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84194U - 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184194U CN215184194U CN202120907626.6U CN202120907626U CN215184194U CN 215184194 U CN215184194 U CN 215184194U CN 202120907626 U CN202120907626 U CN 202120907626U CN 215184194 U CN215184194 U CN 21518419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core
- frame
- fixing plate
- battery
- fix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括电池箱和多个电芯组,电池箱包括箱体,电芯组包括依次叠堆的多个电芯,箱体具有用于容置绝缘冷却介质的容置腔,以及均与容置腔相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电池箱还包括设于容置腔内的若干隔件,隔件用于将容置腔划分形成呈迂回结构的冷却流道,进液口设于冷却流道的一端且出液口设于冷却流道的另一端;各电芯组均设置在冷却流道内,并且,电芯组中至少部分相邻的电芯之间分隔形成供绝缘冷却介质流入的间隙,上述动力电池采用绝缘冷却介质与各电芯组直接接触的方式对各电芯组进行散热,热传导效率高,而且绝缘冷却介质与各电芯组的各电芯的接触面积大,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不断普及,人们对电动汽车的续航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随着电动汽车的续航性能的提升,动力电池的产热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需要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动力电池进行散热。
传统的动力电池通常会在电池箱的底部设置液冷板,各电芯组与液冷板接触,各电芯组所产生的热量传导到液冷板上,随后传导到液冷板中的冷却液,最后由冷却液将热量向外带出,然而,上述散热方式的热传导效率低,无法满足动力电池的整体散热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旨在解决现有动力电池的散热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力电池,包括电池箱和多个电芯组,电池箱包括箱体,电芯组包括依次叠堆的多个电芯,箱体具有用于容置绝缘冷却介质的容置腔,以及均与容置腔相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电池箱还包括设于容置腔内的若干隔件,隔件用于将容置腔划分形成呈迂回结构的冷却流道,进液口设于冷却流道的一端且出液口设于冷却流道的另一端;各电芯组均设置在冷却流道内,并且,电芯组中至少部分相邻的电芯之间分隔形成供绝缘冷却介质流入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多个电芯组安装到电池箱的容置腔内,电池箱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电动汽车的冷却系统的出液端和进液端相连通。在工作时,绝缘冷却介质从进液口进入箱体的容置腔内,并沿冷却流道依次流经各电芯组,此时,绝缘冷却介质流入电芯组中的相邻的电芯之间的间隙内,以将电芯组的各电芯的热量带走,最后绝缘冷却介质从出液口向外流出,如此,绝缘冷却介质在电动汽车的冷却系统的驱动作用下沿电池箱的冷却流道不断循环流动,绝缘冷却介质与各电芯组的各个电芯直接接触以实现对各电芯进行散热,热传导效率高,而且绝缘冷却介质与各电芯组的各电芯的接触面积大,有效提高动力电池的散热性能。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电芯组的各电芯的叠堆方向与冷却流道的流向相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绝缘冷却介质沿冷却流道的延伸方向流动并直接流入电芯组中的相邻的电芯之间的间隙内,有效降低绝缘冷却介质的流动阻力,提高绝缘冷却介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有效实现对各电芯组进行快速散热的目的,可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的散热性能。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电芯组还包括固定支架,固定支架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开设有沿各电芯的叠堆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插槽,第二固定板开设有沿各电芯的叠堆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二插槽,电芯组的各电芯的一侧部插入对应的第一插槽内且另一侧部插入对应的第二插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将电芯组中的各电芯有效固定且有效将相邻的电芯分隔形成供绝缘冷却介质流入的间隙,有效提高电芯组的结构稳定性。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固定支架还包括具有相对设置的两开口端的固定外框,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各电芯均固定地设置于固定外框内,第一固定板的各第一插槽和第二固定板的各第二插槽均自固定外框的一开口端向另一开口端的方向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进一步提高电芯组的结构稳定性。