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405750A -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 Google Patents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405750A
TW200405750A TW092114763A TW92114763A TW200405750A TW 200405750 A TW200405750 A TW 200405750A TW 092114763 A TW092114763 A TW 092114763A TW 92114763 A TW92114763 A TW 92114763A TW 200405750 A TW200405750 A TW 20040575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luminescent
compound
color
metal
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21147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lemens Brunner
Johannes Willem Hofstraat
Luisa De Cola
Steve Welter
Edward Allen Plummer
Original Assignee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filed Critical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ublication of TW200405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0575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41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 H10K85/344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comprising ruthen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BORGANIC DYES OR CLOSELY-RELATED COMPOUNDS FOR PRODUCING DYES, e.g. PIGMENTS; MORDANTS; LAKES
    • C09B23/00Methine or polymethine dyes, e.g. cyanine dyes
    • C09B23/0008Methine or polymethine dyes, e.g. cyanine dyes substituted on the polymethine chain
    • C09B23/0025Methine or polymethine dyes, e.g. cyanine dyes substituted on the polymethine chain the substituent being bound through an oxygen ato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BORGANIC DYES OR CLOSELY-RELATED COMPOUNDS FOR PRODUCING DYES, e.g. PIGMENTS; MORDANTS; LAKES
    • C09B23/00Methine or polymethine dyes, e.g. cyanine dyes
    • C09B23/0066Methine or polymethine dyes, e.g. cyanine dyes the polymethine chain being part of a carbocyclic ring,(e.g. benzene, naphtalene, cyclohexene, cyclobutenene-quadratic aci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BORGANIC DYES OR CLOSELY-RELATED COMPOUNDS FOR PRODUCING DYES, e.g. PIGMENTS; MORDANTS; LAKES
    • C09B57/00Other synthetic dyes of known constitu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BORGANIC DYES OR CLOSELY-RELATED COMPOUNDS FOR PRODUCING DYES, e.g. PIGMENTS; MORDANTS; LAKES
    • C09B57/00Other synthetic dyes of known constitution
    • C09B57/10Metal complexes of organic compounds not being dyes in uncomplexed for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10K85/115Polyfluorene; Derivative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21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 H10K85/324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comprising aluminium, e.g. Alq3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41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41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 H10K85/342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comprising iridium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200405750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致發光(EL)裝置。確切地,本發明 關於一種EL裝置,其當於第一方向偏壓時可發出第一顏色 光,且當於相反於該第一方向之第二方向偏壓時可發出另 一顏色光。 【先前技術】 電致發光裝置係為當適合的電壓施加於其電極上時發光 之裝置。電致發光裝置可用於諸如顯示器、照明及招牌等 應用中。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包含便利發光之有機材料。有 機電致發光裝置特別地適用於需要大發光表面之應用。熟 知的有機EL裝置種類為有機發光二極體(〇LED)。因為是二 極體,故oLED僅於一方向(稱為正偏壓)通過大量電流。於 相反方向(亦稱為逆偏壓)中,大體上無電流流動。 國際申請案WO 98/41065中揭示一種可變色的發光(更特別 地為電致發光)裝置,其可產生兩獨立的顏色。一顏色係於 正偏壓下產生,另一者則於逆偏壓下產生。乩裝置包含由 聚合物摻合物形成之單一層,俾便利可變色的發光。藉改 k偏壓方向而具有產生兩獨立顏色之能力係為多色裝置中 之優勢。一般而言,為了製得多色裝置,發出不同顏色之 獨立可尋址的EL圖像單元(亦稱為像素)係彼此相鄰排列。 藉改變偏壓方向而具有於此類圖像單元内展現多色之能力 造成更小巧的裝置。再者,此類兩色裝置更容易製造,因 為正常而言,每-具不同顏色之像數需要分開的圖案化步 85782 200405750 ΐίΛ。舉例來說,全彩裝置需要藉至少三個不同圖案化步驟 提供紅色、綠色及藍色像素。 WO 98/41065之可變色裝置的缺點在於需要相當大的電壓 、传'到大里發光。為了於每一方向得到1至1〇 cd/平方公尺 通系需要超過10伏特之偏壓。 【發明内容】 本I明之目的係特別地提供一種新穎的電致發光裝置, 其中當於第一方向偏壓時發出主要為第一顏色光,且當於 與第一方向相反之第二方向偏壓時發出主要為第二顏色光 第一顏色實負上與第一方向不同,再者,於兩方向在相 當低電壓下(通常小於10V之低)亦如此。較佳地,當於此低 電壓下偏壓時,EL裝置係於高亮度下發光(通常於1〇 v時超 過100 Cd/平方公尺之高)。 