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505136U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505136U
CN221505136U CN202323601612.XU CN202323601612U CN221505136U CN 221505136 U CN221505136 U CN 221505136U CN 202323601612 U CN202323601612 U CN 202323601612U CN 221505136 U CN221505136 U CN 2215051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air
heat exchanger
base
out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60161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江涛
李海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60161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5051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5051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5051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其中,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换热器、换热风扇、显示盒和外罩支撑部;机壳包括外罩和底座;换热器和换热风扇设于机壳内,换热风扇位于换热器背离机壳出风口的一侧;通过换热风扇运转,将室内空气引入机壳内与换热器接触换热形成空调风后输出至室内;显示盒位于换热器朝向机壳前侧的一侧,显示盒设于外罩空腔外侧,用于显示空调室内机工作的相关信息;外罩支撑部设于外罩并位于外罩朝向机壳前侧的一侧,外罩支撑部位于显示盒与换热器之间,用于阻止显示盒与换热器相接触。该空调室内机利用外罩支撑部阻止显示盒与换热器直接接触,以防止空调室内机在跌落实验或运输过程中显示盒对换热器造成损伤。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换热器通常安装于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底座,而底座位于换热器的底部,底座对换热器通常对换热器的底部进行约束,导致底座对换热器的约束作用较小,在空调室内机进行跌落实验或者运输过程中,换热器容易发生晃动,增加了换热器与其他部件发生碰撞的风险,导致换热器发生损伤。
而且,随着人们对空调室内机要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空调室内机配置有显示屏,通过在空调室内机配置显示屏,以使用户可以从显示屏直观获取空调室内机运行相关的信息,例如空调室内机的运行模式以及设定温度、风速等相关信息。显示屏通常设置于空调室内机的前侧,由于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空间有限,显示屏与换热器的距离较小,在一些挂式空调室内机中,显示屏与换热器之间没有其他部件进行分隔,在空调室内机进行跌落实验或者运输过程中,显示屏容易与换热器发生碰撞,对换热器造成损伤。
有鉴于此,提出本申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通过在外罩设置外罩支撑部,使显示盒无法直接与换热器接触,以减小空调室内机在跌落实验或运输过程中显示盒对换热器造成损伤。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其至少包括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机壳进风口开设于机壳的顶部,机壳出风口开设于机壳的前侧底部;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分别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
机壳进一步包括外罩和底座,外罩内部限定形成有开口朝向机壳后侧的外罩空腔,底座设于外罩空腔内;
换热器,其设于外罩空腔内并安装于底座,用于将经过换热器的空气换热形成空调风;
换热风扇,其设于外罩空腔内并安装于底座,换热风扇位于换热器背离机壳进风口的一侧;通过换热风扇运转,将室内空气由机壳进风口引入外罩空腔内与换热器接触换热形成空调风后,空调风由机壳出风口输出至室内;
机壳的前侧到机壳的后侧的方向为机壳的厚度方向,定义与机壳的厚度方向垂直的面为第一平面;
显示盒,其设置于换热器的前方,显示盒内部安装有显示板以显示空调的运行信息,且换热器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覆盖显示盒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
外罩支撑部,其设于外罩并位于外罩朝向机壳前侧的一侧,外罩支撑部位于显示盒与换热器之间,用于阻止显示盒与换热器相接触;外罩支撑部沿机壳前侧到机壳后侧的方向分别与换热器、显示盒具有一定距离。
本技术方案通过在外罩设置外罩支撑部,使显示盒无法直接与换热器接触,以减小空调室内机在跌落实验或运输过程中显示盒对换热器造成损伤。
除此,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其至少包括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机壳进风口开设于机壳的顶部,机壳出风口开设于机壳的前侧底部;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分别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
机壳进一步包括外罩和底座,外罩内部限定形成有开口朝向机壳后侧的外罩空腔,底座设于外罩空腔内;
换热器,其设于外罩空腔内并安装于底座,用于将经过换热器的空气换热形成空调风;换热器底部与底座接触;换热器包括设置于前侧的第一段,位于第一段上方的第二段,以及设置于后侧的第三段;
换热风扇,其设于外罩空腔内并安装于底座,换热风扇位于换热器背离机壳进风口的一侧;通过换热风扇运转,将室内空气由机壳进风口引入外罩空腔内与换热器接触换热形成空调风后,空调风由机壳出风口输出至室内;
端板,其设于换热器沿机壳长度方向的一端,端板连接于底座,用于固定换热器;
端板限位部,其设于端板上靠近换热器的一侧,并位于第二段前表面的前侧和/或第一段的后表面的后侧,用于限制第二段和/或第一段的位置。
本技术方案通过在端板设置端板限位部,端板限位部位于换热器的前侧和/或后侧,用于限制换热器的位置,防止换热器沿机壳厚度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端板限位部靠近端板顶部设置,以使端板限位部对换热器靠近机壳顶部的部分进行约束。
除此,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其至少包括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机壳进风口开设于机壳的顶部,机壳出风口开设于机壳的前侧底部;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分别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
机壳进一步包括外罩和底座,外罩内部限定形成有开口朝向机壳后侧的外罩空腔,底座设于外罩空腔内;
换热器,其设于外罩空腔内并安装于底座,用于将经过换热器的空气换热形成空调风;
换热风扇,其设于外罩空腔内并安装于底座,换热风扇位于换热器背离机壳进风口的一侧;通过换热风扇运转,将室内空气由机壳进风口引入外罩空腔内与换热器接触换热形成空调风后,空调风由机壳出风口输出至室内;
端板,其设于换热器沿机壳长度方向的一端,端板连接于底座,用于固定换热器;
