200540857 (33) 表1 S 1表面繞射級 4 0 5 nm 6 5 5 n m 實施例1 第二級 第一級 實施例2 第三級 第二級 實施例3 第五級 第三級 實施例5 第八級 第五級
接著,以下將說明第一物鏡光學透鏡。單一透鏡L 1 具有由D線所量測之1.543 5的折射率nd及56.7的阿貝 (abbe )常數 vd。折射率係 1.5601 在 λ 1=405 nm,且, 折射率係1.54073在;I 2 = 65 5nm。各實施例的透鏡資料係 顯示於表2-5。
-37- 200540857 (34) 表2 (實施例1 ) 波長=405nm 655nm ΝΑ =0.65 0.65 Ο D = 〇〇 〇〇
表面 曲率半徑 中央厚度 繞射率 (405nm ) 繞射率 (6 5 5 n m ) 1 * * 1.5402 2.000 1.5 60 1 3 1.54073 2 * -4.2240 T2 3 〇〇 0.600 1.62100 1.58115 4 〇〇 *非球形表面 **HOE表面 可變間隔
非球形表面 SI S2 k -0.66513 -16.80709 A4 7.80050E-03 4.67427E-02 A6 1.78906E-03 -2.19651E-02 A8 6.27406E-05 -7.10695E-03 A10 2.3 847 5 E-05 1 .5 75 1 0E-02 A1 2 7.21000 E-06 -6.21467E-03 A14 -1.5 6549E-05 -6.77218E-05 A1 6 9.50335E-06 3.79988E-04 A1 8 0.00000E+00 0.00000E+00 A20 0.00000E+00 0.00000E+00 HOE係數 SI HWL 405nm Cl 0.00000E+00 C2 5.23196E-04 C3 1.3 3 3 74E-04 C4 -6.3 8 024E-05 C5 2.66312E-05 -38- 200540857 (35) 表 3 (實施例2 ) 波長= 405nm 6 5 5 nm ΝΑ =0.65 0.63 〇 D = cx) oo # 不可變間隔
表面 曲率半徑 中央厚度 折射率 (405nm ) 折射率 (6 5 5 nm ) 1 * * 1.6070 2.202 1.5 60 1 3 1.54073 2 * -3.3531 T2 3 〇〇 0.600 1.62100 1.58115 4 〇〇 *非球形表面 * * Η Ο E表面 非球形表面 SI S2 k -0.75407 -1 1.8 5 05 3 A4 3.339991E-03 3.81099E-02 A6 -1.61614E-04 -2.70432E-02 A8 4.13403E-04 -7.81934E-03 A1 0 •253734E-04 1.39152E-02 A12 -1.275 07E-04 -3.58225E-03 A14 4.26650E-05 -1 .69101E-05 A1 6 -1 .06779E-05 7.56285E-04 A1 8 0.00000E+00 0.00000E+00 A20 0.00000E+00 0.00000E+00 HOE係數 SI HWL 405nm Cl -5.89635E+05 C2 -5.18929E-04 C3 -5.85886E-05 C4 5.52495E-05 C5 -2.57030E-05 -39- 200540857 (36) 表 4 (實施例3 ) 波長= 405nm 6 5 5 nm ΝΑ =0.65 0.65 O D = 〇〇 oo 表面 曲率半徑 中央厚度 折射率 (405nm ) 折射率 (6 5 5 nm ) 1.4134 1.600 1.56013 1 .54073 2 * -8.8805 T2 3 〇〇 0.600 1.62100 1.58115 4 〇〇 *非球形表面 **HOE表面 鲁可變間隔 非球形表面 SI S2 k -0.99987 -129.35881 A4 -5.53350E-03 4.29075E-02 A6 -4.73304E-03 -3.12849E-02 A8 -5.23193E-05 -1.2002 1 E-03 A1 0 -4.55887E-04 8.45338E-03 All -1.52723E-04 -3.11794E-03 A14 1.3 299 1 E-04 -1.56690E-04 A16 -3.34796E-05 2.89077E-04 A1 8 0.00000E+00 0.00000E+00 A20 0.00000E+00 0.00000E+00
HOE係數 SI HWL 4 0 5 nm Cl 0.00000E+00 C2 -3.67150E-03 C3 -5.55326E-04 C4 2.04081E-05 C5 1.68669E-05 -40- 200540857 (37) 表 5 (實施例4 ) 波長= 405nm 6 5 5 n m ΝΑ =0.65 0.65 〇 D = 〇〇 〇〇 表面 曲率半徑 中央厚度 折射率 (405nm ) 折射率 (6 5 5 nm ) 1.4542 1 .600 1.56013 1.54073 2 * -6.5027 T2 3 〇〇 0.600 1.62100 1.58115 4 〇〇 *非球形表面 * * Η Ο E表面 可變間隔
非球形表面 SI S2 k -0.77919 -68.11607 A4 5.19964E-03 5.38139E-02 A6 2.72666E-03 -2.44667E-02 A8 2.64540E-03 -1.01981E-03 A1 0 -3.67987E-04 7.72696E-03 A12 -5.99693E-04 -3.97119E-03 A14 7.01865E-05 4.653568E-03 A16 5.91542E-05 -1.63 98 7E-03 A1 8 0.00000E+00 0.00000E+00 A20 0.00000E+00 0.00000E+00
HOE係數 SI HWL 4 0 5 nm Cl 0.00000E+00 C2 -9.51417E-04 C3 1 .63 9 3 3 E-04 C4 5.19348E-05 C5 -4.94903E-05 -41 -
200540857 (38) 因爲用於兩光碟之ΝΑ係相同,其爲NA2,單一 L1的光學表面S1構成單一區。然而’當使用具有波 1及波長;12( λ1< λ2)之雷射光束時’比較來自第 導體雷射二極體的第一雷射光束通過其中之ΝΑ2區 自第二半導體雷射二極體的第二雷射光束通過其中之 區,ΝΑ2區可分成符合包括光軸的第一雷射光束的 區之第一區AREA1及其爲來自第一雷射光束的ΝΑ2 二雷射光束的ΝΑ2的區之第二區AREA2,各區可具 同相位結構。 繞射結構DOE係固定用於記錄/複製資訊至/自對 具有波長λΐ的第一雷射光束及具有波長λ2的第二 光束的各別光碟之相容性。繞射結構DOE亦係抑制 光學透鏡的彩色像差於藍紫範圍及由於溫度改變的球 差改變之結構,當單一透鏡L 1係由塑膠透鏡形成時 φ 上變化將成爲問題。 於繞射結構中,最接近光軸之階的高度”d”係設 使用於波長400nm-42〇nm的繞射光束的必要級的繞射 成爲100% 。當第一雷射光束進入階的深度設定如上 繞射結構DOE時,繞射光束發生有不小於95%的繞 率,其爲高度足夠的繞射效率,且,校正彩色像差於 範圍變成可能。 以下是可能的,例如,於繞射結構的階的高度係 以使當具有400nm的波長的雷射光束進入繞射結構時 透鏡 長λ 一半 與來 ΝΑ2 ΝΑ2 與第 有不 應於 雷射 物鏡 形像 ,以 計以 效率 述之 射效 藍紫 j5ttl -> 設計 第二 -42- 200540857 (39)
級繞射光束的繞射效率變成1 〇 〇 %的例子中,繞射效率的 分配係可能以使,當第一光束進入此結構時,正第二繞射 光束發生在約97%繞射效率,且,當第二光束進入此結構 時,正第一繞射光束發生在約94%繞射效率。用於此對其 它繞射級的繞射效率的相同分配係可能地,且,實際上足 夠的繞射效率可被獲得。這亦可能藉由理想化用於λ 1的 第一波長的繞射效率將更多的重要性放在第二光束繞射效 率上。 再者,繞射結構DOE具有以下特性,當入射光束的 波長變爲更長時,球形像差改變至校正不足方向,且,當 波長變更短時,球形像差改變至校正方向。因此,這係可 能藉由抵消由於環境溫度改變造成於會聚元件之球形像差 改變而擴大溫度範圍。 如上述,這係可能使各雷射光束M2及M3的放大率 爲0,同時以一個物鏡光學元件保持相容性在兩種光碟上 。這係較佳的架構,因爲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二光碟 及第三光碟時產生的尋軌操作的透鏡移位所造成之間歇像 差被抵消。於此實例中,繞射結構DOE係設在光學表面 S1上,然而這係可能設置繞射結構DOE在光學表面S2上 (實施例5 ) 第一物鏡光學元件係由單一塑膠透鏡L1及兩表面所 構成,光源側表面S 1及光碟側S2係非球形表面。以下將 -43- 200540857 (40) 詳細說明第一物鏡光學透鏡。單一透鏡L1具有1 · 5 4 3 5的 折射率nd及5 6 · 7的阿貝常數v d,其係藉由D線所量測 。折射率在λ l=405nm係 1.5601 ’且’折射率在λ 2 = 65 5nm係1.54073。各實施例5的透鏡資料係顯示於表 6 〇
6
(實施例5 ) 波長= 405nm 6 5 5nm ΝΑ =0.65 0.65 OD =〇〇 1 07.77 1 表面 曲率半徑 中央厚度 折射率 (405nm ) 折射率 (6 5 5 nm ) 1 * * 1.5234 1.995 1.5 60 1 3 1.54073 2 * -4.3 3 8 8 T2 3 OD 0.600 1.62100 1.58115 4 〇〇 非球形表面 **H0E表面 可變間隔 4 0 5 nm 6 5 5 nm T2 0.844 0.953 非球形表面 SI S2 k -0.67048 -23.28451 A4 7.433884E-03 5.04706E-02 A6 1.67442E-03 -2.03530E-02 A8 2.41860E-04 -7.75119E-03 A1 〇 5.16096E-05 1.67787E-02 A1 2 5.14899E-05 -4.97488E-03 A14 -1013488E-05 -2.17347E-03 A1 6 5.98861E-06 1.07034E-03 A1 8 0.00000E+00 0.00000E+00 A20 0.00000E+00 0.00000E+00 (實施例6 ) -44- 200540857 (41) 第一物鏡光學元件係由單一塑膠透鏡L 1所構成。因 爲用於兩光碟的NA係相同的,其爲NA2,單一透鏡L1 的光學表面S 1 (光源側)係構成於單一區。第一物鏡光 學元件包括具有繞射結構D Ο E的結構,繞射結構d 〇 e具 有形成步進結構之數個帶,其係設置集中在光軸上。基於 此相位結構,第一波長;I 1 = 4 0 5 n m的光束通過繞射結構如 〇級光束而無繞射,且,第二波長λ 2 = 6 5 5 nm的光束係繞 射於正第一級方向。單一透鏡L 1的光碟側表面S 2係非球 形表面。 接著,以下將詳細說明第一物鏡光學透鏡。單一透鏡 L1具有1.5435的折射率nd及56.7的阿貝常數vd,其藉 由D線所量測。折射率在;I l=405nm係1 .:5 60 1,且,折射 率在λ 2 = 6 5 5nm係1.5 4073。各實施例的透鏡資料係顯示 於表7。
-45- 200540857 (42) 表7 (實施例6 ) 波長= 405nm 6 5 5 nm ΝΑ =0.65 0.65 0 D = 00 00 表面 曲率半徑 中央厚度 折射率 (405nm ) 折射率 (6 5 5 n m ) 1.5205 1.997 1.56013 1.54073 2* -4.48 80 T2 3 〇〇 0.600 1.62100 1.58115 4 〇〇 *非球形表面 **HOE表面
可變間隔
非球形表面 SI S2 k -0.67272 -22.85678 A4 7.29066E-03 4.94935E-02 A6 1.665 1 2E-03 -2.12910E-02 A8 2.22527E-04 -7.93262E-03 A10 3.07019E-05 1.70 1 08E-02 A12 -3.22412E-06 -4.88846E-03 A14 -1.31982E-05 -2.16472E-03 A16 1.03 605E-05 1.0692 1 E-03 A1 8 0.00000E+00 0.00000E+00 A20 0.00000E+00 0.00000E+00 HOE係數 SI HWL 6 5 5 nm Cl -2.55466E+03 C2 -3.08052E-04 C3 -1.14046E-05 C4 -7.90158E-06 C5 -2.77677E-06 46- 200540857 (43) 半導體雷射二極體的雷射源側的光學元件L 1具有繞 射結構DOE的結構,繞射結構DOE形成步進結構之數個 帶,其係設置集中在如圖3 ( c )及3 ( d )所示的光軸上 〇 於形成於第一區AREA1的繞射結構HOE1中,步進 結構D的深度係藉由以下公式(2 )所計算的値而設定。
Dx ( N1-1 ) / λ l=2xq ( 2 ) 各環形帶中的分割數P係階數被設定至5。其中,λ 1係以毫米單位表示發射自第一發射點ΕΡ 1的雷射光束的 波長,又1=〇.405μιη,而,Ν1表示用於波長;11的媒體的 折射率,且,q表示自然整數。 當具有λ 1的第一波長之第一雷射光束進入具有深度 φ D的步進結構時,2χ λ 1 ( μιη )的相鄰步進結構間的光學 路徑差發生。因爲無相位差指定給第一雷射光束,它們照 原樣地通過步進結構而無繞射(於此說明書中稱爲”零級 繞射光束”)。 當具有第二波長λ 2 ( λ 2 = 6 5 5 μιη)的第二雷射光束進 入步進結構時,{2χλ1/(Ν1-1) χ(Ν2-1) / λ2}χλ2={2 χ0.405/ ( 1.5601-1 ) χ ( 1.54073- 1 ) /0.655}χλ 2 = 1·194χλ 2的相鄰步進結構間之光學路徑差發生。因爲分割數Ρ係 設定至5,相鄰環形帶間的光學路徑係第二波長λ 2的一 •47- 200540857 (44) 個波長(1.194-1 χ5与1 ),且,第二雷射光束係繞射於正 第一級方向(正第一繞射光束)。此時,第二雷射光束的 正第一繞射光束的繞射效率係約87% ,然而,光量係足以 記錄/複製資訊在/自DVD。
這成爲可能藉由使用此繞射結構HOE使來自物鏡光 學元件的雷射光束的放大倍率M2及M3用於兩種光碟。 因爲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二及第三光碟時尋軌操作的 透鏡移位所造成之間歇像差被抑制,這係較佳地結構。於 此實施例中,繞射結構HOE係於半導體雷射源側表面S 1 而設在單一透鏡L1的光學表面S 1上,然而,繞射結構 HOE可設在光碟側表面S2上。 於實施例A中,以下將說明可與第一實施例結合之第 二物鏡光學元件的數個實施例。 (實施例1 ) 第二物鏡光學元件係由單一塑膠透鏡L 1構成。光源 側表面 S1分成包括符合於NA3的區的光軸之第一區 AREA1及符合於NA3至NA1的區之第二區AREA2。第一 區AREA 1具有集中在光軸上的數個環形帶,其具有鋸齒 狀繞射結構(以下稱爲”繞射結構DOE”)如圖1所示。此 相位結構繞射具有波長λ l=405nm的雷射光束作爲第二級 光束,及具有波長又3 = 7 8 5 nm的雷射光束作爲第一級光束 。第二區AREA2具有不同於第一區AREA1的底結構的非 球形表面之非球形表面的結構。單一透鏡L 1的光碟側表 -48- 200540857 (45) 面S2具有非球形表面。 接著,以下將說明第二物鏡光學透鏡。 具有由D線所量測之1.5 43 5的折射率nd 2 常數w d。折射率係 1.5601在λ l=405nm, 1 .5 60 1在λ 3 = 7 8 5 nm。各實施例的透鏡資料 單一'透鏡 L 1 I 5 6.7的阿貝 且,折射率係 係顯示於表8
-49- 200540857 (46) 8 (實施例1 ) 波長= 405nm 7 8 5 nm ΝΑ =08 5 0.5 0 OD =〇〇 12.37 表面 曲率半徑 中央厚度 折射率 (405nm ) 折射率 (7 8 5 nm ) 光闌 〇〇 0.000 1 * * 1.1576 2.163 1.56013 1.53724 1,* 1.1610 2.153 1.56013 1.5 3 724 2 * -2.3464 T2 3 〇〇 T3 1.62100 1.57446 4 〇〇 $非球形表面 1 :第一表面內側區 **HOE表面 1 ’ :第一表面外側區 可變間隔 4 0 5 nm 7 8 5 n m T2 0.530 0.200 丁 3 0.100 1.200 繞射級 4 0 5 nm 7 8 5 nm SI 第二級 第一級 非球形表面 SI S 11 S2 k -0.60089 -0.77360 -33.59071 A4 1.90646E-02 1.73976E-02 1.62713E-01 A6 -1.53 903 E-03 9.19799E-03 -9.13488E-02 A8 -2.99405E-03 -9.599 1 5E-05 -9.46578E-02 A 1 〇 -3.5413E-02 1.27480E-03 1.63 63 0E-01 A12 5.54394E-02 -1.71501E-04 -7.76805E-02 A 1 4 -3.29492E-02 2.41095E-05 3.44222E-04 A1 6 8.45833E-03 4.9152E-05 6.74833E-03 A1 8 0.00000E+00 2.317777E-05 0.00000E+00 A20 0.00000E+00 -1 .3 08 7 8E-05 0.00000E+00
