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57109U - 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57109U
CN217357109U CN202121778115.5U CN202121778115U CN217357109U CN 217357109 U CN217357109 U CN 217357109U CN 202121778115 U CN202121778115 U CN 202121778115U CN 217357109 U CN217357109 U CN 2173571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channel
fresh air
fre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7811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祥
姜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7811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571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571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571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体内限定出出风通道、第一新风出风风道和第二新风出风风道,出风通道、第一新风出风风道和第二新风出风风道彼此独立,出风通道内设有换热风机,换热风机的远离出风通道的一侧设有换热器;新风模块包括新风风机和新风风道切换装置,风机进风口与室内连通,风道切换进风口与风机出风口连通,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与第一新风出风风道连通,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与第二新风出风风道连通,新风风道切换装置构造成风道切换进风口可切换地与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和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避免了出风口处的空气的温度过高或过低,可以提高用户的舒适度,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器室内机是人们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电器产品,空调器室内机对于室内温度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用户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满足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需要。相关技术中,空调器室内机吹出的气流存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这样会降低用户的舒适度,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避免了出风口处的空气的温度过高或过低,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舒适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限定出出风通道、第一新风出风风道和第二新风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通道、所述第一新风出风风道和所述第二新风出风风道彼此独立,所述出风通道内设有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的远离所述出风通道的一侧设有换热器;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包括新风风机和新风风道切换装置,所述新风风机包括风机进风口和风机出风口,所述风机进风口与室内连通,所述新风风道切换装置具有风道切换进风口、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和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所述风道切换进风口与所述风机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与所述第一新风出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与所述第二新风出风风道连通,所述新风风道切换装置构造成所述风道切换进风口可切换地与所述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和所述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例如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通过使出风通道、第一新风出风风道和第二新风出风风道彼此独立,且新风风道切换装置构造成风道切换进风口可切换地与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和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连通。由此,与传统的空调器室内机相比,可以有效地调节出风口处的空气的温度,避免出风口处的空气的温度过高或过低,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舒适度,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体上形成有室内风进风口,所述风机进风口通过所述室内风进风口与室内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内风进风口与所述风机进风口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模块设在所述机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所述室内风进风口形成在所述机体的长度方向上的所述一端的端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风道切换装置包括:新风风道切换壳体,所述风道切换进风口、所述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和所述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形成在所述新风风道切换壳体上;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新风风道切换壳体内,所述切换装置内具有彼此连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切换装置在第一连通位置和第二连通位置之间可转动,当所述切换装置位于所述第一连通位置时所述风道切换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连通,当所述切换装置位于所述第二连通位置时所述风道切换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沿所述切换装置的周向间隔设置且贯穿所述切换装置的外周面,所述第一通道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彼此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风道切换装置进一步包括: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切换装置相连以驱动所述切换装置在所述第一连通位置和所述第二连通位置之间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切换装置为双向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新风出风风道具有第一新风出风口,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x,所述第二新风出风风道具有第二新风出风口,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y,其中,所述x、y满足:0°≤x+y≤18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的下方,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倾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倾斜向下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壳体;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新风模块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新风模块的切换装置位于第一连通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所示的新风模块的切换装置位于第二连通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9是图6中所示的新风模块的切换装置和电机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空调器室内机;
1:机体;11:出风通道;12: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1:第一新风出风口;
13: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1:第二新风出风口;14:出风口;2:换热风机;
3:换热器;4:新风模块;41:新风风机;411:风机进风口;412:风机出风口;
42:新风风道切换装置;421:新风风道切换壳体;4211:风道切换进风口;
4212: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4213: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422:切换装置;
4221:第一通道;4222:第二通道;423:电机;5:壳体;51:室内风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空调器室内机100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在本申请下面的描述中,以空调器室内机100为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为例进行说明。当然,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可以为其它类型的空调器室内机,而不限于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如图1-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例如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体1和新风模块4。
