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916520Y - 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及涡流管结构 - Google Patents

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及涡流管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916520Y
CN2916520Y CN 200620124611 CN200620124611U CN2916520Y CN 2916520 Y CN2916520 Y CN 2916520Y CN 200620124611 CN200620124611 CN 200620124611 CN 200620124611 U CN200620124611 U CN 200620124611U CN 2916520 Y CN2916520 Y CN 291652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fluid
vortex tube
accommodation space
tool
fluid accommod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2012461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秩伦
陈国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62012461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916520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91652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91652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及涡流管结构,解决了现有热交换器在使用上存在耗风量以及耗电量均过大的问题。所述热交换器包括主座体、涡流产生件、喷嘴组接头、喷嘴以及涡流管;其中,该涡流管前端组接于主座体;其主要创作特点在于该涡流管外周设有一冷却液容置空间,该冷却液容置空间的预定间隔二处并分设有一冷却液导入孔及一冷却液导出孔,以利于冷却液的循环;涡流管外周在热交换器运作时所产生的热,将通过该冷却液容置空间循环流动的冷却液进行降温,达到可缩减热排风量而降低耗风量、耗电量的目的。

Description

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及涡流管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尤其涉及一种其涡流管增设有冷却液容置空间的创新结构。
背景技术
本实用新型所指的热交换器是专指一种能够将空气降温输出的装置,其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式机械加工的冷却、焊接时焊道的冷却以及各种热源的降温;该热交换器的现有结构包括座体、涡流管、涡流产生件以及喷嘴等;而其作动原理,主要是通过涡流产生件将导入的气流导引并沿着涡流管的管壁形成涡旋状气流,使气流到达涡流管末端时呈升温的热风状态,接着高温气流得由末端排气阀排出,而涡流管中心将相对形成冷却气流往回从喷嘴导出供使用;但是现有结构在实际使用经验中发现仍存在下述缺陷:
现有涡流管使用时,气流沿着涡流管的管壁形成涡旋状气流时会升温产生热风,此热风必须通过涡流管末端的排气阀加以调节排出,此过程中,随着热风的排出,供应气压的空气压缩机必须不断地运作以持续供应气流给涡流管,因此,随着热风的排出量越大,耗风量也就越大,空气压缩机运作所须的耗电量也就越大,但若将热风的排出量调小,所产生的冷风将存在温降效果不佳的问题,如此造成现有热交换器在使用上存在耗风量以及耗电量均过大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耗风量、耗电量的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及涡流管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结构,包括:
一主座体,其内部具中空槽,该中空槽的相对两端分别具有前、后组接部,主座体一侧则具一入气口贯通该中空槽;
一涡流产生件,枢设于主座体的中空槽中,为一中空圆筒状,其中央为一锥状通孔,外周具有大、小径部,其中该大径部朝向中空槽的后组接部方向,且该大径部端面设有涡旋放射状的导流槽,该导流槽的各外端通至大径部外周并与主座体的入气口相对位,导流槽的内端通至锥状通孔;
一喷嘴组接头,其具一组接端组合于主座体中空槽的前组接部,将所述涡流产生件限位,且该组接端具一座槽部供所述涡流产生件的小径部枢插配合,提供该涡流产生件的支撑定位作用,喷嘴组接头的中央为一前后贯通的导流孔;
一喷嘴,组接于喷嘴组接头的前端与其导流孔相通,以将冷却后的气流导出;
一涡流管,组接于主座体的后组接部,与主座体的中空槽连通,以使涡流产生件所产生的涡旋状气流得沿着该涡流管的内管壁持续螺旋前进而升温,该涡流管的末端则延伸至预定长度;
一冷却液容置空间,设于涡流管外周,以供预定的冷却液容置其中,该冷却液容置空间的预定间隔二处分设有一冷却液导入孔及一冷却液导出孔。
优选的:在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结构中,所述涡流管外周预定间隔距离处组设有一筒状外壳,该筒状外壳与涡流管外周之间形成一环状的冷却液容置空间。
优选的:在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结构中,所述涡流管末端组设有一排气阀。
优选的:在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结构中,所述冷却液容置空间的冷却液导入孔及冷却液导出孔与一循环管路的导入端及导出端相连结,该循环管路的预定位置组设有打水泵以及冷却装置,以驱使冷却液容置空间的冷却液进行循环流动及冷却。
一种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涡流管结构,所述涡流管组接于热交换器的主座体,该涡流管的末端延伸至预定长度;