hoe係數 SI HWL 4 0 5 nm Cl 8.59064+04 C2 2.75675E-03 C3 3.47508E-04 C4 -7.66015E-03 C5 4.09148E-03 -50- 200540857 (47) 單一透鏡L1的半導體雷射光源側的第二區AREA2不 具相位結構,然而,不同於第一區ARE A 1的相位結構之 相位結構可被設於第二區AREA2。
繞射結構DOE係確保用於記錄/複製資訊至/自光碟的 相容性之結構,其用於具有波長λ 1之第一雷射光束及具 有波長λ 3的第三雷射光束。繞射結構DOE亦係抑制物鏡 光學透鏡的彩色像差於藍紫範圍及由於溫度改變的球形像 差改變之結構,其將成爲當單一透鏡L 1係由塑膠透鏡形 成時之問題。 於繞射結構中,最接近光軸之階的高度”dl”係設計以 使用於波長400nm-420nm的繞射光束所需的級的繞射效率 成爲100% 。當第一雷射光束進入階的深度設定如上述之 繞射結構DOE時,繞射光束發生有不小於95%的繞射效 率,其係足夠高的繞射效率,且,其變得可能校正彩色像 差於藍紫範圍。 可能地,例如,繞射結構的階的高度係設計以使當具 有40 0nm的波長之雷射光束進入繞射結構時,第二級繞射 成爲1 00% ,繞射效率的分配係可能以使當第一光束進入 此結構時,正第二繞射光束發生約97%繞射效率,且,當 第二光束進入此結構時,發生約94%繞射效率之正第一繞 射光束。此對其它繞射級之繞射效率的相同分配係可能, 且,實際足夠的繞射效率可被獲得。這亦可能藉由最佳化 用於Λ 1的第一波長之繞射效率而將更多份量放在第二光 束繞射效率上。 -51 - 200540857 (48) 入 下 係 像 的 像 數 消 成 的 〇 然 L2 環 0 波 的 於 、4 有 當允許繞射結構DOE具有以下特性時’亦即’當 射光束的波長變更長時,球形像差改變成在校正方向之 ,而,當波長變更短,球形像差改變成在校正方向’這 可能藉由消除由於環境溫度改變造成於會聚元件之球形 差變化來擴展溫度範圍。
設在單一透鏡L 1的半導體雷射光束側光學表面S 1 每一帶的寬度係設定以使用於正第一級繞射光束之球形 差係藉由繞射作用而校正在校正方向之下,其中放大倍 M4 = -0.166,其係正對第三光束的有限放大倍數。藉由 除由BD保護層的厚度及CD保護層的厚度間的差所造 之過度校正方向的球形像差,通過繞射結構DOE及CD 保護層之第三光束形成適當光束點在CD的記錄表面上 於此實施例中,繞射結構DOE係設在光學表面S 1上, 而,繞射結構S 2可設於光學表面S 2。 (實施例2 ) 第二物鏡光學元件包含:塑膠透鏡L1及玻璃透鏡 。繞射結構HOE具有數個環形帶設置在其上之結構, 形帶集中在塑膠透鏡L1的光碟側表面S 2上如圖3 ( c 及3 ( d )所示的光軸上。繞射結構HOE並未繞射具有 長λ l=4 05nm之第一光束,而繞射具有波長λ 2 = 780nm 第二光束於正第一級方向。即使繞射結構H0E被消除 此實施例中,環形帶結構係顯示於圖2 ( a ) 、2 ( b ) (Ο及4(b)。具有波長又1=4〇5nm之第一光束及具 -52- 200540857 (49)
波長λ 2 = 7 8 0nm之第二光束通過此帶結構而無繞射。當波 長偏離設計時所使用的標準値時’諸如半導體雷射二極體 的波長誤差、由於當光學拾訊裝置實際使用時溫度上升之 半導體雷射二極體的波長改變等,帶結構校正由上述的波 長差或溫度差所造成之像差。光學表面S1的底表面形狀 係平坦的,且,光學表面S 2的底表面形狀係凹面球形表 面。底表面可以是除了平坦表面或球形表面之外的表面。 例如,藉由使底表面成爲非球形表面’其增加校正離軸像 差及控制較高級像差之自由度。 透鏡L2係由玻璃模所構成的雙面非球形透鏡,且設 計以使與由凹面及B D保護層所決定的有限放大倍率結合 而決定之球形像差成爲最低値。當設定用於第一光束之第 一放大倍率Ml及用於第三光束之第四放大倍率M4爲零 時,通過CD保護層之第三光束成爲過度校正方向而無相 位結構。於此實施例中,設定用於第三光束之放大倍率至 有限放大倍率將消除及校正處於過度校正方向的狀態的球 形像差,此球形像差由BD保護層的厚度及CD保護層的 厚度間之差所造成。 接著,以下將詳細說明第二物鏡光學透鏡。透鏡L 1 係具有藉由D線所量測之1.5 408 7的折射率nd及56.3的 阿貝常數^ d之塑膠透鏡。折射率係1.52403在λ 1=405 nm,且,折射率係 1.50261 在 λ 3 = 780 nm。透鏡 L2 係具有藉由D線所量測之1.6 1 544的折射率nd及60.0的 阿貝常數v d之玻璃模透鏡。各實施例的資料係顯示於表 -53- 200540857 (50) 9中。
& 9 (實施例2 ) 波長=405nm 780nm ΝΑ =0.8 5 0.49 Ο D = 〇〇 〇〇 表面 曲率半徑 中央厚度 折射率 (405nm ) 折射率 (78 0nm ) 1 〇〇 1.000 1.52403 1 .5 026 1 2 * * 20.6120 0.200 光闌 〇〇 0.000 3 * 1.3 606 2.350 1.63279 1.60854 4 * -3.0500 T4 5 〇〇 T5 1.62100 1.57466 6 〇〇 *非球形表面 * * Η Ο E表面 可變間隔 4 0 5 nm 7 8 0 nm T4 0.65 1 0.300 T5 0.100 1.200 繞射級 4 0 5 nm 7 80nm S2 零級 第一級 非球形表面 S3 S4 k -0.80218 -48.60938 A4 1.31769E-02 9.86078E-02 A6 3.92899E-03 -5.69812E-02 A8 -8.60318E-04 -2.82327E-02 A1 0 0.17336E-04 4.82157E-02 A12 -3.33724E-05 -2.01834E-02 A14 1.69135E-06 1 .70 1 82E-03 A1 6 -9.41072E-06 4.96361E-04 A1 8 0.00000E+00 0.00000E+00 A20 0.00000E+00 0.00000E+00 HOE係數 S2 HWL 7 8 0nm Cl 3.42680E-02 C2 -2.56626E-03 C3 2.52626E-03 C4 -1.77182E-03 C5 5.29191E-04 -54- 200540857 (51) 當將透鏡L 1及透鏡L2結合成單一體時,自然地,分 開的透鏡筒用來支撐透鏡。然而’這係可能具有設有凸緣 在透鏡L 1的光學作用部的圓周上之結構(第一光束通過 透鏡L 1 ),且藉由焊接或黏合以透鏡L2連接此凸緣而使 它們結合成一體。
透鏡L2的光學表面S2分成包括符合NA3的區的光 軸之第一區AREA3及符合NA3至NA1之第二區AREA4 ,如圖8(C)所示。第一區ARE A 3具有設有數個形成步 進結構的帶的繞射結構Η Ο E之結構’此結構係設置集中 在如圖3(c)及3(d)所示的光軸上。 於形成於第三區ARE A3之繞射結構ΗΟΕ中,步進結 構D ( μτη )的深度係由以下公式(3 )所計算之値所設定
Dx(Nl-l) / λ 1 = 1 xq
分割數P (每一帶中的階數)係設定爲2。其中,λ 1 係以微米爲單位表示發射自第一發射點ΕΡ 1的雷射光束的 波長,λ 1 =0.4 0 5 μπι,Ν1代表用於波長;I 1的媒體的折射 率,且,q表示自然整數。 當具有A1的第一波長之第一光束進入具有深度D的 步進結構時,1 X λ 1 ( μηι )的相鄰步進結構間的光學路徑 差發生。因爲無相位差被給予第一雷射光束,它們照原樣 地通過步進結構,而無繞射如零級繞射光束。 -55- 200540857 (52) 當具有第三波長;l 3 (又3 =0.78 Ομηι )的第三雷射光束 進入步進結構時,{Ιχλ 1/ (N1-1) χ (N3-1) / λ3}χλ 3 = {2 χ 0.405/ ( 1.5 2403 - 1 ) x ( 1.5026 1 - 1 ) /0.780} χ λ
3 = 0.498 x λ 3 ( μιΏ )的相鄰步進結構間之光學路徑差發生 。因爲分割數P係設定至2,第三雷射光束係繞射於正/負 第一級方向(正第一級繞射光束及負第一級繞射光束)。 此時,第二雷射光束的正第一級繞射光束的繞射效率係些 微超過40% ,而,負第一級繞射光束變成閃爍。 這係可能藉由理想化形成平行於光軸的步進形狀的表 面及未平行於光軸的表面之間傾斜來改善正第一級繞射光 束的繞射效率,例如,藉由使未平行於光軸的表面變形成 以波前像差的觀點來看被認爲是較佳的表面。這亦可能藉 由改變形成透鏡L 1的材料的媒體色散及步進形狀的分割 數P來提升此效率。 透鏡L1的光學表面S2分成包括符合NA3的區的光 軸之第一區AREA1及符合NA3至NA4之第二區AREA2 ,如圖8所示。藉由結合數個具有不同相位功能之帶來增 加設計自由度成爲可能,此些帶係設置集中在光軸上。 設在位於透鏡L 1的光碟側的光學表面S 2上之繞射結 構HOE的各帶寬度係設計以基於繞射作用正對正第一級 繞射光束而附加球形像差於校正不足方向。藉由消除球形 像差於由BD保護層的厚度及CD保護層的厚度間的差所 造成之過度校正方向,通過繞射結構DOE及CD的保護層 之第三光束形成適當光束點在CD的記錄表面上。 -56- 200540857 (53) 藉由使用此繞射結構HOE使來自用於兩種光碟的物 鏡光學元件之雷射光束的放大倍數Ml及M4爲零成爲可 能。因爲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及第四光碟時由於尋 軌操作的透鏡移動所造成之間歇像差被抑制,繞射結構 HOE係設在透鏡L1上,然而,繞射結構HOE可被設在透 鏡L2上。
再者,包括光軸具有數個鋸齒狀橫截面的帶之繞射結 構可被形成於半導體雷射光源側的第一區AREA1及第二 區AREA2及光碟側的光學表面S2。繞射結構DOE係抑制 物鏡光學元件的彩色像差之結構。 於繞射結構中,接近光軸之階的高度”dl”係設計以使 用於波長400nm-420nm的繞射光束所需的級的繞射效率變 成1 00% 。當第一雷射光束進入階的深度設定如上述之繞 射結構DOE1時,繞射光束發生有不小於95%的繞射效率 ,其係足夠高的繞射效率,且,其變得可能校正彩色像差 於藍紫範圍。 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第二物鏡光學透鏡並未具有繞射結 構DOE,然而,繞射結構DOE可設在透鏡L2的整個光學 表面上之結構。繞射結構DOE可以是設在透鏡L2的整個 光學表面上作爲一區之結構,或具有繞射結構DOE於其 上之透鏡L2的光學表面可分成兩個集中在光軸上之區, 每一區具有不同繞射結構DOE。第一光束及第三光束通過 的每一區的繞射效率可配置均衡。或者,一種結構,用於 第一光束之繞射效率的重要性係由理想化正對第一波長λ -57-
200540857 (54) 1的效率所附加在此結構上。 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透鏡L 1中,繞射結構 光碟的光學表面s 2上。然而’繞射結構H 0 E 學表面S1上。 (實施例Β ) 於實施例Β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係使月 二光碟)及CD (第四光碟),而,第二物鏡 使用於BD (第一光碟)及DVD (第三光碟)< 將說明實施例B中的第一物鏡光學元件β (實施例1-4 ) 第一物鏡光學元件係由單一塑膠透鏡L1 個爲如圖1所示的繞射結構DOE之環形帶係 側表面S1上集中在光軸上,每一帶係以鋸齒 爲”繞射結構DOE”)形成於單一塑膠透鏡L1 。此相位結構繞射作爲第二級光束之第一波:i 及作爲第一級光束之第三波長;I 3 = 7 8 5 nm。單 L1的光碟側表面S2係非球形表面。 接著,以下將說明第一物鏡光學透鏡。骂 具有由D線所量測之1 . 5 4 3 5的折射率nd及 常數wd。折射率係 1.5601在λ 1=405 nm,且 1.54072在λ 3 = 7 8 5nm。實施例2的透鏡資料 1 1 〇 H0E可設在 可以設在光 ί於HD (第 光學元件係 f實施例1 - 4 所架構。數 配置在光源 狀(以下稱 上的光源側 :λ 1 =4 0 5 nm 一塑膠透鏡 [一*透鏡 L 1 56.7的阿貝 ,折射率係 係顯示於表 -58- 200540857 (55) 表 1〇 (實施例1 )
波長= 405nm 7 8 5 nm N A =0.65 0.49 〇 D = 00 00 表面 曲率半徑 中央厚度 折射率 (4 0 5 n m ) 折射率 (7 8 5nm) 1 * * 1.2 100 1.861 1 .560 1 3 1.53724 2* -29.1 691 T2 3 〇〇 T3 1.62100 1.57446 4 〇〇 *非球形表面 **HOE表面 4 0 5 nm 7 8 5 nm T2 0.763 0.456 Τ3 0.600 1.200 S 1表面繞射級 4 0 5 nm 7 8 5 nm 第二級 第一級 非球形表面 SI S2 k -1.50992 -153.67000 A4 -5.3 7440E-02 1.97724E-01 A6 -4.10371E-02 -4.35616E-01 A8 -1.36342E-03 1.65709E-01 A1 0 -3.34594E-04 1.11318E-01 A12 -5.92817E-04 -6.92612E-02 A14 9.69128E-04 -7.45337E-03 A1 6 -1.5 62 1 8E-04 3.44208E-03 A1 8 -9.53834E-06 O.OOOOOE+OO A20 0.00000E+00 0.00000E+00 HOE係數 SI HWL 4 0 5 nm Cl 9.47535E-03 C2 -3.87396E-02 C3 -6.36783E-03 C4 1.042 1 7E-03 C5 2.68472E-04 -59- 200540857 (56) 表 11 (實施例2 ) 波長=405nm 785nm ΝΑ =0.65 0.49 Ο D = 〇〇 〇〇 表面 曲率半徑 中央厚度 折射率 (4 0 5 n m ) 折射率 (7 8 5 n m ) 1 * * 1.1544 1.816 1.5 6013 1.5 3 724 2 * 6.2813 Τ2 3 〇〇 Τ3 1.62100 1.5 7446 4 〇〇 *非球形表面 **HOE表面 φ 可變間隔 4 0 5 nm 7 8 5 nm T2 0.704 0.400 Τ3 0.600 1.200 S 1表面繞射級 4 0 5 nm 7 8 5 nm 第二級 第一級
非球形表面 SI S2 k -1.28995 22.07844 A4 -3.58997E-02 2.03360E-01 A6 -3.51241E-02 -4.70664E-01 A8 -1.49465E-03 2.03945E-01 A10 -2.84506E-03 1.7943 8E-02 A12 9.21710E-05 -1.29 8 1 8E-02 A14 1 .1 23 43E-03 7.95760E-02 A1 6 -2.27906E-04 4.43875E-02 A1 8 1.52130E-06 0.00000E+00 A20 0.00000E+00 0.00000E+00 ΗΟΕ係數 SI HWL 4 0 5 nm Cl 4.75132E-03 C2 -3.16579E-02 C3 -7.03900E-03 C4 1 -3.10506E-05 C5 7.08254E-04 -60· 200540857 (57) 半導體雷射二極體側的單一透鏡L 1的光學表面S 1係 由單一區所形成的。然而,光學表面S1可分成符合包括 單一透鏡L1的光軸的NA3的區之第一區AREA1及符合 NA3至NA2之第二區AREA2,各區具有相互不同相位結 構。
繞射結構DOE係固定用於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用於具 有波長λ 1的第一雷射光束及具有波長λ 3的第三雷射光 束的光碟之相容性之結構。繞射結構DOE亦係抑制物鏡 光學透鏡的彩色像差於藍紫範圍及由於溫度改變的球形像 差改變之結構,當單一透鏡L 1係由塑膠透鏡形成時,以 上變化將成爲問題。 於繞射結構中,最接近光軸之階的高度”d”係設計以 使用於波長400nm-420nm的繞射光束的必要級的繞射效率 成爲100% 。當第一雷射光束進入階的深度設定如上述之 φ 繞射結構DOE時,繞射光束發生有不小於95%的繞射效 率,其爲高度足夠的繞射效率,且,校正彩色像差於藍紫 範圍變成可能。 以下是可能的,例如,於繞射結構的階的局度係設計 以使當具有400nm的波長的雷射光束進入繞射結構時’第 二級繞射光束的繞射效率變成1 〇〇% ,繞射效率的分配係 可能,以使當第一光束進入此結構時,正第二繞射光束發 生在約97%繞射效率’且’當桌一*先束進入此結構日寸’正 第一繞射光束發生在約94%繞射效率。這亦可能藉由理想 -61 - 200540857 (58) 化用於λ 1的第一波長的繞射效率將更多的重要性放在第 二光束繞射效率上。 再者,繞射結構DOE具有以下特性,亦即,當入射 光束的波長變爲更長時,球形像差改變至校正不足方向’ 且,當波長變更短時,球形像差改變至校正方向。因此, 這係可能藉由抵消由於環境溫度改變造成於會聚元件之球 形像差改變而擴大溫度範圍。