具体而言,机体1内限定出出风通道11、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和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出风通道11、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和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彼此独立,出风通道11内设有换热风机2,换热风机2的远离出风通道11的一侧设有换热器3。例如,在图1-图5的示例中,出风口14可以形成在出风通道11的前侧。当空调器室内机100例如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工作时,换热风机2转动,可以驱动室内空气流动,以便室内空气可以进入机体1内,并与机体1内的换热器3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经出风通道11从出风口14吹至室内,以调节室内温度。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空调器室内机100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反之,空调器室内机100远离用户的一侧为“后”。
其中,由于出风通道11、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和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彼此独立,当空调器室内机100制热或制冷运行时,可以仅出风通道11吹出热交换后的空气,以快速调节室内温度,此时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和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内没有新风流通;或者,也可以出风通道11吹出热交换后的空气,同时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和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中的至少一个吹出新风,实现新风和热交换后的空气的混合,以中和出风口14处的空气的温度,从而可以避免出风口14处的空气的温度过高或过低,进而可以提高用户的舒适度,提升了用户体验。当空调器室内机100以新风模式运行时,可以仅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和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中的其中一个吹出新风,且出风通道11无热交换后的空气吹出,此时新风可以经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或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吹向室内;或者,也可以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和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同时吹出新风,且出风通道11无热交换后的空气吹出。
新风模块4包括新风风机41和新风风道切换装置42,新风风机41包括风机进风口411和风机出风口412,风机进风口411与室内连通,新风风道切换装置42具有风道切换进风口4211、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4212和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4213,风道切换进风口4211与风机出风口412连通,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4212与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连通,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4213与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连通,新风风道切换装置42构造成风道切换进风口4211可切换地与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4212和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4213中的至少一个连通。
其中,新风风道切换装置42的风道切换进风口4211可以仅与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4212连通(如图7所示),此时室内空气可以经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吹至室内;或者,新风风道切换装置42的风道切换进风口4211可以仅与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4213连通(如图8所示),此时室内空气可以经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吹至室内;再或者,新风风道切换装置42的风道切换进风口4211可以同时与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4212和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4213连通(图未示出),此时室内空气可以分别经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和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吹至室内。
由此,当新风模块4工作时,新风风机41转动,可以驱动室内空气流动,以便室内空气可以经风机进风口411进入新风风机41内,新风风机41内的空气再经风机出风口412和风道切换进风口4211流向新风风道切换装置42内,新风风道切换装置42内的空气可以经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4212或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4213流向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或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并吹至室内,以调节出风口14处的空气的温度,使吹向用户的空气更加舒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例如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通过使出风通道11、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和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彼此独立,且新风风道切换装置42构造成风道切换进风口4211可切换地与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4212和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4213中的至少一个连通。由此,与传统的空调器室内机相比,可以有效地调节出风口14处的空气的温度,避免出风口14处的空气的温度过高或过低,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舒适度,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机体1上形成有室内风进风口51,风机进风口411通过室内风进风口51与室内连通。参照图1,空调器室内机100可以包括壳体5,室内风进风口51可以形成在壳体5上。当空调器室内机100工作时,室内空气可以经室内风进风口51和风机进风口411流向新风风机41,新风风机41内的空气可以经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或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吹至室内,以中和出风口14处的空气的温度。
进一步地,室内风进风口51与风机进风口411相对。如此设置,可以有效地保证流经室内风进风口51的空气能够尽可能多地经风机进风口411流向新风风机41,从而保证了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或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的出风量,进而可以更好地调节出风口14处的空气的温度。
更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新风模块4设在机体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室内风进风口51形成在机体1的长度方向上的上述一端的端面上。由此,实现了室内机进风口与风机进风口411相对,保证了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或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的出风量,进而可以更好地中和出风口14处的空气的温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新风风道切换装置42包括新风风道切换壳体421和切换装置422,风道切换进风口4211、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4212和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4213形成在新风风道切换壳体421上。参照图6-图8,新风风道切换壳体421的横截面形状大体为T型,风道切换进风口4211可以形成在新风风道切换壳体421的中部,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4212和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4213可以分别形成在新风风道切换壳体421的高度方向的两侧。
切换装置422可转动地设在新风风道切换壳体421内,切换装置422内具有彼此连通的第一通道4221和第二通道4222,切换装置422在第一连通位置和第二连通位置之间可转动。当切换装置422位于第一连通位置时风道切换进风口4211通过第一通道4221和第二通道4222与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4212连通(如图7所示),此时第一通道4221与风道切换进风口4211连通,第二通道4222与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4212连通。当切换装置422位于第二连通位置时风道切换进风口4211通过第一通道4221和第二通道4222与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4213连通(如图8所示),此时第二通道4222与风道切换进风口4211连通,第一通道4221与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4213连通。由此,当空调器室内机100工作时,可以保证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4212与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连通,或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4213与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连通,以使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或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有空气吹出,从而可以中和出风口14处的空气的温度,保证用户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第一通道4221的一端和第二通道4222的一端沿切换装置422的周向间隔设置且贯穿切换装置422的外周面,第一通道4221的另一端和第二通道4222的另一端彼此连通。如此设置,在保证切换装置422可以在第一连通位置和第二连通位置之间转动的同时,切换装置422的结构简单,方便加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新风风道切换装置42进一步包括电机423,电机423与切换装置422相连以驱动切换装置422在第一连通位置和第二连通位置之间转动。例如,在图9的示例中,电机423可以位于新风风道切换壳体421的远离换热器3的一侧,电机423的输出轴与切换装置422相连,当切换装置422在第一连通位置和第二连通位置之间转换时,电机423的输出轴转动以带动切换装置422转动,从而可以实现切换装置422在第一连通位置和第二连通位置之间转动。
