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86105106A - 数字系统横向连接框架连接块 - Google Patents

数字系统横向连接框架连接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86105106A
CN86105106A CN86105106.8A CN86105106A CN86105106A CN 86105106 A CN86105106 A CN 86105106A CN 86105106 A CN86105106 A CN 86105106A CN 86105106 A CN86105106 A CN 861051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binding post
latch
groove
j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8610510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550B (zh
Inventor
马克·本达
杰拉德·约瑟夫·克维洛斯
约·奥利沃·里普洛格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Bell Labs
Original Assignee
AT&T Bell Laborato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06/755,15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4618194A/en
Application filed by AT&T Bell Laboratories Inc filed Critical AT&T Bell Laborato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861051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86105106A/zh
Publication of CN10035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50B/zh
Expir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00Details of selecting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 H04Q1/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Q1/14Distribution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00Details of selecting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 H04Q1/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Q1/14Distribution frames
    • H04Q1/142Terminal blocks for distribution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00Details of selecting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 H04Q1/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Q1/06Cable ducts or mount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xchange install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00Details of selecting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 H04Q1/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Q1/14Distribution frames
    • H04Q1/146Distribution frames with line protection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00Details of selecting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 H04Q1/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Q1/15Backplan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1Printed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8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Structure Of Telephone Exchange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数字横向连接系统的连接块带有印刷线路板,以便反面的接线端子与正面的插孔和接线端子之间相互连接。每一个印刷线路板在一端附近的每一面上都有两个接触区域。印刷线路板夹在一个壳体的两个半部之间,形成一个使接触区域暴露在外的插销,一面上的接触区域比另一面上的接触区域离暴露端更近。连在跨接电缆的地电位屏蔽层上的一根保持弹簧保证插销留在插孔里,插销在插孔中通过一个卡销被插紧。卡销与地电位相连。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横向连接框架,特别涉及的是数字系统横向连接框架连接块。
发明背景
数字横向连接系统(DSX)提供了连接两个数字传输通道的安置位置。DSX的设备通常处于一个电话中心机房中的一个或多个框架或盘中,DSX设备也可为通往传输通道提供插座位置。
现有技术中的系统为一块单一的插座板,跨接了盘的整个宽度,这就限制了利用插座板的灵活性。数字系统中的电缆铺在DSX盘的后部和终端设备的边部,以让电缆能和接线端子脚相连。这种铺设电缆的方法导致DSX盘处的电缆过多。为了能连接该板的后部,操作人员将不得不走到装有板的盘的后面的过道。此外,在现有技术的系统中,每块板上仅有大约50条线路可利用。
发明梗概
按照本发明附图例举的实施例,展示了一个新颖的插销和插孔装置。新颖性的一方面体现在使用了夹在支承壳体两个半部之间的印刷线路板。印刷线路板的前面部分有四个用作为连接插孔中相应的电触头的接触区域。接触区域中的两个离印刷线路板的前部边沿比另外两个近。
新颖性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前面所说的形成插孔的电触头,电触头中的两个是短的,另两个是长的。短触头与离插销的印刷线路板前部边沿较近的插销接触区域相连接,与此同时,长触头与离插销的印刷线路板前部边沿较远的插销接触区域相连接。使用两种组合。在一种组合中,所使用的两对触头,每对具有两个在正常位置时相互接触的短触头。在另一种组合中,也使用两对触头,但是,每对有相互不接触的一长和一短触头。
新颖性的第三方面体现在使用了使插销保持在插孔内的保持弹簧。保持弹簧与插孔内的卡销相连。保持弹簧提供了使插销保持在插孔里的大部分力,电触头在插销上仅仅产生最小的力,这导致了与电触头相连的插销中接触区域所需的材料的减少,另外也增加了防磨损的能力。插销和插孔的可靠性也得到了改进。改进了的插销和插孔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因为采用了矩形的部件,所占的空间减少了。
卡销由一个与垂直杆相联接的水平构件组成。垂直杆本身又与地电位相连,这样保持弹簧也提供了地电位。
新颖性的第四方面体现在使用了一个电路,在最佳实施例中,在插销的壳体里包含有两个定时器。线路的-48伏电源、示踪灯的引线和接地线分别从两个前面所述的与长电触头相连的接触区域以及从保持弹簧得到。这个电路确保,当插销插入插孔时,一个与插孔相连的示踪灯点亮,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闪烁,该段时间受该电路所控制;在某些应用场合,当两个或更多的示踪灯相连时,只要插销插入相应的插孔中的一个,那么所有相连的示踪灯都将点亮。无论什么时候,因元件损坏而引起电路故障时,插销很容易被更换。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展示了若干数字系统横向连接(DSX)框架的前部;
图2为展示了一个DSX框架的背部;
图3展示了DSX框架中的一排的一部分之正面图;
图4展示了DSX框架二排的端视图;
图5展示了带有处于某一位置的连接块的DSX框架的端视图,在该位置数字系统的线路连接在背面接线端子上。
