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403255U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403255U
CN221403255U CN202322978908.7U CN202322978908U CN221403255U CN 221403255 U CN221403255 U CN 221403255U CN 202322978908 U CN202322978908 U CN 202322978908U CN 221403255 U CN221403255 U CN 2214032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eflector
air outlet
duct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7890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涛
颜鲁华
黄信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97890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4032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4032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4032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机壳内形成用于安装换热器和风扇的安装腔,机壳内形成与安装腔连通的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机壳底部的面板上设置进风口和多个出风口,进风口与进风风道连通,出风口与出风风道连通,多个出风口环绕进风口设置,导风板摆动设于出风口处,导风板的摆动中心设于沿导风板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且靠近出风风道的内壁,从出风风道流出的气流从导风板的上侧流出,导风板在设定角度范围内开启时,导风板远离其摆动中心的一端越过出风口、与面板上下正对。该室内机能够有效防止冷风直吹人的问题,实现无风感制冷,提高送风舒适度。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参照图1至图4,嵌入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600,机壳600内部形成供换热器300和风扇400安装的安装腔,机壳600包括壳体100和面板200,壳体100的下端具有朝下开放的敞口,面板200盖合于壳体100下端的敞口。面板200上设置进风口210和出风口220,进风口210位于面板200的中部位置,出风口220设置多个,多个出风口220环绕于进风口210的外围。图1中出风口220设置四个。机壳内形成出风风道620,出风风道620与出风口220连通。空调室内机工作时,参照图3,风扇400驱动气流自进风口210进入安装腔内,该气流经过换热器300时,与换热器300发生热交换形成送风气流,在该风扇400驱动下,该送风气流流向各出风口220,并自各出风口220吹向室内。
出风口220处设置导风板500,用于对排出的气流进行风向调节,改变出风方向。现有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500结构如图5所示,为避免导风板500上产生凝露,导风板500的宽度尺寸L一般采用小尺寸,导风板500宽度尺寸L约在50mm左右,小的导风板500由于本身尺寸方面的限制,无法起到对气流有效的导向作用,因此在送风距离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这种问题在空调制冷时会导致冷风在近出风口侧就产生沉降,造成冷风吹人问题。此外,为避免导风板产生凝露,常采用将整个导风板500被冷风包裹的方式,这样就会产生在制冷时无论怎么调整导风板开启角度均会产生冷风吹人的问题,冷风吹人会产生极大的不适感。此外,受限于嵌入式四面出风室内机进出风特点,其出风风道的气流是经过换热器后90°转向后的气流,气流在风道内的速度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表现为风道内侧(即靠近进风风道的一侧)流速慢、风道外侧(即远离进风风道的一侧)流速快的特点,因此会存在外侧高风侧冷风直接斜下吹出的可能。
目前为解决冷风吹人的问题,常见解决方式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从原理上想要实现冷风不吹人,则需要保证吹出的气流是水平的,这就需要导风板开启角度尽可能的小,否则过大的开启角度会导致气流斜向下吹出,无法达到实现水平气流的目的,但过小的开启角度首先会堵塞并减小出风口的面积,增大风阻,导致出风风量的减小,其次过小的开启角度会导致凝露的产生,因此现有技术中会选择一个折中点,开启角度一般设计在30°左右,导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冷风吹人的问题。
第二种,现在的导风板形式开启后一般位于风道中间位置,如图5所示,气流从导风板的两面通过,这也是避免产生凝露的一种设计形式,但是这样会导致导风板背风面的气流有直接落下吹人的风险,这种设计形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冷风吹人的问题;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有效防止冷风直吹人的问题,实现无风感制冷,提高送风舒适度。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其内形成用于安装换热器和风扇的安装腔,所述机壳内形成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
进风口,其设于所述机壳的底部面板上、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
多个出风口,其设于所述机壳的底部面板上、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多个所述出风口环绕所述进风口设置;
导风板,其摆动设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导风板的摆动中心设于沿所述导风板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且靠近所述出风风道的内壁,从所述出风风道流出的气流从所述导风板的上侧流出;
所述导风板在设定角度范围内开启时,所述导风板远离其摆动中心的一端越过所述出风口、与所述面板上下正对。