底座支撑部,其设于底座并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底座支撑部与换热器朝向换热风扇的一侧相接触,用于支撑换热器。
本技术方案通过在底座设置底座支撑部,利用底座支撑部支撑换热器,以增加换热器安装的牢固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朝向换热风扇的一侧设有配合部,配合部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并与底座支撑部对应设置,底座支撑部与配合部相配合,以使底座支撑部支撑换热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外罩设有外罩限位部,外罩限位部位于外罩空腔内,外罩限位部与端板相配合,以对端板进行限位约束。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外罩限位部分别与端板朝向机壳前侧的一侧、端板朝向机壳顶部的一端接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包括设置于前侧的第一段,位于所述第一段上方的第二段,以及设置于后侧的第三段;端板上靠近换热器的一侧设有端板支撑部,并沿着换热器的弯折趋势设置,端板支撑部与换热器朝向换热风扇的一侧相对设置,以限制换热器的移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外罩设有外罩加强筋,外罩加强筋设于机壳进风口处,用于增加外罩强度;外罩加强筋沿与机壳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外罩设有导流部,导流部形成于外罩前侧的内表面,且朝向换热器延伸,底座设有接水部,接水部与导流部对应设置并位于导流部下方,导流部自机壳前侧朝机壳后侧向下倾斜设置,以使滴落于导流部的水滴沿导流部流至接水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室内机通过在外罩设置外罩支撑部,使显示盒无法直接与换热器接触,以减小空调室内机在跌落实验或运输过程中显示盒对换热器造成损伤;通过在端板设置端板限位部,利用端板限位部对换热器顶部以及换热器的前后方向进行限位,防止换热器发生移动;并且还在外罩设置外罩限位部,利用外罩限位部与端板的前后两侧以及端板的顶部进行限位,以防止端板移动,而且保证换热器安装的牢固性;通过在底座设置底座支撑部,利用底座支撑部支撑换热器,以增加换热器安装的牢固性。
上述空调室内机中换热器安装牢固且对换热器的防护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1;
图2是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2;
图4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3;
图5是图4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4;
图7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未设置导风板和紧固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C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外罩与底座装配的结构示意图1;
图10是图9中D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遮盖打开容纳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遮盖打关闭容纳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遮盖的结构示意图1;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遮盖的结构示意图2;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另一个实施例中未装配外罩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E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F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端板与底座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G处局部放大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外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H处局部放大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导风板的剖视示意图;
图27是图26中I处局部放大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外罩与端板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30是图29中J处局部放大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外罩与底座装配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
100、机壳;200、导风板;300、换热器;400、显示盒;500、端板;600、支撑件;700、遮盖;
101、机壳进风口;102、机壳出风口;
110、外罩;120、底座;
111、外罩加强筋;112、容纳腔;113、穿出部;114、第一连接孔;115、第一连接部;116、外罩支撑部;117、避让部;118、外罩限位部;119、导流部;1110、外罩开口;
1171、第二加强筋;
121、第二连接部;122、第二连接孔;123、底座支撑部;124、接水部;125、底座侧壁;126、底座开口;
201、旋转件;202、第三风板连接部;203、第一风板连接部;204、第二风板连接部;
210、第一风板;220、第二风板;230、置物腔;240、驱动电机;
211、卡勾;212、风板限位部;213、第一抵接部;221、卡口;222、翻边;223、第二抵接部;
310、第一段;320、第二段;330、第三段;
510、端板限位部;520、端板支撑部;
601、第一加强筋;
610、支撑件连接部;620、定位部;
710、悬臂;720、操作部;
711、第二限位部;712、第一限位部;713、阻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术语的简要说明,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接下来描述的实施方式,而不是意图限定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术语应当按照其普通和通常的含义理解。
本申请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类似或同类的对象或实体,而不必然意味着限定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除非另外注明。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用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
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但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件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所有组件,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组件。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可以具有多种实施形式。
