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551994U - 一种散热结构、电池模组及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结构、电池模组及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551994U CN221551994U CN202323239107.5U CN202323239107U CN221551994U CN 221551994 U CN221551994 U CN 221551994U CN 202323239107 U CN202323239107 U CN 202323239107U CN 221551994 U CN221551994 U CN 22155199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outlet
- channel
- air
- air inlet
- heat dissip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散热结构、电池模组及用电装置,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散热结构包括:限定形成有多个容纳空间的进风部,设置于进风部底部的出风部,以及驱动部。每个容纳空间用于放置一个单体电池,容纳空间的内壁与单体电池的侧壁之间形成进风通道,出风部设置有出风通道和出风口,驱动部用于将气流沿单体电池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吸入进风通道内,并使气流通过出风通道从出风口吹出。本申请提供的散热结构,能够实现从单体电池的顶部进风,并从单体电池的底部出风,从而使气流先经过单体电池顶部较热区域,再经过单体电池底部较冷区域,以达到改善单体电池不同位置存在温差的现象,提升了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结构、电池模组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公开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单体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会出现顶部较热而底部较冷的情况,即单体电池的顶部区域和底部区域之间存在温差,温差过大会影响单体电池的使用性能及寿命。
相关技术中,电池模组的散热结构从水平方向的两相对侧进风,并使气流在中间风道汇总后出风,这种散热方式由于气流在进入散热结构时是垂直经过单体电池侧壁的,对单体电池的顶部区域和底部区域的散热效果相同,导致单体电池的不同位置仍存在温差过大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结构、电池模组及用电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散热结构从水平方向的两相对侧进风,并使气流在中间风道汇总后出风,不利于改善单体电池存在的温差现象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结构,应用于具有多个单体电池的电池模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
进风部,所述进风部限定形成多个容纳空间,每个所述容纳空间用于放置一个所述单体电池,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与所述单体电池的侧壁之间形成有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沿所述单体电池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贯穿所述进风部;
出风部,设置于所述进风部的底部,所述出风部限定形成出风通道,并开设有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的出风口,每个所述进风通道均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
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用于将气流沿所述单体电池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吸入所述进风通道内,并使气流通过所述出风通道从所述出风口吹出。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通道包括多个进风子通道,多个所述进风子通道沿所述单体电池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体电池的侧壁面积为S1,在同一个所述单体电池上,多个所述进风子通道在所述单体电池侧壁上的投影面积之和为S2,满足:1/3≤S2/S1<1。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单体电池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所述单体电池的投影面积为S3,同一个所述单体电池上的多个所述进风子通道的投影面积之和为S4,满足:0.04≤S4/S3≤0.3。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部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隔热板,所述隔热板朝向所述单体电池的一侧与所述单体电池的侧壁之间形成所述进风通道。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热板包括第一板体和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板体,每个所述第二板体均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沿第一方向的两相对侧之间的距离为T1,所述第二板体沿第二方向的两相对侧之间的距离为T2,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单体电池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满足:2mm≤T1≤10mm,1mm≤T2≤5mm。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通道包括第一出风子通道和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出风子通道,每个所述第二出风子通道与至少一个所述进风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子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子通道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每个所述第二出风子通道连通。
第二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结构,每个所述单体电池的至少部分收容于一个所述容纳空间内。