通过将导风板的一端紧靠出风风道的内壁设置,这样导风板的一端与出风风道的第一内壁之间接近封堵,此端无法通过气流,只有导风板的另一端与出风口之间形成出风间隙,如此使得从出风风道流出的气流只能够从导风板的上侧流出,导风板能够对从出风口流出的所有气体都进行水平导向,使所有气体水平吹出,从而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因气体流经导风板的上下两侧而导致导风板下方气流直吹人的问题。
增大导风板的宽度,使导风板的宽度增大至现有技术导风板近一倍,以达到在小角度开启时导风板覆盖整个出风口气流的目的,防止气流垂直吹下。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出风风道的一侧,经所述换热器换热后的气流转向朝下经所述出风风道流出;
所述出风风道与所述换热器相对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导风部,所述第一导风部用于将所述出风风道内的气流导向所述导风板的迎风侧。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部包括第一导风凹部和第一导风凸部;
所述第一导风凸部自所述第一导风凹部的下端向靠近所述导风板的摆动中心所在的一侧斜向下凸出延伸。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凹部的上端位置低于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凸部的倾斜延伸方向与所述导风板的迎风面正对。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风道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导风部,所述第二导风部设于与所述第一导风部相对的一侧;
所述第二导风部包括第二导风凹部和第二导风凸部,所述第二导风凸部自所述第二导风凹部的下端向所述出风口的水平出风方向倾斜延伸;
所述第二导风凹部的上端低于所述第一导风凹部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风道的内壁上设有安装凹槽,所述安装凹槽的槽口朝向所述出风口,所述导风板的摆动中心设于所述安装凹槽内,所述安装凹槽位于所述第二导风凸部的下方。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包括依次连接的弧形段和平直段,所述导风板的摆动中心设于所述弧形段的一端。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的宽度L1范围为90-110mm,所述平直段的宽度L2范围为10-20mm,所述导风板在设定角度开启时所述平直段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范围为0-10°。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其内形成用于安装换热器和风扇的安装腔,所述机壳内形成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
进风口,其设于所述机壳的底部面板上、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
多个出风口,其设于所述机壳的底部面板上、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多个所述出风口环绕所述进风口设置;
导风板,其摆动设于所述出风口处,从所述出风风道流出的气流从所述导风板的上侧流出,空调制冷时,所述导风板在所述出风口上的投影面积覆盖所述出风口。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结构A-A向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气体流路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出风风道与导风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根据实施例的导风板关闭时出风风道与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实施例的导风板开启时出风风道与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导风板开启时出风风道与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结构的气体流路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结构中第一导风部的尺寸标注示意图;
图11为根据实施例的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壳体;110、出风风道上段;111、第一内壁上段;112、第二内壁上段;
200、面板;210、进风口;220、出风口;230、安装凹槽;240、出风风道下段;241、第一内壁下段;242、第二内壁下段;
300、换热器;
400、风扇;
500、导风板;510、弧形段;520、平直段;
600、机壳;610、进风风道;620、出风风道;621、第一内壁;622、第二内壁;
700、第一导风部;710、第一导风凹部;720、第一导风凸部;
800、第二导风部;810、第二导风凹部;820、第二导风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申请中的空调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空调室内机的结构可参照图1至图4所示的现有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600,机壳600内部形成供换热器300和风扇400安装的安装腔。机壳600包括壳体100和面板200,壳体100的下端具有朝下开放的敞口,面板200盖合于壳体100下端的敞口。机壳600内形成有与安装腔连通的进风风道610和出风风道620。面板200上设置进风口210和出风口220,进风口210与进风风道610连通,出风口220与出风风道620连通。进风口210位于面板200的中部位置,出风口220设置多个,多个出风口220环绕于进风口210的外围。图1中出风口220设置四个。
空调室内机工作时,参照图3,风扇400驱动气流自进风口210及进风风道610进入安装腔内,该气流经过换热器300时,与换热器300发生热交换形成送风气流,在该风扇400驱动下,该送风气流经送风风道流向各出风口220,并自各出风口220吹向室内。
出风口220处设置导风板500,用于调节出风气流方向,达到风吹人、风避人、快速制冷、以及快速制热等目的。