此等及其他目的得藉一種電致發光裝置而達成,該電致 發光裝置包含第一及第二電極及位於其間之電致發光層, 孩電致發光層I含供發出第一顏色光之第一電致發光化合 物、供發出與該第一顏色光不同的第二顏色光之第二電致 發光化合物及含有與該第一及第二電致發光化合物所含任 一種其他共輛部分不同之可區別的共軛部分之共軛化合物, 其中含有共輛部分之該共軛化合物與該第二電致發光化 合物相同, 其中該第二電致發光化合物係為含有適用於當電致發光 偏壓於第一方向及/或第二方向時可移動於電致發光層内之 離子以分別發出第一或第二顏色光之離子化合物, 85782 200405750 八:中該第二電致發光化合物係為金屬-離子錯合物,其包 含-金屬及至少一可以可區別的共輛部分取代之配位基, 該可區別的共軛部分經選擇得以造成於第一方向發出之光 顏色與於第二方向發出之光顏色不同。 當根據本發明之電致發光裝置偏壓於第一方向時,光發 射主要來自第_EL化合物,因而虹裝置主要發出第一顏色 <光。當偏壓於第一方向時(第二方向與第一方向相反), 光發射主要來自第二EL化合物,因而豇 顏色之光,第一及第二顏色實質上不同。此效應 %為“兩色效應,,。主要發出第一(第二)顏色光代表自第一 (第二)EL化合物之發射主要貢獻超過5〇%。於剩餘項目中, 當EL裝置據稱發出第一(第二)顏色光時包含其中光發射主 要為第一(第二)顏色之狀況。 兩色效應係於相當低電壓下得到,開始通常小於約1〇 v 或甚土約5 V。於10 V時,可得到明顯高於1⑻cd/平方公尺 之亮度。 、 兩色效應是可逆的。可重複第一及第二顏色之轉換。兩 色效應可於一層其中第一及第二電致發光化合物均勻地散 佈於相分離的具富含第一 EL化合物區及富含第二EL化合物 區之EL層而達成。再者,於橫切EL層之方向中,EL化合物 係均勻地散佈。具有相反於相分離層之均勻層是有利的, 因為一般而言,相分離層之形態及具有含此層之裝置的效 能有於其操作使用期間改變之趨向。 兩色效應之存在意味著根據本發明之EL裝置是非對稱的 -10- 82 δ 85782 200405750 。於本發明中,倘若第—及第二電極具有實質上相同的功 函數,則甚至可觀察到兩色效應。這是令人驚訝的,因為 技藝中通常認為具不同功函數的電極係為有機LED之不對 稱性的主要原因。 KAPPl.PhyS.Lett,68(19)1 2708-271(^(1996)f,YangYang 等人已揭示一種於電壓控制下可發出兩不同顏色之乩裝置 。於EL裝置之EL層内,兩空間上分離的發射區是可區別的 。施加第一偏壓造成來自第一區之發射,而施加第二偏壓 造成來自弟二區之發射。 於Nature 372,第你屬頁(刪)中,等人獲致為大 小而不是自EL裝置(具相分離的乩層)施加電壓方向函 兩色光發射。 根據本發明,第二電致發光化合物及共軛化合物係為一 或相同化合物’因而此等用語係交互地使用。 於本發明之範圍内,電致發光化合物係為當一含此化合 物之層夾於適合的電極間且受到適合的電壓時可發光之化 合物。為了本發明之目的,其亦可為電荷傳輸化合物與電 致發光化合物(適用於自電荷傳輸化合物接收電荷以進行光 發射)之組合。一般而言,為了電致發光,此—化合物可接 ^及/或傳輸電洞及/或電子以及發出具特定發射頻譜光(為 此化合物之特徵)之化合物。就更狹義而言,電致發^化合 物接文電子及電洞(可重組以造成光質子發射)。甚至更特 =的,電致發光化合物可展現電致發光而不需電荷傳輸及 發光化合物之輔助(於此例中,電致發光化合物接受及/戋 85782 -11 - 200405750 傳輸可重組以造成光質子發射之電洞及電子)。 第一電致發光化合物係為具低分子量之有機共軛化合物 或共軛聚合物。 可使用如技藝中已知具低分子量之有機共軛化合物。一 般而言,此等化合物係為可於真空中藉蒸發形成薄膜之cr Cioo均核或雜核芳族化合物,實例包含香豆素、峻P林酸4呂或 吖啶。 另外,可使用共軛聚合物。共軛聚合物可為交聯的聚合 物、星狀聚合物、樹枝狀聚合物或直鏈聚合物。於本發明 之範圍内,聚合物一詞包含低聚合物及共聚合物、三元聚 合物及較高碳聚合物。直鏈聚合物可為具電致發光部分(如 懸吊的側基團)之侧鏈聚合物或於主鏈具EL結構單元之共軛 聚合物。適合的電致發光聚合物包含含有伸苯基伸乙烯基 、伸苯基、嘧吩、噻吩基伸乙缔基、第或9,9’-螺雙苐結構 者或諸如具伸苯基伸乙基、p奎喔4木、聚乙稀基叶吨或其聚 合物等聚合物'視情況,此等聚合物可與電洞或電子傳輸 單體(例如三芳基胺及氧二氮茂)共聚合。 電荷傳輸性質於一方面且發射性質於另一方面可代替為 合併於單一電致發光化合物(低分子量或聚合物)中以及散 佈為分開的化合物,例如電荷傳輸化合物及電致發光化合 物。電致發光化合物可自單峰態(單峰發射)或自三峰態(·三 學發射)發出。電致發光(同時為單♦及三學)及電荷傳輸化 合物係為技藝中已知。一般而言,電荷傳輸化合物係為EL 化合物。電致發光化合物適用於自電荷傳輸化合物接受電 -12 - 85782 200405750 荷、電洞及/或電子。如技藝中所熟知,此可藉適當地安排 彼此相對之有關能階而達成。最高佔滿分子軌域(HOMO)及 氧化位能係與電洞有關,最低未佔滿分子軌域(LUMO)及還 原位能係與電子有關,且其差異之特徵在於吸收及發射光 譜至第一階以供激發。 第二電致發光化合物係為金屬-離子錯合物。於本發明之 範圍内,“金屬錯合物”及“金屬-離子錯合物”等用語係交互 使用。金屬-離子錯合物具有一金屬-離子(亦可不嚴謹地稱 為“金屬”)及一或多個化學上結合於金屬-離子之配位基。 金屬-離子與一或多個配位基之組合具有促使第二電致發光 化合物為陰離子化合物之淨電荷(此係藉離子、抗衡離子而 平衡)。 根據本發明所需之金屬-離子錯合物係為如技藝中已知者。 來自錯合物之金屬-離子之適合的金屬可包含Ru、Rh、Re 、Os、Zn、Cr、Pd、Pt、Ir、Cu、A1、Ga 或稀土 金屬。更特別 地,適合的金屬-離子包含選自由Ru(II)、Rh(I)、Re(I)、 Os(II)、Zn(II)、Al(III)、Cr(III)、Pt(II)、Pt(IV)、Pd(II)、Ir(III)、 Cu(I)、Ga(III)Ru(II)、Ir(III)及 Cr(III)及稀 土金屬離子組成之群 之金屬-離子。較佳者為Ir-離子及Ru-離子。 適用於結合於金屬-離子之配位基係為本身已知。此等已 知的配位基可用於本發明之金屬-離子錯合物中。金屬-離 子及更多配位基經選擇以使得藉其發光之顏色(為第二顏 色)與受第一電致發光化合物發出之顏色明顯地不同。 配位基可為單配位基、雙配位基或通常為多配位基。亦 -13 - 85782 可使用巨ί哀、單環或視需要選用的架橋、多環配位基。 較佳配位基係為根據下式之一者:
200405750 或
其中X獨立地Λ CH或Ν,基團X中至少之一較佳為Ν,且鍵a _ 、b、c、d、e、f及g及鍵i/ii/iii與iv/v/vi之組合視情況以苯基團 — 稠合或為稠合的芳族部分,其中芳族碳原子可以氮、氧、 ’ Μ或硫原子取代’且其中根據上式之一選用之配位基的碳 · 原子可以q_6燒基、Cm晞基、h块基、q_4伸燒基、CN、齒 素、COOH、。卜3 燒基-C〇〇H、N02、NH2取代。 巨環配位基(例如目太菁或叫、琳)亦較佳。 為了平衡金屬-離子與一或多個配位基之組合的電荷,金 屬-離子錯舍物具有抗衡離子。根據本發明,此等離子適用 85782 -14- 200405750 於當電致發光裝置偏恩於第一或第二方向時可移動於電致 發光層内,俾分別發出第一或第二顏色之光。此等離子之 存=容許a裝置同時於第—(逆偏及第二方向(正偏壓)通 過電流。此效應係如技藝中已知。無論離子移動發生與否 /、可各易地藉熟知的依時(time_depencJent)電測量而建立。 離子移動係以不同時間及頻率規模出現。此時間規模為毫 秒或更大,遠小於電子移動之時間規模。 '
如熟知’大小及離子強度係為可用以適應其移動性之離 子的性質。明顯地,倘若金屬_離子與一或多個配位基之組 合具有淨負電荷,則抗衡離子必須具有淨正電荷以供平衡 三通常具適當大小及/或離子強度且具相#化學惰性之正電 荷係為土族或驗土金屬之金屬_離子或有機正離+,例如: 級化之胺⑽為實例)。更常見地,I屬·離子配位基组合之 淨電荷是正的,需要使離子之淨電荷為負。適合的負離子 包含布忍斯特(Bronsted)酸之共㈣,例如函素離子、、硝於
根、硫酸根、義酸根及類似物、CN-,或路易士(Lewis)酸之 共軛鹼,例如PF6-、BF4-及AsF6-。 第二電致發光化合物之可區別的共輛部分適用於修飾並 料材料或層之電荷(電洞及/或電子)接受及/或供應及/或 傳和性質且接著為此一層或材料之電致發光性質,其中接 文及/或供應可視為於材料或層内或至或自另—材料或層接 受或供應。可區別的共輕部分經替代4金屬·離子錯^之 配位基。可區別的共輛部分係以配位基之共輛系統形成具 有與分離共輛系統不同性質之組合的共輛系統。 85782 -15 - 了區力ιί的共輕部分與並 2 ,不同處為具有或引人電洞^ = 口卜刀不同。就某種意義上 询2、且不有存戈在:無共輕部分之對應的電致發光材料中)。 佳辦rtt 等狀態’則共輛部分適用於修飾或較 1; 錯電致發光層之電荷(電洞及/或電子)接受及"戈 供應及/或傳輸性質。 包丁 J按又及/為 、、同分通用於修飾或較佳增進材料或層之電荷(電 人f受及/或供應及/或傳輸性f與否,其可容易 =::=:::::_共嫌之 盥1* Λ 于所“的裝置具電致發光且使其 ;;2不含此等可區別的共輛部分之電致發光材料(但為相 车 較而建互。於光電效能(例如IVL-特性、效率、使 用等命)之任-差異係支持可區別的共輛部分適用於修飾或 m進材料或層之電荷(電洞及/或電子)接受及/或供應及 /或傳輸性質。 :更特職,、可區別的共軛部分適用於修飾或較佳增進一 部分材料或層之電荷(電洞及/或電子)接受及/或供應及/或 傳輸性質,依此方式,當電致發光裝置(含有第一及第二電 極及位於其間之電致發光層,該電致發光層包含供發出= 一顏色光之第一電致發光化合物、供發出與該第一顏色光 不同的第二顏色光之第二電致發光化合物,第二電致發光 化合物含有可區別的共軛部分)於第一方向偏壓時,該^置 發出與當於第二方向(相反於第一方向)偏壓時發出之顏色 不同顏色的光。無論適用與否,可容易地藉比較根據本發 85782 -16- 200405750 明之裝置與不具可區別的共軛部分(但其他為相同)之裝置 而檢查。僅於根據本發明之裝置中應可觀察到兩色效應。 電致發光裝置之特殊具體例為其中該可區別的共軛部分 係為π-共軛化合物之一價、二價或多價基團或具增進的越 键交互作用(through bond interaction)之σ-共輛化合物,其係選 自由晞、块、芳族化合物、芳基晞、喧吩、乙晞基遠吩、 苐、苯胺、乙烯基咔唑、伸苯基乙烯及吡咯或選自該基團 之共輛化合物的低聚合物、CrC1G()稠合芳族烴(其中芳族碳 原子可或不可經氮、磷、硫或氧原子取代)、含氰、方基 (squaryl)或克基(croconyl)之共輛化合物組成之群,其中任一 此等π-共軛或σ-共軛化合物之每一共軛碳原子可或不可經 CrC1(X)烷基基團取代、分支鏈或非分支鏈、環狀或非環狀的 ,其中每一不相鄰的碳原子可經氧、硫、氮或磷原子取代 或經iS素、羥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的胺基、腈、烷基醚 、分支鏈或非分支鏈的燒基及/或缔基、硝基、三燒基膦、 未經取代或經束代的苯基、羧基、羧基酯、碳醯二胺或芳 基取代,芳基為例如苯基、芳基基團視情況以烷基或烷氧 基基團取代之基團。 較佳可區別的共軛部分係為衍生自苯或茬之基團、衍生 自芳基烯之基團(例如乙烯基苯,尤其是芳基取代之乙晞基 苯)、第(例如雙蔡或9,9’-螺雙苐)及稠合的芳族烴(例如二莕 兹:苯(perylenes)及蓋(pyrenes))。 特佳可區別的共軛部分包含低聚-伸苯基伸乙烯基、低聚 伸苯基及低_聚-第(例如低聚-單第、低聚-雙葬及螺-雙苐)之 -17- 85782 200405750 土團以及其他低聚_伸苯基,其中一或多個相鄭的伸苯基基 團係以共價架橋(例如、_〇_、或飽和架橋(例如G或q 伸燒基架橋,尤其是階梯形低聚-伸笨基)。 金屬-離子錯合物可為單核心或多核心,尤其是雙核心金 屬-離子錯合物。 根據本發明電致發光裝置之特殊具體例為其中第二電致 發光=合物係為含有第一及第二金屬-離子及相連的個別第 二及弟二配位基金屬-離子錯合物,其中經相同可區別的二 價共輛邵分取代之第—及第二配位基係彼此相連。 丄藉此等多核心錯合物顯示之兩色效應特別顯著。一般而 :斤万;第一方向僅自第一電致發光化合物可觀察到光,而 於第2方可自第二電致發光化合物觀察到純光發射。較佳 的此等多核心錯合物為其中該金屬-離子為Ru(II)或lr(m), 、、、’建、、^的配k基為2,2’-二吡啶基或苯基啶基及可區別的二 價共軛部分係為低聚-伸苯基、低聚_苐,例如低聚_雙第或 低聚-9,9’-螺雙、第或低聚-伸苯基伸乙晞基。 特佳的第—電致發光化合物係為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4 項之金屬-離子錯合物。 第及第一%致發光化合物可明顯地為一或相同化合物 。如技蟄中充分建立者,此可便利地藉著使第—及第二電 致發光化合物經由一或多個共價化學鍵連接在一起而實現 更特剎地,可經由可區別的連接基團進行連接。連接基 團可為共㈣統或較佳為含飽和原子(例如c「c伸規基基 團連接基.團’俾使第—及第二電致發光化合物之共輕系
85782 -18- 200405750 統可區別。藉著使電致發光化合物連接在—起使得一系統 相2於另—者扭轉亦可獲致共㈣統之非交互作用。’、、 二致矣光層可含有其他物質,例如電洞傳輸、電子傳輸 :電洞捕捉、電子捕捉或激發捕捉化合物。亦可使用自= 鄰EL層之增進或阻斷電荷注射的化合物。可使用供此目的 用 < 技蟄中已知的化合物。 倘右此層為具低分子量化合物之有機層,則见層通常為 、,〇毛U米厚,且倘若藉濕沉積法形成,則為3〇至%〇毫 =。低分子量材料通常係藉著在真空中蒸發而沉積, =化合物可藉旋轉塗体或噴墨印刷或其他塗佈或印刷 右白、的有機LEDs需要低功函數, :崎以得到有效率的電子注射,本發:EL; 置之弟 及弟一電極可同择士古丄 兩色效應。適合的電極材料^ ^數材料形成,俾觀1 由於其具光學心—+係的無機氧化物(特佳$ 吩及嚷苯胺聚合物(例如聚伸乙基二氧巧 金=):較佳的電極組合為IT〇與金 A;。導“ =置可包含其他層,電致發光裝 孜逄中已知的其他層。 〒力、 射、電子注射、電子傳_貫例包含電洞傳輸、電洞这 斷層。 ,w包/同阻斷、電子阻斷及激發pj 由於具有顯示多色夕处 ' 此’電致發光裝置特別適用於照 85782 -19- 200405750 明應用(例如裝飾照明及招牌及廣告)及顯示應用(例如片段 及主動顯示裝置),兩者為被動及主動。由於根據本發明之 EL裝置可容易地以任意大小製得,根據本發明之電致發光 裝置實際上可使用任一顯示大小(含電視)。 【實施方式】 實施例1 (雙-2,2f-雙吡啶)(對-4-溴苯基-2,2f-雙吡啶基)釕(II)雙六氟磷酸 鹽[bpy2RubpyPhBr][PF6]2 3之合成
流程圖1 1 :順-(雙-2,2’-雙吡啶)釕-雙氯 2 : 4-溴苯基-2,2’-雙吡啶 3 :(雙-2,2’-雙吡啶)(對-4-溴苯基-2,2’-雙吡啶基)釕(II)雙六氟 磷酸鹽 [bpy2RubpyPhBr][PF6]2 3之合成係根據流程圖1進行。將市售 的Ru(bpy)2Cl2 1(110.7毫克,0.21毫莫耳)及配位基4-溴苯基-2,2’-雙吡啶基(50.6毫克,0.16毫莫耳)2(根據M·Montalti,S· Wadhwa,W· Y· Kim,R· A. Kipp, R. H· Schmehl Inorg. Chem· 39,第 76-84頁(2000)之文獻方法製得)混合於約5毫升乙二醇中。將混 合物置於經修飾的微波爐中且於450瓦照射3分鐘,並且於 冷卻期間後,照射另外2分鐘。藉TLC(矽土,洗提液:NaCl (1): H20 (10): CH3CN (40): Me〇H (10))檢查轉換階段,且必要時照 85782 -20 - 射較長時間。此程序 的起始材料是“…(為在-試驗中之較大量 用兩舶彳—不必要的),且所有部分可—起添加(例如使 。接耆,在高溫下(90 -峨)使用“微蒸餾頭,,,在 殘:I^除乙二醇(,酮)。加水_毫升)至(幾乎)乾燥的 ,、 並且以氯仿萃取水相數次,俾以除過量的
Mbp祕。使用旋轉蒸發器蒸發水層相中任何殘留的氣仿 。接著’將1克NH4PF6(於2毫升水中)添加至水層巾,同時形 成橙紅色沉澱物。通過矽藻土(hyfl〇)濾出沉澱物,且以水清 洗數次。最後,以丙酮自矽藻土洗掉所製得之化合物。接 著使用丙酮為洗提液,藉管柱色層分析(氧化鋁,針對色層 分析型705C中性)純化化合物。為了完全分離產物,以含^ 加量之水(1、2、3%)之丙酮洗提管柱。金屬_離子錯合: 3(為橙色粉末)產率為約81%(於80°C真空下乾燥)。
3: W NMR (300 MHz,CD3CN): δ = 8.71 (s,1H; 3in),8.68 (d,3J = 8.〇 Hz: 1H; 6in),8.52 (dd,3J = 8_3 Hz,4卜 2.0 Hz,4H; 3ex,3,ex),8.06 (m,5H; 4ex. 4’ex,4 in),7.82-7.70 (m,10H,5ex,5 ex,5比,5 in,2, 3, 5, 6),7.62 (dd,3J = 6 Hz 4J 二 1·8 Hz,1H; 3,in),7.41 (m,5H; 6ex,6,ex,6,in)。 MS (ESI,m/z): 869.02 (Nf-PF6),363.03 (M+-2PF6)。 實施例2a 釕(4+),四(2,2’_雙吡啶-κΝΙ,咖1’仙-[4,4’’"-(4,1’:4’,1”:4”,1'四伸苯基) 85782 -21 · 200405750 雙[2,2,-雙外 1:淀-κΝΙ,κΝΓ]]]二四[六氟麟酸鹽(l-)](=[bpy2Rubpy-ph4-bpyRubpy2][PF6]4) 7 之合成
流程圖2 6 : 4,4’-雙苯基二硼酸 7 :釕(4+),四(2,2f-雙吡啶-κΝΙ,κΝΓ)[μ-[4,4ππ-(4,Γ:4,,Γ:4π,Γ’’-四伸 苯基)雙[2,2f-雙吡啶-κΝΙ,κΝΓ]]]二四[六氟磷酸鹽(1-)] [bpy2Rubpy-ph4-bpyRubpy2][PF6]4 7之合成係根據流程圖2進行 。使3(310毫克,0.30毫莫耳)、6(37毫克,0.15毫莫耳)及 Na2CCV10H2〇(127毫克,0.92毫莫耳)於DMF(10毫升)中之溶液 脫氣(循環泵送-冷凍-解凍)。接著添加Pd(PPh3)4(10毫克, 4.6*10-3毫莫耳,15%),並且使反應混合物加熱至90°C。於16 小時後,於真空中移除溶劑(基板lOOt:),並且藉預備的厚層 色層分析(洗提液:NaCl (1): H20 (10): CH3CN (40): MeOH (10))純化 殘餘物。自玻璃板刮除所欲的帶區,並且以水及二乙基醚 通過燒結玻璃以清洗含產物之矽土。以丙酮自矽土洗出產 物。倘若無法回收所有產物,則將少量六氟硫酸銨添加至 丙酮中。接著,蒸發所有溶劑。將所製得的紅色固形物放 置於碎藻土上,並且以水及二乙醚清洗,俾移除過量 -22- 85782 200405750 NH4PF6。最後,使用丙酮自石夕藻土回收產物。於蒸發溶劑 (80%)後生成為橙紅色固形物之金屬-離子錯合物7。 !H NMR (300 MHz, CD3CN) δ = 8.81 (s5 2Η)? 8.73 (d? 3J - 8.0 Hz? 2H)? 8.54 (dd,3J = 8.3 Hz,4J = 2.0 Hz,8H),8.20-7.68 (br m,40H),7.52-7.40 (m,1 OH)。 MS (ESI,m/z): 866_16 (M+ - 2PF6)。 實施例2b [bpy2Rubpy-ph4][PF6]4 9之合成