設在位於透鏡L 1的光碟側的光學表面S2上之繞射結 構HOE的各帶寬度係設計以基於繞射作用正對正第一級 繞射光束而附加球形像差於校正不足方向。藉由消除球形 像差於由BD保護層的厚度及CD保護層的厚度間的差所 造成之過度校正方向,通過繞射結構DOE及CD的保護層 之第三光束形成適當光束點在CD的記錄表面上。 藉由使用此繞射結構HOE使來自用於兩種光碟的物 鏡光學元件之雷射光束的放大倍數M2及M4爲零成爲可 能。因爲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及第四光碟時由於尋 軌操作的透鏡移動所造成之間歇像差被抑制,這係較佳結 構。於此實施例中,繞射結構HOE係設在光學表面S 1上 ,然而,繞射結構HOE可被設在光學表面S2上。 第一物鏡光學元件係由單一塑膠透鏡L 1所形成,其 光源側表面S 1及光碟側表面S2係非球形表面。 接著,以下將詳細說明第二物鏡光學透鏡。單一透鏡 L1係塑膠透鏡,其具有1.543 5的折射率nd及56.7的阿 貝吊數^ d ’其係藉由D線所量測。折射率在又1 = 4 0 5 n m -62- 200540857 (59) 係 1.5601,且,折射率在λ 3 = 785 nm係1.5372。透鏡L2 係具有1.5 3 72的折射率之玻璃模透鏡。實施例3的透鏡 資料係顯示於表1 2。 表 12
(實施例3 ) 波長=405nm 7 8 5 nm ΝΑ =0.65 0.49 OD =〇〇 25.067 表面 曲率半徑 中央厚度 折射率 (405nm ) 折射率 (7 8 5 nm ) 1 * * 1.5 142 1.998 1.56013 1.53724 2* -4.4264 T2 3 〇〇 T3 1.62100 1.57446 4 〇〇 *非球形表面 **HOE表面 可變間隔 4 0 5 nm 7 8 5 nm T2 0.835 0.766 T3 0.600 1.200 S 1表面繞射級 4 0 5 nm 7 8 5 nm 零級 零級 非球形表面 SI S2 k -0.67313 - 1 9.3 8 893 A4 7.12636E-03 5.1 3 723 E-02 A6 1.81377E-03 -1.67768E-02 A8 2.44550E-04 -5.65668E-03 A10 8.60493E-05 1.77117E-02 A12 3.48682E-05 -7.79542E-03 A14 -4.33546E-06 -1.2403 8E-03 A16 7.41536E-06 1.07034E-03 A1 8 0.00000E+00 0.00000E+00 A20 0.00000E+00 0.00000E+00 -63- 200540857 (60)
單一透鏡L 1係設計以使單一透鏡L 1的球形像差表示 正對放大倍數Μ 2 = 0與單一透鏡本身及HD的保護層的結 合之最低値。因此,如本發明的實施例,當設定用於第一 光束的第二放大倍數M2及用於第三光束的第四放大倍數 Μ4兩者爲零時,基於HD的保護層的厚度及CD的保護層 的厚度間之差,用於通過物鏡光學元件及CD的保護層的 第三光束之球形像差成爲校正不足方向。於此實施例中, 設定用於第三光束的放大倍數至有限放大倍數將消除且校 正球形像差,此球形像差位於由HD保護層的厚度及CD 保護層的厚度間的差所造成之過度校正方向。 第一物鏡光學元件係由單一塑膠透鏡L 1所架構。光 源側光學表面S1分成符合NA3的區包括光軸之第一區 AREA1及符合NA3至NA2的區之第二區AREA2。第一區 ARE A 1具有數個集中在光軸上之環形帶,此環形帶具有如 圖3 ( c )及3 ( d )所示之鋸齒狀繞射結構HOE。此相位 結構並未繞射而通過具有波長λ l=405nm之雷射光束作爲 零級光束,而繞射具有波長λ 3 = 7 85nm的雷射光束於正第 一級光束方向。半導體雷射二極體側光學表面S 1的第二 區AREA2係平坦表面,且,另一相位結構可設置於其中 接著,以下將說明第二物鏡光學透鏡。單一透鏡L 1 具有由D線所量測之1.5435的折射率nd及56.7的阿貝 常數v d。折射率係1.5 60 1在λ 1 =4 05 nm,且,折射率係 1.560 1在λ 3 = 78 5 nm。各實施例的透鏡資料係顯示於表13 -64- 200540857 (61) 表 13 (實施例4 ) 波長= 405nm 7 8 5 nm ΝΑ =0.65 0.49 0 D = 〇〇 c〇 表面 曲率半徑 中央厚度 折射率 (4 0 5 n m ) 折射率 (7 8 5 n m ) 1.5 126 1.986 1.5 60 1 3 1 .5 3 724 2 * -4.5821 T2 3 〇〇 T3 1.62100 1.57446 4 〇〇 *非球形表面 **HOE表面 籲可變間隔 4 0 5 η m 7 8 5 nm T2 0.845 0.560 Τ3 0.600 1.200 S 1表面繞射級 4 0 5 nm 7 8 5 nm 零級 第一級
非球形表面 SI S2 k -0.67223 -19.65528 A4 7.20022E-03 5.13667E-02 A6 1 .809 8 5E-03 -1.7 1 766E-02 A8 2.5.216E-04 -6.20093E-03 A10 8.09347E-05 1.76293 E-02 A12 3.42477E-05 -8.33342E-03 A14 -6.15887E-06 -8.65929E-04 A16 6.09601E-06 1.07034E-03 A1 8 0.00000E+00 0.00000E-f 00 A20 0.00000E+00 0.00000E+00 HOE係數 SI HWL 7 8 5 nm Cl 1 .0807 1 E-02 C2 -4.46747E-04 C3 -2.16462E-04 C4 7.07902E-05 C5 -1.8 8 7 84E-05 -65- 200540857 (62) 單一透鏡L1的半導體雷射二極體側之光學表面S 1可 分成包括單一透鏡L1的光軸符合NA3的區之第一區 AREA1與符合NA3至NA2之第二區AREA2。具有數個步 進結構配置集中在光軸上的帶之繞射結構HOE係設於第 一^區 AREA1 〇 於形成於第三區AREA1之繞射結構HOE中,步進結 構D的深度係由以下公式(4 )計算的値所設定。
Dx (Nl-1) IX l=2xq (4) 亦即,各環中的步進結構的數量之分割數P係設定至 2。其中,λ 1係以毫米單位表示發射自第一發射點EP 1 的雷射光束的波長,λ 1=0.405μηι,而,Ν1表示用於波長 λΐ的媒體的折射率,且,q表示自然整數。 當具有λ 1的第一波長之第一光束進入具有深度D的 φ 步進結構時,1 X Λ 1 ( μιη )的相鄰步進結構間的光學路徑 差發生。因爲無相位差指定給第一雷射光束,它們照原樣 地通過步進結構而無繞射(於此說明書中稱爲”零級繞射 光束”)。 當具有第三波長λ3( λ3 = 7 85 μιη)的第三雷射光束進 入步進結構時,{1χλ1/(Ν1-1) χ(Ν3-1) / λ3}χλ3 = {2 xO.405/ ( 1 .52403 - 1 ) χ ( 1.5026 1 - 1 ) /0.78 0 } x λ 3 = 0.498 x λ 3 ( μιη )的相鄰步進結構間之光學路徑差發生。因爲分 割數P係設定至2,第三雷射光束係繞射於正/負第一級方 -66- 200540857 (63) 向(正第一繞射光束及負第一繞射光束)。此時,第二雷 射光束的正第一繞射光束的繞射效率係約4 0% ,然而,負 第一級繞射光束變成閃爍。
這係可能藉由理想化形成平行於光軸的步進形狀的表 面及未平行於光軸的表面之間傾斜來改善正第一級繞射光 束的繞射效率,例如,藉由使未平行於光軸的表面變形成 以波前像差的觀點來看被認爲是較佳的表面。這亦可能藉 由改變形成透鏡L 1的材料的媒體色散及步進形狀的分割 數P來提升此效率。 以下將說明可與實施例B的第一物鏡光學元件結合之 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實1及2。 (實施例1 ) 第二物鏡光學元件具有來自光束源側的兩個塑膠透鏡 (透鏡L1及L2) 。1^1具有不同類型相位結構在兩表面上 φ 。透鏡L 1的光學光束源側表面S 1設有繞射結構HOE,其 包括數個集中在光軸上之環形帶,環形帶具有如圖3所示 的步進結構。相位結構並未繞射通過具有波長λ l=405nm 作爲零級光束之第一光束,而繞射具有波長λ 2 = 78 Oiim之 第二光束於正第一級方向。圖2及4所示的環形結構係設 在透鏡L 1的光碟側表面S 2上。此相位結構並未繞射通過 具有波長λ 1 =405 ηιη之雷射光束以及具有無繞射的波長λ 2 = 6 5 5 nm之雷射光束。當波長偏移自設計時所使用的標準 値時,諸如半導體雷射二極體的波長誤差、由於當光學拾 -67- 200540857 (64) 訊裝置實際使用時溫度上升之半導體雷射二極體的波長改 變等,帶結構校正由上述的波長差或溫度差所造成之像差 。光學表面S1的底表面形狀係平坦的,且,光學表面S2 的底表面形狀係凹面球形表面。底表面可以是除了平坦表 面或球形表面之外的表面。例如,藉由使底表面成爲非5求 形表面,其增加校正離軸像差及控制較高級像差之自由度
接著,以下將詳細說明第二物鏡光學元件。透鏡L 1 係具有藉由D線所量測之1.5 09 1的折射率nd及5 6·4的 阿貝常數卞d之塑膠透鏡。折射率係 1.52469在λ l=405nm,且,折射率係 1.50650 在 λ 2 = 655 nm。透鏡 L2 係具有藉由D線所量測之1.5 43 5的折射率nd及5 6·7的 阿貝常數vd之塑膠透鏡。與第一光束通過其中之透鏡L1 及L2的各別區的每一光學功能部一起形成之凸緣係設置 圍繞此光學功能部。此凸緣的一部份連接透鏡L 1及L2兩 者成一體。當結合透鏡L1及L2成一體時,透鏡筒可被使 用。使用於實施例1的透鏡的透鏡資料係顯示於表1 4中 -68- 200540857 (65) 表 14 (實施例1 ) 波長=405nm 655nm ΝΑ =0.8 5 0.66 Ο D = οο ΟΟ
表面 曲率半徑 中央厚度 折射率 (405nm ) 折射率 (6 5 5 nm ) 1 * * -4.1841 1.00 1.52469 1 .5 065 0 2 * * -4.1735 0.750 光闌 〇〇 0.000 3 * 1.1687 2.223 1.56013 1.54073 4 * -3.3479 T4 5 〇〇 T5 1.62100 1.58115 6 〇〇 非球形表面 **HOE表面 可變間隔 4 0 5 nm 6 5 5 nm T4 0.500 0.3 15 T5 0.100 0.600 繞射級 4 0 5 nm 6 5 5 nm SI 零級 第一級 S2 零級 零級 非球另 多表面 SI S2 S3 S4 k 0.00000 0.00000 -0.74960 -257.40862 A4 9.21120E-03 7.5678E-03 2.89588E-02 2.14567 E-01 A6 1.06602E-03 1.19880E-04 5.32239 E-03 -1.5471 1 E-01 A8 8.93656E-04 8.40837E-04 2.53757 E-03 -9.90315 E-02 A10 5.31240E-04 2.80772E-04 1.89327 E-03 1.40823 E-01 A12 -1.22392E-04 -1.32266E-05 -4.56698 E-04 6.12036 E-02 A14 O.OOOOOE + OO -4.13058E-05 -1.78867 E-05 -1.27759 E-01 A16 O.OOOOOE + OO 1.91816E-05 1.50238 E-04 4.10296 E-02 A18 0.00000E+00 0.00000E + 00 0.00000E + 00 0.00000E + 00 A20 0.00000E+00 0.00000E + 00 0.00000E + 00 0.00000E+00 HOE係數 SI S2 HWL 6 5 0nm 405nm Cl 1 .3 25 5 6E-02 0.00000E+00 C2 -2.98169E-03 4.46160 E-05 C3 2.23090E-03 2.10821 E-04 C4 -1.61964E-03 -2.03611 E-05 C5 2.7425 IE-04 3.05841 E-06 -69- 200540857 (66) 透鏡L1的半導體雷射二極體側之光學表面S1分割包 括符合NA2的內區的光軸之第一區AREA1及符合NA2至 NA1之第二區AREA2,如圖8所示。第一區AREA1具有 設有數個形成步進結構的帶的繞射結構Η Ο E 1之結構’此 結構係設置集中在如圖3 ( c )及3 ( d )所示的光軸上。
於形成於第一區AREA1之繞射結構HOE1中,步進 結構D 1 ( μιη )的深度係由以下公式(5 )計算之値所設定
Dlx(Nl-l) /Al=2xq (5) 分割數P (每一帶中的階數)係設定爲5。其中,λ 1 係以微米爲單位表示發射自第一發射點ΕΡ 1的雷射光束的 波長,λ 1 = 0 · 4 0 5 μιη,Ν 1代表用於波長λ 1的媒體的折射 φ 率,且,q表示自然整數。 當具有λΐ的第一波長之第一光束進入具有深度〇的 步進結構時,1 X λ 1 ( μιη )的相鄰步進結構間的光學路徑 差發生。因爲無相位差被給予第一雷射光束,它們照原樣 地通過步進結構,而無繞射如零級繞射光束。 當具有第二波長λ 2 (又2 = 0.65 5 μιη )的第二雷射光束 進入步進結構時,{2χλ1/(Ν;1-1) χ(Ν2·1) / ;12}χλ 2={2 χ 0.405/ ( 1.52469- 1 ) χ ( 1.5 065 0- 1 ) /0.065 5 } χ λ 2=1.194χλ 2 ( μπι)的相鄰步進結構間之光學路徑差發生 -70- 200540857 (67) 。因爲分割數P係設定至5且第二波長λ 2的二之一發生 在相鄰環形帶間(1.1 94χ 5与1 ),第二雷射光束係繞射 於正第一級方向(正第一級繞射光束)。此時’第二雷射 光束的正第一繞射光束的繞射效率係約8 7 % ’然而’光量 係足以記錄/複製資訊在7自DVD。 設於符合透鏡L1的光碟側的光學表面S2之一區的非 球形表面之環形帶間的各階的深度D2 ( )係由以下公
式設定。
D2x ( N1-1) / λ 1 = 5 當具有λ2(在此爲λ2 = 0·655 μιη)的第二波長之第二 光束進入步進結構時’ (5χλ1/(Ν1-1)χ(Ν2-1)/λ2) X λ 2 ( μιη )的光學路徑差係產生在相鄰環形帶之間。其中 Ν2表示用波長λ2之透鏡L1的媒體折射率。因爲Α2/( Ν 2 -1 )及;I 1 / ( Ν ;1 -1 )間的比爲5至3 ’相鄰步進結構間 的光學路徑差係約3 X λ 2 ( μιη )。結果’因爲實質相位差 未給予第二光束以及第一光束,第二光束通過步進結構作 爲零級繞射光束而無繞射。 然而,當半導體的波長;11自原始波長0.405 μιη偏移 至λ 1,= 0·4 10μηι時,用於波長〇.410μιη之透鏡L1的折射 率係1.524。因此,相鄰環形帶間的光學路徑係(5x0.405/ (1.52469- 1 ) X ( 1.524- 1 ) /0.4 1 0 ) χλ 1’=4·93 3 χλ 1’ ( μιη )。因爲由此光學路徑差所造成之像差抵消由整個物鏡 -71 - 200540857 (68) 光學兀件系統所造成像差’由波長偏移所造成之像差被校 正° 透鏡L1的光學表面S2可分成包括符合NA2的區的 光軸之第三區 AREA3及符合 NA2至 NA1之第四區 AREA4,如圖8(c)所示。藉由結合數個具有不同相位功 能之帶來增加設計自由度成爲可能,其係設置集中在光軸 上。
第二物鏡光學元件包含不具相位結構的透鏡L 1及透 鏡L2的結合。第二物鏡光學元件係設計以使球形像差藉 由第一波長λ 1、放大倍數Ml =0及BD的保護層的結合而 成爲最低値。於此實施例中’當設定用於第一光束之第一 放大倍數Ml及用於第三光束之第四放大倍數M4至0(零 )時,由於由BD保護層的厚度及DVD保護層的厚度間的 差所造成之球形像差,球形像差成爲過度校正方向的狀態 而無相位結構。 設在位於透鏡L1的半導體雷射光源側的光學表面S1 上之繞射結構HOE 1的每一帶寬度係設計基於繞射作用以 加入球形像差於正對正第一級繞射光束之不足校正方向。 通過繞射結構HOE1及BD的保護層之第二光束藉由抵消 球形像差於由BD保護層的厚度及DVD保護層的厚度間的 差所造成的過度校正方向而形成適當光束點在DVD的記 錄表面上。 藉由使用此繞射結構HOE使來自一物鏡光學元件之 雷射光束的放大倍數Ml及M3用於兩種光碟變成可能。 -72-
200540857 (69) 因爲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及第三光 的透鏡移動所造成之間歇像差被抑制,這 此實施例中,繞射結構HOE設有透鏡L 1 構HOE可設有透鏡L2。 再者,具有數個包括光軸的鋸齒狀橫 結構DOE可形成在第二區AREA2的半導 光學表面S1或於光碟側光學表面S2上 係抑制物鏡光學元件的彩色像差及由於溫 差的偏移之結構,彩色像差係尤其當透鏡 鏡所構成時之問題。 於繞射結構中,接近光軸之階的高度 用於波長400nm-420nm的繞射光束所需的 成1 0 0 % 。當第一雷射光束進入階的深度 射結構D0E1時,繞射光束發生有不小於 ,其係足夠高的繞射效率,且,其校正彩 φ 圍變得可能。 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第二物鏡光學透鏡 構DOE,然而,繞射結構DOE可設在透鑲 上。繞射結構DOE可以是設在透鏡L2的 作爲一區之結構,或具有繞射結構DOE方 的光學表面可分成兩個集中在光軸上之區 互不同繞射結構DOE。第一光束及第二光 的繞射效率可配置均衡。例如,當階的高 射效率變成1 00%時(用於波長400nm的 碟時由尋軌操作 係較佳結構。於 ,然而,繞射結 截面的帶之繞射 體雷射光束源側 。繞射結構doe 度改變的球形像 L2係由塑膠透 ”dl”係設計以使 級的繞射效率變 設定如上述之繞 9 5 %的繞射效率 色像差於藍紫範 並未具有繞射結 丨L2的光學表面 整個光學表面上 >其上之透鏡L2 ,每一區具有相 束通過的每一區 度係設計以使繞 透鏡L1的折射 -73- 200540857 (70) 率係1.5 273 ),以下是可能的,當第一光束進入繞射結構 時,允許正第二繞射光束發生有約96.8%的繞射效率’且 ,當第二光束進入此結構時,允許正第一繞射光束發生有 約93.9%的繞射效率。結果,繞射效率可以是平衡如上述 。或者,一種結構,用於第一光束的繞射效率的重要性係 由理想化正對第一波長λ 1的效率而附接在其上。