想要实现防止冷风吹人,需要满足至少两个条件,一是所设计的导风板500可以对整个出风口220的气流起到导向作用,也就是导风板500可以覆盖整个出风口220的气流;二是对整个出风口220吹出的气流,导风板500可以实现将竖直送下的气流更改方向为水平气流的目的,防止气流垂直落下,只有至少达到这两点,才可达到水平送风的目的,防止冷风吹人。
现在常见的导风板500与出风口220之间的配合结构形式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其无法满足上面提到的两点要求,其导风板500开启角度即便在最不易冷风吹人的位置(最小开启角度)也会导致冷风吹人的产生,其主要原因是导风板500的宽度尺寸L较小(目前主流的都在50mm左右),无法做到有效覆盖整个出风口220;另一个原因是导风板500的开启位置是在导风板500的中间位置,导致开启后导风板500迎风侧和背风侧都有气流通过,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大了导风板500的宽度尺寸也无济于事。
本申请着重从导风板500与出风口220之间的配合结构、导风板500的自身结构、以及出风风道620内部结构等方面结构进行优化改进,以达到冷气平出、防止冷气吹人的目的。
具体的说,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和图7,导风板500摆动设于出风口220处,导风板500的摆动中心O设于沿导风板50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且靠近出风风道620的内壁,从出风风道620流出的气流从导风板500的上侧流出。
结合图3,进风风道610与底部的进风口210上下正对连通,风扇400设于进风口210的正上方,换热器300设于风扇400的周向侧部,出风风道620设于换热器300的外侧,也即风扇400设于换热器300的一侧,出风风道620设于换热器300的相对另一侧,出风风道620的下端连通底部出风口220。
出风风道620具有相对的第一内壁621和第二内壁622,第一内壁621靠近进风风道610的一侧。换热器300设于第一内壁621上,流经换热器300的气流直接进入出风风道620内。
导风板500的摆动中心O设于第一内壁621上,也即导风板500的一端与第一内壁621转动连接。导风板500绕摆动中心O上下摆动,实现出风导向。
通过将导风板500的一端转动设于第一内壁621上,也即导风板500的一端紧靠出风风道620的内壁设置,这样导风板500的一端与出风风道620的第一内壁621之间接近封堵,此端无法通过气流,只有导风板500的另一端与出风口220之间形成出风间隙,如此使得从出风风道620流出的气流只能够从导风板500的上侧流出,导风板500能够对从出风口220流出的所有气体都进行水平导向,使所有气体水平吹出,从而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因气体流经导风板500的上下两侧而导致导风板500下方气流直吹人的问题。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增大导风板500的宽度,使导风板500的宽度增大至现有技术导风板500近一倍,以达到在小角度开启时导风板500覆盖整个出风口220气流的目的,防止气流垂直吹下。
具体的,导风板500在设定角度范围内开启时,导风板500远离其摆动中心的一端越过出风口220、与面板200上下正对。
空调器制冷时,为了防止冷风吹人,通常导风板500以小角度开启。空调器制热时,导风板500则通常以大角度开启,以达到热风暖足的目的。
本申请主要在于解决防止冷风吹人的问题,所以上述“设定角度范围”具体指空调器制冷时,系统设定的导风板500能够开启的角度范围。
也即是,空调器制冷、导风板500开启时,导风板500远离其摆动中心的一端越过出风口220、与面板200上下正对。
这样,从出风风道620流出的气体到达导风板500的迎风侧(上侧)后,能够保证所有的气体都流经导风板500的上侧而后水平流出,从而有效防止冷风垂直吹下。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8,换热器300设于出风风道620的一侧,经换热器300换热后的气流转向朝下经出风风道620流出。
出风风道620与换热器300相对的内壁(也即第二内壁622)上设有第一导风部700,第一导风部700用于将出风风道620内的气流导向导风板500的迎风侧。
第一导风部700的设置,将垂直向下吹出的气流导向到导风板500上,增大导风板500对气流的控制作用,更好的实现水平送风的目的。
具体的说,第一导风部700包括第一导风凹部710和第一导风凸部720。第一导风凹部710向第二内壁622的外侧凹陷,第一导风凸部720自第一导风凹部710的下端向靠近导风板500的摆动中心O所在的一侧斜向下凸出延伸。
第一导风凹部710和第一导风凸部720共同作用,将位于第二内壁622上的高速气流导向到导风板500的迎风面,通过导风板500迎风面的作用实现水平送风的目的。
第一导风部700的的设置,一方面,相较于只增加外凸结构,同时增加外凸和内凹两个结构可以提高对气流的导向作用,这是由于高速气流主要沿第二内壁622的下部吹出,如果仅有外凸结构的话其导向作用是有限的,这是因为想要增大导向效果的话只能通过增大第一导风凸部720的宽度尺寸(W2)实现,但是过大的W2尺寸会减小出风风道620的尺寸,增大风阻;另一方面,增加第一导风凹部710的宽度尺寸(W1)可以同时控制第一导风部700的整体高度尺寸(W3),高速气流经过W3长度的导向结构可以改变气流方向,更好的实现水平气流。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W1为7mm,W2为8mm,W3为80mm,且W3整个区域均位于气流的高速区域内。
参照图8,经换热器300换热后的气体高速流入出风风道620内,冲击到第二内壁622上的第一导风凹部710内,第一导风凹部710将气流向朝导风板500的方向斜向下导向,而后又在第一导风凸部720的作用下进一步地朝导风板500的迎风面的方向流动,最后气流在导风板500的作用下水平吹出。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凹部710的上端位置低于换热器300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如此,使得流经换热器300的气体能够更为有效地经第一导风凹部710的导向作用,提高导风效果。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凸部720的倾斜延伸方向与导风板500的迎风面正对,如此,使得经第一导风凸部720流下的气体,能够有效地流向导风板500的迎风面,提高导风效果。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风道620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导风部800,第二导风部800设于与第一导风部700相对的一侧,也即第一内壁621上设有第二导风部800,第二导风部800位于换热器300的下方。
