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648491Y - 计算机机壳构造 - Google Patents

计算机机壳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648491Y
CN2648491Y CN 03276649 CN03276649U CN2648491Y CN 2648491 Y CN2648491 Y CN 2648491Y CN 03276649 CN03276649 CN 03276649 CN 03276649 U CN03276649 U CN 03276649U CN 2648491 Y CN2648491 Y CN 264849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limit element
housing
computer housing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327664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林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Inventec Corp
Priority to CN 0327664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648491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64849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64849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计算机机壳构造,包括一壳体与一盖体,该壳体设有复数个卡制部与至少一弹性卡合部,各该弹性卡合部上设有一限位元件与一挡板,而该盖体上设有复数个另一卡制部、至少一另一限位元件与一旋转臂,该旋转臂的一端延伸至该盖体的外表面形成一拉杆,而另端则延伸至该盖体的内表面形成一抵压部,当该盖体被盖合于该壳体上,并使得各该另一卡制元件恰位于相邻的二该卡制元件之间,该盖体即可于该壳体上被平行地推移,使得各该卡制部与各该另一卡制部相互卡制,此时,各该限位元件将藉由各该弹性卡合部的弹性力回复至原来的设定位置,以将各该另一限位元件限位于各该限位元件的一侧边,使该盖体被固定于该壳体上。

Description

计算机机壳构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计算机机壳构造。
技术背景
习用的计算机机壳上常设有一个可被取下的盖体,以利于更换或扩充该计算机机壳内所安装的零组件,但由于该盖体在盖合该机壳后,是以螺丝的锁合方式固定于该机壳上,因此,每次欲拆换该计算机机壳内所安装的零组件时,都需要大费周章地拆卸下该机壳上所有的螺丝后,才能够将该盖体自该机壳上取下,在使用上造成了许多的不便与困扰。
制造厂家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研发出一种易开式机壳构造,如图1、2所示,其是包括一中空的壳体5,以及可盖合于该壳体5上的一盖体6,其中该壳体5的一面设有一开口50,于沿着该开口50的二相对侧上设有复数个凸状体51与一挡块52,而任二相邻的该凸状体51之间,是保持一等间距而形成一凹槽53,此外,该盖体6的二相对侧上是等距离地设有复数个套接体61,而其表面上邻近该盖体6的二相对侧的位置处,是各自嵌设一限位部62,各该限位部62的一端是开露于该盖体6的外表面,而形成可被向下按压的一按压面621,而另端则延伸至该盖体6的内表面而与一弹片622的一端相邻接,各该弹片622的另端是设有一限位块623。
当该盖体5被盖合于该开口上,复如图1所示,使得各该套接体61恰位于各该凹槽53内,且各该限位块623恰位于该挡块52的一侧边时,即可令各该按压面621被向下按压,并持续保持此一动作,使得各该弹片622的另端朝向远离该盖体6的方向弯曲,以使各该限位块623得以远离该盖体6,此时,水平地推移该盖体6,复如图2所示,各该限位块623将不会受到各该挡块52的抵挡,是可自各该挡块52的下缘处通过,而由各该挡块52的一侧边移至另一侧边,此外,于进行此一动作的同时,各该凸状体51恰可与各该套接体61相互套合,此时,若解除施加于各该按压面621上的外力,将使得各该限位块623藉由各该弹片622的弹力,再次回复至原始位置处,由于各该限位块623已由各该挡块52的一侧移至另一侧边,因此,若将该盖体6作一反向的水平推移,将使得各该限位块623与各该挡块53相互抵挡,俾该盖体无法被取下而固定于该壳体5上。
此上所述的设计,虽可改善使用螺丝锁合的传统方式所带来的不便与困扰,但是一使用者欲将该盖体6固定于该壳体5上时,一定要以其左、右手的大拇指同时保持下压各该按压面621的动作,如此,才能推移该盖体6,因此,其设计上仍有些许不便之处,反之,当该使用者欲自该壳体5上取下该盖体6时,该使用者亦需以其左、右手的大拇指各自持续下压各该按压面621,并以其余各指头反向推移该盖体6,直到各该套接体61恰位移至各该凹槽53内,且各该限位块623由各该挡块52的另一侧反向地移至各该限位块623的一侧边时,即可向上取下该盖体6,但是,各该凸状体51与各该套接体61间的卡合状态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紧密性,因此,该使用者的左、右手的大拇指施力于各该按压面621后,其余手指头却须施以较强大的力量才可推移该盖体6,而令各该凸状体51与各该套接体61相互分离,因此,在整体操作上仍无法令人感到足够的便利与快速。