再者,繞射結構DOE具有以下特性,當入射光束的 波長變爲更長時,球形像差改變至校正不足方向’且’當 波長變更短時,球形像差改變至校正方向。因此’這係可 能藉由抵消由於環境溫度改變造成於會聚元件之球形像差 改變而擴大溫度範圍。 於此實施例中,繞射結構HOE係設在半導體雷射源 側光學表面S 1,且,帶結構係形成在光碟側光學表面S 2 上。然而,這係可能形成帶結構在光學表面S1上及繞射 結構HOE在光學表面S2上。 (實施例2) 第二物鏡光學元件包含塑膠透鏡L1及玻璃透鏡L2。 透鏡L1具有繞射型相位結構在兩表面上。透鏡L 1的光學 光束源側表面S 1上係設有繞射結構HOE,其包括數個集 中在光軸上之環形帶,環形帶具有如圖3所示之步進結構 。相位結構並未繞射而通過具有波長λ 1 =4 0 5 nm作爲零級 光束之第一光束,而繞射具有波長λ 2 = 780nm的第二光束 於正第一級方向。圖2及4所示的帶結構係設在透鏡l 1 -74-
200540857 (71) 的光碟側表面 S 2。此相位結構並未繞射而通過具有波 λ 1 =40 5 nm之雷射光束以及具有波長λ 2 = 6 5 5nm之雷射 束無繞射。當波長偏離設計時所使用的標準値時’諸如 導體雷射二極體的波長誤差、由於當光學拾訊裝置實際 用時溫度上升之半導體雷射二極體的波長改變等,帶結 校正由上述的波長差或溫度差所造成之像差。光學表 S1及S2的底表面形狀係平坦的。 透鏡L2係由玻璃模所構成的雙面非球形透鏡,且 計以使與由凹面所決定的有限放大倍率及B D保護層的 合而決定之球形像差成爲最低値。當設定用於第一光束 第一放大倍率Ml及用於第二光束之第三放大倍率M3 零時,通過CD保護層之第二光束成爲過度校正方向而 相位結構。 接著,以下將詳細說明第二物鏡光學透鏡。透鏡 係具有藉由D線所量測之1.5 09 1的折射率nd及56.4 φ 阿貝常數^(1之塑膠透鏡。折射率係1.52469在 l=405nm,且,折射率係 1·5〇65〇 在 A 2 = 655nm。透鏡 係具有藉由D線所量測之1.6 1 544的折射率nd及31.1 阿貝常數v d之玻璃模透鏡。各實施例的資料係顯示於 15中。 長 光 半 使 構 面 設 結 之 爲 Λβε y\\\ LI 的 λ L2 的 表 -75- 200540857 (72) 表 15 (實施例2) 波長=405nm 655nm ΝΑ =0.85 0.66 〇 D = 00 00 表面 曲率半徑 中央厚度 折射率 (405nm ) 折射率 (65 5 nm ) 1 * * 〇〇 1.000 1.52469 1.50650 2 * * 〇〇 0.200 光闌 〇〇 0.000 3 * 1.3119 2.078 1.72955 1.68259 4 * -20.0994 Τ4 5 〇〇 Τ5 1.62100 1.58115 6 〇〇 *非球形表面 **HOE表面
可變間隔 4 0 5 nm 6 5 5 nm T4 0.523 0.3 15 T5 0.100 0.600 繞射級 405nm 6 5 5 nm SI 零級 第1級 S2 零級 零級 非球形表面 S3 S4 k -0.77351 -1233.34049 A4 2.12114E-02 1 ·1 2869E-01 A6 1.74677E-03 -1.42478E-01 A8 1 .5 3 7 83 E-03 3.95981E-02 A1 0 6.59962E-05 3.72951E-02 A12 -3.34117E-04 -1.07681E-02 A14 2.68656E-04 -1.8 3 3 89E-02 A1 6 -8.15648E-05 6.89594E-03 A1 8 0.00000E+00 0.00000E+00 A20 0.00000E+00 0.00000E+00 Η Ο E係數 SI S2 —HWL 6 5 0m 40 5 nm Cl 3.09025E-03 0.00000E+00 C2 -2.05172E-03 -2.14919E-05 C3 -1.5 8062E-04 3.04017E-05 C4 -3.74857E-04 -1.6 1422E-05 C5 6.08432E-05 2.67035E-06 -76- 200540857 (73) 當將透鏡L1及透鏡L2結合成單一體時,自然地,分 開的透鏡筒用來支撐透鏡。然而,這係可能具有設有凸緣 在透鏡L 1的光學作用部的圓周上之結構(第一光束通過 其中),且,藉由焊接或黏合連接此凸緣與透鏡L2以使 它們結合成一體。
透鏡L 1的光學半導體雷射光源側表面S 1分成包括符 合NA2的區的光軸之第一區AREA1及符合NA2至NA1 之第二區 AREA2,如圖 8( C)所示。第一區AREA1具 有設有數個形成步進結構的帶之繞射結構HOE1之結構, 其設置集中在光軸上,如圖3(a)及3(b)所示。 於形成在第一區AREA1之繞射結構HOE1中,步進 結構D ( μηι )的深度係藉由以下公式(6 )所計算的値而 設定。
Dx ( Ν1-1 ) / λ l=2xq
各帶中的分割數P係階數被設定至5。其中,λ 1係 以毫米單位表示發射自第一發射點ΕΡ 1的雷射光束的波長 ,λ1=0·405μιη,而,Ν1表示用於波長λΐ的媒體的折射 率,且,q表示自然整數。 當具有λ 1的第一波長之第一光束進入具有深度D1 的步進結構時,2 X λ 1 ( μηι )的相鄰步進結構間的光學路 徑差發生。因爲無相位差指定給第一雷射光束’它們照原 -77- 200540857 (74) 樣地通過步進結構而無繞射(於此說明書中稱爲”零級繞 射光束”)。 當具有第二波長;I 2 (又2 = 6 5 5 μιη)的第三雷射光束進 入步進結構時,{2χλ1/(Ν1-1) χ(Ν2-1) / ;12}χλ2={2 χθ.40 5/ ( 1.5 2469- 1 ) 乂 ( 1.5 065 0- 1 ) / 0 · 6 5 5 } x λ 2 = 1 · 1 9 4 x
λ 2 ( μπι )的相鄰步進結構間之光學路徑差發生。因爲分 割數P係設定至5,第二雷射光束係繞射於正第一級方向 (正第一繞射光束)。此時,第二雷射光束的正第一繞射 光束的繞射效率係約78% ,光量係足以記錄/複製資訊在/ 白 DVD。 設於符合透鏡L 1的光碟側的光學表面S2之一區的非 球形表面之環形帶間的各階的深度D2 ( μπι )係由以下公 式所設定。
D2x ( N1-1 ) / λ 1 = 5 當具有第二波長λ2( λ 2 = 655 μπι)的第二光束進入步 進結構時,{5χ λ 1/ ( Nl-1 ) X ( Ν2-1 ) / λ 2}χ λ 2 ( μπι ) 的光學路徑差係產生在相鄰環形帶。其中,Ν 2表示用於 波長;ί 2之透鏡L1的媒體折射率。因爲λ 2/ ( Ν2-1 )及λ 1 /( Ν 1 -1 )間的比係5至3,相鄰步進結構間的光學路徑 差係約3χλ2(μπι)。結果,因爲實質相位差爲給定第二 光束以及第一光束,第二光束通過步進結構作爲零級繞射 光束而無繞射。 -78- 200540857 (75) 然而,當半導體的第一波長λΐ自原始波長〇·410μιη 偏移至;ί 1’=〇.410μιη時,用於波長〇·410μιη之透鏡L1的 折射率係1 .5 24。因此,相鄰環形帶間的光學路徑係(5 X 0.405/ ( 1.52469- 1 ) x ( 1.524- 1 ) /0.4 1 0 ) χλ 1,=4.93 3 χλ 1 ’( μιη )。因爲由此光學路徑差所造成之像差抵消由整個 物鏡光學元件系統所造成像差,由波長偏移所造成之像差 被校正。
透鏡L1的光學表面S2可分成包括符合NA2的區的 光軸之第三區 AREA3及符合 NA2至 NA1之第四區 AREA4,如圖8 ( c )所示。藉由結合數個具有不同相位功 能之帶來增加設計自由度成爲可能,其係設置集中在光軸 上0 設在位於透鏡L1的半導體雷射光源側的光學表面S 1 上之繞射結構HOE1的各帶寬度係設計基於繞射作用以加 入球形像差於正對正第一級繞射光束之不足校正方向。通 φ 過繞射結構HOE1及BD的保護層之第二光束藉由抵消球 形像差於由BD保護層的厚度及DVD保護層的厚度間的差 所造成的過度校正方向而形成適當光束點在DVD的記錄 表面上。 藉由使用此繞射結構HOE使來自用於兩種光碟的一 物鏡光學元件之雷射光束的放大倍數Μ 1及M3成爲可能 。因爲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及第三光碟時由於尋軌 操作的透鏡移動所造成之間歇像差被抑制,其係較佳結構 。於此實施例中,繞射結構ΗΟΕ係設有透鏡L1,然而, -79- 200540857 (76) 繞射結構HOE可被設有透鏡L2。 再者,具有數個包括光軸的鋸齒狀橫截面的帶之繞射 結構DOE可被形成於第二區AREA2之半導體雷射光源側 光學表面S1上或於光碟側光學表面S2。繞射結構DOE係 抑制物鏡光學元件的彩色像差之結構。 於繞射結構中,接近光軸之階的高度”dl ’’係設計以使 用於波長400nm-420nm的繞射光束所需的級的繞射效率變 φ 成100% 。當第一雷射光束進入階的深度設定如上述之繞 射結構D Ο E 1時,繞射光束發生有不小於9 5 %的繞射效率 ,其係足夠高的繞射效率,且,其變得可能校正彩色像差 於藍紫範圍。 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第二物鏡光學透鏡並未具有繞射結 構DOE,然而,繞射結構DOE可設在除了前述的第二區 AREA2之透鏡L2的光學表面上。繞射結構d〇E可以是設 在透鏡L2的整個光學表面上作爲一區之結構,或具有繞 φ 射結構DOE於其上之透鏡L2的光學表面可分成兩個集中 在光軸上之區’每一區具有相互不同繞射結構DOE。第一 光束及第二光束通過的每一區的繞射效率可配置均衡。例 如,當階的高度係設計以使繞射效率變成1 〇 〇 %時(用於 波長400nm的透鏡L1的折射率係丨·5 273 ),以下是可能 的’當第一光束進入繞射結構時,允許正第二繞射光束發 生有約9 6 · 8 %的繞射效率,且,當第二光束進入此結構時 ’允許正第一繞射光束發生有約93.9%的繞射效率。結果 ,繞射效率可被平衡如上述。或者,一種結構,用於第一 -80- 200540857 (77) 光束的繞射效率的重要性係由理想化正對第一波長λ 1的 效率而附接在其上。 再者,繞射結構DOE具有以下特性,當入射光束的 波長變爲更長時,球形像差改變至校正不足方向,且,當 波長變更短時,球形像差改變至校正方向。因此,這係可 能藉由抵消由於環境溫度改變造成於會聚元件之球形像差 改變而擴大溫度範圍。
於此實施例中,繞射結構HOE係設在半導體雷射源 側光學表面S 1上,且,帶結構係形成在光碟側光學表面 S2上。然而,這係可能形成帶結構在光學表面S1上及繞 射結構HOE在光學表面S2上。 (實施例C ) 以下將說明實施例C的實施例1的第一物鏡光學元件 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包含由玻璃材料所構成之單一透鏡 L1,且,兩者表面、光源側表面S 1及光碟側表面S2具有 非球形表面。單一透鏡L1具有藉由D線所量測之 1.1 693 5的折射率nd及53.2的阿貝常數d。折射率係 1.71157在;I 1 =4 05 nm。實施例1的資料係顯示於表16中 -81 - 200540857 (78) 表 16 (實施例1 ) 波長=405nm ΝΑ =0.85 O D = 〇〇 表面 曲率半徑 中央厚度 折射率 (405nm ) 1 * 1.0441 1.600 1.71557 2* -1 1.2393 0.447 3 〇〇 0.100 1.61950 4 〇〇 非球形表面係數 SI S2 k -0.61997 97.11742 A4 2.48118E-02 4.25867E-01 A6 2.55383E-03 -9.17310E-01 A8 1 .95 63 5E-02 1.05361E+00 A10 -1.26829E-02 -6.51601E-01 A12 7.73815E-05 1.69925E-01 A14 8.32108E-03 0.00000E+00 A16 -4.35796E-03 0.00000E+00 A1 8 0.00000E+00 0.00000E+00 A20 0.00000E+00 0.00000E+00 φ 非球形係數
以下將說明可與實施例C的第一物鏡光學元件結合之 實施例1的第二物鏡光學元件。 (實施例1 ) 第二物鏡光學元件包含塑膠透鏡L1。 設置具有數個集中在光軸上的陣列環形帶的結構之繞 射結構DOE1及DOE2,此數個具有鋸齒狀的步進結構之 環形帶在透鏡L 1的光源側表面S 1上,如圖1的橫截面圖 所示。光源側表面S 1具有兩個集中在光軸上之區。繞射 -82- 200540857 (79) 結構DOE1繞射具有第一波長λ l=407nm作爲第 之光束、具有波長A 2 = 65 5 nm作爲第六級光束之 與具有波長λ 3 = 7 8 5ϋΐη作爲第五光束之第三光束 面,不同於前述區的繞射結構設於ΝΑ3的外界 結構D Ο Ε 2繞射具有第一波長;I 1 = 4 0 7 n m作爲第 之光束與具有波長A 2 = 65 5nm作爲第三級光束之 。亦即,光源側表面S 1及光碟側表面S2的底面 φ 係分別地具有兩個區之非球形表面。用於CD複 特性係藉由設置此兩區而特別改善。以下被設計 長λ 1的光束及具有波長Λ2之光束進入透鏡L1 光束,而,光束波長λ3進入透鏡L1作爲發散 施例1的透鏡資料係顯示於表1 7。 十級光束 第二光束 〇 另一方 區之繞射 十級光束 第二光束 之表面型 製之外軸 ,具有波 作爲會聚 光束。實
-83- 200540857 (80) 表1 7 (實施例1 ) 透鏡資料 物鏡焦距 fi = 3.00mm f2 = 3 . 1 0mm f3 = 3 . 1 2mm 影像表面側 ΝΑΙ : 0.65 NA2 : 0.65 NA3 : 0.51 數値孔徑 第2表面 η 1 · 10 η 2 .* 6 η 3 : 5 繞射表面 第2’表面 η 1 : 5 n2 : 3 繞射表面 放大因數 ml : 1/3 1.0 m2 : 1/54.3 m3 : -1/29 *1 di (407nm) ni (407nm) di (655nm) ni (655nm) di (785nm) ni (785nm) 0 -90.00 -166.02 96.40 1 *2 oo 0.01 (0 3.964mm) 0.01 (0 3.288mm) 2 1.92355 1.6500 1.558906 1.65000 1.540725 1.65000 1.537237 1' 1.98118 0.00583 1.559806 0.00583 1.540725 0.00583 1.537237 3 -16.03440 1.55 1.0 1.67 1.0 1.47 1.0 3, -13.18912 0.00000 1.0 0.00000 1.0 0.00000 1.0 4 oo 0.6 1.61869 0.6 1.57752 1.2 1.57063 5 oo
1 :第J表面 2 :(光闌半徑) dl :表不第J表面至第J+1表面的位移 d2’:表示第2表面至第2’表面的位移 d3’:表示第3表面至第3’表面的位移 -84- 200540857 (81) 非球形表面資料 第2表面 (0<h<l .662 nm · HD DVD/DVD/CD 共同區 非球形表面係數 k -4.4662 X E-1 A1 + 8.7126 X E-4 PI 4.0 A2 -1.9063 X E-3 P2 6.0 A3 + 9.2646 X E-4 P3 8.0 A4 -2.1198 X E-4 P4 10.0 A5 +1.6273 X E-7 P5 12.0 A6 + 1.3 793 X E-6 P6 14.0
光學差函數 (炫耀波長4 1 7nm ) C2 -9.6498E-05 C4 - 8.3 9 8 8E-06 C6 -3.1284E-06 C8 5.6541E-07 CIO -1.7042E-07 -85- 200540857 (82) 第 2’表面(0<h< 1.662 nm : HD DVD/DVD/CD 共同區) 非球形表面係數 k -4.1961 X E-1 A1 +3.0725 X E-3 PI 4.0 A2 -2.5861 X E-3 P2 6.0 A3 +9.6551 X E-4 P3 8.0 A4 -1.3 826 X E-4 P4 10.0 A5 + 7.5 482 X E-6 P5 12.0 A6 -7.5795 X E-7 P6 14.0
光學差函數 (炫耀波長417nm) C2 -2.2814E-04 C4 -1.1010E-05 C6 -6.473 5E-06 C8 -4.2984E-07 CIO 4.7450E-07 -86 200540857 (83) 第 3 表面(0<h<1.362 nm: HDDVD/DVD/CD 共同區) 非球形表面係數 k -8.0653 X E + 2 A1 -5.5926 X E-3 P 1 4.0 A2 + 1 . 1660 X E-2 P2 6.0 A3 -6.4291 X E-3 P3 8.0 A4 +1.5528 X E-3 P4 10.0 A5 - 1.3 029 X E-4 P5 12.0 A6 -3.4460 X E-6 P6 14.0