一冷却液容置空间,设于该涡流管外周,以供预定的冷却液容置其中,所述冷却液容置空间的预定间隔二处分设有一冷却液导入孔及一冷却液导出孔。
优选的:在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涡流管结构中,所述涡流管外周预定间隔距离处组设有一筒状外壳,该筒状外壳与涡流管外周之间形成一环状的冷却液容置空间。
优选的:在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涡流管结构中,所述涡流管末端组设有一排气阀。
优选的:在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涡流管结构中,所述冷却液容置空间的冷却液导入孔及冷却液导出孔与一循环管路的导入端及导出端相连结,该循环管路的预定位置组设有打水泵以及冷却装置,以驱使冷却液容置空间的冷却液进行循环流动及冷却。
所述涡流管外周于热交换器运作时所产生的热,将可通过该冷却液容置空间循环流动的冷却液进行降温,进而可大幅缩减热排风量,达到降低耗风量、耗电量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构件分解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涡流管不具有排气阀的实施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及其涡流管结构的较佳实施例,包括:
一主座体10,其内部具中空槽11,该槽相对两端分别具有前组接部12及后组接部13(如第3图所示),该主座体10一侧则具一入气口14贯通该中空槽11;
一涡流产生件20,枢设于主座体10的中空槽11中,为一中空圆筒状,其中央为一锥状通孔21,外周具有大径部22和小径部23,其中,该大径部22朝向中空槽11之后组接部13方向,且该大径部22端面设有涡旋放射状的导流槽24(请配合第2图所示),其各外端通至大径部22外周,且与主座体10的入气口14相对位,该导流槽24的内端则通至锥状通孔21;
一喷嘴组接头30,其具一组接端31可组合于主座体10中空槽11的前组接部12,用以将涡流产生件20限位,且该组接端31具一座槽部32供涡流产生件20的小径部23枢插配合,用以提供该涡流产生件20的支撑定位作用,喷嘴组接头31中央为一前后贯通的导流孔33(如第3图所示),又该喷嘴组接头30一侧并设有一径向组装孔34,该孔内端与前述的导流孔33相通;
一喷嘴40,本实施例为万向曲管型式,其组接于喷嘴组接头30的前端与其导流孔33相通,用以将冷却后的气流导出;
一切削液供应组件50,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一入液管51、一控制阀52以及一出液管53,其中,该控制阀52组合于喷嘴组接头30一侧所设的径向组装孔34,入液管51组接于控制阀52的外端,出液管53则由控制阀52内端沿着喷嘴40内部流道往外伸设;
一涡流管60,其头端的组接部61(本实施例为外螺纹型态)组接于主座体10的后组接部13(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得与主座体10的中空槽11相连通,以使涡流产生件20所产生的涡旋状气流得沿着该涡流管60的内管壁持续螺旋前进而升温,该涡流管60的末端则延伸至预定长度;
一冷却液容置空间70,设于前述涡流管60的外周,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是在该涡流管60的外周预定间隔距离处组设一筒状外壳71,该筒状外壳71与涡流管60外周之间形成一环状的冷却液容置空间70,以供预定的冷却液W容置其中,该冷却液容置空间70的预定间隔二处分设有一冷却液导入孔72及一冷却液导出孔73,以利于冷却液W的循环流动。
所述涡流管60的末端组设有一排气阀80,将热气排出并能控制其流量;补充说明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涡流管60增设有冷却液容置空间70,能够通过冷却液W的循环来达到冷却涡流管60内高温气流的效果,因此升温后的气流可直接获得冷却降温效果,不一定需要进行热气排出的动作,故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涡流管60的结构也可如图5所示,将所述排气阀80省去。
如图4所示,该冷却液容置空间70的冷却液导入孔72及冷却液导出孔73可与一循环管路90的导入端91及导出端92相连结,该循环管路90的预定位置组设有打水泵93以及冷却装置94,驱使冷却液容置空间70的冷却液W进行循环流动及冷却。
利用上述结构、组成,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热交换器在使用时的气流作动流原理及动线已为公众所知,不是本实用新型想要保护界定的,即不赘述;而本实用新型主要核心设计在于该涡流管60外周增设有冷却液容置空间70,实际应用上,该冷却液容置空间70的冷却液导入孔72及冷却液导出孔73将可与一循环管路90的导入端91以及导出端92相连结,并于该循环管路90的预定位置组设有打水泵93以及冷却装置94,如图4所示,当热交换器运作时,其涡流管60内管壁的升温气流所产生的热,将可利用冷却液容置空间70内的冷却液W加以冷却降温,而该冷却液W则可通过打水泵93从冷却液导出孔73抽出经导出端92进入循环管路90中,冷却装置94对吸热升温的冷却液W进行冷却降温得动作,温度降低后的冷却液W再经由导入端91、冷却液导入孔72回到冷却液容置空间70内进行涡流管60内升温气流的冷却降温工作,依此反复循环。
本创作主要利用所述涡流管60外周并设置有一冷却液容置空间70,以供预定的冷却液W容置其中,且该冷却液容置空间70设有冷却液导入孔72及冷却液导出孔73以利于冷却液W循环流动;所述涡流管60外周在热交换器运作时所产生的热,将可通过该冷却液容置空间70循环流动的冷却液W进行降温,进而可大幅缩减热排风量,达到降低耗风量、耗电量的目的。
前文针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进行具体的说明;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作精神与原则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变更与修改,而该等变更与修改,都应涵盖于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畴中。

Claims (8)