图6展示了经由一个DSX连接块电路通道的电气线路图;
图7展示了一个分解的连接块的立体图;
图8展示了一个作为连接块背板部分的柔性印刷线路板的正视图;
图9和图10分别展示了连接块的硬线路板的正视图和背视图;
图11和图12分别展示了连接块外壳单元的背部正视图和顶部平面图;
图13和图14分别展示了连接块外壳的背部侧视图和背视图;
图15展示了连接块外壳单元的背部底平面图;
图16至24展示了取自沿着连接块外壳背面的各个截面的视图;
图25展示了在连接块外壳背部为接纳从接地总母线到硬线路板的一个脚的孔穴细部;
图26和27分别展示了外壳背部上为触头和横向连接接线端子留出的孔的前视图;
图28至31分别展示了在前视图中,在顶面图中,在侧视图中及在背视图中连接块外壳单元的前部;
图32至38展示了取自沿着连接块外壳前部不同截面的视图;
图39至图42分别展示了连接块支架的扇形板的顶面图,边视图,底面图和正视图;
图43至46展示了连接块的扇形板的不同截面图;
图47展示了已组装好的连接块的立体图;
图48展示了与连接块配用的插销立体图;
图49展示了图48所示的插销分解图;
图50和图51展示了图48所示的印刷线路板的两个表面;
图52展示了图48所示的插销的端视图;
图53至图59展示了图48所示的插销的壳体的不同视图;
图60展示了一个用作临时通道的插孔的横截面图;
图61展示了一个带有插入其内的插销如图60所示插孔的横截面图;
图62展示了图61所示的立面图;
图63展示了用作检查电路插孔的横截面图;
图64展示了一个带有插入其内的插销的如图63所示的插孔的横截面图;
图65展示了一个使和插销相连的示踪灯在预定时间内闪烁的电路图。
详细说明
参见图1,它展示了若干数字系统横向连接(DSX)框架或盘10、12和14,具体参见框架10。它展示了多排连接块16,18,20……22,在最佳实施例中有10排,具体观察排16,它是其余各排的代表,它包括若干连接块24,26,28,……30,在最佳实施例中有8块,每个连接块可横向连接任意两个数字系统之间的多个电路(没有在图1中画出)。在最佳实施例中每个连接块可横向连接10个电路。
参见图2,它展示了DSX框架的背视图。电缆11,13,15,……19每一根中有若干根导线,这些来自和引向数字系统的电缆导线有如水泉那样自底板17向上喷出,並分别接在排16,18,20,……22中DSⅩ单元的接线端子上。这些电缆也可有如一个瀑布下泻似地自顶板电缆架向下朝底板17来安置。在现有技术的数字横向连接系统中,电缆被布置在框架的两边,造成了电缆的堆积。本发明的显著优点在于布置电缆时使用了框架背面的整个宽度。
参见图3,它展示了排16的连接块24,26和28的前视图。简要地参见图4,可以看出,连接块24是装於框架10的两个横梁34和38之间的。作为说明所有连接块之用的连接块24有一个支架32,该支架位于下横梁34的顶部。连接块24的顶部有一个有弹性的锁舌36,该锁舌可扣入上横梁38。上横梁38和下横梁34一起作用使连接块24就位。
再回过头来看图3,可以看出连接块24具有多组横向连接的接线端子或接线脚40,42,44,……46,在最佳实施例中是10组,这些接线端子或接线脚是用来连接前面所说的数字系统的。作为其他接线端子组的代表的接线端子组40内底下的两个接线端子,即尖状接线端子43和环状接线端子41被称为输入(IN)接线端子。组40内其他两个接线端子,即尖状接线端子47和环状接线端子45被称为输出(OUT)接线端子。最上面第五个接线端子49被称为示踪灯(TL)接线端子。这些接线端子的作用将在下文中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如图所示的连接块24有一排输入(IN)插孔21,23,25……27,一排输出(OUT)插孔31,33,35……37,一排监测(MON)插孔51,53,55……57,和一排示踪灯(TL)61,63,65……67。在最佳实施例中,每一排中有10个IN插孔,10个OUT插孔和10个MON插孔。当插销(如图61和图62所示)插入插孔时,例如OUT插孔31,正常的通路将被中断,以便接入在插销中的电路。鉴于两个原因这种中断是有用的:在维修和例行调整时可以使硬线横向连接(Wired    Cross    Connection)暂时不起作用以便允许用灵活电路对它作重新安排。
参见图4,它展示了框架10的侧视图,框架10具有位于横梁50和52中的连接块56,图中所示连接块24部分就位。在连接块24的背部有装在背板71上的多个接线端子58,60,62……72。从背板71的边缘部分向前形成的上部79上有多个指状接线端(没有在图4中画出),这些接线端与硬线路板上的指状接线端相连接,这将在下文的图7至图10中更详细地展示出来。柔性线路板71的其他地方通过垫片73(多个垫片中的一个)使其与硬线路板74分隔开来。从前面所述的数字系统来的接到那里去的电缆导线被扎在一起紧缠在这些接线端子上,如后面图5所示。
接线端子58和60是OUT接线端子並将前面所述的数字系统(如图6所示)中的第一个来的环状和尖状导体接到DSX连接块24去。在最佳实施例中,在同一排中有五组这样的接线端子。在另一排也是有5组OUT接线端子62,64。接线端子68和66是IN接线端子,並把从DSX连接块24来的环状和尖状导体接到第一数字系统中去。在最佳实施例中有5组这样的IN接线端子。在其他排中还有另外一组IN接线端子70和72。象IN接线端子一样,这两组接线端子是交错的,以便达到最大限度地增加柔性线路板71上走线通路之间的距离。电路路径将结合在后面的图6中详细说明。
前部件78和后部件76一起形成多个接线端子41……49和多个电触头的外壳单元,更详细地结合在后面的图7加以阐明。现在回到图4,所示的连接块24的支架32在其下表面具有一个纵向狭槽39,该槽座落在下横梁34的上边缘上。下横梁34大体上平行于一个向上伸出的板80,並借助于水平基底82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槽84。导线(图4中没有画出)被放置在槽84中。这些导线使一组接线端子譬如40和另一组譬如46相连接,见图3。
在连接块24的外壳前部件78上有一个弹性的、悬臂式锁舌,当连接块24推进到框架10时,横梁38的下表面87和锁舌36的上表面相接触並向下压它直至凸出的上表面的端部全部压入,锁舌36向上弹出,锁住就位的连接块24。
如图所示在支架32的前面凸出部分83的上表面有纵向狭槽81。当连接块24从框架10脱出时,纵向狭槽81正好能与横梁34的向上升伸出80的边缘85相搭配,当处于该位置时,连接块24背板71上的接线端子58至72暴露出来了,以便与来自前面所述的数字系统的导线相连接。这样就取消了框架10后的安装电缆空间。否则人在把导线接到接线端子58至72上时需要这样的安装空间。
参见图5,它展示了一个从它在横梁50和52之间脱离开来的连接块56。连接块56的支架77上的狭槽89安置在向上升起的板99的上边缘90上,以便接线端子91至98暴露出来,在其上可接来自电缆75的导线。连接块56的下前表面69靠在向上伸出板99的外凸元件79上,以便在前面所述的接线端子91至99上操作时有一个好的位置。
参见图6,它展示了一个连接块24的简化的接线图,该连接块24是其他连接块的典型例子。一对来自第一数字系统的尖状和环状导体连接到分别置于孔601和581里的接线端子60和58上。这些从数字系统向连接块24传输信息的导体是在上文图4中所述的OUT接线端子。接线端子66和68,称为IN接线端子,它们分别置入孔661和681,並被连接到一对从连接块24到第一数字系统传输信息的环状和尖状导体。连接块还提供了一个接线端子100(没有在图4和图5中画出),该接线端子装在孔101里並接到地电位上。一个接线端子102(也没有在图4和图5中画出)置入孔105中,並连到电压源上,在最佳实施例中为-48伏。
前面所述的在孔101中的接地接线端子100通过背板71上的印刷线路及硬板74两表面上的印刷线路连接到全电镀孔670,在该孔中设置了长的电触头630。其他类似的接线端子也可通过总线191得到地电位。
前面所述的罩在孔105中的电源接线端子102通过背板71上的印刷线路及硬板74两个表面上的印刷线路连接到全电镀孔515,在该孔中设置了长的电触头545,其他类似的接线端子也可通过总母线172得到电源。
用作连接来自设置在孔581中的数字系统环状导体的OUT接线端子58通过背板71上的印刷线路和硬板74上的印刷线路连接到全电镀孔315,在该孔中设置了短的电触头305。环状孔315也连接到全电镀孔516,在该孔中罩有经过电阻370的短的电触头。
用作安装连接来自前面所述的第一数字系统的尖状导体的OUT接线端子60的孔601通过背板71上的印刷线路和硬板74上的印刷线路连接到全电镀孔314,该孔罩有短的电触头304。全电镀孔314也连接到全电镀孔517,该孔罩有经过电阻340的短电触头547。
而且,用在IN接线端子66和68的全电镀孔661和681通过背板71上的印刷线路和硬板74上的印刷线路分别连接到全电镀孔216和217。孔216和217分别罩有短的电触头246和247。
全电镀孔400,420,440,460和480分别罩有接线端子41,43,45,47和49(如上文中图4所示),这些接线端子设置在连接块24的外壳单元的后部件76的下前表面上。这组接线端子41……49通过跨接线连接到相应的一组接线端子(如图3所示的46)上。组40的TL接线端子49与组46的相应的TL接线端子相连接。组40的尖形和环形OUT接线端子47和45连接到组46的尖形和环形IN接线端子。组40的尖状和环状IN接线端子43和41接到组46的尖状和环状OUT接线端子。就这样,实现了前面所述的两个数字电路之间的横向连接。