第 3 表面(0<h<1.362 nm: HDDVD/DVD/CD 共同區) 非球形表面係數 k -1.2782 X E + 3 A1 -7.3881 X E-3 PI 4.0 A2 + 1 .1800 X E-2 P2 6.0 A3 -6.0862 X E-3 P3 8.0 A4 +1.6068 X E-3 P4 10.0 A5 -2.3565 X E-4 P5 12.0 A6 +1.5370 X E-5 P6 14.0 再者,具有包括光軸的鋸齒狀橫截面的數個帶之繞射 結構可形成於半導體雷射光束源側的第一區AREA1及第 二區AREA2與透鏡L1的光碟側的光學表面S2。其後繞 射結構稱爲DOE。 •87- 200540857 (84) 繞射結構DOE 1及DOE2係由使用具有三種不同波長 的光束來記錄/複製資訊之繞射結構。再者’繞射結構係 抑制物鏡光學元件〇 B J 1的彩色像差於藍紫區及當透鏡L 1 包含塑膠透鏡時由於溫度改變之球形像差偏移之結構° 於繞射結構中,最接近光軸之階的高度”d”係設計以 使用於波長400nm-420nm的繞射光束的必要級的繞射效率 成爲100% 。當第一雷射光束進入階的深度設定如上述之
繞射結構DOE時,繞射光束發生有不小於95%的繞射效 率,其爲高度足夠的繞射效率,且,校正彩色像差於藍紫 範圍變成可能。 於繞射結構中,最接近光軸之階的高度”d 1 ”係設計以 使用於波長4 0 0 n m - 4 2 0 n m的繞射光束的必要級的繞射效率 成爲100% (用於波長40Onm係1.5 5 9 806之透鏡L1的繞 射率)。當第一雷射光束進入階的深度設定如上述之繞射 結構DOE時,正第一級繞射光束發生有不小於93.9%的 繞射效率,其爲高度足夠的繞射效率於任何波長範圍。甚 至當藍紫範圍的彩色像差被校正時,第二光束範圍的波長 的彩色像差校正不會過度校正。於此實施例中,以下被設 計,第一光束及第二光束的繞射效率被平衡。然而,重要 性可被放在第一光束的繞射效率上。 此實施例中之物鏡光學元件不具有繞射結構DOE在 光碟側光學表面S2上。然而,繞射結構DOE可設在光學 表面S2上。於此例中,繞射結構DOE可被設在已設置繞 射結構的透鏡L 1的表面上作爲一區。或者,不同繞射結 -88- 200540857 (85) 構DOE可設在兩個或三個集中在光軸上之同心圓狀區。 於此例中’以下可被設計,第一、第二及第三光束共同通 過的區中之第一、第二及第三光束的繞射效率被平衡。將 重要性放在第一光束繞射效率上之結構可被設計。
再者’繞射結構DOE 1及D0E2具有以下特性,當入 射光束的波長變爲更長時,球形像差改變至校正不足方向 ’且’當波長變更短時,球形像差改變至校正方向。因此 ’這係可能藉由抵消由於環境溫度改變造成於會聚元件之 球形像差改變而擴大溫度範圍。 (實施例D ) 於實施例D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係專用於HD (第 二光碟),而,第二物鏡光學元件係共同使用於BD (第 一光碟)、DVD (第三光碟)及CD (第四光碟)。 以下將說明實施例D中之第一物鏡光學元件的實施例 (實施例1 ) 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包含由塑膠材料架構之單一透鏡 L 1。第一物鏡光碟的光源側表面S 1及光碟側表面S2係非 球形表面。用於波長λ l=407nm之折射率係1.5 43。實施 例1的透鏡資料係顯示於表1 8中。 -89- 200540857 (86) 表18 (實施例1 ) 透鏡資料 焦距 fi = 3.2 影像表面側數値孔徑 N A 1 : 0.6 5 第2表面繞射表面 η 1 : 3
放大因素 m 1 : 0 第J表面 ri di(407nm) ni(407nm) 0 oo 1 (光闌半徑) 〇〇 0.1(^ 4.1 6mm) 2 2.02108 1.90000 1.542771 3 -9.54846 1.75 1.0 4 〇〇 0.6 1.61869 5 〇〇 *dl表示第J表面至第J+1表面的位移。
-90- 200540857 (87) 非球形表面資料 第2表面 非球形表面係數 k -4.4201 X E-1 A1 -6.6218 X E-4 P 1 4.0 A2 -1.4866 X E-3 P2 6.0 A3 +5.2339 X E-4 P3 8.0 A4 -1.0140 X E-4 P4 10.0 A5 + 8.5260 X E-6 P5 12.0 A6 -1.11279 X E-6 P6 14.0
光學差函數 (炫耀波長407nm) C2 -1.05 75E-03 C4 -1.1481E-04 C6 -1·1143E-04 C8 2.1420E-05 CIO -2.1247E-06 -91 200540857 (88) 第3表面 非球形表面係數 k -1.7944 X E-2 A1 -9.8565 X E-3 P1 4.0 A2 +1.1687 X E-2 P2 6.0 A3 -5.1568 X E-3 P3 8.0 A4 +1.1684 X E-3 P4 10.0 A5 -1.4004 X E-4 P5 12.0 A6 +7.0266 X E-6 P6 14.0
以下將說明可與實施例D的第一物鏡光學元件結合之 實施例1的第二物鏡光學元件。 (實施例1 ) 透鏡L 1具有繞射型的相位結構在兩個光學表面上。 φ 其係設置具有數個集中在光軸上的陣列環形帶之繞射結構 HOE,其具有圖3(a) -3(d)所示的步進結構在透鏡L1 的光源側S 1及光碟側表面S2兩表面上。此相位結構通過 具有波長λ 1=408 nm之第一光束作爲零級光束,且繞射具 有波長λ 2 = 6 58nm之第二光束及具有波長λ 3 = 7 85 nm之第 三光束於第一級方向。光源側表面S 1及光碟側表面S 2的 底表面形狀係平坦板形狀。 透鏡L2係由玻璃模所構成的雙面非球形透鏡,且設 計以使與由放大倍數Ml =0及BD保護層的結合而決定之 •92- 200540857 (89) 球形像差成爲最低値。因此,當設定用於第三光束之第二 放大倍率M2、用於第二光束之第三放大倍率M3及用於第 三光束之第四放大倍率M4爲零時,分別地通過物鏡光學 元件及DVD保護層與物鏡光學元件及CD保護層之第二光 束及第三光束變成過度校正方向,而無由於BD的保護層 及DVD的保護層間與BD的保護層及CD的保護層間的厚 度差之相位結構。
接著,以下將詳細說明第二物鏡光學透鏡。透鏡L 1 係具有藉由D線所量測之1.5 09 1的折射率nd及56.4的 阿貝常數vd,在Al=405nm之折射率係1.52469,且,在 λ 2 = 6 5 5 nm的折射率係1.50650之塑膠透鏡。透鏡L2係 具有藉由D線所量測之1 · 6 9 3 5的折射率nd及5 3.2的阿 貝常數v d之玻璃透鏡。當結合透鏡L 1及L2成單一體時 ’自然地,分開的透鏡筒用來支撐透鏡。然而,這係可能 具有設有凸緣在透鏡L1的光學作用部的圓周上之結構( 第一光束通過其中),且,藉由焊接或黏合連接此凸緣與 透鏡L2以使它們結合成一體。使用於實施例1之透鏡的 透鏡資料係顯示於表1 9。 -93- 200540857 (90) 表 1 9 (實施例1 ) 波長=4〇8nm 6 5 8 nm 7 8 5 nm ΝΑ =0.65 0.65 0.45
Q J) = 〇〇 OO OO 表面 曲率半徑 中央厚度 折射率 (408nm) 折射率 (65 8nm) 折射率 (7 8 5nm) 光闌 〇〇 0.500 1氺氺氺 -12.3047 0.700 1.52424 1.50642 1.50324 2 * * 〇〇 0.100 3* 1.2326 1.790 1.71493 1.68946 0.68450 4 * -5.3193 T4 5 〇〇 T5 1.62110 1.57975 0.57326 6 〇〇 *非球形表面 ** HOE表面(平坦表面) ***HOE表面(非球形表面)
可變間隔 408nm 6 5 8 nm 78 5nm T4 0.67 1 0.459 0.350 T5 0.100 0.600 1.200 繞射級 4 0 8 nm 6 5 8 nm 7 8 5 nm SI 零級 第一級 零級 S2 零級 零級 第一級 非球形表面係數 SI S3 S4 k 34.28186 -0.65831 -3 5 7.6 1 5 3 1 A4 2.22181E-03 1.52224E-02 6.10895E-02 A6 4.73698E-04 -3.81282E-03 -2.24309E-02 A8 -9.99250E-05 5.45085E-03 -5.68441E-03 A1 〇 4.44414E-05 6.17336E-04 -8.67093E-04 A12 0.00000E+00 -2.84138E-04 2.62805E-03 A14 0.00000E+00 2.30047E-04 -2.21757E-04 A 1 6 0.00000E+00 3.99225E-05 -1.95 820E-04 A1 8 0.00000E+00 2.51028E-06 0.00000E+00 A20 0.00000E+00 -1.75173E-05 0.00000E+00 HOE係數 SI S2 HWL 6 5 8 nm 7 8 5 nm Cl 1.01986E-02 4.66215E-02 C2 -2.86245E-03 -4.51310E-03 C3 5.60156E-04 1 .1 693 2E-02 C4 -1.16648E-03 -1.06 1 73E-02 C5 1.62918E-04 4.28793E-03 -94-
200540857 (91) 透鏡L1的光學半導體雷射二極體側的光學表面 成包括符合NA2的內區的光軸之第一區 AREA1 ί ΝΑ2至 ΝΑ1之第二區 AREA2,如圖 8所示。! AREA1具有設有數個形成步進結構的帶的繞射結構 之結構,其設置集中在光軸上,如圖3(c)及3( 不 ° 於形成在第一區AREA1之繞射結構ΗΟΕ1中, 結構D 1 ( μιη )的深度係藉由以下公式(1 〇 )所計寞 而設定。
Dlx(Nl-l) / λ 1=2 xq 各帶中的分割數P係階數被設定至5。其中, 以毫米單位表示發射自第一發射點EP 1的雷射光束€ ,λ1=0.405 μιη,而,N1表示用於波長λΐ的媒體ί 率,且,q表示自然整數。 當具有λ 1的第一波長之第一雷射光束進入具ΐ D的步進結構時,2χ λ 1 ( μιη )的相鄰步進結構間栏 路徑差發生。因爲無相位差指定給第一雷射光束,1 原樣地通過步進結構而無繞射(於此說明書中稱爲 繞射光束”)。
當具有第三波長Λ 3 ( λ 3 = 785 μιη)的第三雷射今 入步進結構時,{ 2 X 又 1 / ( Ν 1 -1 ) X ( Ν 3 _ 1 ) / λ 3 } X S1分 I符合 ;一區 ΗΟΕ1 d )所 步進 C的値 .1係 丨波長 丨折射 1罙度 f光學 :們照 ”零級 i束進 λ 3 ( -95- 200540857 (92) μηι )的相鄰步進結構間之光學路徑差發生。其中’ N3代 表用於波長;I 3之透鏡L 1的媒體折射率。因爲(N 3 -1 )丨 λ 3及(N1 - 1 ) / λ 1間的比係約2至1,約1 X λ 3 ( μπι ) 的相鄰步進結構間之光學路徑差被產生。因爲實質地相位 差爲給定至第三光束以及第一光束,第三光束未繞射而通 過作爲零級繞射光束而無繞射。
當具有第二波長;12( ;12 = 655 μιη)的第二雷射光束進 入步進結構時,{2χλ1/(Ν1-1) χ(Ν2-1) / ;12}χλ2={2 χθ.405/ ( 1.52469- 1 ) 乂 ( 1.50650- 1 ) /0 · 6 5 5 } χ λ 2 = 1 . 1 9 4 χ λ 2 ( μπι )的相鄰步進結構間之光學路徑差發生。因爲分 割數Ρ係設定至5,一個第二波長λ 2發生在相鄰環形帶 (1.194-1 χ5与1 )之間,第二雷射光束係繞射於正第一級 方向(正第一級繞射光束)。此時,第二雷射光束的正第 一繞射光束的繞射效率係約87% ,然而,光量係足以記錄 /複製資訊在/自DVD。 透鏡L1的光學表面S2分成包括符合NA3的區的光 軸之第一區AREA3及符合NA3至NA1之第二區AREA4 ,如圖8(C)所示。第一區ARE A3具有設有數個形成步 進結構的帶的繞射結構HOE2之結構,此結構係設置集中 在如圖3 ( c )及3 ( d )所示的光軸上。 於形成於第三區AREA3之繞射結構HOE2中,步進 結構D ( μιη )的深度係由以下公式(1 1 )所計算之値所設 定。 96-
200540857 (93)
Dx(Nl-l) / Al=5xq 分割數P (每一帶中的階數)係設定爲2。其c 係以微米爲單位表示發射自第一發射點EP 1的雷射 波長,Al = 〇.405pm,Nl代表用於波長又1的媒體 率,且,q表示自然整數。 當具有λ 1的第一波長之第一光束進入具有深| 步進結構時,5 X λ 1 ( μπι )的相鄰步進結構間的光 差發生。因爲無相位差被給予第一雷射光束,它們 地通過步進結構,而無繞射如零級繞射光束。 當具有第三波長λ 2 (又2 = 0.658 μηι)的第二雷 進入步進結構時,{5χλ1/(Ν:1-1) x(N2-l) /入 (μπι )的相鄰步進結構間之光學路徑差發生。其 代表用於波長λ 2之透鏡L1的媒體折射率。因爲 )/又2及(Ν1 -1 ) / λ 1間的比係約5至3,約3χ λ )的相鄰步進結構間之光學路徑差被產生。因爲實 位差爲給定至第三光束以及第一光束,第三光束未 通過作爲零級繞射光束而無繞射。 當具有第三波長;13 ( A3 = 0.780 μπι)的第三雷 進入步進結構時,{5χ λ 1/ ( Nl-1 ) X ( Ν3-1 ) / λ 3 = {5χ0.405/ ( 1.5242- 1 ) χ ( 1.5 0 5 0- 1 ) /0.78 0 } χ λ λ 3 ( μπι )的相鄰步進結構間之光學路徑差發生。 割數Ρ係設定至2,第三雷射光束係繞射於正/負第 向(正第一級繞射光束及負第一級繞射光束)。此 户,λ 1 光束的 的折射 荽D的 學路徑 照原樣 射光束 2} χ λ 2 中,Ν2 (Ν2-1 .2 ( μπι 質地相 繞射而 射光束 .3} χ λ 3 = 2.5 χ 因爲分 一級方 時,第 -97- 200540857 (94) 二雷射光束的正第一繞射光束的繞射效率係些微超過4 0% ,而,負第一級繞射光束變成閃爍。
這係可能藉由理想化形成在平行於光軸的步進形狀的 表面及未平行於光軸的表面之間傾斜來改善正第一級繞射 光束的繞射效率,例如,藉由使未平行於光軸的表面變形 成爲自波前像差的觀點來看被認爲是較佳的表面。這亦可 能藉由改變形成透鏡L 1的材料的媒體色散及步進形狀的 分割數P來提升此效率。 透鏡L2係設計以使由第一波長λ 1及BD保護層的結 合所決定之球形像差變成最低値。當設定用於第一光束之 第一放大倍率Ml、用於第二光束之第三放大倍率M3及用 於第三光束之第四放大倍率M4爲零時,由於BD保護層 及DVD保護層與CD保護層間的厚度差,通過透鏡L2及 DVD的保護層之第二光束的球形像差及透鏡L2及CD保 護層之第三光束的球形像差變成過度校正方向。 設在透鏡L1的半導體雷射光源側的光學表面S 1上之 繞射結構HOE1及設在透鏡L1的光碟側的光學表面S2上 之繞射結構HOE2的每一帶寬度係設計基於繞射作用而加 入球形像差於正對正第一級繞射光束之校正不足方向。由 抵消球形像差於由BD保護層的厚度及DVD保護層的厚度 與CD保護層的厚度間之差所造成之過度校正方向中,通 過繞射結構HOE1及DVD保護層之第二光束形成適當光 束點在DVD的記錄表面上。通過繞射結構HOE2及CD保 護層之第三光束形成適當光束點在CD的記錄表面上。 -98- 200540857 (95) 當一個物鏡光學系統由使用如上述的之繞射結構HOE 的兩面而覆蓋兩種光碟時允許放大倍數Ml、M3及M4成 爲〇 (零)變成可能。因爲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所有光 碟(自第一光碟至第三光碟)時由於與尋軌操作關聯之透 鏡移動所造成之間歇像差問題可被解決,這係較佳結構。
再者,繞射結構HOE設置在透鏡L1的兩表面於此實 施例中,然而,至少一者繞射結構HOE可設在透鏡L2上 。只要繞射結構HOE的兩面被設置,相同功效可被獲得 再者,具有數個包括光軸的鋸齒狀橫截面的帶之繞射 結構可被形成於半導體雷射光束源側之第二區AREA2或 第四區AREA4與透鏡L1的光碟側之光學表面S2。其後 繞射結構稱爲DOE。 繞射結構DOE1係抑制物鏡光學元件OBJ的彩色像差 於藍紫範圍之結構,當透鏡L2係由塑膠透鏡所構成時, φ 藍紫範圍變成問題。繞射結構DOE2係抑制物鏡光學元件 OBJ的彩色像差於藍紫色及紅色範圍及與溫度改變關聯之 球形像差偏移之結構,當透鏡L2由塑膠透鏡所構成時, 藍紫色及紅色範圍變成問題。 於繞射結構中,最接近光軸之階的高度” d ”係設計以 使用於波長400nm-420nm的繞射光束的必要級的繞射效率 成爲100% 。當第一雷射光束進入階的深度設定如上述之 繞射結構DOE時,繞射光束發生有不小於95%的繞射效 率,其爲高度足夠的繞射效率,且,校正彩色像差於藍紫 -99- 200540857 (96) 範圍變成可能。