第二导风部800包括第二导风凹部810和第二导风凸部820,第二导风凸部820自第二导风凹部810的下端向出风口220的水平出风方向倾斜延伸。
第二导风凹部810的上端低于第一导风凹部710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
第二导风部800起到出风风道620内气流辅助导向的作用,冲击到第二内壁622上的气流,可能存在一部分未能够在第一导风部700的作用下流向导风板500,这部分气流则被导向到第二导风部800上,第二导风部800将这部分气流直接导向出风口220的出风侧。
第一导风部700、第二导风部800、以及导风板500共同作用,对出风风道620内的气流进行导向,最终达到使出风风道620内的所有气体都从出风口220水平吹出的目的。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风道620的内壁上设有安装凹槽230,具体为第一内壁621上设置安装凹槽230,安装凹槽230的槽口朝向出风口220,导风板500的摆动中心O设于安装凹槽230内,安装凹槽230位于第二导风凸部820的下方。
安装凹槽230设于第二导风凸部820的下方,一方面,满足导风板500的转动安装,另一方面,导风板500的一端与安装凹槽230的内壁之间为间隙配合,以不干涉导风板500的摆动运动,该间隙存在冷气泄露的风险,而第二导风凸部820对该间隙则起到遮挡的作用,有效防止出风风道620内的气体经该间隙流出。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机壳600包括壳体100和面板200,出风风道620由壳体100和面板200共同形成,具体的,参照图8,壳体100内形成出风风道上段110,面板200内形成出风风道下段240,出风风道上段110与出风风道下段240上下正对连通。出风风道上段110具有相对的第一内壁上段111和第二内壁上段112,出风风道下段240具有相对的第一内壁下段241和第二内壁下段242,第一内壁上段111与第一内壁下段241构成第一内壁621,第二内壁上段112与第二内壁下段242构成第二内壁622。
第一导风凹部710形成在第二内壁上段112上,第一导风凸部720形成在第二内壁下段242上。
第二导风凹部810的上部分形成在第一内壁上段111上,第二导风凹部810的下部分形成在第一内壁下段241上,第二导风凸部820形成在第一内壁下段241上。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1,导风板500包括依次连接的弧形段510和平直段520,导风板500的摆动中心O设于弧形段510的一端。图中R为弧形段510的半径。
弧形段510对气体起到较好的导流作用,而平直段520作为出风末端,能够有效将气体水平导出。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500的宽度为L1,平直段520的宽度为L2,导风板500在设定角度开启时平直段52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
尺寸L1和L2越大则相应的对气流的导向作用越好,夹角α越小则越容易实现水平送风。但过大的尺寸会增加导风板500的重量,过小的夹角则会产生较大的风阻,会减少出风风量并易导致凝露问题的产生,并且过小的夹角会使得导风板500关闭时导风板500背面突出面板200,使得面板200外形不美观。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L1范围为90-110mm,L2范围为10-20mm,α范围为0-10°,此时达到最优导风效果。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220设置导风板500,用于调节出风方向。导风板500摆动设于出风口220处,从出风风道620流出的气流从导风板500的上侧流出,空调制冷时,导风板500在出风口220上的投影面积覆盖出风口220。
通过将导风板500的铰链点开启位置设置在出风口220一侧开启,气流只能够在导风板500的上侧流过,以此解决现有技术中气流流经导风板500上下两侧而导致的气流掉落吹人的问题。
通过设置导风板500开启时,其在出风口220上的投影面积覆盖出风口220,这样,从出风风道620流出的气体到达导风板500的迎风侧(上侧)后,能够保证所有的气体都流经导风板500的上侧而后水平流出,从而有效防止冷风垂直吹下。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其内形成用于安装换热器和风扇的安装腔,所述机壳内形成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
进风口,其设于所述机壳的底部面板上、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
多个出风口,其设于所述机壳的底部面板上、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多个所述出风口环绕所述进风口设置;
其特征在于,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导风板,其摆动设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导风板的摆动中心设于沿所述导风板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且靠近所述出风风道的内壁,从所述出风风道流出的气流从所述导风板的上侧流出;
所述导风板在设定角度范围内开启时,所述导风板远离其摆动中心的一端越过所述出风口、与所述面板上下正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出风风道的一侧,经所述换热器换热后的气流转向朝下经所述出风风道流出;
所述出风风道与所述换热器相对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导风部,所述第一导风部用于将所述出风风道内的气流导向所述导风板的迎风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部包括第一导风凹部和第一导风凸部;
所述第一导风凸部自所述第一导风凹部的下端向靠近所述导风板的摆动中心所在的一侧斜向下凸出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凹部的上端位置低于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凸部的倾斜延伸方向与所述导风板的迎风面正对。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风道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导风部,所述第二导风部设于与所述第一导风部相对的一侧;
