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617616Y - 高地隙液压无级调整驱动轮轮距手扶拖拉机传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高地隙液压无级调整驱动轮轮距手扶拖拉机传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617616Y
CN2617616Y CN 03215327 CN03215327U CN2617616Y CN 2617616 Y CN2617616 Y CN 2617616Y CN 03215327 CN03215327 CN 03215327 CN 03215327 U CN03215327 U CN 03215327U CN 2617616 Y CN2617616 Y CN 2617616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assemblied
axle
speed change
shel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321532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益华
高公如
张学春
公维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Changlin Machine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Changlin Machine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Changlin Machine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Changlin Machine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 0321532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617616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617616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617616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地隙液压无级调整驱动轮轮距手扶拖拉机传动机构,由驱动轮、最终传动机构、传动壳体、半轴壳体、驱动轮联接轴、油缸组件、换向阀组件、换向阀摇臂、变速箱总成组成,变速箱总成采用(3+1)x2传动方式,共六个前进档,两个倒退档,转向齿轮与副变速采用内齿、外齿啮合方式,避免了自动转向及脱档现象,驱动轮轮距调整通过齿轮泵、换向阀、油缸,可实现自动液压调整,除在一轴设置了动力输出轴外,还增加了垂直牵引面的两种速度的动力输出轴。由于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上述结构,手扶拖拉机整机地隙高,结构强度好,驱动轮轮距调整快捷、方便、可靠,转向更省力,档位及转向不易脱档,提高了手扶拖拉机的工作性能和范围。

Description

高地隙液压无级调整驱动轮轮距手扶拖拉机传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地隙液压无级调整驱动轮轮距手扶拖拉机传动机构,属于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手扶拖拉机领域中,大功率手扶拖拉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在东北三省,大多使用15马力大功率手扶拖拉机,现在市场上存在的机型一种为无最终传动机构、低地隙手扶拖拉机,但由于配备动力较大,耕作作业强度大,存在着转向沉、易脱档等缺点,且变速箱体离地间隙较小,易造成农作物的损伤,不利于中耕,驱动轮轮距调整为轮毂沿半轴平键移动的无级调整方式,轮毂与半轴易生锈,调整费力;另一种为采用最终传动机构、高地隙手扶拖拉机,但其存在结构强度差,最终传动机构易发生断裂,且调整驱动轮轮距需要拆装半轴壳联接部件,费时费力等缺点。