用于其功能下文再叙的示踪灯(TL)61的全电镀孔480通过电阻380连接到全电镀孔650,长的电触头610设置在全电镀孔650中,全电镀孔480也直接连接到全电镀孔514。长的电触头544设置在全电镀孔514中。
全电镀孔460和440装在尖状和环状OUT接线端子,这些孔460和440分别连接到全电镀孔316和317,孔316和317分别装有短的电触头306和307。电触头304和前面所述的电触头306在正常位置时是相互接触的。这样,来自前面所述的数字系统的尖状通道就在从背板71的孔601中的接线端子60到图3所示的OUT插孔31的孔314和电触头304,以及到罩有接线端子47的孔460之间形成了。
而且,在正常位置时,电解头305和307是直接相接触的。来自前面所述的数字系统的环状通道形成于从背板71上的孔581中的接线端子58到孔315和短的电触头305,以及到图3所示的OUT插孔31的孔317中短的电触头307,然后到孔440中的接线端子45之间。
当将在下文图48描述的插销插入如图61和62所示的OUT插孔31时,电触头对305,307和304,306之间的电路连通性打开了,从而接入了插销内的电路,利用这个方法可以测试出OUT线路通道。在紧急情况下,插销也可用来在某线路的OUT插孔通道到另一线路IN通道间插入临时连接的线路。
同样,由于各对电触头244,246和245,247之间的直接接触,IN接线端子66和68的环状和尖状通道分别复接连到IN接线端子41和43上,当插销插入IN插孔21以对IN通道进行测试或为在紧急情况下要临时接入线路时,这个正常电路将中断。
示踪灯(TL)61,最佳实施例中的发光二极管,有两个插在电触头610和630中的长臂。这些电触头分别装在孔650和670中。
一个插销按相同方式插在MON插孔51中以对线路进行测试。电触头544,545,546和547分别安置在孔514,515,516,和517中。但是应该注意,触头545和544应比触头547和546长。当插销如附图64中所示,插入MON插孔51中以对线路进行测试时,电源总线172中的电泳流经触头545,附图65中的插销线路,触头544,通过示踪灯61,通过电阻380,接到地电位上,从而使示踪灯61发光。
短的电触头546和547通过电阻370和340连到OUT通路的环状和尖状导体上,以便限定电流,並避免当OUT通道被检查时,OUT通道中的信息失真。
参见图7,它展示了连接块24的部件立体分解图,附图47展示了完全组装在一起的连接块24的立体图,图4中的背板71由接线端子588,608,628,板125和板121构成。柔性线路板125的表面124固定在硬板121的表面122上。硬板121为柔性板125和接线端子588,608……728提供了支撑。
接线端子588和608分别安置在孔589和609中,代表一个线路的环状和尖状OUT接线端子。孔629和649分别设置另一线路的OUT环状和尖状接线端子628和648。这两组孔,孔589,609和孔629,649交错排列,以便使柔性线路板125上的线路通路能最大限度地相隔开。相应的IN接线端子668(图7中未画出),688和708,728罩在孔669,689和709,729中,如上所述,数字系统线路端接在前述的接线端子588……728上。在最佳实施例中,十个线路有十套IN和OUT接线端子。
背板71的底部边缘8与前述图4中的支架32上的狭槽9相配。图7中有用来连接从前述的接线端子588……728中引出的线路通路的多根指状物104,106,110……149。线路板125的表面126上的布线图细节见下文图8。
如图所示,有一个硬线路板74,它有一个布线表面127和一个元件表面129。在图9中将被详细展示的表面127有多个指状物(图7中未画出)与柔性线路板125的表面126上的指状物配对。在图10中将被详细展示的硬板74的元件表面129通过多个在下文的图中被详细描绘出来的完全电镀孔与表面127上的线路相连接。
硬板74用机械方法被固定在外壳单元的后部件76上。图11至图27表明了该连接方法的具体细节,即用多个螺丝连接。图中的部件131就是这些螺丝中的一个。定位孔134把硬板74定位在后部件76上,后部件76有一个部件174从后部件上穿出,从图12和图13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硬板74的元件表面129上的孔136安置作为接地杆138组成部分的接地脚135。前述的经完全电镀的孔136通过接地脚135的印刷线路提供通向硬板74表面127上的接地总线,然后通过与柔性线路板125的表面126上的指状物104相对的指状物,通过柔性线路板125上的印刷线路到达一个接线端子(图7中未画出),与地电位相接通。
多组接线端子,部件419是其中的一个接线端子,被安置在相应的组的凹槽中,其中一组凹槽是图中穿过后部件76的409……489。凹槽409和429分别罩住环状和尖状IN接线端子。凹槽449和469分别罩住环状和尖状OUT接线端子。凹槽489罩住示踪灯(TL)接线端子。跨接线使一组接线端子与另一组的相应的接线端子相连。每一个接线端子穿过后部件76的前述凹槽之一並穿过硬板74的一个相应的完全电镀孔向外凸出。每一个接线端子通过扣锁配合被挟持在一个凹槽和相应的孔中。
在硬板74和外壳后部件76被组装之后,背板71通过许多螺丝被组装到上述组装件上,图中201就是一个这样的螺丝。柔性板125的表面126被大量垫片与硬板74的表面127分开,图中展示的部件103就是一个这样的垫片。其他的具有同样功能的垫片也可使用。
多个短的电触头,图7中展示的部件298和299是其中的两个,被外壳前部件78卡在外壳后部件76的凹槽中,凹槽294和296分别罩住触头298和299。触头298通过硬线路板74与凹槽409中的接线端子419相接触,代表IN通道的环状边。触头299和凹槽296通过硬板74和背板71与连向数字系统的IN通道的环状边相接触。在正常位置中,触头298和299之间直接接触,在两个数字系统中提供了直接的环状通路,以使相互接通。凹槽295和297罩住IN、尖状电触头,连通两个数字系统,以便相互传输。
同样,凹槽394,396和395,397罩住环状和尖状OUT接线端子(图7中未画出),代表了通过背板71,通过硬板74,通过外壳后部件76並在其后通过跨接线,从一个数字系统连到另一个数字系统IN通路。
参见图7,它展示了一个长的电触头568。电触头568被外壳前部件78卡在外壳后部件76的凹槽594中。触头568被硬板74的元件表面129上的印刷线路连到一个装在外壳后部件76的凹槽489中的接线端子上。同样,另一个长的电触头罩在外壳后部件76里紧靠凹槽594上面的凹槽595。这个接线端子通过穿过硬板74和背板71的导线与-48伏的电源相连。
与凹槽594和595紧紧相邻的是凹槽596和597,槽孔596和597罩住两个短的电触头,图中的部件569表明了一个这样的电触头。这两个电触头分别与凹槽395和394相连,代表了环状和尖状OUT通路(图6对查看这条通路有用)。
在正常的位置中,触头568和569相互不相连。仅仅在按如下文所述的插入插销以对线路通道进行测试时,才会允许电流流经图65中所示插销中的试验电路。
参见图7,它展示了一对长的电触头619和639,它们通过外壳前部件78被卡在凹槽679和659中,在最佳实施例中有10组这种接线端子。
接地杆138有三个水平构件133,137和139。水平构件133,如同其他两个构件137和139一样,有多个凹槽115,117……119。这些凹槽接受用于试验一个电路的插销上的卡销的,从而使插销在测试中不脱开。每一个水平构件也提供一条接地通道,以便线路如上文所述通过接地杆138被测试。接地杆138装在后部件76的前表面434里。外壳单元的前部件78由此置於前部件78的后表面350的上部,並因此使接地杆138固定在位。
前部件78通过多个螺丝而被固定在后部件76上。图中部件266就是一个这样的螺丝。外壳前部件78的细节如图28至图38所示。多个发光二极管61,63……67也如图所示。发光二极管67上有两个长臂伸出,发光二极管67通过外壳前部件78中的凹槽699插入,以便与触头619和639接触。
外壳前部件78有多组供试验插销插入以后与外壳后部件76中的相应组的电触头相连接的孔21……27,31……37和51……57。以孔27为例,该孔为包括在凹槽294,295,296,297中的电触头的一个插孔提供了通路,並也为水平构件137中的卡销提供了通路。
然后,通过将从外壳后部件76的下表面凸出的部件715和717分别穿入孔735和737並通过把支架32沿从后部件76的边436向后部件76的边432的方向滑动,从而使支架32安装起来。支架32的其他细节,支架卡在外壳后部件中的其他细节可参见图39至图46。
参见图8,它展示了背板71的柔性印刷线路板125,如图示所示,该柔性印刷线路板被连到作为其结构支撑件的硬板121上。如图所示有一个接受一个接线端子的孔101,该接线端子穿孔而过,並被压配合固定在其中。这个接线端子用已知技术连接到地电位上(图中未画出)。
一条印刷线路将孔101中的接线端子与指状物104相连。同样,一条印刷线路将一接线端子通过孔105与指状物106相连,提供-48伏电源。
从图中可见其余的孔以交错方式排列。孔581,601和661,681对应于从一个数字系统到背板71的OUT通道和从背板71到该数字系统的IN通道的环和尖。这些孔都在指状物110……113的终端处与之连结。在最佳实施例中,有10组接线端子和孔,对应于10条线路。