在第二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多个端板和多个侧板,多个所述端板和多个所述侧板围合形成限位空间,所述进风部收容于所述限位空间内。
在第二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板朝向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与所述散热结构之间形成有贯穿设置的气流通道;和/或
所述端板朝向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与所述散热结构之间形成有贯穿设置的气流通道。
第三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电池模组。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散热结构,包括进风部、出风部和驱动部,通过在进风部上设置用于放置单体电池的容纳空间,使容纳空间的内壁与单体电池的侧壁之间形成进风通道,并使进风通道沿所述单体电池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贯穿所述进风部,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出风部上设置出风通道和出风口,使出风通道与进风通道连通,并在出风口处设置驱动部,这样,驱动部能够将气流沿所述单体电池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吸入进风通道内,并使得气流通过出风通道从出风口吹出,实现从单体电池的顶部进风,并从单体电池的底部出风,从而使气流先经过单体电池顶部较热区域,再经过单体电池底部较冷区域,以达到改善单体电池不同位置存在温差的现象,提升了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部分电池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模组的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中B-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隔热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隔热板的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0-电池模组;100-散热结构;110-进风部;111-隔热板;1111-第一板体;1112-第二板体;1113-第三板体;112-容纳空间;113-进风通道;1131-进风子通道;120-出风部;121-出风通道;1211-第一出风子通道;1212-第二出风子通道;122-出风口;130-驱动部;200-单体电池;300-端板;400-侧板;410-气流通道;X-单体电池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Y-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经过,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经过。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4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结构100,涉及电池技术领域,主要应用于具有多个单体电池200的电池模组1000中,用于对多个单体电池200进行散热。需要说明的是,下文所提及的单体电池200可以是方形电池、圆柱形电池、纽扣电池、软包电池或其他形状的电池。
如图1所示,为了方便描述,定义电池模组1000的宽度方向为第一方向Y,电池模组1000的长度方向为第二方向Z。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定义仅是为了便于理解散热结构100中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散热结构100主要包括:进风部110、出风部120和驱动部130。
其中,进风部110限定形成多个容纳空间112,每个容纳空间112用于放置一个单体电池200,容纳空间112的内壁与单体电池200的侧壁之间形成有进风通道113,进风通道113沿单体电池200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X贯穿进风部110。
出风部120设置于进风部110的底部,出风部120限定形成出风通道121,并开设有与出风通道121连通的出风口122,每个进风通道113均与出风通道121连通。驱动部130设置于出风口122处,用于将气流沿单体电池200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X吸入进风通道113内,并使气流通过出风通道121从出风口122吹出。
需要说明的是,“单体电池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X”是指单体电池200的极柱指向单体电池200的壳体的方向。
示例性地,驱动部130为风扇、风机、抽风机等能够使出风通道121内产生负压的元件。出风部120可与进风部110通过焊接、螺纹连接、卡接、一体成型等方式进行连接。
相关技术中,电池模组的散热结构从水平方向的两相对侧进风,并使气流在中间风道汇总后出风,这种散热方式由于气流在进入散热结构时是垂直经过单体电池侧壁的,对单体电池的顶部区域和底部区域的散热效果相同,导致单体电池的不同位置仍存在温差过大的现象。
另外,中间风道占用了电池模组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导致电池模组的结构紧凑性不足,降低了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结构100,通过在进风部110上设置用于放置单体电池200的容纳空间112,使容纳空间112的内壁与单体电池200的侧壁之间形成进风通道113,并使进风通道113沿单体电池200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X贯穿进风部110,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出风部120上设置出风通道121和出风口122,使出风通道121与进风通道113连通,并在出风口122处设置驱动部130,这样,驱动部130能够将气流沿单体电池200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X吸入进风通道113内,并使得气流通过出风通道121从出风口122吹出,实现从单体电池200的顶部进风,并从单体电池200的底部出风,从而使气流先经过单体电池200顶部较热区域,再经过单体电池200底部较冷区域,以达到改善单体电池200不同位置存在温差的现象,提升了电池模组1000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为了方便描述,以电池模组1000处于水平放置状态进行进一步说明。将具有出风通道121的出风部120设置在进风部110的底部,取消了中间风道的设置,这样也缩小了电池模组1000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并且更便于单体电池200紧凑布置,从而提升了电池模组1000的能量密度。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进风通道113包括多个进风子通道1131,多个进风子通道1131沿单体电池200的周向间隔设置,也就是多个进风子通道1131环绕在单体电池200周围,这样,气流在进入散热结构100时,会分散进入多个进风子通道1131内,从而沿单体电池200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X流向出风通道121,最终从出风口122流出,由于气流先经过单体电池200顶部较热的区域,再经过单体电池200底部较冷的区域,因此能够降低单体电池200的顶部和底部之间的温差,即达到均温效果。