於繞射結構中,最接近光軸的階的高度”d 1 ”係設計以 使用於波長400nm-420nm的繞射光束所需的級的繞射效率 變成100% (用於400nm的波長之透鏡L1的折射率係 1.5 5 9806 )。當第一雷射光束進入繞射結構DOE1於如上 述設定之階的深度時,正第一級繞射光束發生在不小於約 9 3.9 %的繞射效率,其爲高度足夠的繞射效率於任何波長 範圍。甚至當藍紫範圍的彩色像差被校正時,第二光束範 圍的波長的彩色像差校正不會過度校正。於此實施例中, 以下被設計,第一光束及第二光束的繞射效率被平衡。然 而,重要性可被放在第一光束的繞射效率上。 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物鏡光學透鏡不具有繞射結構DOE ,然而,繞射結構DOE可設在除了前述第二區ARE A2及 第四區AREA4外之透鏡L2的光學表面上。繞射結構DOE 可以是設在透鏡L2的整個光學表面上作爲一區之結構, 或者,具有繞射結構DOE於其上之透鏡L2的光學表面可 分成兩個或三個集中在光軸上之區,每一區具有相互不同 繞射結構DOE。自第一光束至第三光束通過每一區的繞射 效率可以配置平衡。例如,當此階的高度係設計以使繞射 效率變成100% (用於波長40 Onm之透鏡L1的折射率係 1.5273) ’以下是可能的,當第一光束進入繞射結構時, 允許正第二繞射光束發生有96.8%的繞射效率,當第二光 束進入繞射結構時,正第一級繞射光束發生有9 3.9 %的繞 射效率,以及,當第三光束進入繞射結構時,正第一級繞 -100- 200540857 (97) 射光束發生99.2%的繞射效率。結果,繞射效率可被平衡 如上述。或者,一種結構,用於第一光束之繞射效率的重 要性係由理想化正對第一波長λ 1的效率而附接至其上。 再者,繞射結構DOE 1及DOE2具有以下特性,當入 射光束的波長變爲更長時,球形像差改變至校正不足方向 ,且,當波長變更短時,球形像差改變至校正方向。因此 ,這係可能藉由抵消由於環境溫度改變造成於會聚元件之 φ 球形像差改變而擴大溫度範圍。 於此實施例中,繞射結構HOE係設在半導體雷射源 側光學表面S 1上,且,帶結構DOE係形成在光碟側光學 表面S2上。然而,這係可能形成繞射結構DOE在光學表 面S1上及繞射結構HOE在光學表面S2上。 【圖式簡單說明】 圖1顯示繞射結構的實例。
圖2顯示繞射結構的實例。 圖3顯示繞射結構的實例。 圖4顯示相位差指定結構的實例。 圖5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拾訊裝置PU 1的 示意圖。 圖6顯示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物鏡致動器裝置的鳥瞰圖 圖7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拾訊裝置PU2的 示意圖。 -101 - 200540857 (98) 圖8 ( a )顯示物鏡光學元件的前視圖,圖8 ( b )顯 示物鏡光學元件的側視圖,及圖8 ( c )顯示物鏡光學元件 的後視圖。 圖9顯示藉由半透明反射鏡分離光學路徑而將光束導 引至物鏡光學元件之架構。 圖1 0顯示藉由移動反射鏡將光束導引至物鏡光學元 件之架構。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λ 1 第一波長 λ 2 第二波長 λ 1’ 第一波長 ΑΡ 光闌 AREA1 第一區 AREA2 第_«區 AREA3 第一區 AREA4 第二區 AREA3 第三區 AREA4 第四區 BD 藍光光碟 BS 光束成形器 CD 壓縮光碟 COL 準直儀透鏡 CY1 柱面透鏡 -102- 200540857
(99) D 步 進 結 構 DOE 繞 射 結 構 DOE1 繞 射 結 構 DOE2 繞 射 結 構 DP 分 色 稜 鏡 DVD 數 位 視 訊 光 碟 EP 1 第 — 發 射 點 EXP 光 束 擴 展 器 HD 第 二 光 碟 HMR 半 透 明 反 射 鏡 HOE 繞 射 結 構 HOE1 繞 射 結 構 HWL 炫 耀 波 長 LI 單 —^ 塑 膠 透 鏡 L2 玻 璃 透 鏡 LD 1 第 — 半 導 體 雷 射 二極 體 LD2 第 二 半 導 體 雷 射 二極 la LD3 第 二 半 導 體 雷 射 二極 體 Ml -M4 放 大 倍 數 M2、M3 雷 射 光 束 MR 反 射 鏡 N1 折 射 率 NA 數 値 孔 徑 nd 折 射 率 -103- 200540857 (100)
OB J1 物 鏡 光 學 元 件 OB J2 物 m 光 學 元 件 OB J3 物 鏡 光 學 元 件 OB J4 物 鏡 光 學 元 件 OD 1 -OD4 光 碟 P 分 割 數 PBS 極 化 光 束 分 裂 器 PBS 1 極 化 光 束 分 裂 器 PBS2 極 化 光 束 分 裂 器 PD1 光 檢 測 器 PD2 光 檢 測 器 PU1 光 學 拾 訊 裝 置 PU2 光 學 拾 訊 裝 置 QWP 四 分 之 —^ 波 板 SI 光 源 側 表 面 S2 碟 側 表 面 SL1 感 測 透 鏡 v d 阿 貝 常 數 1LIP 封 裝 2LIP 封 裝 3LIP 封 裝 10 物 鏡 致 動 器 機 構 13 透 鏡 托 架 1 3 A 圓 周 •104- 200540857 (101) 14 支撐軸 15 底座 20 尋軌致動器 20 尋軌致動器 2 1 A、 21B 尋軌線圏 22A、 22B 磁鐵 23A、 23B 磁鐵 W40 第三級球形像差 η λ 折射率 δ t 保護層差 WD 共軛距離 t2 第二保護層 t3 第三保護層厚度 100 環形帶 10 1 步進結構 102 帶 103 帶 104 步進結構 105 帶 Tg 玻璃過渡溫度 N 4 0 5 折射率 dN 4 〇 5 /dT 折射率 n 折射率 A 溫度改變 -105 200540857 (102) T 溫度 α 線膨脹係數 R 分子折射功率 PMMA 丙烯酸樹脂
-106-

Claims (1)

  1. 200540857
    十、申請專利範圍 K 一種光學拾訊裝置,藉由使用具有波長λ 1的第一 光束,記錄及/或複製資訊至或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及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設有具 有11的厚度之第一保護層而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設有 具有t2的厚度之第二保護層,其中tl#t2,該光學拾訊 裝置包含:
    第一光源,用於發射具有λΐ的波長之第一光束; 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 第二物鏡光學元件; 其中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 ,獨立地設於分離體之第一物鏡光學透鏡及第二物鏡光學 透鏡的一者係使用來經由第一保護層而將第一光束聚集至 第一資訊記錄表面,及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第 φ 一物鏡光學透鏡及第二物鏡光學透鏡的另一者係使用來經 由第二保護層而將第一光束聚集至第二資訊記錄表面, 其中具有tl厚度之第一保護層及具有t2厚度之第二 保護層滿足以下公式, 2.5 < t2/tl 。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至少一 者係由塑膠材料所構成,且係具有相位結構在其上之單一 光學元件。 -107- 200540857 (2)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至少一 者包括第一光學元件及第二光學元件,且一光學元件及第 二光學元件的至少一者係由塑膠所構成。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至少一 者包括第一光學元件及第二光學元件,以及第一光學元件 及第二光學元件的至少一者係由塑膠所構成,且’第一光 學元件及第二光學元件的另一者具有相位結構於其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另包含: 物鏡光學元件驅動裝置,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 光學資訊媒體或第二光學資訊媒體時,將該第一物鏡光學 元件或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移入自第一光源發射入第一光學 資訊媒體或第二光學資訊媒體之第一光束的光學路徑。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另包含: 光束分裂器,將進入光束分裂器之第一光束分成第一 方向及第二方向, 其中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及 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光束分裂器係配置來導引第一 光束的一部份於藉由光束分裂器分離的第一方向至第一物 鏡光學元件,且,導引第一光束的一部份於由光束分裂器 所分離的第二方向至第二物鏡光學元件,同時第一物鏡元 件及第二物鏡元件係固定地配置。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另包含: -108- 200540857 (3) 反射鏡,用於改變光學路徑以導引由光束分裂器所分 離的第一光束至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 其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係固定地 配置以使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或 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 光學元件的每一光軸相互平行。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光束分裂器係半透明反射鏡,用於將光束分裂器 的入射光束分成透射光束及反射光束。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光束分裂器係極化光束分裂器,基於該極化光束 分裂器的入射光束的極化元件而分離光束分裂器的入射光 束。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另包含 反射鏡,能夠移動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間,該反 射鏡係配置於第一光束經由其中行進至第一光學資訊記錄 媒體及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光學路徑, 其中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及 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且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 學元件係固定地展開時, 當反射鏡定位在第一位置上時,該反射鏡導引該光束 至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 當反射鏡定位在第二位置上時,該反射鏡導引該光束 -109- 200540857 (4) 至第二物鏡光學元件。
    η · —種光學拾訊裝置,藉由使用具有波長λ 1的至少 第一光束,及具有波長λ2的第二光束,其中λΐ# Α2, 記錄及/或複製資訊至或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第二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第一光學資 訊記錄媒體設有具有11的厚度之第一保護層而第二光學 資訊記錄媒體設有具有t2的厚度之第二保護層,其中tl #t2,以及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設有具有t3的厚度之第 三保護層,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的第三記錄密度係不同 於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的第一記錄密度及第二光學資訊 記錄媒體的第二記錄密度,該光學拾訊裝置包含: 第一光源,用於發射具有λΐ的波長之第一光束; 第二光源,用於發射具有λ2的波長之第二光束; 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 第二物鏡光學元件; 其中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 ,獨立地設於分離體之第一物鏡光學透鏡及第二物鏡光學 透鏡的一者係使用來經由第一保護層而將第一光束聚集至 第一資訊記錄表面,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第 一物鏡光學透鏡及第二物鏡光學透鏡的另一者係使用來經 由第二保護層而將第一光束聚集至第二資訊記錄表面,及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第 一物鏡光學透鏡及第二物鏡光學透鏡的一者係使用來經由 -110- 200540857 (5) 第三保護層而將第二光束聚集至第三資訊記錄表面, 其中具有tl厚度之第一保護層及具有t2厚度之第二 保護層滿足以下公式, 2.5 < t2/t1 。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至少一 者係由塑膠材料所構成,且係具有相位結構在其上之單一 φ 光學元件。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至少一 者包括第一光學元件及第二光學元件,以及第一物鏡光學 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至少一者係由塑膠所構成。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至少一 者包括第一光學元件及第二光學元件,以及第一光學元件 φ 及第二光學元件的至少一者係由塑膠所構成,且’第一光 學元件及第二光學元件的另一者具有相位結構於其上。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另包含 波長選擇元件,基於第一光束及第二光束的波長差’ 選擇性地改變來自第一光源的第一光束及來自第二光源的 第二光束的發射方向,波長選擇元件係配置於第一光束及 第二光束兩者進入之位置, 其中將第一光束或第二光束反射至與第一物鏡光學元 -111 - 200540857 (6) 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軸線平fr的方向之反射纟見未配置 於第一及第二光源與波長選擇元件間之光學路徑。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另包含
    物鏡光學元件驅動裝置’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 光學資訊媒體或第二光學資訊媒體時’移動且定位第一物 鏡光學元件或第二物鏡光學元件於自第一光束源至第一光 學資訊媒體或第二光學資訊媒體之光束通過其中之光學路 徑。 1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另包含 光束分裂器,能夠將光束分裂器的入射光束分成第一 方向及第二方向,光束分裂器係展開於發射自第一光源的 第一光束通過其中之光學路徑, 其中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及 φ 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光束分裂器係配置來導引第一 光束的一部份於藉由光束分裂器分離的第一方向至第一物 鏡光學元件,且,導引第一光束的一部份於由光束分裂器 所分離的第二方向至第二物鏡光學元件,同時第一物鏡元 件及第二物鏡元件係固定地配置。 1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另包含 反射鏡,改變光學路徑的方向以導引行進於第一方向 或第二方向之第一光束的一部份,第一光束係由光束分裂 -112- 200540857 (7) 器分離至第一物鏡光學元件或第二物鏡光學元件, 其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係固定地 配置以使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或 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 光學元件的每一光軸相互平行。 1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7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光束分裂器係半透明反射鏡,將半透明反射鏡的 入射光束分成透射光束及反射光束。 2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光束分裂器係極化光束分裂器,依據入射光束的 極化方向元件而分離極化光束分裂器的入射光束。 2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第一光源及第二光源係構成爲單一封裝。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第二光學資訊媒體及第三光學資訊媒體的保護層 的厚度係相同。 23·—種光學拾訊裝置,藉由使用具有波長λ i的至少 第一光束,具有波長λ2的第二光束,其中Λ1夫λ2,以 及具有波長λ3的第三光束,其中λΐ关λ3且λ2关λ3. 記錄及/或複製資訊至或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第二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及第四光學記 錄媒體,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設有具有tl的厚度之第 一保護層而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設有具有t2的厚度之 第二保護層,其中U# t2,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設有具 -113-