参见图9,它展示了图7中硬板74的表面127。除了定位孔134和206,用于将硬板74固定到外壳后部件76上的孔130和132,以及用于将背板71固定到硬板74上的孔204和208外,其余的通过硬板74的孔都已用一种有利于导电的材料完全电镀过。
孔136接受图7中所示的接地杆138上的接地脚135,並被连接到接地总线191上,而接地总线又被连接到指状物190上,指状物190与背板71的柔性板125的指状物104相连。孔770,771,772……779都被连接在接地总线191上。
参见图7,图8,图9和图10。其展示了硬板74的元件侧129。孔780,781,782……789分别通过印刷线路与孔750,751,752……759相连。这样当发光二极管67被插入外壳前部件78的凹槽699中,发光二极管的臂就将与电触头619和639相连。这两个电触头619和639分别通过外壳后部件76中的凹槽659和679,以及通过硬板74中的孔759和779凸出。孔779连到地电位上,孔759通过孔789连到外壳后部件76的凹槽489中的示踪灯(TL)接线端子上。
尤其是将图9和图10结合起来看,电阻389的一端接于孔789,而其另一端接于孔799。同样,多个电阻380,381,382……都是接于孔780和790,781和791,782和792……。印刷线路将孔799,798,797……790与孔590,580,570……510相连。孔510,520,530……590分别与示踪灯(TL)孔880,881,882相连,以便接受並让在每一个孔中被扣锁配合卡住一个接线端子,例如图7中的部件419。孔510,520,530各有一个长的电触头,图7中的部件568就是其中的一例。
参见图9和图10,孔511,521,531……591由总线172相互连接。孔511通过印刷线路193与指状物192相连。指状物192与指状物106相连以提供一48伏的电源。511,521,531……591各孔与相应的凹槽515,525,535……595对齐,以便接受並保持一个长的电触头,例如图7中的部件568就是一个这样的长电触头。
孔513,523,533……593通过印刷线路分别与孔900,901,902……909相连。电阻340,341,342……349分别连接在孔900,901,902……909和孔910,911,912,……919之间。孔910,911,912,……919通过印刷线路连接到与图7中的外壳前部件76的凹槽314,324,334……394对齐的孔310,320,330……390,以便接受並在孔内保持短的电触头。图7中的部件298就是一个这样的短的电触头。孔910,911,912,……919也通过印刷线路与指状物152,156,160……188相连,指状物152与背板71的柔性板125上的指状物112相连,並与OUT通道的尖状导体相连。这样,这组指状物就代表了OUT通道的针尖。孔513,523,533……593与图7中外壳后部件76中的较大凹槽518,528,538……598里的凹槽517,527,537……597对齐。这些凹槽517……597和孔513……593接受並保持短的电触头,图7中的部件569就是一个这样的短电触头。
参见图9和图10,孔512,522,532……592通过印刷线路分别与孔930,931,932……939相连。电阻370,371,372……379分别连接在孔930……939和孔920,921,922……929之间。孔920……929连接到与外壳后部件76中的凹槽315,325,335……395对齐的孔311,321,331……391上,以便接受並在其中保持多个短的电触头,图7中的部件298就是一组这样的短触头。
孔512,522,532……592与外壳后部件76的凹槽518,528,538……598中的凹槽516,526,536……596对齐,以接受並在其中保持短的电触头,图7中的部件569就是一个这样的短触头。
孔920,921,922……929也与指状物153,157,161……189相连。指状物189与图7中硬板71上的指状物149相通,並从而构成OUT通道的环状边。
参见图9,它展示了多个孔313,323,333……393。它们通过印刷线路分别连到孔840,841,842……849上。孔313,323,333……393与凹槽317,327,337……397对齐,以便接受並在其中保持短的电触头。图7中的部件299就是一个这样的短电触头。
孔840,841,842……849与外壳后部件76的凹槽440,441,442……449分别对齐,以便接受並在其中保持一个接线端子,图7中的部件419就是一个这样的接线端子。该接线端子代表OUT通道的环状导体。
参见图9,它展示了多个孔312,322,332……392,它们分别与孔860,861,862……869相连。孔860,861,862……869分别与凹槽460,461,462……469对齐,以便接受並在其中保持一个接线端子,图7中的部件419就是一个这样的接线端子。这些接线端子与OUT通道的尖状导体对应。孔312,322,332……392与多个凹槽316,326,336……396对齐,以便接受並在其中保持多个短的电触头,图7中的部件299就是这样的一个短的电触头。
在正常位置时,凹槽315和317里的触头相互直接接触如图6所示,从而将终止于背板71上的数字电路的OUT通道的环状边连到图7中后部件76的凹槽440里的一个接线端子上。一根跨接线将凹槽440里的接线端子连到另一个外壳后部件(图中未画出)里的IN通道的一个环状接线端子上。
同样,在正常的位置时,凹槽314和316里的触头相互直接接触如图6所示,从而将终止于背板71的从一个数字电路来的OUT通道的尖状边连到图7中后部件76的凹槽460中的一个接线端子上。一根跨接线将凹槽460中的接线端子与另一个外壳后部件的一个IN通道的一个尖状接线端子相连。这样,外壳后部件76中的凹槽440和460就提供了一条通向OUT通道的通路。
参见图9和图10,还可以看出,多个孔800,801……809通过印刷线路和多个孔210,220,230,……290相连。孔800……809与多个凹槽400,401,402……409对齐,以便接受並通过固定在其中的卡销配合保持住接线端子,图7中的部件419就是一个这样的接线端子。这代表IN通道的环状边。
孔210,220,230……290与通过外壳后部件76的多个凹槽214,224,234……294对齐,以便接受並在其中保持短的电触头,图7中的部件298就是一个这样的短的电触头。
孔211,221,231……291与外壳后部件76的凹槽215,225,235……295对齐,以便接受並在其中保持短的电触头,图7中的部件298就是一个这样的短的电触头。孔211……291通过印刷线路与孔820,821,822……829相连。孔820……829与外壳后部件76中的凹槽420……429对齐,以便接受並通过固定在其中的卡销配合保持多个接线端子,图7中的部件419就是这样的一个接线端子。这个接线端子与IN通道的尖状导体相对应。
参见图9和图10,它展示了多个孔212,222,232……292,这些孔与通过外壳后部件76的凹槽216,226,236……296对齐,以便接受並在其中保持短的电触头,图7中的部件299就是一个这样的短的电触头。孔212……292通过硬板74的表面127上的印刷线路与指状物150,154,158……183相连,以指状物150为例,它与图8中背板71的指状物110相通,並于IN通道的环状边相连。
孔213,223,233……293通过印刷线路与多个指状物151……183相连。例如指状物151与图7中背板71的指状物111相通,並与IN通道的尖状边相通。孔213……293与外壳后部件76里的多个凹槽217,227,237……297对齐,以便接受並在其中保持短的电触头,图7中的部件299就是一个这样的短的电触头。
在正常位置时,电触头,例如图6中被罩在凹槽214和216中的部件244和246,是相互直接接触的,从而将来自凹槽400中的接线端子的IN通道上的环状边延伸到背板71上,並进而延伸到数字系统上。同样,在正常的位置时,凹槽215和217中的电触头相互直接接触和配合,以便把来自凹槽420中的接线端子的IN通道上的尖状边延伸到底板71上,並进而延伸到数字系统上。
参照图11,这是展示在前面图7中已示出的表面434的外壳后部分76的正视图。从图16直至图27表示外壳后部分76各个局部的细节,它们对研究本发明的实施例是有助的。在图11上示出许多对的凹槽;650及670,651及671,652及672……659及679,每个凹槽用于在其中接受及保持一个长的电触头。每对电触头,例为图7中的元件619及639彼此面对着但並不相互接触,因为它们相应的凹槽659及679是这样布置的,它一个在另一个下面偏离。因此,就有两排凹槽:650,651,652……659及670,671,672……679。这些凹槽中少数几个凹槽横截面的平面图表示在图16上。居于这样一对凹槽中的一对长的电触头用于接受一个发光二极管。
再回到图11上,其上还示出多组凹槽:514,515,以及在518范围内的516和517,594,595及在598范围内的596和597。凹槽514及515中的一个布置在另一个的下面。相似地,凹槽516及517亦为一个布置在另一个的下面,但后两个位于一个大凹槽518中。此外,凹槽514,524,534……594在一条轴线上,同样地,凹槽515,525,535……595也是同轴线的。凹槽514及515中嵌入长的电触头,这些电触头通常不与任何另外的电触头接触。可是当一个插销插入插孔时,使电通路闭合並有电流流经这些凹槽514及515中的电触头致使相应的发光二极管发光。凹槽516及518中嵌入短的电触头,例如是图7中的触头569,它们复接到输出(OUT)通路侧的环形及尖形导体上如图6所示。一组这样的凹槽,例如514,515,516及517与它们内部的电触头一起被称为监测器(MON)插孔。