如图1-图3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挂式空调室内机至少包括机壳100、换热器300和换热风扇。
如图1、图3-图4、图6所示,机壳100用于形成空调室内机的整体外观,机壳100具有顶部和底部,机壳100顶部与机壳100底部为相对的两端,从机壳100顶部到机壳100底部为机壳100高度方向;机壳100左侧与机壳100右侧为相对的两侧,从机壳100左侧到机壳100右侧为机壳100长度方向;机壳100前侧与机壳100后侧为相对的两侧,从机壳100前侧到机壳100后侧的方向为机壳100的厚度方向。在实际应用中,机壳100通常设置于室内顶部或者室内的上方空间,其中,机壳100后侧朝向墙壁设置,机壳100的前侧朝向用户设置。
机壳100内部限定形成有换热通道,机壳100包括机壳进风口101和机壳出风口102,机壳进风口101、机壳出风口102分别与换热通道连通,室内空气由机壳进风口101经过换热通道由机壳出风口102输出至室内。
机壳进风口101位于机壳100顶部,机壳出风口102开设于机壳100前侧并靠近机壳100底部设置,即机壳出风口102位于机壳100前下侧方;机壳进风口101和机壳出风口102分别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延伸。
如图6所示,机壳100包括外罩110和底座120,外罩110内部限定形成有开口朝向机壳100后侧的外罩110空腔,底座120设于外罩110空腔内,底座120与外罩110共同限定形成换热通道;外罩110前侧设有外罩开口1110,底座120前侧设有底座开口126,底座开口126与外罩开口1110对应设置,以共同限定形成机壳出风口102,机壳进风口101开设于外罩110顶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100还包括前面板,前面板设于外罩110前侧并与外罩110可拆卸连接。
外罩110呈框架结构,一方面可以方便换热器300与机壳100内部的空气接触,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外罩110重量。
机壳进风口101处设有进风格栅,以防止灰尘或杂物由机壳进风口101进入机壳100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格栅与外罩110一体注塑形成,为避免注塑时外罩110的外观缩水,通常会在进风格栅处设置工艺防缩槽,但是工艺防缩槽会影响进风格栅的结构强度,如果工艺防缩槽设于外罩110受力较大区域,可能导致外罩110开裂。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外罩110设有外罩加强筋111,外罩加强筋111设于机壳进风口101处,用于增加外罩110强度;外罩加强筋111沿与机壳100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外罩加强筋111设于外罩110与底座120配合受力较大区域。
外罩110通过螺栓或螺钉等紧固件与底座120连接,其中,外罩110设有第一连接孔114,底座120设有第二连接孔122,紧固件通过同时设于第一连接孔114、第二连接孔122内,以使外罩110与底座120相互连接。
为了防止紧固件裸露在外罩110或底座120表面影响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性,也为了对紧固件进行防护,通常将紧固件进行隐藏。
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外罩110设有第一连接部115,第一连接部115限定形成有容纳腔112,容纳腔112设有容纳腔开口,当外罩110与底座120通过紧固件相互连接时,紧固件远离第一连接孔114的一端设于容纳腔112内,以将紧固件进行隐藏。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开口大致朝向机壳100前侧设置;第一连接孔114设于容纳腔112与容纳腔开口相对一侧的腔壁,以使紧固件由容纳腔开口经过容纳腔112并穿过第一连接孔114与底座120连接。
通过在第一连接部115开设容纳腔112,使紧固件远离第一连接孔114的一端设于容纳腔112内,以将紧固件进行隐藏,防止紧固件凸出外罩110表面,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紧固件影响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紧固件进行防护,防止紧固件因发生腐蚀等而影响外罩110与底座120的连接效果。
在第一连接部115开设容纳腔112虽然可以隐藏紧固件,但是也会影响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性,而且灰尘和杂质等容易由容纳腔开口进入容纳腔112内损坏紧固件,因此,现有技术中,如图4和图5所示,通常会在容纳腔开口处设置遮盖700,以关闭容纳腔112,避免因设置容纳腔112而影响空调室内机美观性,并对紧固件进行防护和进一步隐藏。
当遮盖700打开容纳腔112时,遮盖700容易因缺少约束而丢失,因此,本实施例中,在遮盖700设有悬臂710,使机壳100通过悬臂710对遮盖700施加约束,从而防止遮盖700丢失。
本实施例中,遮盖700以可转动的方式打开或关闭容纳腔112,其中,悬臂710的一端与遮盖700朝向容纳腔112的一侧,悬臂710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15转动连接。
如果遮盖700打开容纳腔112时遮盖700的转动角度较小,则遮盖700可能会影响紧固件的安装与拆卸,虽然可以通过增加悬臂710长度尺寸的方式,增加遮盖700可转动的角度,但是考虑到容纳腔112体积有限,当遮盖700关闭容纳腔开口时,较大尺寸的悬臂710可能会与容纳腔112的腔壁干涉,因此,本实施例中,如图8一图10所示,在容纳腔112的腔壁开设穿出部113,以使悬臂710远离遮盖700的一端可以由穿出部113穿出容纳腔112,以防止悬臂710与容纳腔112腔壁干涉,从而增加遮盖700的转动角度,防止遮盖700影响紧固件的安装于拆卸。
如图11和图12所示,悬臂710远离遮盖700的一端由穿出部113设于容纳腔112外侧,当遮盖700打开容纳腔112时,悬臂710远离遮盖700的一端朝靠近容纳腔112开设穿出部113的腔壁的方向移动,当遮盖700关闭容纳腔112时,悬臂710远离遮盖700的一端朝远离容纳腔112开设穿出部113的腔壁的方向移动。
如图13和图14所示,悬臂710设于容纳腔112外侧的一端设有阻挡部713,阻挡部713位于容纳腔112外侧并与穿出部113外沿相配合,以阻止悬臂710设于容纳腔112外侧的一端由穿出部113穿回容纳腔112,以防止悬臂710与第一连接部115分离。
当遮盖700打开容纳腔112时,悬臂710远离遮盖700的一端朝靠近容纳腔112的方向移动,当阻挡部713与穿出部113外沿相互接触时,悬臂710运动至极限位置,无法继续朝靠近容纳腔112的方式移动,此时遮盖700处于打开容纳腔112状态时的最大转动角度。
如图12所示,悬臂710设有第一限位部712,第一限位部712靠近遮盖700设置;当遮盖700关闭容纳腔112时,第一限位部712由穿出部113位于容纳腔112外侧并与穿出部113外沿相接触,以阻止悬臂710移动,从而使遮盖700可以可靠地关闭容纳腔11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部712在外力作用下通过第一限位部712和/或穿出部113外沿的形变由容纳腔112内设于容纳腔112外侧,此处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技术,不再赘述。