所以,如果能有一种机壳构造,不仅可令该盖体6可被快速且轻易地固定于该壳体5上,反之,亦可毫不费力且快速地自该壳体5上取下该盖体6,若此,对于企业主而言,是可加速组装时间,藉以提高生产率,而对于广大的消费大众而言,亦可提高更换或扩充该壳体5内的电子元件时的便利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提及传统采用螺丝锁合以固定一盖体于一壳体上的方式,于每次拆换该壳体内所安装的电子元件时,都需要大费周章地拆卸下该机壳上所有的螺丝后,才能够将该盖体自该机壳上取下,因此,在使用上造成了许多的不便与困扰,而制造厂家为解决上述问题所研发的易开式机壳构造,虽较传统采用螺丝锁合的方式较为便利,但在使用上却仍有许多不便之处,基于此,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发明人经过长久努力研究与实验,终于开发设计出一种机壳构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计算机机壳构造,通过对传统计算机机壳的扣合构造的改良,不仅可令-盖体被快速且轻易地自一壳体上拆卸下,并可轻易地固定安装于该壳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提供一种计算机机壳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壳体,其一面设有与该壳体内部相连通的一开口,于该壳体上沿着该开口的二相对侧上,是间隔地设有复数个卡制部,并于该壳体上正对该开口的一内表面上设有至少一弹性卡合部,各该弹性卡合部于面对该开口的一面则凸设有一限位元件与一挡板;
一盖体,其两相对侧,是间隔地设有可与该等卡制部相互配合的复数个另一卡制部,而于该盖体的内表面上且与各该限位元件相对应的位置处,是凸设有至少一另一限位元件,而与各该弹性卡合部相对应的位置处,则活动地枢设一连动臂,该连动臂的一端是延伸至该盖体的外表面而形成一拉杆,而另端则延伸至该盖体的内表面而形成一抵压部。
各该卡制元件是可为等间距排列的凸状板,任二相邻的该凸状板间形成一凹槽,各该凸状板的同一侧边的垂直方向是设有一嵌接柱,而各该另一卡制元件是可为等间距设置的套接体,各该凸嵌接柱是可与各该套接体相互卡制。
各该限位元件可为一三角形卡钩,该三角形卡钩是包括一倾斜面与一垂直面,而各该另一限位元件则可为凸设于该盖体内表面的一板体。
各该盖体上是可安装至少一拉杆座,使各该连动臂可藉由一轴杆枢设于该拉杆座上。
各该另一限位元件是可与各该连动臂保持一设定距离而凸设于各该拉杆座上。
各该拉杆座于相邻该盖体外表面的一面,是可凹设成一容置空间,该拉杆是恰被收纳于该容置空间。
各该拉杆上是可开设一贯穿孔。
各该弹性卡合部包括一支撑臂,以及分别与该支撑臂两端相连接的一固定部与一作用部,其中该固定臂是一可被固定于该壳体上,而该作用部则藉由该支撑臂悬空而延伸至邻近该开口的位置处,其上是设有该限位元件与该挡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壳体设有复数个卡制部以及至少一弹性卡合部,各该弹性卡合部上凸设有一限位元件与一挡板,而该盖体上设有复数个另一卡制部、至少一另一限位元件以及一旋转臂,该旋转臂的一端是延伸至该盖体的外表面而形成一拉杆,而另端则延伸至该盖体的内表面而形成一抵压部,当该盖体被盖合于该壳体上,并使得各该另一卡制元件恰位于相邻的二该卡制元件之间,该盖体即可于该壳体上被平行地推移,以使各该另一限位元件下压各该弹性卡合部,藉以滑过各该限位元件,并使得各该卡制部与各该另一卡制部相互卡制,此时,各该限位元件将藉由各该弹性卡合部的弹性力回复至原来的设定位置,藉以将各该另一限位元件限位于各该限位元件的一侧边,使该盖体被固定于该壳体上。并且,只要轻轻地反向水平地推移该盖体,即可令各该卡制部与各该另一卡制部间完全的分离,如此,即可自该壳体上轻易地取下该盖体。
附图说明
图1习用的壳体构造立体图之一。
图2习用的壳体构造立体图之二。
图3本实用新型的壳体构造立体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之一。
图5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之二。
件号说明:
壳体         1          开口              10
卡制部       11         凸状板            111
凹槽         112        弹性卡合部        12
限位元件     121        垂直面            1212
挡板         122        支撑臂            123
固定部       124        作用部            125
盖体         2          另一卡制部        20
套接体       201        拉杆座            3
连动臂       31         拉杆              311
抵压部       312        轴杆              313
贯穿孔       314        另一限位元件      32
板体         321        容置空间          33