    200540857 (8) 有13的厚度之第三保護層,記錄密度係不同於第一 資訊記錄媒體的第一記錄密度及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 第二記錄密度,以及設置具有t4厚度之第四保護層 四光學記錄媒體,其中t4# tl、t4# t2,該光學拾訊 包含: 第一光源,用於發射具有λΐ的波長之第一光束; 第二光源,用於發射具有λ2的波長之第二光束; 第三光源,用於發射具有λ3的波長之第三光束; 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 第二物鏡光學元件; 其中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 ,獨立地設於分離體之第一物鏡光學透鏡及第二物鏡 透鏡的一者係使用來經由第一保護層而將第一光束聚 第一資訊記錄表面,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 一物鏡光學透鏡及第二物鏡光學透鏡的另一者係使用 由第二保護層而將第一光束聚集至第二資訊記錄表面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 一物鏡光學透鏡及第二物鏡光學透鏡的一者係使用來 第三保護層而將第二光束聚集至第三資訊記錄表面,〕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四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 一物鏡光學透鏡及第二物鏡光學透鏡的一者係使用來 第四保護層而將第三光束聚集至第四資訊記錄表面, 其中具有tl厚度之第一保護層及具有t2厚度之 光學 體的 之第 裝置 體時 光學 集至 ,第 來經 ,第 經由 δ: ,第 經由 弟一 -114- 200540857
    保護層滿足以下公式, 2.5 < t2/t1 。 2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至少一 者係由塑膠材料所構成,且係具有相位結構在其上之單一 光學元件。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至少一 者包括第一光學元件及第二光學元件,以及第一光學元件 及第二光學元件的至少一者係由塑膠所構成。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至少一 者包括第一光學元件及第二光學元件,以及第一光學元件 及第二光學元件的至少一者係由塑膠所構成,且,第一光 學元件及第二光學元件的另一者具有相位結構於其上。 2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一者係 由玻璃透鏡所構成。 2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一者係 使用來記錄及/或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而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另一者係使用 來記錄及/或複製資訊至/自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第三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及第四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115- 200540857 (10) 2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另包 含: 波長選擇元件,基於第一光束及第二光束的波長差, 選擇性地改變來自第一光源的第一光束及來自第二光源的 第二光束的發射方向, 其中將第一光束或第二光束反射至與第一物鏡光學元 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光束軸線平行的方向之反射鏡未 φ 配置於第一及第二光源與波長選擇元件間之光學路徑。 3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另包 含: 物鏡光學元件驅動裝置,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 至第四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移動且定位第一物鏡光學元 件或第二物鏡光學元件於自第一至第三光束源至第一至第 四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的光束通過其中之光學路徑。 3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0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物鏡光學元件驅動裝置具有用於固持第一物鏡光 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之透鏡托架,使得第一物鏡光 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每一光軸係定位在相同圓周 上,及 驅動裝置,用於旋轉配置於透鏡托架的中心之支撐軸 ,該驅動裝置係設在透鏡托架的邊緣部上, 其中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光學資訊媒體時,第 一物鏡光學元件係藉由透鏡托架的第一旋轉操作而定位於 該光軸,及 -116- 200540857 (11)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二光學資訊媒體時,第二物 鏡光學元件係藉由透鏡托架的第二旋轉操作而定位於該光 軸。 3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另包 含:
    光束分裂器,能夠將光束分裂器的入射光束分成第一 方向及第二方向,光束分裂器係展開於發射自第一光源的 第一光束通過其中之光學路徑, 其中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及 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光束分裂器係配置來導引第一 光束的一部份於藉由光束分裂器分離的第一方向至第一物 鏡光學元件,且,導引第一光束的一部份於由光束分裂器 所分離的第二方向至第二物鏡光學元件,同時第一物鏡元 件及第二物鏡元件係固定地配置。 3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2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另包 • 含: 反射鏡,改變光學路徑的方向以導引行進於第一方向 或第二方向之第一光束的一部份,第一光束係由光束分裂 器分離至第一物鏡光學元件或第二物鏡光學元件, 其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係固定地 配置以使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或 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 光學元件的每一光軸相互平行。 3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117- 200540857 (12) 其中光束分裂器係半透明反射鏡,將半透明反射鏡的 入射光束分成透射光束及反射光束。 3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2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光束分裂器係極化光束分裂器,依據入射光束的 極化方向元件而分離極化光束分裂器的入射光束。 3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第一至第三光源係構成爲單一封裝。
    3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第二及第三光源係構成爲單一封裝。 3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7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另包 含: 波長選擇元件,選擇地透射或反射第一光束、第二光 束及第三光束,波長選擇元件係展開在來自第一光源的第 一光束、來自第二光源的第二光束及來自第三光源的第三 光束之第一位置上,第二及第三光源係封裝成單一封裝; 準直儀,使準直儀的入射光束成形爲平行光束,準直 儀係配置在經由該波長選擇元件透射或反射的第一至第三 光束進入之第二位置上; 光束擴展器,改變經由該準直儀透射的第一光束、第 二光束及第三光束的至少一者的直徑; 四分之一波板,放在經由該光束擴展器透射的第一至 第三光束被一起導引之第三位置;及 半透明反射鏡,具有透射第一光束的第一部份且反射 第一光束的一部份以及透射或反射第二及第三光束之特性 -118- 200540857 (13) ,該半透明反射鏡係放在透射的第一至第三光束一起進入 之第三位置上; 其中經由半透明反射鏡透射之第一光束的第一部份被 導入第一物鏡光學元件,且,由半透明反射鏡反射之第一 光束的該部份被導入第二物鏡光學元件, 其中經由半透明反射鏡透射或反射之第二及第三光束 被導入第一物鏡光學元件或第二物鏡光學元件,及
    其中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至第四光學資訊記錄 媒體,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被固定地展 開0 3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7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另包 含: 波長選擇元件,選擇地透射或反射第一光束、第二光 束及第三光束,波長選擇元件係展開在來自第一光源的第 一光束、來自第二光源的第二光束及來自第三光源的第三 φ 光束之第一位置上,第二及第三光源係封裝成單一封裝; 準直儀’使準直儀的入射光束成形爲平行光束,準直 儀係配置在經由該波長選擇元件透射或反射的第一至第三 光束進入之第二位置上; 光束擴展器,改變經由該準直儀透射的第一光束、第 二光束及第三光束的至少一者的直徑; 四分之一波板,放在經由該光束擴展器透射的第一至 第三光束被一起導引之第三位置;及 反射鏡’能夠移動在第一及第二位置之間以反射且導 -119- 200540857 (14) 引第一光束、第二光束及第三光束至第一及第二物鏡光學 元件;及 其中當反射鏡係展開在第一位置時,反射鏡導引第一 至第三光束至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 其中當反射鏡係展開在第二位置時,反射鏡導引第一 光束至第二物鏡光學元件;
    其中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至第四光學資訊記錄 媒體,第一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係固定地展開。 4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準直儀包含階差結構,用於校正與第一物鏡光學 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至少一者一起發生彩色像差。 4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8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光束擴展器校正由第一至第四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的保護層的差所造成的球形像差、由波長偏移或波長切換 所造成的彩色像差或球形像差、及由溫度偏移所造成之球 形像差的至少一者。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8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光束擴展器包含數個光學元件,且,該數個光學 元件的至少一者能夠移動於光束擴展器的光軸方向。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8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光束擴展器包含具有光學表面之光學元件,數個 階差結構在該光學表面上校正彩色像差。 44. 一種光學拾訊裝置,藉由使用具有波長λ 1的至 少第一光束,其中400nmS AlS420nm,具有波長Α2的 -120- 200540857 (15) 第二光束,其中 640nm$ λ2$670ηιη,以及具有波長Λ3 的第三光束,其中 780nm$ λ3^ 800ηιη,記錄及/或複製 資訊至或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 體、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及第四光學記錄媒體,第一光 學資訊記錄媒體設有具有11的厚度之第一保護層而第二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設有具有t2的厚度之第二保護層,其 中tl # t2,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設有具有t3的厚度之 φ 第三保護層,記錄密度係不同於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的 第一記錄密度及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的第二記錄密度, 以及設置具有t4厚度之第四保護層之第四光學記錄媒體 ,其中t4#tl、t4#t2,該光學拾訊裝置包含: 第一光源,用於發射具有λ 1的波長之第一光束; 第二光源,用於發射具有λ2的波長之第二光束; 第三光源,用於發射具有λ3的波長之第三光束; 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
    第二物鏡光學元件; 其中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 ,第一物鏡光學透鏡係使用來經由第一保護層而將第一光 束聚集至第一資訊記錄表面,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第 二物鏡光學透鏡係使用來經由第二保護層而將第一光束聚 集至第二資訊記錄表面,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第 二物鏡光學透鏡係使用來經由第三保護層而將第二光束聚 -121 -