参照图17,这是一个这些凹槽中几个凹槽横截面的平面图。由该图可见:在其正面图中处于大凹槽518中的凹槽517穿透了该外壳后部分76的全部厚度。但是大凹槽只是延伸进部分的厚度中。这大凹槽中置入从外壳前部分78突出的指状凸块,如后面图31中所示的元件760及810,它们在组装状态时便将电触头牢固地固定到其位置上,並且也用于固定外壳的前部分78及后部分76。
参照图20,它是在大凹槽518中的凹槽516及517的截面侧视图的细节。
凹槽595及594的侧视截面图描绘在图24上。
孔280……284用来置入螺钉,其中的一个螺钉描绘在图7上,如266所示,用于固定外壳前部分78到外壳后部分76去。
再参照图11,还有多组的凹槽314,315,316及317……394,395,396及397,用于嵌入构成输出(OUT)插孔的短的电触头。凹槽组314及316,324及326,334及336……394及396是共轴线的,同样地,凹槽组315及317,325及327,335及337……395及397也是共轴线的。而且凹槽315及314中的一个系位于另一个的上面。凹槽314及315内安置及保持短的电触头,譬如图7中的元件288,它们与输出(OUT)通路侧尖形及环形导体各自对应。在通常状态,在凹槽314及315中的电触头与凹槽316及317中的电触头直接接触。用此方法,使输出(OUT)通路的尖形及环形导体借助于在后文中述及的硬板74上的导线复接到凹槽460及440中输出(OUT)接线端子上。
图18表示通过凹槽314,316,324及326的截面的平面正视图。图21表示通过凹槽316及317的截面的侧视图。
参照图11,其上可见描绘了多组凹槽:214,215,216及217……294,295,296及297,它们用于构成输入(IN)插孔。凹槽214及216,224及226,234及236……294及296是共轴线的。相似地,凹槽215及217,225及227,235及237……295及297也是共轴线的。而且凹槽215及214中一个位于另一个的上面。这些凹槽中置放及保持短的电触头,其中的一个电触头如图7中的元件288所示。如图6中所示,凹槽216及217与插入(IN)通路侧的环形及尖形导体相连接。凹槽214及215中具有的电触头在通常状态下是与凹槽216及217中的对应电触头各自直接连接的。利用该法输入(IN)通路的环状及尖状导体分别地复接到凹槽400及420中的输入(IN)接线端子上。图22表示凹槽216及217的截面侧视图。
再参照图11,其上还有五排凹槽组,每一个凹槽中嵌入一个接线端子,如图7上所示的元件419利用扣锁配合将其保持在凹槽中。每个凹槽通过上述的硬板74复接到外壳后部分76的上部分中的相应的一个凹槽上。第一排凹槽包括凹槽480……489用于嵌入示踪灯(TL)的接线端子。以下的两排凹槽460……469及440……449中嵌入输出通路的环状及尖状边。最低排的凹槽420……429及400至409中嵌入输入通路中的环形及尖形边。凹槽480截面的侧视图描绘在图23上。凹槽441的截面的平面图描绘在图19上。
图26表示外壳后部分76的上半部分凹槽的细节,这些凹槽构成了插孔。
简短地参照一下图7,它表示由外壳后部分76的底部凸起的两个部件715及717。这两个部件被一个中间肋条716相互连接起来。这个细节从图15上看得更清楚,它是外壳后部件76底平面图。再同时参照图7,图11及图15,在外壳后部件76的底面上有一个小锁爪730,它在朝着凸起部件715这边有个倾斜面。当支架32装配到凸起部件715及717上並且推向斜块730时,该倾斜面促使锁爪731向下。支架由一种合成材料制成具有弹性,它能屈服于这个和缓的力直至支架32上的锁爪731进到紧紧位于斜块730的下方为止,这时锁爪731向上弹並扣锁到其位置中。于是斜块730及锁爪731起作将支座与外壳后部件76扣锁的作用及保证防止偶然的松脱。
参照图12及7,它们表示外壳后部件76顶部的平面图,凸起的部件174用于将外壳后部件76与硬板74以该部件与硬板74上的凹槽相互配合进行定位。部件170及172与硬板74上的相应孔130及132定位配合,並由此提供了将外壳后部件与硬板固定在一起的一种方法。在外壳后部件76上的部件176中的孔与硬板74上的孔136配合在一起用于置入接地杆138上的接地脚135。还有两个部件141及140,它们具有各自的斜面143及142。在连接块24固定到框架中时,部件141及140的上表面与图7中锁舌36上平板362上二个部件363和361的上表面实际上与图4中横向梁38的下边缘87是直接接触的。
图13及14是外壳后部件76的侧视图及后视图。这些图有助于研究后文将描述的外壳部件76的细节部分。
参照图28,29,30及31,它们分别是外壳前部件78的正视图,顶视图,侧视图及后视图。图上示出一排凹槽690……699,每一个凹槽中用来置入及保持一个发光二极管,其中的一个发光二极管在图7上以元件67来表示。凹槽690的细节描绘在图38的前视图及图36的截面图上。凹槽690这样地设置,即它使得一个发光二极管的延伸臂与外壳后部件76的相应凹槽中的一个触头相接触。例如,凹槽690与凹槽组650及670对准放置。
有许多凹槽51……57用来为MON插孔提供入口。例如凹槽51与凹槽组514,515,516及517对准布置。紧挨着凹槽51……57中的每一个设置了一组分两排布置的凸起的部件:760……769以及810……819。在后表面352上面挨着凹槽51设置了突起部件760及810。如前面所述的,这两个部件是与外壳后部分76的凹槽516及517保持牢固接触的。凹槽缝55及57的细节用截面图表示在图33上。
外壳前部分78上的孔270……276用来与外壳后部分76上的孔280……286对准布置並借助于一些螺钉在这些孔中将这两部分固定在一起,其中的一个螺钉以元件266表示在图7中。
还有一排凹槽31……37用来为一些输出插孔提供入口。例如,凹槽31是为图7中的凹槽组314,315,316及317中的触头提供入口。
一些凹槽21……27是用于为输入插孔提供入口的。例如,凹槽21与图7中外壳后部分76的凹槽214,215,216及217相对应。凹槽25及27的截面平面图描绘在图34上。
参照图29直至图32,锁舌36具有一个向前方倾斜的部分360,它用于使组装好的连接块24在插入框架10时越过图4上的横梁38进入其位置的导向。如上所述,还有两个端部件361及363,其中每一个都是一个隆起的台阶並有实际上平的上表面,该两个端部件与图12中的部件141及140互相配合用以使组装后的连接块24保持在依靠于图4上的横梁38的底边缘87的位置上。
这两个隆起台阶361及363之间的空间可以供插入一个螺丝刀或相似工具时使用,这些工具用来压锁舌36並将它与图4的横梁之间的扣合解除,致使连接块24能从框架10中取出。锁舌36上的斜面360借助于一个弹性的板或颈件362连接到外壳前部分78上。
参照图37,这是一列凹槽21,31及51及发光二极管用凹槽690从外壳前部分78的后表面352视到的细节图。图35表示凹槽51的截面侧视图的细节。
参照图39,41及42,它们分别是支架32的顶面,底面及正面视图。图45及46是它的左及右视图。图43及44表示截面的细节,而图40表示另外放大了的细节图。共同地参照这些附图展示出一个具有若干个指状物710,711,712……719的、向前方伸出的扇形板83。环绕在接线端子上的跨接导线,如图7中的419,塞在指状物710……719中的任何两个之间的缝中。
相似的向后伸出的扇形板733设有若干个指状物740,741,742……749。它们用来固定环绕在图4中背板71的接线端子上的电缆芯线。沿着支架32的上表面靠近向后伸出扇形板733处是一个纵向槽9。槽9中置入背板71的端部8,这在图4中可看得更清楚些。
沿支架32的上表面向前伸出的部分83上也有一个纵向槽81,如图5所示,该槽用于把来自及引向数字系统的导线接到向外突出在连接块56之外的接线端子91……98上时,使连接块56靠在向上伸出的板99的上边缘90上,而板99是与横梁50相连接的。
沿着支架32的底面是另一个纵向槽39。如图4及5所示,它被紧固在框架上时槽39中置入一个横梁的上缘,例如置入图4中的横梁34。
沿着支架32的一部分也设置了一个纵向槽739,槽中设有较大的孔735及737,它们穿透该支架。孔735及737中置入图7中外壳后部件76的凸起部件715及717,而该纵向槽中则置入外壳后部件76的肋条716。前面所述的槽731中置入伸出于外壳后部件76底面的部件730。
在支架32上表面与设有槽731端相对的另一端上沿槽739的两侧上设置了两个隆起物736及738。这些隆起物从支架的端部的上表面的上方向着支架32的一端形成锥度。这些隆起物736及738所起的作用是使支架32压在图15的凸起部件715及717上。
参照图48及49,这是一个插销940。插销940具有一个印刷电路板942,它被用若干个铆钉951……957固定在壳体944的两半部分的中间。一个保持弹簧948与前述图7中的接地部件133,137,139相互配合使插销940保持在插孔中。该保持弹簧948也用来使跨接电缆950的屏蔽层经过接线端967与连接块24的地电位相联接。跨接电缆950也就被固定在壳体944的两半之间並保持在区域985内。跨接电缆950具有尖状及环状导体各自与接线端968及969相连接。尖状及环状导体的接线端968及969通过在印刷电路板942上的印刷导线与接触区域964及961分别连接。当插销940插在下面这些插孔中时,这些接触区域与图7或图47中的监测(MON)插孔,IN插孔或OUT插孔上的电触头相接触。
