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648714U - 空气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648714U
CN221648714U CN202323161039.5U CN202323161039U CN221648714U CN 221648714 U CN221648714 U CN 221648714U CN 202323161039 U CN202323161039 U CN 202323161039U CN 221648714 U CN221648714 U CN 2216487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air
duct
side wall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16103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永林
代展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16103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6487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6487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6487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可靠地抑制或防止产生防凝露的空气处理设备。空气处理设备包括面板组件和设置于面板组件的出风风道,出风风道包括在X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用于向Z1侧出风,第一侧壁在X1侧具有位于风道内侧的第一侧面,在X2侧具有位于风道外侧的第二侧面,第二侧面的Z1侧的端部设置有风道侧连接部,面板组件包括第一面板,其具有第一面板主体部,在第一面板主体部的Z2侧的内表面设置有面板侧连接部,其与风道侧连接部配合卡接,第一面板主体部的X1侧的端部与第一侧壁的Z1侧的端部沿Z方向层叠,第一面板主体部的X1侧的端部与第一侧壁的Z1的端部相比朝X2侧退避,从而使第一面板主体部与第一侧壁之间形成台阶结构。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空气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嵌入式空调内机,包括面板组件和设置于面板组件内的出风风道,出风风道用于例如在制冷时向室内吹出冷风。而出风风道内的冷风可能会窜入风道邻近空间,如维修通道等,从而导致凝露的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设备,能够可靠地抑制或防止产生凝露。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包括面板组件和设置于所述面板组件的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出风风道用于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一侧出风,所述第一侧壁在第一方向一侧具有位于风道内侧的第一侧面,且在第一方向另一侧具有位于风道外侧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二方向一侧的端部设置有风道侧连接部,所述面板组件包括第一面板,所述第一面板具有第一面板主体部,在所述第一面板主体部的第二方向另一侧的内表面设置有面板侧连接部,所述风道侧连接部和所述面板侧连接部配合卡接,所述第一面板主体部的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方向一侧的端部沿第二方向层叠,所述第一面板主体部的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方向一侧的端部相比朝第一方向另一侧退避,从而使所述第一面板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台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设备,通过设置风道侧连接部和面板侧连接部配合卡接,从而抑制或避免气流经过出风风道和第一面板之间的缝隙而进入例如维修通道中,引起凝露。并且,通过出风风道与第一面板之间形成台阶结构(台阶部),使气流经台阶部导流而远离出风风道和第一面板之间的缝隙,与防凝露连接结构(风道侧连接部和面板侧连接部)配合以增强防凝露效果。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设备中,也可以是,将所述第一面板主体部的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方向一侧的端部相比朝第一方向另一侧退避的距离设为D,0.1mm≤D≤3mm。通过第一面板主体部的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与第一侧壁的第二方向一侧的端部的距离形成为D,能够进一步恰当地增强防凝露效果。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设备中,也可以是,所述风道侧连接部包括从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二方向一侧端向第一方向另一侧延伸的翻边,所述面板侧连接部从所述第一面板主体部的内表面朝向第二方向另一侧突出设置,且形成有朝向第一方向一侧开口的第一卡接槽,所述翻边插入所述第一卡接槽中。