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固定支架包括依次布置在固定外框的相对两侧壁之间的多个第一固定板和依次布置在固定外框的相对两侧壁之间的多个第二固定板,各第一固定板与各第二固定板一一对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保证单个电芯组的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可有效减少固定外框的设置数量并增加电芯的设置数量,有效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从而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性能。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固定外框至少一侧均向外凸出形成抵接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有效将相邻两电芯组分隔或将电芯组与邻近的隔件分隔,有效增加绝缘冷却介质与各电芯组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的散热性能。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板的各第一插槽内均设有第一缓冲件;和/或,第二固定板的各第二插槽内均设有第二缓冲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有效缓冲各电芯与固定支架之间的碰撞力,避免各电芯受到碰撞冲击而发生损坏,有效起到对各电芯的保护作用。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电池箱包括自进液口向出液口的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隔件,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一部分隔件的一端均与第一边框相抵靠且另一端均与第二边框相分隔,另一部分隔件的一端均与第二边框相抵靠且另一端均与第一边框相分隔,抵靠于第一边框的各隔件与抵靠于第二边框的各隔件依次交错布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增加冷却流道的长度并减小冷却流道的流通宽度,从而有效增加绝缘冷却介质在冷却流道内的流动速度,有效实现对各电芯组的进行快速散热的目的,可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的散热性能。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电池箱包括设于进液口和出液口之间的一个隔件,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隔件的一端与第一边框相抵靠且另一端与第二边框相分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减少隔件的设置数量,可给各电芯组预留更多的容置空间,从而有效增加电芯组的设置数量,提高动力电池的续航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包括上述动力电池。
由于上述电动汽车采用了上述动力电池的所有实施例,因而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动力电池的爆炸图;
图3为图2所示动力电池中的电芯组的主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电芯组中的第一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电芯组中的第二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动力电池的电池箱去掉箱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去掉箱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去掉箱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去掉箱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动力电池,11、电池箱,111、箱体,1111、容置腔,1112、进液口,1113、出液口,1114、冷却流道,1115、第一边框,1116、第二边框,1117、底板,112、隔件,113、箱盖,12、电芯组,121、固定支架,1211、第一固定板,1212、第二固定板,1213、第一插槽,1214、第二插槽,1215、固定外框,1216、抵接部,1217a、第一连接部,1217b、第二连接部,1218a、第三连接部,1218b、第四连接部,122、电芯,1221、间隙,13、电池管理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请结合图1至图3所示,一种动力电池10,包括电池箱11和多个电芯组12,电池箱11包括箱体111,电芯组12包括依次叠堆的多个电芯122,箱体111具有用于容置绝缘冷却介质的容置腔1111,以及均与容置腔1111相连通的进液口1112和出液口1113,其中,绝缘冷却介质为氟化冷却液。电池箱11还包括设于容置腔1111内的若干隔件112,隔件112用于将容置腔1111划分形成呈迂回结构的冷却流道1114,进液口1112设于冷却流道1114的一端且出液口1113设于冷却流道1114的另一端;各电芯组12均设置在冷却流道1114内,并且,电芯组12中至少部分相邻的电芯122之间分隔形成供绝缘冷却介质流入的间隙1221。
将多个电芯组12安装到电池箱11的容置腔1111内,电池箱11的进液口1112和出液口1113分别与电动汽车的冷却系统的出液端和进液端相连通。在工作时,绝缘冷却介质从进液口1112进入箱体111的容置腔1111内,并沿冷却流道1114依次流经各电芯组12,此时,绝缘冷却介质流入电芯组12中的相邻的电芯122之间的间隙1221内,以将电芯组12的各电芯122的热量带走,最后绝缘冷却介质从出液口1113向外流出,如此,绝缘冷却介质在电动汽车的冷却系统的驱动作用下沿电池箱11的冷却流道1114不断循环流动,绝缘冷却介质与各电芯组12的各个电芯122直接接触以实现对各电芯122进行散热,热传导效率高,而且绝缘冷却介质与各电芯组12的各电芯122的接触面积大,有效提高动力电池10的散热性能。