参照图50,它表示图48上的印刷电路板942的侧面941。触头区域961及964位于靠近插销942的端部945处。孔951,952及953能使铆钉或类似物穿过,使得印刷电路板942固定在壳体944两个部分的中间。还有三个接线端968,969及967用于使跨接电缆950中的尖形及环形导体和屏蔽层各自与接触区域964及961和保持弹簧948(示在图48上)相连接。
参照图51,它表示印刷电路板942的侧面943。其上有接线端965及966,它们並不在这一侧使用。连接到图48上的保持弹簧948的接线端967还和定时电路989连接,该电路细节描绘于后面的图65上。在图51上接近端部945处的两个触头区962与963与电路989相连接。这些触头区域与两个长的电触头相接触,例如与图6中的元件544及545相接触。一个这样的触头在图7中用元件568表示。这些长触头与监测插孔是相联的。而且,这些触头並非正好处在触头区域964及961的反面。相反地,触头区域962及963在侧面943上距离端部945比触头区域964及961距该端部还要远些。这是必要的,因为当插销940插入一个监测插孔时,两个长的电触头,例如图6中元件544及545与触头区域962及963相接触,而两个短的触头546及547与触头区域964及961相接触。在正常位置时,长触头544及546彼此並不接触。
在表面943上的触头区域962及963及在表面941上的触头区域961及964制作得耐久使用並具备多次重复地对图7的插孔插入及拔出的能力。这种耐久性是这样实现的,即使得由电触头施加在这些接触区域上的压力足够的低,由此减少这些触头区域镀层的磨损。电触头是利用图7上接地总母排138中卡销的支承来达到减少压力的。
当插销940插入一个监测插孔时,譬如插入图7中的51时,图6中长电触头545与触头区域962相接触用于向电路989提供电压。长电触头544与触头区域963接触以提供由电路989经过电阻380到达踪灯61,使它点燃再到TL接线端子49的返回通路。一个跨接电缆将TL接线端子49与另一个图中未示出的TL接线端子相连接。因此当示踪灯61点亮时,那个对应的示踪灯也就点亮。最初这些示踪灯将闪烁大约一分钟,以允许技术人员找到这两个连接端能有足够的时间。这个功能是由电路989达到的,在下文中将参照图65详细对它加以说明。
参照图52,它是插销940的一个侧视图,半壳体944上的向前伸出的部分946及半壳体947上向前伸出的部分949起着两个作用:它们用于固定印刷电路板942的前端及为图48中的保持弹簧948的端部970设置底座。
半壳体944的各个不同视图分别表示在以下图中:图53(正视图);图54(左视图);图55(右视图);图56(顶视图);其不同的截面细节图为57,58及59。图中所示向前伸出部分946上设有的一个孔951是用来放置铆钉或类似物的。拐角971用于安置保持弹簧948的端部970并用以吸收保持弹簧传来的压缩及扩张的力。保持弹簧948另一端947靠着另一拐角975。图中的孔952……957是用于置入另外的铆钉或类似物用的。凹腔978是为了印刷电路板942的表面941或943上的元件安装所设置的空间。半壳体944中的区域985上具有若干个脊状部分981,982,983……984用来箍紧图48上的电缆950,并阻止它在接线端967,968及969上的接头移动。另一个改型的实施例设有一个金属带(图中未示出)围着试验电缆950并保持在区域985中。
参照图60,它是一个具有若干包括一对短电触头305及308在内的OUT插孔的、图47中连接块24的部分截面的平面图。在正常位置,触头305及307互相接触,将OUT通路的环形导体从背板71延伸到接线端子45上,如图6所示。紧挨在触头305及307下面的是一对触头304及306,在图60中未示出。这些触头304及306将OUT通路的尖形导体从背板71延伸到接线端子47上,同样如图6所示。
当插销940插入在OUT插孔31中时,沿着印刷电路板的前面部分946就插在电触头对305,307及304,306的中间,如图61所示。触头304及305与印刷电路板942上的接触区域964及961相接触,就使环形与尖形的通路导体与接线端子45及47断开,但是使环形与尖形的通路导体通过电缆950的环形与尖形导体延伸到另一个插口中,在该插口中插入了与跨接电缆950的环形与尖形导体延伸到另一个插口中,在该插口中插入了与跨接电缆950的另一端相连接的另一个插销。
参照图62,它是图61中部分截面的侧视图。由图可见在表面943上的触头区域962及963,它们没有与短触头306及307相接触。而在另一侧941上的触头304及305与触头区域964及961相接触。图60,61及62也同样表示输入通路的视图。输出插孔是与输入插孔相似的。
参照图63,它表示监测插孔位置51截面的平面图。该插孔包括长电触头545及短电触头547。这些触头545及547各自嵌入于外壳后部分76的凹槽515及517中并用扣锁配合保持在槽内。经过外壳前部分78中的孔51作为触头545以及547的入口。连接块24的等比例分解图及组装图表示在图7及图47上。触头545及547彼此不相接触。紧挨在这两个触头545及547下面的分别是相似的长的与短的触头544及546,它们未示在图63上。
参照图48,49,50,51及64,图中表示插销940插在电触头545及547中间。长的触头545与触头区域962接触而短的触头547与触头区域964相接触。相似地,在图6中的长的触头544及短触头546分别与触头区域963及961相接触。由一个电压源发出的电流进入图6上的背板71并流经长触头545,流经触头区域962,流经电路989,流经触头区域963,流经长触头544,流经TL接线端子49,流经跨接电缆到达与跨接电缆连接的另一个接线端(未在图中示出)。保持弹簧948与图7中接地件133中的凹槽相配合,该接地件经过接地杆138连接到总母线191上并经背板71到达地。
参照图65,它表示电路989。当插销940插入图64中MON插孔位置51时,则将电源加到集成电路998上并使得其中的定时器986及987开始工作。集成电路998在一个单片电路中包括二个定时器986及987,且它是商品化的产品,如Exar公司生产及定型为通用型号556定时器。也可用二个分离的定时器,通用型号为555的定时器替代使用。其中的一个定时器987工作在非稳定状态并使发光二极管61……67闪烁。另一定时器986工作在单稳态使闪烁在预定时间间隔后停止,而发光二极管61……67仍保持接通。
电阻991及电容996共同决定发光二极管61……67闪烁的速率。电阻992决定闪烁周期中的导通比。电阻993及电容994共同决定闪烁停止前的时间间隔。电阻995用于将供电电压从-48伏降到-5伏左右。
电容990用于在电源合上时产生一个负电压加到触发输入端,即定时器986的第8腿上,由此开始定时。在闪烁时间间隔结束时,定时器986的腿9的输出由高态变为低态。这样就使二极管988正向偏置并使定时器987的触发输入端腿6保持在低态并停止闪烁。
在闪烁期间腿5的输出实际上为2赫芝的方波并将其通过限流电阻999供给NPN晶体三极管997的基极电流。晶体三极管997供电给若干个示踪灯;发光二极管61,63……67。
在闪烁期间结束时,腿5的输出保持在高电位状态,并使发光二极管61……67保持接通。由电容996及电阻991整定的周期大约为每秒钟闪二次。
电阻993及电容994用来整定总闪烁时间,在最佳实施例中大约为一分钟,在这个时间内发光二极管就闪烁。电阻991及电容996用于决定发光二极管61……67形成闪烁的速率。利用这二种分离的电路,闪烁时间及闪烁速率能够独自地整定。

Claims (19)

1、为建立在第一及第二数字系统之间的电路提供安装位置的装置,所述装置安装在具有若干水平横梁的框架中,并且有前、后、顶及表面,该装置包括:
在所述装置所述后表面上的若干个第一接线端子,它们用于连接来自所述第一及第二数字系统的导体,
在所述装置所述前表面上的若干个第二接线端子,所述若干个第一及第二接线端子通过上述装置的电通路相互连接起来,及
在所述装置上的若干个插孔,它们包括:
一个支架,它设有顶部及底部表面,该支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装置的底部表面上,该支架包括在其底部表面上的一个纵向槽,以使得与上述框架中的所述横梁中的第一个的上表面相配合,
在所述装置上表面上的一个锁舌,该锁舌是弹性的并用于与所述横梁中的第二个在下表面处作可拆卸的配合,以使得将所述装置牢固地保持在上述第一及第二横梁之间的所述框架之中,及
所述电通路包括在上述装置中若干个电路板上印刷的若干个电导线。
2、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中所述支架还包括向前及向后伸出的部分,该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扇状板,该扇状板的上表面分别包括第一及第二纵向槽,它们基本上与上述支架的上述底面上的所述纵向槽平行,该第一纵向槽用于与一个板上基本水平的上边缘相配合,该板是基本上与所述第一横梁平行的并且构成为一个槽的基本上水平的构件连接到该横梁上,在该槽内安置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相互连接的跨接导线,
所述向前伸出的扇形板用于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的若干个所述的跨接导线,所述向后伸出的扇形板用于固定将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一数字系统及与所述第二数字系统连接的若干个导体。