由于原手扶拖拉机传动机构设计的局限性,造成了市场现有手扶拖拉机转向沉、易脱档、驱动轮轮距调整困难、结构强度差、使用可靠性差、地隙低、不利于中耕、易造成机器的损坏和农作物的损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地隙液压无级调整驱动轮轮距手扶拖拉机传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传动机构由驱动轮、轮毂、驱动轮轴、锁片、锁紧螺母、最终传动机构、传动壳体、半轴壳体、固定套、驱动轮联接轴、油缸组件、进油管、转向阀组件、摇臂、变速箱体、变速杆、一轴组件、二轴组件、三轴组件、转向轴组件、介轮轴组件、驱动轴组件、七轴组件、八轴组件、I倒档拨叉轴、II、III档拨叉轴、副变速拨叉轴、I倒档拨叉、II、III档拨叉、副变速拨叉、副变速拨杆、转向拨叉组件、换向阀摇臂组成,其特征如下:转向拨叉组件通过转向座与转向拨叉套和转向齿轮的槽相联,副变速摇臂装配于副变速拨杆上,副变速拨杆装配于变速箱上盖与副变速拨叉相联,副变速高速齿轮与副变速低速齿轮通过矩形花键装配于一轴上,一轴通过轴承装配于变速箱体上,II档从动齿轮、III档从动齿轮、I档从动齿轮、倒档从动齿轮通过矩形花键装配于二轴上,二轴通过轴承装配于变速箱体上,III轴变速双联齿轮、三轴主传动齿轮、I档变速齿轮通过矩形花键装配于三轴上,三轴通过轴承装配于变速箱体上,转向齿轮与中央传递大齿轮装配于转向轴上,转向轴通过轴承装配于变速箱体上,六轴齿轮通过矩形花键装配于六轴上,六轴通过轴承装配于变速箱体上,倒档轴锥齿轮通过矩形花键装配于七轴上,七轴通过轴承装配于变速箱体上,锥齿轮轴与倒档轴锥齿轮啮合装配于变速箱体上,驱动轮通过螺栓、弹簧垫圈装配在轮毂上,轮毂通过锁紧螺母、锁片装配在驱动轮轴上,传动壳体通过螺栓、弹簧垫圈装配在最终传动机构上,最终传动机构中的驱动轮联接轴以间隙配合方式装配于两件固定套内,驱动轮联接轴通过矩形花键联接方式装配在输出轴上,传动壳体以间隙配合方式装配在半轴壳体下轴孔内,半轴壳体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六轴支承套、定位套油缸组件与半轴壳体为间隙配合,并通过螺栓、弹簧垫圈与传动壳体装配于变速箱体上,油缸组件与装配于半轴壳体上轴孔内的O型密封圈和防尘圈配合,并以间隙配合方式装配在半轴壳体上轴孔内,油缸组件通过O型密封圈与换向阀联接,进油管通过O型密封圈与油缸组件、换向阀联接,换向阀摇臂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固定在换向阀。各档位传动工作原理如下:柴油机的动力通过三角胶带、离合器传递到一轴上,当副变速高速齿轮与副变速低速齿轮啮合的位置,用变速杆拨动I倒档拨叉,使I档变速齿轮与I档从动齿轮啮合,可实现I档前进;用变速杆拨动II、III档拨叉,使III轴变速双联齿轮与II档从动齿轮啮合,可实现II档前进;用变速杆拨动II、III档拨叉,使III轴变速双联齿轮与III档从动齿轮啮合,可实现III档前进;用变速杆拨动I倒档拨叉,使I档变速齿轮与倒档从动齿轮啮合,可实现倒I档后退;当副变速高速齿轮通过副变速拨杆拨至与I档从动齿轮啮合的位置,用变速杆拨动I倒档拨叉,使I档变速齿轮与I档从动齿轮啮合,可实现IV档前进;当用变速杆拨动II、III档拨叉,使III轴变速双联齿轮与II档从动齿轮啮合,可实现V档前进;用变速杆拨动II、III档拨叉,使III轴变速双联齿轮与III档从动齿轮啮合,可实现VI档前进;用变速杆拨动I倒档拨叉,使I档变速齿轮与倒档从动齿轮啮合,可实现倒II档后退。转向的工作原理为:当握紧左端转向手把,由转向拉线组件带动左转向拨叉组件转动,从而拨动转向齿轮向左移动,转向齿轮外齿与中央传递大齿轮内齿脱离,这样动力便无法通过转向齿轮传递到左端下一级齿轮及轴上,左端驱动轮停止转动,而此时右端驱动轮正常转动,这样就实现了左转向,同理,当握紧右端转向手把时,就可实现右转向。