如图10所示,悬臂710还设有第二限位部711,第二限位部711靠近悬臂710远离遮盖700的一端设置,第二限位部711与容纳腔开口外沿相互配合,当阻挡部713与穿出部113外沿相互接触时,第二限位部711位于容纳腔112外侧并与容纳腔开口外沿相接触,以阻止悬臂710移动,从而使遮盖700可以可靠地打开容纳腔11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限位部711在外力作用下通过第二限位部711和/或容纳腔开口外沿的形变由容纳腔112内设于容纳腔112外侧,此处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技术,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遮盖700关闭容纳腔112时,第二限位部711需要由容纳腔开口设于容纳腔112内,然后由穿出部113设于容纳腔112外侧,第一限位部712也需要由容纳腔开口设于容纳腔112内,然后由穿出部113设于容纳腔112外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部712经过穿出部113时会发出声响和产生振动,第一限位部712经过容纳腔开口也会发出声响和产生振动;第二限位部711经过容纳腔开口会发出声响和产生振动,第二限位部711经过穿出部113时也会发出声响和产生振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712由穿出部113设于容纳腔112外侧时,判断遮盖700关闭到位;第二限位部711与容纳腔开口外沿接触时,判断遮盖700打开到位。
在空调室内机的安装过程中,由于遮盖700尺寸较小,操作人员不便于观察遮盖700是否关闭到位或打开到位,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声响或/或振动可以判断遮盖700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遮盖700关闭容纳腔112时,第二限位部711需要由容纳腔开口设于容纳腔112内,然后由穿出部113设于容纳腔112外侧,第一限位部712也需要由容纳腔开口设于容纳腔112内,然后由穿出部113设于容纳腔112外侧,因此,遮盖700关闭容纳腔112时会发出四次声响和产生四次振动;遮盖700打开容纳腔112时,同样也会发出四次声响和产生四次振动。
为了增加第一连接部115与遮盖700的约束力,悬臂710设置为两个,两个悬臂710对应设置,两个悬臂710相互背离的一侧分别设有阻挡部713、第一限位部712和第二限位部711。相应地,穿出部113也设置为两个,两个穿出部113与两个悬臂710一一对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穿出部113为开设于容纳腔112腔壁的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112开设第一连接孔114的腔壁与容纳腔开口相对设置,容纳腔112设置穿出部113的腔壁与容纳腔112开设第一连接孔114的腔壁相交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5位于外罩110空腔内,以使机壳100整体结构紧凑。容纳腔112的腔壁位于外罩110空腔内,穿出部113设于容纳腔112远离机壳100底部的腔壁。
为了方便遮盖700打开容纳腔112,遮盖700设有操作部720,操作部720设于遮盖70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延伸的一侧,外力可通过操作部720作用于遮盖70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5设有凹陷部,凹陷部位于容纳腔开口处,遮盖700位于凹陷部内,凹陷部通过增加容纳腔开口处的尺寸,使遮盖700可以设于凹陷部内并关闭容纳腔112。当遮盖700位于凹陷部时,遮盖700背离容纳腔112的一侧与凹陷部外沿对应设置,以保持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盖700背离容纳腔112的一侧与凹陷部外沿对齐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陷部为设于容纳腔开口处的沉孔。
如图6所示,为了增加外罩110与底座120连接的牢固性,底座120设有第二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21与第一连接部115对应设置,第二连接部121设有第二连接孔122,紧固件穿过第一连接孔114的一端设于第二连接孔122内,以使外罩110与底座120通过紧固件相互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加外罩110与底座120通过紧固件连接的牢固性,第二连接部121朝底座120朝向机壳100后侧的一侧延伸,以增加第二连接孔122的深度,从而增加紧固件设于第二连接孔122中的深度,以增加紧固件与底座120连接的牢固性。
上述空调室内机中,第一连接部115通过悬臂710对遮盖700进行约束,可以防止遮盖700打开容纳腔112时因缺少约束而丢失,方便遮盖700的收纳;通过将紧固件远离第一连接孔114的一端设于容纳腔112内,以对紧固件进行隐藏,防止紧固件影响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性,并且可以防止紧固件与灰尘等接触,对紧固件进行防护;通过在容纳腔112腔壁设置穿出部113,使悬臂710远离遮盖700的一端穿过穿出部113设于容纳腔112外侧,以使空调室内机可以通过增加悬臂710长度尺寸而增加遮盖700打开容纳腔112时的转动角度,从而防止遮盖700影响紧固件的安装与拆卸;通过在悬臂710远离遮盖700的一端设置阻挡部713,利用阻挡部713与穿出部113外沿抵接,以防止悬臂710远离遮盖700的一端穿过穿出部113而使悬臂710与容纳腔112腔壁之间失去约束;通过在悬臂710设置第一限位部712,利用第一限位部712与穿出部113外沿抵接,以使遮盖700可以保持在关闭容纳腔112的状态,增加遮盖700关闭容纳腔112的可靠性;通过设置第二限位部711,利用限位部与容纳腔开口外沿抵接,以使遮盖700可以保持在打开容纳腔112的状态,增加遮盖700打开容纳腔112的可靠性,从而方便安装或拆卸紧固件。
如图1所示,机壳出风口102处设有导风板200,导风板200以可开合的方式连接于机壳100,以打开或关闭机壳出风口102。
需要说明的是,导风板200还可以引导空调风流动,通过调节导风板200的转动角度,可以调节空调风由机壳出风口102输出至室内的方向。
导风板200连接有驱动电机240,驱动电机240与导风板20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驱动电机240用于驱动导风板200转动。
驱动电机240设置为两个,两个驱动电机240安装于机壳100并对应设于导风板20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的两端,两个驱动电机240同步运转,以驱动导风板200可靠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驱动电机240安装于机壳100,并且两个驱动电机240分别位于导风板20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的两端,因此,两个驱动电机240不仅可以给导风板200提供较大的旋转驱动力,两个驱动电机240的电机轴还可以为导风板200的转动提供支撑,以使导风板200可以平稳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200连接有旋转件201,驱动电机240与旋转件201连接,以使导风板200以可转动的方式打开或关闭机壳出风口102;其中,旋转件201位于导风板200迎风侧并位于导风板200靠近导风板200旋转轴线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导风板200沿机壳长度方向的一端设有第一风板连接部203,导风板200沿机壳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设有第二风板连接部204,第一风板连接部203连接有旋转件201,一个驱动电机240与旋转件201连接,另一个驱动电机240与第二风板连接部204连接,以使导风板200以可转动的方式打开或关闭机壳出风口102。
需要说明的是,旋转件201属于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此处不再赘述。