1、一种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结构,包括:
一主座体,其内部具中空槽,该中空槽的相对两端分别具有前、后组接部,主座体一侧则具一入气口贯通该中空槽;
一涡流产生件,枢设于主座体的中空槽中,为一中空圆筒状,其中央为一锥状通孔,外周具有大、小径部,其中该大径部朝向中空槽的后组接部方向,且该大径部端面设有涡旋放射状的导流槽,该导流槽的各外端通至大径部外周并与主座体的入气口相对位,导流槽的内端通至锥状通孔;
一喷嘴组接头,其具一组接端组合于主座体中空槽的前组接部,将所述涡流产生件限位,且该组接端具一座槽部供所述涡流产生件的小径部枢插配合,提供该涡流产生件的支撑定位作用,喷嘴组接头的中央为一前后贯通的导流孔;
一喷嘴,组接于喷嘴组接头的前端与其导流孔相通,以将冷却后的气流导出;
一涡流管,组接于主座体的后组接部,与主座体的中空槽连通,以使涡流产生件所产生的涡旋状气流得沿着该涡流管的内管壁持续螺旋前进而升温,该涡流管的末端则延伸至预定长度;其特征在于:
一冷却液容置空间,设于涡流管外周,以供预定的冷却液容置其中,该冷却液容置空间的预定间隔二处分设有一冷却液导入孔及一冷却液导出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管外周预定间隔距离处组设有一筒状外壳,该筒状外壳与涡流管外周之间形成一环状的冷却液容置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管末端组设有一排气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容置空间的冷却液导入孔及冷却液导出孔与一循环管路的导入端及导出端相连结,该循环管路的预定位置组设有打水泵以及冷却装置,以驱使冷却液容置空间的冷却液进行循环流动及冷却。
5、一种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涡流管结构,所述涡流管组接于热交换器的主座体,该涡流管的末端延伸至预定长度;其特征在于:
一冷却液容置空间,设于该涡流管外周,以供预定的冷却液容置其中,所述冷却液容置空间的预定间隔二处分设有一冷却液导入孔及一冷却液导出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涡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管外周预定间隔距离处组设有一筒状外壳,该筒状外壳与涡流管外周之间形成一环状的冷却液容置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涡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管末端组设有一排气阀。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涡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容置空间的冷却液导入孔及冷却液导出孔与一循环管路的导入端及导出端相连结,该循环管路的预定位置组设有打水泵以及冷却装置,以驱使冷却液容置空间的冷却液进行循环流动及冷却。
CN 200620124611 2006-06-12 2006-06-30 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及涡流管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916520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124611 CN2916520Y (zh) 2006-06-12 2006-06-30 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及涡流管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20120005.9 2006-06-12
CN200620120005 2006-06-12
CN 200620124611 CN2916520Y (zh) 2006-06-12 2006-06-30 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及涡流管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916520Y true CN2916520Y (zh) 2007-06-27

Family

ID=38187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2012461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916520Y (zh) 2006-06-12 2006-06-30 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及涡流管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916520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2702A (zh) * 2010-12-24 2011-04-27 北京华通兴远供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能同时制热、制冷的改进型涡流管
CN102937345A (zh) * 2012-11-13 2013-02-20 浙江大学 热泵型涡流管以及带有该涡流管的换热系统
CN104015586A (zh) * 2014-06-03 2014-09-03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涡流式汽车尾气供暖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2702A (zh) * 2010-12-24 2011-04-27 北京华通兴远供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能同时制热、制冷的改进型涡流管
CN102937345A (zh) * 2012-11-13 2013-02-20 浙江大学 热泵型涡流管以及带有该涡流管的换热系统
CN104015586A (zh) * 2014-06-03 2014-09-03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涡流式汽车尾气供暖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4015586B (zh) * 2014-06-03 2016-01-13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涡流式汽车尾气供暖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18998A (zh) 一种双重吸收淋浴废水废热的储能式水源热泵热水器
CN2916520Y (zh) 具冷却液容置空间的热交换器及涡流管结构
CN204006821U (zh) 一种分流器以及空调
CN106247826A (zh) 一种热交换装置
CN201653004U (zh) 空调机用变径管水冷式冷凝器
CN202328769U (zh) 一种可双重吸收淋浴废水废热的储能式水源热泵热水器
CN103245059B (zh) 一种圆盘组合式换热器
CN201060453Y (zh) 喷雾式电脑冷却系统
CN107763757A (zh) 冷却系统
CN206989741U (zh) 一种化工用冷却塔
CN204045331U (zh) 一种变压器用风冷却器
CN203489547U (zh) 空调用分流器
CN205927593U (zh) 毛细管涡旋导流换热器环焊设备
CN204177250U (zh) 一种承压储存式换热器
CN203437748U (zh) 一种全自动卧式带锯床的自助循环式液压油冷却装置
CN112444011A (zh) 一种空调机组用分流器
CN203224030U (zh) 一种循环式热泵热水机
CN202119002U (zh) 一种可吸收淋浴废水废热的水源热泵热水器
CN202835879U (zh) 一种直通式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装置
CN202126022U (zh) 一种带节流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CN206531411U (zh) 一种新型盘管冷却器
CN204612549U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204593943U (zh) 一种多模式风冷模块机组
CN204692188U (zh) 用于循环泵入口的流体螺旋导流节能装置
CN210345611U (zh) 一种高效采暖热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