液压调整驱动轮轮距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柴油机发动后,柴油机通过三角胶带、离合器带动一轴旋转,在一轴一端装配有齿轮泵,由一轴带动齿轮泵旋转,齿轮泵输出的高压油,通过液压联接管件与换向阀组件联接,换向阀组件两端与液压油缸联接,当由左端操纵手柄控制换向阀摇臂向前转动时,通过换向阀规定的油路,液压油推动油缸组件向外移动,带动传动壳体与油缸组件同时向外移动,而传动壳体与最终传动机构与轮毂、驱动轮固定在一起,这样便实现了左端调宽驱动轮轮距的目的;同理,当由左端操纵手柄控制换向阀摇臂向后转动时,便可实现左端调窄驱动轮轮距的目的;当驱动轮轮距调整到宽度后,操纵手柄控制换向阀摇臂在中间位置时,通过换向阀规定的油路,油缸中的油路被切断,油缸组件不在移动,这样便完成了左端驱动轮轮距的调整;右端驱动轮轮距调整原理同上;如驱动轮轮距需两侧同时调整,可由操纵手柄控制换向阀摇臂同时向前或向后转动,便可以调整至所需驱动轮轮距。垂直牵引面动力输出工作原理如下:当副变速高速齿轮通过副变速拨杆拨至与副变速低速齿轮啮合的位置,这样柴油机的动力通过三角胶带、离合器、一轴、副变速高速齿轮、副变速低速齿轮、III档从动齿轮、II轴、倒档从动齿轮、倒档齿轮、七轴、倒档轴锥齿轮传递到锥齿轮轴上,实现动力的低速输出;当副变速高速齿轮通过副变速拨杆拨至与I档从动齿轮啮合的位置,可实现动力的高速输出,从而实现垂直牵引面的两种速度的动力输出目的。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上述结构,优化了手扶拖拉机传动机构设计,手扶拖拉机整机地隙高,结构强度好,驱动轮轮距调整快捷、方便、可靠,转向更省力,档位及转向不易脱档,且增加了垂直牵引面的两种速度的动力输出,增加了配套农机具的种类,提高了手扶拖拉机的耕作性能和工作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剖视图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主剖视图的B-B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主剖视图的C-C剖视图的D-D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对本实用新型各档位传动作进一步的描述,当外变速杆向内推动时,带动副变速摇杆向内运动,使副变速摇臂7带动副变速拨杆6逆时针旋转,副变速拨杆6拨动副变速拨叉5(如附图2所示)向左端移动,此时,副变速高速齿轮22与副变速低速齿轮21啮合,当用变速杆8拨动I倒档拨叉4,使I档变速齿轮26与I档从动齿轮23啮合,这样由三角胶带、离合器传递到一轴20上的柴油机动力便可通过一轴20、副变速高速齿轮22、副变速低速齿轮21、III档从动齿轮19、二轴18、I档从动齿轮23、I档变速齿轮26、三轴15、三轴主传动齿轮25、中央传递大齿轮14、转向齿轮13、V轴双联齿轮11、VI轴齿轮10、VI轴9、减速轴42、减速小齿轮30、驱动齿轮31、驱动轮轴28、轮毂27最后传递到驱动轮29上,实现I档前进;当用变速杆8拨动II、III档拨叉3,使三轴变速双联齿轮16与II档从动齿轮17啮合,这样柴油机动力便顺序由一轴20、副变速高速齿轮22、副变速低速齿轮21、III档从动齿轮19、二轴18、II档从动齿轮17、III轴变速双联齿轮16、三轴15、三轴主传动齿轮25、中央传递大齿轮14、转向齿轮13、V轴双联齿轮11、VI轴齿轮10、VI轴9、减速轴42、减速小齿轮30、驱动齿轮31、驱动轮轴28、轮毂27最后传递到驱动轮29上,实现II档前进;当用变速杆8拨动II、III档拨叉3,使三轴变速双联齿轮16与III档从动齿轮19啮合,这样柴油机动力便顺序由一轴20、副变速高速齿轮22、副变速低速齿轮21、III档从动齿轮19、III轴变速双联齿轮16、III轴15、III轴主传动齿轮25、中央传递大齿轮14、转向齿轮13、V轴双联齿轮11、VI轴齿轮10、VI轴9、减速轴42、减速小齿轮30、驱动齿轮31、驱动轮轴28、轮毂27最后传递到驱动轮29上,实现III档前进;当用变速杆8拨动I倒档拨叉4,使I档变速齿轮26与倒档从动齿轮24啮合,这样柴油机动力便顺序由一轴20、副变速高速齿轮22、副变速低速齿轮21、III档从动齿轮19、二轴18、倒档从动齿轮24、倒档齿轮46、I档变速齿轮26、三轴15、三轴主传动齿轮25、中央传递大齿轮14、转向齿轮13、V轴双联齿轮11、VI轴齿轮10、VI轴9、减速轴42、减速小齿轮30、驱动齿轮31、驱动轮轴28、轮毂27最后传递到驱动轮29上,实现倒I档后退;当外变速杆向外拉动时,带动副变速摇杆向外运动,使副变速摇臂7带动副变速拨杆6顺时针旋转,副变速拨杆6拨动副变速拨叉5(如附图2所示)向右端移动,此时,