示例性地,进风子通道1131的数量可设置为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八个、十二个等,具体可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对进风子通道1131的数量做具体的限制。
进一步地,单体电池200的侧壁面积为S1,在同一个单体电池200上,多个进风子通道1131在单体电池200侧壁上的投影面积之和为S2,也就是多个进风子通道1131投影在单体电池200侧壁上的面积为S2,满足:1/3≤S2/S1<1。
示例性地,S2/S1可设置为1/3、2/5、9/20、1/2、4/5、9/10、1等。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每个单体电池200的顶部、中部、底部分别设置温度传感器,监控不同的多个进风子通道1131在单体电池200侧壁上的投影面积之和下,单体电池200的不同位置之间的温差数据,以测试S2/S1这一比值对于电池模组1000温差现象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多个进风子通道1131在单体电池200侧壁上的投影面积之和S2与单体电池200的侧壁面积S1的比值S2/S1控制在1/3~1(不包括1)这个范围内,经过测试,能够有效降低单体电池200不同位置之间的温差,使得电池模组1000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得到提升。
更进一步地,沿单体电池200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X,单体电池200的投影面积为S3,同一个单体电池200上的多个进风子通道1131的投影面积之和为S4,满足:0.04≤S4/S3≤0.3。
需要说明的是,“沿单体电池200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X,单体电池200的投影面积为S3,同一个单体电池200上的多个进风子通道1131的投影面积之和为S4”也就是当单体电池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X平行于竖直方向时,单体电池200的横截面积和同一个单体电池200上的多个进风子通道1131的截面积之和。
示例性地,S4/S3可设置为0.04、0.05、0.1、0.15、0.16、0.17、0.19、0.2、0.22、0.25、0.28、0.3等。同样地,可以在每个单体电池200的顶部、中部、底部分别设置温度传感器,以测试S4/S3对于电池模组1000温差现象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同一个单体电池200上的多个进风子通道1131的投影面积之和S4与单体电池200的投影面积S3的比值S4/S3控制在4%~30%这个范围内,也就是多个进风子通道1131在单体电池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X上的投影面积之和是单体电池200在单体电池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X上的投影面积的4%~30%,经过测试,能够有效降低单体电池200不同位置之间的温差,使得电池模组1000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得到提升。
应当理解的是,对于上述实施例,进风通道113不限于上述多个进风子通道1131的设计,在其他实施例中,进风通道113还可以是蛇形通道、环形通道、波浪形通道中的一种或组合,均能够增加气流的流速,从而提升单体电池200的散热效率。
如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进风部110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隔热板111,隔热板111朝向单体电池200的一侧与单体电池200的侧壁之间形成进风通道113。
需要说明的是,隔热板111用于隔离相邻两个单体电池200,以防止一个单体电池200发生热失控时蔓延到另一个单体电池200上。
相关技术中,进风通道开设在电池模组外壳的水平两相对侧上,这样进风通道的设置数量有限,导致对单体电池的散热效果较差。
本实施例中,通过使隔热板111朝向单体电池200的一侧与单体电池200的侧壁之间形成进风通道113,使得气流先经过单体电池200的顶部较热区域,再经过单体电池200的底部较冷区域,达到对单体电池200的均温效果。同时,直接利用隔热板111形成进风通道113,便于进风通道113数量的布置,每相邻两个单体电池200之间的隔热板111处,均可以设置进风通道113,从而有利于提高对单体电池200的散热效果。
继续参阅图7,进一步地,隔热板111包括第一板体1111和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板体1112,每个第二板体1112均与第一板体1111连接。为了方便描述,这里以单体电池200为方形电池为例进行说明。
示例性地,第二板体1112可通过一体成型、焊接、卡接、螺纹连接等方式与第一板体1111连接。
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一板体1111和多个第二板体1112构成隔热板111,第一板体1111可以隔绝在单体电池200厚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200,第二板体1112可以隔绝在垂直于单体电池200厚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200,以防止单体电池200间的热量蔓延,增加了电池模组1000的安全性。
如图7和图8所示,更进一步地,第一板体1111沿第一方向Y的两相对侧之间的距离为T1,也就是第一板体1111的最大厚度为T1,第二板体1112沿第二方向Z的两相对侧之间的距离为T2,也就是第二板体1112的最大厚度为T2,第一方向Y垂直于第二方向Z,单体电池200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X垂直于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Z,满足:2mm≤T1≤10mm,1mm≤T2≤5mm。
示例性地,第一板体1111的两相对侧之间的距离T1设置为5.3mm,第二板体1112的两相对侧之间的距离T2设置为2.5mm。当然,第一板体1111的两相对侧之间的距离T1也可以设置为2mm、2.5mm、2.8mm、3mm、3.1mm、3.2mm、3.5mm、3.7mm、4mm、4.5mm、5mm、5.6mm、6mm、7mm、7.8mm、9mm、10mm等。第二板体1112的两相对侧之间的距离T2也可以设置为1mm、1.2mm、1.5mm、2mm、2.4mm、2.6mm、3mm、4mm、5mm等。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板体1111沿第一方向Y的两相对侧之间的距离T1控制在2mm~10mm这个范围内,并将第二板体1112沿第二方向Z的两相对侧之间的距离T2控制在1mm~5mm这个范围内,经过测试得到,隔热板111能够有效防止单体电池200之间的热量蔓延。