流程圖3 [bpy2Rubpy_ph4][PF6]2 9之合成係根據流程圖3進行。以4_三 -23 - 85782 200405750 甲基ί夕燒-苯基-硼酸10使化合物3受到Suzuki交叉偶合反應, 俾製得Ru(bpy)2(雙吡啶(4-三甲基矽烷-雙苯基-雙吡啶))4。使 用氯化碘,以三甲基矽烷取代基之取代作用造成_素官能 化之化合物5,其係接著用於鈀(0)催化的與雙苯基-4-硼酸 之交叉偶合反應,俾製得Ru(bpy)2(雙峨淀(4-三甲基梦規-雙 苯基-雙吡啶))9。藉適用預備的厚層色層分析之色層分析(洗 提液:NaCl (1): H20 (10): CH3CN (40): MeOH (10))純化化合物。 實施例3 [(bpy)2RubpyPPVbpyRu(bpy)2][PF6]4 14之合成
R ^ n-C^H^7
Bpy-PPV-Bpy 13
流程圖4 [(bpy)2RubpyPPVbpyRu(bpy)2][PF6]4 14 之合成係根據流程圖 4 進 行。根據流灌圖4於另一實驗室中合成配位基13,且剛接收 -24- 85782 200405750 時使用。使用如先前所述供合成金屬-離子錯合物7之微波 爐私序製得雙核心釕錯合物。將所製得之金屬-離子錯合物 14分離為PF6且藉色層分析純化。此反應之產率幾乎是定量 的。 實施例4 [(bpy)2Rubpy-Flu-bpyRu(bpy)2][PF6]4 18之合成
根據流程圖 5 合成(bpy)2Rubpy-Flu-bpyRu(bpy)2(PF6)4 18 錯合物。 A·配位基17之合成。 使過量4-溴-苯基3(49毫克,15·7χ10_5莫耳)與四辛基茚基葬 -25- 85782 200405750 雙硼酸酯(50毫克,5·22χ10-5莫耳)及六倍過量的碳酸鉀(43毫 克,3·1χ1〇·4莫耳)混合於1〇毫升二甲基甲醯胺中。於使用3循 環泵送-冷凍-解凍脫氣後,將反應混合物放置於惰性氣壓 (NO中。接著,添加鈀⑼四(三苯基膦办毫克,5.2χ1〇·6莫耳) ,並且於95。(3加熱混合物15小時。於移除溶劑後,以水清洗 粗製產物且通過賽里特(celite)矽藻土過濾。以己烷及氯仿之 清洗移除未反應的化合物。藉再結晶兩次進一步純化,自 甲鮮製得黃色產物。四辛基茚基第雙吡啶17生成白色粉末 (產率44%)。接著使用上述針對金屬-離子錯合物7之微波法 製備金屬·離子錯合物(^ργ)2ΚΛΛργ«Ρ1ι^ργΙΙιι〇ρθ2〇ΡΙ7Α 18。 實施例5 聚(2-(間-3,7-二甲基辛氧基-苯基 >對-伸苯基-伸乙晞基(綠_ PPV)之合成 根據以下程序製備發綠光聚合物聚气間-3,7_二甲基辛氧 基-苯基)-對-伸苯基-伸乙晞基(綠_ρρν)。於乾燥的三頸瓶中 ’藉通過連續氮氣流且加熱至基板lOOt:,使2,5-雙(氯甲基η (間二甲基辛氧基-苯基)苯(15.03克,3·69χ1(Τ2莫耳)於2升 無水二u惡烷(蒸餾過)之溶液中脫水1小時。以兩份溶解於無 水及脫氣的二噁烷(2次150毫升)添加鹼(24.76克,0.22莫耳, 6當量)。於基板1〇〇。〇加熱溶液2小時。添加少量醋酸(2〇毫 升)以驟冷鹼。顏色自綠色變為螢光綠/黃色。接著於水中 使落液沉凝。於過濾後,藉著在6(rc加熱2小時且沉澱於甲 醇中’使粗聚合物溶解於THF中。重複此程序。於真空中 乾燥聚合物’且於黃色纖維中之產量為8克聚合物(65〇/〇) 85782 -26- 200405750 GPC :對著聚苯乙烯標準品,UV偵測Mn = 3.0xl05克/莫耳, Mw= 1.5xl05 克/莫耳。 EL : λ·χ= 525 毫微米。^-NMR (CDC13): δ (ppm) = 7.9-6.8 (br. M, 9H),4.2-3.9 (br. M,2H),2.0-1.0 (br_ m,13H),0.9 (s,6H)。 黃色PPV及黃色PPV與綠色PPV之共聚合物類似地合成。
實施例6(非根據本發明) ITO/綠-PPV+ 19.8 mM [Ru(bpy)3][PF6]2/Al 1.裝置結構及製法 圖1示意地顯示電致發光裝置之斷面圖。兩色EL裝置1包 含玻璃基板2、第一電極3(於本具體例中為120毫微米透明 ITO層)、電致發光層5及第二電極層7。EL層5(於本實施例 中為70毫微米厚)包含供發出第一顏色光之第一 EL化合物, 其於本實施例中為聚(2-(間-3,7-二甲基辛氧基-苯基)-對-伸 苯基-伸乙烯基(綠-PPV),以及供發出第二顏色光之第二EL -化合物(發紅光之金屬-離子錯合物[Ru(bpy)3][PF6]2)。第二EL 化合物係為具PF/抗衡離子之離子化合物。金屬離子為其上 -27- 85782 200405750 連接三個2,2’-雙吡啶配位基之Ru(II)。沒有配位基係以共軛 部分取代。於此實施例中之電極7為100毫微米厚之鋁。裝 置之通式可縮寫為:ITO/綠-PPV+ [Ru(bpy)3][PF6]2/Al。 EL裝置1可如下製造: 經覆蓋120毫微米ITO層之玻璃板2係以UV/03 (UVP PR_100) 處理ITO側達10分鐘。藉著在室溫添加適量金屬-離子錯合 物至攪拌過夜之綠-PPV二氯甲烷溶液,自2毫克金屬-離子 錯合物分散於50微升丙烯腈之儲備溶液製備含3毫克/毫升 發綠光聚合物聚(2-(間-3,7-二甲基辛氧基-苯基)-對-伸苯基-伸乙晞基(綠-PPV)與19.8 mM金屬-離子錯合物[Ru(bpy)3][PF6]2 之溶液。進一步在RT攪拌綠-PPV/CH2C12/Ru-錯合物溶液,且 於旋轉塗佈前通過5微米PTFE濾器(Millex,Millipore)過滤。接 著藉旋轉塗佈(自BLE Laboratory Equipment GmbH之旋轉塗佈機 ,1200轉/分鐘(10秒),接著為300轉/分鐘(25秒))自綠-PPV/金 屬-離子錯合物溶液製得70毫微米電致發光層5。接著於真 空室中,於壓、力為8.0-9·0χ10_6托耳下,以速率5 A/秒之速率 沉積銘電極層7。整個製法係於含氧及水含量低於1 ppm之 手套盒中進行。 2.光電性質 於室溫下,以自動電流-電壓-光(IVL)測量單元(HP 2400 Source Meter,HP 6517A Electrometer)測量於1製得之裝置的電性 質。使用經光度計(Minolta LS-110)校正之光-二極體測量裝置 -之光輸出。另外,可使用光纖替代光-二極體,且可測量 電-發光頻譜(Ocean Optics,S2000)。藉記錄固定壓力下之放射 -28 - 85782 200405750 光譜(經由連接至光譜計之玻璃纖維)可描繪發光特徵。於 含氧及水含量低於1 ppm之手套盒中進行測量。 於電極蒸發後之2小時内,使以上第1節製得之裝置受到 線性電壓掃描,於0V開始且於+10 V停止,且接著回到-10 V ,其中“+”相當於在ITO電極層7上為正電壓,以下亦稱為正 偏壓,且代表在ITO電極層上為負電壓,以下稱為逆偏 壓。 當偏壓超過特定門檻值時,亦稱為“開始”,電流通過裝 置1。於本實施例中,同時於逆及正偏壓建立電流。然而, 僅於正偏壓觀察到光-電流及因而發光。發出之光係為自金 屬-離子錯合物發出之紅光及自綠-PPV聚合物發出之綠光的 組合。 明顯地,此裝置不是根據本發明之兩色裝置,因為其於 第一方向偏壓不發光(與相反的第二方向偏壓所發出的光不 同)。 實施例7(非根據本發明) ITO/綠-PPV + 0.79 mM [Ru(bpy)3][PF6]2/A1 除了添加遠較低量的金屬-離子錯合物產生0.79 mM之金 屬-離子錯合物溶液外,重複實施例6。於0V/+10V/-10V電壓 掃描期間,在正電壓下,可觀察到發綠光。於逆偏壓下, 未觀察到發光。因此,此裝置不是根據本發明之兩色裝置。 實施例8(根據本發明) • ITO/ 綠-PPV + [(bpy)2Rubpy-ph4][PF6]2 9/A1 重複實施例6之製法及測量兩者,差異處在於本實施例中 -29- 85782 200405750 所用之金屬-離子錯合物為[(bpy)2Rubpy-ph4][PF6]2 9。對照實施 例6之錯合物,金屬-離子錯合物9具有以可區別的共軛部分 取代之配位基(即bpy-ph4),可區別的共軛部分係為四苯基一 價基團ph4。於EL層旋轉塗佈之溶液中的金屬-離子錯合物濃 度相當低,約1.2 mM。 掺雜1.2 mM [(bpy)2Rubpy-ph4][PF6]2 9之裝置同時通過正及逆 偏壓。於正偏壓下可自釕單核心錯合物9觀察到主要為紅色 發光,且於逆偏壓下自聚合物觀察到綠色發光。因此,此 裝置係為兩色裝置。 倘若金屬-離子錯合物之濃度低於約0.79 mM,則僅於正偏 壓下得到光電流。於正偏壓下取得之發光頻譜顯示分別自 聚合物及釕單核心錯合物之綠及紅色發光。大部分發光係 來自聚合物。 於高濃度下(2.0* 1(Τ3 M),可觀察到兩色效應,其中於正偏 壓下自釕單核心錯合物之純紅色發光及於逆偏壓下之綠光。 