副变速高速齿轮22与I档从动齿轮23啮合,当用变速杆8拨动I倒档拨叉4,使I档变速齿轮26与I档从动齿轮23啮合,这样柴油机动力便顺序由一轴20、副变速高速齿轮22、I档从动齿轮23、I档变速齿轮26、三轴15、三轴主传动齿轮25、中央传递大齿轮14、转向齿轮13、V轴双联齿轮11、VI轴齿轮10、VI轴9、减速轴42、减速小齿轮30、驱动齿轮31、驱动轮轴28、轮毂27最后传递到驱动轮29上,实现IV档前进;当用变速杆8拨动II、III档拨叉3,使三轴变速双联齿轮16与II档从动齿轮17啮合,这样柴油机动力便顺序由一轴20、副变速高速齿轮22、I档从动齿轮23、二轴18、II档从动齿轮17、三轴变速双联齿轮16、三轴15、III轴主传动齿轮25、中央传递大齿轮14、转向齿轮13、V轴双联齿轮11、VI轴齿轮10、VI轴9、减速轴42、减速小齿轮30、驱动齿轮31、驱动轮轴28、轮毂27最后传递到驱动轮29上,实现V档前进;当用变速杆8拨动II、III档拨叉3,使三轴变速双联齿轮16与III档从动齿轮19啮合,这样柴油机动力便顺序由一轴20、副变速高速齿轮22、I档从动齿轮23、二轴18、III档从动齿轮19、三轴变速双联齿轮16、三轴15、三轴主传动齿轮25、中央传递大齿轮14、转向齿轮13、V轴双联齿轮11、VI轴齿轮10、VI轴9、减速轴42、减速小齿轮30、驱动齿轮31、驱动轮轴28、轮毂27最后传递到驱动轮29上,实现VI档前进;当用变速杆8拨动I倒档拨叉4,使I档变速齿轮26与倒档从动齿轮24啮合,这样柴油机动力便顺序由一轴20、副变速高速齿轮22、I档从动齿轮23、二轴18、倒档从动齿轮24、倒档齿轮46、I档变速齿轮26、三轴15、三轴主传动齿轮25、中央传递大齿轮14、转向齿轮13、V轴双联齿轮11、VI轴齿轮10、VI轴9、减速轴42、减速小齿轮30、驱动齿轮31、驱动轮轴28、轮毂27最后传递到驱动轮29上,实现倒II档后退。
结合附图1、附图2、附图3对本实用新型转向机构作进一步的描述,当握紧左端转向手把,由转向拉线组件带动左端转向拨叉组件1转动,从而拨动转向齿轮13向左移动,最终转向齿轮13外齿与中央传递大齿轮14内齿脱离,且转向齿轮13与转向轴12为间隙配合,这样柴油机动力便无法通过转向齿轮13传递到左端下一级齿轮上,左端驱动轮29停止转动,而此时右端驱动轮29正常转动,这样就实现了左转向,同理,当握紧右端转向手把时,就可实现右转向。
结合附图2对本实用新型液压调整驱动轮轮距作进一步的描述,当柴油机发动后,柴油机通过三角胶带、离合器带动一轴20旋转,在一轴20右端装配有齿轮泵,由一轴20带动齿轮泵同向旋转,齿轮泵通过滤油器吸入变速箱体2内的低压油,输出高压油,通过液压联接管件与换向阀41联接,换向阀41两端与油缸组件37联接,当操纵手柄控制换向阀摇臂40向前转动时,通过换向阀41对油路的控制,液压油通过进油管36进入到油缸座33与活塞34之间的空腔内,推动油缸组件37向外移动,从而带动传动壳体32与油缸组件37同时向外移动,而最终传动机构43与轮毂27、驱动轮29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固定在一起,这样便实现了调宽驱动轮轮距的目的,当操纵手柄控制换向阀摇臂40向后转动时,通过换向阀41对油路的控制,液压油通过进油管36与活塞杆35之间的间隙进入到油缸盖38与活塞34之间的空腔内,液压油推动油缸组件37向内移动,从而带动传动壳体32与油缸组件37同时向内移动,而最终传动机构43与轮毂27、驱动轮29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固定在一起,这样便实现了调窄驱动轮29轮距的目的,当驱动轮29轮距调整到所需宽度后,由操纵手柄控制换向阀摇臂40在中间位置时,通过换向阀41对油路的控制,油缸组件37中的油路被切断,油缸组件37不在移动,这样便完成了一侧的驱动轮轮距调整;同理,另一侧驱动轮轮距调整原理同上;如操纵手柄控制两侧换向阀摇臂40同时向前或向后转动,通过换向阀对油路的控制,同理可实现对两侧驱动轮29轮距的同步调整,但调整至所需位置的时间要慢一倍。