另外,通过将各电芯组12整体或部分浸泡在绝缘冷却介质内,当一个或多个电芯组12发生热失控时,绝缘冷却介质能够有效阻隔火焰或高温气体向邻近的电芯组12蔓延,从而有效延缓动力电池10的内部燃烧速度,为驾乘人员争取更多的逃生时间,有效提高动力电池10的使用安全性能;加之,由于采用绝缘冷却介质与各电芯组12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散热,无需额外设置液冷板,可有效降低动力电池10的重量,提高动力电池10的能量密度,从而有效提高动力电池10的续航性能。
具体地,各电芯组12沿冷却流道1114的流向依次布置,其中,在冷却流道1114的宽度方向上,可设置一个或多个电芯组12。
具体地,请结合图2所示,动力电池10还包括电池管理模块13,电池管理模块13置于箱体111的冷却流道1114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绝缘冷却介质与电池管理模块13直接接触,以实现对各电池管理模块13进行散热,热传导效率高,有效提高上述动力电池10的散热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电芯组12中的各个电芯122可相互分隔分别形成上述间隙1221,也可将各电芯122分为若干组,如以两个电芯122为一组,每组电芯122相互分隔分别形成上述间隙1221。
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图3所示,电芯组12的各电芯122的叠堆方向与冷却流道1114的流向相垂直。这样,电芯122与电芯122的间隙1221的延伸方向与冷却流道1114的流向相平行,绝缘冷却介质沿冷却流道1114的延伸方向流动并直接流入电芯组12中的相邻的电芯122之间的间隙1221内,有效降低绝缘冷却介质的流动阻力,提高绝缘冷却介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有效实现对各电芯组12进行快速散热的目的,可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10的散热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图2至图5所示,电芯组12还包括固定支架121,固定支架121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板1211和第二固定板1212,第一固定板1211开设有沿各电芯122的叠堆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插槽1213,第二固定板1212开设有沿各电芯122的叠堆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二插槽1214,电芯组12的各电芯122的一侧部插入对应的第一插槽1213内且另一侧部插入对应的第二插槽1214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将电芯组12中的各电芯122有效固定且有效将相邻的电芯122分隔形成供绝缘冷却介质流入的间隙1221,有效提高电芯组12的结构稳定性。
具体地,请结合图3所示,固定支架121还包括具有相对设置的两开口端的固定外框1215,第一固定板1211、第二固定板1212和各电芯122均固定地设置于固定外框1215内,第一固定板1211的各第一插槽1213和第二固定板1212的各第二插槽1214均自固定外框1215的一开口端向另一开口端的方向延伸。对于一电芯组12而言,在将各电芯122装配在第一固定板1211和第二固定板1212之间后,再将固定外框1215套装在第一固定板1211和第二固定板1212外,其中,第一固定板1211与固定外框1215的一内壁相贴合,第二固定板1212与固定外框1215的另一内壁相贴合,以限定第一固定板1211、第二固定板1212和各电芯122的位置,从而有效提高电芯组12的结构稳定性。
在完成动力电池10的装配操作后,绝缘冷却介质从固定外框1215的一开口端流入电芯组12中的各电芯122之间的间隙1221内,再从固定外框1215的另一开口端流出,从而实现对电芯组12中的各电芯122进行直接接触散热,散热效果较好。
具体地,请结合图3所示,固定支架121包括依次布置在固定外框1215的相对两侧壁之间的多个第一固定板1211和依次布置在固定外框1215的相对两侧壁之间的多个第二固定板1212,各第一固定板1211与各第二固定板1212一一对应设置。以一定数量的电芯122装配在一第一固定板1211和一第二固定板1212之间为一个子电芯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将多个子电芯组固定设置在一个固定外框1215内,在保证单个电芯组12的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可有效减少固定外框1215的设置数量并增加电芯122的设置数量,有效提高动力电池10的能量密度,从而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性能。
具体地,请结合图3至图5所示,各第一固定板1211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部1217a且另一侧设有第二连接部1217b,一第一固定板1211的第一连接部1217a与另一第一固定板1211的第二连接部1217b相连接;各第二固定板1212的一侧设有第三连接部1218a且另一侧设有第四连接部1218b,一第二固定板1212的第三连接部1218a与另一第二固定板1212的第四连接部1218b相连接,即将各第一固定板1211依次连接成一体以及将各第二固定板1212依次连接成一体,有效提高固定支架121的整体性,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电芯组12的结构稳定性。
具体地,请结合图3至图5所示,各第一连接部1217a和各第二连接部1217b均为卡扣部,第一连接部1217a的卡合方向与第二连接部1217b的卡合方向相反;和/或,各第三连接部1218a和各第四连接部1218b均为卡扣部,第三连接部1218a的卡合方向与第四连接部1218b的卡合方向相反。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217a为设置在第一固定板1211的一侧边缘且沿该侧边缘延伸的卡扣边,第二连接部1217b为设置在第一固定板1211的另一侧边缘且沿该侧边缘延伸的卡扣边;第三连接部1218a为设置在第二固定板1212的一侧边缘且沿该侧边缘延伸的卡扣边,第四连接部1218b为设置在第二固定板1212的另一侧边缘且沿该侧边缘延伸的卡扣边;在装配时,一第一固定板1211的第一连接部1217a与另一第一固定板1211的第二连接部1217b正反卡合,一第二固定板1212的第三连接部1218a与另一第二固定板1212的第四连接部1218b正反卡合,即完成各第一固定板1211的连接操作以及各第二固定板1212的连接操作,操作简单方便,有效提高电芯组12的装配便捷性。