通过翻边插入第一卡接槽中形成防凝露连接,能够以简便的结构抑制或避免气流经过出风风道和第一面板之间的缝隙而进入例如维修通道中,引起凝露。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设备中,也可以是,所述面板侧连接部从所述第一面板主体部的内表面朝向第二方向另一侧突出设置,且在前端包括向第一方向一侧延伸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和所述第一面板主体部之间形成第一卡接槽,所述风道侧连接部包括:从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二方向一侧端向第一方向另一侧延伸的翻边;以及设置于第二侧面中的比所述翻边更靠第二方向另一侧的部位且与翻边基本平行的卡接边,所述翻边和所述卡接边之间形成第二卡接槽,所述翻边插入所述第一卡接槽中,所述卡接部插入所述第二卡接槽中。通过翻边插入第一卡接槽中,卡接部插入第二卡接槽中,从而形成防凝露连接,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或避免气流经过出风风道和第一面板之间的缝隙而进入例如维修通道中,引起凝露。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设备中,也可以是,所述面板组件包括:第二面板,所述第二面板与所述第一面板之间形成有出风口;以及面板框架,所述出风风道及所述第二面板安装于所述面板框架,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二面板和所述面板框架形成第一空气隔热层。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出风口的第二侧壁附近也形成防凝露结构。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设备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空气隔热层内设置有隔热材。例如,隔热材为EPS。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强防凝露效果。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设备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二方向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倾斜部以随着朝向第二方向一侧而位于第一方向一侧的方式朝向风道内侧倾斜。通过设置第二倾斜部,相对于第一面板实现反向引导气流,进一步抑制或避免气流从出风风道和第一面板之间的缝隙进入装置内部而产生凝露。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设备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侧壁的位于风道内侧的第三侧面设置有突出部以及第三倾斜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第三侧面的第二方向中间部位向风道内侧突出,所述第三倾斜部以随着朝向第二方向一侧而位于第一方向一侧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第二方向一侧端与所述第三侧面的第二方向一侧端之间。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吹出气流的导流。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设备中,也可以是,所述面板组件包括:第二面板,所述第二面板位于所述出风风道的第二方向一侧,所述第二面板的第一方向另一侧端设有朝向所述出风风道一侧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朝向第一方向另一侧的内表面构成以随着朝向第二方向另一侧而位于第一方向另一侧的方式倾斜的第四倾斜部,所述第四倾斜部与所述第三倾斜部平滑地邻接。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顺畅地向第一方向一侧且第二方向一侧引导气流,进一步抑制或避免因气流从第二面板与出风风道的缝隙进入装置内部而产生凝露。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的面板组件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风道附近的剖视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风道附近的剖视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的风道侧连接部和面板侧连接部附近的放大剖视立体图。
图6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风道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第一面板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第二面板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对台阶部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剖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1空气处理设备
20面板组件
21出风风道
22面板框架
23第一面板
23a第一面板主体部
24第二面板
211第一侧壁
211a第一侧面
211b第二侧面
212第二侧壁
A1风道侧连接部
A11翻边
A12卡接边
A13第二卡接槽