    200540857 (16) 集至第三資訊記錄表面,及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四光學資訊記錄 二物鏡光學透鏡係使用來經由第四保護層而將 集至第四資訊記錄表面, 其中具有tl厚度之第一保護層及具有t2 保護層滿足以下公式, 2.5 < t2/tl 其中第二物鏡光學透鏡包含: 第一區,包括第二物鏡光學透鏡的光軸之 及第三光束的中心光束部通過該第一區,及 第二區,中心光束部的外側的光學光束通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二光學資訊記錄 通過第一區及第二區的第一光束聚集至或自第 記錄媒體,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三光學資訊記錄 通過第一區及第二區的第二光束聚集至或自第 記錄媒體, 當記錄/複製資訊至/自第四光學資訊記錄 通過第一區及第二區的第三光束聚集至或自第 記錄媒體。 4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之光學拾訊裝 其中第二物鏡光學元件包括第一繞射結構 且,第二繞射結構係不同於第二區中之第一繞j 媒體時,第 第三光束聚 厚度之第二 第一、第= 過該第二區 媒體時’將 二光學資訊 媒體時,將 三光學資訊 媒體時,將 四光學資訊 置, 於第一區’ 时結構, -122- 200540857 (17) 其中第一及第二光束進入第二物鏡光學元件作爲聚集 光束,而,第三光束進入第二物鏡光學元件作爲發散光束 4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至少一 者係由塑膠材料所構成,且係具有相位結構在其上之單一 光學元件。
    4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至少一 者包括第一光學元件及第二光學元件,且,第一光學元件 及第二光學元件的至少一者係由塑膠所構成。 4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 4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第一物鏡光學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至少一 者包括第一光學元件及第二光學元件,且,第一光學元件 及第二光學元件的至少一者係由塑膠所構成而第一光學元 φ 件及第二光學元件的另一者具有相位結構於其上。 4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繞射進入第一繞射結構之第一 至第三光束作爲第十級、第六級及第五級繞射光束,且繞 射第一及第二光束作爲第五級及第三級繞射光束。 5 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9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準直儀包含階差結構,用於校正與第一物鏡光學 元件及第二物鏡光學元件的至少一者一起發生之彩色像差 -123 200540857 (18) 5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9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光束擴展器校正由第一至第四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的保護層的差所造成的球形像差、由波長偏移或波長切換 所造成的彩色像差或球形像差、及由溫度偏移所造成之球 形像差的至少一者。 5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9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光束擴展器包含數個光學元件,且,該數個光學 元件的至少一者能夠移動於光束擴展器的光軸方向。 5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9項之光學拾訊裝置, 其中光束擴展器包含具有光學表面之光學元件,數個 階差結構在該光學表面上校正彩色像差。
    -124-
TW094114257A 2004-05-10 2005-05-03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TW200540857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40311 2004-05-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40857A true TW200540857A (en) 2005-12-16

Family

ID=34939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14257A TW200540857A (en) 2004-05-10 2005-05-03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249097A1 (zh)
EP (1) EP1596383A3 (zh)
KR (1) KR20060047697A (zh)
CN (1) CN100419878C (zh)
TW (1) TW20054085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18948A (ja) * 2004-07-02 2006-01-19 Ricoh Co Ltd 球面収差補正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412085B2 (ja) 2004-07-09 2010-02-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US7352517B2 (en) * 2005-05-09 2008-04-01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JP2007004875A (ja) * 2005-06-22 2007-01-11 Son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2007052858A (ja) * 2005-08-18 2007-03-01 Fujitsu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01278345B (zh) * 2005-09-30 2010-09-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学头装置
WO2007091184A1 (en) * 2006-02-06 2007-08-1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Optical pick-up unit for use in a multi-disc optical player
KR20080098644A (ko) * 2006-03-07 2008-11-11 코니카 미놀타 옵토 인코포레이티드 광픽업 장치, 대물 광학 소자 및 광정보 기록 재생 장치
CN101034570A (zh) * 2006-03-07 2007-09-12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JP2007272967A (ja) * 2006-03-30 2007-10-18 Toshiba Samsung Storage Technolog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7265585A (ja) * 2006-03-30 2007-10-11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20080019232A1 (en) * 2006-07-21 2008-01-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bject lens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WO2008146675A1 (ja) * 2007-05-31 2010-08-19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光学素子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8300513B2 (en) * 2007-09-26 2012-10-30 Panasonic Corporation Optical head, optical hea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optical disc device
JP2009129483A (ja) * 2007-11-20 2009-06-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KR101309704B1 (ko) * 2009-08-19 2013-09-17 도시바삼성스토리지테크놀러지코리아 주식회사 광픽업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79020A (ja) * 1995-08-28 1997-07-11 Asahi Optical Co Ltd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用回折多焦点対物レンズ
JPH09288835A (ja) * 1996-02-23 1997-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KR970078674A (ko) * 1996-05-31 1997-12-12 배순훈 씨디 및 디브이디 겸용 수평이동식 광픽업 액츄에이터
KR100298825B1 (ko) * 1996-08-19 2001-10-26 하시모토 야스고로 대물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광디스크 장치
KR19990074812A (ko) * 1998-03-14 1999-10-05 윤종용 호환형 광픽업장치
US6449235B1 (en) * 1998-04-04 2002-09-10 Lg Electronics, Inc.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TW432378B (en) * 1999-04-13 2001-05-01 Ind Tech Res Inst A multiple-wavelength read/write pickup head for DVD
KR100896021B1 (ko) * 2001-04-05 2009-05-11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광학주사장치
JP3517223B2 (ja) * 2001-04-24 2004-04-12 株式会社東芝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処理方法
US7577077B2 (en) * 2002-09-05 2009-08-18 Konica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element
JP2004103189A (ja) * 2002-09-13 2004-04-02 Hitachi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US7193954B2 (en) * 2003-03-31 2007-03-20 Konica Minolta Holding, Inc.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bjective lens for the optical pickup device
EP1471514A3 (en) * 2003-04-22 2006-10-04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ptical pickup device,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expander lens, coupling lens and chromatic aberration correcting optical el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596383A3 (en) 2007-11-07
CN100419878C (zh) 2008-09-17
CN1707649A (zh) 2005-12-14
KR20060047697A (ko) 2006-05-18
EP1596383A2 (en) 2005-11-16
US20050249097A1 (en) 2005-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540857A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US7593307B2 (en) Objective optical system for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driving apparatus for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condenser lens and optical path compounding element
US8121011B2 (en) Optical element, aberration correcting element, light converging element, objective optical system,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reproducing device
US7889618B2 (en)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US7924683B2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with objective optical system and guiding optical system
JP2005353261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5166227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エキスパンダーレンズ、カップリングレンズ、及び色収差補正用光学素子
EP1562187A2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5018086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WO2005083694A1 (ja) 対物光学系、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TW200522038A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it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reproducing apparatus
WO2005117002A1 (ja) 対物光学系、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TWI303415B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objective lens
US20090103419A1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evice and Design, Method of Optical Element
US20060062103A1 (en)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c driving apparatus
US20070211602A1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JP200531710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EP1530207A2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with correcting element
JP2007102983A (ja) 対物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