现阶段,有一些空调室内机的长度尺寸较大,机壳出风口102沿机壳100长度方向的长度以及导风板200的长度也相应地比较大,仅对导风板20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的两端提供支撑已经不能满足导风板200平稳转动的要求,由于导风板20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缺少支撑,导风板200在转动过程中容易产生晃动,不仅影响出风稳定性,而且会因为晃动产生噪音,降低用户体验。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机壳出风口102处设置支撑件600,并且支撑件600设于机壳出风口102沿机壳100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使导风板200通过旋转件201与支撑件600转动连接,以使支撑件600对导风板200的转动提供支撑。
如图17和图18所示,支撑件600设于底座开口126处并沿与机壳出风口102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设置,支撑件600连接于底座开口126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侧外沿,因此,支撑件600还可以增加底座120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支撑件600设于机壳出风口102处,因此,支撑件60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的尺寸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空调风的出风,但是如果尺寸太小,又会降低支撑件600的强度,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60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的一侧设有第一加强筋601,以增加支撑件600的强度。
支撑件600远离机壳100内部的一端凸起底座120表面设置,支撑件600凸起底座120表面的部分限定形成有定位部620,外罩110设有避让部117,避让部117与定位部620对应设置,以为定位部620提供避让空间,防止定位部620干涉底座120与外罩110连接,并且还可以定位外罩110与底座120的连接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部620为设于支撑件600与底座120连接处的凸起,避让部117为开设于外罩110的缺口,凸起设于缺口内,以定位底座120与外罩110的连接位置;并且定位部620为凸起时,会干涉底座120与外罩110连接,通过将避让部117设计为缺口,可以避让定位部620,防止定位部620干涉底座120与外罩110连接。
避让部117为开设于外罩110的缺口时,由于外罩110设置缺口会降低外罩110的强度,因此,本实施例中,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避让部117外沿设有第二加强筋1171,以增加避让部117外沿的强度,第二加强筋1171位于避让部117朝向底座120一侧的外沿。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部620延伸至底座12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延伸的一侧外沿,因此,定位部620还增加了支撑件600与底座120的连接面积,从而增加了支撑件600与底座120的连接强度。
支撑件600还包括支撑件连接部610,支撑件连接部610位于定位部620上方,以便于旋转件201转动与支撑件连接部610连接。
导风板20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设有第三风板连接部202,第三风板连接部202连接有旋转件201,并通过旋转件201与支撑件连接部610连接。
上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在底座开口126处设置支撑件600,以防止底座开口126发生变形,增加底座120的强度;并且利用支撑件600支撑导风板200转动,以增加导风板200运转过程的平稳性,减小因导风板200转动而产生的噪声;通过在支撑件600设置定位部620,在外罩110设置避让部117,利用定位部620与避让部117相互配合,以定位外罩110与底座120的安装位置,提高外罩110与底座120的装配精度。
上述空调室内机可以在不影响空调风出风效果的前提下增加底座120的强度,提高导风板200转动时的平稳性。
空调风由机壳出风口102输出至室内时会与导风板200的迎风侧接触,空调风中的热量或冷量不可避免会传递至导风板200,容易导致导风板200因受热或受冷发生变形。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导风板200设计为包括第一风板210与第二风板220的分体式结构,利用第二风板220与空调风接触,以使第二风板220承受空调风的热量或冷量,在第二风板220发生变形时,仅维修更换第二风板220,从而降低导风板200的维修更换成本。
具体地,第一风板210位于导风板200的背风侧,第二风板220位于导风板200的迎风侧,第一风板210与第二风板220相互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维修更换第二风板220。其中,第二风板220背离第一风板210的一侧为第二风板220的迎风侧,第二风板220的迎风侧的形状与空调风由机壳出风口102输出至室内的流动路径相适配,第二风板220呈流线型,以更好地引导空调风流动。
如图23-图27所示,第一风板210设有卡勾211和第一抵接部213,卡勾211和第一抵接部213分别设于第一风板21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侧,第二风板220设有卡口221和第二抵接部223,卡口221和第二抵接部223分别设于第二风板22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侧,卡勾211与卡口221对应设置,第一抵接部213与第二抵接部223对应设置,以使第一风板210与第二风板220相互连接,其中,旋转件201与第二风板220连接。
当第一风板210与第二风板220相互连接时,先将第一抵接部213与第二抵接部223相互抵接,再将卡勾211设于卡口221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抵接部213与第二抵接部223相互抵接处为倾斜的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勾211位于第一风板210靠近导风板200旋转轴线的一侧,第一抵接部213位于第一风板210远离导风板200旋转轴线的一侧;相应的,卡口221位于第二风板220靠近导风板200旋转轴线的一侧,第二抵接部223位于第二风板220远离导风板200旋转轴线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卡勾211和第一抵接部213位于第一风板210朝向第二风板220的一侧,卡口221和第二抵接部223位于第二风板220朝向第一风板210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板220靠近导风板200旋转轴的一侧设有翻边222,卡口221开设于翻边222。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板210还设有风板限位部212,风板限位部212与翻边222相互配合,以定位第二风板220与第一风板210的安装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风板限位部212设置为多个,多个风板限位部212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分布。卡勾211和卡口221也分别设置为多个,多个卡勾211与多个卡口221一一对应设置并分别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分布。