A2面板侧连接部
A21卡接部
A22第一卡接槽
CF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中的比例尺、数量等不同。
此处,为方便说明,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且将X方向的一侧设为X1,将X方向的另一侧设为X2,将Y方向的一侧设为Y1,将Y方向的另一侧设为Y2,将Z方向的一侧设为Z1,将Z方向的另一侧设为Z2,并且,Z2方向例如与实际使用时的上方一致。
<第一实施方式>
(空气处理设备的整体结构)
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1的分解立体图,为了简化图面,在图1中省略了部分构件的图示。图2是示意表示空气处理设备1的面板组件20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1例如用作嵌入式空调内机。空气处理设备1包括:主机体10;收纳于主机体10内的风扇组件100、调温组件(未图示);面板组件20;和设置于面板组件20的出风风道21。
空气处理设备1可以通过例如主机体10的外壳来安装于期望的安装位置,例如嵌入安装于室内的天花板。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处理设备1作为厨房空调安装于厨房的室内。
本实施方式中,主机体10包括向Z1侧(下方)开口的外壳,面板组件20从下方覆盖主机体10的开口。由风扇组件100形成的气流通过调温组件并从设置于面板组件20的出风口CF流出。气流经由出风风道21从出风口CF流出。
此外,空气处理设备1还可以包括设置于风路范围外的内置有控制电路板等电气部件的电气部件盒等。
(主机体)
本实施方式中,主机体10具有形成为朝下方开口的大致长方体箱状的外壳。外壳例如可由树脂、金属材料或聚合物构成,并封围形成内部的容纳空间。主机体10在外壳内部收纳风扇组件100和调温组件(未图示)。主机体10的外壳具有:顶板(未图示);以及从顶板的周缘向下(图1中,向Z1侧)延伸的侧板11。顶板例如沿着与水平方向平行的面扩展,且呈大致矩形。侧板11包括多个侧板部、即位于X方向两侧的两个侧板部及位于Y方向两侧的两个侧板部。
如图1所示,主机体10在外壳的内部形成有在X方向上彼此相邻的风扇设置区域和调温组件设置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机体10在外壳内部设置有分隔壁12,通过分隔壁12将风扇设置区域和调温组件设置区域分隔开。在分隔壁12的X2侧的空间即风扇设置区域设置有风扇组件100。风扇组件100例如包括沿图1的Y方向排列的多个风扇101及电机。风扇101可以为离心风扇。风扇101包括叶轮和罩设在该叶轮外部的蜗壳,蜗壳具有蜗壳出风口,蜗壳出风口朝向调温组件设置区域。例如,电机驱动叶轮转动,经由后述进风格栅25从蜗壳的进气口向到蜗壳内进气,气流从蜗壳出风口向调温组件设置区域流出。
在分隔壁12的X1侧的空间即调温组件设置区域设置有调温组件(未图示)。调温组件位于风扇组件100与出风口CF之间。调温组件用于对气流进行温度调节。调温组件可以是热交换器(热交换器通过冷媒配管与室外机中的冷媒配管连接形成冷媒回路,未图示)。例如,待处理空气与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从出风口CF吹出,由此进行制冷、制热或除湿运转。
此外,在比调温组件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排水盘110。排水盘110设置于调温组件设置区域的底部。例如,通过排水盘110将调温组件上形成的冷凝水排出,并从下方对调温组件进行支撑。排水盘110在与出风口CF对应的位置设有开口部111,开口部111配置于出风风道21的气流上游侧。经过调温组件后的气流从开口部111经由出风风道21从出风口CF吹出。
(面板组件的整体结构)
面板组件20从下方固定连接于主机体10。例如,面板组件20在周缘部通过螺钉等紧固件与主机体10的侧板11紧固。本实施方式中,出风口CF设置于面板组件20。
面板组件20包括出风风道21(图6)、面板框架22、第一面板23、第二面板24及进风格栅25。出风风道21、第一面板23、第二面板24及进风格栅25组装于面板框架22。
(面板框架)
面板框架22为框架状,包括:矩形框22a,矩形框22a具有在X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相对的第一边22a1、第二边22a2以及在Y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相对的第三边22a3、第四边22a4;架设在第三边22a3和第四边22a4之间的第一梁22b;以及架设在第三边22a3和第四边22a4之间的第二梁22c。第一边22a1、第二边22a2分别沿Y方向延伸,且在Z方向上扩展。第三边22a3、第四边22a4分别沿X方向延伸,且在Z方向上扩展。第三边22a3、第四边22a4分别将第一边22a的端部和第二边22a2的端部连接。第一梁22b、第二梁22c分别沿Y方向延伸,且在Z方向上扩展。第二梁22c位于比第一梁22b靠X1侧的位置。第一梁22b、第一边22a1、第三边22a3和第四边22a4共同围成供进风格栅25安装的第一安装部26。例如,进风格栅25通过卡扣结构、螺钉等紧固件安装于第一安装部26。也可以是,进风格栅25与第一梁22b、第一边22a1、第三边22a3和第四边22a4中的至少任一者紧固。进风格栅25遮盖由第一梁22b、第一边22a1、第三边22a3和第四边22a4共同围成的空间(面板框架22的X2侧的贯通部)。面板框架22的X2侧的贯通部例如用于进风通道。进风格栅25将空气处理设备1下方的空间与风扇设置区域连通。