實施例9 、 ΙΤΟ/綠-PPV + 50重量 %[bpy2Rubpy-ph4-bpyRubpy2][PF6]4 7/Α1 重複實施例6,差異為於本實施例中之EL化合物為雙核心 釕金屬-離子錯合物[bpy2Rubpy-ph4-bpyRubpy2][PF6]4 7。 圖2顯示通過根據本發明EL裝置針對0 V至+10 V至-10 V電 壓掃描而為施加偏壓V(以伏特計)函數之電流1(以安培計)圖。 就施加偏壓之函數而言,電流幾乎對稱於0 V,其中以約 -1至2 V(就逆偏壓而言為-1至-2 V)。正確的開始電壓取決於 施加的預加壓電壓,若有的話,取決於電壓掃描速率。圖2 -30- 85782 200405750 顯示於正偏壓之滞後現象,下方曲線相當於自ον掃描至· ΓΛ上:曲線相當於自+1”掃描至0 ν。滞後現象被認為 2h離子梯度未於第-正向掃描期間發展之緣故。預加 壓I置有助於抑制滯後現象。 中㈣電流產生而為施加偏壓(以伏特計) ㈡數 < 光-電流Iph (以安培計)圖。 、六光-電流(為藉EL裝置發光量之指標)大體上遵循圖2之電 ⑻。他右正偏壓返_描相較於逆偏壓 根據本發明之EL奘罾;恭止、, 、ι I丹度地) 好、人nv (u):極體,則光-電流差不多 對%万』V。於10 V時,可得到明顯高於⑽C 亮度。 々A κι 圖4顯示圖2之EL裝置於正偏壓下之放射_ 度RI(無因次單位)對波長λ(以 ^射 雙核心.錯合物發出之紅光的特徵/)放射頻靖係為藉 ,圖5顯示圖2植裝置於逆偏壓下之放射頻譜,相對昭射 ,承PPV共輛聚合物之放射頻譜。 由於於正偏壓發紅光且於逆偏壓
裝f # A *念# @ 本男她例之EL 衣置係為兩色衣置。以兩空氣安定的 察到兩色效應。 ⑴及义)可硯 自實施例6至9當可明白,為了在具有e 合物,尤其是共輛聚合物,以及為金屬_離子錯化 弟—EL化合物)之乩裝置中觀察兩色效應,至"、—入"< 子錯合物之配位基以適用於修飾 二:屬-離 * 珩及/或電荷傳 85782 -31 - 200405750 輸及/或發光性質之可區別的共軛部分取代是必要的。 實施例10 ITO/綠-PPV + [bpy2Rubpy-ph4-bpyRubpy2][PF6]4 7/A1 為了探究實施例9之裝置,進一步製造含有金屬-離子錯 合物[bpy2Rubpy-ph4-bpyRubpy2][PF6]4 7 之另一 EL 裝置。 將+6·0 V之固定偏壓施加至製得的裝置(時間t二0秒),且 藉裝置於625毫微米發光之強度係以時間之函數測得。可觀 察到,對照於習知的oLEDs,發光不是立即的。隨著時間通 過,發光強度單調地成凹面逐漸提高至t = 140秒,且於時間 達到實質上為零強度時(於約t = 250秒)後單調地成凹面下降。 光強度變化所觀察到的時間規模顯示離子傳輸現象係以 必要方式影響發光。 實施例11 ITO/綠-PPV + [bpy2Rubpy-ph4-bpyRubpy2][PF6]4 7/A1 為了探究實施例9之裝置,進一步製造含有金屬-離子錯 合物[bpy2Rubpy-ph4-bpyRubpy2][PF6]4 7 之另一 EL 裝置。 所製得的EL裝置首先在+7 V之正偏壓下預加壓1分鐘,自 釕金屬-離子錯合物產生紅光發射,接著施加-6 V之逆偏壓 。當逆偏壓時,發光立即停止。接著,於約1至2分鐘之時 間規模下,逐漸地建立綠光發射。當偏壓逆向至正偏壓+7 V時,綠光發射立即停止,且於約1至2分鐘期間内,紅光 發射逐漸發展。 此實施例再度地指出涉及光發射中之離子移動程序且進 一步說明兩色效應是可逆的。不似習知的發光電化學電池 -32- 85782 200405750 (其中離子移動對於獲致光發射亦是必要的),本發明之兩 色EL裝置係本質上對稱的,因為紅光發射總是於正偏壓產 生且綠光係於逆偏壓下產生。這是與裝置之循環歷史無關 的。 實施例12 ITO/綠-PPV + [bpy2Rubpy-ph4-bpyRubpy2][PF6]4 7/Au 除了使用金陰極替代鋁陰極外,本實施例與實施例9相同。 此EL裝置表現之行為類似於實施例8之裝置;其係於正 偏壓下發紅光且於逆偏壓下發綠光。 實施例13(非根據本發明) ITO/Au/綠-PPV + [bpy2Rubpy-ph4-bpyRubpy2][PF6]4 7/Au 經覆蓋ITO層之玻璃板係以UV/〇3(UVP PR-100)處理ITO側達 10分鐘。接著以〇·5毫微米/秒之速率將金層沉積於ΙΤΟ表面 上,直到得到20毫微米之厚度為止。金層係充分薄以致於 呈透明。接著藉旋轉塗佈(每分鐘1000轉,10秒)2.5毫升含 7.5 毫克綠-PPV及 5·0 毫克[bpy2Rubpy-ph4-bpyRubpy2] [PF6]4 7之二氯 甲烷溶液將EL層沉積於Au層上,製得具1重量份之聚合物 及0.4重量份之Ru-錯合物。為了避免Au電極降解,小心地以 棉花籤(於丙酮中潤濕)清潔電極接點。接著以0.25毫微米/ 秒之速率將第二100毫微米厚之Au電極層沉積於EL層上。 使所製得之EL裝置受到正偏壓,俾自Ru錯合物產生紅光 發射。施加逆偏壓亦產生紅光發射。因此,此EL裝置不是 根據本發明之EL裝置。明顯地,本實施例之EL裝置實質上 是對稱的。(由於金電極不相同之緣故,可觀察到某些不同 -33 - 85782 200405750 的逆及正電流;設置於硬壓縮物質(此處為ITO)上之金電極 表現與沉積於軟壓縮物質(此處為有機EL層)上者不同)。 實施例12與13之比較證實為了觀察兩色效應,EL裝置必 須是不對稱的。於以上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中,藉不同電 極引入不對稱性。 實施例14 ΙΤΟ/綠 _PPV + [(bpy)2Rubpy-PPV-bpyRu(bpy)2][PF6]4 14/Α1 依照貫施例9之程序,除了所用之釕錯合物為[(bpy)2Rubpy-PPV-bpyRu(bpy)2][PF6]4 14外,製備與實施例9相同之裝置。 於所製得的EL裝置中,可於正及逆偏壓下觀察到電流及 光-二極體電流。於正偏壓下,EL裝置發出紅光,且於逆偏 壓下發出綠光。綠光發射之亮度明顯地低於自實施例9含 [bpy2Rubpy-ph4-bpyRubpy2][PF6]4 7 之裝置得到的發射強度。 實施例15(非根據本發明) ITO/綠 _PPV+ [bpy2Rubpy-Ada2-bpyRubpy2][PF6]4 15/A1 依照實施例之程序’除了所用之舒錯合物為[bpy2Rubpy-Ada2-bpyRubpy2][PF6]4 15外,製備與實施例9相同之裝置。應注 意金剛烷部分Ada2不是共軛部分,而是飽和部分。
於所製得的EL裝置中,可於正偏壓下觀察到電流及光-二 極體電流。然而,於逆偏壓下,可觀察到電流,但無光-二 -34- 85782 * 200405750 極體電流EL裝置,顯示於逆偏壓下不發光。於正偏壓下, EL裝置同時發紅及綠光。 實施例9、丨4及I5之結果證實,為了觀察兩色效應,釕錯 合物必須具有以共軛部分取代之配位基。 實施例16(非根據本發明) ITO/Au/綠-PPV + Rubpy2(CN)2/Al 依照實施例9之程序,除了實施例9之釕錯合物以 Rubpy2(CN)2取代外,製備與實施例9相同之裝置。對照實施 例9之釕錯合物,錯合物Rubpy2(CN)2係為非離子化合物。氰 基團係配位結合於金屬-離子,且因而當施加偏壓時無法移 入建立於EL層之電場中。 使因而製得之EL裝置分別受到正及逆偏壓,正偏差再度 地相當於在正電壓下為ITO陽極且在負電壓下為陰極。 於正偏壓下,可觀察到之電流及光-電流係為電流及光-電流之開始為約+11 V,其明顯地高於針對用於實施例9之充 電的釕錯合物所觀察者。 當進行電壓掃描時,可觀察到相較於實施例9之EL裝置 明顯較低的滯後現象,此與本實施例之錯合物不具可移動 的離子之事實一致。改變綠-PPV對Ru錯合物之比例影響發 出光線之量及顏色,但不會影響光發射之開始。於正偏壓 下發出之光是不純的,但為紅與綠光之混合物。增加Ru錯 合物相對於聚合物之量提高了相對於綠光之紅光發射。 於逆偏壓下,EL裝置不會通過任何電流,因此於光-二極 體中無法觀察到光-電流。由於在負電壓下之習用EL裝置接 85782 -35 - 200405750 近故障(此處為約-17 V),可觀察到微弱光發射。於此高電 壓下,甚至高功函數ITO可注射電子。 本實施例證實,為了觀察兩色效應,可移動於EL裝置内 之離子存在是必要的。 實施例17(非根據本發明) ITO/綠-PPV + 11 重量 % bpy2Rubpy-phzrbpyRubpy2(PF6)4 7 + 72 重量 % N(C4H9)4PF6/Aii 依照實施例9之程序,除了鹽N(C4H9)4PF6之添加量使得EL 層包含11克Ru-錯合物及72克鹽外(就每100克聚合物而言), 製備與實施例9相同之裝置。於每100克聚合物具72克鹽相 當於相較於實施例9之EL裝置(其中未加鹽)於EL裝置内移動 的離子之10倍濃度增加,其中假設N(C4H9) 4+離子太高以致於 無法移動,因而所有可動的離子為PFs。 使因而製得之EL裝置分別受到正及逆偏壓。同時於正及 逆偏壓下可觀察到電流及光-二極體電流。光發射是非常均 勻的。於兩情形中發出之光顏色係代表自Ru錯合物發射之 紅光。未觀察到綠光發射。未觀察到兩色效應。EL裝置顯 示具代表性之電致發光電池之行為。雖然不同電極材料之 存在係為發光的電化電池之代表,但可於逆及正偏壓下觀 察到類似的行為。