需要说明的是,各第一固定板1211的连接方式以及各第二固定板1212的连接方式均包含多种,如紧固连接方式,插接方式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具体地,请结合图3所示,固定外框1215至少一侧均向外凸出形成抵接部1216。具体地,固定外框1215的相对两侧均设有抵接部1216,对于在冷却流道1114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多个电芯组12的情况而言,一固定外框1215的一抵接部1216与邻近的电芯组12的固定外框1215的外壁相抵靠,且靠近隔件112的固定外框1215的抵接部1216与对应的隔件112相抵靠,使动力电池10中相邻两电芯组12相互分隔且使电芯组12与对应的隔件112相互分隔;或者,对于在冷却流道1114的宽度方向上设置一个电芯组12的情况而言,各电芯组12的固定外框1215的抵接部1216与对应的隔件112相抵靠,使电芯组12与隔件112之间相互分隔,这样能够有效增加绝缘冷却介质与各电芯组12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10的散热性能。
具体地,第一固定板1211的各第一插槽1213内均设有第一缓冲件(图中未示),如泡棉垫、硅胶垫;和/或,第二固定板1212的各第二插槽1214内均设有第二缓冲件(图中未示),如泡棉垫、硅胶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有效缓冲各电芯122与固定支架121之间的碰撞力,避免各电芯122受到碰撞冲击而发生损坏,有效起到对各电芯122的保护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图6所示,电池箱11包括自进液口1112向出液口1113的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隔件112,箱体1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框1115和第二边框1116,一部分隔件112的一端均与第一边框1115相抵靠且另一端均与第二边框1116相分隔,另一部分隔件112的一端均与第二边框1116相抵靠且另一端均与第一边框1115相分隔,抵靠于第一边框1115的各隔件112与抵靠于第二边框1116的各隔件112依次交错布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增加冷却流道1114的长度并减小冷却流道1114的流通宽度,从而有效增加绝缘冷却介质在冷却流道1114内的流动速度,有效实现对各电芯组12的进行快速散热的目的,可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10的散热性能。
具体地,请结合图6所示,各隔件112均沿箱体111的宽度方向延伸,其中,箱体111的宽度方向是指图6中的Y轴方向,此时,第一边框1115和第二边框1116是指箱体111沿图6中的X轴方向延伸的两条长边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将箱体111的容置腔1111划分成多个规整的空间,更便于对各电芯组12进行排列布置,有效提高动力电池10的内部结构的设计合理性。
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图2所示,电池箱11还包括箱盖113,箱盖113盖设于箱体111上以将容置腔1111封闭,隔件112的底部与箱体111密封连接且顶部与箱盖113密封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防止绝缘冷却介质因受到外部晃动或振动时从一隔件112的一侧直接串流到另一侧而导致绝缘冷却介质无法有效流经部分电芯组12,从而确保各电芯组12均能得到有效散热,更有效地保证动力电池10的散热性能。
具体地,隔件112可与箱体111一体成型,也可单独成型后通过连接件安装在箱体111内,当箱盖113盖设于箱体111后,隔件112与箱盖113相抵靠,以达到隔件112与箱盖113密封连接的目的,当然,为进一步提高隔件112与箱盖113之间的密封效果,可在隔件112与箱盖113之间设置密封件(图中未示)。
对于传统的动力电池10而言,电池箱11的内底部和各电芯组12的内底部均需要设置液冷板来吸收各电芯122的热量并将热量传导到箱体111上以达到对外散热目的,因此,传统的动力电池10的电池箱11的底板1117和电芯组12的外壳通常需要采用金属导热材料制成,导致动力电池10的重量较大,而对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10而言,由该动力电池10采用绝缘冷却介质与各电芯组12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散热,对电池箱11的箱体111的底板1117和各电芯组12的固定支架121均无导热要求,因此,电池箱11的箱体111的底板1117、固定支架121的固定外框1215、第一固定板1211以及第二固定板1212均可采用塑料制成,有效降低动力电池10的重量,以提高动力电池10的能量密度,从而提高动力电池10的续航性能,当然,为进一步降低动力电池10的重量,隔件112也可采用塑料制成。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隔件112的延伸方向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图7所示,各隔件112均沿箱体111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中,箱体111的长度方向是指图7中的X轴方向,此时,第一边框1115和第二边框1116是指箱体111沿图7中的Y轴方向延伸的两条窄边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将箱体111的容置腔1111划分成多个规整的空间,更便于对各电芯组12进行排列布置,有效提高动力电池10的内部结构的设计合理性。