第二梁22c、第二边22a2、第三边22a3和第四边22a4共同围成供出风风道21安装的第二安装部27。例如,出风风道21通过卡扣结构、螺钉等紧固件安装于第二安装部27。也可以是,出风风道21与第二梁22c、第二边22a2、第三边22a3和第四边22a4中的至少任一者紧固。由第二梁22c、第二边22a2、第三边22a3和第四边22a4共同围成的空间(面板框架22的X1侧的贯通部)例如用于出风通道。本实施方式中,出风风道21配置于由第二梁22c、第二边22a2、第三边22a3和第四边22a4共同围成的空间内部。
第一梁22b、第二梁22c、第三边22a3和第四边22a4共同围成供第一面板23安装的第三安装部28。例如,第一面板23通过卡扣结构、螺钉等紧固件安装于第三安装部28。也可以是,第一面板23与第一梁22b、第二梁22c、第三边22a3和第四边22a4中的至少任一者紧固。
第二面板24安装于面板框架22。例如,第二面板24通过卡扣结构、螺钉等紧固件安装于面板框架22。也可以是,第二面板24与第二边22a2、第三边22a3和第四边22a4中的至少任一者紧固。
另外,可以在矩形框22a的外周侧设置一个或多个加强钣金,提高面板框架22的强度。
(出风风道)
图3是表示出风风道21附近的剖视立体图。图4是表示出风风道21附近的剖视立体图,省略了导风叶片的图示。图5是表示风道侧连接部A1和面板侧连接部A2附近的局部放大剖视立体图。图6是示意表示出风风道21的立体图。
出风风道21用于向Z方向(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向”)的一侧即Z1侧出风。如图6所示,出风风道21呈Z方向两侧开口的大致方筒状。出风风道2包括:在X方向(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211和第二侧壁212;以及在Y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213和第四侧壁214。气流在出风风道21中向第二方向一侧(Z1侧)出风。这里,“向第二方向一侧出风”表示出风方向包含朝向第二方向一侧的分量,例如包括出风方向严格地朝向第二方向一侧的情况以及出风方向朝向Z1侧且X1侧(Z1侧斜X1侧)的情况。沿Z方向观察时,出风风道21呈长边沿着Y方向、短边沿着X方向的大致矩形。第一侧壁211和第二侧壁212分别沿Y方向延伸,且在Z方向上扩展。第三侧壁213和第四侧壁214分别沿X方向延伸,且在Z方向上扩展。第三侧壁213和第四侧壁214分别将第一侧壁211的端部和第二侧壁212的端部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出风风道21设置有对出风方向进行引导的多个第一导风叶片215及第二导风叶片216。可以在出风风道21的Y2侧设有驱动第一导风叶片215、第二导风叶片216运动的驱动装置(未图示)。例如,驱动装置收纳于在Y方向上与出风风道21相邻配置的驱动装置收纳部。
如图4和图5所示,出风风道21包括在X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211和第二侧壁212。第一侧壁211位于比第二侧壁212靠X2侧的位置。第一侧壁211在X1侧(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向一侧”)具有位于风道内侧的第一侧面211a,且在X2侧(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向另一侧”)具有位于风道外侧的第二侧面211b。第二侧面211b的Z1侧(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向一侧”)的端部设置有风道侧连接部A1。风道侧连接部A1和后述面板侧连接部A2配合卡接。通过设置风道侧连接部A1和面板侧连接部A2配合卡接,从而抑制或避免气流经过出风风道21和第一面板23之间的缝隙而进入例如维修通道中,引起凝露。
本实施方式中,风道侧连接部A1包括:从第二侧面211b的Z1侧端向X2侧延伸的翻边A11;以及设置于第二侧面211b中的比翻边A11更靠Z2侧(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向另一侧”)的部位且与翻边A11基本平行的卡接边A12。翻边A11沿Y方向延伸。翻边A11在出风风道21的第一侧壁211的第二侧面211b的整个长度方向(Y方向)范围内从第二侧面211b的Z1侧端向X2侧弯折地延伸。卡接边A12沿Y方向延伸。卡接边A12在出风风道21的第一侧壁211的第二侧面211b的整个长度方向(Y方向)范围内从第二侧面211b中的比设有翻边A11的部位更靠Z2侧的部位向X2侧延伸出。翻边A11和卡接边A12之间形成第二卡接槽A13。由此,风道侧连接部A1形成有朝向X2侧开口的第二卡接槽A13。第二卡接槽A13沿Y方向延伸。此外,也可以是,风道侧连接部A1不包括卡接边,仅包括翻边A11。
本实施方式中,出风风道21形成为使气流朝向Z1侧且X1侧向空气处理设备的外部流出。由此,能够向X1侧引导气流,进一步抑制或避免因气流从第一面板23与第一侧壁211的缝隙进入装置内部而产生凝露。在沿Y方向观察时,第一侧壁211整体上形成为随着朝向Z1侧而位于X1侧的形状。第一侧壁211可以在第一侧面211a具有一个或多个倾斜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面211a具有两个倾斜部即第一倾斜部211c和第二倾斜部211d。第一倾斜部211c和第二倾斜部211d分别在Y方向上延伸。在沿Y方向观察时,第一倾斜部211c从第一侧面211a的中途以随着朝向Z1侧而位于X1侧的方式朝向Z1侧斜X1侧延伸。第二倾斜部211d在第一倾斜部211c的Z1侧与第一倾斜部211c相邻设置。第二倾斜部211d从第一倾斜部211c的Z1侧端以随着朝向Z1侧而位于X1侧的方式朝向Z1侧斜X1侧延伸。第二倾斜部211d的斜度大于第二倾斜部211d。在Z方向上,第二倾斜部211d的设置范围与风道侧连接部A1至少局部重叠。即,第一侧面211a的Z1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倾斜部211d,第二倾斜部211d以随着朝向Z1侧而位于X1侧的方式朝向风道内侧倾斜。