3、权利要求2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个用于安置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背板,及,
一个外壳单元,用于安置所述第二接线端子及设置所述插孔。
4、权利要求3的装置,其中所述的背板包括一个柔性板,它与一个硬板相结合用来支承所述第一接线端子,所述柔性板包括若干个印刷在其上并且与上述第一接线端子相连接的导线通路,以及所述柔性板还包括若干个第一指状接线端,它用于所述导线通路并且位于所述柔性板围成的上部。
5、权利要求4的装置,其中所述外壳单元包括:
(1)具有印刷导线面与元件面的硬的线路板,所述印刷导线面具有若干个第二指状接线端用于连接所述线路板上的印刷导线、使得所述第二指状接线端与所述的若干个第一指状接线端形成接触,所述硬线路板的所述导线面与所述柔性板利用若干个绝缘垫隔离起来,
(2)若干个电触头,
(3)所述外壳单元的一个后部分,该后部分具有前及后表面并具有若干个凹槽,这些凹槽用于在其中置入及保持所述电导体及在所述前表面上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硬线路板用来固定在所述后部分的所述后表面上,
(4)一个接地单元,用于固定在所述前部分的所述后表面上,及
(5)所述外壳单元的一个前部分,该前部分具有前及后表面,所述前部分用于固定到所述接地单元上,并且所述电触头固定在所述后部分的所述前表面上,
所述电触头束缚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后部分及前部分中间,因此便于所述触头自动装配在所述外壳中。
6、权利要求5的装置,在其中所述外壳单元的所述前部分还包括第一排若干个凹槽,每个凹槽中置入一个发光二极管,所述二极管与一对所述触头形成接触。
7、权利要求6的装置,在其中所述前部分的所述前表面包括第二,第三及第四排凹槽,所述凹槽中的每一个用于和一组所述触头相配合以形成一个插孔。
8、权利要求7的装置,其中所述的与第二排凹槽相对应的一组触头,包括一对长电触头及一对短电触头,所述长触头对中一个触头对准放置在另一个的上面,所述短触头对中一个触头对准放置在另一个的上面,并且一个短触头接近一个长触头,所述长触头及所述短触头彼此间并不接触,所述第二排插孔构成若干个监测插孔。
9、权利要求7中的装置,其中在第三及第四排中的每一组触头包括两对短电触头,这每对触头中一个触头放置在另一个的上面并彼此接近使得在通常位置每对触头中的每个触头彼此接触。
10、权利要求7中的装置,其中所述锁舌是弹性的并具有基本上水平的一个上表面,所述锁舌伸出部分形似从一个所述前部分的所述上表面上伸出的臂,所述锁舌的所述上表面基本上与水平表面垂直的伸出一个预定的高度然后朝着所述锁的自由端倾斜,所述倾斜面用于当所述装置置入所述框架时,便于所述的锁屈服于所述第二横梁的下表面。
11、一个改进的插销与插孔,所述插孔包括若干个电触头及若干个示踪灯,其中改进了的插销包括:
一个壳体的第一及第二半部分,
夹在所述壳体第一及第二半部分中间的一个印刷电路板,所述印刷电路板具有第一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及第二触头区,用以使与所述插孔中的电触头接触,
一个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的保持弹簧,用于使所述插销能可取出地保持在所述插孔中,及
一个工作电缆,具有尖状及环状导体及一个接地屏蔽层所述尖状及环状导体与所述印刷电路板的第一表面上的所述第一及第二触头区形成电接触,而所述保持弹簧与该工作电缆的所述屏蔽层形成电接触。
12、权利要求11中的插销及插孔,其中所述插销适用于对所述插孔的重复插接。
13、权利要求12的插销,其中所述的印刷电路板的所述第二表面包括第三及第四触头区域用于与所述插孔中的所述电触头形成电接触,所述的第三及第四触头区域比所述第一及第二触头区域离所述插销的前边缘要远一些。
14、权利要求13中的插销,其中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半部分具有第一及第二端,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一及第二半部分的所述第一端部分地包围住所述印刷电路板,形成一个单T字状横截面,所述单T字状横截面使得其插入所述插孔时所述插销能够正确地定位。
15、权利要求13中的插销,其中所述印刷电路板的所述第二表面包括一个用于驱动所述的示踪灯的电路,该电路包括第五,第六及第七接线端子,所述第五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三触头区域连接,所述第六接线端子与所述第四触头区域连接,而所述第七接线端子与所述保持弹簧连接,所述第三触头区域与所述的一个示踪灯连接,所述第四触头经由所述插孔与一个电压源相连接。
16、权利要求15中的插销,其中所述电路包括:
引起所述示踪灯在预定周期中闪烁的电路装置,
决定所述示踪灯闪烁速率的电路装置,
决定所述周期的电路装置,
使在所述插销从所述插孔中拔出前示踪灯在所述周期之后保持发光的电路装置。
17、权利要求15中的插销,其中所述电路包括第一,第二及第三接线端子,所述电路还包括:
一个包括第一及第二定时器的集成电路,
一个连接在第一接线端子及第一定时器之间的第一电容器,用于引起所述定时器开始工作,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一个电压源相连接。
一个第一电阻具有第一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相连接,而第二端与第二电阻的一个端、第三电阻的一个端、所述第一定时器及第二定时器相连接,所述第二及第三电阻的另外一端分别和第二及第一定时器相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用于降低所述电源的电压值使适于第一及第二定时器的工作,所述第二电阻用于控制闪烁周期中开通时间与关断时间的比例,连接在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及所述第一定时器之间的第二电容器与第三电阻共同决定所述示踪灯闪烁的周期,
第四电阻与所述定时器及所述第一接线端子间的第三电容器串联,在所述第四电阻与所述电容器间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二定时器相连接,所述第四电阻及所述第三电容器用于决定所述的示踪灯的闪烁速率,
一个NPN晶体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五电阻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定时器相连接,所述NPN晶体二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相连接,而所述NPN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接线端子相接,所述NPN晶体三极管用来驱动若干个所述示踪灯。
18、权利要求13中的插孔,其中的改进包括:
第一,第一,第三及第四电触头,
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个凹槽用于分别置入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电触头,所述第一及第二触头在通常位置彼此互相接触,所述第三及第四触头在通常位置彼此互相接触,当所述插销插入所述第一及第二触头之间及所述第三及第四触头之间时所述的通常位置即告终止,所述第一及第三触头与所述插销上的所述第一及第二触头区域形成接触。
19、权利要求13中的插孔,其中的改进包括:
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电触头,
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凹槽用于分别置入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电触头,所述第三及第四电触头比所述第一及第二电触头长一些,所述第一及第二电触头是其中一个在另一个的上面对齐布置的,所述第三及第四电触头也是其中一个在另一个的上面对齐布置的。
CN86105106.8A 1985-07-15 1986-07-14 数字系统横向连接框架连接块 Expired CN10035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75517185A 1985-07-15 1985-07-15
US06/755,152 US4618194A (en) 1985-07-15 1985-07-15 Connecting block for digital system cross-connect frame
US755,152 1985-07-15
US755,171 1985-07-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86105106A true CN86105106A (zh) 1987-05-13