倾斜面       121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形状、构造装置特征及其功效,做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兹举实施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计算机机壳构造,如图3所示,包括一壳体1以及与该壳体1相配合的一盖体2,其中该壳体1的一面设有一开口10,于沿着该开口10的二相对侧上,是间隔地设有复数个卡制部11,并于该壳体1正对该开口10的一内表面上设有至少一弹性卡合部12,各该弹性卡合部12于面对该盖体2的一面则凸设有一限位元件121与一挡板122,而该盖体2的两相对侧,是间隔地设有复数个另一卡制部20,且其内表面上,如图4所示,是凸设有至少一另一限位元件32,并活动地枢设一连动臂31,该连动臂31的一端是延伸至该盖体2的外表面而形成一拉杆311,而另端则延伸至该盖体2的内表面而形成一抵压部312,当该盖体2被盖合于该壳体1上,并使得各该另一卡制部20恰位于相邻各该卡制元件11的位置处后,该盖体2即可被推移,俾各该另一限位元件32下压各该弹性卡合部12,如图4所示,藉以滑过各该限位元件121,并使得各该卡制部11与各该另一卡制部20相互卡制,此时,各该限位元件121将藉由各该弹性卡合部12的弹性力回复至原来的位置,俾各该另一限位元件32恰被限制于各该限位元件121的一侧边,如此,该盖体2即可被固定于该壳体1上。
简言之,如图3、4所示,本实用新型是藉由各该另一限位元件32与各该限位元件121相互抵挡的效果,使得该盖体2将无法自该壳体1的水平方向作一推移,并藉由各该卡制部11与各该另一卡制部20相互卡制的作用,则使得该盖体2无法自该壳体1的垂直方向被取下,因此,综合上述两种机制,即可令该盖体2被稳固地安装于该壳体1上。
反之,如图3、4所示,当各该拉杆311被施以一远离该壳体1的扳动时,即可令该连动臂31作一轴心旋转,使各该抵压部312可连带地转动而与各该弹性卡合部12相抵触,以令各该弹性卡合部12朝着该壳体1内部方向被推移,并使得各该限位元件121远离各该另一限位元件32,藉以解除相互抵挡的效果,之后,该连动臂31继续被转动而与各该挡板122相互推挤,以藉由各该抵压部312施以朝向各该挡板122的推挤后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使得该盖体2于该壳体1上作一适度的位移,亦即使得各该卡制部11与各该另一卡制部20之间产生松脱的现象,因此,此时只要轻轻地反向水平地推移该盖体2,即可令各该卡制部11与各该另一卡制部20间完全的分离,如此,即可自该壳体1上轻易地取下该盖体2。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4、5所示,各该卡制部11是可为一凸状体111,而相邻该凸状体111的位置处则设有一凹槽112,另,各该另一卡制部20是可为呈环状的一套接体201,因此,当该盖体2被盖合于该壳体1上,且令各该套接体201恰位于各该凹槽112时,即可令该盖体2被推移,直到各该凸状体111与各该套接体201相互结合为止,因此,藉由各该凸状体111与各该套接体201的卡制机制,将使得该盖体2无法直接地自远离该壳体1的垂直方向被直接取下。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3、4以及5所示,为使得该盖体2可轻易且快速地被固定于该壳体1上,各该限位元件121可设计成一直角三角形的外观,是包括一倾斜面1211与一垂直面1212,而各该另一限位元件32则可为凸设于该盖体2内表面的一板体321,如此的设计,当该盖体2于该壳体1上被推移时,各该板体321是可下压该弹性卡合部12,并沿着各该倾斜面1211,轻易地滑移至各该垂直面1212为止,此时,各该限位元件121将藉由该弹性卡合部12的弹性力回复至原始位置,使该盖体2因各该板体321受到各该垂直面1212的抵挡,而无法水平地被反向推移,如再加上各该凸状体111与各该套接体201的卡制作用,该盖体2根本无法自该壳体1的垂直或水平方向被取下,因而完全地达到固定该盖体2于该壳体1上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复如图3、4以及5所示,由于各该连动臂31若直接地枢设于该盖体2上,于制程上较为不易,而欲拆换时亦是困难,因此,该盖体2上是可嵌设至少一拉杆座3,如图4、5所示,俾各该连动臂31可藉由一轴杆223枢设于该拉杆座3的一端上,而各该另一限位元件32亦可与各该连动臂31保持一适当距离,而凸设于各该拉杆座3的另端上,另,各该拉杆座3于相邻该盖体2外表面的一面,是可凹设一容置空间33,以使该拉杆311可收纳而平同纵该盖体2的外表面,又,该拉杆311上可开设一贯穿孔312(如图3所示),以便一使用者可利用一手指头穿过该贯穿孔312而钩拉该拉杆311。
如图3所不,各该弹性卡合部12是设有一支撑臂123,以及分别与该支撑臂123两端相连接的一固定部124与一作用部125,其中该固定部124是可被固定于该壳体1的适当位置上,而该作用部125则藉由该支撑臂123,悬空地延伸至邻近该开口10位置处,其上则凸设有该限位元件121与该挡板12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最佳的一具体实施例,惟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该项技艺者在本创作领域内,可轻易思及的变化或修饰,皆可涵盖在本案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计算机机壳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壳体,其一面设有与该壳体内部相连通的一开口,于该壳体上沿着该开口的二相对侧上,间隔地设有复数个卡制部,并于该壳体上正对该开口的一内表面上设有至少一弹性卡合部,各该弹性卡合部于面对该开口的一面凸设有一限位元件与一挡板;