此外,在沿Y方向观察时,第二侧壁212整体上形成为中央部朝向X2侧向风道内侧突出的形状。第二侧壁212的比中央部靠Z2侧的部分位于比该中央部靠X1侧的位置。第二侧壁212的比中央部靠Z1侧的部分位于比该中央部靠X1侧的位置。第二侧壁212的位于风道内侧的第三侧面212a设置有突出部212c以及第三倾斜部212b。212c突出部在第三侧面212a的Z方向中间部位向风道内侧(X2侧)突出。第二侧壁212在第三侧面212a中的靠Z1侧的部分具有第三倾斜部212b。第三倾斜部212b在Y方向上延伸。第三倾斜部212b形成于突出部212c的Z1侧端与第三侧面212a的Z1侧端之间。在沿Y方向观察时,第三倾斜部212b从突出部212c的Z1侧端以随着朝向Z1侧而位于X1侧的方式朝向Z1侧斜X1侧延伸。换而言之,第二侧壁212的位于风道内侧的第三侧面212a的Z1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三倾斜部212b,第三倾斜部212b以随着朝向Z1侧而位于X1侧的方式倾斜。由此,能够实现吹出气流的导流。
此外,出风风道21配置于由面板框架22的第二梁22c、第二边22a2、第三边22a3和第四边22a4共同围成的空间内部。第一侧壁211位于第二梁22c的内侧(X1侧)。也可以是,第一侧壁211、第一面板23和面板框架22的第二梁22c形成第二空气隔热层。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强防凝露效果。可以在第二空气隔热层内设置有隔热材。例如,可以在由第一侧壁211、第一面板23和第二梁22c包围的空间内设有EPS材料等具有隔热作用的材料。
第二侧壁212位于第二边22a2的内侧(X2侧)。也可以是,第二侧壁212、第二面板24和面板框架22的第二边22a2形成第一空气隔热层。由此,能够在出风口CF的X1侧(第二侧壁212附近)也形成防凝露结构,进一步增强防凝露效果。可以在第一空气隔热层内设置有隔热材。例如,可以在由第二侧壁212、第二面板24和第二边22a2包围的空间内设有EPS材料等。
(第一面板)
第一面板23对由面板框架22的第二梁22c、第二边22a2、第三边22a3和第四边22a4共同围成的空间(面板框架22的X方向中间部分的贯通部)的Z1侧开口进行封堵。面板框架22的X方向中间部分的贯通部例如用于维修通道。第一面板23具有第一面板主体部23a。第一面板主体部23a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面板主体部23a形成为长边方向沿着Y方向、短边方向沿着X方向的矩形的平板状。
第一面板主体部23a和出风风道21的第一侧壁211在Z方向上层叠地配置。第一面板主体部23a在第一侧壁211的Z1侧与第一侧壁211层叠地配置。第一面板主体部23a的X1侧的端部(风道侧端部)与第一侧壁211的Z1侧的端部沿Z方向层叠。第一面板主体部23a的X1侧的端部位于比第一侧壁211的Z1侧的端部靠Z1侧的位置。第一面板主体部23a的X1侧的端部与第一侧壁211的Z1侧的端部相比朝X2侧退避,从而使第一面板主体部23a与第一侧壁211之间形成台阶结构。如图5和图9所示,通过第一侧壁211底端与第一面板23的风道侧端部之间形成台阶部,使气流在台阶部的作用下远离出风风道21和第一面板23之间的缝隙,与防凝露连接结构(风道侧连接部A1和面板侧连接部A2)配合以增强防凝露效果。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从出风风道21的第一侧壁211的第二侧面211b的Z1侧端向X2侧延伸的翻边A11,使第一侧壁211的下端面在X方向上的尺寸变宽,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台阶部。
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一面板主体部23a的X1侧的端部与第一侧壁211的Z1侧的端部相比朝X2侧退避的距离设为D时,0.1mm≤D≤3mm。通过第一侧壁211底端与第一面板23的风道侧端部的距离形成为D,能够进一步恰当地增强防凝露效果。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面板主体部23a的X1侧的端部与第一侧壁211的Z1侧的端部的距离D为0.2mm。
在第一面板主体部23a的Z2侧的内表面23a1设置有面板侧连接部A2。面板侧连接部A2设置于比第一面板主体部23a的X1侧端靠X2侧的位置。面板侧连接部A2沿Y方向延伸。例如,面板侧连接部A2遍及与出风风道21的第一侧壁211的第二侧面211b的整个长度方向(Y方向)范围对应的范围地延伸。面板侧连接部A2从第一面板主体部的内表面朝向Z2侧突出设置。面板侧连接部A2在Z2侧的前端包括向X1侧延伸的卡接部A21,卡接部A21和第一面板主体部23a之间形成第一卡接槽A22。由此,面板侧连接部A2形成有朝向X1侧开口的第一卡接槽A22。第一卡接槽A22沿Y方向延伸。
风道侧连接部A1的翻边A11插入第一卡接槽A22中,卡接部A21插入第二卡接槽A13中。通过翻边A11插入第一卡接槽A22中,卡接部A21插入第二卡接槽A13中,从而形成防凝露连接。另外,在风道侧连接部A1仅包括翻边A11的情况下,翻边插入第一卡接槽A22中。在该情况下,通过翻边A11插入第一卡接槽A22中形成防凝露连接。
(第二面板)
第二面板24与第一面板23之间形成有出风口CF。第二面板24位于出风风道21的Z1侧。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二面板24和第一面板23围成的开口部与出风风道21重叠,或与出风风道21及在Y方向上与出风风道21相邻配置的驱动装置收纳部重叠。