继续参阅图7,再进一步地,隔热板111还包括用于承载单体电池200的第三板体1113,第三板体1113靠近出风通道121设置,第三板体1113与第一板体1111相间隔设置。这样,能够承载单体电池200的重量,使得单体电池200装配在散热结构100中更加稳定,同时,将第三板体1113与第一板体1111相间隔设置,便于气流通过进风通道113流向出风通道121。
结合图4至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出风通道121包括第一出风子通道1211和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出风子通道1212,每个第二出风子通道1212与至少一个进风通道113连通,第一出风子通道1211的一端与出风口122连通,第一出风子通道1211远离出风口122的一端与每个第二出风子通道1212连通。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出风子通道1211和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二出风子通道1212,并使每个第二出风子通道1212与至少一个进风通道113连通,同时,使得第一出风子通道1211连通于出风口122和第二出风子通道1212之间,这种多通道的设计能够增加气流的流速,这样,在驱动部130的作用下,气流沿单体电池200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X进入多个进风通道113内,并从单体电池200的底部进入多个第二出风子通道1212内,最终汇聚至第一出风子通道1211从出风口122流出,实现对单体电池200的散热效果,同时,在散热的过程中,能够降低单体电池200不同位置之间的温差,提升电池模组1000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应当理解的是,对于上述实施例,出风通道121不限于上述多通道的设计,在其他实施例中,出风通道121还可以是蛇形通道、环形通道、波浪形通道中的一种或组合,均能够增加气流的流速,从而提升单体电池200的散热效率。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1000,包括多个单体电池20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散热结构100。每个单体电池200的至少部分收容于一个容纳空间112内。散热结构100能够对多个单体电池200进行散热,降低工作温度,同时,在散热的过程中,还能够达到对单体电池200的均温效果,也就是降低同一个单体电池200的不同位置之间存在的温差,从而提升电池模组1000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模组1000还包括多个端板300和多个侧板400,多个端板300和多个侧板400围合形成限位空间,进风部110收容于限位空间内。
示例性地,端板300和侧板400均设置有两个,如此,两个端板300和两个侧板400围合形成矩形框体。当然,端板300和侧板400也可以设置为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具体可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设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多个端板300和多个侧板400围合形成限位空间,使散热结构100的进风部110收容于限位空间内,这样,能够对出风部120的四周进行限位,增加散热结构100的稳定性。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侧板400朝向散热结构100的一侧与散热结构100之间形成有贯穿设置的气流通道410和/或端板300朝向散热结构100的一侧与散热结构100之间形成有贯穿设置的气流通道410。
示例性地,可以只在侧板400处设置气流通道410,也可以只在端板300处设置气流通道410,当然,也可以在侧板400和端板300上均设置气流通道410。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侧板400处和/或端板300处设置气流通道410,气流通道410可以增加侧板400和端板300与进风部110的通风效果,从而加速单体电池200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起到进一步的散热效果,降低电池模组1000的使用温度,从而提升使用性能和寿命。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1000。用电装置例如储能装置、电动汽车、轮船、航天器等。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用电装置,包括具有散热结构100的电池模组1000,因此具有散热结构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说明。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散热结构,应用于具有多个单体电池(200)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
进风部(110),所述进风部(110)限定形成多个容纳空间(112),每个所述容纳空间(112)用于放置一个所述单体电池(200),所述容纳空间(112)的内壁与所述单体电池(200)的侧壁之间形成有进风通道(113),所述进风通道(113)沿所述单体电池(200)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X)贯穿所述进风部(110);
出风部(120),设置于所述进风部(110)的底部,所述出风部(120)限定形成出风通道(121),并开设有与所述出风通道(121)连通的出风口(122),每个所述进风通道(113)均与所述出风通道(121)连通;