实施例三
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图8所示,电池箱11包括设于进液口1112和出液口1113之间的一个隔件112,箱体1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框1115和第二边框1116,隔件112的一端与第一边框1115相抵靠且另一端与第二边框1116相分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减少隔件112的设置数量,可给各电芯组12预留更多的容置空间,从而有效增加电芯组12的设置数量,提高动力电池10的续航性能。
具体地,请结合图8所示,隔件112沿箱体111的宽度方向延伸,其中,箱体111的宽度方向是指图8中的Y轴方向,此时,第一边框1115和第二边框1116是指箱体111沿图8中的X轴方向延伸的两条长边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将箱体111的容置腔1111划分成多个规整的空间,更便于对各电芯组12进行排列布置,有效提高动力电池10的内部结构的设计合理性。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隔件112的延伸方向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图9所示,隔件112沿箱体111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中,箱体111的长度方向是指图9中的X轴方向,此时,第一边框1115和第二边框1116是指箱体111沿图9中的Y轴方向延伸的两条窄边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将箱体111的容置腔1111划分成多个规整的空间,更便于对各电芯组12进行排列布置,有效提高动力电池10的内部结构的设计合理性。
一种电动汽车,包括上述动力电池10。
由于上述电动汽车采用了上述动力电池10的所有实施例,因而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动力电池,包括电池箱和多个电芯组,所述电池箱包括箱体,所述电芯组包括依次叠堆的多个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具有用于容置绝缘冷却介质的容置腔,以及均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电池箱还包括设于所述容置腔内的若干隔件,所述隔件用于将所述容置腔划分形成呈迂回结构的冷却流道,所述进液口设于所述冷却流道的一端且所述出液口设于所述冷却流道的另一端;各所述电芯组均设置在所述冷却流道内,并且,所述电芯组中至少部分相邻的所述电芯之间分隔形成供所述绝缘冷却介质流入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的各所述电芯的叠堆方向与所述冷却流道的流向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开设有沿各所述电芯的叠堆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插槽,所述第二固定板开设有沿各所述电芯的叠堆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二插槽,所述电芯组的各所述电芯的一侧部插入对应的所述第一插槽内且另一侧部插入对应的所述第二插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还包括具有相对设置的两开口端的固定外框,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和各所述电芯均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外框内,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各所述第一插槽和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各所述第二插槽均自所述固定外框的一所述开口端向另一所述开口端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包括依次布置在所述固定外框的相对两侧壁之间的多个所述第一固定板和依次布置在所述固定外框的相对两侧壁之间的多个所述第二固定板,各所述第一固定板与各所述第二固定板一一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外框至少一侧均向外凸出形成抵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各所述第一插槽内均设有第一缓冲件;和/或,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各所述第二插槽内均设有第二缓冲件。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箱包括自所述进液口向所述出液口的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隔件,所述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一部分所述隔件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边框相抵靠且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二边框相分隔,另一部分所述隔件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二边框相抵靠且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一边框相分隔,抵靠于所述第一边框的各所述隔件与抵靠于所述第二边框的各所述隔件依次交错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箱包括设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之间的一个所述隔件,所述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所述隔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边框相抵靠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边框相分隔。