通过在第一风板210设置卡勾211和第一抵接部213,在第二风板220设置卡口221和第二抵接部223,利用卡勾211与卡口221相互配合,第一抵接部213与第二抵接部223相互配合,不仅可以方便第一风板210与第二风板220的安装与拆卸,而且第一风板210与第二风板220连接牢固,方便第一风板210与第二风板220的制造,并且通过在第一风板210设置风板限位部212,利用风板限位部212与第二风板220的翻边222相互抵接,以定位第一风板210与第二风板220的连接位置。
由于第一风板210与第二风板220可拆卸连接并位于第二风板220的背风侧,因此,空调风中的热量或冷量容易通过第二风板220传递至第一风板210,引起第一风板210变形。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风板210与第二风板220之间设置保温材料,以尽可能阻止第二风板220的温度传递至第一风板210,从而避免第一风板210发生变形。
具体地,第一风板210与第二风板220限定形成有置物腔230,置物腔230位于导风板200内部,保温材料放置于置物腔230内。需要说明的是,保温材料通常为保温海绵,
上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将导风板200设计包括第一风板210和第二风板220的分体式结构,可以在第二风板220发生变形时,仅维修更换第二风板220,降低导风板200的维修更换成本;通过使第一风板210与第二风板220限定形成有置物腔230,并在置物腔230内放置保温材料,以防止第二风板220的温度传递至第一风板210,从而避免第一风板210发生变形。
如图15所示,换热器300安装于机壳100并位于换热通道内,换热通道内的空气与换热器300接触后被换热器300换热形成空调风,以满足用户的制冷或制热需要;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300靠近机壳进风口101设置。还需要说明的是,空调风可以为冷风,也可以为热风,甚至可以为常温风。
换热风扇安装于机壳100并位于换热通道内,并且换热风扇位于换热器300背离机壳进风口101的一侧,换热风扇的轴向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延伸,通过换热风扇运转,将室内空气由机壳进风口101引入换热通道内,经过换热器300换热形成空调风后,空调风由机壳出风口102流至室内。需要说明的是,换热风扇为贯流风扇。
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显示组件,显示组件包括显示盒400和显示板,显示板安装于显示盒400,显示盒400靠近机壳100前侧设置,显示板用于显示空调室内机工作相关的信息;显示板用于控制空调室内机运行时的相关信息,例如空调室内机的运行模式以及设定温度、风速等相关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板还用于显示不同的颜色,以增加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性。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板的显示内容以及显示板的显示原理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由于外罩110呈框架结构,在空调室内机进行跌落实验或者运输过程中,显示盒400容易穿过外罩110与换热器300朝向机壳100前侧的一侧接触,导致换热器300损伤,因此,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在外罩110设置外罩支撑部116,通过将外罩支撑部116设置于显示盒400与换热器300之间,以减小显示盒400对换热器300的损伤。
具体地,外罩支撑部116设于外罩110并位于外罩110朝向机壳100前侧的一侧,外罩支撑部116位于显示盒400与换热器300之间,当显示盒400受到外力作用靠近换热器300时,显示盒400先与外罩支撑部116接触,外罩支撑部116会对显示盒400产生反向作用力,以阻止显示盒400继续靠近换热器300。
当外罩支撑部116对显示盒400的反作用力小于显示盒400受到的外力时,显示盒400仍继续朝向换热器300运动,显示盒400会使外罩支撑部116与换热器300接触,此时显示盒400受到的外力作用被外罩支撑部116提供的反作用力抵消一部分,因此,对换热器300的损伤较小,此处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技术,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300通常选择翅片换热器300,换热器300与其他部件发生碰撞或相互作用时,翅片容易倒伏而降低换热器300的换热效率。
通过在外罩110设置外罩支撑部116,利用外罩支撑部116阻止显示盒400与换热器300直接接触,以防止空调室内机在跌落实验或运输过程中显示盒400对换热器300造成损伤。
如图19所示,底座120设有底座支撑部123,底座支撑部123分别与换热器300朝向换热风扇的一侧接触,以支撑换热器300。需要说明的是,底座支撑部123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延伸,以增加底座支撑部123对换热器300的支撑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300朝向换热风扇的一侧设有配合部,配合部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延伸并与底座支撑部123对应设置,底座支撑部123与配合部相配合,以使底座支撑部123支撑换热器300。
如图19所示,换热器300沿机壳100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件有端板500,端板500连接于底座120,以对换热器300进行固定。需要说明的是,底座120朝向机壳100后侧的一侧设有底座侧壁125,底座侧壁125用于关闭外罩110空腔开口,端板500朝向机壳100后侧的一端与底座侧壁125抵接。
如图20所示,端板500设有端板支撑部520,端板支撑部520设置于端板500朝向换热器300的一侧,端板支撑部520与换热器300朝向换热风扇的一侧对应设置,以支撑换热器300,增加换热器300设于底座120上的可靠性。
为了增加换热器300安装的牢固性,端板500设有端板限位部510,端板限位部510位于换热器300的前侧和/或后侧,用于限制换热器300的位置,防止换热器300沿机壳100厚度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端板限位部510设于换热器300朝向机壳100前侧的一侧有和/或换热器300朝向机壳100后侧的一侧,且端板限位部510接触于换热器300或二者之间留有间隙,以限制换热器300沿机壳100厚度方向移动。
由于换热器300的底部与底座支撑部123接触,而换热器300的顶部缺少约束力,因此,为了增加对换热器300顶部的约束,端板限位部510靠近端板500顶部设置,以使端板限位部510还对换热器300靠近机壳100顶部的部分进行约束。
如图28所示,为了增加端板500与底座120连接的牢固性,外罩110设有外罩限位部118,外罩限位部118位于外侧空腔内,外罩限位部118与端板500接触,以对端板500进行限位约束。
由于端板500朝向机壳100后侧的一端与底座侧壁125抵接,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罩限位部118分别与端板500朝向机壳100前侧的一侧,以防止端板500沿机壳100厚度方向移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外罩限位部118还与端板500顶部接触,以防止端板500沿机壳100高度方向移动。
如图29所示,换热器300包括第一段310、第二段320和第三段330,第一段310、第二段320和第三段330分别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段310与第三段330大致沿机壳100高度方向设置,第一段310靠近机壳100前侧设置,第三段330靠近机壳100后侧设置,第二段320分别与第一段310的顶部和第三段330的顶部连接,以使换热器300大致呈位于换热风扇顶部的半包围结构。