第二面板24具有第二面板主体部24a。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面板主体部24a形成为在沿Z方向观察时与面板框架22的第二边22a2、第三边22a3的X1侧的部分及第四边22a4的X1侧的部分重叠的大致U字形的平板状。第二面板主体部24a配置于面板框架22的Z1侧。第二面板主体部24a包括配置于出风风道21的第二侧壁212的Z1侧的第一部分24a1。第一部分24a1为第二面板主体部24a的U字形中的沿Y方向延伸的部分。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二侧壁212与第一部分24a1中的靠X2侧的部分重叠。第二面板主体部24a的第一部分24a1的X2侧的端部与第二侧壁212的Z1侧的端部通过卡止结构连接。
在第一部分24a1的X2侧端设有朝向出风风道21侧弯折的弯折部24b。即,第二面板24的X2侧端设有朝向出风风道21侧弯折的弯折部24b。弯折部24b沿Y方向延伸。弯折部24b遍及出风风道21的第二侧壁212的整个长度方向(Y方向)范围地延伸。本实施方式中,弯折部24b从第一部分24a1的X2侧端向Z2侧斜X2侧弯折地延伸。弯折部24b的朝向X2侧(详细而言,朝向X2侧斜Z1侧)的内表面构成第四倾斜部24b1。第四倾斜部24b1以随着朝向Z2侧而位于X2侧的方式倾斜。在沿Y方向观察时,第四倾斜部24b1形成为具有与第二侧壁212的位于风道内侧的第三侧面212a的第三倾斜部212b大致相同的斜度。第四倾斜部24b1与第三倾斜部212b平滑地邻接。由此,能够顺畅地向X1侧(详细而言,朝向X1侧且Z1侧)引导气流,进一步抑制或避免因气流从第二面板与出风风道的缝隙进入装置内部而产生凝露。
在弯折部24b的背侧(X1侧面)设置有多个钩部24b2(图8)。多个钩部24b2分别从弯折部24b向X1侧延伸出。多个钩部24b2在Y方向排列地配置。钩部24b钩挂于设置于出风风道21的未图示的钩挂部。
出风风道21的第二侧壁212的Z1侧的端部设有沿Y方向观察时朝向风道外侧凸出的凸部217。凸部217沿Y方向延伸。本实施方式中,凸部217遍及出风风道21的第二侧壁212的整个长度方向(Y方向)范围地延伸。凸部217形成为,沿Y方向观察时从第二侧壁212的形成有第三侧面212a的部分的Z1侧端向X1方向弯折地延伸,然后向Z1方向侧延伸。在沿X方向以及Z方向观察时,凸部217与弯折部24b重叠。
此外,在风道外侧,凸部217设置有连接部218,用于通过例如卡止结构与面板框架22连接。连接部218可以在Y方向排列设置多个。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但是,可以理解,以上的说明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任何方式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实施例。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了解了以上具体实施例之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其它修改和改变。这些都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Claims (9)

1.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组件和设置于所述面板组件的出风风道,
所述出风风道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出风风道用于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一侧出风,
所述第一侧壁在第一方向一侧具有位于风道内侧的第一侧面,且在第一方向另一侧具有位于风道外侧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二方向一侧的端部设置有风道侧连接部,
所述面板组件包括第一面板,所述第一面板具有第一面板主体部,在所述第一面板主体部的第二方向另一侧的内表面设置有面板侧连接部,
所述风道侧连接部和所述面板侧连接部配合卡接,
所述第一面板主体部的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方向一侧的端部沿第二方向层叠,所述第一面板主体部的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方向一侧的端部相比朝第一方向另一侧退避,从而使所述第一面板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台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面板主体部的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方向一侧的端部相比朝第一方向另一侧退避的距离设为D,0.1mm≤D≤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侧连接部包括从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二方向一侧端向第一方向另一侧延伸的翻边,
所述面板侧连接部从所述第一面板主体部的内表面朝向第二方向另一侧突出设置,且形成有朝向第一方向一侧开口的第一卡接槽,
所述翻边插入所述第一卡接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侧连接部从所述第一面板主体部的内表面朝向第二方向另一侧突出设置,且在前端包括向第一方向一侧延伸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和所述第一面板主体部之间形成第一卡接槽,
所述风道侧连接部包括:从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二方向一侧端向第一方向另一侧延伸的翻边;以及设置于第二侧面中的比所述翻边更靠第二方向另一侧的部位且与翻边基本平行的卡接边,所述翻边和所述卡接边之间形成第二卡接槽,