10.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907626.6U CN215184194U (zh) | 2021-04-28 | 2021-04-28 | 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907626.6U CN215184194U (zh) | 2021-04-28 | 2021-04-28 | 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184194U true CN215184194U (zh) | 2021-12-14 |
Family
ID=79365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907626.6U Active CN215184194U (zh) | 2021-04-28 | 2021-04-28 | 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184194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64924A (zh) * | 2022-04-13 | 2022-05-10 |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浸润式冷却的动力电池包、浸润式冷却方法及车辆 |
CN116315262A (zh) * | 2023-02-24 | 2023-06-23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于箱体的动力电池液冷系统 |
-
2021
- 2021-04-28 CN CN202120907626.6U patent/CN21518419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64924A (zh) * | 2022-04-13 | 2022-05-10 |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浸润式冷却的动力电池包、浸润式冷却方法及车辆 |
CN116315262A (zh) * | 2023-02-24 | 2023-06-23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于箱体的动力电池液冷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172517B1 (ko) | 크래쉬 빔 구조를 갖는 배터리 팩 | |
KR101833526B1 (ko) | 수냉식 냉각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 |
KR101095346B1 (ko) | 우수한 방열 특성의 전지모듈 및 중대형 전지팩 | |
KR101560561B1 (ko) | 콤팩트한 구조와 우수한 방열 특성의 전지모듈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중대형 전지팩 | |
KR100684766B1 (ko) | 이차 전지 모듈 | |
KR101218751B1 (ko) | 냉각 효율성이 향상된 중대형 전지팩 | |
JP5349968B2 (ja) | 高い冷却効率を有する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 | |
JP2022517006A (ja) | 動力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気自動車 | |
KR101084969B1 (ko) | 온도 센서가 장착된 전지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중대형 전지팩 | |
EP2866296B1 (en) | Cell module assembly | |
KR101615941B1 (ko) | 냉매 및 배기 가스의 혼합을 방지하는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 |
KR100696669B1 (ko) | 이차 전지 모듈 | |
CN215184194U (zh) | 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 | |
KR102058688B1 (ko) | 간접 냉각 방식의 배터리 모듈 | |
KR20180038310A (ko) | 히트 싱크가 일체형으로 결합된 모듈 케이스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 |
KR20120099063A (ko) | 전지 팩 | |
CN215451599U (zh) | 支撑架和电池模组 | |
JP2007200778A (ja) | 2次電池の冷却構造 | |
JP5285489B2 (ja) | 組電池装置 | |
KR101217608B1 (ko) | 전지 카세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모듈 | |
KR101533992B1 (ko) | 전지모듈 | |
CN117254171A (zh) | 电池壳体、电池、电池包和电池壳体的生产方法 | |
CN215184193U (zh) | 电池箱及动力电池 | |
KR102347755B1 (ko) | 배터리 셀용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조립체 | |
CN215184195U (zh) | 电芯组及动力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