CN1003550B CN1003550B (zh) 1989-03-08

Family

ID=27116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86105106.8A Expired CN1003550B (zh) 1985-07-15 1986-07-14 数字系统横向连接框架连接块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2) EP0209822B1 (zh)
JP (2) JPH0681337B2 (zh)
KR (1) KR950008645B1 (zh)
CN (1) CN1003550B (zh)
CA (1) CA1263970A (zh)
DE (1) DE3689092T2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904C (zh) * 1996-05-21 2001-1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插件板的连接方法及其结构
CN107409475A (zh) * 2015-03-12 2017-11-28 通用电气航空系统有限公司 电力分配支架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88865A (en) * 1986-04-02 1987-08-25 Teradyne, Inc. Circuit device for connection to contacts in a row
US4815104A (en) * 1988-01-11 1989-03-21 Telect, Inc. Digital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cross-connect module
DE3836668C1 (zh) * 1988-10-25 1990-03-08 Krone Ag, 1000 Berlin, De
DE4423339C1 (de) * 1994-06-20 1995-09-21 Krone Ag Verteilereinrichtung, insbesondere für den Hauptverteiler von Fernsprech- und Datenleitungen
GB2299459B (en) * 1995-03-29 1998-09-30 Northern Telecom Ltd Equipment practice
FR2747877B1 (fr) * 1996-04-17 1998-06-05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 Panneau de connexion a plusieurs rangees de prises
US20050265013A1 (en) * 2004-06-01 2005-12-01 Keith Scott M Modular communications shelf system and methods for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341974A1 (fr) * 1976-02-18 1977-09-16 Causse Raoul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de lignes basse tension, notamment pour reseau telephonique
US4179170A (en) * 1978-03-13 1979-12-18 Cook Electric Company Connector assembly for telephone distribution equipment
FR2431230A1 (fr) * 1978-07-13 1980-02-08 Carpano & Pons Repartiteur
DE2901678B1 (de) * 1979-01-17 1980-04-17 Siemens Ag Verteiler fuer kleine Fernsprechvermittlungsanlagen
US4288140A (en) * 1979-12-20 1981-09-08 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Incorporated Printed wiring board interconnection apparatu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904C (zh) * 1996-05-21 2001-1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插件板的连接方法及其结构
CN107409475A (zh) * 2015-03-12 2017-11-28 通用电气航空系统有限公司 电力分配支架组件
CN107409475B (zh) * 2015-03-12 2020-05-12 通用电气航空系统有限公司 电力分配支架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500299B2 (ja) 1996-05-29
CN1003550B (zh) 1989-03-08
KR870001685A (ko) 1987-03-17
DE3689092T2 (de) 1994-04-28
JPS6224790A (ja) 1987-02-02
JPH0681337B2 (ja) 1994-10-12
JPH07143528A (ja) 1995-06-02
EP0518390A2 (en) 1992-12-16
EP0209822A3 (en) 1989-12-20
DE3689092D1 (de) 1993-11-04
EP0209822A2 (en) 1987-01-28
KR950008645B1 (ko) 1995-08-03
EP0209822B1 (en) 1993-09-29
CA1263970A (en) 1989-12-19
EP0518390A3 (en) 1993-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92601C (zh) 插座组件
EP2333407B1 (en) LED Lighting assemblies
CN1315233C (zh) 具有挠曲能力的高密度连接器组件
CN1127783C (zh) 具有接地增强和串扰减少能力的高密度电气互联系统
US4650933A (en) Jack and test plug
EP1965123A1 (en) Lighting apparatus cable and light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10941930B2 (en) Radially symmetric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96119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use with printed circuit boards
US4618194A (en) Connecting block for digital system cross-connect frame
CN86105106A (zh) 数字系统横向连接框架连接块
CN104993310B (zh) 一种接线端子分路连接器
CN1152389A (zh) 自动mfd装置
CN1656650A (zh) 安全模块配电系统
CN1183657A (zh) 电连接盒
JP4767459B2 (ja) アレスタ装置
KR101084979B1 (ko) 발광사인물용 엘이디모듈
CN206708823U (zh) 光源单元和照明器具
DE102013214236A1 (de) Leuchtvorrichtung mit Halbleiterlichtquelle und Treiberplatine
CN110440153A (zh) 一种带接插件的光电模组
CN103635742B (zh) 用于紧固和接触照明用具和/或照明模块的装置以及灯具
CN108302744B (zh) 用于换热设备的电器结构及空调器
US20200381602A1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and surface-emitting light source
CN201212661Y (zh) 一种恒流型led灯分线器
CN216312571U (zh) 一种静电净化装置触点模块的走线结构
CN210897678U (zh) 一种卡接式接线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3 Decision
GR02 Examined patent app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