一盖体,其两相对侧,间隔地设有可与该等卡制部相互配合的复数个另一卡制部,在该盖体的内表面上且与各该限位元件相对应的位置处,凸设有至少一另一限位元件,与各该弹性卡合部相对应的位置处,活动地枢设一连动臂,该连动臂的一端延伸至该盖体的外表面而形成一拉杆,另端则延伸至该盖体的内表面而形成一抵压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机壳构造,其特征在于各该卡制元件可为等间距排列的凸状板,任二相邻的该凸状板间形成一凹槽,各该凸状板的同一侧边的垂直方向设有一嵌接柱,各该另一卡制元件可为等间距设置的套接体,各该凸嵌接柱可与各该套接体相互卡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机壳构造,其特征在于各该限位元件可为一三角形卡钩,该三角形卡钩是包括一倾斜面与一垂直面,各该另一限位元件则可为凸设于该盖体内表面的一板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机壳构造,其特征在于各该盖体上可安装至少一拉杆座,各该连动臂可藉由一轴杆枢设于该拉杆座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计算机机壳构造,其特征在于各该另一限位元件是可与各该连动臂保持一设定距离而凸设于各该拉杆座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计算机机壳构造,其特征在于各该拉杆座于相邻该盖体外表面的一面,可凹设成一容置空间,该拉杆是恰被收纳于该容置空间。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计算机机壳构造,其特征在于各该拉杆上是可开设一贯穿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机壳构造,其特征在于各该弹性卡合部包括一支撑臂,以及分别与该支撑臂两端相连接的一固定部与一作用部,其中该固定部是可被固定于该壳体上,该作用部则藉由该支撑臂悬空而延伸至邻近该开口的位置处,其上是设有该限位元件与该挡板。
CN 03276649 2003-08-21 2003-08-21 计算机机壳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48491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276649 CN2648491Y (zh) 2003-08-21 2003-08-21 计算机机壳构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276649 CN2648491Y (zh) 2003-08-21 2003-08-21 计算机机壳构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648491Y true CN2648491Y (zh) 2004-10-13

Family

ID=34331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327664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48491Y (zh) 2003-08-21 2003-08-21 计算机机壳构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648491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1509A (zh) * 2014-01-28 2015-07-29 环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外接装置的快拆结构
CN109032277A (zh) * 2018-08-02 2018-12-18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服务器机箱及服务器机箱上盖锁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1509A (zh) * 2014-01-28 2015-07-29 环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外接装置的快拆结构
CN109032277A (zh) * 2018-08-02 2018-12-18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服务器机箱及服务器机箱上盖锁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16297A (zh) 阅读支架
CN1927663A (zh) 包装盒
CN2648491Y (zh) 计算机机壳构造
CN1856910A (zh) 连接器
CN2853296Y (zh) 夹具装置
CN2455122Y (zh) 组合式桌子结构
CN207702128U (zh) 一种方便移动的气体钢瓶支架
CN215285476U (zh) 一种固体肥料装袋自动夹袋机构
CN200981525Y (zh) 自行车携车架角度调整结构
CN200960656Y (zh) 工具盒开关结构
CN2659223Y (zh) 一种封边条蜂窝板塑料桌
CN2669549Y (zh) 卡扣结构
CN2696996Y (zh) 旋转式的置物箱
CN2504142Y (zh) 车顶式液晶显示幕的定位装置
CN2897075Y (zh) 浴帘杆固定座
CN200953711Y (zh) 旋转式枢轴
CN2704509Y (zh) 车用固定架的改良结构
CN201240477Y (zh) 折叠接头
CN217864489U (zh) 一种可伸缩变形的摩托车后备箱
CN2837010Y (zh) 具有一体成型握把的刀具
CN2696034Y (zh) 旋控式散热器扣具
CN2690229Y (zh) 附有相框的固定座
CN2894470Y (zh) 收折式架体
CN2680600Y (zh) 改善箱型构造物开孔部的机构
CN2680599Y (zh) 改善箱型构造物开孔部的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013

Termination date: 2011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