第一段310的底部和第三段330的底部分别靠近底座120设置,底座120设有两个底座支撑部123,两个底座支撑部123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延伸,两个底座支撑部123对应与第一段310、第三段330相互接触,以使两个底座支撑部123对应为第一段310、第三段330提供支撑力。
由于本实施例中还设置端板限位部510对换热器300进行固定,并且还设置外罩限位部118对端板500进行固定,因此,本实施例中,换热器300的固定效果好。在一些实施例中,将与第三段330接触的底座支撑部123长度尺寸减小,并且与第三段330的中间部分接触,以节省材料。
上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在端板500设置端板限位部510,利用端板限位部510对换热器300顶部以及换热器300的前后方向进行限位,防止换热器300发生移动;并且还在外罩110设置外罩限位部118,利用外罩限位部118与端板500的前后两侧以及端板500的顶部进行限位,以防止端板500移动,而且保证换热器300安装的牢固性;通过在底座120设置底座支撑部123,利用底座支撑部123支撑换热器300,以增加换热器300安装的牢固性。
上述空调室内机中换热器300安装牢固且对换热器300的防护效果好。
空气经过换热器300换热时容易产生冷凝水,空气换热产生的冷凝水通常会留在换热器300表面,其中,第一段310表面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其壁面滴落,第三段330表面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其壁面滴落,第二段320与第一段310连接的一端高度小于第二段320与第三段330连接的一端,以使第二段320表面的冷凝水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沿第二段320的壁面流至第一段310,然后沿第一段310的壁面滴落,此处属于本领域公知常识技术,不再赘述。
如图29和图30所示,底座120设有接水部124,接水部124设于底座120朝向机壳100前侧的一侧和底座120朝向机壳100后侧的一侧;接水部124沿机壳100长度方向延伸,设于底座120朝机壳100前侧的接水部124与第一段310对应设置并位于第一段310下方,设于底座120朝向机壳100后侧的接水部124与第三段330对应设置并位于第三段330下方,换热器300换热产生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滴落于接水部124,接水部124连接有排水管,以使换热器300换热产生的冷凝水通过排水管排出空调室内机。
由于换热器300设于外罩110空腔内,第一段310背离换热风扇的一侧靠近外罩110朝向机壳100后侧的一侧设置,当换热器300与空气换热时,外罩110朝向机壳100后侧的一侧可能也会产生凝露水,本实施例中,在外罩110朝向机壳100后侧的一侧设有导流部119,导流部119与设于底座120朝向机壳100前侧的接水部124对应设置,以使外罩110朝向机壳100后侧的一侧产生的凝露水聚集与导流部119,并沿导流部119滴落于接水部124。
具体地,导流部119位于设于底座120朝向机壳100前侧的接水部124的上方,导流部119自机壳100前侧朝机壳100后侧向下倾斜设置,以使滴落于导流部119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导流部119滴落于接水部124。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段330背离换热风扇的一侧朝向底座侧壁125设置,而设于底座120朝向机壳100后侧的接水部124位于底座侧壁125下方,因此,底座侧壁125产生的冷凝水会沿着底座侧壁125滴落于设于底座120朝向机壳100后侧的接水部124,此处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技术,不再赘述。
通过在外罩110靠近第一段310的内壁设置导流部119,导流部119与设于底座120朝向机壳100前侧的接水部124对应设置,以使外罩110靠近第一段310的内壁产生的冷凝水可以由导流部119滴落于接水部124,通过将导流部119倾斜设置,并将导流部119位于接水部124上方且导流部119高度低的一侧对应接水部124设置,以方便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滴落于接水部124。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至少包括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所述机壳进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顶部,所述机壳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前侧底部;所述机壳进风口和所述机壳出风口分别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机壳进一步包括外罩和底座,所述外罩内部限定形成有开口朝向所述机壳后侧的外罩空腔,所述底座设于所述外罩空腔内;
换热器,其设于所述外罩空腔内并安装于所述底座,用于将经过所述换热器的空气换热形成空调风;
换热风扇,其设于所述外罩空腔内并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换热风扇位于所述换热器背离所述机壳进风口的一侧;通过所述换热风扇运转,将室内空气由所述机壳进风口引入所述外罩空腔内与所述换热器接触换热形成空调风后,空调风由所述机壳出风口输出至室内;
所述机壳的前侧到所述机壳的后侧的方向为所述机壳的厚度方向,定义与所述机壳的厚度方向垂直的面为第一平面;
显示盒,其设置于所述换热器的前方,所述显示盒内部安装有显示板以显示所述空调的运行信息,且所述换热器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覆盖所述显示盒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
外罩支撑部,其设于所述外罩并位于所述外罩朝向所述机壳前侧的一侧,所述外罩支撑部位于所述显示盒与所述换热器之间,用于阻止所述显示盒与所述换热器相接触;所述外罩支撑部沿所述机壳前侧到所述机壳后侧的方向分别与所述换热器、所述显示盒具有一定距离。
2.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至少包括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所述机壳进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顶部,所述机壳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前侧底部;所述机壳进风口和所述机壳出风口分别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机壳进一步包括外罩和底座,所述外罩内部限定形成有开口朝向所述机壳后侧的外罩空腔,所述底座设于所述外罩空腔内;
换热器,其设于所述外罩空腔内并安装于所述底座,用于将经过所述换热器的空气换热形成空调风;所述换热器底部与所述底座接触;所述换热器包括设置于前侧的第一段,位于所述第一段上方的第二段,以及设置于后侧的第三段;
换热风扇,其设于所述外罩空腔内并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换热风扇位于所述换热器背离所述机壳进风口的一侧;通过所述换热风扇运转,将室内空气由所述机壳进风口引入所述外罩空腔内与所述换热器接触换热形成空调风后,空调风由所述机壳出风口输出至室内;
端板,其设于所述换热器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端板连接于所述底座,用于固定所述换热器;