驱动部(130),设置于所述出风口(122)处,用于将气流沿所述单体电池(200)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X)吸入所述进风通道(113)内,并使气流通过所述出风通道(121)从所述出风口(122)吹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113)包括多个进风子通道(1131),多个所述进风子通道(1131)沿所述单体电池(200)的周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电池(200)的侧壁面积为S1,在同一个所述单体电池(200)上,多个所述进风子通道(1131)在所述单体电池(200)侧壁上的投影面积之和为S2,满足:1/3≤S2/S1<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单体电池(200)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X),所述单体电池(200)的投影面积为S3,同一个所述单体电池(200)上的多个所述进风子通道(1131)的投影面积之和为S4,满足:0.04≤S4/S3≤0.3。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部(110)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隔热板(111),所述隔热板(111)朝向所述单体电池(200)的一侧与所述单体电池(200)的侧壁之间形成所述进风通道(1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111)包括第一板体(1111)和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板体(1112),每个所述第二板体(1112)均与所述第一板体(111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111)沿第一方向(Y)的两相对侧之间的距离为T1,所述第二板体(1112)沿第二方向(Z)的两相对侧之间的距离为T2,所述第一方向(Y)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Z),所述单体电池(200)的顶部至其底部的方向(X)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Y)和所述第二方向(Z),满足:2mm≤T1≤10mm,1mm≤T2≤5m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通道(121)包括第一出风子通道(1211)和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出风子通道(1212),每个所述第二出风子通道(1212)与至少一个所述进风通道(113)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子通道(1211)的一端与所述出风口(122)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子通道(1211)远离所述出风口(122)的一端与每个所述第二出风子通道(1212)连通。
9.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单体电池(200)和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结构,每个所述单体电池(200)的至少部分收容于一个所述容纳空间(112)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多个端板(300)和多个侧板(400),多个所述端板(300)和多个所述侧板(400)围合形成限位空间,所述进风部收容于所述限位空间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400)朝向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与所述散热结构之间形成有贯穿设置的气流通道(410);和/或
所述端板(300)朝向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与所述散热结构之间形成有贯穿设置的气流通道(410)。
12.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239107.5U CN221551994U (zh) | 2023-11-28 | 2023-11-28 | 一种散热结构、电池模组及用电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239107.5U CN221551994U (zh) | 2023-11-28 | 2023-11-28 | 一种散热结构、电池模组及用电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551994U true CN221551994U (zh) | 2024-08-16 |
Family
ID=92251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239107.5U Active CN221551994U (zh) | 2023-11-28 | 2023-11-28 | 一种散热结构、电池模组及用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551994U (zh) |
-
2023
- 2023-11-28 CN CN202323239107.5U patent/CN22155199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18740B2 (en) | Cooling device for battery pack and rechargeable battery | |
US20060093901A1 (en) |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and cooling apparatus for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 |
KR100637472B1 (ko) | 이차 전지 모듈 | |
WO2023201923A1 (zh) | 水冷板组件、水冷系统、电池及其箱体以及用电装置 | |
JP2006128124A (ja) | 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 |
JP4698344B2 (ja) | 組電池 | |
CN113948795B (zh) | 一种电池箱及其散热方法 | |
CN215184194U (zh) | 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 | |
CN221551994U (zh) | 一种散热结构、电池模组及用电装置 | |
CN220324552U (zh) | 一种电池包及储能装置 | |
CN219086074U (zh) | 一种电池冷却装置 | |
CN217589100U (zh) | 一种电池模组 | |
KR100684758B1 (ko) | 이차 전지 모듈 | |
CN215496940U (zh) | 电池散热结构及飞行器 | |
KR20060086122A (ko) | 이차 전지 모듈 | |
CN220106659U (zh) | 一种电池pack箱 | |
CN220106649U (zh) | 电池包散热装置和电池包 | |
CN219959280U (zh) | 电池插箱及电池簇 | |
CN221353048U (zh) | 一种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 |
CN221508302U (zh) | 动力电池箱 | |
CN220796860U (zh) | 电池包以及车辆 | |
CN219246786U (zh) | 一种风冷电池系统 | |
CN221651607U (zh) | 动力电池包 | |
CN219959139U (zh) | 风冷电池包 | |
CN219658801U (zh) | 一种动力电池用微通道液冷和空气冷的复合冷却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