添加鹽之效果可藉著由電極材料差異性 所產生的效果之差異得到。明顯地,為了觀察兩色效應, 必須避免此對稱性。 -實施例18 ITO/綠-PPV + [bpy2Rubpy-phzrbpyRiibpy2][PF6]4 7/A1 -36- 85782 200405750 使用實施例9中摘述之方法製造EL裝置。以二級離子質 譜儀(SIMS)分析所製得之EL裝置。確切地,遍及EL層測量 與EL層呈直角方向之釕濃度。所測量之Ru濃度實質上遍及 EL層,代表Ru錯合物均勻地散佈於層内(因而聚合物均勻地 散佈於層内,因為EL層僅包含此兩成分)。 製備新的相同EL裝置,其係分別於逆及正偏壓下加壓一 特定期間。於正偏壓下可觀察到紅光發射,於逆偏壓下觀 察到綠光。使經加壓的EL裝置受到上述之SIMS測量。測量 結果顯示Ru錯合物保持均勻地散佈於EL層中。 本實施例顯示,於本實施例中觀察到之兩色效應不是由 於EL層内不同重組區(每一具不同光發射顏色)存在之緣故。 實施例19 綠-PPV + [bpy2Rubpy-ph4-bpyRubpy2][PF6]4 7 旋轉塗佈於適合基板上之綠-PPV + [bpy2Rubpy-ph4-bpyRiibpy2] [PF6]4 7薄膜係位於於射有矽尖端之原子力顯微鏡(AFM)中。 接著以敲擊模式操作之尖端於EL層表面繪圖。使用此測量 ,可建立反映高度差(反映相位差)之表面影像。 為了便利解釋所得到的影像,以相同的薄膜(除了其僅含 綠-PPV聚合物且不含釕錯合物外)重複試驗。 表面影像之比較顯示純聚合物膜之形態實質上與聚合物 +Ru錯合物膜之形態相同。於影像中可見的差異係歸因於尖 端分別與Ru分子及聚合物分子間之交互作用差異,且不會 反映真實的南度差或相位差。 實質上相同的形態顯示在聚合物+Ru錯合物膜中沒有大規 -37- 85782 200405750 模的相分離,此也證實本發明之兩色效應沒有受到自相分 離薄膜之不同相區域發射之影響。以相分離薄膜為基礎之 兩色效應係於技藝中已知。 相反地,倘若謹慎地引入大規模分離,則本發明之兩色 效應消失。舉例來說,倘若於實施例9之EL裝置中之PF6離 子以氟離子取代,則生成的釕錯合物難溶於綠-PPV聚合物 中,造成具大規模分離的EL層之EL裝置(其未顯示任何兩色 效應)。 實施例20 [Ir(ppy)2bpyPhBr][PF6] IR3 之合成
將適量(〇·13克,0.123毫莫耳)銥化合物IR1(根據由Spouse等 人於J. Am. Chem. Soc· 1984, 106, 6653-6659發表之程序合成)及適 量(0.06克,0.194毫莫耳)雙吡啶基衍生物IR2(= 2,如上)溶解 於二氯甲烷/甲醇(3:1,20立方公分)中,且於氮氣壓下加熱 至迴流3小時。使溶液體積減至5立方公分,並且添加甲醇 (10立方公分)。添加過量的飽和甲醇六氟鱗酸按。滤出生 成的沉澱物,且以水(20立方公分)、甲醇(20立方公分)及最 後二乙基醚(20立方公分)清洗,俾生成為亮黃色固形物之 金屬-離子錯合物IR3(0.141克,60%)。 實施例21 -38 - 85782 200405750 [Ir(ppy)2bpy][PF6] IR5 之合成 使用實施例20之方法合成[Ir(ppy)2bpy][PF6] IR5,其中以2,2,-雙吡啶基取代其苯基溴取代之衍生物IR2。 實施例22 [Ir(ppy)2bpyPh4bpyIr(ppy)2][PF6]2 IR7 之合成
使用冷凍、泵送、解凍技術使金屬-離子錯合物IR3(0.035 克,0.036毫莫耳)、K2C03(0.04克,過量)及二硼酸化合物 IR3(0_004克,0J018毫莫耳)於無水DMF(35立方公分)中之混合 物脫氣三次。接著添加四-三苯基膦鈀(0.4毫克,0.00036毫 莫耳)。於真空下移除DMF。以水(3 X 30立方公分)、甲醇(30 立方公分)及二乙基醚(30立方公分)清洗生成的固形物。使 固形物溶解於二氯甲烷中且施於以二氯甲烷/甲醇95:5洗提 之矽膠管柱中。合併黃色餾份,並且於真空中移除溶劑。 接著使用預備的薄層色層分析(使用MeCN (40): H20 (10): MeOH -(10): NaCl (1))純化固形物。移除最緩慢的帶區,且使用洗提 液洗掉化合物。以六氟磷酸銨沉澱所預的錯合物,俾生成 85782 -39- 200405750 為黃/橙色固形物之IR7(0.017克,52%)。 實施例23(非根據本發明)
ITO/綠-PPV + 40 重量 % [ir(ppy)2bPy][PF6] IR5/AU 於進一步處理前,以UV/03(UVP PR-100)處理經覆蓋120毫 微米透明ITO電極層之玻璃板達1〇分鐘。於ΓΓΟ層頂部,藉 旋轉塗佈含3毫克/毫升發綠光聚合物聚(2-(間-3,7-二甲基辛氧 基-苯基)-對-伸苯基-伸乙缔基(綠-PPV)與適量[Ir(ppy)2bpy][PF6] IR5之二氯甲烷溶液沉積EL層。選擇溶液中之Ir-錯合物量使 得生成的EL層含有1克綠-ppv及0.4克Ir-錯合物。用於旋轉塗 佈之溶液係藉著在RT下過夜攪拌對應的綠-PPV/CH2C12溶液 、接著添加Ir-錯合物、於RT下攪拌所製得之溶液1小時及通 過5微米PTFE遽器(Millex,Millipore)過濾而製得。EL層具厚度 為60-70毫微米,其係藉著以每分鐘1200轉(10秒),接著每分 鐘300轉(25秒)旋轉而得。於EL層頂部上,藉真空蒸發作用 ,以0.25毫微米/秒之速率沉積1〇〇毫微米之Au陰極層。 因之製得的EL裝置通常以ITO/綠-PPV + 40重量°/〇 [Ir(ppy)2bpy] [PF6]IR5/Au表示。 於正偏壓(於ITO電極上為正電壓)及逆偏壓下加壓EL裝置 。記錄電流對施加偏壓及光-電流對施加偏壓。於正及逆偏 壓下可同時觀察到電流及光-電流。曲線差不多對稱於0V, 且電流及光-電流之開始為約(-)4至㈠5 V。於正及逆偏壓下 發光之頻譜大體上相同〇max約575毫微米)且及類似分散於 聚乙烯基咔唑中之[Ir(ppy)2bpy][PF6] IR5的光發射頻譜。 實施例24 85782 -40- 200405750 ITO/綠-PPV + [Ir(ppy)2bpyPh4bpyIr(ppy)2][PF6]2 IR7/Au 重複實施例23,其差異為所用之Ir-錯合物為雙核心錯合 物[Ir(ppy)2bpyPh4bpyIr(ppy)2][PF6]2 IR7。選擇 IR7 量使得 EL 層中之 Ir核數及PF6離子與實施例23中相同。 藉著於逆偏壓及正偏壓下加壓於EL裝置而得之電流對施 加偏壓及光-電流對施加偏壓圖差不多對稱於0 V。開始為約 ㈠4至(-)5 V。記錄正及逆偏壓下之發射頻譜。於正偏壓下, 光發射主要來自金屬錯合物(聚合物:Ir-錯合物發射強度= 1:5)。於逆偏壓下,來自聚合物之光發射是主要的(聚合 物:Ir-錯合物發射強度=1.5:1)。因此,本實施例之EL裝置 顯示出兩色效應,此較於對應的Ru-錯合物中觀察者為少。 實施例25(非根據本發明) ITO/綠-PPV + Ir(ppy)2acac IR8/Au
此EL裝置顯示類似二極體之行為(於逆偏壓下無電流)。 於正偏壓下之光發射係為自聚合物及Ir-錯合物發出之紅/綠 光。 【圖式簡單說明】 參照圖式及以上所述之具體例,當可明白及說明本發明 之此等及其他態樣。 圖1示意地顯示電致發光裝置之斷面圖; 85782 -41 - 200405750 圖!^示通過根據本發明EL裝置針對自ov至+1〇v且返回-%昼掃描而為施加偏壓v (以伏特計)函數之電流!(以安 培計) 圖3 _示藉圖2中所示電流產生而為 函數之光-電流Iph(以安培計)圖; 施加偏壓(以伏特計) 圖4顯示圖2之EL裝置於正偏壓下之放新頻 度RI (操因次單位)對波長λ (以毫微米計)· 圖5顯示圖2之EL裝置於逆偏壓下之效射并 度RI(無因次單位)對波長λ(以毫微米計)。、 【圖式代表符號說明】 相則照射 相對照射 1 EL裝置 2 玻璃基板 3 5 7 第一電極 電致發光層 第二電極層 85782 -42-

Claims (1)

  1. 200405750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電致發光裝置,其包含第一及第二電極及散佈於其 間之電致發光層,該電致發光層包含供發出第一顏色光 之第一電致發光化合物、供發出與該第一顏色光不同的 第二顏色光之第二電致發光化合物及含有與該第一及第 二電致發光化合物所含任一種其他共軛部分不同之可區 別的共輛部分之共輛化合物, 其中含有可區別的共軛部分之該共軛化合物與該第二 電致發光化合物相同, 其中該第二電致發光化合物係為含有適用於當電致發 光偏壓於第一方向及/或第二方向時可移動於電致發光層 内之離子以分別發出第一或第二顏色光之離子化合物, 其中該第二電致發光化合物係為金屬-離子錯合物,其包 含一金屬及至少一可以可區別的共輛部分取代之配位基 ,該可區別的共軛部分經選擇得以造成於第一方向發出 之光顏色與於第二方向發出之光顏色不同。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該第一電致發光化合 物係為具低分子量之有機共輛化合物或共輛聚合物。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裝置,其中該第二電致發光 "ί匕合物係為含 Ru、Rh、Re、Os、Zn、Cr、Pd、Pt、Ir、Cu、 Al、Ga或稀土金屬之金屬-離子錯合物。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裝置,其中該金屬-離子錯合物 含有選自由 Ru(II)、Rh(I)、Re(I)、Os(II)、Zn(II)、Al(III)、 Cr(III)、Pt(II)、Pt(IV)、Pd(II)、Ii^III)、Cu(I)、Ga(III)Ru(II)、 85782 群之金屬離子。 裝置,其中該配位基 5. Ir(III)及Cr(III)及稀土金屬離子組成之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或4,之 係根據下式之一選擇:
    CR3 或 x>^x
    其中X獨立地為CH或N,基團X中至少之一較佳為N,且 键a b c、d、e、f及g及鍵i/ii/iii與iv/v/vi之組合視情況以 苯基團稠合或為稠合的芳族部分,其中芳族碳原子可以 氮、氧、磷或硫原子取代,且其中根據上式之一選用之 配位基的碳原子可以Ci-6烷基、C2_6烯基、C2_6炔基、C3_4伸 烷基、CN、鹵素、COOH、Q_3烷基-COOH、N02、见12取代。 6.如申清專利範圍第1、2、3、4或5項之裝置,其中該可區 別的共軛部分係為π-共軛化合物之一價、二價或多價基 勒 8578? 200405750 ffl il ^ .f it ^ ^ I* ^ ^ ^ (thr〇ugh b〇nd interac.^ 軛化口物其係埯自由埽、炔、芳族化合物、芳基烯、 隹吩、乙稀基4吩1、苯胺、乙#基十坐、伸苯基乙 締及比各或1¾自邊基團之共轭化合物的低聚合物、C5_c· 稠合芳族烴(其:芳族碳原子可或不可經氮“粦、硫或氧 原子取代)、含氰、方基(scluaryl)或克基(croconyl)之共軛化 口物組成《群,其中任—此等心共輛或心共輛化合物之 每一共輛破原子可或不可經CVW完基基困取代、分支鏈 或非刀支鏈、%狀或非環狀的,其中每一不相鄰的碳原 子可經氧、硫、氮或磷原子取代或經卣素、羥基、未經 取代或經烷基取代的胺基、腈、烷基醚、分支鏈或非分 支鏈的烷基及/或烯基、硝基、三烷基膦、未經取代或經 取代的苯基、羧基、羧基酯、碳醯二胺或芳基取代,芳 基為例如苯基、芳基基團視情況以燒基或院氧基基團取 代之基團。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2、3、4、5或6項之裝置,其中該第 二電致發光化合物係為含有第一及第二金屬-離子及連接 於其上之個別的第一及第二配位基之金屬-離子錯合物, 其中經相同可區別的二價共輛部分取代之該第一及第二 配位基係彼此相連。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裝置,其中該金屬-離子為Ru(II) 或Ir(III) ’纟竖鍵結的配位基為2,2’ -二p比症基或笨基淀基及 可區別的二價共輛部分係為低聚-伸苯基、低聚-第,例 如低聚-雙第或低聚-9,9,-螺雙葬或低聚-伸苯基伸乙烯基。 85782 200405750 9·如上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之裝置,其中該第二電致 發光材料為:
    Μ— 0) Μ =
    Me為 Ru(nRIr(III),χ = 〇或.n = Η5,m =卜·,u = 〇或 j ’ q — 〇或1 ’且S = 0-4,卜〇_4,r = (Μ,且R係相同或相異地 為H、CrC2G燒基或垸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4_C2〇芳 基。 1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裝置,其中n = 3-6,m=卜I-卜s = 〇 ’ 且 t = 〇,q、=〇,u = (^ j。 n.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裝置’其中n=i_6 m=i s=i,q = 〇或卜且t = 0,r = 〇,u==〇4 J。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裝置,其中n = 3_6,m=i,s = 〇, 且t= 1,r = 0,q = 〇,u = i。 13·如申印專利範圍第i至8項中任一項之裝置,其中該第二 電致發光材料為: 85782 -4 - 200405750
    Me為 Ru(II)或 Ir(III),X = C 或 N,η = 1-15,m = 1-100,u = 0 或 1 ,x = 0或1,z = 0或1,且y = 1-10,R係相同或相異地為Η、 CrC2G烷基或烷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rC2Q芳基。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裝置,其中X = C或N,η = 1,m = 1,x=l,z=l,且 y=l,u = 0 或 1〇 15·如上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之裝置,其中該第一及第 二電致發光化合物係為一種及相同化合物。 85782
TW092114763A 2002-05-31 2003-05-30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TW200405750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2077235 2002-05-31
EP02077201 2002-06-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05750A true TW200405750A (en) 2004-04-01

Family

ID=29713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14763A TW200405750A (en) 2002-05-31 2003-05-30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221118A1 (zh)
EP (1) EP1514315A2 (zh)
JP (1) JP2005528759A (zh)
CN (1) CN1656628A (zh)
AU (1) AU2003240149A1 (zh)
TW (1) TW200405750A (zh)
WO (1) WO2003103067A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18074B (zh) * 2006-03-27 2013-12-01 Showa Denko Kk 使用具有載體輸送性及磷光發光性化合物的有機發光元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06092943A1 (ja) * 2005-03-02 2008-08-0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TWI412528B (zh) * 2007-06-08 2013-10-21 Solvay 發光材料
JP5347262B2 (ja) * 2007-11-22 2013-11-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KR101697993B1 (ko) * 2008-11-13 2017-01-19 브루커 나노, 인코퍼레이션. 탐침형 원자 현미경 작동 방법 및 장치
US9236578B2 (en) * 2010-07-30 2016-01-12 Merck Patent Gmbh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DE102010046412B4 (de) * 2010-09-23 2022-01-13 Merck Patent Gmbh Metall-Ligand Koordinationsverbindungen
JP5707818B2 (ja) * 2010-09-28 2015-04-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材料、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素子、照明装置及び金属錯体化合物
DE102011006360A1 (de) 2011-03-29 2012-10-0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Komplexierung niedermolekularer Halbleiter für die Anwendung als Emitterkomplex in organischen lichtemitterenden elektrochemischen Zellen (OLEECs)
CN102898480B (zh) * 2012-09-13 2015-07-01 广东药学院 一种微波辅助合成芳烃钌(ii)化合物的方法