所述翻边插入所述第一卡接槽中,所述卡接部插入所述第二卡接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组件包括:第二面板,所述第二面板与所述第一面板之间形成有出风口;以及面板框架,所述出风风道及所述第二面板安装于所述面板框架,
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二面板和所述面板框架形成第一空气隔热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空气隔热层内设置有隔热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二方向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倾斜部以随着朝向第二方向一侧而位于第一方向一侧的方式朝向风道内侧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侧壁的位于风道内侧的第三侧面设置有突出部以及第三倾斜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第三侧面的第二方向中间部位向风道内侧突出,所述第三倾斜部以随着朝向第二方向一侧而位于第一方向一侧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第二方向一侧端与所述第三侧面的第二方向一侧端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组件包括:第二面板,所述第二面板位于所述出风风道的第二方向一侧,
所述第二面板的第一方向另一侧端设有朝向所述出风风道一侧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朝向第一方向另一侧的内表面构成以随着朝向第二方向另一侧而位于第一方向另一侧的方式倾斜的第四倾斜部,所述第四倾斜部与所述第三倾斜部平滑地邻接。
CN202323161039.5U 2023-11-22 2023-11-22 空气处理设备 Active CN2216487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61039.5U CN221648714U (zh) 2023-11-22 2023-11-22 空气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61039.5U CN221648714U (zh) 2023-11-22 2023-11-22 空气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648714U true CN221648714U (zh) 2024-09-03

Family

ID=92509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161039.5U Active CN221648714U (zh) 2023-11-22 2023-11-22 空气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6487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54320B2 (en) Indoor device of air conditioner
EP3130866B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106765654B (zh) 空调装置
KR20090031133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EP3070410B1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WO2006068210A1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CN221648714U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210141650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US12018855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15342441A (zh) 一种空调器
CN212179060U (zh) 空调器
CN212179049U (zh) 整体式空调器
EP1804002A1 (en) Ceiling-embedded air conditioner
CN211695167U (zh) 一体式空调
JPS6326293B2 (zh)
CN216132000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WO2024041055A1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22119754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WO2000073707A1 (en) Assembly guides for molded components
CN219550701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2179061U (zh) 一体式空调器
JP3250903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0078220A (ja) 床置型室内機
CN114060949A (zh) 空调器
KR20070077642A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실내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