所述第二导风部包括第二导风凹部和第二导风凸部,所述第二导风凸部自所述第二导风凹部的下端向所述出风口的水平出风方向倾斜延伸;
所述第二导风凹部的上端低于所述第一导风凹部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风道的内壁上设有安装凹槽,所述安装凹槽的槽口朝向所述出风口,所述导风板的摆动中心设于所述安装凹槽内,所述安装凹槽位于所述第二导风凸部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板包括依次连接的弧形段和平直段,所述导风板的摆动中心设于所述弧形段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板的宽度L1范围为90-110mm,所述平直段的宽度L2范围为10-20mm,所述导风板在设定角度开启时所述平直段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范围为0-10°。
10.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其内形成用于安装换热器和风扇的安装腔,所述机壳内形成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
进风口,其设于所述机壳的底部面板上、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
多个出风口,其设于所述机壳的底部面板上、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多个所述出风口环绕所述进风口设置;
其特征在于,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导风板,其摆动设于所述出风口处,从所述出风风道流出的气流从所述导风板的上侧流出,空调制冷时,所述导风板在所述出风口上的投影面积覆盖所述出风口。
CN202322978908.7U 2023-11-03 2023-11-03 一种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214032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78908.7U CN221403255U (zh) 2023-11-03 2023-11-03 一种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78908.7U CN221403255U (zh) 2023-11-03 2023-11-03 一种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403255U true CN221403255U (zh) 2024-07-23

Family

ID=91939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978908.7U Active CN221403255U (zh) 2023-11-03 2023-11-03 一种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4032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88238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07421017B (zh) 空调室外机的壳体组件、控制方法、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10043953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00190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94938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48127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140325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494939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67547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JP7403651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3272832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2140325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500192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4791483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943337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81436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49513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72364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35710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84410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494939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0250154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5295142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4963314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06243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