CN104045816B (zh) * 2013-03-13 2016-08-24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丙二腈-咔唑-苯并二噻吩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4073238A (zh) * 2013-03-26 2014-10-01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EP3619218A4 (en) 2017-05-04 2021-01-06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LUMINESCENT AND DISPERSIBLE HYBRID MATERIALS THAT COMBINE IONIC AND COORDINATE BONDINGS IN MOLECULAR CRYSTALS
US20210119151A1 (en) * 2018-06-29 2021-04-22 Red Bank Technologies Llc Light emitting electrochemical cells with band-edge enhanced light emission due to chiral liquid crystalline structure
CN113278158B (zh) * 2021-05-21 2022-05-17 苏州大学 含氟金属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38900A (en) * 1983-11-09 1985-09-03 Ricoh Company, Ltd. Electrophotographic copying apparatus including drum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DE69834259T2 (de) * 1997-03-11 2007-04-26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Columbus Bipolare/ac lichtemittierende vorrichtungen mit variabler farb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18074B (zh) * 2006-03-27 2013-12-01 Showa Denko Kk 使用具有載體輸送性及磷光發光性化合物的有機發光元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03240149A1 (en) 2003-12-19
WO2003103067A2 (en) 2003-12-11
EP1514315A2 (en) 2005-03-16
US20050221118A1 (en) 2005-10-06
CN1656628A (zh) 2005-08-17
WO2003103067A3 (en) 2004-07-22
JP2005528759A (ja) 2005-09-22
AU2003240149A8 (en) 2003-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80973B (en) Polymer compound and polymer light-emit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Qian et al.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thiadiazoloquinoxaline-containing chromophores as dopants for efficient near-infrar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JP4417836B2 (ja) 燐光性および発光共役ポリマー、並びに電界発光アセンブリへのその使用方法
Chuang et al. Bright-white light-emitting devices based on a single polymer exhibiting simultaneous blue, green, and red emissions
Pei et al. Efficient energy transfer to achieve narrow bandwidth red emission from Eu3+-grafting conjugated polymers
Tao et al. Highly efficient nondoped blu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based on anthracene-triphenylamine derivatives
KR101642030B1 (ko) 가교된 카르벤 리간드를 포함하는 전이 금속 착물 및 이의 용도
KR101431844B1 (ko) 이종 리간드 전이 금속-카르벤 착체 및 이의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oled)에서의 용도
CN101203538B (zh) 新的发光化合物及其用途
CN101184789B (zh) 高分子化合物及使用了它的高分子发光元件
Usluer et al. Fluorene‐carbazole dendrimers: Synthesis, thermal, photophysical and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properties
JP5615178B2 (ja) 架橋カルベンリガンドを有する遷移金属錯体およびoledにおけるその使用
Li et al. A new family of isophorone-based dopants for re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Peng et al. New oxadiazole-containing conjugated polymer for single-layer light-emitting diodes
Chen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series of blue fluorescent 2, 6-linked 9, 10-diphenylanthrylenephenylene copolym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WO2003099901A1 (fr) Polymere et element luminescent polymere contenant ce polymere
JP2018508626A (ja) ポリマー主鎖中に発光繰り返し単位を含む有機発光ポリマー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デバイス
KR20090007389A (ko) 1개의 비카르벤 리간드 및 1 또는 2 개의 카르벤 리간드를 포함하는 전이 금속 착체 및 이의 oled에서의 용도
JP4934889B2 (ja) 高分子蛍光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高分子発光素子
TW200405750A (e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4940495B2 (ja) 高分子蛍光体および高分子発光素子
Liu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bipolar light-emitting copolymer consisting of tetraphenyldiaminobiphenyl and bis-quinoline units
Chiang et al.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of bis (N, N′-diphenylaminoaryl) substituted ferrocen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as a hole-injection layer on polymeric light-emitting diodes
TW511394B (en) Polymeric fluorescent substance and polymer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04247073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