结合附图2、附图4对本实用新型垂直牵引面动力输出作进一步的描述,当副变速高速齿轮22通过副变速拨杆6拨至与副变速低速齿轮21啮合的位置,此时,柴油机的动力通过三角胶带、离合器传递到一轴20上,这样柴油机动力便顺序由一轴20、副变速高速齿轮22、副变速低速齿轮21、III档从动齿轮19、二轴18、倒档从动齿轮24、倒档齿轮46、七轴44、倒档轴锥齿轮45传递到锥齿轮轴47上,实现动力的低速输出;当副变速高速齿轮22通过副变速拨杆6拨至与I档从动齿轮23啮合的位置,此时,柴油机的动力通过三角胶带、离合器传递到一轴20上,这样柴油机动力便顺序由一轴20、副变速高速齿轮22、I档从动齿轮23、二轴18、倒档从动齿轮24、倒档齿轮46、七轴44、倒档轴锥齿轮45传递到锥齿轮轴47上,实现动力的高速输出。

Claims (4)

1.一种高地隙液压无级调整驱动轮轮距手扶拖拉机传动机构,由转向拨叉组件1、变速箱体2、I倒档拨叉3、II、III档拨叉4、副变速拨叉5、副变速拨杆6、副变速摇臂7、变速杆8、驱动轴9、VI轴齿轮10、V轴双联齿轮11、转向轴12、转向齿轮13、中央传递大齿轮14、三轴15、III轴变速双联齿轮16、II档从动齿轮17、二轴18、III档从动齿轮19、一轴20、副变速低速齿轮21、副变速高速齿轮22、I档从动齿轮23、倒档从动齿轮24、三轴主传动齿轮25、I档变速齿轮26、轮毂27、驱动轮轴28、驱动轮29、减速小齿轮30、减速大齿轮31、传动壳体32、油缸座33、活塞34、活塞杆35、进油管36、油缸组件37、油缸盖38、半轴壳体39、摇臂40、换向阀组件41、驱动轮联接轴42、最终传动机构43、七轴44、倒档齿轮46、倒档轴锥齿轮45、传递到锥齿轮轴47组成,其特征如下:转向拨叉组件1通过转向座与转向拨叉套和转向齿轮13的槽相联,副变速摇臂7装配于副变速拨杆6上,副变速拨杆6装配于变速箱上盖与副变速拨叉5相联,一轴20、副变速高速齿轮22与副变速低速齿轮21通过矩形花键装配于一轴20上,一轴20通过轴承装配于变速箱体2上,II档从动齿轮17啮合、III档从动齿轮19、I档从动齿轮23、倒档从动齿轮24通过矩形花键装配于二轴18上,二轴18通过轴承装配于变速箱体2上,III轴变速双联齿轮16、三轴主传动齿轮25、I档变速齿轮26通过矩形花键装配于三轴15上,三轴15通过轴承装配于变速箱体2上,转向齿轮13与中央传递大齿轮14装配于转向轴12上,转向轴12通过轴承装配于变速箱体2上,六轴齿轮10通过矩形花键装配于六轴9上,六轴9通过轴承装配于变速箱体2上,倒档轴锥齿轮45通过矩形花键装配于七轴44上,七轴44通过轴承装配于变速箱体2上,锥齿轮轴47与倒档轴锥齿轮45啮合装配于变速箱体2上,驱动轮29通过螺栓、弹簧垫圈装配在轮毂27上,轮毂3通过锁紧螺母、锁片装配在驱动轮轴28上,传动壳体32通过螺栓、弹簧垫圈装配在最终传动机构43上,最终传动机构43中的驱动轮联接轴42以间隙配合方式装配于两件固定套内,驱动轮联接轴42通过矩形花键联接方式装配在输出轴9上,传动壳体32以间隙配合方式装配在半轴壳体39下轴孔内,油缸组件37与半轴壳体39为配合并通过螺栓、弹簧垫圈与传动壳体32联接,油缸组件37通过O型密封圈与换向阀41联接,进油管36通过O型密封圈与油缸组件37、换向阀41联接,换向阀摇臂40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固定在换向阀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地隙液压无级调整驱动轮轮距手扶拖拉机传动机构,其特征是:半轴壳体39为双轴孔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地隙液压无级调整驱动轮轮距手扶拖拉机传动机构,其特征是:副变速高速齿轮22与副变速低速齿轮21的结合方式为内齿、外齿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地隙液压无级调整驱动轮轮距手扶拖拉机传动机构,其特征是:转向齿轮13与中央传递大齿轮14的结合方式为内齿、外齿啮合。
CN 03215327 2003-02-27 2003-02-27 高地隙液压无级调整驱动轮轮距手扶拖拉机传动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17616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215327 CN2617616Y (zh) 2003-02-27 2003-02-27 高地隙液压无级调整驱动轮轮距手扶拖拉机传动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215327 CN2617616Y (zh) 2003-02-27 2003-02-27 高地隙液压无级调整驱动轮轮距手扶拖拉机传动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617616Y true CN2617616Y (zh) 2004-05-26