可选地,切换装置422可以为双向阀。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2具有第一新风出风口121,第一新风出风口121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x,第二新风出风风道13具有第二新风出风口131,第二新风出风口131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y,其中,x、y满足:0°≤x+y≤180°。如此设置,可以有效地增加第一新风出风口12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31的送风范围,从而可以快速地调节室内温度,同时保证室内温度的均匀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新风出风口121位于第二新风出风口131的下方,第一新风出风口121倾斜向上延伸。如图4所示,当空调器室内机100处于制冷模式时,此时第一新风出风口121打开,第二新风出风口131关闭,由于第一新风出风口121倾斜向上延伸,以使第一新风出风口121处的空气向上流动,同时由于出风口14处的冷风的密度大,使得出风口14处的冷风向下流动。由此,第一新风出风口121处的空气可以对出风口14处的冷风起到导流作用,以使出风口14处的冷风向上流动,从而可以避免冷风直吹用户,进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第二新风出风口131倾斜向下延伸。如图5所示,当空调器室内机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此时第一新风出风口121关闭,第二新风出风口131打开,由于第二新风出风口131倾斜向下延伸,以使第二新风出风口131处的空气向下流动,同时由于出风口14处的热风的密度小,使得出风口14处的热风向上流动。由此,第二新风出风口131处的空气可以对出风口14处的热风起到引流作用,以使出风口14处的热风向下流动,从而可以快速提高室内温度,进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所述机体内限定出出风通道、第一新风出风风道和第二新风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通道、所述第一新风出风风道和所述第二新风出风风道彼此独立,所述出风通道内设有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的远离所述出风通道的一侧设有换热器;
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包括新风风机和新风风道切换装置,所述新风风机包括风机进风口和风机出风口,所述风机进风口与室内连通,所述新风风道切换装置具有风道切换进风口、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和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所述风道切换进风口与所述风机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与所述第一新风出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与所述第二新风出风风道连通,所述新风风道切换装置构造成所述风道切换进风口可切换地与所述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和所述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上形成有室内风进风口,所述风机进风口通过所述室内风进风口与室内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风进风口与所述风机进风口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设在所述机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所述室内风进风口形成在所述机体的长度方向上的所述一端的端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切换装置包括:
新风风道切换壳体,所述风道切换进风口、所述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和所述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形成在所述新风风道切换壳体上;
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新风风道切换壳体内,所述切换装置内具有彼此连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切换装置在第一连通位置和第二连通位置之间可转动,当所述切换装置位于所述第一连通位置时所述风道切换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风道切换出风口连通,当所述切换装置位于所述第二连通位置时所述风道切换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风道切换出风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沿所述切换装置的周向间隔设置且贯穿所述切换装置的外周面,所述第一通道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彼此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切换装置进一步包括:
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切换装置相连以驱动所述切换装置在所述第一连通位置和所述第二连通位置之间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为双向阀。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新风出风风道具有第一新风出风口,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x,所述第二新风出风风道具有第二新风出风口,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y,其中,所述x、y满足:0°≤x+y≤18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的下方,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倾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倾斜向下延伸。
CN202121778115.5U 2021-07-30 2021-07-30 空调器室内机 Active CN2173571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78115.5U CN217357109U (zh) 2021-07-30 2021-07-30 空调器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78115.5U CN217357109U (zh) 2021-07-30 2021-07-30 空调器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57109U true CN217357109U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08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78115.5U Active CN217357109U (zh) 2021-07-30 2021-07-30 空调器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571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395597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3395606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4949402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4094711U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CN21567547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35710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00190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94939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KR200408403Y1 (ko) 측면 혹은 배면에 열교환장치가 구비된 직립형 냉난방기
CN21664436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06243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3901267U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CN21500191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2339457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5001922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3375290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3841121U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CN113310112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295142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94939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6769648U (zh) 空调器
CN206831684U (zh) 空调器
CN21576540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93648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3901266U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