端板限位部,其设于所述端板上靠近所述换热器的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二段前表面的前侧和/或所述第一段的后表面的后侧,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段和/或所述第一段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限位部靠近所述端板顶部设置,以使所述端板限位部对所述换热器靠近所述机壳顶部的部分进行约束。
4.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至少包括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所述机壳进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顶部,所述机壳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前侧底部;所述机壳进风口和所述机壳出风口分别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机壳进一步包括外罩和底座,所述外罩内部限定形成有开口朝向所述机壳后侧的外罩空腔,所述底座设于所述外罩空腔内;
换热器,其设于所述外罩空腔内并安装于所述底座,用于将经过所述换热器的空气换热形成空调风;
换热风扇,其设于所述外罩空腔内并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换热风扇位于所述换热器背离所述机壳进风口的一侧;通过所述换热风扇运转,将室内空气由所述机壳进风口引入所述外罩空腔内与所述换热器接触换热形成空调风后,空调风由所述机壳出风口输出至室内;
端板,其设于所述换热器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端板连接于所述底座,用于固定所述换热器;
底座支撑部,其设于所述底座并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底座支撑部与所述换热器朝向所述换热风扇的一侧相接触,用于支撑所述换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朝向所述换热风扇的一侧设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底座支撑部对应设置,所述底座支撑部与所述配合部相配合,以使所述底座支撑部支撑所述换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设有外罩限位部,所述外罩限位部位于所述外罩空腔内,所述外罩限位部与所述端板相配合,以对所述端板进行限位约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限位部分别与所述端板朝向所述机壳前侧的一侧、所述端板朝向所述机壳顶部的一端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上靠近所述换热器的一侧设有端板支撑部,并沿着所述换热器的弯折趋势设置,所述端板支撑部与所述换热器朝向所述换热风扇的一侧相对设置,以限制所述换热器的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设有外罩加强筋,所述外罩加强筋设于所述机壳进风口处,用于增加所述外罩强度;所述外罩加强筋沿与所述机壳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设有导流部,所述导流部形成于所述外罩前侧的内表面,且朝向所述换热器延伸,所述底座设有接水部,所述接水部与所述导流部对应设置并位于所述导流部下方,所述导流部自所述机壳前侧朝所述机壳后侧向下倾斜设置,以使滴落于所述导流部的水滴沿所述导流部流至所述接水部。
CN202323601612.XU 2023-12-28 2023-12-28 一种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215051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601612.XU CN221505136U (zh) 2023-12-28 2023-12-28 一种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601612.XU CN221505136U (zh) 2023-12-28 2023-12-28 一种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505136U true CN221505136U (zh) 2024-08-09

Family

ID=92135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601612.XU Active CN221505136U (zh) 2023-12-28 2023-12-28 一种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5051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97542B2 (en) Wall-mounted type air conditioner
CN100443810C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US8408021B2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101017011B (zh)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CN111059627A (zh) 挂墙式空调柜机
CN221505136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21593011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21526743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1650502U (zh) 窗式空调器
CN201983354U (zh) 空调器
CN211650500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0832248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EP1816403B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216080066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展示样机
CN219868151U (zh) 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8442542U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8442543U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8763691U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822776U (zh) 挂墙式空调柜机
KR100657485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패널 구동모터 장착 구조
CN217817057U (zh) 空调及其导风装置
CN102620354A (zh) 空调器
CN219841592U (zh) 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9868149U (zh) 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4172396U (zh) 门体组件、出风部件、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