Family

ID=34242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321532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17616Y (zh) 2003-02-27 2003-02-27 高地隙液压无级调整驱动轮轮距手扶拖拉机传动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617616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43769C (zh) * 2007-02-09 2008-12-17 李剑明 横联式拖拉机后动力输出变速箱
CN100447449C (zh) * 2007-02-09 2008-12-31 李剑明 6+2挡拖拉机横联式变速箱
CN101564967B (zh) * 2009-05-31 2010-12-08 晋江市连盛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高架驱动前桥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43769C (zh) * 2007-02-09 2008-12-17 李剑明 横联式拖拉机后动力输出变速箱
CN100447449C (zh) * 2007-02-09 2008-12-31 李剑明 6+2挡拖拉机横联式变速箱
CN101564967B (zh) * 2009-05-31 2010-12-08 晋江市连盛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高架驱动前桥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55871B (zh) 具备电控动力分配和机械锁止的两档分动器
WO2005033554A1 (ja) 走行作業機
CN201303516Y (zh) 收割机用变速箱
CN205605780U (zh) 一种功率分流无级变速齿轮箱
CN2617616Y (zh) 高地隙液压无级调整驱动轮轮距手扶拖拉机传动机构
US6401848B1 (en) Three-speed power take-off assembly
CN217234285U (zh) 玉米收获机行走驱动变速箱装置
CN216078224U (zh) 具有原位转向和单侧制动转向的双模式变速箱
CN113404850A (zh) 具有原位转向和单侧制动转向的双模式变速箱
JP4399659B2 (ja) トランスアクスル
CN204547773U (zh) 一种带转向桥的直联式四驱变速传动装置
WO2006012802A1 (fr) Châssis pour un véhicule de balayage des routes
CN2799987Y (zh) 卧式八轴手扶拖拉机变速箱总成
CN201712606U (zh) 一种车用低速静液压走行传动箱
CN204547762U (zh) 一种带转向桥的四驱自走式多功能传动装置
CN2250880Y (zh) 一种农用机动车变速箱
CN220973892U (zh) 一种双电机电驱动轮式拖拉机传动系
CN219570808U (zh) 一种变速箱
CN2654904Y (zh) 串联组合式两用油泵
CN215928332U (zh) 单作用离合器梭行挡装置
CN220910376U (zh) 双离合多档位传动箱
JP3790598B2 (ja) 歯車式変速装置
CN215806178U (zh) 一种新型变速箱
CN2563018Y (zh) 轮式拖拉机的爬行档机构
CN2594543Y (zh) 微型耕整机的变速箱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526

Termination date: 2010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